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61|回复: 4

[其它] 法句经故事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7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念念不忘小过的玛莉咖皇后
即使王室华丽的车也会腐朽,色身也难免衰老,
但圣者(注1)之间,流传著不衰老的种殊胜(注2)------151偈

        玛莉咖皇后有一天进入浴室的时候,她的爱犬也一齐进入浴室,当这只爱犬看见皇后弓著身子洗脚时,这只狗就与皇后有不正常的身体接触,而皇后也没有加以禁止。这时候,巴谢那地王透过卧室的窗子看见这诡异的情景。等皇后进卧室时,他生气对她说:“你这个邪恶的女人,看你与那只狗在浴室中做了什麽事?我亲眼看见了,不要否认!”皇后回答说,她只是洗脸,手,脚而已,没做什麽错事。接著,她又说道:“但是那间浴室相当怪异,如果有人进入其中,从这个窗子看过去,却变成两个人。如果不相信的话,国王!请你进去一下,让我从这窗子看看。”

        国王就进入该浴室。当他出来时,皇后问他为何在里面和母羊乱来。国王加以否认,但皇后坚持她亲眼目睹。国王因此感到困惑,但由于智慧不足,就接受她的解释,认为该浴室确实怪异。

        从那时候起,皇后一直后悔欺骗国王,指责他与母羊乱来。因此,即使快要去世的时候,她的内心仍然受到那次意外的干扰,而无法回想自己长久以来所做的善业,只惦记著自己曾经不公正的对待丈夫。由于临终时不愉快的最后一念,所以去世后,往生至恶道(注3)。葬礼后,国王本来想请教佛陀,皇后往生何处。但佛陀希望止息他的忧虑,同时,因为他对佛法的了解尚浅,佛陀不希望他因此对佛法失去信心,所以佛陀就分散他的心念,结果巴谢那地王果真忘了问佛陀。一连七天,国王都来向佛陀问讯,但都不会提及皇后往生何处的问题。

        七天后,往生恶道的皇后往生到都西答天。也就在这一天,佛陀到国王的宫室去化缘。国王终于问佛陀:“皇后往生何处?”当他知道皇后已经往生都西答天时,非常高兴,就说道:“对啊!除此以外,她能往生何方呢?她总是惦念著要做善业。世尊!现在她已经往生了。身为你谦逊的弟子,我不知道如何自处。”

        佛陀就告诉他:“看看你父亲及祖父遗留下来的车子,它们都破旧不堪了,你的身体也一样,会老、死,只有佛法不会变化、败坏。”

注1:如佛陀等。
注2:九种殊胜:四向,四果和涅槃。
注3:根据阿毗达摩(论)哲学,在死亡的关键时刻,濒临死亡的人会看见业、业相和趣向,这些会决定下一生的去处。
1、业,代表人的一生某些善恶业或临终的善恶业。
2、业相,代表在人一生重要的活动时,具有主宰力量的精神形象,可能是任何形像,声音,嗅觉,味道,触和意念。以屠夫而言,这种业相可能是屠刀或垂死的动物形像,而对医生而言,可能是病人的形像,至于对信徒而言,可能是所崇拜的对象。
3、趣向,代表来世出生地方的形像。这种趣向经常向临死的显现,并且展现来世究竟是喜悦或悲惨。如果是悲惨的话,有时候也可以经由影响临终者的念头而加以改善。这种趣向可能是火、森林、山区、母亲的子宫或天界的华屋等等。


总是说错话的比库
寡闻的人如同牡牛,只有筋肉滋生,智慧却不增长。 (偈 152)
拉鲁达伊比库才智不高,并且不够圆融,所以虽然非常用心,但话总是说的不得体。欢乐吉祥的场合时,他说哀愁的话,悲伤的时候,他却反而尽说些快乐幸福的话。更糟糕的是,他永远不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有人告诉佛陀有关拉鲁达伊比库这种表现时,佛陀说:「像拉鲁达伊这种智慧浅短的人,就像公牛只是肌肉滋生,智慧却不增长。」
佛陀接著说,拉鲁达伊比库过去的某一世时是农夫,他有二只公牛帮著耕田。当其中一只公牛逝世时,他非常伤心,十分沮丧,就要他的儿子去请求国王恩赐他一只公牛,但他的儿子不肯,反而要他自己去。
拉鲁达伊的儿子知道父亲才智不高,就事先告诉父亲与国王的应答辞:「国王啊!我有两只公牛帮助耕田,但其中一只死了,请国王赐我另一只!」
但当被引领去见国王时,他却说: 「国王啊!我有二只公牛帮助耕田,但其中一只死了,请国王也杀死另一只吧!」
还好国王是聪明人,知道拉鲁达伊说错话了,其实是希望赐给他一只牛,国王便赏赐他十六只公牛,不只是一只而已。



佛陀的赞美词
多生以来,我(佛陀本人)在轮回中寻找,但找不到建造此屋舍的人(注),不断的轮回实在苦啊!

造作屋舍的人啊!我已经找到你了!不要再造作屋舍了(不要在轮回了)!我(佛陀)所有的椽(一切烦恼欲望)都已经毁坏,所有的栋梁(无明)都已经被摧毁了,我已经证得非缘起法的涅槃了,一切贪爱都已经灭除了。------154偈
        笱达玛家的悉达多太子是淨饭王和摩耶夫人的儿子。二十九岁时出家修行,追求究竟的正法。出家后的前六年,他在恒河附近游行,亲近著名的宗教师,学习他们的理论和修行方法。他也修习严厉的苦行,但发现这些方法都不是究竟法,于是决心寻找自己的理论和修行方法。从此以后,他放弃苦乐两种极端的修行,发现中道,而证得究竟涅槃。中道就是八正道。
        一天晚上,悉达多王子在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开悟了,那一年他三十五岁。当天初夜,他明白自己的过去世,中夜时,他证得天眼,后夜时,他证悟缘起法。所以第二天,天刚亮的时候,他已经由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究竟明白四圣谛:苦、集、灭、道。从此人们称呼他笱达玛佛陀。

(注)指生死轮回的原因。


马哈达拿散尽家财
年轻的时候不修梵行,不存生活资粮的人,像池塘边捕不到鱼的老鹭,憔悴终老。 (偈155)

年轻的时候既不修梵行,又不为生活预存资粮的人,就像破损的弓,徒然悲歎过去。 (偈156)

马哈达拿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年轻时,不知长进,成年后,与另一位有钱人的女儿结婚,老婆也和他一样,没受过教育。两人的父母都过世后,他们变得非常有钱。但他们都很无明,不知妥善理财,只知花钱,所以渐渐地散尽家财,最后,一贫如洗,又不知道如何营生,只好乞讨为生。

一天,佛陀看见马哈达拿时,告诉阿难:「看那有钱人的儿子!毫无人生目标,只会花钱。如果会管理财富,他会是非常有钱的人。如果他能放弃世间生活,夫妻两人都会证得圣果。但他一无是处,所以散尽世间财富,更糟蹋证果的机会。」


第十二品 自己品
没有子息的王子
人若知道自爱,就应该妥善保护自己,
在人生的三个阶段里(注1),智者时时醒觉。 (偈157)

菩提罗迦王子兴建了一座非常壮观的王宫。落成典礼时,他邀请佛陀前来赐福,并接受他的供养。为了这特殊的节庆,他事先用檀香使王宫满室生香。由于没有子息,他就在餐厅的地板上铺设长的地毯,并私下祈愿,如果他们夫妻终究有儿子的命,就请佛陀踏上地毯。当佛陀抵达时,王子恭敬地请佛陀进入大厅,但佛陀却驻足不前,只是望了阿难一眼,阿难明白佛陀的意思,就请王子把地毯收起来。等到王子叫人移走地毯后,佛陀才进入宫中,王子接著供养佛陀。饭后,王子请教佛陀,何以要求撤走地毯。佛陀反过来问王子是否曾暗中许愿:如果命中注定有儿子的命,那麽佛陀就会踏上地毯?王子如实回答:有!佛陀告诉王子,他们夫妇今生不会有儿子,是因为他们前世所造恶业的影响,佛陀进一步说明他们前世的作为。

在过去某一世时,王子夫妇是一次船难的唯一生还者。他们被冲上一座荒芜的岛屿,只能吃鸟和鸟蛋为生,却丝毫没有后悔之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不仅自私地摧残无辜鸟类的生命,连它们的幼鸟也不放过。因为这些恶业,他们今生不可能有子息。如果当时有少许的悔意,他们今生就会有子孙了。

注1:指人生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阶段。

贪婪的比库
智者自己先奉行正法,
然后才教导他人,
如此,才能免于犯错。(偈158)

优波难陀尊者是雄辩滔滔的弘法法师。他总是告诫别人不可贪婪,欲望要少,同时,他经常说知足、节俭和苦行的功德。但他自己言行不一,信徒供养的袈裟和其它的必需品,他都照单全收。

有一次,他在结夏安居之前到某一村落精舍去。精舍里的一些比库对他的辩才无碍印象深刻,就邀请他在该精舍结夏安居。他问他们结夏安居期间,他们每人约可得到几件袈裟的供养。他们说只有一件,他就不想在此结夏安居,但却留下他的拖鞋。然后他到另一座精舍去,当他问清楚每位比库约可得到两件袈裟的供养时,他也不想在那里安居,但也留下他的木杖。然后他又到另外一座精舍去,这里的比库约可以得到三件袈裟的供养,他在离开这精舍前留下他的水壶。最后他来到一座精舍,由于这里的比库约可以得到四件袈裟的供养,他就决定留下来。

结夏安居结束后,他到留下东西的所有精舍去拿供养的袈裟,好像他到每座精舍去结夏安居一样。收齐之后,他就回原来的精舍去,路上,他遇见两位年轻比库为了两件袈裟和一块天鹅绒地毯的分配问题争论不休,双方无法达成和解,就请优波难陀仲裁。他把两件袈裟平均分给两人,而拿走天鹅绒地毯做为他仲裁的代价。

这两位年轻比库对他的仲裁不满意,但又无能为力。失望、沮丧之馀,他们向佛陀叙说事情的始末,佛陀告诉他们:「要教导别人,应该先教导自己,并且亲身力行。」


不奉行佛法的弘法比库
人应该言行合一,克己的人才能调伏别人,事实上,克己甚难。(偈159)

帕达卡提舍尊者从佛陀得到禅修的题目后,与一大群比库到一处森林去禅修。他忠告这些比库在禅修时要正念现前,同时要精进努力。忠告之后,他自己却躺下来睡觉。这些年轻的比库遵照他的指示,精进禅坐。

初夜时,他们精进禅坐。当他们淮备休息时,尊者却起床,要他们继续禅坐。中夜与后夜时分也是如此--每当他们要休息时,尊者就要他们继续禅修。所以他们的心念无法安宁下来,也无法收摄心念、精进禅修,甚至无法複诵经文。

有一天,他们决定调查尊者自己是否如他所说的那麽精进。当他们发现尊者只知告诫别人,而自己大部份的时间都在睡觉时,他们如此议论著:「我们的老师只知道训诲我们,自己却无所事事,白白浪费时光!」这些比库由于缺乏足够的休息,所以都很疲倦,禅修上都没有进步。

结夏安居结束后,他们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报告所发生的事情,佛陀告诉他们:「比库们!若要教导别人,应该先教导自己,并且言行能如法。」


比库尼的儿子
人是自己的皈依,别人不是真正的皈依;
妥善调御自己的人,证得难能可贵的自皈依。 (偈160)

从前,有位年轻的少妇征得丈夫的同意后,出家为比库尼。她加入的比库尼僧团的导师是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她出家时,不知道自己已经身怀六甲,后来,胎怀孕的情形愈来愈明显,其他比库尼就带她去见迭瓦达答(提婆达多)。迭瓦达答(提婆达多)要她离开比库尼僧团,还俗回家。她告诉其他比库尼:「我当初出家时,并不想在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座下,我来这里是个错误,请送我到佛陀停留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她终于如愿以偿地到达给孤独园。佛陀知道她出家前就已经有孕在身,因此是无辜的(没有犯戒律),但佛陀不想亲自处理这件事情,就派人去请高沙喇国的巴谢那地王,给孤独长者和维沙卡前来,他们都是著名的佛陀信徒。然后佛陀要戒律第一的伍巴离尊者公开处理这件事情。

维沙卡检查过该比库尼后,向伍巴离尊者说,这位比库尼在出家前已经有喜了。伍巴离尊者因此向大众宣布这比库尼没有犯戒律。后来,这比库尼生下一位男孩,巴谢那地王认养了这男孩,并且取名童真迦叶。小男孩长大到七岁时,知道她母亲是一位比库尼后,他也成为沙马内拉。成年后,他更加入僧团,成为比库。有一天,佛陀给他一个禅观的题目,他就到森林里去禅修。他热烈、努力地精进禅修,所以在很短的时间证得阿拉汉果。但他继续在森林中住了十二年。

这十二年中,他的母亲都没有见过他,因此非常想念他。有一天,当她看见他时,就追上他,并且哭叫他的名字。这时候,童真迦叶比库见母亲如此,心中想到,自己若轻言软语、愉快的回答她,她一定会继续执著于他。为了促进她的修行,他故意冷漠地回答她:「你身为尼僧团的一份子,怎麽连对儿子的情爱都无法割舍掉呢?」比库尼以为她儿子不知感激她,就问他说这话的意思。他把刚才说过的话重複一次。听完儿子的话后,这比库尼心中一片感触:「啊!十二年来,我为了这儿子暗自流泪,他却如此苛刻地对我说话。我对他的一片情爱有什麽意思呢?」这麽一想之后,她明白在情绪上执著于儿子实在毫无意义,因此彻底去除这份执著。当天,她就证得阿拉汉果。

精舍里的一些比库告诉佛陀:「世尊!你是他们的皈依。童真迦叶比库的母亲如果听从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的话,还俗回家去,他们两人就不可能证阿拉汉果。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对她的判断绝对错误。」

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要往生天上,或证阿拉汉果,不可依靠他人,必须自己精进去求。」


死得不是时候的信徒
恶业实在是自己做的,从自己的心中生起;
恶业摧毁愚痴的人,一如金刚磨损普通的珠宝。 (偈 161)

在一个神圣的日子里,马哈迦罗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参加斋戒,并且整夜听闻佛法。当天夜晚,几位小偷闯入某户人家,那一家人醒来后,急忙追赶四处逃窜的小偷。有些小偷往精舍方向跑去,这时候,天快要亮了,马哈迦罗也正要到精舍附近的池塘去洗脸。这些小偷于是把偷来的东西丢在马哈迦罗面前,然后逃之夭夭。被偷的人家这时候正好追上来,而看见马哈迦罗和赃物,他们误认他也是小偷,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抓住他痛打一番,马哈迦罗当场不幸被打死。天亮时,到池塘来取水的比库们发现他的尸体。

这些比库就回精舍向佛陀报告:「世尊!整夜在精舍听闻佛法的在家信徒马哈迦罗死于非命。」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如果你们从他今生所作的善行来判断的话,那麽他确实死于非命。但事实上,他是在偿还过去某一世的恶业而已。那时候,他爱上一位有夫之妇,而把妇人的丈夫打死。因此,恶有恶报,甚至使人堕落地狱。」


迭瓦达答的故事
破戒如同蔓萝草(注),纠纷娑罗树枯死;
破戒的人摧毁自己,徒然让敌人快意。------162偈

        有一天,一群比库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时,佛陀进来了。佛陀询问他们讨论的话题。他们说:“世尊!迭瓦达答实在是缺乏德行又很贪婪的人。他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阿迦答沙都王的信任,而博取名声。他更误导阿迦答沙都王,使其相信若杀害父亲,就可以成为强而有力的统治者,阿迦答沙都王因此迫害父亲至死。迭瓦达答还三次想杀害你。他真的是一个非常邪恶,又深具野心的人。”

        听完比库的看法后,佛陀说:“比库们!一如蔓萝草扭曲它所攀附的树,那些没有德行的人内心充满邪恶的欲望,也要为自己的恶行而受到报应。”

        (注)蔓萝草是藤属植物。娑罗树若为此草所缠,便会枯死。

僧团不和的故事
有害身心的恶业容易造作,
有利身心的善业则非常难奉行。 (偈 163)

有一天,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打断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并且建议,由于佛陀日渐衰老,所以僧团领导的责任应该移交给他。佛陀拒绝他的建议,让他感到非常羞辱。从此以后,他内心异常痛苦,也企图杀害佛陀,但都失败了。后来,他改采其它手段:建议所有的比库,在一生之中都要遵守以下五条戒律:

1. 比库必须住在森林里。
2. 比库只能依供养为生。
3. 比库只能穿利用垃圾堆中找到的破布所做成的袈裟。
4. 比库只能在树下休憩。
5. 比库不可吃肉或鱼。

佛陀并不反对这些戒律,也不限制比库遵守这些戒律,但出于其它的考虑(注),佛陀并不愿意制定为僧团戒律。迭瓦达答声称这五条戒律比既有的戒律好太多了,有些新出家的比库也附和他的说法。

有一天,在佛陀的询问之下,迭瓦达答承认他所以提议增设五条戒律是要分裂僧团。佛陀于是忠告他,这是非常严重的恶行,但迭瓦达答不听佛陀的劝告。后来,迭瓦达答告知阿难,从此以后,他要从事与佛陀领导的僧团全无关连的宗教活动。阿难把这消息向佛陀报告,佛陀说:「迭瓦达答如此分裂僧团,是非常严重的恶行,他将来会为这邪恶的企图受苦难。」佛陀更进一步的说:「有德行的人很容易行善,却难于造作恶行。邪恶的人,却容易造作恶行,而难于行善。事实上,毫无益处的事容易做,善行、有益的事却很难发心去做。」

迭瓦达答终于率领一群比库到象顶山。后来,沙利子尊者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前去劝诫跟随他前去的比库,其中很多比库也知过悔改,回来依止佛陀。

备注:佛陀的考虑包括:
1. 戒律应该是自动奉行,而不是因为条文的严格要求。
2. 严格条文可能轻易被用来压抑个人自由。
3. 已制定的条文可能因为时空环境的改变,而变得不适当。
 以现代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推崇佛陀不接受迭瓦达答建议的智慧。


嫉妒的比库
愚痴的人因为邪见,
而轻蔑阿拉汉、圣者和正直者的教诲;
他们如同格他格竹(注),
因为造作恶业而招致灭亡。

从前,沙瓦提城中有一位老妇人,像照顾自己儿子般地照顾卡拉比库。有一天,她听邻居提及佛陀的德行之后,希望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听佛陀说法,于是就向卡拉比库提出她的愿望,但卡拉比库前后三次都打消她的念头。有一天,老妇人不理睬卡拉比库的反对,直接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当卡拉比库发现老妇人已经前往精舍时,内心自私地想著:「如果她确实听闻佛陀讲经说法,就不会再照顾我了。」所以他也赶忙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当他抵达时,发现老妇人正在听佛陀说法。他于是恭敬地靠近佛陀,并且告诉佛陀:「世尊!这位老妇人非常愚笨,请您只教她有关布施和持戒的佛法。」

佛陀知道卡拉比库怀有恶意,而且有一己之私的用意,就告诫他:「你的愚痴和邪见污辱了佛法。你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注:「格他格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结实则亡。


受妓女保护的信徒
恶业及污染都是自己造作的,
不作恶业及清淨行也是自己造作的,
清不清淨全在自己,别人无能为力。(偈165)

有一天,信徒小迦拉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守斋戒,并且彻夜听闻佛法。第二天清早,他回家的时候,正好有一群愤怒的人正在追捕偷走他们财物的小偷。这群小偷匆忙之际,把偷来的财物丢在迎面而来的小迦拉脚下。这时候追上来的人群,看见他脚下的赃物时,怒火中烧,不明究理地误以为他也是小偷,就抓住他加以殴打。幸运的是,有几位正要前往附往河流取水的妓女阻止他们,说他们认识小迦拉,并且说他不是小偷。这群人才放过小迦拉。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告诉小迦拉:「他们放过你,不只因为那些妓女说你不是小偷,也因为你真的没偷窃,是无辜的。」


精进的比库
不管利益他人的事多重大,
也不可疏忽自己究竟目的 (涅槃),
更要下定决心完成。 (偈166)

佛陀般涅槃前四个月就公开宣告自己入灭的日期。众多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听见佛陀这麽说以后,非常伤心,不知道该怎麽办。从那天开始,他们就紧紧追随在佛陀身边。阿塔达塔比库却不去见佛陀,反而下定决心,要在佛陀入灭前证得阿拉汉果,他就努力精进禅修。其他比库不明白他的心意,却带他去见佛陀:「世尊!阿塔达塔比库不像我们那麽敬爱、尊重您,他以自我为中心,自行其是。」阿塔达塔恭敬的解释,他对佛陀最崇高的顶礼就是在佛陀入灭前证得阿拉汉果。

佛陀听完之后,加以赞歎,并且告诉其他比库:「敬爱、尊重我的人应该像阿塔达塔一样的作为。你们来见我,并不表示对我的敬意,只有信受奉行我教诲的法才是真正尊崇我。」



第十三品 世间品
与少女争吵的比库
不要作恶,不可放逸,要去除邪见,
不可贪婪世间物(如此,才不会受苦)。------167偈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比库和一位年老的比库到维沙卡的家化缘。得到供养的食物之后,年老的比库就独自到其它地方去,留下年轻的比库在维沙卡的家。这时候,维沙卡的孙女正要过滤水,淮备供养年轻比库,却看见大水罐中自己的倒影,不禁笑了起来。年轻的比库看见她在笑,也跟著笑了起来。但这女孩看年轻比库对著她笑时,却说:“你这光头佬,干嘛笑我?”年轻的比库也回敬她:“你也是个光头,你母亲和父亲也都是光头佬(注)。”这女孩一听之下就跑去向祖母哭诉。维沙卡立刻向年轻比库说:“请不要因为她而生气,她无意冒犯你。但比库确实剃除头发,穿上碎布做成的袈裟,用无边缘的钵化缘。所以她的话,不对吗?”年轻比库回答说:“你说的没错。但她为什麽要因此羞辱我呢?”这时候,年老的比库回来了,但也无法安抚年轻的比库和年轻的女孩。

不久,佛陀也来到维沙卡的家,并且了解这件误会的原委。佛陀知道这位年轻的比库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为了使年轻的比库更能接受他的话,佛陀就问维沙卡:“只因为这位比库剃除头发,你孙女就称呼他光头佬,这有什麽意义呢?毕竟,他剃除头发是为了加入僧团。”年轻比库听到佛陀如此说后,就向佛陀礼敬,并且说:“世尊!只有你才了解我,我的老师和这女孩的祖母都不了解我。”佛陀知道年轻比库这时候的心态已经可以理解佛法,就接著说:“享受感官欲望是卑微的,存有卑微的心念是错误的,不如法的!”

(注)这是指责别人言行鲁莽的话。


佛陀返回咖毕喇瓦土城
人不可放逸,应该勤修正法善行,如此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安乐。 (偈 168)

人应该奉行正法善行,不可作恶行,奉行正法善行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安乐 (偈 169)

佛陀究竟证悟后第一次返回咖毕喇瓦土城(佛陀的家乡)时,住在尼拘娄陀园,并且在当地为亲戚们说法。淨饭王认为佛陀身为他的孩子,第二天应该会直接到他的王宫来化缘,而不会到其他地方去才对,所以并没有特别邀请佛陀前去接受供养,只是下令淮备供养而已。

由于没有人特别邀请他前去接受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第二天就进城化缘。进城之前,他心里斟酌著:「过去诸佛再进入亲戚的城市时,是直接到亲戚的家去,或逐户化缘?」经过思惟后,他明白过去佛都是一家一户地化缘,也就依序去化缘。

当淨饭王从儿媳妇耶输陀罗(佛陀未出家时的妻子)处得知这件几近羞辱的消息后,异常愤怒,就去找佛陀:「孩子,你为什麽要羞辱我?看你如此化缘,我真的无地自容,你曾经是坐著金轿旅游的人,现在却一家一户化缘,这种作法适当吗?你为什麽要羞辱我!」

佛陀回答道:「国王,我并没有羞辱你,我不过是遵照过去诸佛的规矩而已,诸佛皆化缘生。」

国王明白诸佛都是如此,于是接受佛陀化缘的作法。

观海市蜃楼
人若视世间如水泡,
如海市蜃楼,
则不落生死轮回。(偈 170)

有一次,几百位比库到森林去禅修。但由于进展太缓慢,他们决定回精舍向佛陀请示更适合他们的禅修题目。

途中,他们遇见了海市蜃楼,就针对这种现象禅修起来。后来,当他们抵达精舍时,突然暴雨来袭,硕大的雨滴打在地上,行成水泡,后来就消失不见了。

他们因此如是思惟:「我们的身体就像这些水泡,终究会毁坏。」

而察觉到五蕴的无常。


佛陀安慰悲伤的王子
世间如国王华丽的车乘,愚痴的人沉缅其中,智者则不执著。

         阿婆耶王子拈平边境的叛乱后,凯旋归来。频婆娑罗王非常高兴,恩淮他在七日内享受君王般的恩宠和荣耀,同时特地派一位女舞者加以慰劳。第七天当这女舞者正在花园娱乐王子和他的同伴时,突然心葬病发作,而当场倒地死亡。王子受到惊吓,感到十分沮丧。他非常哀伤地前去面见佛陀,寻求佛陀的安慰。佛陀告诫他:“王子,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累世以来所流的泪无可计量,愚痴的人才会深深陷入世间五蕴(注)之中。”

        (注)五蕴,根据佛陀的说法,众生由五蕴组成:色、受、想、行、识。色由各种力量和性质组成,心也有五十二种心理状态,其中的受和想两种心理状态独立出来,成为五蕴之一,其馀的五十种心理状态通称之为行。


手执扫帚的比库
人若不放逸,则自淨其意,
并照耀世间,一如明月无云翳。 (偈 172)

沙姆迦尼尊者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打扫,住在同一精舍的离瓦塔尊者反而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禅修。沙姆迦尼尊者认为离瓦塔尊者只是在浪费时光。

有一天,沙姆迦尼尊者告诉离瓦塔尊者:

「你很懒惰,只知依靠信徒出于虔诚和慷慨所供养的食物。难道你不觉得有时候也该打扫地板、房屋或其它地方吗?」

离瓦塔尊者回答他:「朋友!比库不应该所有的时间都在打扫。应该在清晨时打扫,然后外出化缘,进食之后,观身,察觉生命的真相,或者,背诵经文直到晚上,这时候,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再打扫一次。」沙姆迦尼尊者严格遵照离瓦塔尊者的话去做,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其他比库发现沙姆加尼尊者不再把大部分时间在打扫,就问他原因。

他说:「当我正念尚未具足时,我经常打扫,但现在我已经正念现前了。」

其他比库对他的话存有怀疑,就去请教佛陀:「世尊!沙姆迦尼尊者宣称他是阿拉汉了。」佛陀告诉他们,沙姆迦尼尊者真的已经是阿拉汉了。

证圣果的杀人凶手
造作恶业后,再以善业补救的人,
光耀世间,如明月无云翳。

盎古利马喇的本名是阿伊沙卡,出生为婆罗门,他的父亲在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的王宫任职。他的父母送他前往怛刹尸罗接受教育,由于他相当聪慧,而且服从老师,因此甚得老师和师母的欢心,其他学生因此忌妒他,就向老师诬告他和师母有染。刚开始的时候,老师不相信他们的话,但经过他们一再的诬告,他终于相信,而决定报複阿伊沙卡,但又害怕杀害阿伊沙卡会受到报应,于是便设计一个比直接杀害无辜的阿伊沙卡更恶毒的计划:他告诉阿伊沙卡去杀害一千个人,而且每杀一个人,就砍下一根指头给他 ,做为感谢他教导的学费。阿伊沙卡虽然十分不愿意,但为了服从老师,就开始杀人,并且把砍下来的指头挂在树上,但这些指头却被乌鸦和秃鹰吃掉,所以他就把指头做成项链,以确定数目。

由于他的杀人行为,人们称呼他为盎古利马喇(意思是手指头项链),他也因此成为令人惧怕的人物。国王知道他的暴行之后,下令要逮捕他。他的母亲玛塔妮听到国王的命令后,就亲自下乡,打算拼了老命也要拯救他。而这时候,他颈上的项链已经有九百九十九根手指头了,只差一根就凑足一千的数目了。

当天清晨,佛陀明白如果不加以阻挠的话,正在寻找最后一个被害者的阿伊沙卡一定会发现他的母亲,并且加以杀害。果真如此,他就会受更长久的苦报。出于对他的慈悲,佛陀就出发前去他栖身的森林。

经过很多不眠不休的日子,阿依沙卡非常疲倦、焦虑,整个人几近崩溃而急于砍下最后一根手指头。他决定杀害第一个见到的人,就在这时候,他瞥见佛陀,便高高举起刀子追赶上去,想要加以杀害。但无论如何追赶,佛陀总是在前面。最后,他大声吼叫:「比库!停止!停止!」

佛陀回答道:「我已经停止了,是你自己未曾停止。」

阿伊沙卡并不明白佛陀话中的涵意,就问道:「比库!你为什麽说,你已经停止,是我尚未停止?」

佛陀告诉他:「我说我已经停止,因为我已经不再杀害众生,不再瞋恨众生,我内心满怀无限的爱心、耐心和智慧。而你尚未放弃杀害众生,瞋恨众生,而且没有爱心与耐心。因此你才是尚未停止下来的人。」

听完佛陀这席话,阿伊沙卡心中激起一阵思考:「这些话只有智者才说得出口,这比库智慧超凡,兼且异常勇敢,他一定是比库的领导者,他一定就是佛陀!他必定是为了使我重见光明才专程来这里的。」这麽一想之后,他放下武器,请求佛陀恩许他加入僧团,佛陀也答应他的请求。

阿伊沙卡的母亲在森林里到处喊他的名字,但遍寻不著,只好回家去。后来,国王和手下在佛陀的精舍找到他,但发现他已经放弃过去的邪恶行为,成为比库,就决定放他一条生路。阿伊沙卡于是在精舍里,精进修行。

尽管如此,他的内心仍然不得安宁,因为即使单独禅修的时候,过去的种种作为和那些受害者令人怜悯的哀嚎总是浮现在脑海里。每当他外出化缘时,人们更因为他过去所做的恶业而向他投掷石头,或者用棍杖打他,所以每次都是头破血流,一身瘀青的回揭达林给孤独园。佛陀告诫他:「盎古利马喇!你已经不再作恶了,要有耐心!你现在所受的,都是你今生所作恶业的恶报。如果不是我遇见你,你的恶业会令你在地狱中遭受更长久的折磨。」

一天早上,他在到沙瓦提城化缘的路上听见痛苦的哭声。当他发现是一位孕妇正在产前疼痛,却无法顺利生产时,他内心想到:「一切众生都免不了苦。」他满怀慈悲心地回去向佛陀叙说孕妇产前痛苦一事,佛陀就教导他诵读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后人称之为《盎古利马喇经》。学会后,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坐下来,隔著一片纱幕,开始诵念佛陀教他的经文:「姊妹!自从我成为阿拉汉以来,我未曾故意杀害任何众生,愿此经文使你一切顺利,且预祝你未出世的孩子安好。」这时候,这妇女顺利生下孩子且母子均安。这经文至今仍然有效。

盎古利马喇喜欢单独一人在偏僻的地方居处。后来,他安祥的去世了,但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所以他的去世是般涅槃。其他比库请问佛陀盎古利马喇往生何处,佛陀告诉他们:「盎古利马喇已经般涅槃了。」他们却不相信:「杀害这麽多人命的人可能般涅槃吗?」

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盎古利马喇因为没有善友,所以才会作下如此多的恶业。后来,他经由善友的协助和忠告,而坚定、正念现前地修习佛法和修禅。因此,他的恶业被他的善业所粉碎,内心没有丝毫的污垢烦恼。」


明白世间实相的纺织女
世间大部分的人是盲目的,只有少数的人明白正法;
一如只有少数的鸟脱离罗网,少数的人往生善趣。 (偈 174 )

有一天,佛陀在阿拉维讲授生命的无常。佛陀说:「请正念现前地观死:生命是不确定的,死亡是确定的,人总有一天要面对死亡。」

佛陀也劝诫大众要经常保持正念,察觉生命的实相。他也告诫大众:「如同手持木棍或长矛的人在面对敌人和其他有毒、危险的动物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一般,对死亡有正念的人也会保持正念面对死亡,因此会往生善界。」很多人无法领会其中的涵义,但一位十六岁的纺织女清楚明白佛陀的深意。说法后,佛陀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

有一天,佛陀透过天眼观察世间,明白那位女孩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再度前往阿拉维说法。当这女孩听到佛陀和数百位比库再度莅临说法时,也想前去听法,但他父亲却急需一些纺织用的线轴,她于是快速绑好线轴,然后出去找父亲,想把这些线轴交给父亲。路上,她在听法大众的外围停留了一会儿。

佛陀知道这女孩一定会来听法。佛陀也知道,这女孩一定要在前往纺织机器之前听闻佛法,而不是离开纺织机后才来听法。因为她生命即将消失,而她往生何处仍不确定。所以当年轻的纺织女孩出现在听法大众的外围时,佛陀仔细注视她,而当她发现佛陀注视她时,她放下篮子,恭敬的走向佛陀。佛陀就问她四个问题:

「你从何处来?」「我不知道。」

「你要往何处去?」「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吗?」「我知道。」

「你知道吗?」「我不知道。」

大众听见她如此回答佛陀的问题,都认为她对佛陀不恭敬。佛陀就问她的回答是什麽涵意。

她说:「世尊!既然你知道我从家里来,所以我认为你第一个问题是问我的过去世是什麽,我就回答:『不知道。』第二个问题问我的来世要往生何处,我回答:『我不知道。』第三个问题问我知不知道有一天会死亡,所以我回答:『我知道。』最后的问题问我知不知道何时会死亡,我回答:『我不知道。』」佛陀听完她的解释后,称赞她的解释。她也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证得初果。

然后,她继续前往纺织机所在的房子,当她抵达时,她父亲正坐在纺织者的座位上睡觉。这时候,她父亲突然醒来,却意外的拉动纺织梭,结果,纺织梭的头打到女孩的胸口,以致于当场死亡,而往生都西答天。她父亲这时候伤心欲绝,泪流满面,但也明白生命无常,他就前去面见佛陀,请求允许他加入僧团。从此以后,他成为比库。不久之后,更证得阿拉汉果。


三十位比库突然消失
天鹅鼓翅飞行天空,人以神通横越太空 (注1),
智者征服魔波旬及其眷属后,不再轮回 (注2)。 (偈383)

有一天,三十位比库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他们进入佛陀的房间时,服侍在佛陀一旁的阿难尊者马上离开,到外边去等候。过了一阵子,阿难尊者再度进入时,却不见先前的三十位比库。他就问佛陀他们到那里去了。

佛陀回答:「他们都走了。」

「从那里出去的?」

「从空中,阿难!」

「但,世尊,他们都证得阿拉汉果吗?」

「没错,阿难,他们听完说法后都证得阿拉汉果,并且具有神通。」

这时候,佛陀看见天空有几只天鹅飞过,他说:

「阿难,证得阿拉汉果的人,就像天鹅一样能飞过天空。」

  注1:透过修行,人可以横越天空、凌水而过,遁入地中等。这些能力是精神的、超越自然的,但绝不是奇迹。
  注2:阿拉汉证得般涅槃,不再轮回。

辛迦摩娜薇卡诬告佛陀
违逆真谛,不信来世,说妄语的人,无恶不作。(偈176)

佛陀到处宏扬佛法之后,信受佛法的人越来越多,其他外道的信徒也就日渐减少。他们于是打算破坏佛陀得信誉,就怂恿他们一位美丽的女信徒辛迦摩娜薇卡:「如果你真的关心我们的利益,请帮助我们羞辱佛陀。」她同意执行他们的计划。

当天夜晚,她携带一些花朵,朝揭达林给孤独园方向走,遇见她的人问她要去那里,她回答说:「你们知道我要去那里有什麽意义吗?」回答后,她就到靠近精舍的外道家去过夜,而在隔天清晨离开,让别人以为她在揭达林给孤独园住宿。若有人问,她就回答:「我和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一起过夜。」三四个月以后,她用一些布块裹住腹部,使自己看起来像怀孕的样子。九个月以后,她更假扮成快要临盆一般,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去找佛陀。

这时候,佛陀正在向比库和大众说法。她打断佛陀的话,加以指控:「啊,你这个大沙门!你倒是很聪明,可以向人说法。你让我怀孕,却对我要分娩的事不闻不问。你就只知道享乐!」

佛陀停止开示,告诉她:「这位姊妹,只有你和我知道你的话是否属实。」

她回答道:「是呀,别人怎麽会知道,只有你我两人所作的事呢!」

这当下,沙咖天帝明白揭达林给孤独园发生的事情,便派遣四位天神化身成年轻的老鼠,跑到她衣服里面,咬断她用来绑住腹部,伪装成怀孕的布块,她的技俩就被拆穿了。大众中很多人谴责她:「你这个邪恶的女人!骗子!你怎敢指控如此尊贵的宗教法师呢?」这时候,她担心自己的安危,使尽力气,赶忙逃走。但跑不了多远,就不幸发生意外,而死的很凄惨。

第二天,众多比库在讨论她的事情。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一个不怕说谎、不怕来生报应的人,对造作恶业不会迟疑。」佛陀接著说,辛迦摩娜薇卡过去的某一前世是国王的皇后。她爱上国王的一位儿子,但那位王子却不为所动,她就伤害自己的身子,然后向国王诬赖是王子在无法得逞私欲时,所下的毒手。

国王听见她的指控后,未加详察,就驱逐王子远离国境。后来,国王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她终于受到应得的惩处。


供养比赛
悭吝者无法升天,愚痴的人不赞歎布施;
智者时时随喜,处处安乐。(偈177)

巴谢那地王有一次盛大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后来,他的百姓为了和他竞争,而举办更大的供养大会。国王和百姓之间的竞争就此持续不断。最后,玛莉咖皇后想出一个计划。她请国王兴建一座盛大的帐蓬,帐蓬中间,摆设十只装满各式各样檀香和香水的船,再淮备几百只驯服的大象为比库撑白伞,同时,提供饮食服务的是公主。百姓们没有公主、白伞也没有大象,就无法继续和国王竞争了。当一切淮备就绪之后,供养的无遮大会正式展开。进食之后,国王把大会所有的东西都供养给佛陀。

国王的两位大臣也在现场,其中一位大臣非常高兴,赞歎国王能够如此慷慨布施佛陀和众多比库,他也认为只有国王才能举办无遮大会,并且把功德与所有众生共享。总而言之,这位大臣非常高兴国王能举办这无人能比的布施。相反地,另一位大臣则认为国王不过是在浪费财富而已,他认为众多比库应供后,就会回精舍睡觉。

进食后,佛陀环视所有参与大众,也知道第二位大臣的想法。佛陀明白,如果再说冗长的随喜,第二位大臣会更不满意,所以出于对他的怜悯,只说了简短的随喜,就回精舍去了。但预期佛陀会用更长的时间表示谢意和随喜的国王,对佛陀简短的随喜感到失望。国王怀疑自己是否遗漏了什麽事情,因此决定前去请教佛陀。

佛陀看见国王来时,告诉国王:「伟大的国王!你应该高兴能够举办无人能比的布施大会。这种布施的机会难得,每一佛住世时,只有一次这样的无遮大会。但你的一位大臣却认为是一种浪费,一点也不赞同这样的布施大会。如果我说较长的随喜,他会更加不满意,而造作更多的恶业。这就是我的随喜如此简洁的原因。」佛陀接著说:「国王!愚人不知随喜别人的布施,因此会堕落到比人间差的境界。智者随喜他人的布施,也因为这份珍惜,他们分享别人的功德,而往生天界。」


给孤独长者儿子的故事
预流果比大地的统治者、往生天界的人和一切世界主更有价值。 (偈178)

克拉是给孤独长者的儿子。每当佛陀和弟子们到他家时,他都避不见面。给孤独长者担心儿子若不能改变这种心态的话,将来不知道要变成什麽德行。给孤独长者就以一百个金子利诱他前去精舍,守一天的戒。他去了,但不听任何人说法,而且第二天一大早就回家。给孤独长者要给他佳肴,但他却开口要钱。

第二天,给孤独长者告诉他:「儿子呀!如果你能背颂佛陀的一首偈语,我给你一千个金子。」他就再度前往精舍。佛陀也向他说法,但知道他不是要诚心要学习佛法,纯粹只是对有钱兴趣而已,就用神通,使他无法牢记任何偈语。克拉只得重複练习背颂偈语,也因此,终于了解佛法的真实涵义,而证得初果。

第二天清晨,他跟随佛陀和众多比库到他家化缘,但心中却想著:「但愿父亲不要在佛陀面前给我金子。我可不想让佛陀知道我纯粹是为了钱,才遵守戒律。」

给孤独长者供养完佛陀和众多比库后,就拿出千个金子,要他收下,却出乎意料地被他拒绝。给孤独长者告诉佛陀:「世尊,我儿子已经改变他的念头了。他现在表现得非常尊贵。」他进一步告诉佛陀,如何利诱儿子去精舍学佛法的事。

「给孤独长者,你的儿子已经了解佛法比转轮圣王、天神或婆罗门的财富更有价值。」佛陀如是说。


第十四品 佛陀品
向佛陀求婚
已经证得无上智慧的佛陀,三毒尽除,世间所有欲爱不能再诳惑他;
佛陀不受系缚。------179/180偈

        古卢国的婆罗门摩醯提利夫妇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儿,求婚的人不断,他明白告诉他们还不够资格娶他的女儿。一天清晨,佛陀透过神通知道他夫妇二人证得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出发到他经常火祭的地方。摩醯提利一眼瞥见佛陀时,当下认定佛陀就是他女儿要许配的对象。他便央求佛陀在原地稍事停留,然后急忙跑回家去叫妻子和女儿来。佛陀于是到附近去休息。摩醯提利一家回来时,只见到佛陀的足迹,但他的妻子说留下这种足迹的人已经涤除所有的感官欲望。尽管妻子的看法如此,他还是毫无畏惧地找到佛陀,并向佛陀提及要把女儿许配给他。

        佛陀拒绝他的提议,并且叙述自己刚究竟证悟成佛时,魔波旬美丽无比的女儿们如何诱惑他,佛陀说:“想要诱惑解脱贪爱、执著与激情的人是无效的,因为这种人不为任何诱惑所动。”

        佛陀继续说:“波旬美丽无比的女儿们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心中都毫无感官欲望。

        你女儿究竟有什麽特殊之处呢?我甚至连碰触的兴趣都没有。”听完佛陀的一席话后,摩醯提利和他妻子明白其中的涵意,而对佛法有正确的信念。后来,他们都加入僧团为比库和比库尼,最后两人都证得圣果。他们的女儿却深深感受到佛陀的羞辱,发誓要找机会报複佛陀。



佛陀从三十三天返回世间
修习禅定(注1),欢喜涅槃寂静,正念正觉的佛陀,诸天也敬爱。------181偈

        有一次,佛陀在沙瓦提城时,接受外道的挑战,而展现了双料神通(注2)。事后,佛陀到三十三天教授三个月的阿毗达摩(论),往生都西答天的摩耶夫人也来听佛陀说法。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摩耶夫人、众多天神和婆罗门都证得初果。

        这时候,舍利弗尊者在沙瓦提城结夏安居,佛陀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库讲解阿毗达摩。舍利弗尊者便利用三个月的结夏安居期间教授完整部的阿毗达摩。

        结夏安居即将结束时,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三十三天去面见佛陀,佛陀告诉他,预计于安居结束后的月圆之日回到人间。并会降临舍利弗尊者安居的山卡沙市。

        十月至十一月之间的月圆之夜,佛陀身上放出六道祥光,降临山卡沙市。许多天神和婆罗门陪伴佛陀返回人间,舍利弗尊者则率领大众欢迎佛陀,大众懔然赞歎佛陀返回人间的盛大辉煌。舍利弗尊者向佛陀顶礼问讯后说:“世尊,我们从来未曾目睹或想像过如此壮观盛大的荣耀。事实上,世尊!你为天,人和婆罗门所喜爱、礼敬!”

        “舍利弗啊!天人确实敬爱所有具足究竟智慧的诸佛。”佛陀如此回答舍利弗。
    注1: 此处的禅定指的是止观。
        注2: 请参考导读的说明。

龙王和他的女儿
人身难得、生活难、得闻正法难、诸佛出现世间也难。----182偈

        龙王(注)伊罗卡帕塔,在咖沙巴佛时,虽然是一位比库,却不够理智,念念不忘犯过的错误,所以往生成龙。他有一位极端美丽的女儿。由于龙具有化身成人形的能力,所以他公开宣称,若有人可以回答他女儿所提的问题,就可以娶她为妻。因此,每个月两次,她都化身为人,到公众场所唱歌跳舞,并且提出她的问题。很多人尝试回答她的问题,但都不正确。

        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一位名叫优塔罗的年轻人,可经由这些问题而证得初果。但优塔罗已经出发,淮备前去回答她的问题。佛陀便赶忙拦下他,告诉他问题的正确答案,优塔罗听完佛陀的答案后,果真证得初果,那龙女的欲望也完全消失了。但他仍然前往说出正确的答案,以脾益他人,他与龙女的应答如下:

        问题1:谁是统治者?回答:掌握六根的人是统治者。

        问题2:德行不足的人可否称之为统治者?回答:德行有缺陷的人不可称之为统治者,毫无私心的人是统治者。

        问题3:什麽样的统治者没有德行的缺陷?回答:毫无私心的统治者没有德行的缺陷。

        问题4:什麽样的人可称之为愚痴?回答:追求感官欲乐的人。

        听完所有正确答案后,龙王的公主继续请问有关感官欲望、后有、邪见、无明和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优塔罗遵照佛陀的教导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这时候,伊罗卡帕塔龙王明白佛陀已经出现在世间,就央求优塔罗带他前去面见、顶礼佛陀。他向佛陀叙述自己往生成龙的缘由。佛陀向他解释,人身难得、佛陀难遇、佛法难闻。佛陀说法完毕后,很多舍利弗的弟子证得阿拉汉果,大众中也有很多人证得初果。

        (注)龙是佛教和印度文学中著名的神话动物。它们住在地底下,具有创造奇迹的力量,类似中国文学中的龙。

佛陀的教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诸佛教。(偈183)

诸佛说涅槃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
伤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压抑他人的人也不是沙门。(偈184)

不诽谤,不伤害他人,严守戒律,
饮食知节量,僻静处独居,勤修增上定(注),是诸佛教。(偈185)

有一次,阿难尊者请教佛陀,过去诸佛的佛法是否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一样?佛陀回答说,所有诸佛的佛法都是一样的,佛陀马上背诵过去诸佛在说法时所开讲的一些偈语。

(注) 「增上定」:八定。


不知足的年轻比库
即使天上洒落金币,也无法满足欲望,爱欲是乐少苦多。
明白这种道理的智者,甚至对天界的欲乐也不企求,
佛陀的弟子希望能灭尽爱欲。 (偈 186 / 187)

有一次,揭达林给孤独园的一位年轻比库被他的老师送到别的精舍去学法,他的父亲却在这时候逝世了,并且留下一些财产给他和他的弟弟。等他给回给孤独园时,他的弟弟告诉他父亲的死讯,和父亲留给他的财产。一开始的时候,他说不需要这份钱财。可是后来,他觉得还是过世俗的生活比较好,因此,他对出家修行的日子渐渐不满意,而日益消瘦。其他比库于是说服他去听佛陀的忠告。

这心中不满的年轻比库告诉佛陀,如果拥有父亲给他的钱,他可以过很舒适的在家生活。佛陀忠告他,世人是不知足的,甚至具足大量珠宝财富的君王也一样。佛陀接著告诉他顶生王的故事,顶生王是四王天和三十三天的圣王,享受这两处天神的尊崇。有一次,他在三十三天住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希望自己是三十三天唯一的统治者,而不要与沙咖天帝共同治理。但他无法达成这个愿望,所比当下变老,衰弱不堪,不久就逝世了,天神是非常脆弱的众生,一旦屈服于强烈的爱欲刺激,他们很容易毁坏。

听完佛陀的劝诫,年轻比库决定继续留在僧团中,精进努力求解脱。


祀得皈依三宝
人在面临危险时,会去寻找很多的保护,
如山岳、森林、园苑、树神和神舍。
但这些都不是安隐的保护,也不是最佳的保护,
如此的保护无法使人脱离诸苦。 (偈 188/ 189)

皈依佛法与僧团的人,可以透过智慧明白四圣谛:
苦、集、灭和灭苦的八正道。这才是真正无上安全的皈依和保护。
如此皈依的人,可以脱离诸苦。 (偈 190/ 191/ 192)

祀得是马哈高沙喇王的国师。马哈高沙喇王是巴谢那地王的父亲。马哈高沙喇王逝世后,祀得放弃所有的财产,离开家里,成为苦行者。他和他的弟子们到靠近盎嘎国,马嘎塔国与古卢国三国边境附近的地方住下来,当地附近有一只凶猛的龙。祀得经常向弟子和这三国家的人民说:「礼敬森林、山、公园和树木,如此,你们就可以解除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有一天,佛陀透过天眼,观察到祀得和他的弟子们,而且知道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佛陀就派遣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先去向祀得和其弟子说法,佛陀本人随后也会前去说法。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到祀得居住的地方,他请问他们可否借宿一夜。首先,他们加以拒绝,后来却答应了,但指引他去龙住的地方。这只龙非常敌视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和尊者展开一场斗争。最后,龙终于臣服了,而卷起身子,伸出头来,像雨伞般护持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表示对尊者的礼敬。第二天一大早,祀得和弟子们前来观察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命运如何,当他们发现龙已经驯服,温顺地以头保护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时,都大感惊讶,他们也因此向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礼敬。

这时候,佛陀也来了。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陀顶礼问讯,然后告诉众人:「这是我的老师--最尊贵的佛陀,我不过是伟大佛陀的一位谦恭弟子而已。」听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这麽一说,先前对尊者驯服龙的能力留有深刻印象的人对佛陀的能力更感讶异。

佛陀告诫他:「祀得,人民受到危险的威胁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前往山上、森林、花园、公园和树木去寻求庇护,但这些地方无法保护人们。只有依止佛陀,法和僧团的人才能从世间苦解脱出来。」

佛陀说法完毕后,祀得和他的弟子们证得阿拉汉果,他们也都加入僧团为比库。当天从盎嘎国,马嘎塔国和古卢国前来礼敬祀得的弟子看见祀得和他弟子们都身穿比库的袈裟时,感到困惑,而在心中想著:「究竟谁的法力较强?我们的老师祀得或苟达马呢?一定是我们的老师法力较强,因为是苟达马前来这里找他!」佛陀知道他们心中的念头,祀得也认为他应该去除他们心中的猜测,所以,他就向佛陀顶礼问讯,然后说:「世尊!你是我的导师,我不过是你的一位弟子而已。」经过他这麽表白,这些人都明白佛陀的超凡卓绝。

最高贵的人
圣者极难得,不是每个家族都能生出圣者,
但圣者出生的家族和乐兴旺。(偈 193)

阿难尊者有一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们的老师--佛陀告诉我们,纯种的大象只生长在参达塔和优萨陀种中,纯种马只生长在信度种中,纯种牛只生长在优沙帕种中。事实上,他只告诉我们有关纯种象、马、牛的事,但却未提及最尊贵的人到底生长在何处?」

经过一阵思考后,阿难尊者就前去请教佛陀这个问题。

佛陀回答他:「阿难!最尊贵的人并不生长在某一特定的家庭中。但,最尊贵的人生长的家庭,一定快乐兴盛。」


幸福是什麽
诸佛出生在世间令人喜悦,佛法在世间弘扬令人喜悦,僧团和合令人喜悦,比库持戒令人喜悦 。 (偈 194)

一群比库在讨论「幸福是什麽?」的问题。他们明白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解释也不同,所以他们说:

「有人认为拥有国王般的财富和荣耀就是幸福。但有人则认为感官乐趣才是幸福,更有人认为得尝美食才是幸福。」

正当他们在讨论时,佛陀来了。佛陀明白他们讨论的话题后,说:

「比库们!你们所说的那些喜乐无法使人解脱苦。在这世间上,幸福的来源是:佛陀出现世间,听闻奥妙佛法的机会和比库们和谐相处。」


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供养值得供养的人--诸佛、诸佛弟子
和克服执著、邪见与傲慢,远离诸忧患的人;
供养寂静、心无畏惧的人,功德不可衡量 。 (偈195)

佛陀有一次和众多信徒前往巴拉纳西,而在路上遇见一座供奉精灵的神舍,离神舍不远的地方有位婆罗门正在耕种。佛陀瞥见婆罗门时,请他前来相见。婆罗门来的时候,向神舍礼敬,而没有向佛陀礼敬。佛陀说:「婆罗门,你礼敬神舍是对的。」

佛陀的话使婆罗门心情愉快,佛陀眼见婆罗门处于有利的身心状况之下,就运用神通,在空中示现咖沙巴佛的金色浮图塔。佛陀更向婆罗门和信众解释有四种人值得建立浮图塔:佛、独觉佛、圣者弟子和转轮圣王。佛陀也指出有三种塔:(1) 装遗骸的骨塔、(2) 供奉肖像或模仿肖像的肖像塔、(3) 供奉袈裟、钵等遗物的遗物塔。菩提树属于遗物塔。佛陀强调要礼敬值得礼敬的人,佛陀说法后,这婆罗门就证得初果。咖沙巴佛的浮图塔一连七天在天空中示现,人潮不断前来礼敬,第七天结束后,浮图塔消失了,而为一座石头浮图塔取代。



第十五品 乐品
为水争吵
众生满怀憎恨,佛陀不憎恨,
众生满怀憎恨,佛陀安住不憎恨。 (偈197)

众生种种烦恼苦痛,佛陀不烦恼苦痛,
众生种种烦恼苦痛,佛陀安住不烦恼苦痛。 (偈198)

众生贪求欲乐,佛陀不贪求,
众生贪求欲乐,佛陀安住不贪求。 (偈199)

释迦族的咖毕喇瓦土城,和拘利族的拘利城紧临卢奚多河两岸,两个城市的农民都用卢奚多河水灌溉。有一年,发生大旱灾,他们的米穀和其它的农作物都受到威胁,两岸的农夫都想把河水引到自己的田里。拘利城的农夫想把水改道,引导河水来灌溉他们的田地,但咖毕喇瓦土城的农夫加以抗议,他们认为如果拘利城农夫的计策得逞,那麽他们的田地就没有水灌溉,农作物就不可能成熟。

双方都想独占河水,因此都怀有瞋恚和恨意。两个城市农人间的争吵像野火般,蔓延开来,而传到双方统治者的耳里。两边都找不出妥协的办法,就淮备战争,用武力解决。

佛陀知道他在河两岸的亲戚们正淮备战争。为了他们的安宁和幸福著想,他决定加以阻止,就一个人单独到河的中央。两岸的亲戚看见他时,都把手上的武器放在一边,向佛陀礼敬。佛陀告诫他们:「你们不应该为少量不具重大价值的水大动干戈,伤害彼此更有意义的生命。你们为什麽要采取这种不道德的作法呢?今天,如果不是我在这里的话,你们的鲜血现在已经像河水般淌满地上了。你们怀抱著恨意过日子,而我对任何人都没有恨。你们的道德感薄弱,而我德行清静。你们自私为己,敌意增长,而我没有丝毫的自私心态。」双方听完佛陀的劝诫后,对于自己的愚痴感到羞耻,一场流血战争因此得以幸免。


魔波旬影响村民,使他们反对佛陀
佛陀愉快安住,没有种种烦恼疑障。如同光音天,佛陀以法喜为食。------200偈

        有一次,佛陀透过天眼,明白潘卡沙拉村落的一群少女证得初果的机缘快要成熟了,他就在该村落附近停留下来。有一天,这群少女在河边沐浴完毕后,回到她们的村子,而这时候,佛陀进城去化缘,但村民由于受到魔波旬的影响,并没有任何人供养佛陀。

        佛陀在回程的路上遇见魔波旬,魔波旬当下问佛陀是否得到足够的食物。佛陀明白是魔波旬影响村民不要供养他的,佛陀就说:“你这邪恶的魔波旬,造作这种恶行是愚蠢的。”魔波旬对佛陀的话充耳不闻,他心中想著,如果能诱惑佛陀再次进城去化缘,而再次接受村民的奚落、侮辱,会是很好玩的事,所以就开口道:“你一定饿了,回村落去吧,你一定会得到供养的。”

        这时候,这群少女刚好也抵达现场,她们向佛陀礼敬、问讯。魔波旬当著她们的面,讥笑佛陀:“啊!笱达玛,既然你今天早上没有得到任何的供养,你一定感受饥饿的剧痛吧!”

        “魔波旬啊!我们即使得不到任何食物,也要法喜充满,如同光音天一样,只生活在禅定的喜乐中。”佛陀如此回答他。



胜利使人产生恨意
胜利造成憎怨,落败的人生活在痛苦中,
内心祥和的人舍弃胜利与失败,和乐安住。------201偈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和阿迦答沙都王战争时,连吃三次败战。阿迦答沙都王是宾比萨拉王和韦提希皇后的儿子。韦提希皇后则是巴谢那地王的妹妹。巴谢那地王因为战败,而十分沮丧,感到羞辱,一时悲从中来:“多麽丢脸啊!连乳臭未干的孩子都战胜不了,我还不如去死好了。”由于懊恼沮丧,他拒绝进食,整天赖在床上。佛陀知道巴谢那地王意志秃丧,就告诫众多比库:“比库们,战胜的人,敌意和仇恨增长。败落的人痛苦,而且意志消沉。”后来,巴谢那地王知道佛陀告诫弟子的话后,明白从事战争的双方都没有胜利可言,因此坚定地信任佛法。



欲望之火
没有任何的火比得上贪欲,没有任何的罪过比得上瞋恚,
没有任何的苦痛比得上五蕴,没有任何的喜乐比得上涅槃。------202偈

        一位新娘结婚当天,她的父母亲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接受供养。新郎看著新娘子忙出忙外,帮忙淮备供养的食物时,心中非常兴奋,而无法照顾佛陀和比库们。佛陀领会到新郎的心情,而且也知道新郎和新娘两人正确了解佛法的机缘已经成熟了。

        因此,为了暂时去除新郎的情绪执著,并转移他的注意力,佛陀就运用神通,使他看不见新娘子。由于看不见新娘子,新郎全心专注在佛陀身上,也更虔诚。佛陀就告诉他:“年轻人,欲望之火是所有火中最猛烈的,生气和愤怒最邪恶,没有任何的疾病比得上五蕴的重担。涅槃寂静是最究竟至上的喜悦。”

        谨慎思考佛陀的教诲后,新郎和新娘子两人都正确了解佛法。佛陀于是淮许两人再次相见。但这时候,两人已经没有爱的渴望了,因为他们已经明白世间的实相。



佛陀和一位饥饿的人
饥饿是最大的疾病(注 1),五蕴是最大的苦痛,
智者如实知见这种道理,而证得究竟喜悦的涅槃。 (偈 203)

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阿拉维村里的一位穷人证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前往该村。但当天,这穷人出去寻找走失的公牛。这时候,村子的人已经开始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佛陀进食后,村人淮备听佛陀说法,但佛陀却要等那穷人。穷人终于找到他的公牛,就跑著回来向佛陀礼敬。但他又疲累又饥饿,佛陀知道还有食物,所以就请村民先拿食物给穷人吃(注 2)。等到穷人吃完饭后,佛陀才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说法,一直说到四圣谛。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穷人证得初果。

后来,佛陀和众多比库回揭达林给孤独园。路上,比库们十分讶异于佛陀会要求村民先给那穷人吃饭,然后才开示说法。佛陀听见他们的话后,便告诉他们:「比库们!我来阿拉维村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向那穷人说法,因为我知道他具备有正确明白佛法的能力。如果他饥饿难耐,饥饿的痛苦可能障碍他理解佛法,他一早上都在找走失的公牛,所以非常疲累,非常饥饿。比库们!毕竟,没有任何疾病比饥饿更难以忍受。」

注1:一般的疾病只要有适当的药就可以治愈,但饥饿却要天天加以治疗。
注2:本故事说明佛陀不只关心众生的精神心灵,也及于物资方面的考量。

饮食要节制
健康是最高的福报,知足是最好的财富,
最可信赖的人就是最好的亲友,
涅槃是最究竟的喜悦。 (偈204)

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有一天吃完早餐后,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他当天吃太多的咖哩肉饭,所以在听闻佛陀说法时,精神不振,不断打瞌睡。

佛陀就劝诫他:「国王!进食应适量,身体才会舒适。」国王接受佛陀建议,从此以后奉行适量的饮食,身子因此比往昔轻盈,情绪愉快,也比较健康。

佛陀在国王向他叙说改善的情形时,告诉国王:「国王,健康是非常的福报。」


尊敬佛陀的方法
已经领会寂静独居安乐的人,
已经领会法义而喜悦的人,
不再恐惧,而且远离邪恶(见)。 (偈 205)

有一天,佛陀宣称四个月后,他就要证入般涅槃。听到这件消息后,很多尚未证果的比库感到很伤心、很沮丧,茫茫然不知道该怎麽办。他们就紧紧跟随在佛陀的身旁。但提裟尊者决心要在佛陀入灭之前证得圣果,所以并没有整日跟随佛陀,反而到僻静的地方去精进禅修。

其他比库不了解提裟尊者,就向佛陀说:「世尊!提裟尊者似乎并不尊敬您,他只晓得做自己的事,而不知来世尊身边听法。」

提裟尊者说:「我只是加紧努力精进,以便在世尊般涅槃之前能证圣果而已,这也是我未到世尊身边的唯一原因!」

听完提裟尊者的解释,佛陀说:「比库们!所有敬爱和尊重我的比库应该效法提裟尊者。比库们!鲜花供养并不表示尊敬我,只有精进禅修才是。」


沙咖天帝看护佛陀
值遇圣者是好事,与圣者同住是件喜乐的事,
不见愚痴的人也是件喜乐的事。 (偈 206)

与愚痴的人为伍,会长期忧患,
与愚痴的人为伍,如同与敌人为伍一般痛苦;
与智者为伍,如同与亲友同住般安乐。 (偈 207)

所以,人应该与聪明、智慧、多闻、坚定、
善尽职责的圣者为伍,如同月亮追随星辰的轨迹。 (偈 208)

大约般涅槃前十个月,佛陀在韦沙离附近的鞞罗柧村结夏安居。那时候,他身染痢疾。沙咖天帝知道佛陀身体不适,就亲自前来照顾佛陀。佛陀告诉他不要费心,因为有很多比库在身边,但沙咖天帝坚持要照顾佛陀,直到佛陀身体好转。

众多比库对沙咖天帝亲自照顾佛陀一事感到惊讶,也对他懔然敬畏。佛陀听见众多比库的心声后,告诉他们:「比库们!沙咖天帝亲自照顾我这件事并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往生之前,他曾有机会听闻我说法,因此了解佛法。去世之后,才往生成为现在的沙咖天帝。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曾经听闻佛法,事实上,比库们!得遇圣者是桩好事,与圣者共住令人喜悦。」

备注:虽然佛教徒崇拜沙咖天帝并祈求他的祝福和保护,但佛陀在《幢顶经》中说沙咖天帝尚未究竟解脱贪瞋痴和恐惧。尽管如此,佛教徒传统上相信沙咖天帝护持佛教。

第十六品 喜爱品
执著妨碍修行
比库若流连不该去的地方,不修持正思惟,
放弃戒定慧三学,而还俗去追求欲乐,则只能羡慕修证的比库。 (偈 209)

不要贪恋可亲与不可亲的人事物,怨憎会、爱别离都是痛苦的。 (偈 210)

所以不要爱染,因为爱别离是痛苦的,没有爱染与憎怨的人,毫无系缚。 (偈 211)

沙瓦提城里一户人家的独生子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就私自出家。他的父母由于强烈执著于这位独生子,也出家为比库与比库尼。他们无法放弃彼此之间的感情来独立生活,所以住在同一精舍里,就像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一齐谈话,一齐吃饭。也因此成为其他比库讨厌的对象,有些比库就向佛陀报告他们的行为。

佛陀告诫他们:「一旦出家修行,就不可以像家人一样住在一起。爱别离、怨憎会毫无疑问是痛苦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可贪爱任何人或众生,因为感情的执著会影响修行。」



佛陀安慰伤心的人
喜爱会引起忧愁,喜爱会引起恐怖,
毫无喜爱的人,远离忧愁与恐怖。------212偈

        有位富翁因为儿子去世,而十分沮丧,他经常到墓园去哭泣。一天清晨,佛陀透过神通,明白这件事,就去看他。他告诉佛陀,儿子的去世使他哀伤痛苦。佛陀安慰他:“不只你家有亲人去世,众生有生,就必定会死。你必须明了,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不可误以为只要你亲爱的儿子会死。不要如此沮丧,而把持不住。哀伤恐惧都是欲爱引起的。”

        觉察到生命变化无常的特性后,富翁就证得初果。



佛陀安慰维沙卡
喜爱会引起忧愁,喜爱也会引发恐怖,
割舍喜爱的人,远离忧愁恐怖。------213偈

        维沙卡因为孙女苏达坦不幸逝世而十分难过,就前去向佛陀叙说她的悲伤之情。佛陀告诫她:“维沙卡,你难道不明白沙瓦提城一天有多少人去世吗?想想看,如果他们都是你的孙子,你岂不是要日夜不停的哭泣!不要让一个孩子的死亡这麽严重地打击你。贪爱才造成悲伤和恐惧。”



为妓女大打出手的王子们
执著引发忧愁,执著引发恐怖,毫无执著的人,远离忧愁恐怖。------214偈

        一个节庆的日子里,佛陀在众多比库的陪同下,进入韦沙离城。路上,他们遇见几位穿著华丽的离车国王子。佛陀看著他们这身王室打扮时,说道:“比库们!未曾去过三十三天的人,仔细观看他们的装扮吧!”这几位王子在前往一处游乐公园的路上,遇见一位美丽的妓女,他们邀请她同行。但后来却为了她而争吵起来,不一会儿,甚至拳脚相见。结果,好几位挂彩流血,必须被人抬回家去。

        佛陀和比库们化缘结束后,在回精舍的路上,又正巧遇见人们抬著受伤的王子要回去。

        比库说:“这些王子因为一位女子的缘故而毁了。”

        佛陀接著说:“比库们!哀伤和恐惧是因为享受、执著感官欲乐而引起的。”



安尼其乔达枯玛痛失新娘
欲乐引发忧愁,欲乐引发恐怖,毫无欲乐的人,远离忧愁恐怖。------215偈

        住在沙瓦提城的安尼乔达枯玛正淮备和沙甲拉城一位美丽的女孩结婚。但淮新娘子从家中前来沙瓦提城的路上却生病了,更不幸的,因此丧生了。知道这件不幸的消息时,他整个人笼罩在哀伤痛苦的情绪中。

        佛陀知道他了解佛法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前去他家,并且接受他父母的供养。进食之后,佛陀请他出来相见,并问他何以如此悲伤沮丧?他告诉佛陀他的新娘子不幸丧生的事情。佛陀告诉他:“哀伤是欲望招感出来的。对世事万物的欲望和对感官欲乐的强烈渴望会引起哀伤和恐惧。”听完佛陀的忠告后,他努力思维,终于克服痛苦,明白感官欲乐的变化无常。

        不久之后,他就证得初果。


忧愁缘自渴爱
贪爱会引起忧愁,贪爱会生起恐怖,
毫无贪爱的人,远离忧愁恐怖。(偈216)

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是外道的信徒,但佛陀明白他不久即将证初果,就到他耕种的地方去找他谈话。这婆罗门十分友善,他非常感谢佛陀关心他和他的工作。他向佛陀说:「等我田里的稻米成熟后,我会在收成之后,先分一些给你,我不会在分给你之前,先吃这些米饭。」但佛陀预知他今年不可能有收成,所以不发一言。

婆罗门的米粮就要收成的前一天,却下起倾盆大雨,他所有的米粮也完全毁了。婆罗门因为无法如愿的分送佛陀米粮,而非常难过。

佛陀再度前去找他,并加以安慰。婆罗门也向佛陀叙说降临到他身上的大灾难。佛陀忠告他:「婆罗门,如果没有任何贪欲(注),永远不会哀伤、恐惧。」

备注:
贪欲有三种
1. 欲爱,执著于感官的爱
2. 色爱,执著于色界的爱
3. 无色爱,执著于无色界的爱
根据阿毗达摩(论)的说法,色爱和无色爱是执著于常见的感官乐趣。
贪欲是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潜伏在所有众生心中,它是造成生命中多数苦痛的主要原因,也是使众生生死轮回不断的原因。

获得很多篮子点心的马哈咖沙巴尊者
持戒严谨,具足正见,住法(注 1),明白圣谛,
而且戒定慧三学圆满的人,为世人所敬爱(偈 217)

一个节庆的日子,佛陀在众多比库的陪伴下,前往王舍城化缘。路上,他们遇见几位手上都提著糕饼篮子的孩子正要到公园去。这些孩子看见佛陀时,就向佛陀问讯,但却没有供养佛陀糕饼。佛陀告诉其他比库:「虽然这些孩子没有供养我们,但他们要供养的比库就要来了。等他们供养完毕后,我们再上路吧。」说完说后,佛陀就和比库们到路边树下的阴凉处休息。这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从后面赶了上来,这些孩子一看见马哈咖沙巴尊者,马上流露出高兴的表情,他们向尊者问讯,并且供养糕饼。

马哈咖沙巴尊者忠告这些孩子:「佛陀--我的老师和众多比库就在树下休息。拿糕饼去供养他们吧。」这些孩子遵照马哈咖沙巴尊者的指示去做,佛陀也接受他们的供养。后来,有些比库说这些孩子比较喜欢马哈咖沙巴尊者。佛陀解释道:

「比库若像马哈咖沙巴尊者一般,都会受天人喜爱,也会得到四食 (注 2) 的供养。」

        注 1:「住法」指四向、四果及涅槃九种殊胜法。
        注 2:「四食」:袈裟,食物,住宿和医药。


往生淨居天(注)的比库
渴求涅槃,心中感受到三果的喜悦,
并且不为物欲所系缚的人,就是证得不还果的人。------218偈

        一位年老比库的弟子有一次问他,是否已经证得阿拉汉果。年老比库虽然已经证得三果,但沉默不语,因为他曾经下定决心,在证得阿拉汉果之前,决口不说他的修行境界。但直到逝世时,他还未证得阿拉汉果,也就从来没有说明他的修行境界。

        他的弟子们为他在寂灭之前都未能证得阿拉汉果,而感到难过。他们请问佛陀该年老比库往生何处。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你们的老师在寂灭之前已经证不还果。他现在往生到淨居天。他未向任何人透露修行的境界,是因为对自己只能证到这样的果位,感到惭愧。他实在努力精进,想证阿拉汉果。你们的老师对欲界已经没有任何的执著了。”

        (注)淨居天,证得不还果的人往生的地方。
       


难提获得往生天界的荣耀
长期离开家乡,到远处去的亲人平安归来的时候,
亲朋好友和祝福的人都来欢迎他(她)。219偈

同理,作善业的人虽然往生,仍然得到善报,
一如亲朋好友欢迎返乡的亲人。220偈

        难提是巴拉纳西的富翁。他有一次听佛陀说兴建精舍给比库有很大的法益,于是就在仙人堕处兴建尖顶、布置良好的大精舍。当他把这精舍捐献给佛陀时,三十三天为他预留了一座华屋。

        有一天,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三十三天时,看见三十三天为难提所预留的华屋。返回人间后,他请教佛陀:“世尊!世间做善行的人能够在活著的时候就得到三十三天预留的华屋和其它的富贵吗?”

        佛陀回答他:“你怎麽问这种问题呢!你自己不是已经在三十三天亲眼看见了吗!天神等待善良慷慨的人前去,如同亲友期盼长久不见的家人一样。当善良的人逝世时,他们将受到热切的欢迎,往生到天界(注)。”

        (注)《天宫故事注》说难提经过一生的布施后,死后往生三十三天。


第十七品 忿怒品
治好皮肤病的女士
舍弃忿怒,灭除我慢,解脱一切系缚,
不执著名色的人,不受苦。 (偈221)

有一次,阿奴卢塔尊者前往咖毕喇瓦土城时,所有的亲戚,除了妹妹萝西妮以外都来探视他。他们告诉他萝西妮有皮肤病,所以没办法前来,但他还是请她前来相见。萝西妮耻于得到皮肤病,只好遮著头脸,前来与他见面。尊者建议她做些善行功德:他请她变卖一些首饰,所得的钱财用来兴建供大众做善行功德的厅堂。萝西妮答应他的建议。尊者也请其他的亲戚协助她。他更建议萝西妮在工程进行时帮忙扫地,用水装满所有罐子。萝西妮遵照他的话做,病就日渐好转。

厅堂兴建完成时,佛陀和众多比库被邀请前来接受供养。应供后,佛陀询问捐献者是谁,但萝西妮却不在现场,佛陀就请她前来。等萝西妮来向佛陀顶礼之后,佛陀告诉她罹患皮肤病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某一世时,她在愤怒下所作恶业的结果。佛陀说,那时候她是巴拉纳西国王的皇后,但国王却宠爱一位跳舞女郎,她因此嫉妒那位舞女。有一天,她指使僕人事先在舞女的床铺和地毯上洒上会使人发痒的粉末,再用这种粉末洒向舞女身上,加以羞辱。全身发痒的舞女痛苦不堪地倒在床上,但却更加痛苦。

由于犯下这恶行,萝西妮今生才会罹患皮肤病。佛陀接著告诫大众,愤怒时不要鲁莽从事,也不可以对人怀有恶意。

佛陀说法完毕后,很多人,包括萝西妮在内都证得圣果。萝西妮的皮肤病也痊愈了,容貌变得清澄光滑。


比库和树精
能够抑制忿怒,如同刹住急行车辆的人,
是善于调御的人,其他的人只是空执缰绳而已。 (偈222)

有位来自阿拉维村的比库淮备为自己兴建一间茅舍,就开始砍伐一棵树,但该树上住著一位女天神和她的幼儿。她请求比库不要砍倒,比库却不予理会。她一看无法劝阻,就把幼儿放在树干上,希望比库能因此停止砍树。但比库已经挥动斧头砍下去了,无法及时停下来,所以就把小孩的手臂砍断了。女天神看见她的孩子受到如此重大的伤害,异常愤怒,当下就想杀死比库。但当她高举双手,正要出手时,突然心念一转,告诉自己:「如果我杀死比库,就是杀害遵守戒律的人,一定会因此受苦,而且也可能立下恶例,使更多比库受害。既然这比库有老师,我一定要去找他的老师。」她就前去向佛陀哭诉。佛陀告诉她:「你能够如此冷静控制自己真是太好了!」佛陀接著向她开示。

她正念思惟佛陀的说法之后,就了解佛法了。佛陀也在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提供一棵树给她居住。从此以后,佛陀告诫比库不可砍伐树木。


慈心保护优它拿不受热水烫伤
以爱调御忿怒,善制服恶,布施胜悭吝,
以实话战胜妄语。(偈223)

农夫富留那为富翁修摩那工作。他有一位女儿名字叫做优它拿。后来,有一天,他和妻子供养刚出灭尽定的沙利子尊者,由于这善行,他在工作的农地上挖掘出金子而变得非常富有。国王也公开宣告他是王室银行家。有一次,他连续七天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并且在第七天听完佛陀说法后,一家三人都领悟佛法。

后来,他把女儿优它拿婚配给富翁修摩那的儿子。但优它拿在夫家却无法供养佛陀或听闻佛陀开示,所以日子过得并不愉快。她就问她父亲:「你为什麽把我关在笼子里呢?我既无法见任何比库,也没有任何做善行的机会。」富留那对女儿的处境很内疚,只好给她大量的金钱,优它拿也在获得丈夫的同意后,雇请丝蕊玛来服侍丈夫一些日子。

优它拿利用这段期间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第十五天时,丈夫看见她在厨房忙著淮备食物时,笑著说:「多麽愚笨的人!不知道享受人生,只知道忙著淮备供养的典礼仪式而累垮自己。」这时候,丝蕊玛看著他这麽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一时间忘记自己只不过是人家僱请来的帮佣而已,却非常嫉妒她,更糟糕的是,竟然无法克制内心的妒意,就到厨房去拿起滚烫的热水,企图要泼向优它拿的头。优他拿看著她过来时,心中毫无瞋念,并且想著就是因为丝蕊玛的帮佣,她才有机会听闻佛法,又作布施,因此对丝蕊玛心存感激。但突然间,她明白丝蕊玛要用滚烫的热水泼她,她立刻下定决心:「如果我对她怀有任何的瞋心,就让这滚烫的热水烫伤我。如果没有瞋心,愿一切平安。」

由于优它拿对丝蕊玛不怀一丝瞋心,这滚烫的热水顿时像冷水般,对她毫发未伤。丝蕊玛认为这热烫的水一定已经变凉了,就想要再去拿另一罐热水来,但却被优它拿的僕人抓住,并且加以殴打。优它拿阻止他们,并要他们为她敷药。

这麽一来,丝蕊玛恢複理智,明白自己的身份,她后悔自己想要伤害女主人的念头,就请求优它拿原谅她。优它拿告诉她:「我要去请教父亲可不可以接受你的道歉。」丝蕊玛同意与她一齐去向优它拿的父亲富留那道歉。但优它拿说:「我所谓的父亲,不是指生身父亲,而是帮助我打断生死轮回的佛陀。他教导我究竟真理的佛法。」丝蕊玛表示她也想见佛陀。她们于是决定第二天由丝蕊玛在优它拿家中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

第二天,供养完后,她们向佛陀叙说两人之间发生的事。丝蕊玛承认犯了错误,恳请佛陀劝告优它拿原谅她。佛陀问优它拿,当丝蕊玛要伤害她时,心中有什麽念头?优它拿回答佛陀:「世尊,我因为感激她的帮忙,所以没有任何恨意或瞋念,我只是向她展现我的善意。」

佛陀赞歎她:「优它拿!做得对,做得好!心中不怀瞋念使你能征服辱骂你的人;慷慨大方的人,能摄服吝啬的人;说实话的人能摄服说谎的人。」

优它拿于是接受佛陀的忠告,原谅丝蕊玛。


往生天界的方法
人应该说实话,不可忿怒,
即使自己拥有的不多,仍然应该布施给乞求的人,
能够做到这三件事的人,可往生诸天。 (偈224)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有一次在天界看见很多天神住在舒适的华屋中。他请教他们究竟做了什麽善行,能够往生天界。他们的回答各自不同,其中一位说,他所以往生天上,不是因为布施或听闻佛法,而只因为他总是实话实说。另一位女天神则说,虽然她的主人殴打辱骂她,但是她不生主人的气,心中没有任何的瞋念。她说控制自己的脾气,涤除恨意使她往生天界。其他天神则说他们在能力范围内,用自己的方法,为他人的利益而布施。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回到精舍后,请教佛陀,一个人说实话,不发脾气或只布施少量微不足道的东西,就能往生天上吗?

佛陀回答他:「你不是亲眼目睹,亲耳听闻那些天神的说辞吗?你不该有任何的怀疑。即使少量的功德也能使人往生天上。」


误把佛陀当作儿子的婆罗门
调伏色身,不伤害众生的圣者,证得不死的境界(涅槃),不再受苦。 (偈 225)

有一次,佛陀和一位随从比库到裟祇城去化缘。一位年老的婆罗门看见佛陀,就说:「我的孩子,你已经很久没来看我们了!来吧!让你的母亲也瞧瞧你。」说完后,他就要佛陀回他家去,到达他家时,他的妻子也向佛陀说类似的话,并且向他们的孩子介绍佛陀是他们的大哥,更要他们向佛陀致意。从此以后,这对夫妇供养佛陀,听佛陀说法,夫妇两人也因此都证得三果。

比库们十分困惑,不知道为什麽这对婆罗门夫妇会称呼佛陀为儿子。佛陀向他们解释:「比库们!他们如此称呼我,是因为过去很多世时,我是他们的儿子或侄子。」佛陀亲近这对夫妇达三个月之久,这对夫妇因此证得阿拉汉果。

这对夫妇逝世时,比库们不晓得他们已经般涅槃了,就问佛陀他们往生何处?佛陀回答他们:「阿拉汉们不往生任何地方,他们已经获得涅槃的究竟法喜。」


制作礼物的布施者
时时保持醒觉,日夜勤勉修学,
并且志向涅槃的人,息灭所有的烦恼。 (偈 226)

一天夜晚,女奴璞娜仍在为她的主人桩米,但实在太疲倦了,所以就稍为休息一会儿。这时候,她瞥见达帕尊者带领一群刚才听完说法的比库回到个人的房间去。她看见他们这麽晚仍然未睡眠,心中想著:「我是因为太可怜,必须一直工作,才会这麽晚还未得安憩。他们那些修行人为什麽也这麽晚还不休憩呢?也许他们其中有人生病或者他们有什麽困扰吧。」

第二天清晨,璞娜把一些米浸在水中,然后拿来做糕饼,做完之后,她带著这些粗糙的糕饼,打算到河边去吃。路上,她看见佛陀正在化缘,她心中滴咕著:「前些日子我遇见佛陀时,手上没任何东西可以供养,但当我有东西可以供养时,又遇不著他。今天,我遇见他,碰巧手上也有这些糕饼,但不知他可愿意吃这麽粗糙的糕饼吗?」佛陀明白他的心念,就接受他的糕饼,并且要阿难在地上铺席垫,佛陀就坐在席垫上,进食璞娜供养的糕饼。进食后,佛陀为璞娜澄清心中的疑惑:「你没有时间睡眠,因为你必须努力工作。至于比库们,他们必须经常保持醒觉、正念现前,所以才晚睡。不管什麽身份,人都应保持醒觉,正念现前,不可怠惰。」

细细思量佛陀的话后,璞娜深深理解佛法。


恰恰好
阿拉汉应知,这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沉默不语的人受诽谤,多话的人受诽谤,寡言的人也受诽谤,世间人对任何人都诽谤。------227偈

不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没有人永远受人赞歎,也没有人永远受人诽谤。------228偈

如果行为无瑕疪,智慧与德行兼备,如阎浮金(注)一样有价值,连智者都日夜加以赞歎的人,谁能诽谤呢?甚至诸天与大梵天也赞誉这种人。------229/230偈

阿拘拉和他的同伴想要闻法。他们先去见离婆多尊者,但尊者非常冷漠,一句话也没说。他们失望之馀,就去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明白他们的目的后,向他们说法,但内容却非常深奥,他们也不喜欢,反而滴咕的说,舍利弗尊者的说法太冗长,太深奥了。他们又去找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对他们说最基本的佛法,他们又说阿难尊者说的法太过简洁、笼统了。最后,他们去见佛陀:“世尊,我们来找你,是希望听你说法。来这里之前,我们已经听过几位尊者的说法,但都不满意。离婆多尊者甚至不理睬我们,舍利弗尊者说法太详尽、深奥了,阿难尊者又太简单,太笼统了。我们都不喜欢他们的说法。”

佛陀回答他们:“弟子们!一般人容易指责别人,这世界上没有人不被谴责的,人们甚至批评国王,即使是佛陀也被人指责,被心胸狭窄的人责骂不要紧,只要智者的谴责才算是真正的谴责,也只要智者的赞誉才算是真正的赞誉。”

(注)阎浮金:来自阎浮河(Jambu)的金,是品质最佳的金。

穿木屐的比库
戒慎恶行, 调御色身, 舍离恶行, 勤修善行。 (偈 231)

戒慎恶语, 调御恶语, 舍弃言语, 勤修善语。 (偈 232)

戒慎恶意, 调御心意, 舍离恶意, 勤修善意。 (偈 233)

智者圆满调御自己的身口意。 (偈 234)

有一次,六位穿著木屐,双手拿著木杖的比库在石板上走来走去,而制造很大的噪音。佛陀听见这些噪音时,问阿难究竟是怎麽一回事,阿难告诉佛陀这六位比库的情形。佛陀明白事情的真相后,说人必须体谅别人,不要破坏宁静的气氛,他也告诫比库应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从此以后,佛陀告诫比库不要穿木屐。



第十八品 垢秽品
屠夫和儿子的命运
此刻,你就像枯萎的树叶,死神的使者已经在你的身边,
你即将展开漫长的死亡之旅,却尚未淮备任何的资粮。

为自己建造安全的岛吧!
尽早精进修行,成为智者吧!
若能拂除尘垢与诸烦恼,就能证得圣者的境界。

你的生命即将结束,
开始步向无法中途停止的死亡之旅,
但你却尚未备妥任何的资粮。

为自己建造安全的岛吧!
尽早精进修行,成为智者吧!
若能拂除尘垢与诸烦恼,就不再生死轮回了。 (偈235)

沙瓦提城中有位从事屠宰工作很多年的屠夫。他喜欢吃牛肉,坚持每天的饮食必须有咖哩牛肉饭。有一天,他在前往河中沐浴之前,把要煮给一家人吃的肉摆在一旁。当他离开家后,他的一位朋友劝他妻子把肉卖掉,所以当天就没有咖哩牛肉饭了。他非常生气,就跑到后院去,割下一只公牛的舌头,加以烘焙之后才坐下来吃饭。

吃饭时,他想要咬一口牛舌头,但却咬断自己的舌头,而和那只公牛陷入相同的困境。大量的血从他的口中流出来,使他极度痛苦,又异常愤怒,终于死于非命,并且往生到悲惨的境界。他的妻子对他的遭遇非常惊吓,便劝他的儿子赶快离开家乡,到遥远的地方去,免得这种恶运变成诅咒,降临到他身上。她的儿子就到怛刹尸罗去当金匠。后来,他与老板的女儿结婚,也养育了几个孩子。等孩子都长大后,他才落叶归根,返回沙瓦提城。他的儿子们都是佛陀的虔诚信徒,所以非常担心他们的父亲,因为他的一生中没有做过任何的善行。

有一天,他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家中应供。供养之后,他们告诉佛陀:「尊者,我们是以父亲的名义供养佛陀和比库的。请您慈悲的向他说法,使他了解佛法。」

佛陀就向他们的父亲开示:「你渐渐老了,你的身体像枯萎的叶子,现在,你必须为未来的生命做淮备,建立奉献和修行的生命方式,做个有智慧的人吧!」

察觉到世间生命无常,并且正念现前思考佛陀的告诫后,这老人证得了初果。


供养圣者的婆罗门
智者应该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去除精神的烦恼,
就像金匠去除金子的渣滓。 (偈 239)

有一次,一位婆罗门看见一群比库在整理袈裟,淮备进城化缘。他发现到有些比库的袈裟碰到草地上的雨露而沾湿了,他就清除草径,除掉那些草,第二天,他发现有些比库的袈裟直接碰触到光秃的地面而弄葬了,他就用细砂铺在路上。后来,他又发现比库在大热天时会流汗,而在下雨天时身体会被淋湿,于是就在比库进城化缘前聚集的地方建立一间休息的房舍。

房舍建好时,他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接受供养,并且说明自己如何一步步地完成他的善行。佛陀说:「婆罗门啊!有智慧的人一点一滴的完成善行。同时,慢慢地,但持续不断的去除心中的烦恼。」


往生成昆虫的比库
恶业使做恶业的人堕落恶趣,
如同铁鏽从铁块中长出来,却反而腐蚀铁块。 (偈 240)

帝沙是沙瓦提城的比库。有一天,他获得一些很好的袈裟而显得非常高兴。他想要在第二天就穿上它们。但当天晚上,他却去世了。由于对这些袈裟不当的执著,他竟然往生成一只昆虫,并且住在这些袈裟的褶层内。因为没人可以继承他的遗物,其他比库决定把这些袈裟分给大家。当他们正淮备分袈裟时,这只昆虫非常愤怒,大声哭吼著:「他们在损毁我的袈裟。」

这时候,佛陀透过神通力量,听见它的哭叫声,便建议比库们七天后再处置这些袈裟。第八天,原属于帝沙的袈裟就分给其他比库。

佛陀事后解释为什麽要如此建议:「帝沙在临终时,执著于这些袈裟,所以他往生后的前几天,先变成昆虫,并且住在这些袈裟里面。当你们要处理那些袈裟时,他非常痛苦,就在袈裟内跑来跑去。如果当时你们真的处理掉那些袈裟,他绝对会因为对你们的极端痛恨,而往生到更苦难的境界去。现在,由于他以前的善业,他已经往生到幸福的境界了,我才允许你们处理这些袈裟。比库们!执著是非常危险的,就好像铁鏽腐坏本来的铁块一样,执著也毁灭一个人,使人堕落到更差的生命形态去。比库不应该沉溺或执著于四食,因为执著会延缓一个人修行的进步。」

打诳语的比库
经文不常唱诵,容易遗忘,房屋不经常照顾,容易腐坏,
怠惰会破坏美丽,放逸是护卫者过失的原因。------241偈

        沙瓦提城的人经常赞歎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比库的说法。有一次,拉鲁达伊听见他们的赞歎后表示,如果他们也听他说法的话,一定也会赞歎他。人们就邀请他说法,但他站在讲台时,却不知如何说,他请其他比库先说法,之后他再说法,但接连三次,他都无法开口说法。

        这时候,信徒们已经耐心尽失,而严于申斥:“你这大笨蛋!我们赞歎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时,你大言不惭地说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的说法,现在你怎麽不也说法啊!”拉鲁达伊颜面尽失地离开。

        佛陀知道这件意外时,说:“拉鲁达伊对佛法所知不多。不知道经常複诵经文,也记不住任何经文。由于不複诵所学的经文,他对这些经文就愈来愈生疏了。”



妻子有外遇的男子
邪淫是女人的污垢,吝啬是布施者的污垢。
不论今生或来世,所有的恶业都是污垢。------242偈

比库们!无明是最污秽的污垢,你们应当去除无明,成为无垢比库。------243偈

一名男子的妻子与人私通。他感到惭愧,而回避所有的朋友,甚至也远离佛陀。过来一阵子,他又去向佛陀顶礼问讯。

佛陀明白他前阵子不曾前来的原因时,告诫他:“弟子啊!不知羞耻的女性像河水、马路、酒店、公共休息的房舍或路边的茶水,各式各样的人都可以使用它们。事实上,举止随便,不贞的女子必定自我毁灭。”

行医的比库
不知羞耻,卤莽如乌鸦,
诋毁他人,粗暴邪恶的人,生活随便。(偈244)

知所惭愧,清淨不染,
谦逊,清淨观照察觉的人,生活戒慎。(偈245)

小沙儒比库懂得医药病理。有一天,他看完一位病人后,在回去的路上遇见沙利子尊者,他向尊者说自己医疗后,得到非常美味的食物做为医疗的报酬。他请沙利子尊者与他分享这些美味。但沙利子尊者一言不发地离他而去。沙利子尊者之所以不接受小沙儒比库的食物,是因为小沙儒比库违犯比库「不可因为个人利益而从事医疗行为」的戒律。

佛陀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说:「比库们!无行比库的身、口、意不清淨。同时,傲慢得像只乌鸦。他会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舒适的生活。相反的,知羞耻的比库,日子艰困。」


守戒不容易
杀生、妄语、拿非份之物、邪淫、酗酒的人,
当下自寻恶报。 (偈246, 247)

善良的人啊!恶念难于调御,
所以不要因贪婪与邪恶,
而使自己长期受苦报。 (偈248)

有一次,五位在家信徒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持戒,他们各自守五戒中的一戒,每个人都说自己所守的戒最难遵守。因此争论不休,他们就向佛陀报告他们各自的见解,佛陀告诫他们:

「你们不应该认为那些戒简单或微不足道,遵守戒律会使你们幸福美满。不可看轻任何戒律,所有戒律都难于遵守。」



嫉妒的心不得安宁
人应出于信仰和喜乐而布施,嫉妒别人获得饮食的人,日夜不得安宁。 (偈 249 )

如果连根拔除这种嫉妒心,日夜都安宁。 (偈 250 )

年轻的帝沙比库有个非常坏的习惯,就是蔑视他人的善行。他甚至批评著名的布施者如给孤独长者和维沙卡。他更吹嘘说,他的亲戚都非常富有,而且像水井一般,任何人都可以前去汲水。听他这麽说,有些比库心下怀疑,就想一探究竟。

他们就到他的家乡去调查,结果发现他的亲戚都很贫穷,帝沙所说的全不实在。这些比库就向佛陀报告,佛陀因此说:「比库若因为别人接受礼物和供养,而心生不快,永远无法证得清淨止观。」
  


精神不集中的信徒
没有任何火比得上贪欲,没有任何执著比得上瞋恚,
没有任何系缚比得上愚痴,没有任何河流比得上爱欲。------251偈

        有一次,佛陀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讲授佛法时,大众中有五位在家信徒。其中一位坐著睡著了;第二位用手指头刮地上;第三位,用手摇树;第四位仰头向天;只有第五位专心恭敬地听佛说法。阿难尊者看见他们不同的行为举止时,告诉佛陀:“世尊,你在说法时,这五人之中只有一位专心听讲。”阿难也向佛陀叙述其他四位的举止,并且请教佛陀,为什麽他们有这种表现呢?

        佛陀说,这是因为他们无法改变旧有的习气。在过去世时,第一位信徒是一条蛇,因为蛇总是卷曲著身子睡觉,所以才会在听闻佛法时睡觉;刮地的信徒在前世是地下生物;摇树的是只猴子;仰头向天的是星象学家;专心听法的人则是学识丰富的婆罗门。

        佛陀接著说:“阿难!记住!人必须专心听讲才能了解佛法,而且很多人不了解佛法。”

        “世尊!碍障人们证悟佛法的是什麽?”阿难进一步发问。

        “阿难!贪、瞋、痴障碍众生证悟佛法。众火中,欲望之火最是厉害,贪欲永不止息地灸烧众生。”


富翁
看见别人的过失很容易,看见自己的过失则很难;
揭扬别人的过错,像扬弃糟糠,
但隐匿自己的过错,却像狡猾的家禽躲藏起来。(偈252)

有一次,佛陀到盎嘎国和优塔卢弘扬佛法时,来到跋提城。他透过神通,知道城中巨富泯兔家人,包括他本人、妻子、儿子、媳妇、孙女和僕人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泯兔本人曾在家中后院发现大堆等身高的金羊雕像,人们因此称呼他泯兔(巴利文的意思是公羊)富翁。

泯兔家人听说佛陀来到跋提,就前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证得初果。泯兔告诉佛陀,在他们前来听法的路上,一些苦行外道批评佛陀,并且试图说服他不要前来听佛陀说法。佛陀回答他:「弟子啊!夸大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错误视若无睹是很自然的现象。」

佛陀接著说明泯兔的前世。佛陀说在某一世时,泯兔捐献兴建一座精舍和集会用的厅堂给咖沙巴佛。而在另一世时,他是巴拉纳西的富翁,那时候,当地发生饥荒,他把自己仅剩的食物供养一位独觉佛。由于这供养,他煮饭的锅罐奇迹似的装满了米。


挑剔的比库
挑剔别人的过错,容易忿怒的人烦恼增长,
同时,离究竟断惑的境界还很遥远。(偈253)

优哈那珊尼比库老爱挑剔别人,说别人的不是。众多比库就向佛陀报告。

佛陀说:「比库们!如果挑剔别人的错误,是为了教导对方正确的方式,这种挑剔不是恶意的行为,不需要加以谴责。但如果老是挑别人的毛病,数落他人不是,只是出于轻蔑和恶意,这种人无法获得禅定。他无法了解佛法,烦恼会在他心中滋长。」


四处云行的苦行者
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
世间人执著诸邪见,如来则不。 (偈 254)

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
五蕴无常,诸佛坚定,不随境转。 (偈 255)

四处云行的苦行者须跋陀罗在拘尸那罗时,听说佛陀当天晚上就要般涅槃了。他曾经向不同宗教的负责人请教三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答案都无法令他满意。虽然尚未请教过佛陀,但他觉得只有佛陀才能回答他的问题,于是急忙前去面见佛陀,阿难尊者却希望他不要去打扰佛陀,但佛陀听见两人的对话后,同意接见他,须跋陀罗就向佛陀请教三个问题:

1. 天空是否有轨迹?

2. 佛陀教法外可否找到圣者 ?

3. 有没有不是无常的缘起法?

佛陀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第十九品 法住品
收受贿赂的法官
卤莽处事的人不公正,智者应该辨别是非邪正之后,才下判断。 (偈 256)

有智慧的人不卤莽从事,反而依法断事,护持正法,所以又是守法者。 (偈 257)

有一天,几位比库在沙瓦提城化缘后,正要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路上,天下大雨,他们就在法庭的大厅避雨,却看见几位法官当场收取贿赂之后,任意裁决案子。回到精舍后,他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比库们!法官如果在断案时受到金钱的影响,就不是遵守法律的公正法官。但如果能聪明地评估证据,然后公正断案,就是遵守法律、公正的法官。」


愚人才会骚扰别人
多言的人,不一定就是智者;只有寂静、无敌怨、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是智者。 (偈258)

有一群比库不管在精舍或村落里,总是在进食的时候惹事生非。有一天,他们羞辱一些沙马内拉,并且夸口道:「注意!只有我们才是聪明的,有智慧的!」他们接著把精舍搞得乱七八糟,然后扬长而去。

佛陀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后,说:「比库们!多话、辱骂或威胁他人的人没有智慧。只有内心不怀恨意,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有智慧(注)。」

注:佛法中,「慧」是洞澈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正确知见。又分为三种慧:
1.「闻所成慧」:听闻而得的智慧。
2.「思所成慧」:思惟而得来的智慧,西方实证科学就是这种智慧。
3.「修所成慧」:禅修所证得的高级智慧。这种智慧胜过纯粹的逻辑推理。
「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它是八正道的第一项(正见),七觉支之一,四神足之一,五力之一,也是五胜根之一。慧具足才能够清静,证得究竟解脱。



知识不等于领悟
经常说法的人,不一定就是精通佛法的人;虽然听闻的佛法不多,但却能心领神会、如法奉行的人,才是精通佛法的人。 (偈259)

沙瓦提城附近的果园里住著一位名字叫伊咕达那的比库。虽然他只能熟记一首佛陀无问自说的偈,但是他彻底明白其中的法义。只要有机会,他就劝别人修习佛法,并且诵这首偈语给人听。每次他诵完偈语之后,森林里的守护精灵就很热切地鼓掌称赞他。有一次,两位娴熟三藏的比库在众多比库的陪伴下,前来他停留的精舍,他就邀请他们分别说法。这两位比库问他在这麽偏僻的地方,会有很多人愿意来听法吗?他告诉他们,甚至森林里的精灵都会在每次说法后,鼓掌称赞。

于是这两位比库轮流说法。但结束时,森林里却静悄悄的。他们十分困惑,怀疑伊咕达那刚才所说的话。但伊咕达那坚持说精灵会来听法,并且鼓掌赞歎,他们就要他亲自说法。他便用扇子遮在身前,然后背诵佛陀的偈语。背诵后,精灵一如往常地热切鼓掌赞歎。陪伴他们前来的比库们看见这种情形后,认为森林里的精灵对伊咕达那比较友善。

比库们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我不认为多闻且经常说法的人就对佛法有正确的知见。相反的,懂得不多,只知一首偈语,但完全了解四圣谛,经常正念现前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人。」

年龄不是判断的标淮
上座 (译注),不是因为头发灰白;
只是年岁增长的人,不过「年齿徒长」而已。 (偈 260)

明白四圣谛与正法、不杀生、戒行具足、调伏欲望,
去除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上座。 (偈 261)

有一天,一群比库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问他们,进来的时候,有没有看见一位上座?他们说没有,但却瞥见一位沙马内拉。

佛陀说:「比库们!那不是沙马内拉,而是上座。我不因为人的岁数大就称之为上座,任何人究竟明白四圣谛,而且不伤害别人,才是上座。」

译注:「上座」即「长老」。


虚张声势
妒忌、悭贪和虚伪的人,即使有辩才,相貌堂堂,也不是善良的人。------262偈

连根拔除烦恼的智者,是真正善良的人。------263偈

        僧团的惯例规定年轻的比库和沙马内拉必须服务他们的老师。服务的范围包括洗涤、染袈裟和其它细微的工作。有些比库羡慕资深比库能享受这种服务,也希望有如此的待遇。他们就向佛陀建议,让这些年轻比库在接受资深比库的授课和督导之后,也接受他们的指导。

        佛陀知道他们的动机,断然否定,并且劝诫他们:“比库!虽然你们可以侃侃而谈,但我不认为你们发心善良。发心善良的人遵守梵行、不贪,而且不作恶业。”



好辩的比库
一个人即使剃除头发,但若破戒,妄语,仍不是比库。充满欲望和贪爱的人,怎麽可能是比库呢?------264偈

究竟熄灭所有大小恶业的人,才是比库。------265偈

        哈达卡比库喜欢和人辩论。若他屈居下风,就继续挑战对方,并约定在另外的地方和时间再辩论。他每次都会提前抵达,然后说对方没来是承认失败的表现。他往往接著夸口说:“看啊!那些蠢笨的人不敢来和我辩论,他们都被我打败了。”

        佛陀知道后,劝诫他:“比库!你怎麽会有这种行为呢?比库虽然剃除三千烦恼丝,但若如此夸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是不恰当的。只有彻底去除恶业和骄傲的人才是比库。”

谁才是比库
只知向人乞讨的人不是比库 (注1),
只有持戒的人才是比库, 而不是只知向人乞讨的人. (偈266)

超越善恶业,勤修梵行,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
才是真正的比库 (注2)。 (偈267)

从前有一位婆罗门习惯向别人化缘。有一天,他心里想著:「一般认为化缘为生的人就是比库。那别人也应该以比库称呼我。」有这种想法后,他就向佛陀说,应该称呼他比库。佛陀说:「婆罗门!如果有人只知化缘为生,我不称呼他为比库。邪见、行为不正的人不是比库。只有察觉五蕴无常、苦、无我的人,我才称呼他为比库。」

注1:「比库」字面的意义是“乞讨的人”,但比库并不乞讨,比库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化缘。人们布施什麽,比库就吃什麽。
注2:只知化缘,而不持守全部比库戒律的人,不可称之为比库 。


沉默不代表智慧
愚痴无明的人虽然默默不语,仍然不是牟尼(智者),
智者如同手拿天平的人,受持善法而舍弃恶法,
是真正的智者。
也因此,是明了内外五蕴的智者。 (偈268/269)

一些不是佛陀信徒的苦行者在接受供养后,会对布施者说些赐福的话,如:「愿你 们远离危险,祝你们兴旺,财源滚滚来,愿你们长命百岁。」相反地,佛陀的弟子比库 们在接受供养之后,却默默不语。这是因为佛陀证悟以后的前二十年,要他们如此的。 当时的人就加以比较:「苦行者祝福我们,而敬爱的比库却什麽也没说。」

很多比库向佛陀反应这件事,佛陀从此要所有的比库在接受信徒的供养之后,也要 说一些适如其分的祝福。从此以后,大众在供养之后,也能够听到比库们适当的祝福 , 而心满意足,并且建立信心。但另有其他的苦行者则讥讽地说:「我们严格遵守牟尼的传统,保持沉默,而沙门苟达马的弟子则在公众场合讲说法义。」

听到这种蔑视的话后,佛陀说:「比库们!有些人沉默不语是由于无明和胆怯,有 些人则是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深奥的知识。只知保持沉默的人不是牟尼,只有克服恶业的人才是牟尼。」


人如其名
杀生的人不是圣者,
不害有情众生的人,才是圣者。(偈270)

渔夫阿利亚住在沙瓦提城北边的城门附近。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阿利亚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在化缘后回精舍的路上,和众多比库走到阿利亚钓鱼的地方。阿利亚瞥见佛陀时,放下钓鱼竿,走到佛陀身边。佛陀就当著他的面,询问所有比库的名字,最后佛陀也问他的名字。他告诉佛陀他的名字是阿利亚。

佛陀告诉他,他名字的意思是圣者,但圣者不伤害任何众生,而他却夺走鱼的生命,实在有辱他的名字。他明白佛陀鼓励他放弃杀害众生的生活方式,更要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关怀 (注)。

备注:追求解脱的人绝对不可杀害任何生命,不管其生命多麽小或卑微。一切众生必需绝对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与宇宙究竟和谐。当今的自然保护理念和运动与此一理念相应。


证阿拉汉果甚难
比库!尚未证得阿拉汉果之前,千万不可因持戒、苦行、多闻、证禅定、独居僻静处,或因“我享受凡夫所不能的出家乐。”而心生满足。------271/272偈

        有一次,一群比库戒行严谨,他们之中有些比库严格奉行苦行,有些则已经证得阿那含果(不还果),他们认为既然已有这些成就,要进一步证得阿拉汉果很容易,有了这种想法之后,他们就去面见佛陀,佛陀问他们:“比库们!你们证得阿拉汉果了吗?”他们说他们已经修行到某一程度,所以要证阿拉汉果并不困难。

        佛陀告诫他们:“虽然你们戒行严谨,或者已证得阿那含果,但你们不可因此自满,并且认为只差阿拉汉的境界一点点而已。除非你们已经彻底去除烦恼,否则绝对不可认为自己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9:00 , Processed in 0.22376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