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09|回复: 1

[其它]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8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选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集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6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四面,第二行,看第四小段:
  【此经发起於日用寻常之事,是说明佛法全是教人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之真善美慧的幸福圆满的生活。佛陀就在生活中,如此示现。是故善现见知开口便叹希有,继曰,善护念,善付嘱。即是大悲大愿之无间也。】
  昨天说到大乘佛法,最上乘法,无非是教我们过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充满究竟智慧的生活。所以无上乘的大法,决定离不开我们日常生活。世尊示现的是出家人身分,在出家人当中示现一个榜样、一个模范。我们从这个地方应当得到圆满的启示,那就是在我们各个人,自己生活之中,自分行业之中,来修菩萨道,来学菩萨行,这就是佛法。所以它的宗旨是教给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就在生活当中去学习,在生活当中去修得。所得到的,确确实实是真善美慧幸福圆满的生活。
  佛陀所示现的,在事相上示现守规矩、守法度,穿衣、持钵,这是礼节、守礼,次第乞,守法,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世尊每天都这么做,从来没有人发现过,今天须菩提发现了。其实须菩提也是古佛再来,他真的是今天才发现吗?我们要这样想,那就是低估了须菩提。今天在这个会上他提出这个问题来,是观察大众机缘成熟了。诸佛菩萨说法,前面讲应机说法。看到机缘成熟,於是这个问题提出来,能令与会大众恍然大悟,对於自己的修学更深信而不怀疑,往后的行持更踏实。因缘成熟了。「善现」就是须菩提,须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善现,他见到、他明白,「开口便叹希有」。什么希有?原来无上甚深的妙法就在穿衣、吃饭,就在这些事上,这真是希有。接著他又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两句我们到后面再讲,再细讲。这就显示佛陀对於一切众生,我们常讲九法界有情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没有不关怀的,没有不护念的。佛的慈悲广大而无边际,永远没有间断,佛恩之大,没有人能知道。
  我们观察世尊的行持,「乞食奔走」。根据经典里面所记载的,只树给孤独园到舍卫城有五里路,诸位要晓得,五里路要步行,步行走得快也需要半个小时,佛与弟子们很注重威仪,所以走路决定是不快也不慢,表现一个很正常的,这也是一桩辛苦事情。每天都要往舍卫大城去托钵。「示同凡夫」,《金刚经》教我们离一切相,佛成了佛,不住在佛相上,他的生活跟一般凡夫没有两样。「不住佛相」,成佛不住佛相,「示现无我相」,我们从这个地方去看。「不说一字」,一句话没有说,一个字没有说,「显示无法相」。须菩提赞叹释迦牟尼佛,希有世尊,那个希有就从这儿来的,他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无我相、无法相。可是事上天天做,这么样认真做,循规蹈矩,一点也不马虎,这叫不住非法相。非法相是空,不住空相。「三空理彰」,三空是人空、法空、空空。三空之理在哪里?就在世尊日常生活当中,全都表演出来了。「此谓之善付嘱」,付是吩咐、嘱咐,教诲之意。释迦牟尼佛没有用言教,用身教。做出来给你看,完全用的是身教,这叫做善付嘱。不说一个字,做出来给你看,叫你去体会,叫你去模仿、去学习,这种教学的方式真的是善巧到了极处。
  【四摄同事,以身作则为作榜样,此谓之善护念。】
  「四摄」是佛接引一切众生的四种方式。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跟众生结缘,用现在的话说,与众生建立关系。不跟他结缘,他怎么能够甘心情愿接受佛的教诲?先要跟众生结缘。然后有「爱语」,爱语不是说众生喜欢听的,那就错了,是爱护众生的教导。像父母对於子女一样,有的时候管教,也有打、也有骂,但是那是爱语,真正爱护他,要帮助他、要成就他,这个语言叫**语。第三个是「利行」,所做的一切对於众生一定有利益。像世尊,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都是利行,让众生看到他这个样子,觉悟了、明白了。能令一切众生觉悟,这是最大的利益,所以这种行持是利益众生的行持。末后「同事」,世尊表现的是同事,跟一般凡夫完全一样,没有一丝毫的特殊。我们今天所讲的特权阶级,没有!佛的生活方式跟弟子们完全相同,没有一丝毫的差别,这就是以身作则,以身做一个榜样,这叫「善护念」,也没有说一句话。「善护念,善付嘱」,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保佑、加持,佛是用这种方式来保佑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众生。我们有没有得到佛的保佑?有没有得到佛的加持?如果你像须菩提一样看出来了,世尊对一切众生的无比智慧的善巧教诲,你看出来了,你明白了,你就得到加持,就得到保佑,你就觉悟了。从今之后,我要跟佛一样,要效法佛陀做为众生的榜样,做为大众的典型,这就得到佛的护念、加持。
  心要清净、要平等。譬如你是一个家庭主妇,家庭主妇应当做的一些事情,你都规规矩矩、安分守己,尽心尽力把它做得很圆满,照顾这一家人,使一家人的生活愉快而温暖,你是家庭主妇当中的榜样、好样子。佛菩萨就是一个好样子,六度万行就在你日常琐碎事情当中去修,这以后到经文里头我们会细细的讨论到。这个家庭不仅是我们这一条街上的一个模范家庭、模范的主妇,而是我们这个都会的模范,一个都会还不够,是我们全国的模范,再扩大是全世界的模范,再扩大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模范。你们想想够不够?不够,为什么?三千大千世界是六道的范围,出不去。所以要发一个大心,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模范,那就行了,那就对了,这样才能超越。我们发心要做个好样子,做哪些人的好样子?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样子。释迦牟尼佛是这么做的。这个心量一大,把三界六道突破,所以你才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我们在《金刚经》上要学习的。你要是没有看出这一层,不能在这上面学,《金刚经》就白读了。
  【佛法修证,即在寻常日用间。】
  修行、修菩萨行、修菩萨道,在哪里修?就在生活上修,就在穿衣、吃饭上学。
  【理显三空,观融二谛,此之谓希有。】
  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像世尊一样: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都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当中显示出来,他生活与这个相应。穿衣,从穿衣上显三空之理;吃饭,从吃饭上显三空之理;走路、奔走,在走路上显三空之理。点点滴滴无非这个,那你就叫真的学佛,你真是在学佛,学佛才能成佛,才能作佛。佛是这样学法。「二谛」是真谛跟俗谛,真谛讲的是体,俗谛讲的是相。相是缘生的,缘生性空,性就是体,所谓是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它融了,融通,是一个,理事也是一个。都在生活当中表显无遗,这叫真正的希有。
  【佛法即家常茶饭】
  家常茶饭是天天不能缺少的,一日不可离也。佛法的修学,这个地方讲的总纲领、总原则是「三空二谛」,总纲领、总原则。任何一个法门,我们念佛也不能例外,还在这个原则之中,要学习。果然能与三空二谛相应,那就是破迷开悟,也就是明心见性。念佛讲,你已经得一心不乱了。
  【如来示同凡夫,奔走尘劳无他。】
  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教导我们,他要现人身。这就是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要现什么身,在人间现人身,在天上现天身,在畜生道度众生现畜生身,随类化身。随类化身为的是什么?决不是为自己。为什么?佛没有自己,无我相,怎么会为自己!凡夫为自己,为什么他要为自己?因为他有我相。佛与大菩萨无我相,他不为自己,因此一切的示现修持都是为众生。
  【欲令众生,回光返照耳。】
  佛菩萨的示现为这个,让众生看到佛菩萨的行持,看到佛菩萨的生活方式,回头想想自己;给他一个条件,让他依著这个条件,认真去反省,这就叫回光返照。所以他在此地示现,很清楚的:
  【持戒、入定、生慧】
  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世尊给我们定的一些规矩,我们要遵守。世间大众定的这些规矩,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约,世间大众们所定的,我们也要遵守。除这个之外,没有文字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我们一律都要遵守,这包括在持戒的范围当中。要守法,要守规矩。一切时、一切处,常常保持著清净心,这就是入定,这就是回头。像世尊乞食能够回到本处,回到本处就是回头,回到清净心,清净心是我们的本处。「洗足」,是表洗刷我们的妄想、分别、烦恼,要把这些尘垢洗得干干净净。用什么方法洗?用定、用慧,心地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示众幸福美满之生活。如是!如是!】
  学会了!「示」是示现、表演,表演给你看,最幸福、最美满的生活。事上讲,持戒、入定、生慧,都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守住这个原则;心地上、在理上,那就是三空二谛,显三空、融二谛,全都在日常生活,都在穿衣、吃饭上。那你过的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不是凡人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是真善美慧的生活,真善美还要加上智慧。修行之要,「要」是重要的、要紧的:
  【在理事双融】
  对理、对事,要看得透彻、看得明白,理才能融事,事才能融理。理事不相应、不相融,换句话说,对於理跟事都没有搞清楚,所以才有这个过失。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同修们常常有一个疑问,实在讲也是一个事实上的现象,心定不下来,妄想伏不住,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理事不相融,就出在这里,理跟事都没有透彻搞清楚。理跟事要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就相融了,心就能定下来了。许多同修读过《了凡四训》,了凡先生在早年实在讲没什么功夫,他是遇到孔先生跟他算命,算得很准确、很灵验,一点都不差错,他什么妄想也不打了,他打妄想是空的,什么念头也没有了,他心定下来了。他是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相信因果的道理,相信因果的事实。这个理跟事是小者,这是小的理跟事,它能够双融,他的心定了。理事之大者,诸佛如来所证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那是理事之大者,理事之究竟者。这个要是清楚明白了,就入大定;那就不是小定,入的是大定。定的等级很多很多,佛法分世间禅定,就有四禅八定,四禅八定还是大分,细分那就太繁了。
  【对境随缘】
  这是讲日常生活,生活要学著能够随缘而不攀缘,你的生活就自在。
  【勤习勘验,历事锻心。】
  底下这是讲修行真正的重要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勤习,勤是勤劳,学习,就在生活当中去勘验自己的功夫,勘验自己的境界。验什么?验觉正净。我有没有迷惑,还有没有邪知邪见,还有没有污染?从这个地方去勘验,这叫真修行。历事炼心,不能怕事,没有事的磨炼,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清净心,就要在事相上去炼,去锻炼;换句话说,我们讲放下,事不在现前你怎么知道放下没有?事相就在面前,看你心里面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分别,如果心里面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没放下;心里果然离开一切分别、执著,那你是真放下了、真清净了。修行要历事炼心。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他学什么?就是这两句:「勤习勘验,历事炼心」,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就是用的这个功夫。
  【动静一如,无往不是。】
  这两句话,也就是说一切时、一切处,在一切物质环境、一切人事环境当中,都要把握著这个原则,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诸佛菩萨已经做一个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佛菩萨除非不出现在世间,出现在世间就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让我们看到他的行持,能够体会、能够觉悟,能够反省、能够改过自新,这是真正的付嘱、护念。
  【道在善巧利用其环境,则无时无处不是道场。】
  你发心想修道,想找一个理想的修行环境,你错了,不需要找,就在你现前生活环境当中。问题就是你有没有智慧,你会不会用你的环境。你要会用,成就了!如果环境是处在顺境当中,你应当认真去修布施,顺境修布施;如果在逆境的环境当中,好啊!成就忍辱波罗蜜,不必要换、要改。处乱世,大家都不守法,都乱来,我在这个环境里修持戒波罗蜜。大家不守法,我守法;大家不守规矩,我守规矩。你要是会利用环境,哪一个环境不是好修行的处所?如果你不会,你挑到什么处所都不能修行,都是障碍。换句话说,没有你修行的环境,人间、天上你都找不到,这是真的,你到哪里去找?如果你会了的话,哪个地方都是我修学的好环境。丝毫不要挑剔,任何环境都成就我六波罗蜜,都成就我十大愿王,就看你会不会!佛菩萨那些表演,你要从这里去看,你才会看到真正有味道。真正学到,真的开悟,真的学到了,你要从这上去看。你也就会读经了,你也会看祖师的传记、语录了,你都会看了,所谓看的时候眼睛放光,门道看出来了。
  「无时无处不是道场」,这是真话。任何一个人,都是帮助我的,任何环境也都是成就我的。就跟《华严经》上讲的一样,学生修行人只有我一个,我一个以外的都是诸佛菩萨,他们一举一动所做的样子,都是给我看的,都是叫我觉悟的。表现正面的,是教我要学习他的好样子;表现是反面的,也是提醒我觉悟,让我反省,有没有他那个反面不好的样子;换句话说,正面反面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我统统都学到了。这样学佛哪有不成就的?这样学佛哪有不快速圆满的?世尊在这部经里面教给我们入门:
  【持戒修福,是入般若 门。】
  持戒就是守规矩、守法。肯守法、肯守规矩,又肯修福,这样的人,佛选定为教导的对象。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法器,他有资格接受如来的大法。那我们要认真反省反省:我们是不是一个守规矩的人,是不是一个很欢喜修福的人?如果是的,金刚般若 会上,你就是当机者。世尊这部经,正是对你说的,帮助你、成就你。如其不然,我们在此地也听到了、也明白了,今天发心也不迟,我要发心守规矩,我要发心修福,这也非常希有难得。因此,我想我们在座这么多的同修们,每一位都是世尊般若 会上选择的对象,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珍惜这一份缘分,不能让它空过。底下说:
  【戒能资定】
  持戒,戒能够帮助你得定。为什么?一个守规矩的人、奉公守法的人,心是安定的。所谓没做亏心事,心地非常平坦,没有做亏心事,没有做对不起人的事情,他心是容易定。人要是做亏心事,常常想利己损人,他的心不安。为什么?怕他的坏事让别人知道,要处处去提防,防不胜防,晚上作梦都做恶梦。那种人修定就困难,那个定很不容易成就。持戒,容易得定。戒能资定,资是帮助,帮助你得定。
  【定能发慧】
  定的作用就是智慧。
  【须知慧无戒定,乃狂慧,非正慧。】
  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辨别清楚,如果没有戒定,不肯守法,不能循规蹈矩,心不清净,这个人忽然有了智慧,这个事情确实有,不是没有,有了智慧,这个慧叫狂慧,不是真慧,佛法里面讲的世智辩聪,属於这一类的。这一类还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楞严经》上所讲的魔附在身上,那个智慧能力不是自己的,是魔附在身上。《楞严经》上说五十种阴魔,他有特殊的能力,我们今天讲神通,他有神通。诸位要知道,真正的神通是从定中发的。假如他没有戒定,忽然有了神通,那个神通决定不是他自己的,《楞严经》上说,是魔附在他身上,哪一天魔走了,他那个能力就完全没有了。这是世尊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是自己发的神通,一定是有戒、有定。我们自己的修行功夫不够,程度不够,处现前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在佛经上讲的,浊恶到了极处,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奇奇怪怪的事情很多很多,几乎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地区我们都能够遇到,都能够见到,奇怪的想法、奇怪的看法、奇怪的做法。而且这些奇奇怪怪还很能吸引人,相信的人很多,於是造成一股风潮,他们这个势力很大,信徒很多,财力很丰富。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心,仔细观察他是不是从戒定里面得这些特殊的能力。如果没有戒定的基础,我们对他最好是敬而远之。自己老老实实依照佛经典上的教训来修学,这样才不至於走错路。真智慧跟狂慧,要有能力辨别。
  【学人能向衣食起居尘劳边锻炼,便是降伏妄心最好方法。】
  只要谈到修行,无论你是学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佛法里常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再多,目标的确只有一个,就是降伏妄心;妄心就是念头,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生灭的念头;无非是为降伏妄心而已,这一点我们要认真的把它记住。我们修,修什么?降伏妄心而已。你把这点搞清楚,你修行的功夫不能说不得力,你真正抓到了要害。否则的话,无论怎么用功,妄心照起、烦恼照起,这就是功夫不得力,那怎么会有成就?要降伏妄念,妄念说实在话离不开贪瞋痴慢,如果贪瞋痴慢没有了,妄念自然就没有了。袁了凡先生,对於因果的道理搞清楚了,他贪瞋痴慢就没有了,心就定了,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所以我们修行最好的方法,在生活当中学,学什么?学知足,知足就常乐。这里头讲的,「尘劳边锻炼」,炼什么?炼知足,知足就不求,妄想就少,杂念就少,心就渐渐会定下来。衣食住行,在现代人的生活,我只要达到一个普通的水平就够,不再争取。我们的心才清净,才有充分的时间去学道,读经、研究经典、念佛、用功、为人解说,我们才有时间干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是真事情,这是真正的好事情,世出世间没有比这个事情再好了。实在讲,也是本经所谓的第一希有。为什么不去干这个事情?为什么把一生大好的光阴,消磨在毫无意义的妄想杂念当中?那个实在讲太可惜了。衣食住行当中锻炼,锻炼是样样知足,没有一样不知足,样样随缘,你就样样都自在。这是降伏妄心最好的方法。
  【须是对境随缘】
  这一句很重要,一切随缘,一切都不攀缘。
  【不迷,不烦。】
  不迷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世间苦恼,世间太苦了,人不能作,你要叫我来生再到人间来,我听了害怕。怕什么?你看那个小朋友天天背的书包,功课那么重,我一想这个太苦了,我一看到小朋友上学念书,看那个样子,我就不敢来了。书念好了,踏进社会,社会是战场,每一个行业好辛苦,仔细观察一下,不可以再来。不再来怎么办?只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就是不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烦,烦恼从哪儿来?你自己找来的,你自己不找烦恼,烦恼不会找你的。所有的烦恼,都是你自己找来的。怎么找来的?总不外乎贪瞋痴。里面有贪瞋痴,外面有诱惑,那你烦恼就起来了。你里头没有贪瞋痴,知足了,心定了,外面种种诱惑你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不受它的骗,不为它所转,烦恼就没有了。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谁来陪伴我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西方三圣天天陪伴我。你看这多自在,这哪有烦恼!
  【应事有条不紊即持戒】
  事情来了,我们应付事情有条理、有头绪,一点都不乱。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有分寸,这就是持戒。
  【清净自在即定慧。故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
  这是《金刚经》后半部所说的。哪一法不是佛法?明白了、不迷了,不邪、不染了,没有烦恼了,一切法皆是佛法。
  【离相发心,降伏之道,尽在其中。】
  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那就好修行了。就在生活当中,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对人、对事、对物,每天所干的是菩萨行;你觉悟了,是菩萨行,就是六度万行。你要是不会,不会就造业。不会,从早到晚是造业,造的是善业、恶业,善业感三善道,恶业感三恶道,干的是这个。一觉悟、一明白了,把那个造业一转变,变成菩萨道。就在念头上一转,转凡成圣,转六道成四圣法界,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就在这个一念之间你会不会转,转过来了,一切法皆是佛法,转不过来,一切法都不是佛法,就看你会不会转。这部经,世尊教给我们怎样转。
  【经言:五蕴即是法身】
  佛在许多大乘经上,都是这样为我们宣布。
  【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见真空,非断灭相。】
  这里面把《金刚经》的宗旨,也都显示出来了。有是相,五蕴是相,是假有;法身是体,是真空。真空从哪里看?从有上去看空,那才叫见到真空;什么都没有,你怎么能见到真空!从有上见到真空,从真空里面看到妙有,原来空有不二。《心经》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一不是二,这就是性相双融,所以它不是断灭相。断灭相,怎样见空?把有灭掉才见空,那叫断灭相,那个是错误的。所以诸佛不说断灭相,断灭相是错误的。
  【古德云:但勿逐妄,何须求真。皆明不取不断、不即不离之义。】
  这些纲目都应当应用在生活当中,即使穿衣、吃饭都不例外,都要与这个意思相应。换句话说,你穿衣,你是在修六度万行,修菩萨行;吃饭也是在修菩萨行,没有一样不是在修菩萨行。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穿衣,空有二边不著;吃饭,真俗二谛圆融,它都在这里头。不能把佛法离开事相另外说一套,那个有什么用处?那就没用处了。古德这两句话说得好。「但勿逐妄」,逐妄,不要追求虚妄,不要执著虚妄。什么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叫我们离相,教给我们随缘,随缘就是离相。离什么?离执著、离分别、离攀缘。分别、执著、攀缘都离了,那是随缘,所以随缘就是离相,随缘是不固执。「何须求真」,如果你有一个求真的念头,你就错了,你又执著、又分别了,又在打妄想了。妄不执著,真也不求,妄离开,真的就现前了。真在哪里?就在现前。刚才说了,穿衣、吃饭都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二谛圆融,那怎么不是真的?三空理显,真的!诸佛如来所证的就是这个,一部《金刚经》所说的也就是这个,这些东西就在穿衣、吃饭,日常琐碎点点滴滴当中,完全显露出来。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
  【般若 妙法,任运,由琐屑事相上,自在流出,无法相也。】
  般若 妙法,是佛与大菩萨,我们常讲法身大士们所证。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之中,琐碎事相,就在这里,点点滴滴都显示出三空二谛。佛流露出来,自在流露。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是不是自在流露?是的,也是自在流露。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受用?迷了,不晓得这个东西就是。佛给我们讲三空,我们天天打妄想去找三空、找二谛,也莫名其妙,二谛究竟在哪里,不晓得吃饭就是二谛,穿衣就是二谛,你跟朋友聊天也是二谛。你不知道,你看多可惜!所以大家要明了,《金刚经》真的是通达了,原来就是日常生活,天天干的,一天也没离开,这就是金刚般若 波罗蜜多,这个才有味道!生活还是依旧照常生活,可是心情不一样。从前是凡夫心,现在是佛菩萨的心,不相同了。心变了,事相也变了。从前你一天到晚过这个日子是苦恼,你过的是六道轮回,苦海无边,现在念头转过来了,心转过来了,你生活在一真法界里面,你所得到的是大自在,那怎么会一样呢?你所得的是真实的圆满自在,别人看不出来。就像释迦牟尼佛这个生活方式,须菩提看出来了,旁人看不出来。旁人以为释迦牟尼佛是凡夫,他不懂。我们今天在《金刚经》上得到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8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也小小的看出一点了,我们的境界也小小转一点了,这个就自在,这就得受用。
  无法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也不离开一切相,也不执著一切相,这就叫随缘,这就叫做真正的受用。真实受用,受用里面没有副作用。凡夫这个受用付出的代价太大,它有副作用,它里面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有烦恼、有果报,这个代价付得太大了。佛菩萨受用,生活上一样的受用,他的收获是法身般若 解脱、常乐我净四净德,他的收获是这个。同样的生活方式,得的东西不一样。这也就是说明,像江味农居士所说的,般若 不能不讲,般若 要讲,要讲得透彻,要讲得明了,不能够有误会,若有误会,不但利益得不到,恐怕还有更深的弊病。怕拨无因果,堕恶取空,那个麻烦就大了,那个病,诸佛菩萨都救不了,变成邪见。
  【以不言之教,护念付嘱,一切发大心者,亦无非法相也。】
  释迦牟尼佛天天往舍卫城去乞食,走一趟,表演的,这是举一个例子。实际上要晓得,世尊的生活,从早到晚点点滴滴,都是流露出圆满的「护念付嘱」,无量的功德。只是举这一个例子而已,千万不要以为就是这个才能够显示三空融二谛,其他没有了,那你就完全错了。要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就没有错了。所以他这个教化,护念一切发大心者,发大乘心这些人。可见得佛没有著空,佛没有说断灭相,他这样做就是护念,就是付嘱。
  【能随时,如是观照,则得真实受用。】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明了这个事实,什么叫观照?也用在自己生活当中,像佛一样,你得的受用当然是真实的,这哪是虚假的!所以这佛法学了,马上就有用处。
  序分我们就到此地介绍完毕,向下从第三段开始,到一百七十九段,是本经的正宗分。其实正宗分,无非是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的说明而已。请看经文:
  经【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这一段文字,是结集经典的人所写的,是记载须菩提尊者,在法会当中为我们、代替我们请法。这里所讲的是规矩,请法的规矩、请法的礼节,仪就是礼节。对老师要恭敬,对佛法要恭敬,真诚恭敬心来启请。
  『时』,就是世尊入舍卫大城托钵回来以后,饭吃完了,洗足已,敷座而坐,大家都坐下来了,这个时候。『长老须菩提』,长老是尊称,这个名词在此地也不多介绍。『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从他自己的座位起来,他要请法一定要从自己的座位起来,走到佛的面前,先跟佛行礼。『偏袒右肩』,平常穿衣服两个肩膀都是包起来的。佛陀在世的时候,衣著很简单,只有三衣一钵,出家人。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要适合中国人的生活环境,所以许多生活上的仪规也都改变了,一定要改成适合中国人的环境才行。中国在印度的北方,气候寒冷,三件衣服决定不能保暖的。所以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三衣就变成象徵性的礼服。我们现在不像印度人用布包起来,我们用扣环,而且衣的面积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印度的衣很大,整个裹在身上。南传的佛教,还是用过去这个衣,这大家都看到的,此地南传的法师们常常来,大家能看到的。所以中国的袈裟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日本的法师那个衣就更小、更方便,他把那个袈裟大概合成这么一小块,平常放在西装口袋里头,要搭衣的时候,用绳子套在上面,更方便了,适合於每一个国家的国情,生活方式不相同,这我们要知道。
  「偏袒右肩」,要晓得,为什么行礼的时候,要把右边的膀臂露出来,像我们这样搭法就是偏袒右肩,便利做事情。在佛面前行礼,说不定佛有什么事情吩咐你,叫你马上去办,右手在外面办事方便。跪下来的时候,『右膝著地』,左膝不著地,这叫胡跪,这种跪法起来方便;行礼当中不忘承事,不忘记佛要是有什么事情吩咐我,我可以很快去办,是这个意思。两个膝盖跪在地上,起来就不方便,动作没那么快,所以跪的时候是一只脚,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合掌表一心。平常这个掌散乱的,心是散乱的,所以讲妄想妄念多。对佛行礼的时候,掌合成一个,表示把妄念都收回来,一心专心来听佛的教诲,专心来接受佛的教导,合掌是表一心,所有念头合而为一,表这个意思。这都表法的,合掌代表恭敬。『白佛言』,「白」是下对上;佛对弟子们讲话,「佛告」,告诉你,告诉是上对下,下对上是白。现在我们都不讲求这些,现在小朋友对父母:我告诉你,学生对老师也是:我告诉你。现在不讲求,我们要晓得。但是我们要随俗,随俗要知道恭敬,恭敬心不能够没有;言词可以随顺世俗,恭敬心要具足。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我们看底下这个小注:
  此一段以下,这就是第三段,至是名法相,就是一七九节,是此经正宗分,这刚才报告了。
  【时字意深】
  刚才我说了,说的是事。就是释迦牟尼佛托钵回来,吃完饭,洗足,敷座而坐,这个时候,这是从事上讲。这个地方,时字意思深了,因为释迦牟尼佛每天都这样做,今天须菩提尊者才把这个事情说穿,这个时含义就不一样了。
  【是大彻大悟时】
  须菩提尊者看到这个事实,看到世尊这样善巧方便教化众生,付嘱护念,这是觉悟了,彻底觉悟了。
  【一眼觑破时】
  一眼看破了。
  【所谓,千载一时也。】
  释迦牟尼佛每天都是这样表演,从来没有被人看破,今天被须菩提尊者看破,刚才说过,实在讲须菩提也是表演的,也不是他今天真的看破。今天大众的缘分成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跟大家说明,大众能觉悟,能够肯定,能够相信,不会怀疑,因缘成熟了,机缘成熟了,应该要把世尊身教的意义详细说出来。
  【亦即始觉之时】
  始觉是开始觉悟。佛法讲觉,第一个是始觉,始觉是开始觉悟;第二个讲究竟觉,是圆满的觉悟。圆满的觉悟只有一个,始觉不晓得有多少。我们每天都有觉悟,每天都是始觉。天天都有新的觉悟,那个新的就是开始觉悟,一直到等觉菩萨,开悟的时候也叫始觉。所以始觉的意思,我们要明了,始觉有浅深不一样。十信菩萨始觉就浅,十地菩萨始觉就深。所以始觉的意思,也是很深很广。这个地方讲的始觉,不是须菩提尊者始觉。与会大众,有能力接受这个法门,有资格、有条件修学这个法门,这个始觉是大众的始觉,这个意思才圆、才正确。
  【非时机成熟不可说也】
  此地这个始觉,时机成熟了。世尊跟长者就像唱戏一样,一问一答,让我们在旁边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情。平常天天跟在释迦牟尼佛身边都蒙在鼓里,不知道释迦牟尼佛一举一动、一言一笑,点点滴滴都是圆满的金刚般若 波罗蜜,不知道!今天这个缘分成熟了。
  【凡事皆必时节因缘成熟】
  时节因缘不成熟没法子,讲了是空讲,那个毫无意义,大家得不到利益。佛为一切众生说法,句句都是真实的,都是利益一切众生。如果说法契理不契机,理说得没错,但是大众时机不成熟,没有法子接受,这样说法就白说了,叫闲言语,闲言废话。如果说是契机不契理,说出来的很好听,大家听了很开心、很欢喜,不是正道、不是正理,那种说法叫魔说,那不是佛说。佛所说法,一定契机契理、理机双契。「时节因缘成熟,方能凑合。佛说法教人,亦如是也。」佛这样教导我们,我们要守住佛的原则。我们要教给别人,也要观察他的机缘有没有成熟,应该给他说某一个法门,选择经典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经典。经典纵然选出来了,还要懂得怎样给他介绍,是浅说、还是深说,是长说、还是短说,这里面的方法很多很多,但是一个不变的目的是要令众生觉悟,令众生现前就得利益。这是从礼节上所显示的,我们也要懂得。可见得不但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须菩提尊者一样也表演给我们看。
  下面是尊者的话,他提出问题了。先赞叹,这都是属於礼节,行礼之后一定对佛赞叹。赞叹里面含的意思也很多,这个诸位要晓得。难道佛喜欢听人家巴结,喜欢听人家说他的好话,那就错了!对佛的赞叹,这些言词是替佛接引众生的,赞叹是这个意思。佛是一个圆满智慧的人,天上、人间第一好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想找一个善知识来教导我们,善知识到哪里去找?善知识自己总不能说我是好老师,我很有智慧,你们来跟我学,这个话说不出口;学生虽然有义务介绍,学生也不能说「我这个老师不错,你去跟他学」,这个也太过分了;容易叫人家说,你们是自己抬高自己,自己为自己宣传,这毫无意义。於是用什么方法?用赞叹,赞叹老师让别人听,他听到了、他有意了,原来这个人有这样的德行、学问,那我要跟他学习去。不拉信徒,也不劝你,但是一定要告诉你,用这个方法。我告诉你,我不劝你也不拉你,让你自动自发到善知识这边来求学,赞叹是这个意思。佛门里赞偈、偈颂,都是赞叹佛的,唱香赞,这都是赞叹佛的。唱的时候要以真诚、清净、恭敬心,要唱得清清楚楚,字正腔圆,能够叫外面人、不学佛的人听到之后,他心里头有所感动,赞颂的目的在此地。假如我们这个赞子,唱得乌乌呀呀,唱了半天一个字也没听到,不知道唱些什么,这个目的就完全达不到了,这就错了,这是必须要晓得的。唱的时候,有唱的规矩,有唱的方法,不能够随便乱来的。要知道要达到目的,这就对了。此地是赞叹的两句话:
  经【希有,世尊。】
  一开口就「希有」,这两个字的意思是无尽的深广。这两个字提出来,整个讲堂听众大家耳朵都竖起来,什么事情希有?他底下一定是集中精神,很注意去听。
  经【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就把两桩希有的事情说出来了。底下的小注:
  「希有」,里面含有四个意思,这是略说,细说说不尽的,无量义。略说,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是:
  【时希有,人身难得,佛难遇。】
  实在说,世间人不懂,所以在迷,不觉,觉悟了之后,知道六道里面要得人身很不容易,机会非常的渺茫,人身难得。佛在经典曾经举过许许多多比喻,为我们说出这个事实的真相。得人身,再能够遇到佛,或者是遇到佛法,我们现在佛不在世,佛虽然不在世,佛法还在世间,我们能遇到也非常希有。想想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佛的法运总共一万二千年。我们得人身要刚刚好在这一万二千年当中,在这个以前没有佛,在这个以后也没有佛法,佛法灭尽了。佛法灭尽,要什么时候再有佛法?一定要有佛出世,佛才讲经说法。底下一尊佛是弥勒佛,弥勒佛什么时候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弥勒下生经》上说过,以我们这个世间年月来计算,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你想想看,五十六亿多万年没有佛法,你纵然得人身也没用处。你才晓得,这个「时」真是希有。一万二千年比起无限的时间,好短好短,我们就生在这里头,不容易,真难!第二个:
  【处希有】
  讲经的处所,法会的成就;当年只树给孤独园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开这个法会讲《金刚般若 》,处所希有。同样这个道理,今天我们在新加坡居士林五楼讲堂,处希有。没有这个地方,我们这个法会不能成就。第三:
  【德希有】
  这个德是如来圆满的果德;因为佛所说的是如来果德全体的流露,不是如来所证果德里头的一分、两分。一分、两分是别的法门,其他的经典;这个经典是圆满的果德。所以古人判这个经是圆教,圆教是圆满的*轮。圆满果德所显,德希有。我们能在这么少的文字,五千多字的这样一部经典当中,得到世尊所证的圆满果德,你说这个多希有!第四:
  【事希有】
  这个事就是指般若 波罗蜜多,特别是指金刚般若 波罗蜜多,佛不是为我们讲别的,为我们讲这个希有的大法。合上面四个意思,真正是希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了,正如同世尊在本经后文上所讲,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与这个地方的希有,前后呼应,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
  这个地方讲经实在也很希有,因为我们每天都讲,连星期假日也照常讲。大家听经要把一些琐碎的工作应酬都要放下,你才能够天天来听经,才不至於缺课,这个也很希有。现在一般讲经,说实在话,一个星期讲两天、讲一天,便利你能够抽出时间来听。像我从前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讲经,一个星期讲一天,为什么要这样讲法?便利大家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听完,一堂不缺。因为天天讲你就不可能,有些应酬、有些家里事情就不能来。我们天天讲,假期都照常讲,你要是每天都来听,一堂不缺,第一希有!今天时间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11:07 , Processed in 0.15176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