肩部脓肿除在手阳明经的路径上能出现压痛反应外,也能在腰部出现相同的反应。而且手阳明经与腰部的反应,可以互相感通。
例l:黄×芳,女,成年。在右肩颐与肩井之间发生蜂窠组织炎。体温38.5℃,疼痛,出汗,烦闷。手三里压痛(+++),当再向上按压至肩颐下方时,突然腰部一闪,连声说腰痛,检查痛处在足太阳第2 行志室与肓门之间压痛明显。乃在右手三里与腰部压痛穴之间,各用熏灸,灸感强烈,右半身均有酸麻感。约5 分钟患处的疼痛已觉不着了,全身舒适,烦躁停止。次日复诊体温已降至正常。局部红肿大减。三里及腰部压痛均减轻。第2 次在腰部重压时,上肢手三里至肩禺线上,同样出现酸感。再灸手三里与腰部压痛点,感应仍复良好,但手三里之灸感到达患处后,复又回至手三里,再上行至患处,如此反复上下,约20 分钟感应方渐减弱,第3 次仍用原法,来回感传未再见。4 次后溃出脓栓而愈。
例2:张×来,男,成年。左肩略偏前处脓肿已形成,中心有3~4 个脓栓。根据上例的体会,先在腰部探索,果然在左肾俞与志室之间有压痛出现,左手三里也有压痛反应。两处同灸,灸感在肩部汇合。灸后肿出现皱纹,痛大减。共3次,脓栓脱落而消散。
在同一道经络途径上,其反应穴与非反应穴之间,也能出现极大的差异。即反应穴虽距患处较远,也能发生良好的感应,而非反应穴虽距患处较近,却不能发生感应。
例3:郭×朋,男,成年。左臂肘关节上方脓肿,肿胀延及前臂。神道压痛(++),左心俞压痛(++),熏灸神道,灸感斜趋左肩至于患处,按常规发生一次感应过程。第2 次改灸大椎,灸感及肩而止。等待30分钟,不但不见增强,反而逐步减弱。随即再灸神道,未及5 分钟,感应又复如前,再灸4 次,脓栓脱落而愈。
针刺的作用虽较灸法为逊色,对经络的感传现象也不能与灸法相比,但使用得当,效果也极优异。
例4:梁×,男,成年。左前臂尺侧中段,肿胀硬痛,不发热。疼痛向小指侧及耳后放射,转颈及握拳均有影响。同侧液门及翳风压痛(++),乃在两处各进一针,用九六法运针,针感迅即上下汇合,似有一股气在上下往来行走。约10 分钟后消失。患处有清凉感,痛大减。而在上下针孔处都发生胀痛,针孔内似乎有东西往外面冒,又约7~8 分钟后,各种感应皆不出现。肿胀似乎当即消退少许,第2 天续有好转,未再针,1 次而消。
在灸感发生之后,如于他穴进行针刺,不但不能使灸感增强,反而可使各种感应明显地下降。
例5:裴×和,男,成年。右手鱼际处出现一小黑点,略痒痛,自行用针挑破,挤出少许黄水,6 小时后肿痛剧热,并有红筋一道,沿手厥阴经上达腋窝,全身不适,手臂发麻。至阳压痛(++)。先试灸右内关,热流沿红筋上传至腋窝,下传至大指尖,患处甚痛,最后不痛单麻。又在至阳加添一针以图增强灸效。入针后针感自肩胛下方传至腋窝,但灸感骤然自腋窝下落至肘关节以上。拔针后热流又上升至原处,再入针热流又下降。停灸内关,改灸至阳,灸感顺利到达患处,再针内关,至阳之灸感又马上回至腋下。以后即单灸内关或至阳。4 次全消,亦未出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