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36|回复: 15

[其它] 印光法师嘉言录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5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光法师嘉言录



皈依弟子李圆净谨编

嘉言录题词

净土大法门,其大无有外,如天以普覆,似地以普载。等觉欲成
佛。尚复作依赖,逆恶将堕狱,十念登莲界。普被九界机,咸皆勤顶
戴,畅佛度生心,唯一了无再。我以宿业力,曾作一阐提,傚法韩欧
等,其愚莫能医。幸得病数年,时复深长思,古今众圣贤,岂皆无所
知。彼既悉尊奉,我何敢毁訾,虽圣有不知,韩欧焉足师。因兹皈依
佛,剃发而披缁,自谅宿业深,宗教非所宜。唯有仗佛力,或可副所
期,专心修净业,庶得预莲池。近十余年来,人或谬见问,所答亦以
此,不敢稍越分。海盐徐蔚如,以其切而近,再三于京沪,为之付排
印。语言虽朴质,人皆不见愠,遗迹而究益,多有生正信。圆净李居
士,宿根深复深,注释诸经论,阐明如来心。继以费精神,衰病每相
侵,舍博而守约,立志追东林。又欲利初机,作修持规箴,节录文钞
语,分类以编紝。并自出净资,印施诸有缘,冀使一切人,勉力希圣
贤。敦伦而尽分,各完己性天,众善悉奉行,诸恶尽销蠲。信愿勤念
佛,求登九品莲,临终佛来接,有若月印川。直下往西方,永出生死
渊,见佛悟无生,渐致福慧圆。因请为着语,以期广流传,俚言入雅
目,徒招诮且怜。赧颜贡愚诚,祈各自审焉,若未超等觉,且预回向
员。

民国十六年丁卯仲春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嘉言录重排序

净土法门,理极高深,事甚简易。由兹天姿聪敏,知见超特者,
每每视作愚夫愚妇之事,而不肯修持。岂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究竟法门乎。彼以愚夫愚妇能修,
遂并法门而藐视之。何不观华严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者,尚须以
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乎。藐视净土法门
而不屑修,其于华严,将复视作何等。又于华严末后归宗一着,为复
尊重之也,为复藐视之耶。此无他,盖未详审通途特别法门之所以,
及自力佛力大小难易而致然也。使详审之,能不附于华严海众之班,
一致进行,同求往生乎。光自束发读书,即受韩欧程朱辟佛之毒,幸
无韩欧程朱之才,使稍能相埒,则必致自误误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矣。自十四五后,病困数年,从兹徧思古今,详绎经书,始知韩欧程
朱之作此说者,全属门庭知见,绝不计及堂奥中事之所致也。乃于弱
冠之次年,出家为僧,专修净业,誓尽此生,作自了汉,决不建立门
庭,广收徒众,以致后世子孙,败坏佛法,并拉光于阿鼻地狱中,同
彼受苦也。至光绪十九年,普陀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经,命查
印刷,事毕,邀同来山。知其不喜作事,故令住一闲寮,随意修持,
于今已三十有五年矣。在山日久,有以笔墨事见托者,绝不用印光名
字。即自己有必须署名之文字,亦只随便写二字即己。以故二十年来,
绝无人客过访,及信札往来诸纷扰。民国启元,高鹤年居士,绐去数
篇文稿,登佛学丛报,不敢用印光名,以印光常称常惭愧僧,故署名
常渐。徐蔚如居士,及周孟由,谬为见赏,打听三四年,了无知者。
后孟由来山拜谒,遂祈归依,持去数篇废稿,寄于蔚如,乃于京师排
印,名印光法师文钞,以致徧剌雅目,愈增惭愧耳,时为民国七年。
八年,又搜罗若干篇作续编,并初编同排之。九年令上海商务印书馆,
排作两册,留板,十年春出书。光又于扬州将九年所排者,刻一书册
板,作四册。十一年,又于商务印书馆排作四册,当时诸居士任者有
二万部,而商务印书馆印以出售者,不在此数。十四年冬,又令中华


书局排增广本,亦作四册,比先增百余页,今年夏出书。以工潮等,
其价甚昂,只印二千。原订打四付纸板,二归本局,二归于光。乃令
杭州浙江印刷公司,先印一万,以后续印,一任因缘。圆净居士李荣
详,近数年来,专心佛学,于起信楞严圆觉,各为疏解。光谓青年人
宜先着实用念佛功夫,待其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时,再行发挥,自可
阐明佛意,宣传宇宙。当时彼尚不以为然,后以用心过度,形神日衰,
始知光言不谬。乃复详阅文钞,不胜欢喜,遂摘录要义,分门别类,
编作一册,祈光为作题词。拟用报纸印一千册,以应急欲即阅者。(以
先曾逐次登居士林林刊,故屡有催促令印之者。)及光五月至申,乃
与其妻,同受归依。八月书出,不久送完。函索者纷至沓来,遂令漕
河泾监狱署排作书本,陈荻洲居士愿任排工,并打四付纸板费,又任
印二千册,一时任者,将近二万。其纸板拟留本狱署一付,以作上海
流通之备。一归圆净居士保存以备已及诸善士之用。一送哈尔滨宣讲
堂,俾关外信心者,易于购阅。一送南洋新加坡商会,俾各岛华侨,
同得读诵。其所录之出处,某卷某页,一一备载,庶可以文钞全文相
对阅。由其于诸文中载取要义,汇归一类,故每有文义稍同,而不即
删削者,冀阅者受反复劝勖之益,冀其直下断疑生信也。其出处卷及
页数,皆依增广文钞,以增广文钞,作永久流通之本,余则久后必无
再印之举也。又以文钞繁广,初机或难于简别其易晓了而合机宜者,
欲令先得其门径,从兹着实进修,自至其极,免致望洋兴叹,或至退
屈之虞。因录文钞选读目录,附于嘉言录序后,庶未曾研究佛学之人,
得以坐进斯道,其利人之心,可谓亲切周挚,无以复加矣。因为叙其
所以然,以期阅者共知。所愿见者闻者,勿以所说皆平实庸常而弃之,
以求其高深玄妙者。夫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
能于平实庸常之事而实行之,行之及极,其高深玄妙之理,岂待别求。
否则高深玄妙,但属口头活计,生死到来,一毫也用不着,愿阅者悉
注意焉。

民国十六年丁卯夏历腊月八日古莘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目录

一、赞净土超胜.........................................................................................1
二、诫信愿真切.......................................................................................12
甲、示真信切愿..............................................................................12
乙、劝祛疑生信..............................................................................15
丙、诚具足信愿..............................................................................23
三、示修持方法.......................................................................................28
甲、示念佛方法..............................................................................28
乙、明对治习气..............................................................................32
丙、论存心立品..............................................................................44
丁、评修持各法..............................................................................49
戊、勉行人努力..............................................................................55
四、论生死事大.......................................................................................58
甲、警人命无常..............................................................................58
乙、诫专仗佛力..............................................................................59
丙、示临终切要..............................................................................62
临终舟楫(附录)...........................................................................67
五、勉居心诚敬.......................................................................................69
六、劝注重因果.......................................................................................76
甲、论因果之理..............................................................................76
乙、明因果之事..............................................................................82
丙、释劫运之由..............................................................................86
丁、示戒杀之要..............................................................................89
七、分禅净界限.......................................................................................97
八、释普通疑惑.....................................................................................105
理事................................................................................................105
心性................................................................................................108
悟证.................................................................................................112
宗教.................................................................................................115
持咒.................................................................................................117
出家.................................................................................................118
谤佛................................................................................................120
师道................................................................................................126
戒律................................................................................................126
经典................................................................................................127
中阴................................................................................................129
四土................................................................................................130
舍利................................................................................................131
境界................................................................................................133
神通................................................................................................134
秘传................................................................................................135
扶乩................................................................................................136
炼丹................................................................................................136
事须适宜........................................................................................137
富强................................................................................................140
预防灾祸........................................................................................141
九、谕在家善信.....................................................................................142
甲、示伦常大教............................................................................142
乙、论家庭教育............................................................................143
丙、劝处家宏法............................................................................149
丁、诫居尘学道............................................................................153
十、标应读典籍.....................................................................................160
附、示柴也愚书.....................................................................................165
复俞慧郁陈慧昶二居士书(附来书).........................................166
覆愚僧居士书................................................................................167
覆邵慧圆居士书............................................................................168
附记........................................................................................................170


赞净土超胜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
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
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
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
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羣萌。是以华严海众,
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
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
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总
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
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
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序一)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
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
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夫所谓净土法门者,
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
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
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羣生。所以
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
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
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书一) 一

◎古人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等幸
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
出三界,了生脱死耳。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异
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实莫大之幸也。若非无量劫
来,深植善根,何能闻此不思议法,顿生真信,发愿求生乎。(书一) 三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
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余。广说之,
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饶尽大地众
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剎说,炽然说,
无间说,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
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
觉。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文殊发愿,普贤劝进。如
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
速出生死。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诚所谓一代时教,
皆念佛法门之脚注也。不但此也,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
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文字耶。
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
生之警策耶。广说其可尽乎。言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净极则光通,
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愿
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
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一偈者,赞佛偈也。举正
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尽举也。
一书者,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痛哭
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机指示。虽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
也。舍此则正信无由生,邪见无由殄也。(书一) 三

◎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谓假使恶
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耶。
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
往生之法门。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
宜发惭愧心,发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书一) 一二

◎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
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
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


号,求生西方。(书一) 一五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
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
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末后善财徧参知识,
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
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
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
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
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
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
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书
一) 五一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背自心,轮回六道,久经长劫,莫之
能出。由是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顺机宜,
广说诸法。括举大纲,凡有五宗。五宗维何,曰律、曰教、曰禅、曰
密、曰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佛之所以为佛,唯此三
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众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禅以修持,则
即众生之三业,转而为诸佛之三业。三业既转,则烦恼即菩提,生死
即涅槃矣。又恐宿业障重,或不易转,则用陀罗尼三密加持之力,以
熏陶之,若蜾蠃之祝螟蛉,曰似我似我,七日而变成蜾蠃矣。又恐根
器或劣,未得解脱,而再一受生,难免迷失。于是特开信愿念佛,求
生净土一门,俾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圣则速证无上菩提,
凡则永出生死系缚,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也。须
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
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
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
生,成始成终之法门。故华严入法界品,善财蒙普贤加被开示,已证等


觉, 普贤乃令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复以此普劝华藏海众。而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恶,将
堕阿鼻地狱之人,蒙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但数声,即便命
终,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观此,则上自等觉菩萨,不能出于其
外,下至逆恶罪人,亦可入于其中。其功德利益,出于一代时教之上。
以一代时教,皆仗自力,以出生死。净土法门,未断惑者,仗佛慈力,
即可带业往生,已断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时教中
之特别法门,不可以常途教道,相为并论也。以故华严法华等诸大乘
经,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悉皆显阐赞导,普
劝往生。(书二) 五五

◎夫释迦弥陀,于往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一则示生秽土,
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安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汝只知
愚夫愚妇,亦能念佛,遂至藐视净土。何不观华严入法界品,善财于
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教以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
界,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乎。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
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无明,同证法性,悉能乘本愿轮,
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
极乐世界者,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以故自
古迄今,所有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论) 二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全
体转为烦恼恶业。因兹久经长劫,轮回生死。如来愍之,为说诸法。
令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使彼烦恼恶业,全体复成智慧德相。从此
尽未来际,安住寂光。犹如结水成冰,融冰成水。体本不异,用实天
殊。然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各随机宜,令彼得益。所说法门,
浩若恒沙。就中求其至圆至顿,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
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统摄诸法,上圣与下凡共修,大机与小根同受
者,无如净土法门之殊胜超绝也。何以言之,一切法门,虽则顿渐不
同,权实各异。皆须修习功深,乃得断惑证真,出离生死,超凡入圣。


是谓全仗自力,别无倚托。倘惑稍未尽,则仍旧轮回矣。且皆理致甚
深,不易修习。若非宿有灵根,即生实难证入。惟有净土法门,不论
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 由阿弥陀
佛大悲愿力,摄取娑婆苦恼众生,是故较余门得果为易也。(论) 八

◎众生一念心性,与佛无二。虽在迷不觉,起惑造业,备作众罪。
其本具佛性,原无损失。譬如摩尼宝珠,堕于圊厕。直与粪秽。了无
有异。愚人不知是宝,便与粪秽一目视之。智者知是无价妙宝,不以
污秽为嫌,必于厕中取出。用种种法,洗涤令洁。然后悬之高幢,即
得放大光明,随人所求,普雨众宝。愚人由是,始知宝贵。大觉世尊,
视诸众生,亦复如是。纵昏迷倒惑,备作五逆十恶,永堕三途恶道之
人,佛无一念弃舍之心。必伺其机缘,冥显加被,与之说法。俾了幻
妄之惑业,悟真常之佛性,以至于圆证无上菩提而后已。于罪大恶极
之人尚如是,其罪业小者,其戒善具修禅定力深者,亦无一不如是也。
以凡在三界之中,虽有执身摄心伏诸烦惑之人。而情种尚在,福报一
尽,降生下界。遇境逢缘,犹复起惑造业,由业感苦。轮回六道,了
无已时。故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若非业尽情空,断惑证真,则无出此三界之望。此则唯有净土法门,
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
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
之特别法门也。时当末法,舍此无术矣。(序) 四七

◎佛光者,十法界凡圣生佛,即心本具之智体也。此体灵明洞彻,
湛寂常恒。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竖穷三际,而三际由之坐断。横徧
十方,而十方以之消融。谓之为空,则万德圆彰。谓之为有,则一尘
不立。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虽则五眼莫能覰,
四辩莫能宣。而复法法承他力,处处得逢渠。但由众生从未悟故。不
但不得受用,反承此不思议力,起惑造业,由业感苦。致令生死轮回,
了无已时。以常住之真心,受生灭之幻报,譬如醉见屋转,屋实不转。
迷谓方移,方实不移。全属妄业所现,了无实法可得。以故我释迦世


尊,示成佛道,彻证佛光时,欢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
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
无碍智,则得现前。楞严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
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
及大涅槃,二转依号。盘山云: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
亦不存。心境俱亡,复是何物。沩山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
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是知
佛祖种种言教,无非指示众生本具心性,令其返迷归悟,复本还元而
已。然众生机有浅深,迷有厚薄。不假种种言教开导,种种法门对治。
则迷云障于性空,何由令其一一彻见心月也哉。以故如来最初成道,
演大华严。直谈界外大法,不与权小所共。俾宿根成熟一类大机,同
证真常,诞登觉岸。复以钝根众生,未能得益。遂为循循善诱,随机
演说。或以五戒十善,摄彼人天二乘,令其种入佛道之胜因。或以四
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摄彼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令其得证佛道之近缘。
始自阿含,以迄般若。莫不曲顺根性,而为宣说。令其渐次增进,就
路还家。佛之本怀,秘而不宣。迨至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开迹显本。
人天权小,皆是一乘。客作贱人,实长者子。普授三根之记,大畅出
世本怀。与最初华严,始终互映。可谓一大事因缘,全体咐嘱,了无
余蕴矣。又以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断惑证真,实乏其人。以故特开
净土一门,俾上中下根,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
以渐证夫无量光寿。其深慈大悲,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属至极无加矣。(序)五十

◎佛法深广,犹如大海。博地凡夫,孰能穷源彻底,一口吸尽。
虽然,倘能生正信心,自可随己份量,各得其益。譬如修罗香象,及
诸蚊蝱,饮于大海,各取饱腹而已。如来出世,随顺众生,为其说法,
各令得益,亦复如是。而末世众生,业障深厚,善根浅薄,心智狭劣,
寿命短促。加以知识希少,魔外纵横。修余法门,欲于现生断惑证真,
了生脱死,诚为甚难希有之事。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
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


仗十念之力,迳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
唯此一法,最为周挚。(序) 六一

◎念佛法门,其来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
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
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
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
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
为增减,而有显现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如来以是义故,
普令众生缘念于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又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
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
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
未之有也。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
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则化之。即生
作佛,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以一切
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得了生脱死。念佛法门,自力佛力,
二皆具足。故得已断惑业者,速证法身,具足惑业者,带业往生。其
法极其平常,虽愚夫愚妇,亦能得其利益,而复极其玄妙,纵等觉菩
萨,不能出其范围。故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
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实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固不可以
通途教理而为论判也。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
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序) 七五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大
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
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陈隋则有
智者。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


百徧。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
中外矣。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至如禅
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
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若确
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
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必欲弃俗谛而
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
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
大五蕴而显心性也。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但未广显传述,
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
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
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以净土见佛,
尤简易于宗门。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
可以见其梗概矣。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
著书传扬。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
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使学者于八十字中,顿悟出生死
证涅槃之要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
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则,
楚石琦,空谷隆等,诸大祖师。虽宏禅宗,偏赞净土。至莲池大师参
笑巖大悟之后,则置彼而取此。以净业若成,禅宗自得。喻已浴大海
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自后蕅益,截流,省庵,
梦东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若不如是,
则众生不能得度矣。自兹厥后,佛法渐衰。加以发匪回匪,则法轮几
乎停转。虽有知识,各攻其业。以力不暇及,置此道于不问。有谈及
此事,闻者若将浼焉。幸有一二大心缁白,刊刻流布。令祖教不灭,
使来哲得闻,实莫大之幸也(书一) 一

◎迨至大教东来。远公大师,遂以此为宗。初与同学慧永,欲往
罗浮,以为道安法师所留,永公遂先独往。至浔阳,刺史陶范,景仰


道风,乃创西林寺以居之,是为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岁也。至太
元九年甲申,远公始来庐山,初居西林,以学侣浸众,西林隘莫能容,
刺史桓伊,乃为创寺于山东,遂号为东林。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
二十八日,远公乃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命
刘遗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而慧永法师,亦预其社。永公居西林,
于峯顶别立茅室,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则其
人可思而知也。当远公初结社时,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属法门龙象,
儒宗山斗,由远公道风遐播,故皆群趋而至。若终公之世,三十余年
之内,其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则多难胜数也。自后
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莫不以此,自行化他。昙
鸾着往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着观经疏,深
明谛观。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徧。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清凉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
法。自昔诸宗高人,无不归心净土。唯禅宗诸师,专务密修,殊少明
阐。自永明倡导后,悉皆显垂言教,切劝修持矣。故死心新禅师劝修
净土文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又云:参禅人正好念佛,根机
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
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真歇了禅师净土说云:洞下一宗,皆
务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门,迳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
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
业者,得非净业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
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证入。长芦赜禅师,
结莲华胜会,普劝道俗,念佛往生,感普贤普慧二菩萨,梦中求入胜
会,遂以二菩萨为会首。足见此法,契理契机,诸圣冥赞也。当宋太
真二宗之世,省常法师,住持浙之昭庆,慕庐山远公之道,结净行社。
而王文正公旦,首先归依,为之倡导。凡宰辅伯牧,学士大夫,称弟
子而入社者,有百二十余人,其沙门有数千,而士庶则不胜计焉。后
有潞公文彦博者,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将相五十余年,官至太师,


封潞国公。平生笃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专念阿弥陀佛,晨夕行坐,
未尝少懈。与净严法师,于京师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士大夫多
从其化。有颂之者曰,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自身
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寿至九十二,念佛而逝。元明之际,则有
中峰、天如、楚石、妙叶。或为诗歌,或为论辩,无不极阐此契理契
机,彻上彻下之法。而莲池,幽溪,蕅益,尤为切挚诚恳者。清则梵
天思齐,红螺彻悟,亦复力宏此道。其梵天劝发菩提心文,红螺示众
法语,皆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学者果能依而行之,
其谁不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乎。(书二)
五六

◎迨至众生机尽,如来应息。而大悲利生,终无有尽。由是诸大
弟子,分布舍利,结集经藏。俾徧界以流通,冀普沾乎法润。及至东
汉,大教始来。但由风气未开,故唯在北方流通。至孙吴赤乌四年,
康僧会尊者,特开化建业。蒙如来舍利降临,致孙权极生信仰。遂修
寺建塔,以宏法化,此法被南方之始也。至晋而徧布高丽,日本,缅
甸,安南,西藏蒙古诸国。自兹以后,蒸蒸日上,至唐而诸宗悉备,
可谓极盛。天台、贤首、慈恩,以宏教。临济、曹洞、沩仰、云门、
法眼以宏宗。南山,则严净毗尼。莲宗,则修专净土。如各部之分司
其职,犹六根之互相为用。良以教为佛语,宗为佛心,律为佛行。心
语行三,决难分属。约其专主,且立此名。唯净土一法,始则为凡夫
入道之方便,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以故将堕阿鼻者,得预末品,
证齐诸佛者,尚期往生。如来在世,千机并育,万派朝宗。佛灭度后,
宏法大士,各宏一法。以期一门深入,诸法咸通耳。譬如帝网千珠,
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徧入千珠,千珠悉摄一珠。参而不杂,离而不
分。泥迹者谓一切法,法法各别。善会者则一切法,法法圆通。如城
四门,随近者入。门虽不同,入则无异。若知此意,岂但诸佛诸祖所
说甚深谛理,为归真达本明心见性之法。即尽世间所有一切阴入处界
大等,一一皆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之法。又复一一皆即是真是本,


是心是性也。以故楞严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为如来藏妙
真如性也。由是言之,无一法非佛法,亦无一人非佛也。无奈众生,
珠在衣里,了不觉知。怀宝循乞,枉受穷困。以如来心,作众生业。
以解脱法,受轮回苦。可不哀哉。以故宏法大士,不惮艰辛,种种方
便,而为开导。令其谛了十法界因果事理,彻悟即心自性,以迄究竟
圆证也。由唐而宋而元而明而清,足一千年,声教弗替。虽不及唐时
之盛,犹可称伯仲之伦。自咸同来,兵火联绵,飢馑荐臻,高人日希,
庸人日多。国家不暇提倡,僧侣无力振兴。由是在家高人,以未尝研
究故,谬袭韩欧故套,遂致一败涂地。至清末之时,大开学界,天姿
高者,遂皆翻阅佛经,始知道本在是,遂皆息心以研究焉。(杂着) 二



诫信愿真切

示真信切愿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无
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
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
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
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
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
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
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
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
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
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
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
无执着,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
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
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
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
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
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
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
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
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
中,徧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
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
诸乐,故名极乐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
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
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


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书一)二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
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
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
逆顺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
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狱。阿弥陀
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
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
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
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
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
受用也。(书一) 二五

◎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
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
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
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
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书一) 六五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
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
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
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书二)四十

◎试问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恳切而能然乎,无信愿而能然乎。
(书一)六八

◎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
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现生得生。
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


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
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
客、穿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论)八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
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
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
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
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
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
一班愚夫,耽着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
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
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
遗。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
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
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
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
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
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
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
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
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
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序) 四十

◎观此娑婆,浊恶甚于圊厕。信彼极乐,即我本有家乡。不求此
世来生,人天王等福乐。唯愿报终命尽,蒙佛接引往生。朝斯夕斯,
念兹在兹。念极功纯,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必克果愿。既生净土,
顿悟无生。回观世间富贵,奚啻阳燄空华,直同囹圄毒海耳。(杂着) 四



劝祛疑生信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
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
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
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乎。(书一)十三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
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见贤思齐,当仁不让。
岂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生作
行尸走肉,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书一)一五

◎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
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
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
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
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
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
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
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虽其
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由以信愿
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
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
亦不得究竟实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
其极乎哉。(书一)二四

◎净土法门,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贤之所指归也。马鸣
龙树之所弘扬也。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倡
导,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此诸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
已为吾徧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出


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即深,
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吾信仰佛祖,以古为师。岂不如亲
近今时知识之为愈乎。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
华藏海众,悉证法身,咸求往生,企圆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从。
舍尔狂心,力行斯道。功德利益,当自证知。何待徧参,方为知法哉。
(书一)三八

◎刻实论之,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以机有生熟,缘有浅深,
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
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
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徧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
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
尚,早知后人者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展转企
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
见。岂夙世恶业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面错过,而作无禅无
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书一)四八

◎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
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
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
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
师,可不哀哉。(书一)六十

◎众生习气。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庸劣,智者偏于高上。若愚者
安愚,不杂用心,专修净业,即生定获往生,所谓其愚不可及也。若
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是之谓大
智。倘恃己见解,藐视净土。将见从劫至劫,沈沦恶道,欲再追随此
日之愚夫,而了不可得。彼深通性相宗教者,吾诚爱之慕之,而不敢
依从。何也,以短绠不能汲深,小楮不能包大,故也。非曰一切人皆
须效我所为。若与我同卑劣,又欲学大通家之行为。直欲妙悟自心,
掀翻教海,吾恐大通家不能成,反为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者所


怜悯。岂非弄巧翻成大拙,腾空反坠深渊乎哉。一言以蔽之,曰自审
其机而已矣。(书一)六五

◎罗台山之不往生堕福处,在于文字气习重耳。此习既重,则虽
曰念佛,实念念在文字里做工夫。念佛工夫,祇是支撑门面而已。此
文人通病,非台山一人而已也。世智辨聪,佛谓为八难之一者,正为
此也。(书一)六六

◎人之处世,一一须按当人本分,不可于分外妄生计虑。所谓君
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须知了生死,愚夫愚妇则易。
以其心无异见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妇工夫,则
亦易。否则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妇之能带业往生。净土法
门,以往生为主。随缘随分,专精其志,佛决不欺人。否则求升反坠,
乃自误耳,非佛咎也。(书二)八

◎净土一法,乃如来一代时教,最玄最妙,至圆至顿之法门。(一
法具一切法名圆,即生修,即生证名顿,)博地凡夫,亦能入此法中。
等觉菩萨,不能出此法外。实上圣下凡,速成佛道之一条捷径。诸佛
诸祖,普度众生之一只慈航。于此不生信心,或信不真切,便是业障
深重,不合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永世,在此世界,常轮六道,
无有出期。纵得人天,为时甚少,如客邸寄居。一堕三途,则其时甚
长,如安住家乡。每一思及,衣毛皆竖,不惜苦口,恳告同人。(书二)
二四

◎谛观来书,种种议论。一言以蔽之,曰以凡夫知见妄测佛智而
已。且吾人从生至死,内而身心,外而境界,何一能知其所以然。从
自有知识以来,见前人之所为,而自亦为之。遂得身体成立,诸事顺
适,身心安乐。从生至死,受用自在。若如来谕,己不知佛之所以然,
及净土之所以然。虽佛祖诚言,亦不肯因之生信。推是以求,阁下终
日喫饭,终日穿衣,其充飢御寒之所以然,为知也,否也。若道知,
则知者为谁,请的的指出。若指不出,犹依前人成规穿衣喫饭,何于


了生死第一妙法,必企其先知所以然而生信,断不肯因佛祖之诚言而
生信耶。又阁下有病,须服药者。为先徧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
方始按病立方,而后服药耶。为即请良医诊脉,立即服药耶。若立即
服药,则治病与学佛相悖矣。纵令徧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亦
与学佛相悖。何以故,本草脉诀,系前人之成言。汝未能亲见,何可
取信。若谓本草脉诀之言,不可不信。则佛祖善知识之言,何以皆不
生信,必欲自见方信耶。如汝知见,刻实论之。当先见某药走某经,
治某病,方肯开方服药。断不肯依本草脉诀所说,以开方服药。何以
故,以未见故。今充飢御寒治病之所以然未见,而即穿衣喫饭服药。
佛与净土之所以然,己未亲见,纵佛祖诚言,皆不生信者,此何故也。
一则以性命相关,虽不知不敢不如是行。一则以高明自诩,必彻见方
肯修持其法。古今来几多出格豪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知见,毕生不沾佛法实益。
彼谓为愚夫愚妇者,初亦不知。而能依前人成规,颛蒙念佛。因兹潜
通佛智,暗合道妙。遂得带业往生,及断惑往生者。将见悉证佛果,
况徒知之而已乎。而此种自命出格者,因疑生谤,将从劫至劫,长堕
恶道。被彼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者之所怜悯,欲垂救援亦不可得。何也,
以宿世之不信恶业所障也。阁下之智,如干将莫邪,切玉如泥。以不
善用其智,如以干将莫邪切泥,则泥无所成,徒损锋鋩。可不哀哉。(书
二)二五

◎佛法乃心法,非世间一切法所能喻。其喻者,不过令人会其义。
何得死执其事,而敌体论之,举扇喻月,动树训风。必于扇上求光明,
于树上求披拂。是尚得名为智乎。梦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亦不妨
以梦境喻因果,悉令敌体相符。何也,妄心是因,梦境是果。若无妄
心,决无梦境。此决定不易之论也。善恶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得善
恶及修持之果报是果。阁下为信也,否也。妄心为梦因,则得梦境。
念佛之心为佛因,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远之毕竟圆成佛道。是滋君
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书二)二六

◎佛为究竟有无且置。阁下必欲致诘佛之有无,且问阁下自己毕


竟是有是无。若谓是无,此一上络索,是谁述说。若谓是有,请的的
指出其述说者语言,系喉舌与识心相即而有。文字,亦识心手笔运动
而现。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皆非阁下自己。离此五法指
得出,许阁下问佛究竟有无为大智慧问。若指不出自己之有无,欲先
知佛为有无,乃狂妄无谓之问,非切己穷理之问也。佛毕竟是有,因
汝凡情未涤,决不能见。阁下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蕴未空,亦不能离
色受想行识,的的指出也。(书二)二六

◎金刚经令发菩提心菩萨,发心度尽一切众生,令其皆证无余涅
槃,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
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皆当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此经文略,唯举布施以该其余。应无所住而
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如上所说,且道是有相耶,
是无相耶。如此广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虚,而谓之为无,是何异于生
盲乎哉。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者,欲人不滞凡
情圣见之执着相耳。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称
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不于此中着眼,
妄执无相为究竟,与噇酒糟汉同一知见,尚得谓有智慧人乎。信有何
难起,疑有何难去。汝决定不肯起,决定不肯去。虽佛亲与之说法,
亦无如之何,况吾侪具缚凡夫乎。(书二)二六

◎欲知佛之虚实,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论之理,所载之事,何
不于此起信断疑。将谓此种言论事迹,皆系妄造谣言,不堪寓目乎。
若作此见,则灵魂决定不堕余五道,唯在阿鼻地狱,尽未来际,长享
随心所现之镬汤炉炭剑树刀山,种种自在受用之乐境耳。其为乐也,
莫能喻焉。必欲知佛虚实,虽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说,皆非实,唯自己
亲见亲证方为实。今有一事相问,汝须直心相酬,不得含糊躲托。北
通州王铁珊者,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时广西土匪甚多,彼于作兵备
道时,即设计勦灭其党,所杀甚多。四年前得病甚重,一合眼即见在
黑屋中。其屋甚大,又甚黑。其鬼无数,皆来逼迫,遂即惊醒。久则


复合眼,其境仍如是,复惊醒。三昼夜不敢合眼,其人已奄奄一息。
其妻因谕之曰:你如此只么样好。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巴,念佛总会好。
铁珊一闻此言,遂拌命念。未久,即睡着,遂睡一大觉,了无境界可
得,而病亦渐渐痊愈矣。因长斋念佛。铁珊前年与陈锡周来山,亲与
(某)说耳。设阁下当此境,为先知佛之虚实而后念耶,为一闻即念
耶。若此时不暇究虚实而即念,则现在何得并前人与人示虚实之言论
事迹,概指为妄。唯求于仲,援救此惝恍迷离之心境。而欲涕泣求之
耶。富贵尚能如敝屣,何不以执着亦作敝屣,净尽弃之乎。汝将谓此
知见为入道之门耶,不知乃堕阿鼻地狱之达道也。以梦喻佛者,妄心
为因,梦境为果。喻念佛为因,往生见佛为果。何可以金刚六喻为证。
夫世间语言文字,虽是一字一事,不妨尊卑并诠,美恶兼训。即如子
之一字,称夫子亦好单用,称平人亦好单用,称儿子亦好单用。必须
以文定义,断不能将称夫子者,亦作儿子训也。佛国为梦境,须待阁
下成佛以后说。此刻就说,则唯损无益矣。(书二)二七

◎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学愚夫愚妇,颛蒙念佛,须
致恭致敬,唯诚唯恳。久而久之,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此种疑心,
彻底脱落。则佛之有无,己之有无,入佛之门径,彼岸之确据,何待
问人。若不专心致志念佛,而于别人口里讨分晓,亦与看金刚经,而
不知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信心。以业障于心,不能领
会,如盲覩日,日固在天,覩固在眼,其不见光相,与未覩时无异也。
倘复其明,则一覩即见光相矣。念佛一法,乃复明之最切要法。欲见
实相之相,当竭诚于此法,必有大快所怀之时矣。真我欲亲见,非大
彻大悟不可。欲证,非断惑证真不可。欲圆证,非三惑净尽,二死永
亡不可。若论所在,则阁下之长劫轮回,及现今之违理致诘,皆承真
我之力而为之。以背觉合尘,故不得真实受用。譬如演若之头,衣里
之珠,初未尝失,妄生怖畏,妄受穷困耳。(书二)二七

◎世间所有若根身,(即吾人之身)若世界,(即现所住之天地)
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世界)别业(根身)所感。皆有成坏,皆不


久长。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者,此也。以因既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也。极乐世界,乃阿弥陀
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
有穷尽之时期。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世界虽数
数成,数数坏,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汝以世间之乐,难极乐之乐。
极乐之乐,汝未能见。虚空汝虽未能全见,当天地之间之虚空,汝曾
见过改变否。须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佛(指释迦佛)令人念佛
求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
以根身则莲花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
坏空之变。虽圣人亦有所不知,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书二) 六


◎净土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令彼无力断
惑,具缚凡夫,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上而至
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尚须往生,方成正觉。至顿至圆,彻上彻下。
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以故当佛说弥陀经时,六方诸佛出广长
舌,一音赞叹,称为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谓我释迦世
尊,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而我世尊,自叙宿因。谓我于五浊恶世,行
此难事,得证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令其闻者,
信受奉行,以究竟畅己出世之本怀而已。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
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
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
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即
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能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
心,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
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
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行乎哉。(序)九

◎华严一经,王于三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界外四十一位法身
大士,所说一生成佛之法。其一生成佛之归宗结顶究竟实义,在于以


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夫善财所证,已
得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所谓等觉菩萨也。等觉去佛,特一间耳,尚
须回向往生。举华藏世界海诸菩萨,同禀此教,同修此法。岂今之通
宗通教者,其根性之利,证入之深,悉能超过此等菩萨乎。千经万论,
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岂此诸经论,皆不足遵依。此诸圣
贤,皆愚夫愚妇也。一言以蔽之,曰:业深障重,未应解脱。故致日
用不知,习矣不察而已。(序)一九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
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徧接引十
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
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
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
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
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
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
远近。若百千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
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
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
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
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
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
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
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徧法界感,徧法界
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
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序)四


◎须知净土法门,正摄上上根人。是以善财已证等觉,普贤菩萨
犹令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


是知回向生往生净土一法,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着也。世有狂人,不
审教理。以愚夫愚妇皆能修习,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不知其为华
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自己工夫
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
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
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
工夫,校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
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如来称此净土法门为难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
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圆顿直捷广大简易,超出一代通途教
理之上。非宿有善根,决难信受奉行也。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斯门,
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盖纪实也。(序)
五三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正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流。愚人每
每辟为浅近小乘,总因未阅大乘经论,未亲具眼通人。以己颠倒执着
之心,测度如来原始要终之道。如盲覩日,如聋听雷。彼固不见不闻,
宜其妄相评论也。须知信愿念佛一法,乃如来普度众生,彻底悲心之
所宣说。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菩萨,能究竟担荷。彼见愚夫愚妇,
皆能念佛,便目之为浅近小乘。是何异见小星悬空而小天,小虫行陆
而小地耶。若于此法,能生信向,即是多劫深种善根。若能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即凡夫心,成如来藏。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现在与佛气分相接,临终有不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者乎。(杂
着)四三

诚具足信愿

◎纵令恪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然人间福乐,乃堕落之根本。
天上虽不比人间烦惑猛利,然天福一尽,决定下生。由宿福未尽,故
享福。由享福,故造业。既造业已,则堕落恶道,直在瞬息间耳。况
有由天命终,承宿世恶业已熟之力,直堕恶道者乎。故古德以修行之
人,若无正念修持净业,唯得人天福报者,名为第三世怨。法华经云: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知好歹者,当以急求出
离,企得安隐,为上计也。(序)一一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今既不发愿,亦岂有
信。(有真信者,必有切愿)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
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若见思惑尽,或可往生。若全未
断,及断未净尽,则业根尚在,何能即出轮回。五祖戒,草堂青等,
即是确证。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
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
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书一)九

◎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既云善恶俱时顿现,且
无论阿弥陀佛四字不现者,不得往生。即现,亦不得往生。何以故,
以不愿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
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
端,重处偏坠。今善恶皆现,由无信愿,便不能奈恶业何矣。须知仗
自力,则恶业有一丝毫,便不能出离生死,况多乎哉。又无信愿,念
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
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
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
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
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
哀哉。(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
属恶业。)净土一法,须另具只眼,不得以常途教义相例。使如来不开
此法,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书一)十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
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
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
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书一)二十


◎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
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
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
紧。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
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书一)二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
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
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
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信愿
行三,十要中皆悉详示。而第一要,弥陀要解五重玄义中,第三明宗,
发挥三法,最为精详。其后节节段段,皆有指示,宜细参阅。此不备
书。(书一)二二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
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
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书一)
二五

◎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
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
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
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
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书一)二六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
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
定于此时蒙佛接引。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
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书


一)四十

◎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
若其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
念冀慕之想。即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
当视作纡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唯欲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
生西方。既得往生,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位居不退,忍证无生。
回视人天王等,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余法门,历劫辛勤,莫由
解脱者,如萤火之与杲日。蚁垤之与泰山矣。可胜悲哉,可胜悼哉。
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
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
蒙佛接引。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况享福之
时,必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如置毒于醍醐之中,便能杀人。
不善用心者,其过如是。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庶净土全益,通身
受用矣。(书一)五二

◎纵寿百年,弹指即过。一息尚存,当求出路。毋使临终,悔之
无及。每忆经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信心难生。四者
幸备,尤当努力。如登宝山,要得摩尼。良以在凡夫地,未断惑业,
生死不了,难免堕落。故如来极劝众生,发真信心,及切愿心,持佛
名号,求生净土。当以供养三宝,守戒一生,一切所作,种种功德,
不求来生人天福报,不求现世长寿康宁,唯求临终往生净土。则与佛
誓愿相契相合,感应道交,定满所愿。如人堕海,有船来救,若肯上
船,即登彼岸。求人天福,不求往生,如不上船,难免沈溺。佛欲令
汝超凡入圣,汝却愿得有漏之福。福报一尽,永堕三途。如摩尼珠,
用弹黄雀。所得者少,所失者多。可不惜哉,宜警省焉。(书一)五九

◎若欲此生亲得实益,当依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
可决定了生脱死。若不依念佛法门,且莫说未得佛教之真传者不能了,
即得亦不能了。何以故,以得真传,乃大彻大悟,非是实证。证则可
了,悟则未了。修余法门,皆须断惑证真,方了生死。净土法门,但


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助合行,不但决定
往生,而且品位优胜。不但精粹纯笃之人,决定往生。即五逆十恶之
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数声,随即命终者,亦得
决定往生。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
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末世众生,不依净土,修余法门。但得人天
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缘而已。以无力断惑,则生死根尚在,何能
不发生死之苗芽乎哉。(书二)一八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
何以故,以志心念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
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
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书二)
四八

◎约通途教道,在凡夫地,欲了生死,大非易事。若约信愿念佛
求生净土之特别法门,则即于现生,悉得了脱。果具真信切愿,万中
决不漏一。末世众生,唯此一法,堪为恃怙。以故法运愈晚,此法愈
当机,善知识提倡愈切。而真实修持,得遂往生之证验,时或见之。(杂
着)十六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
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
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
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禅家说净土,仍
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而未断惑业,欲了
生死,则梦也梦不着。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
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及土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
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
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
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
同故。(书二)五十


示修持方法

示念佛方法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
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
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
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
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
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
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
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
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
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
致伤气,不可不知。(书一)二五

◎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
经一徧。往生咒三徧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
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六字,
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
将毕,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
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
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
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拜佛
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
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
高则便不恭敬。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
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
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
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
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


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
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
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
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
间而为修持法则也。(书一)二五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
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
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
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
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
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眠睡洗浴
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睡出声念,不但不恭
敬,又且伤气,久则成病。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所谓念兹在兹,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书一)一四

◎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
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
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直至今生,所作恶
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
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
镬汤鑪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
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飢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
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
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
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
下成办。所以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
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吾常曰: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
萌者。此之谓也。(书一)一四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
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
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
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
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
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
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
耳。(某)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
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
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
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
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
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
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
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
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
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
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
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
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
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
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
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
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
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
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
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


二则伤气。切记切记。(书一)二二

◎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
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喫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
四字持亦可。)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
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
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书一)五二

◎念佛时各随所宜。今丛林念佛堂,皆先念弥陀经,经完,念往
生咒,或三徧或一徧。然后举念佛偈。至偈毕,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
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即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至北绕。此为顺从,
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若从东至
北至西至南,则是反绕,有罪过。不可不知。绕念一半,即坐默念,
约一刻,又出声念。念毕跪念佛十声,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声,
然后念发愿文。在家人恐室小难绕,则立跪坐念,皆须按己精神而定,
正不必令他人为立法则也。(书二)三二

◎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互相资助。若心
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世之举重物者,尚须以声
相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
小佛。古德谓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耳。
而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则欲得一心,末由也
已。(书一)九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
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
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
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
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
案也。(书一)三六


◎发愿文,文虽宏大。然须真实从心而发,方名为愿。否则心口
相违,何名为愿。现世之愿,虽亦无妨。欲生福慧子孙,须从大积阴
德广行方便中求。(书一)一七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祇宜于
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
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
诸大乘经,经经皆令诸众生直成佛道。但恨人之不诚心念诵,致不得
其全益耳。(书一)四二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
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
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
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
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
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书一)五二

◎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后发愿。)或用
小净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此文词理周到,
为古今冠。须知发愿读文,乃令依文发愿耳。非以读文一徧,即为发
愿也。(书一)六八

◎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
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
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
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人各有志,人各有业。(业,谓职业。)但
随缘随分即可,不必与一切人皆同也。(书二)六

明对治习气

◎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
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
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


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着,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诸魔事。都摄
六根,净念相继。依此而行,决无歧误。(书一)六六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
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
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
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
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
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书一)七四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
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
法。(书二)五

◎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盖
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
计,故无实效也。倘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为难闻。今
幸得此大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
利消耗殆尽,令其仍旧虚生浪死,仍复沈沦六道,求出无期者乎。直
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
则知此吾之镬汤鑪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
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
如是则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岂必屏绝尘缘,方堪修道乎。盖心有所
主,不随境转,则即尘劳为解脱。所以金刚经屡屡令人心不住相。发
心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与众生,并所得之无余
涅槃之寿者相,方为真行菩萨道。若见有我为能度,生为所度,及无
余涅槃之所度法者。虽则度生,实于一乘实相之道,未能相契。以不
了众生当体是佛,佛性平等平等,妄起凡情圣解。致无为利益,成有
为功德矣。何况声色货利贪恋粘着乎哉。(书二)一六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


纯一无杂之谓也。(书二)三二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
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
候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
路,入地无门。彼自惧获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最要一着,在主帅
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所
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
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
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书二)四十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
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
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
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倍。而想水冲火烧
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者。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其苦事。一则亲眼
见,不觉毛骨悚然耳。(书二)四一

◎念佛亦养气调神之法,亦参本来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
心,常时纷乱,若至诚念佛,则一切杂念妄想,悉皆渐见消灭。消灭
则心归于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试念之,则
觉得心中种种妄念皆现。若念之久久,自无此种妄念。其最初觉有妄
念者,由于念佛之故,方显得心中之妄念,不念佛则不显。譬如屋中,
清净无尘,窗孔中透进一线日光,其尘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尘,由日
光显,心中之妄,由念佛显。若常念佛,心自清净。孔子慕尧舜周公
之道,念念不忘,故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此常时忆念,
与念佛何异。佛以众生之心口,由烦恼惑业致成染污。以南无阿弥陀
佛之洪名圣号,令其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之久久,业
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显现。(书二)六四

◎若夫妄念满腔,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由未真提正念故也。倘


正念真切,则朋从于专注一境之正念矣。所谓调御得法,即寇贼皆为
赤子。调御失道,虽手足亦作怨家。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
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消灭。
起烦恼境,不一而足。举其甚者,唯财色与横逆数端而已。若知无义
之财,害甚毒蛇,则无临财苟得之烦恼。与人方便,究竟总归自己前
程,则无穷急患难求救,由惜财而不肯之烦恼。色则纵对如花如玉之
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纵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怜悯心,生度脱心。
则无见美色而动欲之烦恼。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妾为相济继祖之恩人,
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则无徇欲灭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
烦恼。子女从小教训,则无忤逆亲心,败坏门风之烦恼。至于横逆一
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与计校。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
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然上来所
说,乃俯顺初机。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悉化为大光
明藏。譬如刀以磨利,金以炼纯。莲因淤泥滋培,方得清净光洁。(书
一)二一

◎君子之学为己,乃念念叩己而自省耳。梦觉一如,唯功夫到家
者方能。但于觉时操持,久之梦中自能无大走作矣。(书一)四三

◎学道之人,道念重一分,则凡情轻一分,此必然之势也。然未
断惑之人,常须努力。若一放纵,旧病定至复发。见思惑断尽者,谗
好任运腾骧,无须制束摄持也。(书一)四九

◎贪瞋痴心,人人皆有。若知彼是病,则其势便难炽盛。譬如贼
入人家,家中主人若认做家中人,则全家珍宝,皆被彼偷窃净尽。若
知是贼,不许彼在自家中停留一刻,必须令其远去净尽。庶财宝不失,
而主人安泰矣。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贪瞋痴一起,立即觉
了,则立即消灭矣。若以贪瞋痴为自家正主,则如认贼为子,其家财
宝必致消散矣。(书一)七四

◎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操持


者,即涵养之谓也。若正念重,则余一切皆轻矣。是以真修行人,于
尘劳中炼磨。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工夫。(书一)七四

◎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
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譬如喫饭,须有菜蔬佐
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
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
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
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
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
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人当自谅
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书二)九

◎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孟子曰,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
未实遵,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大势
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声
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乃至万行。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皆示人即境识心
之妙法也。若一向专欲博览,非无利益。奈业障未消,未得其益,先
受其病矣。(书二)三一

◎作事时,不能念兹在兹者。以未到一心不乱境界,则心无二用,
难免间隔。苟能常存觉照,亦无所碍。(书二)三二

◎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
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干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
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祇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
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
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
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
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


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见
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
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姊妹女。则理
制于欲,欲无由发矣。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爱心。由此爱心,便
堕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贼虎狼,
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着念,岂
非迷中倍人。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耳。若揭去此皮,
则不忍见矣。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
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华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
不异华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何得爱其外皮,而忘其皮里之种种
秽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战兢干惕,痛除此习。则唯见其姿质美丽,
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
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则将奈何。试一思及,心神惊怖。然欲于
见境不起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
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仍复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固宜认真涤除恶
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书二)三八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
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
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
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已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
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书
二)四十

◎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
暂萌于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
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若或违理情
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除令尽。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
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灭余党。其制军之法,必须严以自治,
毋怠毋忽。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


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
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
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后德。将不出户,兵不血
刃。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宁。不动
干戈,坐致太平矣。如上所说,则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
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日之
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
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凡
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
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
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行为世则,
言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序)一五

◎设或根机陋劣,未能证入。且约生灭门中,指其趣证之方。既
由迷心逐境,向外驰求。全智慧德相,变成妄想执着。固当唯精唯一,
执持弥陀圣号,真信切愿,企其往生西方。持之久久,心佛一如。不
离当念,彻证蕴空。妄想执着既灭,智慧德相亦泯。随其心净,则佛
土净。不离当处,冥契寂光。唯此一处,方是吾人究竟安身立命之处。
(跋)四

◎人生世间,幻住数十年。从有知识以来,日夜营谋,忙忙碌碌。
无非为养身家,做体面,遗子孙而已。推其病根,只因执着有我,不
肯放下。其念虑固结,虽佛与之说法,亦莫之能解。而于自己主人公
本来面目,则反置之不问。任其随业流转,永劫沈沦,可不哀哉。(序)
三二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
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
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预为隄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
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
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


法也。如不能谛了我空,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五停心
者,以此五法,调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随境转也。)所谓多贪众生
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
众生念佛观。(杂着)四四

◎贪者,见境而心起爱乐之谓。欲界众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
由爱而生。若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谛观。则但见垢汗涕唾,
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尸,污如圊厕。谁于此物,
而生贪爱。贪爱既息,则心地清净。以清净心,念佛名号。如甘受和,
如白受采。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难思。(杂着)四四

◎瞋者,见境而心起忿憎之谓。富贵之人,每多瞋恚。以诸凡如
意,需使有人。稍一违忤,即生瞋怒。轻则恶言横加,重则鞭杖直扑。
唯取自己快意,不顾他人伤心。又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
轻亦心意烦躁,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
消灭,福寿增崇矣。昔阿耆达王,一生奉佛,坚持五戒。临终因侍人
持拂驱蝇,久之昏倦,致拂堕其面。心生瞋恨,随即命终。因此一念,
遂受蟒身。以宿福力,尚知其因。乃求沙门,为说归戒。即脱蟒身,
生于天上。 是知瞋习,其害最大。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
开。古德云: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学菩提道,忍辱护瞋心。
如来令多瞋众生作慈悲观者,以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
既是过去父母,则当念宿世生育恩德,愧莫能酬。岂以小不如意,便
怀愤怒乎。既是未来诸佛,当必广度众生。倘我生死不了,尚望彼来
度脱。岂但小不如意,不生瞋恚。即丧身失命,亦只生欢喜,不生瞋
恨。所以菩萨舍头目髓脑时,皆于求者,作善知识想。作恩人想,作
成就我无上菩提道想。观华严十回向品自知。又吾人一念心性,与佛
无二。只因迷背本心,坚执我见。则一切诸缘,皆为对待。如射侯既
立,则众矢咸集矣。倘能知我心原是佛心,佛心空无所有。犹如虚空,
森罗万象,无不包括。亦如大海,百川众流,无不纳受。如天普盖,
似地均擎,不以盖擎自为其德。我若因小拂逆,便生瞋恚。岂非自小


其量,自丧其德。虽具佛心理体,其起心动念,全属凡情用事。认妄
为真,将奴作主。如是思之,甚可惭愧。若于平时,常作是想。则心
量广大,无所不容。物我同观,不见彼此。逆来尚能顺受,况小不如
意,便生瞋恚乎哉。(杂着)四四

◎愚痴者,非谓全无知识也。乃指世人于善恶境缘,不知皆是宿
业所招,现行所感。妄谓无有因果报应,及前生后世等。一切众生,
无有慧目。不是执断,便是执常。执断者,谓人受父母之气而生,未
生之前,本无有物。及其已死,则形既朽灭,魂亦飘散。有何前生,
及与后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说。执常者,谓人常为人,畜常为
畜。不知业由心造,形随心转。古有极毒之人,现身变蛇。极暴之人,
现身变虎。当其业力猛厉,尚能变其形体。况死后生前,识随业牵之
转变乎。是以佛说十二因缘,乃贯三世而论。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
有前因。善恶之报,祸福之临。乃属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过因
其所为而主之耳。生死循环,无有穷极,欲复本心以了生死者,舍信
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贪瞋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
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须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灭矣。数息
一观,可不必用。以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其摄心与数息相似,其力
用与数息天殊也。念佛一观,但看印光文钞,及净土著述,自知。(杂
着)四五

◎问:若如所云,即丧身失命,亦只生欢喜,不生瞋恨。设有恶
人,欲来害己,将不与计校,任彼杀戮乎。答:凡修行人,有凡夫人,
有已证法身之菩萨人。又有以维持世道为主者,有以唯了自心为主者。
若唯了自心,及已证法身之菩萨,则如所云。以物我同观,生死一如
故也。若凡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又欲维持世道。则居心固当如菩萨深慈大悲。无所
不容。处事犹须依世间常理,或行捍御而摄伏之,或以仁慈而感化之。
事非一概,其心断断不可有毒恚而结怨恨耳。前文所示,乃令人设此
假想,消灭瞋恚习气,此观若熟,瞋习自灭。纵遇实能害身之境,亦
能心地坦然,作大布施。仗此功德,即生净土。校彼互相杀戮,长劫


偿报者,岂不天地悬隔耶。(杂着)四五

◎瞋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
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瞋矣。(书二)六八

◎所言瞋心,乃宿世习性。今既知有损无益,宜一切事当前,皆
以海阔天空之量容纳之。则现在之宽宏习性,即可转变宿生之褊窄习
性。倘不加对治,则瞋习愈增,其害非浅。至于念佛,必须按自己之
精神气力,而为大声,小声,默念及金刚念(即有声,别人听不见者,
持咒家谓之金刚念,)之准则,何可过猛,以致受病。此过猛之心,
亦是欲速之病。今既不能出声念。岂心中亦不能默念,何可止限十念
乎。况病卧在床,心中岂能一空如洗,了无有念。与其念他事,何若
念佛名号之为愈乎。是宜将要紧事务,交代家人,长时作将死,将堕
地狱想,心中不挂一事。于此清净心中,忆想佛像,及默念佛名,并
观世音菩萨像及名号。果能如是,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疾病痊
瘉,身心康健矣。盖阁下之病,属于宿业,因念佛过猛而为发现之缘,
非此病完全系念佛过猛而有。使不念佛,又当因别种因缘而得。世之
不念佛者多多,岂皆不得一病,长年康健乎。了此自可不误会,谓念
佛致病,有损无益也。(书二)六七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瘉,
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
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
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
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
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看经典切不可照今人读书之毫不恭敬。必须
如佛祖圣贤降临一般,方有实益。汝果能如是,则心地正大光明,彼
邪鬼邪神,便无地可安身矣。倘汝心先邪,则以邪招邪,何能令彼远
离不扰也。他心通,鬼神虽有,小而且近。若业尽情空,则犹如宝镜
当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欲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
成魔种。譬如宝镜,无丝毫尘垢,自会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尘垢封


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尘封深厚之镜,断不能发光。或有发者,乃妖
光,非镜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堕水火,如救头然以念佛,则无
业魔不消矣。(书二)五四

◎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
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
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
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
什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什么东西。汝若常怕,
则着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令汝丧心
病狂,用报宿怨。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体正念
归于怕中,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非佛不灵,由汝心已失正念,
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祈见(某)字。痛洗先心。我只一夫一妻,
有何可虑。即使宿业现前,怕之岂能使其消灭。唯其不怕,故正念存
而举措得当,真神定而邪鬼莫侵。否则以邪招邪,宿怨咸至,遇事无
主,举措全失矣。可不哀哉。今为汝计,宜放开怀抱,一切不可以计
虑,不可以担忧。只怕躬行有玷,不怕祸患鬼神。(大云月刊)

◎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
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剎,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
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书一)
十三

◎医之善者,亦只医病,不能医业。即如子重病肠痈,医云非开
剖不可,汝四婶不放心,遂不医,与德章拌命念佛念金刚经,五日即
愈,此病可谓极大,极危险矣,然不医而五天即愈。子庠之颠,乃属
宿业,汝四婶以至诚礼诵,半年即愈。汝父既皈依佛法,当依佛所说,
不当信从洋医,特往彼医院去医也。使一切病皆由医而始好,不医便
不好者,则古来皇帝,及大富贵人,皆当永不生病,亦永不死亡。然
而贫贱者病少,而寿每长,富贵者病多,而寿每短。其故何哉。以一
则自造其病,二则医造其病,有此二造之功能,欲脱病苦,其可得乎。


祈为汝父说,不必往上海求西医,就在家中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
之大医王,则自可勿药而愈矣。求西医好否参半,求大医王,或身躯
上即好。即身躯上未好,而神识上决定见好。若妄欲即好。完全废弃
先所持之戒,大似剜肉做疮,有损无益。西医未入中国,中国有病皆
不治乎。固宜放下妄想,提起正念,则感应道交,自可全愈矣。(书一)
九三

◎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
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
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书一)
四六

◎每日除了己职分外,专心念佛名号。朝暮佛前,竭诚尽敬,恳
切忏悔无始宿业,如是久之,当有不思议利益,得于不知不觉中。法
华经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瞋
恚,愚痴,亦然。是知能至诚念弥陀观音圣号者,贪瞋痴三惑,自可
消除也。又现今乃患难世道,须于念佛外,加念观音圣号,冥冥中自
有不可思议之转回。庶不至宿业现前,无法躲脱耳。(书二)三九

◎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
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而
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
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应以何身得
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陀山者,乃菩萨应迹之处,欲令众生投
诚有地,示迹此山。岂菩萨唯在普陀,不在他处乎。一月丽天,万川
影现,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现全月。若水昏而动,则月影便
不分明矣。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便令冥
显获益。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则便难蒙救护矣。此义甚深,当看印
光文钞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
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普
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


一门。如世病有千般,则药有万品。不执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
彼之易悟处,而点示之。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皆可获证圆通。
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若菩萨唯在南
海,则不足以为普矣。(书一)七七

论存心立品

◎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
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飢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若疾病缠绵者,
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
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
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
时,回首作未来沈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
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
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
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
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者,正此之谓也。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
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书一)一二

◎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年将七十,尚欲天
假之年,卒以学易,以祈乎无大过。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
究竟者。近世儒者,唯学词章。正心诚意,置之不讲。虽日读圣贤书,
了不知圣贤垂书训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与圣贤所言所行,
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圆之不相入,遑问究及于隐微几希之间哉。佛经
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
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
乎。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


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书一)一四

◎至于止恶修善,刻实检察,虽莫善于功过格。然使心不主于诚
敬,纵日记功记过,亦是虚文。功过格此间未有其书。若约予所见,
但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
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倘或宿习
所使,偶尔忽生。而诚敬忠恕在怀,自能念起即觉,觉之即失。决不
至发生滋长,举三业而随之矣。小人之所以伪为善而实为恶者,意谓
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间凡夫耳。若得道圣人,固了了悉
知。而天人鬼神,虽未得道。以报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况声闻缘
觉菩萨诸佛,他心道眼,圆见三世,如视诸掌者乎。欲无知者,唯己
不知则可耳。己若自知,则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无不悉知之而悉见之
矣。若知此义,虽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
恶。以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共知。纵不知惭愧者,知此亦当惭愧无地矣。
况真修实践之士哉。故欲寡其过,先须从畏此诸圣凡悉知悉见起。见
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犹是约世间情见而浅近言之。实则我心
与十方法界,觌体脗合。由我迷故,其知局在于一身。彼十方法界圣
人,彻证自心本具之法界藏心。凡法界中一切有情举心动念,无不亲
知亲见。何以故,以同禀真如,自他无二故。若知此义,自能战兢惕
厉,主敬存诚。初则勉力息妄,久则无妄可得矣。(恶念原属妄想,若
不觉照,便成实恶,倘能觉照, 则妄想灭而真心现矣。)(书一)十


◎寡过一事,实为儒佛切要功夫。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
之非。使人谓其欲寡其过而未能。此实在意地上用功,非身口动辄有
过也。在家居士,日与常人酬酢,固宜刻刻堤防。否则不但意业不净,
即身口亦或污秽不净。欲其自他兼利,莫过于多识前言往行,以存龟
鉴。(书一)二十

◎夫欲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惭愧忏悔止
恶修善,即自讼寡过,克己复礼,若能自讼,自然寡过,寡过即克己


之实行,既能克己,自然复礼矣。)持斋警策,意甚真切。但须脚踏
实地,尽力做去。否则便成妄语中妄语。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世间
多少聪明人,皆以唯说不行,了此一生。徒入宝山,空手而归。可痛
惜哉。可痛惜哉。(书一)二一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屡信屡退,屡修屡造之迹。亦由最
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使最初从浅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颠倒
也。然已往之罪,虽极深重,但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知见,
修习净业,自利利他,而为志事,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故经云:
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字,要从心起,
心不真悔,说之无益。譬如读方而不服药,决无愈病之望。倘能依方
服药,自可病愈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坚,一暴十寒,则徒有虚名,毫
无实益矣。(书一)八六

◎境无自性,损益在人。三业四仪,(四仪即行住坐卧,)常持颜
渊之四勿。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暗室虽无人见,而天地鬼神
咸知。念始萌乎隐微,罪福判若天渊。若能如是修省,将见举动皆善,
恶无从生矣。此实正心诚意之宏规,切勿谓释氏琐屑,不若儒者之简
捷也。(书一)二一

◎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
义勇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
决难感通。(书一)二六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天之
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乐,有逆有顺,有祸有福,本无一定。唯在当
人具通方眼,善体天心,则无苦非乐,无逆非顺,无祸非福矣。是以
君子乐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逍遥
也。所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者现在也,行者优游自得之意,富则周
济贫穷,贵则致君泽民,尽其富贵之分,是之谓素富贵行乎富贵也。)
素贫贱行乎贫贱,(若家无余财,身未出仕,则守乎贫贱之节,不敢妄


为。)素夷狄行乎夷狄,(若尽忠被谗,贬之远方,如云贵两广黑龙江
等,则心平气和,不怨君上,不恨谗人,若自己就是彼地之人一样。)
素患难行乎患难。(或者不但远贬,且加之以刑,轻则楚打监牢,重则
斩首分尸,或至灭门,仍然不怨君上,不恨奸党,若自己应该如此一
样,人与之患难,尚然如是,何况天降之患难,岂有怨恨者乎,如是
之人,则人爱之,天护之,或在此生,或在后世,或在子孙,决定有
无穷之福报,以酬其德矣。)(书一)二七

◎凡人改过迁善,并修净业,惟贵真诚,最忌虚假。不可外扬行
善修行之名,内存不忠不恕之心。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如此方可希圣希贤,学佛学祖。为名教之功臣,作如来之真子。固不
在穷达缁素上论也。(书一)三二

◎念佛求生西方,必须知因识果。身之所行,心之所念,须与佛
合。若与佛悖,则纵能念佛,亦难往生。以感应之道,不相交故。若
能生大惭愧,大怖畏。改过如去毒疮,立志如守白玉。则万无一失,
各得往生。(书一)七四

◎所言长斋念佛外之应守规律,即是敦行孝友,恪尽伦常。诸恶
莫作,众善奉行。居心动念,不干邪僻,并及虚伪。与人做事,克尽
厥职。遇有缘者,劝令入道。其种种行相,不须具标。但勤看印光文
钞,及安士全书自知。须知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
方能自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于父母
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如是之人,名为假善人。因
地既伪,实益何得。圣贤之学,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始。况欲
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乎。格物致知,当看四书蕅益解重刻序,及袁
了凡训序。(书二)二九

◎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已。心地上了
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
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


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书二)三十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
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
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所行之事虽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
况或再加以倾人害人之意,及自衒自矜之心。则所念之佛,所行之善,
亦非全无功德。实属百千万亿分中,仅得一分半分。而其恶念之过,
亦复不少。故修行人,皆须善于发心,不止念佛人耳。(书二)三一

◎须知佛法,原不离世间法,凡诸社友,必须各各恪尽己分,如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等。又须诸恶莫作,众善
奉行,戒杀护生,不餐荤酒,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自利利他,以为
己任。如是则基址坚正,堪受法润,果具真信切愿,当必往生上品。
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实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虚名,以故设种种法,妆
点粉饰,成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称赞于己。其心行已污浊不堪,纵
有修持,亦为此心所污,决难得其真实利益,此所谓好名而恶实,为
修行第一大忌。倘具前之所当行,无后之所当忌,则于世间则为贤人,
于佛法则为开士。以身率物,由家而乡,由乡而邑,以至全国,及与
天下。则礼义兴而干戈永息,慈善着而灾害不生,庶天下太平,人民
安乐矣。(书二)五八

◎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瞋痴,戒杀
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
难获现果。若志诚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应。如是之人,至临命终
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
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此则全仗佛力,不论
功之深浅,惑之有无。但具真信切愿,决定万不漏一。(论)八

◎学道之人,居心立行,必须质直中正,不可有丝毫偏私委曲之
相。倘稍有偏曲,则如秤之定盘不准,称诸物而轻重咸差。如镜之体
质不净,照诸像而妍媸莫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展转淆讹,莫之


能止。故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
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书曰,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序)二三

◎观经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及受持三
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与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
行者,为净业正因。此十一事,有其一种,以深信愿,回向往生,皆
得如愿。(杂着)一八

评修持各法

◎窃维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
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
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
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
自力。今以喻明,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
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
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徧达四大部洲。吾人既无立地
成佛之资格,又无断见惑任运不造恶业之实证,若不专修净业,以期
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则恐尽未来际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
由出离也,可不哀哉。愿我同人,咸生正信。(序)七二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
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
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
唯心所现,不生取着。既不取着,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
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
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妄欲见境,
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
其魔业所现。遂生大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
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


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颺,心粗境细。观难成就。
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
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
妙法。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书一)八二

◎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
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
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徧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若久修
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
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
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
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
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书一)一八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
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
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
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
相,或至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
矣。(书一)五三

◎如来说法,原为被机。故有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五时施化之
事。又以仗自力了脱则难,仗佛力了脱则易。兼以末世众生,根机陋
劣。故特开净土法门,俾上中下三根,等蒙利益,同登不退。世有好
高务胜者,不观时机,每以多分不能契悟者,令人修习。其意虽亦甚
善,然约教而遗机,则其用力也多,而得益者少矣。(书一)六五

◎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
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
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
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


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着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
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见固能工夫上
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世间不明理
人,稍有修持,便怀越分期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决定光明呈露,
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但望发光。全体垢秽,若有光生,乃属
妖光,非镜光也。(某)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
以补书所以耳。永明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例其词曰:但
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知此当能致力于心与佛合之道矣。(书一)六


◎闭方便关,拒绝不急事缘,甚为有益。(书一)六六

◎于关中用工,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
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
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
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
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书一)六七

◎刺血写经一事,且作缓图,当先以一心念佛为要。恐血耗神衰,
反为障碍矣。身安而后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
则是效。但得一心,法法圆备矣。(书一)七三

◎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
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至于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
法门,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所谓念自性天
真之佛也。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
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了。
赞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
求生西方者,无有是处。以实相徧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
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
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能


得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之果报,犹其上焉者。了生脱
死一事,岂可以志大言大而成办乎哉。(书一)八二

◎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然必须志诚恳切,摄心而念,不
可着外境相。否则心地不通,观道不熟,魔境现前,亦不了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则殆
矣。切嘱切嘱。今之真宏净土者,实难其人。徧参知识之念,改作一
心念佛,则利益大矣。否则徒成一箇劳碌奔跋而已。(书二)三二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
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
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
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
境殊不易得,不可妄会。(书二)三二

◎观想一法虽好。必须了知所见佛像,乃属唯心所现。若认做心
外之境,或致着魔发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现者,虽其像历历明明,
实非块然一物。若认做外境,作块然实有,便成魔境矣。合眼开眼,
但取合宜可也。(书二)三二

◎他人教人,多在玄妙处着力。(某)之教人,多在尽分上指挥。
设不能尽分,纵将禅教一一穷源彻底,也只成一个三世佛怨而已。况
尚无穷源彻底之事乎。(书二)三五

◎无信愿念佛,虽校参禅看话头功德大。然自未断惑,自力不能
了脱。又无信愿,不能蒙佛接引了脱。犹是仗自力之通途法门。其证
道也,大非容易。且勿谓信愿求生为卑劣。华藏海会,同以十大愿王,
回向往生,为华严末后一着。况净土诸菩萨祖师,所有言教,皆示信
愿求生。(书二)四二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
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
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
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


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
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
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书二)四九

◎须知法身入想,理实甚深。心作心是,事本平常。平常非常,
甚深非深。能圆悟者,方名达人。于第十三观,特为劣机众生,开方
便门,令观丈六八尺之相。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由
称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观不能作,称即获益。
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
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序)六二

◎今人多半是要体面,凭空造楼阁,有一分半分,便说有百千万
分。如某居士录,其境界皆是手笔所做,不是心地所做。汝固不妄,
诚恐或有此习气,则其过不小。佛以妄语列于根本五戒者,正为防此
弊也。若或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妄语之流类。若凭空造楼阁,妄
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
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
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
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
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
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衒,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
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
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着魔,
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
着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
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着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
着,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
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
不说也。汝最初礼佛所见之大士像,不的确。以若果实是,不至因念
与观经不合而隐。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缘。但不宜常欲见像,


但志诚礼拜而已,庶无他虑。临睡目前白光,及礼佛见佛像悬立虚空,
虽属善境,不可贪着,以后不以为冀望,当可不现。窥汝根性,似是
宿生曾习禅定者,故致屡有此相也。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关静修,
久之,遂有先知,能预道天之阴晴,人之祸福。彼归依莲池大师,大
师闻之,寄书力斥,谓彼入于魔羂,后遂不知矣。须知学道人,要识
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
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着,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
(书二)四九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
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书二)
五十

◎谭碧云之着急,不独彼一人独犯此病,一切学佛之人,多多皆
犯此病。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谓得。须知心本是佛,
由烦恼未除,枉作众生,但能使烦恼消灭,本具佛性自然显现。如磨
镜然,止期垢净,勿虑无光。如医目然,但能去翳,自复本明。若于
垢未净,翳未去时,即欲大放光明,曷可得乎。若发,便是妖魔所现,
决非镜目之真正光明也。凡初发心人,俱宜以此意告之。(书一)九六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
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
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
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网经后偈云:计我着想者,不能生是
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
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
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
苗助长。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
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刻期之心,
改作唯愿速往之心。即不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
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大云月刊)


勉行人努力

◎人生世间,具足八苦。纵生天上,难免五衰。唯西方极乐世界,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
怖畏。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
梦幻泡影。于此犹不惺悟,力修净业,则与木石无情,同一生长于天
地之间矣。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高推圣
境,自处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
负人耶,抑人负天耶。(书一)三一

◎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
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宿世之恶业,翻为今
世之导师。惜世人多被业缚,不能转变。遂成落井下石,苦上加苦矣。
(书一)四一

◎今之时,是何时也。南北相攻,中外相敌。三四年来,人死四
五千万。自有生民以来,未闻有如此之惨凄者。又复风吹,水冲,地
震,瘟疫,各处频频见告。又兼水旱,不一年中,每兼受其灾,诸物
之贵,比昔几倍。当斯时也,幸而得生,敢不竭力专修净业,以期往
生净土乎。敢以幸得之身,游逸其志,不注定一法,而泛泛然致力于
不契时机之法门乎。倘或一息不来,而欲再闻如此之径直法门,恐无
有如是之儌幸也已。(书一)四九

◎身乃招苦之本,厌乃得乐之基。宿因厚而现善浓,则多劫之重
报,转而现生轻受。罹灾戾而猛修持,则娑婆之痛苦,即是极乐导师。
当作偿债之想,懊闷自消。倘生怨尤之心,罪障续起。逆来顺受,始
为乐天知命之人。厌此欣彼,方是修净念佛之士。(书一)五九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
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
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书一)六十

◎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以修实行。


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况兼现世国界危岌。尚欲以危险时际,
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致自己专
修一事,竟成颟顸乎哉。(书一)七九

◎普贤十愿,文殊一行,若能精修,一切经论即不贯通,亦可顿
脱樊笼,高预海会。若于此仗佛力一法,信不真,靠不定。即深通宗
教,亦只是口头三昧。欲以此口头三昧了生死,真同欲以画饼充飢。
必致途穷深悔,而毫无裨益也。现今世道,不知将来作何相状。尚欲
以将尽之光阴,作不急之务哉。(书一)八十

◎古人云: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寸。
真心为己者,其绎思之。同上

◎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
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然当今之时,
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未烧至其身。转
瞬则全体炽然,徧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
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书一)八十

◎宿生培此慧根,固不容易。倘不于此专精致力,以期亲证。则
如坯器未火,经雨则化。光阴短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即属后世。
未证道人,从悟入迷者,万有十千。从悟增悟者,亿无一二。忍令无
上法器之坯,经再生之雨,而复为尘土乎哉。(书二)二一

◎吾辈既为佛子,当行佛行。纵不能豁破无明,顿复性体,以直
趣妙觉果海。岂可不圆发三心,笃修净业,以期断烦惑于此身,托心
识于莲邦,为弥陀之弟子,作大士之良朋,安住寂灭,游泳佛国,上
求佛道,下化众生乎。倘不自奋勉,高推圣境,自处凡愚。畏半生修
持之勤劳,甘永劫沈沦之酸楚。迷衣珠而弗珍,登宝山而空归。以具
无量功德智慧神通相好之妙真如性,枉受无量生死轮回烦恼业果之幻
妄极苦。岂非丧心病狂,恶升乐坠。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
三世诸佛,称为可怜愍者。凡我同伦,各宜努力。(杂着)四


◎当此危险世道,宜放开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净业。所有吉凶祸
福,悉不计虑,随缘应变。纵大祸临头,亦当想及同罹此祸之人,不
知有几千万亿。于无可如何中,尚有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可以恃怙,
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观世音菩萨作为无畏之据,放开心量,勿预恐吓,
则病自痊愈,身自安乐矣。若不知此义,则是未遇危境,自己先陷于
危中,虽佛菩萨亦莫能救。所以君子素患难行乎患难,故能无入而不
自得焉。(大云月刊)


论生死事大

警人命无常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剎那剎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广长
舌,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急寻归路,免受沈沦
之无上妙法耳。(杂着)四一

◎生死大事,须当预办。若待临行方修,恐被业力所夺。(书一)
六六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耳闻者之惊惧,远不如身历者之痛切也。
(书一)八四

◎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
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书
二)一

◎腊月三十日,乃一岁之尽日。倘预先未曾打叠得好,则债主怨
家,群相系缚,那容你过。临命终时,乃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也。倘信
愿行资粮未具,贪瞋痴恶习犹存。则无量劫来怨家债主,统来逼讨,
那肯饶你。莫道不知净土法门者,无可奈何,随业受生。即知而不务
实修者,亦复如是,被恶业牵向三途六道中,永永轮回去也。欲求出
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
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书二)一七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
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
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
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
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倘
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
授一生之记矣。(书一)一七


诫专仗佛力

◎(某)自西徂东,由北至南,往返万余里,阅人多矣。其有平
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
呼爷叫娘。其有老实头持戒念佛,纵信愿未极,瑞相不现,皆是安然
命终。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
以渟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书一)二

◎佛说一切大小权实法门,皆须仗己功力,断惑证真,方出生死。
若惑业有一丝毫,生死决定难出。是以从生至生,从劫至劫,展转修
持。或有力量充足,直进不退,即能了脱者。多皆旋觉忽迷,暂进久
退,经尘点劫,不能出离。所以尔我今日尚为凡夫,皆坐不知如来普
被三根,至极圆顿之净土法门故也。(书一)一九

◎楞严一经,不知净土者读之,则为破净土之元勋。知净土者读
之,则为宏净土之善导。何以言之,以自力悟道之难,净土往生之易。
十法界因果,一一分明。若不仗佛力,虽阴破一二,尚或着魔发狂,
为地狱种子。而且二十四圆通之工夫,今人谁能修习。唯如子忆母之
念佛,凡有心者,皆堪奉行。但得净念相继,自可亲证三摩。知好歹
者读之,其肯唯主自力,不仗佛力乎。不知好歹者反是。以其止欲为
通家,无心了生死耳。(书二)五

◎夫修行用功,原为了生死耳。倘用功而生死不能了,犹不肯依
能了者而为之。岂非担麻弃金,自贻其咎乎。参禅纵能大彻大悟,如
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断崖义、尚不能了。而再一受生,反致迷
失,校前为远不能及,况吾侪乎。(书二)六

◎净土法门者,乃如来普度众生,最圆顿直捷广大简易之法门也。
何以言之,以一切法门,皆须断尽见思二惑,方了生死。而断见惑如
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断见惑,即证初果。若约圆教,则是初信。
断思惑尽,即证四果。圆教即是七信。初果初信,尚有生死。四果七
信,方能了脱。而天台智者大师,示居五品。虽则所悟与佛同俦,圆


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曾断。然大师本地,实不可测。而临终只说
登五品者,深虑末世不致力于断惑证真,唯以明心见性为究竟也。夫
明心见性,乃大彻大悟也。若最上上根,即悟即证,则可即了。否则
纵悉知未来如圆泽者,尚不免重复受生耳。至于五祖戒再作东坡、草
堂清复为鲁公,尚未至甚。而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已属不堪。雁荡僧
为秦桧,则诚堪怜悯矣。甚矣,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之难也。如来
一代所说通途修证教理,虽法门种种不一,绝无具足惑业,能了生死
者。唯净土一门,但具真信切愿,以至诚心,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无论惑业之厚薄,工夫之浅深,皆于临终,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既
往生已,即已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从兹渐次进修,即得亲证无生,
以至圆满佛果耳。此如来悲愍劣机众生,普令现生顿出轮回之特别法
门也。(序)五三

◎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论断证,不信有带业往生之事。矜常处生
死以度众生,不愿为速出生死之人。不知坯器未烧,经雨即化。烦惑
未断,转生即迷。自利尚难,焉能利他。此皆不谅己德,以博地凡夫,
稍具慧性,便以法身大士之作略自拟,以致一误永误也。参宗者专主
参究,以期明心见性。不知其机稍劣,不能明心见性者多多也。即使
已得明心见性,而惑业未断,仍旧轮回生死,不能出离者,又多多也。
五祖戒、草堂清、海印信、真如喆等,乃其确证。噫。死生亦大矣,
何可以专仗自力而不仗佛力耶。抑或自力果愈于佛力耶。夫人之处世,
大而创业垂统,小而一衣一食,莫不仗众人之力,以成自事。至于了
生死大事,乃虽有佛力而不肯倚仗。欲显出格之作略,恐堕愚夫之窠
臼。其志可谓大矣,惜乎不知其所谓大也。(序)一九

◎夫欲了生死,必须实证。若唯悟而未证,则烦惑尚在,大须努
力。倘能兢兢业业,历缘煅炼,则觉照存心,冥符圣智。人我是非之
凡情,无由而起。若不加觉照,依旧凡情炽然。功行愈高,情见愈重。
由悟入迷,在所难免。如人睡惺不起,久复睡着。古人谓大事已明,
如丧考妣。正以烦惑未断,或恐复迷。须知断惑之人,便无凡情。既


无凡情,何有生死。大悟之人,其悟纵与佛同,其惑犹未断除。必须
念念觉照,庶免凡情用事。(序)二四

◎此之法门,全仗佛力。喻如跛夫日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
则顷刻之间,徧达四洲。是轮王力,非己力也。毕世修行者,固然如
是。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若能志心念佛,即
得蒙佛接引。良以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于善顺者固能慈育,于恶逆
者倍生怜愍。子若回心向亲,亲必垂慈摄受。(记)三

◎仗自力修行,断惑证真,颇不容易。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
思惑乎。见惑一断,即证初果,预圣流。尚须七生天上,七反人间,
方可断尽思惑,以证四果。虽云十四番生死,而天上寿长,固不易以
年月论也。初果圣人,欲了生死,尚如是之难。况具足惑业之凡夫乎。
若证四果,则生死根本永断,超出六道轮回之外。若发大悲心,入世
度生,则乘愿示生。非如具足惑业者,随善恶业力所牵,升沈于六道
之中,自己一毫作不得主也。自力了生死,非宿根深厚者不能。末世
众生,何能企及。于是如来特开一净土法门,俾一切若圣若凡,上中
下根,同于现生了生脱死。其慈悲救护之心,至极无加矣。其修持之
法,亦须严持净戒,力修定慧。而兼以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
方。信愿真切,念力精纯。现生亦可证圣,临终直登上品。则入菩萨
位,证不退地矣。纵根机陋劣,未能如是。但能至心念佛,则心佛相
契,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必蒙佛慈接引,带业往生。下至五逆十恶
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若心识不迷,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其人生大怖
畏,生大愧悔。虽念数声,即便命终。亦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一
得往生,则永出轮回,高预海会。渐次进修,必证佛果。仗自力了生
死,如彼之难。仗佛力了生死,如此之易。凡有心者,皆能念佛,皆
可往生。有血性汉子,决不肯令本具之真如佛性,背悟净缘,随迷染
缘,长劫轮回于六道之中,而莫之能出也。(记)九

◎吾人在生死轮回中久经长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若仗自己
修持之力,欲得灭尽烦恼惑业,以了生脱死,其难逾于登天。若能信


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
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
沈,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沈而运于他处,以随
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
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
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沈于水
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阁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
别种念头。果能如是,寿未尽则速得痊瘉,以专一志诚念佛功德,便
能灭除宿世恶业,犹如杲日既出,霜雪即化。寿已尽则即能往生,以
心无异念,即得与佛感应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阁下若信此话
得及,则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书二)六七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若不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依怙
而常念之,则祸患之来,或所不测,及其卒遇,徒唤奈何。倘能预先
持念,必有冥为转移。况生死到来,人各有此日,故宜常作临终想,
则一切非分之妄想,与不能资之以了生死之诸法门,自不致力驰骛,
而令此决定仗之可了生死之法荒疏不修也。愿汝夫妻父子,同不以(某)
言为迂腐,幸甚。(书一)九六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瘉。以全身放
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瘉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
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
汝母之病,宜切劝放下求往生,如寿未尽,求往生,反能速瘉,以心
至诚故,得蒙佛慈加被也。祈与汝母婉曲言之,令勿效痴人说痴话也。
(书二)五九

示临终切要

◎临终一关,最为要紧。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
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
勿论。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临终


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
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譬如勇士上
山,自力充足。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担负。担负过多,力竭
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
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
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
(杂着)一七

◎于七中,及一切时,一切事,俱宜以念佛为主,何但丧期。以
现今僧多懒惰,诵经则不会者多,而又其快如流,会而不熟,亦不能
随念。纵有数十人,念者无几。唯念佛,则除非不发心,决无不能念
之弊。又纵不肯念,一句佛号,入耳经心,亦自利益不浅。此(某)
绝不提倡作余道场之所以也。(书二)一三

◎人当临终,唯同声念佛为有益。若识心未去,沐浴举哀等,大
有所妨。是以修净业人,须于平日,与眷属说其所以,庶不至误用亲
爱。若过量大人,出格高士,正不必惧其被此牵挂耳。(书二)一三

◎佛法宏旷,唯成佛方可歇手。欲决得往生,正不妨恳切念佛,
常行追荐。即佛经所谓虽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说已得清净。
莲池谓年中常须追荐先亡,不得谓已得解脱,遂不举行耳。须知念佛
诵经,虽曰荐亲。实为现前眷属亲知,开心地,种善根。及所有荐亲
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以广大自他存亡之心量,以消灭自他存亡
之执碍耳。至于不主于诚,唯以奢华张罗夸耀于人。则所谓以亲丧作
闹热,非人子所宜为也。(书二)一三

◎当此大病临身,存亡莫保之时。教以各各为其母志诚恳切念南
无阿弥陀佛,以祈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速得往生西方。令郎等孝
心淳笃,当必皆如救头然,而常持念也。如是则岂但有益于夫人,实
则深有益于令郎等也。凡人有病,可以药治者,亦不必决不用药。不
可以药治者,虽仙丹亦无用处,况世间药乎。无论能治不能治之病,


皆宜服阿伽陀药。此药绝不误人,服则或身或心,必即见效。然人生
世间,无论久暂,终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归之处,可不预
为安顿乎。有力量者,自己预为安顿妥帖,则临终固不须他人为之辅
助。然能辅助,则更为得力。无力量者,当令家属代为念佛,则必能
提起正念,不致恩爱牵缠,仍旧被爱情所缚,住此莫出也。(书二)四


◎保病荐亡,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某)与知友言,皆
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则
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口舌,亦不能诵。懒坯
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念佛则
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
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如染
香人,身有香气。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
皆不可不知。(书二)四六

◎作佛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必念经拜忏做水陆。以此等事,皆属场面。宜专一
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终随之而念。女眷则各于自室念之,不宜附于僧
位之末。如是则不但尊夫人令眷,实获其益,即念佛之僧,并一切见
闻,无不获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临坛,则僧自发真实心。倘主
人以此为具文,则僧亦以此为具文矣。如一期佛事已毕,夜间放台焰
口即已。(书二)四七

◎即真实往生,亦须志诚念佛,以祈莲品高陞,无生速证,以各
尽孝思。此虽为利亡者,实则令儿女媳辈同种善根也。孙之能念者,
亦令随之而念。(书二)四七

◎终时全家能不哭泣念佛,最有利益。然其时犹短,宜以三小时
不断佛声,不起哭声,及动转等为最善。祈切记之。(书二)四七

◎做佛事一事,(某)前已详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虚套。若念四
十九天佛,校诵经之利益多多矣。(书二)四八


◎人未终前,若彼自能沐浴更衣,则甚善。如其不能,断不可预
行沐浴更衣,令彼难受疼痛,致失正念。以汝尚以未着法衣,令其盘
膝趺坐为遗憾。不知当此之时,只好一心同声念佛,万万不可张罗辅
排。(如沐浴更衣令坐等。)若一张罗铺排,即成落井下石。切记切记。
(书二)五三

◎临终之瘦削,及病苦,乃多劫之业障,以彼笃修净业,殆转重
报后报,为现报轻报耳。汝谓由修持精进,致身体日弱,此语不恰当,
兼有令信心浅者,因兹退惰之过。须知念佛之人,决定能消除业障。
其有业障现前者,系转将来堕三涂之恶报,以现在之病苦即了之也。
金刚经谓持金刚经者,由被人轻贱之小辱,便灭多劫三涂恶道之苦。
则福峻之将往西方,固以此小苦,了无量劫来之恶报,实为大幸。切
不可学不知事务人,谓因修持致病及死也。同上

◎汝母何以病不见瘉,盖以宿业所致,殆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
于此时以了之乎。玄奘法师临终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译之经,或有错
谬。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当以
此意安慰汝母,劝彼生欢喜心,勿生怨恨心,则决定可蒙佛加被,寿
未尽而速瘉,寿已尽而往生耳。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则安乐
无量。近来兵火连绵,吾人幸未罹此。虽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
策,则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则怨天尤人,不但宿业不能消,
且将更增怨天尤人之业。当与汝母说之,果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
其消业也,如汤消雪。(书二)六十

◎至于丧祭,通须用素,勿随俗转。纵不知世务者,谓为不然,
亦任彼讥诮而已。丧葬之事,不可过为铺排张罗。做佛事只可念佛,
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
亲戚朋友,皆有实益。有财力,多做功德,若丧事用度无出,即以之
办丧事亦可,切勿硬撑架子,至有亏空,后来受窘,则不必矣。(书二)
六十


◎人一生事事皆可伪为,唯临死之时,不可伪为。况其无爱恋之
情,有悦豫之色,安坐而逝,若非净业成熟,曷克臻此。但愿汝昆弟
与阖家眷属,认真为汝母念佛,不但令母亲得益,实则比自己念佛之
功德更大。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
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
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
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
天地悬殊也。是知凡施于亲,及一切人者,皆属自培自福耳。知此义,
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长,无孝心者,亦当发起孝心。请僧念七七佛
甚好。念时,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妇女不必随于僧次,以为日
既多,人情熟悉,或令人起嫌疑。妇女宜另设一所,或居于幕,出入
各门户,两不相见,是为表率乡邑,开通仪式之懿范。若漫无界限,
或他人仿之,久则弊生。昔人立法,虽上上人,亦以下下人之法为范
围,故能无弊。(书二)六一

◎顶圣眼天生等说,实可依据,(某)恐无知者,唯以探冷热为事,
意谓有信愿及临终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不得专以探冷热为据,故云
亦不一例。恐其探之频数,或致误事,不可不知也。(书二)六二

◎宜将一切家事,并自己一个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尘不染
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作将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杂念。
能如是者,寿已尽,则决定往生西方,超凡入圣。寿未尽,则决定业
消病愈。慧朗福崇。若不如是作念,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
反更添病。即或寿尽,定随业漂沈,而永无出此苦娑婆之期矣。(书二)
六八

◎人之临终, 得其助念,定可往生,失其助念,或再以哭泣搬动,
动其爱情瞋恨,则堕落难免矣,险极险极。汝能成就母往生,亦是三
世诸佛净业正因,所谓即尘劳行佛事,其功德比寻常殊胜万分矣。(书
二)六十


舟楫(附录)

佛制亡僧焚化,原为令其离分段之假形,而证真常之法身也。故
自佛立制以来,僧众奉为常规。奈法道陵夷,延久弊生。如今释子,
率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每有以病者临脱气时,遽为穿衣搬动。及
入龛一二日,即行焚化者。可谓大违佛制矣。佛说人有八识,即知识
也。前五识,名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识。第七末那,亦名传送识。第
八阿赖耶,亦名含藏识。夫人之生也,惟此第八识,其来最先。七六
五识,次第后来。及其死也,亦此八识,其去最后。余识次第先去。
盖第八识,即人之灵识,俗谓灵魂者是也。然此识既灵,故人初受母
胎时,彼即先来。故儿在母胎中,即为活物。至人死气断之后,彼不
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无一点煖气,彼识方去。识去,则此身毫无
知觉矣。若有一处稍煖,彼识尚未曾去。动着触着,仍知痛苦,此时
切忌穿衣盘腿搬动等事。若稍触着,则其痛苦最为难忍,不过口不能
言,身不能动而已。考经云:寿煖识,三者常不相离。如人生有煖,
则有识在,识在则寿尚未终。古来多有死去三五日而复生者,详载典
章,历历可考。儒教亦有三日大殓之礼。缘眷属恩爱,尚望其万一复
生耳。若我僧家,虽不望其复生,而亦不能不体其痛苦。遽尔搬动,
以及迁化。其慈悲之心安在哉。古云: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物尚如
此,而况同为人类。又况同为佛子者乎。且人情痛苦之极,瞋心易起。
惟瞋心故,最易堕落。如经云:阿耆达王,立佛塔寺,功德巍巍。临
命终时,侍臣持扇,误堕王面,王痛起瞋,死堕蛇身。缘有功德,后
遇沙门,为其说法。以闻法故,乃脱蛇身,而得生天。观此,可知亡
者识未去时,即行穿衣搬动,及即焚化,使其因痛生瞋,更加堕落。
甯非忍心害理,故施惨毒。应思我与亡者何仇何恨,乃以好心而作恶
缘。若云事属渺茫,无从稽考,则经典所载,岂可不信。迩来种种流
弊,总因生者不怜死者之苦,只图迅速了事,故无暇细察冷煖。由是
习以为常,纵有言及此者,反笑以为迂,致令亡者有苦难伸。呜呼,
世之最苦者莫过生死。生如活龟脱壳,死如螃蟹落汤,八苦交煎,痛


不可言。愿诸照应病人者,细心谨慎,切莫与病人闲谈杂话,令心散
乱。亦勿悲哀暄哗。当劝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又
当助念,令病人随己念佛音声,心中系念。若有钱财,当请众僧分班
念佛。使佛声昼夜不断,令病人耳中常闻佛声,心中常念佛号。则决
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即无钱财,亦宜大家发心助念,以结末
后之缘。至于安置后事,切勿在病人前谈说。只宜击引磬高声念佛,
必使句句入病人耳,使彼心中常不离佛。木鱼声浊,临终助念,断不
宜用。任彼或坐或卧,切莫移动,大家专心念佛。待至通身冷透,则
神识已去。再迟二时,方可洗浴穿衣。如身冷转硬,应用热汤淋洗,
将热布搭于臂肘膝湾,少刻即可回软,然后盘腿入龛。至诸事齐毕,
尤须长为念佛。所有诵经拜忏,皆不如念佛之利益广大。凡一切出家
在家各眷属,俱须依之而行。则存者亡者,悉得大益。再者,我佛涅
槃,原本右胁而卧,以故入棺荼毗。今人若随其自然,坐亡者入龛,
卧亡者入棺,尤为得当。但今人沿习成风,恐不以此为然,亦惟听诸
自便。至人死后之善恶境相,原有实据。其生善道者,热气自下而上
升。生恶道者,自上而下降。如通身冷尽,热气归顶者,乃生圣道。
至眼者生天道。至心者生人道。至腹者堕饿鬼道。至膝盖者堕畜生道。
至脚板者堕地狱道。故偈云: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
地狱脚板出。夫生死事大,人所不免。惟此一着,最宜慎重。其照应
病人者,当以同体之悲心,助成往生之大事。古云:我见他人死,我
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因缘果报,感应无差。欲求自
利,必先利他。述此徧告同袍,恳祈人各注意。


勉居心诚敬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
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
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
欲飞,其可得乎。(书一)七一

◎世欲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
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同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
乱堆。视圣贤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甚至书
香家之妇女,花册皆是经傅。世禄家之仆隶,揩物悉用文章。种种亵
黩。难以枚举。积弊已久,习矣不察。若不特示祸福,决定难免亵黩。
未曾得益,先获大罪。闵斯无知,须预指陈。(书一)六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
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
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至于佛
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
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
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
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
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余常
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
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
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书一)一三

◎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
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
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
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
期。(书一)十八


◎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某某)由罪业
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
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
(书一)四四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
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
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
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
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
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
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
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若一路分别,此
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
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
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以善因
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
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其心专
注,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
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
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
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
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
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
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着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
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横兴,无可如何耳。智者诵
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写法华经,
一心专注,遂得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侍者入来,言天黑


定了,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与参禅看话头,持
咒念佛,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
明雪峤信禅师,甯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
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大彻大悟,随
口所说,妙契禅机。犹不识字,不能写。久之则识字矣。又久之则手
笔纵横,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皆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阅经
者亦当以此为法。(书一)四六

◎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
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
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
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
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
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着。若能如上所说阅经,
当必业消智朗。三种情见,当归于无何有之乡矣。若不如是阅经,非
但三种情见,未必不生。或恐由宿业力,引起邪见,拨无因果。及淫
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而犹以为大乘行人,一切无
碍。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甚
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所以诸佛诸祖,主张净土者。以承佛慈力,
制伏业力,不能发现耳。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书一)四七

◎夫如来灭度,所存者唯经与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视作真佛,
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视之,则亦土
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亵之则无过。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则
其过弥天矣。读诵佛经祖语,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怠
忽。能是如者,我说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彻证一真。否则是游戏
法门,其利益不过多知多见,说得了了,一丝不得真实受用,乃道听
途说之能事也。古人于三宝分中,皆存实敬。不徒泛泛然口谈已也。
今人口尚不肯谈一屈字,况实行乎。(书一)六七

◎(某)近见刺血写经者,直是造业。以了无恭敬。刺血则一时


刺许多。春秋时,过二三日即臭,夏日半天即臭,犹用以写。又有将
血晒干,每写时,用水研干血以写之者。又所写潦草,毫不恭敬,直
是儿戏。不是用血以表志诚,乃用刺血写经,以博自己真心修行之名
耳。(书一)七二

◎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
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格,断不可用。
古今人多以行草体写经者,(某)绝不赞成。(书一)七二

◎今人书经,任意潦草。非为书经,特藉此以习字,兼欲留其笔
迹于后世耳。如此书经,非全无益。亦不过为未来得度之因。而其亵
慢之罪,亦非浅鲜。(书一)七二

◎所书法华经,见其笔法坚劲精秀,不胜钦佩。但其用笔,犹有
文人习气。于流通法道,似有未合。如俗体贴体变体等,则有从俗之
弊。又有执泥古体,如魔作磨,悬作县,玛瑙砗磲作马脑车渠,阵作
陈等,则有违时之失。如必曰悉依古文,实时行正体,皆不堪用。则
字字皆须更换,无一字可用矣。杨仁山破泥古者曰:字须遵时,何必
泥古。如必欲从古,且请先从人入二字改起。古人字作入,入字作人。
如人入不能改,则余字何须特改。且古体亦非当日苍颉所制之字,不
知几何变更,方成此体。君既好古,宜从虫文鸟书为正体。则吾无由
置喙矣。否则毕竟为无事生事,劳而无功。生今反古,圣有明训。如
庄居士志在流通,当一扫文人习气,字字遵时。凡诸破体俗体等,一
概不用。俾一笔一画,皆可为法。(书一)八三

◎如于净土一法,不能死尽偷心,决志修持。于主敬存诚,克己
复礼等,犹欲以不执着,为疏散放逸作遮护之巧符。则其所得之利益,
固非(某)劣知劣见所得而知也。余则(某)芜钞中已备言之,故不
多渎。看经一事,惟恭敬方能得益。若不恭敬,纵得,亦不过依文解
义之益。而其业消智朗,彻悟自心,断断无此侥幸。况亵慢之过,有
不可胜言者乎。此举世通病,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书一)七八


◎礼佛仪式,极忙之人,不便特立。但至诚恳切,口称佛号,身
礼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诚则可矣。(书二)二二

◎舍利不能礼拜,丛林不能亲炙,有何所欠。但能见佛像,即作
真佛想。见佛经祖语,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无怠无忽。
则终日见佛,终日亲炙诸佛菩萨祖师善知识。舍利丛林云乎哉。(书二)
二四

◎知所寄白布,托壬年以打印者。此事罪过之极,以菩萨名号作
拜垫用,已属亵渎至极。况尚有就地作坐垫用者。余光绪二十年在普
陀一见,二十一年在育王又见,以为诧异。告于舍利殿殿主,彼云此
宁波家风也。自惭无力挽此恶风。使(某)若作一方主人,当必到处
声明此事之过。俾有信心者,唯得其益,不受其损也。(书二)三六

◎大觉世尊,所说一切大乘显密尊经,悉皆理本唯心,道符实相,
历三世而不易,举十界以咸遵。归元复本,为诸佛之导师。拔苦与乐,
作众生之慈父。若能竭诚尽敬,礼诵受持,则自他俱蒙胜益,幽显同
沐恩光。犹如意珠,似无尽藏,取之不匮,用之无穷,随心现量,悉
满所愿。楞严所谓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
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夫大涅槃者,究竟果德。若论如来
本心,契经全力,实属乎此。但以众生志愿狭劣,与夫致诚未极,不
能直契。故随彼行心,满彼所愿。倘宿根深厚之士,则顿明自性,彻
证唯心,破烦惑而直趣菩提,圆福慧而速成觉道。获契经之全益,畅
如来之本怀矣。譬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大根则拂云以蔽日,小根
则长寸而增分。道本唯一真如,益随心而胜劣。然善根苟种,佛果终
成。纵不能即获巨益,亦必以因兹度脱。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
金刚,决定不消。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者,其斯之谓欤。(论)一


◎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若非宿有因缘,佛经名字,尚不
能闻。况得受持读诵,修因证果者乎。然如来所说,实依众生即心本


具之理。于心性外,了无一法可得。但以众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
如实相之中,幻生妄想执着。由兹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迷智慧以成
烦恼,即常住而为生灭。经尘点劫,莫之能反。幸遇如来所说大乘显
密诸经,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即彼客作贱人,原是长者真子。
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处。实报寂光,乃为本有家乡。回思从无始来,
未闻佛说。虽则具此心性,无端枉受轮回。真堪痛哭流涕,声震大千。
心片片裂,肠寸寸断矣。此恩此德,过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万倍。
纵粉身碎骨,曷能报答。(论)十六

◎今之缁素,翻阅佛经,毫无诚敬。种种亵慢,难以枚举。而习
行既久,彼此相安。其亵慢之迹,不忍备言。视如来之法言,同破坏
之故纸。且勿谓不知旨趣者,了无所益。即深知实义者,亦只是口头
三昧,面门辉光。如飢说食,如贫数宝。虽有研究之功,绝无实证之
益。况亵慢之罪,奚啻弥天。而受苦之期,岂止穷劫。虽是善因,反
招恶果。纵为将来得度之因,难免多劫备受其苦。用是心怀惨伤,敢
陈刍荛。企依佛教以奉行,庶唯得益而无损。(论)一六

◎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
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何以令其如此。以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而诸大乘
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良以诸大乘经,乃诸佛之母,菩
萨之师。三世如来之法身舍利,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虽高证佛果,
尚须敬法。类报本追远,不忘大恩。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
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况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如重囚之久羁牢
狱,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覩佛经。如囚遇赦书,庆幸无
极。固将依之以长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狱。亲证三身,直达涅槃家乡。
无边利益,从闻经得。岂可任狂妄之知见,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读诵,
辄行亵黩。(论)一六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


狂克念则作圣。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
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
真心。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然在凡夫地,日用
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此想既
生,则真心遂受锢蔽。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实
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
之队。可不哀哉。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须从格
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
现。(序)一五

◎若请法斋主,与作法诸师,各皆竭诚尽敬,则其利益,非言所
宣。如春回大地,草木悉荷生成。月丽中天,江河各现影像。故得当
人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先亡咸生净土,所求无不遂意。并令历劫怨
亲,法界含识,同沐三宝恩光,共结菩提缘种。若斋主不诚,则出钱
之功德有限,慢法之罪过无穷。僧众不诚,则是鼓橐籥以为经,交杵
碓以成礼。于三宝龙天降临之际,作卤莽灭裂塞责之行。其不至罪山
耸峙,福海干枯,生罹灾祸,死受谴谪者,何可得也。(序)五八


劝注重因果

论因果之理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之要图。(书二)十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时若
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
以不讲理,兼无王法故也。(书二)一一

◎古之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今之人于日用云为,父子兄弟夫妇之
间,尚不能一一如法。稍有知见,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权,则
肆其狂妄之瞽论,以惑世诬民。已得其位,则逞其暴虐之恶念,以误
国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师友,未曾以因果报应之道,以启迪
之也。使稍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即
不欲希圣希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
姿高者,更须要从浅近处着手。勿以善小而不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勿以恶小而为之。
少时栽培成性,如小树标使壁直。及至长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书
二)一一

◎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臃肿,饮食难
入,气息难出。必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
消其肿,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方妙药,将何所施。因果者,即
今日消肿之妙法也。然因果一法,标本统治。初机依之,可以改恶修
善。通人依之,可以断惑证真。乃彻上彻下,从博地凡夫,以至圆满
佛果,皆不能离者。岂徒治标哉。(同)二三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鑪。若最初不
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
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
途,皆不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经中所说之大因果处,或领


会不及。当以世间浅近者,为入胜之方便。如文昌阴骘文,太上感应
篇等。(感应篇,扬州藏经院,有感应篇汇编,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
文理俱佳,有四本。)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
人可以了生死矣。(某)前年曾刻安士全书,(文钞中有二序,可知大
概,)板存扬州,各经房皆为流通。诚淑世善民之要书也。(书二)二


◎昔白居易,问鸟窠禅师。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窠曰:诸恶莫
作,众善奉行。白曰:这两句话,三岁孩童也会恁么道。窠曰:三岁
孩童虽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须知此语,乃一切学佛法人之总关切
要语。(书二)三十

◎诸恶莫作二句,乃三世诸佛之略戒经,切勿浅视,当从举心动
念处审察。若能推致其极,尚可以上成佛道,况其余福慧果位乎哉。(书
一)九六

◎示戒善,辟人天之坦路。明因果,陈趋避之良谟。言戒善者,
五戒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
酒,则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现,即智。五戒全持,不堕三途,
恒生人道。此与儒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尽义,佛则兼明果报耳。十
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名身三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
不恶口,名口四业。不贪、不瞋、不痴,名意三业。此与五戒大同。
而五戒多分约身,十善多分约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至于遇父言
慈,遇子言孝,对兄说友,对弟说恭,种种伦理之教,则皆欲使人各
尽其分,无或欠缺,随顺世相,修出世法。若夫广明因果报应,不爽
毫厘。堕狱生天。唯人自召。乃如来至极悲心,欲令众生永离众苦,
但受诸乐耳。故不惜现广长舌相,为诸众生尽情宣演。经云:菩萨畏
因,众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必须先断恶因。若能常修善因,决定
恒享乐果。此即书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
必有余殃之意。但儒唯约现世与子孙言,佛则兼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
尽而论。而凡情未测,视作渺茫,不肯信受。如盲背导师,自趣险道,


欲不堕坑落堑,何可得耶。(论)一四

◎提倡因果报应,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义之
性德也。若以因果报应为渺茫无稽,不但违背天地圣人之心,自己神
识,永堕恶趣。且使上智者不能奋志时敏,聿修厥德。下愚者无所忌
惮,敢于作恶。以致天地圣人化育之权。抑而不彰。吾人即心本具之
理,隐而弗现。其为祸也,可胜言哉。但以世间圣人,语言简略。又
且只说现生,及与子孙。至于生之以前,死之以后。与从无始以来,
随罪福因缘,轮回六道,皆未发明。以故识见浅者,虽日读圣人因果
报应之言,犹然不信因果报应。如来大教,显示吾人心性之妙,与夫
三世因果之微。举凡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与夫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之法,无不备具。是故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
主仁仆忠,各尽己分。则与世间圣人所说,了无有异。而复一一各示
前因后果,则非世间圣人所能及。尽义尽分之语,只能教于上智,不
能制其下愚。若知因果报应,则善恶祸福,明若观火。其谁不欲趋吉
而避凶。免祸而获福乎。(论)二十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
证得。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执着,离妄想
执着,则生佛迥异。即修德也。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
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
堕而了无所失。了此则愚者可贤,贤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
富贵贫贱及与子孙之蕃衍灭绝,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则有凭据者亦可
无凭据,无凭据者亦可有凭据。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凿
巖设砌,则绝顶亦可直到矣。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
少大聪明大学问人,弄得前功尽弃,尚且遗害累劫。若不修德,即亲
身做到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与夫位极人臣声势赫弈之宰辅地位,有不
即世而身戮门灭者哉。是亲得者皆无凭也。袁了凡颇会此义。故一切
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也。前因俗所谓天。天定者胜人,谓前因之难
转也。人定者亦可胜天,谓兢业修持,则前因不足恃。是以现因为因


而消灭前因也。若恣意妄为则反是。了此则欲愚者贤,庸平者超拔,
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随时善教而已。(书一)六四

◎命者何,即前生所作之果报也。又依道义而行所得者,方谓之
命,不依道义而行所得者,皆不名命。以此得之后,来生之苦,殆有
不忍见闻者,如盗劫人钱财,暂似富裕,一旦官府知之,必至身首两
分,何可以暂时得乐,便谓之为命。力者何,即现生之作为之谓。然
作为有二,一则专用机械变诈之才智,一则专用克己复礼之修持。列
子所说之命,混而不分,所说之力,多主于机械变诈。故致力被命屈,
无以回答。以孔子困陈蔡,田恒有齐国为命,是尚可谓之知命哉。孔
子不遇贤君,不能令天下治安,乃天下群黎之业力所感,于孔子何干。
颜渊之夭,义亦若此。田恒之有齐,乃篡夺而有,何可为命。现虽为
齐君,一气不来,即为阿鼻地狱之狱囚。谓此为命,是教人勿修道义
而肆志劫夺也。吾固曰:列子不知命。不观孟子之论命乎,必穷理尽
性以至于命,方为真命。则不依道义而得,不依道义而失,皆非所谓
命也。列子论力,多属于机械变诈之才智,圣贤之所不言。圣贤所言
者,皆克己复礼之修持也。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行年五十而知
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过而未能。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
过矣。人皆可以为尧舜。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皆力也,
此儒者之言也。至于佛教,则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令
其忏悔往业,改恶修善,必期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戒执身,不
行非礼。以定摄心,不起妄念。以慧断惑,明见本性。皆克己复礼修
持之力,依是力而行,尚可以上成佛道,况其下焉者。故楞严经云:
求妻得妻、(求妻者,求贤惠贞静之妻也,否则妻何得向菩萨求,)求
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求三昧得三昧、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大涅槃者,究竟佛果,皆由依教修持而得其力之大,何可限量。袁了
凡遇孔先生,算其前后诸事,一一皆验,遂谓命有一定。后蒙云谷禅


师开示,兢业修持,孔生所算,一毫不应。然了凡乃一贤者,使其妄
作非为,则孔生所算,亦当不灵。是知圣贤训世,唯重修持,如来教
人,亦复如是。故所说大小权实法门,无非令众生断除幻妄之惑业,
彻证本具之佛性。故世有极愚极钝者,修持久久,即可得大智慧,大
辩才。列子以一切皆归于命,则是阻人希圣希贤之志,而奖人篡夺奸
恶之心,俾下焉者,受此祸害于无穷,即上焉亦颓其奋志时敏之气,
以致终身不入圣贤之域,作一碌碌庸人。此一篇文,完全于世无益,
有何可研究之价值乎哉。(书一)九四

◎吾常谓世间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
间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亏损,受别种感触而死。此诸死者,
无不推之于命,岂知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贞,
不贪欲事之人。彼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谓之为命乎。至若依命
而生,命尽死而者,不过一二分耳。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此
祸之烈,世无有二,可不哀哉,可不畏哉。亦有不费一钱,不劳微力,
而能成至高之德行,享至大之安乐,遗子孙以无穷之福荫,俾来生得
贞良之眷属者,其唯戒淫乎。夫妇正淫,前已略说利害,今且不论。
至于邪淫之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乃以人身,行畜生事。是以艳
女来奔,妖姬献媚,君子视为莫大之祸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临,皇
天眷佑,小人视为莫大之幸福而纳之,必致灾星莅止,鬼神诛戮。君
子则因祸而得福,小人则因祸而加祸,故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世
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
以及子孙无穷之福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于俄顷之欢娱也。哀哉。
(序)八七

◎因果二字,徧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世间圣人,非
不明示因果。以其专主经世,欲其可继可传。因只局在现生,及先代
后代。而不详其生之以前,死之以后,及前自无始,后尽未来。后之
学者不能深体圣人之意,遂谓人物之生,特天地之气,偶尔凑泊其形
骸而已。其至于死,则形既朽灭,魂亦飘散。无因无果,成断灭见。


其负圣教而昧己灵也甚矣。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
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明向用五
福,威用六极。二者若不并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论,则上天之畀与,
圣人之言论,明王之政令,诸多矛盾。(如奸党荣贵,忠荩诛戮,颜渊
短命,盗跖长寿等。)若知前后因果,则穷通得丧,皆我自取。纵遇
逆境,不怨不尤。只惭己德之未孚,不见人天之或失。乐天知命,无
往而不自在逍遥也。(序)五

◎一切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
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
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
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此大觉
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然狂者畏其拘
束,谓其着相。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
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
夫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
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
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末由出离之流也。哀哉。(序)一六

◎佛法流通,利益无量。天机深者得其深,即可明心见性,断惑
证真。天机浅者得其浅,亦可改恶修善,希圣希贤。良以如来设教,
虽则正为出世。而随顺机宜,循循善诱。故于经世之道,亦复发挥净
尽,毫善弗遗。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凡一切
伦常日用之道,与儒教所说,了无异致。其所异者,一一各示三世果,
善恶报应。使人心存敬畏,不敢踰越。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
佛天。即下而贪残暴恶之伦,绝无信心。以久闻因果报应之事,其心
已冥受制伏,亦不至十分酷烈。观于列国杀人殉葬,以多为荣。佛教
东来,遂灭此风,可以见矣。(疏)五

◎今之世,去尧舜禹汤文武三四千年。其世道人心,远不能与古


相比。然由知六道轮回,随业升沈,天狱迭迁,人畜互变之故。虽刚
强难化,了无信心之巨恶元凶,其心亦被此法折伏。纵草菅人命,心
犹隐伏一惧因畏果影子,遂不至十分暴恶。如列国诸侯,以所爱之臣
妾及与百姓,杀而殉葬,动至数十数百而不以为非,反以为荣者,不
犹此善于彼乎。夫文王泽及枯骨,不数百年而杀人殉葬之风,徧于天
下。虽老庄孔孟齐出,尚不能挽其颓风。自佛法东来之后,生死轮回,
因果报应之理,大明于世。勿论诸侯,即南面称朕,亦不敢行。纵有
行者,亦断不敢以多为荣也。倘无此法,唯以正心诚意之说,令其推
忠恕而笃胞与,息殉葬而全民生。吾恐劝之者徒劳,行之者益炽也。
而况后儒唯知治道,不了自心。欲排佛法,强立门庭。皆谓一死永灭,
无复后世。若非如来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理,浃洽人心。则后世人
民,其得正命而善终者,盖亦鲜矣。斯盖佛法中最极浅近之法,尚可
胜残去杀。而况至极深远之圆顿大法,其世智凡情,又何能测度其利
益于万一也耶。(杂着)四

◎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不但依之可以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明明德,止至善之道,若能会通佛法,则事
半而功倍。以世间圣人所说,但止令人尽分。唯上智之人,方能恪遵。
若在中下根性,则便漠然置之。佛则详示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一
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等事理。俾上智者必期于证本有,下愚
者亦不敢肆意纵情,以膺未来之苦。势必改恶迁善,希圣希贤,虽在
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佛天。如来以三归五戒十善,普摄在家男女。
能修五戒十善,便可胜残去杀,反浇复淳。永离三途恶报,常享人天
快乐。最浅者尚能如是,况其最深者乎。故知如来为三界大师,四生
慈父,圣中之圣,天中之天。由是圣君贤相,通人达士,莫不依教修
习,护持流通。以一切诸法,以心为本。唯有佛法。究竟发明故也。(杂
着)二七

明因果之事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


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
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
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
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
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
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
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
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
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
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
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
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
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书一)二八

◎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生悔
罪心者。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稂莠则不能嘉谷。种荆棘则勿
望收稻粱。作恶获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恶,则福更大矣。
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而不即冻馁者,以其金多也。
倘日日如是,纵有百万之富,不几年即便家败人亡,扫地而尽矣。作
善遇殃者,宿世之罪业深也。若不作善,则殃更大矣。譬如犯重罪人,
未及行刑,复立小功。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为轻。倘能日日立
功,以功多且大故,罪尽赦免,又复封侯拜相,世袭爵位,与国同休。
(书一)二九

◎须知逆来顺受,始名乐天。修身植德,方曰尽性。世有愚人,
不知夙生善恶,惟观眼前吉凶。见作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当为。作恶
而得福,便谓恶不足戒。不知善恶之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
者渐。譬如三尺之冰,岂一朝之寒所能结。百川之泮,亦岂一日之煖
所能消。切不可怨天而尤人,切不可犹豫而退悔。宜学俞净意之修身,


袁了凡之立命。(书一)二九

◎如来说经,报通三世。凡人生子,略有四因。报通三世者,第
一现报。谓现在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如士子习举业,现身得功
名。此凡眼能见者。第二生报。谓今生作善作恶,来生享福受罪。如
祖父重斯文,子孙方发达。此则凡眼所不能见,天眼犹能见之。(今生
来生,皆约本人说,然隔世之事,难以喻显,权约祖父子孙,欲人易
了,不可以词害义,至祷。)第三后报。谓今生作善作恶,至第三生,
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万生,或一十百千万劫,或至无量无边恒河
沙劫,方受善恶之报。如商周之王业,实肇基于稷契弼舜佐禹之时。
若三四生等,天眼犹能见之。若百千万劫,天眼则不能见,声闻道眼,
犹能见之。若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惟如来五眼圆明者能见。尚非声闻
道眼之境,况天眼肉眼哉。知此三报之义,则作善降祥,不善降殃,
圣言原自无爽。富贵贫贱寿夭穷通。天命未曾有偏。境缘之来,若镜
现像。智者但修镜外之容,愚人徒憎镜内之影。逆来顺受,方为乐天。
不怨不尤,始可立命。子有四因者,一者报恩,二者报怨,三者偿债,
四者讨债。报恩者,谓父母于子,宿世有恩,为报恩故,来为其子。
则服劳奉养,生事死葬。必使生则亲欢,祭则鬼享。乃至致君泽民,
名垂青史,令天下后世,敬其人并敬其亲。若曾鲁公、陈忠肃、王龟
龄、史大成,(曾陈王三公,皆宋名臣,史公清初状元,四公皆信佛,
唯忠肃悟入甚深,以前世皆为高僧,故虽处富贵,犹能不昧本因耳,)
今世之孝子贤孙,皆此类也。报怨者,谓父母宿世于子有负恩处,为
报怨故,来为其子。小则忤逆亲心,大则祸延亲身。生无甘旨之养,
死贻九泉之辱。又其甚者,身居权要,谋为不轨,灭门戮族,掘坟夷
墓,使天下后世,唾骂其人并及其亲。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桧等
是也。偿债者,子宿世负亲资财,为偿债故,来为其子。若所负者多,
则可以终亲之身。若所负者少,故不免半途而去。如学甫成名而丧命,
商纔得利而殒身。讨债者,谓亲宿世负子资财,为讨债故,来为其子。
小债则徒费束脩聘金延师娶妻,及种种教诲,欲望成立,而大限既到,


忽尔丧亡。大债则不止如此,必致废业荡产,家败人亡而后已。(书一)
三十

◎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
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
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书二)十

◎培德,当常看感应篇、阴骘文。善则随分随力而行,恶则如怨
如雠而去。袁了凡行功过格,乃认真体察,丝毫不容放过。故命本不
寿而寿,无大功名而大功名,无子而有子。(书二)四三

◎凡发科发甲,皆其祖父有大阴德。若无阴德,以人力而发,必
有大祸在后,不如不发之为愈也。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
父积德所致。大富大贵亦然。其子孙生于富贵,只知享福造业,忘其
祖父一番栽培。从兹丧祖德以荡祖业,任其贫贱。此举世富贵人之通
病。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
公以来,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风不坠,科甲相继。可谓世德书香
之家。而长州彭家,自清初以来,科甲冠天下。其家状元,有四五人,
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虽状元宰相,犹日诵感应篇、阴骘文,
以为诚意正心,致君泽民之鉴。彼狂生谓此等书,乃老斋公老斋婆之
所从事者。非但不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并不知人之所以为人。生为
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而且恶业难消,永沈恶道。彼嚣嚣然自命
为博雅通人,致令后世并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闻者,何可胜数。(书
二)四五

◎且勿谓吾家素寒,不能广积阴德,大行方便。须知身口意三业
皆恶,即莫大之恶。倘三业皆善,即莫大之善。至如愚人不信因果,
不信罪福报应,侃侃凿凿,依安士全书等所说,为其演说。令其始则
渐信因果,继则深信佛法,终则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一人如是,功
德尚无量无边,何况多人。然须躬行无玷,方可感化同人。自己妻女,
能信受奉行,别人自能相观而善矣。岂在资财多乎哉。(书一)一七


◎人生世间,所资以成德达才,建功立业,以及一才一艺养活身
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
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甯。圣贤道脉,得之于千古。身家经
营,遗之于子孙。莫不仗字之力。使世无字,则一切事理,皆不成立,
而人与禽兽无异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爱惜。窃见今人任意亵
污,是直以至宝等粪土耳。能不现生折福折寿,来生无知无识乎哉。
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遗弃。而无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遗弃。孝
弟忠信礼义廉耻,若不措之躬行,则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则生为
衣冠禽兽,死堕三途恶道矣。可不哀哉。(论)二二

释劫运之由

◎娑婆之苦,说不能尽。纵时属升平,仍然日在苦恼中。以众生
久习相安,遂不知耳。近来中国屡经兵燹,已是苦不堪言。而外洋各
国三年大战,人死近千万,为开辟第一兵劫,而战势尚盛,不知何所
底极。静言思之,诚堪畏惧。而彼方力求其所以勦灭他国之道。其众
生往昔恶业所招之恶报,亦何至于此极哉。今闻此说,当愤发大心,
以速求往生。然后回入娑婆,普度一切。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恐招恶果,故断恶因。恶因断而恶果无从而生。众生竞作恶因,
至受恶果。受恶果时,不知自忏往业,又复更造恶法以为对治,则怨
怨相报,经劫不息。可不哀哉,可不畏哉。知是而不求生西方者,非
夫也。(书一)三七

◎世当劫浊,互相戕贼。不有护身符子,断难永无祸害。所谓护
身符子,亦只至诚礼念阿弥陀佛而已。而观音大士,悲愿洪深。寻声
救苦,随感即应。宜于朝暮礼念佛外,加以礼念大士。则冥冥之中,
必蒙加被。自可转祸为福,遇难成祥,而不自知也。(书二)二二

◎天下不治,匹夫有责。使人人各秉诚心,各尽孝弟,各行慈善,
矜孤恤寡,救难怜贫,戒杀放生,喫素念佛。则人以善感,天以福应。
自然雨顺风调,民康物阜。决不至常降水旱瘟蝗,风吹地震等灾。而


时和年丰,人乐其业。加以慈和仁让,相习成风。纵有一二愚顽,亦
当化为良善。如矜梁上之君子,一方永绝窃贼。賙匿室之偷儿,此后
遂成善士。古人仁慈为政,真诚爱民,尚能感化异类。如虎不入境,
鱼徒他方等瑞征。载诸史册,不一而足。果能各以慈善相感,断不至
常有土匪刀兵,蹂躏劫掠等祸。(论)二十

◎须知佛法,以因果报应为下学上达,原始要终之道。今之上无
道揆,下无法守,彼此相戕,以杀为乐,只图自己快意,不顾国之灭
亡,民之涂炭者,皆由不知因果报应之所酿成也。予常曰:因果者,
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当今之世,若不提倡因
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欲令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虽佛祖圣贤齐
出,亦末如之何也已矣。(序)四六

◎世道陵夷,人心浇漓者,由于儒者不知道在躬行,一向逐末。
举凡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义,置之不论。唯以记诵词章,拟为进取
应世之资。是殆以圣人参赞化育之道,作为博取名利之艺。其诬蔑圣
人,悖逆天地也至矣。由是读书之人,心不知书义,而身不行书道。
其作文也,则发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直使一丝不漏。而考其居
心行事,则绝无此等气分。直同优人演剧,苦乐悲欢,做得逼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则毫与自己不相干涉也。此弊一肇,渐至变本加厉。于是有天姿者,
习为狂妄,耻循尧舜周孔之迹,而欲驾而上之。竟至废弃圣经,竞作
新书。邪说一起,群相附和。遂致一班恶劣小人,欲逞自己劫掠奸淫
之心,汲汲然提倡公妻共产,而欲实行之。唯恐斯民之不与禽兽相同,
而纲常伦理之有碍于己也。致令天灾人祸,相继降作。国运危岌,民
不聊生。譬如夜行废烛,海行废舟,欲不陨越沈溺,其可得乎。(序)
五五

◎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天灾人祸,频频降作。忧世之士,
以为此等业果,皆由杀起。倘能知物不可杀,则断无杀人之理。由是
各怀慈善,互相扶持。自可移风易俗,感召天和矣。(疏)三


◎须知放生原为戒杀,戒杀必从喫素始。倘人各戒杀,人各喫素。
则家习慈善,人敦礼义。俗美风淳,时和年丰。何至有刀兵劫起,彼
此相戕之事乎。此挽回天灾人祸,正本清源之要务也。凡有欲家门清
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喫素念佛中
求之,则求无不得矣。(疏)三

◎甚矣近世天灾人祸之频数,而人民死亡之多且惨也。岂天道之
不仁哉,实吾人历劫以及现生之恶业所感召耳。断无有无因而得果者,
亦断无有作善业而得恶果者。但以凡夫知见,不能了知宿世因缘,似
乎亦有不当得而得者。若能旷观多劫多生,则凡所受之善恶果报,一
一皆如响之应声,影之随形,了无差爽也。(杂着)六

◎今之世道人心,陷溺已至极点。若不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及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为训,决难收效。以吾人一念心性,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悟净缘,则证三乘及佛法界。随迷染缘,则
成人天,及四恶趣法界。虽十法界之升沈苦乐,天地悬殊。而本有心
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倘谛了此义,虽使丧身失命,决不肯舍悟
净缘,取迷染缘。以致永劫轮回,莫之能出也。是知因果报应,生死
轮回等法。乃标本同治,凡圣共由之大道。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
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当今之世,若舍此法,虽尧舜禹汤文武周孔齐出,
亦末如之何也已矣。(杂着)二八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众生愚痴,常住
其中。纵受极苦,不求出离。虽有本具佛性,由其迷背,反作起惑造
业之本。以致经尘点劫,莫由解脱,可不哀哉。况今世道人心,陷溺
已极,杀劫之惨,振古未闻。加以新学潮流,拨无因果。圣贤道义,
斥为迂腐。任己臆见,而为提倡。盲引盲众,相牵入火。致令天灾人
祸,相继降作。蚩蚩蒸民,诚堪怜悯。于是有心世道者,奋发大志,
欲为救援。以为此等业果,皆由唯知自私自利,不知三世因果善恶报
应。以为人死神识即灭,何为灵魂,随罪福因缘,受生于人天及三途
恶道耳。既善恶同一磨灭。何不任意所为,以期身心快乐乎。由是逆


天悖理,损人利己。以及杀害生命,取悦口腹之事,炽然竞作,无所
顾忌。使知三世因果,当即恐其受报,而不敢稍萌此念,况实行其事
乎哉。是知我佛所说三世因果,生死轮回之事理,乃无明长夜之慧日
也。而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乃生死苦海之慈航也。欲挽劫运,舍
此末由。(杂着)三一

示戒杀之要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来之大道曰慈。人物虽异,心性是同。举
凡三乘六凡,如来视之,皆如一子。何以故,以其皆具佛性,皆堪成
佛故。三乘且置。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虽则高下悬殊,苦乐
迥异。总皆未断惑业,未出生死。天福若尽,即便下降。狱罪若灭,
仍复上升。犹如车轮,互为高下。我今幸得人身,理宜委曲设法,护
惜物命。体天地好生之德,全吾心恻隐之仁。良以诸物与我,同生于
天地之间,同受天地之化育。而且同知贪生,同知畏死。仁人于枯骨,
尚且掩而埋之。于草木,尚且方长不折。况肯为悦我口腹,令水陆诸
物受刀砧烹煮之苦哉。须知此等诸物,从无始来,亦曾高居尊位,威
权赫奕。不知借威权以培德,反致仗威权以造业。竟使恶业丛集,堕
于异类。口不能言,心无智虑,身无技术以罹此难。虽弱肉强食,于
事则得。而怨恨所结,能无生生世世,图报此怨之念乎。人纵不念诸
物被杀之苦,独不惧怨业深结,常被彼杀乎。又不惧残害天物,天将
夺我福寿乎。人惟欲眷属团聚,寿命延长,身心安乐,诸缘如意。正
应发大悲心,行放生业。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爱物之诚。则向之所
欲,当可即得。若仗我有钱财,我有智力,设种种法,掩取诸物,以
取悦我口腹,不计彼之痛苦。尚得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之人矣乎。然我
与彼等,同在生死。从无始来,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
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彼固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
皆被我杀。我亦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彼杀。为亲为怨,相
生相杀。静言思之,愧不欲生。急急改图,尚悔其迟。况肯蹈常袭故,
仍执迷情,以为天生异类,原为供人食料乎。然我尚具足惑业,固无


由出于轮回之外。万一彼罪已灭,复生人道。善根发生,闻法修行。
断惑证真,得成佛道。我若堕落,尚当望彼垂慈救援,以期离苦得乐,
亲证佛性。岂可恃一时之强力,俾长劫以无救乎哉。(序)四四

◎须知人与物类,同此血肉之躯,同此灵知之性,同生于天地之
间。但以彼此宿世罪福不同,致使今生形质灵蠢各异。以我之强,陵
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快心乐意,谓为福报。而不知其福力
一尽,业报现前。堕彼异类,受人杀戮时。则身不能敌,口不能言。
中心忧惧痛楚,方知食肉之事,为大罪过。食肉之人,为真罗剎。虽
欲不令人杀而食之,不可得也。故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
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瞰。恶业俱生,穷
未来际。又况多劫以来,更互相生。既无道力以行救济,忍使彼受刀
砧极苦,我享口舌滋味乎。入楞伽经,世尊种种呵斥食肉。有云:一
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
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凡
诸杀生食肉之人,若念及此,当即怵然惊,憬然悟。宁可自杀,不能
杀一切物矣。(序)五八

◎我与一切众生,皆在轮回之中。从无始来展转相生,展转相杀。
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姊
妹儿女。彼固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我杀戮。我亦
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彼杀戮。久经长劫,相生相
杀,了无底止。凡夫不知,如来洞见。不思则已,思之则不胜惭愧悲
悯矣。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
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纵彼业
重,未能即生,我当仗此慈善功德,决祈临终往生西方。既往生已,
即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出轮回,渐证佛果矣。且爱物放生,古
圣先贤,皆行此事。故书有鸟兽鱼龞咸若之文,而文王泽及枯骨,况
有知觉之物哉。至于简子放鸠、子产畜鱼、随侯济蛇、杨宝救雀。此
固圣贤一视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动含灵,皆具佛性。展转升沈,互


为怨亲,及将来决定成佛等义。迨至大教东来,三世因果,及生佛心
性平等无二之理,大明于世。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
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
屠门半夜声。又云:欲得世间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是知戒杀放
生,乃拔本塞源之济世良谟也。(疏)一

◎或曰: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汲汲
于不相关涉之异类。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来
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
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噉,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
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
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
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
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亦当随分随
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然鳏寡等虽深可
矜悯,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又曰:
物类无尽,能放几何。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
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噉。既不食噉,
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
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纵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
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不止一人乎。又为现在未来一
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
圝,夫妻偕老之缘。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
苦,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
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
乎。(疏)二

◎一切众生,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了无二致。但以迷而未悟,
故长劫轮回于六道之中,永无底止。虽则人天善道 ,校三途恶道,苦
乐悬殊。然皆随善恶业力,常相轮转。则善道不足恃,恶道诚可怖。


岂可不培植善因,妄造恶业。恃己之强,陵彼之弱。取水陆空行一切
众生,杀而食之乎。在昔佛教未来,儒宗圣人,皆以世间伦常设教。
于吾人本具佛性,及六道轮回,升沈转变。与夫断惑证真,超凡入圣
之若理若事,皆未发明,故不禁杀。然其不忍之心,已彰明较著,垂
训于世。如书之鸟兽鱼龞咸若。论语之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之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礼之诸侯无故不杀牛,
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珍,即肉也。
足知杀生一事,儒宗亦非不戒。但以教道从权,姑素永断耳。夫有故
而杀,则其杀者固少。无故不食肉,则其食肉者,年无几日矣。后世
教道衰替,习为残忍,遂以肉食为家常茶饭。只图悦口,不一省其物
类之苦,可不哀哉。及至佛教东来,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及迷之
则生死轮回,了无已时。悟之则彻证涅槃,永劫常住之实理实事,究
竟阐明。方知纭纭异类,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但不敢杀而食
之,又思令其各得其所。由于圣君贤相,哲士鸿儒,多皆仰遵佛训,
俯培己仁。或茹素而断荤,或戒杀而放生。其嘉言懿行,载诸史册。
亦企后人同修慈心。愍彼物类,同具佛性。由恶业因缘,堕于畜道。
我今幸生人道,若不加怜恤,恣意杀害。难免来生后世,怨怨相报。
楞严经云:杀彼身命,或食其肉。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
互为高下,无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然奢摩他道,
殊不易得。如来出世,亦不易逢。敢不近法先贤,远遵佛教。推吾恶
死之心,拯彼待烹之辈。以祈消除宿业,培植善根。永断杀害之因,
同证长寿之果哉。(记)一一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设法救护,
尚恐不及。何可为悦我口腹,以杀彼身躯乎。须知水陆飞潜诸物,同
吾灵明觉知之心。但以宿业深重,致使形体殊异,口不能言。观其求
食避死情状,自可悟其与人无异矣。吾人承宿福力,幸生人道,心有
智虑。正宜敦天父地母,民胞物与之谊。以期不负人与天地并名三才,
以参赞天地之化育。俾民物各得其所,以同受覆载,同乐天年而后已。


倘其不体天地好生之德,恣纵自己饕餮之念。以我之强,陵彼之弱。
食彼之肉,充我之腹。必至一旦宿福已尽,杀业现前,欲不改头换面,
受彼展转杀食,其可得乎。况肉食有毒,以杀时恨心所结故。故凡瘟
疫流行,蔬食者绝少传染。又肉乃秽浊之物,食之则血浊而神昏,发
速而衰早,最易肇疾病之端。蔬系清洁之品,食之则气清而智朗,长
健而难老,以富有滋补之力。此虽卫生之常谈,实为尽性之至论。因
俗习以相沿,致积迷而不返。须知仁民者必能爱物,杀物者决难仁民,
以习性使然。是以圣王治世,鸟兽鱼龞咸若。明道教民,黏竿弹弓尽
废。试思从古至今,凡残忍饕餮者,家门多绝。仁爱慈济者,子孙必
昌。始作俑者,孔子断其无后。恣食肉者,如来记其必偿。祈勿徒云
远庖,此系随俗权说。固宜永断荤腥,方为称理实义。(杂着)三二

◎众生心性,与佛同俦,由善恶业,报分人畜。人有智识,畜无
技术,恃强陵弱,遂杀而食。成家之子,不借重债,况杀彼身,但图
口快。怨恨固结,历劫互偿。试一思及,中心痛伤。(杂着)三十

◎原夫水陆空行一切众生,无一不知疼痛苦乐,无一不知贪生怕
死。而且无一不是吾人无量劫来之父母兄弟姊妹妻子朋友亲戚。又复
无一不能于未来世深种善根,修持净业,断惑证真,圆成佛道。但以
宿世恶业,堕于异类。固宜深生怜悯以护持之,令彼各得其所。何可
以强陵弱,或以智取,或以钱取,俾彼一切,悉充口腹。彼等力虽不
敌,心固衔结。故致生生世世,展转互杀。为一时之口腹,杀身命于
多劫。校比自杀,酷烈万倍。何苦为此招殃祸事,一何愚迷至于此极。
在昔鲁国有二勇士,彼此互闻而未相见。一旦相遇,沽酒共饮。一曰:
无肉不能成欢,当去买肉。一曰:尔我肉也,何须更求。其人以为所
见甚高,遂袒衣相割,彼此互食。又复割彼之肉,转以奉彼。意气扬
扬,以为吾人之交,情意真挚。相割相食,遂至于死。凡见闻者,皆
叹其愚。世人因食肉故,造诸杀业。遂至累劫,展转互杀。校彼勇士,
更为酷烈。由无慧目,不知后报。反为得意,用自矜夸。斥素食者,
以为迷信,及以薄福。世俗相袭,恬不知非。以故如来于梵网、楞严、


楞伽,等诸大乘经,极陈杀生食肉之祸,可谓拔本塞源之真慈大悲也。
近世杀劫之惨,千古未闻。况复水火疾疫风吹地震旱潦等灾,不时见
告。总因杀业以为缘起,致令世道人心愈趋愈下。由是天灾人祸,相
继而兴。如立镜前,不能逃影。(杂着)三十

◎世俗迷惑,以恶为善,以造业为修福者,多多也。其最惨目伤
心者,莫过于做会祭神。富家大户,必杀大生以祭。一以冀得多福,
一以彰其富有。即贫家小户,亦必杀鸡杀鸭,以期神常保护,令其福
寿增延,诸凡如意也。不知天地以好生为德,神为天地主宰诸事,岂
其心与天地相反,而为己一享其祭,令无数生命,同受刀砧之苦。是
尚得谓之为聪明正直,赏善罚恶之正神乎。其原由于贪馋之愚夫,特
借祭神之名,大杀特杀,以期悦己口腹。遂相习成风,而不知其为造
大恶业。谓为祭神,神其食之乎。况既名为神,必秉聪明正直之德。
当以作善作恶,为降福降殃之准。岂杀生祭我,即作恶者亦降福。不
杀生祭我,即作善者亦降祸乎。若是则其神之心行,与市井无赖小人
无异,何以称其为聪明正直之神乎。既为聪明正直之神,决不为此妖
魔鬼怪,不依道德仁义之事。(杂着)四五

◎世人只知食肉为美,遂以自己贪图臭秽腥臊之见,谓神亦如是。
从兹彼此相效,不知其非。譬如蛆虫食粪,意谓天仙亦当贪此美味,
而常欲奉之以冀锡其福庆也。彼受杀之生,多多皆是宿世杀生祭神冀
己食肉之人,以偿当日杀生之报者。而一班愚人,一闻杀生祭神,便
欢喜踊跃,以为作福。而不知将来变作此等生命,被人杀时,有口不
能言,无法免脱矣。况以深入佛法,受佛大戒,毕生蔬食之出格高人,
平白诬以贪图肉食,且杀无数生命以祭之。其逆天悖理,诬圣蔑贤之
罪,愈当生生世世,永为此等被杀之物,岂不大可哀哉。(杂着)四六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
遂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
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瘉,彼鬼神自己尚在
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


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
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又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
来诸佛。理宜戒杀放生,爱惜物命,切勿依世俗知见,谓奉父母甘旨
为孝。彼未闻佛法者,不知六道轮回之事理,妄谓为孝,尚有可原。
若已闻佛法之人,杀过去父母亲属,以奉养现在父母及丧祭等,岂但
不是孝道,直成忤逆矣。是以通人达士,由闻佛法之真实义谛,悉不
肯依世俗之权法以行。以此权法,殆姑顺世俗迷情而立,非如来洞彻
三世因果之道故也。(书二)五九

◎诸恶业中,唯杀最重。普天之下,殆无不造杀业之人。即毕生
不曾杀生,而日日食肉,即日日杀生。以非杀决无有肉故,以屠者猎
者渔者,皆为供给食肉者之所需,而代为之杀。然则食肉吃素一关,
实为吾人升沈,天下治乱之本,非细故也。其有自爱其身,兼爱普天
人民,欲令长寿安乐,不罹意外灾祸者,当以戒杀吃素,为挽回天灾
人祸之第一妙法。以一切众生一念心性,与佛无异,与吾人亦无异。
但以宿世恶业,堕于异类。固当生大怜悯,何可恣行杀食乎。无如世
人狃于习俗,每以杀生食肉为乐。而不念彼被杀之物,其痛苦怨恨为
如何也。以强陵弱,视为固然。而刀兵一起,则与物之被杀情景相同。
焚汝屋庐,奸汝妇女,掠汝钱财,杀汝身命,尚不敢以恶言相加,以
力不能敌故耳。生之被杀,亦以力不能敌。使其能敌,必当立噬其人
而后已。人何不于此苦境,试为设一回想。物我同皆贪生怕死,我既
具此顶天履地之质,理宜参赞化育,令彼鸟兽鱼龞,各得其所。何忍
杀彼身命,以取悦我口腹乎。由其杀业固结,以致发生刀兵之人祸,
与夫水火旱潦,飢馑疾疫,风吹地震,海啸河溢等天灾,各各相继而
降作也。犹如世人送年礼然,我以礼往,人以礼来。断无往而不来,
来而不往者。即或有之,必有别种因缘相抵,实皆不出往来报复之外。
天之赏罚,亦复如是,况人之报复乎。故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
善降之百殃。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道
好还,无往不复。欲免恶果,先断恶因。欲得善果,先植善因。此天


理人情之至谊也。(杂着)六


分禅净界限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彻悟彻证,
不能超出生死。故潙山云: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
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云:初心从缘,顿悟自性。犹有无始旷劫习
气,未能顿尽,须教渠尽除现业流识。弘辨谓顿悟自性,与佛同俦。
然有无始习气未能顿尽,须假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
便饱。长沙岑谓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上涅槃,以功未齐于诸圣故也。所
以五祖戒又作东坡,草堂清复为鲁公。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
类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
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悟证者
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所以华藏海众,悉愿往生。宗教知识,
同生净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恳心。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
为今之计,宜屏除禅录,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
号。或声或默,无杂无间。必使念起于心,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
句不乱。久之久之,自成片段。亲证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风。是以
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工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
孰妙于是。(书一)六十

◎修禅定人(指四禅八定),及参禅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
故于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幻出幻没。譬如阴雨将
晴之时,浓云破绽,忽见日光。恍惚之间,变化不测。所有境界,非
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识。若错认消息,则着魔发狂,莫之能医。念佛
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喻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不但魑
魅魍魉,剗踪灭迹。即歧途是非之念,亦无从生。推而极之,不过曰:
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
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众生之愿。岂秘而不传,独
传于汝乎。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书
一)四四

◎法幢和尚,宿具灵根。初为真儒,后为真僧。可谓不枉读书学


道耳。世有真儒,方有真僧。彼无赖之徒出家者,固皆破坏佛法之魔
王外道也。其语录皆痛快直捷,豁人心目。可以刊板流通,以为禅家
法宝。然此乃唯发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道。吾人专修净业,勿于彼
言句中捉摸卜度,以致两失其益。不可不知。宗家提倡,唯指本分。
此外概不阐发。其修因克果,断惑证真,皆密自修持耳。门外汉见宗
家不提此等修证道理,遂谓宗家全不用此等法,便成谤宗及谤佛法矣。
(书一)六一

◎须知如来所说一切法门,皆须断惑证真,方可了生脱死。绝无
惑业未断,得了脱者。念佛法门,断惑业者往生,则速证法身。具惑
业者往生,已超登圣地。一则全仗自力,一则全仗佛力,又兼自力。
二者难易,奚啻天渊。每有聪明人,涉猎禅书,觉其有味,遂欲以禅
自命,拟为通方高人。皆属不知禅净所以,妄自尊大之流类。如是知
见,断断不可依从。依之则了生脱死,恐经尘点劫数,尚无望也。(书
二)二九

◎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
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
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亲证实相之谓也。
彼参禅者,谓参禅一法,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固为实为顿。不
知参禅,纵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但见即心本具之理性佛。若是大
菩萨根性,则即悟即证,自可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从兹上求下化,
用作福慧二严之基。此种根性,就大彻大悟人中论之,亦百千中之一
二人耳。其或根器稍劣,则纵能妙悟,而见思烦恼未能断除。仍须在
三界中,受生受死。既受生死,从悟入迷者多,从悟入悟者少。是则
其法虽为实为顿,苟非其人,亦不得实与顿之真益,仍成权渐之法而
已。何以故,以其仗自力故。自力若十分具足,则何幸如之。稍一欠
缺,则只能悟理性,而不能亲证理性。今时则大彻大悟者,尚难其人,
况证其所悟者哉。念佛一法,彻上彻下。即权即实,即渐即顿。不可
以寻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此彻上


彻下之谓也。)如来为众生说法,唯欲令众生了生脱死耳。其余法门,
上根则即生可了,下根则累劫尚难得了。唯此一法,不论何种根性,
皆于现生往生西方,则生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为渐。虽有其
机,不如寻常圆顿之机,有似乎渐。而其法门威力,如来誓愿,令此
等劣机,顿获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处。凡禅讲之人,若未深研
净宗,未有不以为浅近而藐视者。若深研净宗,则当竭尽心力,而为
宏扬。岂复执此权实顿渐之谬论,而自误误人哉。(书二)三十

◎言取舍者,此约究竟实义为难。(难者,反诘问也。)不知究竟
无取无舍,乃成佛已后事。若未成佛,其间断惑证真,皆属取舍边事。
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何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之取舍。若参禅一
法,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以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
仗佛力。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则是误用其
意。彼无取舍,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亦不取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则便成毒药矣。
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飢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执。唯取其适宜,则
有利无弊矣。(书二)三一

◎以舍东取西,为生灭者。不知执东废西,乃断灭也。夫未证妙
觉,谁离取舍。三祇鍊行,百劫修因,上求下化,断惑证真,何一非
取舍之事乎。须知如来欲令一切众生速证法身,及与寂光,所以特劝
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论)三

◎参禅一事,谈何容易。古人如赵州谂禅师,从小出家,至八十
余岁,尚且行脚。故有颂之者曰: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长庆坐破七个蒲团,后方开悟。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雪峰三登投子,
九上洞山。此等大祖师,大彻大悟,如是之难。彼魔子之徒,一闻魔
说,遂皆开悟。如前所说祖师,直是替他提鞋也无用处矣。(书一)三


◎不执着等语,理则是,而事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也。终日穿衣
喫饭,侈谈不执飢寒。与终日枵虚,不得杯水粒米,饿且将死,而谓


人曰:吾视龙肝凤髓,直同秽物,思之即呕,况其下者乎。同一空谈
耳。今时不明教理,即参禅宗者,每多中此空解脱病。至于静坐澄思,
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妄,偶尔发现之幻境耳。若错认消息,生大
欢喜。则丧心病狂,佛亦难医矣。幸能体察而不执着,弃舍幻妄,卒
得贯通诸法法门。可谓久历荆棘,忽达康庄矣。末世人根陋劣,知识
希少。若不仗佛慈力,专修净业。但承自力,参叩禅宗。不第明心见
性,断惑证真者,罕有其人。而以幻为真,以迷为悟,着魔发狂者,
实繁有徒矣。所以永明莲池等,观时之机,极力主张净土法门也。(书
一)三八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
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
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
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
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
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
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
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儱侗。倘
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
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
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
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
有净土矣。(论)五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
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
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
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
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


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
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
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
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
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
作佛祖也。(论)六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
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
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
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
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
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
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
同。然己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
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论)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
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鍊。令
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
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
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
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
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
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
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
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
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
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


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
狂也。夫着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鍊之增上慢种耳。
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论)六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箇人依怙者。有谓
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
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
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
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着五欲,
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
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
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
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
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
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
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
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箇人依
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
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
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
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
之所感者欤,(论)七

◎达摩西来,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此所见所成,
乃指吾人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而言。令人先识其本,则一切修证等法,
自可依之进趣,以至于修无可修,证无可证而后已。非谓一悟即成福
慧两足,圆满菩提之究竟佛道也。喻如画龙点睛,令其亲得受用耳。
由是腾辉震旦,炳焕赫奕。即心即佛之道,非心非佛之法,徧布寰区。
天机深者,于一机一境,识其端倪。则出词吐语,自离窠臼。入死入
生,了无罣碍。得大解脱,得大自在矣。倘根机稍劣,纵得大悟,而


烦恼习气未能净尽,依然还是生死中人。出胎隔阴,多致迷失。大悟
者尚如是,况未悟乎。固宜专心致志于仗佛慈力之净土法门,方为千
稳万当之计也。(序)二七

◎律教禅宗,最初须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断惑证真,
方出生死。若教理不明,则盲修瞎炼。若非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
纵使理明功深,亦须断惑。倘有丝毫未尽,依旧不出苦轮。直待惑业
净尽,方可出离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悬远。更须历劫进修,始可圆满
佛果。譬如庶民,生而聪慧,读书学文,多年辛苦。学问既成,豋科
入仕。由其有大才能,所以从小渐升,直至宰相。官居极品,再无可
升。于群臣中,位居第一。若比太子,贵贱天渊,何况皇帝。毕世为
臣,奉行君命。鞠躬尽瘁,辅治国家。然此相位,大不容易。半生勤
劳,通身能耐。到下场头,不过如是。若学问才能,稍不充足,则不
能如是者有百千万亿也。此是自力。学问才能,譬深明教理,依教修
行。位至宰相,譬修行功深,断惑证真。只可称臣,不敢作君。(臣决
定不敢作君,臣欲作君,除非托生皇宫,为皇太子,修余法门,亦可
成佛,但与净土校,奚啻日劫相倍,读者须善会其意,勿泥其词,然
依华严末后一着,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正与托质皇
宫,为皇太子,意义相齐,净土法门,得华严一经,遂得如大海之横
吞万川,如太虚之总摄万象耳,猗欤大哉。)譬虽出生死,尚未成佛。
学问不充,不能如是者甚众。譬惑未断尽,不出生死苦海者甚众也。(杂
着)三七

◎念佛法门,纵不明教理,未断惑业。但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临命终时,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见佛闻法,悟
无生忍。即此一生,定补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
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
故得如是。又若深明教理,断惑证真,则往生品位更高,圆成佛道更
速。所以文殊普贤,华藏海众,马鸣龙树,诸宗祖师,皆愿往生也。
譬如托生皇宫,一出母胎,贵压群臣,此是王力。迨其长大,学问才


能,一一充足。便能承绍大统,平治天下。一切臣宰,皆听诏谕。此
则王力自力,兼而有之。念佛法门,亦复如是。未断惑业,仗佛慈力,
往生西方,便出生死。犹如太子初生,贵压群臣。既往生已,惑业自
断,定补佛位。犹如太子长大,承绍大统,平治天下也。又已断惑业,
如马鸣龙树诸宗祖师,已登补处,如文殊普贤华藏海众,皆愿往生者。
犹如昔镇边鄙,不堪承绍。今居东宫,不久登极也。(杂着)三八

◎吾人心性,与佛同俦。祇因迷背,轮回不休。如来慈悯,随机
说法。普令含识,就路还家。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
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
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众生,唯此堪行。否则违机,劳而
难成。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念极情忘,即念
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待至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
生忍。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书二)二九


释普通疑惑

(内分理事、心性、悟证、宗教、持咒、出家、谤佛、师道、戒
律、经典、中阴、四土、舍利、臂香、境界、神通、秘传、扶乩、炼
丹、事须适宜、富强、预防灾祸、诸聚。)



◎(以下论理事)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
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沈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
升沈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
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
士每厌闻熏。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
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
势所必然也。而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教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
难,何况了脱。唯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
亦可永出轮回,高预海会。此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谈,诫
劝齐施。(书一)七

◎须知净土法门,具四法界。所有事相,皆事事无碍之法界也。
读而修者,切不可执理废事。倘一执之,则事理两丧。如人知意根最
胜,而废弃五根,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唯即事以明理,由理以融事
者,方可无过。所谓净土要旨,全事即理。理事圆融,即契本体。早
知师已饱餐王膳,而犹汲汲于献芹者,不过表穷子思归之寸忱,兼欲
雪往昔谤法之愆尤也。(书一)四

◎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
拨弃事修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所以每有才高等
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皆由拨事
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怜愍,下愚者依样妄为。所谓以身谤
法,罪过无量。(书一)一三

◎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世有一班掠虚汉,闻得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之理,或由阅教参宗,悟及此理。遂谓我与佛同,而了无所用其若
修若证。遂放心恣意于一切境缘之中。误谓六尘即觉,贪瞋痴即戒定
慧,何须制心摄身,无绳自缚。此种见解,最为下劣。谓之执理废事,
拨无因果。如以画饼充飢。陵空作屋。自误误人,罪岂有极。以善因
而招恶果。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书一)六五

◎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
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
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
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书一)
八十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
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
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
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
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
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故
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
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以事
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
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
如人身心,二俱同时运用。断未有心与身,彼此分张者。达人则欲不
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见,执理废事,则便不融合矣。(书二)三四

◎此心周徧常恒,如虚空然。吾人由迷染故,起诸执着。譬如虚
空,以物障之,则便不周徧,不常恒矣。然不周徧,不常恒者,乃执
着妄现。岂虚空果随彼所障之物遂不周徧,不常恒乎。是以凡夫之心,
与如来所证之不生不灭之心,了无有异。其异者,乃凡夫迷染所致耳。
非心体原有改变也。弥陀净土,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则阿弥陀佛,


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
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
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书二)三四

◎宗门所说,专指理性,非论事修。所以然者,欲人先识不涉因
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然后依此理以起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
而成佛道之事。(论)三

◎克论佛法大体,不出真俗二谛。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
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教
则真俗并阐,而多就俗说。宗则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须知真俗同
体,并非二物。譬如大圆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然虽了无一物,
又复胡来则胡现,汉来则汉现,森罗万象俱来则现。虽复群相俱现,
仍然了无一物。虽复了无一物,不妨群相俱现。宗则就彼群相俱现处,
专说了无一物。教则就彼了无一物处,详谈群相俱现。是宗则于事修
而明理性,不弃事修。教则于理性而论事修,还归理性。正所谓称性
起修,全修在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事理两得,宗教不二矣。(论)
一一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
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
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份,况理
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
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
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当过细看(某)与永嘉某居士之极长一
信,则可知。至于悟无生以后,护持保任,销熔余习,彼自了明,何
须预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而未饮
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
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致余习复蒙,得而复失,故有此问。真无生忍,
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
也,谈何容易。祈且依(某)文钞所说而行,待其悉知净土法门之所


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此后若有余力,不妨兼
研诸大乘经论,以开智识,以为宏净土之根据。如是则虽是凡夫,可
以随机利生,行菩萨道。且勿妄意高远,恐或于事理不清,则难免着
魔。永嘉某居士之长信,专治此病,彼病与汝病,名目不同,性质是
一,(某)固不愿多说,祈于彼信领会之。须知悟后之人,与未悟之人,
其修持仍同,其心念则别。未悟无生者,境未至而将迎,境现前而攀
揽,境已过而忆念。悟无生者,境虽生灭,心无生灭,犹如明镜,来
无所黏,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如镜之现象,绝无一毫执着系恋之
思想。然虽于境无心,犹然波腾行海,云布慈门,凡世间纲常伦理,
与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踰越。且莫
认作于境无心,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废弛,则是深
着空魔,堕于顽空,由兹拨无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滥圣,坏乱
佛法,疑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此中关系,甚深甚深,(某)固不
得不为略陈其利害也。(书一)九七

◎若约实际理体而论,则凡圣生佛,因果修证,俱不可得。若据
修持法门而谈,则如来上成佛道,众生下坠阿鼻,皆不出因果之外。
明理性不废事修,则为正知。执理性废弃事修,则成邪见。毫厘之差,
佛狱立判。(记)一八



◎(以下论心性)夫心者,即寂即照,不生不灭,廓彻灵通,圆
融活泼,而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虽在昏迷倒惑具缚凡夫之地,
直下与三世诸佛,敌体相同,了无有异。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但以诸佛究竟证得,故其功德力用,彻底全彰。凡夫全体迷背,反承
此功德力用之力,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因惑造业,因业
感苦。惑业苦三,互相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尘点劫,长受
轮回。纵欲出离,末由也已。喻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被
彼损伤。迷心逐境,背觉合尘,亦复如是。如来悯之,为说妙法,令
其返妄归真,复本心性。初则即妄穷真,次则全妄即真。如风息波澄,


日暖冰泮,即波冰以成水,波冰与水,原非二物。当其未澄未泮之前,
校彼既澄既泮之后,体性了无二致,相用实大悬殊。所谓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若唯仗性德,不事修德,则尽未来际,永作徒具佛性,无
所恃怙之众生矣。故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夫五蕴者,全体即是真如妙心,但由一
向迷背,遂成幻妄之相。妄相既成,一真即昧。一真既昧,诸苦俱集。
如风动则全水成波,天寒则即柔成刚。照以甚深般若,则了知迷真成
妄,全妄即真。如风息日煖,复还水之本体耳。故知一切诸法,皆由
妄情所现。若离妄情,则当体全空。以故四大咸失本性,六根悉可互
用。所以菩萨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眼根作耳根佛事,耳根作眼根佛
事。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水火不能焦濡,虚空随意行住。境无自性,
悉随心转。故楞严云:若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乃
照见五蕴皆空之实效也。归者,归投,归还,即返照回光复本心性之
义。然欲返照回光复本心性,非先归心三宝依教奉行不可。既能归心
三宝依教奉行,自可复本心源彻证佛性。既得复本心源彻证佛性,方
知自心至宝,在迷不减,在悟不增。但以顺法性故,则得受用,违法
性故,反受损伤,而利害天渊迥别耳。(跋)一

◎众生者,未悟之佛。佛者,已悟之众生。其心性本体,平等一
如,无二无别。其苦乐受用,天地悬殊者,由称性顺修,背性逆修之
所致也。其理甚深,不易宣说。欲不费词,姑以喻明。诸佛致极修德,
彻证性德。譬如大圆宝镜,其体是铜。知有光明,日事揩磨。施功不
已,尘尽光发。高台卓竖,有形斯映。大而天地,小而尘毛,森罗万
象,炳然齐现。正当万象齐现之时,而复空洞虚豁,了无一物。诸佛
之心,亦复如是。断尽烦恼惑业,圆彰智慧德相。尽来际以安住寂光,
常享法乐。度九界以出离生死,同证涅槃。众生全迷性德,毫无修德。
譬如宝镜蒙尘,不但毫无光明,即铜体亦被锈遮,而不复现。众生之
心,亦复如是。若知即此铜体不现之废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从
兹不肯废弃,日事揩磨,初则略露铜质,次则渐发光明。倘能极力尽


磨,一旦尘垢净尽,自然遇形斯映,照天照地矣。然此光明,镜本自
具,非从外来,非从磨得。然不磨则亦无由而得也。众生背尘合觉,
返妄归真,亦复如是。渐断烦惑,渐增智慧。迨至功圆行满,则断无
可断,证无可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神通智慧,功德相好,与彼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了无异致。然虽如此,但复本有,别无新得。若
唯任性德,不起修德,则尽未来际,常受生死轮回之苦,永无复本还
元之日矣。(杂着)四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者,何
也。以佛则背尘合觉,众生则背觉合尘。佛性虽同,而迷悟迥异。故
致苦乐升沈,天渊悬殊也。若能详察三因佛性之义,则无疑不破,无
人不欲修习矣。三因者,正因了因缘因也。正因佛性,即我人即心本
具之妙性,诸佛所证真常之法身。此则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
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迷背,诸佛究竟圆证。迷证虽异,
性常平等。二了因佛性,此即正因佛性所发生之正智。以或由知识,
或由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义,而得了悟。知由一念无明,障蔽心源。
不知六尘境界,当体本空,认为实有,以致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由
惑造业,因业受苦。反令正因佛性,为起惑造业受苦之本。从兹了悟,
遂欲反妄归真,冀复本性也。三缘因佛性。缘即助缘。既得了悟,即
须修习种种善法,以期消除惑业,增长福慧,必令所悟本具之理,究
竟亲证而后已。请以喻明。正因佛性,如鑛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
光,如谷中芽。虽复本具,若不了知,及加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
缘。则金火光芽,永无发生之日。是知虽有正因,若无缘了,不能得
其受用。此所以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而即欲度脱。众生由不了悟,
不肯修习善法,以致长劫轮回生死,莫之能出。如来于是广设方便,
随机启迪。冀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杂着)一五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窃谓不知其由,虽痛何益。
须知一切众生,随业流转,受生六道。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由
罪福因缘,而为升降。辗转轮回,了无已时。如来悯之,示以由惑起


业,由业感苦之因缘。以及常乐我净,寂照圆融之本体。令其了知由
无明故,遂有此身。即此色身,全属幻妄。不但四大非有,兼复五蕴
皆空。既知蕴空,则真如法性实相妙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06:07 , Processed in 0.15437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