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46|回复: 1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5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53-104)》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十集)  2012/11/1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90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这几节课都是在学习《群书治要》当中「为政」第一个纲领「务本」的这些经句。我们看到这些经句,不断让我们形成一个态度,就是面对一切的人事物,我们都会从「本」上去思考问题。比方现在天灾的频率比较高,我们接触到这个现象,我们知不知道它根本的问题在哪里?《群书治要》的「敬慎」当中就有提到《易经》里面的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灾祸多的时候,人心不善才会感召来这些灾祸。包含最后「明辨」当中的经句有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人心才是灾祸的根源所在,是人心招感来的。时时都能用务本的态度,我们就不会在结果当中打转、结果当中抱怨,会积极的去化解问题。所以我们看到人心坏了,是社会、世界,包含家庭,种种乱象的根源所在。人心乱了,必须靠教化,教育他。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他是可以教好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

  想到这里我们又会思考到,现在教育这么普及,可能百分之九十几都有初中毕业。在一百年前,不识字的人很多,社会比较单纯、比较安定,人心比较善良。现在大家学历都高了,根本就找不到文盲,都是识字的人、都有学历,但为什么反而犯罪率高?反而不孝的人愈多?不懂做人的人愈多?这又告诉我们一个重点了,教育有没有找到根本?假如没找到根本,那另外一句成语又等着我们,叫「本末倒置」。假如我们面对很多事理都不能找到根本,那本末倒置的人生,很可能就在我们身上会体现出来。所以人生明理非常重要,不明理,在枝末当中下功夫,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所以务本的思考对我们这时代的人相当相当的重要。没把这些理想通,我们的人生有时候会觉得非常无奈,我花了这么多的精神,为什么得到的结果不如我想象?甚至背道而驰的情况都出现了。所以人生先明理很重要,明理,人生的方向目标才会正确,整个努力才会从根本上去下功夫。

  曾经也跟大众交流到,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哪一代的人花最多心力教孩子?这一代。哪一代教出来的效果最不理想?这个就投资报酬率来看,努力跟成果不成比例,根源就在教育忘了根本,所以变成徒劳无功的现象产生了。我们上次刚好讲到一百七十三句,这句就把为什么受教育的人数、受教育的时间都拉长了,但反而教出来的效果不如以前,就是这个「本」要抓到。所以经文,这是《孝经》当中教诲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我们在整个成长过程,包含我在教育界的时候,都很清楚「德、智、体、群、美」,大陆还加一个「劳」,「德、智、体、群、美、劳」,都有这些教学的重点。但感觉上立的目标很好,实际上都主要摆在哪里?智,是不是?而且我感觉这个智字也有问题,智是什么?是智慧!智不是考试,假如努力都在考试,那就变成考试机器。这很明显的,你是要培养栋梁还是培养考试机器?当然是栋梁。但是问题是那个目标是考试机器。所以人这个时代要冷静下来。而又有一个数字告诉我们,绝大部分考上各个类组的榜首,可是却没有一个是领军人才。反而有些在学校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人际关系不错,挺谦卑的、挺能凝聚人心的,反而有这些领导特质的人以后成就高。

  但是有另外一个数字又让我们思考,清朝末年派出了一百多个留学生,后来没办法派了,那个钱被慈禧太后拿去了。一百多个留学生他们都是十几岁出去的,全部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这一百多个人留学回来,没有一个不是他学的那个行业的佼佼者。他学的是才能、是专业。所以有句成语叫「德才兼备」,哪一个字摆在前面?德。所以这个数字又告诉我们,只要有德行,他再加上努力,学某个才能、某个专业,他决定是那个行业的佼佼者。所以学校教育当中有提出德的重要,但是要具体抓到德的本是孝道。但是很多人回想他的成长过程,在学校里面好像孝的教育比较缺乏。那这个智,就要广义的是智能、是理智,而不是只是考试的能力叫做智。所以这些在这个时代所强调的东西,都要追本溯源,把这些字的意义要搞清楚,不然都误导了不知道多少人群。

  比方说我们很熟悉的「民主、平等、自由」,是不是这个时代很强调的理念?但是我们想一想,几个人知道什么叫自由?那我们自己的自由有没有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现在青少年都想自由,结果半夜一、二点父母找不到,还没回家。你看他这种自由让多少人痛苦?而且是让最亲的人痛苦。这种自由叫什么?叫放纵!所以,我们对这些名词都没有很清楚去了解它的本质、它的意义是什么,大家统统拿着这些口号在放纵自己的行为,那就不得了!

  什么是自由?不被自己的习气、欲望控制,才是真正自由的人。不然每天就被自己的坏习惯牵着鼻子走,哪有自由?任何人恶意对你你都不会生气,你不就自由了?「无入而不自得」,你到什么境界都不会被人家转,你做了自己的主人,这个才是自由。所以东方什么叫大英雄?调伏习气的人才叫大英雄。很多人带兵几十万,打了多少胜仗,连个坏脾气都改不了,在他身边的人常常压力都很大,他怎么会是英雄?

  平等,大家喜不喜欢平等?我在孔庙跟大家交流传统文化,有一次遇到一个爸爸带着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应该差不多七、八岁而已,他父亲来,觉得讲这些传统文化很好,我就跟他说,「你的孩子可以来学《弟子规》。」结果他就看看他的孩子,「要不要学?」低下身来问他,「要不要学?」孩子马上想都没想,「不要!」真平等,什么事都问问他儿子。大家再联想一下,他接着可以问他儿子什么?「要不要吃饭?」「不要!」有没有可能?有!现在孩子这么偏食。平等!什么都尊重他。这怎么叫尊重?你这个方式让他愈来愈自我,愈来愈放纵自己的意思。请问这个七岁的孩子用什么来判断他的人生?用智慧吗?用人生的经验吗?用什么?用自己的好恶,「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那就麻烦了。

  所以平等是内心对每个人的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有本善、都有明德,都可以成圣贤,我们在这个真理当中尊重每个人。而孩子到你们家来投胎,跟你是一段很亲密的缘分,你要尊重他的明德,应该是要辅助他这一生成圣成贤,那你是真正尊重孩子;还有你尊重祖宗,你培养出圣贤后代,是真正孝顺父母、孝顺祖宗。这才是平等。平等当中,本质是什么?恭敬,尊重每个人的人格。你在相上平等,麻烦了,假如相上都要平等,那这五根手指头平不平等?你们要不要它平等?平等?它长得不一样。因材施教!重点是目标都是恢复每个人的明德,用的方法也不可能都一样、都平等。

  所以很多动乱都来自于人对道理都被似是而非,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孩子应该听父母的,他是用父母几十年的人生智慧来经营他的人生路。现在大家看,父母都跟孩子平等了,什么都听他们的意思,所以现在青少年很难教,他自我主观很强,不懂得参考父母的话,参考老人言、智者的教诲。我有时候听到一些成人说的话,都会把我吓得冷汗直流。曾经听到一个人讲,「现在的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我们管不了啦!」我跟他说,「你讲这句话,造的罪业很大,哪些成人听到你的话说,『对,对,对,不要管了!』天下大乱啊!」子不教,人心坏了;人不学,社会乱了。人怎么可以不学,孩子怎么可以不教?

  孔子很有智慧,在我们《36O》当中也有一句就是在讲「治乱」的关键,我们看一百三十九页,三百零四句,这句其实我们以前在学古文的时候就有跟大家探讨到。「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之,东益不祥,信有之乎?」哀公是君王,问夫子,「我把建筑物往东边延伸,往东来建,是不吉祥,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是真的吗?」孔子回答,「不吉祥有五种情况,而房子往东边建不算在里面。」接下来把五个不吉祥点出来。大家从刚刚这段话体会到什么?这里面有两个主人翁,首先是哀公。哀公是谁?哀公可能是我们,是不是?你说,「不错,当君王。」不是那个意思。就是在情节当中,每个人的心态,对的,我们见贤思齐,不对的呢?内自省,「有则改,无加警」。我们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可能今天在路上听人家讲一句话就很心不安?「听说怎么样怎么样,会不会有什么不吉祥?」很多这些道听涂说就把自己吓得半死。我们人生当中,还有没有事情会恐惧?恐惧,就像哀公一样,听到一句话就害怕。为什么害怕?不明理。理得心就安了,人生有什么好怕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明理的人。

  太宗皇帝刚好太子要加冠,这是全国的大事,官员就决定二月要办太子加冠,而且是阴阳家会算这些天时的人算的。太宗说,「二月老百姓要春耕,不能影响老百姓的农耕生活,改在十月。」官员讲,「不行,这样不吉利。」人家太宗的态度非常明确,「利益百姓才是吉利!」阴阳家算的他不考虑,还是以为人民着想才是吉利。您看,太宗他心里有把尺,他有定见,他不会受这些说法影响。有没有很多人说,看黄历今天出门不吉祥,今天给老板请假?假如对这些事理没从根本上了解,有时候人活得也是紧张兮兮的。所以有句话告诉我们,「在道中,即不在劫难当中」,你时时都以道义来立身处世,你就不在灾难当中。

  所以哀公给我们启示,我们还有没有心不安?还有没有恐惧?那都是我们对事理的不明白造成的,那就把心不安、担忧写下来,「心有疑,随札记」,请教经典、请教他人。尤其现在网络很方便,你把你那个问题写一下,然后打上师长的名字,他老人家的教诲就出来了,不是解答问题了吗?

  再来,我们看孔子的应对,真是忠臣的表现,「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抓住每个机会点来启发他的君王,为君王着想、为百姓着想,这颗心是我们的学处,学到孔子的存心,我们真正能落实「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这个「道两亏」是亏在哪?我们五伦当中都要行道义,没有尽力的去劝谏五伦当中的这些伦常关系的话,我们就对不起对方了。当然,我们从《群书治要36O》提到的这些历史故事就知道,要提醒成人,学问要很渊博,你还要做譬喻,还要抓一些春秋时代还是汉朝时代相应的故事。然后还要点到为止,不可以太冲,不可以让他好像无地自容,还要柔和的提醒,「怡吾色,柔吾声」。你举这些历史公案,人家服气,历史像一面镜子一样。

  接下来就讲,「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你自私自利,随时在折福报,怎么可能会吉祥?转过来,念念为人着想,这个人必有后福,量大福大。「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孝顺为齐家之本,弃老取幼,这个家庭就没有孝道,这个家就会乱了,那家一定不祥。但我们想一想,这些话多少为人父母的人没读过,读了他不会警惕吗?会!所以现在最大的危机就是不读经典,人不明理。经典都是文言文,现在都不学,就这一百年来不学文言文,不能从经典当中吸取人生的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文言文。大家不容易,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两年多了,还不够,使命要高远一点,我们好好再深入,带动全世界学文言文,好不好?你带动全世界学文言文,他们就能深入五千年的智慧,他们的家庭、社会才能够走向安定、幸福。总要有人带头来学,尤其你假如是受英文教育,你还能把它学好,你会给多少人信心,是吧?所以程度愈差,功德愈大。你学得好,别人都觉得能学得好,你给大家增长信心。

  「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国家最重要的是举荐栋梁之材,贤才不要了,都要一些巴结谄媚的人,哪有不败?从这句我们又复习一下「出师表」里面有一句很精辟的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整个汉朝兴衰在这句话就点出来了。有没有「亲贤臣」还是「亲小人」,就是关键,跟这一句是完全相应的话。诸位学长们,虽然我们这些曾经一起学习过的古文,已经离我们很远,不过每一篇的关键句要把它背下来。我们再复习「岳阳楼记」,大家还记得哪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自由的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一分忠诚在任何逆境当中不会有丝毫改变。

  接下来这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老人、长辈不教了,「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我们管不了」,社会风俗被他这句话给毁了。所以我说讲这句话的人因果背得很重。《三字经》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老师、父母、长辈,老是指长辈,怎么可以不教?这是有过失的,俗之不祥。

  「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圣贤人都不出来了,为什么?劣币驱逐良币,整个社会、整个政治风气非常不良,真的好人在其中会被人家排挤,甚至会被人家陷害,那他只好隐退,先怎么样?独善其身,同时教学,传几个好的弟子,以后看有机缘的时候再来为国家、为社会而付出。我们看有一篇文章大家熟悉的,《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先生学问、德行非常好,但那时候政治不安定,他就教学,留了这篇非常精辟的家训。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愚者就是邪知邪见的人,反而是他在主导教育、主导国家政策,国家不吉祥,天下也不吉祥。其实我们想一想,现在的天下为什么不吉祥?最普遍的思想是功利主义,这是邪知邪见,还有竞争这些概念。孔子在《论语》里面讲了一句话,「君子无所争」,这句话大家读懂了没有?今天你教孩子争,把他往哪里送?往小人的路上送,君子是无所争,君子应该懂得礼让、忍让、谦让,才是君子之风。

  我们看「治乱」,刚好旁边这一句,三百零三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利主要是他都自私,都为自己想而已,那跟别人就会有竞争、斗争。不只争夺当中国家、社会危险,下位者要跟上位者争,孩子要跟父母、兄长争,那必然,从国君到百姓都争利,那弒君篡位的现象就出现了。这些话都是两千多年前的话,这是超越时空的真理。所以要转变、要改善,还是要从我们自己做起,从我们自己先明理,从我们自己先修身、不跟人争。我们的家不争,家教孝道,这个家很和乐,自然有缘的人看到了他会羡慕、他会请教,你就可以利益他。

  你说,「一个人修身,能改变身边的人吗?」大家听我问这句话,「我修身真的能改变身边的人吗?」这个心念又是一个问题,什么问题?怀疑!一怀疑就没有信心,所以疑也是很严重的烦恼,也是毒药,毒害身心。我们虽然在学经典,我们对经典讲的有没有百分之百信任?还是边念边想,真的吗?真是这样吗?我们现在接受科学教育,凡事都先存疑,你说你是好人,先证明给我看。这个逻辑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以前没有出现过,从小接受这些经典,都深信「人之初,性本善」,对人不怀疑。纵使看到人家的缺点、问题,「苟不教,性乃迁」,他是可怜的人,应该去帮助他。所以《诗经》讲,「人之无良,我以为兄」,他没有良心,他的良心被习气障碍住了,我以兄弟之情来对待他。还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用更深的情义去感动他、感化他。所以「仁者无敌」,仁慈的人念念利益人,他不跟任何人有对立冲突。

  历史当中,舜王很多风范值得我们学习。在座有没有舜王的后代?请举手。我就知道几位,怎么没有举手?请放下。他们可能很厉害,他知道我下一句要说什么,我是要派功课给他,应该从古籍当中把舜王所有的风范跟教诲全部整出来,变成你们家的家道,不得了!舜王孝顺,舜王治国,孔子赞叹,「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所以舜王的后代应该是最杰出的企业家,他「恭己正南面」,他当天子非常轻松,国家大治,那是有智慧。孔子赞叹他,「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你们舜王的后代看到这些句子应该好像触电一样才对,这代表频率有接通,是不是?祖宗的教诲!大家注意去看,《了凡四训》也有、《孟子》里面也有,《论语》里面更多。

  然后安排一节课,让舜王的后代来给大家分享,一定会很精彩,是吧?你们怎么没有反应?大家要了解,「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大家相不相信?我们现在来抽签,抽到哪个学长,下一节课前面半个小时由你来讲,就讲我们这几节课或刚刚讲的,你的心得跟大家分享,我相信你从当下开始,你会全神贯注,你不会想到有一只白鹤飞过去,你都不会分心。所以人学习的效果跟他的责任心成正比,他很有责任的时候,他吸收特别多。假如听的时候,边听边觉得,那跟我没关系、那是讲给谁听的,收获会很小。

  其实我自己也是被逼出来的,没有结婚、没当过爸爸,可是都要讲怎么当爸爸、妈妈给人家听,被逼出来的,是吧?又没有怀过孕,还要去问人家怀孕的经验。然后会觉得,所有人讲的话都跟我讲课有关,没有一个人讲话跟我讲课没有关。为什么?因为他讲出来不是觉悟就是迷惑的言语。觉悟的,我赶紧吸收,供养别人;迷惑的,我赶紧提醒别人。所以所有人家聊的东西统统都是讲课的教材。所以我也效法顺风耳,耳朵要打开,随时倾听、随时向别人学习。我看到曾国藩先生说他有几个习惯,其中有个习惯,第一,他向古人学习,每天看十页历史;第二,他今天跟所有人谈论的内容他全部把它记下来,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每天!你看他的人生阅历、他的学识都不断在积累。

  舜王,《了凡四训》当中提到,「昔舜在雷泽」,他治理雷泽的时候,那个地方的人都互相争夺,那地方靠近海边,结果捕鱼的好地方年轻力壮的人都占了,把那急流、浅滩根本很难捕到鱼的,都让小孩、比较年纪轻的人还有老人在那里。舜王看了很难过,这社会风气不良。舜王就开始自己让,自己主动让给别人;然后看到有人让了,他就一直赞叹、肯定这个人有修养,懂得礼让。就这样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整个地区的风气就懂得礼让,不争夺了。很了不起的是了凡先生在后面的一段话,真有味道。了凡先生说,以舜的威信,「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他也可以用讲道理的去教育当地的老百姓,「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用身教来带动,「良工苦心」。

  那大家冷静想一想,我们这个时代,用讲的人家相不相信?坦白讲,人家不相信也是情有可原,为什么?因为我们也是缺传统文化的一代,我们自己也还没做得很好,自己还没做到讲别人,可能人家心里也不服,「还讲我,五十步笑我百步」,他心里都不服,他怎么接受?大家有没有觉得现在成人疑心很重?不要说成人,有没有感觉自己疑心挺重?甚至听到事情,才有个什么风吹草动,都往不好的去想,变成一个惯性了。所以我们本身还没有做到,要用言教去影响别人、说服别人,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

  孔子从事教学工作,曾子也是很赞叹他。曾子说到,有三个优点他向孔子学习还没有学到,其中有一点讲到,「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这些好的教诲必亲自自己去做到了,然后才去引导学生做。看到这一句,想到师长讲的,「圣人,做到再说是圣人」,孔子是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就变骗人。」这个很警觉,所以别人对我们的话不相信,也要反求诸己,不是他的问题。

  君子「信而后谏」,他信任我们,我们才好劝谏他、引导他。但假如信任还不够,那还是从我们身上下功夫为好。您看,我们不从这个根本上去思考,信是根本,信是劝人的前提,我们有理智了,我们都在务本,我要善相劝,我先从提升自己,让他对我信任,我才好有机缘去劝他。但是往往我们不从这些经典去思考、去务本,我们的精力就会耗在情绪上、耗在不满上,「我都给他劝了,他怎么都不珍惜、不接受?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我们这个埋怨的念头就一直转,就回不到理智上面来了。

  所以舜以身教来影响一方,而了凡先生苦口婆心提醒我们,因为他是明朝时候的人,他也属于末法时期了。我们要给别人好的影响、好的教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这个洞察人心。「勿以己之长而盖人」,我们看,觉得自己比较厉害了,傲慢心就起来了,别人很难接受。劝人的时候也要很柔软,不能有傲气,人家受不了。「勿以己之善而形人」,有点炫耀了,语气当中不能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人家受不了。要收敛才智,要谦虚,人家才好接受,要让人如沐春风。然后反而人家有小的善,要肯定;人家有不好,不要去张扬他,很厚道的帮他掩饰,这样才显得厚道。

  我们再回到一百七十三句,我们这个单元谈「务本」。我们刚刚跟大家讲到自由、平等这些词,我们都要把它的精神、义理要通达才行,不然这些似是而非,误导人。包含民主,民主的精神是什么?时时以人民的幸福、福祉摆在第一位,这叫民主精神,这叫根本。我们把民主都着眼在制度上,那不是从根本在看事情。我们这个时代耗在制度上、耗在这些枝末上太多,没了解到德才是本,人的素质才是根本,很多这些近代的理论都不错,但是都在理论、制度当中下了太多功夫,最后忽略了人的德行教育,所以现在民主制度变成政客玩弄的工具。「为政在人」、「人存政举」、「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最好的治国这些制度、理念都有,人才是根本。这句我们前几节课有交流到。

  我们这些句子的探讨,主要是让我们从自身往后所有的思考都能务本,这是我们学这个单元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学完之后怎么思考都是务本的思考。大家好像没什么表情,没有表情很可能信心不够,信心不够就「我可以吗?我行吗?」这又是一个务本的问题。「信为道元功德母」,得先相信自己。「舜何人也」,又是关于舜王的教诲,「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引了舜王来给我们期勉。

  这一句让我们读了很心安,我们要修身也好,我们要教育下一代也好,我们找到本了,『德之本也』。其实从《弟子规》当中就可以了解到,我们看《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是忠,从德当中就生起忠心;「丧三年,常悲咽」,那种情义,义就出来了;「德有伤,贻亲羞」,羞耻心出来了,耻德出来了,这都从孝延伸出来的。『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就要从这里开始。所以教育两个目标,让父子有亲这个天性、这个孝心终生保持;再从这个孝心延伸到爱兄弟、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社会大众、爱一切的人类,以至于一切的生命,这个是教育的第二个目的。所以圣贤教育我们,其实就是爱的教育。

  从孝道出发,人的很多心量就不断扩宽。「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兄弟睦,孝在中」,他懂得去爱兄弟。还有《格言》里面有一句话,「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父母挂念的人,在父母去世以后,我全心全意照顾。妈妈生前念着弟弟、念着侄儿,告慰母亲在天之灵,尽心尽力照顾这些亲人。包含父母生前他所希望的这些好的愿望,比方父母对国家、民族很有使命,我们继承父母的遗志,尽力的能圆满父母的希望。我们接触到很多同仁,
 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的父母就是希望中华文化可以复兴,这就是「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把它继承下来,继述就是继承。「父母所重念者」,特别牵挂的人,「我亲厚之」,好好的照顾他们,告慰父母在天之灵。所以实在孝心一启发,真的万善皆开。

  我们稍微复习一下,翻到四十一页,我们看八十七句,复习一下曾子说的。「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这个身体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所以我们用父母给我们的身体要非常的恭敬、谨慎。「居处不庄,非孝也」,起居生活不庄重,首先第一个身体不好,住的环境太差、不干净,而且自己没有慎独的功夫,德行一直往下降,这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人家说这个人为国家办事怎么这么差,哪家的父母教出来的?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当官是一方的父母,假如当不好,那一方百姓都在骂,你看父母知道了,那不无地自容吗?我曾经看报纸,有个人当官,被抓了,那一天整个夜里,当地的鞭炮没有停止过,报纸上写的。你看他做的事情,那一方的百姓已经恨之入骨了,这是大不孝,「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这都让父母感到羞耻。「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这都会殃及父母的名声、损害父母的名节,怎么可以不慎重?坦白讲,我们做哪件事情跟孝没有关系?

  我们再看下一句,你看八十八句,「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你走这些邪径,有危险;你有船不坐,河川太湍急,你会有生命安危。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安全问题,不能做危险的事情,父母会很担忧。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这个社会风气,人都要找刺激,愈刺激的愈好,那个都违背孝道!你看,去一个很危险的地方,他挑战自己,他挑战几天,他妈妈就提心吊「肝」几天,不只胆吊起来,连肝都吊起来了,吓死了。所以很多风气是错误的,但是人他没有分辨能力,是吧?你们好像陷入沉思,你们以前干了不少危险的事情吗?我是干了不少,所以人不读经,真的自己在造罪孽都不知道。

  「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不能去冒险。所以「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你每个行为、每句话都要有孝心。「是故恶言不出于口」,你恶言不讲出去,「忿言不及于身」,因为你都不跟人结恶缘,不骂人,自然人家就不会来羞辱你,就不可能招来别人的毁谤、侮辱、诟骂这些事情。所以「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从这句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孝子一举手、一投足,讲每一句话都会为父母着想。他这个孝是什么?「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所以我们从这些经句去体会「德之本也」、「本立而道生」,孝这个本,真正扎了根,德就不断的增长,百善皆开。

  刚刚我们讲到,「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这个孝再往上延伸,「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他一想到这全部都是我祖宗的血脉,我都有情义要去照顾好他们。大家看范仲淹照顾自己的族人几百户,而且他教育他的儿子令人感动,他告诉孩子,「今天是祖先几代的德在我的身上福报现前,假如我享这个福,我以后怎么去见祖先?」这他的家训里面教育孩子的。范公最精通的经典叫《易经》,《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明理,所以,「我应该拿着祖宗的福报造福于整个家族、整个社会才对!」他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他这样教诲,他孩子的心量青出于蓝胜于蓝,他的后代到清朝,义田是四千亩,他当时候是一千亩,发扬光大。

  所以我们一想起「义田记」很感佩,「死之日」,死的那天没钱买棺材,「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给了他孩子什么?「施贫活族之义」,对整个家族、对人的道义传给孩子了,这是真正懂得给孩子造福的人。你说哪个人不愿意给孩子造福?哪个父母不给孩子造福?可他要有智慧,不然他觉得是福,变成孩子的灾祸。他觉得留钱给子孙是福,现在很多企业家的后代都在争财产,甚至都多少年过去了还没摆平,甚至于他的棺木都还没有下土安葬。《三字经》开智慧,「人遗子,金满籯」,一般人没有正知正见,他就留很多钱给孩子;「我教子,惟一经」,最重要就是传经典、传做人做事的道理。心量又扩大了,这个孝延伸到祖先、到整个家族。

  「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爱之民物」,你效法天地之德、天地的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上天保护所有的生命,大地承载、养育所有的生命,日月它的光芒照耀一切万物,很平等。有没有说哪一片土地上的人它多照一点?有给它烧香拜拜的多照一点?没有这样,很公平的、很无私的。

  而孝的人心很柔软,他会体恤很多事情。比方《格言联璧》里面有段话很好,「子之孝」,孩子的孝,「不如率妇以为孝」。当孩子的孝顺要延伸到什么?带领自己的妻子一起孝顺父母,因为「妇能养亲者也」,太太在家中孝顺公婆,跟自己父母相处的时间很多,所以公婆,「公姑得一孝妇,胜如得一孝子」。接着,媳妇之孝,「妇之孝,不如导孙以为孝」,引导自己的孩子,就是公婆的孙子,不如导孙以为孝。因为「孙能娱亲者也」,含饴弄孙,还有孩子时时恭敬、孝顺爷爷奶奶,是老人家晚年最幸福的事情,孙能娱亲者也。「祖父得一孝孙,又增一辈孝子」,又增加了一代的孝子,家道又再传一代了,这是让老人最高兴的事情。

  当然,丈夫引领太太一起孝顺自己的父母,最重要还是自己要用情义爱护自己的妻子,妻子自己很自然的生起报恩之心,而不是去要求自己的另外一半。她自然生起是,「我先生这么好的人,就是有公公、婆婆的养育、教育,才能把他养育、教育长大,跟我结为连理,我要念公公、婆婆的恩。」她自然而然生起这样报恩的态度。所以这些经句都让我们对于孝的一种体会跟落实,不断的深度、广度打开来。这句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这个孝真的是怎么讲都讲不完,它是根本。

  我们看一百七十四句: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

  君子他是有智慧的人,他必然致力于事物的根本,根本建立了,他的道德,他的家业、事业,就随之而产生,根本稳固了,枝繁叶茂。接着结论,『孝悌也者』,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仁之本与』,就是「仁」的根本。我们想,这个仁就是为人着想,就是去爱人,它的根本是「孝悌」。我们从刚刚「夫孝,德之本」,了解到他懂得去爱父母,把这个爱心再延伸,爱兄弟、爱邻里乡党、爱一切的人、一切生命,所以孝是爱人的根本。所以孝这一部分我们讲得比较多。你看我们对父母,接着对兄弟,孝父母,「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很有耐性,甚至父母不理解,还打我们,「号泣随,挞无怨」。所以跟父母的相处、跟兄弟的相处,心上决定不留成见、不留埋怨,哪怕父母、兄弟不理解,还打我们,我们绝对不放心上。有了这个孝悌基础,你跟任何人不对立,也不会把任何人的过放在心上。

  大家冷静去想一想,我们看一些古装戏,看到古代的人心里面都不装亲人的是非,有没有?然后有时候邻里乡党有些误会,对方自己省悟了,来道歉,当下,「事过去就过去了,别再提了。」我们以前看连续剧有没有常听到这个话?有。马上要给人家台阶下,「不要再提了,不要再提了,那都过去了。」我们看戏剧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这些东西也全部过去了,过去了,不要再提了」?会看戏的人会开悟,是吧?听到人家这句台词,「过去了,过去了,不要再提了」,就放下了。

  古人在与人相处都很融洽,和,不记怨,根在哪?在孝悌。我们现在处世当中有这么多烦恼,病根在哪?在孝悌。你仔细去观察,你这个朋友真的跟每个人都可以相处得好,从来不记人家的怨,人家任何需要他马上去帮忙,你注意去观察,他一定是孝悌之人。假如这个人动不动就发脾气,动不动就记人家的怨,他一定跟父母、兄弟相处有问题。所以这句话很精辟,一个人真正有恒常不变的仁爱心,他的根在孝悌。《论语》里面讲,「事父母几谏」,父母有错误,小小的征兆出现了,赶快劝。「见志不从」,父母不能接受。「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劝得很辛苦也没有一句埋怨。

  那好,我们知道病根在孝悌,怎么改?从头来做!在《礼记》有个章节叫「内则」,里面就讲到我们怎么孝父母,其实跟《弟子规》都是相应的。「晨则省,昏则定」,早上起床盥洗,衣服穿得恭恭敬敬,站在父母的门前,父母出来了,恭敬的问安,要从这里做起,才能把根救活。我们做不做得到?假如我们不从这些生活点滴去落实,我们学的时间再长,很可能还是原地打转,因为不务本。我想刚刚讲的这段,不只是儿子要做,媳妇也要做。这不是我讲的,这是《礼记.内则》讲的。结果我们华人现在要找到这样的人很难。但是你到日本去看,很多。所以我们生惭愧心。有个朋友他娶了日本的妻子,结果日本妻子到中国来,每天早上打扮整齐,穿着和服,到公公、婆婆门前行早上的问安礼。在日本很多妇女都还在落实。不只对父母在生活上这么恭敬,我们对自己的兄弟姊妹,尤其是兄、姊,那个恭敬有没有时时体现?

  在古代有个读书人叫刘琎,有一天晚上,他的哥哥在叫他,他没有响应,他整个衣着整齐之后,走到哥哥的前面才答应。结果他的哥哥就说,「我叫你这段时间,你怎么都没有响应?」他说,「因为我的束带还没有弄整齐,衣冠不整,我回应,觉得不恭敬哥哥。」你看他那个恭敬发自内心,他觉得自己衣冠还不整齐,答应了是不恭敬。大家有没有哪一次,早上你爸爸妈妈来找你讲话,你刚起床,都还没有刷牙,然后就先刷完牙、弄整齐了,才给妈妈回应?妈妈说,「我问你话,怎么现在才应?」「刚刚还没有刷牙,觉得这样不恭敬。」恭敬都在生活很细节的地方能提起观照,这是真正落实了。我们现在变成什么?自己很亲的兄弟姊妹,我们讲了一句话,他痛苦了三天我们都不知道。好不容易他提起勇气告诉我们。「有吗?有吗?」后知后觉。有恭敬心的话,对方已经难受了,你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体恤父母、兄长的心都是在生活当中去落实的。

  司马温公他的哥哥司马伯康,年龄比他大,所以他「敬之如严父」,尊重他的哥哥像尊重自己的父亲一样,「爱之如婴儿」。这是不冲突的,恭敬哥哥像父亲,但爱护哥哥像婴儿一样呵护他,因为哥哥是老人了,疼爱老人像疼爱小孩一样,要很体恤备至。所以在《德育故事》里面提的这些生活细节,确实值得我们去体会、去落实。有时候煮饭稍微晚了几分钟,司马光先生马上问哥哥,「哥哥,对不起,晚了一点,是不是饿了?让您受饿、受饥了。」天气稍有变化,转凉了,马上摸着他哥哥的背,「会不会穿的衣服不够?会不会太凉了?」生活的这些小细节,体恤、恭敬的流露。大家想一想,我们听这些孝的故事、悌的故事,用这样的心境去爱人,哪有人际关系不好的?哪有跟人家会对立冲突的?所以孝悌也者,仁之本。

  介绍大家《德育故事》初集,孝、悌总共四十八个德育故事,这四十八个你把它领纳在心上,孝悌的理你就通达了。而且那四十八个榜样时时都会启发你、提醒你,你就知道怎么去落实孝悌,进而怎么去爱人。甚至于我们内心只要有烦恼,你把那四十八个故事复习一下,你的烦恼就没有了,决定是少了他们哪一个心态才会造成这个烦恼。比方我们心里面有没有亲人或者朋友的不是?那你就要去看周文灿,他养他哥哥,他哥哥有一天喝醉了还打他。大家有没有遇到,你对那个朋友很好,他还无理对你,有没有遇过?有。这时候怎么办?用周文灿的方法。已经做到这么过分了,邻居都看不下去了,要来找他哥哥理论,他心里面完全没有哥哥的过失,冲出来阻止所有的邻居,「你们不要离间我兄弟的感情。」大家想一想,他哥哥酒醉醒过来了,听了人家讲这段他弟弟讲的话,感不感动?自自然然就更佩服他的弟弟了。

  但是大家细细去体会,假如文灿有他哥哥的不是,别人要找他哥哥理论,他心里会怎么想?「终于有人帮我出气了」,那麻烦了,他家里的冲突慢慢就愈来愈大了。所以这些心性当中的修养,细微之处,都是我们要去体会,也是我们的学处。假如真的像周文灿这样,人家要来你这里搬弄是非,不可能了。所以谗言是缘,真正的因是什么?是我们心里面有别人的不是,谗言才进得来。又是务本,是吧?好像怎么讲都是务本。所以「谗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入」,离间的话不自己来,「乘隙而入」,你跟人已经有不愉快、有对立、有嫌隙了,离间的话才进得来。你心里面没有父母兄弟、没有一切朋友的过失,没有丝毫的成见,任何人不可能跟你进谗言,纵使进了也不可能对你有所影响。

  好,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7:39 , Processed in 0.14954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