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20|回复: 2

[大德开示] 卍续藏第60册No.1129归戒要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31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9 归戒要集》

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9 归戒要集


  归戒要集卷中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辑

  受五戒法

  梵志复白佛言。世尊。以赐三自归法。天帝遣善神三十六大王。护助我身。已蒙世尊。哀愍救度。今更顶礼。请受戒法。佛言善哉。梵志。汝当净身口意。恳恻至心。敬受戒法。十方三世如来。至真等正觉。皆由三归五戒得之。梵志。尽形寿不杀生。不教他杀。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不令邪神恶鬼。之所得便。梵志。尽形寿不盗他人财宝。不教他行盗。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随逐护汝身。梵志。尽形寿不邪淫。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众魔皆不得便。梵志。尽形寿不妄言。绮语。两舌斗乱。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梵志。尽形寿不饮谷酒。蔗酒蒲萄酒。能放逸酒。如是酒。皆不得饮。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随逐护汝身。梵志。是为三归五戒法也。汝善持之。勿有毁犯。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是戒能为沙弥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无上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若有毁破如是戒者。则于无量无边世中。处三恶道。受大苦恼。汝今欲得无量利益。能志心受不。若言能者。复应语言。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善男子。如来说优婆塞。或有一分。或有少分。或有无分。或有多分。或有满分。若优婆塞受三归已。不受五戒。是名优婆塞。若受三归。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归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归。受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归。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归。受持五戒。是名满分。故智度论云。戒有五种。始从不杀。终至不饮酒。若受一戒。名一分优婆塞。若受二戒。名少分优婆塞。若受三戒。名半分优婆塞。若受四戒。名多分优婆塞。若受五戒。名满分优婆塞。汝今欲受何分。当随意说。尔时智者。当随其意授。灌顶经。梵志白佛言。若男子女人。欲受归戒者。当云何授与。佛言。若人欲受。先礼十方佛。长跪合掌。作如是言。我弟子某甲。尽形寿。受三归五戒。诸佛菩萨。贤圣僧众。哀念我等。智度论云。先受三归。后始忏悔(此谓翻邪三归)。若久来信佛。不须先受三归。但依五戒。八戒。三归。先忏悔已。后受三归。然后说戒相(忏文。如后八戒法中出。应先令修威仪。礼敬已。在戒师前。胡跪合掌。教作如是言)。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为满分优婆塞(受一戒。应言一分。若受二。三。四戒。随分言之)。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已。次授三结)。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为满分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若善女人。当云优婆夷。前三归依。第三遍讫。即发五戒。后三结。是直付嘱之。次示戒相。令识持犯。故大方便经云。若受五戒。先受三归。三归既竟。乃得五戒。所以说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识五戒名字。应告彼言。今当示汝戒相。汝应谛听受之)。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能者。当答言能持。下准此)。尽形寿不偷盗。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尽形寿不邪淫。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尽形寿不妄语。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尽形寿不饮酒。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

  (智度论云。既说戒相已。复应语言)是优婆塞五戒。尽形寿持。当供养三宝。勤修福德。进求修道(若断淫者。受五戒已。于戒师前。更作誓言。从今日。于自夫妇。不复作淫)。大方便经。优波离白佛言。若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五戒。得受不。佛言。不得。佛本制戒。各有限齐。若受五戒。必尽形寿。若受八戒。必一日一夜受。是故不得。根本羯磨云。授与三归。并五学处。成邬波索迦律仪护。言护者。梵语三?罗。此译为拥护。由受归戒。护使不落三涂。旧云律仪。乃当义译。云是律法仪式。若但云护。恐学者未详。故两俱存。即是戒体无表色也。故萨婆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欲令救护。不得侵凌故也(言五学处。即五戒。邬波索迦。即优婆塞。乃梵音前后不同耳。此译为近事男。亦云亲近男。或言离恶修善。谓受此戒。方能亲近承事佛法僧三宝。断诸恶法。而修众善也)。优婆塞戒经。佛言。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人天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阿那邠坻长者子。虽为八千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为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不得耶。大灌顶经。佛告执持长者。天帝所遣归戒之神。凡有亿亿恒沙之数。诸鬼神王。番代拥护。不令衰耗。诸天欢喜。皆言善哉。当共护之。如是持戒。若完具者。十方现在无量诸佛菩萨罗汉。皆共称赞。是清信士女。临命终时。佛皆分身。而来迎之。不使持戒男女。堕恶道中。若戒羸者。当益作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然灯烧香散华。悬缯幡盖。歌咏赞叹三宝。恭敬礼拜。益持斋戒。亦得过度。若不能如上修行功德。复持戒不完。向诸邪道。求觅福祐。恒沙归戒神王。各去离之。恶鬼数来。娆近之也(戒羸者。无力持戒也)。如消灾经说。舍卫国有一县。皆奉行五戒十善。无酿酒者。中有一大姓家子。欲远贾贩。临行。父母语言。勤持五戒十善。慎莫饮酒。犯佛重戒。受教而行。到他国已。见故亲友。再三逼令饮酒。事不获己。饮之。事讫还家。具告于亲。父母言。汝违吾教。加复犯戒。为国作先。乱法之渐。非孝子也。便以贩物。逐令出国。既到他国。住客舍家。主人事三鬼神。现形语言饮食。主人事之积年疲劳。患厌此鬼。鬼知人意。盗他宝物。来与主人。主人得宝。设食祭之。鬼来诣门。见舍卫国人在舍。奔走而去。主人追呼请还。鬼曰。卿舍尊客。吾焉得前。重复惊走。主人还归。问曰。卿有何功德。致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说佛五戒十善。实犯酒戒。为亲所逐。向余四戒。故为天神所护。卿神不敢当之。主人因从客受三归五戒十善。问佛所在。可得见不。客曰。佛在舍卫。往立可见。主人一心往彼。路经一亭。中有一女。是啖人鬼妇。时日逼暮。从女寄宿。女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自念。我已受三归五戒十善。心不懈怠。何畏惧乎。遂自留宿。啖人鬼见护戒神。徘徊其傍。去亭四十里。一宿不归。明日男子进路。见鬼所啖人骨狼藉。心怖悔还。恶念便生。欲还将女归家共住。即回亭所。复从女求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啖人鬼。不久来还。男子不信。淫意复生。不复信佛三归之德。五戒十善之心。天神即去。无复护之。鬼得来还。女人恐鬼食此男子。哀愍藏之瓮中。鬼闻人气。问妇曰。汝得肉耶。吾欲啖之。妇曰。我不行。何从得肉。卿昨何以不归。鬼言。正为汝宿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于今不安。复不得肉食。妇闻默喜。因问夫曰。佛戒云何。鬼言。急以肉来。不须问此。此是无上正真之戒。非吾所敢说也。妇言。为我说之。当与卿肉。鬼类贪残。因为说三归五戒。妇辄受之。心执口诵。男子瓮中。复识五戒。随言受之。天帝知此二人心自归佛。即选善神五十。拥护二人。鬼遂走去。妇问男子。怖乎。答曰。大怖。蒙仁者恩。心悟识佛。妇言。吾本良家之女。为鬼所掠。今蒙仁恩。得闻佛戒。得离此鬼。贤者今欲何往。男子曰。吾欲到舍卫见佛。妇言。善哉。吾至本国。与父母随贤者见佛。便俱前行。路逢四百九十八人。因相问讯。诸贤何来。答曰。从佛所来。佛日说经。意中罔罔。心不能解。今还本国。二人具说鬼所畏戒。本末因缘。诸人意乃开解。俱还见佛。佛遥见之。告阿难言。此四百九十八人。今得其本师。来见佛者。皆当得道。五百人至。为佛作礼。一心听经。心开意解。皆作沙门。得阿罗汉。佛言。犯酒戒者。则是客舍主人。与女人累世兄弟也。然此二人。是四百九十八人前世之师。凡人求道。要当得其本师。及其善友。乃可解耳(虽犯酒戒。元非性罪。况其十善犹全。故得天神营护。若于四重戒中。而破其一。必无天神卫护。又况无其十善之德也)。报恩经云。若破五戒中重戒。而受八戒十戒。大戒。禅戒。无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已。欲舍五戒。更受十戒者。无有是处。若破五戒。更受五戒。亦无是处(言五戒中重戒者。谓盗五钱。三处行淫。杀人。自言得圣人法。随犯一戒。即名犯重。不通忏悔。或遇破戒恶缘。不能持者。宁舍已乃作。后更得受。四分律云。若有舍戒者。于佛法为死。受生则难。趣死极易。舍时无问出家在家人。但对一人言。我先受五戒为优婆塞。今舍却。作在家白衣。一说便成舍)。法界次第云。破此五戒。则非清信士女。故提谓经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则违五星。在地则违五岳。在方则违五帝。在身则违五藏。如是等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世。犯五戒者。则破五分法身。及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罗根本。若犯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也。若能坚持。即是五大施。故佛言。一切施中。施无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能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止三业所起之恶。故名防止。经云。何因缘故。得名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法故。又名曰迮隘。虽有恶法。性不容故。又名曰清凉。遮烦恼热。不能得入故。又名曰上。能上天上。至无上道故。又名曰学。调伏心智慧诸根故。故论云。此五戒。应名学迹。若有游此。便升无上智慧殿故。如尊者阿那律。告诸比丘。我依戒住戒。戒为梯隥已能升陟无上慧殿。汝众等应学。勿生放逸。又此五。应名学基。于涅槃城。而作基址故。今此五戒。前四是性。后一是遮。性戒者。持之性自是善。犯之性自是恶。不由佛遮制。方有善恶。故性戒受与不受。作之俱是罪。不同其余遮制等戒。如比丘受草木戒已。犯之得罪。俗众不受。犯不得罪。故轮王出世。以此性法化人。若受佛戒之后。犯于杀等。则更加违制之罪。若受不杀戒者。乃至一切有形。蠢动含灵。皆不得加害。及杂肉荤辛。并不得犯。若俗家井水。多有微细诸虫。须绢滤已。将虫还置本处。欲出行时。应带滤囊自随。或以眼观。无虫方可饮用。若受不盗戒者。下至一针一草。一米一谷等不与。不得自取。若受不邪淫戒者。如智论云。除己妻外。余诸男女。鬼神。畜生。可得淫者。悉是邪淫。虽是自妻不犯。然须避于非处。谓非道。及得妊已。亦禁之。恐伤胎故(非道。谓口。及大便。余身分也)。若受不妄语戒者。但使心虚。无问境之虚实。并犯。此有大小。自言证圣。得上人法。得禅。得定。得三昧。解脱等。名大妄语。犯不可悔。其余见言不见。不见言见。及两舌。恶口。绮语。犯可悔。若受不饮酒戒者。一切能醉人之酒。乃至不得以草头滴着口中。酒是放逸根本。能犯四戒。如大方便经云昔迦叶佛时。有优婆塞。由饮酒故。盗他鸡杀。淫他妻。他人来问时。答言不作。便犯妄语。亦能造四逆。唯不能破僧。毗婆沙论云。有一邬波索迦。禀性仁贤。受持五戒。专精不犯。后于一时。为渴所逼。见一器中。有酒如水。遂取饮之。尔时便犯酒戒。时有邻鸡来入其舍。盗杀而啖。复犯杀盗二戒。邻女寻鸡来入其室。强逼交通。复犯邪行戒。邻家告官。讯问拒讳。复犯诳语戒。如是五戒。皆由酒犯。沙弥尼戒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嗜酒。不得尝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丧命。皆悉由之。牵东引西。持南着北。不能讽经。不敬三宝。轻易师友。不孝父母。心闭意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无识。故不饮酒。欲离五阴。五欲。五盖。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故不饮酒。萨遮尼乾子经偈云。

 饮酒多放逸  现世常愚痴  忘失一切事
 常被智者呵  来世常闇钝  多失诸功德
 是故黠慧人  离诸饮酒失(一切食中不得着酒)

  正法念经。阎罗王数责罪人。说偈云。

 酒能乱人心  令人如羊等  不知作不作
 如是应舍酒  若酒醉之人  如死人无异
 若欲常不死  彼人应舍酒  酒是诸过处
 恒常不饶益  一切恶道阶  黑闇所在处
 饮酒到地狱  亦到饿鬼界  行于畜生业
 是酒过所诳  酒为毒中毒  地狱中地狱
 病中之大病  是智者所说  若人饮酒者
 无因缘欢喜  无因缘而瞋  无因缘作恶
 于佛所生痴  坏世出世事  烧解脱如火
 所谓酒一法  若人能舍酒  正行于法戒
 彼到第一处  无死无生处

 楼主| 发表于 2016-3-31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9 归戒要集》

摘自《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9 归戒要集》
  优婆塞戒经云。或言更有无量极重之法。过去诸佛。何缘不制。而制于酒。善男子。因于饮酒。惭愧心坏。于三恶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缘。则不能受余四戒。是故过去诸佛。制不听饮。或言如来已说。酒多过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说。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为遮重。不名性重。如来先制性重之戒。后制遮重。又如来了了知诸法性。是故制之。优婆塞五戒相经云。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自作。二教人。三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复有三种。一用内色。二用非内色。三用内非内色。第一用内色杀者。谓用手打。若用足。及余身。分令彼死。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第二用非内色杀者。若人以木石刀槊弓箭等。令彼死者。同前得罪。第三用内非内色杀者。以手捉木石等。打令死者。得罪同前。复有不以此三杀。但合诸毒药。着眼耳鼻舌身上。食中被褥等中。令彼死者。亦同前罪。若优婆塞。或作火坑。漫心造者。若人堕死。犯不可悔。非人。鬼神。堕中死者。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罪可悔。若都无死者。犯三方便可悔轻罪。若克心唯。为人造火坑。不通余者。若人堕死。犯不可悔。不死。犯方便。非人畜生死者。不犯。若优婆塞或用口业。咒术令死。或有叹死。赞死。或有气力人。心起恶念令死。或堕胎令死。得罪轻重。并同前准。不犯者。或有行来出入。误堕木石等死者。并不犯。余如经说 第二盗戒者。以三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用心。二用身。三离本处。第一用心者。谓发心思惟。欲为偷盗。第二用身者。谓用身分等取他物。第三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着余处。并得重罪。复有三种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自取。二教他取。三遣使取。复有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苦切取。二轻慢取。三诈称他名字取。四强夺取。五受寄取。重物者。若盗五钱。若五钱直。得者。犯不可悔罪。复有七种取他物。犯不可悔。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暂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乱。七不病坏心。具此七者。取他重物。犯不可悔。取他不满五钱轻物。犯中可悔。翻前七种取他物者。重轻皆不犯 第三邪淫戒者。邪淫有四处。一男。二女。三黄门。四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各有三种同前。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淫。谓口大小便处。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淫。谓口及大便处。犯不可悔。若发心未行淫。未和合者。犯小可悔罪。若二身和合。止而不淫。犯中可悔。除此三处。余处行淫。皆可悔。若人死。及畜生死者。身根未坏。于彼三处行淫。犯不可悔。轻处同上。若人虽不受戒。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后永不得受五戒。八戒。乃至出家具足戒。若颠狂心乱痛恼所缠。不自觉者。不犯。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一生身。二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钵龙王。犯不可悔也(犯净戒人。罪同五逆。以恶业重。障于圣道。故不听出家) 第四妄语戒者。佛告诸比丘。吾以种种呵责妄语。赞叹不妄语者。乃至戏笑。尚不应妄语。何况故妄语。是中犯者。若优婆塞。不知不见。过人圣法。自言我是阿罗汉。四等果人。乃至四禅。慈悲喜舍。得四空定。不净观。阿那般那念。天来龙来到我所。供养我。彼问我义。我答彼问。皆犯不可悔罪。若实见。言不见。实闻。言不闻。实疑。言不疑。有而言无。无而言有。如是等小妄语者。犯可悔罪。若发心欲妄语。未出言。犯下可悔。言而不尽意者。犯中可悔。若自言得圣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心。乱心。不觉语者。不犯(未曾有经云。佛告祇陀太子曰。妄语有二。一重。二轻。为供养故。外现精进。内行邪浊。向人妄语。得禅境界。或言见佛。见龙。见鬼。如是之人。名大妄语。犯是罪者。堕阿鼻狱。又复妄语能令杀人。破坏人家。复有妄语。违失期契。令他瞋恨。如是名为下妄语。堕小地狱。其余戏笑。及诸理匿禁之事。或有言无。或无言有。不犯戒也)。  第五酒戒者。佛告诸比丘。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酒有二种。谷酒。木酒。谷酒者。以诸五谷。杂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茎木叶果。用种种子。诸药草。杂作酒者是。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者。是名为酒。若尝咽者。亦名为饮。若饮谷酒。咽咽犯。若饮酢酒。若饮甜酒。若啖曲能醉人者。若啖糟。若饮酒淀。若饮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并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者。皆不犯。若依四分律。病比丘等。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者。不犯。颠狂心乱痛恼。不觉知者。不犯。优婆塞戒经。佛言。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诃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善男子。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诃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饥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虽说正法。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减少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病多。常乐斗诤。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呵责。人不喜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在恶报。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臭烂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五处。所不应游。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五事。所不应作。一者不卖生命。二者不卖刀剑。三者不卖毒药。四者不沽酒。五者不压油(外国麻中有虫。故犯。此方无虫。应不犯)。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三事。所不应为。一者不得作罗网。二者不得作蓝染(外国染五大色。多杀虫故。此方染青。亦多杀虫。入五大色数)三者不得酿皮。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二事不应为。一者樗蒲。围棋。六博。二者种种歌舞妓乐。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种人。不应亲近。一者棋博。二者饮酒。三者欺诳。四者酤酒。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法放逸。所不应作。何等放逸。寒时。热时。饥时。渴时。多食饱时。清旦暮时。懅时。作时。初欲作时。失时。怖时。喜时贼难谷贵时。病苦少壮年衰老时。富时。贫时。为命财时。如是时中。不修善法。汝能离不。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作四分。一分应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自用作福。善男子。财物不应寄附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三者恶人。四者大力。如是四处。不应寄附。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恶人。常应离之。一者乐说他过。二者乐说邪见。三者口软心恶。四者少作多说。如是戒者。亦名初地。亦名导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亦名悲地。亦名佛迹。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受持不毁。复次。戒有二果。一诸天乐。二菩提乐。智者应当求菩提乐。不求诸天乐。智度论云。有三品持戒。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修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天中。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不着不倚。不破不缺。圣所赞爱。是为上清净持戒。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为一切善法住处。又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果。亦复如是。若人弃舍此戒。虽居山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无异。梵网经佛言。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故经云。一切功德助道之行。举要言之。以戒为本。持戒为始。以戒净故。不断佛种。成等正觉。不断法种。分别法性。不断僧种。修无为道。以持净戒。相续不断故。优婆塞戒经云。若至心能受持如是戒者。是人名为优婆塞中分陀利华。优婆塞中微妙上香。优婆塞中清净莲华。优婆塞中真实珍宝。优婆塞中大丈夫人。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为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今此五戒。必从有德明师禀受。方乃得戒。若师不明。不能指示止持作犯。出世之要。故须授受。当依法教。如分别经云。阿难问佛。若时无明师传教戒者。若有一人。书写戒律。授与之。便可得度为道者不。佛言。皆当得知禁法者。乃可授戒。不可以文字受。便为应法。何以故。佛为天上天下之大智。不可妄传失旨。皆当明于戒法禁律。事事委练。乃为相授。不明戒法禁要之事。而妄授人戒法。违佛戒信。反用为是。罪不小也。猘狗经云。佛语阿难。后末世时。有弟子作师懒墯。无有智慧。不精佛法。欲得人供养。行授人戒法。是为卖戒。阿谀随人。见人贪杀。不与诫。见人嗜酒。不断酒。谓多少可饮。如是教者。持人着泥犁中。阿难问佛。新发意者。值遇恶师。不晓不了。谓法当尔。至使信受其言。愚痴不解。更见名师。为可复重受戒不。佛言。于我法中旷大。极可得悔。更自忏洗。初发意时。心常蒙冥。为恶师所误。实自不知。更行受戒。始为入法。不知不晓时。非佛弟子。为是世间少善人耳。无有大功德)。善生长者。白佛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复当云何供养三宝。佛言。善男子。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尚。功德田者。从得暖法。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贫穷田者。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如来世尊。是二种田。一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以是因缘。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当至心勤供养三宝。善男子。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心。勤心供养生身。灭身。形仪。塔庙。若于旷野无塔庙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若自力作。若劝人作。见人作时。心生欢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多广教众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若以一钱。至无量宝。若以一线。至无量线。若以一华。至无量华。若以一香。至无量香。若以一偈赞。至无量偈。若以一礼。至无量礼。若绕一匝。至无量匝。若一时中。乃至无量时中。若自独作。若共人作。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及涅槃后。等无差别。涅槃经云。若于佛法。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华。则坐不动国。善守佛僧物。涂扫佛僧地。像塔如母指。常生欢喜心。亦生不动国。此则净土常严。不为三灾所动也(不动国。即东方阿閦佛国)。佛告善生。若供养僧。即是供养佛僧二宝。若观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养三宝。若人施时。不求果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熟檀波罗蜜。修菩提道。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智度论云。时佛姨母大爱道。以金色上上宝衣奉佛。佛劝施僧。能消能受。故知佛宝僧宝。福无多少。佛说偈言。若人敬爱佛。亦当敬爱僧。不当有分别。同皆为宝故。大庄严论云。众僧功德海。无能测量者。佛尚生欣敬。自以百偈赞。况余一切人。而当不称叹。广大良福田。种少获大利。是故于众僧。耆老及少年。等心而供养。不应生分别。佛告善生。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四者悭贪。五者嗔痴。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善男子。修行施己。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烦恼故。堕于地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虽处恶世。不为恶事。恶法生时终不随受。于怖畏处。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胜。复当深观贫穷之苦。豪贵快乐。是故系心常乐行施。善男子。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匮。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亦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麨耶。谁有一日食三揣麨。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食于乞者。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綖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随有多少。任力施与。除布施已。无有能得人天之乐。至无上乐。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与之。况复多耶。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耶。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人是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善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脱。若持戒人。虽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璎珞。若人欲求世间之乐。及无上乐。应当乐施。智者当观生死无边。受乐亦尔。是故应为断生死施。不求受乐。复作是观。虽复富有四天下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无上乐。即无上涅槃乐)。善男子。施物已。兼化众生。云何教化。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归能依三宝不。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受三归。及以斋戒。后则施物。若言不能。复应语言。若不能者。汝能随我说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不。若言能者。当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后施。名大施主。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善男子。智者施时。不为果报。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毗婆沙论云。若人一日一夜。持不杀戒。于未来世。决定不逢刀兵灾起。若以一诃子。起殷净心。奉施病僧。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起。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起。是以尊者薄拘罗。昔受一不杀生戒。得五不死报。施病比丘一诃梨勒果。九十一劫。天上人中。享福快乐。未尝有病。今最后身出家。成阿罗汉。年百六十无疾。由施僧一果故。智度论云。一念中能行六波罗蜜。谓布施时。如法舍财。是檀波罗蜜。安住大善道中布施。不向二乘。是戒波罗蜜。悭等烦恼。及魔等来。不能动心。是忍辱波罗蜜。布施不息。是精进波罗蜜。摄心不散。无疑无悔。是禅波罗蜜。与者受者。乃至财物。俱不可得。是般若波罗蜜(檀者。施也)。又云。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持戒自检。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行财施。能种种说法。令其开悟。名为法施。众生畏死。持戒不害。名无畏施。大丈夫论云。财施者。除众生身苦。法施者。除众生心苦。财施者。为得身乐。法施者。为得心乐。财施者。为众生所爱。法施者。为世间所敬。未曾有经云。施食济一日之命。施财物济一世之乏。说法教化。能令众生出世间道。法苑云。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世中。得成上色。寿命延长。多饶财宝。身得大力安乐。获无碍辩。信心明了。故知法施殊胜。过于财施。若闻法施过于财施。愚人不解。即便秘财唯乐读经。若如是者。不如有人解心。布施一钱。胜如迷心读经百千万卷。是故如来设教。意存解行。双行方成佛果。阿毗昙甘露味经云。若施畜生。受百世报。若施不善人。受千世报。若施善人。受千万世报。若施离欲凡夫。受千万亿世报。若施得道人。得无数世报。若施佛。得至涅槃。僧伽吒经云。大众白佛言。世尊。一佛福德。有几量耶。佛言。譬如大地微尘。如恒河沙等众生。悉成十地菩萨。如是一切十地菩萨。所有功德。不如一佛功德之力。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常能至寺。亲近诸比丘等。咨问法味。至心听受。忆念不忘。能分别义。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若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人为护舍宅身命。斋祀诸神。是人不名失归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即失三归依法。若闻诸天有曾见佛。功德胜己。礼拜供养。是人不失归依之法。或时礼拜天王。应如礼拜世间诸王。长者。贵人。耆旧。有德之人。虽复礼拜。所说邪见法。慎无受之。供养天时。当起慈心。为护身命。财物国土。人民恐怖。所说邪见。何故不受。智者应观外道所说云。一切世间万物。皆是自在天之所作。若是天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业。而一切众生作善恶业。以是业缘。自受果报。复说一切万物。时节星宿。是自在天作。如是邪说。我云何受。智者了了。知是业果。云何说言。时节星宿。自在天作耶。以是因缘。智者不受外道邪错之说。善男子。一切众生。随于业行。若修正见。受于安乐。修邪见者。受大苦恼。因修善业。得大自在。得自在已。众生亲近。复为宣说善业因缘。善业因缘。故得自在。一切众生。皆由修善业因缘故。得受安乐。非年宿也。顺正理论云。诸天神众。于近事边。无敢希求礼敬。如国君主。于比丘定无希求礼敬。惧损功德。及寿命故。如契经说。北方天王。请大目连。舍利弗等。五百圣僧。至自宫中。设供养已。请施颂愿。复请曰。从今后。诸出家者。及在家近事等。至我庙中。一切皆应施我颂愿。我等眷属。亦从今时。专诚护持正法。令佛出家在家弟子。于一切时。恒无恼害。时尊者许其请所遍。告一切出家在家受佛戒者。至天庙中。皆应如法施天颂愿。然未曾有令合掌敬礼。若近事乐礼天神。便与外道等无差别。爱乐邪徒。所作业故。由此方便。习近邪师。堕恶趣因。渐坚增盛。从此展转。乃至多生。亦乐如是邪行。又若近事。礼敬天神。引多众生。作大衰损。彼事天者。皆作是言。近事深闲佛教。今来礼敬我所事天。必于天神有怀敬信。善哉。我等无倒归依。又世间诸乐正理者。推寻佛教。未究其真。观此。便生僻执。谓佛教。似世间书传。以不能辩真义理。乃令是人。还归依诸天神众。引如是等。无量众生。令增邪执。名大衰损。又非近事系天神。自是邪徒相率归附。非出家人。皆应致敬。是故近事。不应礼敬一切天神(优婆塞戒。经许近事礼拜天神如礼国君等。不得信受其说。今顺正理论。礼敬亦遮。天王尚不听礼。况余诸鬼神。今时有信受伪造玉皇宝告。三官经。七斗经。受生经等。岂不大错。或曰经虽非真。可诱为善。宁有过耶。答曰。岂不闻乎。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生生不获正见。过诚非小。宜速省之)。优婆塞戒经云。善生白佛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云何得离。佛言。应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大般若经云。佛告善现。菩萨摩诃萨。若昼若夜。常不远离念佛作意。常不远离闻法作意。由此因缘。随诸国土。有诸如来。现说正法。即乘愿力。往彼受生。或乘神通。而往听法。由是因缘。此诸菩萨。生生之处。常不离佛。恒闻正法。无间无断。无量寿经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极乐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小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斯。法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语弥勒。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我今为汝略说之耳。唐。慈愍三藏法师。躬往天竺。寻求梵本。访善知识。深厌阎浮。乃自惟曰。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学者。皆赞净土。合于金口。愍闻已顶受。渐至北天竺。健?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愍。遂七日叩头祈请。以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垂右手摩愍顶曰。汝若传法。自利利他。惟有西方阿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然不现。又唐。法照法师。大历二年。止衡州云峰寺。慈忍戒定。为时所宗。忽于一日。钵内。两次现五色云。云中见有梵刹。题曰。大圣竹林寺。后诣五台。见异光。果得竹林寺。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是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华树。充满其内。照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之座。万众围绕。而为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去圣时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31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60册No.1129归戒要集

续-《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9 归戒要集》

摘自《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9 归戒要集》
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法浩瀚。未审修何法门。最为捷要。文殊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佛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诸法之王。汝当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复问。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若系念。令念无间断。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二大圣。各舒金色手。摩照顶。为授记。照欢喜礼谢而退(念佛往生法门。如大小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等。及诸净土典籍。广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01:25 , Processed in 0.12985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