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84|回复: 0

[大德开示] 卍续藏第61册No.1162净土资粮全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61 册 No. 1162 净土资粮全集》

  卍续藏第 61 册 No. 1162 净土资粮全集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二
  
  古杭云栖寺莲池禅师 袾宏 校正
  
  李桐邑净业弟子 庄广还 辑
  
  净土起信章
  
  大阿弥陀经疑城胎生分
  
  佛告弥勒。汝见彼刹有胎生否。对云。见胎生者。何因缘故。彼刹而有胎生。佛言。若有众生修诸功德。愿生彼刹。后有悔心。亦复疑惑。不信有彼佛刹。不信有往生者。亦不信布施作善。后世得福。其人虽尔。续有念心。暂信暂不信。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临命终时。佛乃化现其身。令彼目见。口虽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免作诸善以悔过。故其过差少。亦生彼刹。惟不能前至佛所。方入其刹边地。见七宝城。即入其中。于莲华中生。受身自然长大。饮食亦皆自然。其快乐如忉利天人。唯于城中。经五百岁不得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无由供养于佛。修习菩萨功德。以此为苦。示其小谪。是故彼刹名为胎生。当知生疑惑者。失大利益。若有众生。信受经法。奉持斋戒。作诸功德。至心回向。命终。即于七宝池莲华中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间。身相光明。智慧威神。如诸菩萨。安得名为胎生。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声闻。恭敬供养。命终。往于极乐世界。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即时见佛。安得名为胎生。
  
  (还)谨按净业之人。自古虽有暂信暂疑者。而末法之中。殆又甚焉。何哉。良以净土法门。经论昭然。观者乌得不信。及闻六祖愚人愿东愿西之说。黄檗黄叶止啼之喻。天衣去则实不去之言。杨次公将错就错之颂。又乌得不疑。信于彼而疑于此。二者所以相持而无专据也。殊不知六祖三师。实为得道者。岂一无所为。而直为是谤经背圣之谈。以启万世之疑乎。故莲师于六祖之说。详为之辨。天衣之言。深为之解。于杨次公之颂。则曰蕴藉不少。盖有独观其深者。胡今人不逆其志而徒泥其词。遂以为诋诃净土。岂其然乎。虽然。六祖三师。可信可疑。姑置弗论。独永明净土文。有希从昔贤。恭禀佛来。定不谬误之语。旨哉斯言。足为定论。更无可疑者。傥犹未释然。吾将西向合掌曰。疑城之设。正为是人。
  
  考证
  
  胎生
  
  莲池疏云。问。下品之外。复有胎生。为实有否。答。表信力不坚故。实无胎生。如刹帝利。其子犯法。幽之内宫。处以华观。玩好珍奇。服御丰备。但锁其两足。不得自在。此胎生喻也。若深自悔责。求离本处。即得往诣无量寿佛所。又菩萨处胎经云。西方去此有懈慢界。国土七宝。其乐无比。发意欲生弥陀佛国。而染著于此。不能前进。亦疑城边地类也。如是皆由信不切故。
  
  经论昭然
  
  疏云。经之专谈净土者。如观无量寿佛经。鼓音王经。后出阿弥陀偈经。大小阿弥陀经是也。复有诸经。虽不专谈净土。其中劝赞往生。如华严行愿品。以此十愿导归极乐。是也。如法华则云。诵斯经者。当生极乐世界。是也。又如观佛三昧。十住断结诸经。带说净土。层叠非一。是也。其余赞咏净土。为论。如十疑宝王等。为文。如龙舒无尽等。为集。如决疑指归等。为录。如净土自信等。为传。如净土略传等。为偈。如径路修行等。为赋。如神栖安养等。为诗。如诸家怀净土等。所有言辞。不可胜载。由此观之。净土乌得不信哉。
  
  六祖
  
  钞云。坛经曰。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恶。念佛求生何国。又云。愚人愿东愿西。后人执此。遂疑六祖说无西方。故为四辩。一曰为门不同。盖晋宋而下。竞以禅观相高。直指单传之意。几于晦塞。于时达磨始倡。诸祖继兴。惟欲大明此道。而此道无佛无众生。今西方者。正开示众生趣向佛故。此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今西方者。正教人起心念佛故。此道心境俱寂。今西方者。正以佛国为境。发心求生故。是虽理无二致。而门庭施设不同。随时逐机。法自应尔。假使才弘直指。复赞西方。则直指之意。终无由明矣。故六祖与净土诸师。易地则皆然也。二曰。似毁实赞。盖六祖东西之说。祇是劝人要须实心为善。空愿无益。何曾说无西方。正经中必以多善根得生彼国之谓也。恶得云毁。三曰。不为初机盖六祖自云。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今初心下凡。以秋毫世智藐视西方。妄说般若。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故坛经者。慎勿示之初机。苟投非器。便落狂魔。诚可叹惜。四曰。记录有讹。盖坛经又言西方去此十万八千里。是错以五天竺为极乐也。五竺震旦。同为娑婆秽土。何须分别愿东愿西。而极乐自去此娑婆十万亿土。盖坛经皆学人记录宁保无讹。古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者。此也。况西方千佛所赞。今乃疑千佛之言。信一祖之语。佛尚不足信。况于祖乎。则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弘赞流通。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罪可胜言哉。
  
  黄檗断际禅师
  
  黄檗心要曰。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又云。净土佛事皆成业。乃名佛障。障汝心故。盖由师传直指。与六祖同方。正莲师所谓为门不同。与前坛经均一义也。又何足疑哉。
  
  天衣怀禅师
  
  师语弟子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不观诸净土或问赞佛偈乎。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盖以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被我心量都卢包了。看来十万亿国。在我心中。心无界限。去至何所。状其易秽而净。似有所往。岂曰从此向彼。如世间经城过邑之往耶。故曰。去则实不去。
  
  杨次公
  
  公将化。有颂云。将错就错。西方极乐。盖以唯心净土。自性阿弥。恐修净业者。但知西方之有净土阿弥。而不知吾心之净土。自性之阿弥。故言此以警之。非谓修净土之错也。故莲师谓次公参禅悟性。而复归净土。将错就错之言。蕴藉不少。
  
  净土指归论十种信心
  
  欲了生死。修行净业。当发十种信心。念念不忘。决生净土。一信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虚。二信凡夫在迷。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息。三信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四信未出轮回。虽生天上。不免堕落。五信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六信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七信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一劫生死重罪。八信念佛之人。阿弥陀佛神通光明。摄取不舍。九信念佛之人。十方世界恒沙诸佛。同以神力时常护念。十信既生净土寿命无量。一生当得无上菩提。于此十种。不能深信。生疑惑者。虽念佛而不得往生矣。
  
  考证
  
  决生净土
  
  归元直指曰。昔有明琛能画蛇。作常山蛇势。及为蛇论。生身变作蛇。李伯时画马。作打辊马势。活现马形。验此二事。显明念佛定成佛。一心信净土。必生净土矣。
  
  龙舒净土起信文
  
  佛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由得出。故自以誓愿威力。招诱人生净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生。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沉于苦海而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此所以为佛也。经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不信之人。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要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身坏时。唯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生净土。则必生净土。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
  
  考证
  
  不信之人
  
  宗镜录曰。不信之人。千佛不能救。如华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至于宝所。随意采取。若当无手。空无所获。如是入佛去者。有信心手。随意采取道法之宝。若无信心。空无所得。
  
  招引往生
  
  西资钞云。得生净土。是假他力。弥陀愿摄。释迦劝赞。诸佛护念。如彼大海。既得巨舟。仍有良导。加以便风。必速到彼岸也。若无信心。不肯登舟。迟留恶国者。谁之过欤。
  
  又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华。严以神龙。使其言之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是净土之说。更无可疑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以不信者也。
  
  考证
  
  雷击石碑
  
  宋徽宗时。蔡京以元祐党人司马光等二十余人。为奸邪。刻于石碑。而禁锢之。立之端门。而天雷击仆焉。
  
  又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灭不常。幸而至七十者。古来犹稀。人只见眼前老者。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况世间无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觉知。不称意时。固为苦矣。如或称意。亦无多时。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平生罪恶。不止于食肉衣丝。不思则已。思之诚可畏也。自少至老。自生至死积累既多。缠绵坚固。无由解脱。闭眼之后。不免随业(缘去)杳杳冥冥。知在何处。或堕地狱。受诸极苦。或为畜生。受人宰杀。或生饿鬼。饥火烧身。或入修罗。嗔恨所迫。虽有善业。得生天上人间。受尽福报。依旧轮回。漂流汩没。无有出期。唯有西方净土。最为超脱轮回之捷径。色身难得。趁康健时。办此大事。当常作念云。吾曾自无始已来。轮回六道。不曾知此法门。故不得出离。今日知之。岂可不即时下手。年高者固当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命终往生极乐世界。回视死入阴府。见阎王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语矣。
  
  考证
  
  随业缘去
  
  王居士曰。神者。我也。形者。我所舍也。我有去来。故舍有成坏。且神之来也。何自而来哉。盖随业缘而来。神之去也。何自而去哉。盖随业缘而去。业缘者何哉。其所作者。人间之业。神则随之而生于人间。所作者。天上之业。神则随之而生于天上。若作阿修罗之业。神则随之而生于阿修罗。若作三恶道之业神则随之。而生于三恶道。是轮回六趣。无有出期。然则神者。自无始以来。投胎易壳。不得久留于一所。所以然者何哉。以吾所造之业。非久而不尽者。故神之舍于业也。业尽则形坏。形坏。则神无所舍。又随吾今世所造之业而往矣。譬如人造屋宇。必居其中。人造饮食。必享其味。故造如是业。必受如是报。盖自然之理也。然则吾今世所为。岂可以不慎哉。欲直脱轮回。永离苦恼者。无如西方净土。故不可以不修也○净土指归曰。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
  
  又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漓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狼狈之患者。不至沉沦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远行。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
  
  又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又或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越佛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其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击累恼其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得也。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见佛而得道则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越佛祖为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为也。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阿弥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又曰。参禅大悟。遂脱生死轮回。固为上矣。然至此者。百无二三。若修西方。则直出轮回。而生死自如。万不漏一。若不修西方。不免随业缘去。虽如青草堂。戒禅师。真如喆。惠古。皆汩没轮回。诚可畏也。
  
  考证
  
  唯心净土
  
  净土指归曰。欲达唯心净土。先了诸法互融。世人不解。遂执方寸之心为净土。以经中佛说国土庄严。悉是表显。皆无实法。自招谤法之咎。须知心外无法。故曰唯心。经云。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十方诸佛。九界众生。色心依正。至于一尘一毛。随举一法。皆百千灯中之一灯也。行人一念如在东一灯。弥陀净土。如在西一灯。以其光遍满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外无土。土外无心。此即事之理。唯心净土也。以无坏无杂故。此灯彼灯。不相混乱。心自是心。佛自是佛。净土自是净土。即此土众生。念彼土之佛。而求往生。此即理之事。西方净土也。虽分事理。实非两途。若局于西方。而不达唯心。则得事失理。虽未能称理。佛神力故。亦得往生。虽居下品。亦无退转。若局自心。而不求西方。则事理俱失。以不求生。故不得往生。此失事也。以不知心外无法故。定执此方寸为心。昧心法圆融之旨。此失理也。
  
  青草堂
  
  龙舒净土文云。宋时青草堂。年九十余。有曾家妇人。常为斋供。及布施衣物。和尚感其恩。乃言老僧与夫人作儿子。一日此妇生子。使人看青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鲁公也。以前世为僧。尝修福慧。故少年登高科。其后作宰相。虽然如此。亦误矣。不生西方。见佛了生死。乃念区区恩惠。为人作子。则不脱贪爱。永在轮回。失计甚矣。
  
  戒禅师
  
  又云。五祖戒禅师。乃东坡前身。此亦大误也。若前为僧。参禅兼修西方。则必往生净土。何至生此世界。多受苦恼哉。闻东坡南行。唯带阿弥陀佛一轴。人问其故。答云。此轼生西方公据也。东坡至此。方为得计。亦以宿植善根。明达过人。方悟此理也。
  
  真如喆
  
  又云。有喆老者。坐禅四十年不睡。精苦如此。若修西方。必作不退转地菩萨。即生死自如矣。不知修此。乃生大富贵处。一生多受苦恼。可哀也哉。或云。喆老之精修。今生多受忧苦。何也。答云。佛言假令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永嘉大师亦云。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喆老若生西方。则宿债不须还也。
  
  惠古
  
  又云。有惠古长老。亦名行尊宿也。死而生于宰相家。后生登高科。世固以为荣矣。然亦甚失计也。何则。楞伽经谓世间修行人。如澄浊水。澄之虽清。未去浊脚。搅之复浊。古老之谓也。如生西方。见佛得道。复来生此世间。则刷去浊脚。纯为清水。虽搅之不复浊矣。今生富贵家。后生登高科。譬如大象入泥。一步深如一步。奈之何哉。故虽名行尊宿。亦不可不修西方。古老足以鉴矣。
  
  汩没
  
  列子云。与赍俱入。与汩俱出○赍。水脐也。从上入下而没。汩。水泡也。从下泛上而出。故云汩没。
  
  又
  
  按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是皆轮回中人也。世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著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自数百年来。学仙者岂止千万。终皆死亡。埋于下土。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岂不惑哉。或云。净土乃闭眼后事。有何证验。答云。净土传备载感应。岂无证验哉。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秘而不传。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是其慈悲广大。未易测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还)谨按往生集云。后魏昙鸾。从陶隐居得仙。经十卷。欣然自得。以为神仙必可致也。后遇僧菩提留支。问云。佛道有长生乎。能却老为不死乎。支云。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观经与之。汝可诵此。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弯深信之。遂焚仙经而专修观经。虽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亦不懈怠。一日令弟子高声念阿弥陀佛。西向叩头而亡。是时僧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从西而来。良久乃止。莲师赞曰。黄冠者恒言曰。释氏有死。神仙长生。今支公谓佛有长生。仙无长生。此论痛快简当。高出千古。鸾法师舍伪归真。如脱敝屣。岂非宿有正因者哉。不特此也。又按明宗集云。吕洞宾初参黄龙。言下顿契。乃作偈曰。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呜呼。洞宾已得仙道者。而其言尚如此。则仙道之不如佛道。益可知矣。而今人犹不能舍仙求佛。如鸾法师焉。谓之何哉。
  
  考证
  
  金仙氏
  
  或问。释迦佛成道记云。金轮作王。注云。金轮王统治四天下。由是凌虚。周游四天。一切国土。见金轮飞至。皆自臣伏。以此得名金仙。然欤。否欤。答。恐不重在此。还以法身金刚不坏。故名金仙。虽然。诸佛皆金刚不坏者。何独以金仙归之释迦佛。或者有取于金轮。亦未可知也。
  
  三界六道
  
  三界者。自阿鼻大地狱。至他化自在天。皆名欲界。以有情欲也。上有色界。止有色身。无男女之形。又上有无色界。亦无色身。止有魂识如鬼神。总名三界也○须弥山四傍。谓之四天王天。又上。则谓之帝释天。又上云层四重天。总名欲界也。又上云层十八重天。总名色界也。又上空层四重天。总名无色界也。诸天详于后○龙舒居士曰。欲明六道。先明十二缘。
  
  十二缘
  
  初门曰。一念心起。即具十二因缘。出大集经中○又曰。因缘者。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谓之缘也。因缘相续。则生死往还无际。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则三界二十五有。生死俱息。是为出世之要术也。
  
  十二缘之图
  
  
  
  因情生此十二缘。造成三界六道轮回之业。不得断绝。往西方。则情灭而性现。故永劫无轮回。
  
  初门。
  
  一无明
  
  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即是无明。
  
  二行
  
  为爱造业。即名为行。
  
  三识
  
  至心专念。故名为识。
  
  四名色
  
  识其色行。是名名色。
  
  五六入
  
  六处生贪。是名六入。
  
  六触
  
  因入求爱。名之为触。
  
  七受
  
  贪着心。名之为受。
  
  八爱
  
  缠绵不舍。名之为爱。
  
  九取
  
  求是等法。名之为取。
  
  十有
  
  如是法生。是名为有。
  
  十一生
  
  次第不断。名之为生。
  
  十二老死
  
  次第断故。名之为死。
  
  龙舒居士曰。无明。谓暗昧真性。行。谓动作。识。谓魂识。名。谓受想行识。色。谓色身。六入。谓六根。触。谓触六根者。因暗昧真性故。不能寂然不动。乃生魂识。因有名色。遂有六入。因六入。故有触。因触。故受。因受。故爱。因爱。故取。因取。故常有之。因此复受生。因生。故有老死。相牵不断。故名十二缘。
  
  三界六道之图
  
  
  
  有十二缘之业。造成三界六道轮回之报。不得解脱。生西方。则业断而报空。故永无坠堕。
  
  六道
  
  又名六趣。趣者到也。言我所作之业。运到彼处也。
  
  一地狱道
  
  四教仪曰。又名泥犁。而言地狱者。此处在地之下。谓八寒八热等大狱。各有眷属。其中最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重。经劫数等。其最重者。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劫无量。作上品十恶五逆者。感此道身○佛祖统纪曰。四洲地狱者。南洲有正有边。东西洲有边无正。北洲边正俱无。正狱在地下二万由旬。边者。在地上铁围山间。三洲人造业。皆来南洲正狱。及东西南洲边狱。受其苦报。又云。地狱有三种。热狱八。受烧恼苦。寒狱八。受寒冻苦。三边狱。受别业报。名轻系。亦名孤独○五无间狱。在热地狱第八者是也。造十恶五逆。堕此狱耳。趣苦无间。舍身生报故。受苦无间。中无乐故。时无间。定一劫故。命无间。中不绝故。形无间。一人多人皆满故。
  
  二畜生道
  
  四教仪曰。此道遍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受苦无穷。作中品十恶五逆者。感此道身○僧肇曰。痴慢遍重。多堕畜生。
  
  三饿鬼道
  
  四教仪曰。此道亦遍诸处。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华严疏曰。有三种。重者。饥火节烂。不闻水浆之名。中者。伺求荡涤脓血粪秽。轻者。时薄一饱。僧肇曰。悭贪无福。多堕饿鬼。
  
  四阿修罗道
  
  四教仪曰。此翻无酒。或在海岸海底。宫殿严饰。常好战斗。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法数云。有四类。鬼畜人天也。鬼者。居大海边。胎生。天中降德贬坠。人趣摄。畜者。居大海边。卵生。护法乘通行空。鬼趣摄。人者。为人慢强无德。湿生。下劣生海水心。畜趣摄。天者。居半须弥山岩窟。化生。执得世界力无畏。天趣摄。
  
  五人道
  
  四教仪曰。四洲不同。东弗婆提。寿二百五十岁。南阎浮提。寿一百岁。西瞿耶尼。寿五百岁。北郁单越。寿一千岁。命无中夭。圣人不生其中。皆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行五常五戒。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长水云。人四生者。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生者。常人也。湿生。即奈女从庵罗树湿气而生。化生。即劫初之人。二禅福将尽。下生赡部州。是也。旁生具四者。如地行罗刹。及鬼子母。皆是胎生。故知有胎生鬼。余皆化生也。
  
  六天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17:02 , Processed in 0.13657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