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16|回复: 1

[其它] 噶陀仁波切仁珍千宝开示额曲图美桑波尊者佛子行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6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噶陀仁波切仁珍千宝开示额曲图美桑波尊者佛子行三十七颂浅释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48292

作者:额曲图美桑波尊者
开示上师:噶陀仁波切仁珍千宝

作者简介

尊者额曲图美桑波(意为无着贤),梵名达玛巴达日,公元1295年藏历六月初八早上诞生于距西藏萨迦总寺南方三个半由旬「札迦」的地方,父名棍丘巴(意即三宝),母名布木卓。
三岁时,父即过世,母亡于五岁时,由寺中老喇嘛扶养长大。五岁开始学习藏文、经典;十四岁时,于藏历六月八日早上,在喇嘛巴叭日和堪布仁千巴桑前受沙弥戒,时名桑波巴;十五岁时,学习于伯东埃寺(为格西木札巴于公元1049年,在后藏地区倡建的一座寺院。此寺出了很多的学者和成就者,如,又名伯东班禅或吉美札巴等都是出于此处。伯东班禅着有计一百四十几卷的大法本,这些都是词句完美、意义深刻的作品,也是藏传佛教史上非常出色的一些作品。),向喇嘛贡噶学习《阿毗达磨论》与《三藏经续》等。后来,到萨迦寺跟随喇嘛雄迦学习《因明七论》,并研学了佛经和藏传文化、大小五明,都通达圆满。二十三岁时,到后藏各寺院作佛法的辩论,因明论上,大师是无人能比的出名,被尊称为「辩经无比尊」,深受许多学者的佩服和赞叹。三十岁时,于江色木仁千贡前受比丘戒并一心观修。三十九岁时,江央东又迦参和众多喇嘛屡次诚恳的邀请他回伯东埃寺宏扬法教,大师本欲一心隐居专修,但不勘师兄们一再请求,乃回寺,三年转*轮,培育了很多的弟子,伯东因此成为一群学者的来源。四十三岁时,往额曲秋宗(或称额曲仁钦岩洞,意为水银法寨)闭关净修,为时二十多年,得至高成就。公元1369年藏历十月二十日夕阳西下时,穿法、祖衣,在静坐中入定圆寂。所留下的法本很多,大部份属菩提心方面的引导文和教训。大堪布江曲彩莫和法王尼玛秀尼等众多修行者都是他的弟子,他是吐番佛教史上的伟大高僧修行者。我们效法他的作风、随喜他的成就,祈愿一切众生功德圆满!

导论

佛子行三十七颂及入菩萨行为显、密共通的法门,也是密乘四大教派共 通的前行课程,主要讲述初学佛法的人如何由一位世俗凡夫慢慢依照修行次第的闻、思、修而达究竟圆满佛果。而其本质指的是 ─ 依据开始的皈依、发“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再本“六度波罗蜜多”而实修,最后了悟空性而达究竟佛果。
「佛子」真实的意思为“菩萨”,但凡皈依三宝的弟子通称之;显、密佛子的不同,只在修行过程的差异,等同究竟佛果。『佛』的意义为 : 觉悟、正觉、智慧且了知所有法的真性者;相反的,不知所有法的真如本性者就是凡夫。
「佛法」指的是可利益众生的所有法门,凡是法教内容符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意义皆属之,所以不可以说只有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才是佛法。其它,例如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此处尊者所讲的佛子行三十七颂都是。此颂所述内容为以前修行人入菩萨道后、未成就前,身、口、意依止颂内「正行」部份的三十七守则清净修习而得成就,后学弟子依前人的路径,如法而行。

内文导引
此颂依次第为:
前行:分二段落(首赞、誓愿)
正行:分三十七段落(含正行的前行计六、正行的正行、正行的结行)
结行:分四段落
总计:四十三个段落

南无罗格秀日亚
顶礼观自在菩萨 或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真实意中,观想自己上师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外表虽有不同,但体性同一,恭敬顶礼之。(此为梵文礼赞词。南无─顶礼;罗格─世界;秀日─自在;亚─语尾助词,无实意。)

【前行,计二】
首赞、礼赞
往昔大成就者,每于文章前以「首赞」开头,具甚深意义和目的。甚深意义,为使阅览者对世尊佛及此编文章,生起无限信心和恭敬心。目的则在:1.使听闻或见闻此文章者,都蒙诸佛菩萨加持。2.作者祈祷在写作过程中障碍都能消除。

谁见诸法无来去 唯一勤行利众生
殊胜师及观自在 恭敬三门恒顶礼
观世音菩萨已见诸法实相,通达空性,无有来去、不生不灭,具大慈大悲体性,象征众生本性清净,外表虽有不同,但体性本同一。为使众生了然实相,精进不懈行利他。自己殊胜根本上师的体性与观自在菩萨本无二无别,以身口意合一虔诚恭敬顶礼。

殊胜师:指给予特别殊胜法门而使我们觉悟成就、得见自性的上师。
三恩上师:指给予口诀、灌顶及佛法解释的上师。
一般上师:指仅给予佛法解释者。

三根本意指:
加持根本为「上师」,为自性本明处。
成就根本为「本尊」,又云智慧〝明〞部份。
事业根本为「空行母」,又云智慧〝空〞处。
 
誓愿
(誓:三昧耶戒,愿:菩提心。印度、西藏的修行人,在写作前会先写下誓愿,用意在祈愿自己写作的时候,1. 不会因任何障碍而中断退转;2.如果在此世不能完成它,来世会继续完成。)

利乐之源诸圆觉 从修正法而出生
彼亦依赖知其行 是故当说佛子行
永久利益及快乐的来源,本出自通达觉悟的大圆满真如体性,只有依从正法修习,才能真实发生。闻正法,也知道正确修行方式,精勤不懈。在此,向诸佛子诉说这些正确「知行合一」修习的方法。

【正行前行篇,计六。】

恒时闻思修
获得暇满大舟时 自他为渡轮回海
昼夜恒时不懒散 闻思修是佛子行
人身难得已得,就好像已拥有了一条船,好好修行,可用以帮助自己及他人渡过轮回的大海......。因此佛弟子不管在白天、晚上一点也不该懒惰懈怠,应精进的听闻佛法、思维佛陀教义、并依法实践不坠。

暇为〝八无暇〞:
指能远离─地狱道─畜牲道─恶鬼道(以上为三恶道)─盲聋瘖哑─长寿天天人(只有快乐而不知修闻佛法)─邪见(外道)─黑暗时代(正法灭尽时佛不出世,则无佛法可听闻)─蛮地(指没有佛法的蛮荒野地)。

满为〝十大圆满〞,分二为五自圆满、五他圆满:
1. 五自圆满指─生为人─诸根具全(手、足无缺)─ 生于中地(有佛法的地方)─业际无倒(无有业障得以听闻佛法)─正法生信心(诚心礼敬佛法)。
2.五他圆满指─值诸佛出世─值诸佛说法─值佛法住世(才有佛法、佛经可阅读、听闻)─有入佛法(有机缘入佛门)─遇善知识(善师乃指功德圆满上师,为懂佛法、修习佛法且已通达体性者谓。)。

「善知识」应具备十种条件:
─无有分别心,具平等性者。
─三慧(闻、思、修)俱足无缺者。
─于显密法教事理通达者。
─通达密教种种陀罗尼、修行助道等且一一具足实修之智慧者。
─性情沉毅、坚忍、重承诺、不悔诺者。
─具足大菩提、为利益众生者。
─具足戒律无有违越者。
─善于法教,能依材、因材施以法教者。
─不依表相,内德充实,慈威而德纯,话少但必然恰到其处、具忍力者。由于功德诸根具备,因修行方便而具甚深神通且秘藏不漏者。
(注:闻 ─ 听闻佛法;思─思维所闻之法,如何依自身状况而去修习;修─真实意为修改自己累世所积的习性。)

 
离故乡
亲方贪心如沸水 怨方瞋心像烈火
取舍皆忘痴黑暗 抛弃故乡佛子行
贪恋自己或家人而生出〝贪〞心,贪心就好像洪水一样,冲走自己累世所积善业;怨恨敌人而生出〝瞋恨〞心,瞋恨心就像大火一样,把自己累世所积的功德完全烧掉。应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取舍的原则,断去「我执」(自我的执着),无明晦暗、迷失的心自然消失。佛弟子因此尽可能远离家乡,寻找适当的地方去修行。
(然依成就者龙钦巴大士告诫我们说:修行菩提道,最重要的是内心要能远离贪、瞋、痴。如果不能的话,就是远离家乡,也是没有用的。)

依静处
舍恶境故渐减惑 无懒散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正见 依静处为佛子行
远离亲人、敌人这些环境,所有的贪恋、瞋恨等的无明烦恼都会减灭;随时观察自心,精进修习菩提道,善的果实自见增长。内心清净时,自性光明也自然增长,所以佛弟子应尽可能居于安静的地方。
(依龙钦巴大师开示:入山闭关,目的为〝安〞心,心安静下来,自能得永久快乐;「入世」的目的,则为对治自己有毒的心。)

舍此世
长伴亲友各分离 勤聚财物遗留址
识客舍弃身客堂 舍此世为佛子行
人生本来无常(注 1)─仇人会变成朋友、朋友也会变成仇人;父母、亲友、自身也都将面临死亡而离开,没有长住的。自己辛辛苦苦赚钱、用心装饰的房子,也都是无常的,在我们死后也都不与我们同行。应体悟我们的身体,就好像我们灵魂所住的饭店一样,时间到时,我们的灵魂都将离开;因此,身体虽很重要,但也不可执着,执着是生起恶业的因(注2)。佛弟子应远离所有世间法入山专心修行(注3)。
(注1):此部份为密乘共通四加行前的「思无常」之一。莲师云:「修学之人,每于修学打坐前,应思考人生无常。」,最重要的应常思:世间无常、思想无常、生命无常。历代传承上师渣巴智仁波切的四加行开示法本中记载的很详细清楚。
(注2):龙树菩萨也曾提醒我们:「身体有感觉时,就有我执,有我执就有贪心,有贪心因而造恶业。平常修习中观之道,我执就此断,菩萨果位自然成就。」
(注3):此点,一般在家修行人,无法做到如龙钦巴大士、密勒日巴尊者等,离开世间法、入山安心修行打坐。因此,平时只要有时间,不论走路、站立、坐着、躺着,应如法多做修行。渣巴智仁波切曾说:「佛法就如我们的手和脚,不会离开自己,随时需要,随时可用。」。龙钦巴大士也说:「口持佛号,无妄想、无分别心时,即是禅定。」。入睡前,即修睡眠瑜伽 ─ 口持本尊咒、心轮月轮上观想本尊、(观世音或阿弥陀佛等亦可)─如此可梦境吉祥、免于恶梦,且如寂天菩萨所说:「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密乘的荟供,也是日常修行的一种善巧方便法门,如一般授比丘或比丘尼众应持守过午不食的诫律,然在修持荟供法(经诸佛菩萨加持)后即能享用。走路时,观想顶上本尊与上师无二无别,口诵本尊咒三遍、加持路上可能被我们践踏而死的生物,并回向给他们。原本多睡(贪睡)、过午进食、走路、饮水等都可能造的恶业,都可因我们殊胜的善巧方便法门而转化为累功进德的修行了。

离恶友
交近彼使增三毒 并减闻思修事业
能转慈悲灭尽者 离恶友为佛子行
贡塘仁波切二世曾说:「恶友如火一样,与其交往,我们往昔所积功德会被烧毁;恶友也如毒药一样,吃后即会死亡;恶友头上不长角、也无怪相,甚至可能长相温文儒雅、看起来温柔可亲,但长久与其相处,耳濡目染,也被其污染。」,如被其引诱沉迷于世俗中赚钱发财,想以后再来修行而枉视目前学佛的最好时机,不只贪、瞋、痴三毒增长,也使自己对佛法的闻、思、修日益减退....,并使自己的慈悲心退转殆尽。涅槃经云:「穿白衣者,掉入煤炭中,会被污染成黑色,恶友就如同此煤炭。」。所以初学者,应与益友同住,相互帮助则进步快速;与恶友同住时,则佛法不听闻、多忘且心存怀疑而退转─龙钦巴大师的教导里亦如此说。(成就后,则居住自由。)

依止善知识
依止何者灭罪过 功德增如上弦月
胜善知识比自身 尤其爱重佛子行
末法时期功德圆满的上师已难找,那么应选择跟随一位〝传承〞干净的上师修习,自己的功德事业将如上弦月一样的日益增长(注1)。明白上师是如此的殊胜重要,佛弟子对上师更应比看重自己的生命还尊重(注2)。

(注1):基本上师条件有二:
─ 心里有宝藏(所有佛法、大菩提心)的上师。
─ 传承干净的上师(如无传承,擅自修学密宗内三部法要者,不只将无所成,反为历代传承上师、 护法所惩罚和障碍,严重时亦将危及生命,故修学密乘应依止传承上师授与。
(注2):萨迦班智达云:「修学佛法时,上师很重要。不懂生起、圆满次第修行时,观想自身顶上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是自己解脱的根本。」

【正行之正行篇】

皈依
自亦束缚轮回故 世间天力能救谁
是故依止不虚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世间神、魔等本自轮回于三界的束缚中而无法自救、自渡,更无法帮我们解脱。因此唯有皈依三宝,是不会骗你的、是可信任的。皈依之后,自己对三宝深具信心、净心、不退转心即可得解脱(注1)。
释尊有云:「我给你们正确的方法,但学习、修行与否?完全看你们。」,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注1 ):大小乘的差别在于皈依三宝后、发菩提心的大小不同:
小乘行者,修行目的在自渡;大乘行者,修行目的在渡他;金刚乘(密乘)行者,能即身
成佛。

皈依时,应具备三种基本条件:
─ 信心(信心佛法、佛经、佛像。见、闻之间即起法喜。)
─ 净心(听闻佛法即如法修习)
─ 不退转心 (皈依后,纵闻他人毁谤佛非佛、法非法时,心亦不退转。)

皈依三宝(佛﹑法﹑僧)之后,即为佛子,并应遵守「皈依诫律」:
1.因皈依「佛」,故不可再皈依世间神。(佛为「大觉」,即明白所有法的真性、体性者,菩萨为「小觉」。一般世间神尚需依赖诸佛菩萨超渡,无法渡脱众生,故不可皈依,唯因一时的需要对其祈求帮忙,是可以的。)
2.因皈依「法」,故不可与外道为伍,不可伤害有情。(凡夫本具五毒,故易昏昏欲睡 (昏沉)、心念不专(掉举),佛是觉醒者,通达体性、知空者,真正的法是『空性』即『正法』,平常所念的经是法的代表。)
3.因皈依「僧」,真实意为菩萨,八大菩萨为代表。应尊重为其代表的比丘、比丘尼众等修学佛法之人。
4.佛纪念日需有庆典,一般用餐前的供养亦同。
5.每日出门前,应就所行方向的佛、菩萨礼拜三次或持其佛号。
 
下士道发心
诸极难忍恶趣苦 能仁说为恶业果
是故虽遇生命难 终不造罪佛子行
现在痛苦的果是前世种的因,现在为善,以后即得善的果报;所以纵然别人要杀你或生命有危险时,我们也不可造恶业。成就者吉美林巴告诫我们:「无意中所种小小的恶业,就如 “阿修达”树小小的种子,当种子成熟时,会结成很大的业果,因此不可造恶业。」。需知业果的种类很多、很细,就如同法律条文一样,如:杀人得杀人罪,即得「杀人的因果」;欲图杀人得欲图杀人罪,即得「欲图杀人因果」。依此,众生应慎思、慎行!
本来大乘佛法的皈依和发心,没有很大的差异。皈依的目的不同,发心也就不同。因其发心的大小的差异,粗分为三士: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下士道的修习者,发心很小,修行的目的,只因怕自己往后下三恶道,只为利益自己、为得自己的人身及天人果位的结果,死后将成就天人果位。阿底峡尊者所著「菩提道灯论」中云:「若以何方便 唯于生死乐 但求自利益 知为下士夫」。

中士道发心
三有乐如草头露 一瞬剎那毁灭法
恒时不变解脱果 希求其事佛子行
三世界的快乐是无常的,就像草头上的露水,当太阳出来时,一剎那即消失无踪。执着今天世俗的快乐、痛苦,到了明天都会生变化,所以快乐、痛苦本身就是无常,只有成就「佛」的果位,才是永远的「解脱果」,得永不变的快乐!佛子应依此发心修行。
中士道的修行者,发愿修行只为出离六道轮回的痛苦,只想出「三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再轮回而不思他人苦。其发心愿力的结果,将得阿罗汉果位。阿底峡尊者于「菩提道灯论」云:「背弃三有乐 遮止诸恶业 但求自寂灭 彼名为中士」

上士道发心
无始时来慈我者 诸母若苦我乐何
是故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自无始以来,六道轮回众生都可能是自己的父母,我们又何忍他们陷于痛苦中呢?我们应帮助、救渡他们。现在纵无能力,也要赶快发菩提心,在这辈子解脱,成就佛果来渡化他们。
上士道的发心,不忍见六道有情众生苦,而发心精进修行成就佛果,以救渡众生出离六道轮回。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云:「若以自身苦 化他一切苦 欲求永尽者 彼是上士夫」。
 
世俗菩提心
诸苦生于欲自乐 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 真当交换佛子行
为了自己的快乐而造成别人的痛苦,恶业因此而生。现在的痛苦,是前世恶业的果报;而佛菩萨的成就,来自为所有众生的广大菩提心;是故佛弟子为成就未来佛果﹑得究竟快乐,平日应常思维、祈愿自己的快乐和别人的痛苦相互交换,并依此修行!
皈依大乘佛法的弟子,应发广大利他菩提心,分二: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
1. 世俗菩提心,又分二: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即指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学处,应于日常观修「自利利他菩提心」、「自他平等菩提心」、「利他交换平等菩提心」。
─行菩提心:指依六度波罗蜜实践行。真实离苦得乐的获得,唯依六度波罗蜜精勤行!
入菩萨行内文对发心以最简单的譬喻:「想去而未上路的称“愿菩提心”;想去而已上路的称“行菩萨心”。」。又内文:「从今天开始,我的身体交给众生,众生如何运用,我都无有执着!」,此为欲成就佛果者所应行 。未达佛果者─应依“愿菩提心”,平时修习自他交换法:例如日常静坐中观想一个贫穷的人于我们对面,呼吸时,对方的恶业果报吸入己身,己之功德、福报给对方。
2.胜义菩提心,请参考续页。

(不愿四法转道用:不得转道用﹑痛苦转道用﹑诽谤转道用﹑粗语转道用)

不得转道用
谁以大欲我财物 一切夺或令人夺
乃身受用三世善 回向于他佛子行
他人因无明业障炽盛而想抢夺或因别人指使而想抢夺我们所有财物时,乃至我们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善业等都应回向给他们。修习菩萨道者,就算不愿意也不可与其计较,并应在修行时尽量将一切功德回向给他们。这个道理世尊有云:「现在的痛苦是前世的因,故不可再造新业。昔日抢他人物,今日因果成熟,而别人抢我物。」,寂天菩萨亦云:「想解脱而习菩萨道者,应无所求而只为成就佛果。」,这才是佛子的行径。(注:转道用的「转」转化为自然而行之意,「道用」菩萨所能用称之。)

 
痛苦转道用
吾虽无有少罪过 何者若断吾之头
然以悲心其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自己纵觉无过错,但别人仍一心要置自己于死地,在自己未成就前无法如大菩萨般做到无畏的布施时,可用密续中善巧方便的实修法门「舍身法」,观想布施并为加害者祈愿。阿底峡尊者告诫我们:「己身出问题(如病痛等)时,无需难过,都因前世因果熟。」,寂天菩萨也曾说:「我身如别人的玩具,别人欲食也可以,既已布施给众生,就不再执着。」,需知,他人纵然现在伤害自己,以后因果成熟时,他将自食其果,我们发大悲菩提心(愿众生永离苦及苦境),以己身代他受罪,这是佛弟子所应明白的道理,也是往昔成就者修习的方式和善业,慎记!

诽谤转道用
何者于吾诽谤语 若虽传遍三千界
又复吾以仁慈心 赞他德是佛子行
别人无故批评﹑毁谤我们时,纵然恶语传遍每个角落,我们应以慈悲的心,明白怜悯这是他正造新业因,也是自己往昔所造的因果,故反而更赞颂他的功德,这是佛子的行为。阿底峡尊者曾说:「找我们错误的人是我们最好的上师。」又说:「毁谤是最好的教训,记住自己的错。」,「别人批评我们时,评语只是一个声音﹑一个空。当我们执着时,它伤害自己。」,吉美林巴大师也说:「别人批评﹑欺侮我们时,乃是一个最大的加持。」,所以别人说我们的错误时,应反观己身并承认自己的错误,需知,不承认错误也是一种执着。

粗语转道用
何者于聚众人处 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在众人聚会的地方,纵然别人揭发我们的过失或责骂我们时,菩萨道的修行者,认识它但不应执着,也了解因果循环的道理,所以更视他为自己的上师而予恭敬之!释尊曾说:「希望这些业障深重的人,在我成就时,皆为我的弟子。」,佛弟子也应具备如此慈悲广大的襟怀。
 
(难忍二法转道用:恩将仇报转道用﹑欺侮转道用)

恩将仇报转道用
吾以如子养护人 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 倍悲悯是佛子行
收养或视如己出的孩子,长大后却视自己如仇人,菩萨道的佛子应视他如同生重病的孩子,并发广大菩提心帮忙他。弥勒菩萨曾说:「业障重者,帮忙他时,会对抗我们且恩将仇报。」,仁吞巴仁波切也说:「曾帮助过的人恩将仇报,是末法时期的现象,应发菩萨心。」,有智慧者,因此不需难过,他不明己过罢了,我们反发菩提心让他们做,这才是真正的菩萨道者,修行及功德也将日增。

欺侮转道用
与吾同等或下士 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 恒顶戴为佛子行
地位﹑经济和我们同等或较差的人,因傲慢心而欺侮我们时,要忍。菩萨道的佛子则明白,这是他帮我们压下傲慢心,所以反而更视他如我们的上师且尊敬之!如龙树菩萨所说:「反面而言,学菩萨道者都明白,所有众生对我们的成就都有帮忙。」,噶当派夏惹巴大师也说:「别人欺侮我们时,不要难过,欺侮也是空。」,若无别人欺侮我们,则我们不知欺侮的难过和过失,而欺侮本身就是空!明白空性的道理,如仍觉被欺侮的痛苦,那是我们自己业障太重;要反思,是因往昔自己所造业而今日临此境,所以对欺侮我们的人要恭敬且忍让。

(盛衰二法转道用:衰落转道用﹑富裕转道用)

衰落转道用
贫穷恒受被他欺 虽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当无吃﹑穿,也无居所又百病缠身,路上的人更恶言相向,菩萨道的佛子面临此时也不必难过,当知此身仅如我们灵魂所居住的旅馆,有﹑无福报﹑财富等,与我们的灵魂都没有关系,己身本是自信光明,永不贫穷,因此也勇于为众生承受各种痛苦无有退怯。龙树菩萨在其「中观论」内提及:「就算如恶鬼一样的贫穷,也是空。」,法界中本无穷人与富人,反观自心,不求外相,便明白心内本无心,也无痛苦,痛苦是因自己的执着而存在。」
 
富裕转道用
诸众恭敬遍荣誉 财物量等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 无骄傲是佛子行
每个人都很恭敬﹑赞颂自己,名声遍满天下,财物也多得仿如财宝天王般,纵然如此,菩萨道的佛子也一定不可骄傲,应明白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反观自身,即知一切都无意义的,死时灵魂独往他处,其余一切不相随。萨迦班智达曾告诫我们说:「骄傲如同汽球,倒水其上,不停其间。」,所以,谁有骄傲谁就得不到功德,纵闻佛法亦无所得,佛子诫慎呀!

(贪瞋二法转道用:瞋念转道用﹑贪念转道用)

瞋念转道用
若无降服自瞋心 外敌虽伏又增盛
是故以慈悲心军 调伏自心佛子行
若无法对治自己的瞋恨心,就永远无法对治外在的敌人,所以菩萨道佛子应发广大慈悲心如军队一样的来调伏自己的瞋恨心。阿底峡尊者告诫说:「内心对治得法,外敌不能伤己;反之,外敌日益增。」,噶当派大成就者曾说:「对治内心得当,是最伟大的成就,修习任何法门也都能成就。」,入菩萨行内也提醒佛子:「地球上荆棘遍布,无法用一块布将其包起来,但小小一双鞋即可对治它,此鞋即是忍。」,佛子当自励呀!

贪念转道用
一切妙欲如咸水 如何享受越增贪
于何能生贪心物 顿时舍是佛子行
自己喜欢的习性如吃肉等,无法自制时,贪念将日益增加,菩萨道弟子应警醒,瞬即放下一切贪爱物,此,凡夫难为,如龙树菩萨告诫我们的:「一切妙欲损善业。一切世间法如〝耕巴〞(有毒的树)的种子,谁吃到即受伤害或死亡,故应减少贪心。」,以往的成就者也说:「有财即有仇,故应即舍离。」,密勒日巴大师也曾告诫弟子:「住一个地方习惯后即离开,因习惯后易起贪念。」,佛弟子切记慎行!

胜义菩提心
一切现象唯自心 心性本为离边戏
领悟彼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凡夫所看和听到的一切,都因自己的贪心和执着心而起,此现象即为万法自心造;自心作成之处,自己信任它而产生迷惑,无明意境中的色、声、香、味、触就是实证,凡夫执着此种幻象便落入轮回。万法本无虚实,心的本质无有来去﹑不生不灭﹑不执不取,这是万法皆空的道理,于此中,
 楼主| 发表于 2017-3-6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自然生起。因此对自己的执着处(情趣世界)和执着心(是一种内心的感觉和习性)应顿然舍下,此是菩萨道佛子应行。
历代成就者为让佛弟子了然,并能回归心的本质(心的本质是空﹑无形无色、无父母、无种子、无缘故无生、无生故无灭;无即是空。),多有告诫语,如:渣巴智仁波切说:「学而不懂,观而不见,修而不成,即因业障。」,身体对酸﹑甜﹑苦﹑辣的感觉,空观时不能定心或不见真性的原因就是业障,欲能了知真性,应依止善知识修学菩萨道,并于行住坐卧中不忘「空」、「佛」,日久行之,心不散乱并积造功德,且能成就果位。

(应断执着贪瞋痴有二:应断执着贪之处、应断执着瞋之处)

应断执着贪之处
会遇悦意之境时 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现美妙然无实 断除贪欲佛子行
自己的贪心执着而造成对美妙外境的贪恋,佛子应反观自心,明白所有一切外相如彩虹﹑如梦幻泡影,无有真实,于此观中,贪心执着自然消失。就如金刚经上云:「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慎记!

应断执着瞋之处
诸苦如同梦死子 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会遇违缘时 视为幻景佛子行
所有痛苦也是假的,由自心所造成。如:梦中生子早夭,梦中有苦但梦醒实无。所以,执着痛苦,是很劳累也是不必要的,佛子明白这些道理,于任何挫折、考验中,都知道一切本是虚空,无需执着呀! 密乘修行引导上亦云:「修行者出定之后,五根对于五境,见闻学之境象,如观幻术。」,即告诫佛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三摩地对治一切外相,如:眼所见的一切,皆如诸佛菩萨、无有分别,此即「色三摩地」。耳所听的一切声音、话语,都是诸佛菩萨的心咒,此即「闻三摩地」。心中所想,如三宝佛的恩和十善的功德,并时刻不忘也不离发菩提心;而具经验的修行者,则时刻无不持于定中,无有散乱;以上是「意三摩地」。小乘修行者,以观无常来对治痛苦;大乘修行者,则往往以观幻术、观智慧的游戏来对治痛苦。这是佛子所应知!

(六度波罗蜜)

布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
欲菩提者应舍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菩萨道修行者要成就佛果,需如实圆满六度波罗蜜。而首要的乃为「布施」,我们本着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做,以清净心做任何善业,无所求,也没有布施这样的念头。布施功德的本身,便是我们的财富,但也不能有希望得报答的念头,更不希望果报很快成熟,所行善业只因自己认为是份内该做的罢了。

布施又分三:财施、法施、无畏施。
财施,又分为舍施、大施、极施。舍施者,如钱财、食物、衣服等,一般下至斟茶、上至满碗米饭等布施,以在家居士为主而言;诸出家众,唯事修学、少欲知足,依止僻静处,精进修持正道以增上三学,若有断自善行,依于经商、务农而积聚资财,并欲以此财上供下施者,是不依法而修正法,「法」反为恶趣之因。大施,以自己贵重或希有财物等的布施谓之。极施者,以自身生命或肢体布施给饥恶众生称之;如,在十地菩萨经、大般若经内都有记载,释尊于修行时曾遇虎魔,毫无退怯的以色身布施给他们,但这种作法只有七地以上的菩萨成就者才可做,未成就前,则以修善巧方便的〝舍身法〞行之,并当发愿,所有一切身命受用,都不贪恋,为利益有情普皆回向,成就后便能真实舍。
法施,如,为人讲经说法、灌顶等,印或助印经书、咒轮或护轮等结缘品,修行、念经或参与法会后的功德回向等等....。但如自己贪欲未能舍下,所行任何布施只为自己的功德或贪图供养及货财,那么就算经年累月讲经说法等,也无成就可言。
无畏施,于诸有情无所依皈而为其依皈、无所护怙为其护怙、无有帮助而给予帮助;世尊也曾赞叹,所有有为法中,以能救渡有情生命最难能可贵,因此有权势的人能禁止山阱河网等,救赎待宰的牛羊等,都是以种种善巧方便饶益有情众。另为地狱、恶鬼道众生超渡也是无畏施的一种。
一般说来,打坐、闭关修行等功德回向,可帮忙无形众生,念经、讲经、法会则多渡有形众生。但不管布施大或小,最重要的是心中无有贪执、并常具「菩提心」。

持戒波罗蜜(ㄕ罗波罗蜜)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作他利岂可能
是故无有贪有心 护持戒是佛子行
若无持戒,纵有功德也不圆满,便无法渡脱众生,自身也难成就。守戒依清净心、菩提心、出离心,那么持戒的本身即是功德,而安乐、庄严等都是其中功德的显象,因此,持守戒律不应有贪图功德的心。以往诸佛菩萨都以保护戒律作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佛子应如此效法呀!

戒律一般分三:禁止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禁止恶行戒,重要是身口意三门〝众恶莫作〞,以断所有恶业。
摄善法戒,戒文内最重要为〝众善奉行〞即以正念正知、不分善大善小,只要是善业,都全力而为。
饶益有情戒,自身贪欲断尽,尽力实修,凡所修持的利益都为十方有情而作回向。

忍辱波罗蜜(羼提波罗蜜)
欲享善物之佛子 一切损害如宝藏
是故诸众无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佛菩萨最大的享福便是救度众生;别人伤害自己时能忍辱,就如得到一个宝藏般,会增长自己的福德。所以菩萨道的弟子,在别人欺侮我们时,不但没有怨恨的心,反而更视之为增上缘,因此「忍辱」是佛子必修的课程呀!

忍辱一般分三种:忍他毁犯忍(生忍)、忍法苦行忍(法忍)、深义不惊忍(无生法忍)
忍他毁犯忍,别人对我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时,要忍;对我恶言相向、密说毁谤时,要忍!非但瞋恨心不生,反生慈悲心,并饶益他们因无明而造业。阿底峡尊者告诫我们说:「于为害者勿瞋恨,若于为害瞋恨者,尚何谓为修忍辱?」,又经上有云:「若无生瞋境,于说修忍辱。」,又说:「千劫积资一瞋坏」,佛子切记!
忍法苦行忍,当忍一切苦、痛、寒、热、更苦行勤勇,无有退怯,密续中有云:「火聚刃海亦当越,乃至究竟求正法。」,历代成就者如世尊的六年苦修、密勒日巴尊者的多年寒洞苦修终得成就等,皆为良例。
深义不惊忍(法忍),在甚深空性实相修行中,尤以听闻自性大圆满的实相,即悲空双运,并勤修无有颠倒,阿底峡尊者有云:「空性中若无有慈悲心,慈悲心中没有空性,都不能成佛。」。大乘修行的佛子,须了然本性本无善恶,修行时以善恶为基,但最终仍须超绝善恶、因果等;且纵闻空性实义时,亦无有骄慢不驯,否则徒增邪见或毁谤,多造「断法之业」。佛子应慎行呀!

精进波罗密(毗梨耶波罗蜜)
唯求自利小乘士 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小乘修行者为自身的功德利益,精进修行如同头发着火燃烧会马上灭火般的迫切;大乘修行者,因不忍见众生苦,精进修行为能成就佛果,以救渡广大众生离苦得乐等。
精进者,寂天菩萨将其分五,但一般仅分三为:披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满或无厌足精进。
披甲精进者,指心中明白己身有修行佛法的希望且蓄势待发,如人身已具足,逢具善知识,逢法住世等。
加行精进者,能心动马上行动的去听闻、参学佛法,但闻后即放下或没有日日精进的修习。
不满或无厌足精进者,积极的听闻、参学佛法,并能不间断、不停歇日日精进勤修不缀仍觉不足。持明无畏洲有云:「纵为死逼,而于善行勤勇转增者,为修法之人不可转移之相。」。何况,未证等觉的佛子,所修仍有习气与业障,所得之上还有更上的功德,所以更应无有行闲反应励行不懈。
需知,纵为上根利器者,但忽于精进,此仍为劣等修行人;虽非上根利器,但能精进修行,那么就是胜位修法之人;若无精进,虽有其它的功德,也没有任何利益的!佛子应谨记谨行!

静虑波罗蜜(禅那波罗蜜)
已知具寂之胜观 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 修禅定是佛子行
已经明白「具寂」即「止」、就能断所有烦恼。也明白「胜观」就是空性、智慧的道理,明白且能善用此「止观双运」的道理,如此可铲除所有烦恼处。佛子如法实修,便能明白唯有超越无色界的「四空定」,才是真实的「禅定」修行,也才能成就佛果。

无色界的四空定为:
〝空无边处定〞,修行人一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蕴物质牢笼,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
〝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而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
〝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
〝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麤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如痴如醉无所爱乐清净无为的境界。
「禅」,梵文音〝三摩地〞,寓意无执智慧定。密乘中的三摩地,分三:幻化三摩地,为明空双运修法,如金刚萨埵报身清净观想法,所有法的真性本为空,无有执着;智慧菩提三摩地,指悲空双运;缘三摩地,修法如种子字的观想等。
佛子依次第修行时,身应安于毗卢遮那佛七支座法,皈依发心后,端正我们自己的身口意,安于无有贪执(若与贪相应,则生爱,着于自地之定或耽着于自身的觉受,是为位等至,亦为钝根贪行之定或称愚夫近行静虑。)、无有取舍(若与无贪等净法相应,是为净等至,然仍耽于「对治空执」而修,乃中根行人的定或称实义分别静虑)中而住等引(即既不与贪、爱相应,也不执着于净,舍离空对治的心,安住于法性无分别三摩地中,则入无漏等至,谓为如来三品静虑),即禅定波罗蜜多的正体。

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若无智慧以五度 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 修智慧是佛子行
如果没有智慧资粮,以上五种方便行品波罗蜜都无法圆满成就而得佛果位;所以本三轮体空(即无我、无他、也无所修的法)行方便(如手印、仪轨、打坐时的坐姿等)、智慧(分三:闻、思、修)双运的善巧方法修行,于了悟境界、自性本空中,定住于法性空明,是为般若或称智慧波罗蜜。
智慧,分三:闻慧、思慧、修慧。
闻慧,一切法的句义,经由上师的宣说、听闻成智慧;思慧,闻法后,以观察心去思考佛法义理而生出智慧;修慧,闻法、思法后仍觉不足,择寂静处,精进修持而悟得法性无分别三摩地本明智慧。
如是了知六度一体、相容并续,无有别出。以讲经说法为例:能说者为「上师」、所说的是「法」,听法的是「弟子」,合为「三轮」,这弘法就是「布施波罗蜜」;不求利养恭敬等就是「持戒波罗蜜」;所说法不畏其烦,一而再、再而三反复解说就是「忍辱波罗蜜」;不因疲惫懈怠所扰而仍说法不息,就是「精进波罗蜜」;讲说法要句义时,心无颠倒迷惑,法无错乱,就是「禅定波罗蜜」;说法时,三轮取重、无分别慧,就是「般若波罗蜜」。
此六度波罗蜜,若总略而言,则可收于大悲空性中(即悲空不二),空性中不离菩提心,如龙树菩萨云:「空性大悲藏,唯一菩提行。」,即为不住涅槃等觉之位。

(佛子应行四要:恒察己误恒断之、不宣佛子过、断贪施主财、断恶语)

恒察己误恒断之
若不细察己迷惑 以法形像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过失 断除其是佛子行
佛子依以上所述,作为每天观察自己行为举止标准。早上做,下午即观察有无过失?有错即做忏悔,否则外表是个修行人,但所言所行却是不如法。在此末法时期,更应随时的观察自心、忏悔、改过,无有懈怠。这是佛子所应为。

不宣佛子过
以惑宣说佛子过 以彼减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过 不宣说是佛子行
佛子有任何过失,应沉默而不到处宣说,否则,反而迷惑颠倒众生对修行人的看法,不只自身的功德日益减失,宣说他人过失而起的烦恼心念,也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对修行都懈怠退转了。因此,菩萨道的修行者,不只不宣说他人的过失,反而常反省、观察自己的过失。渣巴智仁波切告诫我们说:「宣说别人的错便是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错乃是自己的功德。」,明白告诉佛子何者应为。

断贪施主财
贪欲财敬互争执 减弱闻思修之业
故于亲友施主家 断除贪心佛子行
为了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贪欲心作祟,而互相争执不休,慢慢的自己闻思修事业也荒芜、退转而不见了!所以,应舍离亲朋昵友、远离对施主家的贪恋执着,这才是菩萨道佛子所应为。

断恶语
粗语伤害他之心 失误佛子之行义
故于他人所不悦 断恶言是佛子行
以恶言恶语相向,不只伤害、扰乱他人和自己的心,也损坏了修行人应有的清净和戒律,所以菩萨道的弟子,如需纠正别人的错误时,除非对方可接受,否则绝对不多说,更何况恶言相向本是违犯居士戒律、绝不可行的啊!

断烦恼法
烦恼串羽则难治 念知士持对治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 铲除其是佛子行
当贪、瞋、痴等烦恼初起时,应如战场上的军士临阵对敌,马上拿起对治的剑砍掉它,否则日久成习,那是砍也砍不断、理也理不清,菩萨道佛子应日常自我省思,一有烦恼的蛛丝马迹、即刻消除啊!

居念知、行利他
总之何处行何事 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与正念 修利他是佛子行
总之,不管在那里、作任何的事情,应随时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都以正知、正念、专注不散乱的走在利他的菩萨道上,无有偏颇和懈怠!这是佛子所应诫慎日察的啊!

功德回向
如是勤修所生善 为除无边众生苦
以净三轮之智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以此努力精进写作及修行所有的功德,为利益所有众生能离苦得乐,以作者、读者和书写的智慧善业,虔以三轮体空清净慧,普皆回向十方有情众,速得无离﹑无得清净菩提心,这样的示现,是佛子所应为!

【结行,计四段落】

著述缘起
为利欲学佛子道 显续论典所言义
跟随圣贤之口诀 著述佛子行三七
为了利益有心修习菩萨道的佛子,乃依据显密经﹑律﹑论的教法义理和历代成就者所传的重要口诀,而写出这篇佛子行三十七诵,做为佛子们参学实修的法本。

所颂无误
吾浅智慧少学故 虽无智者所喜诗
然依经典教言故 佛子行颂应无误
我虽无大智慧,佛法也听闻不多,更没有优美的诗词底子,但此篇所述的法教都是依经典和大成就者修行时的重要口诀取出而成,佛子依此实修学习应不会有错误。

谦怀与忏罪
然诸广阔佛子行 愚钝如我难测故
违理无关等过失 祈请诸圣贤宽恕
但是菩萨道佛子的行止与学处是如此的伟大浩瀚,以我有限的智慧也难探测,内文中如有不合理、不相关等等的过失,那是我的罪业与不对,祈请诸佛菩萨、历代圣贤众原谅!

结行回向
以此善业诸有情 依胜二谛菩提心
无住有寂之边际 愿成怙主观世音
以此所写作的善业,及以前、现在等一切功德,愿一切众生因世俗、胜义二菩提心恒住自性,证悟诸佛菩萨圆胜慧而不住轮回﹑证悟诸佛菩萨圆满菩提心而不住涅槃,以此悲空双运显现观世音菩萨的果位。

此文为利自他讲教理之图美尊者于恩曲仁钦岩洞造也。堪布索达吉、慈诚罗珠译于五台山菩萨顶。
(西藏及印度的文章结尾时,都有谦虚文和四圆满文。谦虚文是在告诫自己和众生不可有傲慢心,四圆满则是明确的写下告诉读者1.此篇的题材:为佛子行,2.所为对象:是「所有众生」写下这个法本,3.作者:为图美尊者,4.写作的地方:是恩曲仁钦岩洞的水银法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8:23 , Processed in 0.15498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