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143|回复: 10

[大德开示] 锺茂森博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8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锺茂森博士: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07/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1-0001

  尊敬的各位菩萨,各位大德、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一部教导我们改造命运的善书。它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给他儿子的家训,总共有四篇,称为《了凡四训》。这四篇文章,第一篇叫做「立命之学」,第二篇叫做「改过之法」,第三篇叫「积善之方」,第四篇是「谦德之效」。它所教导我们的就是如何经营美满的人生。如果我们自己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够美满,有很多的不如意,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大家不要灰心,要知道,幸福美满的人生是由我们自己来创造的。所以我们这次讲题就定为「重建美满人生」。

  如果你觉得你自己的人生已经幸福美满了,但是要知道,虽然你比很多人更幸福,但是也难免会在生活当中出现很多的烦恼、挫折、困境,甚至会起很多的波浪,如何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圆满?《了凡四训》教导我们的就是这个。而且再进一步,如何转凡成圣,从凡夫俗子的地位迈入圣贤的地位,真正使我们的人生达到究竟圆满。对学佛人来讲《了凡四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科目,它教导我们认识因果的道理,认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而能够断恶修善,去营造积极的人生,迈入佛法的殿堂。我们这次的学习尽量的简要详明,能够把文中的重点提出来学习探讨。大家生活在现代的社会里面时间也是非常的紧张,很少人有这个福报能够坐很长的时间来听讲学习。所以我们这次希望用六天的时间,就把《了凡四训》从头到尾学习一遍,每天两小时,总共十二小时。学习完《了凡四训》以后,我们再来学习印光大师对《了凡四训》写的一篇序文。这序文写得非常好,从佛法的高度、从圣贤的高度来为我们指出学习《了凡四训》的必要性,我们把它放在最后来学习。等我们整个把《了凡四训》学习一遍以后,有了完整的概念,再来读印祖的序,那味道就更浓了。好,我们来介绍、开始学习这篇文章。

  首先介绍本文的作者,本文的作者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是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也就是公元一五三五年,他是在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也就是一六0八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这是古代算年龄的方法,七十四,他是七十三足岁去世的。他的籍贯是中国江苏省吴江市人。他的名字叫做袁黄,黄是黄色的黄,字坤仪。古人有名也有字,名字是父母起的,父母、老师才能叫一个人的名字,长大以后朋友就不能称他的名了,这是对他的尊重,因此称他的字,他字坤仪。了凡先生他原来有个号,叫学海,就是学习像海洋一样,广泛的学习,真的是博学。后来在小的时候,十五岁那一年遇到了一位孔先生,这位孔先生是一位算命的高手,他精于八字算命,把了凡先生一生的命运都算定了,算得非常准确,连他考试考第几名,获得多少俸禄,得多少的米粮,做个什么官,命中无子,最后五十三岁寿终,整个一生都给他算定了。

  确实了凡先生也是基本上按照孔先生算的命运去走,一点都没有差错,所以他自己也就心灰意冷,没有什么妄想,因为什么?命运都给人算定了,真的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所以他自己什么想法、什么念头都没有了,想也没用,真正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心也很清净。后来有一次到了南京的栖霞山,遇到了云谷禅师,这是一位开悟的大德,云谷禅师跟他在禅堂里对坐了三日三夜,就发现这个人不简单,打坐三天三夜竟然不起一个妄念,就问他什么原因。了凡先生就把自己的命都给算定了这个原委告诉了云谷禅师,禅师就哈哈大笑,说我原来以为你是个豪杰,一个英雄,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了凡先生就不解,很疑惑,就请教云谷禅师,您这话是什么样解?云谷禅师就告诉他,你这么多年来竟然被孔先生算命算定了,都不能够转动一毫,你说你是不是凡夫?了凡先生就问了,难道命运是可以转变吗?禅师就给他开示,确实命运是可以转变,正所谓「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命运是由自己掌控的,福报是由我们自己求得的。用什么方法求?一定要按照因果的道理、原则去求。给他开示以后,教导他如何改造命运。结果了凡先生明白了,就把他自己的号改了,原来叫学海,现在改成了凡。

  了凡,我们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到,就是完全明了,不再想做凡夫了,想要真正成圣成贤了。这是了凡先生所立定的志向,他想要转凡成圣。转凡成圣第一步要断恶修善,所以他这一生就是实践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确实几十年来他做到了,真正把自己的命运改造过来了。原来他命中没有功名,只能考取秀才,没有举人和进士,结果他获得了进士,这是古人最高的学位,而且做的官也比原来的要大,而且命中原来是无子,没有后代的,他生了一个儿子,本来寿命应该到五十三岁的,结果他活到了七十四岁,你看命运全改造过来了。所以在他晚年写了这个《了凡四训》,把这一生所修所学的跟世人分享。他确实是改恶修善、改造命运、重建美满人生的好榜样,在历史上堪称是一个楷模。

  《了凡四训》是他们袁家的家训,本来是教导子孙后代的。你看古人传家之宝是什么?不是有一块什么玉,或者是给一块什么金子、银子给子孙,不是,真正传家之宝就是这种圣训。所以他把自己这一生所修所学写下来传给子孙,后来也传出来为社会大众学习。四篇家训可以说是文理俱畅,豁人心目,真正写得好,文字很流畅,而且能够真正让人破迷开悟。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当年就竭力的提倡这一部书,提倡因果教育,因此流传得很广。我们的师父上人净公上人,他在早年学佛的时候,刚刚接触一部圣典就是《了凡四训》,是朱镜宙老居士送给他的。我们师父认真的学习这部《了凡四训》,而且依教奉行,这一生不遗余力讲经弘法,讲经弘法是最大的修善,他积功累德,也改造了命运。

  我们的师父在过去早年别人给他算命看相,都说他活不到四十五岁。他的福报很小,人很聪明,但是福报小,寿命短。结果我们师父今年已经八十一岁,福报很大,智慧很高,我们看他老人家也很长寿,所以他改造命运比了凡先生改造得更殊胜。所以我们的师父也是一位大了凡。他也是极力的提倡弘扬这部书,可以说是有印祖的遗风,确实他认识到,真正要解救现前众生劫难,必须要用《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这些因果教育,而且学佛的人真正做到信解行证,入佛境界,也必须要在因果教育这些课程上面扎根。这个根,儒释道三家是我们中华文化,要在这上面有所成就,就要扎好三家的根,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所以《了凡四训》可以说它是含摄了这三个根的教育。我们在学习《了凡四训》的时候也尽量的结合这三个根,真正去落实圣贤的教育,这样才能够入门。这里简单的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经文。

  《了凡四训》虽然它不是佛经,但是要知道,它讲的理也是完全跟佛经的理相应。什么叫佛经?佛经里面所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的教诲就用这三个科目可以来印证。你看《了凡四训》是不是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确实也讲到这些。所以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部书,应该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去尊敬、去学习,这样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的利益才得的大。好,我们来看经文。

  《了凡四训》第一篇就是「立命之学」,立命之学讲的是如何改造命运,如何来重建幸福美满的人生,它把这个原理讲得非常的清楚,是以了凡先生本人的遭遇来贯穿始终的,我们来详细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去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习不思考你就没有办法吸收,就会迷惑,光思考不学习也不行,那就会变得打妄想,盲修瞎练。所以我们要思考命运主宰是谁?真正了解命运的主宰不是上帝、不是那些神灵,而是自己。这个道理很深很深,我们通过学习来去慢慢的去领悟。

  了凡先生他在童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过世了,所以他也属于一个单亲子女。要知道,虽然家里有这个不幸,但是并不妨碍他自己去做君子、做圣贤。所以单亲子女也同样可以成圣成贤的。孔子也是幼年丧父,孟子也是幼年丧父,释迦牟尼佛一出生他母亲就过世了,范仲淹他父亲也是很早年过世,他们都成为圣贤人物。所以只要真正认真学习和实践圣贤的教诲,哪怕是环境不怎么好,也不会有妨碍,关键是靠自己。我们看了凡先生,童年丧父,他的母亲就希望他去学医,不要去考功名,因为考功名这条路子是一条很有风险的路子。古人讲「学而优则仕」。真正要考取功名,不单只你自己学识要高,而且真正要有福,你要有这个命,没功名的命,哪怕是很有才华的人,最后可能还是老于窗下。所以了凡先生的母亲就劝他不要读书,来学医术,治病救人,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同时也能够救济病人,自利利他,这不是很好吗?她说你的父亲在过去也是这么希望的,希望袁了凡将来做一个好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是父母的心愿,可见得这个家庭可以说也是个善人的家庭。你看袁了凡父亲的遗愿,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治病救人,不是希望孩子大富大贵,真正为社会做出有益的事情这才是真正有意义。所以我们可想而知了凡先生的家教也是很不错的,父母有这么良好的善愿,一定教导的孩子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是什么样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存心,往往就影响自己的孩子。

  而知道,善必有善报,恶必有恶报,《易经》上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善良的家庭,将来的子孙一定会好的,一定会发达的。我们晓得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他在小的时候跟了凡先生差不多,他的父亲也是很早就过世,结果母亲也改嫁了,范仲淹只能到破庙里面去读书。有一次范仲淹跟这些朋友们一起,遇到了一位看相的高人,大家都找这个看相先生来看相,看自己将来能不能够考取功名,能不能够发达。范仲淹也就问算命先生,他说:先生,你看我这个相貌,将来能不能够做宰相?算命先生一听,这个年轻人口气不小,一开口就要做宰相,年纪轻轻的,口气挺大的,表现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样子。范仲淹看到算命先生这么一个样子,马上就改口,就问他,他说如果宰相做不了,你看我能不能够当一名医生?古代的医生不像现代收取很高的医药费,所以医生现在都是比较高薪的阶层,但是古代医生都是非常清贫的行业,就跟教书的人一样。虽然是清贫的行业,但是受到世人的尊重。为什么?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而老师教化世人,所以特别受到大家的尊重,可是生活都是很清贫的。

  算命先生听到范仲淹这么一改口,就问他,你怎么一开口说要做宰相,一下子就掉到要当医生?范仲淹就回答说,唯有宰相和医生可以救人,如果当不了宰相,不能够帮助普天下的人民,那我就要当一名医生,救得一个是一个。你看看范仲淹的存心,真的是仁爱,他没有想着为自己。所以算命先生很感动,竖起大姆指称赞他说,你这种存心是真宰相也!结果后来范仲淹果然当了宰相,为朝廷建功立业,出将入相,而且他自己儿子也当了宰相。所以你看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范仲淹的家庭,范家一直到民国时代都非常好,都受到世人的尊重,连印光大师都赞叹他。所以我们晓得,真正读书学文,立志要做圣贤,不管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行业,你看做医生也好,你教书也好,都要做圣贤。圣贤就是对宇宙人生真相明了,真正能够为世人、为社会做个好榜样。

  了凡先生他受自己父母的这种希求,于是就发愿当医生。有一天上山采药,就路过了慈云寺,慈云寺是在江苏省的吴江,就是了凡先生的家乡。慈云寺现在还在,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寺院,它始建于三国孙吴时代,刚开始叫做广济寺,后来在明朝天顺年间改名为慈云寺,慈云寺里头有一个塔叫慈云塔,现在也属于是旅游圣地。这个寺院的名字「慈云」,慈悲的慈,云彩的云,这个名字本身就很给人启发。这个慈是代表慈悲,无私的这种大爱,大慈大悲,这是讲我们的存心。这个云是代表什么?不空不有,亦空亦有。你看这个云在空中,你在地上看到空中的云好像真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要是坐着飞机穿过云层看见,其实它没有一个真的东西,都是一些水气的凝聚,所以它是代表空有不二。这是佛门教学你看用名字,起名都是提醒人觉悟的,表示我们存心大慈大悲,但是又要明了,宇宙人生是什么?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用云字来代表。你看人作梦,梦是空的,是梦,它不可能真有,但是在梦中明明又见到这些山河大地、这些人物,遇到一些事情真有,梦里真有,所以它是不空又不有,真空妙有。这是智慧,有慈悲、有智慧才能够普度众生。

  寺院古代都是教学的机构。在古来的教育有两大方面,一个是儒家教育,一个是佛陀的教育。佛教是在公元六十七年,在汉朝明帝永平十年,正式传入中国,当时首都在洛阳,于是在洛阳建立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家寺院,是由皇帝下令,用它来推行佛陀教育的机构。寺在古代是直接受皇帝领导的机构,这个机构叫寺。儒家的教育由宰相来领导,它称为礼部,礼部就是儒家的教育部。所以儒家教育由宰相领导,佛陀教育由皇上直接领导,它是教育。我们的师父上人详细讲过一个《认识佛教》,都给我们详细说明了寺院里面这些教学的道具,佛像,乃至供的鲜花、水果、灯、水,都是艺术的教育,所以它这里面没有丝毫的迷信。古人都了解这个情况,都知道寺院不是宗教场所,它是教育的机构。所以常常读书人都会到寺院里去读书,像范仲淹小的时候就在寺院里苦读的,因为寺院里面有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叫做藏经楼,里面的藏书很丰富,不仅是佛教的经典,而且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乃至各行各业的这些丛书、善书,都收集在里面,所以它是个读书的场所。寺院里所住的出家人他们都是有道德、有学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这些人,读书人有时候有问题了,都会向出家人去请教。所以真正寺院的功能就是推动、从事圣贤教育的机构。

  了凡先生在慈云寺路过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位老者,是一位道长,长长的胡子,高大的身材,飘飘若仙,真是仙风道骨。这个时候了凡先生见到道长,立即给他作揖行礼。《弟子规》做得好,「路遇长,疾趋揖」。上前行礼,对老人家非常的恭敬。结果这位老道长见到了凡,当年他才十五岁,于是就跟他讲,说孩子,看你的面相应该是一个读书人,将来是可以考取功名,是会能够得到国家的俸禄的,你为什么来这里砍柴、采药,为什么不读书?看你的命相,明年你就应该考取秀才。结果了凡先生就把他自己为什么不读书这个原委向道长报告,这是家里因为父亲的遗愿,母亲也是希望自己弃文学医,所以就没有读书。然后了凡先生就叩问这位老者的姓名、他的籍贯,是哪里人。

  老人家就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得邵子《皇极数正传》。邵康节先生的《皇极经世书》是一部命理学的名著,它是一种高等数学,可以用它来算一个人的吉凶祸福,乃至一个国家的国运,一个世界的世运。老者说我这部《皇极经世书》,按照命理应该是传给你的。你看这位老人家,见到了凡先生,就一下子断定了凡是他的传人。大家觉得不解了,凭什么这么说?当然我们抛开他们这种会算命的、会看相的这些功夫不谈,光看这种相,了凡先生小小年纪,对待老人家这么恭敬,这种恭敬真诚的态度,就可以传承大法。你看他见到老人家,《弟子规》的那条「路遇长,疾趋揖」他做到了。老人家问他,你为什么不读书?了凡就跟他讲了为什么不读书,你看,「问起对,视勿移」,这《弟子规》做得不错!所以我们晓得,要真正传承大法,传承古圣先贤的教育,一定要重视根本。根本在哪里?《弟子规》,《弟子规》做到了这才能入门。所以老师真正找传人看什么?看一个人他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弟子规》。所以我们师父上人你看这些年讲经里面,大力的提倡大家要落实《弟子规》,如果《弟子规》都没有做到,那学佛是不可能成就的,往生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弟子规》都做不到,佛经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没你那一分,善人都做不了,怎么能够做圣人?怎么能够成佛?

  了凡于是就把孔先生带回家,因为孔先生说要传给他《皇极经世书》,很高兴,证明了凡是个好学的人。你看他有诚敬、有好学,前面他能够遵循父母的愿望,这是有孝心。生活,因为家庭比较贫寒,母子相依为命,所以他要靠学医去救人为业,生活一定是很清廉。所以他可以说有孝、廉、诚、敬、好学的优点,这样的人才能够传承法脉。所以我们希望能够传承圣教,真正不忍圣教衰、不忍世间苦。看到众生苦难,是什么?圣教衰微,所以众生才会迷惑造业而受报。我们真正觉悟了,于心不忍,所以要发心传承圣教。传承圣教这个基础就在于这五方面,孝、廉、诚、敬、好学,具体的说就是落实《弟子规》,这样子才是一个真正发心学佛的人。

  了凡先生把孔先生请回家里,拜见过母亲,然后母亲就吩咐了凡,说你要好好的款待这位老先生。首先试验一下这位孔先生算命的本事,就问了他一些事情,结果一问,发现这位孔先生算得是太准了,过去的事真是算得一点都不差,非常灵验,证明孔先生是位高人。于是母子两人就相信了孔先生的建议,了凡就开始读书,萌发了考取功名的念头。当时正好他的一位亲戚,一个表哥,说有一位叫郁海谷的先生正在开私塾教书,于是就到那边去学习。所以就拜郁海谷先生为师,开始学习,准备将来去考试。

  下面我们来把其中一段经文拿起来念一念,因为我们的学习时间我们尽量的浓缩,所以有一些比较不太重要的经文我们就略过,只是用白话的形式给大家介绍,比较重要的经文我们就提取出来学习。请看经文: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这一段经文是孔先生为了凡预卜终身休咎,把他这一生这些流年祸福都给他算出来了。说他在县考,考试有县级的考、有省里的考(府考),县考童生他考到第十四名,府考,这就是在省里的考试,考到第七十一名,在提学考,提学考相当于省里的教育厅厅长主持的考试,就考第九名,这都是明年他的运。结果明年赴考,三处的名数皆合,都合他原来算定的。后来又请孔先生预卜他终生休咎,看他一生,说他哪一年考第几名,哪一年当补廪。补廪,廪就是廪生,它是秀才的一个等级,这种秀才他是吃国家的俸禄,由国家来给他薪水的,给的薪水是用米、用粮食来算的,叫廪米,这是如果有空缺的时候才能够补进去,如果没有空缺你就不能够成为廪生,所以叫补廪。他说某年补了廪生,某年就当了贡生,贡生是秀才的最高等级。结果当了贡生以后,他就会做四川的一个大尹,就是一个县长,在任三年半他就退休了,就告老回家。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丑时是相当于早晨一点到三点的时间,他就寿终正寝,这是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而且没有孩子,没有后代。所以了凡先生把孔先生算的命『备录而谨记之』,都做好备忘录,这是孔先生为了凡算他的一生。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接下来再看了凡先生到底是如何。好,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刚才我们学习了《了凡四训》里头,了凡在十五岁的时候遇到这位孔先生,孔先生给他算终身休咎,把他这一生主要的事情都给他算定。每一年考试考第几名,吃多少国家的俸禄,到哪一年寿终正寝,统统都算出来了。从那以后了凡先生确实凡是遇到考试,考取的名次都跟孔先生算的一模一样。有一次出现了一个小的波折,就是孔先生给了凡算他补了廪生以后,这是秀才的一个等级,刚才讲的,廪生是吃国家俸禄的,等于是我们现在说的公费生,他拿多少公费?应该拿九十一石五斗这么多米就应该出贡,就是从那一级就提升为贡生了,结果他吃廪米吃了七十几石的时候,突然间遇到一个屠宗师,这是一位教育厅长,姓屠,这位屠先生竟然把他批准成为贡生,这跟孔先生算的命运不一样,提前了,提前补贡。所以了凡先生就有疑惑了,不是应该吃米吃到九十一石五斗米才会提升为贡生,怎么现在提前了?结果后来果然被一位代理的提学,就是代理的教育厅长杨先生,把这个建议给驳倒了,不准了凡补贡,结果他这次没办法提前。最后一直到了丁卯年,到了凡三十三岁那一年,当时的教育厅长叫殷秋溟,殷先生看到了凡先生的五篇文章,觉得写的非常好,他说这五篇文章就是五篇奏议,是写给皇上的奏议,写得太好了,怎么竟然没有补贡?怎么能够让这样一种学问深厚的人埋没于窗下?赶快去补贡,就把了凡提升为贡生。结果一算,前面所吃的米粮果然是九十一石五斗米,跟孔先生算的是一模一样,一毫都不差。所以真的是了凡先生彻底服了。所以经文上讲: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到这个时候了凡先生彻底相信命运,真的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强求不来的。你该吃多少米,吃到哪一个时候,这都有命定,什么时候发达,什么时候退休,统统逃不过命运。所以他的心彻底的定下来,不再妄求,他知道求也求不到,所以『澹然无求』。他补贡以后,就是当了秀才的最高等级了,做了贡生,这种贡生就应该入到国家所办的大学去学习。那时候的国家大学叫做国子监,在明朝有两个国子监,一个在北京,一个是在南京,所以他先到北京去,当时叫燕都,在北京住了一年。在国子监留学的时候他是终日静坐,也不看文字,真正是心灰意冷,知道人一生确实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没办法求,所以他书都不看了,知道该升官就升官,该退休就退休,完全服从命运的安排,这是彻底的宿命论。等到他己巳年,那时是三十五岁的时候,他从北京又回到南京,在南京准备就读南京的国子监,那里是大学,结果还没有入大学之前,正好路过南京,南京有一座栖霞山,这是佛教的名山,就准备访问当时在山中修行的一位高僧云谷禅师。

  结果这位云谷禅师接待他,当时云谷禅师是众人都知晓的一位开悟的大德。云谷是大师的名号,他的法名叫法慧,所以我们叫他云谷慧禅师,他是参禅的,在参禅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大德。这位高僧是十九岁出家修学,开悟之后,他韬光养晦,专门在山里修苦行,从不沾染名闻利养。后来被一些达官贵人知道了,这么一位有德行的大德,于是都纷纷来向他请教,并且帮助他复兴了栖霞道场。老人家在山上不担任任何的执事,只是躲在后山一个人迹罕见的地方,叫做天开岩,在那边苦修。大师平时接待来访的客人方法都很特别,来了客人,一句话不说,丢个蒲团给你,就让你打坐,就跟你对坐,到必要的时候才开示你几句,点醒你。所以这种教学的方法非常特殊,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大德。这时候了凡先生也慕名前往来拜访云谷禅师。我们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凡也一定是个学佛人,家里可能也是信佛的,所以特别有善根,来到南京,路过栖霞山,他也会来拜访大德。结果到了山上,在一个房间里,云谷禅师也是这样,扔给他一个蒲团,就让他打坐,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就让他参。大师也在那里打坐,两个人就在这个房间里面对坐了三天三夜,一句话都不说。三天过去了,云谷禅师发现来的这个人不简单,他也不打瞌睡,也没有打什么妄想,坐得很安定,所以云谷禅师这时候就发话了。要知道,当人坐了三天三夜以后,这个身心完全定下来了,心定了之后老师才发话,才开始教学,这种方法确实是好。如果一个人他心浮气躁,他心定不下来,你给他讲什么他听不进去,左耳进是右耳出。所以必须让他把心定下来之后才开始教育。这么一教,确实是帮助了凡先生这一生转变命运。我们来看经文,看云谷禅师是如何开示的。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云谷禅师就说了,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区别在哪里?就是因为凡夫有妄想,有妄念缠缚,跳不出妄念的这种束缚,圣人是彻底的放下了妄想。在佛门里讲三条,妄想、分别、执着。把执着放下了,这就成为阿罗汉;小乘圣果,把分别放下了,这就是大乘菩萨;把妄想放下了,这就成佛了。所以凡夫和成佛其实只有一个区别,就是凡夫有妄想分别执着,佛没有。云谷禅师就对他说,我看到你打坐坐了三天三夜,竟然没有起一个妄念,好像是个圣人一样,你用的是一个什么功夫?就问了凡。结果了凡先生很老实,他说我的命运都给孔先生算定了,荣辱死生皆有定数,没办法改了,所以我想要妄想也没有用,因此我就不妄想了,不打妄念了。你看了凡先生他的功夫也很不错,平常人没这个功夫,平常人是妄念纷飞,但是他不起妄念,他的妄念没有断,但是是伏住。为什么能伏住?因为他彻底明白了「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他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所以他就有这种功夫,不起妄念。一个人能不起妄念心就清净,他的受用就比平常人要好,他没有烦恼,一切都听从命运的安排。

  了凡先生他是一个中根的人,并不是上根人,如果是上根人,云谷禅师这么一点,他就会开悟,但是他没有开悟,他还是凡夫。云谷禅师就因材施教,不能把最高的法门传授给他,就传授给他什么?改造命运的方法。改造命运的方法,确实断恶修善而已,真正能把断恶修善落实了,我们就能够改造命运,这个每个人都能达得到的。云谷禅师听到了凡先生这么回答,哈哈大笑,他说我以为你是一个英雄豪杰,好像是个圣人,听你这么一讲,你还是个凡夫。为什么是凡夫?因为他不明白「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所以他是一个凡夫,但是他却是一个标准的凡夫。为什么说是标准凡夫?因为他的命运给孔先生算定之后丝毫都没有改。如果是修善的人,他可以把命运改得更好;如果是一个造恶的人,他的命运原来的福报都被消减了,会愈来愈差。但是了凡他命运也没有好,也没有差,完完全全按着命运所束缚的去走,所以我们称他是标准凡夫。

  他的心很定,真正心定的人他就能够接受善知识的教诲。所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缘,遇到了云谷禅师,就为他开示改造命运、重建美满人生的方法。这也是了凡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深厚、具足。什么叫善根?他能够接受、能够明了善知识的教诲,他能懂,能够懂的人这是有善根。什么是福德?对于善知识的教诲能够深信不疑,能够依教奉行,这就是有福德。

  所以了凡先生听了云谷禅师的开示之后,他就依教奉行,所以他真的能改造命运,这是他的福德。如果对善知识的教诲你明了了,但是不肯去依教奉行,那你的明了也没有用。说老实话,还是不明了,真正明了了怎么会不做?好比是一个人看见一包是黄金,一包是黄土,摆在你面前,说任你选择,你可以拿一样。你真正明了这是黄金,那是黄土,当然你会取黄金,你不可能去取黄土。因为你真明了了,你才会真干;换句话说,不肯真干的,对这些圣贤教学、这些道理还是不明了,所以仍然要努力认真的去学习。所以听经闻法就非常重要,它能增长我们的善根。听明白了之后,真干了,这就是有福之人。遇到了云谷禅师这位善知识开示,这是最好、最殊胜的因缘,所以了凡真正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了,他这一生命运就能改过来。我们来学习云谷禅师的开示,这一大段的开示非常精彩。了凡先生听到云谷禅师的大笑,就不明白了,你为什么笑我还是个凡夫?

  【问其故。】

  问什么原因,为什么笑我?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云谷禅师说,人假如没有达到『无心』,无心就是没有妄念,这个心是妄想心,就是没有妄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妄想,就是不起心、不动念,那么阴阳就束缚不了他。如果我们还有妄念,这个时候就会被阴阳所束缚,那就有数了。你去算命看相就能给你看得出来,为什么?你逃不出阴阳命数。阴阳命数怎么来的?你的妄念所生出来的,这个道理很深。古代有一位禅师,他的禅定功夫非常好,真正入定的时候一念不生。结果有一天他的命数到了,阎罗王就派两个小鬼去拿他。可是因为这位禅师在入定,一念不生,小鬼找不到他。结果就问土地神,说这个禅师怎么能拿得住他?土地神就想了一下,就告诉这两个小鬼,他说这个禅师功夫特别好,已经到了开悟的边缘,所以现在你要去拿他,必须要用一种方法勾引他出定,你才能拿得住他,否则你就对他没办法。他说什么方法?他说这个禅师什么都能放得下,就是一个钵,一个金钵,金子做的钵他非常喜爱,他对这个金钵还有爱恋之心,他对什么东西都放得下,就还一点放不下的就是这个金钵,你就在这个上面想办法。于是这两个小鬼就到他的房间里去弄他的金钵,声音响起来了,禅师在定中就听到有人动他的金钵,就动了念头了,怎么会有人来拿我的金钵,念头这么一动,结果就出定了,一出定,两个小鬼就把他拿住了。这个时候禅师就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上当了,然后他把自己的金钵拿起来往地下一摔,乓当一声,他就大彻大悟。原来就是这一个金钵放不下,障碍了他的开悟,现在他把金钵都放下了,就在把金钵扔到地上的时候,那一剎那间就大彻大悟,于是这个小鬼就再也没办法拿住他了,因为他已经不是在生死轮回当中的人,永远的跳出生死阴阳束缚,这就是圣人。假如还有一点执着,还有一点放不下,这些妄念就把我们捆在六道轮回,捆在生死当中。所以『安得无数』?你被阴阳所缚你一定会有数,有数就能给你算出来。

  云谷禅师继续开示说,『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凡夫虽然有命数,但是如果是个极善之人、大善人,数也拘他不定,也束缚不了他。为什么?因为他的善业太大了,超过了他命中所应有的那些福报,所以你给他算命就算不准了,他这一生修的善太大了。「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一个人如果造恶多端,哪怕是他原来很有福报,寿命很长的,但是他可能到不了晚年,可能家道中衰。为什么?造恶所产生的这些恶报,真是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他遭了殃。所以你看他的八字也算的不准,为什么?这是造恶得的果报。所以真是善恶报应都是在我们剎那剎那的念头当中,假如我们念念都修善,都是纯善,那么我们也能达到改造命运,命数拘我们不定,假如是造恶,恶念纷飞控制不住,原来有的福报也都大幅的削减。云谷说,了凡你二十年来,从十五岁到今年三十五岁,命运给孔先生算定了,都没有转动一毫,没有一丝毫的改变,你说你是不是凡夫?

  所以真正的圣人就是能转。《楞严经》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来就是圣人。所以圣人他能转境界,命运就是我们的境界,他能改造。还有我们的面相也能改,看看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看看我的相貌是愈变愈好还是愈变愈丑?愈变愈庄严还是愈变愈难看?从这个面相中可以观察我们自己的心态,相由心生!很多人说我的相貌跟小的时候比起来大有不同,小的时候我的相片看起来,一个非常冥顽不化的小孩,很愚钝,很不开化的样子,但是通过父母的教化,老师的教育,相貌确实比以前改了。这是什么?只要改心,现在学佛了,心态比过去善良,比过去明白了,这就是转变。当我们的心转变的时候,相貌也跟着转。有一位居士刚才还跟我讲,他说看你这几个月,因为我是从今年一月份开始放下工作,在昆士兰大学辞职了,不当教授了,全职跟着师父上人学习圣教,学习讲经,在几个月前看到我讲的,风度、仪态现在又比以前有进步了,这就是在转。如果不肯转,或者不会转,云谷这里的笑话也就适合我了,岂非是凡夫!所以凡夫就不懂转,转不过来,圣人就能转变。了凡听了云谷禅师这一席话就好像有点明白了,就继续请教。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了凡先生问,这个命数能躲得过吗?云谷说: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云谷禅师回答得好,他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运是谁去创造的?不是上帝,是由我自己创造的、掌握的,这个福也是自己求得的。假如我们真正了解佛经里说的教诲,宇宙人生十法界的依正庄严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你就彻底明了这句话的意思。这个我就是指我的心,一切法由我心所现、我心所变,所以要改造命运就是改造我自己的心,要求福就要养自己的纯善之心。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倡构建和谐世界,从哪里开始?也是由我心开始,真是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内心和谐了,世界才能太平,内心里还有对人的对立、矛盾、冲突,我们看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有太平?怎么可能有和谐?家庭也是一样,内心真正达到和谐,没有跟人对立,没有跟人冲突的念头,这家庭也和谐了。所以样样都是要从内心当中求。所以他讲『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这两句话,「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是诗书,古圣先贤的教训,他们的教诲。「的为明训」,就是的的确确是真实的、智慧的教诲。

  云谷说『我教典中』,这是讲佛教,因为禅师是出家人,「我教典中」就是指佛门的经典里,说什么?『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有求必应,这是我们常常在佛经里听到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什么都能得的到,关键是你是不是如理如法的求。如果我们求富贵、求男女,这世间人都是这种求,男女就是儿女,求富贵的、求儿女的、求健康长寿的,是不是说我去佛门里装个香,求我们的佛爷给我们降福就能得到?我们看有的人得到、有的人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这是因为他不懂得如理如法的求,这些都是福报,福报要从布施中得来。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财得财富,布施法就得聪明智慧,布施无畏,就是为一切众生消除恐惧、消除忧虑、解脱痛苦,这是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要去做才行,不去做,光去烧香磕头,然后回到家里该干啥干啥,还是那样子造恶,没有存养自己的善念,当然得不到。所以真正如理如法的去求,你就能够得的到。

  禅师继续说,『妄语乃释迦大戒』。释迦牟尼佛制定的戒律,最基本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五戒,这是根本大戒。妄语就是根本大戒之一,就是讲假话骗人。妄语是释迦牟尼佛制的大戒,怎么可能释迦牟尼佛自己打妄语?所以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这么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佛不会骗我们的。《金刚经》里讲,佛是「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真正要相信佛菩萨的教诲,『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他怎么会骗我们?所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这个理很深,要知道一切法由心想生,假如我们存善心善念,自然就感应善的境界,存恶心恶念,就获得了恶的境界,这个境界完全是我们一念心所变现出来的。

  境界它停留的时间有多长?佛经里讲叫剎那生灭,停留的时间很短。我们这一念起来,佛经里打一个比喻,说一弹指有六十个剎那,你看这剎那的时间很短,一弹指大概是四分之一秒,一弹指里就有六十个剎那,一剎那当中就有九百生灭,你想想这个生灭速度有多快。所以一秒钟里面这样去折算,将会有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这个生灭速度太快了,我们自己肉眼没有办法觉察。你看我们看电影,电影是底片前进速度很快,所以我们看的好像影片里的这些人物他在连续的动作。它那是一秒钟换底片二十四次,所以你就被迷惑了,看到那个人好像在连续的动作,相续相,更何况是一秒钟里面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等于一个镜头一秒钟里面换了二十一万六千张相片,所以我们看这个境界真的是相续的相,我们怎么能够了解宇宙本来的面目是剎那生灭?而且这个生灭,前面一个相,我们说前面一张相片,和后面一张相片,两个相片是完全不相关的,分隔的两个相片,我们看它好像连在一起,那是什么?速度太快了,是我们的印象执着了前面那张相片,因而产生了这个念头,变成了第二个相片。所以我们的念头是本体,它现出这个宇宙就好比是个相片一样。前念现一个宇宙,现出这个虚空法界,然后这个念头一下子灭掉,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就灭掉了,然后第二个念头又起来了,也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这么短,第二念又现了第二个宇宙。所以前面一个念和后面一个念不相关,而前面一个宇宙和后面一个宇宙也是不相关的。你真正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要改造命运怎么改?在念头上来改,这是从根本上改。我们念头一换,把原来的恶念换了,变成善念,这一念的善,所现的宇宙就是善。这个道理很深,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所以要从根本上来修,从念头上去改,这才能够彻底改造。

  现在的科学家为我们也证实了这个原理,真正发现心念确实是对宇宙万物能够改变,比较相似的证明了《华严经》所讲的一切法由心想生的道理。日本的江本胜博士他从事对水的实验,做了十年,做了多少万次的实验,发现人的心念、人的语言,乃至文字,可以改变水结晶的结构。我曾经跟师父上人到过江本胜博士的实验室去参观过。他的实验其实很简单,譬如说接两个试管的水,一个试管上面贴上美好的语言,另外一个试管贴上恶毒的语言,语言是心灵的符号、是思想的符号,也就是给它加上不好的意念,然后进行冷却结冰,然后观察冰结晶的形相,照相照下来。这里给大家看两个照片,左边的这个照片是那个试管上贴着「真恶心、讨厌、我要杀你」这些很难听的恶毒的语言,结果你看这个水结晶的形相是不是很难看,很恶心?右边的这幅图是那个水结晶在「爱、感谢」这些语言心态上面的结晶,很美丽。这两种水是同一个水源出来的水,唯一不同就是给它加上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心态。证明什么?证明人的心态确实是对水结晶产生影响。

  江本博士还做了另外一个实验,在东京那里有一个琵琶湖,在一九九九年七月,因为琵琶湖的水很肮脏,他们总共召集了三百五十人,对水进行祈祷,用意念为污染的琵琶湖进行净化,结果发现祈祷之前的水结晶,你看左边这幅图,和祈祷之后的水结晶,你看完全不一样,这个水在祈祷以后变得纯净了。所以他们这种祈祷真正产生作用,净化了琵琶湖。这个原理现在江本博士提出,要改造地球的污染环境,起码是净化水资源方面,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没有副作用,大家用美好、良善的心态去祈祷。我们知道水如此,整个世界万事万物不都是如此吗?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对世界进行祈祷,我们可以构建和谐世界。所以正证明佛在三千年前就讲出的道理,一切法由心想生。所以当我们遇到不好的命运,命运坎坷的时候,要知道不可以存有怨恨心,不可以存有这种恶的念头,不怨天、不尤人,知道这都是过去的因果。如果我还起恶念,只会把我的命运变得更差,一切法由心想生。我们如果想让明天更好,就应该存着一颗善良的心态,存着爱心、存着感恩的心,甚至感恩舍弃我的人,感恩鞭打我、折磨我的人,因为他们成就了我的德行,他们令我自立,他提升了我的境界。当我们存着这种心的时候当然命运自然就改了,而且是当下就改了,你会觉得自己很幸福快乐,没有忧愁、没有忧虑,只有爱、只有感谢,你看当下就改了。就像我们刚才所讲的,这个念头一换过来的时候,整个宇宙都改了,当下就改。所以我们关键是用真诚之心,这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真意。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学习云谷禅师的开示还没讲完,明天会有更精彩的开示,我们明天再来学习。谢谢大家。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  锺茂森教授主讲  (第二集)  2007/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1-0002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了凡四训》。昨天我们讲到了凡先生考取了秀才以后,补了贡生,从北京的国子监留学归来,到了南京,还没有入南京国子监之前,就到栖霞山去拜访云谷禅师。他们在禅堂里对坐了三天三夜,禅师看见了凡先生竟然一个妄念都不起,所以就问他用的什么功夫?了凡先生也很坦白,告诉他,我的命已被孔先生算定了,所以也没有什么可打妄想的地方。结果禅师就笑他,说我原来以为你是豪杰,岂知你还是个凡夫。为什么?因为他还不懂得「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道理;换句话说,他还受命运的束缚,不能够像圣人一样超越阴阳之外。所以禅师就给他开示,这一大段的开示非常精彩。了凡先生受教以后就真正依教奉行,改造命运。

  我们就谈到昨天讲到禅师的开示「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他特别引用了佛典所说的,「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真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就继续从这里开始学习,请看经文: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了凡先生听到云谷禅师的开示以后,他还是有疑惑,他就问,他说『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孟子说有求就可以得到的,那是因为是求在于我,像道德仁义,这是我可以求得到的,因为不受别人的支配,我可以增长自己的道德仁义,哪怕是在困境当中,也能够求得道德仁义,可是功名富贵如何求得?这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它不能是我自己能够支配得到,怎么样能求得到?我们来看看云谷禅师的回答: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段开示可以说是本篇点睛之笔。云谷禅师是一位真正开悟的大德,他给了凡先生点出来。因为了凡是一位学儒的,读书人,当然熟读孔孟的经典,所以他引用孟子的话,说道德仁义是可以自己求,功名富贵是不是求不到?这是了凡先生自己的理解。禅师说,『孟子之言不错』,孟子没说错,是你自己错解了孟子的真实义。错解在什么地方?这是因为下面所说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我们所求的功名富贵,都是属于福报,福报要去种才能得的到,所以福田就是给我们种福的。福田在哪里?六祖说,这一切的福田就不离开我们方寸之心,我们的心就方寸大小,这是我们的心地,只要在我们心地中去求福,就能求得到;道德仁义可以求到,功名富贵也能求到,长寿、儿女、一切的福报都能求到。所以他说『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真正从内心中求,一定能够感通。这个心是指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心性当中具足万法。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说到,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也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是每个人都具足的,都有的,谁都不缺,佛有,我们凡夫也有,而且这心性是十方三世诸佛同一心性。像释迦牟尼佛是过去佛,阿弥陀佛是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我们是未来佛,还没有成佛,还是众生、凡夫,这叫三世诸佛,是同一心体,同一心性,这个心性里头具足万法。所以六祖说是能生万法。

  功名富贵属于万法,儿女、长寿属于万法,这些都能够求得到,关键是我们要懂得怎么求。这个求,最重要的,这里说是通,「感无不通」,要通心性,才能求到。这个通就是贯通,贯通宇宙的一切维次的空间都能贯通。用什么方法来贯通?佛教导我们,要用真诚心去贯通,真的所谓至诚感通,真诚到了极处就能贯通,就能够通入我们的自性。真诚,何谓真?真就是不妄,没有一点虚妄。何谓诚?清朝的曾国藩先生给诚下了一个定义,说这个诚,「一念不生是谓诚」。当我们一个念头不生的时候,这就是诚。换句话说,假如我们心里还有一个念头,不管什么念头,只要有念,那就是妄念,那就不诚了。所以佛法教我们怎么样恢复我们的真诚?要把妄念放下,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现在我们这些真是凡夫,什么叫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从早到晚是妄念不停。平时打妄念都不觉察,等到我们念佛的时候或者读经的时候,才发现那个妄念真的是铺天盖地,止都止不住。念经、念佛的时候我们才能觉察,平时连觉察都觉察不到。所以我们怎么可能能感通?我们怎么能明心见性?所以真正把我们的这些妄念放下,这就能够回归自性。

  要放下妄念第一步首先放下执着,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执着放下。执着就是不要勉强用自己的意思去控制、去占有,非得按我自己的意思行事,这就是执着。先把这个执着放淡,要放下,再进一步把分别放下,一切的好坏、善恶、美丑,这些分别心我们要放下,对一切事、一切物都不分别了。真正能够打心里面承认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不管什么人、什么事,都是好的,都是来成就我的,这样才能够把分别放下。然后再进一步提升,就是练不起心不动念,让自己的心像镜子一样,去面对每天的大小事情,就是练这种忍,忍住不动念头,一切都随缘。如果真正能做到这样子,就回归自性了,那你就得大自在了。为什么?你真正见了性的,就整个宇宙都是你的,你跟宇宙融成一体,真的是得大自在。

  所以禅师说,『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我能够求到的不单只是道德仁义,而且『亦得功名富贵』,因为这些统统都是我心性中本自具足的,我只要从我内心心性中求,这些统统能得到。所以孟子说的『求有益于得』,那是什么?真正往心性中求,这就『内外双得』,因为既得道德仁义,又得身外的功名富贵,这叫双得,这种求就有益于得了。我们有时候就会问了,说我自己要求些什么事情,到佛菩萨那里去求,可是求不到。为什么求不到?要知道,如果是求不到的,那就是有业障,障住了你的所求。怎么来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忏悔业障,我们的业障忏除掉了我们就能够得了。什么叫忏除业障?就是改过自新。譬如说我们的行为有过错,要把它改正过来,我们的思惟、我们的念头里面有恶的,要把这个恶转为善,这样去扭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业障就消除了。断恶修善就能够帮助我们回归自性,业障消除了真的就是有求必应。所以我们从这里才知道,原来增长道德仁义和增长功名富贵的福报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只要我们真正断恶修善,回归本性,这统统都能得到。下面禅师继续开示: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所以我们求一定要懂得向心性内求,不是向外求,求人这很难。古人讲「登天难,求人难」。你向外去驰求,这很难。在好多年前,至少五年前,有一次我有幸跟着师父上人去日本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会议。在旅途上师父就跟我提起,因为我当时在澳洲昆士兰大学任教,他提到说,在大学里面应该建立一个学佛社,让大学生们都能够有机会遇到佛法。当年我们师父的老师李炳南师公,他在台湾就举办大专佛学社,举办这些课程,结果那一批学生出来以后,都成为在佛法里属于中流砥柱的人物。所以培养人才要从这些年轻人当中开始。师父给我这么一提,我自己就发了愿,希望在大学里面能够成立学佛社。但是有了这个愿,不容易实现,因为有谁愿意来学佛?所以我自己内心就求,不向外求,我不去拉拢人,不去拉大家一起做学佛社,这很难。曾经也跟几位同学谈过,他们都表示不感兴趣,没有这样的人发心做。于是我就每天做早晚课的时候就回向也回向这一条,希望我们大学早日成立学佛社,以弘扬佛法,利益大众。结果回向了三年,终于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愿意跟我一起做。于是我们就开始每个礼拜开展这种教学课,讲《弟子规》、讲《无量寿经》,讲这些佛法,跟大家一起探讨。现在学佛社也正式成立了,因为学佛社成立要经过学校的一个比较繁琐的手续,至少要七十个人来报名参加,这才能够成立,我们顺利的过关。所以真正感觉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现在不应,那是因为自己有业障,或者是众生福报还不够,还没现前。所以从心性中求,自己每日反省改过回向给众生,众生福报增加了,好事才得以成就,这样的求也没有烦恼。如果是去求人,求这个求那个一起来做,大家不答应,你不是生烦恼了吗?这叫『内外双失』了。所以懂得如理如法的求,这就真正内外双得。所以要懂得,如果事情没有成功要懂得反躬内省,我自己德行不够,所以不能够感通,不能够感化人,没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发心来跟我一起做事情,这是我的德行不够,我们讲反躬内省,这就能够内外双得。如果是『徒向外驰求』,那么『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矣』,向外驰求这叫攀缘,攀缘的你要求,「求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方法。确实有很多过来的人他们求到了,他们有他们的方法。譬如说一些大富人、这些长者、大财团的领袖,像Bill Gates(比尔盖茨),这是Microsoft的老总,这个人他念大学都不念了,退学,自己做计算机的软件,结果发达了,成为世界首富。人很年轻,现在还四十多岁而已。他的传记现在也出来了,大家很多人看了比尔的传记,纷纷要效仿他。可是你去这么做,你按照他走的路去走,你能够成为世界首富吗?我看不容易。为什么?得之有命,看你是不是这个大富的命,如果你命里没有这个福报,你按照他的方法去求,你也求不到;你命里有这个财富的,你才能够得的到。

  所以要了解这个情况,我们才知道,要求富贵、求福报要懂得种因,不能够只看那个果。他所做的、用的方法去求,那是他的缘,他过去生中种财布施的因,加上这一生用这个方法,这是缘,因加上缘才能结果,他就得到了世界首富的这个福报。我们光用他的缘,没有这个因,这不行。所以真正懂得种因,才能真正得到福报,否则的话就是内外双失,故无益。如果是徒向外攀求,而不懂得回归本性,不懂得种善因得善果,那么在内往往会失去道德仁义,不安守本分,甚至用那些不如法的方法去求,这就亏欠了道德仁义。在外,你命中没有这个福报的,你怎么求都求不到,哪怕是你偷、你去抢,也得不到这个财富。为什么?命里没有。所以内外双失了。这种人我们称他叫小人,他是胡涂!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他懂得怎么求,如理如法的求,内外双得,「内得道德仁义,外得功名富贵」;小人反之,冤枉做了小人。

  下面云谷禅师就为了凡先生开示改造命运的方法,前面告诉他根本的理论,要改造命运要知道往心性中求。具体做法这下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禅师告诉了凡说,孔先生算你不应该有科第,不应该生子,这都是天作之孽,这些都可以避免的,都可以改变的,但是如果你自己不肯改,那就没办法。所以禅师说:

  【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这句话是说,你现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命自我作,福自己求,你赶紧扩充德性,要积功累德,力行善事,努力的去做善事,多积阴德。这善事里面,有的是阳善,有的是阴德。阳善就是你做的善事大家都知道,都赞叹你,甚至报纸要把你的这些善事报导出来,这种叫阳善。你得了好的名声,是个大善人,你的福报就报掉了,那后福就没有了。这个阴德是别人不知道你做了善事,你做了善事没有人知道,这叫阴德。真正有阴德才是后福无穷。所以我们做善事不要求人家知道,不要为别人报导、为别人知道才去做,如果有这种心,本身就不善。为什么?还好名,这名闻利养都还没放下,这是以恶心去行善事,他能得什么福报?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他懂得修阴德,懂得韬光养晦,甚至躲到深山老林里面去修行,等到有因缘的时候才出来为大众服务,古人讲闭关。现在我们师父上人他希望招收十个学生,闭关十年不出来,不在外面抛头露面,真正韬光养晦,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为将来和谐世界做出大贡献,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出大贡献。真正发心要这么做的人,这才是真正积阴德,他的阴德才积的厚。禅师继续开示,说: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易』就是《易经》。《易经》上讲,教人『趋吉避凶』,就是要懂得如何得到吉祥,如何避免凶灾,这叫「趋吉避凶」。既然《易经》教的是君子,君子是什么?大公无私的人那是君子,他懂得修养德行的人,这是君子。所以君子用《易经》来算自己、参考自己,看到自己命运不够好,知道这是我自己过去生中做得不够,善因不够圆满,或者是有恶,这一生会有这个报应,他不会怨天尤人,他会什么?改造自我,断恶修善,就自然趋吉避凶了,这种人是君子。如果是说算了命,看到命不好,说走北方不吉,就偏偏走南方,这在果上去改。改不改得了?改不了。这种人不是君子,他不懂得反求诸己。《易经》不是为这些人来谋划的,《易经》是儒家十三经,是圣典,怎么可能教人家搞这些宿命论?它是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命运以后,好好的改造,这样是根本上的趋吉避凶。所以你看,如果说:

  【天命有常。】

  这个命运改造不了,了凡先生有这个疑问,命运可以改造吗?禅师说如果命运改造不了,那何来讲趋吉避凶?

  【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这句话不是等于废话吗?《易经》上这么说,正说明天命是可以改造的,我们是可以重建美满人生的。所以你看《易经》这个易字就是讲转变,万事万物都可以转的。怎么转?从心转,因为心是根本,心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从内心中转,从内心中求,才能够有效果。所以我们这样子来学《易经》就懂了,原来《易经》也是教导我们进德修业,不是搞宿命论。《易经》上: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了凡先生他是个读儒书的人,当然《易经》他曾经读过,儒家十三经,读书人都会读的。所以禅师就用《易经》上的话来开导他,说《易经》开章明义第一句话就告诉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讲因果的道理,所以儒家也是讲因果,不仅仅是道家、佛家讲因果,儒家也承认因果报应。真正善人的家庭,他就必定有善福。这个庆就是福庆,他真正有后福。所以了凡先生读儒书还没读通,改造命运的方法他还不能彻底明了,他还不能够深信不疑。禅师这么一点化,『汝信得及否』,你真能相信吗?所以这么一问,确实让了凡开悟了。他不是大彻大悟,但是至少他在这一点上开悟了,就是明白了,明白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所以他信其言,真正产生了信心,立志要改造自我,重建美满人生。

  之后他就把自己过去所犯的过失、这些罪业,在佛前诚心忏悔,发愿改过,还写了一篇文章,立志改过自新。首先求登科第,求考上举人。考上举人的目的是为了报祖宗天地之德。所以不是完全为自己,是为了什么?为了光耀门楣,这是一种孝心。他发愿修三千件善事,用这个来回向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这种发露忏悔是改造命运的开始,《弟子规》上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我们有过失不要怕发露忏悔,不要怕被人看见,真正肯改过,这个过失就会改掉;如果要掩饰自己,怕被别人知道,这又增加了一条过失。所以了凡先生真正觉悟了,发愿改过,这是很难得,孺子可教也!

  于是云谷禅师拿出一本功过格交给了凡先生,把功过格介绍给他,告诉他,你每天把自己善恶的事情都登记在功过格里面。这个善事记录下来以后,如果是做了恶,你要把一条善事给退除。所以以过要折功,看看一天下来,到底有多少功剩下来。而且教他念准提咒,这是佛门的咒语,念准提咒来加持,让自己效果更加灵验。禅师教了凡先生念咒,目的是让他把妄念减少,因为在念咒的时候我们身心清净,不起其它妄念,把注意力、意念都集中在这个咒语上面,这样子效果就好。一来可以帮他恢复精神元气,了凡先生他不懂得爱惜精神,这是因为思考太多,彻夜常坐,通过念咒,帮助他放下这些思虑。第二个,真正改造命运要懂得从无思无虑处去感格。真正通自性才是彻底的改造。要通自性必须要放下我们的思惟、我们的起心动念,不思不议这才能够感通。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念佛也是一样的。所以要改造命运,除了做善事以外,还要念佛。念佛的时候关键是不起妄念,用一句佛号把我们的妄念给压住,当我们的妄念起来的时候马上觉察,然后就用阿弥陀佛就压下去,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不要被这些妄念牵着走。禅师告诉了凡: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

  这里是讲『符箓家』,这是画符的,通常是道家的人士,道士他们画符,画符能不能够灵验,这里面有学问。如果不会书符,符不会画,就会被鬼神耻笑。这个学问是什么?『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所以画符原来关键在于我们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把我们的妄念统统放下,这是真正的画符的真传。不在你画什么符,关键是你不起心动念。他说:

  【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这是画符的真传。他说当我们拿起笔来画符的时候,这个笔拿起来的时候,把我们的妄念统统放下,然后在一尘不起的时候,念头不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一点』,这叫做『混沌开基』,这一点点到了自性。道家都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真道、常道,不能用我们的思虑、语言去达得到的,要把这些统统放下,也就是佛家讲的不执着、不分别、不妄想,那么下这一点就叫「混沌开基」。混沌就是宇宙原本最初状态,就用这一点去开。也就是说如何通自性?用不起心、不动念。然后『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这一笔画下来都没有一个妄念,这个符就很灵了。所以灵不灵的关键处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

  画符如此,我们念佛道理也是一样。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关键也是在于不起心不动念,念这个佛就灵了。什么叫灵?就跟阿弥陀佛感通了。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法性土,心净则国土净。如果我们念佛的时候夹杂着很多妄念,甚至还有分别执着,还有跟人家的计较,还会念念念想到谁对我不是,谁说了我一句话冒犯了我,这些人我是非还夹杂在佛号里头,这就不灵验了。古人就讲了,「喊破喉咙也枉然」,这种念佛就是念几十年也没有办法感通。所以念佛的关键就在于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这九个字,这是我们师父传下来的箴言。这样子念佛就能够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感通。所以禅师说: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这个『感格』就是感应。跟什么感应?跟心性感应。宇宙一切万法,包括我们的福报,包括我们的命运,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真正能够跟心性感应,这样子的改造命运那就改的彻底。怎么样感应?要从无思无虑处感应,就是我们要把我们的妄念放下,用真诚之心,所谓诚则灵,这个诚就是一念不生,不诚则无物。所以要改造命运,关键是要有这种真诚之心。下面禅师说: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孟子他讲的立命之学,讲到『夭寿不贰』,这个「夭」就是夭折、短命,「寿」就是长寿,短命跟长寿它是一不是二。你看孟子所说的跟佛法里讲的不二法门相应。所以孟子我们想象他也是圣人,可能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为什么说「夭寿不贰」?当我们没有分别的时候,不分别短命跟长寿,这不等于不二了吗?短命不会为之悲伤,长寿不会为之欢喜,以不分别之心对待我们的命运。他说『夫夭与寿,至贰者也』,短命跟长寿这区别是最大的,『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你看如果我们不起分别的念头,心里面没有对立,那么你看谁是夭、谁是寿?短命和长寿又有什么区别?实际上短命跟长寿确实是我们人为那种虚妄的分别产生的概念。其实人根本不会有生死,他不生也不死,那何来的短命和长寿?西方的科学家们现在都已经为我们证实了,人生命轮回是确实存在。像美国的内华达大学一位雷蒙•穆迪教授,他是专门从事濒死体验研究。他发现很多这些临死的病人,抢救当中,自己的魂会出去身体以外,等他回来以后,他能够向医生报告刚才这个魂出去外面所见到的景象。有的人会见到家亲眷属,有的人甚至会见到一些神灵,这些神灵还会用一些奇妙的方法,在他面前显示他这一生的所作所为,让他自己去评价自己的一生,然后他回来之后告诉医生。这证明人有灵魂存在,我们说的死亡是我们这个肉体死亡,灵魂是不灭的,根本没有生死。你说这个灵魂哪有生?哪有死?我们见到生死是肉体的死亡。所以禅师说: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这是用孟子所说的『夭寿不贰』来开解,细细的去推演,这个丰歉也是不贰,『丰』就是丰收,『歉』就是歉收。就是说丰富和缺乏这也没有分别,是你自己的妄念在分别。当我们不分别、不执着的时候,丰歉就不贰了。真正有这种「丰歉不贰」的境界了,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然后你就能够立贫富的命了。为什么?贫富对你都不影响,这个命运你就自己可以掌控。怎么样才叫做立「贫富之命」?就是贫者安于贫,富者安于富。我贫穷我安在贫穷上面,我也很快乐,富贵的人安住在富贵里面,他也很快乐。像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一个富家人,很富有,他很快乐。颜回他很贫穷,你看《论语》上讲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孔子赞叹说「回也不改其乐」。他吃饭连碗都没有,拿个箪食,拿个竹子编的一个篓来做碗,喝水的时候拿个葫芦瓢,家里居住在陋巷里头,别人没有办法忍受这么样子的贫贱生活,但是孔子赞叹颜回,回也不改其乐。所以在子贡和颜回他们眼中,也是丰歉不贰,他们都得到快乐。这种是真实的学问。

  『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假如我们对「穷通」不分别了,就是我们的人生是困境重重还是很顺利,这个都不要去想,不要去分别,这样子就能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对于短命和长寿都不分别了,这就能够立生死之命了,这就是佛门讲的入不二法门。所以真正这种人叫做知天命,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他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了,他就活在快乐当中。所以: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云谷禅师跟了凡说,人生在世,看死生这个区别是最重。如果说夭寿都是不二了,死生都是不二了,那么一切的顺逆境界都包括在内,『该』就是包括。所以在顺境当中不起贪爱,在逆境当中不起瞋恚。人家来伤害我、欺骗我,甚至遗弃我、陷害我,我都能够常常怀着感恩的心对他。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智;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恩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恩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自立;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你的能力;感恩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你的定慧。所以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面,这样子才是真正立命的学问。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集)  2007/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1-0003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了凡四训》,请看「立命之学」。我们昨天讲到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禅师为他开示「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道理,而且告诉他断恶修善、改过自新,重新去营造自己的人生,而且要懂得不分别、不执着,用孟子所说的「夭寿不贰」这种理念来解释立命之学。禅师继续告诉他说: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禅师这里也是引用孟子的话,因为古代的读书人都读四书五经,对孟子说的他们非常熟悉,所以禅师教化人很懂得用善巧方便。『俟』就是等待的意思,这种等待绝对没有任何的攀缘,真的是要水到渠成。所以孟子说「修身以俟之」,告诉我们时时刻刻修养自己的品德,等待机遇的到来。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这里的『将迎』,就是念头里有起心动念,有攀缘心,所以真正做真实的学问要懂得自己存养自身的功夫,等待机遇到来,这是『积德祈天之事』。所以要改造命运要懂得积德。『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这个修身而俟之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修,一个是俟。什么叫修?就是身有过恶,自己有的一些习气毛病,要永远的断除。治就是对治,去就是去除,对自己的习气毛病不能有半点姑息,这是真正修身。没有任何侥幸非分之想,这就是俟。『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俟」就是等待,没有任何攀缘,「觊觎」和「将迎」都是指非分之想,都是起心动念向外攀缘,把这些念头都要斩决之,完全让自己的心地清净。『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果然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功夫,那么自性性德自然就流露出来了。「先天之境」讲的就是自性,回归到自性,要懂得自性当中能生万法,那时候才真正彻底改造命运,这就是入了佛菩萨的境界,这种学问才叫实学。

  所以什么叫实学?真正放得下,把恶业放下,这是修身,把起心动念放下,这是俟,等待。所以孟子说得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个放心就是把放出去的心给找回来,把那些妄念分别执着收回来,断除干净,这才是真正的学问,不是搞学术。我们师父上人讲经里常常提到,学儒和儒学,佛学和学佛,不一样。如果只是搞学问,做学术的研究,没有真实的去落实,不肯放下,那就叫儒学、佛学,你可以拿博士论文,你可以当教授,当知名的学者,但是还是没有真实的学问,真实的学问是要我们放下。放下了才能入境界,才能够得大自在,现在我们的社会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圆满的解决。我们现在看到这世界那么乱,天灾人祸频繁,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要有实学的人出来。现在要培养实学的人,就需要有真正发心的仁人志士、年轻人,他能真正想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求真实学问的方法有,我们师父这种构想都讲得很清楚,把三家的根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儒释道三家的根,要把它落实,真正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然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十年寒窗苦读勤学,这样才能够开悟,这才是实学。所以真正发心的人就要懂得修身以俟之,真正用十年的时间把心安下来,修养自己的德行、学问,等待将来为众生服务。

  下来禅师继续开示,他对了凡先生说: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了凡先生他跟我们一样都是凡夫,凡夫做不到无心,这个无心就是没有妄念,没有妄念这就是圣人。我们做不到就要先从第一步做起,就是控制妄念,把妄念能够压住,虽然不能够断,你能够伏住,这功夫就不简单了。用的方法,云谷禅师教的是用持咒,『持准提咒』。持准提咒,持咒语关键也是在于无心无念,把一切妄念统统放下,把注意力集中在咒语上面,这个跟念佛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念佛的人不必持咒,念佛佛号本身就是无上咒。所以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要懂得控制住自己的妄念。用的功夫,禅师教导他用『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无记无数是让了凡先生不要记数,这个心完全专注在咒语上面,心能够清净。但是刚开始如果无记无数可能很难控制妄念,怎么办?你还是要记数。我们拿一串念珠,这一串念珠一百零八颗,你就掐一个念一句,或者是念十句阿弥陀佛掐一个,记数。每天有固定的功课,譬如说刚开始可以一天念一千,或者是两千,慢慢增加到一万、二万、三万。通过记数就能把心专注,等到心真正清净了,几年以后发现妄念是少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不记数,你就随时随刻的去念。走路、吃饭,做什么事情,只要不动脑子,你的佛号就提起来,因为你记数的时候佛号都念得很习惯了,所以容易提起佛号,到最后连睡觉都不会间断,「不令间断」,妄念自然就不生了。

  念佛的功夫贵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心里不能有怀疑。首先不可以怀疑自己,相信自己本来是佛,现在只是受这些业障习气缠缚的一个佛,我们用念佛可以把这些业障克服。另外对阿弥陀佛不怀疑,相信念佛一定感应阿弥陀佛威神加持,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真的是一念相应我们自己就是一念佛,念念的相应就念念是佛。不夹杂就是不夹杂其它妄念,有妄念的时候马上把念头移到佛号上面,不管那些妄念,那些妄念自然就熄灭了,你愈去管它就愈多,我不理它,不理它妄念就愈来愈少,不间断,做到这样子,功夫持得纯熟了,就能达到『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我持念这句佛号,念得很熟很熟,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这佛号都不间断,即使是口里没念的时候,耳朵里都能听到佛号,心里还是那个佛号一个节拍一个节拍的这么样子。真的好像我们的呼吸一样,呼吸的时候,大家你看你工作做事情,甚至睡觉的时候,它都不间断,它自然的,甚至你动脑子的时候、不动脑子的时候,这呼吸都不间断。当我们持得纯熟的时候,这个佛号就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就是一句一句的接下去,这个功夫就到家了。达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就是念佛与不念佛合一了,这是入不二法门了。所以这个功夫要慢慢的用,先是记数,然后是无记无数,最后达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当我们能够真正把这个佛号拿起来,降伏了这些妄念,我们的真心本性就现前了,这种就叫『灵验』。什么叫灵验?诚则灵,验就是有效果,有感应了,真正做到至诚感通,跟自性感通了。

  当了凡先生听完云谷禅师的这一段精彩开示,教导他立命的学问,他开悟了,真正明了原来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于是发心从今以后改造命运,不愿做凡夫了,他要做改造命运的圣贤人。于是他第一个举动,经文上讲: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第一个动作,改自己的名号,原来他号『学海』,「学海」这是博学,学的东西很多。一方面看出了凡是个很好学的人,另外一方面也知道他一定是一个贡高我慢的人,称自己是学海。现在他改号『了凡』,就不再想做凡夫了。我们的名号就是提醒我们的,当别人叫我们这个名号「了凡、了凡」,我就能够醒悟,我不能再做凡夫,所以改名的作用是在于提醒自己。『盖悟立命之说,不欲落凡夫窠臼』。他真正悟了、明白了,不想再做被命运束缚的凡夫。这个「窠臼」就是鸟窝,不想在凡夫的窝里面呆下去,他要起来做圣贤。请看下文: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了凡先生自从明白了「立命之说」以后,你看他就立愿改过自新。所以可知要改造命运,首先是要把自己的习气毛病好好的去反省、改正,这是第一步。所以『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他也开始认真起来,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子认真的反省,谨慎改过,他就觉得跟以前不一样了,『便觉与前不同』了。『前日只是悠悠放任』,以前都很放肆,会纵容放任自己,到现在就有一种『战兢惕厉景象』,他时时刻刻懂得警惕自己,懂得关照自己,发现自己有过失他就能够醒悟、能觉察,然后把它改正。

  『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常常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在暗室里头,单身一人,在屋漏下,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过去是很放肆,乱说话,乱起恶念,现在不敢起恶念,不敢乱说话了,更不敢做错事,他怕得罪天地鬼神。天地鬼神真有,我们用现在科学的语言说,他们是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人类是生活在三维空间里面,看不到四维、五维、高维次空间的生命,但是这些生命真有。现在科学已经证实了总共有十一个维次的空间,这些空间里面都有生命。现在西方科学家用这些科学仪器,都能够检测出这种不同维次空间生命他们的声音。像意大利的一位学者,他叫马协娄.巴希博士,他就从事了五十年的这种研究,用这些通讯仪器录下来这些鬼神的声音,发表了科学报告,证实真有。

  『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当别人憎恨我、讨厌我,甚至毁谤我的时候,了凡先生过去受不了,他不可能这么轻易饶人,但是现在他也不会憎恨,不会跟他们过不去,更不可能起报复的心态,他能够「恬然容受」,心平气和的接受。这个心量慢慢的扩大了,过去没有办法容忍的事情,现在他能容忍了,过去饶不过的人,现在看了心里还是很平淡,甚至脸上会带着微笑,不会再跟他计较。这是《弟子规》上所说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了凡先生慢慢做到了《弟子规》的这一条。所以我们读了这些话,要勘验自己、反省自己,能不能够像了凡先生那样认真的去改过,过去的错误,过去对人总是对立,总是不能和谐,现在能不能够把心量扩大去包容?过去虽然有过失,现在改了,就没了,《弟子规》上讲的,「过能改,归于无」。所以改过是立命第一步。

  下面了凡先生在文章里面就讲到,他刚开始发愿改过,效果就现前了。到了第二年,就是了凡见到云谷禅师之后第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本来孔先生给他算命,算他应该在那次考试中考第三名,可是他考了第一名,算得不太准了,接下来,在那一年的秋天,了凡先生竟然中了举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这些是在他命中都没有的。在他命中没有功名,秀才不属于功名,只有举人和进士才叫做功名。他命中本来没有功名,他现在有了,考上举人了,这一年他是三十六岁。了凡先生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仍然努力去改过。所以他说: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这是他自己反省,虽然他努力的断恶修善,但是『行义未纯』,做得不够纯,虽然修善,可是善里面夹杂着恶,过失还是很多。他举了几条例子,『或见善而行之不勇』,这是他过去的毛病。他以前就是为了矜惜名节,爱惜自己的名节,不能够舍己救人,现在这一条还是做得不彻底。见到有善事还是不能够勇猛的去承担,还是顾前顾后,有很多的顾虑。另外『或救人而心常自疑』,他在救人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疑心,譬如说看到一个乞丐在路上,很穷的一个人,他刚想拿出钱来布施的时候,又想到,这个乞丐是不是一个职业乞丐?他是不是专门来这里以讨饭为生的?是不是他背后还有个什么黑社会集团用他来赚钱的?想到这些就不肯布施了,「心常自疑」。要知道,这个是好事,我们就好好做,停留在这第一念的善上面,不要再起第二念的疑惑,这样就功德圆满了。

  所以本来我们可以做大功德,结果被这些疑虑搅进来之后,就不能够彻底了,甚至就不会去做了。所以很多现在的善事,想做善事的人顾虑重重。过去新加坡有一位法师叫做谈禅法师,我们师父举的例子,他每天就是在城隍庙门口卖点香烛这些小东西,自己生活非常的清苦,每天喝自来水,积累的很多钱,全部布施给大陆去修庙,哪里需要修复寺院的,他就慷慨解囊,都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去赠送。把钱送给他们,只说一句话,「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说完把钱撂下了就走,以后再也不想。你看这个人难得!真正做好事,没有疑惑,绝对不会想说,你这个钱给了他,他会不会贪污?他会用得不如法?有这些顾虑就没有真正的功德。功德是清净心,是无住布施,心有所住,这功德就不圆满,了凡先生就是这种情况。然后他说:

  『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虽然身体勉强去做善事,心里还是各种顾虑,甚至有时候看见人家有过失,或者是自己做善事,别人不肯做,口里面还会唠叨几句,还会批评人家,这都是口业。『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他还有喝酒的习性,酒戒不了,平时清醒的时候他能够操持好自己,很谨慎,能够战战兢兢,但是醉了以后他又放逸了,又原形毕露。这些过失积累起来,了凡先生都把这些过失写到他的功过簿上面。『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虽然每天有做好事,可是犯了一个过失,就要把一件好事给抵消掉,这么一抵消,这一天都剩不了什么善事,「日常虚度」,白白活了一天,没有成果。这些都是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常见的现象,因为我们的习气毛病都很重,但是有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大家不要灰心、不要沮丧,依然要保持信心,要不断的继续努力,这样子的话效果会愈来愈明显,进步就会愈来愈大。

  结果了凡先生不错,真是咬着牙一直干,他没有灰心,没有气馁,一直干了十年多,从三十五岁开始发愿,到四十五岁以后,十年有余,才把他所发愿做三千件善事做完。他原来是想发愿做三千件善事,为求科第,结果科第先考上,但是他要为了满愿,继续做完,做了十年多,可见得很不容易。十年做三千件善事,平均每天做一件,你看刚开始初学不容易。我们如果能够勇猛精进,一天不只做一件善事,所以我们的进步应该来说不会比了凡先生差。这三千善行圆满以后,他就有一次回到南方,请几位出家人到禅堂里面回向,把这些善事功德回向,报天地祖宗之德。然后马上又发起了另一个愿,求子,他要求得一个儿子,以传宗接代。他也是许愿做三千件善事,结果过了两年,四十七岁那年就生了个儿子,名字叫天启,这是了凡先生的儿子。所以这个效果很快速,刚刚发愿,两年,就成就了,虽然成就了,愿发了总得圆满,所以了凡还是这样子认认真真的去做善事。他做善事,每做一件就用笔把它记下来。了凡先生的太太不识字,就用一个鹅毛管蘸点红颜色的颜料,就印在功过本上面,印成一个红色的圈子,一个圈代表一件善事。所以夫妻两个人都诚诚恳恳、认认真真的去做善事,非常难得。他举了几件善事,譬如说布施穷人,或者是买放生命去放生,一天有时候可以做到十几件善事。又过了两年,头尾四年,第二个三千件善事又圆满了。

  所以我们看到,他第一次的三千件善事做了十年有多,第二次头尾四年,三年多他就做完了,进步就快了,于是他也请法师到他家里去回向。回向以后他又发了一个愿,他愈做是愈欢喜,觉得命运确实是可以改造的,你看原来没有考上举人的命,他能考上,没有儿子,他也有儿子了,于是他的愿就愈来愈大了。这次他发一个愿,要考上进士,进士是古代的最高学位,古代的秀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硕士,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博士学位,这最高学位。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第三名就是榜眼、探花。于是了凡先生就发愿求进士,这时候他就发大愿,要做一万条善事。结果发愿以后,到了五十二岁,又过了四年,五十二岁那年他真的考上了进士。朝廷封他为河北省宝坻县的知县,宝坻就比原来他命中的四川那个小县要大了。所以他当了官,虽然也是知县,但是比他命中的要更好。他当了官以后,在衙门里依然保持断恶修善,念念不忘要圆满他那一万条善事。他就自己准备了一本小册子,空白的小册子,题名叫「治心篇」,专门来对治自己的心地。早上起来请家人把这个小册子放在案上,然后把自己所做的善事、恶事都登记下来,到了晚上就把这个小册子拿回家,在自己的庭院里面设一个小桌,然后点上香向天地祷告。这是他效仿宋朝的赵阅道的做法。

  赵阅道是宋仁宗时代的一位御史,他为人非常清廉,不攀附权贵,铁面无私,所以人称「铁面御史」。赵阅道每天都是在庭院里设一个案,然后把自己一天所做的善恶统统写在小本子上,然后去焚化,把这个疏文焚化,祷告上苍,用这种方法来检点自己。所以这一天如果不敢写到疏文里面的事情他就不敢做,因为这样做会得罪天地鬼神,用这种方法来逼着自己断恶修善。了凡先生也是这么做的,做得很认真。但是夫妻两个人觉得有个烦恼,因为他们现在搬到衙门里住,不再是在外面自己家里,做善事比较容易,到衙门里面,每天都要办公,不走出衙门,要出去外面做善事这很难。所以你看做一万件善事,做到什么时候才圆满?所以他太太就产生为难了,了凡先生也都觉得有点为难。日有所思是夜有所梦,结果他晚上就梦到了一位神人,一位神仙来到他梦里,告诉他。了凡先生首先向这个神人请教,说自己发愿做一万条善事,现在求的愿,进士也考上了,可是这一万件善事怎么做,做到何年何月才做圆满?就跟神人报告自己的为难之处。这个神人就安慰他说,不要紧,你曾经做过减粮的一件事情,你这一万件善事已经圆满了!

  减粮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原来在宝坻县这个地方田租是每亩二分三厘七毫,当时了凡先生做了县长以后,觉得田租太高了,百姓缴纳粮食缴纳得太重了,于是就下令减粮,把田租减成一分四厘六毫,差不多减到一半了。这件事情确实有,在梦里竟然这个神人给他这么一点化,他自己是又惊又喜,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只做了一件事,这一万件善事就圆满了?后来有一位幻余禅师,从五台山,山西五台山来到河北,到宝坻,这是他的朋友,就跟了凡先生见了面,了凡先生就用这个梦向禅师请教,这个事情可不可信,是不是我这一万件善事已经圆满了?幻余禅师也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他对了凡先生回答说: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禅师说,你这个善心真切,你发出的善心很真诚,这里面没有夹杂着一丝毫的私欲,完全是大公无私,没有任何的自私自利的执着,这种真切的善心发出来以后,即『一行可当万善』,你做这一件善事,它的功德等于一万件善事。在理上讲是通的,为什么?如果一个人真正善心真切,他绝对没有执着、没有分别,他所做的善事,这种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他的功德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没有界限,他内心没有分别执着,这个功德就没有界限,所以极小的善都是遍虚空法界,这是理上讲,讲得通。更何况你是『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了凡先生他当了县长,减粮,减了田租,不只一万家的百姓因此而获利,所以真实的效果来讲,也是等于做了一万件善事。所以你看公门里面好修行,真正在这个位置上做善事,他做起来容易,这一个决定下去,你看就利益万民,这个功德就很大很大。

  所以我们做善事,这里提醒我们,第一要拓开心量,真心里面没有执着分别,我们用真心去做善事的时候,不计较得失,不计较果报,更不计较名利,这种无私的大心量做的善事,功德就大,第二个,真正在这种位置上的人,要懂得去修善。国家的领导人要做善事是最容易的,你看看现在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把所有的田租,就是农民的税收,都减免了,这个是历史上头一回,真正是把所有的田租、农民税收全部免掉了,真是让万民受福。所以现代的领导人功德很大。另外一种人就是传媒的,媒体的主持人,你看他们做的节目,通过这些媒体、电台、电视台播放,传送到万家万户,如果播的内容是善的,启发人认识伦理、道德、因果,启发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的,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如果是传送的这些媒体的内容都是杀盗淫妄、色情暴力的这些片子,这个罪业也大。所以造大善、造大恶,全在他一念之间。我们在现前这个时代,面对这种乱世,人民不懂得伦理、道德、因果,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用什么方法能够挽救他们?唯有靠教育,唯有用圣贤的教育。所以真正用圣贤教育,我们现在有志同道合的人,利用高科技,卫星、网络,去弘法利生,把圣哲的教育传送到每个家庭,这也是无量功德。所以我们这个团体,像我们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有弘法的人、有护法的人、工作的人员、摄影的人员,他们都是共同来传播圣哲教育,这样的功德真的是超过万善。所以我们没必要去羡慕了凡先生,说我非得要当县长,才能做圆满这一万桩善事,不必要,真正懂得当下抓住社会最需要的教育我们来传播,这就是功德无量。

  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暂时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刚才我们谈到了凡先生发愿,第一次做三千件善事,十年有余才圆满,第二次的发愿做三千件善事,前后四年就圆满,速度加快了,第三次他发愿做一万条善事,结果一念就圆满了。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万事开头难,要改造命运,一开始跟自己的习气毛病做斗争,这不容易,但是只要一开始克服了,以后的道路愈走是愈顺,所以他的命运愈改就愈顺利。他本来命中没有功名,他考取了举人和进士,他本来命中没有儿女,他得了一个儿子。命中算定他应该是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可是那年他什么病也没有,顺顺利利的过了关。到写这一部《了凡四训》的时候他已经是六十九岁了,他本人是七十四岁才走的,所以寿命也加长了。了凡先生没有求寿命,但是寿命自动的加长,可见得关键问题是我们真正断恶修善,就自然感应福报。这个功名富贵是福报,儿女是福报,健康长寿是福报。这个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所以了凡先生这一生努力的去修,结果他都得到了。

  我们的师父上人你看他也是改造命运,改造命运比了凡先生改造得更彻底。首先第一个寿命,我们师父上人常跟我们讲,别人给他算命,这一生活不过四十五岁,因为他的父亲、他的祖父、他的伯父,都没有过四十五岁,他自己也很相信,修学也就把时间表定在四十五岁,认真努力的去修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拼命做。别人送给他的供养他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他去放生,这是无畏布施,第二捐医药费,这也是无畏布施,财布施,把医药费都捐出去了,自己就不得病了,没有钱得病了,你把医药费都留着自己用的,你不得病谁得病?然后他法布施,大量的印送经典,而且自己身体力行教化众生,讲经说法到今年四十九年。所以你看他三种布施具足,所以他的果报很殊胜,他得健康长寿,你看到现在八十一岁高龄了,很健康,体力很好,每天讲两小时,四小时都没问题。我们年轻人都做不到,我只能每天讲两小时,师父能够讲四小时是没问题。所以我不讲得两小时的时候,师父说他讲四小时,我们就觉得不要让师父太累,我们自己累一点,自己也是学习、锻炼,所以咬着牙坚持两个小时。所以你看师父聪明智慧,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财富,这个财富不一定说师父要很有钱,银行存款多少多少数字,那个不一定是真正有财富。真正有财富的,他要用钱的时候自然就有钱用,就有人送钱来,这才是财富的自在。所以我们师父年轻的时候是很苦、很穷的一个人,也是短命相,命运统统改过来了,而且改得比了凡先生更殊胜。所以证明命运是可以改造。了凡先生文中是这么说: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所以你看,他引用《书经》里的一句话,『天难谌,命靡常』,这个「谌」就是信,天道难以相信。什么是天道?天道好还,就是因果报应。这个你能不能相信?「命靡常」,就是天命没有固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这是圣贤的教诲。『又云:惟命不于常』。这就是讲天命是无常的,命运不固定的,全在你自己造善造恶去营造的。这些都不是诳语,不是欺骗人的话,都是真实语。所以圣贤人教我们,「天命无常,修德为要」。了凡先生终于明白了,『吾于是而知』,他真的明白了。为什么?他这一生完全落实了这些圣贤的教诲,证明了天命无常,全是自己积功累德去改造。所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圣贤教导我们,「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这是《太上感应篇》的话。祸和福在哪里?在我们这一念之间,念头起动的地方就是祸福之门。我们这一念是善的,自然感应福报,我们这一念是恶的,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自然就招祸,这些「乃圣贤之言」。

  『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如果说祸福都是命定的,没得改的,这种言论不是圣贤的言论,它是一般世俗的言论,叫做宿命论。所以真正学了圣贤教育以后,知道原来命运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我们可以重新营建美满的人生。不但能够使自己这一生有福报,而且循着圣贤的教诲,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灵性,转凡成圣。念佛的人这一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佛、作菩萨,这种改造命运改造得就最彻底,这都是能够做得到的。了凡先生写这篇家训给自己的儿子,所以他对自己的儿子说: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实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是了凡先生教导自己的儿子懂得谦虚。『汝之命,未知若何』。你自己的命运不知道如何,你没有遇到孔先生,所以你没有了解。真正要不要去了解?其实也不必要。为什么?因为命运,这八字算出来的,那都是你过去生中的一个果报,而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里。所以需不需要去算命?也不需要。特别佛教导我们,佛门弟子不必去搞算命算卦,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不要去占卜,不搞宿命论。所以佛法不是宿命论,佛法是最积极的教育。我们从这里可以猜想到,了凡先生他应该也是很懂算命。为什么?因为他得到孔先生的真传,孔先生把他的《邵子皇极数正传》传给了了凡先生,所以了凡先生也是个很懂算命的行家。但是为什么他没给儿子算命?这就告诉我们,真正关键处不在乎你会不会算,不在你知不知道你的命运,而在于你断恶修善,改造命运。原来是好命的,可以愈改愈好,原来是不好的命运的,也可以把它扭转过来,所以算有什么用?

  这也是告诫孩子,『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哪怕是你的命很荣显的、很富贵的,你也要常常当作贫困、落寞这样去想,就不会生起傲慢心。『实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哪怕是一生很顺利,一帆风顺,都要常常求缺,不要求圆满,多吃亏这是好事。『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如果是衣食丰足的,现在过的生活都不错了,也要常常想到,假如我现在贫穷怎么办?我怎么能够浪费饮食?怎么能够暴殄天物?所以常常有这种思惟,这是正思惟。『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受别人的爱戴,受别人的尊敬,要常常想到,我的德行能不能够值得别人的爱敬,这一点虚名会导致灾祸,所以常做恐惧想,如果自己德行不够,赶紧要积功累德。『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假如我们出身不错,甚至高贵的名门家族,但是要常常做卑下想,谦卑,姿势降低、低调,对任何人都平等恭敬,这才是有福,这才能够使你的家业长久,要以德去福荫子孙。

  『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哪怕是我们真的有学问,学得好,别人非常赞叹,要懂得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还有更多的高人他没有出来,我们这些学问算得了什么!更何况在佛法里面离明心见性差得远,哪是真实学问?所以要常做浅陋想,自己还是很浅陋的,不可以有任何的骄傲自大。所以这种谦虚就招福。《书经》上讲的,「满招损,谦受益」,真正谦虚就受益,自满的人那一定招破损。然后了凡继续教导他的孩子,教导他孩子,那我们也要把它当作我们自己的教育,等于是了凡先生教导我们的。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六个『思』,在佛门里面有一个名词术语,叫正思惟,这六个思惟就是正思惟,正确的思想。第一个『远思扬祖宗之德』,这是孝心,想着要光耀门楣,要把我们的祖宗之德发扬光大。祖宗再远,我们都要念念不忘!我们的祖宗是谁?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所以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老子、释迦牟尼佛,这是我们人类的祖宗,这些祖宗的德行我们有没有想着要发扬光大?祖宗的道统有没有想着去传承?常常要这样去思惟,这样去反省,这是正思惟,这是孝道。中华文化儒释道三家,这都是祖宗之德,眼见现在面临着断层的危机,我们身为华夏子孙,能不能够发大心去学习、去实践、去落实这些祖宗的教诲?这样做才真正是「扬祖宗之德」。把这个文化道统发扬光大,真能够构建和谐世界,对现前的众生是莫大的利益!所以古德劝导我们,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扬祖宗之德。

  第二个思惟,『近思盖父母之愆』。近在身边的父母,我们要常常想到尊敬、爱护他们。父母不一定是圣贤,有几个父母是圣贤?可是我们应该把他当作老师去看待。他们有优点、长处,我们要学习,他们如果是有过失,这个「愆」就是过失,我们要回头想想自己有没有?不能够抓住父母的过失不放。老看别人的过失,尊重、敬爱的心就生不起来了,孝心就没有了。孝一定要连着敬,孝敬孝敬,没有敬哪来的孝?所以要锻炼,要反省,自己不可以去看父母的过失,不要放在心上。古人都讲,家丑不可以外扬,这是基本的德行。《弟子规》上讲,「道人恶,即是恶;扬人善,即是善」。所以父母的优点,哪怕是少有的一点优点,我们加以表扬、赞叹,让父母高兴,父母的缺点我们不提,能够忍受,让他自己改过,这叫隐恶扬善。当然当我们看到父母有过失的时候,要知道善巧方便的帮助父母改过,这是出于一种孝心、爱心。《弟子规》上讲「过不规,道两亏」,如果看到父母、家人、夫妻、亲人有过失,不加以规劝,那么道两亏,就是他有过失,我自己也有过失。规劝特别注意方法,不是大肆的批评,严厉的指责,这个没有效果,而且适得其反。你看《弟子规》上讲,父母有过的时候怎么办?要「怡吾色,柔吾声」这样去劝谏,让父母能够理解你的爱心,而得以改过。绝对不可以在外人在的场合里面去说父母的过失,要私下里静静的柔声下气这样子去劝谏。如果是父母不听?「谏不入,悦复谏」,他不听你的劝告,等到他高兴了,你得创造一些条件让他高兴,譬如说带他去旅游,让他高兴的时候你再劝谏。

  第三个『上思报国之恩』,这是思惟报国土恩。祖国人民培养了我,我现在能不能够为祖国人民做贡献,把自己所学的贡献社会,帮助构建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这是报恩。第四『下思造家之福』。上对国家,常思报国恩,这是忠,「下思造家之福」,回到家里来,常常想到如何为家里造福,这是孝。「造家之福」就是古人所说的齐家,让家里整齐。用什么去整齐?这个标准在哪里?必定要用伦理道德,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去做好家庭的这种教育,树立好的家风,这才能让儿孙有福!给儿孙的福不是说给他多少钱,给钱给子孙,子孙可以给你败坏,让你的家产丧失掉。关键是要积福给子孙,积福,首先自己去做,自己积德,然后孩子自然就受你的身教感化,他们也就好好的做人,这样他们才有福。

  『外思济人之急』,这是对人,看到别人有急难的时候,赶紧解囊相助,救济别人,全心全力的帮助别人度过难关,这是「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就是对内,对自己,对内心要懂得防范,闲就是防范,防范自己的过失,不要让邪知邪见这些邪念生起来,这是「闲己之邪」。哪怕是一个人在的时候,别人没有觉察你,没有看到你,要懂得慎独,不可以起恶念,常常要明白天地鬼神就在我旁边监察我,不可以造次,不可以放肆。这一天下来,晚上睡觉反省一下这一天过得如何?会不会问心有愧?盖上被子是不是愧对这个被子。当我们能够问心无愧的时候,这就是真正养成了好的德行。所以闲己之邪就是常常存真诚的意念、存善念,保持心地纯净纯善,这些都属于正思惟。了凡还要继续说: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务要』就是一定要,天天知道自己的过失,天天改过。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所以我们这一天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反省自己,一天好像挺好的,没什么过失,那你这天就白过了,『安于自是』,你就自满了、自足了,你就不能进步。『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所以唯有每天反省、改过,才能进步。所以我也非常希望我们这里志同道合的同修,我们共同采取了凡先生的这种功过格的方法,每天等于写日记,反省自己哪些做得不够。一日没有发现过失,这一日就白过了,没进步。所以我们真正希望真干,这一生发愿求生净土,发愿成圣成贤,功过格是最好的起步,效果会很好,你做个半年你就发现进步很大。所以一定要去努力,踏踏实实的去做。了凡又继续说: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他说天下你看真正聪明的人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的人不少,特别是看现在年轻人都很优秀、很聪明,但是往往一生下来,到了晚年发现,『德不加修,业不加广』,他在进德修业方面没有什么成就,这一辈子等于白白的过了。为什么?是不是他不懂道理?是不是他笨?不是,他很聪明,也学过不少圣贤的经典,为什么到最后没有成就?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这个原因就是「因循」两个字,因循就是得过且过。对自己进德修业不认真、不踏实,追求的都是一些枝叶花果,不肯在根上去下功夫。根是哪?《弟子规》是根。《弟子规》没做到,认为《弟子规》是小孩学的,看不起《弟子规》,羡慕那些大经大论,羡慕那些四书五经、十三经,羡慕人家大儒、佛学家,到最后没有了根,《弟子规》没落实,《太上感应篇》没落实,《十善业道经》没落实,这就耽搁了一生,到最后真的是轮回路上该怎么生死怎么生死,这很可怕的事情。所以真正明白了,要从根做起,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在这三个根上面扎下去,真正落实。虽然我们学的经论不一定很多,但是根落实了,这一生就能成就。

  所以真正修学的人要懂得,「日日知非,日日改过」,落实根的修学,这样子就能够有真实的成就。了凡先生这一篇「立命之学」是云谷禅师传授给他的,云谷禅师是开悟的大德,所以了凡先生说这种立命之说是

  【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

  确实是非常精深。正理,古圣先贤的教诲,让我们熟玩,好好的玩味,认真的去学习、去落实,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这一篇「立命之学」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是第二篇「改过之法」。这第二篇和第三篇,第三篇是「积善之方」,这两篇好比是《了凡四训》主要的内容,像佛经里的正宗分一样。前面这个「立命之学」就好比是序分,最后第四篇「谦德之效」就好比是流通分。我们从这样子去体会,这篇文章就很有味道。「立命之学」是教导我们改造命运的原理,真正发心想要改造命运,第一步就得改过。所以没有谈积善之前先谈改过,教导我们改过的方法。改过是因,避灾避祸是果。所以如果不改过,哪怕是修善,善里面夹杂着恶,这就不纯,这是有漏,这个福都被漏掉了,所以先把这个漏给补上,所以先要讲改过。了凡先生在这篇文章开始就说,在春秋时代就有很多诸侯、大夫,他们都很有学问,看到人的言语、动作,就能够卜出,能够预测到将来这个人的吉凶祸福。为什么?这是因为,了凡说: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人的存心是善恶的根本,是祸福的根本,所以吉凶祸福都有兆头。怎么样看他的兆头?通过看他的心就知道。一个人起心动念必定会表现在身体形态上面,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你这个人的心里是真诚的还是虚伪的,你是个老实人还是诡计多端、很有城府的人,你这个人是个善人还是个恶人,有学问的人就能看得出来,骗不了人,无论怎么装,都不可能瞒过人的眼睛,瞒过的只是那些愚笨的人,没有读过圣贤书的人,可能能瞒得过,而且瞒也只能瞒得一时,不能瞒得长久。所以『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从起心动念萌发出来,在形体上面就表现出来。这是古人懂得看人,就看这个学问,看这个人有没有福报就看他的心地。这些在古训当中,像《左传》,左丘明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等,这些都有记述。如何来看一个人的吉凶祸福?了凡说: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所以怎么样看一个人将来的福报?『过于厚者常获福』,一个人的心地善良、厚道,为人处事待人都很厚道的,这种人将来就有福。他能够处处替人着想,关怀别人、爱护别人,别人也都会处处为他着想,都会关怀他、爱护他,所以他的朋友就多,他的贵人就多,当然他会有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为人轻薄的,只注重眼前利益,眼光短浅,不能容人,心量窄小,这种是薄,薄福之相,他的福报一定很小,而且会常常招受到祸害。为什么?因为他如此的待人,人家怎么可能善待他,所以他的冤亲债主就会多。所以师父老人家教导我们,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做四好,这四好就是培养自己厚福的。现在我们师父提倡我们净宗学人要在这一年之内要落实五个科目,就是要尊重别人、爱护别人、关怀别人、帮助别人、照顾别人,要这么样去做,才是培养厚福。下面讲: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祸福都是可以预知,我们说都可以预测,从哪里预测?就看一个人的心地,就能预测。『至诚合天』,当我们的心地达到至诚的时候,至诚的心就是心里面没有执着、没有妄想分别,起心动念合乎自然的法则,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夹杂在里面。有这样的一种心,我们至诚的心出来了,就能够体察吉凶祸福的预兆。所以『福之将至』,看一个人他的福快要来的时候,『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你就看他这个人心善、言善、行善,都是善的,很厚道的,你就知道他的福就不远了。『祸之将至』,怎么样预测一个人会有祸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你看他这个人言行不善、心地不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你知道他没有多久将会有祸患,天灾人祸就会降临。我们看人如此,看这个世界也如此,人有命运,世也有世运。你看这世界上普天下的人,造恶的多,造善的少。真正善人,真正无私无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像我们师父这样子,毫无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就是要弘扬正法、利益众生,帮助社会化解冲突、和谐世界。可是不少人看见他觉得好奇怪,没见过这样的人,这种行为现在都没有办法让人理解了。所以这是说明什么?不善的人现在太多了,善的人太少了,有一个人做善,大家看了都觉得奇怪,觉得不可思议。看到这样子的一个现象,我们就能够猜想到,这个世界的灾难一定不远。

  「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我们都大概能够知道,所以天灾人祸我们想到将来愈来愈频繁。怎么救?唯有依靠圣贤教育,大力的去推动伦理、道德、因果、圣哲的教育,让大家从造恶回头,转不善为善,才能改变这个世运,要不然没有办法。所以在去年师父上人也劝导我走圣贤教育之路,走这条路最光明。真正要发心利益社会的,这条路最殊胜,效果最好,自己要做出牺牲。因为跟着师父学习也有十年了,听经闻法,虽然不能有大悟,小悟,明白一点了,这还是有的。所以师父这一鼓励,我就决定放下在昆士兰大学的教授工作,真正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效仿古人存这个心。现在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怎么办?重新来做一名学子。所以从教授的那个讲台上下来,当一名学生,跟着师父学十年,十年寒窗,希望将来能够有所成就,能够真正利益社会,挽救世运。了凡先生在这里就说:

  【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所以真正要改造命运,我们自己想改造命运,帮助这个世界改造世运,挽救世道人心,光修善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改过。所以『今欲获福而远祸』,希望我们能够获得福报,自己获得福报,世界的苍生,天下苍生获得福报,要远离灾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在没有想行善之前,先要把改过的道理讲清楚,大家不造业了,这才能改得过来。了凡先生继续说: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

  改过他讲的要发三种心,第一是耻心,第二是畏心,第三是勇心。耻心就是羞耻之心,畏心就是畏惧之心,勇心是勇猛之心。有这三种心,改过就彻底了。什么叫做耻心?

  【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这是讲要改过要发羞耻之心。为什么?我们要想想,古来的圣贤,你看孔子、孟子、释迦牟尼佛,他跟我们本来是平等的,『与我同为丈夫』,都是大丈夫。佛在经里面讲得更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每一个众生,包括我们现在凡夫,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跟佛是平等的,本来是佛。『彼何以百世可师』?他为什么成为了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令人景仰的佛菩萨,我『何以一身瓦裂』,我为什么会变得像破碎的一个陶器,一身瓦裂,一文不值?这是我们『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这就是我们「耽染尘情」,耽就是过分,染上了那些习气毛病,重情欲,「私行不义」,在私下里做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这是我们的恶习性,把我们善良的本性给覆盖了。所以我们本来成佛,本来跟孔子、孟子一样「百世可师」,现在变得一身瓦裂了,这是令人羞耻,所以要改过。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段还没有讲完,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四集)  2007/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1-0004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了凡四训》。昨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二篇「改过之法」,这是讲完「立命之学」以后,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发心愿意重新改造命运,打造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第一步就是改过。了凡先生他在改过方面很有体会,他给我们讲了,改过的方法就是要发三种心,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要发勇心。我们来继续看第一段: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第一段我们讲到一半,昨天还没讲完。这是讲第一要发的心就是羞耻心。为什么要发羞耻之心?因为古来的圣贤,像孔子、孟子、老子、释迦牟尼佛这些圣贤,跟我本性是一样的,都是「人之初,性本善」。这种本善是绝对的善,不是建立在善恶相对概念上的善,我们称为纯净纯善。佛在经里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凡夫既然跟如来、跟佛一样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相好,我们统统都具足,我们一点都没有比佛少,为什么『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为什么他能够称为佛、称为世尊?这是世间最珍贵的,我们称他为天人师,不仅现世是天人师,而且能堪为千秋万代的师表,「百世可师」,我们中国的圣贤孔子称为「万世师表」。为什么他们能这样做到?而我们自己想想,一身的习气毛病,想要做善事、起善念,但是怎么样都发不出这种真诚心,一天到晚都生活在烦恼、痛苦当中。「一身瓦裂」,这是比喻,这是我们的痛苦烦恼的生活。

  下面把原因告诉我们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本性上相同,但是受用上有这么大的区别?这是因为我们『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这是指过分的染着于五欲六尘的享受,被情欲所迷。自己「私行不义」,不义就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我们常常在犯。儒家讲的八德、十义,我们没有遵守,佛家讲的五戒、十善,我们没有遵守,这都是不义。这个私,这是讲尤其是我们在独处的时候,没人觉察的时候就放肆。『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做了不义的事情,心行不善,以为别人不知道,自己竟然「傲然无愧」。傲然是骄慢的样子,无惭不愧,没有羞耻心、没有惭愧心,这是迷得很深的现象。古人常言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哪里可能我们做了不义的事情没有人知道?虽然阳世的人不知道,鬼神他会知道。我们做的事情,哪怕是暂时别人不知道,时间长了人家也能看出来。而自己做了错事,竟然不生惭愧心,惭就是自己良心的责备叫惭,愧是社会舆论的制裁,这个都不怕,所以脸皮是愈来愈厚,一天一天的堕落,不肯回头。『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一天一天都变成像禽兽一样了。禽兽跟人有什么区别?人懂得礼义廉耻,做了错事还懂得回头、懂得改过,有惭愧心,禽兽没有,禽兽我们知道是恶道,这里是代表三恶道。如果我们不肯改过,一天一天的往哪里走?到三恶道去了,地狱、饿鬼、畜生等着我们,而我们还自己不知道,这是真正可怜!

  现在我们闻到正法了,接受了圣贤教育,肯不肯回头?知道自己的过失,愿不愿意改?古德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假如这一生遇到了正法,不肯真正依教奉行,把这一生大好的光阴错过了,到临命终时悔之晚矣!业力现前这是自己做不了主,随着自己的恶业牵引投生三恶道。所以你看看原来都有本性本善,原来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而现在竟然沦落到这般地步。『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这是最令我们羞耻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接受圣贤教育的人,首先要有一个羞耻心,时时处处警醒自己要做个好样子,常常反思有没有按照佛的教诲去做人、去行事。如果还违背佛的教诲,甚至连一般世间人都不如,这是有辱我们自己的师门,给佛菩萨脸上抹黑了,我们自己那更是羞耻。所以常常有这种心,这就能够进步。所以: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所以羞耻之心对人非常重要,帮助我们能进德修业。佛门里把惭愧心称为是善心所,这是个善良的心。有惭愧的心这个人就有救了,不懂得惭愧的人,总认为自己是做得对,自己心里想的是对的,这种人就没救了。儒家也说「知耻近乎勇」。真正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叫知耻,这就是勇敢的人,这就是英雄好汉。上阵杀敌不一定能成为伟大的人,真正能够把自己的烦恼习气过失降伏住,改正过来,这种人才是伟大的,才是真正的勇士。所以你看在佛教里面的寺院他们的大殿一般都叫做大雄宝殿,大雄就是指大英雄,殿里面供奉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供养佛祖,他们才是真正的大英雄。为什么?因为他完全降伏了烦恼,真正「烦恼无边誓愿断」,他彻底断除了,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以『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我们真正有羞耻心的,就是向圣贤境界上迈步,如果没有羞耻之心的,那就向三恶道迈步。所以这是改过的一个重要诀窍,这是讲第一个发心,知耻。改过要发第二个心,就是:

  【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这是讲改过要发畏惧之心,畏就是害怕。怕什么?假如我们还犯过失的话,怕别人耻笑我、指责我,这是畏惧心。如果人看不见,还有天地鬼神,『天地在上,鬼神难欺』,我们怎么可能不生敬畏之心?天地鬼神真的有,现在的西方科学界也都逐步证明了鬼神的存在,这种鬼神我们称为他是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我们的肉眼未必能看得到,但是肉眼看不到的那是很多很多的。我们的肉眼能看见的光波称为可见光,可见光在整个光谱里面只占百分之二,换句话说,百分之九十八的东西我们是看不到的。所以怎么能够说非得要眼见为实?眼不见的也会存在。

  在三年前,有一次在印度有一位学者,他到一个原始森林里面去考察,他是研究原始人类的生活。所以他到森林里面,加入了一个原始部落里面,在那里生活几天,进行考察。刚好在路上遇到一位日本的人类学学者,他也要准备写论文,也是要考察这个原始部落,于是两个人就一起到这个部落里头生活住了几天。在部落里面那些长老们曾经说过,告诉过他们,说这个部落里有一些祖先,他们死了以后魂生活在一个墓园里面,这个墓园一般人不可以随便闯进去的,否则这些祖先会惩罚的。他们俩并不是很放在心上,有一天就不知不觉来到这个墓园里,是一个小树林,发现景色还不错,于是拿出照相机想照相。印度的学者就给这个日本的学者拍照,结果这个快门按下去之后,就发现那个日本的学者突然之间就昏倒在地。那个印度学者就很害怕,就赶紧回来请这些部落的长老来看他。这一看,长老们就知道了,这个人一定是刚才被他们的祖先惩罚,打倒在地。他们也很有经验,马上抢救,用一些咒语给他施加上去,然后拿了一些草药给他吃,慢慢他就苏醒了。结果两个人也不敢在那里久留,就立即卷铺盖回家。回到家里之后,这个印度的学者把他那天照的照片从他的数码相机上面下载到计算机里头,结果这一看,吓得一身冷汗,这个照片都在网络上发表出来了,我给大家看看。这照片上是日本的学者,你看后面站着一个鬼,当时看不到这个鬼,但是数码相机上面拍的下来,很可怕的一个形像。我们晓得人的可见的光波比较小,但是数码相机它的那个感光点所能感到的光波比较宽。你看通常数码相机都能够用于天文的拍摄,就是把天上的宇宙里的那些射线,那些光波,都能够感光下来。我们熟知的很多光波,肉眼看不见的,譬如说X光、红外线、紫外线等等,可是用相机可以把它感光。所以就在那个偶然的机会,竟然相机把这个鬼的影子给照下来了,证明鬼神真有。我们肉眼看不见他,说不定就在我们眼前站着不少,我们还不知道。

  所以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不要以为做了坏事没人知道,神不知鬼不觉。告诉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鬼神难欺」。所以古德告诫我们,在幽居独处的时候,都要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十个眼睛看着你,十个手指着你,大家都看着你。真有这样的畏惧之心,就不敢造恶业了,哪怕是起心动念,都很谨慎、都很防范。为什么?鬼神是有他心通的,他知道我们心里想什么。所以『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我虽然做了小的恶,但是天地鬼神都在鉴察我们,发现我们做了过失,犯了罪业,就要给我们惩罚。『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我们的造业,犯的过失如果是重的,鬼神就会给我们降下很重的灾殃,轻的过失,我们的福报也会减损,所以怎么可以造恶业?下面经文继续说:

  【不惟是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不仅是有这些天地鬼神鉴察我们,而且在『闲居之地』,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家居这些场所,『指视昭然』,都有很多人会看着我们,都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会听到我们的讲话。『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我虽然很能够掩盖我的过失,能够把我的这些过恶文饰得很巧妙,真的是很难看得出来。可是『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瞒人家能瞒得多久?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你隐瞒不过他,他们从你的眼神,从你的形态,从你说话的那种表情,就能够看出来你心里面是不是有鬼,很快就会被他们觉察,你那种想欺骗人,那叫自欺欺人。更何况被人看破的时候,不仅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能够一眼看穿你,哪怕是一般人,时间久了他们也能看穿,看穿了之后不值一文!你那些谎言,装模作样的,那种伪君子的形象被人看穿了,不值一文。所以『乌得不懔懔』,怎么能够不害怕!「懔懔」就是害怕的样子。所以我们每个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本着我们的良心,用我们的真诚心去行善,不可以装模作样。

  我们学佛的人,现在学佛了,人家也知道我们学佛了,是不是好像摇身一变就变成一个善人,变成一个正人君子?用学佛这个幌子来掩饰自己的这些过恶,那叫罪上加罪。被人看破的时候,不仅是自己不值一文,而且损害了佛法的形象。别人看见,学佛就这个样子,这是伪君子,这叫做破坏佛法形象,造无量的罪业。所以学佛一定要用真心,对自己的过失要真正努力去改。不仅对自己的过失不能够隐瞒,被人家看破了,马上承认,对,我自己的这些过失,我造恶,我现在要好好改正,勇于承认错误。古人讲,天大的过失,当不得一个悔字。真肯悔改的,善莫大焉!别人批评我的、谴责我的,要乐意接受。如果他说得对,正好提醒我改过,我感恩他都来不及;别人如果说错了,我没有这样的过失,他是不晓得,信口开河讲的,或者是言过其实,或者是恶意的诽谤,我们也绝对不产生怨恨心,不会跟他对立。为什么?正好消自己的业障。下面经文讲: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

  不仅仅是天地鬼神瞒不了,人瞒不了,最重要的是不可以欺瞒自己。『一息尚存』的时候,这一口气还存在,还没死,我『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哪怕是再大的过失、罪恶,我还有机会悔改。所以改过是最难能可贵,如果不肯悔改的人,真的是没救了,死了以后决定堕三恶道。所以不要看那个人是个大善人,捐款捐得很多,很有名气,也学佛了,可是怎么最后的时候死得这么惨,我们的信心都动摇了。他这个果报必有其因。什么因?其实古圣先贤都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了,他的这些过失不肯悔改。虽然他有造善业,他修善修福,甚至学佛了,也皈依了,但是他自己真正的过失没有去忏悔、没有改过,甚至忏悔心都没有,那就没救了。到他死期到来的时候,真的随业流转,该怎么生死就怎么生死。我们现前看到的例子也不少,都是触目惊心的例子。所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假如我到死期的时候我会怎么办。现在如果不改过,一口气过不来了,悔之晚矣!只要还存在这一口气,发真心改过,还来得及。

  经文讲,『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我们知道经上有这样的例子,佛的时代有一个阿阇世王,这是《观无量寿佛经》给我们讲的故事,这个阿阇世王邪知邪见,跟提婆达多勾结在一起。提婆达多是佛的出家弟子,但是他背师叛道,自己要当新佛,想把佛给害死,破和合僧,阿阇世王就跟他一起干,他想做国王。结果两个人密谋,把自己的父王杀害,还把自己的母亲幽禁起来,也要迫害她。所以阿阇世王你看杀父害母,跟提婆达多在一起造五逆十恶业,这个业造得太重了,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都是地狱的罪报。提婆达多生身就堕地狱,阿阇世王到后来他忏悔,知道自己完全做错了,真心悔过,佛教导他念佛求生净土,于是发一善念忏悔业障,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大善,结果他最后往生极乐世界是上品中生,这个果位很高,善终了。古人这种例子很多,你看张善和,宰牛的,宰了一辈子,最后遇到出家人为他说法,他自己也忏悔杀业,回心转意,念佛求生净土,最后也得生了。所以关键是我们肯不肯回头。下面经文讲:

  【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纔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

  为什么能够在临终的时候一念回光返照就能得善终?这是因为这一念很猛厉,真诚心到达极处,至诚了,他这种至诚的善念可以『涤百年之恶』,造作的恶业虽然很多、很重,但是只要这一念忏悔、回头,这个念很精纯,可以消百年恶业。经上告诉我们,至诚恳切念一句阿弥陀佛,可以消八万大劫的生死重罪。这个道理就是因为这一念很真纯,里头没有任何的妄想分别执着,全身心投入到这个善念里面。自己有这种真纯的善念是感,必定有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阿弥陀佛是应,所以能够帮助我们消很重的罪业。这个道理是什么?『譬如千年幽谷,一灯纔照,则千年之暗俱除』。这是打个比喻说,千年的幽谷,我们说是岩洞,那种钟乳石洞,那真是千年的幽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你提了一个油灯进去,这一灯才照,你看千年的黑暗都去除了。这是比喻我们一念的回光返照,生起这个善念,有如明灯把这些黑暗,黑暗代表罪业,都去除了。这个灯是什么?就是智慧、就是觉悟,真正觉悟了就回头了。如果不肯回头,那你还没觉悟。所以觉悟很重要,觉悟的人一定忏悔罪业。

  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很短暂,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给我们讲,「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我们的这个身体不知道在这个世间能够待多久,所以改过一定要认真努力。『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能够改过,不管那个过失有多深,你能改,就是可贵。如果不肯改,『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要知道我们的身体能够在世间保留多久不晓得,这一口气不来就是来世,我们的肉身就没有了,就损坏了。『一息不属』,这一口气回不来,你的生命结束了,『欲改无由矣』,你再想改没有机会了。没有机会怎么办?在三恶道受苦。所以下面讲:

  【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这个果报有阳世的、有阴间的。阳世的果报是什么?『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像秦桧卖国求荣、杀害忠臣,把岳飞给谋害了。从宋朝到今天你看历代多少人看见他的像,提起秦桧的名字都唾骂,这是「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哪怕你家里出了孝子贤孙,也没有办法澄清你的罪恶。如果真正是造这个恶业的,说老实话,家里也不可能出孝子慈孙。幽就是指阴间的恶报。『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在阴间、在地狱里面千百劫的沉沦受苦。大家看看「地狱变相图」,江逸子老师画的,五十米长的图,大家就晓得地狱里面你看多痛苦,刀山火海,拔舌地狱、抱柱地狱,这些恶鬼追杀,这些野兽分食,所以地狱太可怕太可怕了。实际上画得出来的都不够可怕,真实的比画的要可怕得多。堕到地狱里了那是受报,业报没有受满之前没办法出离。一堕地狱就是千百劫,这个劫可是天文数字,它不是年,是多少亿万年。

  『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哪怕是圣贤、佛菩萨来救你,能不能救?救不了。为什么救不了?因为你不肯回头,你不肯忏悔业障。在阳世你都不肯忏悔、不肯回头的,到了阴间,在地狱里面受那个苦难,还有心思去忏悔业障吗?只是受报而已。说老实话,在地狱里面假如肯回头、肯忏悔的,也是能出离的,但是这种机会太少太少了。因为那种苦的逼迫,绝对已经没有一个念头要忏悔,整个念头都住在苦里面。你不信大家试试看,我们如果重病的时候,跟清醒的时候,你说在重病的时候容易忏悔,容易改过自新修善,还是说在清醒的时候容易这么做?所以古德告诫我们,在清醒、健康的时候的功夫用得上十分力,在梦中才能够用得上一分力;在梦中用得上十分力,在大病当中才能用得一分力;在病中用得十分力,在死之前才能够用得上一分力。所以你想想平时如果不好好的积功累德,等到以后要临死的时候那更难,死了以后那真的是更难更难。但是我们自己也要懂得,虽然我们造恶业,受恶报,或者堕到恶道里面受苦,可是佛菩萨会不会舍弃我们?他不会舍弃我们的,生生世世佛菩萨都在保佑我们、加持我们,等待我们的回头,一有机会就教化我们。所以我们这一生又遇到佛法,接触到圣教,那都是佛菩萨的威神力加持,生生世世照顾我们,真的比父母恩德还要大,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一生一世,佛菩萨的恩德是生生世世。真正明了了,我们必须要改过自新,要不然真的是对不起佛菩萨。第三个改过:

  【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这是教导我们,改过要发第三个心是勇猛心,勇猛精进的改过没有改不了的。人不改过,原因都是因为『因循退缩』,因循就是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放任自流,对自己不认真、不严肃,而且还退缩,知难而退,「因循退缩」就很难改正自己的习气毛病。所以真正要改过,一定要发心勇猛精进。『吾须奋然振作』,要发愤起来,振作起来,『不用迟疑,不烦等待』,不能够迟疑。譬如说我这个改过,想想这个过失好像现在不用改也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再迟一点也可以,或者怀疑自己这个过失能不能改过来,譬如说抽烟,自己很想改正这个陋习,但是迟迟疑疑,就不肯动真刀子,那怎么能改正过来?还有是等待,等着将来再改。这些心存在着,过失就很难改。

  勇猛精进这种心发出来,《了凡四训》这里面用两个例子,两个比喻,他说对小的过失,『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这些小刺扎在肉里面,我们都有过这种经验,小刺扎在肉里很难受,就赶紧拿东西把它挑出来。就比喻我们改过,哪怕是再小的过失,我们看见了,心里都不好受,马上把它改过来。『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我们大的毛病过失就好像一条毒蛇咬了我们的手指,知道这个毒会随着血液攻到心,我们人就完蛋了。所以这个时候要当机立断,拿起刀来把自己的手指给砍断,不能够迟疑等待,因为一迟疑,这个血回到心里,人就毙命了。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咬紧牙,牺牲小的,保全大的,没有丝毫的犹豫,『凝滞』就是犹豫。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易经》上有一个风雷益挂,这是表示在春天风吹雷动,万物开始生长,这是个好现象。「风雷」就是代表当机立断,我们的改过就要这么勇猛,对自己的习气毛病,只要发现了,不可以姑息纵容。今天发现过失,今天把它改过来,明天不可再犯,这就是发勇猛心。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真正发起这三种心,知耻、畏惧、勇猛,那么改过就容易了。就像春天的冰遇到了太阳,一晒就融化了,所以过失统统都能改过来。改不过来的,我们的心还没真发出来。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谢谢!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我们刚才学习了改过之法发三种心,接下来我们再学习改过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下手。请看经文:

  【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这是讲改过可以从事上改,可以从理上改,可以从心上改,三方面下手。这个功夫所用的不同,效果就不一样。从事上改的功夫就是初学人所用的功夫,能够从理上去改就比较容易,从心上改这就是高的功夫。我们来具体看看这三个方面如何去用功,了凡先生举了两个例子来跟我们讲述,怎么样从事上改。他说『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这是讲杀生,造杀业,这是个恶。在《十善业道经》里面你看把杀生做为第一恶。我们知道杀生,伤害众生的身命,这是跟众生结极深的仇恨,我们自己将来也要偿命。杀生一般都是因为吃,为饱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去杀害众生身命,造无边的罪业,结这些恶缘,杀生的这个怨气积累下来就产生天灾人祸。所以古人讲,「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世上的刀兵劫就是战争。战争怎么来的?都是冤冤相报,前世你杀我,这世我杀你,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我们希望世界真正太平,没有战争,那非得要大家再也不杀生、再也不吃肉。所以我们知道杀生不好,要把它戒掉。从事上改,就是如果过去我杀生,吃肉,现在我戒掉了,忍住,我不杀了,知道这个不好,我就不杀了,看见那些众生肉我们也不吃了,这就是事上改。

  另外一个例子是『前日怒詈,今戒不怒』,这是讲发脾气。《十善业道经》里面把这个恶算作意恶,瞋,贪瞋痴,瞋是最严重的恶,爆发起来也很猛烈。过去常常爱发脾气,常常看人不顺眼,常常骂人,现在忍住了,不再发脾气了,不再骂人了,这是事上改。这种在事上而改的,用的功夫比较笨拙,很辛苦。所谓『强制于外,其难百倍』,这是用硬忍的功夫。譬如说杀生,这是贪爱,想吃牠的肉,要动刀子杀牠,一想不行,我不能杀牠,忍住。「怒詈」,这也是不容易忍,看不顺眼的就要发脾气,现在强忍着心中的怒火,或者听到别人诽谤我,脾气就起来了,刚起来的时候,想到不能发怒,就把它强忍下去。这种强忍很不容易,我们说忍耐都有限度的,因为我们不明白道理,硬忍总是会到达一个饱和点,极限,最后就会爆发。所以他说『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忍得了今天忍不了明天,在这件事情能忍那件事情又不能忍。所以『非究竟廓然之道也』。用的功夫就比较笨拙,不能够彻底的拔出我们的病根,所以往往效果并不是非常好。但是我们知道事上忍这是用功的下手,不要说这个功夫是一个笨功夫,我们就不下这个功夫,想投机取巧,那你根本没办法改过。

  所以我们真正想学圣道的要从哪里做起?要从持戒开始,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在戒的基础上产生了定和慧,过失就不容易起来,但是戒的功夫一定要去下。下面讲,在事上改过的同时也要把功夫提升。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我们讲的是从理上改过,就是先要明白为什么要改过,这个过失为什么我不能犯,你明白了你就不去做。我们师父常常引用他学佛的第一个老师的话,章嘉大师的话,说佛法是知难行易。你知道很难,你懂得很难,你真正明白道理,懂得了,做起来是很容易。所以改过并不是难事,难在于我们什么?不明白道理,了解的不够深刻。所以听经闻法就很重要,听经闻法帮助我们明白道理。所以想改过首先要明理。这里用杀生和怒詈这两个过失来做例子,关键,通过这个例子来推展,其它的过失我们也是要懂得明理而改过。

  【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

  他说当我们犯杀生的过失的时候,马上提起正思惟,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的动物都爱自己的生命,跟我们人有什么两样?凡是动物,都是贪生怕死。所以『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为了养活自己,饱自己的口欲,而要把牠杀害,于心何忍!《弟子规》上讲,「天同覆,地同载」,我们都是同生活在这天地之间,为什么要杀害牠们养活我们自己?

  【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

  你想想杀害一只动物的时候,譬如说宰一只鸡,这个鸡,过去我看到家里人宰鸡的时候确实是很可怕,把鸡的脖子的毛都拔掉,然后割断,把血都放出来,鸡都在挣扎,把血放完了之后气还没断,然后就放到开水里面去煮,煮了之后拔毛。『既受屠割,复入鼎镬』。当这个动物被宰、被割、被煮的时候,『种种痛苦,彻入骨髓』。那种痛苦我们想象出来,真的是入骨髓了。你想想要是我是那只鸡的话怎么办?我的痛苦能不能忍受?既然我不愿意这样痛苦,为什么让人家这样痛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面:

  【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我们吃的不一定要追求山珍海味,这些肉食、这些美味摆在我们面前,一口气把它吃完了,『食过即空』,这些再美味的肉食,吃到嘴里,过了这个喉咙,下面都一样,味道都没有了,你能尝到的味道只是在你那三寸舌头,食过了就空了,变成大便排出来了,那么你吃素不是也一样吗?『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你吃这个素食也能饱我们的肚子,素食的营养也不错。我自己吃素吃了十三年,身体很健康,真的没有上过医院,自从吃素以后没上过医院,没什么大病,小感冒那些不算什么病,也不用去看医生,喝点水、多休息就能好,素食健康。你看我们的师父上人,吃素吃了五十六年,到现在八十一岁,哪一位老人能赶得上他?那些吃肉食的人你看到晚年都是老态龙钟,不是关节炎就是糖尿病,就是脑血栓,就是中风,都是这些病。为什么有这些病?吃出来的,病从口入!我有一个亲戚,一个小姨,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华盛顿大学的医疗教授,她是专门研究心脑血管疾病,她是位世界比较著名的专家。有一次我们去她那里走访,闲聊起来的时候她告诉我,现在心脑血管,就是脑血栓、中风这些病,已经成为世界疾病第一杀手,患这个病死的人已经是最多的。根本原因在哪?她告诉我,就是吃肉,动物蛋白、脂肪太多。她不是学佛的,她是从医学的角度发现这个问题。所以肉食对身体没有益处,素食令人健康长寿。所以吃素不仅可以充腹,还能让人健康。

  『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我们要吃肉必定要杀生,为了吃肉到晚年还患病、来痛苦,何必你还要去杀牠?杀牠,让牠痛苦,自己造业,损自己的福报,这是愚痴人干的事情。总在于自己忍不住这个口欲,只要把这个道理想明白了,知道口欲是你的妄念,把这个妄念放下就行了。再想想: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

  又想到这些『血气之属』,就是这些动物,牠们都有灵知、都有灵性。真的有灵性,小动物你爱护牠的时候,牠真的对你很愿意亲近,你要是对牠恶意相向,赶走牠的时候,牠对你真的很害怕。这是什么?牠有灵知,你伤害牠的时候牠会痛苦。这个在灵知上讲,就是我们灵性,是没有界限的,动物有,我们也有,一切众生都有。佛法里面讲得更清楚,「三世诸佛同一心性」。他讲这个灵性(心性),三世诸佛就是包括现在已成的佛、过去的佛、还有未来佛,未来佛就是我们六道众生,没有成佛的,未来成佛,所有众生同一心性,所以我们的灵性是相同的。『既有灵知,皆我一体』。所以我们的灵性上面是相同的,在灵性的角度上看我们是一体的。灵性,佛法里称为自性,它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它能生万法。我们这些众生都是自性所现的现相,要知道,真正的我就是我们的自性,所有众生同一个我。我们这些众生不同的现相,就好比一个人身体上不同的细胞而已,这个细胞与细胞之间要和睦,不能够打架,不能够你吃我,我吃你。所以:

  【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

  对待这些心性上同体的众生我们要怎么样对待牠?要用我们的爱心。对自己要『躬修至德』,修养自己的德行,才能让众生尊敬我、亲近我,我这一点都没能做到,应该生惭愧心。『岂可日戕物命』,每天还要杀生害命,为了饱自己的口欲,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身上。『使之仇我憾我』,跟别人、跟这些众生结下了深厚的冤仇,这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人为什么会轮回?就是在生生世世当中酬偿业债,我欠你的命就得还命,你欠我的债就得还债,互相酬偿,无穷无尽,生死轮转,太可悲了!

  所以我们真正觉悟的人,希望这一生不要再搞六道轮回,就要从断恶业开始,修十善业。第一个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叫「躬修至德」,修十善业。这样子把生生世世的这些宿怨我们都以真诚心去化解,菩提道上才能够一帆风顺。在菩提道上为什么很多人有很多障碍?都是因为过去生中的冤亲债主,绝大多数都是杀生造下来的恶业。假如没有这些冤亲债主,我们的菩提道一定很顺利。到这一生明白了,再也不能再犯恶业了。用我们的真诚心学佛,冤亲债主看到了他都能感动,不仅不会障碍你,还会护持你。

  所以想到过去没学佛之前造了很多杀业,现在要补过,不仅不再造杀业了,而且要多放生。我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十多年前,那时候还在广州中山大学念书。那时刚学佛之后,知道过去杀业很重,忏悔,所以常常在我们校园北门,我们校园的北门面对的就是珠江,北门旁边有个菜市场,我常常在那个菜市场里面买这些鱼、螃蟹、泥鳅这些生灵,然后拿个自行车就一箱箱的推到河边去放,我自己一个人干。同宿舍里的有一个同学看到我每天都跑到珠江边放生,有一天他很好奇,跟着我来看。他不了解我为什么会这么做,还笑我,说你这个钱拿来放生还不如给我买雪条吃。他不懂,但是后来看到我很真诚的这么做,他都感化了,也跟着我一箱箱的搬着去放生。这是什么?赎罪。所以现在我们看到那些杀生的这些肉食,为这些被杀害的众生感到难过,为牠们念佛回向。

  【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想到这些受杀害的生灵,看到牠们的这些尸体,一条鱼放在盘上,那是一条尸体,还忍心下筷子去吃吗?在六道轮回里面,这条鱼可能是我某一世的父母,这很有可能,牠将是未来的诸佛。真是想到这个地方,『对食伤心,不能下咽』。所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改吃素食就很容易,叫你去吃肉你都不敢,你都不忍心。所以对待小动物慈悲心也一天一天的增长,学佛的进步就是慈悲心不断的增长。当我们慈悲心增长的时候,小动物真的牠会对我们亲近,牠不害怕我们。像我现在在宿舍里每天厨房里有不少蟑螂,打扫得很干净它都有蟑螂,大概是从下水道爬上来的。回到宿舍一开灯,发现水池上面还有蟑螂,就对着牠念阿弥陀佛,给牠打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给牠念的时候牠还能静静听着,念完了牠就走。所以这些小动物在这里也很好,跟牠结法缘,我现在给牠念佛、给牠超度,将来牠因为听佛号的功德、受三皈的功德,将来会托生人道,来日牠就是我们的听众。所以法缘是这么建立的,所以这也是好事情。

  现在我的功夫还很差,远远比不上像印光大师。你看印光大师年轻的时候,家里很多这些蟑螂、蚂蚁,这些昆虫,别人给他打扫清洁,他说不要,不要动牠们,我自己的德行不够,招惹牠们来。到了七十岁,印光大师的房间里一个蚊虫蚂蚁都没有。他到哪个地方,本来那个地方都有蚊虫蚂蚁的,一去到那里,一住下来,都走了。这是至德大德的人,所以这些小动物们都很配合、很恭敬,都不妨碍。所以我现在要试一试,到七十岁的时候看看能不能小动物们都能够这么配合。下面讲的: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这是讲对治自己好怒的习气。在理上怎么改?要想到,别人的过失,他做错事情你何必要发怒?你何必看不顺眼?人人都有可能犯过失,我自己也犯了不少过失,为什么不认真的严责自己,而去苛刻的要求别人?所以『情所宜矜』,这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容忍、可以原谅的。『悖理相干』,他如果恶意的毁谤我,来冒犯我,他不讲理,对我这样不好,这是他的事情,他做错了,因为他不了解我,如果他了解我了,发现我也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坏,他就不会发脾气,他就不会来冒犯我。所以他来冒犯我是他的过失,『于我何与』,跟我不相干。再想想,他对我如果是误会了,那我自己『本无可怒者』,本来就不应该发怒,是他的错,何必要用他的错误来惩罚我自己,自己发怒?如果想想他骂的、他毁谤的有点道理,确实我做的不对,我做的不够,于是赶紧回头改正自己过失,还要感恩他。所以他说对了,帮我们改正过失,感恩他,他说错了,那是什么?帮我们增长我们的修养,提升我们的境界,还是要感恩他,好事情。「本无可怒者」,有什么要值得发怒的?不单是不应该发怒,而且应该生感恩的心。下面: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

  这是讲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真正的英雄豪杰都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绝对不会看别人的过失,『亦无尤人之学问』,尤人就是埋怨人、批评人。像孔子、孟子、释迦牟尼佛,这些是真正的圣贤豪杰,他们有没有自以为是?有没有批评人家?没有,他们都谦虚卑下、对人恭敬。像孔子他自己说,自己所教的教学内容是「述而不作」,都是转述古圣先贤的教诲,没有自己的创作。释迦牟尼佛说的就更彻底,他说如来无有法可说,没有说过一句法,如果是谁说如来说了法,那就是谤佛。所以佛所说的是什么?他说都是古佛所说的,现在转述的,你看没有任何的骄傲,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无自是之豪杰』,也没有去怨天尤人。

  现在很多的父母都提出孩子不好教,自己的小孩怎么样怎么样,来问我的也有不少,怎么样把孩子教好?譬如说孩子喜欢看电视,不肯专心致志的读书,精力分散、懒散。我们要问一问,你自己是不是爱看电视?你自己是不是懒散?是不是读书不专心?我的母亲在过去带我的时候,我那时年纪很小,就有一个很深的印象,我母亲很喜欢读书,读书起来很专心。她从来不看电视,不迷这些电视,所以她也没怎么特别教我不看电视,也没有特别教我要坐下来看书,我自己跟着她,受她的潜移默化,就有爱读书的习惯,就不迷恋电视,读书也能专心。所以我跟很多孩子不同的地方就是我母亲不是说催我坐下来读书,她从来没这样催我,反而她常常催我说,读书读这么久了,赶快起来运动运动,休息休息。我读书都读得忘了时间,中学开始就是这样子。这是什么?受父母家教的影响,母亲的潜移默化,身教。所以当我们没有办法教好孩子的时候,第一个需要反省的是谁?自己,「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我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者我的真诚心不够,不能够感化对方。所以『感未至也』,这个感动力不强,效果不够。所以『吾悉以自反』,我要自己好好反省。

  【则毁谤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我们真正懂得反求诸己的这个功夫,当有毁谤来的时候,这是『磨炼玉成之地』,正好是炼我功夫的时候,看我的内功有多深,能不能忍受这些毁谤,真金是不怕火烧,美玉要经过磨炼。所以这些毁谤来的时候我绝对不能够生气,要生气就完了,真正忍得住,你的功夫就提升了。所以『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想到这个时候正好是练我功夫的时候,感恩!骂我的人是我的老师,我要欢然受赐,向他合掌,感谢他的赐予。赐给我什么?赐给我这些毁谤,让我提升。「何怒之有」,有什么值得我发怒的地方?想想真的没有,他是我的老师。所以你看练的是心胸宽广,能够容忍,没有不能容忍的。容忍别人、原谅别人,连这个念头都没有。不要说我在容忍他,我在原谅他,还有这个念头,这种容忍还不够圆满,功夫还没到家。完全是什么?自然,心里不动这些念头,总是高高兴兴,这才是回归自然、回归本性。下面讲: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

  我们一般人听到毁谤都气得不得了,要拔刀相向,挺身而斗,要跟他论理,这个时候就上当了。真正有真实学问的人,听到毁谤来了他不会动气,不但不动气,念头都不为所动,还是我们一天生活在快乐当中。当我们听到别人毁谤我,恶意来造谣生事的时候,我们不上他的当,不动怒。这样他『谗焰熏天』,他的毁谤再大,铺天盖地的盖过来,我是如如不动。这样他就是『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就像一个人拿着火烧这个天空,烧虚空烧不了,我的心像虚空一样,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他那点儿火焰,烧烧烧,烧到最后自己就会熄灭,何必去在意?

  所以你看我们师父上人这种忍辱的功夫真正到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生可以说是千锤百炼,多少人毁谤他,但是我们师父如如不动,知道我们是按照佛的教诲去做、去走,问心无愧。他骂我是他别有用心,我们不必与他计较,他「举火焚空,终将自息」。所以过去很多人毁谤,到一定时候他的毁谤就熄灭了。你看最近大陆也有人毁谤。昨天晚上师父还跟我讲,说有一位居士,这是在大陆的,看到那些报导,毁谤师父的报导,非常气愤,把这个报导还剪下来传真到师父这里给师父。师父对我说,他看了之后,把这个报导这个纸折起来放到韦陀菩萨像底下压着,不看,这个事情由韦陀菩萨处理,他是护法。结果后来果然有一位居士,东天目山,韦陀菩萨的道场,一位居士他晚上发梦,梦到韦陀菩萨,就打电话来给师父,说韦陀菩萨告诉他,说这种毁谤这是过去生中的冤亲债主,没多久它就熄灭了。师父乐呵呵的告诉我,他说我们不理他,他骂累了就不骂了。这句话是师父的名言,大家可以记住,别人骂我的时候,我们不理他,他骂累了就不骂了。你等他骂累了,「举火焚空,终将自息」,就等着看他骂累了为止。所以心地仍然是欢欢喜喜,这也是圣贤的修养。下来看:

  【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所以如果我们听到毁谤还生气,还要跟他辩解,找出很多理由,很多巧妙的理由,费尽心思去辩论,怎么样?愈辩愈糟。就好比『春蚕作茧,自取缠绵』,自己捆住自己了,自己反而显得自己修养差。所以『闻谤而怒』叫自寻烦恼。对待毁谤最高的艺术就是无言以对,沉默,不理它。佛告诉弟子们的,对恶意比丘就两个字,默摈,默摈就是沉默,不理他,这才是真正的修养。『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我们如果发脾气,忍不住了,就被他所动了,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有害。有什么害?第一害自己,第二害别人。害自己什么?首先我们身体会遭受损害,发一场脾气消耗的能量太大了。

  人为什么会生病?血液里有毒,发怒,这个血液里有毒。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讲了一个例子,一个刚刚发了脾气的母亲给小孩子喂奶,喂自己的奶,结果小孩死了,一查,小孩是中毒。为什么?因为吃了母亲的乳汁,乳汁里有毒。这乳汁的毒哪来的?发怒发出来的。所以这对身体是个大伤害,如果常常发脾气的人,身体一定不好,而且相貌都不好,一个人老爱发脾气,你看一脸的瞋恨相,脸黑黑的,让人看见都害怕,而且对自己的德行、修养更有害,对别人也有害。如果我不发怒的话,他最后骂累了他也不骂了,他就停止了,他不造业了。你要跟他对着干,他的怨气会更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这是害人害己的事情。了凡继续说:

  【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了解怎么样从理上改,我们就以此类推。种种的过恶都要明白为什么不能造,把道理弄清楚了,过失就很容易改正过来。下面请看如何从心上改。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这是讲第三个方面,从心上改过。怎么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一切过失都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归根到底就是什么?自私自利的心、贪瞋痴的心。说到更彻底的,就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被这些造出来的。『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如果我不动念,不起心动念,过失哪里来?过失都是起心动念而来,假如心不动,就没有过失。所以我们要练这种禅定功夫。练习禅定的功夫法门很多,我们学净土宗的用念佛法门,用这句佛号把念头止住,心定在一句佛号上,念头一动的时候,马上觉照。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觉悟要快,念头能够慢慢降伏住了,心清净了,真的你不会犯过失。所以:

  【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真正想修学的人,过失很多,譬如说『好色、好名、好货』,「好货」就是贪图物质的享受,『好怒』,喜欢发脾气,这是贪瞋痴慢,种种的过恶,不必一条一条的去想我怎么改。

  【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这是讲我们这些种种的过恶都不要理它,这个时候把心安住在善上。像《十善业道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不令毫分不善间杂」。心安住在善法上,『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我们要懂得,真正要『一心为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一心念佛的时候念念都是至善,阿弥陀佛是至善,所以任何的这些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这些污染都污染不上。好比是『太阳当空,魍魉潜消』,「魍魉」就是那些妖魔鬼怪,太阳一出来的时候,妖魔鬼怪都不见了。这是比喻正念现前,那些邪念都没有了。『此精一之真传也』。这是什么?这是自古以来圣贤的真传。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从心上改过这个意思还没讲完,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在讲解过程中不妥之处,请各位多多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集)  2007/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1-0005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了凡四训》。我们昨天讲到第二篇「改过之法」,谈到改过的方法可以从事上改、可以从理上改、可以从心上改,用的功夫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从事上改的那是强忍,忍住不犯过失,但是确实用功夫很勉强,很不容易。从理上改的是明白了为什么要改过的道理,改起来心就舒坦,比较容易。最上乘的功夫就是从心上改,心上改就是一心为善,不让邪念在心里生起。我们继续在心上改这段经文上面来探讨。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这是讲过失都是由心里面造出来的,所以也要在心上去改,这是从根本上改。好比要斩除一棵毒树,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断其根,把它的根都砍断,这棵树就死了,何必要一条一条的枝叶在树干上慢慢的去砍伐?所以这样的用功就不是根本上去改。

  【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纔动即觉。觉之即无。】

  所以改过用的最上乘的功夫就是对治自己的心念,当恶念起来的时候,这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刚起来的时候,马上让它当下清净,要把这些恶念放下,回归到善念上面来,回归到清净上面来,做到一念不生。所以念头刚起,马上觉察,马上放下,这就是『纔动即觉,觉之即无』。所以关键的功夫就是用觉照。我们的心原本是清净的,没有任何的污染。什么叫污染?有起心动念就是污染。我们的本心是本自清净,毫没有起心动念,这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现在起了念头,起了妄念,这就叫迷。所以一迷的时候,最关键的,要觉察,我现在心里面起了念头,心动了,这一动就是迷,这个时候马上觉察,马上把这念头放下。所以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这是习气,妄想是习气,一动念,马上觉察。念佛人的功夫就是提起佛号,马上提起这句佛号,这妄念就不理它,让它自己就消除了。所以提起佛号要快,这个修行功夫就是从心上改,心永远保持一句佛号,历历分明,这是最好的方法。当然要做到这种功夫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对初学,这非常难。虽然是难,我们要慢慢的去做,可以在事上、理上、心上同时用功。所以这里了凡先生说:

  【苟未能然。】

  就是如果做不到从心上改。

  【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

  这是告诉我们,上根的人在心上改,中根的人是明理之后改过,所以假如上根达不到,我们至少要明白道理,改过就方便了。明白道理了,自然就放下。譬如说我们知道造恶业会得恶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还会做恶业?还会做恶业说明还没明理。所以听经闻法帮助我们明理,帮助我们提升改过的功夫。下根的人这道理都不明白,『又未能然』,就『须随事以禁之』,就在事上去改正,就是严持戒律。虽然不懂得为什么要持戒,持戒的道理不明白,但还是要持。就像我们遵守法律一样,虽然你并不是读法律的,你不一定很了解法律的来龙去脉,但是还是要执行法律,遵守法律。这是分别对上中下三根这种根性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当然我们做起来要三者混合使用,目的只要把过失改正过来就行了。所以又说: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这是讲上根的人,不要以为说我是上根人,我要从心上改就行了,下事可以不管,我可以在事上不禁止,你这样想的话就完全错误。要『以上事而兼行下功』,哪有说真正心上不起恶念的人还会造恶业?所以如果是标榜自己是上根人,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用这些话来自我标榜,说我现在造恶业没关系,我心里有佛祖就行了。你说他心里真有佛祖吗?假如他还杀生吃肉,他怎么可能有佛祖的慈悲?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真正心里存着真诚清净慈悲,就不会干那些恶事。这是要求我们不要好高骛远,要注意打基础,决定在戒律上、在《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样的一个基础科目上要努力落实。

  『执下而昧上』,反过来,如果我光在事相上去执着,不明白道理,不懂得用心去改,这样的功夫就很笨拙,这不是改过的好办法。所以我们要改过不仅要严持戒律,还需要通达这些理论、这些事相,改起来才能圆融。以上讲的是改过的方法,从事上、从理上、从心上教导我们怎么改过。下面所说的是改过的效验,我们怎么样检验我们自己改过效果如何?请看经文: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这个『顾』字是但是的意思。这是话锋一转,说发愿改过,除了自己要下功夫以外,还需要有『良朋提醒』。这是真正的善友,帮助我们改过,他们提醒我们。『幽须鬼神证明』,这是鬼神也需要他们的感应,需要他们的护持。这个提醒确实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习气毛病是无始劫以来养成的,要一下子改过来很不容易。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有几位善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修学,互相勉励,互相提醒、鞭策,这是莫大的福报。当然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是多生多劫的因缘。我们自己假如遇不到这些善友,自己要想方设法去提醒自己。譬如说多听经,家里每天放师父上人的讲经、这些录相,听经就是提醒,这是老师提醒,善友提醒。另外家里供的佛菩萨的像,这也是提醒。像佛菩萨的像都有表法的意思,譬如说本师释迦牟尼佛,看到这个佛像我们就想到,佛的名号释迦牟尼,释迦代表仁慈,牟尼代表清净,所以这个佛像提醒我们要仁慈、要清净,看到观世音菩萨像,提醒我们要慈悲,看到地藏王菩萨像,提醒我们懂得孝亲尊师,看到文殊菩萨像,提醒我们办事情要有智慧,懂得当机立断,不可以感情用事,普贤菩萨的像代表落实、实践,大行普贤王菩萨。所以这些佛像都有表法的意思,都是提醒我们。所以佛教里面这些佛菩萨的像都是教学的工具,绝对没有迷信的色彩。

  鬼神的感应也是很重要,我们心地光明正大,鬼神对我们就尊敬,他不会来骚扰我们,反而会护持我们,他看见我们是真干的、真修行的,他会敬佩,他会提醒我们。像有一次我在香港这边的宿舍里,我是每天备课,然后上来摄影棚这里练讲。有一次备课的时间不够,而且晚上太疲倦,睡觉就早一点,就想第二天早上早一点爬起来,赶时间备课,因为我晚上效率没有早晨的时间效率这么高。所以我就自己拨了闹钟,早上想四点钟起床,然后继续备课。结果第二天一早,我还在睡梦当中的时候,听见好像有人敲我的房间门。我觉得很奇怪,屋里只有我一个人,怎么会有人敲我房门?在屋里敲我的房门。我马上起来出去看,也没有人,才知道这是鬼神叫我起床,那时候就三点钟了,要赶紧爬起来备课,要不然时间不够用,这就是「鬼神证明」。所以,我们想这是有护法神,只要自己真愿意学好,愿意真干,哪怕自己有一些毛病习气,这些护法神他们也会怜悯我们,也会帮助我们在修学道路上精进。请看下面经文,他说:

  【一心忏悔。昼夜不断。】

  真正改过要努力的忏悔,忏悔就是改过。忏悔决定不是说我在佛菩萨像前跪着把自己的一些罪业说一遍。你说一遍又造了一遍,又在你的阿赖耶识里面落了一次印象,这不是真忏悔。真忏悔是什么?知道自己做错了,以后再也不犯了,在佛菩萨像前发誓永不再造,这是真正的忏悔,昼夜都不懈怠,就是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能够觉照,不再犯同样的过失。『经一七、二七』,过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这个七是七天,乃至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只要你持之以恒,不用很长的时间,『必有效验』,真正你就有这个效果,发现你真的是改过了。改过的现象是什么?下面经文讲: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了凡先生为我们提出了八条改过的效验,这是了凡先生自己的经验介绍,当然改过的效验是不止这八条。通过这八条我们可以联想,改过之后真正是觉得自己业障消除。表现在,譬如说『心神恬旷』,自己觉得精神好了,原来提不起精神的,现在精神很旺盛、很充沛,而且很开朗、很欢喜。『或觉智慧顿开』,自己做事情有智慧了,原来讲话笨嘴笨舌的,现在会讲话了,原来做起事来总觉得胡里胡涂的,现在有条不紊,产生智慧了。或者是『处冗沓而触念皆通』,在繁杂的工作当中原来都觉得很厌烦,思绪总打不开,总觉得很不顺利,现在觉得顺手了,感觉上一做起事来有条有理,很有头绪,不像以前那样子乱糟糟的,甚至再繁杂的工作,到我手上轻而易举,这是业障消除的表现。或者『遇怨仇而回瞋作喜』。这是过去的一些怨家、仇寇,见到面,我对他不再怨恨,不再产生瞋恨,见到他也都很平淡,甚至还会生欢喜心。为什么?你心里的怨结打开了,这个怨恨化解了。他对我也如此,可能是他过去冒犯了我,看见我对他也欢欢喜喜的,原谅他了,不再跟他计较了,他也觉得很欢喜。这就是改过之后化解怨恨。

  下面第五条,『或梦吐黑物』,在作梦的时候发现吐出一些脏东西,这些脏东西都是我们的业障,或者是身上的那些肮脏的东西、疾病,在作梦的时候都吐出来了,醒来之后觉得身体轻盈了、好受了,这都是业障消除了。『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可能会梦到佛菩萨,或者是儒家、道家的圣人,他们来接引我们,这是很好的感应。在我们的同学里面都会有很多的这些体验,梦到观世音菩萨在梦里洒杨枝甘露水浇灌你的头,或者是梦到佛菩萨为你说法等等,这都是好的感应。但是要注意,如果梦到这些好的现象,千万不能执着,不能够执相。什么叫执相?心里以为这个是好现象,产生了傲慢心,甚至还要到处跟别人讲,我见到佛菩萨了,这样子好现象也变成坏现象,本来是佛境界变成魔境界了。为什么?你执着了,执着就起魔了。

  第七个是『或梦飞步太虚』,在梦中好像能够任意的飞行,身体轻盈。为什么身体轻盈?因为业障消除了,不再拖着我们了,我们的身体就轻了,梦里的境界其实是现实的反映。所以我们要平时觉得身体很笨重,走起路来很容易累,那是什么?自己身上有业障,业障消除了,觉得身体轻盈。你看我们师父上人,八十一岁了,走路起来非常的轻盈,上楼梯你看又轻又快,我们年轻人小跑追着他,这是业障消除这种好的现象。

  下面是『或梦幢幡宝盖』,这是种种的瑞相,譬如说梦到佛国,甚至梦到西方极乐世界等等,世间人梦到譬如说天宫,这些都是很好的征兆。但是有了这些好的征兆,种种的胜事,我们知道是过消罪灭的现象,然而不能够『执此自高,画而不进』。假如我们自己对这个境界执着了,产生傲慢心,反而这种现象成为我们进步的障碍。要知道,《金刚经》里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梦中的境界更是虚妄了。平时白天的生活都是虚妄,都是梦幻泡影,更何况说你作梦的时候的现相?所以不可以放在心上,知道最重要的是继续努力修行改过,这样就不会画而不进。画就是自己画地为牢,终止进步。

  古人修行改过确实是锲而不舍,《了凡四训》这里举出了蘧伯玉的故事。蘧伯玉是春秋时代的一位卫国的大夫,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用改过的功夫,每天都能够反省自己的过失而改正。到了二十一岁,他就已经知道二十岁犯的种种过失,然后努力的改正,可是到了二十二岁,看到自己二十一岁那年还是很多过失,于是又努力的改正。结果一年一年这么改,一直改到五十岁那一年,当他回首看到自己过去四十九年,还是有过失,所以还在不懈努力的改正。所以古人改过之学如此,你看古人用的这种改过的功夫,那我们呢?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所以看到古人这种改过的用功,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比起古人差得太远了。『身为凡流』,我们现在是凡夫一个。什么叫凡夫?『过恶猬集』,过失非常多,像刺猬的刺那样子,表示那个恶的这些过失太多太多。但是我们竟然自己『回思往事』,却看不到自己有过失。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心粗而眼翳』,我们的心太粗了,我们的眼睛有障碍,翳就是障碍,像患了白内障似的,看不清东西,看不清自己,所以有过失不能够觉察。这个问题就很严重,有过失不能改,就一步步的堕落,真的是「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很可怕。这下面又讲: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

  你不改过,过恶愈来愈深重。

  【亦有效验。】

  怎么看出来?

  【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

  这是告诉我们,假如我们没有改过的话,放纵自己,这个过恶愈来愈重,就会出现以下这些情况,这真叫业障深重的情况。这第一个,『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这是说我们的精神愈来愈昏聩,提不起精神来,记忆力愈来愈衰退,老记不住东西,人家说一件什么事,转头他就忘掉了,心力不集中,这是被恶业所缠。另外一个,『或无事而常烦恼』,无缘无故的他就发脾气,本来一个人好好的坐着的,他坐着坐着就来火,自己烦恼得不得了,真叫自寻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见到正人君子,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他看到了并不高兴,反而会觉得心里非常的羞愧,或者是不喜欢。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自己造恶多端,不好意思去见正人君子,或者见到正人君子他们的言行跟自己完全相反,心里就不痛快,很难接受,所以在正人君子面前好像浑身都不是个劲儿,坐卧不安。

  『或闻正论而不乐』,这是听到正派的言论、古圣先贤的教诲他不高兴,反而甚至会毁谤,这是因为他自己恶习气的作用,那些正论、圣贤教诲好像都在说他的毛病,所以他不高兴。像清朝的慈禧太后,本来清朝宫廷里面都读佛经的,到了慈禧太后当政的时候,她把这个制度给废除了。为什么?我们猜想大概就是因为慈禧太后听了这些佛经,好像条条都在骂她,都在批评她,她「闻正论而不乐」。

  『或施惠而人反怨』,布施给别人,给人家送礼,但是人家反而会怨恨他,不会感恩他。为什么?这也许是自己平日造恶人家都知道,你突然之间送礼给人家,人家觉得你是不是别有用心,他不能接受,所以反而会提防你几分,不但不会感激,还会特别留意你,看你是搞什么花招,这是自己恶业招来的果报。『或夜梦颠倒』,老是晚上做恶梦,梦那些不好的情形,这都是平日恶念太多,所以日有所思就夜有所梦,晚上都做恶梦。

  『甚则妄言失志』,造恶更甚的,他的精神都会恍惚,我们说得了精神病,或者是痴呆症,他「妄言失志」,讲话什么的都乱七八糟,胡说八道,语无伦次,精神完全不正,这些都是『作孽之相』,造作恶业太多产生的现象。我们如果看到自己有这种现象,不要看别人,关键,回头看自己,如果有这种迹象出现,要赶快提起警觉。

  【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如果真正有这些现象,哪怕是一点点的现象,我们就要警觉了,自己是造恶太多了,没有觉照,要赶紧奋发改过自新,这个『舍旧图新』就是改过自新,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趁着现在还有时光,还有这口气,没有到临命终时还来得及。改过要当机立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

  这一篇「改过之法」我们就学习完毕了。下来第三篇是「积善之方」。改过之后还要努力的积善,才能够真正改造命运,才能够营建幸福美满的人生。了凡先生一开头就引用《易经》上的两句话: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后头还有一句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里是讲积善的人家,一个善人的家庭,他们家人老实厚道,为人心地善良,往往以后就会发达,『余庆』就是以后的福报无穷。反过来,如果造恶的家庭,家人心地不善,就知道将来必会遭殃。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好像有不少的那些大富长者、富贵人家,他们福报很大,可是看他们都并没有去积善,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福报?要知道这些福报都是他过去生中修来的,这一生他富贵、他享福。可是享福他就迷了,他就不知道修善修福,他把过去修来的福报这一生统统的消耗尽,甚至他造恶,造恶的是加速度的消减自己的福报。你再看看他的晚年,这种人恐怕晚年都不保,再看看他的子孙,子孙都会没落。所以人们说富不过三代,能有三代都是富裕的这种家庭,那个德积的就厚,才有这样的一种福报。

  了凡先生在「积善之方」这篇文章一开头给我们讲了很多故事,古今的这些例案,来为我们证明《易经》上的这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启发我们、鼓励我们去积善修福。他首先讲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孔子的母亲的家族是姓颜的,颜氏,当嫁女的时候就去考察叔梁纥的家族,发现叔梁纥的家族祖祖辈辈都在修善、都在积德,积德很绵长,于是就可以预料这个家里将来定会出现圣人,所以就把女儿嫁给了叔梁纥,后来果然生了孔子。你看孔子是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这都是有来历的。

  孔子最称叹的一位大圣人就是舜王,舜王的善行是他的大孝。你看他的父母对他很不好,舜的亲生母亲早就过世了,父亲娶了一位继母,继母偏爱自己的儿女而迫害舜,好几次想把舜置之于死地,但是舜从没有把父母的这些恶念恶行放在心里,反而常常反省自己是哪里做得不够,没有让父母欢心,依然保持他的纯孝之心。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在父母要杀害他的时候,有一次让舜下井里干活,下到井里他们就把土埋到井里去,想把舜活活的埋死。幸好当时舜的妹妹跟舜关系不错,预先通报了他,所以他事先在井里已经挖了一条通道通出去,所以他就从这条通道里跑出来,没死。回到家里,父母一看都惊呆了,但是舜一句话不说,还是那样子的孝顺父母,所以感化了父母,感动了乡里,而且感动了当时的皇帝,天子尧。所以尧王派人请他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助尧王治理天下国家,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后来尧王把皇位都禅让给了舜。所以你看看舜的这种孝德,招感的福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且子孙绵长,这就是说明积善的福报长远。

  了凡先生又用近代的一些案例,他们当时的近代的案例,这是明朝时代,为自己的孩子说明白确实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讲了十个故事。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用白话简单的把这十个故事给大家讲述一遍,就不读原文了。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杨少师荣,这是在建宁,这是福建省建瓯市,现在的建瓯市这个家乡的人。这位杨少师,少师是他的官位,就是太子的老师,这是三公,官爵很高的。他的家里人原来都是以济渡为生,专门撑船渡人过河的船夫。有一次下大雨,发了大水,这个河流涨起来了,把很多的家庭都淹没了,甚至死了不少人。当时很多人,这些船夫,趁机去捞取别人家里冲出来的那些货物,家里的那些珠宝这些物品,唯独杨少师的祖父和他的曾祖父,只是为了救人,拼命的救人,根本对那些河里漂的那些物品没有拿一件。这显得他们那种救人的慈悲心,以及他的清廉。当时乡里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光救人,不拿东西,都笑他,这个人真笨。可是没想到后来这个杨少师出生以后这家里就慢慢富裕了,你看福报开始现前。慢慢富裕起来以后有一天有一位神人,化身成为一个道者,来到杨少师家里,就跟他的父亲说,说你的祖父积了很大的阴德,所以你的子孙将来会贵显,你的祖父和曾祖父应该葬在某地,那个地方风水很好。于是杨家就把他们的祖先的坟墓就葬到这个神人指示的地方,就是当时称为白兔坟,这是个风水宝地,别人都没发现,后来果然生了杨少师。这位杨少师弱冠登第,就是没到二十岁他就考取了进士,后来做到了太子的老师。而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就是当时救人的这一对父子,也被朝廷追封为相同的官爵。所以我们这里看到,真的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们家有风水宝地来葬祖先,要知道都是自己善行的感应,如果自己家里面没有积过善,德不够的,也不可能感应到这样的风水宝地。所以风水哪里来?真是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这块地风水好的,是配给谁?配给有道德,曾经修过大善的,他才能担当得起。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善,这种福德的根基,这块风水宝地送给你都把你压死,都不可能真正有长久的福报。所以我们晓得这个道理,重点不是在找什么风水宝地,不是把家居改成什么风水好的环境,关键是从根本上修善修福。现在的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此地,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菩萨、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了凡四训.积善之方》。刚才我们讲了第一个故事,这里继续给大家讲积善的故事。第二个故事讲的是鄞人杨自惩。这个鄞就是现在浙江省宁波市,这个地方的人,有一位杨自惩先生,杨先生开始的时候做一个小县吏,他的存心很仁厚,而且非常守法,做人也很公平。有一次他的长官,就是县长,在审一个囚犯的时候愈审愈来气,就命人打这个囚犯,结果打得他已经血流满地,但是县令还是不息怒,还要打。这个时候杨自惩就起来跪在县长的面前哀求县长,他说不能再打了,再打出人命了。县令就说,这个囚犯简直是太恶了,犯法,太不讲道理,不打他不行,怒气冲冲。这个杨自惩就跟他磕头,哀求他,说朝廷现在很多人也失了廉政,法律也并不一定公平,所以人民的信心都很涣散,如果我们抓到了这个囚犯,应该更多的体恤,他们这些人没有依靠,他们犯这个过失情有可原。所以我们抓到他都不应该欢喜,欢喜都不可以了,更何况要发怒?这个道理一讲,县长听了之后他的怒气就消了,一想想,是啊,想想朝廷从上到下很多官员都为非作歹,再想想自己,我自己当官是不是当得很清正?是不是没犯过失?也并不是,所以怎么可以责人责得这么严?所以他就不再惩罚这个囚犯。

  所以你看古人提倡「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当官的古代是称为父母官,做官就好像父母一样,爱自己的百姓就如同爱自己的子女一样,这是作之亲。这个官就是领导,要带一个好的样子出来,做一个好榜样,这是作之君。作之师,要教化他们,不是光是抓他们、惩罚他们,如果不教育他们而惩罚他们,这就是当官自己的责任。杨自惩家里很穷,但是这个人很慈悲,虽然家里几乎是一无所有,但是每逢看到那些囚犯,看到他们很饥饿,总是拿出自己家里的粮食分给这些囚犯吃。有一天来了几个新的囚犯,这一路上长途跋涉来充军,来到这里都已经是很饥饿了,面黄肌瘦的样子,可是这个时候杨自惩家里又缺米,自己都不够吃,怎么样去给这些囚犯?就跟他自己的太太商量,他太太就问了,说这个囚犯是从哪里来的?杨自惩说是从杭州来的,这一路上他们都已经饿坏了。结果后来两个人商量之后,这样吧,今天我们就不吃饭了,我们把米减掉一半,我们煮粥,煮粥就可以煮两倍大,就分一半去给这些囚犯。所以你看他这种仁爱之心,真的叫舍己为人。后来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守陈,一个叫守址,他们都当了大官,成为南北吏部侍郎,侍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副部长。他的长孙,杨自惩的长孙做了刑部侍郎,刑部我们现在称为叫司法部,管司法的。他的第二个孙做到了四川的廉宪,廉宪就是我们称为叫钦差大臣。他们都是当时朝廷的名臣,一直到了凡先生那个时代,还有杨家子孙在做大官。这是讲善有善报。

  第三个故事了凡给我们讲的是在明朝正统年间,这是明英宗时代,当时有一个贼叫邓茂七,他在作乱,在福建搞这些叛乱,很多的那些百姓都盲目的跟从这个贼党,所以他们声势也很浩大。当时朝廷就派兵去征讨,派了张都宪,结果把这个贼党打败了。后来为了剿灭余党,就委任布政司谢都事去搜杀东路的贼党。这位谢都事就是负责剿灭贼党的官员,是一个很慈悲的人,他并不是无辜滥杀,而是在秘密的搜集了这些贼党的名册,然后就把这个小旗子送给那些无辜的百姓家里,就是凡是不属于贼党的,无辜的人,都给他一个小旗,让他们插在自己的门口,等兵到了的时候,凡是插着白旗的,我们都不要动他。这样子保存了上万家的百姓,没有滥杀。后来谢都事的子孙都贵显,他的儿子叫谢迁,中了状元,这是进士里面的第一名,后来也当了宰相。谢都事的孙子叫谢丕,也中了探花,探花也是前三名。这是说明子孙贵胜,因为祖上积德,保全人命,所以他能够让后代显贵。

  下面第四个故事了凡给我们讲的莆田林氏,莆田就是在现在的福建省,姓林的这个家族以前有一位老母亲,这个老母亲好善好施,常常煮了很多的馒头、这些饭团,就像我们现在说的馒头或者是粽子,拿到自己的屋外去布施给穷人,很多的乞丐都来乞讨,每个来乞讨的都慷慨的给他,要多少就给多少,毫不吝啬。有一个仙人他就化成一个道者来到林家门口,于是每天就来给她讨,吃这些饭团。如是过了三年,这个老母亲每天都高高兴兴的布施,没有一点疲倦的脸色,真心的布施。所以诚心修善,毫没有计较,这是真的不执着,佛门里讲这叫做无住布施。这个仙人吃她的饭团吃了三年,于是有一天就跟这个老母亲说,我吃妳的饭团吃了三年,看到妳真心的修善,妳对我的恩德也很大,所以我想想我应该怎么报答妳?老母亲说不用了,我不需要你报答。仙人说这样吧,妳的府后有一块风水宝地,妳自己走了以后就让妳的子孙把妳葬在那里,这会对妳的家族带来兴旺,将来妳的子孙当官的、进爵的,有一升麻子这么多,就是一升的芝麻,你看有多少,于是这仙人就走了。林家的子孙就真的以后老母亲过世以后,就把老人家的尸体葬在那块空地里头。后来果然正如仙人所预言的,第一代他们林家就有九人登了第,考上进士,以后一代代下来,确实考上进士、举人,考上功名的,加官进爵的,不计其数。所以福建当时还有一首民谣,叫做无林不开榜,就是说凡是考试公布公榜的时候,假如没有林家的子孙,这个榜就不用开了,换句话说,每一榜上面,林家的子孙都很多,这是证明真正是修善后福无穷。我们知道林家这个老母亲她的这个福,福荫子孙,她自己本人往生以后要去的地方就更好了,她没有念佛她也必定上升天道,在天上享福。

  下面第五个故事讲的是冯琢庵太史之父,太史就是从前的翰林,也是个大官。冯琢庵是当太史,他的父亲在过去是一个秀才,有一天冬天下雪,很冷,他出去上学,结果在路上发现有一个人倒卧在雪地里,已经冻僵了。冯琢庵的父亲一看这个情况,赶紧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给这个冻僵的人裹起来,然后把他背回来家里,把他救醒,慢慢的把他救活过来。后来有一天他晚上作梦,梦到一个神人跟他讲,说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诚之心,我现在要派遣韩琦来给你做儿子。韩琦大家晓得是宋朝的时候一位很有名的宰相,也是像范仲淹一样出将入相,他在朝廷里当宰相,出去外面领兵打仗也做过元帅。结果这神人说派他来给你家做儿子,后来果然就生了冯琢庵。因为有这个梦,他的父亲给冯琢庵起名就起琦,跟韩琦的名字一样,叫做冯琦,琢庵是他的字。所以冯琢庵这一世也能够这样贵显,都是前世有来头的,他能够来冯家投生也是因为冯家的老父亲修善积德。你看佛家里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佛塔,造佛塔功德很大,七级的佛塔,这功德很大,但是你救人一命,比造七级的佛塔功德还要大。那是告诉我们,修善积德要真正含有这种慈悲济世救人之心,这是真正的功德。

  下面一个故事讲的是台州应尚书。台州是在浙江省,有一位姓应的应先生,他后来做了尚书,尚书就是部长。这位应先生在壮年的时候在山里面苦读,考功名,他为人非常的正直,所以在山里面自己一个人孤单的苦读,也不害怕。有时候山里面会听到一些鬼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有一天这个应先生在读书的时候,晚上,很静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有鬼叫,还有两个鬼在讲话。一个鬼说,明天在这里会来一个妇人,这个妇女因为她的老公很久都没回家,所以她的公公婆婆准备要逼她嫁人,这个妇女很有气节,不肯改嫁,所以明天就会来这里上吊,我现在终于能找到替身了,因为这些鬼都会找替身。通常这种自杀的鬼他很痛苦,自杀之后他每七天就要再受一次死的苦,所以他要找替身,找了替身才能解脱。所以现在有机会了,这两个鬼在商量。这位应先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听到这么一段对话,他也不害怕,真的是心地光明,不受邪气的这种影响。他就想,这个妇女要真正来这上吊了,那岂不是毁了人家?所以他马上把自己家里的几亩薄田卖了,卖了之后得了四两银子,这是很少的钱,这也是他的家当,全部家当都换成四两银子。然后马上自己伪造了一封信,做为这个妇女的先生的口吻写了一封信,连着这四两银子就寄到这个妇女家。公公婆婆拿起这个信一看,怎么是自己孩子写来的信,他没有死,以为自己孩子已经死了,所以要逼自己的媳妇改嫁,但是又看这个信的字迹不像是自己儿子的,正在犹豫的时候,突然又想到,字迹是有假,但这个银子是真的,如果不是自己的儿子还活着,怎么可能寄银子回来?所以想着想着,不要逼自己的媳妇改嫁了,所以这个妇女就没有上吊。后来这个家里的儿子果然回来了,出去做生意做得太久,跟家里断了音信,后来回来之后,这夫妇又能得到保全,避免了一次家庭悲剧。

  结果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应先生还在山里头读书,晚上又听到那两个鬼在那讲话。有个鬼说,我本来已经找到替身,没想到被这个书生坏了我的事。另外一个鬼就跟他讲,说你不如去谋害他。结果那个鬼就说,我谋害不了,上帝因为这个书生心地很善良,救人一命,救人的家庭,所以已经给他封成尚书的命,将来要当尚书,他现在是阴德尚书,我怎么还能加害于他?应先生听到两个鬼这么一交谈,心里反而更生欢喜心,更加努力的去修善,知道善有善报,更不害怕。所以他是善日加修,德日加厚。到了年荒的时候,歉收,亲戚有需要他总是慷慨解囊相助,做善事也都尽量去做,委曲维持。甚至别人嘲笑他,还有恶意毁谤他的,他都自己懂得反躬内省,绝对不会跟人家辩驳。真正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修这个厚德。后来果然做了尚书,而且他的子孙也都很多考上举人、进士,得到高官。

  下面第七个故事讲的是常熟徐凤竹栻。常熟是江苏省的常熟市,那个地方当时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徐凤竹栻,凤竹是这位先生的字,他的名字叫栻,徐栻,字凤竹。他的父亲,徐凤竹的父亲家里很富裕,他也是很慈悲,好善乐施,凡是遇到荒年,一些佃农歉收,他的父亲总是率先在乡里把这些田租给减免掉,当众把这些租契给撕掉,免掉大家交租,以此来倡导所有的这些富裕人家都这么做,帮助老百姓。不仅减免田租,而且还把自己的粮仓打开分粮,以救济那些贫穷的人,所以积的善德很厚。晚上大家都听到有鬼在那唱歌,唱什么?唱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意思是说没有撒谎的,这徐家的秀才,就是徐凤竹,将来要考上举人,当时徐凤竹已经是秀才,鬼唱歌晚上都能听到。就在那一年结果徐凤竹果然考上了举人,应验了鬼唱歌的内容。凤竹的父亲知道这个事情,真有感应,所以就更加的努力积德修善,一点都不懈怠,知道善有善报,所以勤勤恳恳去做,修桥修路,斋僧接众,请出家人吃饭,供养三宝,另外接济这些贫穷的人,凡是有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事情他都尽力去做。后来晚上又听到鬼在那唱,说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这是讲没有骗你的,没有骗你的,徐家的举人,就是徐凤竹,将来一直做到都堂,都堂就是省长,当时的江苏省长。当时江苏属于两浙这个地区,后来徐凤竹果然做到了两浙巡抚,就是两浙这个地区的省长。这说明真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点都不是虚假的。

  第八个故事讲的是嘉兴屠康僖公。这是讲浙江省的嘉兴市有一位姓屠的先生,屠康僖公。这个人他原来是一个刑部的官吏,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司法部里面做事的。他这个人办事非常的认真,办案子总是勤勤恳恳的去了解案情,常常都在监狱里面跟囚犯一起生活,来了解案情。在监狱里面跟这些囚犯了解到很多这些案情,知道有很多人是无辜受害的,于是就把这些情况秘密的上报给自己的主管,就是刑部的部长,就是尚书,他自己也不居功,完全把这个功劳交给自己的主管。后来进行审理,因为这个尚书,他的主管已经了解了案情,所以审问起来确实让很多人得以申冤,大家都非常的敬服,所以一下子解救了十几个人。大家都很称赞,刑部的尚书非常的清廉,真是清官,他能够明察秋毫。事后这位康僖公又跟他的主管报告,说你看现在在天子脚下,在首都都有这么多的冤案,在外面的各地离天子又更远,岂不是会有更多的冤情?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向朝廷禀奏,五年差遣一个减刑官到国家各地去进行了解案情,为大家减刑。尚书听到以后,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于是上报皇上,皇上就准予了这个建议。于是就差这个减刑官一起去办案,康僖公也在这个减刑官的团队里面。

  结果后来康僖公梦到了一位神仙在梦里告诉他,说你命中无子,但是你现在这个减刑的建议深合天心,上帝已经决定赐给你三个儿子,而且这三个儿子将来都做大官,都是衣紫腰金,都穿着紫袍,腰带都是金色的,这是高官。这是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往往不会过严的责罚人,允许人悔过,更何况如果有冤案的,更是应该平反,所以这条建议确实是很有阴德的。结果后来那天晚上他的夫人真的有了身孕,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叫应埙,一个叫应坤,一个叫应竣。这三个人真的他们的官位都很高,真是应验了神人梦中的预言。这是讲自己努力修善积德,子孙才能贵显。我有什么样的善心,才能够招感什么样的子孙来投生,这里面没有任何的偶然,完全是感应而来。

  下面第九个故事讲嘉兴包凭。这是浙江嘉兴地方有一位包先生,包凭,字信之。包信之他的父亲是池阳太守,这是安徽省的贵池这个地方的长官。当时这个父亲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而且跟了凡先生家族还有一些亲戚关系,跟了凡先生的父亲过去往来很密切。包凭本人是一位很有学问、很优秀的人,可是大概是命中没有科第,所以他去考功名老是都拿不了功名,跟了凡先生是一个命运。后来包凭就开始留心道学和佛学。有一天包凭就在泖湖这个地方游玩,就来到当地乡村的一家寺院,结果看到这个寺院可能是因为年久失修,观音像竟然上面漏雨,雨水滴在观音像上面,让这个像都受了污染,看了于心不忍,就马上请这个寺院的主持出来,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有十两黄金,统统赠送给这主持,希望他能够修复这个寺院。可是这个主持就跟他讲,说这个工程挺浩大的,你这十两黄金还不够用。包凭听到主持为难的话,于是马上把自己带的这些行李统统都解开,把自己的那些布匹还有七件新的衣服统统赠给这个主持,希望他能够尽力的把这个工程竣工。当时包凭跟随的一个仆从就跟包凭讲,说老爷,你不要这样子,我们什么东西都给他,那我们还穿什么?结果包凭就说,只要观音的圣像能够得以保全无恙,我哪怕是没有衣服穿,光着身子,也无所谓。当这个主持听到包凭这样的一种发心,讲出这么个话,非常感动,流着眼泪对包凭说,施舍银两和布匹其实也并不是难事,难就难在您这一点发心,非常难得。

  后来这个寺院真的修复好了,有一天包凭就拉着他的父亲又来到这个寺院游玩,晚上就住在这个寺里面,在晚上就做了个梦,梦到伽蓝菩萨,这是寺院的护法,伽蓝菩萨来给他告谢,说包先生,你修复寺院的发心功德很大,所以你的儿子将来会享很大的福,会做到高官。后来包凭的儿子,叫包汴,他的孙子叫包柽芳,都考上了进士,做了显官。所以你看看,自己虽然没有考上进士,没有做大官,但是了解善有善报,我过去生中没修好,所以这一生的福报不圆满,我现在好好的修,感应自己的子孙贵显。而真正修善修德关键是这个发心,不在乎你的能力有多大,只要你是尽心尽力,你就功德无量。包凭是把所有的身上的东西全部都布施,毫不为自己想,全部都是为这个善事的圆满,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有的人问了,为什么布施、修佛像或者是修寺庙有这么大的功德?要知道,这个寺院,古代是推行佛陀教育的学校,佛像它也是教学的艺术。所以在寺院里面你看很多读书人都来寺院里面读经,寺院里的藏经楼就是图书馆,寺院常常举行讲经说法的法会,教导大众,教导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是很大的功德。而佛像它表法的意思我们前面有讲过,都是提醒我们要效法先贤,譬如说观音像,观音是慈悲、救苦,提醒我们要存养慈悲心,救度苦难的众生,所以这个功德在这里。当我们看到了佛像,或者在寺院里面听经闻法开悟,这个功德就很大。所以这里面没有迷信。

  下面最后第十条故事是讲的嘉善支立之父。这是在浙江嘉善这个地方有一位支立先生,姓支名立,这是讲他的父亲积善的故事。支立的父亲过去是在司法部刑房里面做一个差役,有一天有一个囚犯被无辜诬陷入狱,而且将要被判处死刑。这个囚犯非常的哀痛,跟支立的父亲也讲了自己的情况。支立的父亲就知道他是无辜的,于是就想帮助他平反。这个囚犯看到这位差役想要发心帮助他,但是自己又不知道怎么样报答他。所以有一次当他的太太来探监的时候,就跟他太太讲,说支先生他美意,希望帮助我平反,只是我们很惭愧,没有什么报答,明天妳就请支先生到我们家里,妳就给他摆上酒席,而且请他留住一夜,妳就侍奉他,希望这位支先生可以尽力的帮忙,我就能够得到解救。他的太太听到自己丈夫竟然出这样一个计策,想想确实也没什么办法,家里确实穷,没办法报答人家,只好哭着答应了。等到第二天,他太太真的请支先生到家里去吃饭,而且他太太就跟支先生说明了自己丈夫的意思,就给他劝酒。支先生听到他太太这么一讲,就不高兴,不但没有吃饭,扭头就走。但是虽然扭头走了,还是尽心尽力的帮助这个囚犯解救,平反了。

  这个囚犯后来平反出狱,想到这位支先生德很厚,自己很惭愧,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别人是一个不耻之徒,哪里想到支先生的气节、德行是这么高。所以就跟他的太太一起登门叩谢,然后对支先生说,您的德行非常的深厚,在我们现前这个乱世已经非常少有,您现在还没有孩子,我愿意把我的女儿送给您,就做为您的妾,服侍先生,因为你没有孩子,再娶个妾在礼上也能讲得通。这个时候支先生知道他们这一家确实是很诚恳,才答应。于是备了厚礼去迎娶,娶回来他的这个女儿。后来果然就生了支立,这个支立弱冠中魁,就是没到二十岁就考上进士,而且后来当官做到翰林孔目,也就是在翰林院里面做到书记,这是一个很高的官。支立后来又生了儿子,儿子又生了孙子,儿孙都做到很高的官职。这个孙子的儿子,就是他的曾孙,又考上了进士。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真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位支先生,支立的父亲,当时一念的纯正,你看后福无穷。假如在那个关头上面如果失了正念,这一念滑坡了,他将来怎么可能有这种福报?所以善恶之报唯人自召,自己的吉凶祸福,完全在你那一念而招感来的,而这一念要平时不断的积累修养而成。

  了凡先生在「积善之方」这篇文章里一开头给我们列举了十个故事,都是明朝当时近代的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的故事。虽然故事里面的内容不同,但是同归于善,都是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修善最关键的是我们心量要扩大,假如我们的心量很小,只为自己修善,只为自己得一些小的福报,那么你得的福报确实就小。假如我们的心量很大,我们是为天下万民而去修福,这是量大福大,那我们的福报随着心量的扩大去扩大。佛法里教导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让我们的心量跟虚空法界一样大,那我们的福报就是通自性,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福报,哪怕是做一点点善事,福报都无量。下面了凡先生给我们点出修善还有很多学问。他说:

  【若复精而言之。】

  进一步去讨论。

  【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这是了凡先生在给他儿子的家训里面,进一步的为他阐述修善的道理。修善怎么样去细细的辨别?可以在八个方面来辨别,所以这里讲了八对。就是善里面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这八对,我们都要细细的去辨别,否则如果盲目的去修善,而不明白道理,往往可能心想去做善,好心做了坏事都不知道。这叫『枉费苦心,无益也』。

  下面给大家一对一对的来分析,这里面学问都很深。第一何谓真假?这是第一对。了凡先生就用一个案例,一个佛门的公案来阐述善里面怎么会有真有假?这是讲中峰国师,我们都知道中峰国师,大家可能都做过三时系念,《三时系念》就是中峰国师写的。他是元朝人,是一位开悟的大德。他在天目山修行,有很多的一些儒生来请教,就问了,说佛门里面讲善恶,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为什么看到某人他是善人,可是他家里没有善报,子孙都不兴,某人是造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居然家门很隆盛,子孙很贵显,这是不是佛讲的这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是无稽之谈?这些人都是没有明白道理,向中峰禅师请教。中峰禅师就给他们开示,这里很精彩。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中峰禅师的开示我们就留待明天跟大家一起学习。好,谢谢大家。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六集)  2007/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1-0006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了凡四训》到圆满的一天了。昨天我们学习到第三篇文章「积善之方」,了凡先生为我们先讲述了十个善有善报的故事,证明《易经》上所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然后就给我们详细分析如何存心来积善,他给我们讲了八对,所谓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让我们细细去辨别,才不至于存好心反而积不了真善。先给大家介绍第一对,善的真假。如何辨别?昨天我们讲到了凡先生举中峰国师的例子,这是有几个儒生去天目山拜访中峰禅师,有人就问,有的人造善,但是子孙并不昌盛,有的人造恶,反而家门隆盛,岂不是佛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可信?中峰是这样回答: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末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中峰禅师是位开悟的大德,他所说的一针见血。他说我们都是凡夫,都有情识,没有洗干净,所以我们的正眼没有开,认不清善恶,往往会认善为恶,或者是指恶为善。自己辨别错误,反而不去惭愧、反省,往往还要埋怨老天爷报应不公,这是罪上加罪。这些书生听了中峰禅师这一段话,他还是不明白,就继续问:

  【善恶何致相反。】

  怎么说能够把善看成恶,把恶看成善?于是中峰禅师就让他们,你们来说说看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一个人说了,打人、骂人总该是恶,敬人、礼人,对人有礼貌、有恭敬心,这可是善。中峰禅师说未必如此。另外一个人就说了,贪财妄取这个是恶,如果一个人廉洁、有操守,这是善。中峰禅师还是说未必如此。结果每个书生都讲了他们心目中认为的善恶,中峰禅师都摇头,未必如此。众人就反过来请教,那禅师您说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这就把善恶的标准给我们定出来了。真正的善是一定利益他人,利益众生,哪怕是做的事情他做得不够圆满,但是发心都是利益别人的,这就是善。如果是发心为了自己的利益,你做的事哪怕是在效果上利益社会,还是算恶。所以有益于人,打人、骂人那都是善。你看现在父母管教孩子,发的是善心,希望孩子好,打他、骂他都是善。有益于己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恭敬人,去对人有礼貌,那还是恶。为什么?你这么做是有利可图。所以: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这是说明辨别善恶的真假,标准就是看发心是利人的还是利己的。利人的,利益社会、利益大众,叫大公无私,这才是真善。假如这里做着善事,还夹着私心,还夹杂着自己的名闻利养,这个善事都是假的。

  【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这个『袭迹』就是模仿的意思,『根心』就是发自真诚心去做的。所以真正发心为大众,不要追求非得让人家知道、让人看见,装模作样去做善事,那就是假的。『无为而为』,就是我修善不执着善。《金刚经》里面讲,离四相而行布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正做了心里绝不留下印象,这叫无为而为。那『有为而为』的?就是心里面执着善事,而且还有企图、有目的,这样子做的善事就是假的,这些都要我们细细的去辨别。第二对的辨别是善的端曲。请看经文: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

  『谬』就是错误。如果我们不能够细细辨别善的『端曲』,「端」就是端正,「曲」就是委曲,可能会导致错误。这里说『今人见谨愿之士』,现在的人看到那种所谓的「谨愿之士」。什么是谨愿之士?就是他为人很谨慎,表面上看来一团和气,但是却是随波逐流,跟每个人好像都很好,但是他没有志气,不能担当,这种人孔子斥责为德之贼。这些人,这一乡的人都称他是好人,而且都向他学习取法,但是乡人,凡夫俗子未必有真智慧。而『圣人则宁取狂狷』,这种狂狷之士,他们可能表面上行为比较没有那么检点,好像很刚硬,其实这些真正是有志气的人,他们有铮铮铁骨,有志气,心地非常刚直,往往这种人会冒犯很多人,所以狂狷往往不得乡人的敬爱。但是那些谨愿之士,虽一乡之人都赞叹他,孔子说乡愿是德之贼也。为什么他是德之贼?因为他不能够带好这一乡的风气,所以称为他是德之贼,他只会随波逐流,随顺大家的这些不良习气,没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所以世人的善恶他们辨别得不清楚,分明与圣人相反。所以圣人看的真善跟这些乡人所看的不同,他只取善行的本质、发心,不是看表面。所以种种的取舍,我们从这一点来推广,都要自己很好的去辨别,才不至于犯错误。下面:

  【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福善祸淫』是天道自然的因果报应,修善的必定得福,造恶的,杀盗淫妄的,必定遭此灾祸。天地鬼神对于「福善祸淫」的见解跟圣人相同,所以他们对于这些乡愿之士,与大众同流合污,没有骨气的人,并不会赞叹,反而会蔑视他们。而真正对那些有志之士,真的是仁者,《弟子规》上讲的,「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因为他「言不讳,色不媚」,所以世俗人都对他敬而远之,但是天地鬼神却是会保佑他。所以

  【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

  我们积善关键要有端直之心,不可有丝毫委曲。『徇耳目』就是欺人欺己,欺骗人家的耳目。我们看人家也不能够被别人欺骗。我们自己断恶修善真的要从内心深处,这里讲『心源隐微处』去默默的检点,不可有丝毫的自私自利之心,而纯是济世之心,这叫做端。

  【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

  假如我这内心里面还有一丝毫讨好世人的这些心态,为了讨好别人才假装做出来的这些善那就叫『曲』,委曲。又

  【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这里是讲的我们真正修善,内心里面达到纯净纯善,对他人的恭敬没有夹杂任何的私利,纯净,纯是敬人之心。如果内心里面有一点玩世之心,自欺欺人,没有真诚的爱心、敬心,这就是曲善。这个端,在佛门里面把这个端的善心称为直心,端直,直心是菩提心的体。《大乘起信论》里面讲,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直心就是毫无自私、不善夹杂在里面,这种菩提心才是成佛的条件。所以《十善业道经》里面劝导学人,「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如果这心里面还夹杂着不善,就有一点委曲。所以我们真的要从心源处默默检点、洗涤。下面一对:

  【何谓阴阳。】

  善有阴、有阳。

  【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这个讲得很清楚,什么是『阳善』?就是你做了善事大家都知道,甚至广播、电台、新闻报导都把你的善行给报导出来,大家都知道,这叫做「阳善」。如果你做了善事没有任何人知道,你就积了阴德。『阴德天报之』,虽然世人不知道你在行善,他不能报答你,但是天很公平,他来报答你。你要享阳善的福那就是享名,你做了善事马上就报了,你的好名声就传播出来了。要知道这个名也是福,你的福马上就报掉,那就没有后福了。更何况假如我们修善如果只是为了这个名,而没有真正发出帮助苦难众生这样的一种心,这是有委曲的心,那会怎么样?那名不副实,你并不是那样的一个大善人,你是为了贪名,故弄玄虚,搞出这些善行来让大家报导。怎么办?『名者造物所忌』,天地鬼神都很厌恶那些名不副实的人。所以『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我们看到很多这些大慈善家,享盛名,如果他「名不副实」,会怎么办?『多有奇祸』,往往都有一些突如其来的灾祸降临到他的身上,或者降临到他的家里。我们看到很多的人,享盛名的,假如没有道德做根基,往往都会出奇祸。我们看到很多这些影艺界的人,大明星,那盛名,但是你仔细看看,这些明星真的活到晚年得善终的都不多,这是证明确实名并不是好事情。

  『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如果你没有犯过错,却无缘无故被人指责,背上了骂名,人家诽谤你、陷害你、批评你,甚至在公开的场合来攻击你,你能忍受,你心里面如如不动,这样福就给你加上去了。福都是逆着加的,顺着来的那是享福,逆着来的那是加福。所以这种人『子孙往往骤发』,他的德是这么积累下来的,所以子孙都贵盛。所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没有真正吃亏的。吃一点亏怕什么,吃亏就是吃福。所以『阴阳之际微矣哉』,这里面确实非常的微妙,让我们很好的去辨别,然后断恶修善,而不图名、不图利,多积阴德。下面:

  【何谓是非。】

  善也有是和非的分别,这里了凡举了孔子两个学生的例子。在鲁国,孔子是鲁国人,当时鲁国有一个法律,说如果从别的国家把我们鲁国的这些居民、公民,用钱把他赎回来,譬如说在打仗当中被人拉去做俘虏的,你用钱把他赎回来,这样子政府就会发放奖金。孔子的学生子贡很有钱,他就为鲁国去赎人,结果政府给他奖金他就拒绝不接受。我们看到这个子贡很清廉,你看做善都不要报酬。可是孔子听说之后反而很厌恶,就批评子贡,说你这样做错了,要知道圣贤人做事情可以移风易俗,你这么一做,做了好事,赎人回来又不接受奖励,好像接受奖励就不廉洁了,那些比你穷的人,你很富有,比你穷的人他们就不敢这样做了,因为这么做了又不能接受奖金,所以反而会让很多人退心,这样子恐怕鲁国没有人再来赎人了。另外一个学生子路,他有一次走在路上发现有一个人掉到水里,于是子路马上就下去救,把他救上来。那个人就非常感激,救命之恩,就送给子路一头牛做为报答,子路就高高兴兴的把牛给收下。你看我们看这个子路,怎么做了好事还要人家的报酬?但是孔子看到他就很高兴,赞叹他说,你这样做对,为什么?你带动了一个好的风气,今后咱们鲁国就有很多人会见人有难就会相助。

  所以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圣贤人看善恶的标准跟我们凡人确实不同。我们一般人,凡夫俗子都认为子贡做了好事不要报酬这真是善,子路做了好事要人报酬就没有那么善。但是孔子却是批评子贡而赞叹子路。为什么?了凡先生评论说: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所以这里讲,善它的是非看它什么?看它的影响面,影响面愈广,时间愈长,就是真善。所以『不论现行,而论流弊』。如果现行是善,但是它的影响不善,像子贡所做的事情,对他本人很廉洁,这是善,但是却是没有带出一个很好的社会风气。而圣人的举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每一样事情都要想给众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影响不善,哪怕是现行是善的,都不做。『不论一时,而论久远』,就是看影响力的长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所以想的这个层面都是全世界天下的众生,不是只想自己。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这是子贡他做的,现行是善,但是他留下不好的影响,这种就是『似善而实非』,它属于非善,不是实善。『现行虽不善』,像子路救人还要报酬,好像不善,但是『其流足以济人』,他的影响是好的,带动了、鼓励了救人的风气。所以『非善而实是也』,它不是非善,而是实善。

  【然此就一节论之耳。】

  这是用这么一个比喻,一个例子来说明。

  【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决择。】

  这里我们学习要懂得举一反三,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去推广。『非义之义』,这个「义」就是应该做的事情。我们看什么事情是真的应该,什么事情不应该?譬如说别人做错事,我们对他批评、惩罚,这个事情应不应该?一般来说,我们不要去管人家的错,不看人家的错,要宽恕别人、原谅别人。但是你要想到,如果那个人你要批评他,帮助他改过,他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不帮助他,你不给他点出他的错误,他可能不意识到这个错误,甚至以后变本加厉,做起错误的事情愈做愈大,这反而对他不好,这个时候就要批评指责,甚至有打有骂,这都是真正应该做。我们举一个例子,像父母对待孩子,父母对孩子不应该只是溺爱,如果孩子有错误,我说我不见别人的过失,父母对孩子也不见别人的过失那怎么行?不见别人的过失这是一般的原则,跟一般人交往,但是父母对孩子有教学的义务,教育他,所以看见他的错误应该帮他改正,这是应该做的。

  『非礼之礼』,「礼」这是礼节,有礼有节,有礼貌也有分寸。待人有礼貌这是对的,但是如果你过分的礼貌,对他太多的这种恭维、赞叹、礼敬,反而让他生起傲慢之心,贡高我慢起来了,这就是非礼。『非信之信』,做人是要讲信用,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为了顾全大局,连圣人都可以不讲求那种小信。譬如说我们看孔子有一次到卫国,途经一个卫国的大臣军队驻扎的地方,发现这个大臣正想举兵谋反,孔子赶紧去卫国的国君那里去报告,但是那个大臣途中把孔子给截住了,不让他回国君那里报告,而且跟孔子说,除非你发誓说你不回去见国君,否则我就不让你走。结果孔子就对天发誓,我孔丘不会回去见国君。于是这个大臣相信孔子的人格,因为孔子真是仁义礼智信做得很圆满,人家都知道他的德行,他这样发誓决定没有错,于是就退兵走了。走了以后,孔子说我们要去见国君,下面的弟子们就说不行,你已经发誓了,人要讲信用。孔子说,在这样的一种大是大非面前,我们所发的誓是可以把它推翻的,因为我们是被逼的,被逼迫才发出这个誓愿,而且不可以因为维持我的小信用而破坏这个国家的安全。所以你看,「非信之信」,这都是我们要细细的去辨别。

  还有『非慈之慈』,过分的慈爱反而不是真慈。像我的母亲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上幼儿园都要翻一座山,走路也要走上半个小时以上,当时我母亲为了锻炼我,让我自己背书包,书包挺大的。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孩,四、五岁大,背着这么大的书包在街上跟我妈妈走,路上遇到一个熟人,看见我妈妈:唉呀!妳怎么能让孩子背这么样的大书包?做母亲要爱护孩子。结果我妈妈看到这个人并不可以理喻,于是在他面前把书包就接过来,等那个人走了以后又把书包还给我让我背,这是锻炼我。所以我从小身体就很好,腿都粗粗的,很强壮,这就是我母亲「非慈之慈」。如果光是溺爱,光是盲目的呵护孩子,怎么可以锻炼孩子成长?

  下面讲善的偏正,这里举出何为偏正,也举了例子来讲。说当时有一位吕文毅公,他叫吕元,是浙江秀水县人,在明朝英宗正统年间曾经做过宰相。这位吕老先生是一位非常廉洁的官员,也忠厚,所以退休以后回到家乡大家都对他非常恭敬,有如泰山北斗。有一天有一个乡人,一个村民喝醉了酒,来到吕老先生的宅府外面在那里破口大骂,骂吕先生。当时吕先生的仆人就想把他赶走,或者是想把他拉到官府治罪。但是吕先生就说,哎呀,算了算了,这种村民,无赖,喝醉了酒,咱们不要跟他计较,就把大门关起来不理他。这个人后来造了一个大罪,他犯死刑入狱,准备要去斩首,结果吕先生知道这个事情以后他觉得很后悔。为什么后悔?就是当初这个村民来我们这里污骂我们的时候,假如当时我把他送到官府去治罪,就可以小惩以大戒,他就不敢那么造次,就不至于会犯死刑了。所以这种叫做以善心而做了恶事,这个善反而偏了。

  还有一种是以恶心去做善事的,了凡也举出一个例子。说有一户大富人家,当时正好遇上荒年,很多那些饥民都去抢东西,在光天化日之下去抢大富人家的东西。当时这个富翁就在县城县官那里告状,希望县老爷治理一下这种混乱的局面,但是这个县官也不理,结果这些饥民一看,官府都不理了,就更加的放肆。结果这个大富人家没办法,只好叫自己的家丁把这些放肆胡闹的饥民绑起来,自己私设刑堂来进行审讯,来惩罚这些造乱的人,结果才把这个乱平定下来。这种可以说他是为了自己,恶心,但是做的事情却是善事。为什么?帮助稳定当时的局面。所以我们都知道,所谓善的正和偏,善就是正,恶就是偏,这我们都知道。

  【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这就讲我们用善心做的事,如果是效果上不利于社会大众,那就是恶事,这是『正中偏也』。但是如果是以恶心,为了自私自利的心,造出来的事反而在效果上有利于社会,这是『偏中正也』。当然我们要学习什么?正,要正中正也,以善心去行善事,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好,下面一对讲的是善的半满。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这是讲做善事有半善、有满善。《易经》上讲,积善要勤勤恳恳的积,如果『善不积,不足以成名』,那恶呢?『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所以只要勤勤恳恳的积善,这就能够积满。恶也会积满,他讲了,『商罪贯盈』,这是指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造恶造到恶贯满盈,最后周武王起义师把商朝给灭掉了,所以他恶不积不足以败身。这是像『贮物于器』,像给一个器皿里面去储存东西,就像我们的小钱箱一个硬币一个硬币的放进去,勤而积之才能满,如果不是勤勤恳恳的去积累,这就不能达到圆满。譬如说我们学讲经的,这是在学着修善,因为要弘扬圣贤教育,但是要勤勤恳恳的去讲,每天不要间断。如果是懒散了,每天讲两小时太辛苦了,那就懈怠了,懈怠了你的善就积不满了,这是一种说法。

  另外一种说法,这是讲一个例子,像古时候一个小女孩,她有一次到寺院里面去修福,布施,家里很穷,身上只有两文钱,到了寺院里面就把所有的这两文钱统统捐出来供养寺院,布施三宝。寺院的主持他是一位开悟的人,他看到这个女孩子这么诚心来布施,于是亲自给她做忏悔回向,后来这个女孩子果然福报现前,就被选入宫里面做贵妃。想到自己之所以有这么一天,因为过去曾经来到这个寺院布施,我现在要去还愿,要去报恩,所以就拿着几千两黄金浩浩荡荡的就到这个寺院里面去布施。这个时候这个主持还在,听说当初这个女孩子现在富贵了,来布施,布施几千两黄金,没什么,叫自己的一个小徒弟出去给她回向忏悔,就搞定了。结果这个贵妃看到这么样的一个情况,心里面就不服气,有疑惑,就来请教老和尚,说当初我还是个贫穷的女孩子,只布施了两文钱,您老人家给我亲自忏悔回向,为什么现在我布施几千两黄金,你就叫一个小徒弟给我马马虎虎的忏悔回向就了事?结果你看这个老和尚怎么回答?

  【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所以老和尚讲出来为什么这次不给她亲自忏悔,因为过去那一次,她虽然只有两文钱,『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常的真切诚恳的来布施,如果不是我老僧亲自给你忏悔怎么能够报德,报答不了妳的恩德,妳布施的心太真切了,所以妳修的福就这么厚。现在你带着几千两黄金,这么多人跟着妳浩浩荡荡来布施,难免心里有贡高我慢,没有过去那么真切了,所以请一个徒弟代为忏悔就足够了。这就是所谓『千金为半,二文为满』。千两黄金也只是半善,为什么?因为她心不够真切。而二文钱所修的善也是满善,因为她是以至诚心去做的。所以善的半满全在我们的心地,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这里举道家两位祖师的例子。汉锺离,这是我们熟知的八仙之一,当时准备要传授吕洞宾吕祖一种点铁成金的技术,因为点铁成金可以变现很多黄金,来帮助穷苦的人。当时吕洞宾就请问汉锺离,说如果点铁成金之后,这个金子将来会不会再变成铁?如果变成铁,岂不是以后拿到这个金子变成铁的人他就遭殃。结果这个汉锺离就回答说,五百年之后这个金子确实会还原变成铁。吕洞宾就说,这样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之后的人,我不愿意学。汉锺离听了吕洞宾这番话,非常赞叹。他说:

  【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道家目的是成仙,修仙要积三千件善事,可是汉锺离给吕洞宾授记了,说就凭你刚才这一句话,你这三千条善事已经圆满了,就说你这成仙已经合格了,所以这是满善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例子,半善和满善的区别都在于我们的存心。假如我们的存心毫无私心,是真切真纯的这种善心,哪怕是修一点点的善事,都成为满善。假如我们还夹杂着烦恼、贡高我慢,夹杂着这些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的这些不善去修的善事,哪怕是修再大的布施,黄金千两,那还是半善。这是我们要细细去辨别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善。刚才讲到善的半满,意思还有一点没有讲完,经文上说: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这一段可以说把善的半满的意思说得非常究竟圆满。何谓真正的达到满善?关键要心不着善,能够做到『三轮体空』。什么叫「三轮体空」?不见我自己在作善,也不见我布施给谁那个人的相,更不会看到布施的什么东西,这个是三轮体空。这个心完全是纯净纯善,不只四相,这样的修福,『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因为心量无比的广大,所以福报就修得无比的广大,这就是半满的意思。

  下面讲善的大小,何谓大小?了凡给我们举出宋朝卫仲达先生的一个例子,当时卫仲达是在翰林院任职,有一天他的魂被小鬼拉到冥司,见到了阎罗王,阎罗王就审问他,命小鬼把卫仲达善恶录搬出来,发现恶录,记载他恶事的记录堆满整个庭院,记录他善行的只有一条小小的像筷子这么大的一轴。卫仲达就问阎罗王,就说我还没到四十岁,为什么我造的恶竟然这么多?阎罗王就说,一念不正即是,你心里面产生一个恶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00:40 , Processed in 0.17669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