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76|回复: 1

[其它] 净公上人:无量寿经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6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量寿经介绍  (共一集)  1992  美国UTD大学  档名:02-017-0001

  诸位同学,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非常希有的因缘,给诸位介绍《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佛教净土宗所依据的第一部经典,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首先我们要说明的,就是对于本宗的认识。这个法门与经典,不但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公认的「难信之法」,佛在许多经典也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法门很难相信,可是修学是最容易的,所谓是难信易行,这么一个法门。

  佛教在中国,形成了大、小乘十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在中国唐朝中叶以后衰没,在中国发扬光大的是大乘佛法。我们知道大乘一定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没有小乘怎么可以修学大乘?中国佛教的特色是儒家与道家代替了小乘。儒、道在修学精神方面来讲,实在超过小乘的思想。中国从前学佛的人,几乎都有儒学与道家的基础,所以小乘佛法就可以不必学,直接就修学大乘。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不但把儒、道,可以说把整个中国固有文化舍弃,没有这个基础就一下进入大乘,多少人以毕生的精力得不到结果。

  所以看看古时候,像《高僧传》、《居士传》,这些诸山山志,我们都觉得古人修行证果好像神话一样。他们接触佛教,绝大多数是在三年到十年的时间,就可以有很大的成就。大的成就确实是证果,小的成就也是得禅定、得开悟,禅定与开悟可以说是非常普遍。为什么我们今天以这么多的人数、这么长的时间来修学,不要说证果,也不要说开悟,连禅定都得不到?禅定是佛教里最浅的功夫,最浅近的功夫都得不到,那这个修学是全盘失败。净土宗也不例外,只是说法不一样。净土宗讲证果,一心不乱就是证果,功夫成片就是禅定、开悟,可是今天修净土的人连这个境界也达不到,已经是很难看到。这是我们要认真去检讨,要明了的。所以佛法的修学,说实在话,还是要走从前的老路子才是办法。

  现在新式的求学方式,就是以古人一般讲法,勉强来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这是为道,不是为学。把「为道」的目标用「为学」的手段去求取,这是不可能达到目的,这总得要觉悟、要认识。「为道」与「为学」不相同。为道、为学用现代话来讲,为学就是求一般的常识,这是你学得愈多愈好,所谓是博学多闻,古人常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为学。为道的目的不在此地,特别是佛法讲得非常清楚,它讲戒定慧三学,三学以定学为枢纽,戒学是手段,慧学是目的,目的是开智慧。

  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不是从多闻来的,多闻是见识不是智慧,见识广不代表智慧高。那智慧究竟是什么?智慧是非常正确的判断,没有丝毫错误的判断。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无论大、小团体,领导的人要智慧,被领导的人要博学、要见识,见识广,提供许多的方案,提供许多的意见;领导的人只要头脑清净,看看大家这些方案、意见,哪一个好,他能够选择,这是智慧。像唐太宗的两位助手,「房谋杜断」,房玄龄的智谋、主意很多,杜如晦头脑很清净,他能够决断。这是唐太宗两位非常得力的助手,一个是有真正智慧,一个是常识丰富。

  我们明白这个事实就晓得学佛是要学定,所以佛法,无论是大、小乘佛法,没有不注重禅定的。小乘里面所修的四禅八定,九次第定,这才证阿罗汉果。大乘佛法里面讲禅定讲得太多,不仅禅宗修禅定,不管哪个法门都修禅定,因为离开戒定慧三学就不是佛法。因此,佛教虽然分十个宗,许多的派别,我们常说法门无量,又说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尽管不相同,目标方向是一致的,统统修定。修定的方法不一样,像净土宗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定;方法不相同,目标是一样的。我们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得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

  本经经题就讲得很清楚(这是这部经的好处),把我们修学的目标、境界、方法,统统在题目上就标出来。我们所求的就是「无量寿」,无量寿并不只是代表寿命很长,当然寿命很长是其中之一。无量的范围包括非常广泛,没有一样不是无量,所以佛在经上用两个名词作为代表:一个「无量寿」,一个「无量光」。寿代表时间,光明代表空间,整个时空所包括的都在「无量寿」这三个字之内。所以这三个字可说是一法都不漏,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寿命,都包括,这是我们要求的目的。我们也可以说无量的幸福、无量的圆满,目前人人所期望的就在这个名词包括之中。无量寿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无量寿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

  「庄严」是现相,我们今天讲的美好,美好到没有丝毫缺陷,这是庄严,在阿弥陀佛国土里就称为极乐世界,庄严就是极乐的意思。从个人身心、生活,一直到我们的大环境、大宇宙,没有一样不是美好的,这里面找不到丝毫欠缺,这才叫庄严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美满幸福的生活。那要用什么方法来求?下面跟我们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是定,觉是慧,如果我们用戒定慧三学来配,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戒定慧三学都在其中。可见得这个经题实在非常圆满,体、相、用这三方面完全具足,目标、形相、方法全在一个题目之中。

  由此可知,我们学道、学佛、学净土,净土是心净则土净,在我们修学最重要的就是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我们现在的心清净吗?以佛法的标准,我们有念就不清净。这个念是妄念,有妄想就不清净,有分别就不清净,有执着就不清净,有烦恼就更不清净。什么是烦恼?七情五欲,换句话说,你有感情就不清净,这个事情麻烦大了。情就是染污,就是执着,这东西要不得。佛给我们说的,我们跟佛为什么不一样?就是我们有感情,佛没有感情。实在讲,佛并不是无情,你要把佛称作无情,那你看错了。佛叫做慈悲,慈悲是什么?慈悲是理性的感情。他感情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他的感情不迷,我们凡夫的感情是迷惑颠倒,凡夫的感情建立在妄想上,它不是在理智上。妄想常常会变,所以感情也就常常变,于是这个感情是假的不是真的,虚情假意。

  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感情都靠不住,不要说别人对我们的感情,我们要觉悟,逢场作戏,不要当真,我们自己对别人也是假的。今天跟他好了,明天又恼了。好得不得了的时候结婚,结婚十几年,小孩都养几个了,现在要离婚,这成什么话?可见这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们不被别人欺骗不算本事,不被自己欺骗才是本事。自己会欺骗自己,这叫凡夫。诸佛菩萨最了不起的就是自己不骗自己,也不骗众生,但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自己不欺骗自己,就是一个觉悟的人。这是佛教我们怎样自己不欺骗自己,这很重要,所以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圣人顶多教我们不要欺骗别人,没有讲到不要欺骗自己,不要被自己欺骗了,还没有讲到这一层,佛法教我们这个本事,这是真实的智慧。所以心要清净,清净就是戒律,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平等」就是定。像水一样,不起波浪的时候,定,水平了;不平的时候它起波浪,起波浪的时候不定。所以处事待人接物要用平等心。「定」在哪里?定在日用平常之间,而不是在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有了定,腿子放下来,定就没有了,这个定没用处。所以佛法讲求的定是应用在生活上,正是大乘经上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行是走路,站在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都在定中。所以什么叫定中?心平等,于一切法里面无有高下之心,再说个简单明白好懂的话,就是于一切法没有执着,我们心就平等。一有执着,心就不平等,一有我要怎样怎样,不但不平等,心也不清净。

  一个修道人跟世间人相处,世间人说我要怎样怎样,这修道人随缘,你要怎样都好。有智慧的人只守原则,方法都可以变更的。譬如这个讲堂的目的是我们能在此地讲演,里面一切座位排设那是小事情,你说这么排,很好;我要斜着排,也好。不管怎么排,我这个讲演效果都可以达到,何必一定要固执?所以佛教我们两句非常重要的话,这是大乘菩萨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有两愿,「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要不能顺众生,你不能随喜,你的清净、平等就很难成就。这是真正功夫,真实的受用,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真修行,不能不注意。

  这桩事情不但佛法讲求,连孔老夫子教学生也着重「四勿」,意思跟佛法没有两样,就是恒顺、随喜,一切放下,不要坚持自己的主张、意见,只要大方向、大目标没错,小细节可以随缘,这样一来,与大众相处皆大欢喜。凡夫,满了他的意思,智者的目标也达到,这是真正的智慧,真实的学问。诸位如果读历史,你看自古以来那些成功的大人物,那都有智慧;没有智慧,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不可能有成就,有成就是很有限的小成就,不可能有大成就。由此可知,智慧重要。

  过去儒家所求的和佛法所求的都是以智能为主。智慧决定是从禅定当中得来的,也就是说(觉就是慧)觉而不迷一定从平等得来的,平等一定从清净得来的,所以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非常重要。清净平等觉也就是无量寿佛的别号,我们就可以知道无量寿佛这个名号是从体上建立的,清净平等觉是从他修行方法上建立的。他怎样成为无量寿?因为他修清净平等觉。所以在其它法门,关于目标、现相、修学方法,没有像这部经在经题上标示得这么清楚,这是非常难得的一部好经。经题大意简单介绍到此地。

  这部经怎么来的?我们先就事论事,我们不从理上说,我们从事上说。我们现在念的会集本是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编的。民国二十一年,他开始做这个工作,他闭关三年完成这部经的稿子。他依据《大藏经》里面保存的五种《无量寿经》的原译本,这五种原译本,我看你们桌上有《五经读本》,都在这里面。他把这五种本子仔细的去校对,重新编排,重新组织,成为一个新的本子。五种本子详略不同,有的本子对这桩事情讲得详细,那桩事情省略没讲,所以必须把五种本子合起来看,才能看到《无量寿经》完全的面貌。但是在从前,这五种本子统统能看到的人不多,为什么?没有单行本流通。

  所以在从前想看这五种本子只有去看《大藏经》,而《大藏经》的数量在过去大陆非常缺乏,必须是有相当规模的寺庙,大概里面住众有二、三千人以上,可能有一部《大藏经》,一般小庙没有。《大藏经》不是普通人能够买得起,尤其是中国从前的《大藏经》,像折本一样,那个折迭的本子,字也是那么大,一部《大藏经》大概要放我们这个房子满满一房间。不像现在印刷字小,把它缩成很小,现在一部《大藏经》精装一百册,摆起来没有多少。所以从前专门建筑藏经楼,一个楼藏一部《大藏经》。你说这个本子多希有,不容易见到。

  即使到近代,印刷术发达,尤其做到照相制版,非常方便,但是这个经本依然没有单行本流通,还是要从《藏经》里去找。《藏经》在目前虽然价格很便宜,一般人都可以买,实在是很不方便。所以我们为了提倡这部经,把《大藏经》里面五种原译本,以及历代的会集本,加上这个本子,总共九个本子,统统印在一个册子上,大量流通,希望有兴趣研究净土宗的同修们能够人手一册。这是我们现在人比古人的福报大,古人想都不敢想。

  再给诸位说,像过去在台湾,大家知道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弘扬净土,我们要问问这九种本子的《无量寿经》,他看过几本?据我所知道的,他只看过五本,这五本不是原译本,原译本他只看过一本,康僧铠的本子。夏莲居的本子,他讲过,这当然没有话说;王龙舒的本子,他看过;彭际清的本子,他看过。这四种本子我晓得,因为他都曾经说过。至于魏源的本子,他有没有见过,我就不知道,就很难说了。因为魏源的本子在台湾很少流通,很不容易见到。出家人当中,基隆八堵海会寺的道源老和尚,一生也是标榜净土,他一生也只看过四种而已。由此可知,这些毕生弘扬净土的人,九种本子几乎一半一生都没见过,我们今天本子摆在面前,统统能够看到,这很难得。在古人,实在讲,这叹为希有。

  所以夏老居士根据五种原译本重新编辑,而且把它标目,每一段标一个题目,使我们看到非常的清晰。他为什么要编辑这个本子?这就是刚才说过的,这五种原译本的详略不同,内容不一样。为什么内容不一样?古人根据经典仔细研究,发现翻译的人所根据的原本不一样,就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本不一样。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每一种经一生只讲过一次,没有听说讲过两次的。所以传到中国来的梵文经典,虽然有很多次的翻译,内容大同小异,像《金刚经》有六种译本,大同小异,《弥陀经》两种译本也是大同小异,可见原本是一个本子。唯独《无量寿经》的原本,古人的判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所以翻译的时候,里面内容不同。这就证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无量寿经》是多次宣讲,不止讲一次,这很希有,这个发现非常难得。而且还有一个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唐译的《大宝积经》里面也有「无量寿」这一会,这是非常明显。佛在《大宝积》这一系列讲座里面曾经讲过《无量寿经》,足以提出有力的证据,释迦牟尼佛这部经是多次宣讲。多次宣讲,换句话说,这部经在佛说法四十九年当中,三百余会里面,它有它特殊的重要性,否则不可能多次宣讲,因此才有会集的必要。

  最初有会集的构想,而且开始做这个工作,是宋朝的王龙舒(王日休),第一个会集的人是他。他所会集的本子确实比原译本的文字华美,内容也相当精彩,遗憾的是他一生当中只看过四种不同的本子,唐译《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这个本子王龙舒没见到。你就想到过去要把《无量寿经》各种版本统统搜集起来看过一遍,这是何等的不容易。以王龙舒居士的身分、地位、财富,都没办法把本子搜集完全,何况别人。这是他所会集的缺了一种原译本,这是美中不足。同时他还有一点毛病,在取舍上不太妥当,这是被后人批评的。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把原文的字改了。当然在他改是没问题,他改得更好,因为他佛学程度够,国学基础也够,他来改没问题,但是这个例子不能开。开这个例子,你改没问题,后来的人没有你的学问,也没有你的修养,看到这部经他看不懂,认为这个地方不大通,他随便改一改,张三改一改,李四改一改,改到后来,这部经就不能读了。所以在他是可以,但是这个例子决定不能开。

  你认为字句不妥当,你可以在旁边注一注应该做什么字样,这可以,不能改动经文,因为他不是翻译。翻译的文字自己可以斟酌,现在是会集,会集就要忠于会集,人家译的一个字都不能改,这才叫真正负责任。所以他有这三个弊病。王龙舒居士的本子也收在《大藏经》里面,流通很广。你看明朝莲池大师所注的《弥陀经疏钞》,里面引用的《无量寿经》,几乎一半都是用王日休(王龙舒)的会集本,可见他的本子的确是有价值。

  因为王本美中不足,所以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做了一个节本,这个节本做得虽然是很好,还是不足,为什么?五种原本他只取一种,另外四种他都没有,他只取康僧铠的本子。换句话说,文字上修饰一下,繁杂的地方删掉,它是康僧铠本子的删节本,所以也不圆满。另外四种本子里面很多重要的东西,他的本子上都没有,这也是很大的缺点。

  到清朝晚年,咸丰年间出了一位魏源居士(魏默深居士),他是湖南人,这个人很了不起,真正是我们净土宗的大德。他大概看到前面两种本子都是美中不足,所以他发心再编一会集本,自己以为是《无量寿经》的定本。确实,他是五种本子都看到了,这个会集本的内容确实超过王龙舒、彭际清,但是还有毛病,这叫文人的习气,大概是没有留意,也是把原文的字改了几个,所以被近代印光大师严厉的批评,印光大师劝人不要看,不可以随便改经,《文钞》里面都有。这桩事情在本经前面两篇序文,尤其是梅光羲的序文,写得很清楚,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对于这个事情的经过写得更详细。

  这才引起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重新会集。古人所发生的弊病,他统统免除了。所以这个本子,我们用五种原译本比对来看,确实他没有改一个字,每一句、每一字都是五种原译本的原文。很可惜,他这个本子出来了,印光大师已经往生了,如果印光大师看到这个本子,也许会点头,这可以流通,因为他没有改经。这个本子出来之后,佛门四众同修都相当赞叹,尤其是台湾的道源法师、忏云法师,都是大家非常崇敬的两位老法师,这两位老法师都是慈舟法师的学生。慈舟法师在夏老居士的本子印出来之后,他在济南讲过,就用这个本子讲,而且还作了科判批注这部经。这个科判是慈舟法师在民国二十几年讲的,北京黄念祖老居士手上有一份,最近抄了一份寄给我,所以我现在在台湾把慈老的科判附印在经后面。

  从慈老科判上来看,他所看的是夏老居士的初稿,初稿里面只分三十七章,现在我们这部经分四十八章,它分三十七章,所以从慈舟法师科判里面可以看到本经当时会集的面貌。现在是经过好几次修订,这个本子才是定本。最初印出来的是在民国二十五年,慈舟老法师所用的本子是民国二十五年那个本子,所以总共分为三十七章,不是现在的四十八章,但是内容是完整的。以后夏莲居老居士重新再分,里面还有些经文是初版没有的,以后又会集又增加了一部分,但增加的不多,因为增加的文字我们在科判里面看不到,就晓得有一部分是增加进去的。这个科判我们得到之后,虽然没有见到初版的本子,大致上我们也能够了解初版的情形。这是我们从事相上说明这个本子的来源。

  再从理上来说,就显示出这部经在整个佛法的地位是殊胜无比。古大德曾经做了一个比较,唐朝时候的这些高僧大德们,这在黄念祖居士的批注里面有引用,古大德们较量众经,认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是《华严经》第一,这是大家公认的。它有最圆满的理论,有最精密的修学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实际在生活上做出来给我们看。连近代方东美先生,这是中国近代的大哲学家,他对于《华严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华严经》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好的一部哲学概论。所以他晚年在台大、在辅仁博士班里就是讲「华严哲学」,就是用这部经来做教科书。我跟方先生二十多年,在台北的时候,我们有时间是常常在一起,他在《华严》上确实是得很大的受用。

  古人讲,如果《华严》跟《无量寿经》做一个比较,《无量寿经》是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日本道隐法师,唐朝时在中国留学很有成就的一个人,他说《华严》、《法华》只不过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这个话说得在我们一般人听到好像过分,实际说得有道理。由此可知,《华严》、《法华》是引导我们进入《无量寿经》,《无量寿》才是佛讲经说法度众生真正的目的。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主要就是讲《无量寿经》,这是他主讲的,其余一切经都是附带的,都是种种善巧方便诱导我们会归到《无量寿》。我们从这个地方才真正认识净土宗,才认识这部经殊胜无比。

  我对于道隐法师这句话是深有同感,为什么?我对于这个法门的认识、契入,实在讲确实是从《华严》、《法华》引导入进来。我最初学佛,实在讲也相当执着,对于净土宗总是不大相信,认为这个宗派所依据的经典很少,五经一论,只有六样东西,总感觉太少,以为它的理论不圆满,它的方法也并不怎么可靠,就有这个错误观念。虽然从前李老师苦口婆心的劝我,我还是很难相信,真的是难信之法。从民国六十年,我在台北讲《华严经》,《华严经》一直讲到现在都没停,讲了差不多十八九年。而是在讲《华严》里面,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华严经》里面代表的人物是普贤、文殊、善财童子,我就想到这三个人学的什么?仔细把《华严经》再详细看了一看,原来这三个人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一发现使我感觉到非常惊奇,然后再仔细看五十三参,原来统统是讲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所以道隐法师讲《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的导引,没错,我就是它导引进来的,所以他说这个话我深有同感。我要不是那样详细的讲解《华严》、《法华》,这部经我没办法起信。

  以后在《华严经》五十三参看出门道,原来善财童子就是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他出来参学,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一切宗派,无量法门,念佛人如何对待那么多宗派,那么多法门,在这里面修一心不乱,在这里面增长无量智能。一心不乱,无量智慧,就是戒定慧三学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究竟圆满,这是从《华严经》上得到的结论,何况后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太明显,不是偶然的。

  所以我认识这部经,知道这部经在整个佛法的重要性,是从《华严》、《法华》得来的。差不多是二十多年的时间才认识这个法门,肯定了这个法门,所以我把其它的经典都舍掉了,也同意莲池大师所讲的一句话,我没有怀疑,我认为他说得很对。莲池大师说,这是他晚年说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他不要了,「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他老人家最后选择的,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其它的我统统不要了。我对于他老人家这两句话,我知道他是彻底觉悟,完全觉悟。他为什么不要?诸位要晓得,《华严经》上,这是最高的境界,《华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什么?原来就是这《无量寿经》。多是什么?《大藏经》。整个《大藏经》统统在这本经上,这本经就是整个《大藏经》的精华,《大藏经》的浓缩。你念这部经就是一切经统统念了,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三藏十二部就不必要了,统统在这里面。所以这才把《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搞通了,原来怎么想都想不通,什么「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真正了解了。

  再归纳到简单的,一句阿弥陀佛,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佛法,乃至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佛法,统统归到《无量寿》、统统归到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总纲,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也还归在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可思议。

  为什么十方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本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两句话你要是真正了解,实在讲必须把《华严》参透你才真正懂得,然后才晓得无量无边法门里面念佛第一。这个念佛第一,我也是从《华严经》上得到的。《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地上菩萨,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原来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什么人修的?华严会上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他们修的,这不容易。

  我们今天一开始学佛就知道这个法门,虽然知道,认识不清楚,不肯认真的学习。见是见过,见过不认识,对它不了解,所以修学不认真。如果对它完全彻底了解,那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是真的。真正了解了,你念的佛号跟不了解的人念得不一样。真正了解,所谓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不了解的人虽然念,念得不相应,念得再多,没有一句相应。什么叫相应?这部经里面所讲的理论、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声声佛号都能够在你的心际(现在人讲脑海)里面清楚的呈现出来;声声佛号,经题里面圆满的意思也全部浮现出来,这就相应。所以「一声佛号一声心」,心是什么?心就是法界。既然一声佛号一声心,一声佛号就是法界全体。这个法门到哪里去找?找不到。原来一句阿弥陀佛是法界全体,所以念佛的功德就不可思议。真的,经上所说的,唯有佛与诸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不能完全理解。

  由此可知,真正认识这个法门比认识其它宗派要难得太多。我们认识其它宗派,说老实话,不太难,认识净宗很难,非常难。无怪乎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五经读本》上有),玄奘大师翻作「极难信法」。极难信能信,那你这一生决定圆满成佛。因为你真信,你后面才会有真愿,你才会有真行。真行就是念念与法界相应,念念与《无量寿》相应,这种修行就不拘形式,不拘形式就是华严境界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它讲求实质,不讲求形式,实质是什么?清净平等觉;不在乎庄严道场,不在乎礼拜颂赞,不在乎这些。一切时,一切处,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他在里面心地清净,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功夫在此地。正是黄念祖老居士在《谷响集》最后一篇所说的,他劝导我们现代人修行,他告诉我们三桩事情:

  第一,同修贵精不贵多,多了起哄,搞热闹,没意思。第二,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香火盛,盖得很庄严,那是形式。实质是什么?实质是真正有解有行。像我们这一个道场甚至没有佛像也没关系,我们对于经教能理解,我们能真正去做,这是重实质,形式不重要。现在人盖一个道场一定要盖中国宫殿式的,这没必要,劳民伤财。第三,修行重悟心,悟心就是重觉悟。要拿本宗来说就是重清净平等觉,不重感应,不重神通,不重禅定。因为现在一般人修行都趋向神通怪力,搞这个东西,认为这很希奇,很了不起;很容易着魔。所以他老人家提出这三桩事情,非常重要,能够守住这个原则决定有成就。所谓成就,就是你真正能够得到清净心,得到平等心,于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人际都不会迷惑,觉而不迷,这是我们真正的得到。

  心清净到相当程度就会开悟,佛门讲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是禅家讲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本来面目是佛。每个人都是佛,佛在《华严》、《圆觉》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是佛,现在你不是佛,你为什么不是佛?佛跟我们说出来,「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众生跟佛差别在哪里?就是有妄想执着。佛是一语道破我们的病根,一句话说破。换句话说,妄想执着都没有了就成佛了,就恢复到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的能力就大了,像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和尚会下开悟的时候,他提出他的心得报告,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9:00 , Processed in 0.15785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