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905|回复: 0

转帖:法通:浅论佛教的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3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论佛教的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法通

佛教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宗教。佛法是出世之善法,也是孝之大法。不但提倡入世的孝道,更提倡出世的大孝——不只父母在世时,必须供养生活所需,更须重视父母心灵的超脱,使其不受六道所羁,脱离轮回。本文先阐述佛教孝道思想的特征,接着浅述了佛教孝道的实践,最后又探讨了佛教孝道思想的现代价值,目的是希望同修等大众更好地来认识佛教的孝道并使之效法。

前言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孝道,就是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是以尽心奉养父母为基础的广大仁爱德行。孝在中国,一提起来,众人皆知,这是因为孔孟儒教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底蕴,特别是三纲、五常、孝、梯、忠、信、礼、义、廉、耻等等,更是人们日常和行为的人伦道德準则。而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受到“不孝”的非难,许多人都认为佛家不讲君臣父子,背离孝道,又认为佛弟子违背父母意愿,离家出走,不娶不嫁,绝嗣无后,大为不孝。由于我们生在五浊恶世,被种种假象所蒙敝,因而迷惑颠倒。殊不知,修行得道才是真正的大孝,故佛经有:“一人得道,九族升天”之说。今就以己浅见,对世人这一观点给以解述,对佛家这一圆满至上的孝道加以浅述。不当之处,祈方家斧正。

一、佛教孝道思想的特征

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莲池大师云:“人之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往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佛教认为克尽行孝,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孝必须具有长期性

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地奉养,使其无缺,而不是凭一时情绪的喜恶,偶尔给予供养。佛在《增壹阿含经》中云:“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心地观经》也有云:“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山丘,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由此可见,佛陀苦切劝勉我们,父母恩重如山,难以回报,作为子女应当生起一颗持久的报恩之心,长期不断地奉养,孝敬父母。佛教提倡不仅要报现世恩,还要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对父母的追思和感恩。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得以听闻佛法,圆满菩提。《分别经》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舍,使其学道,累劫精进,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所以尽孝应如学佛一般,不能间断。

(二)孝必须具有实质性

孝顺父母应从实际解决父母的需要,使衣食没有匮乏,生老病死有所依靠,百年丧葬没有后虑。因此,《六方礼经》曰:“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当念治生,二早起令奴婢于时作饭食,三不增父母忧,四当念父母恩,五父母有疾病,当恐惧求医治之”。除了物质生活不虞缺之外,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问,精神的安乐,更是极为需要的。故《不思议光经》云:“饮食及宝,未足能报父母,引导令向正法,便为报二亲”,因此佛陀又于《父母恩重难报经》教导我们怎样报恩,言:“若父母无信,教令信;无戒,与戒教授;不闻,使闻教授;悭贪,教令好施”。综上所述,从实质上能解决父母的需要,且能导其正道,这是无此重要的。

(三)孝必须具有全面性

孝顺应从自己的亲人做起,渐而扩充至今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边众生。即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更要泽被广大的众生父母,全心全力解决一切有情的烦恼,这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故《梵网经菩萨戒本》中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由此可见,孝亲的含义是多么深邃和广泛!所以我们应将每日所修持之功德,回向于法界所有众生,尽未来际度脱无遗让其孝遍于诸有情。由此可知,佛教不仅重视孝道,更将孝道的积极意义和精神发扬光大。

二、佛教孝道思想的实践

以上所述佛教孝道思想的特征,足以证明佛教对孝道的重视和倡导。下面浅述佛教孝道思想的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知恩报恩

佛教的孝道是与报恩理念紧密相连的。行孝是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是佛教孝亲观的思想。佛教历来强调报恩,如佛经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重恩,即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由于受传统孝亲观的影响,报父母恩在佛教四恩中受到特别的关注。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是中土关于报恩尽孝的主要经典,该经述说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十种恩德:一者,怀胎守护恩;二者临产受苦恩;三者生子忘忧恩;四者,咽苦吐甘恩;五者,回干就湿恩;六者,哺乳养育恩;七者洗濯不净恩;八者,远行忆念恩;九者,深加体恤恩;十者,究竟怜悯恩。关于十种恩德,该经有着非常详细和比较系统的述说。其中怀胎守护之艰辛,临盆之生死体验,可谓血浓于水的亲情本质。而咽苦吐甘,回干就湿、哺乳养育和洗濯不净,则从日常生活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赞颂父母恩深情重。另外远行忆念,深加体恤和究竟怜悯恩,再次从父母对子女成长所负出的无比的关怀与体贴方面,赞颂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又如《佛说恩重难报经》、《佛说孝子经》等佛教经典都宣示了父母的广大恩德。既然深知父母恩重如山,作为子女,我们就应该尽职尽责地去报恩。世人认为传宗接代,衣食供养便为大孝。但是衣食供养,只能让父母暂时得到快乐,并不能帮助父母度过生死苦海,脱离六道轮回。故《佛说孝子经》云:“能令二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是报重恩”。由此可知,真正的报恩是以法雨来滋润父母的心田,使父母闻法生信,直登九品。因此佛于《本事经》苦切劝勉大众云:“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若彼父母为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讲述了真实报答父母深恩的方法。

综上所述可知,引导父母闻法得戒,修习三昧,成就无上菩提,最后获得解脱,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这才是真实的报答父母之恩,才是真正的尽孝。

(二)持戒尽孝

中国佛教历来有倡导持戒与行孝相统一的传统。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戒孝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的康僧会,就把佛教的持戒与世俗的尽孝联系起来,认为戒酒是“奉孝不醉”。宋代时的契嵩,其所著的《孝论》,从内容上看,最大的特色就是戒孝合一论。

《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其中的“孝名为戒”一词,意思是说,行孝便是持戒,这是一种以孝为戒,摄戒归孝的思路。持戒与孝合而为一,无二无别,首先孝为戒先,行孝就是持戒,其次戒为孝蕴,持戒就是尽孝。

孝为戒先,孝是戒赖以存在的前提,无孝则无戒,《明孝章》中:“子也闻吾先圣人,基础振也为大戒,即曰‘孝名为戒’”,盖以孝而为戒之端地。戒也者,众善之所以生也,为善微戒,善何生耶。”

戒为孝蕴,佛教的戒律内在地蕴含了孝。持戒本身也就是一种特殊式的行孝。故《骂意经》云:“人持戒,乃孝顺报父母恩耳”。如五戒所言皆孝:“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恶,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是五者修,则成其人,显其亲,不亦孝乎”,这五者,如果有一戒不修,直接的结果是对自身形象的贬低,使双亲蒙辱,就是不孝。而五戒乃一切佛戒的基础,所以从广义上看,佛教的戒律都是讲孝的。

所以我们应从日常生活做起,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努力与戒相应,并劝父母奉持戒律,修福修慧,以此来回报父母的恩德。

(三)念佛尽孝

佛教历来也倡导孝顺与念佛相统一。如宋代高僧永明延寿是禅净合流的倡导者,他曾提倡孝养父母是“第一福田”,是开“生天之净路”的观点,又如明末以净土念佛法门为旨归的莲池大师,认为“念佛修净土者,不顺父母,不名念佛”,倡导不违孝道,兼顾道俗的念佛法门。

净土十三祖印光大师,于《复邓伯诚居士书二》中云:“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住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脱生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由此可知,我们应告知父母念佛法门的殊胜利益,令他们起信念佛。若能信受行持,到生命结束时,一定能往生西方净土,一旦往生,便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世间之孝,怎能与此相比!

印光大师又云:“亲在,则善巧谕,令其改恶行善,戒杀护生,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设则以已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未来际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所以在世时善巧方便,奉劝父母持斋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没之时,助亲念佛,求佛接引。令其父母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于一念倾,升极乐园,才是上上之大孝。

综上所述,我们应更加精进地修行,并劝导父母一起持戒念佛,以此因缘,同生极乐。

三、佛教孝道思想的现代价值

新的世纪,我国已经迈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而家庭养老依然是我国社会的基本养老方式。一方面,解决老年人问题需要孝道;另一方面,自私的“小皇帝”很少能尽孝道,成年后“啃老”“虐老”现象日趋严重。加强孝道教育既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个人人格,培养责任感和富有同情心的重要途径,还是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佛教孝道思想因其特有的理念和观点,在现代社会发挥了许多功德,担负了其劝世行孝,助世行孝的伦理使命。

首先,佛教孝道思想在现代发挥着止恶向善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耳闻目睹了许多的社会问题,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主义盛行,一部分人花天酒地,一部分人饑寒交迫,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置亲情不顾,不尽儿女之责,甚至歧视、虐待父母和老人,各种道德沦丧的事件层出不穷。因此佛教孝道思想的劝世行孝,以其独有的形式赋予孝道以信仰的力量,一方面对那些不行孝道的恶人给以警醒作用,如果为恶不改胡作非为,将来一定堕入地狱,永世不得超生;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行孝道的善人以安慰,只要心存善恶,多做善事,来世一定能够往生净土,走出六道轮回。这样使行善之人对来生寄托希望,更加发心地去做善事;二是使心中存有恶念的人有着畏惧之感,不敢随心所欲胡作非为。所以佛教孝道思想在现代社会起到了很大的止恶向善的作用。

其次,佛教孝道思想在现代发挥着完善人格的功能。孝道是健全人格的保证。佛教认为,一国的人民若能行孝,则长幼和顺,国泰民安,家庭和睦;反之,若对父母不供甘旨,失道寡助,六亲弃离,则不能治国安邦。因此佛教利用“知恩报恩”的伦理理念,劝导人们应知父母养育之恩,此恩重如高山,深似大海,我们应以一颗感恩之心,一颗赤子之心,去行孝、去尽孝。孝心有了,其他善心也会随之而生,渐而自身的道德修养也会大大提高。所以佛教的孝道思想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健全人格的功能。

最后,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的理念,令父母、子女双方能够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利用佛教孝道注重对母恩的报答,更好地融洽母子、母女亲情,减少子女对父母管教的敌对情绪,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全地成长,还可以利用佛教“劝善弃恶”的伦理理念,积极倡导人人趋善弃恶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安定的环境,不管对于尊老爱幼,互助友爱,邻里团结的家庭道德、社会美德的培养,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观念的树立,以及对新世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健康有序和协调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结语

孝养父母不仅是做人学佛的基石,也是开显自性功德的金钥匙。有言道;“人皆可以成圣贤,皆可以成佛作祖。”不能成者,但因迷惑不悟,所能成者,唯是悟而为不迷也!人生难得今已得,即使不能成佛作祖,也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大善人,以己所修之功德,尽一份自己应尽的孝道。

参考文献:

[1]《竹窗随笔》莲池大师作 苏州报国寺弘化寺出版

[2]《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证严法师讲 宗教文化出版社

[3]《印祖文钞》印光大师著 苏州灵巖山寺出版

[4]《佛教世俗》星云大师编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5] 网络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07:34 , Processed in 0.13845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