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85|回复: 0

[大德开示] 2007年幸福人生讲座-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7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蔡礼旭老师2007年幸福人生讲座-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十四集》

2007年幸福人生讲座-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集)  2007/7/10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237-0009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刚刚我们从佛门一个公案,阿难尊者跟他另外一个师兄他们的一段因缘,因为前世埋老鼠感来好的缘;他的师兄是起了嫌弃的念头,所以在这一世果报很不一样。我们从阿难尊者是我们的学处,其实他的师兄是不是我们的学处?也是。所以,一个故事当中,每一个角色都是我们的学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所以阿难是我们的学处,他的师兄是我们的学处,请问老鼠是不是我们的学处?是。你看牠在一旁跟人家结的很可能是恶缘,因为一般大众看到牠,心里可能生起一个厌恶的心。牠假如在马路当中,熙来攘往经过了一千个人,一千个人当中都起了恶的念头,那牠下一辈子要轰多少人出门?我们感受到这里,也不愿意让老鼠跟大众结恶缘,赶快把牠移开。你看各个角度其实都是学处。

  刚刚我们提到人生的目标化民成俗,我们不管在家庭的角色或者是在我们的事业团体伙伴当中,能够化民成俗才能让家业、事业有好的发展。在化民成俗,刚刚是提到家人,这是家风,靠的是家教。学贵立志,我们希望自己的家风、家道能承传多久?曾经想过这个问题的老师们举手。你看这件事重不重要?我们每天在引导孩子走他的人生路,假如我们都没有向前看,看得很深远,那我们每天带的路到底正不正确?我们假如只看到眼前,看到明天而已,看不到一生,看不到生生世世,那我们可能引错路。可不能孩子走在我们后面,问我们说,妈,妳去哪?爸,我们要往哪里走?你回头看看他:你问我,我问谁?很可能我们的孩子会问我们:「爸爸,我们的人生价值在哪?我们人生到底要怎么经营?」这样的问题我们能回答吗?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也给我们很多宝贵的好经验。你看孔夫子的家道两千多年不衰,范文正公家族一千年不衰,留在他们子孙心田里面,最重要的人生态度是什么?这个是关键,这就是家道的核心。

  我们都读过「义田记」,你看范公死的时候,因为他的钱都是已经算好了,一进来就赶快布施出去救济亲人、救济乡族,所以他没有闲钱,往生的时候买不起棺木,还是一些好友大官帮他办后事。所以「义田记」里面讲,「惟以施贫活族之义」,施贫活族这一分对人的道义,「遗其子」。而他的孩子范纯仁后来当到正宰相,比父亲的官位还高。这件事比较少人知道,因为我们的文化当中,自己的成就愈高,都会把这个功劳很自然的给谁?给自己的父母,因为没有父母的教诲、没有父母的教养,不可能有今天。

  在《中庸》里面,有一段提到我们祭祀的原则,这段原则也很令人感动。今天父亲是士大夫,「父为士,子为大夫」,儿子是当到国家的重要大臣,卿大夫了,「葬以士」,祭祀这个父亲的时候用一般读书人的礼,但是往后每一年祭祀都用大夫礼,「葬以士,祭以大夫」。因为这个父亲帮社会培养了一个栋梁之才,每年都纪念他,这就是我们文化当中「饮水思源」的精神。范纯仁当皇帝问他,问到父亲给他的影响,他就是说出了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而且传到现在,我们没看到范公有出一个败家子来,我们不小心就会生一个出来,人家生了一千年都没出来。你看重点在哪里?德!福分庇荫子孙之外,更重要的是德风、榜样,让子孙效法、学习。所以人生急的不是留多少给钱子孙。

  你看我们现在当父母的人,真正想到要留给孩子什么?脑子里浮现的是什么影像?房子、车子、钱。真的失教太久了,这样的态度假如在两百年前,会被人笑死。现在风气的退化太严重了,古代是讲「修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我们人现在缺乏冷静思考,哪一个家族是因为留了一大堆的财产,然后愈来愈兴盛?一个都找不到,结果一窝蜂的人往那里走,飞蛾扑火不是蛾在干而已,人也在干这个事情。你看积德,我们现在冷静来想想,我们的人生的哪一个态度、行为深深印在我们孩子的心目当中?我们自己想起父母的时候是尽忠职守,是父亲在帮奶奶按摩、帮她搥背,是看到兄弟姊妹这些团结的影像,那个已经传下来的家道、家风。我们清不清楚留在孩子心目当中的影像,这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记得半年前,刚好半年左右,在平镇高中,没有半年,差不多两、三个月前。我们在平镇高中跟大家一起交流的时候,进来了一个长者,这个长者进来之后,非常认真的听课,还做笔记。这是我们三、四年来第一次看到一个官员听课这么认真,还做笔记。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这位长者的身分,但是一看他很有福相,应该是当官的;像我这个样子就不是当官的,一看就是书生的样子,安贫乐道,人要乐天知命。这个长者的态度让我们在台上印象非常深刻,刚好后面半个小时讲到范文正公的风范。后来下来才知道,这位长者他是桃园县副县长范副县长。他就上台来,第一句话给我们非常深刻的感动,他说「诸位朋友,我是范文正公的后代」。我们光听到副县长称呼自己的祖宗的时候,有没有感受到他对祖宗的那分崇敬?有。这一分对祖宗的崇敬,对他的生命有没有影响?有非常大的影响,他可能从小就是一个态度,我要为祖宗争光,我不能给祖宗脸上抹黑。

  就是这一分道义的承传,这种家道的熏习,才能让他的子孙都这么优秀。我遇到好几个了,大部分都在教书,都是很好的行业。这位副县长他一辈子就是造桥铺路,他在台北捷运算是最重要的几个负责人之一。因为公职很卖力的做,后来朱县长又把他找来,因为他已经退休了,这么有德行的人不愿意让他退休,又把他找来桃园县服务。你看一千年之后,范公的子孙站在台上让大家肃然起敬。我们在汤池也有范公的后代来参加课程,他上台的时候就说,「我很惭愧,我是范文正公第几代的子孙」。当他讲完的时候,底下响起一片的掌声,还有的人很激动,站起来给他鼓掌。请问这一幕给我们人生什么启发?都没有启发?希不希望我们的子孙以后受到这样的爱护?你们的希望都很微弱。

  我们有一位老师她就回想到,当初因为她的爷爷是村里面的干部,非常爱护大众。遇到一些粮食比较短缺的时候,都会把好的粮食让出来,然后自己吃米糠,那些景象都留在这个老师的脑海里。我们常常一期一期的种子教师培训之前,都会让这些老师自我介绍,都会谈到他的家庭状况。谈下来以后,我们都很清楚,这些老师能够抛下自私自利,而一心一意来为往圣继绝学,有这样仁爱的心地跟使命感,源头还是他的家教。所以我们都从中知道,果然有来历,都是真的有家道的人,他才会走上这一条利益社会,甚至利益民族的事业。

  这位女老师她读中学的时候就必须住校,礼拜六、礼拜天才回到自己的家。有一次她回家的时候,因为在村落里面必须下了车再坐摩托车才能到家里。这个摩托车司机把她载到家里面,看到他们家就很好奇的问她:某某人是您的什么人?这老师说:那是我爷爷。当下这个个司机露出很佩服的表情:你爷爷以前做很多好事,我们都曾经受到他的照顾。说着说着这司机上车了,准备就骑走了。这位老师说:我钱还没有给你。他说:不用,不用!得到启发了没有?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坐车不用钱?这个引导有点偏差,这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对人的那一分善,一定会再回到我们的身上,大自然自然的循环。所以,我们所做对社会的贡献,也都会加在我们以及我们子孙的身上。

  透过我们深入对教育的了解,自己对人生也有很多明白。我以前都感觉各地的长辈亲人、亲戚对我都很好,很照顾我、很疼爱我,我以前还以为我长得满可爱的,所以他们很疼我。后来慢慢自己成长,看事情比较有深度了,才明白都是因为父母在对待亲戚的时候非常的用心,真诚付出。所以这样的态度都留在我们这些长辈的心目当中,看到他们的孩子来了,都会尽心竭力的去照顾。我们其实都是受父母的庇荫,我们也受祖宗的庇荫。所以《易经》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位老师,当我们看到这两句话,我们的人生有没有得到启发?有没有得到明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感受到的这个真相,我们感激我们祖宗的庇荫。全世界只剩下一个民族屹立五千年而没有断灭,这是不是偶然的?不是,是因为什么?积善之家。我们的祖宗很有德行,才能够让我们的后代这么兴盛。

  所以夫子在《中庸》当中讲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他富有四海,「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你看宗庙祭祀,不只是大舜的后代祭祀他,所有炎黄子孙都祭祀他,他的福分非常的大,而且他的子孙到现在四千年都不衰。我们在座有没有姓陈(耳东陈)的老师,你们是大舜的后代,待会儿你们走出去可能感觉会不大一样。姓陈的后代;古月胡,姓胡的也是大舜的后代;姓田,田地的田;姓虞,虞舜的虞,这都是舜王的后代。大家听完不要觉得很失望,我不是。你们放心好了,我已经帮你们调查好了,大家假如不是尧舜禹汤的后代,就是文武周公的后代。因为只有这样的祖宗才能五千年不断,其它的民族都没有了,这不是偶然的。诸位老师,我是周文王的后代,我就是读那个「德育故事」,前面我们周朝的始祖蔡仲写的一篇对我们后代的期许,里面就有提到我们是文王的后代,不能给老祖宗丢脸。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走路就有点风,是要承传德风,不是很骄傲的风。

  我们感受到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感恩心起来了。我们有祖宗,我们以后也是人家的祖宗,所以责任心也同时提起来,从我们的风范,能够再传五千年不衰的家道。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绝对不愿意做殃及子孙的人。有了这种感恩心、有了这种责任心,人的行为自然收敛,自我要求。所以刚刚也讲到「积德胜遗金」,你看舜王他本身是个农民,而一个农民因为孝达到了极处,成就了他的学问,他的福分也同时降临,有这么大的福。

  所以一个人一生能把福分、德行修到极处,大家相不相信?信为道元功德母,世出世间一切的成就,根源都在信心,没有信心啥事都不可能做得起来。信心重要,我们看到范公的榜样,我们看到大舜的榜样,都已经有榜样了而做不到那是我们的耻辱,是不是?我就别再逼你们了。我们念那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羞耻心。《了凡四训》讲「彼何以百世可师」,他们能够传百代的老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染上这么多坏习惯,还干一些偷偷摸摸的事,还以为人家不知道,不知羞耻,「将日沦于禽兽」而不知道,世间最羞耻的事就是这件事情。世间最羞耻的事就是本来可以成圣成贤,居然把自己糟蹋成这样。所以「耻之于人大矣」,羞耻心对心影响特别大,「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今天人家都已经做到了,我们看了还说我做不到,太没志气了。

  孟夫子有段话也很值得我们去体会,孟夫子讲「待文王而后兴者」,就是遇到文王的风范,才觉得我应该好好的来学习,这样的心境,「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真正的英雄豪杰,他的前面没有任何的榜样,他还是会好好的去做出来。不能说都没有人做到,我就不做了,他一定是当仁不让,舍我其谁,前面纵使没有人,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诸位老师们,假如今天我们的师父不做了,你们做不做?好像有点被逼的感觉。孟夫子说「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纵使前面没有榜样,我们还是勇猛奋进。师父不做了,我们做不做?杨老师不做了,你们做不做?天底下没有半个人做了,你做不做?大舜的家道要传下来了,我有点感动,对不起。

  慕贤当慕其心,我们要学古圣先贤,最重要的学他的存心。德的根本是孝道,大舜对待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孝心?你看父母,继母跟父亲都要置他于死地,都要害死他,他有没有埋怨?他完全没有埋怨,只记住了父母对他的好、对他的恩,其它任何不愉快,一点都没有留在心上。这样的心境吃亏了吗?很可能旁边的人为他抱不平,可能还组成十人小组要去找他爸爸理论。这时候大舜会阻止他们,我的父母没有错,是我自己做得不好。现在社会上假如能看到这样的风范,真会让人为之动容。现在这样的风范愈来愈少,反而是骂自己的父母,骂自己的公公婆婆。那句话好像逞一时之快,但这句话不知道会折自己多少福!而且他的家道很可能就要断了。不孝是最大的罪过,怎么可能还能够传承下去,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舜王那种对父母的爱慕之情、孝敬之心,跟他小时候没有两样。你看小的时候一、两岁,两、三岁,犯错了,父母打小孩,那个小孩怎么样?抱着父母抱得愈紧,那是天性,父子有亲。而大舜已经成年了,当父母对他不好的时候,他会跑到空地上哭泣,觉得都是我做得不好,那种心情跟婴儿的赤子之心完全一样。所以,大舜帮我们演出了「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当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面欢喜还是很难接受?假如觉得好像怪怪的,吞不下去,这个时候要冷静,我们的孝心不够。我们再来细细的来理解这句话,每一句经文、每一个道理都有信、解、行、证四个过程。这句话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相不相信它是对的?这个很重要,你不相信就没有办法理解。我们来理解看看。

  父母是不是圣人?不是。有没有可能做错事?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为什么说无不是之父母?这意思就是我们为人子女不把父母的过失放在心上。因为父母不是圣人,当看到父母有过失的时候,非常忧虑、紧张,深怕父母会堕落、会做错,所以是那种时时刻刻要导正父母的过失,成全父母、成就父母的心境。当我们能体会到这分心,要做《弟子规》那一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会做得非常的自在。「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现在父母跟我们讲话有一点冲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火都快压不住了,能做到号泣随,挞无怨吗?我们能做到或没做到,都直接影响我们的人生,也影响我们的后代。诸位老师,当我们脾气快压不住的时候,后代就开始消失了,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种气氛?当我们能伏得住,后代的福分就一点一滴在积累,是一体不可分的。当人真正了解,跟父母、跟后代是一体的,他的行为自然就会检点、就会谨慎。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我们看到闵子骞,他也做到无不是之父母,闵子骞的后代也曾经到过我们中心一起交流。我们看到闵子骞是什么样的心境?他不见父母过失,他时时想着如何让家里更好,后母对他的虐待他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刚好有一天他驾着马车,带他的父亲出去,驾着车,因为那天天气太寒冷了,他的后母是用芦花帮他做棉袄,根本不暖,看起来是很蓬但是不保暖。然后又在前面驾车,所以整个冷风飕飕,他就受不了发抖。他的父亲看他穿那么多衣服还发抖,假如让人家看了,说这个母亲没有好好照顾他,虐待了他,你不是让你的后母受到人家的误会?所以父亲就有点生气了,你穿那么多还发抖,就拿着鞭子抽了他一下。结果抽在他的身体上面,把衣服给打破了,这个时候芦花飞出来,父亲在当下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的儿子被虐待,赶回家里当场就要把他后母给休了。

  诸位老师们,假如你是闵子骞,您当下的心情如何?长期被后母虐待,我们会不会站在那里说,妳也有今天,苍天有眼!我们的心态就已经决定了自己跟后代的未来。你看闵子骞当下那种至孝,感动了天地,感动了多少的人!因为他时时只把父母、把兄弟放在心上,孝悌达到极点了。所以夫子也非常赞叹闵子骞,夫子常常透过学生很好的行为树立榜样。在《论语》里面,孔夫子赞叹闵子骞,说到人们绝对没有办法离间闵子骞的家庭,因为他们孝悌已经做到极点。这段话我们要反过来思考,我们的家庭有没有可能因为谗言,而造成家里面之间的隔阂甚至是冲突?会不会?会。那我们就要把孝悌演到极点就不会,所以夫子赞叹没有人能够去离间闵子骞的家庭。我们听到这里会不会觉得那个进谗言的人很可恶?会不会?进谗言是缘,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人家为什么谗言进不了闵子骞的家?为什么进得了我们的家?

  所以任何事情的发生,绝对不要怪别人,真正的原因一定在我们自己身上。人能这样去观照,很多人生的境界能够化险为夷,不然最后一定是不可收拾。情绪用事,互相责怪,天翻地覆。所以有句话提到,「谗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入,乘隙而入」。谗言不是自己来的,因为我们亲友之间不够信任,因疑而来;间不自入,离间也不是无中生有,它是乘着之间有隔阂、有嫌隙了,乘隙而入。真正能时时反思自己,他能化危机为转机。闵子骞看到父亲这么盛怒之下要把后母给赶走,赶快跪下来哀求父亲说,父亲,你不能赶后母走,「母在一子寒」,母亲在,只有我一子寒冷;「母去三子单」,母亲去了,连我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受冻。你看那一段言语,对他的后母、对他的两个弟弟有多深的感触!一个孩子都能处处为我、为我的孩子着想,我居然还这样对待他!所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整个家就变得很和睦,他的家道也到现在也很兴旺。

  所以无不是之父母,因为我们学了,举一要反多少?反一切。天下无不是之兄弟,还有没有?天下无不是之,君臣关系需不需要这样的心态?需要。领导人也不是圣人,他还是会有错误,但是我们把同事、把领导人的错误放在心上,根本就没有办法真诚的交流、真诚的合作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当中,先问自己对不对?别人对不对暂且不要去计较,自己先做对了,但往往我们把意念都放在自己先做好,就能正己化人。可能有人又说了,我到最后我都做得很好了,他还不变怎么办?你看我们都很担心以后。说实在的,当领导他自己都不改过,而你不断提升你的德行,你都是这么尽忠职守,到时候这么好的员工他留不住。

  人真的没有好的福分,不可能会有很好的下属,到时候你就会调到更好的人底下去。调不到很好的人要怎么样?反求诸己。你看《论语》里面有段话提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一个好的领导,君子,很容易跟他合作,但不容易取悦于他,因为他比较不喜欢被谄媚巴结,易事而难说。难悦还得要取悦于领导,这种事情做起来累不累?从大家的反应,我都知道大家过去生都是正直的读书人,都不干这种事情。像我叫我去称赞讲那些不实在的话,我都讲不出来,难怪换那么多老板。后来遇到杨老师正人君子,我们不用花在这些上面,一心一意好好的干活,工作最重要。所以易事,因为他们都是为人民、为大众着想。「说之不以道」,他不会喜悦的,「及其使人也」,他真正要用人的时候,「器之」,他会看你的真正的本事,所以你不用跟他拍马屁。这是君子。小人「难事而易说」,你很难跟他共事,因为他怪东怪西,事情做错了都怪底下的人,很难跟他配合。难事而很容易你给他讲几句好话,他就高兴的半死。「及其使人也」,他用人的时候「求备焉」,都会怪别人,这里不好那里不好。

  那我们到底要跟君子还是跟小人?君子。对!所以今天我们在工作当中遇到没有德行的长官,你也不要很难受,你就尽你的本分就对了。你说这样我就不能升官了,那我们还是贪。但这样的人他做不稳的、做不久的。当你老实的在你的本分上,你就有很多的正机会出来,真正遇到好的领导就会重用我们了。所以诸位老师们,要沉得住气,乌云不会常常密布,总有一天会怎么样?乌云还是会散掉的。当我们假如处在社会风气比较不尽人意的时候,我们应该期许自己是扭转这个不好社会风气的一股强的力量。我们看到纵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他们的臣子还是尽忠的在劝诫他们,所以一个人要尽臣道,不管他侍奉哪样的君主,其实还是没有障碍的。这种心境在《孝经》里面提到,「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时时是想着如何让领导、让国家社会更好,是这个心境。

  再来,「天下无不是之朋友」,还有没有?《中庸》里面讲「诚者,物之终始」,所有事物要有很好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真诚。当我们见人过失放在心上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有真诚?就不容易,所以无不是之朋友。还有没有?夫妻,夫妻为什么每次都是敬陪末座,值得我们思考。大家要了解修行的道路当中,要从最难的地方克下去,不然叫玩弄圣教、消遣圣教。有没有道理?你看你们都不敢承认了!我们以前听师公讲不要玩弄佛法、不要消遣佛法,怎么才能不玩弄、不消遣?从自己最难的地方下手,这才是真正不玩弄。现在内心里面想,我们最难面对的是哪个人?一看到他脾气就压不住,从他开始,我们用真诚感动他,好不好?还是不要强人所难,还是水到渠成好了。

  刚刚有听到有老师说夫君,我们看「医道」,有没有看到他太太怎么称呼他?夫君。这两个字喊下去先生都茫酥酥,有没有?所以言语很重要,言语是表达内心的那种诚意,还有那种尊重,所以这个很关键。请问我们都怎么称呼先生、太太?还在别人面前说,「我们家那个老头、我们家那个老太婆」,这样的称呼传出去之后,对方好不好受?不好受。人往往在言语当中,内心、情绪都有障碍,比方「你爸、你妈」,听起来舒不舒服?很不舒服。夫妻是一体,这样的称呼假如被公公婆婆听到了好不好受?很不好受。在东北都说咱爸,咱就是咱们。咱爸、咱妈,那个听了多舒服。媳妇叫着婆婆,妈、爸,叫久了就很亲了。这个我很有经验,我是说我叫我姊:姊!「好啦!好啦!」什么事都帮我办了。所以不要小看这个称呼。

  现在要找到十几岁、二十几岁兄弟姊妹很和乐的家庭容不容易?你看他们都怎么称呼彼此?喂!直呼他的名字。我们自己叫自己的姊姊,你姊叫什么名字?我们把姊姊的名字念一遍,起鸡皮疙瘩,不舒服,觉得对姊姊不恭敬。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人家问我们父母、问我们长辈的名字,念出来都觉得不够尊重。所以这个称呼,像杨老师他们夫妻,称呼对方的父母都是称爸、妈,称呼自己的父母说我爸、我妈,这样就比较容易分辨清楚。但是称呼对方的父母都一定是称呼爸、妈妈。供大家参考。

  还有没有?「天下无不是之子女」。对,我们不忘初心,当初把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那种至诚的爱心希望他好,纵使他现在的行为有些偏颇,我们还是不忘那颗初心。子女,还有所有我们生命当中的亲朋好友,我们都应该用这种心境去面对他们。在整个历史当中,我们深入去研究、体会,真正有这个心境的家族,他的后代都很兴旺。在明朝有个读书人叫做吴子恬,他的太太孙氏,姓孙。他的后母,他的母亲比较早逝,父亲娶了后母,又生了一个弟弟。后母都虐待他,他心里很难受,我都已经娶太太了,还这么不尊重我。所以吴子恬就很想去找后母理论一番。要不要去?不要。家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家里是包容、付出的地方,所以他的太太阻止他,不可以这个样子。「伦常乖舛,立见消亡」,伦常之间只要冲突、不和谐了,伦常乖舛,这个家庭可能很危险了,立见消亡。所以,「妻贤夫祸少」,一个妻子很贤德,男人不可能说一生当中很多事都看得很清楚,都没有判断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16:45 , Processed in 0.11879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