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60|回复: 0

关于灸法直论的感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日细细读过正龙先生的文章,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看到有人说这篇文章没什么新意,那你绝对没有给自己灸过,也没给别人灸过。王先生要是没有给自己灸过是绝对写不出这篇文章的,纸上得来终觉浅,什么事情自己尝尝才知道。
我想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灸法是其他任何药物都代替不了的。
那种感觉只有长期化脓灸才有深的体会,所以《扁鹊心书》中,说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真的没错。
第二,其他灸法代替不了化脓灸(瘢痕灸)
我以前也用过艾条,隔姜,效果不是很明显,后来用化脓灸麦粒大小,一个月身体就有明显变化。用麦粒灸的话不一定化脓,但长期灸也有效果。
第三,慎灸。
我膏肓,中脘,关元,足三里都灸过,但是身体太虚弱,虽吃的药,每天也不过两个穴位,5~10对左右,超过这个范围身体就有些受不了了,重疚是非常耗元气的,所以先生一再强调元气虚弱者慎用,否则病没有治好,自己仅有的元气都耗没了。像王先生文章里的那样的重灸大家要慎用,我建议从小量小艾柱开始,慢慢往上加。视自己身体情况而定。
第四,有人问我疼不疼,当然疼,但是比起治病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一开始烧皮肤其实还不叫疼,到了后面就像王先生文章里面说的窜痛,哪里有病哪里钻,那才叫受不了。
第五,膏肓,中脘,关元。这三个穴位都是人体的大补穴,但不是万病都治,或者效果都是那么好,当然长期灸肯定有好处,建议大家看一本书《谢赐亮灸法》,卓越当当都有的卖,结合这篇文章绝对受益匪浅。
以上就是在下一点浅论,欢迎拍砖。
针刺手法练习次第杂谈
圣念慈悯,欲济群生,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先究病源,后攻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针经素难,立理玄微;历代志士,传技神机。夫针之要,易陈难入,至道渊深,得之者希。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今九针之用,毫针最广。以之为例,本灵素,参歌赋,述古今之言,阐针刺手法练习次第,期达针道之幽深,得技之工巧。
一曰治神。针有悬布天下者五,其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此其本也。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修真之道,修养和神,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练功之法,或静坐,或站桩,或习内家拳术,以养浩然正气,历家各有诀妙,学人应选当机者。吾以陈氏太极拳入道,学自济南铗简斋主人。更要知止定静,意诚心正,修身明德。行住坐卧,刻刻摄心,去骄躁浮华,嗜欲忧患。厚德载物,心气平和,心主既明,十二官安,神治身养,可以为针。或曰此步为功夫在心。由此方可持针调气,守机守神,得道之真。
二曰捻指。气充身养,心神得治,此谓得本。再专捻指,始为运针之基。空手捻指,法有多端。可拇食中指,大指进退;亦可如赤凤迎源,展翅飞旋;又可如运头针之状,食指捻转。捻指之要,治神为先,运气到指,体悟捻指力度、幅度,频率、耐久,使指感遂心。既可专练,定出时候,端身治神,意气通指;又可散练,行住坐卧,不费功夫,公交车上,步行途中,闲聊之际,看电视时,练于不觉,其乐融融。或曰此步为功夫到指。此法不独助于针道,亦助于平脉辨证,推拿按摩,点穴闭脉,擒拿摔打诸术。然此步不离治神,为治神到指,左右手同。
三曰捻针。治神到指,指遂于心。今再持针,治神到针,使针遂心,又分次第,左右手同。其一曰空捻针。持针捻转如捻指时,体悟手指对针柄之控制,捻针之力度、幅度,频率及持久。彭静山《针灸秘验》,捻转幅度小到5°,岂是粗工所能。吾同学好友洪某,福州人氏,传练捻针幅度一法:将一纸屑或棉条缠于针尾,捻针能显转动之角度。久久手指与针柄合一,或曰功到针柄,不离治神,亦可谓治神到针柄。其二曰捻针钻物。《承淡安针灸选集》载乃盈公针钻陈账本,神针黄石屏传针钻泥墙术。《针灸秘验》特制棉花练针枕。为习方便,可备废旧书本,或报纸折叠一摞。端身治神,悬肘悬腕,拇食中三指正指持针于身体中线前,鼻尖正对,两目之间,上下进退,轻重速缓,力由针柄至针尖,体悟针体之弹性,力度、角度、速度、幅度,可控几何?由粗到细,由短到长,尽尽针体之性,或曰功到针体。不离治神,或曰治神到针体,要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如临深渊,神无营于众物。能尽针体之性,进针攻穴无碍矣,守机守神,催气补泻功成矣。若觉钻纸意未尽,不便找泥墙,捻针钻木又何妨?吾曾将针柄捻散,将锈柄捻新。其三曰捻物辅助。平时行住坐卧,持针不便,可捻指捻线,捻一切方便小物,以助功夫。
四曰轻刺。此步再作提高,专练针尖之体悟,左右手同。《针灸秘验》载四步水面练功法,虽善却不便。借鉴其意,吾传一法,至简至便。取薄纸一张,略将边、角折叠后扣放桌面,自是与桌面有悬空处。或将薄纸一片,一端夹书中,一端探出悬空。端身治神,悬肘悬腕,正指直刺,针尖触纸片悬空处,不使针尖穿透纸片,使纸形变尽量小。体悟针尖与纸片间之相互作用,要如临深渊,心无外募,神无营于众物,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睁眼闭目,慎守勿失。先将针尖触纸体悟,再缓刺触纸体悟,再可速刺触纸体悟,先睁眼,再闭目,均了然于心。至此,可谓功夫到针尖,治神到针尖。毛刺半刺赖此,守机守神,运针催气补泻之功更上一乘矣。
五曰速刺。此步专速刺练准,左右手同。或曰治神之功到针穴。练习之法,彭静山《眼针疗法》有论,今借鉴简易之。取字纸一片,蒙于瓶口、空盒口上,选一字笔划交叉处,或选一标点如豆句号。目标既定,端身治神,不存犹豫,出针速刺,即使不中,亦不太偏,久久功成,发必中的。先专刺一处练习,再随时选定刺处,立时出针速刺,如射击移动靶或飞碟类,力求中的。此法结合轻重深浅,自是妙用无穷,例如用于眼睑速刺浅点,耳鼻指端速刺或放血,又若火针攻穴绝技,皆可一针到位。
五步功成,攻穴进针,法由心出,因人而异。总以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豪,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衡,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身体各部,深浅轻重,速缓直横,提插盘摇,弹刮震颤,皆能随心所欲。毫针功成,余针可通。
返观五步练针之法,总以治神为要。然神治则身治,神治则气治。先贤如承淡安、彭静山诸公,练针先列练气之法,惜今人多忽视之。针道日衰,哀哉可伤。若按吾法,治神练针,纵无内功基础,亦可神治息调内气生,以期人针内外合一,能使内气透出针尖,能以不病调病人。《承淡安针灸选集》载广东黄某精剑术,暗室中可运气使剑尖放荧光,功深自非难能之事。若神气得治,运针疗疾,深浅在志,远近若一,慎守催气,补泻在意,针调阴阳,以平为期,不必咒言,已通鬼神。拔刺雪污,解结决闭,神圣工巧,针道可传。岂是心不在焉,内无精神,外借电磁所能为?愿针灸同道深思之!
《中医入门》怎样处方
一、处方的一般规律 处方是中医临症最后的处理阶段,也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因为我们虽然认识了单味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不定期必须掌握它们之间的配伍关系——七情和合;在此基础上,利用相辅、相须、相反、相制的规律,来加强药效,发挥它们的综合作用,调和偏胜,施展它们应有功能。这样才能应付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各种病变。因此就必须把它们严密组织起来。这个组织形式,就叫做“方剂”。主是法的意思,剂是调和的意思。根据处方法则,从而配伍药味,这就是方剂的定义。我们的先人,通过实践中的经验累积,在用药处方的时候,掌握了处方配伍与组成的规律,从而制定了适合病情,疗效确实的很多方剂,作为后人用药处方的标准。因此,我们如果要掌握方剂在临症上的运用,首先必须懂得处方的一般规律,例如方剂的组织法则、方剂的运用规律、方药的剂型种类、古方剂量及服法等等,都要有一个初步概念,这样,才能完整地理解方剂。
(一)方剂的组织法则——君、臣、佐、使 方剂是历代医学家在临症上累积起来的经验结晶,许多成方当中,有的药味比较简单,有的药昧相当繁复,各有不同风格,各有独到之处。但是在方剂组织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君、臣、佐、使的组织法则。 什么叫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处方时运用药物配合的一种分工方法,也是方剂的一种组织形式。君药是方剂配合中的主药,也就是针对主症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主药加强主药功效的药物。佐药是协助主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或是监制主药,消除或防止主药产生副作用的药物。使药是指方剂中次要药物,或是方剂中的引经药物。这就是君臣佐使配合的一般意义。
我们从这个君臣佐使配合组织的关系里,可以看出君药是方剂中的主要药物;臣药、佐药、使药,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的辅助主药,加强主药疗效,或制止主药副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副药。现在姑且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例如伤寒论里的麻黄汤,是一个治疗伤寒太阳表实,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烦痛、无汗而喘等等症状的主要方剂。这个方剂组成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性能,是君药;桂枝协助麻黄发散寒邪,是臣药;杏仁协助麻黄平喘,是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是使药。这就是主药和副药通力合作,加强治病效力的一个例子。再如金匮里的大乌头煎,是一个治疗寒疝腹痛、手足厥冷的主要方剂。这个方剂的组成是:乌头、白蜜两味药,乌头是治疗寒疝腹痛的主药,但性热而有毒,便采用白蜜来制乌头大热大毒的副作用,同时并不影响主药乌头的治病效力。这就是副药制止主药的副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即安全,又有效力的一个例子。所以方剂在配合应用上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要助长或促进这些药物的治病效力;一方面更要消除或制止一切不利于疾病治疗的副作用。这就不难理解君臣佐使的配合运用,不仅是方剂组织的一种形式,而更重要的是经过严密组织以后,在临症上更加妥贴细致的切合病情,消除和防止有害于人体的不良反应,从而发挥更多大的治疗作用。如果没有这个组织法则,就会成为“有药无方”的局面,而失去方剂的本来意义了。
(二)古代方剂的分类——七方、十二剂 方剂的配合,固然要遵循君臣佐使的组织法则,而方剂的运用,又要根据发病原因、病从体质、症状轻重等不同情况,掌握它的运用规律。因此古人在这个基础上,把方剂分成若干类。七方、十二剂,就是古代方剂分类的代表。 什么叫七方?七方是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症候,而制订的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不同的处方原则。 1、大方:凡是病势强盛,必须用药力强大的方剂来攻克病邪的,叫做“大方”。例如治里实的大承气汤,治表里俱实的大青龙汤等,就属于大方的一类。 2、小方:凡是病势轻浅,不必用大剂猛攻,采用剂量较轻的方剂,药力达到就停止,不伤正气的,叫做“小方”。例如微下的小承气汤,微温的小建中汤等,就属于小方的一类。 3、缓方:一般虚弱慢性病症,须用药力缓和,利于常服的方剂缓缓调补的(包括丸剂),叫做“缓方”。例如治虚劳的炙甘草汤,补脾胃的四君子汤等,就属于缓方的一类。
4、急方:病势危急,须用药力峻烈的方剂迅速抢救的,叫做“急方”。例如急下存阴的大承气汤,急救回阳的四逆汤等,就属于急方的一类。 5、奇方:合于单数的叫做“奇”(音基)。奇方,一般是指病因单纯,而用一种主药来治疗的意思。例如独参汤的治虚脱,猪肤汤的治咽痛等,就属于奇方的一类。 6、偶方:合于双数的叫做“偶”。偶方,一般是指病因复杂,须用两种以上主药来治疗的意思。例如肾气丸的桂、附同用,大建中汤的椒、姜同用,就属于偶方的一类。 7、复方:复是重复的意思。凡是两方合用,或数方相合而成的方剂,叫做“复方”。例如:两个方剂合用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几个方剂合组的枳实消痞丸,就属于复方的一类。
什么叫十二剂?十二剂,是根据药物效用而分类的处方规律。北齐时代徐子才创成了十剂,它的内容是:宣可决雍,通可行滞,补可扶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镇怯,滑可去著,涩可固脱,燥可胜湿,湿可润燥;后人又增加了寒能胜热,热可制寒两剂,成十二剂。
1、宣可决雍:郁结不散,雍滞阻塞叫做“雍”。凡是具有宣达散郁,可以去除雍塞阻滞的方剂,都是属于宣剂的范围。例如:引邪上越,涌吐雍塞的瓜蒂散,疏理郁结,宣散雍塞的越鞠丸等,都是宣可决雍的方剂。 2、通可行滞:蓄积闭阻,留滞不行,叫做“滞”。凡是具有通行留滞,可以去除蓄聚闭阻的方剂,都属于“通剂”的范围。例如:通利小便的五苓散,通泄水气的十枣汤等,就是通可行滞的方剂。
3、补可扶弱:凡是能滋补人体阴阳气血的不足,从而消除一切衰弱症状的方剂,都是属于“补剂”的范围。例如:六味丸的补阴,八味丸的补阳,四君子汤的补气,四物汤的补血等,都是补可扶弱的方剂。
4、泄可去闭:有形实邪,内结不通,叫做“闭”。凡是具有通泄闭结,从大便下夺的方剂,都是泄剂的范围。例如:泻寒实的备急丸,泻热实的承气汤等,都是泄可去闭的方剂。
5、轻可去实:“实”,是指外感表实而说的。凡是具有轻扬发汗,疏散外邪,解除表症的方剂,都是属于轻可去实的范围。例如:发散风寒的麻黄汤,轻疏风热的桑菊饮等,就是属于轻可去实一类的方剂。
6、重可镇怯:“重”,是指药物性质,“怯”是指身体怯弱。凡是具有重镇堕压,对于身体怯弱而引起的精神恍惚、怔忡不寐等症能起安定作用的方剂,都属于重可镇怯的范围。例如:磁朱丸、朱砂安神丸等,就是属于这一类。
7、滑可去著:“著”,是留而不去的意思。著虽有形,但是程度上较邪实闭结为轻,所以不需攻下、开泄,可用滑剂润导。例如:方剂中的麻仁丸、蜜煎导等,都是滑可去著的方剂。
8、涩可固脱:“脱”,是指洞泻、遗尿、遗精以及阳虚多汗等症而说的。凡是用收涩之剂治疗这类疾患的,都属于涩可固脱的范围。例如:桃花汤的止久利,金锁固精丸的止遗精,桑螵蛸散的止小便失禁,就是涩可固脱的方剂。
9、燥可胜湿:“湿”,是雾露氤氲之气。香燥的药物,可以胜湿。所以宣中化湿的平胃散,宣泄湿热的二妙丸等,都是燥可胜湿的方剂。
10、湿可润燥:“燥”,是枯的意思。凡是血液枯竭,津液耗伤的都是燥病。因此,湿剂是指滋润津枯血燥的方剂而说的。例如:治肺燥的清燥救肺汤,治虚劳干咳的琼玉膏,治噎膈反胃的韭汁牛乳饮等,都属于湿可润燥的方剂。
11、寒能胜热:凡是清热,保津、泻火的方剂,都是属于寒能胜热的范围。例如,清热的白虎汤,泻火的黄连解毒汤,救液的人参白虎汤等,都是寒能胜热的方剂。
12、热可制寒:凡是辛热的药物,能补益阳气,祛除寒邪的方剂,都属于热可制寒的范围。例如:理中汤的治脾寒,吴茱萸汤的治肝寒,四味回阳饮统治里寒,桂枝汤统治表寒等,都是热可制寒的方剂。
(三)方药的剂型种类——汤、丸、散、膏、丹、药酒、花露
方药的剂型,多种多样,这是古人随着药物的性质和治疗上的需要,而制成各种不同剂型,以达到更好地发挥治病效力的目的。在临症上最常用的有:汤、丸、散、膏、丹、药酒、花露等。现在且将这几种常用剂型,向大家介绍一下:
1、汤剂:凡是将许多药煎汤,滤去渣滓,把药汁服用的,就叫做汤剂。这是内服中最常用的一种剂型。因为吸收容易,见效较快,所以一般急性病,更宜用汤剂治疗。此外,凡是汤药液量多而适宜于冷饮的叫做“饮”。例如:香薷饮、甘露饮等。凡是汤液药去渣重煎的叫做“煎”,古人对慢性病多用这个办法。实际上煎和饮,都是汤剂的同一类型。
2、丸剂:就是把药物研细,用蜜和或用水泛,做成圆粒,小的象芥子、绿豆或梧子大,大的可以和鸡子黄一般,都叫做丸剂。丸剂内服以后,溶解吸收较慢,而药效也比较持久,因此用于慢性病比较适宜。但也有用于热性病重症的,例如:安宫牛黄丸、琥珀抱龙丸之类,不过急需的目的出发,和“丸者缓也”的意义,又不同了。
3、散剂:就是把药物研成细末,凡是不宜热,或是药味过苦的方剂,都可制成散剂,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的散剂,可以用水调服,例如:凉膈散、银翘散等都是。因为这种散剂,使用便当,吸收也快,一般急性病都可以用它。外用散剂,都是调敷肿疡、湿疹或吹喉、点眼用的磨云散等都是。
4、膏剂:把药物煎熬成浓稠粘胶状,叫做膏剂,可分为内服和外用二种。内服的膏剂,是用药物煎出的浓汁,加冰糖或白蜜等收膏,可以长期服用,适宜治疗慢性病,或用作滋补剂。这种膏剂,多宜于深秋和冬季使用,因为春夏天气暖热容易变质腐败。外用膏剂,是用油类煎熬药物,去渣加入黄丹、白蜡等收膏,然后加热摊于纸或布上,应用于外科脓疡等疾患,以及风寒湿痹痛等病症。
5、丹剂:也分内服和外用二种,它的剂型没有一定。例如:内服的至宝丹是丸剂,玉枢丹是锭剂,紫雪丹是糊剂。外用的丹剂,除了以上用药料的各种类型外,还有水银炼制出来的红升丹、白降丹等。
6、药酒:就是将药物浸入酒内,或隔汤煎煮,然后去渣喝酒。古代叫做“醪药”、“酒醴”。一般常用于痹痛一类的疾患,有祛风活血的功效。
7、花露:是用药物蒸馏制成的液体,气味芳淡,便于口服,但药力微薄,一般用作饮料,作为一般辅助治疗。如金银花露、桑叶露、青蒿露等都是。 此外还有坐药、药线等等,大都由上面所讲的各种剂型蜕变而来,作为外用。由于不是主要常用的,所以不再详细介绍了。
(四)古方剂量的掌握运用
在临症运用古方,必须懂得古今方剂的用量不同,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古代的度量制度,非常复杂,所以古方的用量和后世在着很大的距离。根据清代医学家徐灵胎的考证,认为“从三代到汉晋,升斗先进衡量器具,虽然有些不同,和现在比较,最多不过相差十分之二”。虽然这一考订,还不能认为完全正确,但是可以肯定,古方的用量和现代用量相比,距离很远。同时,古代除用衡量器具计量外,还有取散药称做“字”的,就是用当时的“五铢钱”取药,药粉遮满钱的一个字称“一字”;又以刀尖取药粉称做“匕”;还有称“枚”的;如用石膏称“鸡子”(即鸡蛋)大X枚等等,都不是现代所采用的方法。因此,我们对于古方用量的掌握,可以根据原方各药的比重,参照现代各医家医案或本草书上所记载的一般用量,结合地区和患者的禀赋、年龄以及病情轻重来决定适当的剂量,才不会有过轻过重的流痹。如果拘执地搬用成方,不变用量,例如张仲景的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我们也照抄一下,非但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甚至会闹出乱子来。这是学习古方所必须懂得的基本知识。
(五)中药服法的一般常规
中药的服法,一般是每天服2-3次。汤剂习惯上都主张温服,当然也有因特殊需要把汤剂放冷再服的,如治疗热性呕吐,常常冷服煎剂,但这是较少的应用的。
服药的时间和膳食时间关系很大,它不仅影响药的吸收速率,并且能变更它的作用,所以根据药物性能和病情需要,掌握服药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地说,补养药、健吸药,大都饭前服;泻下药、杀虫药,总宜空腹时服;安神药最好睡前服,其它药剂,都可以饭后服。此外,还要看病情缓急,改变服药时间。例如:急性病当立即服药,疟疾病适宜于未发前服药等等,都是中药服法上所必须掌握的一般常规。
二、常用方剂的简介 方剂的起源很早,由于古时不肯轻易传人,所以有“禁方”这一名称。相传早在商代,有一位名叫“伊尹”的,著了一部“汤液论”,专门讨论汤剂的制作方法。后来,汉代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把平日广泛搜集的成方,结合自己的景临症心得,著了一部“伤寒杂病论”,介绍了许多疗效卓著的方剂,流传后世,成为医方鼻祖。历代医家,在这一基础上,通过更多的实践,方剂数量不断地扩充增加,内容非常丰富,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医生临症处方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标准。因此,我们在学好医学理论基础以后,应该把常用的成方,熟记和理解,到临症上才能随症立法,随法选方,随方加减,灵活应用,符合“理、法、方、药”的基本要求。现在为了便于临症应用,在八法的基础上,根据汪昂“医方集解”的方剂分类方法,选择了191首常用成方,分为发表之剂、攻里之剂、表里之剂、涌吐之剂、和解之剂、利湿之剂、消导之剂、润燥之剂、泻火之剂、祛寒之剂、清暑之剂、补益之剂、收涩之剂、理气之剂、理血之剂、除痰之剂及杀虫之剂等18类(医方集解原分21类,现在简去痈疡、明目、经产三类)。每一方剂,分方歌、组成药物、适应症及加减附方等四项简要介绍,并且在每类选方的后面,作一些概括性的说明,使得大家在使用鉴别上有一处初步概念。虽然选方较少,不够全面,但是如能熟读深思,触类旁通,也可胸有成竹,运用自如了。
1、发表之剂(共10方,附1方) 凡是能疏散外邪,解除表症的方剂,叫做“发表之剂”。 1、麻黄汤(仲景)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适应症:主治伤寒之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脉浮紧、无汗而喘等症。
2、桂枝汤(仲景)
方歌:风伤自汗桂枝汤,营弱卫强表症方,
姜枣桂甘白芍药,方中进退法精详。
组成: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适应症:主治伤风之发热、恶风、头项强痛、脉浮缓、有汗等症。服后喝少量热粥,睡下来让出点小汗,不可使大汗淋漓。
3、 桑菊饮(温病条辩)
方歌: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饮轻清剂,热盛阳明加石膏。
适应症:风温咳嗽、热不十分高,微渴等症。
加减法:如阳明热盛口渴的,加石膏四钱、知母一钱五分。
4、 银翘散(温病条辩)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组成: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淡豆豉、牛蒡子
共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芦根煎汤一二开就服用。
加减法:咳嗽者加杏仁、贝母;热甚者加山栀、黄芩;口渴加花粉。
5、 香苏饮(局方)(附方:加味香苏饮)
方歌:香苏饮内草陈皮,煎加姜葱感冒宜,
艽芥芎防蔓子入,方名加味风寒医。
组成:紫苏、制香附、广陈皮、粉甘草
加姜葱,水煎服。
适应症:主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或兼胸痛满闷、噎气恶食等症。
加减法:本方加秦艽、荆芥、川芎、蔓荆子各一钱,名“加味香苏饮”(程钟龄医学心悟)。通治风寒感冒之恶寒发热、头痛等症。
6、 葱豉桔梗汤(俞根初经验方)
方歌:葱豉桔梗俞氏方,翘竹栀薄草同商,
此是辛凉发汗法,风热感冒妥之良。
组成:鲜葱白、桔梗、焦山栀、淡豆豉、苏薄荷、连翘、粉甘草、鲜淡竹叶
适应症:风热感冒、发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心烦口渴、脉数舌红等症。
7、 加减萎蕤汤(俞根初经验方)
方歌:俞氏加减萎蕤汤,薇桔薄叶豆豉襄,
加入葱白与红枣,阴虚感冒力能匡。
组成:生萎蕤、鲜葱白、桔梗、软白薇、淡豆豉、薄荷叶、炙甘草、红枣
适应症:阴虚感冒之发热微恶寒、舌赤、脉数、心烦、口渴、咽干而痛等症。
8、 参苏饮
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甘桔前胡半夏宜,
茯苓葛根姜葱入,虚人感冒此方推。
组成:潞党参、苏叶、葛根、前胡、陈皮、葱白、半夏、生姜、桔梗、茯苓、甘草
适应症:虚人感冒之恶寒发热、有汗不透、咳嗽鼻寒痰多、舌苔白腻、脉虚无力。
9、 大青龙汤(仲景)
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燥,风寒两解此为良。
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
适应症:主治风寒外盛、阳气内郁、表不解而无汗烦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
10、小青龙汤(仲景)
方歌:小青龙汤有神功,表寒喘咳饮停胸,
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组成:麻黄、桂枝、白芍、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
适应症:主治表邪外束、肺寒停饮之恶寒微热、咳嗽痰多、气喘干呕等症。
上面介绍了发表之剂的十个方剂。从这里可以看出发汗解表的方剂中,主要分为辛温发表和辛凉发表两大类。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辛温发表的代表方剂,而麻黄汤适宜于表实无汗的症候,桂枝汤适宜表虚自汗的症候,这是两者不同的地方。桑菊饮和银翘散,都是辛凉解表的代表方剂,而桑菊饮轻宜肺气的作用较著,银翘散解表清热的力量较强,这是两方的同中之异。其它如香苏饮的治疗风寒感冒,葱豉桔梗汤的治疗风热感冒,都是在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个法则指导下而制订的两类不同处方,在临症应用最广。至于加减萎蕤汤,是属于滋液发汗法的;参苏饮是属于补气发汗法的;大青龙汤,是属于风寒两解法的;小青龙汤,又是属于蠲饮发汗法的,这些又是发汗剂中随症应变的方剂。我们如果参看汗法所讲的内容,互相对勘,对发表方剂的运用,自可灵活掌握了。
2、攻里之剂共(12方,附1方)
凡能通利大便,驱除肠胃积滞的方剂,叫做“攻里之剂”。

1、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方歌:大承气汤朴实黄,芒硝化入用须详,
去硝乃是小承气,调胃硝黄甘草尝。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适应症:阳明病之脉沉实、苔黄燥起刺、转矢气、绕脐痛、潮热、谵语等症。

小承气汤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适应症:阳明病之腹痛、大便硬、潮热谵语、脉滑而疾等症。

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适应症:阳明病之蒸蒸发热、心烦、便秘等症。
2、三物备急丸(仲景)
方歌:三物备急丸最猛,大黄巴豆干姜勇,
食停肠胃胀难消,冷热诸邪腹中痛。
组成:巴豆霜、大黄、干姜
各等分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三丸。
适应症:主治食积停于胃肠、冷热不调、腹胀满痛,及中恶、客忤、卒暴等病。
3、温脾汤(千金)
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再加甘草与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千金立法细参详。
组成:人参、熟附子、干姜、甘草、大黄
适应症:主治赤白下利,连年不止,腹痛,按之满,脉沉弦者。
4、枳实导滞丸(东垣)(附方:木香导滞丸)
方歌:枳实导滞首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温热积滞力能攘,
若还后重兼气滞,木香导滞加槟榔。
组成:大黄、枳实、黄芩、神曲、白术、茯苓、泽泻
研末蒸饼糊丸,根据病人的虚实,每服一钱——三钱,开水下。
适应症:主治湿热食积,脘闷腹痛,泄泻等症。
加减法:本方加木香、槟榔,名为“木香导滞丸”。治痢疾里急后重。
5、木香导滞丸(子和)
方歌:木香槟榔青陈皮,枳壳柏连棱术随,
大黄黑丑兼香附,芒硝水丸量服之,
一切实积能推荡,泻利食痞用皆宜。
组成:木香、槟榔、青皮、枳壳、大黄、黄柏、三棱、莪术、香附、黑丑
芒硝水丸,根据病人的虚实,每服一钱——三钱,开水下。
适应症:主治一切实积,胸痞腹胀,大便秘结以及痢疾初起,里急后重,食痞等症。
6、增液承气汤(吴鞠通方)
方歌:增液承气参地冬,大黄芒硝润且通,
黄龙汤用大承气,甘桔参归妙不同。
组成:元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
适应症:主治温热津液不足,大便秘结,有应下之症而伤津者。
7、陶氏黄龙汤(陶氏六书方)
组成: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甘草、当归、人参、生姜、红枣
清水煎,将要煎好的时候加桔梗一撮。
适应症:病久体虚、热甚里实之大便闭结、神昏肢厥、谵语,甚至循衣摸床等症。
8、更衣丸(局方)
方歌:更衣丸用朱砂研,滴酒为丸服二钱,
阴病津枯肠秘结,交通水火效如仙。
组成:朱砂、芦荟
滴酒和丸,每服二钱,好酒送下。
适应症:主治肝热液枯气滞,大便秘结不通。
9、脾约麻仁丸(仲景)
方歌:燥热便难脾约丸,芍麻枳朴杏黄和,
润而甘缓存津液,溺数肠干得此安。
组成:白芍、火麻仁、杏仁、枳实、厚朴、蒸大黄
炼蜜做成梧子大的丸子,白汤下二十丸,大便能就停服。
适应症:主治肠枯燥、小便多数、大便秘结等症。
10、半硫丸(局方)(附方:二味黑锡丹)
方歌:阳虚便闭半硫丸,姜汁糊成老者安,
上盛下虚宜黑锡,铅硫二味妙通玄。
组成:半夏、硫黄
二味药的分量相等,生姜汁类糊丸,每服一钱,开水下。
适应症:主治老人阳虚便秘。
加减法:去半夏加黑铅,把铅溶化,慢慢导加入硫黄等到结成片,倒在地上出火毒,然后细研,研到没有声音为止,叫做“二味黑锡丹”。主治上盛下虚,头晕目眩,以及痰喘气促、呼吸不续等症。
这是介绍人了寒下、温下、峻下、缓下四种类型的十二个方剂。在寒下方面,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都是寒下的性质。但是我们从这三个方剂的组成和用量来看,可以了解大承气硝、黄、枳、朴,量重力峻,所以必须痞、满期、燥、实四症俱全,才能使用。小承气去芒硝,而且是厚朴、枳实,用量减少,量小力轻,只要见有痞、满、实三症,便可使用。调胃承气去厚朴、枳实,加甘草,而且药量轻微,适用于有燥实而无痞满的症候。这就可以理解方剂组织变化和用量轻重,在治疗上的重要意义。在温下方面,三物备急丸、温脾汤,都属于温下和性质,但是备急丸药性猛烈,用于寒实急症;温脾汤泻中寓补,用于慢性冷痢,这是两方的根本不同之处。至于黄龙汤的攻补兼施,增液承气汤的滋液通便,都是针对“正虚邪实”的病情而设。而在缓下剂中,麻仁丸是润燥通便法,更衣丸是泄热通便法,半硫丸是温阳通便法,虽然同样以通利大便为目的,但治疗法则上,则有根本性的不同。其它如枳实导滞丸,主治湿热食积,力量较轻;木香槟榔丸,主治一切实积,力量较猛,在使用上也要仔细地区别。根据以上几个方剂的初步分析,也就可以理解在攻里之剂当中,选方用药的一般意义了。
3、表里之剂(共4方,附2方)
凡是具有既能解表,又能攻里,以适应内外雍实、表里俱急的合剂,叫做“表里之剂”。

1、大柴胡汤(仲景)(附方:柴胡加芒硝汤、桂枝加大黄汤)
方歌: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兼里表,妙法内攻并外攘,
柴胡芒硝义亦尔;仍有桂枝大黄汤。
组成:柴胡、黄芩、枳实、生姜、芍药、半夏、大枣、大黄
适应症: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之往来寒热,心下急,郁郁微烦,呕吐下利等症。

柴胡加芒硝汤
组成:小柴胡汤加芒硝
适应症:治少阳病下不如法,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自汗。

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汤加大黄
适应症:主治太阳病误下,腹满而大实痛者。
2、三黄石膏汤(陶华方)
方歌:三黄石膏芩柏连,栀子麻黄豆豉全,
姜枣细茶煎热服,表里三焦热盛宣。
组成:石膏,黄芩、黄柏、黄连、栀子、麻黄、豆豉
共研末,每服一两,姜三片,枣二枚,茶一撮,煎热服。
适应症:主治表里三焦大热、*狂斑衄、身目黄等症。
3、防风通圣散(河间方)
方歌: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组成:大黄、芒硝、防风、荆芥、麻黄、黑栀、白芍、连翘、川芎、当归、薄荷、白术、桔梗、黄芩、石膏、甘草、滑石
共研粗末每服三钱,加姜、葱煎,食前温服,或白汤调下(药店做成丸子出售)。
适应症:主治表里三焦俱实之憎寒壮热、目赤睛痛、大便秘结、小便赤涩,以及疡痈肿毒等症。
4、凉膈散(局方)
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好。
组成:连翘、大黄、芒硝、甘草、焦栀、黄芩、薄荷
共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白蜜煎服。
适应症:主治表里俱热、壮热口渴、烦燥吐衄、面赤目赤、唇焦便秘等症。
上面六个方剂,都是具有表里兼治作用的主要成方。但是由于它们的组织内容各有不同,因此它们的主治运用,也就各具有特点。大柴胡汤,柴胡与大黄同用,是主治少阳阳明合病,攻内攘外的方剂。柴胡加芒硝汤,柴胡与芒硝同用,虽然也是两和表里的方法,但是它是主治少阳经症未罢而胃虚燥结的方剂,所以不用大黄的攻下,而芒硝来软坚,并且还配合了人参、甘草的扶助胃气。这就是两方不同之处。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与大黄同用,主治外有太阳表邪,内有阳明积滞的症候,在病理机转上和以上二方又有区别。至于三黄石膏汤、防风通圣散、凉膈散这三个方子,都是汗下并用,表里两解的方剂。但是三黄石膏汤,泻火解毒的力量较强;防风通圣散疏通实热的作用实好;凉膈散就专治热在胸膈的症候,所以在临症上于这些方剂的使用,必须掌握它们的特点,然后随症灵活运用,自可得心应手了。

转载于:http://www.zhongyiwang.net.cn/aijiu/ganwu-jfzl.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20:36 , Processed in 0.14868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