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14|回复: 1

净公上人讲解尊师集第四一〇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4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讲解尊师集锦》







...清干隆时代彭际清居士,这是我们净宗了不起的一个人物,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华严》,这三部经是一,一而三、三而一。《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大本《阿弥陀经》,最后的结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意思多明显。我们修净土的法门,我们的心行跟十大愿王这十个纲领相不相应?十个纲领,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我们念念欺骗诸佛,你就完了,怎么能成就?果然存一个欺骗诸佛的心,诸佛在哪里?一切众生。欺骗一切众生,你的赞叹也是属於毁谤,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我们要真干,要真正反省,要真正回头。这一生要回不了头,还是因循苟且,敷衍塞责,虽然种一点善根,那李老师说的,你还要「经长劫轮回」,你还要长劫去受苦报,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如来的妙音,要懂得如来妙音里面的深义,佛在经论里面劝导我们深解义趣。世间圣人的成就,宋朝司马光,我们在他传记上读到,他说他一生的成就,得力一桩事情:不欺骗人。一生他做到了,「事无不可对人言」,一生没有一桩事情隐瞒别人,不妄语。所以古德有教人,「功夫要从不妄语始」,从这里开始。还会打妄语,还会欺骗人,你就完了。这首偈看起来好像是很容易懂,实际上意思非常深、非常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再看底下一首,第五首:
  【世间所有众福力。不与如来一相等。如来福德同虚空。此念光天所观见。】
  念光天王,他得的是「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卷)  1999/6/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0》)


...恐你听了之后就忘记了。天天在重复,天天在提醒,可是我们还是不觉悟。不觉悟怎么办?佛菩萨不怕麻烦,很有耐心,还是不断的在重复。这一生你不能回头,来生;来生不能回头,后生;生生世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了不起,孔老夫子做不到;孔老夫子教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不教你了。可是佛不一样,佛了解人为什么这么执著,为什么这么愚痴,是无量劫来被烦恼薰习,薰成这个样子。现在佛的教学,要用戒定慧三学来薰习,如果不是长时间的薰习,如何能够抵得过贪瞋痴慢?所以我们晓得,众生根性为什么这么劣,劣的原因是他长劫受烦恼薰习,何况在这一生当中又没有机缘闻到正法。现在这个世间,在家里面父母不教你,在学校老师也不教你,你怎么可能回头?怎么可能觉悟?能够教这些苦难众生、愚痴众生、坚固执著众生,除佛菩萨之外还有谁?
  《地藏经》上我们读过,佛菩萨非常感叹,「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刚强难化的原因,就是无量劫来受这些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这些浊恶的薰习,造成这种不幸的现象。佛知道,所以佛菩萨大慈大悲,以正法来帮助我们、来薰习我们。真正好学的人不能不读经,每天都要读经;不能不听经,不能不研究讨论,这些都是薰习。长时间的薰习,我们自然就会回头,自然会觉悟。好心的同修有,不是没有,很想学,很想有成就,可是事与愿违。这又是什么原因?说实在话,没有去照做,做,难!难也得要做。从哪里做起?
  我二十六岁接触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卷)  1999/6/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1》)


...能回头?怎么可能觉悟?能够教这些苦难众生、愚痴众生、坚固执著众生,除佛菩萨之外还有谁?
  《地藏经》上我们读过,佛菩萨非常感叹,「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刚强难化的原因,就是无量劫来受这些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这些浊恶的薰习,造成这种不幸的现象。佛知道,所以佛菩萨大慈大悲,以正法来帮助我们、来薰习我们。真正好学的人不能不读经,每天都要读经;不能不听经,不能不研究讨论,这些都是薰习。长时间的薰习,我们自然就会回头,自然会觉悟。好心的同修有,不是没有,很想学,很想有成就,可是事与愿违。这又是什么原因?说实在话,没有去照做,做,难!难也得要做。从哪里做起?
  我二十六岁接触佛法,第一次我见章嘉大师,我就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从哪里做起?章嘉大师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从布施做起。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舍,舍什么?舍你最难舍的,先从最难舍的舍去。所以你自己要想想,我们有贪心,见到称心如意的就起贪心,不如意、不称心的就起瞋恚心,你要能把这个舍掉。如果贪财,把财看得很重,先舍财;贪色,你就先舍色;瞋恨心重的,先舍瞋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最贪爱的是书本,我对於书非常爱惜,我所读的书别人摸,我心里都很难过。为什么?他把书摸脏了。要借我的书,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他不知道珍惜。看的时候,尤其我很讨厌的,人家看书看到哪里,把它叠页叠起来,这书就损坏了;夹个书签,书签是愈薄愈好,厚的书签也会把书损坏。我有这个毛病、这个习气,老师教我放下,教我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卷)  1999/6/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1》)


...里做起?章嘉大师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从布施做起。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舍,舍什么?舍你最难舍的,先从最难舍的舍去。所以你自己要想想,我们有贪心,见到称心如意的就起贪心,不如意、不称心的就起瞋恚心,你要能把这个舍掉。如果贪财,把财看得很重,先舍财;贪色,你就先舍色;瞋恨心重的,先舍瞋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最贪爱的是书本,我对於书非常爱惜,我所读的书别人摸,我心里都很难过。为什么?他把书摸脏了。要借我的书,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他不知道珍惜。看的时候,尤其我很讨厌的,人家看书看到哪里,把它叠页叠起来,这书就损坏了;夹个书签,书签是愈薄愈好,厚的书签也会把书损坏。我有这个毛病、这个习气,老师教我放下,教我布施、舍,好!我的书可以借给人看了,可是很不容易转过来。人家看了之后,当然跟我爱惜书本不一样,人家翻翻就翻旧了,翻旧之后就送给他,我就不要了,看到难过。这个样子折磨,折磨了五、六年,那个心才平静,相当不容易。
  这是我们佛家讲的嗜欲,你的嗜好,要把这个舍掉。更进一步的话,爱欲舍掉。最大的障碍,你有嗜好,你有爱欲,这是贪瞋痴的根,要从根把它拔掉,然后什么都能舍了。头目脑髓,连身都能舍了,真舍掉了。每天我们用这个工具为一切众生服务,替佛菩萨宣扬正法,这是舍身。这身每天生活不是为自己,为自己你没舍,为佛法、为众生。这身是为佛法、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你就身心世界统统舍掉了,全放下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卷)  1999/6/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1》)


...,帮助人破迷开悟。
  所以「断恶修善」是第一个阶段,教学第一个阶段的目标,远离一切恶业。第一个目标是讲「因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不善的因一定得不善之果,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的定律。世间人所讲真理,什么是真理?因果报应是真理。你学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还是因果。从这个基础上再向上提升,「破迷开悟」,逐渐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业,也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永恒的事业,生生世世从来没有间断,普贤菩萨讲的「不疲不厌」,就干这桩事情。舍己为人,从来没有为自己著想过,念念为社会大众服务。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什么身分?他是个义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在佛门里面称他为天人导师,他是老师的身分,师道。我们跟他学习称弟子、学生,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跟一切菩萨的关系是同学的关系,要搞清楚,菩萨是佛早年的学生,是我们的学长,我们关系多么亲切。师徒如父子,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好学生,对於老师的教诲要记住;为什么我们提倡读经,要把经念得很熟,就是老师的教诲要记住,不能忘记。要研究经论,老师讲的意思我们要懂,他的教诲字字句句都含著无量义。这个无量义不是赞叹,是真实的。怎么晓得是真实?佛所说的字字句句称性,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自性没有边际,所以他讲的义趣就没有边际。
  不同我们凡夫,我们凡夫的言论文字是有边际、有界限的。为什么?我们是从意识心里流出来的,意识心有界限、有边际。所以世间这些文字,诸位看个一遍、两遍就不想看,那个意思尽了。世间再好的文学作品,很有摄受人的能力,在中国,像著名的四大小说,看个十遍、二十遍,不再想看了,它的摄受能力就到此为止。可是佛的经典,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无量劫,三大阿僧只劫,愈看愈有味道,永远看不厌,永远说不倦,我们在讲台上讲经,同样一部经讲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卷)  1999/6/3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2》)


...等、正觉」,这在经题上,「慈悲」,起心动念与这个标准相应。我们生活、工作、应酬,能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相应,这是行动的纲领。前面十个字,是我们思想的纲领。心行两方面都具足了,这个纲领不能失去,失去就离开佛道,就不是学佛。落实在生活当中,佛也教导我们五个科目;实在讲,科目太多太多了,我们只选择五个科目,足够用了。第一个科目是「三福」。诸位要记住,成佛,我们都赞佛为二足尊,二是两种,足是圆满,尊是尊贵,两种事圆满,最值得人尊敬、尊贵的,哪两种?福报、智慧。学佛学什么?求福求慧,福慧二足尊。福从哪里来?佛一开端就教我们修三福,你不照这个修,你哪来的福报?三福第一福四句,好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就有福。这四句做到,你就得圆满的人天福报。这四句意思要懂,要真做。第二条二乘福报,声闻、缘觉的福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可以得四圣法界的福报。第三条大乘福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福报是得一真法界、法身大士的福报。修福,我们学佛从这里学起。
  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佛又给我们说了一个学习的纲领「六和敬」,依照这六个纲领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第一个「见和同解」,这句话意思很深,我们要善学。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了、明白了,他们还不知道,我们跟他相处要竭尽真诚,要有耐心,要恒顺众生,要随喜功德,一定要随顺。诸佛菩萨化现在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四卷)  1999/7/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4》)


...七千万年。补处菩萨为什么不住在其他天道,一定要选择在兜率陀天?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知足」,也是表法的意思。告诉我们,成佛一定要知足,不知足决定不能够圆成佛道,知足才常乐。换句话说,佛菩萨之外,这些众生都不懂得知足,所以才造作罪业,才惹上无量无边的轮回苦报。追究它的原因都是不知足,不知足从哪里来的?从自私自利,从无止境的欲望来的。我们必须要知道,如果这些欲望不能够克制,不能够断除,我们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缘分都没有,都被它障碍了。世尊当年在世,首先示现一个知足的样子给我们看,他的生活,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的是知足常乐的生活。真正学佛的人要学释迦牟尼佛,菩萨学佛学得很像,祖师大德学佛也学得不错,我们今天干什么?是不是真的在学佛?所以我们要仔细去想想,我们是在学什么?是在修什么?学佛要像佛,这是我们要认真努力的。
  不但是出家的佛弟子认真努力学,许许多多在家的佛弟子也学得很像。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的佛弟子,他一生过著释迦牟尼佛的生活,衣食非常简单。我跟他十年,十年没有看过他穿一件新衣服,以后我才晓得,他那一套中山装穿了四十多年。里面的内衣我们不知道,往生之后我们才晓得,汗衫内衣补了再补,这种时代衣服穿破了还补补钉,没听说过;袜子也是补了再补的,我们看不出来。现在到台中,你看看李老师纪念馆,他这些遗物展示在那边,我们看到了。我们今天穿衣服,不但是破了,稍微旧一点就换新的,不要了,丢掉了;人家穿破了,还补补钉。他不是没有能力穿著一点好东西,他自己本身有工作,他有三、四份工作,他的收入非常可观。钱到哪里去?全部是做好事去了。自己住的小房子一点点大,在台湾很多人去过,十五坪,一坪是四米,算平方米的话,六十个平方米,卧房、客厅、厨房都在里面。一个人生活了一辈子,九十五岁还不需要人照顾,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服。最后的两年,身体差一点,才接受学生照顾。不要人照顾好,证明什么?自己身体很健康,可以照顾自己;有人照顾侍候,身体不行。这是在家的佛弟子。
  他三十几岁就学佛,他曾经告诉我,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卷)  1999/7/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5》)


...十五坪,一坪是四米,算平方米的话,六十个平方米,卧房、客厅、厨房都在里面。一个人生活了一辈子,九十五岁还不需要人照顾,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服。最后的两年,身体差一点,才接受学生照顾。不要人照顾好,证明什么?自己身体很健康,可以照顾自己;有人照顾侍候,身体不行。这是在家的佛弟子。
  他三十几岁就学佛,他曾经告诉我,学佛没有多久他就日中一食,所以他日中一食几十年了。我到台中看到他老人家,我很受感动。在台中没有出家,亲近他老人家的时候,我持午;也就是我一天吃两餐,晚餐这一餐不吃,也有十五年了。以后出家之后再亲近他,看到他那个样子很惭愧,我也就把早餐断掉了。我吃到第八个月的时候,我才告诉他,我说:老师,我现在也是一天吃一餐。「多久了?」八个月了。他说:身体怎么样?「很好!精神体力都没有什么衰退。」他桌子一拍,好!永远这样下去。我们生活需求少,生活容易,可以不求人,这是真正智慧。以后我离开台中,到台北讲经,遇到韩馆长。韩馆长说:不行,一天一定吃三餐,将来你身体不好,我们责任担当不了。所以才吃三餐,三餐吃一餐的量,我每一餐饭吃一点点;把一餐化作三餐,做三次吃,还是一次的分量。现在你们这几天看到,我没有到厨房吃早饭、晚饭,我告诉大家我现在又回复一餐,现在韩馆长不管我了,省事!好像多出很多时间出来了。一餐实实在在好,身体非常轻爽,肠胃干净;可是诸位记住,决定不能把三顿合在一顿吃,那样我想不到一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卷)  1999/7/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5》)


...以才吃三餐,三餐吃一餐的量,我每一餐饭吃一点点;把一餐化作三餐,做三次吃,还是一次的分量。现在你们这几天看到,我没有到厨房吃早饭、晚饭,我告诉大家我现在又回复一餐,现在韩馆长不管我了,省事!好像多出很多时间出来了。一餐实实在在好,身体非常轻爽,肠胃干净;可是诸位记住,决定不能把三顿合在一顿吃,那样我想不到一个月,你要住医院去了,你的问题来了;绝对是正常。
  饮食,我们知道是能量的补充,身体是一部机器,机器运作需要能量。可是能量有节省的、有消耗的,像你们开汽车,现在开车的人都知道,有很耗油的车,有很节省油的车,美国的车就很耗油。我们身体能量到底消耗到哪里去?我在生活当中有个体验,我曾经向李老师报告。我说:能量的消耗,应当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他说:对,一点都不错。心地愈清净、定功愈深的人,消耗能量就少。我们在经上看到,阿罗汉七天吃一餐,出去托钵一次;辟支佛半个月出去托钵一次,半个月吃一餐,他就足够了。世尊当年在世,僧团里面每天吃一餐,其实僧团里面这些人,许许多多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不是真正的阿罗汉,真正的阿罗汉七天才需要补充一次能量。他为什么要示现日中一食?给我们初学人做榜样,让我们初学人照著这个方法来学习。换句话说,我们每天只要把妄想杂念减少,正念提起来;正念是什么?想佛,想菩萨,想佛菩萨的教诲,这是正念;如果能够放下妄想杂念,提起正念,你一天一餐足够了。有人说劳心、劳...(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卷)  1999/7/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5》)


...。我们在经上看到,阿罗汉七天吃一餐,出去托钵一次;辟支佛半个月出去托钵一次,半个月吃一餐,他就足够了。世尊当年在世,僧团里面每天吃一餐,其实僧团里面这些人,许许多多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不是真正的阿罗汉,真正的阿罗汉七天才需要补充一次能量。他为什么要示现日中一食?给我们初学人做榜样,让我们初学人照著这个方法来学习。换句话说,我们每天只要把妄想杂念减少,正念提起来;正念是什么?想佛,想菩萨,想佛菩萨的教诲,这是正念;如果能够放下妄想杂念,提起正念,你一天一餐足够了。有人说劳心、劳力消耗量大,假的,劳心、劳力消耗能量只占百分之五,顶多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消耗在妄想上,这是我亲眼看到的。
  李老师在台中是非常忙碌的人,他的工作量超过一般人五倍都不止。所以一般人要想找他、亲近他,一定要一个星期之前预约,给你排时间,你临时去找他,决定找不到,实在太忙碌了。那么大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精神体力超过年轻人,这是给我们做了证明;换句话说,我们的心没有他心清净,我们的工作量比他少。你从这些地方仔细去观察、去思惟,你就了解事实真相。我一天吃一餐,还是不如他,我吃的比他多。日中一食,印光大师说得好,最好采取面食,麦的营养比大米要高。所以李老师自己多半是面食,他每一餐小馒头两个就够了,我要吃三个。当年在台中,他老人家的生活费用,一餐的费用台币两块钱,我要三块钱,所以这一点不如他,没有办法跟他一样。他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六十块钱,我一个月的生活费用要九十块钱,降到自己最低的生活标准。在那个时候美金跟台币兑换是一比四十,所以李老师的生活费用算美金一块半一个月,我还得要两块多一点,他一块半就够了,知足!衣食住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样样知足。
  学佛也要知足,我每天念一部经,学一个法门,这叫知足。不是搞许多经论、许多法门,那是不知足。可是佛曾经教导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这话说得没错。可是在学法门之前,那个条件你具不具足?四弘誓愿是教导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卷)  1999/7/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5》)


...临时去找他,决定找不到,实在太忙碌了。那么大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精神体力超过年轻人,这是给我们做了证明;换句话说,我们的心没有他心清净,我们的工作量比他少。你从这些地方仔细去观察、去思惟,你就了解事实真相。我一天吃一餐,还是不如他,我吃的比他多。日中一食,印光大师说得好,最好采取面食,麦的营养比大米要高。所以李老师自己多半是面食,他每一餐小馒头两个就够了,我要吃三个。当年在台中,他老人家的生活费用,一餐的费用台币两块钱,我要三块钱,所以这一点不如他,没有办法跟他一样。他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六十块钱,我一个月的生活费用要九十块钱,降到自己最低的生活标准。在那个时候美金跟台币兑换是一比四十,所以李老师的生活费用算美金一块半一个月,我还得要两块多一点,他一块半就够了,知足!衣食住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样样知足。
  学佛也要知足,我每天念一部经,学一个法门,这叫知足。不是搞许多经论、许多法门,那是不知足。可是佛曾经教导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这话说得没错。可是在学法门之前,那个条件你具不具足?四弘誓愿是教导我们修学一个原则、一个次第,发菩提心,你发了没有?什么是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要是用现代的话来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是众生的范围,度是什么意思?无条件的尽心尽力为这些众生服务。要发这样的心,无条件的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热忱服务,这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愿。我们有没有发这个心?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卷)  1999/7/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5》)


...服务,这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愿。我们有没有发这个心?不分族类,不分形相,包括所有动物,还包括一切鬼神在内,我们都要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热忱的去服务,不求报偿,这才叫真正发了菩提心。你希望为一切众生服务,你要有服务的能力,要有服务的智慧,所以后面接著「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是智慧德行的障碍,你必须把障碍断掉,你才能恢复智慧德能。烦恼不能断,第一个因素你不知足,知足的人才能断烦恼。你还有贪瞋痴慢,你还有自私自利,你的障碍没有去掉,你法门怎么能学?「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烦恼断尽了。
  你看看菩萨,这在《华严经》可以看到,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修行的榜样,他老人家在文殊会上专精一门深入,接受一个老师教诲,一个法门;一个老师是文殊菩萨,一个法门是念佛法门。文殊会上没有看到文殊菩萨叫善财念阿弥陀佛;经文字面上没有,你要去想。怎么知道文殊菩萨教他念佛法门?在前面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你想想看,老师学这个法门,善财是老师的得意弟子,得意弟子一定是老师的真传。於是我们就想到,他在文殊会上所修的法门,一定是念佛法门,「老实念佛,一门深入」,这是我们的猜想,后面有证明。他修这个法门,把烦恼断尽,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然后才出去参学。一品无明没有断,没有资格参学,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老师劝他去参学。参学,老师给他介绍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里面称吉祥云比丘,吉祥就是德的意思。德云比丘为我们做证明,德云比丘修的是什么?念佛法门。而且还示现念佛的方法,这是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学习。参访德云,德云示现在别峰,另外一个山头。别峰表什么?表特别法门,门余大道,表这个意思。德云法师所修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般舟三昧,他在别峰经行念佛。
  所以我们就了解,念佛是要以经行为主,这个方法太好了。为什么?身体是个机器需要运动,经行是运动,他不是躺在那里,不是坐在那里,他是在那里绕佛经行。念佛堂要以经行为主,实在累了,才坐下来止静,止静是不得已。现在念佛堂止静的时间长了,我教他:错误了,止静的时间要短,十五分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卷)  1999/7/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5》)


...这个法门,善财是老师的得意弟子,得意弟子一定是老师的真传。於是我们就想到,他在文殊会上所修的法门,一定是念佛法门,「老实念佛,一门深入」,这是我们的猜想,后面有证明。他修这个法门,把烦恼断尽,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然后才出去参学。一品无明没有断,没有资格参学,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老师劝他去参学。参学,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给他介绍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里面称吉祥云比丘,吉祥就是德的意思。德云比丘为我们做证明,德云比丘修的是什么?念佛法门。而且还示现念佛的方法,这是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学习。参访德云,德云示现在别峰,另外一个山头。别峰表什么?表特别法门,门余大道,表这个意思。德云法师所修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般舟三昧,他在别峰经行念佛。
  所以我们就了解,念佛是要以经行为主,这个方法太好了。为什么?身体是个机器需要运动,经行是运动,他不是躺在那里,不是坐在那里,他是在那里绕佛经行。念佛堂要以经行为主,实在累了,才坐下来止静,止静是不得已。现在念佛堂止静的时间长了,我教他:错误了,止静的时间要短,十五分钟、二十分钟足够了,绕佛的时间要长,最好能够绕四十分钟、五十分钟,止静的时间不可以超过二十分钟,这样子调节身心。我们现在的身体比不上古人,烦恼太多了,吃得太多了,现在讲吃得太好。太好是什么?病就多了,病从口入,贪心就起来了。天天讲求饮食,起贪瞋痴,造成修行上的重大障碍。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卷)  1999/7/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7:28 , Processed in 0.31490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