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44|回复: 0

[大德开示] [法宝论·明贤法师]第十二讲密护诛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9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法宝论·明贤法师]第十二讲 密护诛杀,佛之与魔


  说空性得净土,说净土没净土
  二转与三转*轮的胜义谛,越是末法时代,越容易模糊不清。
  尤其关于二转*轮的胜义谛部分,出现了什么情况呢?
  分上、中、下,按照二转*轮的要求,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说空性就得净土;“取乎其中,得乎其下”,说净土就得个不净的土。
  中国古人有智慧,这句话用到此处最合适不过。咱们这才真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不是说净土就有净土,反而是说净土就没净土。是不是这样?
  但在此并不是否定说“净土”话题的人,而是要求“严谨性”,不严谨的理念很有可能是颗粒无收,却还自以为功莫大焉!其中确实太容易出问题,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表面的说法。其实,各宗都是有一些“密意”的,这是要间接表达的内容,并非直接一句话就能说完。
  二、三转*轮,大概可以确定的密意是什么?
  二转*轮直接说如来藏的空性,密意所指的是佛的世界、净土是以本质空性的方式存在的。虽然没有说存在,或者一直在反对存在,但他要说的确实是它。二转*轮的“密意所指”,实际是安立净土的智慧。
  三转*轮时时处处都在说净土、如来藏、佛功德、佛的神通变化,它的密意是什么?密意是如来藏、佛的世界本性都是如梦如幻的,这又是二转*轮的宗旨。
  密护岂是诛杀
  佛教自古以来就只能用这种方式向下传递,所谓“密护诸宗”,或言“以法护法”!
  一个学般若、学中观的学者,如果仅能谈到中观这一部,就不是个好论师,一定得密护净土宗,才能将中观的问题弄明白;一个弘扬净土宗的人,如果对于般若中观不能彻知,不能做到密护诸宗,恐怕也是不全面的!
  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它们息息相关。这是一体的两面,说哪一面彻底黑都不行,那就不是一个善用颜色的画家。要用颜色,得做画家。二转*轮的胜义谛与初、三转*轮的胜义谛,它们之间的这种关联,要表达的也是这重意思。
  有学人问:“阿罗汉在灭谛中否认关于净土的智慧,否定清净名言;而二转*轮中也没有直接承认净土。‘罗汉的否认’与‘不直接说净土’是否一样?”
  肯定不一样!
  二乘的否定是一种“打压”,是将它灭掉,不许有此思想。二转*轮的“没有直接承认”,或者说“否定”,那是“密护”。“密护”与“打压”不同。所谓“密护”,是要让它真实地建立,才暂时地否定它。知道“黄叶止小儿啼”吧?这是祖师的智慧。
  初转*轮直来直去,这个“打压”存在很多问题,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灭谛不圆满、胜义谛不圆满。为什么二转*轮的胜义谛圆满?因为说明白了空性,也将如来藏的余地留下了,这是中观的深妙之处。
  还有一个问题:“是否三界六道、极乐世界是一个东西,因为心变而境界互换?”
  问得不一定很好,但本身也说明问题。既然“唯心所造”,那么三界六道与极乐世界确实是一件事物,都是“心”。但问题中,似乎夹杂着这样一重理解:它们不是唯心所变的。因为不是心变现出来的,才有境界“互转”的问题。如果都是心变的,那么它的源头只是心,没有“互转”的问题:心在哪儿,显现成什么形象,境界就是什么形象,因为它们就是心本身。
  回头看表格(表11-2 二谛四谛关系表),灭谛不摄大乘法的胜义谛,执著灭法为“有无”,确定了灭法是“有无”;而中观说灭法是“非有无”的。关于“不摄法”,它们彼此之间有所不同。初转*轮有不摄法,有包含不下的东西,二转*轮都包含了——虽然没有说清净名言,但实际包含了清净名言的智慧。所以,“密护”与直接“否定”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是真正善巧地给予肯定,一个是绝对地否定。
  《金刚经》所说的“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实际是将清净名言的净土放在世俗的位置给予破除。这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虽然破了它,但恰巧得到了它。“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虽然表面脱离清净名言的说法,空来空去说了很多,但并不是要舍离,最终还是要让净土现前。因为要间接去获证,所以“实为不舍”。
  反对净土生净土,四谛非圆舍不得
  四、四谛法不是可舍的道,虽万法不能尽摄其中,但是小乘根器者依之暂获安乐,后必入大乘果故。不可小视,人人都有一份小乘根的缘故。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的最后说:圆满的道是释迦牟尼佛在二转*轮时说的,说完后还有一部分人不能直接解脱,怎么办?为他们打造一个“化城”,在中间路途上给他们设个驿站。佛教必须要人性化。释迦牟尼佛早年就设立驿站,让具备小乘根基或与小乘法要相应的人首先获得一些果证,这样他们才有精力继续赶路。但“化城”既然是佛所设,机关也埋藏其中了。化城终不是宝所,切不可将人性化的施设当成全盘的佛性,否则以因为果,舍了大乘佛法,定绍落空之虞!
  进入化城的人毕竟还是要趣入佛果,并非永留化城。
  后来趣入佛果的过程非常微妙,佛陀直接深入小乘人的涅槃境界中,使他们从灭定中直接感受到佛的叮嘱,往生净土。
  结果非常出人意料:阿罗汉唯一反对的就是净土,这是他们最不能认可的一件事,但最后他们却直接往生净土了。为什么?因为佛的愿望是深入众生心地中。就像要下载软件,插件也就夹带进来了,愿意证悟人无我空性智慧的人,在证悟人无我空性的同时,就已经种下了必当往生净土的因缘。虽然在灭定或涅槃中,有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情况,但最终他们出定的第一念就是要去净土,而且确实直接往生净土了,在净土中成就菩提果位。所以二乘人的四谛道不可废除,也不能小视。
  更实在地说,人人都有一份小乘根基。别以为说自己是大乘根基的人,就一点小乘根基都没有。其实,所谓“出离”的部分即是小乘的根,这部分的根人人都有,我们也要保护这一路的修行法门。
  以上是关于四谛与二谛之间的差别。
  月称论师说完四谛与二谛以后,举了很多例子。五地菩萨不仅了解到四谛与二谛的微妙性质,摸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差异,还通达了很多其他关于“谛”的法要。
  在《入中论导读》133页,学完二谛与四谛的智慧后,我们看一下月称论师的原话:
  问:离四谛外更说有余谛不?
  曰:有。
  如《菩萨第五地经》云:
  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善知世俗谛,善知胜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智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此菩萨,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世俗谛,通达一实相故知胜义谛,觉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善分别蕴界处故知成立谛,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一切热恼毕竟灭故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
  穷其一生难明白,三言两语需道尽
  关于真理,月称论师用过很多名词,也举过很多事例,这些事例在第五地一起交代,因为五地菩萨已经了知了诸谛之间的差别,获得了对于“谛”的真实受用。对比清楚二谛与四谛,其余诸谛的差别也就明晰了。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智慧。
  用表格(详见表11-2 二谛四谛关系表)表达谛与谛之间的差别,是为了说明两种道:大乘道与二乘道。单独说大乘道与二乘道的特徵需要很多时间,而用表格对照说明就简单了。
  虽然我们用很短的篇幅就将二谛与四谛的区别讲完了,但这可不是个小问题!我们在修行与听法场所常常冒出来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无法理清二谛、四谛而引发的。
  现在有很多所谓南传、北传,汉传、藏传,唯识、中观,还有天台、贤首之间的教派争执,基本都与这些问题有关,如果弄明白了,就会发现那些争执没什么意义。但是对于争执者来说还真是有意义,因为没弄明白,所以他们只有争,以后渐渐明白。我们比较省力气,在尚未经过复杂的争议过程时,就先弄明白了。
  先弄明白有好处:将时间都节省下来用在修行上。如果不是“取乎其上”要修行,而是“取乎其中”搞辩论,那我们就真的是“得乎其下”,只能永远辩下去了。因为取乎其上要修行,所以这些问题能很快弄明白。虽然只有几课时,但这些都是很难得的诀窍,大家不要当成是小智慧,依己之力,穷其一生也许都很难透彻。
  所以,要做一流的修行家、二流的辩论家、三流的权贵拥有者。郭沫若送魏蓉芳的对联说得好:“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大家善思念之!
  现在社会知识的构架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专门化,佛教的宗派知识也越来越庞大与专门化。在以前,我们也许不够专业,互相含糊一点,和和稀泥还能过,但是往后不行了,大家的水平都在提高,而且越来越直取目标:学佛就是为了修行,修行就是为了成就,要有所体验,别总只是空谈。
  冲着这个直接的目标,这些问题不搞清楚是不行的。时势所趋,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个摆到面前的问题,不能一直只是学理论,一定要有所受用。佛教这件事,要信仰,就得有点修行,要学佛,就得有点“专业”。我们是用简易的方式获得十分“专业”的头脑,不能忽略以上这些问题。这些真的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智慧。如果掌握了,将来一定会受用终身。
  魔的种类

表12-1 魔
  第五地的菩萨不仅全面掌握了“善慧诸谛微妙性”,还很“难胜”,可以“降魔”。“难胜”,所有的烦恼都无法胜过这位菩萨,所有的魔障都无法引夺这位菩萨。“引夺”这个词以后会经常用到,不是直接的夺,是有善巧、有手法,或是防不胜防地将你夺走了,所谓“魔”就表现在这些地方。
  现在我们正式谈“魔”的问题,看看五地菩萨分别战胜了什么样的魔。魔分成四种: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先说说这些名字的由来。
  烦恼魔
  第一种魔称为烦恼魔。
  令修行人趋向于“邪途”,所以称作“烦恼魔”。前面常说“邪见道路无边际”,邪途是永远没有边际的,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方向。
  对于现在的修行人来说也是如此:一条正道虽然摆在这儿,但左右你的力量非常多,尤其在修行过程中,左右修行人进入邪途的力量异常之多,根本无法统计。所以说“邪途”就不只八万四千条了,更加难以控制。
  烦恼魔的自性(本性),有什么特徵、形态呢?“不寂静行”,让人内心无法寂静,身心不能安定,极其躁动不安。烦恼魔的分类,可以由一种发展到一百二十八种:
  用一种方式确定,可以指染污、杂染。因为它让人心地不清净,产生不寂静行。
  分成两种来说,是见道所断与修道所断的烦恼魔,见道断一部分,修道断一部分。
  分三种来说,是为欲所系、为色所系以及为无色所系的烦恼魔。
  分四种来说,是欲系记(由欲望所系但是自己是清楚的,自己知道这是什么)、欲系无记(由欲望所系的无记的烦恼魔)、色系无记、无色系无记的烦恼魔。
  分成五种来说,是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的烦恼魔。
  分成六种来说,是指由贪、恚、慢、无明、见或疑所生起来的六种烦恼魔。
  分成七种来说,是七种随眠的烦恼魔。所谓“随眠”,是说这些烦恼就像睡眠那样幽微难知,并且常随逐众生:随着你心念一动,这些烦恼魔就已经隐藏其中了。第一种是“欲贪随眠”的烦恼魔,只要对于一个事件产生了一丝欢喜心,欲贪的烦恼魔就已经进去了。第二种是“嗔恚随眠”的烦恼魔,看这人做事做得很不合理,要呵斥他,表面仅是想呵斥而已,不用太动火,但等到真正呵斥他时,嗔恚的烦恼魔已经进来了,火气不自觉便动起来了。还有“有贪随眠”、“慢随眠”、“无明随眠”、“见(见地、见解)随眠”以及“疑随眠”的烦恼魔。
  分成八种来说,是贪欲、嗔恚、我慢、无明、疑、见以及能取与所取。
  还可以分成九种、十种、十一种来说……一直可以推衍到分成一百二十八种。
  可想而知,烦恼魔在众生心地中多么顽固,阵容多么庞大。从这些烦恼魔,也可以了解人心绪的复杂性。只要是佛经中确定的烦恼种类,比如108种无明,这些数字全都是确指,不是笼统的数字。
  五蕴魔
  第二种魔称为“五蕴魔”,也称为“五阴魔”,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产生的魔障。
  对这种魔的破除,是修行的一个首要任务。

图12-1 五阴魔
  此处有五个圈,就像是枪靶子,要打的就是它,修行人不论如何转移,一定要瞄准中间的核心。
  色、受、想、行、识,修行是这样层层深入的。为什么要将色、受、想、行、识画成从外到内的一个一个的圈?
  因为就像剥芭蕉杆,与“色蕴”相关的魔出现得最早,在功夫最浅时他就先出来了;等解除完色阴区域中的十种魔以后,受阴的魔才真正出来;受阴的魔都解除完以后,想阴的魔才出来;最后识阴的魔才出来。将识阴的魔断尽,你就至少是一位六地菩萨了。
  果位不遥远,就在眼前,瞄准中间出击。不过大家要将色阴区域与识阴区域魔的情况了解清楚,否则时时处处被引夺,却还以为自己所着的魔境是“我的性格”,或者是“我的尊严”,其实都是问题。
  五阴魔对修行作的障碍,主要是直接障碍“圣道”。“圣道”是对圣谛(世俗谛与胜义谛)的修行,此处特指人无我空性。对人无我空性作障碍,让你失去对胜义部分将要获得的证悟,称为“五蕴魔”或“五阴魔”。
  体现到一个人身上,便是在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之身上产生各种问题。比如,你刚刚想修行,就突然遇到一个违缘,撞一下车或者腿疼,腿盘不了或者坐不住了,这下烦躁了,修行必须要退。这些往往都是有一些魔障在障碍。
  修行中,对于法无我空性的证悟,可以说比较干脆爽快一些,而人无我空性这部分的修行比较困难。因为人的一些根本执著都与身体有关,凡与身体有关的烦恼是比较难以解脱的。我们绝大多数时候只能顺着身体的需要来:困倦来了需要睡觉,饥饿来了需要吃饭,营养不足需要补充,身体不好需要锻炼……有着各种需要,如果人无我空性这部分的烦恼被解除了,获得的受用是最现实的。
  八地菩萨获得了意生身,业报之身才可以永尽。八地之前,修行过程中,如果逐步证得人无我空性,解决这些魔障,会有一些什么反应?仅在色阴区域,《楞严经》中说,一种起步的收获称为“拾出蛲蛔”(《楞严经》最后讲了五十种阴魔,如果有时间应该看看这一段。在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完法,准备休息了,“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重新回到大众当中,说五十种阴魔)。
  “蛲蛔”是肠胃中蛲虫、蛔虫之类的小生命。禅修的过程中,能从身体内部“拾出蛲蛔”,将它从身体中拾出,却不会损及身体,连现代医学手术中“微创”的损伤都没有。这是因为对于人无我空性的证悟,放下了对色身的执著。小孩还能通过吃药等医疗方式解决“蛲蛔”问题,但大人就很难了。为什么?因为对于色身的执著越来越重。在逐步获证人无我空性时,“拾出蛲蛔”的结果就出现了。
  有同学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人的修行这么奇怪?他就是在打坐,什么功夫都没有,只是执著减少了一点,为什么能将虫子从身体里拿到外面?又没动手术,为什么能穿越物质的障碍?”
  想明白,就要了解为什么身体中能有这个障碍。有,正是因为人我执著,它才成为一种在身体中解除不了的障碍。这与死亡是同一来源:人的死亡也是因为如此,人的极大烦恼也是因为如此。
  《孙子兵法》很诡,知道某人脾气大,在用兵中就会安排一些挑逗他出兵的计谋,使他火上浇油时贸然出兵,趁机将他灭掉。为什么有这样一些特定的人性弱点?这些弱点就与业力有关。蛲蛔的业力与人性中的这种弱点也相辅相成。
  还有一种现象:你在这里打坐,进行中观的修习时,突然发现身体不在这里,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当年虚云老和尚在武汉归元禅寺主持禅七时,就有这么一件事:打坐时,自己没感觉,渐渐就腾空了,在空中飘移。别人都觉得很奇怪,他却自觉没什么,还是在用功。这就是因为在色阴的区域中逐渐解围,在解除人我执著的围困。
  要想了解他为什么能飞起来,就要从此处反向思维:为什么我们只能坐在这里?为什么只知道教室内的事,教室外的事就不知道?这便是人我执著产生的约定俗成的障碍,是修行要解决的问题。
  死魔
  第三种魔称为“死魔”。
  死是死亡,生命对于人生来说绝不只这一次。因为没有穿越这一生的洞察能力,不能了解前生与后世,所以对“生命的无保障”有大恐惧。死,对于我们仍是最大的障碍。
  就像有些电影中,打一个人,他不一定很怕;骂他,也不一定很怕;但是突然掏一支枪,顶在他脑门上,他就害怕了。为什么?因为怕死。死,是人所有恐惧中最为严重的。
  死魔是直接对生命作障碍的魔。死魔有很多种,不详细说了。
  本来听闻到佛法,会想人生有必要去修行,有此愿望,或已有所安排。但若一旦遭受“死亡之魔”,任何“暇”(闲暇,足够的生命光阴)与“满”(满足一些条件)都将彻底完结。(“暇满”是从藏传佛教中引进的词语,在汉传佛教中是用另外的说法,但没有那么简洁,此处暂时借用。)
  死魔对于闻思修的“足够时间”与“充足条件”作障碍。作什么障呢?作“非时障”。就在你想修行时,条件就不具足了。你确定好“我每天七点钟作功课”,但偏偏到七点钟时,“无常大鬼,不期而至”,一切付之东流。
  作非时障、非处障,“时”与“处”这些障碍的出现,让修行人在有限的人生中,不能自由自主地安排,这就是死魔。它很讨厌,不仅夺走人的生命,关键是夺走了修行时间,将机会都夺光了。
  天魔
  第四种魔称为“天魔”。
  天魔的出现,是十分巧妙的,我们还不能轻易感知他。
  他一旦出现,便以一种“资助”的方式,使身心不由自主地生起烦恼,烧毁已经成就的菩提果位。使已经证得的果位都退失掉,天魔有这么大的能力。是不是很像计算机病毒?
  天魔有“主眷”与“别眷”,有妻子与亲戚朋友,这不是譬喻,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因为生命的层次是多样的,当我们的心存在时,很多魔的生命体也存在着。为什么一个人发起菩提心时魔王的宫殿就会震动?在实有的领域,相互之间都会有一些牵连。
  魔王的妻子在禅果将要成熟时就投五花箭(这种箭上面有五种颜色),看着一个人将要获得成果了——悉地或者禅定,在将得未得时,她就一箭扔下去,这人便受了一箭。这不是普通的一箭,它让人产生一种特殊心理,将人从即将获得的成果中退出来,让他得不到。
  五花箭中,第一个是我慢行箭。一箭扔下去,中箭后我慢心马上就起来了:“我修行好,你不如我。”
  第二个是欲贪行箭。中箭后看到好东西,真的舍不得。
  佛教有个“紫金钵”的公案。有位禅师,入定后鬼都找不到他。有次皇帝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禅师非常喜欢。鬼就想:“这人有个问题,他喜欢紫金钵。”等禅师入定时,鬼就在旁边刮钵,刮得吱吱嘎嘎地响,禅师就想:“怎么有人在动我的钵?”一动念,执著就有了,鬼就过来,将链子往他颈子上面一捆:“我们抓你去见阎王!”禅师害怕了。
  对于世间事物的执著喜爱,这也是修行的一个障碍。
  第三个是嗔忿行箭。
  第四个是愚痴行箭。
  第五个是嫉妒行箭。
  “魔”不仅仅只是让内心中产生一些问题,而且还会突然在所经历的环境中产生一些问题。在环境中产生问题就不是魔王妻子做的事了,是妻子委托她的亲戚朋友安排的:安排你在路上撞到一个不好的人,或者安排你刚刚到一个地方,就发生一起打架斗殴的事件,让你去经历一下,比如“斗争行魔”。增贪行魔、扰乱行魔、变邪行魔,这些也是天魔的“别眷”。
  魔产生之二十四种来因

表12-2 二十四种魔入之因
  这些魔有没有影响到人,都会有一些现象,我们由现象分析它们的成因。上表就是魔入的原因 (见表12-2 二十四种魔入之因)。由表格能看出,这些魔来影响人时,是从哪些根源上产生的。
  一、于道不精进。
  “不精进”可以说是魔入的总因。功课非常重要,虽然做得很少,但只要没丢掉,魔还不敢轻易对你下手,因为你保持了对于道的精进。
  二、智慧小。
  只看自己,不顾利他,这就是智慧小。
  另外,在修行过程中没有所宗,不确定修行的思想体系的根源,冲上去拿个兵器舞两下就算修行,这样也不行,我们的智慧就太小了。为什么智慧小?因为是以个人的智慧来修行。当有了整套的修行体系,则是以佛的智慧作为我们的智慧,这个智慧就大了。
  三、烦恼盛。
  确实有那种“压不住火”的烦恼,这种烦恼产生时容易产生魔障。魔容易随这样一种烦恼进入人的身心。
  四、分别大。
  分别心粗大,遇不遇事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者自己的评论,这样不好。在现实生活中,有必要时分别,不需要分别时要收藏分别心。
  尤其是计划久远以后的事。很多人喜欢规划未来,但未来的事情未必就尽如所料。这不是不让人为未来作准备,而是观察要“适当”。
  如果发现某些想法确实是杞人忧天,一定将它放一放,不要让心中的事太多,如果不能放,那就要看看会不会导致魔入,这问题严重了。
  有一则故事,一对卖豆腐的夫妻,晚上收工了,商量很多事:“我们明天要将店面扩大,让更多人来买豆腐……”商量到三更半夜还不知休止。但是第二天要五点钟准时起床,因为别人订了豆腐,每天要去送货,还要打一锅豆腐准备当天卖。“枕上思量千条路,明朝仍旧打豆腐”,第二天还得将这锅豆腐做了去卖,现实的生活依然很平俗。
  据说在汶川地震期间,有一些四川民众的心态就比较好。不管有多大痛苦,等到重建时,都知道只要能做的就尽量去做,只要有一点能拔平的菜地,马上就拔平了种起菜,生产与生活很快就恢复了。
  五、心绪多。
  即心掉动大,这点要重视,思绪偏多本就不利于修行。
  六、无善知识摄持。
  善知识的摄持是修行的唯一保障。拿到藏传佛教来说,“善知识”是一个决定性的修道因素。汉传佛教对于善知识“广而化之”,将参学善知识说成“走江湖”,要四处参学(江西、湖南一带善知识多,应该广泛地去学习)。但是善知识“一贯的摄持”还是很关键,无论是用什么方式,总得“有”,不能是那种得不到教授、凭着自己的方式去揣测下一步该怎么做的状态。这样会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广而化之”、“走江湖”的无善知识摄持的参学,抑或是佛教对于学人劣性的一种“无奈”吧!
  七、教授不深。
  这点也要重视。现在不管做哪一行的工作都会有个要求:你的理论一定要好,思想储备一定要充实。否则,想都想不明白还能做明白吗?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前提铺垫,后面的修行才能顺利。“很好的铺垫”就是教授、教诫能精到、详实。
  八、伴恶友。
  自己在修行过程中的道伴不是很好,这一道伴(或说恶知识)对菩提道的知见是错误或不圆满的,这都会让魔得逞。“恶友”,是身边的“定时炸弹”。
  九、贪执大。
  在生活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19:35 , Processed in 0.17010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