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56|回复: 1

[其它]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七一集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7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友有信
仁义礼智信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七情情执、怀疑嫉妒、爱憎怨亲、胜负得失、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七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七一集)  2011/6/26  台湾高雄  档名:02-039-047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九十四面,从第七行看起,从这念起:
  「究竟一乘。一乘者,成佛唯一之至道,最极圆顿之教法。乘为车乘,以喻佛之教法。教法可载运行人登於涅槃彼岸,故名为乘。《胜鬘宝窟上》云:一乘者,至道无二,故称为一;运用自在,目之为乘。又《胜鬘经》曰:一乘即是第一义乘。」前面我们学习到此地,这一段念老为我们说明『究竟一乘』。什么叫一乘法?佛在《法华经》上讲过,「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从这一句经文,我们就了解,诸佛如来慈悲到极处。佛帮助众生要帮到什么时候?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帮助你证到究竟的果位,《华严经》讲的妙觉如来,这叫一乘,这是佛的本愿。可是众生业障很重,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世尊虽然为我们讲一乘法,我们听不懂,不能够断疑生信,所以往往在这一生当中得不到真实利益。於是佛陀就开方便法门,把一乘法分成几个阶段来学。一乘法好比是现在大学研究所博士班,再没有比这更高的。可是我们的基础、智慧都没有办法学习这个课程,於是办小学、办中学、办大学,这都叫方便说,目的呢?目的是叫你拿到博士学位。佛门的博士学位就叫做佛陀,第二个学位是菩萨,第三个学位是阿罗汉,这个名称是佛陀教育里面学位的名称。像阿罗汉、菩萨,这都是方便门。阿罗汉是小乘,菩萨是大乘,辟支佛算是中乘。如果讲三乘,就有辟支佛,讲二乘,辟支佛跟阿罗汉合并在一起。这是有时候讲二乘法、有时候讲三乘。可是,如来的愿望是给我们究竟一乘法。
  凡夫成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是现成的事情,为什么?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多,这句话非常重要,那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句话是真实的,不是假话。为什么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变成凡夫,而且还变成造作一切罪孽的凡夫。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造的是什么业?说实在的话,人天业我们造得很少。人道的业,中国传统的教学被佛法肯定了,那是正法。五伦是人业,五常、四维、八德,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些决定不违背,你来生还生在人道,你不会失掉人身。在佛法里面,十善、三皈、五戒跟我们传统讲的伦常道德完全相应。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这个世间,好像造人业的不太多。那要造生天的业,比人业更殊胜、更高,高等的伦常道德,在佛法里面讲上品的十善,天道。我们现在起心动念是什么?没有离开自私自利,没有离开名闻利养,没有离开贪瞋痴慢,甚至於确实有不少人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这样的心行,他所造的是三途业,他造的畜生业、饿鬼业、地狱业,这个不能不知道。造的时候不知道,知道怎么会干这种事情,不知道。我们今天确实也是不知道,伦理道德没有人讲了;学佛,十善五戒也没有人讲,讲经的人有,讲十善五戒的人没有。为什么没有?没有人愿意听。好像看到这个经论,自己看不下去、听不下去,一看好像都没有做到,算了,别看了。绝对不是说不看就不堕三途,不看,你造了还是要照样堕三途。听、看有好处,果然造了恶业,只要一口气还在,可以忏除业障,可以忏悔的。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不知道忏悔法,这个事情麻烦可就大了。所以学佛的人,对於这些基本的课程,扎根教育,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不可以不看。
  《十善业道经》前面有一篇序文,它不叫序文,它叫上谕,雍正皇帝写的,对於这部经很推崇。他没有给其他经典写序文,单单为《十善业道经》写序文,用意很深。雍正,虔诚的佛弟子,做了皇帝之后,把他的雍亲王府奉献给佛教,做道场。现在诸位到北京去参观旅游,那是个景点,雍和宫,里面住的是喇嘛,密宗,这是雍正皇帝过去没有做皇帝之前他住的房舍,捐献出来,这是个对佛法内行的人。从这个地方我们讲,基础教育决定不能够疏忽。佛法的修学,简单的讲是求福求慧,福慧双修。究竟圆满的福慧就是究竟一乘,究竟一乘具体的落实就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些都是表演给我们看的。《胜鬘经》上说,「一乘即是第一义乘」,第一义就是前面讲的究竟唯一的至道,最极圆顿的教法,这属於第一义。
  「又憬兴曰:一乘者,即智虽有三,其极无二,故云一乘。」这个智虽有三,通常也分配在三乘里面,阿罗汉所证得的是一切智,菩萨证得的是道种智,如来是一切种智,这前面我们都学过了。虽有这三种智,「其极无二」,这个极是向上提升,最后都提升到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究竟一乘。「《法华经》专说一乘之理,该经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个话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又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这是讲真话。成佛是真的,菩萨、阿罗汉是向真实这条路上走,还没有走到家,还在路上。成佛那算是到家,目的地达到,阿罗汉、菩萨方向正确,还没有达到目的地。「又《净影疏》曰:乘是行用。」行,我们旅行,旅行必须要用交通工具。乘是车,车的作用是交通工具,是行用的,旅行用的。「行能运通」,我们今天讲运输,输通,「故名为乘」。
  「随化多乘,就实不殊」。佛教化众生,方法太多了,在中国所谓十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大乘八个宗派。唐朝中叶以后,小乘没有了,中国这些祖师大德感到我们自己儒跟道足以代替小乘法。小乘经典的翻译非常完备,跟现在南传巴利文的经典一比较、一对照,你就知道了。这个事情我没有做过,章嘉大师告诉过我,巴利文的小乘藏比我们中文翻译的四阿含,好像只多五十几部。小乘经典大概有三千部,只多五十几部,可见得我们的翻译了不起,几乎是完整的翻译。现在学小乘的没有了。早年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李老师在小乘经教里头,大概选了有五十多种教我们学习,我们还沾了一点边。中国古来祖师大德,多半用儒、用道来代替。所以过去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对儒释道全通,不是单单学佛。四书五经、十三经他们真念,《老子》、《庄子》,道家的一些名著,他们也学习,确实中国是多元文化。少林寺有一块碑,这个地方是缩小了,就是这一块碑,少林寺的。这块碑当中一个像,正面看是释迦牟尼佛,从两面看,一面是老子,一面是孔子,它的题名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在中国,三教是儒释道,三教九流是一家。这碑是什么时候刻的?唐肃宗时代刻的,唐朝。肃宗是唐明皇的儿子,距离我们现在大概一千三百年。一千三百年之前,中国人已经在搞多元文化。外国人到近代才搞多元文化,我们老祖宗领先,一千三百年前就搞了,这块碑是证据。由此看到,中国这些老祖宗们,他们的思想的确是领先现代人。现代人想做的,觉得很时髦、是创造,看到这块碑的时候就没话说了,中国一千三百年前就做了。
  所以,教化众生决定不是一个方法,一定是许许多多的方法。佛法因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文化不相同、生活习惯不相同、喜爱的不相同,所以恒顺众生。佛、佛法绝不坚持自己的主张,没有,自己主张是成见,早就放弃掉了。学佛一开头就把成见放弃掉,就能够接受别人。你想学什么,我就教你什么,所以佛教的教育才成功。佛教化众生,不是随佛自己意思,为什么?佛没有意思,佛把意思都放弃掉了。佛的心就是我们这个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是佛心。清净平等觉里头没有这些杂念。前面我们读过,佛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体相用有,不是没有,俱不可得。体离一切相,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统统离了。相虽然有,但是相是幻相,是刹那生灭相,不是永恒常住的。所以,於一切现象当中,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这样才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是讲教学,不是随佛,是随众生,众生无论想学什么,佛都教你。
  前面我们读过,一切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这个话到底怎么讲才讲清楚?你在一切法当中能够离相,就叫佛法,执著就不是佛法了,就这么回事情。标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对於一切法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世间法;离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法就叫佛法。你对於一切法都没有分别执著,也不起心动念,一切法不全是佛法吗?诸佛如来的刹土是佛法,饿鬼、畜生、地狱也是佛法,不执著就是佛法,执著就变了,就叫它做世间法。法没有改变,是世间法、是佛法,就在於你有没有起心动念、有没有分别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法就平等,法就一如。所以,一切法如如,是这么个道理。一切法可以受用,不能执著、不能分别、不能够占有、不能控制,这些全叫妄想。把这个放下,放下就是自性。所有现象都是自性变现的,《华严经》上讲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就是自性,真心就是自性,也叫法性,也叫真如。大乘经教里面对这桩事情,佛用了几十个名词,第一义也是的,也讲这个。佛为什么用这么多名词?意思叫我们不要执著,名词是假的,只要懂得意思就对了。破我们执著名字相,用这个方法,这是教学的善巧方便。
  所以,随化多乘,这就是说旅行,交通工具很多,都可以用。有些交通工具速度快,有些比较慢,最后都能达到目的地。这就是「随化多乘,就实不殊,是以言一,於此一乘,穷名究竟」。一乘法终极的目标,决定成佛,决定证得究竟圆满,这就叫一乘。「按此疏意,穷尽此一佛乘之理,谓之究竟一乘」。这些道理,《华严经》讲得最圆满、讲得最透彻。《华严》跟我们这个本《无量寿经》完全相同,《华严经》细说,《无量寿经》略说,内容没有两样。所以,古德称《无量寿经》为中本《华严》。《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是一部经,也是广略不一样,内容完全相同。称《阿弥陀经》为小本《华严经》,《华严经》称它为大本《无量寿经》。有没有错?没错。这个话是清朝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说的,这个大居士也了不起,一生研究经教,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他讲得没错,当代、后来祖师大德对他的说法都予以肯定。他念佛求生净土,《往生传》里面有他的传记。按此疏的意思,穷尽此一佛乘之理,谓之究竟一乘。什么叫一乘经,我们也就能体会到。这部经对於一佛乘的道理,就是理论、修学的方法,以及契入的境界,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经称之为一乘经。
  「盖极乐诸大菩萨,悲誓宏深,虽居极乐,但为哀悯众生,故仍示现於三界生死之中。住平等慧,精勤修习。故经云: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了达实相一乘之理,得至涅槃彼岸,故云:至於彼岸」。这是说极乐世界的菩萨,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有这个能力,这不可思议。「极乐诸大菩萨」这一句,不仅仅是称实报土的,实报土的是摩诃萨,也就包括方便土、同居土。为什么?阿弥陀佛第二十愿,他四十八愿第二十愿,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只要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那真不可思议,阿惟越致菩萨是法身大士,圆证三不退。
  就证三不退这个意思来说,《华严经》初住以上,就证三不退这个意思来讲。圆证三不退,圆是圆满,三不退证到,但是没有圆满。圆证三不退,古大德有说七地以上,圆满了;可以说七地以上真正是究竟一乘。圆教初住以上那是一佛乘,你要说他究竟一乘也能讲得通,不是讲不通,能讲得通。古德这种说法也有道理,把究竟说之为七地以上菩萨。他们悲愿弘誓,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虽然在极乐世界,在那里修学,目标是要证得妙觉果位,没有证得妙觉之前,这是法身菩萨。如果就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所以一到极乐世界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萨;换句话说,你就是究竟一乘,这是广义的说法,没有错。你慈悲心重,哀悯诸佛如来六道十界的苦难众生,所以你常常示现在三界。三界是六道,欲界、色界、无色界,常常示现在这里面,六道生死之中。
  来做什么?来度众生的,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惑颠倒来的;乐从哪里来?乐从觉悟来的。菩萨救苦救难,怎么个救法?帮助众生觉悟,众生觉悟了就离苦得乐。不是众生在苦难的时候,他没有吃的,送一点吃的东西给他,他没有穿的,送一点穿的东西给他,不是这个意思。这是只能解决一时,不能永远解决,这不是真的帮助他。真的帮助他,那要教他开悟。所以一切诸佛菩萨,包括阿罗汉,示现在六道没有不讲经教学的。讲经教学就是佛菩萨的慈悲救济,真正教你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因就是破迷开悟,迷破了,苦就没有了,觉悟了,乐就来了。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做什么?教学,这个一定要懂得。
  前年,我陪同马来西亚的宗教访问团,去访问梵蒂冈天主教的教皇本笃十六世,在梵蒂冈住了两天,两次的交流。他们主教团陶然主教做代表,他提出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的内容我们不知道。天主教有组织,所以他们对於宗教方面的这些信息非常灵通。告诉我们,最近差不多二十年来,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逐年下降。他们很担心,如果这样下去,他说再有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可能没有人信仰宗教了。提出这么一个信息,我们大家听了都感到很茫然,这是个严重问题,这不是小事。为什么在今天这个社会,信仰宗教的愈来愈少?当时我提出我的看法,我跟大家说,当年摩西创教的时候,耶稣创教的时候,穆罕默德创教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创教的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信仰,有那么多人跟他一起学习,而且世代绵延一直到今天?两千年的历史,犹太教四千年,那是什么原因?到今天为什么会衰了,今天人不相信了?这是我们应当要检讨的、要反省的。
  我提出一个思考的方向,我说我们细心去观察,你在经典里面记载去看到,这些人当年在世都教学。他们搞什么?他搞宗教教育。释迦牟尼佛教了四十九年,耶稣教了三年,被人害死了,摩西也教了二十多年,穆罕默德教了二十七年。他们都是社会教育家,加上现在时髦的称呼,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你们想想,他们是不是这个身分?而每一个人自己的身分是多元文化义务工作者。他教学,你看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信仰,有教无类,只要你肯来学,没有不欢迎的。你们细心想想,仔细在经典里面去看。今天衰在哪里?今天我们把宗教教育丢掉,不搞教学了。不搞教学,搞祈祷,祈祷有没有效?有,不能说没有效。现在科学家也研究发现,祈祷有效果,集体意识的能量不可思议,这是科学家的结论。可是世人不相信!你说有灾难,我们祈祷,灾难化解了。人家说你胡说八道,根本就没有灾难,你在这里骗人。你拿不出证据出来。教学就不一样了,教学能治本,帮助一个人觉悟,帮助他回头,帮助他弃恶扬善,帮助他改邪归正,这个对。祈祷是治标不治本,大灾难来的时候,临时祈祷有效,长远的一定要教学。我提出来给大家做参考,希望全世界每一个宗教尽快的恢复教育,向当年创教这些祖师、每个宗教创教的这些大德们,向他们学习。宗教要不回归到教育,它的前途很悲观,不乐观。这是我当时提出的一点看法。
  我一生走的是教育,这是方东美教授跟章嘉大师指导我的。我出家,章嘉大师劝导的,替我选择这个行业,嘱咐我要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这我们经典上看到。除讲经教学之外,他没有办过其他的活动,没有带著人打个佛七,或者打个禅七。如果有这个事情,经典上一定有记载,没有,大乘教里面只提到修行在各人。所以佛只是讲教,教你,你明白了,你懂得了,怎么个修法是你自己的事情。修什么?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就是修行,这是你自己事情。用什么方法放下,是你的事情,不是别人事情。各人的方法不一样,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不是一个方法,每个方法都灵,只要真放得下。放下,恢复清净平等觉。清净心恢复,你就证得阿罗汉;平等心恢复,你就是菩萨;大彻大悟,你就成佛了。这是佛教育里头的标准。
  所以,极乐世界这些菩萨非常慈悲,自己还没有圆满证得,他就做帮助众生这些事业,示现在六道三途。「住平等慧,精勤修习」,他有没有妨碍他自己修行?没有。为什么没有?他住平等慧。平等慧三个字,就是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平等当然包括清净,不清净怎么来平等?平等比清净高,清净未必平等,平等一定清净。后面这个慧就是觉,他们的心不迷,在六道里头帮助苦难众生他不迷。为什么不迷?他不著,因为他知道这些境界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在六道里头没有贪瞋痴慢疑,统统断尽了,所以他的心是清净平等觉。在六道、在三途,在考验,他有没有染著,染就错了,就堕落;真的不染,证明他提升了。所以,顺境里面没有贪恋,提升了,逆境里头没有怨恨,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就是不断向上提升,自他两利。不是自他就没有自利,自他两利,所以这些菩萨何乐而不为之,都喜欢干这个事情。「故经云:於三界中,平等勤修」。你看,三界就是六道,欲界、色界、无色界,平等的勤修,帮助别人,也提升了自己。
  「究竟了达实相一乘之理」。如果没有究竟了达实相一乘,他的慈悲心生不出来。真正了达,慈悲心自然生出来。为什么?慈悲心是自性本具的性德,不是外头来的,只是我们自己有障碍,慈悲心显不出来。我们显出来什么?显出来是自私自利、是贪瞋痴慢,没慈悲,这些我们要知道。知道,你慢慢回头,你慢慢改过,你才能提升自己。如果不知道,迷迷糊糊过了这一生,怕的来生比这一生更迷惑。这个事情,例子太多了。来生比这一生更清楚的人不多,比这一生更迷惑的人多,我们要做哪种人,不能不多想想。所以这些菩萨,他们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不但希望自己得至涅槃彼岸,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像自己一样,求生净土,亲近弥陀,至於彼岸,都只有这么一个单纯的念头。「《会疏》曰:彼岸,涅槃妙果也。」这是彼岸两个字的意思。「《净影疏》曰」,这是隋朝慧远大师的话,「至於彼岸,涅槃果极」。「涅槃果极者,指涅槃之极果,即至高无上之果觉,究竟成佛」。《华严经》称为妙觉,在等觉之上,这叫究竟成佛。
  下面这一段解释『决断疑网』,「此有异释」,这句话古大德有不同的解释。「《净影疏》曰:除妄显真,名断疑网。」这个疑是菩萨很大的障碍,对我们来说是严重的灾难。我们学佛,是不是真的没有疑惑了?不可能。如果真的没有疑惑,那你修行就有真功夫,你肯定得三昧,你肯定有悟处,不是大彻大悟你也有大悟,这是一定的。经典里面所说诸佛如来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常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能肯定吗?自然有疑惑。佛讲的是真话,绝不是骗我们的,也不是鼓励我们的话。我们中国老祖宗也说过,佛法没到中国来,中国老祖宗说「人性本善」。所以以后编到《三字经》里面去,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赞美的名词,跟佛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意思很接近。佛是最善的,这善是最完美的,没有缺陷,所以见性成佛。我们能不怀疑吗?世间人都是好人,我看这个世界坏人很多,怎么能说都是好人?我们看错了,佛菩萨没有看错。佛菩萨看的是什么?性是空的,相是假的,所以他平等了,平等才是真善,平等没有过失。我们的观点不相同,我们看的是妄相,人家看的是实相、是真相。我们只有肉眼,人家五眼圆明,他有肉眼、有天眼、有法眼、有慧眼、有佛眼,怎么会看错!我们连天眼都没有,所以看东西当然看错,听佛所讲的我们有疑惑。
  我们这个疑怎么断?真正断疑是要修行功夫,要禅定、要般若,真断疑生信。我们今天断疑生信唯一一个方法,求解悟,那就是读诵大乘经教。听经能断疑,读经也能断疑。没有听经的缘分,我们就要读诵,古人说的话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义是道理,其义自见,道理自然明白了;道理明白了,疑就破了,就不疑惑了,这是个方法。一千遍念下来,你心定了。但这个东西要得一部经,不是很多经典。很多经典的时候,你念杂了、念乱了,这个效果很难。如果是一部经,一遍一遍读,这一部经读了一千遍,心定了。一千遍定不下来,我们业障重,这个要知道。现在的社会的缘很复杂,这不是善缘,很不容易让我们心定下来,这是我们生活环境比不上古人。那怎么办?二千遍、三千遍、一万遍,你有这种决心,一直念下去,肯定你会有成就。坚持这个方法,这就是持戒,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东方修学总的原则、总的纲领,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过,都用这个方法。现在改变了,现在不用了,现在用外国科学的方法,这一科科出问题出来了,许多问题都被科出来了。你要不细心,你不会发觉。真正细心,你才晓得,中国传统这个方法比今天科学方法高明,比今天的科学方法实用,真能解决问题。所以,断疑生信是我们现前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这个功课要怎么学习法。
  《会疏》跟它解释是一样的,「疏曰:断除疑网,智慧自生。其意皆偏於断自疑网」。「但《嘉祥疏》云;决断疑网者,能断众生疑。」你看这个讲法不一样了,前面是讲自己的,断自己的疑网,后面这个说法,菩萨教化众生,帮助众生断他的疑网。「两者虽异,但亦无违」。说的虽然不一样,一个是断自己的疑惑,一个是断别人的疑惑,虽然不一样,也不相违背。「因能除众生疑者,首自身无疑」,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自己没有信心,怎么能帮助别人建立信心?自己有疑惑,怎么能帮助别人断疑惑?这个话说得有道理。「又自身既断疑网,真智自生,必起大行,普令众生断疑证真」,这也是一定的道理。自己的疑断掉,智慧就生起来。所以疑障碍自性本有的智慧,智慧绝不是从外头来的。佛说的这句话我们要相信,「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一定要相信,不能疑惑,佛说的是真话。我们有跟诸佛如来同样的智慧、同样的德能、同样的相好,只是我们今天迷了,佛菩萨觉悟了。如果我们破迷开悟,我们的智慧德相就现前,它不是从外来的。
  今天我们的智慧德相为什么不能现前?我们有疑。佛讲得再清楚、再明白,再恳切的劝导我们,我们还是不相信,觉得自己没智慧、自己愚痴。这个世界上很多聪明人,我们跟他相比,不如他们,都是这种心态。这就是我们自己怎么修、怎么学都没有效果显现,愈来疑就愈重。甚至於连极乐世界,极乐在哪里?西方。西方没有边际。我念佛想去西方,怎么个去法?这都是疑问。真到西方,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去,带你去,你不必问哪个方向。佛不来接引你,不带你去,你肯定没有到极乐世界,你找不到,你决定会迷失方向。所以,一定要求佛带你去。佛会不会来?肯定会来。为什么?这是他四十八愿里的愿望,他自己发的愿。佛来接引,给诸位说,是佛的分身。同时异处,佛能分无量无边身,接引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一个都不漏。我们对这桩事情要有信心,决定不怀疑。
  所以自身无疑,自身既然断疑生信,真智自生。本性里面的智慧一定向外面透露,透露的智慧大小,跟你自己修行功夫有关系。你信得愈真,智慧就愈大;信得愈少,智慧也小。智慧生起来,一定起大行,大行是什么?自利利他。「普令众生断疑证真」,这是大行,你心量拓开了,对众生起了平等心。不是喜欢的人先度他,不喜欢的人放在旁边,慢慢来吧!那不是真正觉悟的,真正觉悟是平等心,决定没有怨亲。只是讲缘分,有缘的先度,没有缘的后度。缘是什么?他能相信、他能理解、他肯念佛,这是有缘的。缘不成熟,你跟他讲,他不相信,他不能理解,他不愿意念佛,不想到极乐世界,这是没有缘分。没有缘分,可以等一段时期再来。「故知经文,实兼二义」。经文里头这两个意思应该都有,都能够讲得通。
  末后这一段,『证无所得』。「无所得,又云无所有」,无所得跟无所有是一个意思,「即空慧」,这是真实智慧,空慧就是「无分别智」,这是大智慧。大智慧里面决定没有分别,要有分别,分别是烦恼,尘沙烦恼,执著是烦恼,见思烦恼。烦恼起来,智慧就没有了。於是我们就明白,极乐世界的菩萨根本就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体无相之真理」,体是体会,这样讲也行,体会无相的真理。也可以说这个体是本体,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自性,自性没有相。这个前面我们学得多了,三种现象都没有。「自心无所执著,无诸分别,是曰无所得。」无论是在理体,或者在现象,都不会生心动念,都不会有分别执著。这是什么?真正晓得诸法实相,实相之体就是能生能现,不可得。自性所起的作用,这就是能生万法,《还源观》上讲的出生无尽。这些现象,「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阿赖耶、末那、意识。它们起作用,常常将自性所现的这些相让它产生变化。有几多变化?《还源观》上告诉我们「出生无尽」,那就是变化太多了,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为什么?随著你的念头在变,念头一动它就变了。所以说现象里头决定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决定找不到两个相同的。所以,相是虚幻的,它不是真实的,这是无所得的意思。
  「《心经》曰:无智亦无得。」《大智度论》里面说,「诸法实相中,决定相不可得故,名无所得」。「又《涅槃经》曰:无所得者,则名为慧,有所得者,名为无明。」这说得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无所得,你看破了,你放下了,这是智慧,真实智慧。为什么?你对於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你了解清楚了,你在这一切现象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跟菩萨一样。还起心动念你就错了,起心动念是迷了,起心动念是凡夫。所以有所得,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统统叫无明,无明是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你才会干这个事情。真正了解,你怎么会干这个事情?《心经》上所说的,这属於《般若经》,「无智亦无得」,无智是真实智慧。有智,有智就是无明。所以智慧跟知识不一样,有智是知识,无智是智慧。般若无知,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妙!知识怎么样?知识是有知,有所不知;智慧是无知,无所不知。你看看,它怎么会一样?智慧能解决问题,知识不能解决问题。这个道理只有大乘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如果用粗显的话来给你说,为什么有知不能解决问题?有知,肯定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夹杂在里头,那就把问题愈来愈复杂了,搞复杂了,不能解决。无知,不但没有自私自利,连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都没有,他所现的是自性里头圆满的智慧。所以无智亦无得,这是自性圆满的显露。得个什么?他真有得,得什么?他得的是遍法界虚空界,得的是大圆满,不是在里头得一个。这个事情,只有如来、法身菩萨知道,要不然人家学这个干什么?这是一切法里头,至真至实无上的妙法,经教里头称为究竟一乘。这些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要先把它记熟,时时刻刻能提醒自己,这叫观照。
  「又曰: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你看,我们拼命的追求,我要得到,得到什么?生死轮,这是轮回。起心动念那是造轮回业,你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够出得了轮回?真正想出轮回,不再造轮回业了。轮回业里头最重的就是执著。执著真放下了,还有分别、还有妄想,他能脱离六道轮回。所以我们就知道,六道轮回的业就是执著。有些人坚固的执著,这是成见。成见放下了,就能够恒顺众生,不再执著。分别心放下了,不但能恒顺众生,能随喜功德,这是真智慧。所以,「菩萨永断一切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他都断了,「是故菩萨名无所得」,这是真的。菩萨无为而无所不为,虽无所不为,真的是无为。为什么?他无所得。他为什么还要为?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所有一切都是为众生所施设的,没有自己,这是菩萨。为别人,里面也有一分为自己,还是为自己。菩萨是丝毫自己都没有,这一点要懂。菩萨度化众生,所有一切设施决定没有起心动念。他要起心动念,他就堕无明里去了,他就退转了,决定没有。所以,这些圣人的境界,我们完全不知道,我们总对他们怀疑,他为什么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对他一定有好处。祖师大德也随顺我们的意思,说有好处,有!什么好处?提升他自己境界。我们要问,他做这些好事是不是有提升自己境界的念头?给诸位说,没有。他要有这个念头,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是不是提升?真提升,无念无为才提升。有念有为只有往下坠落,哪有提升?没这个道理。我们学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头一个要学随缘,什么都好,不要自己有意思,不要自己一定想这样做、那么做,得到这个、得到那个,都不要,你才真正与大乘相应。否则的话,学的是大乘,但是所作所为依旧是凡夫行,依旧是轮回心,大乘真实的利益你没有得到。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才真得到。
  底下,「《涅槃》之说,真究竟了义之语也」。这是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的,《涅槃经》里面所说的,「无所得者,则名为慧,有所得者,名为无明;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这个话真正是究竟了义之说。「又证无所得者,《仁王经良贲疏》曰:无所得心者,无分别智也」。这是《仁王经疏》上的一句话,这真正是菩萨境界。於一切法,六根在六尘境界上,眼对色,耳对音声,乃至於意对一切法,意是念头,真正不分别,就是我们经题上的「平等」。平等是不分别,平等心现前,平等性智,一定没有所得的心。无所得心就是无分别智的起用,无分别智是体,无所得心是作用,有体有用。从用上看到你的体,从体上看到你的作用,这都是修行真实的境界。我们在大乘,我们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没到这个境界,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契入这个境界是生实报庄严土,这是禅宗里面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这个境界,普通人没有。但是我们明白之后,我们要生活当中去练。练什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两句话,去认真学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要过分执著自己的意思。学什么?什么都好,什么都随缘。
  民国初年,有一个人学得不错,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以他做榜样,就是弘一大师。弘一大师没出家之前,特别是年轻时候在日本留学,我们看那些故事,那不是假的,他那种分别执著是超人的。跟朋友约会,朋友来看他,约到八点钟,早晨八点钟的时候你来。他一定准时,如果八点一分,他门关到,他不见你,你失信,你不守信用,不见你,下一次再约。真不容易,准时,早到了不行,迟到了也不行。那么执著,成见非常深。以后学佛之后,全放下了,什么都好。他在新加坡访问,所以新加坡他的朋友也很多。老和尚告诉我,弘一大师最好伺候,什么都好,一丝毫挑剔都没有,饮食、起居样样随缘,一点都不讲究。这是什么?这是弘一大师学佛之后,真正得到大乘经的受用,他不但好学,他真做到。他每天的功课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最后这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念得很熟,这一卷经他能够背诵。转心,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这是无所得心的一分。不认真落实,烦恼去不掉,智慧就不能开。
  「又《维摩慧远疏》」,《维摩经》慧远大师的注解,这里面说,「菩萨破去情相,到无得处,名无所得」。情相是什么?情执。情执放下了,就到无得处。什么无得处?一切法不可得,这是无得处。为什么不可得?一切法皆空,体性空寂,万法是幻有。大乘教佛说过,所有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在那边起有得的心、有失掉的心,有得失的心,是虚妄的,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没有得失?这个现象根本不存在。不但外面的相不存在,自己的身不存在,自己的身相不存在,自己的念头、思想,那是精神现象,也不存在。肉体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也不存在,连自然现象都不存在,这真的是无得处,这叫无所得。「今云证无所得,即到无得处也」,你入了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法身菩萨所证得的,不是普通人。我们要是入这个境界,距离证得法身就很接近,法身境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念佛人了不起,往生到凡圣同居土,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你就变成阿惟越致菩萨,这太难得!自己要修,修到这个境界才能够证得阿惟越致,不容易!我们读这个经文,好像不难,细细想想你去做,不容易。情执放不下,最难放下的就是这个东西,身外之物还容易,情执最难。情执放不下,六道很难超越;情执真放下了,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阿罗汉不容易,阿罗汉放下了。虽放下,还有习气,习气还很浓,但是习气对他障碍不大。他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能够生到净土,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四圣法界,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不容易!真正到无所得,那不是阿罗汉,那是法身菩萨,阿罗汉距离证无所得还有一段遥远的路程。我们想到这个地方,自然就会想到念佛求生净土,我不走这个弯路,这个弯路太长、太难走。念佛往生净土是一条径路,直截了当去跟阿弥陀佛,不再打别的妄想,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在极乐世界决定一生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05:42 , Processed in 0.14457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