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474|回复: 21

《金刚经》中的心与眼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7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刚经》是一部在佛教界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典。此经自鸠摩罗什翻译以来,就在佛教界广为流传,曾出现过“江左道俗,竞诵此经”的盛况。《金刚经》是600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经名以“金刚”的坚固不坏、明净快利来比喻菩萨的般若智慧,能摧毁一切虚妄戏论,而不被妄执所坏。全经通过长老须菩提和佛祖释迦牟尼的对话,以问答的形式,着重宣扬了现实世界的一切客观事物“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性空思想。作为《金刚经》的重要内容之一。《金刚经》第十八品中提到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还涉及到如来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同时,该品中不仅阐述了各种不同的“心”,也详细讲述了各种不同的“眼”,这其中“心”与“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现就《金刚经》中“心”与“眼”的关系作简要的探讨。一、众生三心不可得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面对种种诱惑,都会有各自追求的东西。那些让人受益于一时的东西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人生的苦乐常常是一体两面的,昔日以为苦之事,今日回味却是一种乐;当下所苦之事,却成为他人羡慕之乐。苦与乐常常只在人心的一瞬之间,正如《金刚经》中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果你能保持三心不可得,便能不被欲望所牵,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做自心的主人。为什么《金刚经》中说众生的三心不可得呢?原因有:
其一,三心皆因缘所生。如果没有因缘,那么就没有三心生起。既然是因缘所生之法,过去心已成过去,又如何求得呢?现在心刹那生灭,没有停住之期,马上便会成为过去,你又如何获得呢?未来心还没到来,你还没有过明天的生活,当然也不可得。莲花生大师在《直指觉性赤见自解》中说:“过去之迹不可追,抛弃过去的观念。未来不迎,断绝意识的关联。眼前念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意思是说,过去的已经无法追回,就不要去想它了。未来的还没有到来,就不要去企盼它了。现在萌生的念头,不要偏执,宜及时抛开,使心灵如虚空一般,这样自然会平静快乐。
很多人经常感到不快乐,不是因为此时此刻他们被什么事情所折磨,也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病痛,而是源于对过去的追悔和对未来的担忧。这好比一肩挑了三副担子,如何能不活得累?把过去、未来这两副担子抛开,就会倍感轻松。
其二,众生的心是妄想心,念念不停地轮转于过去、现在、未来,念念分别三个时际。但在这三个时际中,要去找这个众生分别心,真正停留的处所都找不到,所以说“三际求心,不可得。” 《景德传灯录》中记载禅宗二祖慧可初见达磨祖的一段公案就说明了这一点。
慧可当年问达磨祖师:“弟子心未能安定,请大师为我安心。”
达磨祖师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慧可一愣,说道:“我找不到心。”
达磨祖师微笑地说:“我已经为你安好心啦!”
其三,众生的心多数是被四相所迷,误以为三心可得。当众生以为三心可得,即为心相所迷,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迷,特别是我相所迷,如此则不能真正拥有一种自在洒脱的大智慧。
六祖慧能大师在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经,突然一阵风来,“因风吹幡动”,引起听众的争论,有说是幡在动,有说是风在动,争执不下之时,慧能大师则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此语不正是说明心被外相所迷。外物只有通过我们的内心才能起作用。无论是风动,还是幡动,你的内心不动,它就不会对你产生影响。所以佛说:“心魔即魔,心佛即佛。”
第四,过去、现在、未来三者在时间上有一定相续,但不是绝对的继承关系:过去不等于现在,现在也不等于将来;过去就是过去,现在就是现在,将来就是将来。
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上,一个人做任何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出现一点问题或一些挫折。有些人会被这些小挫折所折服,而有些人会“一朝被蛇蛟,十年怕井绳”,把过去失败的阴影带入下一次的工作,挥之不去。有些人则记住上次教训,免得下次再犯,然而我们要相信:有些事情并不是说把它记住 就是对我们有好处,有些事情也并不是说把它忘记,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另外,有些人则一直杞人忧天地考虑未来的事情,弄得自己心神不安。这也完全没有必要。首先,未来的事情无法捉摸,能不能发生,还是未知数,不能把偶然当作必然;即使发生,是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样呢?也不一定。再者,你反复思考根本就不能思考出什么结果,到头来还是“竹蓝子打水,一场空”,徒费心机。
因此,“三心不可得”正是告诉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为碰翻的牛奶哭泣”,也“不要为明天太阳升起的轨迹而担心。”,而是保持“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的良好心态。
第五,虽然三心不可得,但并不是过去心不能得,现在心不能得,未来心不能得。所谓三心不可得,是教你不要在现象界去求无上的道心,因为现象三心都在变化。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能随时兑现一切。我们要用三心切断法,令众生了解空性,去除过去心,挡住未来心,回光返照自己当下的心,认清现在的心。
从前,在一座古寺院的横梁上生活着一只蜘蛛,由于每天接受佛法的熏陶,这只蜘蛛逐渐有了佛性。佛陀曾多次问蜘珠:“世间上最珍贵的是什么呢?”
蜘蛛每次答案都有所不同。首次蜘蛛说:“世间上最珍贵的是你想得到却又得不到的。” 一千年后,蜘蛛则说:“你想永久拥有它,却又已经失去。” 这两次佛听后,没有也没有讲,就点头离去。
再隔一千年后,一滴甘露被大风吹到蜘蛛网上,蜘蛛望着晶莹透亮的甘露而生欢喜心,可惜,好景不长,一阵风吹来将甘露吹得不见踪影。蜘蛛一下子很失落,很伤心。这时,佛又来问蜘蛛:“世间上最珍贵的是什么?”蜘蛛对佛说:“世间上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于是,佛决定让蜘蛛到人间走一趟,去品味人生!蜘蛛投胎为一家千金小姐,并取名为珠儿。
16年后,珠儿去参加皇帝为新科状元甘禄举行庆功宴。在宴会上,珠儿被新科状元的才貌所倾倒。可是,过了几天,皇帝下诏,让新科状元与长风公主完婚,珠儿与太子芝草完婚。这则消息让珠儿大失所望,她痴恋甘禄,不吃不喝,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得知后,急忙去看望珠儿说:“那天宴席上,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王,他才答应了。如果你死了,我也不想活了。”说着,就拔剑要自刎。
这时,佛对珠儿说:“你可曾想过,甘露(甘禄)是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啊(长风公主),最终也是风将你带走,甘禄只不过是你生命中的一段插曲。太子芝草就是当年寺院门前的一棵小草,他仰慕你三千年,你却从未低头望过他,他的痴心,你能知晓?现在我再问你,世间上到底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珠儿终于大悟,说道:“世间最珍贵的,即不是‘得不到’。也不是‘已失去’,而是现在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的确,生活中最珍贵的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因为“得不到”,那是空中楼阁,本来就不属于你用不着得意;“已失去”的,那是镜花水月,本来就当失去,用不着懊恼。得失都是缘,心系当下,便得安祥。
二、佛五眼皆须有
《金刚经》一体同观品中所说的五眼,并非佛长有五双眼睛来看东西,而是说佛具有彻悟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具有五种眼光、五种心眼。我们常说“心眼”,重在讲心,虽然既不是讲心有眼,也不是讲眼有心,但它确实是说明有心才有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眼光,因此佛所具的五眼,实际上也就是人们所具有的不同眼光而产生五种不同的境界。
肉眼,即肉身之眼。世人的肉眼是由精微的地水火风所组成,能看到眼界所对的色尘,但是它是见明不见暗,见前不见后,见粗不见细,见近不见远,但是佛的肉眼比我们更清楚、更透彻。
天眼,并非在肉眼之外,而是在肉眼之中,多了一种眼光、眼机。天眼并非所有的众生都有,它是天界众生的眼睛。天眼有两种:一是报得,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这是多生多世修持,修定,才有这一生的天眼业报;一是修得,即这一生修修戒、定、慧而成就的。天眼所看的境界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所有的天眼无论大小、远近、亮暗、阻碍,都能够看到。
慧眼,即智慧之眼。我们常说“慧眼识英才”,这里的慧眼是指聪明,而不一定具有大智慧。聪明是一种个人意识,智慧是超个人意识的,是智慧的力量成就。然而,佛法中的慧眼离不开肉眼,也是通过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起作用的。
法眼,即具有能够明心见性、悟道在成佛的种种方便法门的眼光,能知一切法的来龙去脉。
佛眼,即指能洞悉一切有相无相的法,而且能奉行宇宙人生真理。佛眼不只是平等,而是观一切众生悉皆平等,而发至善到美的大慈大悲之心。
对于《金刚经》中五眼的顺序和关系,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肉眼是基础,五眼缘以肉眼为寓所,离开了肉眼也就无所谓其他四眼;二是五眼依次递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和眼境,其中最高的则是佛眼。
三、心眼一体
面对复杂的物质环境、切身环境、人情事理,我们由于被心相所迷,不知三心本不可得。求不可得的三心,即为心迷。由于心迷,也必迷于如来五眼。或者说众生之所以没有如来五眼,就是由于众生迷于不可得的三心,也就不能具有如来五眼,特别是不能具有佛的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由此,我们有时见其人不识其面,有时知其面不识其心,有时知其心不识其缘,有时知其缘不识其性。
1、见其人不识其面。遇到陌生人,你能算清他的高矮、胖瘦、衣装等,却不知道他是何身份,是何来历。比如康熙微服私访,有时打扮成商人,有时打扮成农夫,等等,当你看到这些模样时,你又怎么知道他不是皇帝呢?当然,现在没有皇帝,然而有位当官的人为了了解民情,也会乔装打扮,你又怎么知道他不是当官的呢?所以凭表面识人,就可能得罪人。
2、知其面不识其心。即使我们能知道一个人的基本情况,也不等于认识此人。他的追求是什么?日后的前程如何?他心里在想什么?种种一切,连他自已都未必清楚,别人又怎么知道呢?如果以他现在的境遇来给他下结论,可能会错得很远。
3、知其心不识其缘。有些人要钱没钱、要学历没学历,要背景没有背景,甚至连创大业的志向都没有,表面上看不出他有什么出自己,那么你能否说完全认识此人呢?不一定。因为生活中存在着种种不可见的机缘,遇到一定机缘,他也能从乞丐变成富翁。比如大明王朝的创立者朱元璋曾做个小和尚、当过乞丐,你会认为他会当皇帝吗?可是,机缘一到,不可想象的事竟然变成现实。
4、知其缘不识其性。如果一个人的命运已经一目了然,不可能再有变化,你是否已经完全认识了他呢?也不一定。比如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无论什么机缘对他都毫无意义,但是他此时的心灵会发生什么变化,就不是外人能知道的。俗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很多人在健康时,心里充满了各种贪欲,在贪欲的驱使下,做出许多让人头疼的事,但是到了临终时,一切贪念和妄执都会放下,内在的本体会显现出来,对人世的认识会产生质的变化。
如此产生上述现象,我们应如何面对呢?《金刚经》告诉我们要“一体同观”,即应以一体观来看待心与眼之间的关系。心与眼的主要关系体现在眼是心窗,眼是心机两个方面。
1、眼是心窗。眼睛是接收信息量最大的感觉器官,是心灵了解外界的重要通道。如果一个人没有眼睛,也就失去了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窗口。《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盲人要正确认识和感受大象的样子是何等困难。究其原因,就在于盲人失去了用于闻知外面的这个窗口。同时,眼睛是对你内心的反映,向外界透露了心中的情感,是心灵交换信息的最典型、最突出的内在透射点。所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2、眼是心机,或者说心是眼神。有心才有眼,有心机才有眼力。一个人如果有眼无心,其眼只不过是一面镜子,物来则映,物去不留,只能消极和被动地的反映外物而已,如同常所说的“有眼无珠”、“有眼不识泰山”之类。由此可见,心才是眼之神。有了心这个眼之神,才有眼者心机。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廋哉?”观察一个人,没有再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方法。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他的性格,透露出他的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内心无邪,眼睛看上去就明亮;内心被世俗污染,眼睛就显得越发昏暗。所以眼睛时常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人的内在美在于心灵,心灵美了,眼睛给人的感觉自然很美。
我们要想让眼睛炯炯有神,首先要让你自己有神,这种神气来源于一个人的内在美。当你的修养和境界与众不同时,自己就充满了自信,充满个性,更具有气质。对于心与眼的关系,我们不妨以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公案来说明: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经常去拜访佛印禅师,每次两个人辩论,总是佛印禅师胜利。有一次,佛印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坐禅,苏学士东问佛印禅师:“你看我坐着,像什么呢?”
“像一尊佛!”佛印禅师答道。佛印禅师看到苏东坡很高兴的样子,就又反问道:“那你,看我像什么呢?”
苏东坡连讥带讽地答道:“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答后,偷看了了一下佛印禅师,只见佛印禅师眼观鼻,鼻观心,默然端坐着。
苏东坡自以为占了大大便宜,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苏小妹见哥哥如此高兴,便问:“哥哥!你今天为什么这样高兴啊?”
苏东坡喜形于色地说:“告诉你吧,我每次与佛印师父辩论,都输给他,今天我最于胜利啦。”
苏小妹感到很诧异,便问:“哥哥!你如何胜他的呢?”
  苏东坡便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小妹,谁知苏小妹听后,摇摇头地说:“哥哥!佛印禅师因为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一尊佛,哥哥你心中想的是牛粪,所以你看师父像一堆牛粪。师父嘴里走出一尊佛,哥哥你嘴里拉出一堆牛粪;你又输了!”

苏东坡经小妹指出,才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在此公案中,苏东坡是用凡夫主来看佛印,而佛印禅师则用的是一颗佛心,在佛的眼里,心、佛、众生没有差别,万法互相含容,都是法界心的显现,所以苏东坡输得心服口服。
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人,这其实是自身的心态问题以佛为已心,用佛心看人,人人缘是佛,用鬼心看人,人人皆为鬼。因此,欲修眼神,先修自身。欲修其身,必修其心。修心关键在于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只要当你“一无所住”,才能真正地生起清净的觉悟之心。也只有生起清净的道心后,才能真正地“一无所住”。或者说,“应无所住”是“生其心”的前提和基础,“生其心”是“应无所住”的必然趋势,巩固和强化了“应无所住”的结果,如此便能使我们有情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不同眼光。

发表于 2010-2-7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2-7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众生的心是妄想心,念念不停地轮转于过去、现在、未来,念念分别三个时际。我们许多烦恼都是缘于此。“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直以来读诵《金刚经》对这段经文不知其义,今天终于有幸在此弄明白了。随喜赞叹,感恩师兄,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2-8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感恩师兄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读诵《金刚经》对这段经文不知其义,今天终于有幸在此弄明白了一些。随喜赞叹,感恩师兄,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2-8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2-8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心,安心,大家都安好自己的心。

感恩法施
发表于 2010-2-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金刚经》!
发表于 2010-2-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2-8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
随喜布施功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07:18 , Processed in 0.13340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