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29|回复: 11

[其它] [04传记]059观世音菩萨传(曼陀罗主人)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9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04 传记]059 观世音菩萨传(曼陀罗主人)


    观世音菩萨传
     曼陀罗主人著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
  话说我们中国的宗教,向来分为儒道释三大支派,三教之中,除了儒教道教是中国本部所创始,释教却是由西域传入的,因为他拿觉世渡人为宗旨,信仰的人也就不少,势力也与儒教道教鼎足而三,一直流传到现在,依然保持著他的地位。在佛家的区分,把全世界划成四大部洲,称为东胜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我们中国是属于南瞻部洲的。南瞻部洲有四座名山,号称佛国,这四座山就是九华,五台,峨嵋,普陀,管领这四座山的,就是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等四位大士;故九华礼地藏王,称为大行,五台礼文殊,称为大智,峨嵋礼普贤,称为大勇,普陀礼观音,称为大慈,领域也是很分明的。在这四位大士里边,最受一般人所敬礼的,无疑的要首推观世音菩萨。因为我们若然在人群中提起他的佛号,端的是老幼咸知,妇孺都晓,差不多人人的一脑海里,都深深的嵌著一尊观世音菩萨的法相。这种普遍的敬礼,是观音法力所感化的么?这却未必,其中倒有九分以上是迷信的观念所造成的。他们的理想,并且与观音大士相反,观音的宗旨,是要使世人大澈大悟,共登觉岸,照法华经上说「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我们看了这几句话,就可以知道世尊的宗旨。可是现在我们看见那一班信仰观音的人,谁不在迷信里讨生活哩!他们以为只要相信了观音,随便自己的作为如何,观音就会来保佑的,一切不遂的欲望,观音也会赐予圆满的。他们最怕的是死,就以为只消平日多烧香多念佛号,便可以却病延年。最怕的死了打入地狱,永不超生,就以为只消平日多持斋多诵经卷,便可以死后到天堂佛国中去享乐,甚而至于一切的罪恶,都可以念几声观世音菩萨,就可以完毕的。因此念佛人的心理,就不免弄坏了,以致会有「若要心凶人,念佛淘里寻」的两句俗语来了。相信观音的人,存了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就开出许多畸形的供奉来:寻常求福求寿的,供著白衣观音;求子的供著送子观音,渔户人家求打鱼利市,便供著鱼篮观音;形形色色的附会著,越是如此,越是与佛理相去得远。故世人崇奉观世音的,虽然多似牛毛,却没有个能登正觉,这的确是很可叹息的。闲言少叙,我摇笔做这部观世音传,并不是提倡迷信,一则是将观世音菩萨的前后事迹,介绍给世人,使他们有相当的认识;二来揭出佛经的奥旨,使一班误走迷途的佛弟子,能修大澈大悟,同登觉岸。但是虽然是有此宏愿,还不知一枝拙笔,可能助我达到目的否?我现在既决意替观世音菩萨作传,在这开宗明义的第一回,有两个疑问,却不容不先解决。第一点,观音菩萨究竟是男身还是女身?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观世音法相或是画像,很不一致,有的打扮似男身,有的装束似女身,就引起了这一个疑问。依著世俗的见解,都当她是女身,所以有许多人还会称他观音娘娘哩!但是据胡石麟笔丛,王凤洲观音本纪,又都指观音菩萨是男身,说得有凭有据。另一方面根据了北史的记载,徐子才病中所见,以及北齐武成皇帝梦中所见的观世音菩萨,又都是美妇变的,因此这个疑问竟不易解决。不过根据了观世音菩萨的前后事迹,这问题不难迎刃而解。因为观世音悯念众生,随缘普护,曾经三十三度化身,到各处去点化众生,到处都现化著不同的庄岩宝相:或者化为菩萨学徒,宰官玉人,天龙神鬼,因时地而变换,以便利她点化的工作,因此世人所看见的观世音宝相,也就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各各不同了。这不是我的无稽之谈,冰署笔谈里面也明明载著这些事迹。到此,观音男身女身的疑问可以搁过。第二点就是观音菩萨只有一位,如何会有许多不同的头衔出来呢?像什么白衣观世音、高王观世音、送子观世音、鱼篮观世音等名目,法相也就因之互异。这许多名衔不同的观世音,还就是南海普陀落迦山紫竹林中的那一位观世音菩萨么?还是另外有这不同的几位观世音菩萨?关于这一点,我敢说就是因为当初应化时所现的法相不同,譬如他老人家在这一个地方化身的是一位美女,穿著白素的衣服,去设法点化众生,到临了人家知道这位白衣美女是菩萨化身,造像供奉,自然依著他们所看见的法相,于是后世就有了白衣观音。因东海鳌鱼有害,海边的居民不能安居乐业,观世音菩萨就化身为渔人,前去降鳌,以救众生,于是就有了鳌头观音的法相。其余种种的宝相,也都是化身时留下的,后人不察,就发生种种附会了。这并不是作书的胡说乱道,诸君不信,待我在正传的前面,先举一段观世音化身的历史,来做个引子,证明以上的说话。我现在别处的观音宝相都不说,单说少林寺里的那一尊观音法相,又是与众不同,塑得环眼巨鼻,阔口广额,头上边乱发如蓬,两只耳朵长大无比,穿著一对粗而且大的金环,直垂两肩,衣折痕也散乱不整,赤著一双大脚,手中还斜支著一条黄金宝棍。这尊法相,倒像五百罗汉里边的鸩摩罗多尊者,俗眼凡胎的人,谁也不会当他是观音大士。但少林寺却又明明的将他供在观音阁中,僧徒们也都认为观世音菩萨,这不是很奇怪么?可是少林寺的观世音法相,所以塑得这般模样,中间也有一段故事,待我慢慢讲来。少林寺本是中国一大丛林,有很悠久的历史,自从初祖达摩禅师开山以来,非但禅乘远播,就是武功也极著名。但是在初建的时候,却并没有观音阁,直到元朝时代,**作乱,兵祸蔓延到中州。那个**首领李全,已深知少林寺的武功,要想招致寺中的僧徒,收为己用。不料少林寺僧众等是严守戒律深明大义的人,不肯相从,因此李全便老羞成怒,率众围攻少室山,声称非扫灭少林寺不肯罢休。那时,少林寺僧虽说是擅长武功,到底众寡悬殊,势不能敌,竭力防守,后来渐渐不支。正在危急的时候,忽然杀出一个莽和尚来,手提铁棍,直抢到**队里。众人看时,却正是新来的挂单和尚,只见他宝棍起处,如同疾风猛雨一般,寒光万道,杀得那班**马仰人翻,声声叫苦,就是那为首的铁枪李全也大败亏输,率众远遁。那时众人都觉眼前金光一闪,就失了那莽和尚的所在,四下探望,才见他正站在嵩山御寨之上,现出丈六法身,自称是观音大士化身紧那罗王来解厄的。于是少林寺就依他显化的宝相,塑成此像,盖造观音阁供养。这件事在少林寺志上也载得明明白白,可见并非虚造了。也可知观世音有种种不同宝相,正是显化时遗迹了。欲知观世音的一生事迹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二回 浊酒三杯凉亭小宴 明珠一颗好梦投怀
  话说时在周朝的末年,中原列国互相征伐,刀兵相乘,连结不解,正闹得人无安枕,野无净土。那时西方兴林国,却正值承平之世,端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讲起这兴林国,在西域诸国之中,可称是巍然独立的大国;领袖各邦,但因地势关系,与中原素来不通往来,双方隔绝。这也只因两国中间,隔著一座须弥山,这一座山高可接天,广懋有数千里,横亘在西北高原上,好似天生的界限一般。在当时交通不便,中原人虽知道有这座名山,只因此山幽深险阻,气候又异常寒冷,山上的积雪,就是盛暑的天气,也一般的不会融化,终于没人敢去冒险西行。那兴林国又恰恰建立在须弥山的西北,在闭塞的当时,自然不会与中国相通了。这兴林国在西方诸部落中,历史最为久远,开化也比较早些,又占著三万六千里的国土,几十万人民,自然雄长一世,惟我独尊,各小部落不容不臣服了;那时在位的国王名叫婆伽,年号妙庄,倒是个贤明之主,统治著数十万人民,使得男耕女织,各安生业,在位十多年,把一个兴林国治理得国富民丰,蒸蒸日上。妙庄王是一国之主,安富尊荣,自不必说;正宫王后名叫宝德,又是个贤良妇人,与妙庄王十分敬爱,家庭方面也充满了和融气象。但是天下无十全十美的事,人生虽富贵无双,到底不能没有缺陷,妙庄王贵为国主,富有天下,只是有一桩事情,不是国王威力所能攫取,也不是金银所能买到的,即是膝下只有二位公主,并没一个太子。妙庄王已是六十多岁的人,嗣位无人,自然望子情殷,为著此事,常使他闷闷不乐,有时不免要长吁短叹。俗语说得好,子息是有钱买不到的,有力使不出的;他纵然烦恼,也终归于无用,他在希望和焦急愁闷的环境中,一天天的过去。春来秋去,匆匆的又是数年,那时正是妙庄十七年的夏季,御花园中的一池白莲,正迎风争放,香雾轻浮。宝德王后因这几天来,觉得妙庄王愁闷不乐,便在莲池的凉亭之中,设下筵席,请妙庄王饮酒散闷。当下夫妻二人在亭中分上下首坐定,宫娥彩女分班斟酒送菜,妙庄王心中虽然为著子嗣问题不自在,但深体宝德后的一片好意,不免强颜欢笑。另一方面看著池中的万朵白莲参差的开放著,衬著碧绿的荷叶,静雅可爱,微风过处,轻轻的颤动著,好像含羞欲语的神情,那一阵阵淡淡的清香,也从风中传播过来,泌人心脾;妙庄王在这种环境里边,也觉别有天地,很是有趣,心上的一片愁闷,早被清风吹散,莲香荡净。就此与宝德后互相传杯,开怀畅饮,有说有笑起来。宝德后见他快乐,也自欢喜,亲自执壶斟酒,又命群姬当筵歌舞,正是笑声纵,乐声扬,风光异样。如此一闹,早就是明月西斜,妙庄王酒已过量,不觉玉山颓矣,乘著一团酒兴,命人撤了席,扶著宫娥,携了宝德后,迳回寝宫安息去了。一觉醒来,已是红日满窗,宝德后已梳洗完毕,便伏伺妙庄王起身,让他洗盥之后,一面端整饭食,一面向妙庄王道:「妾昨夜得一奇梦,未知主何吉凶?梦到一处地方,正是海边模样,一片白茫茫的无边无岸,波浪滔滔,很是怕人。正看间,忽然哗的一声响亮,海中就涌出一朵金色莲花。初出水时,大小与寻常莲花无异,离水面也很近,不料这金色莲花,却愈长愈高,愈放愈大,金光也越发耀目生辉,连眼也睁不开来。于是便将眼合了一会,待到重新睁开来时,那里有甚么金色莲花?兀立在海中的,却好端端是一座神山,山上却缥缥渺渺的,似有许多重叠的楼阁,以及那宝树珍禽,天龙白鹤。这许多景象,究竟距离得远,倏现倏隐的看不真切,中间只有一座山头,峰上涌出一座七级浮屠,浮屠顶上端端正正安放著一颗明珠,放出千万道奇光异彩,十分庄严。我正看得出神,那一颗明珠,忽然冉冉的升空,转瞬之间,变著一轮旭日,渐渐逼近海岸,不多时已高高的悬在我的头顶上,又是轰的一声响亮,那轮旭日,竟抛抛滚滚的落到我的怀中来,我吓得忙了手足,欲待逃去罢,两足又好似生了根的一般,我不觉拚命的一挣,竟自挣醒过来,好端端睡在床上,那里有甚么海?有甚么山和一切的景象?到此始知是南柯一梦。这种梦不知是何预兆?主何吉凶?」妙庄王闻言,心中暗暗欢喜,向宝德后安慰道:「御妻梦中所见,分明是佛国极乐世界的真形,凡人难遇,自然是大吉之兆。再说那明珠,分明是佛家舍利,化为旭日,就是阳象,投入怀中,不消说是孕育之兆。御妻得此梦征,今番怀孕,一定生男无疑,正是大可庆幸哩!」宝德后听了这番话,自然欢喜不尽,此事传遍宫中,于是合宫上下,都存著万分的希望;再说宝德后自从这天起,怀孕的象征,逐一的显露出来,经过了两三月时间,腹部也显著的彭亨起来。可是自从怀孕之后,身体倒很强健,只是有一桩,凡是鱼肉一类的荤腥,一点也不能入口,就是平日间最爱吃的东西,只要是荤的,一见了便要起恶心。勉强吃得一点儿,包管会连苦胆汁都呕将出来,这也是孕妇常有的事情,人家也不以为怪,又那里知道内中却另有一番奥妙哩!如此一天天的过去,不觉又是冬尽春来,宝德后的产褥之期,也愈迫愈近。妙庄王满拟今番一定生男,非常的高兴,忙著先预备起庆贺的事情来,合宫上下,也自有一番忙碌,不在话下。直到妙庄十八年二月十九那一天,妙庄王婆伽正在园中观赏美妙的春天景物,出神的幻想,忽有宫女岔息奔到面前奏说:「王后在辰时三刻,又添了一位公主,请赐题名。」妙庄王一听生的又是一个女孩子,就把心头的高兴早消灭了一半,但这是无可如何的事,只怪自己前世没有修透,才致如此。当下便向宫女问起王后生产后可安好如常?那宫女道:「启奏我王,娘娘当生产的当儿,有许多异色良禽,集在庭树争鸣,如奏仙乐,屋中也有奇香发现,氤氲阵阵,隔不多时,便产生了三公主。如今大小平安,娘娘精神健旺,公主啼声也自洪亮。」妙庄王听了此话,暗想仙禽集树,异香绕室,又想起宝德后怀孕时的一梦,遮莫此儿有些来历,生具夙根,也未可知。他便题取妙善二字,做三公主的名字,因为上肩两位公主一名妙音,一名妙元,都拿自己年号的首字来排行的,当下便亲用金笺朱笔,书就付与宫女去了,正是
    惟善堪称妙,儿生有慧根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三回 怪老人妙舌说慈航 小公主停哭听佛偈
  话说妙庄王在先听说又生了一个小女儿,心中老大有些不高兴,及至听得生时有许多异兆,想起宝德后怀孕时的梦境,暗想这孩子遮莫有些来历,心中才宽慰了不少,就挨著妙字的排行,替他取名叫妙善。朝野的臣民,闻知国王又新添了一位公主,人家都欢欣鼓舞,开起庆祝的大典来。妙庄王就在宫中大宴群臣三日,在这三天里面,兴林国中端的举国如狂,到处悬灯结彩,演剧开筵,喜气冲天,欢声雷动,好一派升平气象。本来百姓在承平丰稔之余,又逢到如此喜庆之事,自然值得快乐了。闲言休表,再说妙庄王在宫廷欢宴的第三天,命宫女将妙善公主抱到殿上,与群臣相见。不料这小孩子在宫中倒也无事,一到殿上,见了群臣酒醺肉炙的情形,马上放声大哭起来,再也休想住口,连乳她都没用,闹得乳娘慌了手脚,群臣停了杯箸,妙庄王满腹不快。正在此时,忽有黄门上殿奏说:「门外有一位龙钟老叟,说他有物献与公主,求见我王。」妙庄王便命宣到殿上,只见那老者仙风道骨,品貌不凡,妙庄王便向他问道:「老人家你姓什名谁?何方人氏?今天到此有什么事情?快快从实说来。」老人道:「我王且休问老拙姓名来历,先把我今天来此的原因,讲给我王知晓。老拙闻说我王新添了一位妙善三公主,大宴群臣,故而特地赶来,一则替我王道贺,二来要将这公主的来历告知我王。须知这位公主是慈航降生,来救世间万劫。我王不要小看了这位公主,她会将现在人王的国家,将来化作佛王的国家哩!」妙庄王听了这一番玄妙的话,不觉哈哈大笑道:「看不出你偌大年纪,倒会胡说打谎,那慈航大士,不在西方极乐世界享受清福,倒肯重堕尘劫,托生这里来,做个凡夫俗子,这岂不是情理以外的事?还说什么人王国佛王国哩!根本就是你这老头儿编的谎言,你想骗得信孤家么?」老人道:「我王有所不知?佛门之内,虽大都是抱出世观的,但也未始没有抱入世观的,慈航大士因为看了世人尘劫深重,苦厄难消,故发了寻声救苦的宏愿,今番投胎人世,岂是偶然!老拙何人,敢在我王面前打谎?此事委实是真。」妙庄王又道:「就算老儿的话有些来历,纵使慈航大士发愿入世救劫,也该化作男身,不合投生一个女儿,这也出于常情之外啊?我终有点不信。」老者闻说,连称「善哉善哉!此中因缘,岂能一一向我王说明?不信只管由你不信,但到将来,终有分晓的一天,如今老拙也正不必分辨。」正在说话之时,那位抱在怀中的妙善公主,哭得益发厉害了。妙庄王听了小儿的哭声,不觉心头一动,接著向老者道:「如此说来,你这位老人家,既然知道此儿宿世之因,想来是个有道之人,现在这小儿如此狂啼大哭,究竟是为了些什么?你可知道不知道?」老者打个哈哈道:「知道知道!一切前因后果,无有不知道。公主的哭啊,这就叫做大悲!公主因为见我王为了她诞生,大开筵席,不知共残杀了多少牛羊鸡豕,虾蟹禽鱼,伤了许多生命,供人家口腹之惠,增自己无穷之孽,因此大大不忍,故而啼哭不住。况且大悲的主旨,不仅限于人类,凡是有生机之物,一概包括在内,就是一草一木,也同样的慈愍,又何况牛羊禽鱼的生命呢?」妙庄王道:「既然如此,你老人家可有什么方法,使这孩子住哭吗?」老者道:「有有有,待老拙念一偈,她听了,自然不会哭。」他于是便走到妙善公主身旁,用手摩看她顶门,喃喃的念道:
  「莫要哭,莫要哭,莫要哭昏了神,闭塞了聪明,莫要忘了你大慈的宏愿,入世的婆心,须识有三千浩劫,须由你去度,三千善事待你去行,莫要哭,听梵音。」
  说也奇怪,那老者如此一念,那妙善公主果然像懂得的一般,竖著耳朵听,睁著眼睛向老者看了一看,已理会得他的意思,立刻就止了哭,两只小眼晴,却钉住了老者。这么以来,把妙庄王与合殿群臣惊异得面面相歔,啧啧称奇。正在此际,忽听得老者说道:「如今公主哭是止了,老拙也不能在此久留,就此告辞了。」说罢,向妙庄王打了一个躬,两袖一挥,清风起处,迳自扬长下殿而去。看他腰轻脚稳,健步如飞,不像是老人的行动,妙庄王到此,知道他是一个有道高人,失之交臂,岂不可惜?便吩咐值殿侍卫,快去追赶,将老人请回,说孤家还有事要请求指教,务必请他回转,但是要善言相请,不可卤莽得罪于他。侍卫领命而去,直到朝门,已不见老人踪影。于是人家乘著快马,分东南西北四路出发追寻,可是寻遍了六街三市,终究没有老者的影子。向众百姓问问罢,他们又都处身在狂欢极乐的环境中,忙著饮宴取乐,谁也没有留心什嬷老者不老者,因此也问不出一个究竟来。那一班侍卫弄得没有法子想,只得再向四处寻访了一番,依然不见,只好回宫覆命。妙庄王向群臣道:「分明看那老者走的,只一瞬之间,就命他们去追,如何就会不见,难道那老者竟会插翅飞去不成?」群臣个个惊异,大臣婆优门奏道:「臣想今天百姓庆祝,六街三市,热闹异常,老者又健步如飞,当他闯出朝门,混在人丛之中,自然一时不易一寻觅,若著侍卫逐户挨家的寻访去,定有老者的著落。」话声未绝,早有左相阿那罗接著奏道:「使不得!使不得!今天百姓正自欢欢喜喜的庆祝盛典,若挨家逐户的搜寻老者,岂不打断了他们的高兴,扰乱了大典?照老臣,看来,那老者决非等闲之辈,只听他刚才一番议论,和来去的行动,就可以知其大概,他既不肯少留,寻访也终于没有,不如任他去罢。我看此位老者,多半是佛祖现身点化哩!你道他如何指说老者是佛祖呢?」原来这位年高有德的阿那罗丞相,却是深信佛法的,故无论何事,都会拿佛法来解释的。再说妙庄王一听了阿那罗的那一番说话,又将顷间之事,仔细思忖了一番,不觉也有些将信将疑,说道:「倘果如贤卿所言,难得佛祖降临,十分有幸,只可惜肉眼凡夫,当面竟识不破,不然,多多请求佛祖指点,岂不是好!偏又当面错过这种良机,不曾求到一点半点的指示,真是可惜。这算来都是孤家德薄所致,如今也没得说了。」当下阿那罗丞相又不免用言语,将妙庄王安慰了一番,君臣又畅饮了一番,方才欢然而散。不过那佛祖显化的一番情事,从此就传遍了民间,大家都当一件奇事宣扬,几乎街谈巷议,没一个不拿此来做谈助。本来这兴林国的百姓,根本早被佛教所化,大部份都已倾信佛祖的,另外一小部份虽非倾诚相信,但脑海里也一般的有佛祖的印象存留著。故一闻此事,都认起真来,还加上许多推测和许多附会,闹得满城风雨,通国皆知,好像释迦牟尼佛祖竟坐了兴林国的宝位一般,正是
    众生诚扰扰 我佛总闲闲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四回 物色乘龙欲传大位 闲观斗蚁引动慈心
  话说自从阿那罗丞相几句说话,把那寻觅不著的老者,认为佛祖显化以后,传说出去,兴林国的百姓,没有一个敢于不信,而且又不免加油添酱的加上许多穿凿附会命之谈,闹得通国人的心理,都移向佛门,这也是西方佛教发达的开始。本来呢,自从释迦牟尼创设佛教,立志要普渡众生以来,大家都视西土为佛国,兴林国与佛国甚为接近,早就有些同化,再经如此一闹,自然益发要认真了。话休絮烦,再说那一位妙善公主,由宝德后悉心抚育,渐渐长大,脱离了襁褓,转眼之间,已是三四岁了。出落得美丽聪明,能说能笑,比了两个姊姊更是高出一筹。不过她的脾气大大的与人不同,若是寻常的小孩子家,总是欢喜红红绿绿的衣服,喜吃美好的东西,她虽然小小年纪,对于那繁华锦绣,山珍海味,一概不爱,只欢喜布草粗粝,最奇怪的便是生来就吃素,不要吃荤腥。这并不是她不愿吃,实在是不能吃,油腻荤腥一入口,立刻就哇的呕吐出来,再也不能下咽。妙庄王与宝德后见她如此情形,虽觉有些奇怪,但这是无可如何的事情,又不忍使娇女呕吐伤身,只好备净素的食物给她吃,方才合她的意。六岁上学读书,好似有夙慧的一般,端的是一教就朗朗上口,并且过目不忘,远出两位姊姊之上。因此,妙庄王与宝德后都十分爱她,真视同掌上明珠一般,老怀也很安慰,以为有女如此,也无异男儿。妙庄王常向宝德后说:待妙善公主将来长大成人,一定替她招一个文可安邦,武可定国十全十美的人物,来做他的驸马。非但郎才女貌相配,就是到那时再不生太子的时候,那座兴林国王的宝位,也好传与驸马,还不至斩断婆伽氏的血统。宝德后对于这个主张,也非常的赞成,夫妻两个安了这个心眼儿,连望子的心也渐渐的冷淡下去,只顾暗中物色相当的人才。这件事不知如何传到妙音、妙元两位公主耳朵里去,都不免自叹命薄起来。有一天妙音、妙元两位公主一同在花园中观赏桃花,无意间走到仙人洞旁边,只见妙善公主蹲在地上,旁边立著一个宫女,二人都默不作声,不知在那里做些什么。妙音、妙元两位公主见了这种情形,不免动了好奇之心,缓步走过去看,却原来是蚁斗。那时妙善也看见二人,便喊道:「两位姊姊快来帮我将这些斗死的蚂蚁,掘潭埋葬。」妙音、妙元两个相视的笑了一笑道:「妹妹,你自去闹了,我们怕污了手,却不耐帮你做这些爬地皮的玩意。」谈著便携手走将开去,妙元低低的向妙音说道:「姊姊,你看三妹妹专门欢喜干这些爬土掘泥的村野勾当,父王母后倒当她宝贝一般,说什么要找一个文武全才的人,招为驸马,万一母后就此不再生育,驸马还有继承大统的希望,她还得做皇后娘娘哩!世上几曾听见过爬泥的公主,你想可笑不可笑?」妙音道:「三妹妹的举动,我也看她有点下流,只是父王母后偏爱著她,这就是没法的事,只恨你我生得命薄,轮不到那些好处,这正是命中注定的啊!」她二人怨天尤命,我且不表。再说三公主妙善,她究竟在那里干些什么?这倒不容不叙个明白。原来那天妙善公主在宫中闷坐无聊,便带了一名宫女,到花园中闲游,无意之间,就走到仙人洞旁,蓦然间瞥见地上一队黄蚁,一队黑蚁,在那里斗作一团,正在难分难解之际,双方死伤累累。妙善见了,好生不忍。暗想这小小的蚂蚁,就是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一生的性命也已短促透了,何况还有异类的残害?自保尚且不暇,为什么还要自相争斗自促寿命哩!你看那许多死伤的遗骸,是多么凄惨啊!倒不如让我来替他们分解了罢。于是就蹲下身去,欲待用手去拂,却又呆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敢下手。你道为何?原来黄黑两队蚂蚁已入了混战状态,斗成一团,身体又小,那里分得清楚,若是捉对儿的替他们去分拆,分到何时,方始可以终了!况且蚂蚁这种东西,不斗便罢,若是斗将起来,真是除死方休,并且敌人如被他咬住,就是自己到力尽而死的时候,依然不肯放松。故每次蚁斗以后,总有许多捉对儿同死的蚁骸发现在战场上,若有人真的一对对去分拆时,两蚁一定同时受伤。就算不受伤的话,你一松手放下地去,他依旧会找敌人死斗,如此一对没分开,一对又斗起来,周流不息,永远也拆不完结。妙善公主想到了这一层,不由她不缩住了手,她毕竟是个聪明绝顶的孩子,细细的一想,就被他想出一个方法来。她想蚂蚁的争斗,无非是为了食物,只消双方人家有了充分的食物,自然大家各去搬运食物回洞,争斗就可以解开了。她于是就命宫女去取了许多香甜的饼屑,一方面又察看了两队蚂蚁的巢穴,把饼屑撒在洞口的四周。果然两队蚂蚁后队出来的生力军,见了食物,不再前赴战场,都来搬运粮食,前敌的战争也渐渐的松懈下来。她于是取过一把小扫帚儿,将斗住的蚂蚁,轻轻的拨扫,阵线散乱了,只向四面的乱跑,此时后面传令的蚂蚁也来了,大家得了信,也都赶回后方去运粮,一场恶斗才算结束。可是战地死伤的蚂蚁,已有好几百个,妙善看了那种折手断足的情形,好生伤感,暗想蚂蚁虽然是个小小虫儿,到底也是一条生命,只这么一斗,就涂炭了这许多生灵,不知它们前世造了什么孽,要如此惨酷的横死。如今搁在这里却不妥当,万一被异类来啄食。岂不是惨上加惨吗?不免待我来掘潭埋葬了罢。于是她就在近处掘了一个小小潭儿,正在收拾蚁尸去葬,恰好遇到妙音、妙元二位姊姊走来,便喊他们来帮忙,不料她们竟不顾而去,她也不再呼唤,只将蚁尸完全捡得,送到潭中,用土掩埋了,圆满了这场功德,方才带看女侍回宫,心上才觉舒适。再说那妙音、妙元二位公主,因为父母偏爱著妙善,又听了物色驸马,预备承继大统的话,女儿家胸襟是最狭的,就不免由慕羡进而为妒忌了,故对于妙善的行动,有点看她不过。今天见她干这爬泥葬蚁的勾当,将 她讥笑了一阵,又先行赶回宫去,将此事告诉宝德后。在二人以为如此一来,可以减少母后钟爱之心,移念到自己身上。但是宝德后听了二人的话,只付之一笑,还说她这种举动,真能体上天好生之德哩!妙音、妙元不防宝德后会说出这般的话来,心上怎不气苦,几乎连眼泪都迸出来了。那时妙善公主正圆满了她的功德,带了侍女回宫,见过母后,看了两位姊姊那种气苦的神情,只当是受了娘娘的训斥,不敢动问。宝德后见了她,问起向在何处闲玩,妙善便将顷间的事,细细的述说了一番。宝德后笑道:「你也恁煞淘气了,好有心思去干这些勾当,不嫌污了双手。若遇著毒蚂蚁,被它咬了,生起蚂蚁疮来,才够你受用哩!以后快别再闹这些玩意儿才好。」妙善公主听了她母后的教训,一面唯唯的答应,一面却又说出一段道理来,正是
    看她多夙慧 小语畅禅机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五回 救孤蝉公主受伤 医创瘢国王悬赏
  话说宝德后听了葬蚁之事,将妙善公主教训了一番,她一边连连称是,一边待娘娘住口之后,便又接看说道:「母后有所不知,蚂蚁虽然是微小的虫类,但到底也是一个性命,孩儿看了它们两队争斗,死伤累累,好生凄惨,心上十分不忍,故设法将它们排解开来,以免继续的残杀,那些蚂蚁也好似有灵性的一般,却并没有一个咬了孩儿呀!」她正说到这里,恰好妙庄王也回进宫来,问起人家在这里讲些什么?宝德后又不免将此事告诉了一遍,妙庄王听了也笑著说道:「这孩子聪明伶俐,别的都好,只是生就这种古怪脾气,全没有小孩儿家的气息,举动有些像老佛婆一般,使人不大快意。还得你多费一点心,好好的教导,使她改了这种习惯,才讨人欢喜哩!」宝德后唯唯应诺,妙庄王这一席话,在妙善公主听了,倒不在意。可是妙音、妙元两位公主听了,十分快意,把刚才一片气苦之情,完全压下,渐渐的满面春风,露出笑容来了。她们明知妙善公主这种脾气,生就在骨子里,终究是更改不得的,父王既然有这几句话,由她闹下去,一定有失欢的一日。本来呢,古人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又说三岁定终身,这就说人的生性,从小到老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啊!妙善公主既然生就了佛性婆心,任你外界的力量如何,休想改变得她一分一毫。宝德后虽时常用温言去劝导她,她依旧是我行我素,半点不动心。有一天正是炎夏,傍晚时候,她因为室内闷热,到外边散步。走在柳阴之下,清风徐来,甚觉凉快。便在柳阴之下的石凳上坐看纳凉,好风送爽,清静异常。有一只孤蝉,倚在枝头,不住叫著,好似在那里自鸣得意。妙善公主在这一片天机寂静之中,忽然一个人自思自想道:世上的人,劳劳碌碌争名夺利,到头来终不免遭到许多魔难,受尽一切苦厄,至死不悟,多么可怜啊!如何想个方法出来,使举世的人都大澈大悟,免了尘劫才好。因此她的思路,越想越远,凝神静坐好似入定的一般。正在出神的当儿,那一片很和悦的蝉声,忽然急噪起来,似乎遇到了甚么侵袭,这一来妙善公主心上一惊,把遐思收住,循著叫声寻去,只见一根绿柳枝上,一只鸣蝉抱在枝头,嘶声极叫,旁边另有一只螳螂,两把利斧已将那只蝉抓得牢牢的,昂起了细长的头颈,正待去咬来吃哩!妙善公主见了如此情形,暗想那只蝉分明是在那里向我求救,我若坐视时,她的一条命就断送在螳螂爪牙之下了。好得那枝垂柳并不算高,站在石磴上尽管攀得够,她于是便不迟疑走将过去,立到石磴上,一伸手就去捉那螳螂。那螳螂见有人来,急撇了蝉,举起他一对利斧来斫公主的手。那只蝉得了如此一个好机会,吱的一声,刷翅飞去。公主看得一呆,那只右手正待抓住螳螂,现在见蝉已飞去,不劳再去捉它,欲将小手缩回,不料在此一转念之间,那螳螂的利斧,却毫不留情的斫住了她的手背,使劲的一拖,早深入皮肉,拖出两条一寸多长的血路,鲜红的血直冒出来。公主当时受了此创,痛澈心肺,不料手上一吃痛,眼前就是一暗,两只腿随之酸软起来,一个站脚不稳,倒栽葱一般跌下石去。这一跌非同小可,右额角正磕著一块石子,成了一个小小窟窿,左足踝又摔在树根之上,扭脱了筋,头上血流如注,妙善公主如何经得此等创痛,故立刻晕厥过去,不省人事。醒过来时,已在寝宫的卧榻上,直到觉得满身疼痛,妙庄王和宝德后都守在旁边,人家都著手忙脚乱的情形,见她苏醒,都道:「好了好了!如今清醒过来了。」公主才想起刚才的事情,觉得痛的厉害,头上的疮口已经裹好了,足踝的脱筋尚没有拍上,这两处的疼痛格外难熬,不禁哼呼呻吟起来。读者诸君,你道她昏倒在绿柳树下,如何会到寝宫?原来宝德后独自坐在宫中,好久不见妙善的踪迹,心上十分记惦。便叫宫女到园中去找,找到树下,见她满头是血,昏迷不醒的跌在地上,于是忙了手脚,急急奔回宫中,告诉了宝德后,大家才七手八脚用软垫将她抬回宫中,敷上止血药,裹了疮口,好容易待得她苏醒过来。当下妙庄王便向她问道:「儿啊!如何跌得这般模样,如今又觉得身子怎样?快快的告诉给为父的知道。」妙善公主虽然心惮妙庄王的严威,明知说了出来,一定要受到埋怨,但她生性就诚实,不肯打半句谎语,硬著头皮将刚才驱螳救蝉以及跌扑的情形,是一是二的讲了出来。妙庄王听了不觉摇头砸嘴的说道:「儿啊!我不是常常向你说,叫你不要干这些无益之事,你偏不肯听,今天为救一个鸣蝉,就跌得这般模样,岂不是自讨苦吃么?俗语说得好,吃一番苦,学一回乖,今天你既然吃了这么一个大苦,往后去总该牢记,不要再任性的胡闹了。」公主闻言,只得连应了两个是字,接著又呻咽起来。此时宝德后见了她那种痛苦的神情,十分伤心,也向她问道:「儿啊!你如今到底觉得如何?」公主忍著痛答道:「满身都有些疼痛,只是右额与左足踝痛得更是厉害,左足踝还有点像脱落的一般哩。」娘娘便用手去在她左足踝上一摸,骨臼果然不衔接了,急得直跳起来,连说怎好怎好!妙庄王便传旨去宣了一位大夫入宫,替她接骨上筋,又开了药方给她吃,忙乱了好一会,疼痛少止,悠悠的睡去,大家方才定心。妙善公主这么一睡,就是个把月不能起身,竟似生了一场大病,若在旁人以为蝉和螳螂的缘故,累自己吃如此的大苦,一定要生怨恨之心。可是这位公主却大大不然,她一些儿也不懊恨,反以为如此一来,身体上虽吃了点苦,心中却得到万分的安慰,缠绵在床第中,并不感受到多少痛苦。一月之后,渐渐的起坐,步履如常,足踝上的伤已经完全好了,其余如手背被螳螂抓伤等轻微的伤痕,也都退尽,只有右额角的创处,还不肯合口。大家又不免求取好药给她敷擦,又经过好多日,才算收功,但额角边却添了一个龙眼大小的黑瘢,好似美玉上有了瑕疵,很不雅观。宝德后见了此瘢,心中甚是不悦,向妙庄王说道,好好一个如花似玉的美貌女孩子,现在额上有了一个瘢,岂不损了美观?我想国中不乏善医才人,陛下又贵为一国之君,若是降旨招求,找个灵验方儿,来治女儿的创瘢,想来不是难事,陛下何不下诏试试呢?妙庄王听了,点头称是。次日临朝,真的降旨广求治瘢的良方,说如有人退得三公主额上瘢痕,赏白银千两,封为御医之职。此旨一下,国中的大夫希图重赏,争著进献方药,端的络绎不绝,可是依他们的方法试去,一连试了几十种方药,竟没有丝毫应验。妙庄王心上不悦,以如此一座大国,竟都是些庸医,没有一个有本领的人物,看来女儿额上的瘢痕,是终于没法子除去的,美玉微瑕,怎不叫人惋惜。他自顾的著恼,事有凑巧,此时却来了一位奇人,正是
    莫愁瑕不去 尚待有缘人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六回 众庸医都无丹鼎药 怪修士指说雪山莲
  话说妙庄王因为得不到良好方药,退去妙善公主额上瘢痕,心中老大不悦,他就立意要把国内医生,一齐驱逐出境,不准在兴林国内存身,以免百姓受他们的欺骗。他曾将此意与阿那罗丞相商量过,在他恨不得立刻行,还亏阿那罗多方相劝,才算定下七天的限期,如其七天之内,再没人医得好公主额上瘢痕,就实行驱逐医生。这一个消息传出朝去,把一班靠医吃饭的人,都赫得面如土色,叫苦连天,只希望苍天保佑,降个奇人治了公主的疾患,免得医人受流离之苦,可是这种希望如何会有成验呢?一天过去了又是一天,兀自没个好消息儿,再过一天依然是石沉大海,那一班医生的苦心焦思,真个是如与日俱增,转眼之间已到了第七天,只剩这短短限期,希望自然是格外少了。可是天不绝人之路,正在大家希望垂绝,妙庄王召见阿那罗丞相商议下驱逐医生的旨意之时,忽黄门官上殿奏称,朝门之外现有一位青年书生,要见我王,说是他有方法治三公主的疾患,待我王旨下。妙庄王为了此事心上异常不快,现在听说有人能治,自然欢喜,便命宣书生上殿相见。黄门官去不多时,带来一位青年上殿,妙庄王举眼将他一看,只见生得风流儒雅,相貌端庄,态度大方,好一个青年学子!当下书生行过大礼,妙庄王赐锦墩给他坐下,开言问道:「卿家姓什名谁?家居何处?从实详细说来。」青年躬身答道:「草民楼那富律,在南方多宝山中居住,向来采药研医,专替人家救治疾苦。今番闻说公主额上瘢痕,医治无效,我王大发雷霆,意欲尽驱国内诸医,草民想此辈虽属庸劣无能,其实公主这种疾患确非庸俗所能治,尽行驱逐,未免有点冤枉,故特地赶来向我王陈述,路远来迟,还望我王恕罪。」妙庄王听了此话,发声冷笑道:「好大胆的书生,我道你来此献什么灵丹妙药,却原来替那一班庸医做说客,就该治个妄上之罪。」楼那富律也微笑道:「灵丹妙药倒是有的,我王既欲治草民之罪,草民却就不说。」妙庄王道:「如此,你且说来,果然治得公主,无罪有功。倘然不灵,就是欺骗孤家,两罪俱发,决不宽恕。如有灵丹妙药,快快拿来!」楼那富律打个哈哈道:「我王倒底是贵人,不知高低,这是何等之事,谈何容易?你道公主的疾患,是寻常药物所能治得么?」妙庄王听他如此三真七假的说著,心上有些发怒,厉声说道:「不是凡药可治,难道要仙丹不成?如此,不遇真仙,依然治不得公主,看你这个小小书生,难道会有仙丹吗?」楼那富律点头说道:「毕竟我王聪明,若说此物虽然也出在人间,多少却带些仙佛灵根,草民有虽没有,知却是知道的。」妙庄王道:「光是知道,有什么用,寻求不到,仍旧是枉费劳心,有何益处?」楼那富律道:「凡事只要有虔诚的真心,肉身还可以成佛,莫说这人间所有的东西,如何会寻不到。」当下阿那罗丞相躬向妙庄王道:「老臣眼看此人却有点儿来历,他的言语也似乎可信,倒不如著他讲个明白,再作计较,或者能有效的。」妙庄王点了点头,又向楼那富律说道:「兀那书生,你且不要三真七假的说废话,果真有什么灵药,此药产于何处?如何寻求?快快详细说与我知道,好著人去寻求。倘使果真将三公主的瘢痕除去时,我一定重加封赏,酬你的功劳,决不有负你的,你如今不必再恁般吞吞吐吐了。」楼那富律这才正颜厉色的说道:「草民何敢戏负我王,刚才只因我王信心未坚,故不愿说。如今既蒙我王不再狐疑,自当说个明白,草民所说的东西,不是他物,却是一本莲花罢了。」妙庄王哈哈大笑道:「此物何奇,现在御花园荷池中,宝贵青莲不下万本,要一本有何难处,值得如此大惊小怪?」楼那富律双手乱摇道:「非也非也!那种青莲莫说万本,就是百万本也一般的不中用。草民所说的莲花,不长在池中,却生在山上,根不沾泥,盖不染尘,冒雪而开,闻声而隐,如得此花一瓣,公主的疾患不难立刻全愈。」妙庄王听了此话,那里里肯信,连连摇头道:「这分明是你编造出来的谎话欺人,世上那有如此的莲花。」楼那富律接口道:「有却是有,只是少有,从古到今,一共只有三朵,一朵被王母移上天宫,种入瑶池;一朵被佛祖带往西方,做了莲台;还有一朵流落人间,专待有缘的人哩!」妙庄王道:「如此说来,此莲花终非凡人能够得到,说了半天,还是白费唇舌,毕境这流落人间的一朵,在于何处?如何才可以弄得到?你且说说看。」楼那富律道:「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此间东南有座须弥山,居中有座笔陡高峰,唤作雪莲峰,那流落下的一朵莲花,就生长在此峰的冰窖雪窟之中。山下有时可以望见,白云环护,香露远闻,委实是件宝物。若要求取此物,无缘之人虽吃尽千辛万苦,也得不到手,若是有缘的人,只要一念诚心,不避艰苦,迟早总会如愿。」妙庄王沉思了一回,摇头道:「不对不对!你既然知道莲花的下落,有许多好处,难道你就不能发一愿之诚,前往求取,反来此间饶舌何为?这分明全是一片胡言乱道,还是替一众医生做说客,来到孤家面前捣鬼。如今我也不必与你分说,权且将你监下,待我派人往须弥山雪莲峰下探个明白,得了回报,若果真有此物发现,那时用上宾之礼相待;倘然没有此物的话,那么休怪我执法如山,不肯饶你的性命。」楼那富律连声称好,又道:「既然如此,那驱逐医生出境的事,也得暂缓,待见了分晓再说。」妙庄王也答应了下来,当下便吩咐将楼那富律软禁起来,好好款待,一面便和阿那罗商量采莲的人选。阿那罗道:「这倒是个难题,一来此去须弥山遥远,广漠高原,深林绝壑,奇险百端,非是个勇武绝伦胆识俱佳的人,如何去得?再有一层,此人还得是心腹,否则难免路上畏难躲避,造言虚报,故请我王三思。」妙庄王低头沉思,一时也想不出一个相当人物,便道:「此事待明日早朝,召集众文武共同商议,再行定夺。」说罢,便退入宫中,阿那罗也下殿回归府第不提。次日早朝百官齐集殿上,行过了礼,分班站定,妙庄王便将以上事情向大家说了一遍,问谁可去得?当时即有值殿将军迦叶愿往,此人在武臣中好算得智勇双全,的确当得此任,妙庄王甚为喜悦,赐了三杯御酒壮行。迦叶退朝之后,回到府第,挑选了五十名勇武精壮的兵士,豫备下清水粮食,一应蓬帐,各各乘了骆驼,收拾妥当,即刻启程,一路东行,去寻须弥山头的宝物。这一队人马,在广漠中一路行去,端的是一路十分艰难,万般困难,正是
    有心医瘢额 去访白莲花
  欲知后事如何?须待下回分解。
    第七回 须弥山迦叶寻莲 兴林国宝后受病
  话说迦叶准备了一切,带了五十名从人,各各乘著骆驼,马上出发,取道向须弥山而来。一路上不是广漠沙碛,便是幽壑深林,十分不易行走。日间赶路,夜间就在旷野搭了蓬帐休息,常常数十里之内不见人烟羊犬,就是水草也不易得到,幸而骆驼能耐得饥渴,否则就更感困难哩!如此晓行夜宿,一连半月有余,方才看得清须弥山各峰的雪顶。你道为何峰峰都是雪顶,原来须弥的山峰,高可接天,上面的气候实在寒冷不过,就在盛暑之时,也比了平地的冬天要冷上两倍,故冬令下了雪,积将起来,永远没有融化的机会,因此,山顶就成了一白无垠,远远的望上去,好像有许多白头老人,参差著并立一般,别是一种奇观。这一队人既然近了须弥山,一个个都非常欢喜,进行也更是迅速,如此不止一日,已到了须弥山的北麓。可是在近围十里之内,却找不到一个部落,却又不知这三五十个高峰之中,那座是雪莲峰,真弄得信都没有处问。天色又是不早,势难再走,于是迦叶带著这一队从人,拣了个僻静所在,搭下篷帐,权且歇宿一宵,预备到了第一天再行设法寻访,大家饱餐一顿,各就篷帐休息。迦叶有事在心,兀自不能入睡,翻来覆去,好生不自在。于是便披了一件长毛的大氅,佩了一口长剑,独自走出帐外,观赏这须弥山下的夜景。他一个人走到树林边,只觉得月暗风高,刺入肌骨,举目远望,只见黑越的长林,在昏沉的月光中摇摆,反是山顶上面积雪被月光一映,发出耀耀的银光,极为灿烂。迦叶挨著一峰一峰的看去,甚觉有兴,看到居中一峰上,忽然觉得光彩有异,心上就是一动,暗忖这一座山峰莫非就是雪莲峰,那异光莫非就是我们欲采的莲花罢!他怀了此念,便聚精会神的观看,果见有一朵钵盂大的白莲,亭亭的立在积雪里面,奇光果就从莲花上射出!这一喜真是非同小可,一口气奔回篷帐中,唤醒了一般从人,领著一同出帐观看,那些人却是俗眼凡夫,何曾看见过这层奇珍,故一见之下,都欢喜得手舞足蹈,不知不觉的脱口欢呼起来。只大家这么一阵欢呼之下,就惊动了那莲花,竟渐渐的隐到雪中去了,迦叶才知此物果然是闻声而隐的。当下大家只好回帐安睡,豫备第二天再看他一个清楚,不料他不再出来,一连三五夜不见影响,迦叶知道等也无益,好得今番是奉命来探有无的,如今既有了著落,又大家都看见的,也可以覆得命了。于是整队由原路回去,如此一来一往,前后共历三个多月,不料回到兴林国都,却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迦叶著实惊骇。原来妙庄王后,宝德国母竟在一个月之前逝世,此时举国都哀痛异常,迦叶屈指一计算,国母辞世的日子,正是自己在须弥山前发现宝莲的时候。暗中不觉有些奇怪,以为如此凑巧,这里边定有什么因缘,决非偶然之事。当下他安顿好了从人,便迳自入朝覆命,把沿途险阻以及发现雪中白莲的详细情形,从头说了一遍。妙庄王在王后新丧之时,心中沉闷不乐,如今听说雪莲有了著落,更增了许多惊悔,勉强向迦叶慰劳了一番,竟悒悒回宫。论情论理,雪莲有了著落,正是一件可喜的事,他正该喜悦,为何反而惊悔呢?他惊些什么?原来他惊的世间果然有这一品的莲花,悔的是不该一时糊涂,非但不信楼那富律的金玉良言,反而将他幽囚受苦,终于被他脱身逃跑了,要不然非但雪莲可以求到,就是其余的事,也不难靠他指点而解决,如今一切都没有希望,叫他如何不惊悔呢?慢来,那位楼那富律不是仅予软禁,还优予款待,以待迦叶的回报么?怎么说是幽囚受苦,与脱身逃遁呢?这里边却另有一个原因,且待我慢慢讲来,原来自从迦叶动身之后,楼那富律起初本来软禁在一个花园里,行动很是自由,一切供应也很周到,只不放他走出园门罢了。隔了没有几天,宫中那位宝德后,忽然生起病来,起初不过感到精神欠缺,终日沉睡昏昏,但是喊醒了时,却也清清楚楚,并没有什么病状,只是不喜和人谈话,立刻就睡去。妙庄王向他问时,也说没有什么痛苦,妙庄王不免有些奇怪,为了谨慎起见,即召御医替她诊察之下,连连摇头,说是六脉全无,不知何病,无从下药。妙庄王听了,怎不著急,一连召了好几个医生,却都是一般说法,大家束手无策。妙庄王急召众人臣商议此事,阿那罗奏道:「前天那个楼那富律,他不是说过在多宝山中采药研医的话么?我看此人倒有点来历,也许有奇才异能,现软禁在庭园之内,何不将他唤来一问,或者他倒会得治此奇病。」妙庄王也很以为然,即命人去将楼那富律唤到,问起此病,他说要诊了脉再讲。于是便命内侍同去诊了宝德后,经过了约有半个时辰,方才回到外面。妙庄王一见急问如何?你可会医此病?楼那富律摇著头道:「不行了不行了,六脉全无,这就是魂升魄降之兆。草民在初按的时候,也当是六脉全绝,但照例就不会生存著,很觉奇怪。后来仔细一按,却原来六脉还有游丝般的一线隐伏著、若断若续,所以还不至于马上就升天,可是神魂已经离了躯体,至少不过七天的寿命,这大概是前孽未满,还要受几天床席之灾,才得咽气哩!」妙庄王听了,心上好似油煎的一般,含著两眶眼泪说道:「你且莫讲这些无益之话,我只问你,此病毕竟从何而起?现在可有什么医治的方法?快快的说来,好救王后的性命。」楼那富律摇头叹息说:「不行不行,若要医此病,除非佛祖家中药,老君炉内丹,或者可以重生魂魄,得庆更生。若要靠凡间的医药却是无能为力的了,我王不必存著万一的希望,还是快些替她预备后事罢!至于此病的起因,却非三天二天之事,说来很长,待草民从头说来。人生在世,到了智识开时,就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感于内,色声香味触法六贼诱于外,把一片浑然凝聚的精气神,扰乱得分崩离析,不能相驭。故人生短短如一场春梦,上寿也不过百年,到得精气神完全散失时,就免不得长眠不起,况且国母生长富贵,在表面上看来,自然件件都比常人好,可是这七情六贼的侵袭,也比了常人来得凶,精气神的崩离,也格外来得快,平日间妄自杀生,以充口腹,造下了许多恶业,才有这许多日子床席之灾,只待业满便自然咽气了,若问这个病名,就叫七情六欲之症,是无药可救的。」妙庄王听了楼那富律这一番言辞,不觉大怒道:「你不会治此奇症,倒也罢了,如何却编造出此等话来,自掩庸陋,侮辱国母,还当了得!左右与我将厉口的贼绑去斩了,看他还敢胡说!」当下两旁武士,一声答应,便过来七手八脚的将楼那富律五花大绑,捆个结实,簇拥著向殿外走,刽子手已亮出晶光耀目,寒气逼人的钢刀,只待行刑。楼那富律的性命,正在千钧一发之时,殿上忽闪出一个人,在妙庄王面前替他乞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
    良言招祸至 险上断头台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八回 留偈语暗藏后事 感死生了悟禅机
  话说众武士绑了楼那富律,正待下殿去斩首,忽见班中闪出阿那罗,匍匐案前奏道:「臣愿我王暂息雷霆之怒,听臣一言。楼那富律此人胡言乱道,罪故应诛,但现在国母得此奇病,尚未得个治法,反在此间杀人,似乎有点不吉。何苦自己讨蹇钝,依臣愚见,倒不如权且赦了他,别商救治的方法。」妙庄王道:「既然老卿家替他讨情,都看你的分上饶了他,但是死罪可恕,活罪难饶,便命推回来,给我打二百大棒,然后发到死囚牢里受罪。」阿那罗几句话总算救了他一条性命,自然不好再说什么,归班侍立。众武士将楼那富律松了绑,揿倒在地,结实的打了二百大棒,押下殿去送到死囚牢里,钉上镣铐,穿上铁炼,让他去受罪。不料到第六天的夜间,狱官查监到楼那富律所坐的地方,不觉大吃一惊,那里还有他的踪迹,只见那镣铐铁炼都折毁了,抛在地上,坐板上放著一张纸条儿,写看四句歌偈道:
    妙法从来净六根 善缘终可化元真
    观空观色都无觉 音若能闻总去寻
  狱官便传齐一般牢役军头前来询问,都说收号之时,明明将他加锁在总炼上,因为他是个重犯,还另有链子穿了头发,将他吊定。如今门不开,户不启,如何会得逃走呢?于是人家点起灯球火把合监搜寻,连阶石缝中也寻到,那里有个影踪?狱官因为职责所在,不敢怠慢,急忙去禀告提刑大臣。提刑大臣拿了那纸条儿,连夜入朝启奏,当时妙庄王因宝德后病已垂危,正集群臣在殿上商议后事,闻得此报不觉大怒,正欲将提刑大臣斥革,狱官斩首,以正疏忽之罪;一面派官府军兵,四出搜寻,务必捉回楼那富律正罪。他心中这么想,话却还没有出口,忽见一个宫女[匆/心][匆/心]上殿伏地奏称:「王后已于顷间升天了。」妙庄王一听此话,心中十分悲伤,两泪直流,就再没有心情去问楼那富律的事,霍地立起身来,直奔寝宫而去。原来宝德后自从那一天诸医束手之后,虽由大家定了一张滋补的药方配给她吃,但是终究像浇在石头上一般,丝毫不发生效力,却越发显得力疲神瞀的神情,一天不是一天,直到九月十九这天晚上,竟伸伸腿瞪瞪眼与世长辞了。当时妙庄王心悲意乱,一切事务,统由各大臣治理,忙乱一场,不在话下。那楼那富律失踪一件事,自然也不追究。过了几天,妙庄王忽想起楼那富律留下的那首歌偈,取来读之再四,终觉得可解不可解之间,有些玄妙莫测,那四句却是并行横写的,无意之间,忽悟到是藏头隐语,第一第二两句头上明明嵌著三公主的芳名,妙善二字,但三四两句的头上却是观音二字,又不得一个适当的解释。他想观是用眼的,声音只可用耳去听,眼睛是看不见的,这二字如何连用一起呢?妙庄王对于这四句偈语,虽得不到确当的解释,但心中知道楼那富律此人,决非寻常之辈,故能脱了锁械,如神龙般的破空而去。可是他既然脱逃了,总不见得会重新来,想他也是没用,只索放过了此念。我在此且将这边之事暂时搁过,再来谈谈宫中那位妙善三公主。她自从跌伤病愈之后,宝德后对于她的行动,异常注意,闲常不放她往外游玩,就是到园中去,也得命三五个宫女相伴,不准再作救蝉葬蚁的勾当,如发现此等事情,不加阻止,闯出祸来,要将作伴的宫女处以极刑。妙善是心地最软不过的,经这么一来,她生怕因自己的行动害他人受苦,增加罪戾,故改变了不少。她因此也不愿常到外面去走动,终日的宫中习静观书,闲时便和两个姊姊下弈抚琴,消遣寂寞,一向安然无事。万不料快快乐乐过著安逸日子,宝德后会生起奇病来的。其时妙善公主虽只有七岁,但夙根甚深,天性独厚,一见母病,心上就焦虑万分,终日求神问卜,吁地呼天,愿折自己的寿算,以延母亲的寿命。但是宝德后大限已尽,任你如何求祷,终于一些应验也没有。三位公主日夜侍奉汤药,陪伴著时刻不离,直到她弥留之际,宝德后握了妙善公主的手,有气没力的说道:「儿啊!为娘的等不得你长成,半途抛撇了你,是多么伤心啊!为娘的死后,你须善事父王,不要再使那平日执拗的脾气,使父王多增伤感。」说到这里,便哽咽著不能成声。妙善公主听了此话,正如万箭穿心,忍不住两股热泪,直淌下来。忽然眼前一暗,晕倒在地,宝德后也就在这一刹那间,长辞人世了。当时大家将妙善公主唤醒过来,不免悲伤痛苦。在许多人里面除了妙庄王以外,要算妙善公主哀毁最甚,但在她哀毁之中,却又悟了一片禅机。她想母亲生我育我,辛辛苦苦一直把我扶养这般大,恩深德重,今丝毫没有报得,她已弃我而去,这深重的罪孽,如何可以消得呢?她灵机一动,忽想起了慈悲的佛祖,她想佛法能超越三界十力,救这一切苦厄,使同登乐土,最具神通,如今欲报答慈母深恩,和忏自己的罪孽,只有向这一条路上去求。她存了此心,便发愿修行,舍身佛门,在当时却也并不将己意告人,惟终日诵经礼佛,把长日光阴都消磨在经卷里面。可巧她有个寡姨,也是个虔诚奉佛的人,现在宫中作她的保姆,二人聚在一起,端的是水乳相融,有了伴侣,越感到清修之趣。但是妙音、妙元二人看了她们的行径,老大的不以为然,背地里自然不免笑她们痴顽,生在王宫之中,大富人贵却有福不要享,反作此空心之想,岂不令人齿冷。有时也在妙庄王前絮聒著,在初妙庄王心烦虑乱,也没闲心绪去问这些细事,以为这一种也是消遣方法,倒可免再去救蝉葬蚁,闹出意外危险,只索由她,但并没想到这位妙善公主,却早已舍身佛门,发愿修持到底的了。世上任便什么事,大半由心理所幻成,现出种种不同的境界来,这就是所谓境由心造是了。别的且不必讲,但就我们做梦来谈谈,一定在作梦以前,心中有了一种理想,然后熟睡之后,这种理想就在梦中实现,梦境万勿出于理想以外的。当时妙善公主信心既坚,故心中常盘旋著西方佛祖,以及将来功行圆满之后,如何救苦渡劫,使世人同登极乐。她常存著这种观念,不免造出一种境界来了。那一天,她躺在床上,似睡非睡、蒙眬之间,忽觉满屋三间里大放光明,光明之中涌现出佛祖庄严宝像,丈六金身,顶上舍利放光,脚下莲花遮地。妙善公主见了,便倒身下拜,请求佛祖指点迷津。佛祖道:「尘劫未消,苦难未受,如何便得成道?只能够坚心耐苦,修持下去,心境自能逐渐明澈。到得净如明镜时,一切都能了悟。」妙善又问成道的日期。佛祖道:「早哩!早哩!只待你取得须弥山下白莲花,有人送你白玉净水瓶,那才是你成道之时,记著记著,我佛去也。」说罢这几句话,就觉金光收敛,眼前万象都灭,依旧蒙蒙眬眬的睡在床上,何曾有些什么佛祖?这明明是黄粱一梦。可是在妙善却以为刚才的佛祖显化,特来点化自己的,信心更是坚决,正是
    妙境由心造 黄粱转眼醒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九回 梦见佛容喜出望外 违逆父命罚作灌园
  话说妙善公主因为心中萦绕著佛祖二字,积久便幻成梦境,竟见释迦光临。但她毕竟相信得过分,却并不当是梦境了,认定是我佛来指点她迷途的,当下便起身向空拜谢指点之恩,然后回到床上,这一来休想再睡得著,不住的将佛祖说的话,往复寻思,想到须弥山白莲一事,更是喜出望外。分明以前听父亲说过,楼那富律曾指此物可以医额上瘢痕,且曾派迦叶前往探访过,果然是有此珍品,佛祖今番又如此说法,看来这朵白莲花,倒和自己命运有很深切的缘法,要想超凡入圣,势非寻觅到这朵宝物不能成功。她一路想去,不知不觉已是雄鸡三唱,东方发白,她那里睡得稳,一骨碌爬起身来,恰好那位保姆也起身入内。大家洗盥过了,妙善公主便将夜来之事,绘声绘色的向保姆说了一番,她听得目定口呆喜形于色,合掌当胸,不住的宣诵佛号。她本来信佛甚虔,现在听了妙善有成道的希 望,就存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观念,倘使妙善将来得成正果,自己少不了也有相当的好处,如此一设想,怎不叫她喜出望外呢?自此之后,妙善公主心中又平白的嵌上一朵白莲花,魂梦之中时常不期然而然的涌现出来,但她也曾想自已深处宫中,不能出外一步,须弥山又去此千里之途,纵然有了那白莲花又如何可以求得到手?欲仗他人之力罢,却算不得自己的功德,看来此事倒是困难。忽又心想道:「不对不对,修道之人是不知有难字的。越是艰难当前,越是要将难关打破,才会有光明之路,才能超登彼岸。纵然千劫万难当前,也不可贪安趋避,如此一步步做去,缘法来时,莫说相距千里之遥,终必有机会可到,就是再烦难些也一般可以达到愿望的。」她这么一想,便将一切杂念完全摒绝,一心一意的研究佛家的经典,专等缘法的降临。光阴荏苒,转眼已是数易寒暑,妙善公主已是十六岁了,她的功行自然与日俱进,从静修达到内观之境,再进便可以入定了,到得此时心地更觉得光明朗澈,一尘不染。不料到此却起了一重魔障,你道为何?原来宝德后服满之后,妙庄王因为长次两位公主年纪已长,便先后替她们择配,各招一位驸马,一文一武,都是国中有名的英俊少年,但对于妙善公主的姻事,格外来得注意,因为在前与宝德后有过传国的说话,如今膝下依旧无子,意欲实行前言,可巧妙善年已长成,此事也急于办理。一方示意各大臣,叫他们留心物色,一方面便向女儿说明,不料妙善公主一听他议婚的话头,却大大的吃了一惊,一口回绝父王,只说是情愿终身修道,拯拔苦厄,决计不愿嫁入,并且早已在佛祖前发下愿力,舍身佛门,若然违背了信誓,永堕泥犁,万劫不复。她这一番说话,正把个妙庄王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白瞪著眼,半晌说不出话来。隔了好一会,才向她善言开导道:「你不要执迷不悟,你不想世上的人,那一个没室家之好,琴瑟之欢?岂有放看现成的荣华富贵不要享受,反去修那虚无渺茫的道,妄冀成佛之理。你现在不过是一时受了佛经的蒙惑,闭塞了本性,才至如此。终究是不免要后悔的,还是听了我的好。」妙善又说道:「孩儿立志已决,要修行到底,一则报父母生育之恩,替父王和已故的母后积些功德,将来好同证正觉;二来孩儿自己忏除恶业,愿替众生受一切苦恼,已发过严誓,决不生懊悔之心,愿父王成全了孩儿的志向,莫要再提婚嫁之事。」妙庄王到此,不觉震怒道:「这都是保姆的诱惑,就著保姆解劝公主,限三天之内覆命,如其三天之内,仍旧不能将公主劝得回心转意,听从王命,到那时定叫你二人一同受罪,决不宽恕。」保姆唯唯应诺,妙庄王便拂袖而去。保姆虽知这是个大大难题,但王命又不可违背,只得苦苦劝解公主,那知她竟是铁心肠,任你如何也劝不动分毫。说得急了,她便咬钉嚼铁说道:千刀万剐,一切都凭处置,只有嫁人却万万不依。保姆也弄得没了主意,只准备看这身躯受罪罢了。三天的光阴转眼就过去了,妙庄王便传保姆来问话,保姆照直说了一番,妙庄王恨恨的说道:「谅来这贱骨丫头,不给她些苦水吃,终究不会觉悟。」便命将妙善公主贬入御花园,充当莳花灌水的杂役,倘有过失另行处罚,非到悔悟前非,顺从王命,不复公主名号,与杂作宫女同样待遇。这道旨意下来,大家都吃惊异常,但妙善却处之坦然,同了保姆迁到园中居住,清晨起来,便不敢躲懒,凡是汲水浇花扫地洗桌等事,无一件不是躬自去操作。园中地方又广大,收拾周到,却非容易,幸得保姆帮同料理,才算省力了些。可是她究竟是骄养惯的,一向深居宫中,百事都有他人奉侍,不用自己操劳,何曾做过这些劳力的工作,不数日间已弄得手胼足胝,筋疲力竭。在妙庄王的所以忍心出此,也总以为她一定受不了这种魔折,吃苦之后,自然会回心转意的。不料妙善公主却是另有一番心肠,她以为修真的人,一定要身历许多魔难,劫满之后才会有成正果,现在所受的痛苦,不过是魔难的开始,算不得多大的困厄,这些如其受不了,那就永久不会有成道的希望。她打了这么一个主意,非但不回心转意,信道的心,益发坚决,身体上虽受到不少痛苦,心中却闲适,后来作做得惯了,竟连劳苦也不觉得了。妙庄王也时常暗中伺察她的行动,见她如此,心中兀自气恼,但也无可如何。那一天恰值妙庄王的小生日,妙善公主清晨入宫祝寿,妙庄王见她乱头粗服,举动之间,竟像个尼僧,心中好生不自在。及至看了憔悴的神情,到底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又有些不忍。当下也不说什么,只微微的叹了一口气,隔了好一会儿,才向她问道:「儿呀!你受得恁般苦,总该有些醒悟了!」妙善公主答道:「孩儿没有苦,所经历的一切,皆人生分内之事,算不得苦楚。至于孩儿的心境,一向朗澈,本来没有蒙闭过,无从说到醒悟,还求父王明鉴。」妙庄王听她如此说法,便冷笑一声道:「好!谅来你苦还没有吃够呢!回头两位姊姊和驸马都要拜寿,我须在园中排筵相待,好好的到来侍候,稍有差池,叫你受用。还不去与我洒扫来!」妙善公主领命,回到园中,将各处洒扫收拾。本来这座园林,自从由她管理以来,所有各树花木,都栽培得欣欣向荣,生机畅茂,各处的亭台殿阁,都整理得次序井然,十分清洁。今天再加一番洒扫,端的是几净窗明,一尘不染。她和保姆收拾道地,专等妙庄王等到此开筵。到了停午时候,只听悠悠扬扬的一班宫女前导,后面接著一阵笑语之声,知道他们来了,正是
    清修由我愿 富贵让人骄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回 祝寿筵前畅言旨妙 再贬厨下杂作苦工
  话说妙善公主将园中整理清洁,时届停午,耳边厢一阵悠悠细乐之声,随风送到,接看又是一片融和笑语之声,知道他们来了,本来就想迎上去接驾,后来心中一动,想起刚才妙庄王说过,有两位驸马同来,男女有别,昧然出去相见,倒觉不妥,且看两位驸马是否同来,再作计较,于是就在僻静之处站定,暗中观瞧。只见一队宫女奏著细乐前导,妙庄王居中,大公主妙音,二公主妙元各携著驸马的手,依次随在后面,再后面便是一班从人,看他们一个个都是满面春风,喜形于色,妙善公主不觉微微吁了一口气,暗想人生上寿不趟百年,这种荣华欢乐,能够享得多时?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梦,又何苦呢?当下她见两位驸马果然同来,便一转身回到佛堂中去,再也不肯出去相见。我且按下不表,再说妙庄王带了一班人,一路向逍遥阁而来,却不见妙善的影子,起初以为她总在阁上相候,不料到了阁上依然不见,只有保姆一人接驾。妙庄王在阁上坐定,两位公主驸马也赐了坐,才开言向保姆问道:「妙善往那里去了,缘何不来见我?」保姆与妙善公主相处既久,知道她的脾气,便答道:「三公主本则早在园门候驾,后来因见两位驸马同来,因避男女之嫌,这才躲开去的。」妙庄王道:「胡说,这分明是伊目无尊长,故意规避。两位驸马是自己姊夫,相见也该的,难道就能够永远避面么?快与我去将她传呼到此,若再如此装模作样,我就著人来抓。」保姆听了,如何敢道个不字,连连答应,连跌带撞的奔下逍遥阁去,直到佛堂,将前话向妙善公主学说了一番。起初妙善还坚执著不肯去,经保姆再三苦劝,情知也躲不过,只得硬硬头皮,跟著同走,到了逍遥阁上,参见过父王和两个姊姊,妙庄王又叫她过去和两个姊夫见礼,这一来真把妙善公主窘得无处藏身,勉勉强强的各下了一礼,就退在一旁。她又将阁上四下一瞧,只见共排著四席,居中一席自然是妙庄王,下回上首一席是大驸马兴大公主并肩坐看,下首一席是二驸马与二公主并肩坐著,最下一席却一般设著两个位置,却是空著没人坐,她心中免不得狐疑万种。正在独自猜详,忽见那妙音公主扯了妙元公主,一同走到自己面前,开言说道:「好妹妹,我们自从分手之后,时常记惦著你,又闻你忤了父王的意旨,被贬谪在这园中受苦。今天相见,果然清瘦到如此地步,这虽说是父王的加罪,算来到底也是你自取的啊!你想人生在世,为著些什么?荣华富贵人家求还求不到,你有了却不要享,岂不是愚蒙透了么?况且男婚女嫁,这是礼上应得的,如何可以违背?你看我和你二姊姊,现在不是享尽闺房之福么?别的不说,就是同来同去,同息同游也就够人艳羡,这不仅作了一个人应当如此,你不看那梁间的燕子,岂非也是双飞双宿的么?」说到这里,妙元公主也接口道:「是啊!大姊姊的话,说得一些也不错,我们且将眼前的快乐丢过不讲,传宗接代也是必然要的,倘使世间女人都和三妹妹一般见识,人类不就要因而灭绝,那时还成什么世界?父王的希望也就在于这一点上,故今天也替三妹妹设下了一个双坐的席儿,你就去坐了末席,虚左以待乘龙客罢!好妹妹,你看在我们两个姊姊面上,也不能再使性执拗了。」说完,妙音、妙元各牵著她一条臂膊,想送她入坐,不料妙善一听了两位姊姊如此一番说话,不觉心头乱跳,涨红了脸,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现在又见她们动手来拉扯,急得她双手一阵乱摇,连吁带喘的说道:「二位姊姊且休动手,听小妹一言。两位姊姊的话固然是不错,但是对寻常人说的,也就是世俗的见解,却决不是对于修真学道之人说的。世俗之人看不破的荣华富贵,因为看不破,就人人都想享受这荣华富贵,于是倾轧争夺,甚至狡谋暗算,不屑拼死的去争求,争夺得到的,又是百无一二,就算争到了,又能有几时的享受,转眼都成为泡影,又何苦损德败行的争夺?那些争不到的呢?就寡廉鲜耻无所不为,一切劫夺盗杀的事,都从这里边产生出来,造下弥天的罪恶。可见荣华富贵这四个字,实是迷人灵台的毒雾,闭人聪明的魔障,也就是沉人的苦海,一堕其中,永不能自拔。惟有佛门广大,佛法清静,打破一切魔障,使人澄心绝虑,一念归真,可以修成正觉,六根清净,无人无我,无相无空,永远得大自在,然后发慈悲愿,为众生说法,救度世间一切苦厄,使同归极乐,惟我佛祖能够与天地并寿,这就是不慕荣华富贵的善果。小妹因看破了这些机关,故而才立志皈依我佛,决不再堕尘世的魔障业缘,却并非敢故违父王的意旨。两位姊姊一片真心好意,小妹只有铭诸心版,多替两位姊姊祈福罢了,至于那一席委实不敢僭坐,一则不成体统,二来小妹生来即茹素,向未开戒,席上都是荤腥滋腻之品,断断不敢下箸,请二位姊姊坐了用酒,待我来侍候父王就是了。」妙音、妙元二人听了她一篇玄妙的解释,似乎含著讽刺,心上都有些不悦,即便各各回坐。那位妙庄王本来已带著几分怒气,却未发作,如今听了如此说法,不由将案一拍,骂声「我把你这不识抬举的贱骨头,你情愿做下作货,倒也罢了,不合造出这一派胡言乱语来惑人。还敢当面冷嘲热讽的,连自己生身的父亲和两位同胞的姊姊,也一同骂在里边。好一个真学佛的公主,你几曾看见无父无君的人,到得极乐国成得活佛来!」妙善公主道:「父王息怒,孩儿斗胆也不敢犯上,刚才的话委实从至诚中所发出来的,不料触怒了父王,该死之极,还望恕罪。待孩儿侍候父王饮酒,替父王上寿。妙庄王怒冲冲的瞪了一眼道:「谁要你这不识抬举的贱骨头假殷勤,不把我气死就够了,提得到上寿吗?」便命左右取了百结鹑衣,褫了随身便服,使她换上,连鞋袜也不准穿,从今日起,发往灶下去充执炊婢女的工作,每日要汲满一七石缸清水,劈两担硬树木柴,一切淘米烧火的事情,都要一身担当,不准他人帮忙。另派一名宫女随时监察,如有差池,或有偷懒情事,即用皮鞭责打。中间如有闲暇,还得编织细草芒鞋,不得有丝毫偷闲。当时妙庄王打发过了妙善之后,方才与两位公主两位驸马,开樽饮酒。你道这位妙庄王如何这般忍心,用此惨酷手段去对付亲生女儿?这是他一则在气恼头上,不免责罚的过分些儿。二来也有他的用意,他以为妙善充灌园的职司,痛苦尚轻,故还能安之若素,并且空闲时间也多,一有空闲就不免诵经念佛,所以才如此发放。一方面使他受到极度的痛苦,易生悔悟之心,一方面使她一天到晚,不得须臾空闲,白日里做劳苦的工作,到晚神疲力倦,睡眠休息,再没有诵经礼佛的机会,使与佛逐渐脱离,自然不再会执迷不悟了。可是妙庄王这一番的心计依然是归于失败,正是
    立志如金石 宁为挫折渝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一回 一念精诚感彼宫女 半宵操作怜此劳人
  话说妙庄王与妙善公主,毕竟是情关骨肉,所以忍心将他发往灶下受苦,原想使她受此磨折,回心转意,顺从自己的主张。不料这位公主,立志坚决,情愿身体上受尽苦恼,却始终不改变修道的信念。她自从发往灶下之后,清晨起身之后,便去井中汲水,虽然力量不够,还是勉强做去,直到一七石缸水汲满,日已停午,便去淘米烧火,午饭之后,再拿了刀去劈柴,到规定的柴劈完,早是日暮时分,又要去淘米烧夜饭,一日之间,却没有一点的闲暇,照这么繁重的工作,就是年青的壮汉,也必然感到痛苦,何况她是个骄弱的公主呢?不消说要腰瘫背折,力尽筋疲了,这么一来,她果然不似灌园时可以按时做她的清课。但她坚决的信心,又怎会因此磨灭,于是她熬忍著身体上的痛苦,在晚饭之后,燃起一炷清香,一方面取过麻皮编织草履,一方面却一念诚心的念佛,到夜深了才就草榻上安眠。第一天如此,在灶下执役的下人们,还以为她是一鼓作气,勉强忍受,不足为奇。以后却见她每日都是如此,不荒不怠,大家不觉都敬佩起来,很可怜她的处境,就是妙庄王派来监察她的宫女永莲,也向她表十二分的同情。大家既然一致同情于她,自然不再冷看,你去帮她汲水,我去替她劈柴,争著帮她去做事。不料那位妙善公主,却又生就的古怪脾气,一一将她们谢绝,她只说我因为得罪了父王,端的论罪时,就死犹轻,幸父王开格外之恩,贬我到此间罚作苦力,已属万分从轻,若还不肯自己去做,要借重他人,莫说对不起父王,也对不起天地,更对不起自己良心,此事断断乎使不得。我应做的事,还得我自己做的好,你们众位的厚爱,我只有感激于心罢了。永莲等劝道:「公主的话也自有理,但公主一心礼佛,平日朝夕都做清课,如今一天到晚,只忙了汲水劈柴等事,再没有余暇及此,修也有修的时间。我们因此愿替公主分担这些杂务,等公主好腾出功夫来礼佛修道,早成正果,那时我等也要叨公主的化度,公主可以不必坚执了。」妙善公主闻言喜形于色道:「善哉善哉!看不出你们倒也具有夙根,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礼佛修道只在一颗心上,心上若是虔诚向佛,就是不诵经不礼忏,也终会得到感应。要是心不向佛,虽然做尽许多诵经礼忏的形式,也决不会见功德的。我如今虽然没有空闲做形式上的课诵,但一颗心却无时无刻不在佛祖左右,故那些杂务,尽管由我自做,不劳你们费心。至于你们真心向佛的话,大家可依我刚才的话做去,自然迟早会有感应的。」永莲等见她如此坚执不从,当下也不好再去相强,只得由她,暗中却商议了一个方法出来。等妙善公主睡觉之后,大家瞒著她,将缸中汲得满满,木柴也替她劈碎捆好,只剩淘米烧火等轻淡的事让她自已去做。妙善公主第二天起身,正就井中汲了一桶水想去倾入缸中,不料那七石缸中清水已满,心中很觉奇怪。再到柴场上一看,应劈的柴,也完全劈端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她便向灶下执役的男女问道:「缸中的水是谁汲的?场上的柴是谁劈的?快快说来,切不可增我罪过。」那班人却一个个都说我们恰才起身,谁也没有做过这些事情,就算要做的话,也没有这般的飞毛快手,在片刻之间,就能了当这许多的事。此事端的有些奇怪,难道御厨中出了甚么神灵不成?众人七张八嘴的说著,那位宫女永莲,却乘机进言道:「公主啊!婢子倒有个见解,这些事并不是谁替公主做的,也不是甚么精灵,只是公主诚心礼佛,佛祖鉴于公主一片丹忱,故特施法力,暗中帮助公主也未可知。我等只要静观以后,倘然每天都是如此,那么一准就是佛力护佑无疑。」妙善公主一听此话,也点头称是,不免口宣佛号,表示申谢的意思。她现在水不消汲,柴不消劈,日常做惯的事,倒有两桩吃重的放开了,时间的闲暇,也就多了,但她却并不将这闲暇的时间去诵经礼佛,还依准了妙庄王吩附,有了闲暇,便编织草履力行不辍。那许多执役的人,因此益发尊重她的能够守信义,端的当如来佛一般的看她,自此以后,每日背地里替她将汲水劈柴的苦工做去。在妙善公主每日见是如此,也只当真的是佛祖法力,故除了诚心礼佛,报答护佑之外,其余的事,一概不去问她。你道她是聪明伶俐的人物,对于这一点小小机关,如何竟猜不透呢?这都是心只在佛,并不旁骛,一听了永莲之言,不再疑心到别处,故没有察破她们的设计。妙善公主有了这么的闲暇,对于灶下的一切,自然更是十分注意。凡是富贵人家的灶下,暴殄的天物,自然不免,何况是王家的御厨呢?她见了杀鸡宰鸭的那种惨状,恻然心悯,必替念上百十来遍的往生宝咒。又见她们对于米粟不知宝贵,一方面用善言劝化大众,使以后注意惜谷,一方面又将他们所抛弃的败粟冷饭,收拾起来,霉腐的淘漉干净,放在日光下晒干,然后用布袋盛好。稻草上的剩谷也一般的加以收藏,这也算了她日常的功课。光阴易过,转眼之间,她执炊灶下,[匆/心][匆/心]已是一年。妙庄王也时常召监察她的宫女永莲问话,无奈那永莲已受了公主的同化,两人已心心相印,自然一味庇护著她,那里肯说她半句坏话。妙庄王听了,心上虽不以为然,但见她能耐得恁般劳苦,没有怨忿之心,倒也不免有些佩服她的毅力,惟有付之一叹。他已明知前次的希望,是永不会成为事实的了,但终究还有些看不破,趁著元宵佳节,宫中闹花灯,长次两位公主入宫庆贺的时候,叫他们再去善言劝导她一番,看是如何,这也不过是尽人事罢了!二位公主奉命之下,便到妙善公主的卧室中去,姊妹相见之下,自有一番契阔,然后渐渐的谈到正文。妙善公主不等两个姊姊开言,便先说道:「两位姊姊的好意,小妹一概都知道的,只是小妹立志已决,自不能中途改变,如其两位姊姊端的见爱,看在同胞分上,只求在父王面前添句好话,求父亲如了小妹修行的夙愿,拨个寺观给小妹做梵修之地,那就感激不尽,这场功德胜造七级浮屠,还望两位姊姊成全。」妙音、妙元两人见她如此说法,明知劝不醒她,多说也是没用,便略略敷衍了几句,告别出来,见过了妙庄王,将前事告诉一番。临了妙音公主反劝妙庄王道:「依孩儿看来,三妹妹是不会回心转意的了,她到底也是父王亲生之女,如其使她在灶下杂作受苦,倒不如成全了她的志愿,竟让她去祝发空门,或许她生有宿根,将来竟会得成正果,万一果能得道,与父王也多少有点好处的。」二公主妙元也是一般的从旁相劝,不由妙庄王不回心转意,当下摇了摇头,接著说出一番话来,正是
    精诚能感格 金石亦为开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二回 鉴精诚老父回心 愿修行女奴宣誓
  话说妙庄王听了妙音、妙元两位公主一番劝解之后,不觉长叹一声说道:「儿啊!你们还只道为父真的忍心叫你三妹妹受苦?却不知为父的另有一片苦心,原想使她受些磨折,抛弃修行的心念,好好的招一个驸马,共享荣华之乐,不料她的意志,却如此坚决,端的百折不回,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若讲到你家这三妹妹,看来是注定要修行的。她自小就是茄素,而且言语行动,都带著几分佛家气息,人家说是夙根,或许有的。最奇怪便是三朝庆贺时的怪老人,几句偈语就止了她的哭;还有那个楼那富律临逃时留下的藏头偈语,隐嵌著妙善观音四个字,凡是这些,似乎都有关系,如今想来,都应在她身上,或者她有修成正果的希望,也未可知。如今是没法使她改变意志的了,只得由她。城外耶摩山下有座金光明寺,在前本有僧侣住持,后来因为山中出了猛虎,常常出来为害,寺中的僧侣一个不小心,便被猛虎攫食,吓得一般光头,亡魂丧胆,不敢再在寺内居住,四散逃奔到别处存身,这金光明寺就此荒废。以后凡是行脚僧人等过此,也不顾而去,一来寺中没有招待食宿,歇不得脚,二来又怕猛虎伤害,不敢存身,以后便成了习尚,故荒废到今已有十来年之久,依然没有僧徒法侣,可是虎患早就没有了。如今妙善既要求个舍身之所,这金光明寺正是个绝好的所在,待我命人前往修茸一番,待功竣之后,择了吉日,送她入寺便了。」妙音、妙元二人听了这一篇话,才明白了妙庄王向日所以命妙善灌园和发往厨下作工的用心,当下大家庆贺令节,不在话下。到次日,妙庄王果然下旨,命在国库拨了款项,派定大臣监督,招工兴修金光明寺。那时三公主执炊灶下,本来不知此事,可是宫女永莲最先听到消息,不由得喜出望外,一路手舞足蹈的跑到妙善公主的寝室,大呼小叫地闯进去,连称三公主喜事来了。这么一嚷,倒把个妙善公主吓得一跳,因为她那时正坐在佛前闭目定心,做她内观的功行,忽然被永莲一嚷,乱了心神,又听得喜事二字,怪觉刺耳,亟睁开眼看定永莲道:「有何喜事,值得如此大惊小怪!要不是我,神魂都被你扰出窍去,毕竟何事?快快从头讲来。」永莲也自觉莽闯,便含笑认错道:「我因为欢喜过了份,才致如此,不料惊吓了公主,真是万分的罪过。可是这一件事,却是出人意外的,如今我且不说,三公主,你是绝顶聪明的人,生就的九窍玲珑心眼儿,这件事我请你猜上一猜,看是中也不中。」妙善公主也带笑说道:「你这伶俐鬼儿,怪会弄乖巧,叫我又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如何猜得你心中之事呢?好在我也不一定要知道这闲事,可以省却些精神哩!」永莲见她又要合目入定,便道:「我说我说,原来主上自前次大公主二公主苦苦相劝之后,他知道你三公主立志坚决,不再阻挠你的意念,听凭三公主舍身空门。又从了两位公主的请求,命将城外耶摩山麓的金光明寺做梵修之地。三公主啊!你想这不是天大的一桩喜事么?」妙善公主听了,也自暗暗欢喜,还恐她的说话不尽可靠,便道:「永莲呀!你休要编造了这一套谎言来哄我,我却有些不信。」永莲发急道:「好公主呀!我奉侍了你许多时候,何尝有一次哄骗过你来!今番之事,端的千真万确,现已雇匠兴工,修茸金光明寺,还派了大驸马爷,做督造大臣哩!好公主!你如其不相信时,我肯对天立誓。」妙善公主一听她如此说法,知道永莲刚才的话,完全是真,不由她不喜溢眉宇,合十当胸道:「毕竟父王是仁慈之辈,今番竟成全了我的素志。还大兴土木,重兴金光明寺,这一场功德委实不小,定然答报于将来哩!」永莲又插嘴道:「此事呢,端的可喜,只是三公主后日往金光明寺修行时,须多招些猎户,住在左近才好。」妙善公主道:「这却为何?猎户与修行有什么关系?」永莲道:「公主有所不知,那金光明寺以前本来有僧徒居住的,后来耶摩山中出了猛虎,时常吃食僧人,才将他们吓散伙了,至今成为废寺。公主如往那里,万一猛虎重又出现,那便如何是好?」妙善公主闻言,并不惊惧,含笑说道:「那个不打紧,猛虎是山中之王,能够通灵,故佛祖曾封为巡山夜叉,它所吃的都是些造孽多端的人物,那些人已失了为人道理,在猛虎眼光里看来,只当是禽兽,全非人形,故扑来果腹。若是虎眼中看出来是人形的,它决不肯吃,又何况是皈依佛祖一心修行的人呢?」永莲听了,不觉拍著手呵呵的笑起来道:「公主呀!这一来你可说错了,从前金光明寺中所住的,都是和尚,也是佛门弟子,一般的吃素持斋,一般的诵经礼佛,结果就有许多被猛虎所食,难道这般和尚就不成人形,或者还是那巡山夜叉一时沙灰蒙了眼,才致误食呢?这就是一件不可解的事情。」妙善公主听了此话,不觉哈哈大笑道:「永莲啊!你算得聪明伶俐,这一片禅机你可是却参不透了,你道只要吃了长斋,每天每天宣诵佛号,就可算得修行,成得正果么?我且说一个譬喻你听,现在有一个人斋是吃的,佛是念的,可是另一方面,却在作奸淫盗窃、杀人放火的勾当,造成种种的恶业,你道这种人能够算是佛门弟子?能修成正果?在巡山夜叉眼光里看会得是人形么?再说和尚在表面上看,虽然同为佛门弟子,虽然真心修行的自属不少,但是也不是没有禅棍子和心术不纯洁的人在内。寻常人犯过,罪孽五分,念佛的人犯了就要加倍,变成十分,这就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意思。那一班被猛虎吃食的和尚,一定有他们的孽根,再不然就是生前的夙孽,否则是决不会遭此魔劫的。况且外魔之来,都系自肇,倘然心志专一,外魔是决不会来侵袭的。故耶摩山中虽有猛虎,尽管无妨,猛虎自猛虎,我们修行自修行,两下绝不相干,你放心好了!」永莲听了这一大篇话,似乎心境开朗,点头称道:「如此,婢子愿随三公主一同去出家修行,免除一切尘世的灾障和轮回之劫。」妙善公主又道:「你的立志端的可嘉,但是修行一事谈何容易?在此时一鼓作气,自然心念无二,万一到将来遇难思退,见异思迁,徒费了一番苦功,依旧是不得成道,那又何苦呢!凡事须要慎始全终,你要修行,可有始终不变的毅力?」永莲道:「有有有!婢子随侍公主有年,难道公主还不知婢子的脾气?若是不信时,待发个誓愿你听。」说著真的朝外跪下,说道:「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一切过往神明,共鉴我心,婢子永莲如今发愿修行,如有三心二意,半途反悔,雷击火焚,甘心承受。」说罢磕了三个响头,方才站起来。妙善公主看她如此虔诚,又添了一个清修的伴侣,心中十分喜悦,正是
    清修非异事 端在有信人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三回 兴土木重修金光寺 定良辰舍身耶摩山
  话说妙善公主见永莲当天发下了重誓,立志修行,此后又添了一个清修的伴侣,心中自是万分欢喜。她从这一天起,情知出家的日子,定然不久,于是预备一切手续,专等剃度,不在话下。再说妙庄王自从下旨招工兴修金光明寺,又派了大驸马督工,大兴土木。这消息不久就传遍了通国,一班高手匠人都纷纷来归。还有一班百姓,听说是三公主舍身修道,重修金光明寺,都十分敬佩,表示同情,本来呢一位国王的公主,安富尊荣的日子不要过,却情愿含辛茹苦,冷冷清清的度此红鱼清磬的生涯,那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众百姓既生了敬佩之心,于是争献奇珍异宝,点缀这庄严的宝刹。你献宝石雕佛祖伽蓝,我献南檀做雕梁画栋,故今番修建的料,都是人民所乐献的。这也因为国中连年风调雨顺,百姓富有,输财才如此踊跃。材料既然富丰,工程的进行自然顺利迅速。况且这座金光明寺虽然长久无人居住,不免倾圯毁坏,但规模到底尚在,比了平空建筑,难易也就悬殊。故自二月初旬开工,一路风日清和,没有阻碍,到了五月初旬,殿宇禅房已经全工造竣。把一座颓垣败瓦的金光明寺,修建得庄严灿烂,金碧辉煌,黄瓦红墙,十分轩敞。可是屋宇虽已完工,还有许多雕塑的佛像,还未工竟,又隔了多时,才把里面布置得井井有条。督工的大驸马覆命消差,妙庄王亲自前往验看,果然十分合意。回宫之后,便命观星司礼等官分别选择吉日良辰,和拟定公主舍身出家礼节。大家又不免一番忙碌,择定六月十九日为公主舍身入寺之日,十七日行拜别先王陵寝大典,十八日行辞朝大典,十九日清晨辞朝入寺,一切仪仗都依佛家规程。正午由妙庄王亲到寺中,在佛前举行披剃大礼,一切拟定之后。妙庄王才召见妙善三公主,将各事告诉与她,叫她作准备。妙善公主谢了父王成全之德,自去收拾一切,不在话下。直到十七这天,妙善公主仍旧穿了公主之服饰,坐著宫辇,仪仗执事,前呼后拥,出得宫门。一路到王陵而来,祭拜过了历代祖先,祝告一番,不外出家的原因和自责的话,献酒奠帛,然后打道回后宫。城中百姓先已知晓,故路上瞻仰公主玉容的著实不少,宫辇过处,歌声雷动,妙善公主在辇中只是含著笑容合十当胸,算是与众人答礼。至次晨妙庄王照例身登宝座,见过文武百官,忽黄门官入奏三公主在午门辞朝,妙庄王便命宣上殿来。不多一会儿,公主上殿,行过三呼大礼,匍匐金阶启道:「臣儿不孝,只因一念礼佛,未能常侍父王左右,罪该寸[抨-平+桀]。惟愿仗佛祖法力,替父王增福益寿,明日为舍身之时,故今日特来辞驾,愿父王万寿无量。」妙庄王一听此话,心中著实难受,就好比刀钻箭射一般,险些儿淌出两行老泪来哩!你想这么一位聪明伶俐的公主,好容易抚育成人,现在却要与自己断绝关系,舍身出家,怎叫他不难受呢?当下勉强的忍住了泪,向妙善公主安慰勖励了几句,便命用自己的玉辇,送公主回宫。妙善公主虽然立志坚决,可是十多年父母之情,也不能抛撇干净,倒也觉得有些依依不舍。回到宫中之后,坐不多一会儿,长公主妙音二公主妙元也都来了,大家手足情深,又不免殷勤叙聒一番,直到薄暮方始别去。妙善公主在事前早已布置妥当,故此时倒反没有事干,此去的伴侣除了保姆和永莲二人之外,那灶下也有十来人愿跟去替三公主执役,她们也不管主上准许不准许,各自拾缀著,预备明天随三公主一同出宫,故这般人却忙碌起来。这一来是妙善公主为人和善,大都心悦诚服。二来那一班人多少有点夙根,故愿抛撇了繁华,去过那冷淡的生活。一宿无话,直到来朝五更起身,洗盥已毕,公主因为此时尚未受剃,故仍穿宫装。晨曦微茫中,早有宫女报称:「执事已齐,请公主示下。」妙善公主又向宫门行了大礼,正待到妙庄王寝宫辞驾,忽妙音、妙元两位公主走来,同声说道:「我等奉父王之命,特来相送三妹妹。父王且说不必入宫辞驾了。」妙善公主又向寝宫遥遥拜了九拜,然后方与两位姊姊拜别。到底是同胞姊妹,终不免依依难舍,叙了一番衷曲,方才黯然登辇。长次二公主也乘辇在后相送,一路直出宫门,就钟鸣鼓响,梵乐悠扬,幡幢前导,羽葆后随,一对对提炉燃著诸品名香,香烟枭绕直透九霄,一对对花篮插著百样奇花,香风结聚,保姆与永莲一个手执白玉如意,一个手执麋尾拂麈,分侍宝辇左右。值殿将军迦叶带著三百御林军,随辇护送。长次两位公主的宝辇,也自有宫娥彩女簇拥。这一天六街三市的人,拥挤得不堪设想,因为大家事前知道今天是三公主舍身入寺的日子,一清早就有许多人在要道侍候,都要一睹容光,并且有许多人带了鲜花珍草,预备献给公主。后来愈聚愈多,把由王宫到金光明寺的一条大路,挤得只见人头,真个是万人空巷,举国若狂了。公主宝辇过处,人家都欢呼舞蹈,争著将鲜花异草向辇中抛去,虽经御林军驱逐,也休想赶得散他们。宝辇行得没有多少路,辇中的鲜花已堆得满满,远望上去,好似鲜花扎成的一般,香气氤氲,好一派景象!一路上出得城关,缓缓向耶摩山麓进发。公主坐在辇中,远望那座耶麾山,虽算不得十分高峻,却也生得雄奇秀丽兼而有之,距城约有十里之遥,地绝尘嚣,天生是绝好修真之地。行行重行行,已到山前,转过一个山坳,再抬眼望时,眼前就是一亮,只见面前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山门,里边一条白石砌成的通道,直达天王殿前,红墙四面环护,屋面都是用金色琉璃瓦盖就,此时朝阳射在上面,只见万道金蛇缭绕空际,耀目生辉,真是庄严灿烂,无与伦比。妙善公主到了山门,便下辇步行,到天王殿礼过四大天王、弥勒韦驮。再进来便是一片极大的广场,场上苍松古柏,如蛎蟠龙斗,翠盖张天,上面便是一座白石砌成的法台,台后便是大雄宝殿。那时台旁对立著两行比丘尼,约有三十余人见公主驾到,都排开闲人,鱼贯下台迎接。这原来是各处尼僧,听得公主舍身本寺,故特来挂褡常住的。当下台上台下本挤著不少闲人,如今见公主到来,都向四下让开。两队尼僧就近公主上了大雄宝殿,此时殿上钟鸣鼓响,案上宝烛通明,炉内香烟缭绕,红鱼各各,清磬丁丁,大家瞑目合十,高诵楞严。公主礼过世尊,一卷经毕,方才由众尼僧引领来到禅堂休息。众尼僧逐一参谒,报过法名,一方面端正香茗,给公主解渴。此时一班闲人,又都挤到禅堂外面,喧喧嚷嚷闹成一片,幸而闻得妙庄王驾到,大家恐干罪戾,方才向外散去,可是这么一来,把庭院中的花木已踏坏了不少,栏干等也不免有些损坏,但众人对于公主的热情,却也可以想见了。正是
    今朝归佛座 他日渡芸芸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四回 试金刀斩断六根 入空门静观三界
  话说一般群众,因为要瞻仰妙善公主的玉容,故她足迹所经,大家都如浪一般的涌过去,毕竟因为人数太多了,把院庭中的花木,已踏坏了不少,雕栏之类,不免受到损害。这并不是群众不顾功德,却因为如此而愈见他们对于公主的热情,后来听说是国王驾到,人家恐干犯严威,方才纷纷散去,其实此时妙庄王方才出宫哩。妙善公主听说父王驾到,即忙站起身来,带领了一班尼僧,鱼贯的出了禅堂,一直的来到山门,预备接驾。大约候了一个时辰,才见清道的飞骑赶到,接著护卫执事,蜂涌而来,提炉香袅,御盖风摇,王驾已到,众大臣追随于后。三公主带了一众尼僧,当道跪拜迎驾,那班观礼的百姓,也都匍匐道旁,肃静无哗。妙庄王的御辇,直到天王殿前停下,出了辇,便迳往禅堂休息,众大臣都在外边侍候。三位公主又重新见过驾,分侍左右,坐了一会儿,妙庄王便命各殿点齐清香名烛,待我先行拈香,然后替三公主剃度。下边一声答应,隔不多时,报说已预备停妥。妙庄王便起身带了三位公主,先行来到正殿,文武百官后随,正殿拈过香,又到罗汉堂,又到伽蓝阁,都拈过了。其余天王殿等处,派各大臣代拈。然后回到大雄宝殿,一班尼僧,已撞钟击鼓,朗声念佛。妙庄王在偏首里坐下,妙音公主站立在上首,手中捧定玉盘,盘中放著一把锋利金刀;妙元公主站立在下首,手里捧定一个钵盂,盂中盛著半盂清水;保姆永莲也分立两旁,一个手中捧著黄色袈裟,一个手中拿著僧鞋僧帽,大家都凝神摒息,眼观鼻,鼻观心,寂静无声。那时三公主已到僧房中,换了平民服饰,杂在尼僧队中,同念著法赞。观象官上殿奏称:「良辰已到!」妙庄王便命宣妙善公主上殿,奉行大典。那时自有执事人等,打著一对长幢,携著一对提炉,到尼僧队里,引了三公主来到妙庄王面前,跪拜如仪。妙庄王开言道:「儿啊!此时我和你还是父女,隔一会就是陌路人了,但愿你出家之后,坚心修行,光大佛门,使后世敬仰,更愿你能够得道正果,肉身成佛,更愿广布佛法,救渡世人。如今你且到佛祖跟前去虔诚发过愿心,然后待为父的替你剃度。」公主又拜了三拜,站起身来,走到佛座之前,倒身下拜,默默通诚祝告,发过了愿心,然后回到妙庄王跟前跪下。妙庄王在白玉盘中取过金刀,一面将妙善公主的头发,向四下分开,使披下露出顶门,一面就在她顶门上剃了三刀。这么以来,不由他一阵心酸,两股热泪,破眶而出,手中的刀震震欲堕,再也说不出半句话来。旁边的执事尼僧,见了如此情形,生怕金刀堕地,便跪上一步,在妙庄王手中接过刀来,将妙善公主的头发,一阵苏苏的剃,瞬息之间,已变成一个光头。妙庄王于是又在二公主手里取过手巾,从钵盂中蘸了清水,在光头上揩拭一周,又亲自取过袈裟替她披上,又赐了鞋帽。妙善当场换好,合十拜谢过了妙庄王,站起身来,重又参拜佛祖,此时她竟与众尼僧一般无二。妙庄王睹此情形,不便久留,便命排驾回宫,二位公主跟随在后。妙善率领群尼,一直送到天王殿外,各各匍匐于地,妙善口称:「贫尼妙善,率领合寺尼僧,恭送我王御驾,愿我王万寿无疆。」妙庄王与两位公主一听如此称呼,心上又一阵说不出的难受,话也哽住了说不出,只将手招了一招,各自登辇而去。妙善见他们去远了,才站起身来,带领群尼回到寺中不表。再说那一班观礼的百姓们,见如今大典已告完毕,再没有甚么可看了,便也扶老携幼呼男觅女的纷纷散去,寺中才清静下来。从此以后,妙善公主竟变了妙善大师,安心住在金光明寺中,虔诚修行。贴身又有保姆和永莲二人作伴,伏侍的人,又都是旧时宫女,故她视此金光明寺,无异就是西方乐土。但那一班常住的尼僧,虽然一般的会得诵经念佛,对于佛家的奥旨,却没多大了悟,因此妙善大师便在课诵参禅之外,每逢余暇,就和她们讲经说法,随时加以指点。又定每逢三六九日,为演讲之期,合寺众人须齐集讲堂,听宣佛旨。就是左近的在家人,如其有心向佛,愿意来听,也并不拒绝,还备了斋点,供这班人果腹。如此一来,到了三六九的讲期,就有许多远近贫民,纷然而集。在他们的初志,不过是叨光些斋点,并不是诚心来听甚么经。但经不起这位妙善大师,妙舌生莲,说得天花乱堕,把许多愚顽之心,渐渐的凿开了窍,大家都有些觉悟,信心也就深切起来。那些起初为了图口腹而来的贫民,到此竟得听经之癖,大有非听不可之势,并且还替他宣扬传说。故三六九讲期的听众,也一期多似一期,真如山阴道上络绎不绝。国中信佛的人,也就逐渐增加起来。若照常情而论,出家人本就受十方的供养,如何她却反其道而行之,供养起十方来呢?一来这金光明寺中,置有良田千顷,衣食丰足,不必要人家斋供。二来妙善大师的主旨,就在于感化愚顽,拯拔苦厄,光大佛门。若不是如此,决不能吸引群众,好得多看钱也没用。备办些斋点,究竟所费有限,所造的功德,却非常宏大,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么一来,连城中的贫民,也闻风而来,讲期竟如市集一般,耶摩山下也生气勃勃了。光阴易过,转瞬之间,已是冬寒天气,北风肃杀,刺入肌骨。那一班贫民,身上没有棉衣,禁不起冷气的侵袭,多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一步,因此听讲的人,一期少似一期。妙善大师虑知其故,不觉恻然心悯,便命人入城去,买了许多布匹棉絮,亲自加以剪裁,裁成大小不等的袄裤数百件,分交合寺尼僧侍役去缝纫,到底人多手快,不消几天,已经做得完成。又命安下大锅,每逢讲期,预先煮下几斗米热粥,待大家饱餐一顿,再上讲堂。凡是没有棉衣的人,就将袄裤分给他们。大家既有了棉衣御寒,并且在风中走冷了,又有热粥可吃,再也不愁甚么,于是听讲的人,又重行增加起。话休絮烦,如此大家替他宣扬传说开去,通国的人民,都视这座金来了光明寺,好像慈善机关一般。一班赤贫如洗,毫无依靠之人,竟有不远数百里,老远的赶到耶摩山来,投身金光明寺。这位妙善大师却一视同仁,凡是出家百里的尼僧来投,一概收留在寺中,也不讲甚么三餐一觉的话,他们不想走,也不去催赶动身,由他住到几时,好得禅房广大众多,不愁容不得。至于在家人老远来投的,其间男女老幼都有,寺内自然不便收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妙善大师又每人发给竹木柴草等材料,叫他们自去山麓,择地搭盖茅舍居住,每人各给些少本钱,叫他们去自谋生计,博个糊口之资。如此一来,不消几时,把这凄凉冷落的耶摩山麓,竟变成一个很大的村镇,那里居住的一班人,都受妙善大师的恩惠,一个个都感激于心,将他的说话,奉为金科,最早觉悟的,倒是这班下愚的贫民,正是
    聪明能自悟 愚拙信心坚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五回 一念兴定中尘劫现 功行满心上白莲生
  话说耶摩山下,经妙善大师济贫救苦之后,已成为一个市镇相彷。一班贫苦的人们,做做小本经纪,倒也足资糊口,安居乐业,都出于妙善大师一人所赐,故大家对她的信仰,自然格外坚诚。她的讲经说法,深入人心,也格外来得容易,不久便变成一个小模型的佛国。妙善大师见了如此情形,怎么不喜?就是永莲的功行,也是一日千里,有显著的进境。有一天她告诉妙善大师道:「我昨日夜间在禅房打坐,忽然似梦非梦,好像神魂出舍一般,一路上飘飘荡荡,向东方过去,不知有几千百里,才见有许多百姓,聚集海滨,困苦流离,一个个面有菜色,我便向他们寻问,为何如此困苦?他们争著说道:我们这一群人,四方万国之民都有在里面,只因中原战伐连年,闹得男不能耕,女不能织,就此无衣无食,还不免刀兵之祸,不得已逃亡到此,虽然受些困苦,杀身之祸不会再遭,比了在故土时,已有天渊之别了。我看他们拿树皮草根充饥,败絮箬叶蔽体,比了我们耶摩山下的百姓,确有天堂地狱之判。只可怜那边没有一位慈悲的大师,救拔他们的苦厄,又不能将那班困苦百姓,立刻移到耶摩山下,同沐我佛的恩光。但于临别时曾告诉过他们,若要寻觅乐土,除非到西方耶摩山下金光明寺中,受佛的庇荫,才会免掉你们的魔难。我说过了这几句话,正待寻旧路西归,不料一阵狂风过处,飞沙走石,那一班困苦的百姓忽然一个个都变作虎狼,向我扑来。我正著急,却有人喊道:永莲永莲!你走魔了,我听了此话,心神才又收摄,睁眼看时,却是保姆奶奶在旁声唤,这不知是何景象?还望大师慈悲见告。」妙善大师闻言,合十当胸道:「善哉善哉!永莲呀!倒看不出你功行如此迅速,已居然能入定了。这入定一事,就是坐禅的功行到家,神魂出舍,离开了自己躯壳,遍游十方世界,下可以观看尘世的烦恼,上可以见到佛国的清静,无往不可,你能够入定,自是可喜。但是入定须志心澄念,一念不生,六贼外魔不致来扰;若兴一念,外魔立刻应念而至,若生了邪恶之念,六贼齐来,会扰得你不能出定,有因为坐禅而成为疯痴病废,就只为此缘故。你在定中见到了种种情形,觉得可悯,便发慈悲心,指示他们出路,这原是善念。只不合指点他们到这里,因此就不免存些儿自私之心,只此一念,故就招了外魔,发现了后来许多可怖景象,好险啊!若不遇奶奶观透了走魔,一时还不得出定呢!永莲啊!你往后去须要小心在意,切不可胡思乱想,须知这是入道的紧要关头,失之毫里,谬以千里的啊!」永莲合十谢了指教之恩,却又问道:「往常听大师说法,如何不曾闻得这些妙旨,却是为何?又不知由此入道,还要经过如何的程序,敢乞指示。」妙善大师道:「永莲呀!你有所不知,早日间听我说法的人,都是些愚昧末启之辈,若就拿这种深奥的道理去讲给他们听,非但如对牛弹琴,白费心机,并且反而会将他们的心窍闭塞,永远没有开凿的希望。故我向这班人的说法,先求正他们的心志,心志正了,方才灵台间自然光明,愚蒙既启之后,再与他们讲求入道的机关,那才易于领悟哩!这是我向日不曾讲过入定的缘故。至于由入定达到证果的程序,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似乎可说,实不可说。入定一回事,不过是有了相当功行,神魂能出舍遍游十方,但是终究还不能脱离躯壳。若是入了定,无法出定,要不多时,躯壳固然如常人萎化腐烂,就是已脱离躯壳的神魂,也要不了多少时候,就会分崩离散,终于消灭,这与常人的老死,也没有什么判别。故在这一个期间,入定之后,必然要求能够出定,由这些功夫做去,逐渐进步,就会达到身外身的境界。什么叫著身外身呢?就是在躯壳之外,另成一身,神魂尽可与躯壳脱离。简单说一句,就是入定之后,不必再求出定,神魂依然团结,永不会分散消灭,到此一步,即可脱却皮囊,得成大道了。但是要达到这种境界,非但要坐禅功深,礼佛念切;还要积满三千功德,受尽万般苦难,方始有望。你不闻佛祖当年也一般的受了许多意外魔障,方才得道的吗?我们现在论功行,还未及一半,功德未积,苦难未受,要望成道,路途远哩!可是只要心坚,终究不会白修的。就如你能够入定一事,就是个大大的明征,只要耐心修去就得了。」这一番话听得永莲乐不可支,不觉手舞足蹈,不在话下。再说永莲已有如此程度,那位妙善大师功行的高深,自然更不消说,如何她不能证果莲台呢?只为的是尘劫未满,功德未足,她自己灵根不昧,对于这事也自明了却不向人宣说,惟是在暗中累功积德罢了。光阴荏苒,一转眼又是三年,那一日大师正在打坐,方将入定,忽似有两人对话道:「灵台上莲花开否?」另一人道:「开了开了!只少一位菩萨。」大师暗暗道声不好,什么外魔敢来相袭。性急收束心神归舍,却见自己一颗心,变成一朵白莲,莲花的上面,跌坐著一位菩萨的法身,低眉合眼。仔细看时,那菩萨却就是自己化身,不由得一欢喜,这眼前的景象完全绝灭,仍就冷坐在禅床上面。妙善大师明知就里机关,也不向人说破。第二天朝上做完功课,才对大家说道:「我前蒙佛祖显化指点曾说过,如要证果,定要须弥山上雪莲花做引。我想我自从舍身以来,闭门苦修,并未出去朝过名山,如何有得到雪莲之日?故现在决就往朝须弥,顺便寻访白莲,你等在此好生修行,将来少不得都有好处。」大家听了,觉得突兀,不免面面相覤。那位保姆和永莲听了,都赞成此说,并且她二人愿作伴前往。妙善大师闻说甚喜,便将金光明寺中一切内外诸事,托付给执事尼僧多利,并且叮嘱她以后一切事情,务须仍照往时,不可变更成法。我们此去多则一年,少则半年,不论是否觅得到雪莲,一定要回寺的。多利一一领敬,妙善大师交代过了一遍,便带了保姆和永莲二人,回到自己禅房内,收拾些衣帽食粮。叫永莲打开一只板箱,只见里面放著一整箱的细麻织成的草鞋,拏来一数,恰是一百单八双之数,便一双双的打叠起来,扎做一捆。又取过一只木桶,里边分贮著米谷,取出三个黄布口袋,分别装了,预备各人背负一袋,这些都是她贬谪在灶下受苦之时,编织拾惙的,今番要走长路,恰正用得著。三人的衣服合打著一个包囊,大家在路上好轮流背负。那一只紫金钵盂,是出家人出门挂褡的信号,并且系妙庄王所赐,自然格外宝贵,由大师自己带在身旁。三人收拾停妥,携了包囊等物,走到外厢,到大殿上拜过佛祖,通诚祝告一番,方才动身登程。合寺尼僧在后相送,就是耶摩山的一般信士,也都手持清香,来送大师朝山,正是
    朝山心念切 证道尚须时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六回 了因缘往朝须弥山 施米谷安度神鸦岭
  话说妙善大师等收拾行囊,从金光明寺动身,要去朝须弥山访寻雪莲。合寺尼僧在后相送,山下一班住户都是受过她恩惠的,此时闻她要离金光明寺,往别处去,大家那里舍得,故顷刻之间,都扶老携幼遮道相留,不肯让他三人过去。后来经妙善大师竭诚开导,说明不久就要回来,并非抛弃此土,众人方才放心。又见她三人意志坚决,谅来阻当不住,只索各自燃了清香,也随著众尼僧相送,直到五里之外,经妙善大师几次劝阻,方才拜别回去,不在话下。再说妙善大师等三人,离了耶摩山金光明寺,取道向东而行,一路上晓行夜宿,腹中饥饿,便拣有人家处化斋果腹,一连数日倒也安然无事。直到第七天午后,走到一个所在,前面一座高山阻路,山势异常险峻,回望无路,唯靠南一条羊肠小道,似乎可以行走。三人自然择有路的地方走,却忘了须弥山是在东北,因此误了路程,当下走入深山,上高下低,颠踬得十分困苦,却又越走越深,不知何时得出。三人抱定不屈不挠的毅力,一路前行,看看天色将黑,便找一个石崖,权且度夜,幸而没有遇见什么。到了次日天色黎明,才背负行装向前赶路,又整整的走了一日,方才出得山口。她们还只道所行的方向是正东,不料这一座山坡是迤南的,依山向走去,却是一直往东南,不知不觉,越走目的地越远。如此又是五七日,遇到一村人家,因天晚前去借宿,就逢著一位花甲老人,把他们留到家中,供斋已毕,问起她们意欲何往?妙善大师说明一切,老人不觉呆了一呆道:「你们欲往须弥山,可是走错路了!你们来时,不应出戒首山的南谷,一直沿山向北而去,转过山嘴,有条大路是往须弥山的捷径,你们却为何不走那边?却出南谷,就走岔了,一直向南来,才到此地,已多走了三百里,若不遇老丈,你们还越走越岔哩!」三人听了此话,都面面相覤。永莲插言道:「老丈啊!如此说来,我们得走回头路,仍过南谷再向北行了。」老者道:「这倒不必,你不知世上的路,原是路路通的,不过远些近些罢了。况且南谷那面不是平安之路,深山中豺狼虎豹,那一种没有。常人都须结了大队才敢出入,你们来时得平安到此,已经是万幸了,难道又回去送入虎狼口中吗?」妙善大师合掌当胸,念声阿弥陀佛,然后向老者说道:「老丈啊!多承指教,感激不尽,现在只求你老人家大发慈悲心,指引一条上须弥山的正路,使我等得早日朝山,圆满功行,那才功德无涯哩!」老者道:「这个有何不可,明天你等由此出去,一直向东北大道而行,五十里之外,有座高山,名叫神鸦岭。越过此岭,一直落北走去,再走三百里路程,转向正东,就是上须弥山的正路了。可是这座神鸦岭极不易过,因为山上有一群神鸦,共有二三百只,比了鹰隼还要大,性极猛骛。山下乡村人家,逢到祭祀的时候,所有的祭肉并不煮食,却用来占卜吉凶祸福,占卜的方法也很奇特,便于撤祭之后,将所有的祭肉完全抛弃在山麓之下,如撤下时就有乌鸦来争食,乃大吉之兆;如当时没有乌鸦来食,第二天便去探视,祭肉没有了,认为神鸦食去,此是中平之兆;若祭肉丢在那里,三天仍没有神鸦食去,那是大凶之兆。他们一定要将肉脔切了,去喂猪狗,算是拔除不祥之兆之意,因此就养成神鸦食肉的习惯。倘在平时无祭肉可吃,那群神鸦就在山中搜捕野兽来充饥,若是有人在山中走,神鸦饥饿时,也会将人啄死,大家分吃。那里还有一个风气,就是对于神鸦的尊敬,比了敬天地还要厉害,故神鸦虽攫食人畜,都不敢去赶逐。猎人的弓矢,也不敢加于神鸦,山中的野兽到底有限,被吃的被吃,逃跑的逃跑,因此吃人便成了常事,人在被啄的时候,连抗拒都不敢抗拒,凭一群神鸦分尸果腹。如有人被鸦吃了,大家指此人一定有什么亏心之事,才受此罚,非但不加怜惜,还以为如此以来,此人的罪恶也就得湔涤呢。这一条有此危险,不过我替你们想,如今欲上须弥山,眼前只有这两条路可走:不出南谷就出神鸦岭,两下却一般的险恶,较量起来,南谷更凶,猛虎既多,道路又长,不易避免。这种神鸦虽猛,但过岭的道路,只有十来里,日中时过去,或者可以不遇见神鸦。并且现在祭祀期已到,有些赶早的人家已在设祭,神鸦已有祭肉可食,就算遇到,或者不至于受到危害,也未可知。因为两下相较,似觉彼凶于此,况且路途又此近于彼,故老夫叫你等从这条路走啊!」当下永莲听了此话,不觉失色道:「有这等险恶地方,叫我等如何过去呢?但不知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一条路可通?」老者道:「小路却是甚多,只是还要来得险恶,非有虎豹豺狼,即有妖魔鬼怪,更休想走得。」妙善大师道:「妙哉妙哉!老人家的指教,一定是不错的,我们明天就此走去便了。永莲你休生害怕之心,要知我们出家人,除诚心修行外,其余都没相干的,躯壳之见切不可存,我们此去危险正多,岂止神鸦岭一处,若就此畏惧不前,如何有达到须弥山的一日呢?一切自有佛法维护,包管平安可以过得岭去,此时不劳你担得半分心儿。」老者也就告辞入内,让她们三人打坐休息,一宵易过,直抵来朝,大家起身洗盥一番,老者又去备了早斋给她们吃了,三人谢过老者,告别登程。一路向东北取道进发,大家预备午未之交,赶过神鸦岭,免生意外枝节。故沿路不敢停留,直到已牌时候,已望见那神鸦岭矗立在面前,郁森森的树林,黑越越的草径,就是很远望望,已是怕人,若在此中行走,岂有不心惊胆战的呢?又走了一程,已抵山麓,恰有一条石径,可以拾级而登。大家默诵佛号,鼓勇前行,直到岭巅,倒一些儿没有遇见什么,连神鸦的影子也没有看见一个。于是便转下山坡,隐隐见数里之外,有一个很大的村落,妙善大师便道:「善哉善哉!你们看前面不是一个村落么?我们到得那里就好了。」其实他口中虽如此说,两只脚却已疲乏得不堪,好得此时下山势,比了上山省力得多,顺步而行,行程还不算慢。片刻之间,已到山腰,这里却是一片平岗,极为宽阔,树石也疏落有致,此时妙善大师实在力乏之极,不能再走,一路上却没遇见什么,心中倒很安定,总以为今天不与神鸦相遇的了,故向永莲等二人说道:「我们今日奔波,已走了五十来里路程,我如今足疲腰瘫,可真的走不动了,此间风景很好,倒不如大家在此休息一会儿再走罢!」保姆也道:「我也来不得了,歇歇最好。」永莲却不以然:「出意外祸殃,反为不美,我看还是一直过去的好。」保姆道:「你又来了,我们走了这许多路也没有什么?难道小歇片刻,就会出岔枝儿么?」永莲弄得没法,只得放下包囊,就石上坐下,不料须臾之间,鸦声四趟,把三人吓得发呆,正是
    安闲偷片刻 为此惹虚惊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七回 遇善士指点前程 恋风景旁生枝节
  话说永莲好意劝她两人前行,到了村落之处,再找地方休息。可是一人拗不过俩,妙善大师和保姆因为腿酸脚软,委实不能再走,只得放下包囊,各各找块平净的大石,坐下休息。走路也有个秘诀,最忌的便是中途休息,你若走长路,到半路上觉得力疲,尽管放缓些脚前行,虽然觉得勉强,但勇气不退,始终可以走到。若觉得力怯,便坐下休息,非但越休息越觉疲乏,并且连前进的勇气也会因之减退,重新站起来走时,竟有寸步虽行之势哩!她们三人都不曾走惯长路,故不知此种诀窍,当时一坐下,竟如生了根一般,恨不得就在此间过宿。还算永莲催迫得紧,好容易催妙善大师和保姆站起身来,拂了拂身上尘埃,正待各携著包囊往前走,不料正在此时,当头哇哇哇!一连几声乌鸦叫,吓得三人没了主意。永莲道:「常言说得好,老鸦叫,祸事到,何况叫的又是吃人的鸟鸦呢?我早叫你们走路,若听了我的话,此刻相去已远,避得过乌鸦之厄,如今却是怎处?」她们说话之际,四方的鸟鸦都闻声而集,满天空都是哑哇哑哇的叫声,也不知共有多少,它们好似今天得了可口的食物,大家在那里欢欣鼓舞,互相庆幸似的。这一来,把永莲等更是弄得手足无措,到底妙善大师修行功深,定力坚固,却反而坐将下去,向二人说道:「你等且都坐下,收摄心神,休得惊慌,我自有道理。」二人没法,只得坐下,听候乌鸦来啄食,那恐惧一念早已抛向九霄云外。但那些乌鸦,嘴里虽然哑哇哑哇的叫,在三人的头上不住的来往盘旋,却并不下来啄食。原来心神不乱的人,异类眼中看得极伟大,是不敢骤然相侵的,乌鸦盘旋不下,也只为此。但乌鸦虽不下来啄食,却盘旋飞鸣,围守著三人,也终究不肯舍之而去。如此约有半个时辰,妙善大师坐到分际,忽然觉得灵台间光明一闪,就似乎有人告诉她道:「你这人好呆,乌鸦飞鸣,志在求食,他又不是一定要吃人,你如给他些东西,他们自去争食,你等不是就可以脱身了吗?你那袋中的饭干,不是很好的食粮吗?」妙善大师此心一动,便立刻将自己身上的黄布袋儿解开,抓了一把饭干用力向平地上撒去,乌鸦见了,果然都争著去啄食。她于是撇撒了大半袋饭干在地,空中已不见一只乌鸦。她这才唤同二人,各各带了行李,三步当两步的一路踉躟下山,也不顾脚下高低,直奔到山麓,果真不见有乌鸦追来,方才安了心。缓缓向村落前进,直走到红日西沉,方才达到村舍。那村中的人见三众打扮离奇,不像近地之人,男男女女都围上来观看问询。妙善大师南无著手,向大家说道:贫尼妙善,是兴林国耶摩山下金光明寺中的住持,只因发愿往朝须弥,与她等二人一路行来,不料错走了路程,出了南谷。幸蒙善者指点,才绕道越过神鸦岭,方得到此,如今天色已晚,前面又没村庄,不能再走,还望那一位施主慈悲,借一席之地,容过一宿,讨一盂素斋果腹,别无所求,明朝一早就得告辞的。大家听说是从神鸦岭那一边来,都面面相覤,其中有好事的人问道:「既是从那边来,一路上可曾遇见神鸦?」妙善大师回说遇见,又将刚才的情形诉道了一遍。众人听了齐声说道:「奇事奇事!这三人有何魔力,连神鸦都不去伤她们,遮莫竟是神人吗?」其中有个村长模样的人向众说道:「尔等且休啰苏!这三位呢,原不是寻常人物,修行之人,上自三十三天,下至三十六道,无不畏敬,何况神鸦又是通灵的,自然不会去难为她们了。现在既然来到我们村上,前面又是数十里没有人烟的去处,我们就好好的款待,老汉家中现成有著空房子,就请三位到我那里去歇宿罢!」妙善大师等三人都合掌称谢,众人也都说道:「刘老儿!今番倒叫你当一次上门差了。三位高尼明天不上路的话,我们好歹轮流备斋款待,以尽地主之谊。」说著大家散去,刘老儿便领了三人,一同到他家内,让她们坐下,然后命家人出来相见。他一家的人的确都是好善向道之人,一见三位高尼,忙著去烧茶送水,准备斋饭,让三众吃了,天色已经不早,便将她们送入一间洁净上房,床褥整齐,十分清爽。妙善大师等就在此中打坐参禅,次日清晨,刘老儿备了早斋,请三位吃过,苦苦挽留。妙善大师道:「现在因朝山心切,不敢多留,有负老人家的盛意,只请指点前途路径,那就感激不浅了。」刘老儿情知留她们不得,便道:「从此间一直落北而行,走了三十里,前面有坐小小山头,名唤金轮山。你们不必翻山而过,只稍迤东而行,抄过山嘴,再投北走十七八里,就是塞氏堡,可以投宿。但在金轮山左近,却须悄悄地从速过去,不可有所留恋,到得塞氏堡,包就没事,前途路径,可从那边再行探问。」大师等三人连连称谢,告别登程,出了村子,一直取道向北而行。起初只见一片漠漠平原,除了黄沙滚滚,白日昏昏之外,旁的一无所见,四边连水草都寻不到,只有她们三个人在沙漠中行走,在幽寂之中稍稍露著一点生机。她们呢?毕竟定力坚固,全不觉得有艰难畏惧之意,若在常人走到这种人烟水草都没有的地方,谁也不免要心惊胆战呢。再说三人行了一程,果然远远望见一座山头,斜迤在西北,虽不甚大,倒也林木森然,风景很是壮伟,这分明就是金轮山了。他们在寂寞如死的荒野走动,如今忽见一座生气勃然的山林,不觉精神为之一振,连脚步也觉轻了不少,鼓勇向山下而来。不多时已到金轮山麓,只见那座山麓,虽不高大,却生得怪石嵯峨,奇峰叠嶂,青青的树木,碧碧的小草,中间还夹杂著不知名的野花,好一派宜人的风景。妙善大师看了山景,不觉口中喃喃的说道:「善哉善哉!我等一路上行了这许多的路,经过的山岭也不少,何曾见过如此好风景!不料在这广漠之间,却有如此好山,这可见天地造物,出人意外了。」她对于此间风景,生了爱之一念,于是贪著山色流连不进。但那永莲却从旁催促道:「大师呀!我劝你莫要恁地留恋不舍,刘老儿顷间,不是曾经说过,叫我们到金轮山下,要悄悄地从速过去,话中有因,看来此间定有什么危险之处,我们还是快快过去罢,休再弄出枝节啊!」妙善师道:「刘老儿不过如此叮嘱,他究竟没有说什么?我看这座山生得如此可爱,也决不至藏什么妖魔鬼怪,况且在青天白日,看一会又怕怎的?」永莲道:「话虽如此说,但到底仔细为妙,贪闲玩毕竟也迟了朝山路程。况且我往常听大师讲过,六贼之来,都由自肇,照目下的情形讲来,大师对于此山,已生了爱的意念;留恋不舍,又动了贪的意念;一念尚不能妄生,如今兼生二念,如何了得?我们还是走罢!」妙善大师听了这一番话,也自憬悟,收摄心神,连说「好好好!走走走!」可是待要走时,已经来不及了,正是
    刚在收心处 邪魔已到来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八回 金轮山大师被劫 塞氏堡同伴求援
  话说妙善大师听了永莲一番劝导,即收摄心神,连连说道:「好好好!走走走!」大家匆匆前行,走不到三十步越近,忽闻一阵钩辀格格之声,好似众人讲话一般,那声音从一座深林内送将出来,三人一听,情知不妙。举眼看时,只见有一队夜叉野鬼,从树林中直扑过来,她们不看也便罢了,如今一见了这队夜叉,不由得大家心惊胆战,欲待拔脚奔逃,可又奇怪,两条腿好似生了根一般,再也休想提得起分毫。看那些魔鬼,已是越来越近,永莲在这危急之中,也顾不得什么,一把拖了妙善大师的手,拔步便走,跌跌爬爬,走不多远,妙善大师已栽倒在地。于是就有一个夜叉,直扑到大师跟前,一伸手把她擒了过去,永莲没法可想,只得舍了大师,一直奔了三里路,回头不见有夜叉来追,方才定了心,放缓脚步,慢慢走去,一路寻思道:「今番可是完了,大师既被夜叉劫去,老奶奶又不知下落,谅来也是难逃灾障,如今只落得我一个人,独行踽踽,如何是好?」正在没有主张的时候,忽后面有人喊道:「永莲慢行,等我一下啊!」永莲一听,知是保姆的声音,索兴立定了脚,回身看去,果真见保姆一颠一跛走来。永莲急问道:「老奶奶你倒脱险来了,大师怎样了?」保姆摇摇头叹息道:「休再提起,那群夜叉自抓得大师之后,一个个都欢呼跳跃,簇拥著她向深林而去,却丢下我,毫不相顾。我又见你逃了,故特赶来和你做一起,且商议一个救援的方法。」永莲道:「那一群夜叉鬼,生得多么凶恶,料想大师被他们劫去,决无好相与。但我与老奶奶,都是手无捉鸡之力的人,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救得她呢?」保姆道:「话虽如此说,见死不救,到底失了出家人慈悲之旨。我想前面离塞氏堡不远,不如且到那边寻几个善姓,一同商议援救大师的方法。」其实这也是无可如何中的办法,聊尽人事罢了。二人计议定了,便取道向塞氏堡而来,不在话下。我写到这里,不免将夜叉之事表明一番,免读者误会。你道那群黑鬼果真是夜叉么?其实却是山里的特种人类,这一群人尚未开化,他们仍旧过著茹毛饮血的生活,身上也不穿衣服,生著寸把长茸茸的黑毛,脸上的毛,虽此较短些,但也足以掩蔽皮肉而有余,只露出滴溜溜的两只眼睛,和一张血盆般的大口,远望上去便象夜叉野鬼一样。却说永莲和保姆慌慌张张的来到了塞氏堡,当地的老百姓看见二位尼师如此狼狈的跑来,很觉诧异,都停了手中的工作,围上来向二人问询。保姆便合十为礼,先将自已来历详细说了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著便把金轮山经过,妙善大师被夜叉擒去之事,告诉了众人。大家一听此语,不觉即伸出舌头来,半晌缩不进去,同声说道:「好险好险!你二位不知福分有多大,才被你等脱逃到此,要不然,此刻连性命都结果了哩!」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嘈杂著,早惊动了堡内一位官人,疑是这班工人有什么事在此争吵,故闲闲的踱将出来,暍道:「大家不在工作,啰苏些什么?」工人闻言却说:「孙大官人来了。」就中有个工头模样的人,走上前去禀了一番。那位孙大官人便和颜悦色的说道:「如此就请两位进堡,到舍下坐坐,再作计较。」原来这位孙大官人单名一个德字,是这里的堡主,平日乐善好施,远近很有他的名声,现在看见了这两个可怜的尼僧,自不免招呼她们到家去款待了。当下保姆永莲二人跟了孙德进堡,一直到他家里,分宾主坐定。永莲心念著妙善大师,便首先开言道:「大官人啊!我们二人虽然脱险逃得此间,只是还有同伴的妙善大师,如今却陷身在夜叉队中,不知如何受苦?总要求大官人大发慈悲,想个方法出来。搭救于她,这场功德,比了修桥补路还要大呢!」孙德闻言,连连摇著头,一面将山中所遇的野人,并非夜叉的话告诉了她们,一面又说道:「这班毛人与外间隔绝,彼此言语不通,又没情理可讲,山谷中就是他们的世界,谁敢去撩拨他们?又有何方法,可以救得你们那位同伴?况且这班毛人生性十分残忍,凡误走入山的人,总被他们生吞活剥,决无生还之望。你们同伴的那位师傅,既被毛人擒进山去,想来生命早已不保的了。就是端的有了相救方法,此刻却也嫌迟了,又何况无法可施呢?我看朝山的话,只好你们两位自去,那位被陷的师傅,是没有希望的了。就是两位前往,前途的危险也正多著,却须一路仔细。」保姆和永莲一听如此说法,不由得心上如刀钻剑刺一般,两股热泪扑簌簌直滚下来,永莲呜咽著说道:「大师啊!你一向心志专一,声不能悦你的耳,嗅不能乱你的鼻,味不能扰你的口,色不能恋你的目,一切富贵荣辱不能动你的意,修到如此田地,今番不合贪看山色,招出这一场灾祸,弄到功亏一篑,叫人怎不可惜?」保姆接口道:「永莲啊!你且休一味的埋怨著她,她现在虽陷入绝境,生死存亡,究竟还不曾有个实在的消息,那我们对于她的希望,还不曾完全断绝。她毕竟是个志心修行的人,佛祖岂有不加保佑之理?我们一起去朝山,终不能就此抛撇下她,我们却另行前去之理。就是果真她已不幸的被毛人所害,我们就不该独生,死也死到一起去,才见得我们一德一心啊!」永莲道:「奶奶说得是,如此我们仍回到金轮山去,入山寻访大师的踪迹,就被毛人生吞活剥了,也只算前生的孽障。那么此地非久恋之乡,我们走罢!」于是二人起立,合十向孙德告辞,孙德却起立拦阻道:「陷了一个,再平空送上两个,此事断断乎使不得。」两下正在争持,喜信却自天外飞来了,正是
    忧疑刚聚结 喜信忽飞来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九回 草履几双黑人争去 圣尼一位白象驮来
  话说保姆永莲二人起身向孙德告辞,要入金轮山去寻访妙善大师,孙德急忙拦阻道:「慢来慢来!陷了一个再去送上两个,天下哪有如此的情理!况且那位被陷的师父,我等实在限于实力,无法可以救得,故只好付之天命。如今两位既来到舍下,还想送入虎口去,在下如其坐视,岂非见死不救吗?这不义的名声,在下却担当不了。今天无论如何,也不放两位去的。」永莲道:「这是我们自己情愿,与大官人何干?况且我等三人同出,如今失去一个,不能同生死,这岂不是一个更大的不义么?还望大官人莫加阻挡,成全了我等的志愿,虽死也是感德的。」当下一面定要走,一面定是不放走,两下争持,不得解决。正在难分难解之际,忽有一个打杂模样的人,急急忙忙奔入院来,口中喊道:「大官人!堡外又有一个尼僧骑著白象,远远而来,大家疑心,就是那位失陷在金轮山的师父,故特来报知。」永莲插嘴道:「不对不对!我们的妙善大师是徒步而行的,却没有坐骑,定是另有一位师父。」孙德含笑说道:「凡事眼见为真,此刻背地悬猜,如何算得?既然那边有个人来,我们不妨同出堡去看看,验个是非。就算来者不是你们的大师,既属尼僧,也当有同门之谊,大可见见啊!」二人很以为然,便一同出了孙家,直到堡外,举眼向金轮山那条路上望去,只见二里外果然一只白象迎面缓缓走来,象背之上端坐著一位尼僧。此时距离虽近,在陌生人固然看不出面目,但在保姆和永莲目光中看去,却是清清楚楚,那端坐在象背上的不是妙善大师,还是谁呢?这一来把二人乐得什么似的,尤其是永莲更手舞足蹈,牵著保姆的衣袖说道:「老奶奶,你瞧,那象背上驮的,不是我们的大师么?她不但没有遭殃,连带得到一只坐骑,这才是因祸得福呢!往后去有了代步,路上要顺利得多哩!」孙德和众人听了此说,也都啧啧称奇。永莲两只脚那里还忍耐得住,连窜带跑的迎上前去,不多片刻,妙善大师已到得堡前,下了象背,与大家合十为礼。孙德便让他们一行三众进堡,可煞作怪,那只白象也跟著同走,好像养熟的一般。众人直到孙德家中,重新叙礼坐定。孙德道:「恭贺大师得庆生还,这座金轮山向为毛人盘据,凡误入其中的,从来没有生还的,今天大师算来还是第一人哩!毕竟佛法无边,馋会有此灵感,敢请大师将脱险的情形,说来与我等知道,也好为世俗劝导,宣扬佛法。」妙善大师谢了招待的盛意,然后将被擒入山,以及脱险情形,详详细细说将出来,听得大家忽惊忽喜。你道妙善大师如何能够安安稳稳的出来呢?原来她在遇见毛人的时候,那衣帽包囊正轮著他挑在肩头,她因为这里边都是随身应用的物件,不肯轻易放弃,故那班毛人将她扛头拽脚擒捉入山,她是两手抓定,竟其带了进去。毛人将她拖到一个所在,只见一个极大的山洞,洞前有一片广场,广场的四周都是丛莽深林,望上去黑越越的异常可怕。毛人就将她放在广场的中间,席地而坐,他们口中各发出嘘嘘之声,不多片刻,就有许多同样的毛人,应声而至,男男女女不下二百来人。男女的分别,只在装饰的铜环上,男子穿著鼻子,女子穿著耳朵,大家除一片兽皮遮蔽著下体外,其余完全赤裸著,就是两只脚在乱石路上走,也不穿鞋袜。许多毛人把妙善大师团团围住,由那为首擒捉的人,向众咿咿呀呀的说了半天,好似自夸胜利似的。大家听了他的话,都欢呼跳跃,捉对儿跳起舞来,表示他们的快乐,看他们越跳越起劲,足足跳够一个时辰,方才觉疲倦,打圈儿围坐著休息。他们千百道可怖的眼光,都集在妙善大师身上,此时妙善大师自知今天身入虎穴龙潭,绝少生机,她拚了死,倒也不觉得惧怕,只是凝神一志的坐著,看他们使出什么手段来对付自己。当下见许多毛人,都咿咿呀呀谈论,像商议处置办法似的。不多一会儿,就中一个毛人忽然看见了妙善大师足上所穿的麻草鞋,一面指给众人瞧看,一面又不知说些什么。妙善大师会意,便将草鞋解下,那毛人便上前劈手夺去,拏在手中看了又看,隔了一会儿,又蹲下身去,拏来穿在脚上,扣紧之后,站起来试行几步,觉得适意,便翘起姆指,在众人面前赞扬几句,其余的毛人各各欣羡,都托开手向妙善大师讨取。大师一想,他们倒爱此物,好得我现成带著百来双在此,拿来送给他们,博得欢心,或许还可以不加杀害,那时就可乘机脱身了。打定主意,便将藏草鞋的那一个包囊打开,露出一双双崭新的麻草鞋来,许多毛人一见之下,欢呼了一声,一拥上前,七手八脚的一阵乱抢。这一来可不好了,本来百把双麻草鞋,就不够二百多毛人的支配,何况在乱抢之下,一人抢到两双的也有,一人抢到一双的也有,一人抢到一只的也有,可是一只也没有抢到的,却居多数。在抢到的固然没有问题,那一班没有抢到的,如何气愤得过?在妒羡交并之下,就起了争夺。麻草鞋是微小之物,怎禁得毛人大力的抢夺,你一扯我一扯,纷纷毁坏,于是便激怒了对方,撇了草鞋,扭著就打,秩序也紊乱了,他们拚死的对打,早不把妙善大师放在心上。可是那位妙善大师见毛人专心厮打,不注意著自己,暗想机会来了,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也顾不得赤著双跣,站起来一闪身,便向丛莽之中奔去,幸而没人看见。她一口气奔了一里多路,两脚被荆棘所伤,血流如注,疼痛难熬,大有行不得之势,却又不知何处是出山之路,心中好生著急。正在彷徨歧路,进退维谷之际,只见前面有一头白象,缓缓而来,妙善大师暗暗说声:罢了,今番可真个休矣!刚脱了毛人之厄,却又逢到白象之灾,还想留得性命么?她正急得走头无路,那白象却已到跟前,撩著鼻子,扇著耳朵,用头在她身上摩著,很是亲善,却并没有伤害之意。妙善大师见了如此情形,方才放了心,暗想这白象遮莫是佛祖特派来救我的?于是便用手去摸著白象的头额道:「白象呀!你可是前来救我出险的吗?如其是的,请你把鼻子撩三撩,要不然我这身体,如其被夜叉果腹,倒不如让你吃食,就请动嘴。」说起象这种东西,在野兽中,心地的确算得慈善,而且通得灵心,往往有小孩子等被别的野兽所窘,它要是看见了,总肯冒死去救,从来不作兴看冷眼的,这也是它生就的天性。当下那头白象,听了妙善大师一番说话之后,好似, 理会得她的意思,果真将一条长鼻子,高高的撩了三撩,大耳朵拍拍的扇了两扇,俯首来就妙善大师。这一来把个妙善大师喜得如获至宝,连称「善哉善哉!你如救得我出险,将来朝了须弥,得成正果,定当渡你入佛门超脱畜牲孽道哩!」她正如此说,不料有几个毛人已跟踪寻来了,正是
    生机刚获到 魔鬼又重来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二十回 妙善师赤足赶行程 加拉族游牧居沙漠
  话说妙善大师正和那白象说话,不料那时毛人已发现她脱逃了,跟踪寻来,后面暄声大作。妙善大师听得,道声「不好!白象呀!那边夜叉追来了,如何是好?你端的有心相救时,便请早些领我出险。」那白象闻言,便略不迟疑的伸过三尺长的大鼻,飕的就是一卷,把妙善大师拦腰卷住,轻轻一提,提在半空,拨开四足,一直向前途飞跑而去,其速无比,真如腾云驾雾一般,不消片刻,己出了金轮山口。又走了三五里,不见毛人追来,方才停下步子,轻轻的将妙善大师放下。大师微微的喘过一口气来,弹了弹衣上尘沙,抚摩著象额道:「白象呀!今番多亏了你,才救得贫尼一命。如今贫尼可以自投塞家堡访问失散的两个同伴了,你可回山好好休养,多积几桩功德,待我朝山证果之后,定来渡你,决不食言就是了。」不料那白象闻言,非但不走,索性伏在地上,动也不动。妙善暗想这象儿不肯回山,难道想跟我朝须弥去吗?便又问道:「白象呀!你既不愿意回转金轮山,想是要随我往朝须弥。你如有此意思的话,就把头点三点。」果然那白象将头点了三点,接著把鼻子向自己背上指点著,好似叫大师乘坐的一般。妙善大师十分喜悦道:「善哉善哉!看不出你倒是与佛法有缘的,但是做我坐骑,得累你负重跋涉千里了。」说罢便爬上象背,趺坐其上。白象就站起身来,缓缓的向塞家堡而去。大师正想到了那边,再访问保姆和永莲的踪迹,她对于两个同伴,虽然散失,可是并不疑心她们被毛人所害,因为她想二人如其也被毛人擒去,在山中时一定会得看见,如今山中既然没有看见,一定逃往塞家堡。故她打定主意,到堡中去探访,不料到得将近,永莲已迎将上来了。当下孙德等闻了妙善大师一番说话,齐声说道:「这是佛法无边,才有此巧事。那白象一定是佛祖差遣的,自属无疑,只不知大师又何来那许多麻草鞋?」永莲接口道:「若要问起这麻草鞋的来历吗?苦哩苦哩!」于是又将往日宫中之事,详细诉说了一番,孙德肃然起敬道:「不料这位大师,乃是兴林国的公主,生在帝王之家,却不被荣华富贵萦了心,一念诚心的修行,吃尽痛苦,不稍变志,这真是古今难得,后日证果佛门,是一定无疑的了。可是那些麻草鞋既然被毛人夺去,此往须弥山又有千里之遥,一路上没得穿换那是不行的。三位倒不如在此小住一两日,待我命人多做几双僧鞋相送,免得赤足而行。」妙善大师合掌为礼道:「多谢大官人盛意,小尼只是心领,不敢拜赐,大官人不必多劳。」孙德道:「这却奇了,出家人本来是受十方供养的,几双僧鞋算得甚么?却如何不肯受领?」妙善大师答道:「大官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出家受十方供养是不错的,但一饮一食莫非前定,佛法有因缘,不可过求。前次在宫中罚织草鞋是种的因,今番因草鞋得以脱身,逃出虎穴龙潭,就是收的果。因果相抵,草鞋对于小尼的缘法,已经尽了,切不可再在此时另行种因的了。况且草鞋对于小尼,有救命之功,也万无再穿之理。譬如一位救命的恩人,我们就该感激敬重他,视如父母神佛一般,那才是个正理。若是不感激敬重有恩之人,反去糟塌凌辱他,天下有此等的道理吗?草鞋虽然比不得人,但其理则一,故小尼自此以后,宁愿赤足行程,决不再穿鞋子。况且有这驯顺的白象路上代步,就是赤足也不至于有甚么痛苦,所以请大官人不必劳心。」孙德听了此话,更是敬服,也不相强。当下便命开设斋饭与三众果腹,制鞋之事也就搁过不提。三众就在孙德家中,歇宿一宵,次日用过早斋,问明前程,道谢作别。孙德领了一班善姓相送出堡,妙善大师合十告辞,上了象背,保姆永莲分侍左右,别了众善姓,一路向北而来。自晨至午,走了三十多里,一片黄漫漫的沙漠,非但不见人烟,连水草也无处可见,远远望去茫无涯涘!永莲道:「前路茫茫,望去何止百里。只不见有甚么可以栖身之处,我们从此刻起,走到日暮,至多不过再走五十里路,今夜如何歇宿呢?」妙善大师道:「你且不必预作忧虑,有了前程自顾走,走得一步是一步。就算到日暮时,再没个栖身之处,即在此沙漠中,权歇一宿,也无不可。此刻纵然预先忧虑,也是没用,总不见得因了我们的忧虑,前途会幻化出栖身之所来的。」永莲听了不便再说甚么。三个人一头象,寂静无声的向前走,一路无话。直到日落西山时分,还没有山林村落,妙善大师坐在象背上,运用慧眼向前看去,只见数里之外,似有人畜往来,明知是一班游牧之民,便道:「好了好了!你等且看,前边不是有一队游牧吗?我等脚下加紧一点,赶到那边,就可以托庇了。」保姆永莲二人,起初因距离得太远,看不出甚么。又走了一程,才有些隐约,后来越走越近,那边人畜蓬帐,才历历在目。三人很是喜悦,待到得切近,天色已昏昏入暮了。妙差大师跳下象背,抢上几步向一个酋长模样的人,合十为礼,说明来意。可巧那班人,却是兴林国所属东境部落的加拉族,他们向来居无定所,以游牧为生,听了妙善大师的话,知是上国修行之人,自是肃然起敬,将三人邀入帐中,席地而坐,那头白象就伏在帐外守护。那班加拉族人对于三众,倒是十分恭敬,略事寒暄之后,就有人献一瓶清水,一大盘牛肉,来给三人充饥。在他们是一片好意,无奈三众连小荤腥都不吃,何况这牛羊大荤呢?妙善大师看见了连称罪过,向那人谢道:「贫尼自有生以来,即不吃荤。这些肉类,快请收过,留著自用,贫尼只叨扰一杯清水就够了。」那酋长道:「你们赶一天的路,想必是饿了,此间除了肉类之外,又没有别的东西可充饥,那便如何是好?」永莲道:「这倒无妨,这今天我们在塞家堡启行的时候,承孙大官人施给一袋馍馍,大约可供几顿果腹哩!」妙善大师道:「是几时给你的,怎么我却没有知道?」永莲道:「在出堡以前,我恐怕大师知了,又要推却不受,故悄悄的收了,以备不时之需,不料今天就用著它了!」一边说,一边从袋中取出几个馍馍来,大家分吃,又喝了些水润喉。其时帐中昏黑,又没有灯火,只有那蒙沙的沉沉月色,从呼隙中透入,有些微的光明。三众坐禅入定,游牧的一班人,也横七竖八的沉沉睡去,不在话下。直到来朝,大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那加拉人的行踪,我且不去管,这边妙善大师等三众,一路往北而来,晓行夜宿,一连数日,倒也平安无事。那一天走到一个所在,只见一座高山阻路,离山数里之处,有座村落,也有百十来家住户,其时天色已经薄暮,三众便迳投村落而来,不料中间却又发生了阻力,正是
    此去须弥路 风波尚未完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二十一回 卢庄求宿又遇因缘 糯米相贻治愈痼疾
  话说妙善大师等三众,见天色已经不早,前边又有高山阻路,其势来不及越过此山,幸离山数里处有个村庄,三众不免迳投村中来借宿,顺便化些斋饭来充饥。到了村中,见有一家高门大户的人家,一望而知是村中的首富。常言道出门要看天时,化缘须看场面,他们三人,自然往这家门首而来。走到门前,只见门口,坐著一位老者,年纪约有七十岁,面上却现出忧虑之色,两眼直视在地上,眼珠不稍转动,正在那里思量甚么。三人走到他近边,他兀自不曾看见,永莲生性卞急,抢上一步,合手向老者道:「老人家沉思些甚么?贫尼这厢有礼了。」老者出于不意,听见有人说话,不觉吓得一跳。抬眼看著三人道:「何方比丘尼?到此何干?陌猝间倒把老汉一吓!」妙善大师合十谢罪道:「多有惊扰,还望恕罪。贫尼等乃是兴林国人氏,因立志往朝须弥,路经宝庄,因天色已晚,特造尊府,请求借宿一宵。明日清晨就动身,决不多扰,还望老人家行个方便。」老者摇头道:「你等来得不巧,若在往日,莫说留一宿,就是多留几宿也无妨。可是现在不行了,你等还是往别家去罢!」妙善大师道:「这又奇了,究竟甚么缘故?敢请告知。」老者叹了一口气道:「说起我家主卢员外呢,端的是个行善的人,往日里最爱救困济贫,斋僧念佛,数十年来,未曾改变。只是一向没有一男半女,在前年春间,才生了一位小官儿,今家庆幸,村中人也都说是行善之报。不料在本月初旬,这小官儿忽起了腹泻之症,当时就请了大夫诊治,都说是脾虚之症,不易治愈,故难定方。服药也是无效,在药力到的时候,稍为好些,药性一过,便依然如旧。据一个老医说,如要治愈此症,须得三合糯米,煎汁服下,使中土得了生机,然后才可用药医治。只可恨我们这里是不产稻榖的,要求此物,须要越过这座天马峰,渡过碧溪河,到那琉璃城,方可求得。本来相去百余里,前往求取,也非难事。奇不奇巧不巧,这天马峰中,本是平坦之路,向来连豺狼都没有的,在半年之前,忽来了四只斑烂猛虎,据住山头,出攫人畜,闹得山中不得安宁,大家不敢由此来往,与琉璃城的来往,也因此隔绝。故明知那边有糯米,却无人敢冒死去取啊!只眼见那小官人的病,一天沉重一天。据那老医说,性命只在此一两天之内。现在我家员外,正急得死去活来,滴水不入,已有三四天了。情形如此,那里还有闲心招待你等呢?故请你们往别家投宿去罢!」妙善大师口称「善哉善哉!老人家据你说不巧,我却来得正巧。这也是注定的缘法,你去告诉员外,叫他不要著急,若要别物,出家人却没有,三合糯米囊中却有,如能救小官儿性命,出家人决不吝惜。」老者听了,待信不信的说道:「真的吗?出家人说话须要当真,不可打诳,莫要骗过了一宿就走路。」妙善大师道:「那有这等道理,你看我那两个同伴黄布袋中藏的不是米谷是甚么?你只快去告知员外就是了。」老者道:「既如此,三位在此小坐,待老汉去通报。」说著便兴冲冲的向内奔去,口中连呼:「员外员外!好了好了!小官儿有了命了!有人送糯米来了。」那时卢员外正坐厅上发闷,见他如此神情,便暍道:「卢二你可是发了疯吗?叽哩咕哝,在那里说些甚么来!」老者连道:「不疯,果真有人送糯米来了!」于是便站住了脚,定了一定神,方将妙善大师的话,从头至尾,学说了一遍。员外听了,不觉一跃而起,连说:「卢二,快去开了正门,说我出迎三位活佛。」卢二那敢怠慢,一路踉踉跄跄的奔出来,开了正门,向三位说道:「我家员外出迎三位活佛。」妙善大师迎称不敢。那卢员外果走出正门,向三众一躬到地,口称:「下士卢芸,不知三位法驾光临,有失远迎,万望恕罪,现在请三位大厅用茶用斋。」妙善大师等合十还礼道:「贫尼何德何能,敢劳员外出接。只因朝山远来,欲打扰宝庄一宿,就惊动了员外,真是十分罪过。」当下卢芸便让三人进了大门,直到厅堂,重新叙礼,分宾主坐定,略略寒暄了几句,妙善大师就开言道:「闻得小官儿病重,须得糯米浆吃,才可保无虑。可巧贫尼袋中粳糯米谷都有,只消拿来拣择一下,莫说三合,就是三升也有。」卢芸闻说,真是喜出望外,千恩万谢。妙善大师自己随身带的一袋饭干,已在过神鸦岭时撒给乌鸦吃了。现在永莲身旁一袋米,保姆身旁一袋谷,却依然存在。他当下便向卢芸讨了一只盘来,命永莲将米倾入,仔细拣择糯米。不消片刻,已拣了一升光景,卢芸连称「够了够了!其余的请活佛收了罢。」永莲乃收米入袋,妙善大师又吩咐道:「此米煮时,不用淘擦,以免伤了元气,减少效力,且须用文火,不可使他沸溢,若是沸溢了,脂膏尽失,便不生效。」卢芸一一答应,请三位宽坐,自己亲手将盘中糯米,捧到里边,交给老奶奶,说明煮法,叫他去煮。一面命安排素宴,款待三众,准备洁净房头,让他们安置。一面又吩咐家人去请那老医到来,商议药方,我且不表。再说老奶奶当下捧了三合光景米,放入瓦罐之中,配好了水,放在炭炉上,自己坐在旁边看定,以防沸溢。约有半个时辰,已经成为粥糜,香气扑鼻,于是便在上面稀稀的盛了一盏,去给小官儿吃。那时小官儿已经神气耗散,不进饮食,已有多天。此时只好用汤匙慢慢的灌下去,灌完了一盏,看他好似沉睡的一般。老奶奶倒很喜悦,便去收拾过了瓦罐,熄了炉火,再回到房中,伸手去摸小官儿的四肢,不觉大吃一惊,原来那小官儿的手脚,先前虽不似常人的温暖,却还有一点儿热气,现在吃了一盏粥糜下去,却反变得冷如寒冰,一点儿热气也没有,连头上也是如此,那光景已是回去的了。老奶奶急得忙了手脚,一口气奔到厅上,告知卢芸。卢芸与妙善大师等正在用斋,一听此话,却惊得呆了。老奶奶只当那糯米中有甚么花样,定要和妙善大师拼命。卢芸好容易劝住了,正在纷扰,恰好老医到来问明原因,便道:「你等且休纷扰,待我进去诊了一诊,好歹自见分晓。」于是与卢芸和老奶奶一同入内,诊了小官儿的脉,便向卢芸道:「恭喜员外!小官儿有了生机了。」卢芸闻言虽然欢喜,但不知为何却反现如此情状,便向老医问道:「大夫啊!这孩子如此手足冰冷,气如游丝,分明是个死兆,如何反说是生机呢?」老医答道:「员外有所不知,这就是叫做神气内聚,小官儿病了许多日子,神气已两不相属,幸得米汁助了原气,故内部聚敛起来,外首却反有此现象,你且待他这一觉醒来,包管大有气色。」大家听了此话,方才定了心,老医生就定了药方,才告别而去。妙善大师得知如此情形,心中十分喜悦。卢芸合家出来拜谢请罪,妙善大师道:「你等这么一块好地方,却想不到不产米谷,真是个缺陷。现在贫尼尚有数升谷在囊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倒不如送你们作了种子罢!」正是
    此日留佳种 他年万顷禾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二回 天马峰歼除虎患 玻璃城路得光明
  话说妙善大师见这好好一个地方,却不产米谷,就动了慈悲之心,便向卢芸说道:「员外呀!你们这里很好一个地方,却不料不生米谷,只有麦菽,真是一件大大的缺憾。现在贫尼囊中还有几升谷,里边粳糯都有,倒不如送给你们做了种子,弥了这缺撼。」卢芸等一班人听了此话,都乐得手舞足蹈,谢天谢地。当下妙善大师便叫保姆将贮谷的布袋解下,交给卢芸。又将粳糯壳的分当,和莳种灌溉的方法,一起详详细细的告诉了他们。卢芸拜谢受领了,真是感激不尽。夜深时便各自去安息不提。次日清晨,洗盥过后,大家在厅上相见,妙善大师便问起小官儿的病情,果真如那老医所说,已经神志清楚,泻泄停止了。三众也兀自替他家欢喜,用过早斋,妙善大师便向卢芸告辞。卢芸那里肯放,并且说道:「三位此去须弥,一定要从天马峰经过,不料半年前来了四头猛虎,专门伤食人畜,因此这条路就无人敢走。三位又都是孱弱之人,如何去得?倒不如权且在敝庄小住,待卢芸悬赏征求猎户,入山除了猛虎,那时再送三位过山。一则除了虎患,二来也略报三位的大德,此时却万万不可前往。」妙善大师笑道:「不妨不妨!猛虎是佛家的巡山夜叉,我们既皈依佛祖,他决不至于伤害我等,请员外尽管放心,我等往朝须弥要紧,不敢在此多留,员外的盛意我等心领了!」卢芸还是不敢放行,两下争持了好一会,卢芸说道:「既然三位一定要走的话,那么让卑人挑选一队精壮壮丁,各带武器,护送三位过此天马峰,以免意外。」妙善大师推辞不得,只索由他去挑选,片刻之间即已挑选得三十二位精壮力健之人,各执著刀矛叉棍,齐集庄外,至此妙善大师,方才告别了卢芸,同著保姆等二人,出了庄门,坐上白象,一直向天马峰大路而行。卢芸与合庄老少,又送了一程,才止了步。望著三众由一队庄丁护送而去,由此上天马峰,本来东西两条路径,西路比较险峻,林木也多,野兽容易匿迹;东路比较平坦,树木也少,似乎平安一点,故当下一班壮丁,因欲避免与虎相遇,直趋东谷而来。不料天下的事情,自有出人意外的,你要避时,却撞个正著。此时若走西谷,倒是平安无事,如今,走入东谷,却免不了一场虚惊。众人入谷,一路迤逦而上,走到半山腰里,却是一道石梁,四周乱石纵横,林莽丛杂,有一个老于走山路的人,关照大家道:「留心著啊!生怕那家伙藏匿在乱草之中,兄弟们手中的兵器预备著啊!」大家哄然的答应了一声,不料这一声答应,就惊动了这山中的猛虎。原来有两只猛虎,夜间由西山出洞觅食,直抄到东山,一点东西也没寻到。天色已经大明,它们也疲倦了,就在丛莽之中,伏著打盹,忽然听得人声,正是饥不择食,狂啸一声,分左右直窜出来,扑向人丛里去。妙善大师吃惊非小,口中叫声苦也,已翻身跌下象背,永莲二人也都跌倒在地,休想爬得起身。那些壮丁各执家伙,向四下里散开,围攻猛虎,那猛虎煞也乖觉,见有人跌在地上,便舍了壮丁,争著去扑三众。壮丁抵死救护,只挡住了一只,另一只扑到妙善大师相近,说时迟彼时快,看看已不及相救,忽见那头白象,将身一横,障住三众,待虎切近时,它猛地用鼻子将虎腰卷住,狠命的就是一摔,将那只猛虎摔到数丈之外,摔在巨石之上,跌断脊梁,再也窜不起来。那班壮丁见白象杀了一虎,顿时胆壮,叉矛齐举,把另一只猛虎也结果了。在两下争持的时候,发出一片狂嘶乱喊之声,在山头更觉宏大,山鸣谷应,把睡在西峰的两头猛虎,也惊醒了。它们一听人声鼎沸,又不见两个同伴,情知在那里争斗,便一同出洞,听了声音的方向,各腾起虎跳,一阵风卷去,飞砂走石,一对大虫便翻山越岭,直奔喧闹之处而来。这里一班壮丁见扑杀了两头猛虎,正想扶持三众前行,不料狂风过处,腥气触鼻,齐说声不好!又有大虫来了。于是各操兵刀预备迎敌,那头白象也迎风冲上前去,待得猛虎来到切近,他又是把鼻子一卷一摔,早将一头猛虎摔在尘埃。众壮丁一拥上前,刀棍齐下,又刺死了一个。余下一只,见三个同伴被杀,不觉大怒,磨牙奋爪来斗白象。白象究竟只有一个鼻子作用,其势有些难敌,幸得它皮肉厚,虽被抓伤咬伤,他却满不在乎,依旧撩著大鼻子苦斗。那一班壮丁见四头已死了三头,明知这一头尽是猛虎,也不济事,于是便助著白象环攻。那头猛虎直斗到筋疲力尽,方扑倒在地,被众人所杀,却还被它抓伤了好几个人,天马峰的虎患,总算由此除去。那四头死虎,回头自有壮丁抬回卢家庄上,我算一言表过。再说当时妙善大师等,虽受了一场虚惊,如今已没事,便定了心从地上爬起,重新上了象背,向前途进发。壮丁直送她们过了天马峰的北麓,方才告辞回去。妙善大师等三人谢过壮丁,一路向琉璃城大路而来,一过了这座山头,景象就大不相同,一路上里镇市集,到处都有,不似那边的荒凉寂寞。三众行了两曰,才到城中,一样的设有官府,驿馆宾舍。妙善大师当时便取出路引,亲到府中呈验,加盖了印鉴,就有人引她们到驿馆中安歇,供应了斋饭。次日便离了琉璃城,向东取路往须弥山进发,这才是上须弥山的正路。她们三人只因当时一个错误出了南谷,多走了三百来里路还不算,路上又著实多受魔难与虚惊,好容易才得此一条光明之路。她三人自此一路上晓行夜宿,非止一日,远远见了须弥山顶,大家的希望渐渐的接近了。勇气越发增加,行路也越迅速,平常每日走五十里的,现在竟能走到七十里,还不觉疲倦。行行重行行,已到得须弥山下。可是这座须弥山非但高峻接天,并且又十分广袤,大小山峰共有七十二座,峰峰连接,起伏不断,宛如游龙一般。故妙善大师一行三众虽然到了山下,却不知那一座是雪莲峰,若要遍朝列峰,未免太无意思。一旦不遇雪莲时,仍旧不会知道此峰的著落,徒然多此一行。那山峰左近十里间,又没有村庄居民可以探问,这一来,可把她难住,踌躇委决不下。商量了一下,永莲忽发奇想的说道:「这座雪莲是须弥山著名主峰,一定是又高又大,此较不同。我们且不去管他是否,只拣高大的山峰往朝,就算走错了,万一精诚所至,那雪莲受了感应,也自会出现引导我们的。」大家在没有办法之中,也只得依她的主意,于是把群峰的高低大小一比较,只有居中偏左的第三峰为最大,就认做目标,一同向那座山峰前行。到得山麓,又好容易寻觅了一条上山的小径,永莲便驱著白象,想迳从此路上去,不料那一向驯善的白象,今天却发起性来,强住了一定不肯走,正是
    莲峰究何处 白象暗中知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三回 上高峰巴蛇吞象 入幻境神将击人
  话说妙善大师等一行三众,走到那座最高峰的山脚下,只当它是雪莲峰,找到了一条路径,驱动白象,要往山上走时。不料那头白象,在一路上过来,都是驯顺异常的,今天却不知为了何故?却自只管强住了,一步也不肯走。永莲见驱赶不动,便道这倒奇了,白象难道今天没有吃饭,故不肯向前。于是就在布袋里掏出一个化来的馍馍,去喂给他吃,白象却又不要吃,依旧站著一动也不动。把个永莲恨得牙痒痒的,骂道孽畜,如此怪张怪致的,敢是讨打,再不走时,赏你一顿精拳头受用。那白象一听了此话,便侧转头向她望了一望,呼呼的透过一口长气,好像在那里对永莲说,那里边气味不对,一定有怪物藏著,危险的很,进去不得!永莲虽然号称聪明,但终究猜不透象的意思,只管顿足怒骂。妙善大师见了如此情形,便下象背,抚著象鼻道:「白象呀!你是通灵的了,你自从金轮山中救了我的性命,随我朝山,一路上也吃了不少辛苦,到此为山九仞之时,难道却发起野性来吗?」那白象闻说,连连把头摇了几下,表示不对。妙善大师又道:「既然如此,那么你不肯前行之故,大约因为这座山不是云莲峰吧!」白象又摇摇头,可怜它喉间生著三寸横骨,不能将不肯走的原因,明白告诉出来,只是摇头。把妙善大师弄得莫明其妙,做书的在这里倒不能不替它表明一下,这座山峰到底是不是雪莲峰?那白象到底是个畜牲,叫它怎生会知道?它所以不肯入山的缘故,只因闻得一股腥膻之气,异常触鼻,知道这山中一定有怪异的东西,而且那东西又是它生平最怕的长蛇,因为是对头,它的辨别格外真切。论象这种东西,在野兽中性情虽极驯良,但生得皮粗肉厚,力大无穷,自卫的能力,极为充足,就是虎豹,它也不怕。所怕只有两种东西,一种是老鼠,会从它鼻孔中钻进去吃它的脑子;一种就是长蛇,会缠绕它不得脱身,到死方休。故象对于这两件东西的气味,有特别的感觉,一闻便知。那么这种腥膻之气,白象已经闻得,妙善大师三众,却又如何一点都没有闻到呢?这因为兽类的嗅觉,比了人类来得灵敏,故三人还没有得知。当下妙善大师又谆谆的向白象劝告,叫它不要有始无终,功亏一篑,是十分可惜之事,得成正果与否,也只在此一念。白象似乎领会他的意思,才点了点头,好似在那里说我不走,并不是偷懒,只为前途危险,生怕于你不利,既然主人一定要去,我也顾不得许多了。妙善大师见它点头肯走,甚是喜悦,重又上了象背。白象果然缓缓的依山径而行,走了五七里,清风过处,三众也闻得风中夹杂一种腥秽之气,十分刺鼻,闻了令人作呕。永莲道:「咦!这是甚么气味,怎地难闻?」妙善大师道:「山林阴森,经过日光蒸晒,潮湿之气上腾,故有这般气味。至于难闻好闻的话,永莲啊!你又说错了啊!你岂不闻,出家之人要六根净灭,何谓六根?你且讲来。」永莲道:「眼耳鼻舌身意,就叫六根;眼为视根,耳为听根,鼻为嗅根,舌为味根,身为触根,意谓念虑之根,这些事常常听得大师讲的,如何会忘怀呢?」妙善大师道:「你既知道六根,却又说难闻的,六根岂不是还没有断绝吗?」永莲连连称是,收摄心意,跟著走了一程,那腥嗅一发令人受不了。那头白象好似中毒一般,步子逐渐的迟缓下去,十分勉强。妙善大师觉得奇怪,便招呼永莲等停了步,自己跳下象背,来看白象时,忽然平空呼呼的起了一阵怪风,刮得林木震撼,砂石齐飞,连眼也张不开来。风过之处,腥秽难当,妙善大师迎风看去,只见前边树林中游出一条大蟒蛇来,一个头,不说鬼话,有栲栳大小,两只眼睛,如同一对灯笼,一张嘴宛如小小一个月洞门,一条两歧的舌头,好像出鞘的一对双股宝剑,在林外已有二三丈长,还不知尾巴在那里,身长多少,实在无从测摸。妙善大师叫声不好,大蛇来了!我们快些避让。那时保姆和永莲也都看见了,三人口中乱叫,一同飞步向斜刺里小路上逃去。那头白象,一见了蟒蛇出来,也不住的急叫,四蹄却是不能举步。那蟒蛇游到白象相近,张开了血盆般大口,对著白象呼呼的嘘气,那象一受了蛇气,便自筋疼骨软,不消片刻,再也休想支持得住,扑通一声,跌倒在地。蟒蛇过去一阵乱咬,把那白象顿时咬死,一口噙住,连拖带曳的游向对面一个峰上。妙善大师等三人,逃了一程,不见动静,回身看时,却远远望见那条蟒蛇将白象拖去了,都说可怜可怜!此象护送我们到此,不料却伤在那孽障手里,真是可惜!永莲道:「可怜!可怜!它倒负送了我们这么一程,我们如今眼见它被大蛇吃去,却自救它不得。」保姆道:「如此我们只得多诵几遍往生咒,使它早日登极乐,也尽了我们的一片诚心。」妙善大师道声好,于是三众都默诵起往生咒来,一方面仍旧觅路前进,上高落低,直走到天色昏黑,向下望望,离开平地却已好几十丈,再向山顶看时,仍旧与地上仰望无异,这许多路好似未走。当下便找了山崖边,一个石洞藏身,趺坐入定,但是三众因为日间看见蟒蛇,受了一番惊恐之后,心神不能十分宁静。心神不宁,是坐禅最忌之事,足以由此生出种种恐怖幻象,与常人做恶梦一般无二。三众里边,自然是妙善大师功行最深,收摄住了心神,没有枝节。那保姆虽然功行不及大师,但还可以勉强镇住方寸,不让他旁骛。只有永莲功行最浅,坐不多时,便觉周身火热,如同在洪炉之中一般。急睁眼看时,只见满个石洞,都是熊熊的烈焰,三人一同处身火中,但那妙善大师与保姆,却自顾瞑目趺坐,一些儿不觉甚么。永莲暗想不好,他们没事,只我觉得发热,一定又是走了魔了,急急抛开杂念,收摄心神,那一洞的烈焰,果然熄灭无遗,身上也不觉得热了。可是她一颗心,却终于不得宁静,又隔了片刻,幻境又发生了,只觉得浑身冰冷,如同浸在冰屋里边一般,还觉似乎受到很剧烈的震激,再睁眼看时,只见滔滔滚滚,浊浪排空而至,满石洞都是水,三个人同浸在水中。只是妙善大师和保姆,仍是不知不觉,那浊浪却不近二人之身,永莲暗道不好了,怎么今天却一味的走魔,如此还能得成正果么?她生了这么一念,心上不免有些烦恼,只这一烦恼,入魔愈深,转眼之间,那滔滔的浊浪,却又不见了,只觉得霹雳一声,半空中来了无数金盔金甲的天神,都生得身高丈二,腰大十围,手中都执著八棱金瓜锤,一个个怒目相视,内中有一个环眼的天神,飞身走入石洞,举起金瓜大锤,不问情由,照她顶门上飕的打下来,这一下不由永莲不吓得神魂出窍,极声嘶叫,啊唷一声,早惊动了妙善大师和保姆,争著问道:「永莲啊!为何极声嘶叫?」啊!到此她才如梦初觉,正是
    幻境由心造 何曾可当真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二十四回 遇白熊三尼装假死 避灵猿七步学朝真
  话说永莲入魔愈深,忽见金甲天神,手执八棱金瓜锤,闯进石洞,照定她顶门就打,她那一吓真是非同小可,故哎啊一声极叫。妙善大师等二人,竟被她叫出定来,看她失张失致的情形,便喊道:「永莲是怎的一回事,却怪叫起来。」永莲到此,才如大梦初觉,仔细看时,三个好端端的坐在石洞之中,那里有什么水火?更何来甚么天神?才悟一切都是幻象。便将顷间之事,向二人说明。妙善大师道:「永莲啊!你如何又走了这遭魔来,这怕是日间受了蟒蛇的惊恐,故心神才收不拢来。以致如此,幸而金甲天神将你惊醒,否则要多损几分功行呢?」永莲连连称是。其时天色已经黎明,三人便收拾了一切,出了石洞,觅路上山,沿途采些野果充饥。走到日中时候,忽远远望见有一头大白人熊,迎面走来,似乎还没有看见三人,妙善大师便牵著二人,一同逃到树林中去,悄悄的道:「我们躲避得过最好,如躲不过时,大家倒卧地上,屏住气息,扮作死人模样,切不可呼吸动弹,或者可以避过此难。」那白熊走到林子相近的地方,闻得人气,就四下里找寻。她三人看见,早已倒卧在地上,屏气扮死。那白熊一路寻到林中,一见三个人,便却立不动,注视了半晌,见她们无声无息,一动不动,真的当是死人,便哼哼的叫了几声,表示它的失望,然后踱将过去,头也不回,一直走了。妙善睁眼看白熊去得远了,才招呼二人起来,原来人熊最忌的便是死人,一见死尸,它再也不肯走近,妙善大师知道它这种脾气,故用此法来解危。当下三人仍出了树林,依路上行,又走了五七里,三人走得口干舌燥,疲倦已极,恰好有一条山涧当前,妙善大师道:「且坐著歇息一会,待舀些水吃了再走。」于是大家倚石而坐,永莲便取了钵盂,到涧中丢舀了半钵盂清水,先递给妙善大师吃了几口,余下的和保姆分吃了,也席地坐下,拾著小石块,向涧中抛掷,看水花飞溅来取乐。妙善大师看了,含笑说道:「永莲啊!石激水飞,这其中也含有禅机啊!你可参得透吗?」永莲道:「敢请大师先说。」妙善大师说:「水本是静的,被你石子一激,便变成为动,飞溅起来,一动一静,这里边便是造化之机。」永莲道:「不对不对!水是动的,你不看就是我不用石子去激,也兀自昼夜不停的流著吗?石头才是静的,要不是我去抛掷,它决不会自己飞跃到涧中去哩!」妙善大师频频点首,连称善哉善哉!正在此时,忽平空飞来一块石子,扑的打在永莲的额角上,她很奇怪的说道:「静的也动了,动的谅来终会静的啊!」妙善大师道:「这才又观透一层哩!」她们正在谈论禅理,忽对面涧里吱吱吱的跳出一群猕猴来,永莲才悟刚才一块石子,是猴子打过来的。那群猴子,因见永莲抛石激水,它们就抛石来击人,你想这边三个人,如何经得三五十个猴子的抛击,永莲保姆二人站起身来,欲待奔避,妙善大师道:「莫跑莫跑,我等一跑,猴子就追上来,它们脚步敏疾,我们终是跑不了,那时反要被它们所困,不易对付。我想猴子这种东西,生性最灵,更欢喜学人的动作,我等三人不妨一字排著,向前途进行,走三步拜一拜,猴子如其学我等的行动,虽在后面跟上来,也不怕它们再来伤害我们了。」当下大家依言,果然排成一字儿,三步一拜的向前走,那群猴子见她们如此,以为好耍子,果真学起样来,也一路上走著拜著,再不用石子抛掷三人了。这三步一拜的朝山,实是妙善大师权宜避猴之计,后来信佛的人,就传为定轨,无论往朝什么山,都由山麓三步一拜的直拜到山顶,源流实是此时起始的。她们三众在前拜著走著,猴子也一路跟定,如此走了很远一程,忽然天空中一阵拍拍之声,扇出了一阵好大的风来,三人抬头一看,只见一只大鹏在空中盘旋飞舞,此鸟比了寻常的要加上几倍,真是翼可蔽日,足乱浮云,两翅飞动,就扇出狂风。猴子这种东西好似顽皮孩子一般,天不怕地不怕,却只怕鹰鹞之类,因为它由上而下,不易防躲,爪牙又异常锋利,难于抵敌,它们擒住了猴子,飞在空中,不消几啄就得毙命,猴子若用力抗拒时,它便两爪一松,从高空将猴子摔下摔死,然后飞下啄它脑子吃,因此猴子见了鹰鹞之类,就如同老鼠见了狸猫一般的骇怕,何况今天所见的是鹏呢!猴子的生性极为灵敏,在它们一听见空中刷翅的声响,就知道对头来了,那里还敢学三众的跪拜,一阵吱吱吱的乱叫,纷纷四散的向丛林深草中乱奔乱窜,藏躲得无影无踪,一个也找不到了。妙善等三人见猴子已经逃开去,便不再拜,一路缓缓的上山,走到昏黑之时,又找了一个石洞藏身。好得一路悬崖削壁之间,大小不等石洞很多,故得随处安身,这一晚上大家坐禅入定,各自安然无事。直到次日清晨,重又上路,一连走了足足三天,才算走到半山。一过山腰,景物却大大的不同了,在山麓一路的上来,虽觉得山中的气候比了平地寒冷,但还不至于手僵足冻,此刻过了山腰,却一步冷似一步,山顶上的雪,被风刮得吹下来时,扑到面上,却好像刀割的一般。地上有水沾濡之处,东一块西一块的结成坚冰,又冷又滑,行走十分不易,一路上除了些耐冷的松柏之外,找不出寻常的树木,欲寻些果子来充饥,也兀自无从寻得。永莲看了这番情形,暗暗叫苦,腹中又饥,身上又冷,如此一路的冷下去,岂不把浑身的血,都冻得凝结起来,那便如何是好?就连保姆见了这种情形,也觉得有些绉眉蹙额。独有那妙善大师一本诚心的自顾走,有如木石一般,纵然赤著脚,也毫无所苦。走了大半天才看见两棵栗子树上边长著不少毛团,永莲便去敲了几个下来,用脚踏开了大家分食,居然吃饱了肚子,可是说也奇怪,肚子一吃饱,身上的寒冷就觉减了不少,精神也振奋得多了。于是又走了一程,天色昏黑又觅了一个石洞歇夜,这一晚上寒气袭人,永莲实在煎煞不得,不住的喊冷。保姆也说道:「端的寒风刺骨,令人难耐,最好弄些树枝,敲个火燃烧起来,大家烤烤才好哩!」妙善大师道:「你等休恁地扰嚷,深夜山中何从得火,就算敲石燃得火,火光照处,难免不惊动山中的野兽,倘然望火而来,岂不是自惹灾祸,故千万使不得!并且我们欲求成道,必须精诚专一,神魂完聚,身体上越受到痛苦,神魂就越发坚强,多受一分痛苦,即多增一分的力量,待受过千劫百难之后,神魂即万分的坚强完聚,永远不会分散,那才可以成道。成道之后,抛撇了身体,这神魂即另成一我,大千世界环行无碍,具大神通,无所不可。我等三人既想成正果,一切寒冷饥饿之苦,原是应当受的,若连这些儿也受不了,那里还有证道的希望呢?我等已经历过不少辛苦,如造塔般只欠一个顶了,你难道肯前功尽弃么?」这一席话,说得二人心中恍然大悟,正是
    九仞功成后 肯因一篑捐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二十五回 绝岭登临迷津悟澈 高谈往事竖子弄人
  话说保姆永莲听了妙善大师一席话,都觉得心地光明,寒冷也就减了不少,打坐入定,过了一宿,次日仍旧前行。如此又走了三日,那天正走之际,忽然看见一座石牌坊,横额上刻著「胜境」两个大字。妙善大师道:「好了好了,有这一座牌坊,一定有修真之士,或庙宇了。」于是三人又三步一拜的进了牌坊,又约摸走了一里光景,只见悬崖之上,有一个很大的石室,石室里面却趺坐一位长眉老者,慈眉善目,宝相庄严。妙善大师向二人道:「遮莫是佛祖显化,即不然独自个在此修行,也一定是位有道高人,我们正该叩求他指示迷津呢?」二人也同声称是。于是三众直到石室里,拜倒座下,妙善大师口称:「活佛在上,弟子妙善等一行三人从兴林国来此朝山,拜求仙踪迹,指渡迷津,一直到得此地,方得遇活佛,缘法凑巧,还望活佛大发慈悲,指示迷途,使得归正道,那就受赐不尽了。」长眉老者听了这番话,方才睁开眼晴,向三人看了一看道:「善哉善哉!难得你们三众不辞跋涉之苦,老远的来到此地,总算有缘。只是我须问你,你既然抛撇了一切尊荣,皈依佛教,一志修行,可知道佛家清修的本旨为的是什么?修成正果之后你的愿心又是如何?你且一一说来。」妙善大师道:「启禀活佛,佛家清修的本旨,原只是为人救世,并没有一点自利之心,故佛祖身经百劫,为的也是替世人消除灾障。至于弟子的愿心,那么将来万一能修脱却凡胎时,誓必走尽十方三界,救渡一切苦厄,使世人都归正觉,未识弟子此志,尚合佛家宗旨否?」长眉老者频频点首道:「毕竟有些来历,可是你该知道,凡修真之人,成道有一定的地方,这也逃不过一个缘字的,你等今番虽然历尽艰苦,跋涉到此,但据我看来,证道之所却并不在此。」妙善大师再拜道:「既蒙活佛指迷,实为万幸,但弟子等来朝须弥,却有个原因,只因为当年在兴林国时,有个多宝山修士楼那富律,曾经有过欲成正果,必须求得此间的白莲,方可证道的话,故特地来朝。」长眉老者点头微笑道:「原来是他在那里弄这玄虚,但是他不如此说,你们也不会到此地来,一路上的魔劫,也不会历尽,不历尽这些魔劫,就不得证道,这也是一定不易的。」妙善大师道:「大约那楼那富律特地指点弟子等到此拜见活佛,指点正觉的罢。「长眉老者道:「总而言之,缘法所在要逃也逃不掉的,如今索兴待我来说你听罢:你前身本是慈航,只因立意要救渡世间苦厄,故转劫入世,投到兴林国,才有此根气。如今尘劫将满,不久证道,此间白莲原是有的,现在却已有人替你移到南海普陀落迦山做了莲台,备你后日受用,那边紫竹林中,才是你的净土,此间却没有你的缘份。至于脱化的地方,却还在于兴林国中的耶摩山金光明寺,这因为要借你的脱化,使一班愚民知所感动,大家好一齐归化佛门,免受一切苦厄。至于她们二人因缘还没有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得苦修几时,但终究也得证果菩提的。」妙善大师道:「承蒙指点,感激不尽,敢请示活佛法号,以便供养瞻礼。」长眉老者道:「这倒不必,好得将来你自会知道,但我还有一件宝物送你。」说著从怀中取出一个白玉净瓶,递给妙善大师道:「此瓶你可带回去好好供著,但见瓶中有水,水中长出柳枝,那就是你成道之日,切记切记!此地不可久留,如今你等可回去了。」妙善大师接了那羊脂白玉净瓶,再拜辞谢,带了二人仍依旧路,出了胜境牌坊,一直下山,一路晓行夜歇,在山中固然没有什么意外的枝节发生,出得谷口,妙善大师向二人道:「今番休再走岔了路,免得又惹魔障,」于是定了定神,辨明了方向,一直向西进发,路上并无书说,有话即长,无话即短,行行重行行,那一日已到兴林国耶麾山下,那些居民等一见大师朝山回来,大家扶老携幼的前来迎接,欢声雷动,早有人报入金光明寺中去,那班大小尼僧都披了袈裟,撞钟击豉,排著班直到山麓,把大师簇拥著迎入寺中去了。妙善大师到得禅堂坐定,众尼过来参见,慰问巳毕,妙善大师不免将路上之事,从头至尾向大众宣说一番,听得大家眉飞色舞,不住口的宣佛号。妙善大师亲自取出那羊脂白玉的净瓶,安放在佛前供桌上,众尼知道是件宝物,只等瓶中有水生柳枝出来,早让大师成佛。事有凑巧,在大师讲说的时候,原有不少闲人在听,闲人里边老少都有,中间有一个童子,名唤沈英,他生来很是聪明,只是一味顽皮好弄,一天到晚的和人家开玩笑,老诚些的人,常常会平空上他的鬼当,他听大师讲得津津有味,就恨不得也赶上去玩一趟,后来听到那白玉净瓶自会有水,自会长出柳枝来,他就有些不信,暗想空空一个瓶儿,若没有人去灌水和将柳枝插进去,是决不会自生自长的,他于是灵机一转,又想闹顽皮故态,来与妙善大师打趣一场。但当时殿上人多,不便下手,故踱将出去,可是他既存了这一个念头,如何肯就此放手呢?至于在别人却也并不知道他的念头,不过禅堂之上,终日不断人迹,夜间又关门闭户,外人如何能够入内?故沈英虽然想了种种方法,终未能如愿,光阴荏苒,转眼已是数月,那一天沈英忽想出一个毒计来,他先预备下了一罐清水,一枝杨柳,去藏在隐僻之所,然后独自潜往柴房,敲石取火,就在柴草上点著,无情的烈焰,熊熊的燃烧起来,合寺尼僧,闻得柴房里失火,都吓得手忙脚乱,一齐奔往后边,忙著汲水救火,前面禅当中,连人影也没有一个。沈英便趁此机会,拿了预备下的东西。走到禅堂,一耸身跳上供桌,将罐中的水倾入净瓶,柳枝也插得端端整整,又拭净了供桌上的足印,然后匆匆的退了出来。那时山下居民,也都闻警赶来,帮同灌救,来来往往,情形很是杂乱,谁也不会留心沈英的行动,更不会想到这把无情火,却是这小子使的促狭,见他提著一个瓦罐,还只当他是来帮同救火的呢?可是那沈英却自肚里寻思道:如今白玉瓶中的水也灌了,柳枝也插了,照大师说,一见如此,就是坐化成佛的日子,如今我弄个假,待她明天如不坐化成佛时,便可和她大大的开一场玩笑,那时看她还有何说?再说柴房失火,幸而发觉早,救的人又多,一会将火扑灭,未成巨灾。忙碌一场,已是黄昏时候,大家吃过了饭,收拾停妥,各自回禅房中去各做清课,匆忙之间,却没有谁顾念到供桌上的那白玉净瓶。故沈英虽忙了一场,当日却并没有发现。一宿无话,直抵来朝,大家起身,自有值日的尼僧,到各处去洒扫揩拭,值大殿的性空,刚揩到供桌,即发现净瓶中的柳枝,凑上前去一看,果真一瓶满满清水。他喜出望外,放了手中抹布,一路奔出殿来,恰好此时永莲采了一束鲜花来上供,两人撞个满怀,险些儿各跌一交,正是
    看他传喜讯 不见眼前人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二十六回 苦行千般道成九品 当头一棒喝破三千
  话说性空揩抹供桌发现白玉瓶中,果真有了净水柳枝,他往常听说,这就是妙善大师证果成佛之时,故不由他喜出望外,丢了手中抹布,撒腿往殿外就跑。恰好永莲摘了一束鲜花,前来上供,大家一个不留意,竟撞了个满怀,大家险些儿跌倒。永莲定了神,看著性空道:「你为何老是如此莽莽闯闯的,恁地奔窜,毕竟为著些甚么事来?却把人撞得好生疼痛。」性空也立定了脚,合著手乱拜道:「永莲师父呀!我只因见白玉瓶中,已有了净水柳枝,故而喜出望外,奔出来想给大师报个喜信去,不料匆忙之间,却撞了师父,还望恕罪!」永莲道:「真的有这回事吗?」性空道:「此事端的千真万确,小尼斗胆也不敢打谎!」永莲道:「既如此这花你拿去上供,我去给大师报信。」性空接了花自回殿上,永莲便向大师禅房而来,只见大师正和保姆谈话,一见永莲进来,便说道:「永莲呀!你却来了,我正有话和你讲呢!大约今天是我坐化的日子了,我昨夜入定,忽觉心上白莲开放,这怕是个预兆。」永莲也将净瓶中有了净水柳枝的话,说了一遍,妙善大师道:「既然缘法已到,你们且到玲珑阁上去安排道场,就在那里示寂。」永莲自去吩咐众人前去预备一切,妙善大师,便去用香汤沐浴,换了一套庄严的服装,然后徐步登阁,在居中的禅床上跏趺坐定,宛是入定一般。保姆和永莲率领众尼,分两班站定,鱼磬齐鸣香烟缭绕,各念动楞严经句。我且慢表,再说那童子沈英他本来安排顽皮的心眼儿,有心与大师胡闹,故一早起了身,连东西也来不及吃,便一口气奔到寺中。只见众尼正在忙碌,又听说大师今天果真要成佛,好生奇怪,便踱到阁上来观看。那时山上居民,也有人知此消息,传扬开去,就有许多人入寺参礼,把一座玲珑阁的上下,挤得满满的。那班尼僧故然各各低眉合眼,朗诵著佛号,就是一班参礼的人,也都摒息兀立,无敢喧哗。就中只有那沈英看了妙善大师的情形,不觉暗暗好笑道,打盹就老实的打盹,说甚么成佛不成佛,分明在那里捣鬼,且待我来吓她一吓,包管叫他直跳起来哩!他打定主意,便溜到大木鱼座旁,取过那老大的鱼槌,挨到大师面前,大喝一声,对头就是秃的一下。说时慢彼时快,虽有人瞥见,却也来不及阻止,这一下有分教,就名为当头棒喝。一下打去,即有一道红光冒出,大家只当是打破了头,冒出来的血。仔细看时,红光冉冉上升,渐渐凝聚起来,结成大师的另一法像:赤脚而立,手中捧定插杨枝的净瓶。你道为何一击之下,就会如此幻化呢?原来大师的神魂,已修到无须躯壳的地步,可是久处人间,为烟火尘埃所薰染,泥丸宫闭塞,神魂无从脱离躯壳。等到受了意外的一棒,泥丸宫突启,于是就借此脱胎而化了。沈英的顽皮,正也是缘法凑巧呢!当时一众尼僧,固然争著膜拜,就是一群闲人,也都望空礼拜,后来只见大师的法像,愈升愈高,渐渐的没入白云之中看不见了,大家方才各自起身。永莲走过去一摸大师的遗体,已经冰冷,于是便命众尼僧诵经念佛,自已预备与保姆一同进城,奏闻妙庄王。指拨停妥,二人一同下得玲珑阁,转出正殿,一路上走出山门,只听得迎面鸾铃响处,飞也似来了两骑快马,上面坐著两位差官,见二人便问道:「二位尼僧何往?我等奉庄王之命,特地前来降谕,快去唤现在的住持出来接旨。」当下保姆和永莲拜见一过,陈明所以,让两个差官入寺,就正殿上放了香案,大家跪听宣读。原来妙庄王对于大师坐化事,早已知道,因他坐朝之时,就见大师法像来到殿前,站在半空,说是现在业已得成正果,佛祖封为大慈大悲寻声救苦观世音菩萨,立刻就要往南海普陀落迦山紫竹林中,去观自在了。故特来辞驾,将来我王升遐时,再来相渡。故妙庄王便降旨,命将菩萨留下的肉身,招人漆髹,即供养在玲珑阁上,永受香烟,将玲珑阁改名为慈悲观音阁。大家自然遵命办理,自有一番忙碌,不在话下。在这里我却有几句话要交代一下,上边这一段神话,似乎太荒诞无稽了,超出于情理之外。可是照佛家的说数,却还不仅于此而止呢!这大概是时代的关系吧!除了我们先师的儒教,没有这些神话以外,其余的宗教,恐怕都跳不出这一个圈子,道教的神话,固然最多,可以不必去谈它。就如现代文明各国奉行的耶教,也有耶苏复活的一件故事,我们对于妙善大师的成道,一变而为观世音菩萨,也不妨作如是观。况且照现代灵魂学讲来,人在身死之后,她的灵魂,尽有团结著,经过好久的时期,依然不散的。已故伍廷芳博士,他还可以用某种方法,与灵魂讲话,替鬼摄影,并且灵魂学在欧美各国也有许多学者,认为科学界的新发明,并不视为荒诞,那末我们对于观世音菩萨的成道,就多了一个新的解释。她在修行时,就是锻炼灵魂,使它团结的时候,她的坐化,正是身死的时候;他的成道,就是那团的灵魂,虽仍旧在那里活动,并不离散消灭罢了,与现代的灵魂学,正是两下吻合,这也不能全责佛家的荒诞啊!并且灵魂的活动,迅疾得如流电一般,无与比拟,别的且不说,但看做梦,一梦的时间,大约不过几十分钟,可是梦中所做的事,喜怒哀乐,不知要多多少少,甚或包括著人的一生。梦是灵魂活动的象征,是谁也不容否认的,那么观世音菩萨成道之后,他的活动,宜乎要瞬息千里了。现在我将这紧要关目解释过了,回笔过来,再说到耶摩山金光明寺中,保姆当然受众人推戴,做了一寺的住持,奉旨招了高手的匠人,一方面将菩萨遗留下的肉身,用上好光明宝漆,漆将起来。一面将玲珑阁的匾额除去,换上慈悲观音阁的匾额,又在阁中造了一座佛龛,将菩萨的肉身供入,永受香烟。一连忙了好多日,方才竣事,不在话下。再说那时兴林国中,上至妙庄王,下至一班愚夫愚妇,见持志修行,果然能够正果成佛,于是大家都生了信心,不期然而然的都皈依佛门,果真应了人王国变成佛王国的预言。后来妙庄王也被菩萨渡化,归入罗汉班中,保姆封为保赤君,永莲亦归南海,永侍莲台,就是侍香龙女。还有那顽皮小子沈英,他自从看了菩萨成佛之后,倒也顿时恍然大悟。他本是南方火德之精,灵气所钟,自是高人一等,平时尘蒙心窍,故演出种种顽皮之事,一旦醒悟,功行超人,久后也被菩萨收在莲台之下,就是善财童子。这些都是后事,我算一言表过,后文恕不再叙。且说观世音菩萨自从辞了妙庄王之后,一路云浮风荡,直向南海普陀落迦山而来,不消片刻功夫,已到灵山宝境,气象万千,果非凡俗可比,正是
    瑞霭垂缨络 祥光护白莲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七回 观自在南海清修 悯苦厄中原化度
  话说观世音菩萨自从脱却凡胎,辞了妙庄王一路足踏浮云,直向南海普陀落迦山而来,她此时身轻脚健,不消多少功夫,已到落迦崖下。此间毕竟是灵山胜境,不同凡俗,奇花异草,生遍四周,灵兽珍禽,迎人舞蹈,白莲池上,送来万缕幽香,紫竹林中,升起千般瑞霭,中间却是一座二品莲台,霞光万道,却是空著。菩萨到此,口说一声善哉,便跳上莲台,端身趺坐,其时正是九月十九日啊!故现在民间习俗,凡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这三天,一概认为观音生日。其实二月十九是转劫诞生之日,六月十九是舍身披剃之日,九月十九是证道正位南海普陀落伽山之日。习俗虽一齐视为生日,却也非绝对没来由的啊!再说观世音菩萨证果莲台,一心观自在法,渡化了妙庄王等一班人以后,与善财龙女,同居紫竹林中,讲清净大法,逍遥自在。有一天却有一个僧人,叫做沙门跋陀,他自西方佛国,受了菩萨戒,行大愿力,往东土传教。如来谅他道行末深,虽其志可嘉,明知此去定然徒劳往返,故曾劝阻,无奈这沙门跋陀立志坚决,执意要去,如来只好付了路引牒文,让他自去,这也是他数中应当有此跋涉。他费了几天功夫,才到了中土,云游各处,向众生说法,宣扬佛教,无奈一则因语言隔绝,中土人民,不知他讲些甚么,就没人去理睬他。二来那时中土人民,并不知有佛教,对于僧人,都视为异端左道,就算言语能通,也决不会有人信他说话。因此两个缘故。他虽然走遍中原各地,终是到处受人奚落,他当下便打算西归,一路上顺便朝名山。那日恰巧到得南海,闻得观世音菩萨在此,便志心往朝,请教一切。菩萨见他立志可嘉,便向他问起东土情形,沙门跋陀道:「不可说不可说,那边刀兵不绝,灾障重重,人心险恶,争夺频频,弟子向他们说法,全然不悟,还把弟子当做恶人,到处受他们奚落,弟子生受这些,倒也罢了。只可怜那班芸芸众生,灾劫当头,还自执迷不悟,欲化渡也自无法,只得西归向如来请得妙法,再行东去点化他们了。在此经过,特拜朝菩萨,还望慈悲慈悲,用大法力感化这一班迷途众生,一来使他们脱离苦厄,二则来也可宣扬佛法。」观世音菩萨道:「善哉善哉,这是你功行未深,言语隔绝之故,如今你且归礼如来,改日再行东去,我本著寻声救苦之志,既然知道有此等事情,万不容坐视,只得待我往中原走一遭了。」沙门跋陀拜谢过了菩萨慈悲,迳自西去。观世音菩萨便吩咐善财龙女,好生看守灵山,自己便化身为一老媪,离了南海,一路上向中原而来,化身丐妇模样,一路上沿门托钵,与一班下愚百姓异常接近。她看那各地的乡风,处处不同,善良的固然也有,顽恶的却占多数。那方的男子呢?到底受了圣人的教化,懂得礼义,但是妇女们却大大不然,可分高下两层说:高贵的妇女,自然出身名门,也一般的略谙诗书,但是颐指气使,平日间养尊处优,养成骄奢淫佚习惯,造下了许多恶业,难免轮回之厄。在下的愚夫愚妇,从不曾闻得圣人之教,一切行为,自然更不必说了,忤逆不孝,攘夺争杀,那一件没有!他们不知果报,更觉可怜。观世音菩萨大发慈悲,决计先向下愚说法,当她法驾一路到得中州地界,选了太室山一个石屋,做显化之地。夜间即示梦给附近百姓,说明日内观世音菩萨要在此经过,点化有缘法的人,拯拔一切苦厄,你得留心相待,不要当面错过,说罢便现出她的庄严宝相,悠然而隐。到了第二天,一班百姓互相谈论,都道昨夜得这么一个同样的梦,大家觉得奇怪,谈论纷纷,不外乎怀著万分的希望,专等菩萨的降临。又明知菩萨显化,决不会将本来面目向人的,但又不知今番她究竟化身何等人物,前来点化众生,因此又引起许多枝节。他们因认不得菩萨,凡是见了一个面生可疑的人,就指为菩萨,大家环著向他礼拜,往往把那受拜之人,弄得莫明其妙,直到双方说明真相,彼此付之一笑,如此一连闹了好几天,误会却发生了不少,只还是不见菩萨来临,反弄得大家心上疑云叠叠,就算见了面生可疑的人,也不敢冒昧拜认。那时观世音菩萨却仍旧化装为一个穷苦老媪,下山到得城市,一路求化饮食,大家反没有留意。那年正直亢旱,入夏以后,已有四十多天没有下雨,田中的禾苗,都呈枯萎之色,农人等吃尽辛苦,日夜戽水,终于无济,看看灾象已成,倘使天公再不下雨,行见颗粒无收。乡农们忧愁焦虑,自不必说,就是城市中人也愁著荒年。故观世音菩萨托了钵盂,向人家求化时,不约而同说道:「天公如此亢旱,今年的收成,已经无望了,自己还愁著来日的难渡,那里更有余物,给你这老婆婆呢?」菩萨长叹一声道:「水旱虽然说是天灾,到底还是由人自肇,你等这一方百姓,若是尊敬天地,广行善事,改轻杀戮,归化佛祖,上天岂会降这灾祸,使你等受苦呢?就如我这么一个穷苦的老婆子,到此地半天,一路求化了数十家,兀自不曾化到一粒米,半粒壳,足见这一方的百姓,全无向善之心,人无向善之心,受这些水旱天灾,谁说是不应该的呢?」当时就有一位姓刘名世显的老人,听了菩萨的一番话,心上就是一动,暗想这老婆娑遮莫是菩萨的化身了罢!待我来和她谈论谈论,便上前拱手为礼道:「老婆婆见得甚是,但依老婆婆的话,此间百姓,因以前未曾积善,故有今日的旱灾,就算大家从此改过自新,今次的旱灾,也是救不得的了。」菩萨道:「这却不然,天心最为仁慈,福善之心比罚恶之心还胜三分,只要人肯诚心悔罪,上天决不会不容的。只要这一方的百姓,肯从今天起,发誓改过日新,一心向善,目前这旱灾,也未始无法可救啊!」刘世显听了这一番话,不问情由,倒身下拜道:「多承观世音菩萨显化指示,弟子俗眼,不识慈容,几乎错过。幸闻法语,心窍顿开,伏愿菩萨大发慈悲,广施法力,降霈甘霖,救得旱灾,弟子自当建庙供养菩萨,广劝愚顽,使他们改心向善,同归座下,还望菩萨慈悲方便。」说著又连连叩头。菩萨道:「姓刘的啊!难得你一片诚心,替众人求援,可见你无自私之心,我如何不答应你的请求?只是我看此方百姓,愚顽特甚,明天午时三刻,我将显化,施展法力,大霈甘霖,叫他们亲见我佛法无边,坚他们的信心,你再善为劝导,那便容易感化了。」刘世显再拜而起,菩萨已隐身而去,他便将遇见菩萨的话,向众宣说。大家有些疑惑,都说青天白日的菩萨显身,怎样只你遇到,我们却都没有看见呢?刘世显道:「看见或许都看见的,只俗眼认不出罢了。刚才那个托钵求化的老婆婆,就是菩萨的化身啊!」众人听了果真见过这婆婆,只不当他是菩萨,当面错过,懊悔已嫌迟了,正是
    都因缘法异 对面不相亲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二十八回 洒甘霖救济旱灾 卖鲜鱼感化下士
  话说大家听刘世显说那托钵求化的老婆婆,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不觉互相惊异起来:刚才看果真是看见过的,但是谁也不知道这贫苦婆婆,却就是观世音菩萨啊!于是有的自怨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良机;有的自怨不会施舍,结个善缘,大家懊丧的情绪,一言难尽。当下刘世显又将菩萨以慈悲救苦为旨,这些都属细事,决不加罪,只要以后虔心相信就是了。并且菩萨定于明日午时三刻显示宝相,祈霈甘霖,你等那时尽可瞻礼慈容,同沾雨露哩!大家听了此话,又都不禁喜跃起来,从此传扬开去,不消片刻合城全知,再是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出去,到当日晚上,四乡八镇已经完全都知道了,听了这种消息,没一个不喜形于色。直到次日清晨,端的是农停耕,妇停织,商停市,大家都焚香点烛,虔诚顶礼,专等午时三刻看观世音菩萨显示法身。无论老少男女,一个个仰起脖子望著天空,连眼都不敢多瞬一瞬,直等到分际,只见太室山顶,悠悠的起了一片白云,逐渐的蔓延开来,愈延愈广,忽见白云中间,天开一线,山头之上,现出丈六金身,头戴锦兜,身披袈裟,捧定羊脂白玉净瓶,瓶中贮著甘露柳枝,赤著双趺,站在光明石上。大众见此情形,一齐倒身下拜,口称观世音菩萨,又默默通诚,都愿皈依座下。罗拜既毕,只见菩萨手执柳枝,蘸著甘露,向东南西北有田禾处一阵洒,说也奇怪,一忽儿云气四合,大雨如注,足足半个时辰,方才云收雨住,霁色重开。菩萨的法像,早已不见了。自此之后,那一般百姓果真都敬信佛法,刘世显捐了资财,就在太室山菩萨显身处建立一庙,塑大士像供养起来,菩萨所憩的石洞,也改名观音洞,至今还留存著哩!这是观世音菩萨到中土后第一次显化,所现的乃大慈相,就是圣观自在菩萨啊!当时曾留下有《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瑜伽观行仪轨》一卷,直到唐代,始经释不空译出,至今仍流行佛门。再说菩萨自从广施法雨,点化了刘世显,此间自有刘老儿向众劝善,不必久羁。于是她坐观清净,运用她的慧耳,谛听一切,她觉东海之滨,各处岛屿之民,身居化外,不知礼义,与禽兽无异,甚为可怜。故就离了中州,直向东海边而来,菩萨知道那边半属渔民,故就化成一渔妇模样,挽著叉儿髻,穿著蓝布裙袄,依旧赤著双跌,生得美丽非常,手中提著鱼篮,中间放著几条鲜活的鱼儿,杂在众渔人中,入市卖鱼?市人因为这位鱼妇,生长得十分美丽,故争著都去买她的鱼,可是菩萨却向买鱼的人说道:「你们买我的去做甚用处。」买鱼的就说是做菜肴下饭,他却就摇头说道:「我这个不比等闲,不供人口腹,你等要菜鱼请照愿别人,我这鱼却只卖给人家做放生之用的。」人家听了她的话,不免笑她痴呆,以为鱼虾之属,本来是供人口腹的,如何却说是放生,果真买了鱼拿来放生,还不如将金钱向海中抛掷好得多呢?于是就悄然而去。菩萨到了晚间,也和众人杂居在金沙滩畔,次日仍旧提篮入市,可是依旧找不到主顾。如此一连几天,就惊动了一位有心人,此人姓马,大家因为他是个卖鱼郎,故都叫他马郎,他见菩萨卖鱼,天天没有生意,她那篮中,却天天老是那两条鱼儿,干放著却如何并不会死,兀自有些奇怪,他便留心察看,又不见甚么特异之点。马郎十分纳罕,同时金滩上的许多渔户,对于这美丽卖鱼女子,都生了爱慕之心,不久就有许多人向她说亲,争著要娶她为妻,一共到有二十余人,马郎也是其中的一个。菩萨倒也并不嫌他们亵辱,只善言向这许多求婚的人说道:「一女配一个丈夫,这是天经地义,我现在只有一个身体,终不成尽配你们这二十多人啊!我如今却有个办法在此,做选择的标准,但不知你们可肯依从?」大家争著要想得她为妇,听说有办法,自然都乐于接受,向菩萨请教。菩萨道:「我会得教人诵经,现在就拿这个做标准,由我将《普门品》口授给你等,凡是在一夕之间,诵得熟的,我就嫁他为妇。」于是大家就请他教授,由菩萨一句一句的背诵出来,大家一句一句跟著念去。教了一遍,又是一遍,倒来倒去,念不绝声。学诵的人,都专心一志,可是天资生得各有高下,一夕功夫,其中能够背诵的,却有半数,那一半背诵不出的,自然绝望而去,惟留著的一半,又争著要娶她了。你说你诵的绝熟,这女子应该归你,我说我念得流利,这女子应该归我,不免纷扰起来,几乎闹成打局。菩萨止住大家道:「你等休得相争,我还得再行挑选哩!《普门品》是佛家初乘,容易学得会,不能算数。现在可换《金刚经》,仍由我口授,也规定一夜,学得会的,我得嫁他为妇。」大家又高兴起来,仍请菩萨口授,十多人又静心学习,一句一句的念著,这《金刚经》可就不比《普门品》来得容易了,整整的学了一夜,十多人中,只有四人学会,那其余的被淘汰了,怏怏而去,自然不消说得。那四个人同声说道:「美女啊!我们现在还有四人哩!你到底愿嫁那一个,爽快些说一声罢,我们决不争夺的。」菩萨道:「不行不行,须知我对于你们诸人一视同仁,并没有什么好恶之见,存在里边,只看大家的缘法,若由我指定,就欠公平。如今还得待我再挑选一番,以定此身的谁属。」四人没法,只得听她的指挥,向她问道:「《普门品》不算!又是《金刚经》,如今《金刚经》依旧无效,不知又要弄些什么花头经出来哩!请你快些说出来罢。」菩萨笑道:「你等休要猴急,我这部经却非同小可,是佛家大乘宝藏,名为《法华经》,如今就用此经教授你等,如能在三天以内,将此经诵熟的,我准嫁他为妇。」四人得妇念切,自然一口答应,于是仍由菩萨一句一句的教诵,转眼三天期满,能够背诵的,却只有一个马郎,其余三人,懊丧而去,自不必说。当下菩萨吩咐马郎先行回去,具礼成婚。入门之后,菩萨却弄了小小神通,变成死的模样,并且皮肉立刻腐烂,马郎空欢喜了一场,到此也只是没法,就将尸体去葬了。大家闻知此事,反觉自己庆幸,把以前的懊丧却全抛了。马郎到此就誓不娶妇,闲时就把菩萨教他的三种经文,念诵消遣,觉得津津有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感悟。再说菩萨自脱身而去之后,时隔数月,见马郎悟性已开,便化身为一个和尚,前去找到马郎,与他谈论佛法,指示迷津。然后问起他娶妇之事,马郎一一告知,菩萨道:「你可知那美女毕竟是谁人啊?她却是南海普陀落伽山观世音菩萨啊!他却特地到此示现感化与你的,你如不信,可同你去将坟刨开来,一验她那骨骼,就可以知道了。」马郎果真带了一把铲子,来到坟前,扒开来一看,不觉大喜过望,正是
    佛法无明净 有缘渡众生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二十九回 责贡蛤蜊民不堪命 消除疫疠手到生春
  话说马郎听了和尚的话,果真携铲来到美女埋葬的地方,扒开坟头一看,不觉大为惊喜,那里是甚么尸身,却留著一付黄金锁子骨。和尚道:「如何?你如今可知道观世音菩萨的法力了。菩萨因为这一方的百姓不知礼节,愚蒙可怜,故特地化身美女,前来点化大众,合该是你的缘法,授了大藏《法华经》,你就该本菩萨的宗旨,抱定宣扬佛法,劝导大众的心志,将来功德圆满,不怕没有你的好处啊!」马郎连连应诺,说话之间,和尚却又不见了。从此马郎便把间草屋,改作茅庵,塑起观世音菩萨的法像,但所塑的还是卖鱼美女的形状,一手提著鱼篮,故世称为鱼篮观音;又因为当时名义上曾嫁马郎,故又称为马郎妇观音。其实都是观自在菩萨的化身罢了。再说菩萨自点化了马郎之后,一路沿海而行,那一曰到一个所在,见有一股怨气,聚结不散,菩萨就动了慈悲之念,化身为一个行脚僧人,到民间去访问。原来此间地名宁波,是东南海口的重地,出产丰富,尤其是海洋珍味居多数,百姓富足,安居乐业,又值盛世,本来不知有什么疾苦。可是近几年来,因为一件贡品,就闹得鸡犬不宁,民怨沸腾起来,你道为何?原来那时唐文宗在位,他生平最嗜食蛤蜊一物,真是爱如生命一般,几乎不可一曰无此物,没有此物,就不能吃饭。蛤蜊一物,虽各处海口都有出产,但要算宁波出产的最为名贵,肥嫩鲜美,无出其右。既是皇帝爱到此物,自然要责令宁波贡献了,蛤蜊是宁波的土产,宁波的渔户又多,进贡些些,讲来也算不得什么啊!却为何竟民怨沸腾呢?端因官府差役等人,狐假虎威,借了责贡这问题,就大大的剥削百姓起来。渔户进呈贡品蛤蜊,自然不敢含糊,先行选择一遍,然后呈缴给责贡的差役。那时差役便摆出他们上命差遣的面目,左不是,右不是的一味挑剔,不是嫌你选择不均,就是说货色不佳,总不肯给你一个爽爽快快过秤录收的。你若是事先送几贯给这衙役,就是货色果真欠佳,他们也一样的收下来。你若是不化钱的话,他们就给你一个干搁,三天五曰不给你过秤,纵然磕破头去苦求,也是不理不睬。蛤蜊是最易死的,几天一搁,又得重行采捉,结果还是要用钱。你若因此而误了限,就捉到当官,办了一个大大的罪名,包你吃不了兜著走。并且别种贡品,每年一回,每年两回,次数是有一定的。独有蛤蜊,却一年到头不断的要贡,故宁波一班渔户,也就一年到头的在责贡中度日。贡些蛤蜊本没有什么?但是每次要贴上几贯差役钱,这却老大吃不了。故数年之中,把那班渔户,富的弄得穷了,穷的弄得卖妻鬻子,家破人亡了。因为一人口腹之好,不知破了多少人家,说来正自可怜呢!那么这班渔户未免太笨了,难道不能改业避免这种苛政么?却又不然,官府事前就有准备,先将渔户查明记录,凡是名字被录去的人,就逃不得差,并且不准中途改业,非到本人身死,决不能逃免。故很有些人因欲留些产业给后辈,不惜牺牲他自己的性命,去自杀的,你想在这种情形之下,又怎教那些百姓不怨气冲天呢?当下观世音菩萨来到宁波,问明了这种情形,兀自摇头叹息,暗想这一班可怜的百姓,也是前生造孽,才罹此厄,如今我不相救,他们那有脱离苦厄的日子呢?菩萨便走到海滩,见那时恰好潮头欲上,许多蚌蛤之属,都张壳迎潮,那些渔户,却冒死的捕捉,只听得一片长吁短叹一声,观世音菩萨便暗中运用她的法力,把自己的庄严宝相,深深地印入蛤蜊中去,在那些渔户,可是终没有觉得,各各捕捉满了数,自顾的前去缴纳,好似还债一般。这班渔户,正在无法摆脱这种苛政,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时候,忽然上面下旨停止责贡蛤蜊,并且禁止捕捉,诏各县设立观世音菩萨庙宇,供养大士。宁波的一般渔户,听了这个消息,怎么不喜出望外,距跃三百呢?但如何会突然有此一道旨意下来,大家终是猜想不透,后来几经打听,方才知道个中的原因。却是观世音菩萨暗中救助之力,受惠的人,自免不了皈依莲台之下。原来那一批蛤蜊进贡入都之后,御厨见了新鲜之品,少不得就里边挑择了几个肥大的,预备作羹上进。不料第一个剖去,就坚如金石,再也剖不开来,御厨就觉得十分可疑,待到用力一劈,只见金光闪处,辖的一声,那蛤蜊就裂开了,中间却并不是蛤肉,倒是端端整整一个观世音菩萨的法像。质地精莹透澈,似玉非玉似珠非珠,只觉得光华夺目。御厨见了,不觉大骇,不敢隐瞒,便拿去奏明上边。文宗也十分骇愕,便命用金饰檀盒贮藏起来,一面下旨罢贡蛤蜊。后来召见恒正禅师问起此事。禅师道:「物无虚应,这是菩萨欲启陛下信心,以节用爱人罢了。佛经上说:『应以菩萨身得度的,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文宗道:「菩萨身是看见了,只是没有听得菩萨说法。」禅师道:「我只问陛下信与不信?」文宗道:「事实彰明,怎样敢不信呢?」禅师道:「既然如此,陛下已不啻听得菩萨说法了。」文宗因此大悟,以后永戒食蛤,并令合天下的寺庙都另辟一殿,供养观世音菩萨,因为这一次的观世音菩萨法像,出现在蛤蜊之中,故世称蛤蜊观音。这并不是做书的胡诌,好为玄谈,此事在《佛祖统记》,《普陀山志》等书,都有同样的记载哩!当下观世音菩萨自海滩将法像感应了蛤蜊,救了一班渔户贡赋之苦,便一路行来,直到山东登州府地界。其时正值盛夏,疫疠盛行,死伤相继,实在凄惨万状,一班庸医俗子,又没有奇方妙药,救得此疾。菩萨知道此病,都由正气亏耗,被外邪侵袭所致,只有藿香可治,便入山采药,化装为一个卖药老叟,肩荷药囊入市求售。那边的百姓起初见了这外来之人不敢尝试,后来有一班贫苦无钱的人,听说她肯施诊给药,于是渐渐有人求治,果然药到病除,这馋大家注意,纷纷求治。在两三个月内,不知救了多少生灵,直到疫气全消,菩萨才示现给智林寺优昙禅师,传了藿香治疫的灵方,优昙禅师向大众宣说之后,大家才知道是菩萨示现。于是一班受惠的人们,各各捐金起建观音庵,塑起观世音菩萨法像,虔诚供养,但是所塑法像,面目打扮虽与别处的相同,但手中不捧净瓶杨柳,却是拈著一棵药草,这也是当地人民不忘报德的意思,既受了药草之惠,故就塑菩萨拈著药草做个纪念,这就是世称为施药观音的啊!后世病家在危急无法时,往往到观音院里去求签请药,实在也是滥觞于此哩!更有那一班虚名和尚,滥刻药方,凭人求取,借此敛钱,这非但是佛门之蠢,并且会得害人,那真可恨得很,岂是菩萨救世济人的本旨啊!菩萨此去,又化身不肯去观音,往潮音洞住息,留下许多圣迹,受后人瞻礼了,正是
    圣迹经留处 慈悲救世人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三十回 游五台夷奴盗法像 拒寇乱菩萨现奇容
  话说观世音菩萨自在登州府施药救灭了疫疠之后,当地百姓经优昙宣说,知是菩萨示现救世,大家都捐资建造观音庵,塑著施药观音供养著,菩萨便隐身在此小息,间常出入民间,点化有缘之辈。那一天心中忽然一动,菩萨便施出天眼通的妙法,运用慧眼,向四下一看,就明白一切。暗想原来那夷鬼子在那里出花样,倒不可不去走一趟哩!于是便又一路向浙江而来,你道为何?原来那时有一班东夷国人,到中土游历,听得五台山的胜境,便先到那边玩赏。但五台山佛寺众多,并且规模宏大,所有的佛像,不是宝石雕成,定是白玉琢就,端的是庄严灿烂,五色缤纷。那东夷之人,生性最为狡猾,一见了许多珍宝,就动了觊觎之心,他见法华寺中,有尊观世音菩萨的法像,完全是白玉琢成,手中捧定净瓶,瓶中却插著一朵莲花,坐下的莲台,也是白玉雕就,而且是整块的羊脂白玉雕就,十分工细,长有三尺左右,确是希世之物。那班东夷看在眼里,就动了不良之念,大家一商议,便乘著寺内役人不留意的当儿,偷窃了就走。等到寺中人觉察,那一班夷人已经逃得不知去向,失去的玉观音,自然也没有著落,只得罢休。再说那班夷人,自从偷得玉观音,一路欢欢喜喜的逃过来,绕道浙江,想由此出口,渡海回国。观世音菩萨就在此时受了感应,立刻动身赶来,恰好夷人舣舟在潮音洞下,待晓开船。菩萨就施展法力,霎时间洋面上生出万朵莲花,绿叶摇风,把洋面完全遮蔽,使人辨不出东南西北,到得天明,夷船待要解缆,却竟找不出一个去路,正在慌急之际,忽然风浪大作,将一条小船吹得上下不定,几乎翻过身来。把几个夷人,吓得魂飞魄荡,不知所措,大家再向普陀岩上望望,却见观世音菩萨手捧宝瓶莲花,端端整整的立在巅上。夷人到此,方知是菩萨的法力,于是再拜哀求,愿将五台山偷来的观世音菩萨玉像,留在潮音洞,让这一方百姓瞻礼,祷告一番之后,顿时风平浪静,洋面的莲花不见了。夷人将玉观音送到潮音洞,然后开船远去,不在话下。当菩萨显迹之时,适有张氏居民,亲眼看见此事,便传扬开去,张氏又募化了金资,就将自己的屋宇,改建为观音庵,供奉玉像,自己便皈依座下。当时远近的人,闻知其异,都来瞻礼,大家因为这尊观音,不肯随夷人东去,故呼为不肯去观音,其实乃是持莲观音的宝相。该处洋面,因为观世音菩萨用莲花阻止夷舟,故称为莲花洋。普陀山直到现在,还算是江浙一带佛教最盛之地,世俗竟有小西天的话头。善人善地,故菩萨肯将这尊法像,留在此地啊。再说那时正当唐末,天下扰攘,黄巢李克用等尤为残忍不仁,弄得生灵涂炭。浙江临安人钱缪,虽则是一个寻常小百姓,但生就的忠肝义胆,练得一身好武功,看了当时扰乱情形,甚为不平,便召集乡勇,自成一军,屡建奇功,吴越安堵。当他起兵以前,虽有保障东南的意思,但资粮器械既不易得,万一不巧,反弄上个作乱犯上的名头,贻羞钱氏,他有了种种顾忌,对于起兵之事,便迟迟不决起来。那一天忽然梦见观世音菩萨向他说道:「钱缪钱谬!你莫再踌躇。你既有保障东南之意,拯民水火之心,这就是一片善念,天佑善人,虽百战也不会败北,快些起兵罢!」钱缪便将种种困难之点,告诉菩萨,菩萨道:「你莫畏缩,须知道千般手眼只在一人,你如不信,且看我来。」当下钱缪只觉眼前金光一闪,菩萨已现出千手千眼的丈六金身,向他说道:「钱缪啊!你须知道,为人要有千般手眼才做得千秋事业,你休要迟疑不决,尽管放胆做去,东南无数生灵,都系在你一个人身上哩!二十年之后,可到天竺山中来寻我便了。」钱缪一梦醒来,不觉大异,暗想既然是菩萨指点于我,一定是不会错的,便决计起兵。一面召集大众,告知菩萨示梦的情形,一面命人画了一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法像,悬挂在家中,朝夕焚香礼拜,虔诚供养。当下投奔他的人,听说有观世音菩萨在暗中护佑,大家自然心宽胆壮,能收百战百胜的奇功。也只为了一念,果然保障得东南半壁平安,钱缪也由杭州太守做到吴越王,留名千古。二十年后他记起了菩萨天竺访寻的话,便往天竺山中去寻,寻到天竺,只见一个僧人,端坐石上,手中执著一本经卷,专心阅看。钱缪只当是菩萨化身,便倒身下拜,口称:「弟子遵菩萨吩咐,得有今日的功业,大家已不敢正视东南,现在局势粗定,弟子也厌倦尊荣,还望菩萨方便收录。」那僧人急忙还礼道:「大王休得误认,贫僧一空,实因往礼潮音,行脚经过此地,果然遇见过菩萨,但当时却不知道。也只见一位僧人,坐在地上看经,贫僧就向他问讯,他说与贫僧有缘,愿将这《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经》各一卷,授与贫僧。并且说今天大王要到此地来,叫贫僧在此相候,如见大王,顺便传言:现在大王功成名就,百姓爱戴,宣扬佛法收效必宏,劝大王在这上面积些功德,将来机缘到时,再来相度。贫僧到此,才知遇到菩萨,礼拜一番,菩萨又隐身去了,故此贫僧就在此相待大王。」钱缪道:「既然如此,正是我们合该有此缘法,菩萨示现于此,原来是个善地,我想在此间建造一座看经庵,就烦大师主持一切,未知大师意下如何?」一空和尚连声称善,于是这位吴越王钱缪就去拨了一笔资财,由一空招工雇匠在上天竺大兴土木,建造一座美轮美奂的看经庵。所塑的观世音菩萨,乃是趺坐看经之状,坐的莲台就是用菩萨坐过的那块白石,雕琢而成的,从此世间又有了持经音法像。那座看经庵由一空住持,吴越王自听了一空传述菩萨法谕之后,除建造了这座看经庵之外,到处兴修寺院,广宣佛教。大江东西,大小百余寺,都是钱缪一人所兴建。当时吴越的百姓,因为受到钱缪的保护,得能平安度日,爱戴之心,自然不消说得。钱缪王既然信仰佛教,那班百姓们自然景从响应,大家都成了佛国的信民,此风流到现在,苏杭一带的百姓,相信佛的,也比别处来得众多。外路的人,且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话,直把苏杭当作佛国了。再说菩萨自点化钱武肃王之后,随处化装了各色人物,在民间来往,指点迷途,拯拔苦厄,游行自在,但世人却无从识得。那一天来到九华山下,抬头观看,此山端的生得清秀宜人,上面有九个山峰,虽则高下参差,但都与莲花无异,九个峰就如天空中长著九朵莲花一般,九华山的得名,也就是为著这一点。山中寺院也就不少,菩萨此时化装著行脚和尚模样,一路上山,想去指点愚僧,留些显迹。走到一个山坳里,忽听得有人在那里念《多心经》,菩萨循声走过去一看,却原来是一个西域僧人,正是
    空山清净地 风动杂梵音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三十一回 莲花峰番僧面壁 少林寺李全招降
  话说菩萨到了九华山莲花峰的山腰里,忽听得有人在这里朗诵《多心经》,便循声走过去,举眼看时却是一个西域僧人,面壁趺坐著,在那里志心虔诵。你道这个和尚是谁?说起来却也是个很大的来头,他本是罽宾国的王子,因为生有宿根,故自幼即敝屉尊荣,遁入空门,研究佛家奥旨,功行精进,早已深入三藏,博通大乘,自号为求那跋陀,发大愿力,誓将西方大乘之教,传入中土。故飞锡东游,欲向大众宣诵《法华经》,可是与前次的沙门跋陀一般,因言语隔绝,讲解不通,心中十分愧叹,深恨自己功行未深,以致有此。就遁入九华山在莲花峰一个石窟中,面壁趺坐,不断的念诵著《多心经》,希望感动菩萨,指示迷津。可巧今天菩萨适从此处经过,闻声而至,早就知道他的意思,菩萨暗想难得这求那跋陀有此坚定意志,如今我不点化于他,更有何人能点化他呢?于是便将身隐过,暗中幻化了去指示他。那求那跋陀当日夜间,在入定之时,就觉得石壁之上忽发现了一片光华,隔了半晌,光华之中,就涌现出一朵莲花,莲花中间,又涌现出观世音菩萨的法像,菩萨顶上,又现出一匹宝马。求那跋陀便将事诉说一番,请菩萨慈悲,菩萨只是含笑不言,却见那匹宝马,发开四蹄,在寰宇之中奔跑。求那跋陀到此恍然大悟,明明菩萨在告诉我,欲通华语,非周游中土,用心学习不可。他领悟了之后,石上的幻影就不见了。求那跋陀次日即便离了此地,到处云游,九年之后,所有华语,无所不通,于是重归九华山,宣说《华严经》,果然人人了悟了。求那跋陀于是就在昔年面壁处建庵塑像供奉,那一尊观世音菩萨法像,其余与平常的一般,只是顶上却多一匹宝马,故世人称为马头观音,也称为马头明王,后人尊为畜牲道的教主。自从这一尊异状的观音塑成之后,一班善信,都有些疑惑起来,以为好好的一尊观世音,如何顶上却添上一匹马,畜类居上,岂不亵渎了菩萨?于是在求那跋陀讲经说法之余,便将此意,向他请教。求那跋陀将前事告知大众,然后说道,佛家轮迥,分为六道,就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观世音菩萨本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宗旨,故也分为六相。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此道苦最重,故宜现大悲相,世传的千手观音,就是此道的部主。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此道饥渴宜现大慈相,世传的圣观音,就是此道的部主。狮子无畏观音,破畜牲道三障,兽王威猛,宜现大无畏相,这位马头观音就是此道部主。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罗三障,此道猜疑嫉忌,宜现普照相,世传的十一面观音,就是此道的部主。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人道有事理,事伏憍慢,称天人,理则佛性,称丈夫,故宜现天人丈夫相,世传的准提观音,就是此道的部主。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梵是天王,标王得臣,世传的如意轮观音,就是此道的部主。所说的三障就是惑障、业障、苦障三样,观世音菩萨既各主一道,宝相也就因之而异了。这尊马头观世音在六观音中还不得异相。像十一面观音,共有十一副面目,当前三面作菩萨面,左厢三面作嗔面,右厢三面作金刚面,后一面作大笑面,顶上一面作佛面,各各不同。又如准提观世音,一身十八臂,面有三目,上两手作说法相;右面第二手施无畏,第三手把剑,第四手把数珠,第五手把微若布罗迦果,第六手把钺斧,第七手把钩,第八手把跋折罗,第九手把宝鬟;左边第二手把如意宝幢,第三手把莲花,第四手把澡罐,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轮,第七手把螺,第八手把贤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罗密经龛子,七宝庄严,又是一副法相。至于如意轮观音,六臂金身,顶髻宝庄严冠,坐自在王,住于说法相。右第一手思惟,愍念有情故;第二手持如意宝,能满众生愿;第三手持念珠,为度傍生苦,左第一手接光明山,成就无倾动,第二手持莲花,能净诸非法;第三手持轮,能转无上法;这又是一副宝相。世俗见识不广,故见了这尊马头观音以为诧异相,实不知菩萨具广大神通,何相不可以幻化,异相正多著哩!贫僧从今起,发愿化缘,塑全这六尊观世音菩萨法像,也好垂示后来。大家听了这番话,方才恍然,各各认捐金资材料,不足的由求那跋陀到民间去募化,完成这六观音的工程。我算一言表过,以后不再提及了。我在这里,又有几句话要交代一下,佛教的主旨不外乎警世与劝善两途,至于菩萨是否有此相示世,佛家虽如此说,我们正也不必斤斤较量他的有无,大概所现示的善相,那就是劝善的意思;所现示的畏惧相,那就是警惕的意思。菩萨不必真有此相,说的人不妨如此说,塑的人不妨如此塑,那说的人塑的人就具有菩萨心肠,譬如说沙尘的微细我的目力辨不明白,这并不是没有沙尘,乃是我目力所不及,他说菩萨有这种种宝相,人家不能见到,也就不能说没有这回事,只能怪自己目光的不广罢了。我只要能够接受菩萨劝善和警惕的苦心,那么任便菩萨现何宝相,左右还是一个菩萨,所说的「善知识」三字,大家正当细心体会啊!再说当时菩萨的真身,早已离了九华山,又折向河南地界而来,那边本是历代帝皇之都,素称为洞天福地,不料近来却又遭了兵刀之灾,弄得百姓颠连困苦,四散逃亡。原来那倡乱的却是李全,他们夫妇二人,各使一浑铁枪,勇猛无比,号称李铁枪。又说甚么李氏梨花枪,天下无敌,故声势非常浩大。所部也著实不少,到处劫掠焚杀,无恶不作,真如海堤水决,端的势如破竹,没人敢撄他的凶锋。因为这班人都用红巾为号,大家都呼红贼,贼势蔓延,直到登封县地界,方才屯住,不敢长驱直入。你道为何,原来登封县的西面,有座少室山,山上有座少林寺,是达摩禅师所开创,此寺以武功著名,一行僧众,个个精于拳棒,并且是独家秘传,神奇变化,不可测摸。李全虽勇,但震于少林寺的威名,也不敢去惹他们,他打算设法将僧侣招降下来,另编一枝和尚兵,合著自己的所部。派人送到少室山少林寺中去,大意不外投降了,共享富贵,不投降时就要兴兵攻打,玉石俱焚等语。你想少林寺的住持,原是有道高僧,就是一班徒众,也都一志修行,断绝尘缘,那里肯跟这班红贼去干那杀人放火的勾当,造那万般恶业呢?故一口回绝,送信人回营告诉了李全,可是他心还不死,又派人用甘言厚币去诱致他们,和尚仍旧付之一笑。临了儿李全怒了,又派人去说,限期三天,如其不率众归顺,就要围攻山寺。寺中住持,见他们一味歪缠不清,十分讨厌,就把传言人割下两个耳朵,撵出山门,这一来就伏了祸机,正是
    持心维正道 割耳警强梁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三十二回 少室山大士退** 洛阳市群生照宝镜
  话说少林寺住持和尚因红贼李全遣使招降,一味歪缠不清,十分讨厌,便向来使道:「出家人受十方供养,与世无争,如何肯甘心从贼?本当将你杀了,以绝李贼之念,现在看在佛祖分上,饶了你性命,割去两耳示警,回去对李贼讲,叫他绝了这条心念罢。」于是便将来人两耳割下,撵出山门。那人一路抱头鼠窜逃回营中,告知李全,李全不觉大怒,便传令进兵围山。那时附近的百姓,恐遭寇祸,都扶老携幼的逃避。观世音菩萨见了如此情形,问明一切,暗想佛门清静之地,万不能容这班强寇去滋扰,少林僧众,虽擅武功,究竟众寡悬殊,势难相敌,还得待我去帮助一臂哩!菩萨此时,本来化装一个行脚僧人模样,赤著双脚一路往少林寺而来,到得寺里,照例拜了佛祖,参了执事众僧,挂单小住。那时适因灶下缺少一个烧火的和尚,执事的便命菩萨去充数,如此一住两三天。红贼攻下山头,十分紧急,合寺僧众虽协力同心的守御,到底众寡悬殊,看看有些支持不得。菩萨想此时不下手,更待何时,便抽了一根铁棍在手,冲下山去,大吼一声,挥动宝棍杀入贼人队里,如同风卷残云一般。远远望去,只见棍头起落,马仰人翻,就是李铁枪上前交手不及三合,一棍打下马去,被乱军践踏而死,李全的妻子也战败倒下去,仰天长叹道:「四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不想今天却输在一个和尚手里,还有甚么面目见天下人呢?」就倒枪刺喉而死,主脑既去,一班部众死伤的死伤了,余众都四散奔逃,从此**之乱,竟一鼓荡平。菩萨到此,一耸身跳在嵩山御寨之上,现出大威猛宝相,少林僧众才知是菩萨显化,都罗拜称谢。于是便将此大威猛相塑成金身,另起观音殿供养,这是阿摩提观音,怒目嗔容,手执宝棍,相貌很是可怕,与别处供养的又是一副面目。当下菩萨虽然将**杀散,还恐怕他们变成散股,为害民间,便又化装了一个村妇模样,拿著一只锦匣,匣中放著一面青铜宝镜,走到洛阳市上求卖。当时就有一班人去向他问价,菩萨道:「我这面镜子,是一件希世的宝物,实实的要卖一千两纹银,多一文也不要,少一文就不卖。若然失此机会,往后去,就出十万八万银子,也是买不到哩!」有一个好事的青年插嘴道:「小小的一面铜镜,却要这大价钱,毕竟有甚好处,你且说说看来。」菩萨道:「我这面镜子好处正多著哩!第一便能照见人心的善恶,第二便能照过世去的一切,好好呆呆,丝毫不爽。有这么两样好处,难道一千两银子还不值吗?」那少年道:「老奶奶,你休打谎,世间那有此等宝物,却叫人有些不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你肯让我试照一下吗?」菩萨道:「这倒也使得,只是借你一照,须纳三文青钱。」少年果真摸了三文青钱给菩萨,菩萨便从匣中取出铜镜,执在手中,向少年道:「来照来照,但须要聚精会神,不要胡思乱想,才照得真形。」少年对镜约有一杆烟功夫,果然见镜中现出的一切,都是自己已往的所作所为,临了儿却堕入畜牲道中,投生为一条母狗,他看了不觉心惊意乱,连称奇怪。可是别人从后面看去,仍旧是一面空空洞洞的铜镜,一些儿痕迹都没有,菩萨将镜收了,问道:「照得可满意?三文钱值不值?」少年额汗涔涔,神色灰败,连称好好好,值值值。旁人见了他如此神气,争著向他询问所以然来,少年那里肯说出真情,自出其丑,只向众声言道:「众位也不必问我,如其有意思,不妨化费三文,也照一照,包管能够满意就是了。」毕竟好事的人多,一听了少年的话,争著要一试这新鲜把戏,你也出三文我也出三文,轮流著试照,没有照过的争先恐后,照过的不是哭丧著脸,便是攒眉蹙额,现出失望的颜色,最低限度,也得露出十分惊异的神情。大家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口虽不言,却是彼此心照不宣。这么一来,瞧热闹的人,也著实不少,风声一传开去,真有万人空巷来观之慨呢!菩萨却只向著大众含笑不言,由辰至酉,足足照了三千来人,这三千来个人里面,照了忧愁懊丧的,倒要占十分之九,喜悦偷快的不过十分之一。当下菩萨向众说道:「如此宝物,只费一千两银子,却终于只有照的人,没有买的人,可见俗眼,到底没有识货的人,天已不早,老身却要走了。」说罢便将铜镜收放在匣子里边,站起身来弹了弹衣上尘沙,抬起头来时,法像却又换了。在各人眼中变成种种不同的形状,在恶人眼中看去,那老奶奶顿时变成金神七煞模样,十分凶恶,看了令人胆战心惊;在寻常人眼中看去,或作嗔怒之容,或作忿恨之状,也是令人寒心;只有在善人眼中看去,却是慈眉善目的一位观世音菩萨。当下有一班人受了惊吓,纷纷逃走,在一阵乌乱之中,那老奶奶已不见了,于是大家知道是菩萨来点化大众,于是各述所见,大概可分为三副面目:一付是慈眉善目的菩萨面,一副是大忿怒面,一副是含嗔面。其中有几个老人提议,好在刚才每人所出的照镜钱,仍留在此,就用来在原处建庵塑像供养,这一尊像,也分三面,正面菩萨面,左厢是大忿怒面,右厢是含嗔面,手持宝镜,俗称为三面观音,其实是游戏三昧观世音啊!自此之后,那一班有过作恶之人,因为照见来生受苦情形,也都憬然觉悟,改过自新,湔涤罪业。此间民风,因受了这个感化,真是醇良了不少哩!再说菩萨自洛阳留了一相,脱身而去,一路云游直到江北地方,只见那边民风强悍刁恶,不知礼义,只贪财物,只要有利可图,为盗为娼,都心甘意愿。故奸淫盗杀之风,比了随便甚么地方都厉害,连官法也治不胜治。菩萨要点化他们,便化装了一个肥头大耳的和尚,带了无数金珠宝物,一路行来,入了这班贪得无厌之徒的眼,便生了觊觎之心,结党呼群,将他拦路邀住问道:「何方僧人?大胆到此,出家人又何来这许多宝物,敢莫是抢劫来的?快快献出,放你过去,要不然休想活得性命。」菩萨道:「我并没有甚么宝物,也不知世间甚么叫做宝物,只有为善修心,那才是宝物哩!」众人道:「休得胡说,你身上的金珠翠玉,还算不得宝物吗?快快献上来。」菩萨道:「你等指这些东西吗?贫僧正嫌他累赘呢?于是就将一众宝物,取出放在地上道,你等只捡喜欢的拿吧!」大家便一哄而上,七手八脚,争著拣值钱的抢夺,转眼间抢个罄尽,只留下一串婆罗子的数珠,却大家都不要,丢在地上。菩萨拾在手中,含笑说道:「没中用的东西,倒一齐拿去了,怎么如此一串宝珠,却竟没人问信,这可见此间百姓,生来没有善根了。」当下大家也不去管他,各各夺了东西,想到市肆中去变卖,多人不觉疑神疑鬼起来,正是
    佛宝人谁识 愚蒙疑鬼神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三十三回 幻香梨小警贪顽 托梦兆庇护善士
  话说那一班人想拿了宝物去变钱花用,不料却都变作灰尘,随风散尽。大家都十分惊异,一商议之下,都以为和尚此时,当没有去远,大家去找他说话。于是结伴追赶,直到慈云寺里,果见那和尚在此挂单,于是声势凶凶的向他责问,菩萨含笑道:「贫僧所有的东西,列位已都拿去了,如今只剩得一串数珠,一只钵盂,列位原来也用不到这东西,故留还贫僧,如今却何故又来寻找贫僧呢?」众人道:「你那宝物,我们拿去,片刻就都变为灰尘,这一定是你这和尚用的法术,故特地寻你来讨取,快快拿出来。」菩萨道:「原来如此,我早就说过,那些东西并不是宝物,你们却一定要当他是宝物,现在我的话应了,却又说我作了法,要讨二重。叫我那里来呢?如列位一定要时,依旧是那话儿,一定变不得钱,须知贫富各有天命,若用强力挣来的,一定享受不得,我劝列位还是省悟省悟罢!」大家闻言,那里肯就此甘休,都说这和尚刁滑,非要给他些厉害,决不肯拿出来。于是大家四面围攻,菩萨却乘此脱身,用一段香梨木植在地上,由他们扑击。众人打得手酸脚软,只得住手,定晴看时,见是一颗大木植在地皮中,大吃一惊,原来这段香梨木,正是寺中重价买来,预备雕刻佛像的。观世音菩萨因与此木有缘法,故特移来作替身的,众人中有认得字的,见木上隐隐有多宝观音菩萨六个字,到此大家才知道那和尚是菩萨的化身,当时倒也深悔鲁莽,纷纷的散去。寺中的和尚,就将那段梨木雇匠雕成多宝观音法像,一身四面十八臂,每手各持一宝,与准提观音像仿佛。这是寺僧因欲符多宝之意,故引准提相来雕刻的,其实当时菩萨并未有此等示现啊。自慈云寺里雕成了这尊多宝观音供养起来之后,民间因为有那许多人的说,知道菩萨灵感,都十分相信,香烟甚盛。在菩萨的原意,要使他们一心向佛,不作越分之事,不料那边的人,的确没有善根,就误会了意旨,在起初不过求财求福,倒还罢了。到后来他们不问甚么事,都到菩萨面前来占卜祈祷,甚至于妓院鸨儿,也来烧香叩求菩萨,保佑他们生意兴隆;小偷儿也来烧香许愿,求菩萨保佑他顺风得利;还有那痴男怨女,也暗中请求菩萨替他们作合;野鸳鸯也来求保佑他们白头到老;烧香人中,甚么都有,如此一闹,把一位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闹得乌烟瘴气,此间再也留存不得。本来观世音菩萨虽说是拯拔一切苦厄,又那里管得这许多歪缠的事呢?况且菩萨也不能因为受了一炷香烟,就保佑他们去做那不法的勾当呢!只得叹此方业障太重,无法点化,终于迁地为良了。可巧那尊多宝观音像,手中所持的珠幡宝幢,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宝物做成的,那一班鸡鸣狗盗的东西早就生了觊觎之念。中间有一个胡七,是一党的头领,因为屡做巨案,人家防范得严密,失了几次风,潜伏了几时,弄得十分窘急,于是召集了几个同党一商议,决计去偷那多宝观音手中的宝贝。在初大家还多顾虑,后来胡七自告奋勇,只叫大家在外把风,有甚么事都有他的,方才各各无话。安排停妥,到了晚间,果真由他独个翻入慈云寺里,索性把观音像背负了出来,驮到僻静所在,各自动手,把那法像十八手中所有的宝物,完全取下,然后把观音像抛入长江之内,看他随波逐流而去。他们得手之后,自然欢喜万分,将赃物俵分了,各自散去。再说菩萨的真身,明知此事,所以不去施展法力,阻止他们的行动,也委实因为此间不可久居之故。在他们将法像丢下江心的时候,菩萨早已渡江到了金陵,觅到一位有缘法的善人。此人姓潘名和,是金陵一个商人,开一家粮食行,家道小康,生平笃信佛教,行善修心,远近都称他为潘好人。只是他虽一心礼佛行善,生平却有一件缺陷,膝下止有一个女儿,却没有子息。他年纪已经五十六岁了,自揣无望,便打算将女儿招赘一个如意郎君,以作半子之靠,却又因选择过苛,高不对低不就,一向延搁下来,直到眼前,仍旧一无成就。他那一天忽做了一个奇梦,梦见一位兜头的白衣尊者,向他说道:「潘老儿!你明天到江口去等候,已午之交,对江有一个四面十八臂的多宝观音法像,由江北那面漂来,你可好生打捞了,送往清凉山鸡鸣寺里,重行修整供养,就有无量功德,那边的石荷叶,也正好改作莲台。」潘和道:「小老一切尊教,只是小老年将耳顺,膝下犹虚,不知是否还有生育之望?」白衣人道:「这个容易,我就赐你一子便了。」说著从怀中取出一颗白围棋子,付与潘和,潘和正欲再问白衣人的尊号,却被他一推,就此惊醒。当下便将此事告知老奶奶,到了次日,往江干去等候,果然捞得了多宝观音的法像,信心益坚,送到鸡鸣寺里。又出资将一片荷叶石,雕成莲座,重塑金身,可是那尊法像,略有损伤,不能直立,只好侧卧在莲叶之上,于是世俗就称这一尊观音叫做莲卧观音,又成了一相。再说潘和不觉恍然大悟,知道托梦给他的,就是观世音菩萨,于是便请了有名画工,将梦中所见的白衣人模样描出,怀中又加上一个小孩子,称为白衣送子观音,供奉在家。后来他果真不久,就生了一个玉雪可爱的儿子,善人有后,也不枉他一生信佛的结果啊!故此风直传到现在,江南一带,凡是无子的人,往往向白衣观音祈祷,拜求送子,其实潘和梦中所见的白衣观音,手中却并不抱孩子,就是给他的也不过是一颗白围棋子。这抱孩子的法像,不过是潘和以意为之,叫人家见了,知道虔礼观音之后,无后的人,也会得子罢了。后人就误会为大士当年果真有些示现哩!至于白衣观音呢,在三十三相中,原是有的,乃胎藏界的一尊,莲花部的部主。白衣是表示淳净的菩提心啊!今世所传诵的《白衣大悲咒》,就是此尊的法门。那时菩萨又离开了金陵,一路来到姑苏,其时恰值兵灾之后,姑苏的百姓枉死于兵刀之下的,不计其数。菩萨于是就大发慈悲,广施法力,解除他们的苦厄,便化装为一个中年美妇,手捧杨枝宝瓶,来到冤魂结聚之处,叠石为台,高可数丈,菩萨就趺坐石台之上,念诵那破地狱障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每诵千遍,便取过杨枝,在宝瓶中蘸了甘露,望空四面遍洒一周,然后仍插好杨枝,诵经如故。当地百姓,见了菩萨如此情形,不明其故,诧为异事,于是传说开去。一时传遍了街坊里巷,一窝风的前来观看,有的说是化缘,也有说是作法的,纷纷不一,菩萨见大众疑念杂生,便向他们说出一番话来,正是
    群疑难自决 一语破迷津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三十四回 水月朦胧慈容隐现 情怀荡漾浪子操刀
  话说菩萨结台诵经,超度那一班冤魂怨鬼,当地人士,不明究竟,纷纷往观,你一言我一语,议论不一。菩萨见他们疑神疑鬼,便向众宣说道:「此间不幸受了金人之难,冤死了数十万无辜百姓,凄惨不堪。可是这许多冤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漂泊无归,十分苦恼,贫尼本我佛慈悲之旨,既然有缘来到此方,不容不加拯拔。故此发愿结台,诵经四十九日,遍洒杨枝甘露,使他们脱离苦厄,往生乐土。众位不必猜疑,贫尼既不要募缘,也不要化斋,只了此一愿罢了。」大家闻说,方才明白,但中间又有那些好事之人,你一言我一语,向菩萨寻根问底起来,或者问她诵的甚么经?或者问她为何洒水?好似鸟鸦鸣噪。菩萨又道:「众位不必如此纷乱,此刻贫尼誓愿未了,恕不能与众位多谈,且等四十九日功德圆满之后,再与众位细谈这些。」大家听了,因为她是在那里替姑苏人做功德,又不索取酬报,一片好心,委实难得,故也不再追问,大家纷纷散去。由菩萨一人去诵经洒水,专等四十九日之后,与他细谈一切。光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四十九日已如电光石火一般的过去了,那日晚间,菩萨功德圆满,大众也如期而集,听菩萨说法,菩萨开言道:「前承询问所诵何经?所洒何水?且待贫尼来说与诸位知道,此经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此经可破地狱诸障,超度一切幽冥苦厄,诵满一藏之数,万劫全消。此水乃是功德水,遍洒十方,只要受得一滴,就可往生乐土,贫尼也算与地方有缘法,故无意云游到此,自应设法超度,使解除苦厄,如今功德圆满,贫尼也要往别处去了。」那许多苏人,见菩萨干了这么一场功德,端的不索酬报,一致向他拜谢,中间有人问道:「我闻得观世音菩萨游戏人间,各处时常现示宝相,不知我等这一班人,有没有福分看见菩萨之面?」菩萨道:「有有有!心中有佛,心即是佛,你等既有欲见菩萨之念,心中就有了一菩萨,当然可以看见的了。」那人道:「菩萨在于何处?」菩萨指著河边道,那河水中央,不是菩萨吗?大家就向指示处看去,果然看见水中一个影子,现出七宝庄严之相,众人相率膜拜。那一天正好是月中,一轮圆月,照得寰宇通明,水中团团的月影,也反映生辉,只见那菩萨的宝相,冉冉的走入月影中去,渐渐的隐没。众人拜罢起身,那石台上的尼僧,却已不知去向了。大家到此,方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尼僧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一众善姓,各出资财,即就菩萨诵经之处,建筑一座观音庵,塑著观世音菩萨诵经洒水的法像供养起来,民间都称为洒水观音。在那看见菩萨在水中显身的人里面,有一个丹青妙手,名叫邱子靖的,又将菩萨显身时的情形,用工笔画出,月影婆娑,水光荡漾,大士七宝庄严的法相现身其中,端的出神入化,名为水月观音。此帧画像一出,一班善姓,纷纷的求他绘画,或是借去临摹,故在当时,人家所供养的菩萨画像,大半是水月菩萨,其余便是洒水观音了。相沿至今,苏常一带,民间私家所供,还以水月观音为多哩!其实菩萨所以化现之意,不过示人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使大家澈悟不生不灭的大旨。难得邱子靖也是生有宿根,悟得此旨,画出此尊宝相,留示后人,也无非要使人澈悟罢了。不过现在一班供养水月观音,念佛诵经的人,能够悟得此旨的,恐怕是百不得一罢,因为他们是单诵字句,不参义理啊!闲文少叙,再说当时菩萨并未离开姑苏,只是另化了一身,寄迹人间,欲看此一众善姓之中,谁有缘法,度化数人,以为世俗劝,使佛教可以广播。暗中观察,果然被他寻到了一个,菩萨见他生有慧根,将来得能证道,但目前灾祸临头,他既虔诚礼我,我不救他,谁还可以援手呢?于是便去化身指点他去了。你道那人是谁?却是一个药店主人名叫贾一峰,平日间他抱定薄利主义,嘉惠贫病,总比别人家来得便宜,遇到实在窘迫无钱的人,他又肯赊欠,却并不索讨,因此有善人之名。他平日最信佛教,家中店内,都供著观世音菩萨,晨夕礼拜之外,没事时便坐在佛前念诵观世音经,一日不间。但是他虽然是个好人,他那妻子,却生性淫荡,与邻家子有些不清白,外边都有些知道,只瞒过了一峰,人家都说善人不报也罢了!却如何反受恶报呢?况且他又是信佛之人,难道菩萨是无灵的吗?却替他暗中叹息,可是因果报应终是有的。那一天一峰要往别省去进货,先一天夜间,忽梦观世音菩萨在他家现身,手中执著如意,顶上现出一条金龙,用如意敲著他顶门说道:「贾一峰听了,你不久有大祸临头,我因你相礼甚虔,不忍见你身罹此厄,故来救你,如今有四句偈语在此,你听真了:『逢桥莫停舟,逢油即抹头,斗谷三升米,青蝇捧笔头』,切记切记,不要忘了此话。」一峰拜领而醒,将此四句偈语,倒来倒去的念熟了,谨记在心,菩萨的咐他那里敢于忘怀呢?第二天坐船动身,行不到半日路程,忽然遇到倾盆大雨,恰好行到一座桥下,舟子想在此桥洞中躲雨,一峰记起前言,连称使不得,我们快摇过去,莫停莫停!舟子看了他如此情形,不知何故,既然如此说,只得冒雨摇将过去,不到一箭之地,只听轰通一声,那桥已中断。舟子道:「好险好险!要不是贾老爹吩咐,大家都没有命了!贾老爹看你刚才那副神情,好像预先知道一般,真奇怪哩!」一峰便将菩萨示梦的事,细说了一番,舟子也从此虔心礼佛起来。一峰到了目的地,与各行商接洽就绪,付款载货而归。路上一来一往,足足有两个月跋涉,这两个月中,他那妻子与邻家子正打得火一般的热,大有难解难分之势。一峰那日到家,已是黄昏时候,他因菩萨救了他断桥之厄,故一进门便到菩萨像前焚香拜谢,拜罢起身,那梁上挂的一盏长明灯,忽然绳断落下,里边的油,倾得他肩背上淋漓尽致。他猛里却记起偈中的第二句,便略不迟疑的把油向头上抹,抹得满头光致致的与女人一般,当下换去外衣,与妻子叙了一番契阔,少不得提起断桥之事,少停吃过了晚饭,一同入房安息,不在话下。再说那邻家子见一峰回来,不能过去和他妻子追欢取乐,不觉忿火中烧,睡在床上翻来覆去,那里想睡得著,越想越恨,到后来突的动了杀心,去厨下找了一把切菜刀,翻墙过去,悄悄的掩入房中,步到床前,揭开帐子,举刀待砍,忽又缩住了,暗想不要杀错了,那倒有点儿舍不得。略一筹思,女人头上一定有香油气味,这个倒也不难办别,于是用鼻一嗅,只闻得外床一个,油气扑鼻,便认定里床一个是一峰,重新举起刀来,用尽平生之力,向里床的一个头上劈去,只听得秃的一声,脑瓜儿已劈成两半。一峰从梦中警醒过来,大声呼喊。敲石取火,很要一些儿功夫,邻家子已乘间遁去,四处搜寻,那有一点儿踪影,正是
    今朝漏网去 终有被羁时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三十五回 详偈语擒捉康七 入空门剃度一峰
  话说邻家子一刀砍去,正砍在妇人左太阳上,秃的一声,劈开半个头颅,两脚乱蹬,已自死了。一峰从梦中惊醒,一面大呼婢仆,一面取出火镰,打火点灯,一阵子手忙脚乱,耽搁了好一会功夫,那邻家子已自脱身而去。一峰见妻子被杀,十分伤惨,四下里找寻凶手,却又踪影全无。不得已便连夜去告知岳家,丈人到来一看,却硬派是一峰所为,他说门不开,户不启,发生这杀人之事,不是你还是谁?弄得一峰分辩不得,第二天便告到当官。官府相验之后,也疑是一峰所干,用严刑询问,一峰是个正当商人,又非江洋大盗,身体又极孱弱,那里经得起种种苛刑,到煎熬不得时,只有自叹命中注定,前世冤业,如其活受罪,不如一死完事。他打了这个主意,便一口承认了,官府将他打入牢中,一面预备拟定献词,通详出去。不料下笔之时,却有十来个青蝇,飞集笔端,把笔头抱住,用手扑开,待下笔写时,却又群集,屡试都是如此。县官却疑心起来,暗想此事遮莫里边真有冤枉,故灵蝇示兆。于是与师爷一相商,师爷道:「待我到狱中去向他询问看来。」到得狱中,只见他在那里念佛,只说:「你的罪名已定,念佛还有何用?」一峰道:「菩萨曾说过相救的,决不谎人。」于是便将赠偈之事,细说一遍。师爷听了「青蝇捧笔头」的话,不觉一惊,只第三句斗谷三升米,却解释不出。想了一会,忽灵机一动道:「一斗谷除了三升米以外,其余七升不是糠还是什么?你可认得康七吗?」一峰道:「认得认得!我家左邻那个少年,他就叫康七。」师爷点头而去,将此事告知县尊,第二天便出签提康七到案,一询而伏,果然是他干的,一峰的奇冤,总算因此昭雪。贾一峰自从受了这意外之灾,虽然脱了杀身之祸,但对于世事,一发感觉到变幻无常,灰心已极。于是便将财产全部施舍给贫苦之人,决意到杭州灵隐寺,去投师剃度,顶礼空王。他一路上行脚而往,那日到了嘉兴地界,他正睡在一家旅店之中,恍惚间似有人唤他的名字,举眼看时,却是妻子和康七二人,迎面浴血而来,一个手中提著血淋淋的断头,一个斜披了半个脑袋,形状十分凄厉可怕,正欲扑上前向他讨命,一峰见了,怎么不心惊胆战?待要逃时,可是房门却被两个厉鬼挡住,又无别条出路,弄得他无处脱身,正在惶急之际,忽想起菩萨来,便索性将两眼一闭,默念观世音菩萨法号。隔了一会,却不见鬼物扑近前来,才放胆睁眼看时,那里还有什么厉鬼,只见一尊菩萨,站在一张莲叶之上,一个赤身童子,南无著手,对立作合掌朝拜之状,倏忽之间,也就隐灭了。一峰到此方如梦初觉,回忆刚才之事,似乎是梦,又似乎是真,弄得他莫明其妙。但菩萨两度显化的法相,却深深的印在他心上,其实境由心造,他这番就如入定的走魂,是一般无二的。次日他离了嘉兴县城,一路向杭州的路上而去,沿途过了不少乡村市集,到得一个胡家庄附近,见有一群人围聚在田埂间,不知何事。便走上前去一看,却原来有王姓农人刨田,忽然触著一件坚硬之物,于是用锄在四周留心的刨去。到二尺深时,却现出一尊一尺半左右的佛像来,本是碧琉璃瓦质造成,十分工致,虽被泥沙掩住,亦可见其须眉毕现,故人家多争来观看,围著一大群人在那里。一峰挨身过去,仔细看了一遍道:「合该你们这一方的百姓有点福份,故菩萨此身,托咐到此,你们应当虔诚供养,包管往后去保佑你等岁岁丰登。此间可有庙宇,宜将此尊法像送往供养。」那姓王的问道:「你这人既然口口声声说是菩萨,但是菩萨也有好多的名号,这一尊又是什么菩萨呢?」一峰道:「这是观世音菩萨啊!」大家听了,都说:「不对不对,观世音菩萨的法相,我们也曾看见过,却非如此装束,且多是女身,为何此尊却是男身,你倒说说看来。」一峰道:「菩萨自从成道之后,周行寰宇,随时幻化,或男或女,或老或少,都不一定,有时还作种种法身警世哩!你等何必大惊小怪呢?」又将自己两度见菩萨示现的事,讲给他们听了,大家方才相信,果然把那尊法身送入庙中去供养,因为此尊佛像得自田间,故大家都称为陇见观音。再说一峰来到杭州灵隐寺,拜了元寂禅师做师父,祝发为僧,随众修行,一般的诵经礼忏,打坐参禅。打坐这件事,做书的在前屡经说过,大非易事,心头著不得一点尘滓,若然著得些微尘滓,便要走魔,弄得不巧,还会变成疯颠哩!一峰和尚,虽然有些根基,到底被凡俗所蒙,初入手时,终究不能静定。心中一有了事,在打坐之时,每次总见康七和自己妻子的怨鬼,提著血淋淋的头,前来相扰,使你不得入定。他自己对于此事,也非常不安,那一天又在打坐,硬抑心怀,不料康七等二人领了一班无头野鬼,又来与他相扰。正在危急之际,忽见一位青颈菩萨,一首三面,正面作慈悲熙怡之状,右边作狮子面,左边作猪面;首珠戴宝冠,冠中有化身的无量寿佛;一身四臂:右第一臂执杖,第二臂执莲花,左第一臂执轮,第二臂执螺;以虎皮为裙,以黑鹿皮络于左膊角,披黑蛇为绅线,在八叶莲花上立。璎珞臂钏,环佩光焰,十分威猛,不片刻功夫,把一群野鬼完全吃尽。用杖向一峰和尚一击,顿觉心地光明,不留尘滓。次日做完课诵,便将夜来之事,去请教元寂禅师,所见的究竟是什么菩萨?元寂禅师道:「善哉善哉!你所见的却是青颈观自在菩萨啊!是观音菩萨所变的名王相,虔念此尊菩萨,可以脱离一切怖畏。」于是便将《青颈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一卷,传给一峰,叫他在发生怖畏时,便念此经,可以解除。从此一峰和尚,功行精进,数年之后便到各处去朝礼名山,因念观世音菩萨屡屡点化之恩,遇到名山奇石,便相度情形,雕刻一尊菩萨法相,留示后世,所刻的就是他曾经看见的宝相,故至今各地所留的菩萨石像,不是龙头观音,就是一叶观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0:55 , Processed in 0.16251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