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03|回复: 18

[其它]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7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利器之轮讲记
利器之轮讲记
日常法师开示
    讲说缘起
  汉藏思惟各不同
  表达方式亦有差
  间接翻译有错误
  数数温习好处多
  为使同修更相应
  利器之轮需重说
  今年亲自和我们讲《利器之轮》,从头至尾非常详细。讲完以后大家都觉得非常欢喜,有些同学更要求我重讲,我当时心里想:老师讲了何必我重讲?但是汉藏二系思考习惯不一样,有时候我们会听得莫名其妙,而那莫名其妙的部分有时候却是最精彩的部分。例如:老师讲《利器之轮》的时候开头就讲我执、我爱执,足足讲了好几个小时,大家觉得不太相干,可是那正是《利器之轮》的重心所在,如果这个地方把握不准的话,《利器之轮》听了也只是像平常口耳之学。学了佛法以后要真实能够对治烦恼,不但是对治自己的烦恼,而且要能帮助一切众生彻底解决问题。这个中心把握不准的话,就会有问题。
  还有老师表达方式也与汉人的传统不同。举个例:老师讲《利器之轮》,一下讲「入行论」,一下又讲别的,实际上他有他的原因。在宗大师传记里,曾提到宗大师一天之内讲二十多座,(有人说十五座),每一座不同。好像讲金刚经,也讲心经、入行轮、菩提道次第论、释量论。我们可能会怀疑:为什么不专讲一样东西而整个深入?然而,佛法分门别类,以众生的不同而有差别,如小乘及大乘、性宗与相宗……。大师所宏扬的是最究竟圆满的佛法,所以他所讲的内涵和相应的程度,都不是偏狭的小范围。而且佛陀那个时候的弟子条件也具足,于是感得像佛这样无二无别的大师亲自来讲,因此教诫的内涵也绝对不是一部分而已。广论一开头教我们要随缘教化,绝不是单靠薄薄的一本而已。即使有的时候讲的是一本,但是它的内容是包含了所有的佛法内涵。比如「心经」包括了三千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要,统摄了整个佛法的内涵,以及所有的经典,所有世间的现象都被它涵盖了。对于要学习的人,除非条件非常高,因为条件高,只要听了中心思想--「空」以后,马上就有很深的相应程度。所以经论上描写善根深厚的菩萨们,一听到空,就寒毛直竖,眼泪直流,马上相应,这是何等高的条件!若是对一些善根不具足或善根不够的人,单单讲这一样是不够的,还要广说种种方便,来证成空性的道理。既然大师所宏的,与弟子所学的,是最圆满的教法,他自然而然就举出各种经论,讲每个经论的主轴,以及彼此间如何相辅相成,让你同时能够在深、广两方面都能够体会。因为如此,宗大师能够把世尊最究竟圆满的教法,在藏地保持五百年,即使现在稍微有一些乱,可是真正的主流始终没有改变。因此老师继承了这种遗风,而我们素来就欠缺这种训练,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观念,不能够了解这样珍贵的无价之宝。所以我温习了以后,觉得如果我们能够重新整理,以我们相应的方式来重新消化它,这样的研讨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虽然老师是最好的讲法,但是因为我们的条件不够,再加上几位同学的祈请,而自己也觉得有这个需要,因此决定重新来讲《利器之轮》。
  老师讲的时候是用藏文的原文本,而我们听讲时用的是由英文翻译成的中文本。欧美佛法还未普遍的建立,有很多的专有名词很难表达,所以藏文翻译成英文,再由英文翻成中文,这中间难免有一些错失。起初我们并不知道,直到听了老师讲说,感觉有些地方好像和我们的课本不大一样,后来一对照,才知道他用的是藏文本。当然最好的莫过于用原文直接翻译,结果把这个问题告诉老师,老师答应可以直接翻译藏文本。我们很慎重的把中文确定下来,然后到达隆沙拉请老师再确认,准备要出版新版本,这是重新在这里和大家温习《利器之轮》的第三个原因。下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好的东西不是老师讲一遍,学生听一次就可以的,我们还要不断的温习。现在我们正好可利用重讲的机会来重新温习。
    前行准备
  听法之前先前行
  思惟闻法之胜利
  于法法师起承事
  正式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应该想一想:这样的法应该如何去学,才能够产生最好的功效。实际上广论在甲三的科判已告诉我们,如何说、听相应教法。所以我们这次来听如此殊胜的法,应该照广论上面的来做,即听闻之前先要思惟闻法的胜利,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要对法及法师发起承事。有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正式的听闻。然而尽管我们对这个理论都很清楚,平常却不一定能够运用。现在有这个机会,我们可以好好的利用,也许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对于次第还不清楚,也趁这个机会,使我们有更正确深广的认识。
  思惟对治业习气
  如理思惟受用多
  思惟闻法的胜利,「听闻集」有讲,《瑜珈师地论》上也说过,我们不妨更深一层的想一想:这样思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不思惟跟思惟的好处又有什么差别?乃至于想想我们是否真的思惟过?还是我们只是在理论上说明它?这都是很实际的问题。其实能如理如法的摸索进去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如理如法」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一下子就能做对了,而是说照这样的方法就能一步一步的深入。《菩提道次第论》以吃甘蔗的比喻告诉我们:最好的味道在甘蔗皮里面,如果我们平常只在文字上打转的话是吃甘蔗皮,是戏论。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深入的话,意义就不太一样了。以前尽管理论上这样讲,可是毕竟我们欠缺实际上的行持。经过了三年,由于举办精七,已经有不少同学真正能够一步一步深入,从皈依乃至于懂得如何思惟,了解这个思惟真正的受用。即使有很多人还不能够真正到达这样的状态,可是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练习,对我们是有绝对的好处。
  因此开始讲《利器之轮》之前,让我们先思惟:对于这样殊胜相应的法,有这么好的传承,对我们有这么殊胜的利益,要怎么听才可以呢?现在我们是在听的情况之下,以什么方式才能相应?这就是前行准备。如果准备得好,我们一定能够如法的受用。为什么要思惟?平常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但是懂了道理以后,大部分的道理都用不上,好像跟我们实际生活隔了一层。有时在讲、听当中,内心的确升起很强胜的一种感觉,但讲完、听完也就不见了,是什么原因?这就是我们的习性,这个习性是业习气。习气之流非常强大,如果我们要想真正对治它,唯一的方法是正法。所谓正法,不但是老师讲得正确,而且学得也要正确才是。实际上关键不在老师讲得正确不正确,而在于我们学得正确不正确。佛告诉我们:佛的真身是法身,法身无所不在,法身不灭,也无涅槃。经论上也告诉我们:佛是外支已成,而我们欠缺的是内支,就是我们自己。所以不是外面环境条件不够,而是我们自己的条件不具足。我们内心里面只有无始烦恼业习气的相续之流,由不得我们。不管讲多少道理,讲的时候因为对我们有吸引力,我们能全神贯注的听,可是听完了以后也没有用,这都是我们习气的相续。这个相续是什么呢?是一种业力,而这种业力的对治,还需要以业的力量。以前是杂染之业,现在用与善净相应之业,这对治的业力最主要的是思、思已业。广论上提到,如果你欠缺了这个力量,那个相续是不可能拿掉的。如果不可能拿掉,我们所学的东西始终停留在一点。说好听一点,是种善根种子,其实就是戏论。因此广论要我们思惟,有它真正的意趣。
  深入思惟而发心
  发心以后积资粮
  你对闻法的胜利真正做到思惟以后,你就会发现,平常我们总是说要发心,要发出离心,要发菩提心,其实都只是嘴巴说说。而我发心了没有?没有。所以要发心,就必须深入思惟。
  发了心以后,有两条路好走,一条是小乘,马上要把生死问题解决,还有一条是大乘,对生死的解决问题慢一点来。为什么要慢一点?因为还要有资粮。其实就算是小乘,也还要积集资粮。不过小乘积集资粮比较快,快的只要三生就能成就:第一生种善根,就是把心发起来;第二生积集资粮;第三生证果,最快者三生就可以证罗汉果,慢者要七十劫或六十劫的时间,只要你去做一定会做到。但是当我们对佛法的整个内涵了解以后,我们知道实际上小乘走的是冤枉路,因为证得罗汉果后,反而会离佛果愈远,所以我们真正要的不是罗汉果。学佛如果摸错了方向,会吃许多冤枉苦头。有一个故事:有人要学琴,对没学过的人,老师只跟他要学费五块钱,对学过琴的人则要一百零五块,甚至于一千零五块。当然我们不愿意付这个冤枉钱,不会走二乘快速的路。如此一来,资粮就非常重要了。
  承事师长积资粮
  资粮具足功德现
  第二点「于法、法师发起承事」,发起承事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经也好,论也好,都告诉我们:积集资粮再没有比承事尊长更好了。所以由深入思惟,发菩提心以后,为了求无上菩提,就要积集资粮,去承事师长。发了心,要能够再深入的话,就需要有资粮,如果有资粮,法一提起来自然不艰难。
  关于事前准备的重要,这里我举一例子来说明。今年春天大家去听洛桑老师讲课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欢喜,非常受用,都听得如痴如醉的。事实上这里面还有它深厚的内涵。那天梵因法师听完了以后,就来告诉我,以前这些道理平常也听过讲过,可是在这个时候听老师讲,感受之深与以前完全不一样,很多同学都有同样情况。这里的问题在哪里?为什么以前没有而这次有?就是因为我们的前行。前行我们有两种情况可以做好:第一种方式,我们对讲者本身就很尊敬,宿生也相应,到那个情况之下,不知不觉内心当中肃然起敬,全部精神贯注起来,所以我们对讲者讲的道理有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以前的资粮。第二种方式,就是现在广论上说的,去思惟、承事,积现在与未来的资粮。假定我们这样去做的话,即使是普通人都会得到好处。有两个故事可证成这两种方式都是在于个人积的资粮上面。有一个西藏人要到印度去,他妈妈跟他说:「儿子呀!你去的时候,帮我求一颗佛的舍利子。」他说好。结果去了一趟忘记了,去了两趟,又忘记了,妈妈很伤心,第三趟去,母亲就说:「儿子呀!你无论如何不要忘记了!」儿子结果又忘记了,直到快回到家的时候,才想起来,正好看到一颗狗牙,他就拣了回去。他拿狗牙给妈妈,说这就是佛的舍利子。他妈妈很高兴,就恭敬地供养起来,马上这个功德就现起。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嗡嘛呢呗咪吽」这六字大明咒,有一个人不太识字,就把吽念成牛,结果她很虔诚的念。有一次有一个有道的人经过这个地方,看见有光,以为那个地方有修行人,结果看到是一位老婆婆在念六字大明咒。道人听她把「吽」念成「牛」。他就告诉老婆婆:你念错了:应该是「吽」。老婆婆一听就改过来了;结果当这位道人出来后,光不见了,于是他又返回去问老婆婆,老婆婆说她一边念,一边后悔以前念错了。于是道人说:「其实我和你开玩笑的,你念对了。」于是她又很虔诚的念,这道人走出来,又看到了光芒。这就是心法,我并不是说我们也去念「嗡嘛咪呗咪牛」,那又错了。这两个例子说明:假如我们以前已经准备具足了,一对境,功德就现起,这我们自己可以检查得出来。假定我们不具足,现在正好努力,这点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
  前世今生为参考
  大师话语宜省思
  人生目标在学习
  学习如佛的知识
  在我重新温习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有一些辅助教材配合,就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就如广论上说的:当我们讲说的时候,要依照义理(宗),然后再用因和喻,把义理很完整的表现出来。然后学习的人也透过这些,依每个人不同的程度契入,既然我们现在的条件不太高,只有宗、因是不够的,顶多只了解一点文字,并不能契入,这个时候喻很重要。所以现在我相关的,阅读过的书放在一起,当作辅助资料,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所以研讨的时候,除了这本《利器之轮》,我还会用「金光明经」、《菩提道次第广论》作参考,还有一本是「前世今生」。「前世今生」提供我们很多实际上的实例,我把它分成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催眠的部分:即把病人的过去找出来,是一般的事相;另外一部分是透过这个被催眠的人,有大师出现。大师前后出现过十一次,提出很多劝告。我一直感觉那些劝告都是菩萨的话,而且他又是完全用现代人的口吻,所以说是针对我们目前现况说明的。如果我们把这个实际上的状态,配合我们学的经论,然后再去研阅的话,我认为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所以就用这几本书当辅助材料。
  读《利器之轮》如何搭配参考「前世今生」?我们将以「前世今生」一书中大师出现时所说的话做为《利器之轮》的辅助材料。「前世今生」中大师一共出现十一次,还有最后作者做了一个梦,他记录下来的也很重要,所以一共是十二个段落。
  我们先从第一次大师出现来讨论。(注:「前世今生」第二十九页第六行)书中大师开头讲:「我们的目标是学习。」这句话我愈看愈想,愈觉得有意思,也愈觉得高兴与惭愧。这「目标」就是宗旨,宗旨对我们有绝对的价值。大部分人到这世间是没有目标的,不晓得是怎么来,也不晓得怎么走下去。我们虽然还是不晓得怎么来,可是我们晓得我们不能这样下去。当我们晓得怎样的方式走,这就是我们的宗旨、目标。如果目标、宗旨建立不起来,我们学习佛法就没有根。因为当我们知道了崇旨以后,世间的名闻利养才有可能放得下,我们准备怎么样去,这些都是去了以后的事,这些名闻利养留不住的。可是到时候并不是要丢掉名闻利养,而是利用这些东西做走的准备。所以并不是要我们抛弃世间,而是转化世间。
  所以这一段大师的话让我们了解:在这个世间是有目标的,这目标是什么?就是学习。我们学完了广论以后,又学论语。有人觉得广论是佛法,是最究竟、最圆满的,而论语虽然好,但与佛法仍有差别距离,为什么学了广论反而回过头学「论语」?以我们的条件,一口气学最深的宗、因,是无法接受的,所以要再用喻把因稀释。「论语」和「前世今生」就是把宗和因稀释,然后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事情。论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而「前世今生」中大师一开头出现就说:「我们是有目的的,目的干什么?到这儿来学习。」如果我们这个能建立起来的话,我们就不会说,我不知道怎么来到世间的,反正人吃,我也吃,人睡,我也睡,大家忙,我也忙,忙完了的时候,两脚一伸,完了。如果知道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就建立起来了。
  那么要学习什么?知识!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因为透过知识才能像神一样存在。对西方人说是神,对我们来说就是佛。现在我们来看《利器之轮》,《利器之轮》是一种武器,这武器能够命中敌人的要害,而这敌人就是我执、我爱执。我爱执是我们真正要对治的仇敌,这个仇敌会以各式各样的方法生起。有一种是自然而然任运而起,所有的事情都共的。还有一种是只有人才具有,或是由于地位引起我执、我爱执,或是钱财,或是学问,乃至于佛法。佛法本来是净化的,结果我们学了以后反而增长我爱执。现在我们要学习的,不是世间这一套知识,这一套知识往往学了愈多,反而愈增长我执,离「像神一样的存在」反而愈远。所以这里要学习的知识,是指对治我执、我爱执的知识。因此下面大师讲「我们知道的这么少」,就是要我们检查:不要以为我们的知识很丰富,其实都只是文字表面的认识。看了「前世今生」这一段话,你也许想问:「我们这里知识不少呀?这里有的是博士,有各式各样的头衔,即使是学佛,也有汉系,也有藏系,各式各样,我们的知识少吗?」我的答案是:「你说的知识,是什么样的知识?透过大师所说的知识,能像神一样的存在,我们现在学的知识能吗?」经过我的提示以后,也许你已经了解,为什么我们要用「前世今生」来辅助学《利器之轮》。
    传承来源
  利器之轮二传承
  法铠法师人传承
  金洲大师法传承
  再来,讲一下本法的传承。本法的传承有二:人方面的与法方面的。利器之轮这个法是阿底峡尊者的老师,叫法护或称法铠(原文是塔玛葛西它)传给阿底峡尊者,而阿底峡尊者传到藏地去的。法铠法师是阿底峡尊者非常重要的一位老师,而他又是金洲大师的上首弟子。他平常修习慈心、悲心,修习到能够把自己的身体都布施出去。听到这故事,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现在修学了佛法,我们能舍的程度有多少?不管是世间、外在的物质也好,金钱、财产以及我周围的亲友、眷属,乃至于名誉、地位。如果仔细的检查,就能够体会到:能够把自己的身体都舍出去,实在不简单!这是人的传承。至于法的传承,还是从金洲大师而来。金洲大师讲的修行教授,称为修行要义,并不像利器之轮,很完整的编排成一百一十九个偈子,而是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地点所说的修行的教授。法铠大师听了以后,以此为基础,一方面他自己认真修行,成为金洲大师的上首弟子;一方面他也把从他老师处听到的教授,修行过了之后重新安排,就成为现在这本书,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利器之轮》。全名是《命中仇敌要害的利器之轮》。
    《利器之轮》法的内涵
  利器之轮与广论
  差别就在总与别
  如是事相如是因
  对治仇敌我爱执
  现在简单介绍一下《利器之轮》法的内涵。佛法有深广两面:深的方面特别是讲智慧,广的方面是缘起性空。智慧是要来了解性空,因为性空,所以世界一切现象都是缘起的,缘起本身就是重重无尽的法界缘起,缘起性空是世间所有一切事相的根本。然而我们并不了解,因此迷糊,所有的问题因此而发生。佛自己也学了,并且彻底解决问题,然后也发心回过头来帮忙我们,指出问题的中心,让我们能够根据他的教授,一步步的深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佛并不是从理论上面来谈,而是从实际上的运用来讲。理论方面就是讲性空;运用方面就是怎么去对治。对治的时候手上一定要有一样工具,这个工具我们称它为利器之轮,而它要对治的仇敌就是我爱执。
  但是《利器之轮》并不是很深细的谈缘起无自性,而是处处在事相上点醒我们,而这些事相都是我们广泛接触得到的。我们在接触事相的过程当中,常会不知不觉地随顺习气,而增长我们的业习气。由于我们不认识这些习气,造作了由烦恼所使的一切行为,所以感得惑业苦果。现在当我们面对了境界(也就是事相),以前的烦恼种子又生起来,又继续造烦恼的业,因此我们在生死轮回中辗转无穷。《利器之轮》教授的高明之处,不在说一个很深的理论,而是在事相上指出来:碰到什么境,就是因为这个因。它让我们随时随地的点醒自己、策励自己,如法的运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这本书非常特殊的要点,所以它很精要,却能切中我们真正的要害。
  《利器之轮》与《广论》的内涵不同,广论是讲整个佛法的概念,从最基本到最究竟圆满的整个纲要和修行的次第。《利器之轮》所讲的是广论的其中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广论》是总,《利器之轮》是别。在我们学佛的过程,必须把握住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是不能分割的,就是总、别。「总」是整体的理念,也就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指导我们行持的总则。有了目标以后,启发了希望,就要去追寻。正式去走的时候,要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践,一步一步的走上去。《利器之轮》不是整体的总纲,而是整体总纲里面含摄的相关次第,而彼此步骤次第之间建立得非常严密,这一部分我们称为「别」。所以当我们学的时候,对道的总体一定要有认识,然后再了解这整体是如何照着次第个别地累积起来。了解去实践的时候,就根据总、别步步深入,所以「总」、「别」之间有这样的内涵。如今我们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整体总相已有了认识,欠缺的是实践的过程当中,很实在、很细微、处处地方都用得上、而且与「总」相应的次第跟步骤,《利器之轮》就是这个「别」。这是这本书对我们的价值。
    释题
  利器之轮极威猛
  命中仇敌之要害
  正法即为利器轮
  催伏敌人我爱执
  前面已说了关于《利器之轮》传承的来源及其内涵。接下来要解释题目。《利器之轮》的全名是《命中仇敌要害的利器之轮》,简称《利器之轮》。利器之轮就是最大威力的武器,这个武器只要一动,一定能够把仇敌整个的消灭。佛法讲的这个仇敌,指的对象是什么?就是我爱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透过佛法,要能够对治、彻底解决这个我爱执。
  执著有我「我执」生
  分别喜恶「我爱执」
  我爱执怎么来的?是由我执而来。我执里头就有我爱执,我爱执里头就有我执。眼前我们无法像在辩经院的僧众一样很严密的把我爱执定义出来。就算你定义得很严密,还是有错误的可能出现,结果对我们实际上帮助很少。所以在此只是简单的说一下:我执是什么?我爱执是什么?广论在中士道说得很清楚,在一百七十页的「烦恼总相与别相」的部分。「烦恼别相」中的坏聚见,就是我执。平常我们说的「我」,实际上是什么?是一个五蕴的聚合体,色、受、想、行、识,或者是色法跟心法。色法就是四大(地、水、火、风,有时加一个空)所和合的东西,心法就是受、想、行、识,这是五取蕴。五取蕴本来就是随着业,是缘起之法。但是因为我们无明(无明也有不同的解释;根据無著、世亲菩萨这一系的解释,就是对事实的真象看不清楚。),看不清楚真象,所以在五取蕴上迷惑,以为有一个我,我们称它为我执,或者称它为我见。所以它是染慧为性。慧是一种观照的力量,可是这个观照受了染污,看不清楚了,就是我执。因为有了我执,自然而然的就分别自、他,对于自己喜欢的就执着、贪执;对自己不相应、不舒服的时候就排斥,然后贪、嗔、痴种种根本烦恼现起。由于我执,自然而然地我要这个,要那个,我要快乐,我要舒服……,这个「我要」就是我爱执。我爱执的形象,我们比较容易知道,我执的形象则很难知道。它们是俱生而来的。「俱生」是无始以来,还没有出生以前就已经有了,而且这种执着的生起,自自然然的,我们称它叫任运。也就是你不加造作,任何时候自自然然的这种东西就会出现,这种就是我执、我爱执的形象。所以我执我们虽然看不清楚,我爱执我们看得见。既然我爱执一定包含在我执里面,所以我们晓得,这个主脑者就是我执。所以我执跟我爱执彼此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不能说完全一样,也不能说完全不一样。
  一切时处任摆布
  正理观察云雾消
  这个我执、我爱执任运自然,一切时候都在,一切时处我们都由它所摆布,谁也不会否定它。不但不否定它,我们还非常肯定它,所以我们称它为「执」,执得非常厉害。但是,如果我们依照正确的理论,如理去思惟观察时,却又找不到这样东西。比如任何一样物体,我们看见它有这样的作用,就能够定义出来,规范出来这个物体,像茶杯,什么是茶杯?就是这个样子,大家看得很清楚,也能够利用它作种种的功效用途。同样的,我执、我爱执,我们也能够定义出来,也能够感受到,而且一天到晚被它所使,产生种种功效,但有趣的是,当我们用正理去观察、寻找,却又找不到。所以广论上说它「不堪正理观察」。不堪就是经不起,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它真的有,一定经得起正理观察,如果是虚妄的话,在正确的方法观察之下,雾消云散。所以下面问题来了:假定这个东西,真的对我们有好处,虽然找不到,我们也不必找了,反正它有这个功效,我们就好好的利用它。反过来说,这个东西对我们只有害处,没有好处,而且经过正理观察,发现它是虚假的,我们是不是应该照着正确的方式把它破除,消灭掉?所以如果理论上面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尽管我们现在是被它摆布,即使目前破除不了,甚至连破除的方法也不知道,可是只要有了正确的理念,我们步步往这个方面去深入,最后总会解决的。这个基本概念确立了,尽管我们现在是凡夫,而我们的宗旨、目标却建立起来了。
  所以总结起来说,这个武器,正法的武器--利器之轮,要对的仇敌就是我爱执,而且这个我爱执正是仇敌的中心要害,怎么去命中它?我们从理论上去认识,认识了去实践,一定能够命中。
    辨邪执
  自利作意我爱执
  二者厘清需分明
  下面我们来辨别一下观念混淆不清的地方。不同派别的修行教授,对我爱执有很多种不同的讲法。甚至于有人说我爱执不是一个障碍。可是我们不是明明说是障碍吗?这一点并不是要我们深细地去论辩,可是我们确实应该知道这件事情,万一我们有机会听见有人谈这样的理论,我们至少知道他所指何在,眼前倒不必往这里面深入。说我爱执不是障碍,是持什么理由呢?就是:因有我爱执,所以希望解脱,如果没有这个希望解脱的力量,人就不会求解脱。所以就说它不是烦恼,不是障碍。有的说它不是所知障,或者说它不是烦恼障,或者说它不是烦恼障也不是所知障。主要理由就是:既然有我,我就有我的欲望。我的欲望是想离苦得乐、求解脱,现在我觉得这方法是真的离苦得乐,便能推动我去做,凡夫及二乘乃至于阿罗汉,都是靠它推动,所以怎能说它是障碍呢?假定是障碍,障碍你向这个方向,也应该障碍你另一方向,也就是障碍你解脱。所以有这样的说法,还是有它成立的理由,我们不必去深细地说。我们因为有了我执,所以就对我有了爱着。因为有了爱着,所以处处地方要利益自己,我要快乐,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有些地方我们就称它为自利作意。这是一种心里面的状态,是一种心所法,属于遍行心所。有人就把我爱执定义为自利作意。这种定义是有问题的,它与入行论上面的定义相违背。老师说这种自利作意,声闻、二乘都有。声闻、二乘便是靠自利作意不断的推动,一步一步的深入,证得阿罗汉果。为什么不能说自利作意就是我爱执呢?因为我爱执这个形象,是一切祸害的根本,如果这两个是同样的东西,则阿罗汉岂不是也有我爱执,这是说不通的。甚至大乘的菩萨在资粮位、加行位时,偶然时候也会现起自利作意。所以自利作意跟我爱执定义为一样是不妥当的。(关于菩萨的部分,后面有一部分还要另加说明。)我们现在把它厘清,当我们说我爱执,并不指自利作意而言。或者我们可以说:自利作意范围比较宽,我爱执比较小,而两者有一部分是共同交集的,有一部分是不相交的。平常我们跟人家辩论,或是自己思惟观察,会走上岔路的原因,就是这个小小的地方没有弄清楚。万一你走到这个死角里面的话,那修行修了半天是白忙而且有害的。后面会有很多地方谈到我爱执,我们随时会从事相上把它分辨清楚。
    《利器之轮》的宗旨
  凡夫学习为享受
  实为我执真形相
  圣人学习为目标
  遇境欢喜求增上
  我们既然知道了我爱执过患如此大,知道应该用正理破除它,那么我们学习了这方法就能破除它吗?我们再来谈学习目标这件事,学习了以后就能把问题解决的只有一个人--颜回。所以孔老夫子称赞说弟子当中有一个好学的,就是颜回。为什么好学呢?因为不二过,不迁怒。只要一听见,他第二次就不犯了。而不迁怒是什么境界?「前世今生」大师说我们的目标是学习,也许你觉得你根本没想学什么,那你吃饭,会拿筷子,是你天生会的吗?不是。所以有太多东西我们都在学习当中,那么什么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大师说「知识」。这个知识有很严密的界定,即「透过知识跟神一样的存在」。也就是说,你学习了这个知识,要憑藉它能够达到跟神一样的状态的,这个知识才是要学习的,其他的知识不要。而我们一般的人生目标,不能说它是学习。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享受,为了享受才要学习,平常我们是不是都这样的?今天假如有很多人要苦苦的念了多少年的书,才能够得到某个东西,可是对你却是摆在面前给你,你还要不要念书?这就是我执、我爱执状态的真实形象。所以从坏的方面看,一般人的目标是享受,不是学习;从好的方面说,也不一定目标必定是学习。例如有人说:「到这里来的目标是要像神一样的存在,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所以要藉种种学习,因此这个学习,是我达到目标的一个手段。」如此大师的话不是被我们推翻?
  方便为究竟
  学习即目标
  其实以佛法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学习,大师说的也没错。在大乘经典普遍有这一句话,就是「方便为究竟」。「究竟」是我们要达到最究竟圆满的目标,为了要达到这个目标,要采用很多的方法,这些方法,佛经称它作「方便」。这句话意思是:你所行的方便,实际上就是究竟。这句话如何理解?金光明经有说:佛有三身:法、报、化三身。圆满的身是法身,凡夫看不见,二乘也看不见,大乘的菩萨也不能究竟的看见。凡夫看见的是化身,菩萨看见的是应身,佛到底是什么?法身是如来,法界是如来,证得究竟圆满的法,就是佛。可是化身跟应身,并不离开这个法身。在金光明经分别三身品(第23页)谈到化身是怎么来的:「云何菩萨了知化身?善男子,如来者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行道,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这很有意思,他修行任运就是这样。又:「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集,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名为化身。」所以这个法身本身任运就有这种功德,就有这种能力。功德能力是行种种方便到究竟圆满的时候,就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方便聚集到最完整的时候,正是最究竟圆满的状态,这个究竟圆满的状态正是方便最极致的状态。所以大乘方便是究竟。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要成就这个法身,而要成就法身必须透过学习。到最后,学习本身就成就了法身,法尔如是的道理。因此,说我们的目标是学习,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切时处都是在学习,这完全是指佛法而言。
  希求享受因我执
  境无好坏唯学习
  「前世今生」有提到:每一个人到这个地方来都有一个特征,有的是错的,有的是好的。错的一定要净化,而且一定要在肉身状态当中做,才能够做到的。如果你没有圆满,做不到,下一世来的时候,便继续做这件事情。麻烦的是下一世来时,问题更多。如果现在我们怕麻烦不想去解决,想讨便宜,结果是讨不到便宜,而且愈来愈麻烦。所以最主要的还是我们对这个事实的真象认识不清楚,这是非常实在的。以我们现在来说,我们对境的时候,并不觉得要学习,我们是希望来享受的;如果能够得到享受,不必学习,则最好不要学习,这种希求享受,不想学习的习性就是我执、我爱执的习性。然后我们去观察这个习性,理论上我们了解这是无明虚假的,也晓得它的过患,实际上是不是认识它呢?现在理论上我们接受我们是来学习的,虽然我们学习的不深,但是透过我们的学习可以比较一下;换句话说,就是不懂得法、不接受法以前我们的做法,与接受了法、了解了法以后做法的比较。有了比较,对过患胜利我们才可以对比出来。一般我们遇境时候,通常是处在烦躁的状态当中,而且是任运而起的。最好我躺在沙发上面,电视别人一开,最好的节目自动浮现出来,我脑筋怎么想,它就怎么出现。现在我们了解我们的目标是学习以后,不但这种害我们的境界,我们不要,而且当这恶劣的境界现起的时候,你了解到为了要学习,靠这个境界才能够让你认识自己的烦恼习气,靠了这个境,才能让你如法去净化;境绝没有要伤害你的,真正害我们的是我爱执。因此所有境界的现起,都是给我学习的机会、增上的机会,没有例外。因此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不是来学习的?假如这个理念建立起来,这个宗旨就有内容了。
  前面说的不贰过,不迁怒,本来我们现在碰见这种事情都抱怨的,现在了解我们的目标是来学习的,是不是就不会迁怒?它是让我有学习的机会,让我增上,我怎么会怒呢?这种情况就是好学,是我们的目标。所以老师也说过,如果一个小孩在家里面骄生惯养,跟一个小孩从小家长比较有规矩教育他的,两个小孩长大了以后,骄生惯养带大的小孩,稍微有一点不称心的事情,就发脾气;家里比较有教养的小孩就不会,那是什么?就是我爱执。这对我们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我们真的了解了这个特点,我们对孩子的教管就应该从小注意。这件事情也让我更深一层体会到:假定我们修学佛法把握不准的话,积了很多功德,结果三世怨,下一生父母是有钱有势,让你骄生惯养,你从小的时候我爱执便是高人一等,这对你以后要学佛法一点用处也没有。
  去我爱执之次第
  整体认识立次第
  皈依持戒为基础
  认识苦空缘起相
  再修慈悲菩提心
  既然我们想要帮助别人,我们就修所谓的慈悲心,如果我们不能得到善巧的话,同样会产生问题,走上岔路。例如觉得那些人很可怜,所以去同情他们,在这种状态当中,不知不觉就把人看得很低,自己还觉得我有悲心,这就出差错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无始以来的我爱执,它是任运自然,一切时处都会起来,而且力量非常强大。不管你在任何情况,除非有正确的对治,在没对治之前,仅管我们是学发菩提心,发慈悲心,在修的过程中,我爱执还是会冒起来,而自己全然不觉。又譬如说我们看见世间很多宗教也讲慈悲心,以现实来讲,你会认为别的宗教的慈悲心还比我们强。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握真正的敌人在哪里。所以在我们要对治的敌人还没找到之前,虽然修悲心,实际上在潜意识里边,我爱执一直在冒出来。就像我们有了武器在手上,可是并不晓得要对治的对象是什么。这样的话,说不一定要对治的没有对治成,不该对治的反而伤到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对自己的爱着,就是爱自己的心态,转变成爱他之心,使这爱自己的心,弱于爱他之心。反过来说,爱他强于爱自,在广论上称为「爱他胜自」、「自他换」。所以有时我们觉得自己慈悲心也修得蛮好,可是一旦对方伤害了我,所修的慈悲心就没用了,不是气在心里就是破口大骂,这是一种状态。
  还有一种状态,即使你真的有慈悲心,乃至于对境也能够忍,可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为我们欠缺了应该有的修行的次第。这个关键在必须思惟苦谛。我们应该知道无常、苦、空、无我,这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外道所以有修慈悲心而不能成就,根本原因,就在没有无常、苦、空、无我的基础。因为我执、我爱执,所执的对象就是觉得有一个永久的、恒常的东西。譬如外道婆罗门、又如「前世今生」的书,都觉得生命不死。这样是比现在世间的断灭外道高明;可是在他们的概念当中认为我死了以后,还会到下一世去,也就是有一个我,从前世跑到这一世来,所以有一个永久恒常不变的东西在。我们称它常、一。而实际上并没有恒常不变、能主宰的东西。因此广论要我们第一观无常苦,晓得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是无常相。实际上当我们深细去观察时,我们会了解:原来我们的心识本身也是刹那刹那地在生灭当中。这很细微,平常我们根本看不见,所以我们先从粗的行相上去看,去观察事物的存在都是缘起的。如果是一个独立的东西,这个独立的东西,本身就是这样不会变,如果是缘起,就不会是单独不变的一个东西,这就是空的定义。因为无常所以苦,既然是无常,你没有办法长久保留,永远在生灭流转当中。如果是生灭流转,我们就没办法做主,因此是苦。以这个做为基础,我们进一步再去修慈心、悲心。修了慈心、悲心,再加上菩提心。透过这样的修行,我们才真正的能够把我爱执做正对治。
  清净皈依为见解
  集资持戒方便行
  而在修四谛之前,还需要一些条件,就是:清净的皈依,皈依了三宝之后,要随分随力的集聚资粮,去持戒。平常我们讲见与行,即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根据这个正确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行为。皈依本身,主要是在见上面,持戒便是行。这两个基础建立好了以后,下面我们才谈得到修苦、空、无常、无我,这个非常重要而且是必要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握不准,也就等于没有看清楚敌人。在没有看清楚敌人之前,去修慈心、悲心,如果不得善巧,刚才说的武器,就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武器在你手上,因为你不会用就会闯祸;一种是拿到武器,在没有敌人之前,你觉得有一个武器很高兴;等敌人来了以后,你想要逃走,结果没有武器还好,有了武器,逃的时候成为负担,如果这个武器被敌人拿去了更糟糕。
  那么前面说修苦、空、无常,为什么下面还要修慈心、悲心?因为罗汉修的苦、空、无我,同样的能够断我爱执,可见罗汉不能成就,就是欠缺了修慈悲心跟菩提心。所以我们一开头应该不是先修四谛,也不是先修慈悲心、修菩提心,而是先对整体认识了以后才去修。为什么?有几种原因:第一,修了以后如果认识不够就会停在那里。第二,认识不够而去修四谛的话,一旦苦、空、无常真的修起来了,而慈悲心的力量又不够的话,那时会觉得世间这么苦,而修起来以后又是非常的安乐,就没有办法再转过来了。本来这个利器之轮是破除我爱执的一个修行方法,可是这个方法如果我们不能认识正确的话,就会出差错。所以这里重新简单的再把对治的内涵说一下:尽管我们以前并不了解我爱执的行相,但是我爱执已使我们根深蒂固的认为一切是常、一、自主,我们平常也不觉得,因为无始以来它就已经任运而起。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必定要用正确的方法,以无常、苦、空的基础,才能产生对治的力量破除它。再加上慈、悲、菩提心,如此跟世间外道就不一样了。还有,当我们真正有了正确的方法后,譬如世间的知识、财富、地位,都会是最好的修行助缘,但是如果没有把握住这个重点的话,所有这些东西,都会任运的变成增长我爱执的助伴,这就是修行出岔了,这在修行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我爱执形象
  任运自在我爱执
  从喻观察辨敌人
  敌人扮相千万千
  皈依研阅最为先
  老师曾讲了几个蛮有趣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一个是关于西藏一个贵族的故事;西藏的贵族通常都是接受佛法概念的,平常看见他们大都是手上转着摩呢轮,嘴上念六字大明咒,再不然就是手上拿着念珠,嘴巴一直念。这个贵族正好与另外一个贵族碰到了,他们两个是敌对的,对方想要伤害他,对他射箭,箭中了他的马。这个贵族看见对方,已经心里烦恼升起来了,何况对方还射他一箭,所以他就大声的吼叫:「这些大仁波切是佛的示现,真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声音越来越激动,到最后手中的念珠都被挤碎了。另外一个故事更有趣;有一个出家人,是大昭寺的住持,他脾气很大,平常动不动就发嗔心。有一次又在发脾气了,住持的侍者是一个很灵巧的人,看见住持发脾气,就说:「师父、师父,你这种情况是不是因为我爱执的关系?」结果总算是大昭寺的住持,他听了这个话就愣愣地站在那里,我爱执、我爱执念了两遍。毕竟以前有很认真的学过,从此这个住持的脾气就不像以前那么大了。因此尽管我们理论上了解了很多,一个贵族在佛教的圈子当中长大的,但是一对境,一点用场也没有。就算是像大昭寺的住持,依我了解,要爬到住持的位子,他的条件一定要三大寺出来的,然后第一等格西,然后还要经过很多必定需要的历练。所以他对佛法理论的认识是第一流的,并且还要经过事务上的训练。所以大昭寺住持的这个故事是说明:就算是你理论上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也经历过许多的磨练,但是没有如理如量的修持,一旦遇到境,毛病还是又现起来了;可见无始以来任运而起的习气之强盛。因此我们要想学习的时候,并不是马上去做了以后再说,而是在开头的时候,对学习过程有一个非常正确的认识,认识了以后,再找到方便,一步一步的深入,渐次渐次的增上。
  另外有一点在这里说明:由于我执、我爱执引起的烦恼毒主要有贪嗔两种,一般来说嗔心我们比较容易认识,而贪心比较难。再加上要修慈悲心,更是容易跟贪心混在一块儿。在这种状态当中,自己要仔细观察,分辨得很清楚,之后还要经常思惟观察,否则一个不小心,贪心与慈悲就会混在一块儿。在修习当中我们要不断接受善知识指导或阅读经论,来引导我们步步深入,以之随时随地印证我们的内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广论上面就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在我们修持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就是师长、本尊,从皈依祈祷开始,然后于无垢的经论恒常研阅。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净罪集资。那么净些什么罪?集些什么资?无非是针对我爱执。
    我爱执过患
  一无是处我爱执
  生死流转由它起
  爱己爱他常反省
  由观他人反照己
  我爱执对我们有什么祸害与过患,在广论一百七十二页有提到:「烦恼过患。谓烦恼才生,先能令心杂染,倒取所缘,坚固随眠,同类烦恼,令不间断,于自于他于俱损害,于现于后于俱生罪,领受苦忧感生等苦,远离涅槃,退失善法,衰损受用,赴大众中,怯惧无乐,及无无畏。一切方所恶名流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临终忧悔,死堕恶趣,不能获得自己义利。」这烦恼过患就是我爱执的过患。它才一生起,便能令心杂染,再来倒取所缘,一方面被随眠所使,一方面又把随眠坚固。如此一来,同类的烦恼相续不断,就形成轮回生死的相续,于自于他都损害,于现在于后来都有罪过。我们本来要找种种快乐,结果它使我们偏偏自心忧苦。总之,它使我们坏事样样都有,好事样样无。请问我们要不要拿掉它?每个人都想拿掉它,但是偏偏拿不掉。像这种状态,所有三界以内的众生都没有例外。从小虫子、狗、猫,都是为了自己的安乐,然后当遇见不同的境界,有对方出现,便跟对方互相对立。这种情形处处都看得见,是遍一切处的。倒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反而不太容易看得清楚,从别人身上就很容易,所以我们可以从别人身上回过头来反观自己,这才是对我们重要的。
  真正敌人我爱执
  起心动念无非此
  我爱执本身就是为我自己的利益着想:我要快乐、我要这个、那个,我要、我要……。我爱执对我们有太大的伤害,即使我们现在做好事,乃至于修学佛法。例如: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所以不学,是因为我们为我爱执而忙,我们有种种理由不能学佛,以我爱执看起来,也的确是理由。现在我们觉得很幸运,没有被这一关挡在佛法门外,我们进来了,然后我们学广论,理论上了解了,好欢喜!那时候对佛法的认识又变成什么?我爱执的助缘,不知不觉当中「自己」就冒出来了。本来佛法是净化自己的,结果弄半天,却变成冤家。再进一步说,我们形成一个团体,聚合了同心同愿的一群修行人,你看到别人做不到而我们做到了,内心当中得意洋洋的心情就起来了,这是什么?我爱执。所以平常就要不断的观察自己,是爱他心还是爱自心?当我们学了很多道理以后,碰到跟人有了争论,对方会来指责我们:你不是懂得很多道理吗?你不是爱别人吗?你为什么不爱我啊?你如果不学,他不会拿这个藉口来要求你,责备你。有的学得比较好一点的,不会开口,可是心里却在想:这个家伙学了半天,你看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仔细去检查的话,处处都是我爱执的过患。这个问题除了自己来解决,没有其他的办法好想。所以没学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学了以后,我爱执更厉害。理论用讲的是容易,但是怎么去实践,便需要实际的功夫,而功夫需要很多条件。
  关于我爱执力量之强,老师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些西藏人,因为在西藏时从没见过铁罐子,从西藏逃到印度以后,看见铁罐头就好高兴,觉得很有用,就收集起来。后来在印度北边住了一年多以后,要搬到南方。起初从西藏出来时没什么东西,到了印度以后,捡了很多空罐子,到南方的时候袋子里满满的都是空罐子。到了南印度,下了火车,印度人看见很多老法师拿着一袋一袋的东西,就好玩跑去拆开看看,一看都是空的铁罐子。印度人就哄堂大笑,西藏人还莫名其妙。这说明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愚痴,一个是我爱执的厉害。其实这种情况我们也常常遇见。以后我们碰到境,可以拿这个喻来反省观照自己,或者在同行当中讨论,或以经论来印证,使得我们渐次地认识问题的中心,而加以净化。老师还讲另外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人给他很好的米,他回到学校以后,便分给大家。有些人分到了米,觉得米好珍贵好难得,就藏起来,准备将来带回西藏吃,到最后米都发霉、烂掉了,老师还说幸好他拿出来很快就统统吃掉了。这是说明我爱执的过患。
  世间的仇敌都是外在的,而佛法讲外在没有敌人,真正的敌人是烦恼,而烦恼的根本是我爱执。世间敌人再怎么伤害,最多伤害我们的命,绝对没有办法把我们送到三恶道去。而这个我爱执,我们处处的疼爱它、保护它,它却把我们送到三恶道去。世间敌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逃,但是对我爱执,我们却逃不掉。当逃不掉的时候,对世间仇人,我们可以向他磕头,向他道歉,可是向我爱执却不行。对世间的仇敌,你能够忍耐,能够迁就的话,往往很容易化解问题,可是我爱执你如果迁就它、顺从它,那完了,问题愈严重。所以进一步说,对修行人而言,外在的敌人,不但不是敌人,而且是成就我们的资粮。没有敌人,我们没办法修忍辱;没有这个敌人,我们没办法修持戒;没有这个敌人,我们就不能修布施。那么现在真正的敌人是什么?内在的,就是以我爱执为根本。世间的人你迁就他,你低头赔不是,通常会有很多转机,或有好的回报。可是我爱执完全不一样,愈迁就它,愈糟糕,这是我们应该了解我爱执过患的一种。
  世间知见多偏执
  戒行持犯能看清
  世间有些人的想法很奇怪,认为嗔心还是有它的价值,称赞嗔心重的人「很有个性」,甚至认为是推动做事情的主要动力。所以他觉得嗔心需要。更妙的是还有人认为贪心需要,因为这是推动我们的力量。至于痴,佛法讲的到底是什么?世间人是更是不知道的。譬如在西方社会,从小父母就告诉小孩子,别人欺负你,打你一下,你一定要回他两下,否则将来在社会上站不住脚,会被别人欺侮。所以鼓励小孩:你绝对不要怕别人,要有报复的心。策励他的嗔心,然后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去克服,背后都是有一股嗔的力量在支持,所以西方人认为嗔是需要的。而对于贪的力量,世间人更是以为是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需的,造成现在嗔和痴都直接、间接地推动我们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很多人认为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为什么我要迁就你?而且常常不知不觉当中为自己的爱好和脾气很坚持。这些的内涵其实都是我爱执,现在尽管我们理论上了解了,可是要想真正对治它,是有一些困难,先不要说对治,实际上我们对它也没办法。可是,我们可以先祈求一下:祈求我希望能够灭除这个烦恼敌。也许这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能够常常去祈求的话,是会有效果的,你们不妨试试看。还有一点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常常碰到境就不知不觉随着烦恼,跟着它去了。假定我们有时间停下来想一想:我是学佛的人,应该怎么面对这个境?在任运自己自然反应的去做这件事之前,只要起这样一个念头,停下来想一想,就会有效。这说明了真的要对治烦恼,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难,问题在我们肯不肯做。我们不妨把这些放在我们戒行持犯里,只要做下去,就会发觉不是很难,这是我的经验,妙的是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我们平常都做不到。在观察我爱执过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爱执的心态,其实是为了爱护自己,得到一点快乐。可是实际上随顺它的结果是:除了过患还是过患,对我们只有伤害。现在我们学了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践,随各人自己相应的程度,慢慢的来检查我爱执这个东西。
  分别我执当注意
  学佛反被学佛误
  我爱执有两种形式,一种叫俱生我执,是俱生带来的;一种叫分别我执,是分别而起的。老师说俱生就是自自然然起来的,没有什么外在条件;另外一种则有外在的条件。实际上所谓俱生而来,就是我们一生一生积累,带到下一生去的时候又把我爱执增长一点。如广论说的烦恼的过患──烦恼才生,令心杂染,坚固随眠。愈来愈加强,然后令同类烦恼相续不断。这个俱生就是无始以来,一世一世加得愈来愈强,愈来愈大,愈来愈坚固,而生出来的时候,它自然就起来了。或者我们称它为是一种习气,不同的教派对它有不同的说法,这个我们不必深入的去谈,所以关于俱生,我们目前不去说它。至于分别我执可以在这里特别的讲一下。我们现在在这里修学佛法,是我们加上去的条件,本来加上去的条件,是学了以后希望净化我爱执,但是如果我们不善巧,不认识问题所在,那么加上佛法这东西,麻烦肯定来,反而会增加我爱执。本来佛法是救护我们的唯一一条路,结果你用错了,以后还有什么可以救我们?这才是最糟糕,最可怕。我们学习佛法,皈依、出家、持戒……所有的学习只有一个原则,只有一个目标──为了净化烦恼、去我爱执。老师说过一件事,我现在印象还很深。老师说:我出家了,啊!觉得自己出家了,这是什么心态?然后持了戒了,自己觉得自己是个持戒比丘,而他没有持戒。这潜意识里有什么东西在?我们做任何事情,总是会比较自、他:我好,他不行。这也是为什么要清净的皈依为主。清净的皈依,是从内心至诚的皈投依靠,以佛作为指导我们的大师;而佛告诉我们的法,我要去遵循,照着去做;而因为修行过程当中需要助伴,所以皈依僧。
  老师还说过:外道当中有一种苦行外道,佛法里有很多出家人也蛮注重苦行的,因为他觉得烦恼很重,面对好东西的时候,贪心就生起,所以他就想舍弃这贪心,做得非常苦,结果他对苦行便非常执着。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三十年前我刚出家,碰到两个修头陀行的出家人,头陀行就是让我们把不需要的东西统统舍弃,它的意义是舍弃了以后,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修行上头,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很简单,只有一钵三衣,吃的、住的都不要,吃就用讨饭,没有房子住,就住树下。看见这两个行头陀行的比丘,我马上好高兴地把他们接待进来,请他们吃了饭,然后他们两个又去行头陀行。那个时候自己心里很是赞叹,很羡慕。后来过了一阵子,又遇见他们,因为是第二次见面,大家就比较熟悉,我也就供养他们一点钱。两个出家人当中师弟是刚出家,所以供养钱不收,年纪大的师兄却收下来了,然后他就说他怎么行头陀行。在没跟他细谈之前,我内心当中对他非常恭敬,再多谈一点,那个恭敬心便一直降下来,到最后讲完了,我的恭敬心也所剩不多了。为什么会这样?我听了老师那个故事,才恍然大悟。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毕竟还是那个头陀行者比我好。我跟他完全没有差别,我执着的是太多东西,他执着的只是一付担架,岂不是比我好一点?假如用刚才说的拿很多空铁罐的例子来说这件事,那个头陀行比丘是拿了一个铁罐,我则是背了一布袋的空罐子。今天我讲这个头陀行的故事,并不是在笑他,而是在笑我。因此在我们修学过程当中,把需要的东西都能恰如其分,照着次第,一步一步安立上去,真是一个大学问!如果没有把整体概念搞清楚的话,很容易一步就走叉了,那就愈离愈远了。例如有人把我爱执翻译成自利作意,所以修行的时候就不要作意,然后什么都不想,这也是不得善巧。这样的效果有两种:假定你很有福德,条件很够,将来就生到无想天,寿命五百大劫,但是回来的时候,通常会堕落,乃至于变得很愚痴;另外一种,如果福德不够的话,马上堕落畜生道。所以大师很强调这一点。
    总结
  欲灭仇敌我爱执
  爱他胜自即武器
  此中依师为正因
  目标学习宗旨立
  现在总结一下,这次的讲题是:命中仇敌要害的利器之轮。这个利器是锋利的武器;这个轮也是最强有力的。这个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把很多武器放在一起,你需要什么样的武器对治什么样的敌人,这儿都有,这个武器是能够命中敌人的要害,这个仇敌就是我爱执。
  对治俱生我爱执
  须靠学习及皈依
  我爱执有两种,一种是俱生,就是与生俱来的,现起来的时候任运自然;一个是分别的。这些都是名相,可是,这名相的后头,对我们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平常我们讲的很多道理,其实我们并没有感受。譬如说:「我」是一个什么形相?理论上我们说:这个「我」是常的,是一的,是有主宰的,可是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到。经过了三宝的指点后,我们就是了解了,可是我还没有感觉到。没有感觉到并不说明不存在,那为什么它存在而我没感觉到呢?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多生多劫积累的,自然而然起来的。那么现在这一生出生了以后,经学习而增加的我爱执就是分别的。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有一个概念要把握住,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如果是错的,那我们要有一个特别的外力,一个正对治去对治它,经过了对治以后,才能够把与生俱来的从认识然后慢慢破除。而要想破除这种与生俱来积累的错误,就需要靠学习的力量。所以,学习正是破除我们与生俱来的错误的重要方法。假定没有学习,大家最好的方法就是随顺自己的习气,我爱怎么办就怎么办。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改变过来?经过了学习以后,我们了解这个错误,了解了过患,想去破除;然后要找正确的方法;学会了以后要努力,这都是要经过学习的。因此讲常、一、自主这些,不管我们感觉得到或感觉不到,透过了学习以后,我们才认识任运自在的状态。而这个状态,我们称我执、我爱执的一个特征。即使现在有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这个错误,他也想努力,但不要说外道绝不可能,甚至学了佛的佛弟子,以后还是有走错的。这根本原因在哪里?因为他没有找到对治的正因。那么对治的正因,就是从正皈依开始。正皈依实际上皈依什么?依师。或者是说,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就是这几个大的次第。皈依了以后,思惟业果,然后因为晓得业果的必然性,自然而然的进入共中士的出离,这出离的特点就是思惟苦谛,这个苦谛的行相,根本是什么苦?行苦。这个行苦一定从思惟无常才能够出现的,不经过无常的思惟,这个行苦是现不起来的,那才是我们苦的根本,其他的苦都是从这生起来的。所以,无常故苦。既然无常是苦,怎么会有主宰的「我」?所以也就是无我,那就是空,同样的从这地方能晓得缘起。平常很多人不善巧,学佛学了空以后,就什么都不要了。实际上正因为学了空,所以他什么都不会忽视,空则是缘起,缘起故空。所以所有的东西完全是缘起,那我现在所感到的一切不如理,乃至于我起心动念之所以如此,也是缘起;既然是缘起,我现在更应该努力。所以只有真正知空的人,才谈得到积极的人生。精进是从这地方开始的,如果不了解的话,什么都空了还有什么好做的?
  现在我再把次第重说一遍:命中我爱执的武器是什么?是爱他执,也就是爱他胜自的心理,即慈心、悲心、菩提心。而能够产生这样的力量,它的根本就是修苦、空、无常、无我,也就是广论共中士道当中的思惟苦谛。然而在这之前,必要的条件是:思惟业果、持戒、清净的皈依。也可以说,从听闻、亲近知识、如理如法的皈依,确定这个见解以后,开始去行持,就是持戒。行持有分积极、消极两方面;消极的是基础,是底限,绝不能退的,就是不杀、盗、淫、妄四个根本性戒,而不饮酒是遮戒。我们要持戒的话,遮戒是一定要持的。实际上出家人的根本性戒还是在这四个根本戒上,只不过出家人的戒后面有很多防护的、辅助的。有了这些防护戒,方能够把戒持得非常清净,否则光靠我们自己是不够这个力量把戒守好。举个譬喻说:有人说守戒只要心守就好了,听起来很有道理,然后你却一天到晚在歌舞场合当中,你的心到哪里去了?不要说在歌舞场中,当你周围的朋友都在忙,你要想一个人坐在那儿,老僧入定,绝不可能。如果你坐在电视前面,正好有一个很好的节目,你能安得了心吗?因此遮戒是个防护戒,它有种种的方便,使你在没有能力条件之下暂时远离杂染。所以原则总是先策发自己的见,发心,然后开始起行,然后净罪集资,一步一步地深入,这就是我们要修的整个过程。这才是我爱执的正对治,万一我们弄错了,譬如我们直接修悲心,结果还是被我爱执驱使;譬如说要持戒,结果反而增长我爱执,这都是没有正确的认识,或者次第出岔的关系。
  敬礼三宝尊!
  此教授名为《命中仇敌要害的利器之轮》。
  敬礼阎曼德噶大忿怒尊!
  平常论典上一开头都有一段礼敬文。阎曼德噶在形相上有两种,一种是指阎魔──阎罗王,还有一种就是大威德金刚,也称愤怒尊。这个地方指的是大威德金刚。阎曼德噶在意义上也有两种:一种是了义的,一种是不了义的。这个形相就是不了义的。而了义的阎曼德噶就是指方便摄持的智慧,这智慧就是指空正见,换句话说就是以方便所摄持的空正见的智慧,这是了义阎曼德噶。既然听到了义的意义,我们就可以不要不了义的阎曼德噶吗?不是。不了义的阎曼德噶是方便的一种,在正式修的时候,是以这个方便所摄持的空正见智慧,来观想这个阎曼德噶。如何修法?要先照《广论》所说的,从亲近善知识开始,然后暇满、念死、念苦、皈依,一路上去。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然后上士道,然后奢摩他、毗钵舍那,这是修的共道,整个大乘的共道。共道修完了,如果条件够,就可以学密。学密也有次第,最高的无上密,有几个不同的本尊,其中一个就是大威德金刚。也就是说你必须把这一套东西统统学习过,然后当你去观想的时候,内心当中对这整个世间一切的事情真相(也就是空正见)非常清楚,智慧需要方便摄持,方便需要智慧摄持。不要因其是不了义,我们就不要了,而是以了义摄持不了义,以不了义摄持了义的。这里就是指以方便摄持的智慧去观阎曼德噶。那为什么要礼敬阎曼德噶?因为只有阎曼德噶的威力,能够正对治我们最根本的问题──我爱执。
  开始讲本书的偈颂之前,我要先解释印度偈颂的特别之处。中国从古以来一首诗便有它完整的意义,印度却不是,他们的偈颂,虽然也是四句一首,但是四句的意义并不限在四句当中,有时可以两三首偈包含一个意思。还有中国诗句,一句就可以简单地表达一个意思,而印度的偈颂不是,比如说一句七个字或九个字,可能前面两个字是属于上面一句,下面五个字属于下面一句。我们看《俱舍论》就很清楚。所以在一个偈子里,在一句中你可能必需拆开来,上半带到前头去,下半放到后头去;同样的,一个偈子有一部分要连在前首的偈子,有一部分要放到下首。所以偈只是计算字数的号码.这一次老师刚开始讲的时候,我们一直看着第一偈,结果讲了半天,第一偈怎么没有这个意思?翻过来再去看,原来他已经讲到第四偈了。这个道理以前就知道,可是很多事情就是我以为知道了,到境界现前的时候,才知道其实自己并不清楚。这次听老师讲了以后,才比较清楚情况,所以在这里说明。因此,老师常常是一口气把前面的几个偈子连在一起讲,我们不妨也顺着这个次第。
  偈一:
  孔雀行于毒丛林,
  虽有芳美药草园,
  孔雀于彼不为喜,
  宁取具毒而滋益。
  偈二:
  勇士趋行生死林,
  妙园虽极可爱乐,
  然彼不生贪着心,
  勇识资身于苦林。
  丛林里边长满了各式各样的树木、杂草,以及很多有毒的毒草,孔雀在这个长满毒草的丛林当中,感到很高兴,为什么?因为它吃了这些毒草以后,能够消化毒草,使它的羽毛非常美丽、非常庄严。
  这个「毒草园」是我们人工去培植的,就如一般人工设计的庭园、花园,弄得非常美丽、非常好,但是孔雀并不欢喜。为什么?因为孔雀吃了培植出来的美好东西,不能庄严它自己。他必须吃毒草,祂不但能消化毒,而且还能用毒增长它自己。这里以孔雀吃毒草庄严自己,来比喻学佛的菩萨行者,能够在这个生死轮回中增长自己。
  第二偈的「勇士」就是指利根的菩萨,也就是以空正见摄持菩提心,发菩提心的菩萨。这些菩萨早已经修持、串习了空正见,这就是他们的条件。为什么称为「勇士」?以世间来说,「勇士」表示胆量很大,别人怕的事情他不怕,在仇敌面前他也不怕,他不但不怕而且能克服那个仇敌。仇敌会伤害我们,在仇敌面前我们会丧命,所以一般我们看见了,会胆小退怯,而勇士不怕伤害,反而会消灭敌人。对我们来说,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这痛苦就是我们最害怕的一个伤害,我们都想办法避开,去找一个我们想的药草园,这个药草园非常的美丽、舒服,但孔雀不欢喜。勇士和孔雀一样,是专门克服强敌的,叫他们在家里享受,他反而觉得不大舒服,而当他面对强敌的时候,就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武艺,精神百倍。所以孔雀能够吃毒来庄严自己,是比喻菩萨能够在生死旷野当中,在生死轮回、充满三毒的世界中滋养、庄严自己。
  现在这个「妙园」,就是前面说的「药草园」,那里有种种美丽的东西,也没有毒,但是勇士不会贪着这些,他们宁可选择住在毒林。菩萨所不愿意去的「妙园」是指向色界天、初禅、二禅等地方。在娑婆世界的所有痛苦,这些地方都没有。像这种地方菩萨是不愿意去的,因为那地方没有毒草可吃。菩萨吃毒草是指什么?就是在苦海当中来摄受苦海众生,以滋养自己、庄严自己。
  菩萨去的地方,是要去利益广大众生,所以那种地方必须是杂毒的。刚才说「毒林」,为什么称为「林」,那表示并不是全部都是毒,这个树林当中,各式各样的东西都有,好的,坏的,有各式各样的颜色,有各式各样的植物。就像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一样:有一些人完全不能接受佛法;有一些人能接受,虽然他有很强的我爱执,可是他也有能力,能够辨别是非,接受佛法,不仅理路上接受而且行为上也知道取舍。因此菩萨会到这种地方来,却不愿意到安乐的地方去。
  偈三:
  是故虽欲求取乐,
  懦夫终但唯受苦,
  欣愿取苦之勇识,
  反因悍力得恒乐。
  这与前偈是互相对比的。就是说明:在这美丽的药草园,众生(也就是这里称的「懦夫」)因我爱执,希望要求快乐,反而受的是痛苦。这个「懦夫」就是比之余前面的「菩萨勇士」来说。这种勇士不是外表的强悍,他能够挡得住真正敌人─「我爱执」,还能够消灭敌人,那才是勇士。我么凡夫不但挡不住,反而完全被我爱执所奴役。因此我们平常都想要得到快乐,最后却都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法华经》上说,众生因为没有慧眼,所以造种种苦因,想要舍去眼前所感得的苦报,是不可能的。可是菩萨却能够承受种种生死轮回的苦难,因为他有勇气去承担,结果他真的得到快乐。
  菩萨凭什么能够产生这样强大的力量(偈里称「悍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有一个大悲心。这大悲心所缘的是什么?一切受苦的众生!大悲心又为何而生?要拔除众生苦!看见受苦的众生,他要帮忙,所以才能够修得起悲心。这大悲心不仅仅是观想,还要亲自去努力实践,成为增上意乐。悲心、慈心是大、小乘所共的,譬如四禅天修四无量心,其中慈无量、悲无量,缘的也是无限的众生,可是小乘是在定观想中去修的,而大乘是要我们要去行动的,亲自去救众生。
  有了这个悲心还不够。因为虽有悲心,但是还没有能力,一旦要牺牲自己救人,还是做不下去。接着怎么办呢?学空!一旦证了空性以后,就不会有退心。不过如果在慈悲心、菩提心之前证得了空性,会使我们在世间推动的力量没有了,消失了。因为推动世间所有一切活动的力量,来自于苦乐,也就是说畏苦好乐心,换句话说,就是贪欲。这贪欲是一个非常强盛的力量,要这个、要那个……而背后就是这个「我」在驱使。可是还没有悲心就证得空性的时候,第一、「我」没有了,那么「我」发生的功效─我要帮助众生,也就没有了。第二、证得空性的时候,因为有一种无比的寂灭之乐,这种快乐远超过我们世间所能得到的。现在这两个条件放在一块儿,第一推动你追求所要的一个力量没有了,第二你一向的习惯要追求快乐,现在你得到的快乐不晓得要超过世间快乐多少倍,你还想不想动?会不会动?这是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先证空性的根本原因。所以要先修大悲心,修到大悲心强到即使证得空性而大悲心的余势还在。然后,因为他的大悲要去救一切众生,当他要度众生的时候,他会遇见种种困难、问题。一般凡夫遇见了困难,烦恼生起来了,虽然理论上知道不好,可是实际上俱生以来的我执都在。而现在菩萨见到空性了,俱生执中我执的根本没有了,而主因─不舍弃众生个这大悲心仍在;又因为了解这个空缘起法,所以阻碍的力量(我爱执)整个消失掉了,而推动的力量(悲心)一下子扩大,遇困难便会以更强的精力去克服。譬如修大悲心的时候,为了救人要牺牲自己,并不那么容易,可是当你证得了空性,对「我」的执着(包括自己的身体)没有了,(但是还有习气,假如余息都没有了也就成佛了,不用再修了,就像把房间里最脏的东西统统搬走,可是臭味还在,慢慢地要把味道拿掉。)障碍大大的减少,要舍己为人就能做到。这就是菩萨为什么有这样勇悍力量。
  世间做父母的人,会为小孩子承担很多痛苦,把自己所有的快乐都给小孩子,菩萨看一切众生就是这样。假定有个妈妈非常疼爱她的孩子,现在要她把孩子放在一边,自己去玩一玩,通常妈妈宁愿选择照顾孩子。菩萨就是这样的心情,这是所以菩萨不舍弃生死轮回毒林的原因。
  菩萨为什么能做到不离生死毒林?菩萨有他很深远的目标,为了达到深远的目标,他需做一些努力。譬如读书,为什么要读书?因为我们有目标,所以即使读书这一件事情可以说是一件苦事,但是为了目标,目前就会忍耐辛苦,好好的努力,将来就会得到一定的成就,菩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也是如此。所以不要从眼前的苦乐角度看,要不然菩提心没有一个人愿发,连修声闻二乘也不可能,因为眼前生活已经这么舒服,为什么还要去忙这些事情!还要这么辛苦做什么?这样佛法绝对没有人学。所以我们现在是从深远的功德利益和过患去看,如果看清楚了,就会觉得为了将来深远的利益,这苦难我要承担。一般世间的人为了小的利益就这样的忙,多一点利益就更忙,不管他眼光怎样远大,通常也只看见一生。即使对一些世间圣人,虽说是千秋万世的基业,但是对他来说仍是一种渺茫、一种理想而已。现在菩萨不是,他已经看见生命是无限的,他安立的目标不会只放在一生。目光如豆的人,眼前只要贪到一点便宜,他一定贪的,要他舍弃,他绝对不愿意。对目光远大的人就有可能,但不是一定做得到,因为理论上知道,可是要对治习性还是很不容易。就像前面的故事,那些老师都是有学问的,却把空的罐头带到老远,让人笑话,我们不要把他看成笑话,应该拿自己来观察。所以勇士菩萨并不仅仅懂得理论,还要去实践。
  至于是不是所有菩萨都有空正见?是不是我们要等到发菩提心、证空性了才能去实践救众生?不是的。通常对「菩萨」的界定有很宽的范围,而各个宗派又有不同的界定,理论上也是一样。就以格鲁派为例,刚刚开始的资粮位上可以说是菩萨,加行位上也可以说是菩萨,登地了以后还是可以说菩萨。然后去修法门的时候,有的菩萨修七因果;有的修自他换;有看见佛的功德而修;也有听见经论而修;还有看见众生苦而修;修法都不一样。所以不一定是菩萨便见了空性,即使他还没有证得空性,只是理论上了解空性的特点,这对他仍然有好处。有什么好处?有人说「不会急于求果报」,有人说「不会走岔路」,还有人说「坚固菩提心」,这些回答都对。原则上我们可以从个人自己的角度去认识这件事情:当我们理论上正确地了解空性,也信得过空性,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真正的积极,真正的精进,宗旨才建立得起来,因为性空故看到缘起真相,知见建立了,在行持的过程中,遇见困难,才能如《广论》所说:「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所以我们对这个理路要有很正确的认识。理路清楚后,接下来便要修习,使我们的信心增上─这时候的确是「信的」,不是「证的」,所以菩萨刚开始叫信位菩萨。如果能够很稳、很谨慎,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来,信心便不断的增上,渐渐的我们便挡得住习性的障碍,克服障碍的能力也渐渐增长。因此,做得到做不到是次要,而正确的认识才是我们必须要建立的,建立了以后不能停在这里,只要我们继续走下去,就一定会做得到的。
  菩萨既然有深远的目标,他绝对不会求眼前小小的利益,他求的是究竟的利益。因为如此,他要承担很多苦难,要学很多东西。由于这样的认识策励他,所以他看得清楚应该处在哪里,然后经过了训练以后,他能够承担生死苦林中的毒药,以之转化为自己身上最美丽的羽毛,就是他的庄严,这是菩萨的特点。菩萨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世间种种,譬如说一切的钱财、名誉、地位等等,一般来说这些东西把人绑得死死的,而人也都被这些东西绑死;然而菩萨却不会被这些绑死,反而会利用这些东西,因为要利益世间,都需要这些东西。菩萨会以种种方式来救我们,譬如先布施我们需要的东西,先以财施,然后无畏施,而后是法施。菩萨了解财施是一种方便,最后以法施来引导众生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犹如世间父母爱子女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只知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种方式眼前是解决了问题,孩子却变成一无是处;还有一类父母,看清楚什么才是真正对孩子有利益,所以除了对孩子的饮食健康很注意,还要孩子好好去念书,教孩子这样去做、那样去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最后这孩子变成很有能力的人。菩萨在世间摄受我们也是如后者一般。
  偈四:
  今此贪欲似毒林,
  勇士自在如孔雀;
  懦夫则如乌鸦殒,
  何能驯服自欲毒,
  其余诸惑亦若然,
  如鸟断丧解脱命。
  「毒林」要从两方面去看;一是从我们所面对的境来看,一是从我们能对的心来说:能对的心为三毒所使,所对的境充满了不理想。世间这能取的贪欲心,能取种种欲乐,又为我爱执所使,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心根本没有办法在生死轮回当中得自在。因此此偈第四句「何能驯服自欲毒」,「自欲毒」就是指我爱执,有这个我爱执,使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不得自在,加上还有其他许多烦恼,使我们自己内心、外境都在这当中,被烦恼困得死死的,把我们解脱的慧命断掉了。不但是生命断掉,就像前面说懦夫像乌鸦一样,在毒林当中丧失了生命,我内心里边也因为这个贪欲的毒丧失了我们慧命。这是第四偈最主要的内涵。
  我们来看一下世间的真实状态。我们小时候父母不是溺爱,就是事业很忙,小孩子没有人管,统统交给电视,长大了以后,本事学了很多,实际上快乐不快乐?不快乐!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一般人在城市里想尽办法赚钱,赚了钱希望笑傲山林,买一栋别墅,或买一块地享受,到山里住了几天待不住,又搬到别的地方去,一直在搬,搬了几十年,结果掉到三恶道当中转。眼前忙了半天得不到好处,将来连解脱的慧命也断绝了。勇士菩萨不是这样!在这贪欲的毒林中,菩萨所面对的境还是与我们一样的生死轮回,可是他能对治这个贪欲,他把贪欲转成大悲心救众生。他是以这样的心去缘外面的境,形相上跟一般的贪欲颇有相似之处。就像我们刚学佛时,要学佛法的心,我们叫善法欲,而善法欲本身还是贪。菩萨慈悲舍不得众生也是一种贪,就像刚才说很有远见的父母舍不得他的子女一样。所以这个偈子我们应该了解两点,一点是勇士菩萨心所产生的一个贪欲,是由大悲心所产生的;第二点,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要摄取众生,所以他不舍生死之林,这跟我们现在被我爱执所使的贪欲是不一样的。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懂得怎么样去改变过来。
  偈五:
  是以勇识如孔雀,
  于如毒林诸惑中,
  住在死林摄滋养,
  自取此毒还灭之。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偈子。现在科技进步,电器非常好用,它使人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有一个条件;你要对它有很正确的认识,能够做它的主人去控制它。如果不认识去碰电器,可能把它烧坏,其至你自己触电送命。菩萨勇士跟我们凡夫之间的差别就这点。菩萨跟我们一样,也是要学很多知识,可是这个知识跟世间的知识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老师教,我来学,把不懂的学到懂,认识以后去经验它。不同的是;世间的知识只是助长我爱执,增长贪惑业、轮回生死之业,而菩萨学的知识恰恰相反,是在认识我爱执的过患,以及怎样去减轻净化它。所以虽然同样在生死轮回的毒林当中,内涵完全不一样。如孔雀一样的勇士菩萨,在如毒丛林种种的惑业当中,能够摄取毒,而且还回过头来,消灭这个毒。正因为他能够摄取、消灭毒,所以转为他的庄严,刚才那个电器的比喻,能够善巧的运用的话,就产生这样的效果。
  对于我执、我爱执所引生三毒等等,对此可以分成几个类型反应;第一类是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跟着我执转,虽然要求离苦得乐,永远得不到,烦恼愈来愈坚固,习气来愈强盛。第二类是小乘圣者,他看见了、认识了我爱执,觉得非常可怕,因为这个惑、我爱执、我执一定是对境的时候引发出来,所以二乘圣者只要这个东西还没有消灭,他始终会坐立不安;《广论》告诉我们:「诸智畏善趣,等同奈落迦。」你把二乘学者送到天上,他也无法忍受,一定赶快要把烦恼先消灭掉。第三类是大乘菩萨,是真正最善巧的人,他看清了过患,转过来利用这执着,就像刚刚我说的电的比喻。还有一个比喻,像我们样样地方需要水,以台湾来说,不下雨的时候老干旱,雨来的时候却是暴风、台风一起来,下了雨以后,河流里边排山倒海而来,又浑浊又脏,流到哪里,祸害就到哪里,可是如果你善巧地引导、蓄水,好东西都从这里来。所以勇士菩萨,能够真正认识我执、我爱执,彻底的能够制伏,能够转化,这就是这个偈子的真正的内涵。
  偈六:
  生死轮转不自主,
  皆因我执魔使起,
  今抛自欲自乐尸,
  利他苦行自愿学。
  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所以做不了主,就是被我爱魔所使,还有另外一种叫烦恼魔,它的根本仍是我爱执、我执。现在我们要想办法把它们抛弃,做利益他人的苦行。平常我们喜欢讲很多大道理,但是习性都是在自利上面,尤其是读书人,我也有这种毛病,念念书讲讲道理,很高兴,也很会,真正要去做好辛苦。现在不仅仅是认识这个道理,实践更重要,将来我们成败的关键就在此。所以这个偈子处处强调我们必须要在行为上把真正的苦难承担起来,真正是为别人需要而去做,如果我们真的能这样,则我们所见到的、所愿望的,自然能够达到。「自欲」就是自私心,就是我爱执,对它就要像对死尸一样的讨厌,厌弃它,排斥它。怎么做呢?就是把强盛的爱自心转化成爱他心!平常我们习惯把自己照顾得好好的,可是不会关心别人。我们先不要说我爱别人,假定我们的确能够渐渐地对我们周遭的人稍微放宽一点的话,那我们就开始有进步了。以我自己来说,我自己的事情,我会照顾的很好,但是往往对别人的事情,即使跟我说了几遍,我还是当作耳边风。现在既然了解了,渐渐学习,至少希望把别人的事情,当作像自己的事情一样的,慢慢的看重它。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这样做到,就是一个明显的改变。
  我常推荐「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两本书。尤其袁了凡先生是普通世俗的人,只是为了世俗上的目的(求子),并没有离开我爱执,就能够把只管自己的心理扭转过来,也因而转变他的命运。现在我们希求深远的无上菩提,为什么不能转过来?假定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我们在这里学《广论》,岂不是骗我们自己吗?当被别人说两句话:「你这个人真不像样,你这个人真下流!」听了就不服气,实际上在我们心里比别人骂的还要下流许多倍呢!为什么不从这个地方努力去自省呢?所以利器之轮这本书所说无非是要把我爱执转化过来,以全部的精神,去对治它。所以下面说「利他苦行自愿学」,就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去帮忙别人,而要帮忙他人之前,首先要知道;只管自己的我爱执是一种错误,如果不加以对治的话,就转化不过来。如果大家理论说的头头是道,说完了以后仍旧坐在这里,那真是我耽搁了你们,你们也耽搁了我的时间。如果我们能做到一点点,就有很大的价值,很大的功德。
  「利他苦行」是从心里去做。平常我们做很多事情,是做给别人看的,若看见旁边有人,我就很起劲的做;没人在的时候,反正是别人也看不见,我就自己做我的。这个心态不对!这是我爱执的魔鬼又来了。敦巴尊者的弟子奔公甲以前是个大强盗,曾有人听到「奔公甲来了!」竟被吓死;后来奔公甲居然转心过来学佛,成为敦巴尊者最好的一个弟子。他就是观察内心的我爱执做成功的。他能够做到,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我们现在不一定要做很多种种的苦行,真正重要的在实际上的实践。例如《广论》布施时要舍,绝不是一开头就叫你像《金光明经》所说的舍身饲虎,那要等到我们把着个身体看得像一片菜叶一样的时候,才能够做到。那目前我们能做到什么呢?譬如我以前走过大殿的时候,眼睛很大却什么都看不见,今天我走过去,看见大殿前面有点脏,就顺手整理一下。以前我纱门一开,后面什么都不管,现在听人说蚊虫很多,就会转过身把门关一下。这些都是我们做得到的事情,而事实上我们周围就充满了这些事情。我们有崇高的目标,然后从这些地方下手,不正是《广论》告诉我们有次第的、跟我们相应的走法吗?这就是戒行持犯。
  戒行持犯有很多人试过,觉得很困难。其实并不难,你只要告诉自己日行一善,千万不要多,如果列得密密麻麻,结果今天列完了,明天一定做不到,最多做到三天,三天以后我一定会放弃,所以宁可开始做一点点,坚持下去,能坚持一年,效果一定会有。早晨起来,先想一下,晚上睡觉之前,回想一下日行一善做了没有。刚开始的时候,刻意想办法去做,等做到了以后,再将日行一善扩大成日行两善,当觉得力量够的时候,再加日行三善,千万不要两善做到了,一跳就要做十善,那不对,不要像龟兔赛跑的兔子一样,一下跑得很快,然后觉得自己懂了,能说很多道理就停下来不做了。我们要像那乌龟一样,一步、一步慢慢走。
  所以关于第六偈子,怎么策发利他行:先晓得一切过患都是我爱执;目标要把我爱执转变成爱他的心;然后从内心上愿意去做,去实践,愿意承担;实践的方向就是把以前不关心别人的心转变成关心他人的心。目标要很崇高,实践的时候,要很实在,这就对了。
  偈七∶
  由业趋逼串习惑,
  同类有情诸苦楚,
  实应积在自乐欲。
  由于业的驱迫,使我们自然而然又去造业,而且惑、业习惯上常同时现起,当感果的时候,惑与业也是同时现起,各式各样的痛苦也就因之而生。这个时候怎么办?就要「实应积在自乐欲」,我们要去承担。我们想∶外面有业来压迫我们,里面有烦恼,内外交煎,这都是无始以来被我爱执烦恼所使,造种种业,而感得这果报。现在已经找到真正的冤家是我爱执,因为我爱执,所以只管自己,伤害别人,所以我要转成爱他的心,执爱他胜过自已,所以我不但承担我自己的业,而且一切众生的业、惑、痛苦,都由我来承担!把所有的这些痛苦都压在我爱执上,让我爱执来受这些苦,以此来伤害它、摧毁它。这就是这个偈子的内涵,也是「自他换」的内涵。
  自他换有一个正确的修法,不只是我们不断的去思惟观察,认识这件事情而已。就像我们知道修学佛法的次第,是戒、定、慧一样,真正的戒不仅仅是在守着戒条,例如不杀戒,对于为什么我要不杀,以前我做了什么,现在以什么心态去受这个戒…,这些思惟了、认识了以后才去行持,以戒为基础,然后渐渐的深入定慧。现在修这个法门也是一样,理论上我们了解了我爱执的过患,而以「爱他胜自」为对治以后,还有一个实际修自他换的方法。这方法有点类似数息观,即当我们心调柔、安住了,然后呼气的时候,就观想∶把我所有快乐的事情、功德,统统换给别人。所谓别人,是除了我以外的所有一切人,不能有任何的限制。呼气以后,吸气──所有一切有情的苦难,由我承担,包括我自己的苦难。也就是所有好的都给众生,坏的都由「我」来承担。这个「我」是谁?就是我爱执这个冤家魔鬼。一般的「定」,是共世间的,这种自他换的方法,是不共的。不但是不共世间,在佛法当中,也是一个非常不共的殊胜法门。阿底峡尊者学菩提心的时候,有两个教授传承,一个是七因果,一个就是自他换。他学的就是上面说的方法。不过这只是简单的介绍,眼前我们倒不一定马上去修,因为它还有一些方便。
  偈八∶
  猛盛自欲若缠心,
  灭而己乐施众生。
  平常我们都是被我执、我爱执缠住,我们的心,根本就只有我执、我爱执两样东西,有的时候我执强一点,有的时候我爱执强一点。通常两个人在一起,会互相对立,可是这两个难兄难弟,永远配合得非常恰当,永远不对立。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并不是强调我执,而是强调我爱执,这点相当重要。因为假定我们强调我执,把我执拿掉了,得到的便是二乘果的下场。二乘果没有我执,所以也没有我爱执,但是也没有爱他的菩提心,因此不究竟。所以尽管我执跟我爱执是一对难兄难弟,永远在一起,我们一开头就要认定,我们现在要破除的对象是我爱执。
  「猛盛自欲」,就是一天到晚「只管自己」的心。这种只管自己的心,如果没有刻意去检查、观察,很难看到。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一天到晚只管自己嘛?当你本来要去做一件事情,可是又觉得累了,于是睡一觉再说。你不会想到这是我爱执,实际上它就是我爱执。还有,做自己的事一定很起劲,做别人的事情,眉头皱起来,或是找很多理由搪塞。这些你都不会觉得是我爱执,可是实际上就是我爱执在作祟!所以对治我爱执一定要刻意地对治、刻意地观察,才能从严重的我爱执习气当中拔脱出来。
  《前世今生》一书提到学习的时间是以一生一生来算的。平常我们总觉得脑筋还不错,应该一两个月,或一两年就可以学会。所以现在学了一下,还学不会,就觉得失望,其实应该把这事情准备以一生、多生去学,这条路我们才走得下去。而且始终记得;我们没退路。当你觉得走不下去了,就停下来想一下,不断的去思惟,等认清楚没别的路好走,便可以站起来再走。这是策励自己走下去很重要的方法。最怕的就是自己完全察觉不到我爱执,佛法称它为家贼。外面的贼易防,家贼难防。所以要「灭而己乐施众生」,把这个只为自己利益、只管自己、不用起念、自然而然生起的这颗心把它拿掉、灭除,把自己的安乐给别人。「灭而己乐施众生。」是两件事∶消灭我爱执,然后去爱别人。要消灭我爱执,要先很认真的观察,不要一开头,就要想办法去爱别人,否则就像龟兔赛跑的兔子一样,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我们常常会感觉到人与人共事的时候,碍手碍脚的,偏偏对方的想法就跟我不一样,这样做不灵光,那样做也不灵光,这就是我爱执的魔鬼在作祟!所以当你觉得碍手碍脚的时候,你就想∶好家伙,我真正的冤家,原来是这个东西。这样你就不会讨厌周围的人。如果你潜意识里讨厌,你会冠冕堂皇地想办法把讨厌的人支开而不自觉。这我爱执就是能做得这么漂亮,天衣无缝,你还觉得很得意,而其实是自己害了自己。也许你觉得∶「啊!师父您怎么能够看得透我?」不是我看透你,是我看见我自己,这个我爱执魔鬼就是这样的。
  我们要毫无保留、毫不留情、深深地去看我爱执,而这种机会也只有在广论团体才有可能发生,那时候你会觉得∶我们周围这些人实在是世间难找的。世间的七宝黄金都不值钱,这个东西才值钱。你不在广论圈子当中,你学的这个道理也就用不上,你要是照样去做的话,别人会觉得你是个怪人,正好来欺负你。如果你认为∶「欺负我正好啊!我是一个爱他执的菩萨。」那你早晚会生退心,因为你躐等,条件还不够,怎么可能做到?所以如果这一生还做不好,下一世还要来,我们有的是时间。
  虽然在修的时候,佛告诉我们要念无常,那是要策励我们千万不要荒疏了生命,等到我们真正去做的时候,却是要一步步、时间放长地去做。就如《射艺中之禅》书中那个学射的人,他跟老师说,他已经来了很久了,老师跟他说∶在学大道过程中,根本不讲时间的。现在我们走这条路也是一样,不要说不讲年月,也不讲一生,而且是一生接一生,一定要做到为止。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的心目当中,只有一件事情∶「目标悬在这里,一定要达到。」
  有句话说∶「穷人身苦,富贵心苦。」实际上穷人并不是心不苦,可是因为身已苦得要命,没有时间去想心事而已;而富人也不是身体就不苦,因为有太多时间去动脑筋,所以他被这个心所绑死了。你想,当外面种种的业降临时,心里边跟它相应的惑烦恼种子便现起,这是什么情况?经论上说「大苦聚」。很多各式各样的苦,从四面八方来,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根本问题就在我爱执。我们要不断的去串习,当我们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就想∶嗯,都是我爱执的关系!然后想办法一定要克服它。这是为什么用这个呼吸的方法修自他换,因为别的你可以忘记,呼吸你不会忘记,它会让你随时记得我爱执这东西,当你串习到某个程度的时候,那个爱我心就能够被挡住,爱他心也现起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善巧的方便,只要慢慢的经过串习,自然就会「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我们想想∶眼前这爱我的习惯怎么来的?业!业的中心是什么?思惟!现在我们不断的去思惟,然后身口去做,到后来产生的效果,就不会像现在一样,一天到晚只管自己,我们任运的就会只管别人。我不是急着叫大家去做,而是这理论要很清楚,能够了解,就转得过来。
  偈九∶
  任己眷仆乖违际,
  系我涣散喜受报。
  当自己的眷属仆人,对自己乖违颠倒时,这是自己平常放逸所招致的。在任何情况下,当我们与眷属有不好的人际关系时,即使我已经用了最大的耐力,完全做对,他还是认为我很糟,那时候我们仍旧要想∶这是我自己的错误,这都是业感之故。总归是我造了我爱执的业,所以今天感得这个果报。
  会成为眷仆都是业力所感,我们不妨以家庭之中亲子关系来谈,父母与子女一定有相关的业,没有相关的业不可能成为亲子。我们可举财富方面为例∶子女要生到哪个家庭当中,需要两种情形,其一是小孩自己跟父母的缘相应,财富的缘也相应,他就会去这个家庭;还有一种是愿力相应。如果子女与父母的财富相应,当父母死了以后,子女自然而然会承受他父母全部的钱财;如果因愿力而去的,子女到那个家庭当中,父母死了以后,情况会改变,因为子女的业、福报等跟父母不相应。所以如果父母的钱财福德比较大,子女比较差,那么父母一死,钱也没有了,那就是业。也有家庭本来蛮苦的,子女来了以后就慢慢的富裕起来,这就是孩子的福报比父母大。这是从钱财方面来说,还有一种,父母很好,可是子女大逆不道,或父母一无是处,可是子女非常好,例如中国历史上的舜,这些都是业。
  眷属对我们的影响最大,它的范围,从家庭、事业、到社会,我们时刻都离不开,所以眷属并不仅仅是父亲与儿子、先生与太太,凡是人与人之间有相对关系都是为眷属。所以君王与臣子、老板与伙计等,都可为眷属。而眷属关系发生问题,不外乎是被情所缠,被利所困,争相夺利等。这些世间的苦恼大多来自人事问题,都是业的感果,而会有这样的业果就是我爱执造成的。以前我们碰到这种烦恼,会说观业忍受,现在,我们用不同方法,说这是利器之轮,要用它来摧毁我爱执。如果没有强大的痛苦,不可能引发我们内心当中,深刻的思惟。
  「涣散」在藏文有两个意义,一种是形容邋邋遢遢、马马虎虎、提不起劲的样子,通常指在放逸的状态当中。还有另一种意思,即藏人称我爱执,也叫涣散。为什么把我爱执译成涣散?那是藏文,我也不清楚,不过想一想,这也有可能。在修学过程当中,戒非常重要。皈依了以后,如果不持戒,不可能真正的增长功德。而破戒的四因,第一是无知,即对整个的戒和皈依的内容不了解,乃至无知。第二是放逸,即知道内容了,可是就是打不起精神,懒懒散散的。所以我想∶平常放逸的时候,是不是就是涣散的味道?并不是一定要躺在床上,或坐着不动才叫放逸,比如说,我们常有个人欢喜的习惯,我自己就有这种相∶很欢喜看书。有时候看书看得正起劲,别人来跟我说正经事,我说我还在看书,就把对方赶走,其实我是放逸,也是随顺自己的习气,这就是我爱执,我们沉溺在自己无始以来的自然习性当中,并没有积极的对治自己的毛病。所以,这里用涣散两个字作为我爱执的解释,我觉得真好!即使一个很小的动作,也许是电灯开着,也许是地上的拖鞋乱放,平常我们走过去,走一百趟,从来不注意,现在看到了,发一个警觉心,要把它改过来,前者,是放逸、涣散,随顺着习气;后者,开始警惕了,就在扭转习气了。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有从小地方做,现在有很多人,眼界很大,说要成佛,可是这种小事情,却不屑去做。如果小事情不值得做,大事情就永远做不来。所以这种人永远眼高手低,看别人都不对,眼睛又很利,可是做起事来,笨手笨脚,什么事情都不灵光。有句话∶「自古文人相轻」因为我是个文人,我觉得最容易犯的就是这个特点。
  佛法到了汉地,刚开始的祖师,将佛法带过来,非常了不起。像玄奘法师刻苦耐劳的精神,我们绝对比不上。到后来,大家只是坐而论道,甚至说「吃得酒肉饱,兴来深说禅」,换句话说,只是在谈道理。为了纠正这种风气,不要开口说废话,要做真功夫,于是禅宗特盛。很不幸,这么一来,矫枉过正,把最圆满的佛法,不知不觉当中砍了最致命的一刀,慢慢的,等到禅宗盛行过后,道理没有了,连讲道理也不行了,于是佛教每况愈下。现在我们既然学到这样的法,就要注意,绝不忽视教证二量的前因,也绝对不能只用嘴巴空讲,不去实践。
  道理讲完了,大家会觉得情况好像不那么严重。我听说当洒过农药的稻子收割了,邻近的鸡鸭一只只两脚一伸,死在田里,因为吃了有农药的稻榖。如果你听到这种事,你可能认为∶莫可奈何嘛,反正大家吃都吃不死,难道我会死吗?可是如果你亲眼看见这样的事情,你就会比较警愓。或者今天家里的人生病了,送到医院一看,是癌!这时候你会宁愿饿肚子,也不吃有农药的蔬菜了。这关键在有没有如理思惟,如果你真的如理思惟,面对周遭的人事关系,你想∶这是利器之轮到我身上,我要来承担,承担一切苦,让苦摧毁我爱执,因此在任何情况,你都不会觉得是负担,反而你会觉得好极了,能趁这口气还在,把它转化过来,渐渐地就不会觉得困难了。
  今天很难得有机会听见这么好的教授,我跟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一样,听了法喜充满。希望你们不要听了也是法喜充满,然后去告诉别人,告诉完了,便呼呼大睡,明天照旧一样,那真是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老师,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所以从哪里开始做起?戒行持犯!做了以后不要停,第二天忘记了,没关系,第三天再继续它。记得奔公甲的故事吗?他刚开始有坏念头就画黑圈圈,好念头就画白圈圈,墙上画的都是黑的,一天难得有个白的,但是他把自己关在山洞里面,不断的去做,到后来墙上都是白的圈,偶然出现一个黑圈。他是一个大强盗,都够做得到,我们自命知识分子,就做不到了吗?「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俞公,以及袁了凡先生,他们都做到了,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
  修学佛法,第一是要皈依。为什么要有皈依的基础?为什么要得到清净皈依?我们都会说我是皈依三宝的,是相信三宝的,可是实际上都是随顺着我的习气。我的相信是今天高兴的时候相信,累的时候,就没什么相不相信,只想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喝茶。清净的皈依在广论叫做净信心。一定要把你的烦恼弄干净了以后,对净除烦恼的法则,产生信心了才会产生净信心。如果你不想学广论,讲讲就可以,种点善根就好,你如果想学广论,没有净信心,是走不下去的。所以要把广论学进去,就必须把自己弃舍。所以很多人脑筋非常好,可是广论怎么学也学不来,因为脑筋里面太杂染了。当清净的信心生起时,思惟业果就有力量了。而正皈依是法,皈依法所要了解的正是业果。所以只要走的是正因,就不要愁走得上去或走不上去,如果正因把握不到,就算发了心还是有可能会退。像舍利弗尊者行了二十劫菩萨道了,可是还会退(注)。透过清净的皈依,透过善巧的思惟业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再来学利器之轮,当业感果的时候,不单单是观业忍受,我们还可想∶喔!这是利器之轮,我不但去忍受加持,还要去承担,使这些所有的痛苦摧毁我爱执这个冤家。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的善巧运用,就有转过患为功德的效用。就如前面提过电的事情。电这么方便,你能够运用它,就能产生种种的功德,可是如果外行去碰,就会触电!所以善巧的话,我们下脚第一步──皈依,已经是开始降伏我爱执了。也就是使我们能够跳开小乘之路的开始。所以当我们学正皈依的时候,就已经准备走上去了。平常我们不断的串习,如果能在这地方停留久一点,等这个基础坚固,到时候要快速的话并不困难。
  现在我们从哪里开始?从观业忍受以后,把业都拿来自己承担,对治我爱执,而且从我们周围环境下手。如果有一个同行团体,你只要不落掉,总可以跟得上。虽然我们现在还不是真的能够观别人的功,我们还要努力,这是我们共同的业。将来我们会生生世世的互为眷属,从亲子、师友,做同行慢慢的走上去,这样迟早我们也会像阿底峡尊者一样,以及宗大师一样,有正法的团体。以前你处处为「我」,结果周围的人众叛亲离,现在反过来处处为别人,别人一定来拥护你。将来哪一个人走在前面,就是以我爱执转变成爱他执的实践程度来决定。
  注∶
  舍利弗曾发愿修菩萨道,尽己之力助人。有一次有个人跟他要一只眼睛以治疗母亲的病,舍利弗挖下左眼给对方,对方不要,要右眼,舍利弗又予右眼,不料对方嫌有臭味,以脚踩踏。舍利弗有感众生难度而生退心。
  偈十∶
  身患难忍恶疾时,
  昔害有情身所致,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诸病苦尽取受。
  如果我们遭到很难忍的疾病,那是由于以前伤害了别人,比如说杀了人,将来回报就是自己被杀,或是短命多病。我的身子很差,为什么会差?就是我以前总是用各种方法害过别人,所以今天感得身体不好,生了难忍的病是我以前造了很多的恶业,现在利器之轮回到我身上,这是业感果了。看起来好像是利器之轮对我们的伤害,实际上我们应该这样观察思惟∶外面环境种种的逼迫,心里面的烦恼、忧愁,身上的病痛,周围人的众叛亲离,无非都是「业」。而造业的元凶,是我爱执,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对治这个造恶业的元凶,还有造的恶业也要还清,所以以前我处处地方都在伤害别人,只管只自己,现在把所有人的苦难,由我来承担,把我的一切好处给人。承担的时候,一心命中这个让我们造种种恶业的仇敌─我爱执的要害,把它杀死。所以我们就观利器之轮回到身上的真正目标,是让它杀死我心中的我爱执,(注意∶不是对治我执,而是当我爱执变成爱他执以后,再进一步对治我执。)所以所有的病苦,所有一切尽众生界的病苦,由我来取代。
  我们可以在平常好好的想一想,就实际状态去思惟观察∶西藏人、印度人、中国人都说病有风热、痰热等型态,好像病是因为外在原因引起的,可是常常好几十人,大家吃了同样的东西,却只有一个人吃了以后生病,所以显然并不是风病、热病,而是自己的业病。老师讲《利器之轮》,讲到这一偈时,说了一个故事∶他年轻的时候不欢喜吃药,也不用吃药,所以他觉得很得意。结果老了以后,不但吃药而且天天吃药。老师是要告诉我们∶平常我们都偏重理论,真正在用的时候,总是用不上,这是非常现实的。所以老师要我们多观察,当我们不断的去观察的时候,等到真正的病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忍受,这并不是教我们绝对不要吃药,可是要内心知道这都是业感。中医也说七情六欲是病的内因,而七情六欲从哪里来?我爱执啊!
  我以前不常感冒,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还在成功大学读书的时候,流行性感冒侵袭台湾,学生和老师一个个倒下去,最后学校居然为了流行性感冒放假,学校后面有个医院,我有一个同学也感冒了,就送他去医院,我们那个时代,很少有病人的,那次是我第一次看见医院里病人这么多,走廊上坐了满满的人。等流行性感冒过去了,我却没感冒。可是最近大家都没感冒,我却老是感冒,我想这是利器之轮,我很高兴那时还没学《利器之轮》时没病,现在学到《利器之轮》,病来了,真好!否则我一天到晚就在吃药。最近我坚持不吃药,有时候稍微不舒服,喉咙也卡卡的,医生要我用盐水漱口,以前我每天要漱好几次,白天如果忘记了,晚上一定漱,觉得满有效的,有一天晚上睡觉以前忘记漱口,过了一会儿想起来了,依我以前的习惯,该做的事情没做,我会爬起来做,后来我想∶这是利器之轮,不要起来,结果那天晚上呼呼大睡,而且第二天还满好的,所以第二天晚上,又想着利器之轮,就不漱口了,从那天开始,盐水就不用了,到现在已经半个多月了,喉咙的不舒服也不见了,你们不要听了以后想试一下,没效就认为利器之轮不行,放弃掉了,千万不要放弃!
  病可能是受客观环境影响,但那只是助缘,假定我们没有造感得这种病的因,不应该感得这种病,比如说,天气很阴寒的地方,人很容易犯风湿,所以凡是阴寒、潮湿之处,都会招来风湿病,如果这是主因,为什么同一地方的人,有些人有风湿,有些人没有?因此这个主要的原因不是气候而是个人的业,是以前造的业,而外面的缘,只是引发生病的助缘。还有,比如说∶色界初禅以上,粗分的我爱执已经降伏了,但是并没有拿掉我爱执,因为降伏了粗分的烦恼,也就没有这样的业,所以,禅天以上,身体没有病苦。还有,登地以上的菩萨,我爱执已经完全拿掉,所以也不会有病苦。不过,登地以上菩萨也会生病,但是没有病苦。所以,造了业,一定会感果,可是如果意乐完全清净,感果的时候就不会痛苦,这是策励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根本原因。总之,凡是所有的业,为什么而造?我爱执!既然因我爱执造了这种业,让我感受到痛苦,你(我爱执)活该,以前,为了你(我爱执),伤害了别人,现在我把所有人的病苦,统统拿来,让你(我爱执)来承担。以这样强烈的境界,制伏我爱执。
  偈十一∶
  自心蒙受众苦际,
  因曾搅扰他心续,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尽众苦我取受。
  前面的偈子讲身苦中的病苦,这偈接着说内心感觉到很大的痛苦,坐立不安,甚至睡觉也睡不好,脑筋还被事情缠着。这种痛苦的状态,跟外在生活的富裕,或学问知识的丰富,并没有什么关系。还有操心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政客,操心天下,国家,很多人操心他周围的亲属,他的朋友,他的伙计。有一些则是为了个人的事业,弄得神魂颠倒,白天忙完了,夜里还在担忧。这样的痛苦。并不是大家都有,很多人对他过的日子,觉得悠哉悠哉,也有很多人会忧心忡忡,那么是什么原因呢?这都是以前的业啊!以前我曾经损恼别人,使对方心里不安,现在这个恶业,利器之轮回过头来伤害我。怎么办?我就让这个利器之轮,回过头来伤害我自己(我爱执),并且愿意承担一切众生的苦。
  这种痛苦在因地上,是怎样造的?简单的说∶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刻意要伤害别人,这种无意有几种∶一种是习惯了,不知不觉开起口来,就会伤害了人。我常常就有这个毛病。还有一种是开玩笑的,看见了什么,觉得满好玩的,并没有代人考虑一下,就随便的说一句话,让对方非常痛苦,非常受不了,乃至于让他心里非常不安。另外一种状态是有意的要去伤害别人。不管是有意的、无意的,乃至于开玩笑,追根究柢,都是我爱执,无非都是为了我。为了我,与别人对立、敌对,以致伤害了人;为了自己,开开玩笑,觉得满好玩的,伤害了别人;我爱执恶习随顺,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所以前面提到涣散为我爱执,的确大有道理。如果不去刻意对治,在很多情况下,莫名其妙的、任运的,毛病就出来了。
  我们最大的困难,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沟通麻烦就来了。我们会以为对方在批评我,我的意见对方不赞成,就互相嘀咕。我们仔细想想,生活当中是不是处处如此?然后内心就生起不安,大事如天下国家,小事如芝麻绿豆,从家庭到社会、到公司处处都是。有的时候别人只是眼睛轻轻的一瞄到你,就让自己心里不安起来了∶「这家伙!又在那儿算计我了。」哪一天他不看你,你也会怀疑对方不看你,是不是又在嘀咕你。我爱执就是这么可怕,让自己伤害自己,我们心里一天到晚就是忙这些事情。现在我们有什么办法可想?假定是自己不对,别人应该批评;假定自己对了,他居然还要批评,那是利器之轮回到自己。可以这么想∶因为他批评,我才能够警策自己∶「我尽管很认真的去做,可是别人还是有意见,我一定有问题!」我们学佛,不是要学吗?怎么学呢?就是要晓得问题在哪里呀!今天有人批评,不正表示有问题吗?法很重视劝谏,戒律里面已明文的说明,善友真正重要的地方就在这里。子路闻过则喜,是孔老夫子赞叹的对象。子路听到别人说他的过错,心里好高兴!因为他有机会可以学习。而我们是该听的不听,不该听的要听,问题在哪里?我爱执!
  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很多事情我们应该尽心,但是不必操心。不操心,并不是就不管,以前我们曾经尽心尽力的照护一位病重的仁波切,最后忙了半天,眼看着仁波切,一天一天瘦下去,最后我们要离开达隆沙拉,仁波切告诉我一句话∶「你们已经尽心尽力去做了,下面不要去管。」后来仁波切去世了,周围的人并不会说∶「仁波切交到你们手上,结果你们把他医死了,仁波切是我们的宝啊!」反而赞叹说∶「在仁波切身边帮忙的,就是这些人!」从那时候,我的心情就有豁然开朗之感。每次我做事情很认真的做,明天到底怎么样就不管了,如果好的话我自然高兴,如果不好,我觉得「因地上我尽力了」。在家居士对子女的态度也应如此,既然已经尽心尽力为他们了,结果怎样实在不必操心太多。所以我们如果能够认识我爱执这个根本的贼以后,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偈十二∶
  受自猛剧饥渴迫,
  皆因狡劫悭吝致,
  恶业利器回转己,
  诸饥渴苦我取受。
  这一偈讲的还是一种身的痛苦,特别指饥跟渴。「饥」是肚子饿。有一种饥是没东西吃,像佛经形容的饿鬼相。饿得几千年浆水不进,甚至于我们吐出来最脏的东西他都想吃。饿鬼的喉咙像针一样细,肚子像山一样大,可是找到了吃的东西却吃不下。还有一种「饥」就是∶吃下去东西却怎么也吃不饱。我曾经见过一个修行人,因为修行猛利,结果在闭关的时候,本来要遭轮回恶趣的恶报却在这一生现起。他有好几个迹象发生,其中一个就是饿鬼相,他有一个时候肚子饿得要命,可以一口气吃下去十几大碗,那大碗有一般碗的三倍大。他本来心里很慌,不过记起老师告诉他的话∶「碰到任何情况都不要管。」后来他坚持下去,过了一段时候,这现象就消失了。以后他每天只需要吃一点点,像一般的三分之一就饱了,而且精神百倍,我们现在讲营养,都是邪见增上。「渴」也是同样的情况,口干得要命,却喝不到水;而有的是不管怎么喝,嘴巴还是干的。
  为什么会有饥渴的现象?因为以前狡猾,专门用种种不正当手段榨取别人,又很吝啬,不肯惠施,引起别人种种的损恼,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世间有很多人条件很差,你去帮忙对方,不论怎么样帮忙就是没有用。西藏有这么一段故事∶佛法刚刚传入西藏的时候,当时的藏王学佛以后看见穷人那么多,就把王宫里所有的钱拿出来散布给穷人,希望解决他们的困难。送完了以后,第二天去看看那些穷人,照穷不误,没有改善。现在我们看得见世间很多人,怎么帮忙他,就是没有用;要不然就是需要人帮忙时,总是找不到可以帮忙的人。这都是因为以前在因地当中以种种不正当、狡猾的手段榨取别人,而自己又非常吝啬。
  我们在各行各业可以看到做工的人、读书的人、种田的人,忙了半天,可是利润很少,往往赔本。去做生意,看别人赚钱;种田,别人能够种出很好的收成,偏偏他就是种不出来。有一个人做什么都不顺利,感觉实在痛苦。一天,他百无聊赖,在街上晃荡,看到前面一个测字摊,他听旁人说这个测字先生很灵,就等在测字摊旁边,正在动脑筋的时候,另外一个人跑过去测字,测字先生问那个人∶「你测这个字是为了什么?」他说∶「我想做一笔生意,不晓得顺利不顺利?」「好!你要快!赶快!保证你利市百倍。」所以这个人测完了,付了钱,高高兴兴走了。那个无聊的人因他看到之前的人测的是「鼠」字,便也凑过去选同一个字。测字先生问他∶「你要问什么啊?」「我要做生意。」他想∶前面那个人利市百倍,自己也应该利市百倍,可是测字先生告诉他∶「先生,你千万不要做生意,血本无归!」他想∶前面那个人利市百倍,我怎么会血本无归呢?「不管!我一定要去看看。」所以他付了钱赶快跟上前面那个人,跟对方攀交情。对方告诉他,自己是卖药材的。「哦!你卖什么药材?」无聊的人把对方卖什么药,要卖到哪儿去都打听清楚了,便抢在前头去买药材,准备卖到同一地方去。他抢在前头到了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刚刚发生瘟疫,正需要这个药材,他一到,大家知道他卖的是药材,都上船来抢,一抢船就翻了。结果药材翻到江里也不能用了,真是血本无归。这时后面又来了一艘船,「喂!你的船卖什么?」地方居民问。「药材。」「什么药材?」大家知道是同一药材后,互相告诫∶「小心小心!现在唯一救命的药!千万不要再乱动。」所以很多人去保护它,利市百倍,所以你造什么业,感什么果,丝毫不爽。
  《利器之轮》这本书把道理配昏沈事相,条列分明,加以很多例子的印证,我强有力的感觉到∶对于业的行相认识越来越清楚,可是最重要的是∶对境要去实践。不要小看自己,我们宿生没有积相当的资粮,绝不可能听到老师讲授阿底峡尊者最圆满、珍贵的法宝。
  有一次我到美国三藩市,一个人对我说∶「法师!有一个病人,要求皈依,照理说应该到寺院来,可是已经病得不像样了,能不能发发慈悲,请您过去。」那个病人在台湾书念得很好,苦苦的奋斗到美国打下一片天,很有成就。住很大的房子,家里还有佣人,最好的汽车拥有几部,但是病得半死不活,什么东西都吃不下,身苦、心也苦,这就是「饥渴」状态。
  佛法当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公案,阿育王朝是印度史上最强大的一个帝国。早年,他完全不信佛,东征西讨,中年以后信了佛了,可是到临终的时候,儿子没有一个人来理他。那时候只有一个侄儿在旁边照顾他,可是他要吃,人家不给他吃,最后是饿死的。不过老师对这故事,又有不同的解释∶阿育王信佛以后,他造佛的舍利塔,共造八万四千个塔,许多龙、天、非人都来帮他,所以他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可是他前半生造了非常多的杀业,还造了一个人间地狱,到后来信了佛,本来最应该是下地狱的,可能是饿鬼,而最后重罪轻报,在这一生只是饥渴而死。老师跟我们讲这个故事的真正用意在此。
  老师还说了一个故事。西藏有一贵族,很神气,专门压榨他人,一九五九年逃出来,带了很多钱、很多佣人。后来他的钱被佣人统统花光了,佣人也跑掉了,最后他穷得变成乞丐。后来他也出家了,但是周围的人都不欢喜他。碰见他就数说他以前的不是。老师就告诉大家∶「你不要骂他啊!他这是利器之轮哪!他现在示现,我们应该去同情他、保护他,这样才对。」现在我们理论学到了,也看见事实了,我们应怎么样做这件事情?应该以欢喜心来承担以前的恶业,让这个我爱执代众生来承担受这些苦。也许我们会觉得怕怕的。事实上真的会这么苦?不一定。假定我们心里真的能够承担起来。这个苦不是想像中的这么大。我自己深深记得这个故事,小时候,对打预防针像杀头一样的害怕。在学校平常排队都是往前挤,一轮到排队打针时,大家尽量往后退,我父亲就用种种的方法来告诉我不要怕。有一次他叫我不妨试试看,经过他几次的开导以后,把我的心鼓动起来了,我就自己充好汉,咬紧牙关跑着去。试完了以后居然觉得并不太痛耶!以前我碰到东西,只是轻微的跌破了皮,要擦点酒精之类的东西就害怕,常常要让爸爸追,还要姐姐帮忙捉住我,然后像杀猪一的擦上去。自从我有了那次打针经验以后,心里就开始转过来了。
  老师也讲了类似的故事∶有一次仁波切在拉萨传一个法,那时候仁波切亲传是非常盛大的事情,来参加的人有几十万。老师常时还是个小和尚,所以被挤得老远,那时候没有篷帐,也没有遮阴的地方,全部露天就坐。那一天太阳很大,出家人头又剃得光秃秃的,晒起来非常热,所以大家都受不了而向后移。老师本来也想退,正要退的时候,他忽然想起利器之轮。他想∶今天正好可以自己试试看啊!所以他没离开,很多向他招手说∶「啊!来呀!来呀!」他完全不动,到后来他全神贯注的听,一坐三、四小时。想想在大太阳底下顶个光头,而且西藏的衣服很厚,颜色又深,会吸收更多的热力,坐了三、四个钟头,他说到后来反而感觉不热了。但愿你们能好好去体验。
  如果你有体验的话,你会相信佛经上的一个公案∶以前佛为了求一偈,罗刹要他在身上挖一千个疮,并点上灯为条件,(反观我们不要说挖一千个疮,挖半个疮,只要一碰就痛得受不了),挖完还要在里面点灯,怎么可能?可是佛因为对法的好乐心,所以得到无痛之定,就做到了。很多信佛的人总觉得这只是一个寓言故事,其实是不了解佛法的真正内涵。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能力,《前世今生》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潜能,而且远超过现有的力量。我们现在一口气不可能像世尊这样身上挖一千个疮,但是我们确实可以试试我们的心力。我有个经验,我现在还常常做这个运动,就是站着把脚伸直了,弯腰手碰到地。常常做运动的人对这一动作不稀奇,可是对我却是很困难。有一次几个人在做这个动作,大家都觉得很难,而我一时童心大发,觉得好玩,也来试试看,结果居然一弯就完全弯下去了。别人说∶「你说你不会运动,你骗我!」然后我就再试,结果怎么试就弯不下去了。后来一个整骨的医生教我天天做这个动作,刚开始刻意去做,做得很辛苦,后来想起以前这个经验,就放松身体,一下就弯下去了。所以只要你真正懂得心力的不可思议,很多事情都辨得到。
  现在我回过头来看《利器之轮》,更是觉得它价值无比,它绝对不是讲一个空洞的理论。大家在这里听完了,研讨完了,如果停在空洞的理论,至少你对不起你自己,而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了。所以老师讲完了这个偈,还告诉我们说∶「你真正有心承担的时候,事情就不会如我们想像中的可怕;乃至有意学习,一步一步走上去,发了菩提心,也一定不会退。问题在你有没有一个好的传承,好的老师,还有你是不是具相的弟子。」能够照这样一步一步如法增上,真正的关键便在这里。
  偈十三∶
  「遭他逼役不自主,
  嗔心役使下劣故,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尽身命供他役。」
  前面第十偈,是讲身苦;第十一偈是讲心苦;第十二偈是身苦当中的饥渴。实际上饥渴是受,即受、想、行、识当中的受,如前面老师在太阳底下听经的经验,也是这种状态。现在这一偈是指外在环境的苦。我们会处在条件比较差的一种状态,比如印度,奴役的阶级,长大做别人的佣人,而主人又非常的暴戾,这什么原因?由于自己以前造的业,自己以前也是动不动对佣人发脾气,或是以不人道的方式压榨佣人。现在恶业的利器之轮回过来了。怎么办呢?让所有这种痛苦加在这我爱执上,由我爱执所感得的身体来承担,供人家来役使我,我去服务别人。
  仆人的状态,就是自己没有主权,我们可以说自己要怎么做,可是做奴仆就不行。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没有奴仆了,我小的时候还看见,比如说穷人没钱,就把子女卖给有钱人家,然后一生就卖给人家,长大以后,好的主人会给奴仆安一个家,女的仆佣,就帮她找一个夫家嫁出去;有的就老死在主人家。仆佣要让别人差使,失去自由,做牛做马,如果主人很暴戾,那真是非人的生活,如果仆佣身体健康不好,更是悲惨!这个因在哪里?就是因地当中,他不能够同情弱者,而且还欺榨弱者。
  虐待畜生也一样。我在印度时候,当地都是用驴子搬石头,山上山下的跑,看到旁边有一点草,想吃,主人马上就「叭!」屁股上打下去。常常看见驴身上,被打得印子一条一条的。所以这主人将来就会遭到被奴役的果。
  大善人王凤仪有一次莫名其妙地被一个营官抓去,打军棍打了一整天,结果打的人打得腰酸背痛,可是他却不痛。后来他恍然大悟,想起来自己为什么被打。他曾经为了赶车,鞭打了他的驴子,他当年鞭打那只驴子的时候,意乐不好,所以有这种情况。王大善人是了不起的人,他被打完了还站得起来,一点都不痛,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大家千万不要看这是个故事,这是我们都做得到的。所以我一再地告诉大家∶意乐很重要。像老师被太阳晒,乃至于我自己的体验(见上次讲记),都是告诉我们∶我们的确有无比的潜能。如果事情还没有做,就打退堂鼓,这个仗就不要打了,你准备到地狱去熬吧!如果我们真的懂,在意志上慢慢的锻炼,绝对可以做得到。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业怎么来的,都是我爱执!就让所有的罪障由我爱执来担,而且把我爱执所感得的这个身体,处处地方去服务别人,代别人着想,从内心去想,不但想而且身体力行。
  偈十四∶
  「耳闻不悦诸言语,
  离间等语过失起。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灭除语过失。」
  前面听人家差遣是身业,这里是讲语业。以往造了语业上的过失,现在就听见了粗恶的、下劣的,听起来不快乐的话。「离间等语过失起」这个「等」字包括所有语业的恶业,以前我因地上造了语恶业,现在恶业回报了,所以我听见种种的不悦耳之声,这是利器之轮又回到我身上,怎么办?让我爱执承担所有人遭遇到的这种痛苦。这原则是每偈颂一样的,不过有的时候用在「身」上面,有的时候用在「语」上面。有的时候用在「总」上,有的时候用在「别」上面。
  按说口业里,除了「离间语」还有「恶口」「妄语」「绮语」,为什么特别只把「离间语」提出来?我自己想∶当我们说粗话时,常常是出于无心的习惯,动不动三字经出口;而妄语、绮语,也常是无心说出的,这些在四种语业当中比较轻,而「离间语」常不是无意的说出,所以特别指出来,因为内心的意乐,而成为最重的业。
  通常我们数说别人的错很容易,但是当听见别人说我们,内心便随顺自己的业习气。听到的话很刺耳,我们内心便不能平服,感觉非常苦。还有一种是梦见不吉祥的梦,醒来的时候,心还是碰咚、碰咚跳,然后一直放不下。另外一种不是作梦,不是人在说你,可是心里就会听见什么声音,心神整天的不安,这是神经不正常,这都是利器, , 之轮回到身上。以前我们曾经对好朋友、亲人、夫妇等,恶意的中伤,造谣生事,离间别人,挑拨是非,以前造这个业,现在就会感到这个过失。为什么会去造这种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平常习惯自己做错了却看不见。就是自己看见了,我们也会想尽办法掩饰、覆藏起来。所以我们应该认识自己做的错事,不但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要想办法把它发露!经论有说∶臭的东西如果敞开它,一下子就消失掉了,如果把它掩盖起来,就会越来越臭。通常我们会非常小心的把自己的错误掩盖起来,而老是去发掘别人的错,批评别人。不过,我们发露也要善巧,还要看看对方是不是可以让你发露。如果你对人发露∶「我以前看见你就讨厌……」可是对方听完了,在心里想∶「好家伙!原来你对我这样啊!」晚上就睡不着啦!我们刚开始学习时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对情况看不清楚,而应对方的机也不够,于是经你一说,对方闷在心里,结果不见得因为你发露,事情就解决了,他还是被烦恼所使,下次有机会,仍会回报到你身上。以前的业还没有解决,一发露反而加上新的业。因此对于发露应该注意,但是也不能因此就不发露了!假如我们内心很坦率,自己就不应该去保护、包庇。如果还是保护、包庇,心本身就与法不相应、不清净。
  接下文「恶业利器回转己……」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重要,我们就不必说了。因为原则上每一偈,都在说「利器之轮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如何如何……」总之这是恶业,这恶业回转到我们身上,然后业的主宰是我爱执,所以让我爱执来承担。以后我们就不再提了。然而当我们要照着如理思惟的时候,这一个部分就变得非常重要!要很认真!
  偈十五∶
  「若悉受生不净地,
  串习不净相所致,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唯修清净相。」
  我们只要是凡夫,就永远会在不清净的地方,能投生到净土去的都是佛菩萨。譬如色界,因为粗分的烦恼已经降伏,所以比我们现在所处的欲界清净。我们为什么会在不清净的地方?就是因为自己只见别人的过失,我们平常串习的都是这些不清净的观念,内心当中经常现起的是不净的一种觉受。现在利器之轮回报到我身上,以后我们应该「但观功德勿寻过」。不仅仅是对师长,对同行也要串习得非常清净,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这个问题不在难易,重要的是要把握住两个主要的原因,如果这两个主要的原因把握住的话,就不会有难事。第一,我们是不是有决心要改!当晓得过患的严重性,就会决定改。第二,善巧方便!我们有要改的决心,如果没有善巧,也是没有用。反过来,知道善巧而没有要改的决心,这个善巧也是白白浪费。有了这两种条件,然后实践的时候能够很有力的一步一步做下去,成功的机率就非常大!
  有的人会出生在杂乱不好的地方,或是长大后住在穷困、不安、杂乱的地方,充满着种种麻烦。在台湾,不会有很显著的这种地方,在美国,你会看见一个上流社会跟黑人圈子很不一样。我曾经到美国黑人住的地方去,一看心就乱成一团。我看到一个黑人妈妈带着一个小孩子,小孩要牵着她的手,妈妈不肯,小孩子哭着追上来,妈妈就打他,就像虐待小动物一样。街上乱成一团,大家视若无睹。还有人劝我在黑人区开车千万不要下车,我还听说纽约的黑人哈林区,有很多是化外之民,从出生到老死,也没有登记过,警察都不敢进去。平常我们都是看不见自己的过失,而且容易看自己的好处。稍微做一点事,就觉得自己有多好,看见别人的坏处又是非常容易!这个看过失串习的力量非常强盛,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把心改过来,也就是观功念恩的内涵。
  有些人很有钱,但是住的地方却不好,有的人不一定有钱,甚至是穷光蛋,可是却能住在很好的地方。我们觉得好像不太可能,可是我自己就遇见过这么一个人∶民国七十二年,我住在洛杉矶的莲社,在莲社遇到一个从台北来的人。他为了修行而住在莲社,但莲社有很多人,对他的修行不方便,他就祈求找一个地方。有一次他在马路上走,遇到一个也是台湾来的生意人,对方在美国买了一栋房子,而且金屋藏娇。生意人要离开那个地方,可是秘密又不能泄露出去,正在为这件事忧愁。生意人听见我朋友需要修行的地方,便请他到家里去。生意人对我朋友说他是刚刚新婚,夫妻两人要去度蜜月,麻烦他来住。我朋友就这样长期留下来了。我想这个修行人,以前一定「观功念恩」修得很好!
  寺院是三宝所在之处,按理说我们应该把它看成净土,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串习力非常强,很容易挑剔寺庙的毛病,这根本原因在哪里?在于我爱执。透过我爱执,我有我的见解,然后看外界,就会产生种种过失。有些人还会以一般世间的标准去看寺院,觉得寺院的人不做事情,都很闲,认为出家人是蛀米虫,甚至信了佛法的人,因为过去的串习力也有可能会看成这样,所以我们要自己想∶这是我的串习力,因为我爱执的串习,才会产生我们认为的过失。所以真正的净土是怎么来的?都是透过了对佛法的认识、薰习以后,依照一定次第闻思修,然后在意识上去观想。所以刚开始是以自己的意乐、心力慢慢的配合相应增上修习,如果离开意识去观、要找世间真实的净土,是很难找到的。实际上老师已经把我们今后修行最重要的特点说明了,因为眼前我们还没真正讲到,所以现在不去深谈。不过广论也告诉我们皈依时有六个加行∶先把地方扫好;把佛的圣像供起来;供好了最好的东西,然后要把圣像观想出来;然后对他顶礼也好、忏悔也好,做种种的集聚资粮。这也是观想起来的,眼前我们并不了解这里边的很多真实意义,可是我们谈到造业的时候,造业真正最重要的是什么?意乐!以前我们就停在这点,如果我们继续将一支一支的公案抽出来,我们确定会得到非常精要的一个教授,如同沙里淘金淘到真金,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老师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大仁波切要去朝布达拉宫,当到布达拉宫附近的时候,他非常小心、谦恭的折回,弟子问他∶「上师,你准备了这么久,怎么目的地快到了反而不敢去啊?」「啊!我怎么敢去?这是上乐金刚的坛城啊!这是圣地呀,我这个凡夫踩上去,是罪过万分哪!」因为他看见的不是我们看见的布达拉宫,而是上乐金刚的坛城。听说也有人看见是密集金刚的坛城,也有人看成是观世音菩萨的净土道场。
  老师又举了个例子∶在宗大师的传记里,大师曾说大昭寺里的圣像,是释迦世尊的真身。有一次,一个西藏屠夫去朝圣大昭寺,到了里边,屠夫一个佛像都没有看见,屠夫想∶「奇怪!我怎么没看见佛像?」因为他信佛,所以心里非常忏悔,他就非常真切地不断的忏悔,拜完了以后再看佛像,其他的都看见了,就是主尊──释迦世尊的圣像,仍看不见,最后他看见了世尊圣像的地方是一盘羊肉,因为他是个宰羊的屠夫。听完这故事以后,我们应该晓得怎么做了。我们应该不断的努力去看自己的过失,然后尽量的看别人的功德,不要看别人的过失。布达拉宫对西藏人来说是法王住的地方,法王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一个菩萨住的地方绝对都是净土。即使是一个持戒很清净的人踩过的地方,天神都会很恭敬那踩过的泥沙,何况是一个菩萨所住的地方。所以我非常重视皈依,透过皈依,内心产生了变化,那时候再仔细的去想,就会对问题深入体会。因为无始以来,我们粗猛的现行从来没有一点点机会能摆脱掉,要想对这个题目深入不大可能,这是我个人的经验。
  今天你相信我所讲述的,老师亲自讲,你也相信,但是并不能够听完了在内心当中去缘念而改变自己,除非透过皈依,内心生起如理如量的皈依觉受,假定你进一步又懂得怎么去思惟、去忏悔,今天讲的题目,确定会增长你的信心。除此以外,假定说我们有了这个认识,再进一步把《前世今生》的公案放进去比较,你就不会停在知识的阶段,你内心肯定会产生转变心意的一个力量。那时候我们好好去思惟、观察,对我们的修行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真正重要的,是要想办法把观过念怨的习性改成观功念恩。这个串习一定要经过分别,透过学习,而且要环境的帮助,要以种种的方式,不断的努力,才会产生改变。
  偈十六∶
  资益挚友相仳异,
  因他眷属我挑离,
  恶业利器回转己,
  离他眷行今莫继。
  在周围对我们有益的人,我们会依靠他,但是突然之间他离开、背叛了我们,就是我们以前拆散别人的眷属,造了这个恶业,现在利器之轮回报我们身上来了。所以要把这所有的恶,让我爱执来承担,以后一定不可以再造拆散人家的恶业。
  这「眷属」可以是夫妇、朋友、部下或弟子。我们在因地当中看见别人有非常好的因缘,我们就把他拆散。拆散的方法各式各样,有些对现代人已经不稀奇了,不但不觉得稀奇,而且还觉得是正常的手段,例如一般公司与公司之间会挖角。在这地方,还有一个实际的问题∶譬如我们现在学了佛,我们遇见了不学佛的人,或是学了佛但在不同团体的人,你告诉他∶这个是最圆满的佛法,使他自然而然跟原来学的团体离开了。而本来不学佛的,他世间做得很好,听见你说佛法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他回去家里也坐立不安了。你们说怎么办?假定我们不是为了世间的利益而去做这种事情,是可以的。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佛的弟子们曾经为了一些问题发生争论,最后争论越来越大,形成两大派,连佛也没办法劝他们,于是两派彼此就产生了意见分裂,这就是佛史上有名的毗舍离之争,结果延续了两年最后两派又和合了。佛的弟子就问佛陀原因,世尊说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次看见一个外道,在教诫一大批弟子,世尊就使了一个计,让外道的弟子都离开他的上师。世尊的意乐是完全清净的,但是他的确使人家产生离间的作用,现在他成了佛,尽管他有清净的意乐,还会是产生这样的一个效果。这告诉我们∶世间任何一点点业,只要造了一定会感果,让我们对业产生一个绝对的胜解。何况我们前面讲过,登地菩萨乃至于佛都还会生病,只是他不会痛苦,自己的身体尚且如此,何况是外在的那些弟子。所以这里特别是说,如果平常的时候,我们造了离间别人的事,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偈十七∶
  若尽善士不喜我,
  因曾舍彼依恶眷,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舍离诸恶友。
  如果好的人都不欢喜我,是因为以前因地当中,自己造了舍弃善知识、善友而亲近恶知识、恶友的业,所以现在利器之轮又回到我们身上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要很勇悍的下决心弃舍那些恶伴、恶友!
  这里的「善士」,是对修行人而言,譬如我们要依止师长,找了很有修行的人,但是不管我怎么小心地侍候,他们仍不欢喜我,那是什么原因?那是因为以前造了抛弃、远离善知识的因,而且去亲近非善知识的恶友,乃至于抛弃了讲正法的人而去找讲邪法的人。世间有酒肉朋友,大家坐在一起,吃饱了饭便坐着闲谈,谈得很高兴,真正的善士、善友是不会这样的。善士对我们特别需要,善士一定要比我们层次高,他会规劝我们,用种种方法让我们改善无始以来的恶习,所以给我们的通常都是苦口的良药。平常我们容易听不相干的好话,而该听的话却听不进,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会远离善士,反倒是恶友,我们最容易亲近。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这在寺院里也有这种情形。我在南普陀时,常常规劝人∶既然为是学习而来,应该多跟上座法师学,原则上尽量不要和新来的人多会话,因为一会话,学习的时间就耽搁了。我说了以后,往往对方听了也会回答「是!是!」结果他看看周围,还是找跟他相应的人在一堆。平常我们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也都是这样的习惯。人人都会说来了新环境以后希望交几个新朋友,可是很不幸,交的新朋友仍是换汤不换药。所以那时候我就体会到《广论》说我们都有破衣的过失—好的沾不上,而垃圾却拿都拿不掉!所以说佛道要想走上去,自己要有相当的资粮,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如果你没有资粮,自然而然就是物以类聚,假定我现在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跟我都是新来的,两个人最谈得来,这下就麻烦了。所以这种情况不仅是寺院如此,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可是我们的确是想要力争上游,也希望改变原来的环境而到一个新的地方,可是跨进来却换汤不换药,那实在很可惜,也说不过去。所以我们的确要亲近善士,远离恶友。这「恶友」,我宁愿用另外一个称呼——「非善士夫」。
  如果你亲近的人能够使你增长功德,增长智能,就是善友;如果亲近了以后,他使你造恶业、增邪执,就是恶友。不过理论上讲很容易,我们是不是有能力去辨别,还是问题。善友、恶友包括前面讲的眷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学、夫妇、亲子……都包括在里头。所以老师特别提出一件事情∶你信佛而父母不信佛,那他们算什么?恶友吗?老师说,父母是一回事,善友、恶友是另外一回事情。很多人也问我∶「师父啊,您不是说要孝顺吗?我现在要孝顺,父母却叫我不要学佛,怎么办?」我只好让他去看《广论》。《广论》说我们学佛是为了要想离苦得乐,要真正离苦得乐首先要对苦乐有正确的认识,有了认识后,自己要去实践,并且帮忙别人离苦得乐。假定今天你说要孝顺父母所以不念佛了,那你是要把父母送下地狱永远沈沦?还是要把他们救出轮回?这是《广论》里的标准答案。不过要注意善巧,如果师长告诉我们的话不应理时,我们可以严肃而婉转地跟他们谈问题,但是内心上要很坚定,要有正确的认识来处理事情,这一点对我们特别重要。
  「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善友、善知识,是要把我们世间习气拿掉,他们是拿了手术刀在我们身上把腐肉一块一块割下来,我们会感觉满痛的。因此事前一定要晓得这件事情对我们的真正价值;还有,如果不去做会对我们有何过患。功德、过患辨清楚了,我们就会下定决心,然后采用一种比较温和的、和我们相应的、我们能接受的方式去做。所以认识清楚以后,决心是断然的,但是方法本身是正确的,而且不是贸然的硬来。正确概念的建立要非常坚定、严密,斩钉截铁,一点都不能讨价还价,千万不要含含糊糊。如果没有断然的决心,随便走走碰碰,到时候心里会觉得以前这样也不错嘛!所以去实践的时候,先不要根据和你习性相应的点,然后再慢慢的有耐心地走,渐渐去做,这是我们目前安立的原则。
  偈十八∶
  蒙他增损造罪时,
  因于善士吾轻毁,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不轻蔑增损他。
  上一偈与这一偈都是针对师长而言。前面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都是在讲关于周围的眷属,也就是人际关系。现在这些都是从实际的修行方面而言,从次第去看,这些也是一步一步的从总的原则开始进入问题的重心。第十八偈说∶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遭到别人的毁损,就是以前轻弃了善知识。前面一偈是我们接近善知识,而他不欢喜我,现在是我遭到人家莫名其妙的毁谤,我也没有做什么坏事,人家却来说我,甚至做了好事,他还是怀疑、不认同我做的事。这都是因为我以前曾经轻毁或弃舍了善知识,现在利器之轮回报到我身上。所以以后我不再随便的轻毁、轻蔑别人,乃至于损伤别人。
  有的时候我们会遇见这样的情况∶我做了一件不算大错的事,却遭到别人责备,而且非常严厉,乃至于有时候做对的事情,别人非但没有看见我做对,还看成我错了,而且还说我的坏话来毁谤我。现在这里告诉我们∶这是利器之轮!为什么?因为以前我们在因地舍弃了善知识,或听不进去善知识的好言规劝与教诫,甚而轻蔑善知识。佛在世时,有一次生了病,医生用的药非常的重,众人很关心,担心佛陀会受不了,结果佛吃下去,不但一点事也没有,病也好了,所以大家更加对佛产生无比的景仰。提婆达多晓得以后,他想∶「这个老家伙,专门骗人,我也去吃一下。」他不理会别人的劝阻,就吃了下去,果然痛苦得要命。佛陀便用神通,把手伸出去,在提婆达多头上一碰,提婆达多的病就消失了。如果是我们被治好病,会何等的感激!可是提婆达多却说∶「这个老家伙处处地方卖弄他自己!」可见无始以来串习观过的力量有多强盛!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去劝别人劝不醒,其实不是他劝不醒,是自己不醒,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反过来我们要常警惕自己∶不要动不动就看别人的坏处,如果你不怕阿鼻地狱的话,那是可以的。
  老师还提到敦巴尊者的故事。阿底峡尊者到西藏的时候,他一个最重要的弟子也来到拉萨,就是敦巴尊者。拉萨有个很有名的上座枯敦,对般若非常精通,所以有很多人跟着他,然而枯敦不喜欢敦巴尊者,处处地方指责他、或在后面毁谤他。但是敦巴尊者很尊敬枯敦,处处赞美他、赞叹他。有一次,枯敦的弟子问∶「上师,您老是毁谤敦巴尊者,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奇怪?难道我说的不对吗?」枯敦说。「可是我觉得为什么种敦巴一直赞叹您,恭敬您,您却一天到晚说他坏话?」弟子说。「哦!真有这回事?」「是啊!你可以问问旁人。」一问,果然如此,枯敦就很惭愧,说∶「既然如此,我要向他忏悔。」他就老远的跑去找敦巴尊者,敦巴尊者那时候正在讲佛法,而当时枯敦的名誉远超过敦巴尊者,敦巴尊者远远看见枯敦来了,马上下座,老远便向枯敦顶礼,枯敦一看,马上下马回拜,两个人便一路上拜来拜去,拜得满路的灰尘。敦巴尊者实际上对西藏佛法有非常大的贡献,当时有些人始终只看到坏的那一面,而枯敦尊者却改变过来了。还好他周围还有这么一个弟子,如果你周围有这种人,你还有机会可以改变。老师还特别说∶遇见这种特别情况的时候,是可以当面说出来,不过要委屈婉转的规劝,尤其对师长。但是绝不能背后毁谤或挑拨。
  偈十九∶
  临需诸物耗损时,
  因任轻毁他所需,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成办彼所需。
  平常我们日常所需的东西,有时是手头急需要用的时候,不知怎的很容易坏掉,或者不见了,不管你急得要命也没办法。比如说写字∶一支写得得心应手的笔,写了两天,不晓得怎么搞的,被人家顺手牵羊拿走了,或是墨水没有了,总是有哪个地方出差错,诸如此类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是利器之轮回到我们身上了。主要原因是以前我们常破坏、浪费别人的东西,这一点我们最常见、常犯的错误就是浪费、不珍惜公家的东西,而对自己的东西却看得很重。在团体里最容易看到这一点,以前老一辈的师长在僧团很强调「公财如命,私财如土」,把公家的东西看成自己的命一样重要,而自己的东西如土,我们现在则相反∶「私财如命,公财如土」。这真正的问题在见解,如果见解正确,能够看得远大,自然而然就不会这样。比如说∶一个家庭里,父母管一个家,而子女只管他自己;公司里老板管全体员工,而伙计只管自己。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一点,就晓得要学什么。有一则故事∶有人死了要去投胎。阎罗王问∶「你要吃别人呢?还是给别人吃?」前面一个人说∶「我给别人吃。」阎罗王便在纸上批∶「做老板」;后来一个人说∶「我要吃别人。」阎罗王便批此人给前面的人当伙计。我们习惯都是要吃别人,既然要吃别人,所以只有当伙计的份,受害的还是自己。真正能够给别人吃,是最究竟圆满的佛法,不过「不为自己」这句话好容易讲,但遇到境界时,无始以来的习气,不知不觉还是出来了,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在实践!否则讲了半天,到时候还是为自己的事情忙,而对于公事总是草草了事,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有件事情我非常赞叹。就是法人的法味餐厅,晚上常有一道菜,叫「惜福菜」,是中午吃剩的菜,这道菜居然销路最好,平常吃剩的菜,谁都不愿意再吃,只喜欢吃新鲜的,坏的东西让人家吃,可是我们的同学,渐渐的能够养成习惯∶剩下的东西我来吃。而他们做了这事情,让我来赞叹、随喜,我真是异常感激。但愿人人都能够注意这一点,而实际上这就是佛法。中国儒家的传统,也有这种精神。《孟子》曾经引《诗经》上的一段话∶「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代实行「井田制」,把一块田分九块如「井」字,四周的八块分给周围的人,是私田,中间那一块则是公田。那时候,耕田要靠天下雨来灌溉,如果是我们,当然希望雨能在我那块地多下一点,而古人不是,先希望雨下在公田,然后再下到我的田里来。《诗经》来自民间,可见当时人心的纯朴。
  现在视「公财如土」已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公司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老师说印度人对公家的事情,大家都不管,也都不愿意去做,他们认为国家那么大,反正吃也吃不完,用也用不完。其实国家是怎么来的?还不是由每一个人民组成的,现在自己不珍惜,将来后果就是亡国、灭种,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老师还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老师在还没有到辩经学院之前,在别的学校当老师,他说∶他常常自己家里很俭省,好东西都藏起来,然后到学校便先拿好东西来吃。有时听说哪里要请客,他便前两天先饿肚子,到时候可以多吃一点。如果听说今晚加菜,他早上就不吃了。我们听到觉得好笑,实际上我们想一想,会发现我们也有这种状态。如果我们能仔细的检查内心深处,会发觉没有一个人能够避免这种情形,这是我爱执的行相。在家居士,可以赚多少钱,便吃多少;出家人可不是呀!人家是以清净的信心,或是恭敬,或为了求无上菩提,或为了求解脱而对三宝非常虔诚,而我们出家人以什么样的心去消受?不要说没有很强盛的烦恼,即便是马马虎虎,普普通通的心,只要没有提起精进的心来,都是无法消受的。所以寺院的一些规矩,例如在斋堂吃饭,饭菜不是自己去盛,而是事先都分好摆好,这种做法绝对不是要像防贼一样防人。如果各自盛饭菜,那么这个碗是我的,我便偷偷地把好东西加下去,我也把我爱执这坏东西放进去了,然后做的时候表面做得很漂亮,其实是害了自己。起初我也觉得奇怪∶僧团里菜不管好坏都一起分,像对待小孩一样。只差那么一点点有什么关系?等到自己进了这个圈子,才恍然大悟,觉得这办法真好!所以古来的祖师们,深通人情事故,而且自己已经透脱过来,超越了这个境界,如果我们仔细检查,便会看见这个特点。所以以后你们到寺院去,千万不能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寺院的规矩,特别是中国人总是讲「为善要无所为而为」,标准简直比天还要高,结果到寺院看到这些规矩,就说你们这样做,都是小人作风。实际上佛法绝对不是空谈理论,它是一套很严密、可以实践的方法。
  有一个佛世的公案∶有一个老比丘,佛让他跟目犍连尊者学习,有一次两人到山上,听见痛苦的喊叫声,山上没有其他人,最后找到,原来是一棵树在叫。树上有很多虫,在啃那棵树,所以那棵树在哇啦哇啦叫,老比丘问目犍连尊者为什么会这样,目犍连尊者有神通,就告诉他∶这棵树曾经是一个出家比丘,在僧团当中管柴火的,他常常自己求方便,利用他的职权,将一些柴火给予他的亲友,现在那个比丘感得的就是这棵树,而且被很多虫啃。幸好这个比丘只是管柴火,假定管别的话,那后果会非常严重。
  现在诸位中不少人都是在法人事业里面担任重要职务的人,法人的东西都是信众供养的,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别人的血汗钱,千万不要以我的好乐、私心来对待公物。当你愈向上爬,管辖的范围愈大,你的私心也会愈大、愈可怕。因此,当我们□到这种「临需诸物耗损时」的违缘,要立刻注意到。
  偈二十∶
  心神怏悒且暗暝,
  因于宿世造恶业,
  恶业利器回转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莫成他造罪缘。
  我们常常心神暗钝不清,精神不好,然后好事不想做,坏事却很喜欢地去做,这是什么原因?是利器之轮回到我们自己身上了。这地方的「好事」与「坏事」,「善」跟「恶」,在此稍微说明一下。平常我们做善事,是随顺着习气去做的,这种习气,看起来是善法,但不一定真的是善法,实际上都是在欢喜做恶事。这个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曾经损人、损法,特别是轻毁三宝。我们平常做事的态度要诚、敬,这「诚」是一个真功夫,平常我们都是陷在轻心的状态当中,心里却说不上来。「轻心」并不是指轻视人的心,而是如《了凡四训》上说的「悠悠放任」,就是这种状态。这种心态只有在刻意努力用功,如法作意提持的时候,才会对比出来。没有正式的经过努力,自己是看不出来的。比如说,当我们要精进用功,或者想专心做某件事情,觉得困难来了,心就是没有办法提起来,很多人有这种现象,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前曾经伤害过别人,这种伤害偏重在佛法方面,使得人家不能够得清净,特别是指对三宝而言。
  以前的人,不管是西藏人还是中国人,还有老一辈的日本人,反正受过汉人教育,以及佛法教育的,他都会非常尊重文字。只要有字就很珍惜。西藏人如果在垃圾桶看见有字的东西,一定把它抖出来弄干净,摆在头上顶礼一下,可以洗的就洗干净,再收存起来。我小的时候也是这种情形,如果是经书,就更加尊敬,经典看完了,一定放得好好的,用布包起来。现代不是,经书大半是随便乱丢,乃至于看完了以后,要睡觉了,就摆在枕头底下,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老师还说∶我们现在对三宝很不恭敬,比如泰国是一个佛法很流行的地方,游客也很多,而因为泰国是一个佛国,纪念品上常印有佛像,例如卖调羹纪念品,也有佛像印在调羹上面。然后游客就把佛像放在嘴巴里面咬一咬,乃至于饼干、糖果上面,也把佛像画在上面,皈依三宝的弟子,就把佛给吃进去。这些都是促成别人造恶的助缘,我们千万不能做这种事。
  谈了惜字问题,又牵涉到一个实际的问题∶就是现代报纸、杂志一大堆,要放在哪里呢?我们总是随缘尽分,尽我们所能去劝解别人,然后自己慢慢的身体力行。然而现在有很多的外道,乃至一些算命的,以佛的名义,印了很多有佛像或佛字的宣传单,也有印在报纸上发行,那数量更是可观,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有人说可以学古代作风,把那些字纸收集起来,好好的把它焚化,然后把灰放在干净的地方,或是丢在海里,或埋在地底下。可是当你想照着去做的时候,又有人说焚烧是制造二氧化碳,会消耗氧气,那地球就这么一点点氧气,这么一来,岂不是把我们生命的资源又浪费掉了。所以不烧也不好,烧了又不好,那又怎么办?这是非常实在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做许多的事情,如果在这种小事情上花这么多精神,你还要不要做事情?一个问题都解决不了,跟着后面又一个问题,到最后的结果是∶一筹莫展。
  现在这问题要这样看∶假定没有正确的方法,一定会走上一筹莫展的这条死路,但是反过来看另外一面,我们为什么会感得现在这种时代的业,是因为以前造了种种的恶业,现在对我们最好的事情,就是净罪集资,可是像我们现在的条件,要净罪集资真难,然而反过来看,现在这个时代叫「时大」,如果我们真正的能够振奋起来,做一点事情,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这时候你的心情就会振奋起来了。所以刚刚顾此失彼的问题,现在不必去顾虑很多,然后随缘随分,能做到哪里,就尽你的力量去做,以后总有跟你相应、志同道合的人。一个人做不到,就两个人做,两个人做不到,就四个人去做,总是要有个立足点,作为下手处。佛法就是这样,整个的《利器之轮》,也是在告诉我们这一点。我学广论二十多年来,锲而不舍,现在居然有一批人,做了许多别人绝对做不到的事情。例如有机无农药耕作的事情,这是世界性的问题,连政府的力量也做不到,而我们这些外行人居然做到了,所以问题始终是你用什么方法策励自己,这才是真正重要的,整个的《利器之轮》都在告诉我们这一点∶从一边看,是焦头烂额,走投无路,从另一边看却是前途无量。唯一的关键在要把握住正见,要能忍得住,只要找到了这一点,这些问题就会慢慢的转变过来了。
  偈二十一∶
  事悉不成心烦愦,
  系因障难正行业,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尽断障难行。
  我要做的事情,老是办不好,或是办得不称心,心里就很烦躁。这是什么原因?是利器之轮回到我们身上!这一偈的特点在讲心烦意乱,总感觉得很深的挫折感,好像样样事情,不管大小,都不称心。比如说,写文章,正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忽然有个人进来了,或是电话响了,而当没有干扰的时候,你便咬着笔杆,脑筋一片模糊,偏偏那时候,就是没有人来找你。我们会遇见各式各样的这种事情。老师就说了一个笑话∶有的时候,坐得实在不耐烦,就觉得肚子饿了,便去煮茶(西藏人都是喝茶和吃糌粑),结果水又老烧不开,便怪谁放这么多水,可是又不倒掉一些。就像这种情形,其实不一定是什么大事,可是当我们遇到心里烦躁的时候,会发现周围没有一样事情称心的,而且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在跟你捣蛋,这是什么原因?是利器之轮回到自己,原因就是我们以前常常去阻止别人,障碍别人,或明或暗地捣乱别人。
  我们是不是一定不可以阻碍别人呢?有一件事情是可以阻碍的,就是当别人做坏事的时候,我们可以阻碍,不过要很小心,当我们去阻碍他的时候,我是怀着什么心?这个很重要。其实阻碍别人做坏事这件事情并不难,世间人都做得到,父母阻止小孩做坏事就是如此。当然这件事情跟阻碍人做善事是完全不一样的,阻碍人做善事绝对会遭来如前面所说的很恶劣的恶报。但阻碍人做坏事时,对于学佛的佛弟子还要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当做这件事的时候,心理至少是无记心状态,实际上应该有的是∶善净意乐,即我看他这么做,对团体以及他自己不利,因此我阻止他。我们做事情,常常到后来都会养成习惯,在法人事业里做的事情,就算我自己有恶心,可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跟佛法僧三宝相应,还是会有利世间的。现在也许我正在做有利世间的一部分,这是出于我的习惯,可是碰到别人跟我不相应,我心里面便以嗔心随顺着自己的意乐,找种种理由说对方不行,虽然你是阻止人家做坏事,但这种意乐我们应该注意,也要净化。而且如果这样去做,我们会常常为自己的恶意找藉口,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这个偈颂本身我很简单的讲过,整个《利器之轮》讲的内容都是我们眼前生活当中可以遇得见的,或是从外面事相,或是从内心精神方面,不管从哪方面讲,遇见这种根本问题,就是利器之轮,也就是说以前我们造了不相应的业,现在这个业回过头来感果了,使我们也同样遭遇这种困扰。因此在这一种情况之下,我们千万不要迷在外面事相上,跟着继续造罪,然后增长烦恼,辗转相应下去。我们应该在此认识到,既然是业,造业最重要在意乐,意乐的中心是我爱执,所以所有《利器之轮》讲的事情,都有个特别的对治,就是从观念上找到问题的中心在我爱执,然后每遇见任何一件事情,都希望藉外面不如意的状态对治自己的我爱执。修行本身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知苦,以我们现在的情况,假定我们条件够,可以马上修无常苦空,那非常好。可是现在我们的缘还不顺,现实环境又有许多困难,像这种无常之苦,无常苦空,要花很多时间去思惟才修得成,而《利器之轮》能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当下就把过患转为道用,所以它是一个非常殊胜,非常善巧的一种方便。不过这始终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千万不要在文字上面转,我们的文字习气已经太强了,大家在心里上要努力去做这件事情。
  偈二十二∶
  任所作为师不悦
  实乃阴违于正法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于法少背违
  「任所作为师不悦,实乃阴违于正法」,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特别是我们现在学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渐渐了解整个佛法的教授中心,是在依止自己的老师,这点非常重要。现在你去依你的老师,可是不管怎么做,老师就是不高兴,为什么?就是以前我们跟随师长的时候阳奉阴违,表面上做的是一套,回过头做的又是另一套,我们最容易犯这一点。其实一般人都会犯的,只是程度有不同。但是世间跟佛法毕竟是两条路,若要学习佛法,想真正步步深入,老师尤其重要,所以上一偈子曾经谈到「诚敬」。「诚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完全做给自己看的。对于老师的教诫,你点头称是,也做得非常好,可是当老师不在时,你做的又不是那么一回事情,跟他的教诫并不相应。《广论》上面也告诉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有一个黑法,如果犯的话,来生就会忘失菩提心,这黑法就是谄诳。发菩提心是何等艰难!好不容易发了菩提心,如果这种毛病不改,来世仍会忘失菩提心的。
  老师说他做学生的时候,觉得他的老师脾气很好,老师怎么侍候他,他永远是高高兴兴,欢欢喜喜的。后来老师离开,换了一个人当侍者,他是老师的同学。老师同学当侍者之后,老师就觉得他的老师脾气变了,一天到晚发脾气,一天到晚骂那个同学。老师注意到,那个同学并不见得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而老师骂他的时候,他总是说∶「是、是……」从来也不还口。老师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学了利器之轮,便注意去观察,发现那位侍者就是有宿生带来的余习,在人面前是一个样,人背后是一个样;或者当面跟你这样说,可是心里面不是这样。如果仔细反省,我们也常常会犯这个毛病。有的时候,我们这样做是因为面子问题,有的时候是已养成了习惯,那时候我们就要仔细去检查。因为学佛要想走上去,师长的摄受是一个绝端重要,不可缺少的条件。现在你跑到老师面前,怎么做老师都不欢喜,都骂你,你怎么去依止他?就算你骂不退,也只有被骂了一辈子,如此而已。所以我们要学诚敬,从自己内心做起。儒家讲的「仁」,跟佛法讲的道理,都是从内心这个特点上出发的。欺骗人很容易,欺骗自己就非常麻烦,而且这个习惯养成以后很难改过来,所以在这种地方我们要注意。其实我们绝对没有想要欺骗自己,只是被无明所使、所欺,这才是我们最可怜的地方。
  偈二十三∶
  尽遭有情乖倒时
  因昔藐视惭愧法
  恶业利器回转己
  不应之行耻慎行
  这偈是说∶我们经常遇到周遭人的责怪,有时候,就算我们是诚心诚意的对待人家,也得不到好报。这是利器之轮回向我们,而我们以前是造了什么业,会产生这种状态?就是无惭、无愧!惭与愧在修学佛法当中是绝端重要的,所以《佛遗教经》里,世尊亲口叮咛我们∶「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如果我们有这个善法,所有的好事情都出来了,这个法消失掉,所有的坏事情都会跟着来。理直气壮、大言不惭的人通常是不会有惭愧的;还有一种人不会理直气壮,可是不愠不火给你一个相应不理,也是无惭无愧。现在我们来看自己,如果我们因地当中,没有惭愧,将来就会遇见这种事情∶就是经常会遭到旁人的不满,乃至于很认真地做,结果也没好报。
  无惭无愧是什么样的状态?怎么会产生无惭无愧?世间的我们先不谈,修学佛法的这个圈子里,最容易引发无惭无愧的便是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使我们像吃甘蔗皮一样,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告诉我们得少为吃障碍很多,罗汉尚且要为得少为足而后悔,我们现在差罗汉差了十万八千里,更要看清楚这一点。得少为足会引发无惭无愧,对我们伤害最大,在学佛路上会不断地出现这问题。惭愧是怎么样的行相?惭愧的时候,内心的心理状态是一样的,就是自己觉得不行,自己觉得不对,对自己的心行厌舍,羞愧、羞耻而要力求改善、增上。所以《了凡四训》讲到改过之法,真的要改过,惭愧是必须要的一个条件,不管是世间法或佛法,都非常强调这件事情。中国古代儒家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这个人有羞耻之心还有可为,如果连羞耻之心都没有,那就无药可救了。所以前面说有人大言不惭固然不可以,而很多人不愠不火,也许你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可是羞耻之心已经丧失掉了,这种人也就失去了能够增上的特点。所以在内心上策励自己改善,这个力量就「惭」与「愧」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惭」是从自己这方面去看,而「愧」是从外面来看。这又是什么意思?我简单说一说∶譬如学了《广论》以后,如果惭愧的话,就是∶我学了广论千万不可以观察别人的过失,应该自己努力,策励自己;反过来如果不惭愧的话是∶学了广论,觉得那些没学的人,懂得什么东西!所以同样学了《广论》产生的效益可以完全相反。也许你讲的没有错,没学《广论》之前,所学的佛法,实在是抓不到头,现在学好了,了解了理路,觉得很高兴,你或许比那些人高,但是这跟广论的教义是不相应的。所以「惭」是从自己内发,觉得我不可以再做种种不相应的事情,或是觉得学了佛了,应该怎样又怎样,这种状态都是从自己去看的。然后,「愧」是这种情形∶我现在学了佛法,周围的人对我有这么多的期望,或者出了家了,就想∶我今天出了家,如果不好好做,怎么对得起我的父母、我的师长呢?所以由外面的境来引发自己知羞耻,提升自己的叫「愧」。这就是「惭」与「愧」的分别。
  有一次老师还特别叮咛一件事情,我听了觉得非常欢喜。老师说∶做一个老师有很多弟子跟着他,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就算他样样精通了,可是为了要带这些学生,他还是必须身体力行地实践。我自己重新温习到这里的时候,想起老师的话真正感觉到又惭又愧!我愿意将这点跟各位共同来勉励。可是我们常常学了《广论》道理以后,便要跟人家比,觉得人家不行、不懂,我是学《广论》的,《广论》多好多好,这其实已经走上无惭无愧之路了。假定我们在因地上面,造了这样的一个内涵,我们将来会感得怎么样的一个果报呢?就是如前面讲的∶做什么事情总是跟人家不相应,换句话说就是无论到那里总会跟别人合不来,乃至于彼此间交相指责。我们都会遇见这种情况,如果不讲佛法,世间本来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可是拿佛法来衡准,这件事情变得非常重要。这《利器之轮》是佛法当中的精要,但愿我们能够用它来好好地提升自己。那么平常就要战兢惕励。像《了凡四训》里的袁了凡先生以前是悠悠放任,后来袁先生以及《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的俞公,都变成战兢惕励,虽在暗室之中,还是战战兢兢,一刻都不放松地行善。当我们真正有惭愧心的时候,心里会有一种很强大的策励力量,这时候放逸心一定不在。放逸是一切的恶法之源,一放逸所有的恶法都跟着来了。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精进是所有善法当中的根本,而放逸正是相反,惭愧则是善法里一个重要的防护。
  偈二十四∶
  诸眷□聚便厌离
  实因劣习四方弥
  恶业利器回转己
  待他宜有美性行
  自己有很多眷属,从子女、夫妇,乃至于普通一般团体当中的朋友,本来好好的,但是过一些时候慢慢地眷属都离开了,然后彼此间相互厌烦排斥,这是什么原因?这是以前因地当中自己做了坏事,然后把坏事移罪于人。如果因地当中造了这种恶业,这世你周围很要好的人,会突然跟你产生非常严重的排拒,那是非常大的痛苦。世间很多家庭不和睦,本来家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家是一个阿修罗聚会之处,大家吵得天翻地覆,就是以前造了过错,并且移罪于人。
  老师讲一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修行得很好,自己跑到山洞里精进用功。有一天因为他的袈裟穿久了,颜色都褪了,所以他要重新再染。那一天他捡了一点柴火,把衣服加上染料,放在锅子里煮。同一时间,山下一群牧羊人正在找一只羊,在山区里怎么找也找不到,而山里边只看到这个和尚,他们想∶「这个和尚应该不会偷羊,但是没有别的人来啊?」最后两个牧羊人代表就跑去问和尚有没有拿那只羊,这出家人说没有,(印度出家人是不吃素的,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两个人看见和尚正在煮东西,就问和尚锅里煮什么,因为袈裟很大,所以用一个大的锅子在煮,和尚回答说他在染衣服,结果打开来一看,两人看到锅子里是羊皮,除了羊皮以外锅子里面都是血。两个牧羊人就跑到山下去告状。县官就把他抓起来,问他有没有偷羊,他仍辩说没偷,就把他又打又揍,并把他关起来。因为关了很久,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情,结果真正偷羊的人,心不安起来,最后心里愈想愈不安,便去自首。这下那个县官麻烦了,他已经把比丘抓起来烤打,而且还关了很久,县官不晓得怎么办是好,有人教他去问佛陀,大家就跑去问佛。佛说∶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在山里偷了别人一只羊,偷了羊以后还赖掉,然后嫁祸于人,害别人受了很多冤枉,吃很多苦头,但是他愈来愈不安,也就自首了,后来还认真的修学佛学,这个人就是被冤枉的比丘,因为前世造了嫁祸于人的罪,现在业感果了,所以会遭到这样的问题。不过这比丘很幸运,前世他虽然嫁祸于人,后来因为听见佛法,自首而且忏悔,虽然这世遭拷打、被关,后来他还是证果了,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幸运?很难说喔!通常这种业会和后世的业辗转的缠在一块,在《生命不死》这本书里提供很多这种例子。
  以前我们学过「观业忍受」,就是想∶既然苦果是业的话,内心自然安忍下来。「忍」是一种高度的智能,不要把它看作是忍耐而已。而我们怎样忍?并不是说我硬吞下来,而是以智能从内心上完全的把烦恼化解掉。现在这地方不但能化解掉,而且能转过患为功德,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
  当我们真正了解每一偈的内容以后,最主要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体会、运用。每偈彼此间有交叉互通,任何一个偈颂你都可以好好去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观察。观察是用心来观察,观察完要回过头来反照我们的心,比照一下以前我们遇见事情时候的心态,和学了《广论》、《利器之轮》之后,如何用这法镜来照我们的心,两相比照,然后从法镜当中把心上发现的污点慢慢净除。现在《利器之轮》要我们净除的中心点,只要我们把握得住,一生将是受用不尽。
  剩下一点时间我想谈关于日行一善。不管我们碰到什么境,我们随时提起这是《利器之轮》回到我们身上来,大家记得要常常把利器之轮摆在心上,如果我们能把握这个重点去做,原则上善行不会困难。当然还要有很多辅助的条件,然而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并且确信三宝决不会放弃我们,我们就能做下去,这是很重要的因。所以现在觉得做善行很困难,有一段时间觉得走不上去,这是必然的现象。通常我们开始做善行,前三个星期很好,到三个月、五个月就不一定行了,三年、五年更糟糕,这是时间的问题。因为刚开始时自己还在摸索当中,摸索时兴趣还在,等摸熟了以后,第一个问题是新鲜感没有了,第二个问题是开始实践觉得困难都呈现了。这就像我们学开车的时候,当快要会的时候,我就放弃不开。我们常常就是这样∶学了一样东西,当要去利用它时,有太多情况使我们停下来。所以我建议大家,慢慢的继续做,我自己也在做,不同的是我始终没放弃,有的时候会停一段时间,过一些时再提起来。可是做一段时间后,看看以前走过的路,很明显的能看得出进步,所以后面很多事情的成长便都是靠这样的一个经验,有了做下去的动力。我们现在既然已经体会到这条路是我们必学的,放弃掉了以后也没有路好走,就要坚持下去,而这成败的真正关键在三宝。我不多说了,你们好好去体会。
  偈二十六
  病障水肿折磨时
  滥耗檀施习染故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遮信施夺等行
  我们经常会有一些病痛,说大也不大,常常只是小病,可是麻烦的是修行的时候,这病痛常会影响我们修行,这是利器之轮。这个毛病的原因是以前出家受人信施却不能如法持戒。别人是以非常清净心来供养,但是我们却没有跟他相应的清净意乐去接受。这时候虽然不算破戒,但是仍有缺、穿、漏等守戒不圆满的层次。通常情况,破了戒非堕落不可,根本谈不到修行,再不然也有可能堕落了以后再回来的时候余报还在,出家修行的习气还在,如果这时再出家就会产生这种小病小痛的现象。
  也许有人看了这偈颂觉得修行这么难,就不敢出家。你们如果不想出家,我也不劝你们,不过我们要了解一个事实∶假定不出家日子会很好过,我是第一个不想出家,即使出了家我也要还俗。而事实上不然,很多经论都说∶出家以后,不好好持戒才会堕落,是我们自己要堕落,佛难道希望我们堕落吗?所以两者(出家堕落和在家享乐)比较起来,宁愿选择出家而可能堕落,因为种了出家的因将来总有机会走上去。所以平常我们看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去看,如果断章取义只看一部分,往往会走偏。因此经论上告诉我们∶热铁丸吞下去会伤你的喉咙、伤你的肠胃、乃至于送了你的命,可是不一定会把你送到三恶道去;但是如果出家破人信施,不但要下三恶道,还会断掉解脱慧命,这是很严重的事情。
  现在对在家居士来说,到这团体来做义工,我们尽心尽力、希望能够力争上游,我们的行为会影响非常深远。虽然会很辛苦、很麻烦,但是因为我们现在是「时大」,只要我们用心,马上就会现出正面的影响,这一点在慈心事业已经很明显的现出来了。因为我们有这么多的同学,学了以后能够如法的去做,虽然仅仅做到一点点而产生的效应却很大,的确令别人惊讶!这情况使我们走上去的人产生信心,相信只要去做,效应就会出来。而圈子以外的人,看见了会仰望,因为仰望也会进来,这个影响留在世间,佛法住世就靠这个力量。所以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看两面,坏的那一面我们绝对要看,看了以后就要防范它;好的那一面我们更应该看,看了以后可以鼓励我们。
  偈二十七
  传染疫疾忽缠身
  因昔违损于誓言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断离不善业
  前面一偈是说∶我们常常会生一些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要修行的时候,它又能阻止你,原因是因为修行的基础是出家、持戒,但在因地当中这些东西没做好,所以现在麻烦就跟着你。而这一颂是说∶我们好端端的,突然被疾病传染,例如流行性感冒之类的,这个原因很多,在这里特别是针对修行而言,指以前当出家人时对誓言、对自己的承诺有所违背。誓言在密教里面我们称它为「三昧耶」,阿底峡尊者要到西藏的时候,跟他的弟子约好三年要回印度,这个约定就是他们师弟之间的誓言,他们是非常重视誓言,绝对不能破的。我们常常承担一个事情,可是到时候黄牛不负责任,结果就会碰到这种情况。除了佛法里边,世间法也是一样,应该重承诺。
  修学佛道不论是出家人、在家人,基本上共同遵守的是断除十恶、广修十善。每一尊佛出世所制的戒律,就是以此为最重要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总则。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福德所在。现在的比丘、比丘尼戒是针对事相,其中绝大部分是防护戒,是防范做错的。譬如不准你看、不准你出去,因为你出去了以后心会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一乱就不好好修行,所以把你关在寺庙。因为你看不见,所以你就不会做坏事,而周围同行的人自然会劝你去做好事。因此我们佛弟子主要的誓言就是∶「我是皈依三宝的弟子,皈依,是我自己要皈依的。」这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的誓言。
  偈二十八
  于诸所知心迷暗
  等闲轻弃正法故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励修闻等慧
  这几个偈颂都互有关系,都是专门指修行而言。我们对于所学的,特别是佛法,心里边常常有疑虑,如《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的俞公,起初要做善行时也是非疑则惰,要做好事的时候,心里就软趴趴的,觉得这么辛苦的事情该不该做?或者心里对该做的事情疑惑而没去做。平常我们学习过程当中也常如此∶明明晓得应该这样做,可是到那时候心里就会产生这种心理状态。为什么理论上我们晓得佛法对我们这么重要、这么好,可是一旦修行就产生这种现象呢?那是利器之轮,我们以前积累的这种恶习又现出来了,以致没有办法能够照着佛经上或者师长、三宝指导的去做,一片模糊,最后乃至于走错了。到底以前造了什么样的恶习?就是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原本应该舍弃不相应的恶业,而认真地遵循出世间的佛法去做,可是实际上我们做的刚好相反,常忙着世间的事情,而舍弃了应该依照佛法去做。
  这一点在现在末法时期是我们共同的业,对在家人固然困难,对出家人一样很困难。平常我们讲很多理论,要做的时候心却没有自在,我们没有力量把握住它,偏偏这个心又跟着烦恼转,我们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这里告诉我们这是宿业带来的习气,如果不断除,它会始终把我们牵制得死死的。老师说∶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会有两种心情,一种是为现世的利益;一种是为了佛法而弃舍现世的利益。理论上,修行的人,绝对不会去忙现世利益,可是我们现在偏偏舍不得现世利益,平常我们做事情的过程也是这样,往往把世间利益放在前头。将来这个习惯影响我们,我们心里已造了这样的业,你要想走学佛这条路,它便处处障碍你,然后内心当中不知不觉就会弃舍佛法或走错方向,乃至于心里一开头就非疑则惰。
  理论上我不要这样,可是心里却犹犹豫豫的,这都是以前的余习。怎么办才好?老师找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次第,也就是修学佛法的次第,如《瑜伽师地论》四个修学的方便∶亲近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实际上讲到闻思的时候,一定要有依靠的师跟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也很幸运,在家出家都有可以依靠的师友。不过这都是宿生积累的善业,只是我们所积的善业不甚清净,所以多多少少有一些问题。但是反过来看,我们非常幸运,末法的时候还有可以把我们救起来的,可以走上去的一个立足点。所以我们一定要趁这个机会,赶上最后末班车,这一班车如果脱掉的话,是非常可怜、也非常可怕的事情。
  老师前面几个偈子讲得都很短,可是在这地方讲得非常长,因此我们不但要依师,还要依团体。在家居士基本生活毕竟还需要,所以做事情的时候难免心里就会想家里人怎么办?我觉得原则上我们要顾虑这个家,使家庭大致上没有什么太严重的问题,再全部精神放过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我不主张唱高调说修行要放弃世间事情,然后真正去做的时候,心里面却被牵扯住,造了许多违缘,最严重的莫过于此。但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注意这点。
  并不是出家人就没有这个问题,我仔细检查,我的问题也是完全一模一样的∶现在眼前有几件事情要做,我到底先做哪一件?通常情况,常常是世俗的事情影响力较大。我们仔细去检查就会感觉得到,像这种地方都要下真功夫才可以,绝对不是嘴巴讲讲而已。进一步来说,如果我们下功夫的话,绝对会产生效应,你自己也会看见。依我个人来说,当我提起心力来的时候,正面的效应会战胜,如果不提起来,就输掉了,就像拔河比赛一样。不过修行这一件事情绝对不可能在三、五载之内有一个决定性的影响。毕竟像善财童子在一生之内圆满旷劫之因,是非常少的,何况善财童子在因地上已集了多少深厚的资粮。因此我们现在主要就在集资粮,而在这过程当中第一点我们要懂得怎样有所依,即依止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包括佛、法、僧三宝在里头,一定是跟这三样相应的才是真正的善知识。然后再好好的听闻,譬如对《利器之轮》要多听,多去思惟,这对我们有绝对的影响。我们最犯忌的就是前面几个偈子都觉得很相应,可是心里想的却是另外一套,如果这样的话就完全走错了。真正重要的是把听的道理如理思惟,然后闻跟思要放到一块儿去做。但是我们仍在不知不觉当中被私心所使,不知不觉走上错路,而且常常自己觉得脑筋好,神不知鬼不觉的成就了那样一个事业,最伤害自己的莫过于此。我们不会损害佛法,佛法也是被损害不了的,而我们损害自己、损害周围的人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损害了以后最痛苦的还是自己。如果好好的读《利器之轮》就会看见这点。
  看清这一点以后,我们就不敢乱来了。所以「闻」、「思」彼此间的切磋琢磨;乃至于前面老师所讲∶不要面孔上做得很好看,然后里边出岔,宁愿表面很粗鲁可是很实在,都是从这基础上讲的。我们很容易做一个面面俱到,让人家感觉很好的人,可是在佛法上你要想跨上去的机会会很少,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很实在的人。在这个团体当中做久了以后,大家自然而然就会建立很好的关系,很好的信心,彼此间大家会产生良好、互相增上的缘。如果跟凤山寺的法师接触,你大概有一个感觉,觉得凤山寺的法师都不通人情事故,而好也好在这里——平常人与人之间那种花招可以减到最低限度。这在世间法是行不通的,我们一定要说很多好话,说了半天义理跟意趣又何在?也不知道,你要去摸透对方的心真辛苦啊!僧团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不过我并不建议你们在家居士要像这样,就如办学校一样,如果僧团法师去当幼稚园的老师,那幼稚园就要关门了。如果办的是小学或中学就没关系,学生都已经熟悉了,不会被吓跑。所以要一步一步来,这原则大家要知道,这样我们才可以渐次改善、增上。透过了前面颂偈,亲近我们应该亲近的,然后应该听闻、思惟,然后呢?现在我们还没有到真正修的时候,本来修是修定、慧,我们现在闻、思以后重点在「戒」,这是很重要的。然后要告诉自己∶以前我在这上头有一些问题,所以要注意,现在我们参与这个团体是不为世间名利的,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听闻佛法,听闻了以后不再是口耳之学,还要如理思维。思惟法语的时候,千万不要依文解义,不要师心自用,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几个根本原则。平常我们去依止,其实都是依止自己,这样对我们有什么利益?我们现在求的是出世的无上利益,如果你世间放不下或者看不透,一定会被这东西覆盖、淹没。如果我们能够一步一步、慢慢的照着这样的层次去深入,就很好,现在有很多人积极修行,但是他再怎么修,如果这个难关不能克服,便始终爬不上去。
  偈二十九∶
  行法每为困眠覆
  因于正法积障故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为法勤苦行
  这又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个偈是说∶我们不修行则已,一修行就眼睛睁不开。我曾经遇过一个人,一听经就昏昏欲睡,他自己非常好乐,可是一修行就觉得疲倦难挡,可是不谈佛法就精神百倍。在座很多人有带研讨班经验,常常我们在讲的时候,讲得别人都睡觉了,自己还是精神百倍;可是听法的时候,听不了十分钟,眼睛就睁不开了,即使瞪大了眼睛听半天,也不知道对方说些什么。我自己听法的时候也会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听了非常欢喜,听的时候精神非常贯注,所以听完很入神的话,晚上一定睡不着觉;有的时候听得不入神,听完了以后便像被催眠一样,回去正好睡觉。这是利器之轮,那是什么原因会产生这样的情形?就是我们以前弄脏了三宝。
  常常我们晚上睡不着很难受,就想念佛好啦,让念佛像催眠一样,念念就睡着了,觉得很好,再不然念六字大明咒,然后念睡着了。因为我们把这最珍贵的圣号当做催眠的工具,当然一遇见法自然睡眠就来了。如是业如是果,非常严重,这一点我们平常要小心一点。有时候晚上脑筋里面还是在念佛,没关系,我们并不是刻意要把佛号当做催眠一样。如果为了使你睡眠睡得很好,像《广论》上面告诉我们悎寤瑜伽的修行要四种资粮∶密护根门、正知而行。修习悎寤瑜伽,一种是睡的时候光明想,一种是睡的时候持着佛号,虽然睡着了,可是念头相续仍旧与法相应,如果你是怀着这个念头睡去,我非常鼓励,可是你因为睡不着,希望念念佛睡着,千万不要做!除了这个以外,就是平常我们不尊敬法或者任意弄脏它,所以以后一碰到这个法,困难就来了。
  偈三十∶
  爱着烦恼极散逸
  生死无常过未习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猛利策厌离
  平常我们的心都是散乱的,并且欢喜放逸。欢喜散乱、放逸要以佛法来衡量,我们才能了解其中特点。《了凡四训》的袁了凡先生说他以前「优游放任」,自从遇见云谷法会禅师,听了他的教诫之后,心里就有「战兢惕励」的现象。我们看看自己有没有战克惕励的状况,如果没有,就是「散逸」。仔细想想,这是不是我们一般的状态?你说你也有积极认真的时候,可是是什么时候?你说去上班、赚钱的时候,而上班在等车时却争先恐后,惟恐被落到后头;或者工作上有什么利益当前,就瞪大眼睛要与人争,除了这种时间以外,忙完以后,就是享受的心态,认为忙完了应该享受一下。这在佛法就是「散逸」,这一点若不透过佛法的教诫,我们根本不知道。现在我们将佛法与世间一般想法比较,就能体会这特点。所以这一偈说平常我们喜好烦恼,喜好贪嗔痴,因为世间就是这样想∶平常忙了半天,吃好一点、穿好一点,享受一下有什么关系呀?因此这几个偈子都是依修行来说。
  我们修行时满涣散的,精神集中不起来,但是做世间的事情却是满欢喜的。想去看经、听经,心里就是提不起来,而看电视、说笑话却很来劲。这是什么原因?是利器之轮。其实不仅如此,我自己现在渐渐在检查,发觉就算我在看佛经,如果看我欢喜的,我看得很来劲,虽然这本书也是经论,可是其实我是把这经论看成闲书看,你们有没有这个经论?如果有,要注意,这是我们对经论没有恭敬心,久了就会养成恶习。
  本来看经论有几种方式,你可以以非常恭敬的心,而不用分别地看,可是内心当中诚敬到如亲自面对佛陀一样,然后你不一定要念佛的功德,可是要有无比的诚敬心,印光大师就建议我们诵经的时候以如此的恭敬而不要去分别。这我们做不到。再不然你要去阅读的时候,就要认真的,慢慢的看。记得我刚出家的时候,我在看《华严经》,仁俊法师就问我∶「你在看华严,很好,看多少呢?」我告诉他一天大概看两卷,他很惊讶地说∶「你看两卷?」我觉得很奇怪,看两卷有什么不对啊?后来我问法师看多少,他说半卷,当时我想怎么可能呢?但是因为我对仁法师很尊敬,所以我想他的话总有道理。过了多少年以后,我慢慢的懂了,如果你们非常认真,很恭敬且努力去读经的话,半卷是太多了,除非你精神非常好。如果我们非常恭敬的去阅读,很认真的去看,这样我们绝对能够受用。平常我们的习惯就是消遣,觉得无聊,怎么办?就看书、看经嘛!这样看经和看报纸有什么差别?本来缘着经和缘着报纸是绝对不一样的,可是当时内心当中的效应是不是一样?都是在消遣嘛!都是在浪费我们生命,而且我们对三宝经论亵渎不恭敬,就这样眼前得的果报并不是好的,为什么会这样?还是我们以前的烦恼习气造成的,我们现在做事情的时候随顺着烦恼习气,问题就在这地方。虽然毕竟将来你看了以后,这究竟的影响一定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很清楚。
  有的人听了以后,便会说我不敢看经了,前面我已经说过,也许你做完了以后会堕落,可是你不做的话,就能保证不堕落吗?不堕落的话,你仍会以其他的方式堕落,现在我因这样而堕落,还有机会回来,其他的方式堕落就没机会来了。所以要反过来看,要将以前这种看事情的方式努力的改过来,这才是真正学到《利器之轮》的重点。老师也特别提到当我们碰见这种情况的对治,这个对治方法对在家居士有一些困难,对出家人也不大容易。平常我们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欠缺了如法的缘念三宝,缘念无常轮回苦,假定平常我们真的能观无常,能观轮回苦,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不过我们所以能够观轮回苦、观无常,还是要透过前面这一些道理,才能够一步一步地改善,渐次的增上。
  偈三十一∶
  任所行事皆挫退
  业因果理昔轻毁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勤行忍等业
  我们在世间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会遇见种种的困难,尽管我们努力去克服,结果产生的效果是愈来愈差。一般来说,一分努力,就有一分成果。但像这一偈的情况,是你怎么努力,也没成果,不但没成果,努力的结果是越来越糟糕。譬如∶一个家庭,愈来愈衰败。当然这种情况出世间也一样有这种可能。老师说,有很多家庭孩子、父母大家非常努力去做,民间有一句话,「大富由天,小富勤俭」,是说大富大贵都是你的天命,如果勤勤俭俭,大的虽然得不到,小的多少会有一点,然而却有这种情况∶怎么努力,却也怎么不顺,乃至于家里会愈来愈衰退。这个情况,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可能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认为我尽心尽力的去做,怎么做了半天,好心得不到好报呢?下面就说是什么原因。这原因是因为以前我们亲近了不应该亲近的人跟事。修学佛法以后,应该跟三宝相应,可是我们接近的人偏偏不信三宝,譬如祭祠,我们应该供养三宝,可是我们却供养神道,而且还非常认真,可是却不会去供养三宝。因为这样的关系,尽管我们也是很认真的去做,可是产生的效果却是怎么做怎么差,而这最主要根本的原因,便在于我们违背因果缘起法则,我们不了解业果缘起的法则。
  世间的真相,都是业果缘起。如果我们不能弄清楚这一点,做事情当然是愈做愈远。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科学是世界的趋势,学科学的那些人,从一个角度看,对世间有贡献,我们都体会得到。但科学的本质是完全否定掉业感缘起之理的,照这种情况去做的结果,岂不是愈弄愈糟?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去看,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到这根本的原因,我们现在要去对治时便知道应该从那里下手,还是对正法--业果的基本道理有正确的认识。从日常生活当中的因果,然后推的更深远去看,依止我们应依止的三宝,应依止的人,应位止的事情去做。譬如种植无农药蔬果这件事情,现在很多人总觉得不用农药简直颠倒!那么他所做的这件事情,是不是根本上有错误。难怪他怎么做,怎么不顺利,因为假定用农药,眼前好像种的很顺利,可是到最后,把自己生活的整个大环境毁掉了,我们根本没办法挽救的后果就出现了。
  偈三十二
  虽励奉侍未酬偿
  因于邪方有系望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遮返邪方类
  有些人遇见困难,想要改变,便认真地忏悔、礼佛,乃至于修行,结果,忏悔了半天,也不见效果;求神拜佛,病也好不了;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其实像这种情况我们自己身上都发生过,不要说不信佛的人,有些人就是信了佛,乃至于请了摩尼丸,别人说很有效,而且我也很诚心,人家吃一粒,我吃三粒;人家拜佛,我拜得更多,可是病不好,事情也没好转。这地方主要的是指礼佛忏悔、修行没效而言。这主要的原因在哪里呢?因为以前我们在因地上信了不信
  的鬼神,乃至于受了这种概念的影响,对三宝违缘比较大,所以这一世就算真心做,但是不一定马上能产生效应。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以前这种等流习性还很强盛,自然而然现在虽然是拜佛,但只是因为一时遇见一些苦难,内心当中并不是真正的相应,所以也产生不到应有的效果。
  《金光明经》这本经最主要的就是忏悔业障的内涵。在〈灭业障品第五〉里说∶善男子有四种业障,难可除灭,哪四种呢?第一,于菩萨律仪犯极重罪;第二,于大乘经心生毁谤;第三,自己的善根不能增长;第四,贪着三有难出离。由于这四种原因所造的业障很难忏悔。所以不要说我们忏悔的时候,心里不够扎实,就是连最基本的皈依,都皈依不起来,那时候去拜佛、忏悔,能忏悔得起来吗?就算你有皈依,如果宿生造了这种重的罪障,今生修行不一定能够把它清除掉。也许你觉得你没犯这四种,觉得自己好像是菩萨,其实我们并不一定真正受菩萨戒,因为菩萨戒有无比的功德,而我们根本没有这个功德。就算第一条不算,你说∶我对大乘经典好像并没有毁谤嘛!是,表面上看,通常情况之下,我们不会犯。可是深一层去看,实在很难说。特别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有没有曾经因为两个人见解不一样而彼此有争论?往往我们在彼此有争论的时候,表面好像是针对这个人,实际上我们心里面所排斥的是法。如果仔细去看,我们经常碰见这种情况,我自己深深感觉到以前造了太多这方面的恶业。因为以前我吃过很多苦头,念过佛,参过禅,也学过教,所以转了一个圈子,等到我一旦遇见宗大师的教法以后,心里除了高兴之外,已经觉得以前这些根本错了,不知不觉当中也否定了,排拒了大乘的教法。这是我以前的错误,我也看见我周围有不少人同样犯这个错误,我们很多同学就会犯这个毛病。
  我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因为我曾经有一段相当长时间念佛,后来了解到这种念法是在浮想心当中,手里拨念珠,心里念几句「阿弥陀佛」,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其实根本去不了净土的。实际上这是我自己的错误。念佛的法门当然好,如果不好,世尊怎么会说呢?所以我后来很忏悔自己的行为。可是那时候忏悔不得力,只会怪罪别人,连带的对净土法门就产生自己不应该讲的话。以后我看见别人,也有同样的情况。
  我曾经碰见一个人,他很虔诚地念佛,不过他跟我犯了同样的毛病。他听见我讲的以前的错误以后,非常感动,就想劝他的朋友。便邀朋友一起到我这里来,希望我把这错误的经验告诉他朋友,以免他们继续犯这种错误,而我自己也觉得满欢喜的。结果他朋友来了以后,第一件事情就告诉我∶「对不起,你别想说服我!」一开口便是满口的火药味,我一听就不再开口了。之后虽然有讲几句话,但是看得出来他排拒的心非常强烈,因为他说,现在是末法了,所以他心目当中,除了念佛以外,所有世尊的大乘经典一概抹杀。或许大家认为这位同学好可怜!可是我们回头想想,自己也常常犯这种情况。
  当我们在办法会的时候,总觉得希望能够在内心上有所提升,而外相不必讲究,假定精神提升了以后,再辅以外相的至诚恭敬这是最好的。假定内心忽视掉了,单单在外头做,这未免可惜了。所以我常劝勉同学,希望以内心提升为主,然后外相为副。我觉得话已说得很清楚了,可是实际上很多同学觉得内心提升不容易,也提升不起来,怎么办呢?只好往外面尽量去庄严,更努力做外相的事,于是这次的法会道场,做得非常庄严,有人看见了,非常赞叹随喜,有人看见了,反而皱着眉头,觉得怎么这样子?这个很细微,虽然还不足构成对我们的伤害,可是因为我们这里有修显教的,也有修密教的,反正人家觉得好的东西我们就把它挂起来,以为庄严道场。结果有些人到这里看一看,觉得你们不是念佛的,马上掉头就走;而修密教的人更是产生一种糟糕的印象,你们看得出来这是什么心情吗?如果我们仔细看,很容易发现,信佛的人,往往容易排拒大乘。小的方面,我们同学之间,如果两个人意见不合,不知不觉对僧本身的和合就已经违背了。而且,对他所宗的看法,不知不觉也会产生排拒现象。
  大乘的心量应该很广大,譬如戒律,小乘的戒法,因为各人相契的不一样,所以有很多不同的部派,你如果是这个部派的,就不必学别部派的东西,因而往往各派互相不能融贯,乃至于有时产生敌对现象。世尊在这里并不很严密的说一定不对,世尊曾说∶这个像金子做的杖一样,裂开来分成多少段没关系,都是真的金子,你只要抓到一段就好了。可是大乘不是如此,也许我们现在受的是梵网戒,他那一个地方传的是瑜伽戒,但是你还是应该去学,因为你是大乘,大乘是广学一切法,如果你学了大乘,还是执取我是这个,而排斥别的法,那你「大」在那里?你大在我爱执!在这情况之下,你对大乘经典便是心生毁谤。所以这个我爱执是非常细微的。
  对于第三「自善根不能增长」这一点,也是很不容易。最基本的善根是什么?如果自己对佛法的重心——出离心不能发出,不能放低我爱执的话,这「自善根」是不可能增长的,既然不能增长,你做很多佛事,就有效果了吗?然后第四点「耽着三有难出离」,正可以说由于我爱执的作祟,尽管我现在忏悔、礼佛,可是内心深处还是存这样的动机,所以效果自然现不出来,这就是利器之轮啊!
  现在学了《利器之轮》以后,在平常生活当中,遇见境界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是以往造的业所感得的果。进一步来说,为什么有这种业果出现?这业果内在的根本原因在我爱执!也就是说因为我爱执,所以造这种业,造了这个业,所以感这个果。今天感得这个果,对我们是一个最好的警策,我们正好努力,这就是「逆增上缘」。其实不仅仅是佛法很强调这一点,《前世今生》这本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所有真实的智能都是要在实践当中增长的。实践过程中,特别是我们遇见实际上的困难,去克服困难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增长智能与经验。世间、出世间讲的都一样,不过世间讲的是以随顺世间人的一片大无明,根本不谈。我们现在不妨拿圣贤告诉我们的话来说,《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为什么要这样呢?「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现在样样都希望顺利,样样合我胃口,如果不合我胃口,一遇小事就生闷气,大一点的就发脾气,这注定他根本不是一个才,也当不了大任。《孟子》还说∶「禹、舜皆发于畎亩之中。」古代的大德,发迹之处都是在看起来很普遍,乃至于很贫穷的家里,遇见种种困难出来的。最后有一句话「内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这就像我们僧团当中,没有如法执行,告诉你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佛世时很多地方,阻止你这样做,告诉你那样不行。所以如果里边没有好好劝勉你的人,外面(以世间来说)没有敌国挡在那里,这样的情况,国家一定衰亡。世间尚且如此,何况是修学大乘!
  小的时候所接触周围的人,不论有钱也好、贫穷也好、种田也好、念书也好、商人也好,对弟子绝不会他要怎么,就怎么。因为传统的习惯都是属于圣贤的书籍,所以对子弟的教诫都是责令子弟应如何如何,现代不是,小孩长大,父母把好东西统统给他,小孩要什么就有什么。我还听见一个真实故事∶有一个女居士,早上起来忘了叫醒小孩子,小孩晚起就大发脾气,妈妈居然还要对儿子赔不是。然后,父亲就告诉当妈妈的不要去理他。大家可能会说这父亲学佛学到家了,修养真好。可是我小的时候,如果遇到这种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哪敢发脾气?假定发脾气,马上被打一顿,因为起床是你自己的事情,还要别人来叫你。起不来,还要发脾气!现在一般家庭都是这样,所以我觉得这整个时代每况愈下,邪见增上的环境就是这样。所以前面说,凡是碰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现在已经完全是非不分,这是我们很严重的致命伤,如果这一点做不对,哪怕到时候礼佛忏悔,因为业太重了,不一定有效!不过你们听了这故事,并不是回家以后要如此教你的子女,那一下子是转不过来的,而且我们要了解这是共业,但是至少我们要尽心尽力,渐次去做,这使得我们自己能够对法有正确的认识。同样的原因,我们把我们学到的要随分随力推展开去,深的佛法固然要,基本的地方,也同样渐次去做,否则现在我们僧团当中有比较高的标准,可是如果跟社会脱了节,等到我们这批人老了,后继无人,那时候,我们学佛法也无从学起,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
  所以针对这一偈所说,我们还是应该如法依止,这是根本。然后特别注意自己因为宿生依靠那些世间的鬼神,所以尽管眼前忏悔、礼佛,一时没效,但是只要我能坚持下去,还是能转,业本来就是这样!
  偈三十三
  祈求三宝愿不成
  实乃未曾深信佛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后唯依三宝尊
  这一偈形相是怎么样呢?就是∶我们努力的祈求三宝,求佛菩萨,求种种的愿,我们也非常诚心,但是都没效果。在中国是「家家观世音」,我们常常看见寺院里面,观世音菩萨的旁边,有一个对联,有一句写「有求必应」,可是我发现,我自己乃至于很多人,求了以后不一定有应,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这一偈讲的就是这样。我们现在祈求,可是祈求了以后,觉得这个好像不行,这就是我们前世不信三宝、毁谤三宝所种下的恶业。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有的人的确求了不行,可是有的人,求了就会有感应。在很多祖师的公案里,他只要发愿∶「我不妄语,那么我就应该怎么、怎么……」诸如此类的事,说了以后马上兑现,而我们现在说了也不可能兑现的,求了半天也求不灵光,所以我们会说这「有求必应」怎么讲?实际上这是我们自己宿生的业重,还有,我们求的时候,也未必见得真正的如法去求。以前我在南普陀佛学院的时候,广化老和尚一生就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奇迹,他求,求了就应,这是什么原因?这一颂就是说,假定你前生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弟子,也能够很至诚恭敬的敬信三宝,祈求三宝,这一生来很快就相应。如果我们前世不信三宝,毁谤三宝,不要说想求而心里面未必见得相应,就算我们内心上面相应,也不一定马上行得通。既然我们相信业果的话,前面我们毁谤了三宝,欠了多少债,今天就这么一碰就成了吗?这是一个很实在的例子。
  所以真正信佛的佛弟子对业果有了基本的认识以后,只要有很坚毅的心力坚持下去,到最后一定有效果的。何况还有一种可能,我们虽然不一定有感应,实际上说不定是重罪轻报,你觉得不行的事情,确实把以前的恶业渐渐抵消了。所以我们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现在应该谨慎的一心一意把净信心提起来,至诚恭敬的祈求,慢慢自然会有进步,自然会有改善。
  偈三十四
  誓损恶障邪魔起
  积罪本尊密咒致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尽除诸分别
  当我们遇见疾病,乃至于病了以后引发残障,或者是外面的伤害,使得我们残障,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受了戒、发了愿以后,没有好好的坚守自己的誓言持戒,而招来非人干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平常我们发的誓愿,或者是守护的戒,如果不好好的守护,还有我们去供养佛像以后,没有好好的尊敬弄好,弄脏了也不去管它。很多佛弟子无意当中,常常会犯上这个毛病。今天我跑到一个佛具店看见圣像好欢喜,请了一尊圣像回来以后,想想家里没有地方供养,便想办法到处去送人。我送给你,实际上心里面并没有很珍视这尊圣像。我们自己检查,有没有这种状态?还有我们现在常犯的∶一听见了佛就好高兴,马上布置了一个供坛,将来发现要换一个地方时,心里觉得这真是麻烦。大家想想,我们有没有这种状态?老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仔细去思惟观察,可以发现我们很容易就犯这种毛病。
  这个偈告诉我们,如果供了圣像以后,脏了也不去管,让祂去,还有,譬如我们念「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念了半天灾也不消、寿也不延,到后来就不念了,如果这样,麻烦就来了,我们有太多这种情况。《广论》上告诉我们,宁愿不要急急忙忙的去学、去做,事前要很认真地考虑清楚了再来,一旦你真正去从事这一件事情,就不要放弃。同样的,我们对这一尊圣像不要今天很情绪化的,一看马上要,然后请回来以后又随便送人。送人还算不错,有一次我碰见一个人,说要把圣像送到我们这里来,我说我们这里也没有特别供奉的地方。又有一次,我打开大门一看,一尊圣像放在门口,我赶快把圣像请回来。这种情况,显然他将来会遇见很大的困难,所以我读了这个偈以后,有很多人说要送我什么,我都告诉他,你想清楚为什么要送我。你们自己想想看,有没有这种状态?我但愿造一个无比大的庙,人不要的佛像我都要!很多人都有这种现象,看见喜欢就急着供。所以我们犯了很多错自己都不知道,然后责怪,怎么修行修了半天不灵?问题是你修行是照着佛菩萨告诉我们的话,还是你凭空的想像,凭你的感情去忙啊?凭你感情去忙,修了半天,当然修不出什么结果来,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碰见这种情况,有的人还会疑神疑鬼的,心里面老是不安,这都是犯了前面这种状态。
  老师还讲了一个故事,他曾在一个地方认识一个人,后来大家就分手了,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老师离开了那地方,换到现在的辩经院教书。那时候又碰见了,老师那时的视力不是很好,对方就跑过来,可是老师没看见他,这个人就生气地到面前来说∶「现在你做了老师啦,不认识我啦……」痛骂一顿,老师一直跟他对不起,其实他根本没看见对方。我自己以前也遇过一个人,他非常在意小地方,有一次早上大概四点多钟,我是上楼去,他是下楼来,在楼梯口见面了,旁边还有人刚起床,他对我喊了一声「早!」我也回答∶「早!」可是我声音很小,他没听见,然后就大发脾气,回过头来,指着我鼻子痛骂。我们就是这样,心里边常会很挂碍这种事情。本来我们修学佛法,是拿法来净化自己,可是我们常会在日常生活中为芝麻绿豆小事情烦恼。人家瞄他一眼,他心里可以嘀咕一个晚上,太多这种世间的现象。世间人是情有可原,可是修学了佛法以后这是很奇怪的一个现象。
  为什么在这个偈颂里老师要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特点?就是希望我们平常要「尽除诸分别」,「诸分别」我解释一下。这偈颂是对密法里边的一些特别意义讲的,假定我们不了解这个意义的话,我们并不了解老师跟我们讲的那个故事的根本意趣。以前我们曾经谈到过,我们平常起心动念都是我们的等流习气,就是我们前面所串习的习性太强了,这种串习都是跟法不相应的一种念头,使我们会莫名其妙的在小事情上忙这个,这里「诸分别」就是分别这个。诸位想想,你们周围有没有很多苦恼,就是这样莫名其妙而来的。无缘无故的,你看见人家站在那里,就觉得他在说什么?等一下随便听见一句话,你又为这个事情烦恼了。所以我们不妨说,凡是跟法不相应的我们都应该拿掉,那么我们对佛像不尊敬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把佛像跟佛看成一模一样。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佛法应该从恭敬当中求,刚开始至少面对着三宝应该恭敬,实际上,诚敬之心从自己内心出发,所谓「诚者,自诚也。」自己内心的诚心,凡是诚,同样的一定有敬。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念头。
  偈三十五
  流离他方不自主
  驱摈师等离处故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任谁今莫逼迁徙
  我们会无家可归,到处流浪,乃至于有家归不得,这一点对西藏人来说,是非常强烈的状态。譬如你被家里的人不容而赶出去;你在寺院为寺院不容,这个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前世曾经把自己家里的父母、亲人赶出去;或出了家把自己的尊长赶出去。这种事情,对诸位大概还不至于这样,可是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因在哪里。我们常常对我们周围的人,会由于自己的情绪不能如法,所以容不得别人,大家想想有没有这种状态?如果容不得别人的心不能如法的调伏,任意增长,将来慢慢的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佛在世的时侯有这么一个公案,就是佛的家族全部被琉璃大王杀光了,原因何在?因为琉璃大王的父亲向释迦族求婚的时候,女方父亲嫌男方种姓不够好,不想把族里的公主嫁给他,便随便找一个下女,假装是公主嫁给他。婚后生了琉璃大王,有一次琉璃大王到外婆家去,本来他高高在上的坐在很好的位子,可是别人对他说∶「你这个佣人的孩子!」不准他坐好位子。印度人的阶级观念很深,所以这小孩子心里很气愤,决心将来长大一定要把那些人杀光。他起了这个恶念,等到他长大以后当了琉璃大王,便把释迦族的人统统消灭掉。当然这是辗转的业果,世间轮回就是这样,我只取其中一段。我们平常遇见不称心的事情,便排斥人家,小孩子当然也是这样∶我跟你吵架就不理你了,将来长大以后,如果不拿佛法改善过来,很容易就会有琉璃大王这种现象。容或我们没有这种恶劣的迹象,但是我们要注意,还是要把内心当中可能的这种错误拔掉。所以这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随意把不欢喜的人,世间来说如父母、亲族等等抛弃,我觉得这种现象很普遍,我经常看见父母辛辛苦苦把子女带大了,子女长大后,生活过得很好,就不要父母;或者父母把钱分给子女,子女就不管父母了,特别是父母老病连连的时侯。这种都是非常严重的,出了家也是一样,寺院里面对尊长也有这种情况。反过来说,我现在看见不管是世间、出世间有对父母、尊长很好的人,我总是觉得非常赞叹,我但愿每位同学能在这点上自己努力的去做,自己去随喜赞叹,世间的风俗就会慢慢的改善起来。
  偈三十六
  遭逢霜雹等不欲
  因未如法守誓戒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于誓等净持护
  我们的农作物常会遭到水灾、旱灾、霜雹种种灾害。以前那个时代没什么工业,商业本身毕竟是比较小的,不管是东方也好,西方也好,都是以农作物为主。如果以现在来说,应该不限于这个霜雹自然灾害,像我们这里是亚热带,所以霜雹之害很少。霜雹是两种状态,有一种是忽然之间天气变冷,一冻,很多东西就受害了。我在美国的时候,有一年寒流来得特别早,结果橘子经寒流一冻,都坏掉了。至于冰雹来的时候更可怕,因为不晓得什么时候来,有时候谷都熟了,第二天马上要收成,忽然之间来阵大冰雹,毁得一样都没有了。台湾这里有的是台风、地震,和霜雹一样的可怕。通常台风来的时候,紧跟着是水灾。台风还好一点,水灾来的时候,就更可怕,同样的,地震来也是一样。除了这些灾害以外,现在我们还有一个自然灾害│虫害。以前蝗虫来的时候,忽然之间会满天遍野像云一样,要不了半天,所有绿色植物都吃的光溜溜,地上只剩一片土,就是这样可怕与严重。
  这种天灾来的时候原因是什么呢?以世、出世间二方面来说,世间的人不遵守道德操守,国家的法律没人遵守了;以及出家人不守所发的誓愿和戒律,都是发生灾祸的原因。这主要是偏重于共业方面来说。不过现在我们讲共业中也有别业,校长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达隆沙拉下暴雨,水从山上冲下来,所过之处,村落房子统统冲光,非常可怕!结果水冲过西藏儿童之家,水进去了,房子却没有被冲走,只是里边积了很多土,后来印度人说,因为西藏人一天到晚摇铃、供僧,所以多多少少有一点效应。我也有一个印象很深的故事,时间是四十多年以前,乐果老和尚在埔里的观音山上搭一个茅蓬,八七水灾发生那一年(四十八年),水冲到下游,经过彰化一带,样样东西都冲了掉了。埔里在上游,山上石头都冲了下来,结果水冲到茅蓬来的时候,忽然分成两路,绕过小茅蓬,冲成很大的两条河流,茅蓬的草统统没有了,可是大殿一动都没动,就是现在佛光寺大殿的位置。所以业真是不可思议,共业当中还是有别业。
  凡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原因是什么?以戒律来说,就是出世间人的道德标准没做好;对世间的人来说,是世间人应该遵守的道德没守好。在《王公凤仪一生行谊》这本书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民初大善人王凤仪的弟子张雁侨常在东北一带讲病,有一次山东一个地方,蝗虫灾害非常厉害,听说张雁侨能够讲病,很神奇,便老远跑去求他帮忙。张雁侨说∶「你有病我可以讲好,可是对蝗虫我可一点办法都没有!」大家至诚恭敬的求他,张雁侨被求得没办法了,就试试看,他一去就发现那地方的人不能够遵照传统的「八德」来行。⌒那是民国初年,当时的人比起现在人已经是好太多了,而且那时候的标准也比现在远来得高。︶所以他就对村人说∶「你们这里的人不忠不孝,当然上天要以这种灾祸惩罚你们,如果你们愿意忏悔,答应以后要尽忠尽孝,我才替你们求。」因此他问众人∶「你们是不是愿意改过?」大家大声说∶「愿意!」喊完三声以后,忽然满天蝗虫飞走了。这是不久以前的事情,也许你把它当成故事看,实际上如果真正深入的时候,你会感觉事实就是这样。可惜的是我们的信心不纯,因为信心不纯所以得不到感应,如果有感应,却是坏事样样有,好事样样没有。现在了解了这一点,要怎样去努力的扭转,才是我们眼前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偈三十七
  贪者资财匮损时
  昔未施众供三宝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勤作供施行
  这偈颂说∶我们眼前一贫如洗,穷得实在可怜,而内心贪欲非常的强烈,样样都想要,可是一样东西都没有,而且就算是有一点点,内心也不知满足,因为不知满足,贪欲心特别强,但是又特别穷,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因地当中吝啬、小气,遇见人家来要东西时,我们不愿意施舍,所以等流的心不知满足,然后所感得的果报便是贫穷。现在我们应该放开心胸去布施,把这个吝啬的心拿掉,把守财不舍的行为拿掉。而且上要至诚恭敬的供养三宝,下要救济贫穷、乞丐。
  偈三十八
  身丑貌陋遭轻凌
  不庄严像昔怒焚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耐心塑佛身
  这偈也是我们学佛的弟子容易不知不觉会犯的。就是说我们身相丑陋,常常被别人轻视,天生长得就这么怪、丑,到哪里都被人家讨厌、嘲笑,这有特别的原因,就是我们因地上对圣像、对佛菩萨像妄意的批评。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妄意批评,我不会啊,如果我们认真去检查的话,我们会的。《阿底峡尊者传》上有这么一段公案∶有人要供养阿底峡尊者一尊菩萨的圣像,问他说∶这个好不好啊!阿底峡尊者说∶「佛菩萨圣像哪有不好的?绝对好,只是雕塑菩萨圣像的匠人手艺有好不好的分别。」现在我们看佛菩萨圣像,通常会对这圣像品头评足。错了!所以校长特别叮嘱我们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像阿底峡尊者那样。因为经论上告诉我们,佛菩萨是无所不在的,特别是圣像,我们本来就是要当作菩萨那样,好坏只是雕塑者或画者的手艺问题,如果我们要谈圣像好不好的话,应该谈这一点,这是我们要特别小心的。我重新再说一下,我们务必要记着没有一位佛菩萨是不究竟、不圆满的,圣像不管画、塑得好坏,本身都是佛菩萨。
  现在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件事情∶我以前看见一些人想练字,就拿经来抄,他可能也听说抄经很有功德,所以就抄经练字,练完以后就把字纸揉成一团,往字纸篓一丢,这样麻烦就来了。还有,也许你今天很高兴,恭恭敬敬地抄好了经书,可是人家一看觉得丑陋,一丢就丢掉了,会不会有这样的状态?要注意哦!我们常常容易犯这个毛病。学画的人也是一样,自己画得不很高明,偏偏又要画佛菩萨,自己觉得还可以,希望周遭的人尊重你,便留给别人看。可是别人一看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所以校长在很多地方特别的叮咛∶我们千万不要随意妄为,成为别人造罪的助缘。我们常常无意之中自己做了促成人家造恶缘的业,这一点是我们平常要很注意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一时的好意,因此假定我们做了,便尽可能的有头有尾,把事情弄到很好的结果。既然我们现在要处处地方尽量防止我爱执,便要处处地方爱他人,代别人着想,将心比心地作意这样一件事情。
  偈三十九
  任作何事贪嗔扰!
  恶毒心续坚植故!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尽拔恶心汝。
  平常我们在一般状态当中,不是嗔心很强,就是贪心很盛,或者因为贪心很盛,贪不到就发嗔心。我们虽也想尽办法去医治它,但是怎么做都没有用。在我周围有不少这种人,未尝不知道自己贪着,未尝不知道自己的嗔恚、忌妒,但是没办法,越想去医治,越不灵光,这是什么原因?这是我们自己的等流!就是我们宿生对这件事情太习惯了,这是一种很强盛的串习而出现的。这种事情不必谈前生,我们这一生也看得见,平常我们听完佛法以后,便会谈论∶「某人就是这个样子、某人就是那个样子。」大家仔细想想有没有这种状态?这就是我们的串习,心里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现出的都是这个,所以,缘的是这个,这可以举很多例子。校长以前讲我爱执的时候,曾经说∶现在很多人修慈悲心,他的慈悲心很强盛,看到人就觉得∶哎呀!这人好可怜啊,然后自己就觉得很慈悲,结果不知不觉当中「我」越来越大,而且觉得人家越来越「小」。平常我们很多情况之下,会不知不觉犯这种状态。
  我们因地上很强盛的串习这种等流,又因没有正确的方法医治,所以这一世怎么医治都没有用。就像中国历史上夏禹的父亲│鲧治水用防堵一样,水是挡不住的,要有正确的方法疏导才行。我们既然看见自己有这样强盛的串习力,也很幸运的遇见了佛法,以后应该怎么办呢?一定要找到病根在哪里,然后努力去策励。不过有人说∶「对呀!我现在听见了佛法,也很有心地努力去做,可是就是做不到,怎么办?」校长在这里给我们很好的解答∶「像这种事情没有旁的办法好想,你必须要有意志力。」但是这里最主要的还是看什么?看你自己的恶业的程度。有的是恶业非常强盛,不知不觉就被牵走了。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偈都是强调宿生带来的等流习气。例如有人动不动就想到歪的地方。现在我们学到正确的方法,也晓得什么是烦恼的行相、烦恼的过患,也晓得对治的方法,尔后就要去做,因为所有的圣贤佛菩萨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走过这条路的,我们今天知道了,如果还不能努力去做,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关键所在,原因很简单,一切都是业感的,这一世如果不好好的努力去修,请问你有没有集下一世对治的因?没有!如果你只是随顺着自己的业烦恼走而已,下一世就没有机会了。因为这一世你知道了原因都还不能对治,下一世难道不知道原因就能对治吗?有这种事情吗?如果有这种事情的话,大家都不愿意学佛法,我也不会在这里讲说了。《利器之轮》是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辅助教材,只要努力去找,一定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乃至于我们祖师的用《前世今生》,或者用佛经,或者用祖师的论著,以及世间许多的例子,这些都有针对着我们现在这种毛病,只要不放弃,认真努力去做,一定会出现好结果。
  《前世今生》的作者后来又出了一本书叫《生命轮回》,里边有一段故事,叙述作者找到了他的前世。在巴比伦时代他是一个宗教师,是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最早的古文明时代,那个古文化现在已经消灭了〈就是现在的黎巴嫩、中东一带〉,这是非常古老的优越文化,《前世今生》的作者,在当时是一个很出色的宗教师,可是他并没有尽到宗教师应尽的责任,他结交很有财势的人,到临终的时候,非常富有,拿现在来说,他是个出家的法师,结果寺庙造得非常大,银行里存款非常多,说不定还有很多信徒,那些信徒都是大官,有钱有势的人。他本应该努力实践宗教的真正内涵,但是他没有,所以下一世来的时候,他变得非常辛苦,做了一个补经的苦行僧,很多经典残缺了,他就补、抄,古代并没有像现在的印刷技巧,所以他非常忙碌。古代中国佛教寺庙有藏经阁,里边有很多人在抄写、补黏经典,以前的纸放一百年、二百年都不会坏,所以要经常拿出来晒,破了就要补一补,那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很多苦行僧一辈子就只做这件事情,老了也不停止,《前世今生》作者就是这样。所以大师告诉他∶「那一世你有机会尽到责任,做好一个宗教师。」然而他没有做到,结果第二世堕落,变得很悲惨,可是那一世他总算尽心尽力去做了,所以这一世在西方做一个心理医师。
  透过这个例子我们来看第三十九颂,我们要知道,现在我们一定要努力,就像《生命轮回》中的作者,从巴比伦时代到现在,绝对不是只有三世,这是说明那个时候的他有机会却不做,下一世到哪里不知道,可能堕落了。后来又有机会他尽心尽力的做,由于宿生的习气,他尽心尽力的做,这一次又做一个心理治疗师,帮忙别人,虽然是一个西方人,但是却能够把宗教的内涵介绍给别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现在遇见这种情况的话,应该咬紧牙关,绝不退心,这是真正重要的。
  本来修行这件事情,是以「生」计算的,而佛经则以「劫」计算。世间生活本来忙碌莫可奈何,偶然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到寺院中修行更是难能可贵,对我来说,我也希望你磕一个头马上就可以见效,可是有这样的事情吗?我们造的业非常严重,特别是内心的调伏,所以对这种东西一定要有这种认识,然后努力坚持下去,这是我们非常重要、应该有的认识。譬如忏悔,如果忏悔了,在没有现起净罪相之前就不要停,很多净罪相是明显的,譬如说梦当中乃至于白天,见种种迹象,另有一种虽然没有这种迹象,可是内心当中自己感觉到烦恼在减轻当中,或内心在宁静当中,或对法的认识在增长当中,这就是一个非常实在的衡准标准,这才是真正安全可靠的。
  听完课后,接下去是讨论的时间,通常我们讨论完以后,都希望有一个标准答案,我已经告诉大家很多次,佛法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你要标准答案,佛早就告诉我们了,佛出世最最重要的标准答案便是「空」!这不是笑话,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根本不一样的地方——性空缘起,这就是标准答案。不懂的人听了一个「空」字,认为简直是笑话,比较好一点的人把「空」也听错,变成了二乘。在《无量义经》上菩萨就问世尊∶世尊同样讲一个「空」字,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得无生法忍,有的人发菩提心,有的人得二乘果?同样为大乘菩萨讲那个空义,结果很多人证了二乘果,而跟二乘人讲「空」,有的人却是能够发菩提心,问题在哪里?
  其实你们想想看,在你周围有孩子来问你问题,你给他很明确的回答,可是他听懂了没有?今天佛法这么深奥,你居然要一个标准答案,有这种事情吗?这点大家要注意,以我自己来说,我出家三十多年来,也一直在摸那个标准答案,现在才知道,要摸索到成佛的时候才能摸到。成佛的时候,不用问也知道这标准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否则佛来告诉我们也没有用。但是真的没有用吗?我们现在锲而不舍去听闻、思惟、实践、观察,在这过程中你慢慢会增长改善,只要不放弃就有知道答案的一天,这是一个真正重要的原则。因此标准答案不是没有,而是大家现在还用不上,这答案就是「空」,大家不懂,然后讲「无我」,大家也不懂,这些都是标准答案,但是大家都不懂。佛告诉我们的标准答案,我们都不懂了,我来讲标准答案,你们就会懂吗?
  我们所以不懂标准答案,是由于我们资粮未聚,罪障未净。所以只要能根据我们现在依稀彷佛的认识,然后照着它,不断地从净罪集资两个方向走下去,自然而然罪障渐渐的消除,资粮集聚,而标准答案便会愈来愈明显。到最后,这个标准答案肯定是一致的,这就是所谓的「佛佛道同」。
  可是没有标准答案给大家,漫无标准,天下会大乱,所以依我们目前这种状态,讲「有」,也不对;讲「无」,也不对,所以我在这里再说明一下。讲了「有」,大家停在这地方没进步,不但没进步,而且往往自己造了更多罪障而不自知。其实佛早就告诉我们∶「空」实际上是世尊出世,不共世间、唯一的真理。但是如果不善巧了解「空」的话,就麻烦了。什么麻烦?不了解「空」之前,我们的执着可以用这味药--空,来医治这个执「有」。如果今天把空给了你,你不执「有」了却执著「空」,所以经论上面就说∶「若怀执有空,诸佛所不化。」本来这是一味药,破你的执有,现在你还执着这个「空」,那佛也拿你没办法了。
  那么我们现在的行相是怎样的呢?我们以前不懂佛法,在世间乱转,现在总算找到了,好高兴。可是结果产生什么呢?执药成病│我们拿这个药去做照妖镜,天下所有的人都成了妖怪,我自己犯过这个毛病,也看见大部分同学都犯这个毛病,出家同学好一点,我们会不断地在法上切磋,只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慢慢会改善。可是在家居士毕竟还有家的牵挂,要去忙家里的事情,忙完了以后,匆匆忙忙抽出时间来到寺院,乃至于法人中心,便拿这个法去执着,结果是非丛生。我想很多在家居士,深深感觉这个痛苦。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啊!所以你执药成病是诸佛不化,不但对自己有害,而因为我们的扭曲,使后面很多来学的人也是这样,我们因此而变成损法之人。我们所以爬不上去,是由于罪障太重,而损法则是所有的罪当中最重的一种,我们现在修学了佛法,却是加重这个病,乃至于把唯一救我们的药都毁掉了。
  所以标准答案不能说有,但是也不要说没有,否则我们所学的东西又漫无标准了。诸位如果只求知道文字,而文字的内涵不知道,那么执药成病的习性,利器之轮马上就回来了。《利器之轮》讲很多现象,关于感果的行相,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以前造了这个业,现在回归到我们身上来,同样那时候内心的等流习气又现起,关于这一点就要靠师友的切磋琢磨。
  偈四十
  所缘励修难趣入
  因昔倒随下劣见
  恶业利器回转己
  所作今应唯利他
  我们了解佛法以后,从听闻、思惟,然后修行。可是有的时候花好大的力气,怎么修都没办法跟法相应。这偈的文字很容易懂,实际上我们不妨自己反省,我建议各位讨论完了以后,最好花一点时间,不要多去跟人家讲话,自己想想看我有没有这个状态?你念佛念了半天,一天念一千遍、一万遍、十万遍,便跑去告诉别人我念了多少佛号,这是念佛吗?然后持戒、学广论也一样。之前我说过,我们学了佛以后,拿佛法做为照妖镜来看人,怎么看怎么不对。所以我们务必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我们修学了那么久,现在又得到这么好的法门,实际上没有什么进步,而且在很多情况好像不但没有进步,还愈走愈差。这是什么原因?这是由于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认识不够,所以自然而然这错误的认识引发的发心,换句话说我们的动机,便不纯正。现在我们修学佛法,然后发菩提心,文字都认识了,但是内心动机不纯却是一个非常实在的问题。
  我自己常体会到∶自己犯的错误常看不见,要看见也非常难,如果没有进步,终其一生也是看不见的,总觉得我没有错啊!我也照着佛法在走啊!而由于师友的提携,能够痛下决心,舍弃自己的习性,照着师友告诉我们的法,咬紧牙关深入,能够有所体验,回过头来再去比较,那时候才会感觉得到,问题便在这里,这是非常非常实在的问题。有时候你发现每个人身上浑身是病,但是你去告诉对方,对方不能接受,他总有理由。我们就是看不见自己的问题,也一样总有理由,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能够看见,乃至于旁边的人来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觉得他「说得对」,那时就有非常大的进步。
  所以当他人提醒我们的缺点时,我们先不要去辩论,细细想一想他的话,用心去找到这缺点,这样进步的枢纽就开始现起了。
  这主要的原因在那里呢?在发心的动机。谁都不会想发一个不纯正的动机,问题是为什么做不到?是因为看不见自己。要晓得我们在无明大病当中,真正的特征就是这样∶自己永远看不见。这就是为什么在经上面也好;在论上面也好,大乘也好;小乘也好,都特别强调一点∶要想真正求无上菩提,善知识是绝对不可少,而且亲近善知识是下脚第一步。乃至于世间法上,如果我不想做一个浑浑噩噩的畜生的话,善知识绝不能少。原因是我们自己绝不可能看见,必须真正能够集聚资粮,能够如理的去侍候、跟随善知识才可以。理论上九心意乐对我们是非常容易,现在小孩子都会讲,乃至于还能写得很漂亮,但是要去行持,却是很真实的问题。现在这真实的发心动机要从那里开始?这个答案我想每个人自己去找,这一点对我们很重要。
  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由于我们自己发心不纯正,会发生很有趣的现象。校长在这里讲了一些例子,可以一一反省。他说∶法王讲法的时候,听众都非常多,我们去过达隆沙拉都晓得,广场都是挤得满满的,因此听众当中的条件差别就非常大,很多人听完以后非常感动,眼泪直落;有一种人是法王讲了半天,他只听见一些声音,有的时候听见几个名词,到底法王在讲些什么,不知所云。还有一种人比不知所云还要糟糕,他会怀疑是这样吗?真的这样吗?最糟糕的一种,就是排拒法王所说的。为什么会产生这四种现象?现在我们不妨想一下,我们不管是听法师讲法,或者你对别人讲法,听众当中,有的人听了非常感动,完全愿意照着你的方法去做;有的人听了莫名其妙;有的人不一定相信;有的人跟你唱对台戏,我想大家都有这个经验。现在这地方特别是讲法王,对信的人来说,法王是菩萨,实际上他是个权位菩萨,就是成了佛的,再示现菩萨身,而且示现凡夫身。他之所以这样示现,正是我们条件不够,佛菩萨的悲心,所以示现的身跟我们相应恰到好处。我们就像幼稚园的小孩,而老师是个大学教授,他讲的大学的内涵我们一定听不懂,但是他到幼稚园来就必须扮演一个幼稚园的老师,跟幼稚园的学生扮家家酒,让我们高高兴兴能够听懂他讲的道理。现在对学佛的佛弟子来说,大家都有信心,可是讲法的时候,还是有上述四种颇大的差别,这个原因说明什么?譬如在开始进入佛法之门的时候,由于自己的错误认识,所以发心的动机便不纯正。其实我们开始学佛时都是这样的。而因为我们佛弟子信得过佛的话,还有我们从事实理论上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虽然我们是凡夫,可是我们可以在这点不断的提升自己。现在在这偈特别指出这行相来,所以我们就一步一步地进入,这是一种状态。
  还有一种状态,也是校长讲的。就是说∶前面是由相应到完全不相应,现在相应了,相应一定都是好的吗?不一定。譬如佛法真正最殊胜的地方就是空性,而且最究竟圆满的时候,空是缘起。这缘起是重重无尽的,所谓法界缘起,这样的缘起空才是最究竟圆满的,能够彻底圆满地了解、认识、究竟证得便是佛,这才是究竟的目标。但是在很多情况之下,世尊讲缘起空的时候,很多人却是证了声闻、缘觉,所以《无量义经》就说这个空原来有无量的深厚意义,但是二乘根性的人听了半天,就证了一个空性,停在那里不动了,然后觉得这样就好了,所以沈空滞寂在那个空寂当中,比之于世间的状态,犹如高度的一种享受和执着。这点就像在座的诸位同学刚入佛门时有一点皈依的觉受,乃至于稍微有一点静定的经验,这觉受就让我们非常欢喜,让我们不愿意动。所以得到声闻已经属于不错了呢,我们才刚碰到皈依的门,就停止在那里、死在那里不动了。
  这充分说明一件事情∶我们的动机、发心是大有问题。如果这点不肯努力奋起,不照着佛的方式,针对着自己的病根,痛下决心的话,佛法是爬不上去的。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精进,精进是指什么而言?对善法。现在善法从那里开始?从我爱执。这是根本。所以要在平常我欢喜、我执着的这个东西上面痛下决心。但是并不是漫无标准,这有一个标准——佛法。即使是爱他执,也要有一个标准,否则我的儿子、我的先生,当然爱了,这个爱换汤不换药,所以一定要以佛法的标准来衡量,把这我爱执转变成爱他执。我们现在就是要以法的标准,一定要把自己从我爱执里面拔出来,是法告诉我这样做的,我要尊重这个法,针对我爱执去努力。所以此颂最后告诉我们对治的法门∶从现在开始,要专心致志,照着佛陀所指示我们的,为利益他人而努力。佛陀指示我们∶为利有情愿成佛,所以爱他执,一定是佛告诉我们的正确的方法。
  偈四十一∶
  虽作善行心难驯
  因希现世得利益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策发解脱欲
  这一偈所对境的行相是什么呢?就是说∶虽然我们很努力、尽心尽力地做很多好事,特别是修学佛法要制伏自己的狂心,但是怎么弄就是不灵光。虽然做了种种好事,仍然没办法调伏自己内心的狂妄烦恼。我先把这个行相的情况简单的说一下。我们现在都了解修学佛道要亲近善知识,然后听闻正法。所以我们亲近了很多善知识,拜了很多师父,也听了很多经论。实际上我们内心仍然原封不动,原地踏步。有的时候原地踏步还算不错,反而倒退很多。我们仔细想想有没有这种状态?本来学佛是要调伏自己的狂心,现在学了反而增长自己的狂心,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情。这个狂心不像外头的事情你看得出来,而是需要由内心去观察。我们说正皈依是皈依法,什么叫皈依法呢?就是起心动念的时候缘的念头都跟法相应的。可是我们起心动念,动些什么念头?我们自己内心最清楚。今天在这里学了我爱执,等一下出去看到好的东西被人家吃了,心里面就直嘀咕,如果我们是这样地想,跟我们理论上想做的好事、要调伏内心不一样,乃至于去做种种的苦行也是没用。
  印度当年有很多苦行外道,因为他们觉得身体贪着种种享受,便用种种的方式把自己倒吊起来,一天只吃一麦一麻,饿得要死,还是没有用。或是一个人闭关,关一段时候出来,仍然跟法了不相干。仁波切说,有人一方面闭关,一方面心想我闭了多少关,我希望我闭了关,马上就见到本尊,我希望拜了一下佛,马上就得到什么结果。这一点诸位在参加精七的时候,都有这个经验。你来参加的时候法师一定先警告你∶不要去找觉受。其实人还没有来,心已经准备在找觉受了,想着这几天一定要把皈依的觉受拜出来,始终就把这念头悬在心上,于是拜的时候不是在皈依,而是在找觉受。实际上这是什么?这就是你怎么弄,你的内心始终在随着狂心转。假定你学了一个密法,然后你就想,我做了几天应该见到本尊。也许你去学定,你心里就老想着∶我跑来应该得到什么?乃至于说我去闭关、去修行,都是一样。
  我曾经看见过这种事情∶有一个人要闭关了,从南到北叫了几部车的人,跑去给他封关,他也宣布要闭几年,结果闭了几个礼拜便偷偷的出来了,说是因为生病。本来他还没进去,病已经很厉害了,这样怎么闭得住呢?仁波切也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说来说去,都是因为我们认识不清,没有宗旨,没有动机所致。此外,还须要了解∶我们整个的修行是在调伏烦恼,然后增长我们对治的能力,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去做的话,走得慢一点也没关系,自然我们以后能够渐次地如理的产生应有的现象。现在我们理论了解了,还必须要有实际上的行持,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我们并不是说等到完全了解了才去行持,你不去行持,要想了解根本不可能。所以根据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慢慢的去做,做了以后自然对我们想了解的会慢慢清楚。
  在《射艺中之禅》书中讲一个西方人到东方来学射箭的故事,因为现今西方势力带动了全世界,大家都要讲理论,要懂得了才去做,偏偏东方人的传统是理论了解了,就要去经验。有一些事情,特别是心性的东西,你没有实际去经验,根本不能了解,老师只是告诉你方法,你照着方法去摸索,那个时候你才能够内在体会,可是作者的习性偏要先弄懂,因此注定他怎么弄怎么不行。所以他说他很羡慕日本人,就是羡慕东方人的这种特性。还好他先天就带来几样好东西,一是他对要学的很有热诚,然后他对师长有信心,愿意无条件地跟着他,老师要他怎么走他就怎么走,我们现在始终欠缺这个东西,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一件事情。所以这点大家要注意。关于刚才说的由于无明,动机不纯,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呢?要随分随力尽心尽力,能做多少,自然而然内心会净化多少。这道理在广论已经讲得很清楚。现在《利器之轮》特别又重新提出来,但愿我们每一位同学能够多一样武器,能够真正针对这个问题,渐渐的深入。
  偈四十二
  心一坐思便生悔
  昔因无耻攀新贵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谨慎结交识
  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做各式各样的好事情,做的时候也许很认真,做完了以后心里会怀疑自己,想着∶我这样做对不对呀?值得不值得呀?或者对做的这件事情有所怀疑。这是什么原因?我们现在比较一下,一般世间状态,平常内心当中由无明所使,非常散乱,忙着做各式各样的事情,忙了半天,大家有没有后悔?没有后悔过,而且做得还很起劲。现在我们来修学佛法,结果却反而后悔,乃至于进入佛法之前都要怀疑∶「这到底值得不值得?」现在人家告诉我∶「你不用管,先去做。」《射艺中之禅》的作者也是如此,他照老师教的做了以后,他也想∶我在这里莫名其妙弄了个半天,到最后一无是处,不是白白浪费了吗?我们现在不妨看看自己,很多情况之下,我们自己身上都有这种例子。所以说我们做坏事既不怀疑也不后悔。现在来修行,却又要怀疑又要后悔,为什么?这一偈告诉我们∶是利器之轮回到我们身上来了!
  我们因为以前所造的宿业,乃至于这一生等流习气所造相似的业,由于不能够如实的以佛法来衡准自己,所以也没有惭愧心。因为我们在世间做事一定要与人交往,所以结交朋友的时候,常常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另结新欢。通常「另结新欢」指感情方面,这里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我们常常发现这个人对我们有帮助,所以你去找他,找到他以后,发现另外一个人更有办法,你就抛弃了原来的那个人,我们会不断的更换人,世间的情况,或者是为求利,或者是求名位,求名位的话就巴结权贵,所以我们现在刚开始巴结个小职员,后来又巴结科长,一步一步巴结的长官越来越大,巴结到上层的时候,一定会把下面的人抛弃掉。我们修学佛法亦复如是∶先见到这个师长,后来遇见另一个更好的,就抛弃原来的,就这样不断的换,不断的攀缘,因地当中,就是这个样。我们对学的法也是这样,很少真正学了以法来衡准自己。当我们对我该做的,对我有用的,认识清楚了,那个时候才应该认定了、对准了去做,再以法来衡量。世间是如此,出世间还是如此。
  仁波切讲∶以修行来说,实际上你找到了师长,也跟着最大的大上师,可是你能够从大上师那里学到什么吗?就算今天他为你传了一个法,你就能修了吗?其实仍然派不上用场。我就想到我自己,至少十多年以前了,那时候我刚刚接触藏系佛法,听人说藏系多么好,所以只要听见一个大仁波切来,便一定去找他,只要有一个大灌顶,一定去灌。结果那个时候我常常说∶「哦!那些上师我都见过。」变成增长我爱执的慢心,别人在讲某某仁波切,我都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然后灌过很多顶,却都跟法了不相应,往往有这种情况。注意!你们自己去想想看!所以就是你找到最大的大上师了,他也传你最大的法了,你就修得起来吗?没有用的!因此真正重要的是应该找到自己真正相应的师长,这是非常重要的。你真正能够找到与自己相应的,便应该牢牢的把握住,这是仁波切告诉我们的。
  偈四十三
  他以狡诈欺蒙时
  因己骄恣贪欲盛
  思业利器回转己
  今令诸欲渐转轻
  平常我们真心诚意对待周围的人,结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人家不但不以同样的诚心对待你,还来骗你,处处地方总会碰到这种奇怪的人,他别具野心,用种种方法骗你,最后样样东西都被他骗走了。这种例子现在社会上到处可以碰得见,所以通常我们都不敢真心对人,乃至于连家人都不敢真心以对。这种情况,不要说世间非常糟糕,学佛更是绝对不可以。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前生自己贪欲心非常地强,而且憍慢心又非常重,依这种强大的力量去做很多事情,然后造了这种业,以及养成等流习气,今生来的时候,就算要想改过来真心待人,还是会碰到被骗的情况。所以仁波切在这偈就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讲财富,一个讲权位。他以财富、权位各做一个好与坏的对比。譬如有个人非常有钱,而这个人心地也非常仁慈,所以他用自己的钱处处地方真心的帮助别人,不计一切,最后他周围的人会不会害他?当然不会害他。大家一定是非常感谢他,非常尊敬他,不会害他的。另外一种人,也是非常有钱,但是他为富不仁,而且不知足,自己还非常的骄傲,然后用种种方法弄到钱,结果这个人敌人是越来越多,到后来没办法了,大家互相用骗的,乃至于互相伤害。像第二种情况,现在这个世间到处都有。我曾经听过,很多年以前有一个豪富,他很跋扈,因为非常有钱,也结交权贵,人家拿他没办法,可是讲到他心里就咬牙切齿,一有机会总想要咬他一口。所以如果是你造了这种业,将来你就是有心改过,对不起,这个业的力量不是说我要改过就算了,这一点我想我们都体会得到,这是用富有举的例子。
  接着仁波切用权贵地位高的人做例子。他说∶有一个做官的人,心很仁慈,道德学问样样都好,因为他条件好,处处地方给人方便,有求必应,历史上很多这种清官,老百姓对他是有口皆碑,乃至卸任要离开管辖区,老百姓都哭着来送他,死了以后仍怀念他,这样不会有人去骗他、伤害他。反过来,有一种人也是官做得很大,可是却仗势欺人,专门做坏事。那个时候因为居上位,别人在屋檐下便不得不低头,可是心里面老是对他不满,一旦有机会害他,麻烦就来了。所以宿生造了这个业,今生来的时候,你既不是像前面举的好的状态,那么即使你真心对人,这个宿怨相对的时候,利器之轮就回到我们身上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解决?第一,不要让贪心所使,应该知足。然后自己要惭愧,不要那么傲慢,这都是同样的东西,我们要认真去做。关于知足,对于修行的出家人来说,最重要的只有几件事情,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简单的维持生活就可以了,其他东西都是增长我们贪染的。现在有一样东西对我们贪染增长最不好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那就是科学中的营养学。我个人以及我看见周围的人,大家心里潜意识都受这东西的影响、支配,不知不觉就会觉得营养不够。其实目前的科学发现了营养这样东西,让我们了解身体需要多少营养,可以由最简便的方式达到营养均衡,就不需要吃多余的了。可是我们往往会弄错,而且人都是这样,多了不怕,少了心里就不安,结果总是想多一点再多一点,弄到后来很糟糕。所以此处我们要知道,世尊制定的戒,有一种叫「防护戒」,就是这件事情本身不一定是坏的,可是如果去做会增长恶业,所以要挡住它,不要去做。一般我们学戒的时候,最不容易看清楚的就是这个特点。所以就修行人来说,要特别的强调少欲知足。有了它才谈得上精进。《八大人觉经》开头第一个要我们了解世间无常,因为这是真相,真实的状态,一定要了解世间无常,五阴无我,也就是无常、苦、无我的特征。然后要去做的时候则少欲知足、精进,这是非常重要的几个概念。
  仁波切讲了一个故事,我觉得满有用的。仁波切有一个老师,是一个非常少欲知足的人。因为他自己修行很有成就,很多人供养他东西,他向来都不收。如前所说我们出家人只要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方面。(汤药是要有病的时候,这个先不谈。)卧具是有了一个就可以一生用的,所以四件事中最主要的就是吃、穿二样。一般有人送新的东西来,我们大多是旧的东西也送给别人了。可是有人送仁波切的老师穿的东西,凡是新东西来,他都送给别人,而自己穿旧的,我们叫做百衲衣,东补一块、西补一块,补得简直不成样子。百衲衣也叫坏色衣,因为普通人觉得穿得庄严,是因为颜色,百衲衣偏偏东贴块黑的,西贴块白的,别的地方贴块黄的。他那个百衲衣上便是如此,东一片三角型,西一片圆的,有的白的,有的黑的,好一点的破衣服,他出去的时候穿,在家里就穿更破的。一有送什么好东西来,他就送走。然后吃的方面也是如此,他平常储存吃的东西,最多只保留七天。譬如说今天人家东西送来了,他正好没有存粮,就收下。如果送很多,他只收七天的份,其他退回去。明天如果又有人送来了,就说我这里还有,退回去,一直到第六天,有人送来,他才收。
  要是我们,只存七天怎么够,至少要存七个礼拜,七个月,或七年的量。现在我们很多人存的,是一百年、七百年都吃不完的钱。银行里存很多,都在存款上,为什么?将来要用呀!只存七天粮食对我们世间人是无法想像的,觉得这太危险了,吃完了,怎么办啊?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一般人的信心不够,修行佛法是没第二条路可走的,你要有充份的信心。如果我们信得过佛,佛已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跟佛出家,出家的比丘就是乞士,不能有任何的积蓄。如果偏偏碰到严重的荒年,没关系,只要你有照着去做,保证你饿不死。如果我们信得过世尊,就应该有这种坚强的信念,照着戒律去走,但是我们的困难就在这里。
  我以前也听见过好几个这种修行人,有藏传的,也有汉传的,他们都有这种精神。民国初年,武昌的一间寺庙,寺里边的人很多,大家也很认真的修行,民国十几年的时候,全国兵荒马乱,寺里没东西吃了,那一天晚上吃完饭以后,明天早晨就没东西吃了,大家对住持老和尚说∶「老和尚,仓里的所有东西都已经吃光了,怎么办?」他叫大家去修行不要管吃的。大家去修行的时候,他拿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脖子上,一头绑在韦驮菩萨的脖子上,告诉韦驮菩萨∶「你是来护法的,现在寺里没东西吃了,是我的责任也是你的责任,如果明天还是没东西来了,那对不起,我完了,你也完了。」也就是说如果我倒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8:39 , Processed in 0.16960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