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35|回复: 0

[大德开示] 二重障道周泳杉老师主讲(第二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0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敬摘自《中华德育蔡礼旭、胡小林、刘素云等老师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演讲》

二重障道  周泳杉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13/4/21  香港国际博览馆HALL2  檔名:55-075-0002



  尊敬的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接着看,泰伯第十二章的讲表。我们上一节课讲到「使骄且吝」,这是二种最严重的障碍,障碍我们学习、入道。我们认识它,我们就能够降伏它;我们不认识,就会被这样的情绪牵着鼻子走,我们的学习永远没有办法契入境界,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在这里谈到两种障碍,一个是障碍智慧,一个是障碍仁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两个很重要的脉络。你说学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学什么?学智慧。而我们上一节课谈到智慧在哪里?智慧是本有的,每一个人都有,本有。怎么学?只要把障碍拿掉,智慧就显现。所以智慧不是学来的,智慧不用学。

  任何的学习都是拿掉障碍。我们现在认为学习是加入,知识性的加入,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不是加入,学习是拿掉,要注意这个事情。中国人讲「学」这个字,我们顺便说一下。学是会意字,这是一个子,小孩,这个小孩有障碍,外面这一层就是他的障碍。他障住了之后,他看这个世界是扭曲的,不是真实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妄,我们今天讲的妄,他带着七情来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他看这个世界看错了。所以学,要把障碍拿掉。这个符号,上面这个符号是老师的手,这是一个手的符号,老师的手帮我们把障碍拿掉。所以老师不是给你什么,老师是帮我们把障碍拿掉。老师没有办法给我们什么,因为智慧是本有的。老师不是给你智慧,老师是告诉我们拿掉的原理原则。而中间这叉叉,就是老师画一个叉叉,你跟着画一个叉叉,也就是老师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这叫学。所以学是拿掉,学不是加入,我们认为学是加入,那就学坏了、就学错了,学是拿掉。

  拿掉什么?你看这里,第一个拿掉傲慢,拿掉自我中心,拿掉。再来拿掉什么?拿掉贪欲,我会有悭贪,我会吝啬,这个要把它拿掉。把这个态度去掉,这就是学。而在人际关系当中学叫做习,习就是落实,所以叫学习。学习,习就是练,练功夫。学就是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之后还要在人际关系当中练功夫。譬如说我们今天把这个道理明白,我知道了,这两个情绪是不对的,傲慢是不对的,贪欲是不对的,我知道了,怎么办?练!找人来练,你身边的人都是你练习的对象。所以你身边的人全部都来帮助你学习,应不应该感谢他们?应该,因为全部都是你练习的对象。

  所以你的境界当中,境界没有好坏,好的境界让我们把贪的情绪拿掉,坏的境界帮助我们把不高兴的情绪拿掉。所以外界的境界没有好坏,没有。换句话说,你哪一天能够感激所有的境界,这境界包括人事的境界跟物质的境界,这是自己的检验;就是哪一天我对所有的人事物我充满感激,这个人学习的方向就对了,这个人就不会学错。换句话说,我愈学我看这个世间愈不顺眼,这个人也不对,这个人也犯《弟子规》,那个人也违反什么样的伦理道德,我学错了,我在自是非他,我肯定学错了。就是一定要有这种认识,我们的路才不会走偏颇。

  这讲到两重的障碍。所以你看中国传统文化学,学智能,它不是学知识。注意,知识不是智能。换句话说,智能不带着情感,知识带着情感,这很清楚。换句话说,把情感拿掉,知识就叫做智能。换句话说,知识跟智能不是两个,它是一个,知识是带着情感的智慧,智慧是去掉情感的知识。你看,麻烦是什么?麻烦是情感,麻烦是喜、怒、哀、惧、爱、恶、欲,那叫麻烦,那叫障碍。你要去认识障碍,才能够帮助自己拿掉障碍,这叫学习。这个大家都要非常清楚,不能够还带着加入知识的态度来学中国传统文化,不可以的,我们带着这个习性来学,学一百年都学不出来。所以这里讲到障碍智,这是说到学习的核心。

  再来,智是自己受用的。换句话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与人接触就叫做仁,那个仁是给他受用的,不是给自己受用的。给自己,我只受用智慧;而待人处事接物,从智慧当中发出来的,发出来的待人处事接物的态度就叫做仁。所以智跟仁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是一个东西对自己来讲跟对他人来讲的一个描述,就是这个东西对自己来讲叫智慧,对他人来讲叫做仁,仁爱。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定会有仁爱;换句话说,这个人不仁爱,你就知道他没有智慧。要非常肯定,有仁爱表现的人,他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是一个东西,自受用和他受用的角度。

  所以我们学习,对我自己来讲是启发本有的智慧,对社会大众来讲就是仁爱,就是仁心仁术,它是一个东西。这个大家搞清楚之后,我们就晓得了,原来我们要怎么样?无私的为社会大众付出,要很无私的去付出。而这个无私的付出当中,能够开发我们的智慧,它是开智慧的,就是开悟门的。换句话说,我的悟门为什么被堵住?因为我悭贪,因为我贪欲很重。所以为什么要学寡欲,为什么要学知足?这不是消极,很多人认为寡欲消极,中国传统文化好像很消极,不是的,那是启发悟门的必经之路。换句话说,你没有办法寡欲,悟门就会被堵住,你的智慧就没有办法开显,你待人处事接物就会遇到障难。意思就是说,你的人际关系一定会出问题,大大小小的问题就会从这里出来。这是讲到两个脉络。可是事实上这是一个东西,不要把它分成两个,这是帮助大家理解的这个说法。但是大家不要在这个说法当中产生执着,为什么?你说贡高我慢障不障仁?也障仁;悭贪障不障智?也障智。这样说就圆了。譬如说我的经验,我不愿意告诉你,这就障碍智慧,这叫吝法,这也障碍智慧。我贡高我慢,人家不喜欢跟我接近,这也障碍仁。所以这个只是给大家两个脉络,很好理解,可是这个说法不够圆,你要圆解就不能执着。这是特别给大家提出来做说明的。

  这是正示二障,「使骄且吝」。注意,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所以中间加一个且字。告诉我们,这两个你只要有一个就是障碍,何况两个都有,那障碍大不大?很大很大。就是说我们带着这两个情感,我们一生决定没有办法契入中国传统文化想要告诉我们的境界。你看起来好像契入了,事实上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那叫什么?那叫知识。就是只能说你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很丰富而已,不能说你了解传统文化。只能说你在这方面的知识比一般人还要丰富,认识、了解。事实上,你一点都没有,你不可能认识,你也不可能了解。知识的丰富不能解决生活的难题,因为他还有障碍,他障碍还在。而且末学要告诉大家,当我们的知识愈丰富,你的障碍就会愈多,这没有例外的。为什么?因为它增加你的我慢,为我自己的我慢增加本钱,增加你的贪欲。你看,这是知识的麻烦,这都要认识清楚。我们就讲到这里,「正示二障」。

  再来最后,「其余不足观也已」,我们对上去,「筑障失本」。请问这个障碍是谁建立起来的?我自己。换句话说,我自己的障碍是我自己错误的情感,就是我看错了、我想错了所产生出来的,跟外界环境相不相干?确实不相干。所以这个障碍,我要为它付百分之百的责任。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不会怨天尤人。也就是说我这一生好坏,我都要为它付百分之百的责任。所以学习不是为了别人,学习是为了帮助自己跨越障碍,跨越自己所建筑起来的障碍。你不用对别人负责,你不是学给别人看的,别人知不知道你不重要,这跟别人知不知道不相干。别人知道你,你也要成就,别人不知道你,你还得成就,我们的心就平了、心就安了。你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你完全为自己付百分之百的责任。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什么?尽其在我。什么叫尽其在我?尽其在我就是不讲相对的,只讲我自己绝对的这一方。譬如我们说父慈子孝,这相对的,父不慈,子要不要孝?要,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子不孝,父要不要慈?要,他不要求,他不是说我孝,然后你就要慈,你不慈我就不孝,这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跟外界环境不相干,完全是收回来往内来探索,往内来要求。所以这里谈「筑障失本」,这是完全要为自己负责的,这跟外界的环境不相干。筑障失本,我们来看,这就是「其余不足观」。换句话说,有没有否定?其余,表示他没有否定。也就是说这个人干不干好事?这个人还是干好事,可是这个好事假的,不是真的。他没有否定掉这个人,只是说这个人的方向怎么样?错了,叫做其余不足观。为什么?他把根给忽略了,方向搞错了。

  我们看下面,「陈害劝救」。你看其余不足观,这就是害处。把害处表明出来,目的在哪里?劝我们回头,劝我们放下傲慢、放下贪欲,拿掉傲慢,拿掉贪欲,这就是学习,在学这个东西。所以劝我们,就是救我们的毛病。「二兼有之」,使骄且吝就是两个都有。他不是说使骄或吝,那个或就是两个选一个;他现在是使骄且吝,就是两个都有,叫做二兼有之。我们来看第一个,「骄不必吝,吝不必骄」。并不是说骄的人一定会吝,吝的人一定会骄,不一定。你看,人都有差别,有的人骄,可是他不吝。那个不必就是不必然,骄的人不必然都会吝啬,吝啬的人也不必然都会骄傲。可是孔子在这讲「使骄且吝」,你就知道,这两个特征他都有,那这个麻烦了。只要有一个就很麻烦,不要说两个都有,它是这个意思。

  我们先来看「骄不必吝」,举谁?「石崇王恺,骄而不吝」。石崇还有王恺这两个人,西晋时候的人,晋朝。这两个人很富有,两个人在怎么样?比富,我们说竞争。大家一定要清楚,竞争会引发什么样的情感?就是骄傲。换句话说,我们整个社会现在从竞争下手来教每一个学子,其实就是在教他骄傲。所以我们今天整个社会,一句很值得我们省思的话,叫做「值得骄傲」。我们听了这章书之后,大家想想看值不值得骄傲?不值得骄傲。应该怎么样?应该值得惭愧。佛门里面的高僧印光祖师,他的别号叫「常惭愧僧」。他常惭愧,我常骄傲,你就知道为什么他成为一代祖师,我是一代凡夫。这句话你就清楚了,搞清楚了,因为我值得骄傲,因为他值得惭愧,我们想想这个道理。所以,以后我们千万不要再说这句话,因为一点都不值得骄傲。我们应该要学习惭愧,应该要学习羞耻,要学习这个,这都是与道相应的行为,这叫做德。

  所以一个有羞耻心的人,我们说这个人有德;一个骄傲的人,我们说这个人没有道德。这个大家就非常清楚。而有德,人家就喜欢跟他亲近;没有德,他的人际关系就会不好。而他没有德,可是他有钱,那个人际关系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假的,因为人家是看在他的钱,不是看在他的德。所以那个钱叫做福,福报,大家要清楚福报会花光。但是德,源头的活水,福是从德来的,这大家都要非常清楚。清楚你就会修德,不清楚你会不识道德,这都是学习传统文化要明白的理路。这两个都有,你看石崇、王恺,这两个人比富,比到什么程度?王恺用糖水在洗锅碗。糖水怎么洗锅碗?这就表示他奢侈,他们家的厨房是用糖水在洗碗的。石崇听到之后不甘心,我一定要压过你,我用蜡烛来煮饭。够气派了,我们家的饭是蜡烛煮的,很气派。他们家不是烧柴火,是烧蜡烛,你就知道够傲慢。可是他一点都不吝啬,他出手很阔绰、很大方。你看他很骄傲,可是他一点都不吝啬,「骄不必吝」,骄傲到极处,派头很大,不吝啬。

  再来,「吝不必骄」。这举两个人,「王戎和峤,吝而不骄」。王戎跟和峤这两个人,这两个人吝啬,可是他们两个不骄傲。王戎是竹林七贤,这也是西晋人。这里举的四个人都是西晋时代的人,他们的故事在《世说新语》里面都能看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王戎怎么样?吝啬透了。这个人吝啬到什么程度?他们家有棵李树,长李子,李子很甜,就是李子的种非常的好。他到市场上卖李子,先把核给钻掉,他不要让人家得到那个种。因为咱们家的李子种好,所以到市场上卖李子先把核给钻掉,你看吝啬到这种程度。好李子的种不愿意给人,你要吃他家的李子,你休想得到他家的种子,吝啬。再来,有一次他侄子新婚,新婚不是要包红包吗?他只送了一件单衣,很单薄的衣服送给他当作贺礼,而且结婚典礼完了之后还把它要回去。这是王戎非常的吝啬。可是见人就赞叹,他一点都不骄傲,见人就说好话,见人就赞叹。和峤也是这样,和峤是著名的铁公鸡,一毛不拔,可是见人就说好话。这些人怎么样?「吝不必骄」,这些人很吝啬,可是他一点都不骄傲。

  可是孔子在这里说「使骄且吝」,告诉我们什么?两个都有。那这个人如何?这个人能学得出来吗?这个人怎么学都学不出来。可是大家想想看,在我们这个社会,这样的现象普不普遍?使骄且吝,我们不能说不普遍。那就知道什么?我们教育的方向有问题,应该要去检讨,应该要从这里来怎么样?觉醒过来,我们不能再这样教下一代。我们这一代苦也就算了,怎么还能把这样错误的观念一代传一代?在我们这一代就要让它停止。所以不能教竞争。很多人说那你不教竞争,我没有竞争力怎么办?竞争力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应该要叫做服务力,不是竞争力。就不是我跟你竞争的能力,不是,是我服务这个社会大众的能力,应该这样理解才对。换句话说,这个人服务社会大众能力愈强,他的能力就愈高。也就是说,我跟你不是竞争的关系,是服务的关系。

  所以,《礼运.大同篇》里面讲,「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互助,这就是服务。如果是要竞争的话,竞争,我们说一句叫做「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好了,那鳏寡孤独废疾你还要不要帮他?你看我们在公交车上,不是有个座位是专门给老人坐的吗?那叫博爱座,老弱孕残病坐那个座位。如果有个年轻人坐在那个座位上,翘着二郎腿,我们看了心里面怎么样?一定不舒服。可是那个年轻人说,这是你教我的,我这叫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他那个老人叫做不适者,他没有办法跟我竞争,所以我霸占这个位子我有什么错?这样一听好像也有道理。我们教的,我们教他竞争,我们又教他你要让座,那他怎么做得到?他决定做不到的。所以我们教错了,一定要承认,我们这一代把下一代给教坏了。怎么办?赎罪。怎么赎罪?改,把咱们错误的观念矫正过来,不要再让下一代受害了,是服务力,不是竞争力。

  所以这讲到「二兼有之」,我们看旁边「余善无补」。这两个都有,他做再多的善有没有帮助?毫无帮助。为什么?没根。他的善再怎么美,他失根了,他的根没有,烂了,他的枝末怎么会有生命力?就这个意思,叫「余善无补」。并没有否定他,而是告诉我们怎么调整,只要你一调整,你有根了,恭喜你,你那枝叶花果都变成润泽你根的工具,根干互滋,这就是道具,清楚了。所以只是一个点,把它转过来而已,并不复杂。所以学中国传统文化,只要回头就对了,叫回头是岸。不管我错得再离谱,只要把这个道理听懂,我回头就对了。就是我不再用这种态度来过日子,不再用这种态度、错误的理解来待人处事接物,你就是浪子回头。你看,我们听到这个话,我们就安心了。所以孔子讲这个,并不是否定,不是,他是劝勉。圣人不会否定,圣人只是帮助我们拿掉障碍而已,这个大家都要非常的清楚。

  「余善无补」,我们看下面「间有小善」,就是这个人有骄傲、有吝啬,他干不干好事?他也干好事,你不能说他不干好事。有骄傲的人也经常做慈善,甚至于他做了很多的慈善,他还以这个做为骄傲的本钱,你能不能否定他都不干好事?不是,他也干好事,他也想要做点好事。吝啬的人做不做好事?吝啬的人也会想要做好事。像刚刚讲的王戎跟和峤,这两个人很吝啬,可是见人就赞叹,他能看到别人的优点,他也能礼敬别人。可是这些善怎么样?失根,间有小善。我们看下面,「余谓小善,不尽诬人」,那个诬就是冤枉。他不是否定,不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说使骄且吝,什么都不好,不是的,他也有好,可是这个好,你看余,那个余就是小善。「其余不足观」,不足观的意思就是什么?观就是观摩,不值得观摩。孔圣人讲的话很温和。什么叫不值得观摩?就是他失根,他的根没有了。所以这个善很可惜,不能够长,叫其余不足观。所以从这里看到「间有小善」,下面「无补德学」,对于德学一点都没有帮助,叫「其余不足观」。

  德学,「至于道,据于德」,那个据于德就是德学。换句话说,我们求道必须从德学入。《弟子规》里面讲,「唯德学,唯才艺」。德学就是根本,才艺就是枝末;德学就是无知,才艺就是无所不知。所以才艺要摆在德学的后面,德学要排在才艺的前面。所以德学叫做根本,才艺叫做后得,一个叫根本智,一个叫后得智,这样就清楚了。所以什么叫「唯德学,唯才艺」,我们就搞清楚了。换句话说,「或衣服,或饮食」,为什么加一个或字?那个或就是随拈一法。随拈哪一法?随拈任何一个心外之法,只要我心在那里,我的德学、才艺就没了,就这个意思。《弟子规》很深,《弟子规》已经把很核心的学习态度给我们点出来了,不认识我们就学不了。深者看深,浅者看浅,完全还是我们内在的反应,跟外界不相干。所以这讲到「余善无补」。你看「间有小善,无补德学」,对德学没有帮助。

  我们看下面,「以德不进,故不足观」。为什么不足观?因为他的德没有办法推动,转动不了。做了再多的小善,德转动不了,那充其量只是福报而已,一点小小的福报,不能得到圆满自性里面的财富,你所修的都跟这个不相干。可是小善会有小福,会,这个大家都要清楚。儒家讲这个其实讲得非常的清楚,只不过儒家的文字非常的简略,如果能够配合佛教的教学就能够圆解,这个事情就能看得比较深入。所以不管是佛法也好、儒家也好,都是教学,都是教育,都是改变我们生活的教育,促进我们幸福美满的教育,都是契入本体的教育,我们称它为心性之学,不是知识之学。换句话说,东方的学问跟西方,现在西方科技,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切入点,一个是心性之学,一个是知识之学。心性之学开发的是智能,知识之学与智能不相干,都是在情感上建立的零碎求知欲而已。所以大家现在一定要把这两个东西看得非常清楚,我们才能帮助二十一世纪的人走下去,否则二十一世纪人会走不下去,会被知识给淹没,会在这里头吃尽苦头,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群书治要》的时代意义。我相信这几天,所有的老师都会把这个主题讲得非常清楚,末学就点到为止。

  我们继续往下看。你看「无补德学」,因为德没有办法转动,「故不足观」,其余皆不足观,就这个意思,这叫「陈害劝救」。我们看最后,「识学先后」,这就是最后的言外之意。这章书言外之意是什么?告诉我们学问的先后是什么。我们看第一个,「先求去障,后培资具」。我们现在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学习一定要先破除障碍,一定要先破除七情,在佛法里面叫断烦恼,一个脉络。「先求去障,后培资具」,就是学法门,就是学才艺。所以先求去障叫「唯德学」,后培资具叫「唯才艺」,这就是它的脉络。周公就是这样的一个展现。周公他为什么多才多艺?来自他的德学,不是知识,是德学。周公圣德,产生出来的第一德是什么?就是仁爱。所以他所有的技能全部都叫做仁术,仁术都叫做道具。你就知道一个圣人跟一个凡人差异性在哪里,就非常清楚了。所以,「先求去障」。

  我们看下面,「礼折慢幢,布施破悭」。换句话说,怎么破障?怎么把这两个最重要的障碍破掉。要破掉傲慢,先学礼敬。换句话说,看到人的优点,你才能礼敬他。所以我们现在要练习什么?要观察这世间人的优点,不要看他的缺点。因为你只要看到他的缺点,你就不能礼敬他。换句话说,我们想一想,我们对谁最礼敬?开幕式我听说老和尚来了,我们礼不礼敬这位长者?我们很礼敬。因为我们看到这位长者的风范,看到这位长者的这种慈悲,你看到了,你就会礼敬。为什么我们对隔壁的邻居不礼敬?没看到,我们以为他一无是处,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的什么?只是他的缺点。换句话说,我们见人过失,我们决定傲慢。所以修学的人决定要不见世间过,他才能谦卑。世间有没有过?世间没有过;有没有是非?有,可是没有过失。换句话说,有是非没有过失,你怎么做到。是非善恶、邪正利害,你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你不放在心上,你心里面没有,你心里面干干净净,你心里面无知,那就叫德学;你如果要计较,你没有德学。所以修学的人不能见世间过,但是对是非、善恶、邪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镜子一样,你看镜子照人,可是它不留影像。底片就留影像,底片也照人,可是麻烦它留影像。留影像就没有德学。不留影像,高明的德学功夫,上乘功夫,周公就是这种功夫,所以他发出来的才是多才多艺。

  所以真的,先求去障,首先培礼敬。「礼折慢幢」,幢就是高高竖起来的,以前在寺庙都会有幢,高高竖起来的。折,把它折服。把很高的我,叫自我中心折服掉,用什么?礼敬。学礼敬最重要就是观察这个世间的优点,不要把世间人的缺点放在心上、放在嘴上,这就是学礼敬的方法。再来,「布施破悭」。贪怎么把它破掉?布施,就是舍,我们叫舍得舍得,舍。这么学的,不然不这么学,怎么学?我舍不得!你要学传统文化,你就得舍得。而且告诉你,你舍了一定得,你得了还得舍,你不能留,你一留吝又出来了,障碍又出来了,所以决定不留。所以舍一定会得,舍不得那你就永远不得,你不舍就不得,就这个意思。这是讲到两个破障碍的方法。

  然后,「后培资具」,再学才艺。资具,那个资就是帮助,帮助的工具。帮助什么?帮助修道的工具,帮助求道的工具,那就是才艺,才艺要在那个时候学。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人说的,这个人学习的态度已经正确了,他有一辈子的时间可以学习,所以不用怕输在起跑点。你有一辈子的时间可以学,你怕什么?怕的是什么?怕的是我们的态度没有端正,其余皆不足观。学了一辈子,人家说那个不足观,假的,不是真的,那就很可怜,那就很悲哀。所以这里讲到「后培资具」。我们看下面,「培德固本,识本清源」。主要就是培德固本,这个资具就是为了培德固本的。换句话说,「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是为了满依于仁的愿,否则依于仁发的是空愿。他以游于艺来满依于仁的愿,那就对了,那叫培德固本。「识本清源」,你所学的才艺,就能帮助你这一生德学的圆满。你看看多好,这一生过的是什么日子?过的是圣贤人的日子,你怎么能不快乐!

  所以这两大段,「拟才配圣」、「示妄成障」,我们合起来看总标题,最上面那个「二重障道」,我们就清楚了,这一章书的章旨非常的明显。我们整章书就把它说过去了。

  我们来看批注,这章书后面还有个批注,小注。这个字比较小,大家看一下。「《论语集注》」,这是谁?朱子的集注。朱子怎么注这一章?他说,「才美,谓智能技艺之美」。好,到这里有问题,什么问题?他把才跟美混同为一件事情,事实上才跟美是两件事情。所以大家要看,我们看批注能不能分辨?所以批注不能乱看,朱子那还得了吗?可是他都能注错。下面,「骄,矜夸。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21:31 , Processed in 0.14202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