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44|回复: 2

[实修交流]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瑜伽师地论讲记卷第二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9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辛二、涅槃为上首(分三科) 壬一、征
云何涅槃为上首?
第九大科「修所成地」,第二科是「标释一切」。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列出来四处摄、七支摄。第二科是「随释」,里边分四科,第一科解释「生圆满」,解释完了。第二科「次三支」,这一科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别显」,分三科。第一科「闻正法圆满」,这一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涅槃为上首」。这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涅槃为上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壬二、释(分二科) 癸一、辨听法(分二科) 子一、略标
谓如来弟子依生圆满转时,如先所说相而听闻正法,唯以涅槃而为上首。唯求涅槃、唯缘涅槃而听闻法。不为引他令信于己,不为利养恭敬称誉。
「谓如来弟子依生圆满转时」,这是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辨听法」,就是说明听法的这件事,分两科。第一科是「略标」。
「谓如来弟子」,也就是佛陀的弟子,也就是三宝弟子。「依生圆满转时」,这个「依」就是「随顺」的意思。前面解释生圆满,有内、有外的不同。这十种条件,你都具足了的话,「如先所说相,而听闻正法」。这个「生圆满转」是第一大科,第二科就是闻正法圆满、涅槃为上首、能熟解脱慧之成熟,这以下这些一科一科的。
「如先所说相而听闻正法」,就是「别显」里边的第一科,「闻正法圆满」里边。「如」也是随顺的意思,前文所说明的听闻正法的相貌,你能这样学习。「唯以涅槃而为上首」,就是你听闻正法的时候,你的目的是什么?是「唯以涅槃」为你最高的目标,就叫做「为上首」。「唯求涅槃、唯缘涅槃而听闻法」,你的目的,是希望成就一切圣人所成就的涅槃,你也有同样的意愿,希望得涅槃而学习佛法。这是第一个意思。「唯缘涅槃而听闻法」。这个「唯求涅槃」是果,「唯缘涅槃」是修因,修学得涅槃的因,叫做「缘涅槃」,缘者「念」也,就是修四念处、修三十七道品。「而听闻法」,而听闻佛法,也学习佛法。学习佛法的目的,也是为得涅槃。第二个是为得道谛,「为缘涅槃」就是道谛,你的目的是这样子,这就叫做「唯以涅槃而为上首。」
「不为引他令信于己」,这下面简别不是这样的目的。我不是为了引导他人,使令他相信我而学习佛法,不是这样意思。「不为利养恭敬称誉」,不是希求名闻利养,不是希求财富的,不是希望别人恭敬我,不是为了称誉,不是这样的目的。这件事也是非常重要,先问你听闻佛法的目的在那里?

子二、广释(分二科) 丑一、标十法转
又缘涅槃而听法者,有十法转,涅槃为首。谓依止有余依涅槃界、及无余依涅槃界。当知依止有余依涅槃界,有九法转,涅槃为首。依止无余依涅槃界,有一法转,涅槃为首。
「又缘涅槃而听法者,有十法转」,前面是「略标」,就是简要地标示出来那个要义。下面的「广释」,详细地解释出来这「涅槃为上首」的道理。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十法转」。
「又缘涅槃而听法者」,「又」一切佛教徒,「缘」念「涅槃」而听闻佛法的详细情形,「有十法转」,有十个条件,你能够次第的现前,那就具足了唯以涅槃为上首的这件事。「谓依止有余依涅槃界、及无余依涅槃界」,这十法转都是以涅槃为上首,这个涅槃是什么呢?是依一个有余依涅槃,一个无余依涅槃,这两种。
「当知依止有余依涅槃界」,「有九法」现前,「涅槃为上首」。「依止无余依涅槃界,有一法转」,有一法现前,也还是涅槃为上首。加起来就是十法。这个「转」就是「现前」的意思、「成就」的意思。
这是标出来十法转,下面第二科「出二所依」,出两种所依。这下面说。

丑二、出二所依(分二科) 寅一、依有余依(分二科) 
卯一、明次第转(分六科) 辰一、起三信解
谓以闻所成慧为因,于道、道果涅槃,起三种信解。一、信实有性。二、信有功德。三、信己有能,得乐方便。
这是「出二所依」,分两科。第一科「依有余依」。一个有余依,一个无余依,这二所依。现在先说这个「有余依」,分两科。第一科「明次第转」,就是按照次第现前,不是一下子都具足,先后有次第。分六科,第一科「起三信解」,十法转,先说这三法。
「谓以闻所成慧为因」,这十法转是第一个,依有余依涅槃,就是说佛教徒一开始是闻所成慧,就是听闻佛法的时候,你就成就了智慧。以此为因缘,「以」听「闻」佛法「为因」,「于道、道果涅槃,起三种信解」。「于道」,就是苦、集、灭、道的这个道谛。「道果」呢?修道所得果,就是涅槃,就是灭谛,就是对于道谛和灭谛,这两种殊胜的功德,「起三种信解」,建立了三种信解。这个「解」就是智慧,因智慧而有信心,所以叫做「信解」,而这个信解从那里来的呢?从闻所成慧来的,由闻所成慧,你成就了三种信解,对于道、对于道果有这三种信解。
「一、信实有性」,相信是有道、有道果这件事,是真实有这件事。「二、信有功德」,相信道和道果是有功德的。譬如说我相信有地狱、有饿鬼、有畜生、有六道轮回,这是一个染污的,没有功德。现在这个道和道果是令人得大安乐自在的,这叫「有功德」。「三、信己有能,得乐方便」,这个文应该这么念:「信己有能得乐」,「信已有能得乐方便」,实在这是两句话。这第三个信心是什么呢?相信自己有堪能性,「我有能力得涅槃」,你要相信你有这个能力。第二个呢,你相信你能修学圣道,你有这个能力能修学圣道,那叫做「方便」。「得乐」是得涅槃,「得乐方便」就是修学圣道,你相信你有这个能力。这是有这三种信,这三种信心是由闻所成慧建立的,就是闻所成慧建立这三种信心。有「十法转」,这是三法,有三法,这是说这三样事。《披寻记》这一段文也读一下。

《披寻记》七一五页:
于道道果涅槃起三种信解等者:道,谓道谛。道果涅槃,是即灭谛。若起信解,道真是道,灭真是灭.是名信实有性。若于道谛,道、如、行、出,及于灭谛,灭、静、妙、离起信胜解,是名信有功德。信己有能得涅槃乐及道方便,是名信己有能得乐方便。
「于道道果涅槃起三种信解等者:道,谓道谛」,就是道的因。「道果」就是涅槃,是「即是灭谛」。「若起信解,道真是道」,「灭」真实「是灭」,你要有这样的信心,「是名信实有性」。这个「实有性」这么讲。
「若于道谛,道、如、行、出,及于灭谛,灭、静、妙、离起信胜解,是名信有功德」。这个「道真是道」,在这里解释了;「若于道谛,道、如、行、出」这四个字,你相信这四个字了,这个道就是真实道。这个「道、如、行、出」,「道」这个字,这个道谛实在就是戒、定、慧。戒、定、慧这个道谛,你修学戒、定、慧的时候,能冲破一切障碍,能破除一切惑、业、苦的障碍,那叫做「道」。这个「如」,就是能契合真理,就是契合这个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的道理,那叫做「如」。这两句话,这「道」这个字,「道、如」,这个「道」实在就是断烦恼的意思,你修学道谛,修学戒、定、慧能令你断除一切烦恼,所以称之为「道」。「如」这个字,就是契合真理,就是证真,断惑证真,名为道,名为如;断惑名为「道」,证真名为「如」。
这个「行」,就是你能这样修行,能断惑证真,继续这样修行,你就入涅槃了,那就叫做「行」。能入,能前进到涅槃那里去,那么叫做「行」。「出」这个字,就是能弃舍一切有为法,永久地超出去,超越了,永久地得解脱了。
这个道谛有这样的作用,这个道谛有道、如、行、出。你能相信这四个,道有这四样的意义,道真是道,它真实是道。
「灭」呢?于灭谛,灭、静、妙、离。这个「灭谛」也有四种作用,四种功德。这个「灭、静、妙、离」这个「灭」,就是道谛这样修行成功了以后,出现的境界,那么第一个境界就是烦恼灭了,叫「灭」。这个「静」,就是一切的苦恼都停下来了。人有苦的时候,心里不安,所有的苦恼都停下来了,心就寂静了。现在这里说这个苦,当然这个生死苦,色、受、想、行、识都是苦,那么这个时候叫做「静」。这个「妙」呢,就是灭除了生死之因,灭除了生死之果以后这个境界,是非常殊胜,是非常微妙的地方,所以叫做「妙」。这个「离」,就是永不退转,成功了以后,不会再反复地,不会再退回来地,叫做「离」。这个「灭谛」有这四个相貌。
你对于这个道谛的四个相貌、灭谛的四个相貌「起信胜解」,你能够发起深刻的信心。「胜解」实在来说就是智慧,强有力的认识,你有这样的信心,「是名信有功德」,这叫做「信有功德」,这第二句。前面是真实有这件事,而这件事还是有功德的,这叫「信有功德。」
「信己有能得涅槃乐及道方便,是名信己有能得乐方便」,这第三个信还非常重要。如果信实有性,信有功德,但这件事我不能成就,那也没有意思。现在是有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你也相信你有能力能够成就,这才是有意义的。而这件事,在闻所成慧的时候就建立了,有这样的信心。如果只是闻了,只是听闻佛法,而对于这件事,这三种信都没建立,那不能算是闻所成慧。

辰二、趣入思智
如是信解生已,为欲成办思所成智,身心远离愦闹而住,远离障盖诸恶寻思。依止此故,便能趣入善决定义思所成智。
「如是信解生已,为欲成办思所成智,身心远离愦闹而住」,这是第二科。一共分六科,现在第二科「趣入思智」。前面是闻所成慧,这是进一步达到思所成慧的境界。
「如是信解生已」,你因为闻慧建立了这三种信解之后,「为欲成办思所成慧」,你能够不停留在这里,你还有愿。什么愿呢?要「成办」圣道,那你一定要有「思所慧」,要成办这个思所成慧。
这个「思所成慧」怎么「成办」呢?「身心远离愦闹而住」,就是你要成就思慧,要这样做。要远离这个愦闹的境界,没有喧闹的地方,到那里,到那个寂静处去住,这是身远离。「远离障盖诸恶寻思」,这是心远离。你的身体到那个寂静处去住,就是没有欲的地方,那是离愦闹的地方。你心里面……,表面上没有欲还是容易,但是你心里面要没有欲,远离这些障、这些盖,这些贪欲盖、这些瞋恚盖……。「恶寻思」就是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亲里寻思、国土寻思,各式各样的恶寻思,就是染污的寻思。这些染污的寻思,能「障」碍你修学圣道,「盖」也是障碍的意思,你心里面不要有这些「恶寻思」。
「依止此故,便能趣入善决定义思所成智」,你能够身远离,能够心远离,以此为依止,你能够成就了这两种远离故。「便能趣入善决定义思所成智」,就是在寂静的地方,你专精思惟佛法的真义。这个时候,你就能趣入,就能进一步达到「善决定义思所成慧」。这个「决定」是没有犹豫的意思,就是对于佛法的真义,你很肯定地、没有犹豫地、很分明地解了。这时候这个智慧,比闻所成慧更深刻了,就是叫做「善决定义」。就是佛所说的这些法语的「义」,「善」者能也,你能够没有犹豫地、很分明地、很肯定地信解无疑了,这时候叫做思所成慧。思所成慧多少地能调伏烦恼,多少地能调伏了一点,这是第二科「趣入思智」。

辰三、趣二方便
依止此故,又能趣入无间、殷重二修方便。
这是第三科「趣二方便」,你成就了思所成慧以后,你还需要向前进。向前进,怎么样进步呢?两个方法,就是「又能趣入无间、殷重」;一个无间是一种方便,一个殷重是一种方便。「无间」就是精进的意思,不间断、不懈怠。「殷重」就是很深刻地、很周遍地、很详细地、很微细地去修止观的意思。无间地修止观,殷重地修止观,用这两个方法去修止观,这是向前进的两个方法。

辰四、趣证修智
由此次第,乃至证得修所成智。
这是第四科「趣证修智」。「由此次第」,由无间、殷重的次第,你继续不断地这样用功修行,你就能证得这个修所成慧,修所成慧就成功了。《披寻记》看一下。

《披寻记》七一五页:
无间殷重二修方便者:当知此说二种精进:一、无间精进,谓一切时修加行故。二、殷重精进,谓能周备修加行故。如〈菩萨地〉说(陵本四十二卷十八页)。
「无间殷重二修方便者:当知此说二种精进」,「一」个是「无间」断的「精进」,「谓一切时修加行故」,不懈怠。「二、殷重精进,谓能周备修加行故」,不是粗劣地去修止、修观。你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要周备,要圆满地去修。那就是要根据佛陀所开示的,你要完全地去修学才可以。「如菩萨地说。(陵本四十二卷十八页)」。这样子,你就会成就了修所成智,这里面有定、有慧了。

依止此故,见生死过失,发起胜解;见涅槃功德,发起胜解。
「依止此故」,「依止」这个无间殷重的二方便,你能长时期这样用功,你不是听别人说,你自己就「见」到「生死」的「过失」,你对于生死过失这件事,你有深刻的、有力量的认识,就「发起胜解」。「见涅槃功德,发起胜解」,虽然还没有得涅槃,但是你由于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有无间殷重的方便,你对于涅槃的功德发起胜解,发起深刻有力的信解。这个时候,就和前面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都不同了。

辰五、趣入见道
由串修故,入谛现观;先得见道有学解脱。
这是第五科「趣入见道」。这个修所成慧成了的时候,「由串修故」,这个「串」就是连续地这么样修。「入谛现观」,你就进入见道了,就是对于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四谛在你的止观里面现前,能现前了。就是断除很多的烦恼,而得到了清净的智慧,与这个真理相应了,叫「入谛现观」。
「先得见道」,有见道、有修道、有无学道。你这个时候,先得这个见道的境界,就是先能「见」到这个「道」的境界。其实,谛现观也叫做「见谛」,「见谛」也叫做「见道」。「有学解脱」这时候的解脱的境界,不是无学,是属于有学的境界,就是还没有圆满,还要继续地学习的,叫「有学解脱」。

辰六、数习修道
已得见迹,于上修道由数习故,更复证得无学解脱。
这是第六科「数习修道」。由闻、思、修三种智慧的成就,达到了见道,就是得无生法忍了以后。「已得见迹」,就是已得见道。「于上」的「修道由数习故」,上面还有修道的境界没有成就,所以你还要继续地精进,继续地无间殷重地修习,叫「由数习故」。「更复证得无学解脱」,那就是由见道、由修道、到无学道,这个圆满的解脱,你能成就了。

卯二、结名所依
由证此故,解脱圆满。即此解脱圆满,名有余依涅槃界。
「由证此故,解脱圆满」,这是第二科「结名所依」。「即此解脱圆满,名有余依涅槃界」。这个无学的解脱,就是解脱圆满。「即此解脱圆满」了,那就叫做「有余依涅槃界」。看《披寻记》。

《披寻记》七一五页:
先得见道有学解脱等者:〈摄事分〉中说:有真实究竟解脱。谓毕竟解脱,及一切解脱,即是见道果,及此后所得世出世修道果。此中见道果,由毕竟故得名真实而非究竟,于一切解脱犹有所应作故。(陵本八十五卷四页)当知此中解脱若真实非究竟,是名见道有学解脱。若真实亦究竟,是名无学解脱。由究竟故,亦名解脱圆满。
「先得见道有学解脱等者:〈摄事分〉中说:有真实究竟解脱」,这个解脱是真实的、是究竟的解脱。「谓毕竟解脱」,毕竟解脱就叫做真实究竟解脱。「及一切解脱」,所有的烦恼都解脱了。「即是见道果,及此后所得世出世修道果」,这就叫做毕竟解脱。「此中见道果,由毕竟故得名真实」,你能修无我观,见到无我的真理而得解脱,这是究竟的,所以叫做真实。「而非究竟,于一切解脱犹有所应作故」,你得到初果以后,你还要继续地修四念处,所以叫做还没有究竟。「当知此中解脱若真实非究竟,是名见道有学解脱。若真实亦究竟,是名无学解脱。由究竟故,亦名解脱圆满」。

即此涅槃以为上首,令前九法次第修习而得圆满。
「即此涅槃以为上首」,「令前」面的「九」个「法」,就从三种信解开始,向后面数,一共是九个。「次第」地「修习而得圆满」,就得到有余依涅槃了。

寅二、依无余依
当知即此解脱圆满,以无余依涅槃界而为上首。
你得到有余依涅槃,还不是最后,所以「即此」有余依解脱的圆满,还是以无余依涅槃而为最殊胜的,还要再前进到无余依涅槃去。这下边的《披寻记》。

《披寻记》七一六页:
令前九法次第修习而得圆满者:此中九法:谓如前说信解为三,思所成智为一,无间殷重方便为二,修所成智为一,见道修道为二。如是次第说九法转应知。
「令前九法次第修习而得圆满者:此中九法:谓如前说信解为三」,有三种信解,这是三法。「思所成智」,这是为一,这就是四个了。「无间殷重方便为二」,四加二是六个。「修所成智为一」,这是七个了。「见道修道为二」,这是九个,七加二是九个。「如是次第说九法转应知」。

癸二、显胜利(分五科) 子一、标
如是涅槃为首听闻正法,当知获得五种胜利。
前边是「辨听法」,现在是「显胜利」。分五科,第一科是「标」。
「如是涅槃为首」,你以涅槃为你的目的而听闻正法。「当知获得五种胜利」,你要知道你能得到五种好处,五种功德。这是「标」。

子二、征
何等为五?
这是「征」。

子三、列
谓听闻法时,饶益自他;修正行时,饶益自他,及能证得众苦边际。
「谓听闻法时」,这底下列出来五种胜利。「谓听闻」正「法」的「时」候,你这个时候得两种利益,就是「饶益自」、「饶益他」;对于自己也得到好处,对于他人也得到好处。「修正行时,饶益自他」,你听闻法的时候,得到两种功德;你修正行的时候,修学四念处的时候,你又得到两种好处,加起来就是四种。「及能证得众苦边际」,把所有的苦恼,达到最后边际,就是完全解脱了,这是第五种功德。
这是标列出来这五种胜利。下边第四科是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听法」。

子四、释(分三科) 丑一、听法(分二科) 寅一、饶益他
若说法师,为此义故,宣说正法。其听法者,即以此意而听正法;是故此时,名饶益他。
第一科是「听法」,里面分两科,第一个是「饶益他」。
若宣说正法的这个人,「为此义故,宣说正法」,他为了这样的「义」,这样的「义」是什么「义」呢?就是希望听法的人,获得利益安乐,他有这样的目的,「为此义故,宣说正法」。
「其听法者,即以此意而听正法」,那么听法的人也和说法的人的目的是一致的,也是这样的为了得到利益安乐而听正法。「是故此时,名饶益他」,你听法的心情,符合了说法人的目的,那你就是……你是听法的,你这样听法,对于说法的人有好处了,所以叫作饶益他。这个《披寻记》念一下。

《披寻记》七一六页:
为此义故宣说正法等者:说正法时,应安处他,令现能证利益安乐,名为此义。其听法者,即以能证利益安乐而听正法,名以此义。由是令说法者不徒废己业、不虚设功劳,名饶益他。
「为此义故宣说正法等者」,说正法的时候,「应安处他,令现能证利益安乐」,这个说法的时候,说正法的时候,「应安处他」,你的目的应该是安处听法的人。「令现能证」,使令他现在能够成就利益、成就安乐,这叫做「名为此义」,叫做「此义」,这个「此义」是这样意思。「若说法师,为此义故」,这个「此义」是什么呢?就是说法的人,他发心令希望听法的人能得到利益安乐,把听法的人安置在这个境界里边,这叫作「此义」,「名为此义」。这个「利益安乐」呢?就是他人现在因为听闻佛法,他现在能修学圣道,他将来能得涅槃,这叫作「利益安乐」。现在能修学圣道,叫做得到「利益」,将来能得涅槃,叫做「安乐」,这叫做为「此义而为人说法」。
「其听法者,即以能证利益安乐而听正法」,也以此意为他的目的,「名以此义」。「由是令说法者不徒废己业、不虚设功劳,名饶益他」,是这样意思。

寅二、自饶益
又以善心听闻正法,便能领受所说法义甚深上味,因此证得广大欢喜,又能引发出离善根,是故此时能自饶益。
「又以善心听闻正法,便能领受所说法义」,这下边是第二科「自饶益」。听法的人也能饶益他、能饶益那个说法者。现在是听法者自饶益。
「又以善心听闻正法」,这个听闻正法的人呢,他能以「此义」的善心来听闻佛法。「便能领受所说法义」,他就能接受所说的「法」和「义」,法里边所诠释的各种义。「甚深上味」,你领受了「法义」的时候,你心里面有很多的感触,那叫做「甚深的上味」,这是法味,当然是最殊胜的味。「因此证得广大欢喜」,你得到了法味的时候,就是得到了很大的欢喜心。「又能引发出离善根」,这个就是,最初听法生欢喜心,你继续修行呢,就能引发出来出离生死的善根,就是信、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根。「是故此时能自饶益」,能自己得大利益。

《披寻记》七一六页:
因此证得广大欢喜等者:由彼听闻以无量门称赞涅槃众多功德,是故证得广大欢喜。又彼听闻以无量门诃毁生死众多过失,故能引发出离善根。言善根者,谓信等五善根应知。
「因此证得广大欢喜等者:由彼听闻以无量门称赞涅槃众多功德,是故证得广大欢喜」,这个「广大欢喜」从那里来的呢?「由彼听闻」,由彼人听闻了说法者「以无量门」,很多的方面,很多的立场来「称扬赞叹涅槃」的「众多功德」,所以得到了「广大」的「欢喜」,这个欢喜心从这里来。从这里怎么能够得到欢喜心呢?为什么以无量门称赞涅槃众多功德,就会得到广大的欢喜呢?是因为听法的人感觉到生死苦,这个六道轮回很苦,我没有办法能解脱这个苦,所以心里感觉到很苦恼。现在听到有涅槃可以超越众苦,所以心里欢喜了。如果你不感觉到生死苦,赞叹涅槃有众多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会生欢喜心。说是人在牢狱里边受很多的苦,现在把你释放出来,你有希望;还没有出来,说我有希望可以出离,从牢狱里面出来,心里生欢喜,应该是这样意思。「是故证得广大欢喜」。
「又彼听闻以无量门诃毁生死众多过失,故能引发出离的善根」,感觉到生死是苦,所以你才有出离生死的意愿。有这样的意愿,你修学戒定慧,所以就是有了善根,「引发出离的善根」。「言善根者,谓信等五善根应知」,也是信、进、念、定、慧,三十七道品,那个五根、五力了。

丑二、修行(分二科) 寅一、饶益他
若有正修法随法行大师,为欲建立正法、方便示现成正等觉,云何令彼正修行转?故彼修习正法行时,即是法尔供养大师,是故说此名饶益他。
「若有正修法随法行大师,为欲建立正法、方便示现成正等觉」,这是第二科「修行」。前面是「听法」,由于听法得到两种功德;一个饶益他,一个自饶益。现在第二科约修行来说。分两科,第一科是「饶益他」。
「若有正修法随法行大师」,这是指佛说的,佛是能够非常的圆满的,这个「正」就是圆满的修这个「法随法行」、修这个八正道。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为欲建立正法、方便示现成正等觉」,他是修法随法行都成功了的人,他现在有大悲心,「为」了「欲建立正法」,在没有正法的地方建立正法,也就是弘扬佛法。怎么样弘扬佛法呢?「方便示现成正等觉」,就是佛的那个大智慧「方便」,到这个众生的世界出现,「示现」,就出现在世间成佛、「成等正觉」。
这个「方便示现」或者说,若是从真实修行来说呢,就是得到十地的后心,一念相应得无上菩提,那是真实的成佛。但是那个成佛的境界,众生所不能见闻觉知的,那个境界太高了。说为了度化众生,在众生世界建立正法的关系,又「方便示现」,又来到人间,有父亲、有母亲、又出家,然后或者六年苦行、或者怎么样,这些善巧方便,而后在菩提树下观缘起而得圣道、得无上菩提,那么这叫做「方便示现成正等觉」。
「云何令彼正修行转?故彼修习正法行时,即是法尔供养大师」,这位修「法随法行」修成功的人,他来到人间「示现成正等觉」之后,他为众生宣扬佛法,「建立正法」的时候,他心里面在观察、在思惟:「云何令彼」,怎么样才能使令这个听法的众生,他能够法随法行呢?能够这样依教奉行地修行、修学圣道呢?能够现起这件事呢?佛这么样想,也就是佛的说法的愿望,希望众生也能法随法行、得圣道,佛有这样的愿望。「故彼修习正法行时」,所以「彼」三宝弟子,他能随顺佛的圣教,他能修学四念处、修学八正道,「修习正法行」的「时」候,「即是法尔供养大师」,那就是任运的就是供养佛了,对于佛有供养了,也就是满佛的愿望了。佛是这样的愿,你能满佛的愿,那就是对佛陀的一个供养。
「是故说此名饶益他」,所以你若能修学正法,你就是供养佛了,就是法供养了。

《披寻记》七一七页:
即是法尔供养大师者:〈菩萨地〉中说:有正行供养。谓于一切蠢动有情修习慈悲喜舍俱心,于一切行修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于其涅槃修胜利想,于佛法僧波罗蜜多修习随念,乃至广说,是名菩萨于如来所正行供养。(陵本四十四卷五页)此应准知。
「即是法尔供养大师者:〈菩萨地〉中说:有正行供养」,有财供养,还有正修行的供养。「谓于一切蠢动有情修习慈悲喜舍俱心,于一切行修无常想」,就是这个人怎么叫做「有正修行的供养」?什么呢?「谓于一切蠢动的有情」,「修习慈悲」心、修习「喜舍」心,这个慈悲喜舍是心所法,与你的心王在一起活动,叫做「俱心」,叫作「俱」。「于一切行修无常想」,前面是修四无量心,这下面,于一切修无常观,于一切行、一切有为法修这个无常观。「无常苦想」,因为无常就是苦,一变动了,使令你心不如意,「苦观」。「苦无我想」,因为苦,所以也就是不自在,叫做「无我想」。「于其涅槃修胜利想」,最后无色、无受想行识,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涅槃的境界,这是最殊胜的利益,作如是观。「于佛法僧波罗蜜多修习随念」,就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一切波罗蜜多的随念法。「乃至广说,是名菩萨于如来所正行供养」,这是《瑜伽师地论》「(陵本四十四卷五页)」说的,「此应准知」。

寅二、自饶益
因此正行,堪能证得寂静清凉,唯有余依涅槃之界,是故说此能自饶益。
「因此正行,堪能证得寂静清凉,唯有余依涅槃之界」,这是修行有自饶益。前边是他饶益,这是「自饶益」。
「因此正行」,这位佛教徒,因为你能这样修学这个四念处。「堪能证得寂静清凉」。这个「寂静」,这个生死苦息灭了就是「寂静」。一切烦恼消除了叫作「清凉」。「唯有余依涅槃之界」,只有剩下来残余的色受想行识,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时候是非常清净的,虽然是有漏,但是清净的,所以叫作「有余依之界」,只有这么一个境界了。「是故说此能自饶益」,所以你若修学圣道,你能得涅槃,这是你的「自饶益」。看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七一七页:
堪能证得寂静清凉等者:〈决择分〉说:诸无漏识随其次第有学解脱,名为寂静。无学解脱,名为清凉.(陵本五十四卷三页)如是二义差别应知。
「堪能证得寂静清凉等者:〈决择分〉说:诸无漏识随其次第有学解脱,名为寂静」,这个「有学解脱」名为「寂静」。「无学解脱」的名为「清凉」。这样讲,这也是好。「(陵本五十四卷的三页)如是二义差别应知」。

丑三、证苦边际
若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名为证得众苦边际。
这是第三科「证苦的边际」。前面是一个听法两种利益,第二科修行的两种利益,现在第三科「证苦边际」的,这是第五种利益。
「若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这个「般」,中国话是「入」,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名为证得众苦边际」,就是众苦到此没有了,这是苦的边际了。

子五、结
是名涅槃以为上首听闻正法,所得胜利。
这是第五科结束这一段文。

壬三、结
如是名为涅槃为首所有广义。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这是第三科结束这一段文。这么样说明呢,这是涅槃为首,所有的广义是这样子。「除此更无」,除了以上的说明之外,更没有超过去,或者是再增加,没有这件事。这话谁敢说这句话呢?只有等觉菩萨敢说这句话。

辛三、能熟解脱慧之成熟(分二科) 壬一、征
云何能熟解脱慧之成熟?
这是第三科。前面是「涅槃为上首」是第二科,现在是第三科「能熟解脱慧成熟」。分二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作能熟解脱慧的成熟呢?这是「征」。
第二科是解「释」。分三科,第一科「释得名」,得名字。分两科,第一科「总显二支」。

壬二、释(分三科) 癸一、释得名(分二科) 子一、总显二支
谓毗钵舍那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奢摩他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
「谓毗钵舍那支成熟故」,说这个修行人,他在毗钵舍那观这一部分已成熟了,就是成就了。「亦名慧成熟」,这个毗钵舍那支的成熟也叫做智慧的成熟,智慧成就了。「奢摩他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你不能够只修毗钵舍那观,你还要修奢摩他的。你不能只修奢摩他,你也应该修毗钵舍那的。这个毗钵舍那叫做慧成熟,奢摩他这一部分成熟了,也叫做慧成熟。什么理由呢?下面有解释。看这个《披寻记》的解释。

《披寻记》七一七页:
云何能熟解脱慧之成熟者:此中慧言,通说毗钵舍那支及奢摩他支。由此能令信等诸根成熟,趣证现观,乃至得般涅槃,是名能熟解脱慧。又复此慧是所成熟,十法渐次为其因缘是能成熟,是名慧之成熟。
「云何能熟解脱慧之成熟者:此中慧言,通说毗钵舍那支及奢摩他支」,这两支都叫做「慧」,「能熟解脱慧」之成熟。「由此能令信等诸根成熟,趣证现观」,「由此」,由此毗钵舍那、由此奢摩他,你不断地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就能使令你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得成熟。什么叫作信、进、念、定、慧成熟呢?「趣证现观」,就是能向前进到谛现观、到见道位,那就叫做信、进、念、定、慧的善根成熟了,就是能得圣道了。
这个文上的意思呢,就是由修止观而令你善根成熟,善根成熟就能得圣道,是这样意思。「乃至得般涅槃」,「趣证现观」,你证现观的时候就是见道,由见道而修道,由修道而无学道,就是入涅槃了,「是名能熟解脱慧」。
「又复此慧是所成熟,十法渐次为其因缘是能成熟,是名慧之成熟」,这里面有两个能所,有两重能所。这个「能熟解脱慧」这个「慧」,就是奢摩他、毗钵舍那它「能熟解脱」,能令你得解脱。怎么这样说呢?这个「慧」是能成熟,「解脱」是所成熟,这是一重能所。「之成熟」呢,就是这个止观的「慧」是所成熟,另外呢,你要精进,你不断地精进修止、修观,这个「止观」就「成熟」了。这有两重能所。

子二、随难别释
所以者何?定心中慧,于所知境清净转故。
这是第二科「随难别释」。「随难别释」就是里边有不容易懂的地方再解释解释。什么地方难懂呢?「毗钵舍那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这个比较容易明白,因为毗钵舍那本来就是智慧,你不断地这样修,这个慧的力量增长了,就是「慧成熟」。唯独「奢摩他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这句话就难懂,奢摩他是「定」,成功了还是「定」,怎么能说是「慧」呢?这是个难解的地方。现在这底下就解释。
「所以者何」呢?奢摩他成熟了也名慧成熟的所以是什么呢?「定心中慧,于所知境清净转故」,这个「定亦名为慧」这个道理在那里呢?这个「定心中慧」,在奢摩他的定里边你修毗钵舍那的时候,这时候的毗钵舍那「于所知境清净转故」,能见诸法实相。若是不在定心里边,你那毗钵舍那不清净,就不清净,就是力量不够。要由定的帮助,就是你这个智慧在定里边,这个智慧得到定的帮助了,对于所知境清净转故,里边没有虚妄分别。虚妄分别是染污,没有虚妄分别的染污,所以你能见到诸法真实相了,就能得圣道了。所以这个「定心中慧」,这个定能帮助慧见诸法真实相,所以定也名为慧,「亦名慧成熟」。这个道理是在这里。

癸二、辨次第(分十科) 子一、善友为依
又毗钵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为依。
这是第二科「辨次第」。前边「释得名」,能熟解脱慧的成熟这个名字、这句话怎么讲?解释,把这句话解释完了。在下边呢,辨别这个能解脱慧的成熟还是有次第的,有前后的次第。分十科,第一科是「善友为依」。
「又毗钵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为依」,这个「毗钵舍那慧」,它的观诸法实相这件事,你最初的时候;后来不一定;最初的时候、一开始的时候,你需要有善知识帮助你,你的这个毗钵舍那的这个慧才能够可以运用,能帮助你运用。因为毗钵舍那慧观诸法实相这件事,是非常的深奥,不是那么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毕业的,所以「必用善友为依」。说是;我不愿到佛学院去,我自己学,那好!你自己学。

子二、尸罗摄
奢摩他支、尸罗圆满之所摄受。
这个奢摩他支;你修止,它要靠什么来帮助它才能成就呢?「尸罗圆满」,你要持戒清净「之所摄受」。清净的戒,你受戒而后持戒,持戒能清净。清净呢,就能帮助你的奢摩他,对于奢摩他就有助力,能够有帮助。

子三、觉真实欲
又依善友之所摄受,于所知境真实性中、有觉了欲。
这是第三科「觉真实欲」。你凭借善友的帮助「之所摄受」,护念你。「于所知境真实性中」,对于所学习的诸法实相的这个道理,「有觉了欲」,你希望有觉了诸法实相的意愿。你还要有这个意愿,有这个意愿领导你向前进,领导你不断地的学习,再加上善友的帮助,这件事就成功了。要这样子。

子四、堪忍讥论
依尸罗圆满之所摄受,于增上尸罗毁犯净戒现行非法坏轨范中,若诸有智同梵行者,由见闻疑或举其罪、或令忆念、或令随学;于尔所时,堪忍讥论。
「依尸罗圆满之所摄受,于增上尸罗毁犯净戒现行非法坏轨范中」,这是第四科「堪忍讥论」。
你有前面三个条件你具足了,你还要有第四个条件。就是「依尸罗圆满之所摄受」,你能持戒清净了,你能受了戒然后能够持戒清净,持戒清净就得到戒功德的支持。「于增上尸罗毁犯净戒」,你对于这个殊胜的这个戒法有毁犯的时候,有「毁犯净戒」。「现行非法」,你有错误的行为出现了的时候。「坏轨范中」,对于这个戒的轨范中,你有破坏的地方。「若诸有智同梵行」的人,有智慧的同梵行的人。「由见闻疑」,由看见你有犯戒的地方、听人说你有犯戒的地方、疑惑你有犯戒的地方。「或举其罪」,看见你有错误的,把你的罪举发出来。「或令忆念」,或者说是你当时不承认,不承认有犯罪,但是不承认不要紧、你再想一想:「我是不是犯了戒?」「或令随学」,你若对于戒法有所无知的地方,你要学习。
「于尔所时堪忍讥论」,就是从开始受戒学习佛法一直到你还没成功的时候,那么长的时间内,你要堪忍人家见、闻、疑,举你的罪,令你忆念,叫你学习,你要忍受得住,你要忍耐。你不能说「你挑我毛病,我挑你毛病」,那不行,那这时候你的圣道就因缘不具足了。看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七一八页:
由见闻疑或举其罪等者:开悟现前所犯众罪,名举其罪。开悟过去失念所犯,名令忆念。开悟一切所应学处,名令随学。彼于尔时于他讥嫌及所论议信顺晓悟,是名堪忍讥论。
「由见闻疑或举其罪等者:开悟现前所犯众罪」,就指示你,你现在做这件事,做错了,「名举其罪」。「开悟过去失念所犯,名令忆念」,就指示你过去以前,你失掉了正念所犯的罪,「名令忆念」。过去的事情不是现在,你要回想以前,哦!我是不对,是有错误的地方。「开悟一切所应学处」,指示你一切所应该学的就是戒法,很多的戒、定、慧都应该学,「名令随学」。
「彼于尔时于他讥嫌及所论议信顺晓悟」,那个人在那么长的时间内,对于别人举你的罪、令忆念、令随学这些事情,「及所论议」,「信顺晓悟」,你能够「信顺」,所明白的这一切而不反抗,「是名」叫做「堪忍讥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9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10:51 , Processed in 0.15607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