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79|回复: 0

达摩难陀长老:法句经故事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5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句经故事集

马来西亚 达摩难陀 长老 著
周金言 译

作者介绍
据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报道:达摩难陀长老出生于1919年3月18日,家乡在锡兰南部。他在马达拉的基宁村一间学校受正规教育。
  由于文化的影响,年幼时,他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位出了家的舅父,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他的母亲是个非常开通及虔诚的佛教徒,虽然长老是个长子,但,母亲却鼓励他出家。母亲还说:“如果你结婚,只能照顾到家人而已;若出家成为法师,就能照顾到无数的众生。”
  长老12岁时,依 Venerable k.Dhammaratana Maha剃度出家、在Venerable N.Sarananda Maha 座下成为沙马内拉。当中接受寺院的训练直到29岁受具足比库戒。为了更了解佛法,所以就进入哥伦维也华丹那佛学院及其他著名佛学府深造,随后7年,他专心研修梵文、佛教哲理、巴利文合经典。
  26岁考获学院语言、哲学和巴利文经典研究文凭。
  曾获得印度兴都大学奖学金,到该大学深造,主修梵文、兴都文和印度哲学,经过4年的专精研读,获得大学颁发印度哲学硕士学位。后来,回返锡兰建佛学院,实现说法度众的心愿,还出版佛教月刊给予村民阅读。
  33岁那年,长老获得维戴加拉学院院长选派,前来马来西亚十五碑锡兰佛寺服务。
  1962年。长老就在十五碑佛寺成立佛教弘法会,其目标是研究佛法和推广佛教文化,鼓励、促进和发展佛教真理和慈悲观以及培育宗教和平及认识。
  1970年,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成立,长老鼓励佛教弘法会青年组,大马锡兰佛教会青年组也加入马佛青总会。
  同时马佛青总会也邀请长老为宗教导师,为佛青和佛教徒提供宗教资讯服务。
  长老到过东西方国家弘法。他拥有东方研究大学,那兰陀大学、兴都大学所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
  60年代,长老是马来西亚宗教联系机构的活跃成员。
  长老也是筹组各宗教谘询理事会的创办人之一。
  目前,长老共有五十本著作,分别销售到世界各地,其中一本《佛教徒的信仰》已译成中文版,共出了九版,此书在国内流传极广,几乎成为大马佛教徒的生活手册。
  
编注: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
  沙马内拉:巴利语sàmanera的音译。是指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持十戒之男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saràmaneraka音译为“沙弥”、“室罗摩拏洛迦”等。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北传曾译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第一品 法句经故事集正文
1 导读
  佛陀在领导僧团的四十五年中,出于对世间的慈悲和对人类幸福的关怀,不停地弘扬他所证悟的佛法。佛陀忠诚的随行弟子阿难尊者具有超凡的记忆力,曾经恳求佛陀为他重述他未曾听闻过的佛陀说法。阿难尊者说他知道佛陀八万四千次说法。当然,也有其他弟子从一开始就亲近佛陀,因此也虔诚、忠实地记录佛陀的说法。
  这些多闻弟子们明白正确记录佛陀说法和说法因缘的重要曆史意义,因此佛陀入灭三个月后,他们召集了僧团中尊贵的阿拉汉比库诵出并结集佛陀所有的说法,方便佛法的弘扬,并避免后人误解、扭曲和修改佛法。
2 口耳相传的传统
  佛陀的说法由僧团中一代又一代的弟子口耳传诵下来,直到西元前八十年锡兰才第一次以巴利语将佛法形诸文字。比库们公开複诵佛陀的说法,以避免错误或误用其它的词汇。
  留传下来的不只是佛陀的教诲。佛陀在世时北印度人的生活和想法也被生动地留传下来。这些人包括国王、大臣、王子、婆罗门、农夫、外道、贱民、强盗、官吏、银行家、妓女、丈夫、妻子、情人、和儿女等。他们和现代人一样,都有著相同的弱点:贪、瞋、痴、嫉妒、懒惰、傲慢与愚痴等等。早期的佛教徒也很温顺、慈悲为怀、虔诚、聪敏、慷慨与奉献。
  【法句经/故事集】生动活泼地描述了佛陀。佛陀在家信徒包括国王,如频婆娑罗王和波斯匿王;富翁如给孤独长者;妓女如丝蕊玛和一大群的平民,如理发匠、金匠、驯象师、特技演员、奴隶、猎人、渔人、园艺专家、屠夫、纺织工人和船民等。很多人从佛陀的教诲中受益良多,有些人则一无所得,依然故我。
  【法句经/故事集】的故事触及人类的真实情感而感人肺腑。这些情感包括悲悯:如波她卡娜在一连串的事故中,丧失了所有的家人;幽默:有位比库出家剃度好几次,头因此光亮的就像“磨刀石”;罗曼史:难陀王子思念出家时遗弃在家的新娘子;阴谋诡计:如外道雇请妓女控告佛陀与她私通,又如摩醯提利的阴谋得逞,而害死佛陀信徒的皇后;政治:佛陀住在卢奚多河两岸的亲戚因为灌溉用水的争执而淮备兵戎相见;戏剧张力:迭瓦达答(提婆达多)三番两次挑战佛陀,终于以悲剧收场。
3 佛陀的慈悲
  当然,也有许多人反对佛陀。佛陀的表弟——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曾经三次谋害佛陀不果。也有其它宗教的负责人控告佛陀与人私通、传播邪说,而企图破坏佛陀的名誉。但佛陀仍留在人间,一如不受污染的莲花,莲花也在佛教中象征纯洁。佛陀在世间,但不落世间。
  佛陀的慈悲无远弗界。佛陀与清道夫、女奴交谈,接受最谦卑的人的供养。有一次,甚至接受一位婆罗门吃剩的菜饭,因为那是该婆罗门谦恭和虔诚的供养。佛陀曾经与众多不同的宗教师深入对话,讨论宗教上深具争论性的议题,如创造神存在与否,灵魂理论,神力,动物祭祀,苦行,典礼仪式和终极救赎等问题。这些深入的对话和讨论丰富了佛陀的说法。佛陀也因此理清了众多争议性的观念,外道们至今仍对这些观念议论不休。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师。现代社会上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可以从佛陀的教法中获得改进教育的方法。在佛陀一生的确切记载中,我们找不到佛陀对无法理解或不愿理解佛陀说法的人动怒或失去耐性。佛陀也未尝苛责别人。佛陀的耐心、宽容、无尽的慈悲和悲悯的智慧无人能及。
  【法句经/故事集】的第一句法句说人心要为所有的作为—不论是善或恶负责。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的人权组织章程序言回应了佛陀的说法:“人心引发战争,所以护卫和平的信念也必须在人的心中建立起来。”
  佛陀具有一些超凡卓绝的能力,使他比其他的宗教师更伟大。他能够使最敌对、倔强、愚笨或意志脆弱的人奇迹似的改变心意和态度,这是因为佛陀具有超凡的能力,可以透视人的过去世,而人的过去世会影响今生的因缘。例如,佛陀明白一位年轻比库因为多生以来都是金匠,所以无法修习苦观,只能观想美丽的东西,佛陀就给他一朵金色的莲花,他因此能够迅速系念在前,心无旁鹜地精进修行。另外有一次,当佛陀在说法的时候,闻法大众中有人仰望天空,有人以手刮地,有人用手摇树,而不专心听讲,佛陀明白这是由于过去世时,他们分别是星象学者、地底下的动物和猴子的因缘造成的。第一位体认到有效的教诲,必须奠基于认清听者的性向和心理状态的人,就是佛陀。
  佛陀对不同的弟子从不使用相同的教诲方式,在这方面而言,没有任何的宗教师可以与他匹俦。
  佛陀总是依听众的年龄、气质、个性、身份或心理状态而应机说法。佛陀曾经延迟说法,直等到一位饥饿的牧牛人吃饱饭后,才开始说法,因为佛陀明白饥饿的人无法集中精神听闻法。有时候,佛陀甚至对发问题的人故意保持沉默,因为佛陀明白他的回答只会使发问的人更困惑。如同在任何的团体中,都有不同资质的人,有的人特别聪慧,如舍利弗,他们可以体会阿毗达摩(论)中最深奥的佛法,另一方面,慈悲的佛陀则利用不同的方法教导愚笨的弟子,例如他要周利般兔比库面向东方而坐,同时在搓揉干淨的白布块时观想心灵的污垢。另外,当积撒.苟答弥因为丧子而悲痛逾恒,请求佛陀赐药救治她的儿子时,佛陀要她先去向村子里未曾有人逝世的家庭乞讨芥末种子,她遵照佛陀的话遍寻整个村子,都无法找到一户从来没有人逝世的人家,这时候,她才恍然觉悟到死亡原来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一如以下的法句所述:“不请自来,不告而别,来来去去,有什麽值得哭泣呢?”
4 伟大的经典
  肩负续佛慧命的早期弟子们效法佛陀的教法。因此结集的经典中有处理佛教心理学的阿毗达摩(论),它适合聪慧的人。也有佛陀长、中、短说法的经典,大部分的弟子都可以从研读这些经典中,明白佛陀大部分的说法。法句经是这些经典中的第五部分,也是最后的一部份。法句经所汇集的佛陀说法(法句)最适合广泛的读者,其中的故事比之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诗词和小说创作都不遑相让。(三藏中的律是专门规范僧团比库和比库尼的戒律)法句经和本生谭(佛陀过去世的故事)毫无疑问地是宗教史上最为人传诵和引述的经文。几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和思想都多少受到法句经的影响,整个东南亚,尤其是泰国、缅甸和锡兰,法句经的故事是母亲哄婴孩时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多闻的比库也一再引用法句经的故事去指导、鼓舞、激励各阶层的人。无数的人在关键的时刻,心中因为浮现法句经故事而不说谎、不杀昆虫,不散播谣言、去除邪见、不做非分之取;如果世间人在面对贪、瞋、痴时,能展现慈悲与智慧,那麽法句经绝对功不可没。
5 佛陀的足迹
  佛陀把他的证悟和成就归功于他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这种体认超越所有的人,佛陀曾经对一位病人指出,引导人证得究竟解脱和涅槃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
  佛陀的弟子,同时也是最早期弘扬佛法的法师们效法佛陀,教导人们修习三学,这些佛弟子们善用法句经和故事来教导不同性向和才情的听众。法句经也是弘法的法师淮备题材时,方便、优秀的参考资料,即使直到今日,讲演或著作讨论佛法的人,若不引用法句经,将很难适当的表达佛法。
  佛陀从未宣称发明或创造他所教诲的法,如同所有过去过去诸佛,佛陀涤除使人无法证悟究竟真理的无明,并向人指引这些方法。因此,他的法句所说的真理也可以在其它宗教的经文中发现,Roy C.Amore的《两位大师,一种道理》一书中有如下的叙述:“任何人阅读耶稣在山顶上的训诫(马太福音5—7),必然会想起这也是简洁精要的佛陀法句”———玛上座:《佛法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佛陀的道德教诲和耶稣在山顶上的训诫有极大的相似之处”——B.H.Streeter:《佛陀与耶稣》“爱你的敌人,祝福下诅咒的人,造福怀恨的人,别人若打你的左脸,也转过你的右脸给他,把外套赠与偷窃它的人,把东西赠与开口请求的人等,这些耶稣的教诲也是佛陀身体力行,并且教诲的戒律”——Dr.S.Radhakrishnan:《东方宗教与西方思想》薄伽梵歌和Thirkural梵文和坦米尔文的古老印度著作。薄伽梵歌是古老的文学著作,而Thirkural大约在西元前完成,这两本著作都包含很多法句经所传达的真理。
  可以说,法句经触及所有人类的心灵深处,并且是全人类共有的思想宝藏,它超越了狭隘的宗教派系,是一本献给全人类的经典。
6 神话、传奇或言过其实
  对形成【法句经/故事集】的文化环境熟悉的传统佛教徒而言,阅读、理解或重视【法句经/故事集】毫无困难,但现代读者,尤其是不具有亚洲宗教背景的人,也许会怀疑【法句经/故事集】的真实性。这些现代读者可能发觉有些故事无关紧要、重複,甚至天马行空,不著边际。勿容置疑地,有一些【法句经/故事集】的故事不免于神话、传奇或言过其实,但阅读【法句经/故事集】的最佳态度应该是保持开放的态度,多注意其中所蕴涵的道德意义和所要传达的讯息。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发现印度》一书中也认为人们浪费太多的时间去探究故事的真实性,他建议人们应该理解故事背后所要传达的意义。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哈姆雷特就曾经对贺瑞修如是评论道:“天地之间的东西比你的哲学想像还多。”佛陀所说的法句才是【法句经/故事集】重要的部分,抽离这些法句,所有的故事都变得无意义,这些故事只是说明佛陀在何种情况下说这些法句而已,我们不应该过度怀疑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而应该考虑这些故事对虔诚接受法句的人所能造成的心理冲击。举例而言,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这些故事如何使读者产生道德上的羞耻心、道德畏惧,如何避免仇恨、贪婪、嫉妒和欲望等。在传统佛教国家中,人们在年幼时听闻法句经故事是塑造个人人格与培养爱心、悲悯、慷慨大方和宁静等良好德性的有效方法。就此意义而言,即使抱持怀疑心态的人也会同意法句经故事确实值得欣赏,不论其是否真实。以下几个章节,我们针对几项可能会使对佛法没有相当认识的一般读者造成困扰的问题提出解释。
7 供养
  对这些读者而言,第一个问题可能就是书中经常提及,信徒对佛陀和众多比库所作的供养。他们也许会问,为什麽很少提到对穷人的供养呢?佛陀认为供养困乏的人是值得赞歎的布施。佛陀也鼓励如此做。在佛教的其它经典里,有非常多的故事告诉我们,供养贫穷和困乏的人多麽重要。慈善家、同时也是佛陀信徒的给孤独长者就是奉行佛陀如此教诲的其中一位。给孤独长者的字面意义就是“喂养贫穷的人”,在家信徒供养僧团,使他们能过著清淨高尚的生活,善尽其教导佛法的职责,就等于在续佛慧命上尽了襄赞之力,所以供养护卫佛法的人比供养贫穷的人更有功德。因此,佛教的在家信徒除了供养贫穷的人,更要供养宗教修行人士,使他们能努力达到清淨,并且服务别人。正信出家,追求精神发展的人不会积极考虑个人的需要,因此,这是在家人的职责。因此而言论,在家信徒也在较广的层面上共同参与推动精神的活动(如弘法与修行等)。传统上,比库在接受供养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后,会向供养者讲解佛法,使他们理解佛法,开发智慧。佛教徒的理想是照顾贫穷的人,使其幸福,并且护持修行的人,提供修行的环境。佛陀并不要求人们只供养佛教比库,而应供养任何尊贵的、心灵脱超、诚挚并且教导正见的人。【法句经/故事集】记载有一次信徒因为出家比库犯戒,而不再供养这些比库,直到他们纠正错误为止。供养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供养的人信心坚定,清淨供养给具有同样清淨心的人。
  【法句经/故事集】主要记载佛陀创建的僧团行事。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对每一位慎重追求解脱生命轮回的人而言,正信出家是重要的第一步。也因此,一般而言,佛陀的教诲都是针对与他有密切关系的僧团成员。人们也可能感到困惑,为什麽有那麽多的法句经故事提及比库的袈裟。【法句经/故事集】有一则故事叙述比库们讨论迭瓦达答得到布料供养的故事;另外一个故事提及一位比库过度执著与袈裟,竟然往生成一只躲在那些袈裟内的昆虫。我们在阅读这些故事时,应谨记在心,这些都是发生在二千五百年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的事情。当时,有很多的人出家修行,也都依赖一般人慷慨地供养生活必需品,因此,要得到布料的供养并不容易,而修持较差的人看见修持较好的人得到这些难得的供养时,心生羡慕之情,毋宁是很自然的现象。只有阿拉汉完全不在意他们所得到的袈裟是否昂贵,甚至于是否得到任何的供养。
8 不同的个性
  我们必须对记载早期佛教史的人士大表赞歎,他们公正如实地记录那些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比库尼)——仍是众生的言行举止,而不曾加以合理化或神圣化。根据这些记载,有的比库自负、贪婪、不道德、犯邪淫、嫉妒、傲慢、轻浮、愚笨、心胸狭窄、残暴、模棱两可、无理。但佛陀通通允许他们加入僧团,大部分的人也在佛陀的教诲之下,痛改前非,但有些人仍自行其是,无法珍惜他们解脱的机会。无论如何,佛陀不轻视或谴责他们。只有完全解除贪、瞋、痴的圣者(阿拉汉)才是完满的人,才能免于责难。
9 瞬间开悟
  从来没有研读过佛教经典的读者,在阅读【法句经/故事集】时,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
  佛陀怎麽能轻而易举的让人转变心念?那位特技演员怎麽可能站在竹竿上时,就证得阿拉汉果?一位杀人凶手怎麽可能只听到佛陀说:“我已经停止,是你自己尚未停止。”就平静下来呢?为什麽会有人在瞬间证得阿拉汉果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生死轮回有相当的了解。众生必须善根福报俱足,才能值遇佛陀。遇见佛陀的人大致上已经累积了很多的功德,而且证悟阿拉汉果的因缘即将成熟,所以佛陀只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破除他们的馀惑。事实上,他们与佛陀出生在同一时代就不是件偶然的事。经过累世的修学,他们已经有足够的善业资粮,并且热切渴望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他们当然也要忍受过去世的恶业,出生为诸如麻风病人或盲人,生活在困苦、邪恶的环境下。这些不健康和不愉快的际遇在很多情况下反而是他们得遇佛陀,证阿拉汉果的机缘。
10 特殊的能力
  佛陀能完成这些心灵淨化的事迹,是因为他具有诸佛或解脱圣者的特殊能力。他心通就是其中的一种。唯有具备这种能力的佛陀才能直觉地指出障碍人们证悟究竟真理的困扰。佛陀也是大医王,因为他像所有的名医,在开具药方之前必定先找出真正的病因。病因若能够尽早找出来,越能够快速治愈。佛陀明瞭每个人的身心状况,因此可以针对每个人给予解脱生死轮回的正确方法。这就是问什麽在关键的时候,几句简单的话就足以使听者具有正见,或了解生命的实相。我们也应该明白,根据阿毗达摩(论),一个思想只持续不到一秒钟的时间,所以经由佛陀的引导,从无明变成明也是快速无比的转变过程。
11 心智成熟无年龄限制
  有些人可能会困惑为什麽年纪很轻的,甚至只有七、八岁的沙马内拉,能够在剃度时就证得阿拉汉果。我们也有从生死轮回的角度来理解这问题。大家都很清楚像贝多芬或J.S.Mill具有比同年龄的孩童更为惊人的才华。Christian Heinecken 1721年出生后几个小时就能开口说话,一岁时能背诵圣经,二岁能回答任何有关地理的问题,三岁能操法语和拉丁语四岁时研习哲学,不到五岁就去世。
  两岁时就能读写的美国天才William James Sidis 八岁时就能说法语、俄语、英语、德语、部分的拉丁语和希腊语,十一岁时向一群教授讲授四度空间。
  佛法认为这些人在累劫以来就累积了这些潜力。而在今生,就像莲花,一旦浮出水面,受到阳光照耀时,会马上绽放,这些人在获得适当的机缘时,潜力会马上成熟而证得圣果。所以证果与生理年龄无关,而是累劫以来修行的结果。
12 证悟后马上死亡
  也有人可能会怀疑为什麽在某些故事中,有人在证得阿拉汉果后不久即去世。要解释这问题,仍要从佛陀超凡的能力去探讨。佛陀往往在明白某人的生命即将消失之际,前去拜访他们,使他们有机会证得涅槃。这类有戏剧效果的故事较易流传下来。事实上,有无数的众生,如佛陀的亲生父亲便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明白佛法,并且平淡无奇,不具任何戏剧性。
  佛陀为什麽不利用超凡的能力防止这些人去世呢?佛陀确实防止亚育瓦达那的死亡。但那是因为佛陀明白他的业力仍然足以维持他的生命,只是当时面临夭折的威胁而已。在其它情况下,佛陀明白其他人的业力即将消失,佛陀只能帮助他们证得圣果,不再轮回。佛陀并没有亲自使他们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只有自己才能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佛陀只是指引解脱的方法而已。佛法认为生死轮回并不是生命的理想,无馀涅槃是佛教的最终目标。所以证得圣果之后入灭不被认为是悲剧或不幸的事。
13 因细微的事故而证悟佛法
  有人怀疑为什麽某些细微的事故也被记录下来,例如一些比库向佛陀抱怨有几位比库穿著木拖鞋而制造噪音。甚至有人请教佛陀,装满沙石的车子为什麽在公牛的拉拽下,绳索会断裂呢?佛陀每次都利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故来阐述较複杂的观念。
  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故说明某些比库的天真无邪和佛陀无以伦比的耐心。佛陀经常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然后一步一步地去除他们的愤怒和无明。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的发现有些比库非常单纯、不做作。他们真正希望能找到答案,解决困扰他们的问题。对聪明的人而言,这些问题也许微不足道,但对这些比库而言,却关系重大。佛陀从不忽视任何真诚地想要追求真理的人。另一方面,有些聪明的比库也会请教佛陀微不足道的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佛陀会为了大众的法益而趁机解释更深奥的佛法。
14 看不见的精灵
  【法句经/故事集】中还提到山洞精灵、树灵、恶鬼、丑陋的妖怪、龙、饿鬼等超自然的现象。毫无异义地,在纯粹物质或世俗教育环境下成长的我们会鄙视或者否认这些看不见的精灵。但我们必须再一次开发心胸,承认今日的科学已经开始体认到“天地之间存在的东西,比我们知道的还多”。除非科学能够证据确凿地证明或否认,否则最好还是承认我们的宇宙知识还十分薄弱,距离完全明白宇宙实相仍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15 奇迹和宗教
  对大众而言,抽离奇迹的宗教令人无法想像。世间的所有宗教都记载著某些事情,以证明他们的创始者具有神通,如渡水而过,同时在不同的两个地方出现等等。佛教也承认奇迹,但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一很大的区别:奇迹不是神力造成的。根据佛陀的说法,任何修习禅定的人都可能发展心灵力量而创造奇迹。因此【法句经/故事集】中的阿拉汉创造各式各样的奇迹: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複制众多的糕饼,朱腊般他嘎尊者化身无数,苏那虽然只有八岁,却有能力为佛陀和众多比库创建一座精舍,而谶摩可以凌空而飞,佛陀本人也展现“双料奇迹”,分别从两个鼻孔中放光和水,全身散发六色祥光,分身,听见并理解昆虫哭声的涵意,创造一朵金色莲花,并变现一位美女的老,死,直到溃烂。但所有这些奇迹不是用来显示神的力量,而是要协助众生明白事实的真相。
  佛陀曾经多次运用神通力,使某些东西出现或消失,闻法的人因此可以集中精神;或者使发问的人忘记发问,直到佛陀认为时机成熟才发问。在这些例子里,佛陀只是运用超凡的力量,协助众人证得解脱而已。佛陀特别教诲某些弟子不可使用奇迹来平息争端,佛陀告诫他们,这种做法与雇请歌舞女郎兜售商品无异。
16 为何要出家
  在很多的佛教国度里,人们认为放弃世间生活而正信出家是值得赞歎的行为。【法句经/故事集】中,记载著很多出家的人——年轻的、年老的,富翁或穷人,男人或女人都有。虽然有些人赞歎他们,但有些人却怀疑他们抛弃家庭,让家人在困境中自求多福的作法是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法句经/故事集】中记载很多、妻子和订有婚约的人因所爱的人出家修行而陷入不幸之中。讨论此一问题时,让我们先考虑一句法句,该法句是针对仍然不明白世间无常的人说的:“我有儿子,我有财富,无明的人因此认为他们的安全无虞(译注),事实上,其身尚且不为己有,更何况儿子和财富呢?——第62句法句
  由于无明而系缚世间,使我们有了自私的欲望,这些欲望让我们执著于所谓的亲人。如果我们明白这些亲人在过去生中可能是无数众生的六亲眷属,在未来生中也会是其他众生的六亲眷属时,我们将会明白执著于亲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7:01 , Processed in 2.11818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