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09|回复: 0

达摩难陀长老:法句经故事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5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过如同想要从镜子中取像般的不可得。
  出家的理由很多,有些人为了轻松的生活;有些人为了追随已经出家的心爱的人而出家;有些人则为了逃避不幸。这些人并不是正信出家。对真正想寻找生命意义的人,在明白生死轮回的道理后会放弃世间生活,而正信出家。这种出家不是逃避,他们清楚,想要真正解脱苦痛必须放弃所有的执著。这不是自私,反而是一种牺牲,毕竟没有人会因为自私的念头而放弃一切。也许在他们下定巨大决心出离世间时,执著于自我的人会有短暂的痛苦。但每个人的解脱都必须自己去追求。执著世间生活,只会延迟解脱的来临而已。
  恶业及污染都是自己制造的,不作恶业及清淨行也是自己造作的,清不清淨全在自己,别人无能为力。——第165句法句
  一如波她卡娜和积撒.苟答弥的体认,死亡终究会使我们与心爱的人分离,唯一的解脱是证入涅槃,这时候自我的幻觉会彻底地被摧毁,而不用在生死轮回中再度相见,并且在来世死亡的时候再次痛苦分离。为了达到究竟解脱,必须踏出第一步,一如医生的手术,第一步也许很痛苦,但却是必须的:
  不管利益他人福祉的事多麽重大,也不可疏忽自己的究竟目的(涅槃),确实明白以后,要下定决心成就它。——第166句法句
  本法句中利益他人的福祉不是指物质上的福祉,而是精神上的解脱,这种解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出离世间而证得。锡兰Kelaniya大学的基督教文化教授Dr.        Anthony Fernando在他的著作《佛法与基督教》中如此说道:“基督教学生也许会对已婚人士离开妻子和孩子而出家修行的作为感到惊异。但我们必须从当时的社会传统去探讨此一问题。结婚一段日子后,弃绝世间生活而出家修行是印度社会认可的行为。根据印度理想,追求完美的人必须把生命规划成几个阶段。首先做禁欲的学生,然后结婚,最后出家修行或当隐士。根据这种普遍为人接受的印度传统,佛陀的作为毫不怪异。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在印度的家庭系统中,亲友之间的连系非常强烈,因此离开妻子和儿女并不等于抛弃他们。他们的父母,公婆和叔叔姨母们会照顾他们的。”嘲笑比库剃除三千发丝而出家的人也许可以在他们短暂的幸福来源——财富,心爱的人,或权势消失之际前去礼拜,并要求赐福。但只有祥和、单纯的环境,简单的生活,弃绝所有贪欲的人才可能找到真正的慰藉。强烈执著世间欲爱的人无法领略真正的解脱。在长老偈中,比库和比库尼用赞美歌表示他们内心在证得真正的幸福后,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法喜。受到他们鼓舞的人也追随他们的方法,而享受到相同的喜悦,这种喜悦和我们凡人误以为永恒,但实际上却短暂的幸福截然不同。真正弃绝世间生活的人不仅能领会生命的真正自由,也才能真正为别人做更佳的服务。弃绝世间的生活是唯一能根绝贪、瞋、痴和其它精神污垢,并且引领至安详生活的方法。
17 阿拉汉果
  人为什麽要经曆如此多的努力,去证得阿拉汉果或圣果呢?因为他们明白,根据佛陀的教诲,人的最终目的是要究竟、彻底地摧毁造成生死轮回的原因,生死轮回会不断地带给人哀愁和痛苦。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涅槃。即使往生天界也只是短暂的曆程而已。天神早晚也会死亡,而再度轮回。佛陀认为证入涅槃和过世间生活的方法绝然不同。经曆世间生活,并发现其不美满的人会弃绝家庭、束缚、财富和权势,而且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意。
18 关于法句经
  法句经总共有四百二十三句,这些巴利文的法句是佛陀大约在三百零五个场合为了众生的法益而开讲的。这些法句因为文辞高妙,而且有助于塑造未来佛教徒的生活而被搜集记录下来,这些法句根据主题分成二十六品。西元五世纪的伟大论师觉音尊者曾经为传统法句经和专有术语的解释加上大量的注解,他同时也附上佛陀说者这些法句的故事,补充说明佛陀说这些法句的时空背景和对听闻者的影响。一般相信,大部分的故事从佛陀时代以来就已经流传下来了。
  法句经第一次翻译成欧洲文字是在西元1855年,由丹麦著名的学者Victor Fausboll完成的。他把法句经和注释家的注释一并从巴利文翻译成拉丁文。1860年Weber翻译的德文版完成。1908年第一次的英文版翻译(Max Mueller)完成。除了从巴利文翻译以外,1878年和1883年也出版翻译自中文和西藏经典的英文版。当然,必须注意的是,这些中文和西藏经典本身就译自巴利文和梵文经典。
  有心人可以从【法句经/故事集】和注解中收获良多,透过爱和智慧的追求,一定会在这些古老但曆久弥新的【法句经/故事集】中找得到希望的讯息。锡兰Kelaniya大学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系资深教授Oliver Abeynayake在他的著作《小部阿含的义理和曆史研究》中说:“巴利文的法句经包含二十六品和四百二十三法句。这些法句也可以在其它的经典中发现,如:长部阿含,中部阿含,相应部阿含,增支部阿含,自说经,如是语经,长老尼偈,大品经和小品经。相应部阿含和长老偈经中的偈语常出现在法句经中,而弥兰王问经和导论也有很多法句经中的法句。与【法句经/故事集】中的偈语相类似的说法也出现在如下的梵文经中:弥勒经,大林间奥义书,大事,百喻经,Uttaradyayana,马哈婆罗多,摩奴法典和本生鬘中。”
  法句经在锡兰受到高度的重视,被认为是神圣的经典。一般要求沙马内拉在受具足戒之前必须背诵所有的法句——如果不能的话,至少必须熟记部分法句。
19 有关本版本
  本版本为适应无法直接阅读巴利文的现代读者而略做修订。罗马拼音被用来书写巴利文时,也为了方便发音,而把巴利文加以分段。较长的名字基于相同的原因而分成二或三部分。原始的故事也经过重新修订,去除其中冗长的重複部分和怪异的参考资料。有些不需要的资料则舍弃不用,另外针对现代读者无法立即理解的法义,则添加一些可以澄清观念的注解。但无论如何,所有的修订都确定不会扭曲原来的精义。作者小心翼翼地保留这些从佛陀以来就遗留下来的神圣法句的原始法义。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些法句故事的读者可以阅读《佛教徒史传(Buddhist Legends)》,该书的翻译文句比较接近原始巴利文。
  本书的主要英文参考资料有:
  法句经(翻译),Ven. Narada译,1963年。
  法句经和故事(翻译),Daw Mya Tin,缅甸三藏协会出版,仰光,1986年。
  佛教徒史传(Buddhist Legends),三册,Burlingame,E.W,哈佛东方丛书(英国巴利圣典学会于1979年複印)
  【法句经/故事集】深入地阐明佛陀说法的道德和哲学意义,读者不可只因为熟读这些精辟的法句而满足,必须一而再,再而三的诵读法句和故事,加以思考,从而领会其中的教诲。这些有趣且富有教化的法句清楚描述佛陀的伟大之处:精神饱满、慈悲和智慧具足的老师,随时淮备要教导别人。所有这些尊贵的法句都可以被每个人在经过正确的思虑之后,于日常生活中加以奉行。
  “法句经不可以像一般书籍的泛泛阅读,然后搁置一边,”Narada尊者说:“必须一再阅读,而在需要的时刻作为教化、激励和慰藉的最佳指引。”如此做的人,才可以正确无误地宣称,一如法句所述:“啜饮法义的人喜悦过日子。”
                                         达摩难陀上座(K.Sri.Dhammananda)
                                                  佛教伽蓝
                                                  吉隆坡 马来西亚
                                                  1988年五月三十日
                                                  佛曆2531年卫塞节
  




(译注)了参法师的《南传法句经》,Narada Thera  Venerable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的译本皆作:愚人如是担忧。

第一品 双品
瞎眼的阿拉汉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
  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
  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
  一如牛车紧随牛的足迹。(偈1)

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问讯。当天晚上经行时,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虫。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库前去找他时,发现这些昆虫的尸体,他们认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首先问他们是否亲眼看见尊者踩死这些昆虫,他们回答说没有。

佛陀就劝告他们:「正如你们没有亲眼看见他杀生,他也看不见这些昆虫;再说,身为阿拉汉,他没有杀生的念头,所以并没有犯戒。」

他们接著问佛陀,尊者的眼睛为什麽会瞎掉?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来说明业力的影响:

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医生,却故意使某个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该女人答应迦丘帕喇,如果能够彻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儿子愿意做他的僕人。但后来她却害怕真的变为僕人,就向医生撒谎,说她的眼睛愈来愈坏,而事实上,却已经完全痊愈了。医生很清楚她在骗他,所以为了报複,就给她另一付药方,终于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

由于这罪行,这医生在往后很多世都是瞎子。

佛陀接著说,恶业会跟随造业的人,就像车轮尾随牛的足迹一样。

 

备注:
  1.「法 」(dhamma)有多重意义,此处指的是业(kamma) 或代表行 (cetana) 的业,或任何伴随道德或不道德的意识而来的心理状态。本品的法指的是不善法(邪恶的心理状态),若没有心的作用,不会生起任何心理状态,所以说心是所有善恶心理状态的先导。
  2.行:最重要的心理状态。佛:「行即是业。」
  3.心是所有作为的先导,是实行和衡量所有行为的主要因素。


何必妄想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脑,
  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
  人若造作身、口、意善业,
一定有乐,如影不离形。(偈2)

玛塔侃达理是个年轻的婆罗门,他的父亲非常吝啬,从来不布施。即使玛塔侃达理是独子,但身上所带的首饰也是父亲为了省钱,而亲自打造的。所以当他患了黄疸病时,他父亲也不请医生来治病,终于使他病入膏肓。他父亲知道他快要逝世时,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来家里的人看到他父亲的财富。

当天早上,佛陀出禅定后,透过神通看见玛塔侃达理躺在走廊上。所以当佛陀与弟子到沙瓦提城去化缘时,就走到玛塔侃达理家门口,向玛塔侃理放光,吸引他注意。这时候的玛塔侃理非常脆弱,所以看见佛陀时,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但也因此获得一些幸福感,而这就足够了。当他内心充满对佛的信心而逝世时,便往生至三十三天。

当他在三十三天看见父亲在墓地为他哭泣时,化身恢複原来的形像,出现在墓地,向父亲说他已往生三十三天,并劝请父亲亲近佛陀、布施并且听佛说法。他的父亲便遵照他的话去做。

佛陀说法后,有人就问,人可不可以只在心灵上信仰佛法,而没有任何慈善行为,也不持戒,就可以往生三十三天吗?佛陀就请玛塔侃达理现身,玛塔侃达理于是从三十三天下来,亲自向他们说他已往生三十三天了。听完他的话后,大家才确实相信玛侃达理只因为内心皈依佛陀,就获得往生三十三天的荣耀。

听完佛陀说法,他父亲从此明白佛法,并把大部份的财富布施出来。



  备注: 此篇是佛陀在不同场合说法,用来说明善恶业不可避免的业报。人会受到过去和现在所作之业的影响,而在现在或未来适当的时机受此业报。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和悲惨,负大部份责任;人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狱;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佛法教导世人要自我负责,也主张因果报应。人造作业,会受业报。但仍有解脱的可能。


报複的苦行者
  人的内心若抱持:
  「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无法止息。(偈3)

  人的内心若没有:
「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就能止息。(注)(偈4)

帝沙是佛陀的表弟,晚年出家为僧。

他喜欢假装自己是长老比库。如果来访的比库得到他的同意,为他服务时,就很高兴。但他却不尊敬真正的长老比库,也时常与年轻比库争吵。如果有人说他的行为不如法,他就哭闹、生气,非常不满意,并且向佛陀抱怨。佛陀对他的情形了然于心,所以每次都劝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不要记恨,因为只有不记恨才能消除恨意。

佛陀说:帝沙不只是今生才如此顽固,前世的时候也很固执:帝沙的某一前世是顽固的苦行者,名叫提婆喇,由于误会,而诅咒一个非常神圣的宗教师,虽然国王劝他向该宗教师恳求宽恕,但他悍然拒绝。国王最后只好以武力迫使他向该宗教师恳请宽恕。
  
备注: 佛陀经常教诲弟子不可以报複,即使受到激怒也要随时随地修习忍辱。佛陀赞歎那些尽管有能力报複,但忍辱并且原谅他人辱骂的人,在整部【法句经 / 故事集 】中,佛陀多次受到他人严厉的批评、辱骂和攻击,但佛陀仍忍辱如常。忍辱不是脆弱或失败的表现,而是伟人坚定信念的表征。

累劫以来的仇恨
  世间的怨恨无法止息怨恨,
  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
这是永恒不易的古法(注) (偈5)

从前有位信徒的太太不能生育。她害怕因此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歧视,就亲自为丈夫安排,选择再纳了一妾。但前后两次,当她知道妾怀孕时,却在饭中掺药而使妾两次都流产。第三次有喜时,这妾就刻意隐瞒她,但她后来还是知道了,并且如法泡制,妾因此再次流产,并且因而丧生。弥留之际,妾发誓要报複她和她未来的儿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从此展开。

后来,这对妻妾曾经投胎转世成母鸡与猫、牝鹿与母豹。今生,一个投胎转世成沙瓦提城一位贵族的女儿,另一位则变成食人妖怪。有一天,食人妖怪拼命追赶贵族女儿和他的婴孩,当贵族女儿知道佛陀正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说法时,他就逃到佛陀的身边,并且把婴孩放在佛陀的脚下,接受佛陀的保护。食人妖怪却被挡在外面,无法进入。后来食人妖怪也被传唤进去,佛陀向她们两人劝诫,说她们两人的前世是彼此仇恨的妻妾,因为互相怀恨,以致于往后的几世里,不断地迫害对方的子女,佛陀告诫她们,恨只会增加更多的恨,唯有友谊,相互体谅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就在佛陀的劝诫下,尽释前嫌。

佛陀接著要贵族的女儿把小男婴交给食人妖怪,但她担心男婴的安全,而迟疑了一会儿,但出于对佛陀的虔诚和信心,她听话地把男婴交给食人妖怪。食人妖接过男婴后热切的爱抚和亲吻婴孩,就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会儿,又把男婴还给贵族的女儿。

从此以后,双方尽释前嫌,同时善待对方。

  注:佛陀和弟子共同遵守的永恒不变之法。


憍赏弥诤论不休的比库们
  明白「诤论使人毁灭」的人, 停止诤论。
昧于这种道理的人,诤论不休。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使憍赏弥的比库们诤论不休。有些比库跟随精通律(vinaya )的法师,其他的比库则跟随精通法(dhamma)的法师,双方诤论不休。他们甚至不听佛陀的劝解,但佛陀知道,他们终究会明白这样是错误的,所以就离开他们,单独到森林的僻远静处结夏安居 (注1)。(安居时曾经有一只大象和猴子照顾佛陀) (注2)。

憍赏弥的信徒明白佛陀离去的原委后,拒绝再供养这些比库们,比库们才明白他们的愚昧,而相互和解、修好。但信徒们要他们承认,是他们的错误,才造成佛陀离开憍赏弥,否则不愿再像从前那样尊敬他们。信徒们要他们恳请佛陀宽恕,但佛陀已经离开 了,当时又是安居的中期,所以那一次的安居,比库们过的很辛苦、惨淡。

安居结束后,阿难和众多比库就去找佛陀,并且向佛陀表达他们的悔意,同时保证他们已经明白所犯的错误,恳求佛陀回去。佛陀也就回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去。精舍的比库看见佛陀时,就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认错。佛陀告诫他们说:生命是无常的,大家必须停止争吵,言行举止也不能像永远不会死亡般。

 





 备注:
  1. 结夏安居 (vassa),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雨安居。
  2. 曾有记载说明该猴子如何照顾佛陀的有趣经过:当该猴子看见大象照顾佛陀时,它也决定要效法大象,为佛陀做些服务。有一天,猴子在树丛中荡来荡去时,发现有一蜂巢,它就把蜂巢所在的树干折断,取下蜂巢,并将它放在树叶上,献给佛陀,佛陀接下好意后,猴子就躲起来,观察佛陀是否吃蜂蜜,却发现佛陀并不吃蜂蜜,猴子就过来拿起蜂巢,前后翻转,想要找出为什麽佛陀不吃蜂蜜的原因,结果发现蜂巢中有些昆虫的蛋,它就把这些蛋拿开,然后,再献给佛陀。佛陀终于吃蜂蜜了。


马哈迦罗比库和小迦罗比库的命运
  人若追求色身欲乐,不知摄护诸根,饮食不知节制,懈怠不知精进,必定为波旬 (注1)所毁灭,如同风吹弱树。
  人若观身不淨,摄护诸根,饮食节制,正信(注2)精进,
则魔不能加以摧毁,一如风吹山石。(注3)

马哈迦罗和小迦罗兄弟俩都是生意人,有一次在外旅行做生意时,他们听到佛陀的说法,听完之后,马哈迦罗就虔诚地出家为比库,小迦罗虽然也出家,但却没有坚定的信念。

出家后,马哈迦罗很努力地在墓地禅修,并观照身体的变化和无常。最后深入止观,证得阿拉汉果。相反地,小迦罗对心灵的训练与提升没有兴趣,时时惦著感官的乐趣。

后来有一次,佛陀和众多弟子,包括他们两人,停留在尸舍婆的森林里。这时候,小迦罗未出家的妻妾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小迦罗以前的家,小迦罗因此先回家去安排佛陀和比库的座次等事,他的妻妾们便趁机说服他还俗。

第二天,马哈迦罗的妻妾们也邀请佛陀和比库到马哈迦罗以前的家,她们希望也能像小迦罗的妻妾们,劝劝马哈迦罗还俗。供养完后,她们就向佛陀请求让马哈迦罗留下来表示随喜,佛陀答应了,就和其他比库先行离开,而留下摩迦罗一人。

到达村子门口时,比库们就向佛陀说,他们担心马哈迦罗会像他的弟弟一样,被妻子劝解而还俗。佛陀回答说,他们两兄弟是不同的,小迦罗沉溺于感观乐趣,内心脆弱。相反地,马哈迦罗脱离感观的束缚,精进,坚定,对、佛、法僧迦的信仰十分强烈。

佛陀说内心脆弱的人屈服于诱惑,而坚强的人则不为所动。

  备注:
  1. 波旬:佛法中的波旬有五种意义: (1)五蕴 (2)造作 (3)死 (4)烦恼 (5)魔波旬。在本篇中指的是「烦恼」。
  2. 信:基于智慧而对佛、法、僧的信仰。佛法中没有盲从迷信。人不可能基于不合理的信仰而接受任何事情。
  3. 本篇是佛陀针对出家人的说法。读者应注意,佛陀对出家人和在家人的生活要求不同。


谁有得到黄色布料供养的资格
  人若不能远离贪欲,无法克己,不诚实,没有资格穿著袈裟 (注1)。
人若远离贪欲,善持戒律,克己,诚实,有资格穿著袈裟。

有一次,佛陀的两大弟子——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离开沙瓦提(舍卫)城到王舍城去。抵达之后,王舍城的人邀请他们和其他的比库,一齐接受早餐的供养。这时候,有人捐出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布料给这次供养大会的主办人,并告诉他们,如果经费短绌,就把它卖掉。如果不缺,就把它供养给他们认为最值得拥有它的比库。由于不缺经费,所以他们决定把这块布料供养给比库。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只是偶尔到王舍城,所以他们觉得把它供养给该城居民的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尊者较为恰当。他们因此错误的地把它供养给迭瓦达答(提婆达多)。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把布料做成出家袈裟,并且穿在身上。后来,有位比库从王舍城到沙瓦提城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向佛陀提及这件事。佛陀说,这不是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第一次接受不应该得的布料,佛陀接著说以下的故事:

迭瓦达答的某一前世是猎象人。那时候,在某处森林里,住了很多的大象。有一天,他观察到这些大象在看到独觉佛 (注2)时会下跪,他就偷偷拿了一件黄色袈裟的上半部,遮住自己的头和手,并且手执长矛,在大象经常出入的路上等它们。这些大象果真出现了,并且误以为他就是独觉佛,而下跪行礼,因此被它轻易地一一加以猎杀。

这时候,出生为象群领袖的菩萨发现象群的数目愈来愈少,就决定到象队后面去调查。它小心奕奕地避过猎人的长矛,并用象鼻缠住猎人。但当大象正淮备将他摔死在地时,却惊觉到他身上穿的黄色袈裟,一阵犹豫之后,终于饶他一命。

猎人利用黄色袈裟的遮掩去猎杀大象是错误的,也是败德的行为,他不应该利用袈裟来骗人。

佛陀以这个故事说明,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甚至在某一前世时就曾经误用黄色的袈裟。

  备注:
  (注1) 袈裟是弃绝世间的外在象征,比库的袈裟加以染色是为了使其不具任何价值。本法句的袈裟是一双关语,如果内心不清淨,则光靠外表的象征也没有任何意义。佛陀在另一个场合中,曾说内心清淨的人,不管外表如何,才是真的比库。(参考第142偈)
  (注2) 独觉佛与佛一样都是自行证悟四圣谛,并且断除所有烦恼的人,但独觉佛并不教导众生。独觉佛在佛不出现世间时出现。


了解正法甚难
  误认非法为正法,误认正法为非法,
  抱持邪见的人,永远无法了悟正法。
  正法就认定是正法,非法就认定是非法,
具足正见的人,了悟正法。

优婆提舍和拘律陀是王舍城的两个年轻人。有一次在观赏戏剧表演时,明白世间的幻相,因此决定寻求解脱之道。他们首先亲近城里的苦行者删闍耶,但不久之后觉得他的说法不够究竟,就离开他。两人协议谁先找到正法要通知另一人后,就分道扬镳,到全国各地区去寻找解脱的正法。但经过很久的探访,仍然找不到正法,只好又回到王舍城。

有一天,优婆提舍偶然听到马胜比库念诵:「诸法因缘起」,当下就证得预流果,并且遵照两人的协定,去找拘律陀,告诉他说自己已证得预流果了,并为他念诵「诸法因缘起」的偈语。拘律陀听完这偈语后也立即证得预流果。然后他们想起以前的老师删闍耶,两人就去找他,并告诉他说:「我们已经找到可以指引究竟解脱之道的人,佛陀已经出现世间了,正法已被发现了,僧团也已经成立了,走吧!让我们一齐去找佛陀!」但删闍耶拒绝了。

优婆提舍和拘律陀就和他们众多的弟子一齐出发去找停留在竹林精舍的佛陀,并加入僧团为比库。拘律陀是摩嘎喇那的儿子,所以别人就称呼他作马哈摩嘎喇那,而优婆提舍则被称为沙利子。马哈摩嘎喇那在出家后第七天就证得阿拉汉果,沙利子则在第十四天之后才证得阿拉汉果。他们两人就是佛陀的二大弟子。

他们也向佛陀转述删闍耶的话:删闍耶说,他已经是众多弟子的老师,若再成为佛陀的弟子,就像大口瓶变成小水杯一样。再说,只有少数人是聪颖的,大多数人则是愚昧的。他认为聪颖的人应追随佛陀,而愚昧的人可以跟随他。

佛陀说,删闍耶的傲慢使他不能如实知见正法,他误以非法为正法,所以永远不可能证得正法。

  备注:
  马胜比库的偈颂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


难陀为了女人修行
  贪欲占据不知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滴进屋顶损坏的房子。
贪欲无法占据善于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无法滴进屋顶完好的房子。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这时候,他的父亲淨饭王不断派人来请他回国,佛陀就与一大群阿拉汉弟子一齐返国,抵达迦毘罗卫城时,佛陀向亲戚们说毘输安呾萝王子本生谭,第二天他进入城内,并念诵以「人应觉醒,不应精神恍惚」开首的偈语。淨饭王听完这偈语后,就证得预流果,后来,抵达王宫时,佛陀又念诵以「人应奉行法」开首的偈语,这次,淨饭王证得须陀含果。而在供养之后,他又叙说月紧那罗本生谭,用来说明他未出家时妻子的德行。

第三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7:19 , Processed in 1.047254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