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73|回复: 6

[大德开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7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中国佛教净土网文选2》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中)
【佛经讲义】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中)发布时间:2010-09-29 转载自中国佛教净土网http://jt.zgfj.cn/JT/2010-09-29/3660.html  点击次数:263  
法藏因地第四<?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fficeffice" />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前面序文为了证信,蕅益大师说‘信、愿、持名’是净宗的三个重要条件,古人称为‘三资粮’,信是第一。本经佛说‘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说到经教的大意,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可知本经所说纯一真实,祖师大德亦证明之。此第四品是正宗分之开始。

佛说久远劫之前,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前面说过,佛菩萨没有名字,其名称是教化众生之宗旨,亦属于教化众生的口号。此佛寿很长,在世教授四十二劫,可见当时世人寿命亦长。下面十种称呼,每尊佛都具足,显示果地上的圆满智慧德能。

(一)如来,一切佛均称如来,金刚经说︰‘如来者,诸法如义。’万法一如,我们面对一切万法不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无一法不如,此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如’是真如本性,无一法不是真如本性,法法皆如。古人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以金比真如本性,器比一切万法。佛法讲平等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乃真平等。佛性与人的性是一个,本体是一个。其次,‘如来’是‘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佛佛道同,他们的说法内容完全相同。

(二)应供,从福德上建立,佛福德圆满,应当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佛是福田。

(三)等正觉,此即‘无上正等正觉’之略称,佛法最高的境界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辟支佛证得‘正觉’,菩萨证得‘正等正觉’,佛再加‘无上’,到了极圆满的境界。

(四)明行足,从戒定慧三学建立,‘三学圆满’谓之‘明行足’。明是智慧,行是行持。

(五)善逝,犹言好去,谓入无余涅槃,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

(六)世间解,从智慧作用上建立的,世间法样样通达。

(七)无上士,士为读书人之尊称,亦即在智识份子之中他是至高无上。

(八)调御丈夫,此号是从教化众生特殊能力方面建立的,众生知见烦恼无量无边,身心不安,佛有能力调顺之,使其身心安稳,并规范其行持。孔夫子到了七十岁时,‘从心所欲,不踰矩’。佛法修学到纯熟时才能真正得到快乐,绝无过失。

(九)天人师,佛在六道中是老师,他教化众生,在人间许多帝王大臣皆依佛为师。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宗教必须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主宰宇宙人生,而佛教没有。

(十)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佛陀耶,此约究竟觉果表德。

世尊,是综合前面十种德号建立的,他的德能是圆满的,为世间所尊称。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寿命甚长。佛说此世界人寿最长时是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平均寿命十岁,以后再每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这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可见四十二劫是在他方世界而非在此地球。佛菩萨在世间的事业即是教化众生,为一切众生说经讲道。佛陀的家业就是弘法利生。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大国主’即国王,名世饶王。此国当时,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此言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为国王,听世间自在王如来讲经说法,心生欢喜,颇有领悟,生起无上菩提心。把王位让与他人,随佛出家,号曰法藏。作国王的目的,绝对不是要财富要威势,是为了拯救苦难的百姓,为他们谋幸福解决问题。除这个世界之外,还有其他世界,作国王能救几何?真正觉悟之后,要想救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苦难众生,他知道国王作不到,要作佛才能满足其度生的大愿。

法藏出家之后修学大乘法,行菩萨道,德行高超,智慧勇猛,立志深远,以行践愿,超越世间。‘信解明记,悉皆第一’,此是作学生对老师应有的态度。‘信’,是对老师有信仰,对所教的法门,深信不疑。‘解’,能真实理解,对老师的教导都能记在心里不忘。一般人根性劣,很想学但记不住,想听听不懂,有业力障碍。为什么法藏没业障?读经至此,需要自己检讨,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再把它消除,那‘高才勇哲,信解明记’,我们虽不能得满分,亦能有几成。冷静想想,我们的业障实因心量太小,如你作国王,听佛讲经之后,肯不肯弃位出家?不要说国王,就是小小的公职如局长、处长之类亦不肯放弃,这就是障碍。法藏要念念帮助一切众生快快成佛,而我们在此世界尚有恩恩怨怨,这都是障碍,能消除一分,智慧就增长一分。读到‘殊胜行愿’,除法藏外,无其他人。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了不起,能使一切罪苦众生得度。‘及念慧力,增上其心’,李老师在经文眉批︰‘信进念定慧’。此弥陀经讲的‘五根五力’,说明法藏不但立志发愿,而且认真去作。‘坚固不动’即不退转义,勇猛精进。法藏‘以伽他赞佛’,‘伽他’是梵语如中国之诗歌押韵,而并不太严格,句子很整齐,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九字不等,赞佛亦向佛报告其愿望。

此愿共十首七言颂,前面二首是赞佛,三首至九首是发愿,也是报告,末后一首求老师作证明。我们看颂文︰

如来微妙色端严 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

第一首赞佛相好光明,人的相貌是由其智慧福德显现出来的,古人说,人到世上投胎,必与父母有缘,有四条件︰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报恩者是乖孩子,孝子贤孙。报怨者可能搞得家破人亡。讨债的往往很得父母的欢心,把他栽培成人,他就走了。还债的,如欠得多他对父母生活照顾周到,欠得少,他对父母的生活很刻薄,让父母吃饱穿暖就算了。学佛人知道得清楚,一切处之泰然,心就平了。三界六道是苦海,还是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能得究竟解脱。

后天的教育可以移转,人到四十岁以后,相貌会有变化,科学讲遗传,佛教无此说,小孩像父母,因其投胎时,见到父母相貌生欢喜心,自然像父母,并非遗传。相随心转,要存心善良忠厚,天长日久,自然影响相貌。赞叹佛的相好是使人听到之后生起敬仰之心。一切众生智慧福德与审美观念均不同,但对佛之色身相好一致推崇为第一,乃称为‘微妙’。后二句‘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是赞叹佛的智慧,世间发光体为日月火珠,在佛光之下都显不出来。

世尊能演一音声 有情各各随类解
又能现一妙色身 普使众生随类见

佛的音声完美,一切有情众生都听得懂。佛出世在周昭王时,比孔子早,当时中国未统一,有八百诸候,言语文字均不同,到秦始皇时文字才统一。印度亦如是,佛到处说法,各地民众皆能听得懂,随类各得解。佛又能随类化身,佛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以凡夫身修成,我们依其教导修学亦能成佛。

愿我得佛清净声 法音普及无边界
宣扬戒定精进门 通达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 内心清净绝尘劳
超过无边恶趣门 速到菩提究竟岸
无明贪嗔皆永无 惑尽过亡三昧力

发此大愿超过一般人,如有人问为什么要学佛?有人说为了解脱苦难,有的说为了升官发财,答案不一,没有人说要想成佛。我自己也无此大愿,读六祖坛经我最佩服六祖答复五祖的话︰我来作佛。法藏的志愿是成佛之后,‘法音普及无边界’,度化一切众生。比六祖讲的更清楚。

‘宣扬戒定精进门’,即菩萨所修六波罗蜜。他说了‘戒、定、精进’,代表六度。大乘讲明心见性,如不能通达甚深微妙法,就不能广度一切众生。‘甚深微妙法’,就净宗所说,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明心达本,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妙法,其他大乘经所没有的。四十八愿开出无上法门,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以果为因,非九界有情所能理解。

‘智慧广大深如海’,欲度众生须先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说完度众大愿之后,然后就说自己要求甚深广大智慧。此非外来,‘心外求法’谓之‘外道’。内心要清净,‘尘’比喻染污,‘劳’是烦恼,必须远离一切污染,断尽烦恼,才能超过一切罪障,远离恶趣。人无嗔恚,即超越地狱门。无愚痴即超越畜生门。无悭贪即超越饿鬼门。如对人天福德能完全放下即能超越六道。小乘声闻缘觉及权教菩萨均是恶趣,因其下一句是‘速到菩提究竟岸’。

见思尘沙无明烦恼皆断尽,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均不迷惑,无论对人对事对物绝不犯过失,所以如此要靠念佛三昧。以上是法藏因地上修学的纲领。我们修学是以智慧为第一目标,求智慧要有清净心,其起用是照,心就不能有一丝毫的染著。世间法五欲六尘,出世间法大小权实,皆不染。学佛有二种方式,一是行门,从清净心下手。二是解门,由研究理论下手。行门下手较速,能断烦恼,心净则土净。解门下手统统搞清楚后再开始学起,有解无行不能成就,从行门下手,以行为主,以解为副,不过份求进,慢慢自然就通达了,不必刻意求进,此法正确。我们经题是‘清净平等觉’,三而一,一而三,清净心得到了,其余平等觉也自然得到。修清净心就是念佛,不念佛时开念佛机听佛号,非常有受用。

亦如过去无量佛 为彼群生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 生老病死众苦恼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进定慧六波罗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养恒沙圣 不如坚勇求正觉

此段是自己寻求如诸佛如来度化众生的德能,从其愿望上,体会到法藏当时发心,完全以如来果地上的智慧德能为其求愿的标准。他求作佛希望与佛有同样的智慧、能力,此种大愿值得效法。佛是九界导师,六道之外有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而六道则是迷惑的有情众生,迷悟不同。法藏愿自己教化众生之能力,也像过去无量诸佛之度世。只用一句佛号即能救一切诸世间,实不可思议。古德告诉我们,有两种人是此法门真正当机者:一是上根利智之人,对此法门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他不疑惑,听后相信接受,依教奉行;第二种人无智慧而他有福德善根,不怀疑,闻后即肯老实念佛。一般人所谓的愚夫愚妇即属此类。前一种人为理念,后一种人为事念,都能有成就。三界六道有三种苦,第一种苦苦,第二种坏苦,第三种行苦。只要有贪嗔痴慢五欲六尘,必有苦苦,苦苦有八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三界众生无法避免。五阴炽盛是苦因,其他七种是苦果。色界的坏苦,无色界的行苦,三界皆苦。苦从迷而来,不了解事实真相,对一切事看错、想错、也作错了。佛教我们破迷开悟,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就觉悟了,宇宙是生活环境,人生是自己。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此二句是菩萨住世的行持。布施是舍,舍是放下。应当舍财,不舍就被它害了。更重要的是舍心里的妄念,心里若有贪财的念头,心就不清净,心净如如不动时,六波罗蜜都圆满了。实际上不要修,妄念没有了,智慧即现前。六祖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大病就是放不下,佛才委曲婉转以种种方便劝导我们渐渐放下,叫我们舍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烦恼忧虑、牵挂、生死,连佛法也要舍。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是帮助我们度过难关的。持戒是叫我们生活有规律,佛制订戒律,最主要的即四种根本戒─杀盗淫妄,此四种是性戒。五戒中之酒本身无罪,而酒后乱性,会造前四项罪。酒属遮戒,遮是防御性质。我们现在在美国,美国的风俗人情法律,我们要遵守,才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忍是忍耐,译经古大德翻译时,将忍字下加一辱字,因古时士大夫阶级把辱看得很重,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能忍就心平气和,忍是禅定的前方便,能忍其心必清净。忍在菩萨行中非常重要,一部金刚经虽讲六度,而对于布施与忍辱讲得特别多。‘慧’不是世间聪明智慧,世间智慧在佛法中称为‘世智辩聪’,是学佛的障碍,为八难之一。真智慧不是求的,由清净心而来,定能生慧。六波罗蜜前面五种是事修,依事修学,智慧自然开发。在日常生活中,布施不著相,三轮体空是智慧;持戒,心里没有念头在持戒,自然符合戒法的标准。忍辱、精进、禅定均如是。六度不是凡夫可以修的,前五度凡夫可以作,是五件事情,若无般若智慧不称为度。有般若智慧可谓之‘度’,度生死,度轮回,度烦恼,度无明,成佛道。前面法藏显示以智慧为第一目标,‘智慧广大深如海’,‘惑尽过亡三昧力’,可见他的修学是以般若波罗蜜为目标。未度者以无量法门普度之,已经成熟者助其成佛,以执持名号令其成就。如真能相信接受,佛即把这个法门传给他,其方法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即真实恳切求生净土之心,除此愿望,什么愿望都没有,此人立刻即能得到诸佛如来之护念,因其成佛的机缘成熟了。念佛的态度要专要精,古人常说︰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工夫得力,三至六个月即能得到效验。一般人学佛求福者多,且多愿找有神通者。佛说供养恒沙圣,不如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供佛只能得人天福报,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福报大了有权有势,造的罪业亦随之大,无福报者没有机会造罪。作了国王,杀很多人,没人敢向他算帐,死后阎罗王会向他清算,决逃不出因果。事实搞清楚,方知只有生西方是真的,其余全是假的。

愿当安住三摩地 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广大清净居 殊胜庄严无等伦

这一首是法藏自求殊胜的果报,也是我们应当效法的。‘三摩地’就是‘定’。指念佛三昧,整个心都安住在定中,即使生活有问题也不著急,七天就往生了,什么事都没有,就等阿弥陀佛来接,所以处世要与人无争,于世无求。本份的事作得圆圆满满,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不通达的,故称‘光明照一切’,寂而常照,清净心起作用。‘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指西方极乐世界,是由性德变现出来的,非人力建造的,其殊胜庄严任何世界无与伦比。修因得果之后,非一人享受,而是为了一切众生。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无边苦众生

阿弥陀佛接引众生是以六道凡夫为主,而非三乘圣人,罗汉辟支佛等均已出三界。西方世界建立迄今只有十劫,佛是无量寿,我们要往生,将来在西方我们全是元老阶级。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一律往生,而且生到极乐世界是平等的。虽然佛说四土三辈九品,生到西方之后,四土三辈九品都没有了,如仍有、心就不清净。佛因为我们有分别心说有四土,是叫我们力争上游,念佛增进而已。在世间工夫深,将来到西方成佛的时间快。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常’是时间,‘无边’是空间,尽虚空遍法界均是弥陀度生之对象,其对象是无量无边的苦恼众生。

我行决定坚固力 唯佛圣智能证知
纵使身止诸苦中 如是愿心永不退

这最后一首,求佛为其证明,他发的真实大愿超过菩萨,唯佛能证知。有愿无行,愿是假的,有行无愿,行也靠不住。行愿相辅,才能达到真实目标。

至心精进第五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他在老师面前发此大愿,要勇猛精进的修行,请老师教他修行的方法,他不是为个人而是要救度一切苦难众生,发愿成佛,智慧德能均如佛,请佛广宣经法,以便如法修行。行是行为,分三大类,第一是思想见解,第二是言语,第三是造作;依佛的理论方法纠正过来。修行在起心动念之中。‘生死根本’即六道轮回,凡夫很勤苦修六道,贪心是修饿鬼道,嗔恚是修地狱道,愚痴是修畜生道。生死根本即见思烦恼,根中之根即贪爱。古德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想脱离六道必须弃绝贪爱。佛说没有证得罗汉以前绝对不能相信自己。事实真相明白之后,与人相处就方便多了,理智作主,不用感情。诸佛菩萨对众生是真心的爱,永远不变。用慈悲,是理性、智慧的,不会变的,不是感情。感情是情,会变的,不可靠。

我们第一次印的无量寿经经本后面附印了倓虚法师所著的念佛论,理事圆融,说得极为透彻,最后举了三个往生实例,乃是倓老亲眼看到的。第一个是修无师在哈尔滨极乐寺往生的,他是作水泥匠的,出家之后在庙中作粗重工作。倓老修建极乐寺完成之后,请其师谛闲老和尚传戒,在戒期中修无师来发心帮忙,他愿照顾病人,未几日他向倓老告假,当家的定西法师责备他说︰你为什么没有长远心,来不多日就要走呢?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我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大家一听,这是大事,又问他那天走,他说不出十天,并请老和尚为其准备二百斤柴,作为火化用。第二天他又来了,他说今天就走,于是乎大家赶紧在柴房搭一个铺位,并找几位同修来助念。有人请他说个诗偈,他说我是个苦恼人,不识字,不会作诗偈,但有一句老实话留给大家︰‘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说完之后,不到一刻钟就往生了。这是倓老亲自看到的。

另外还举了两个例,一男一女,女的是青岛湛山寺的信徒,身世清寒,有两个小孩,其先生是在码头拉黄包车的,每到会期,她在湛山寺厨房作洗碗杂役。她能一切放下,殊为难能可贵。要想往生必须把一切牵挂放下,否则去不了西方。如此说来,岂不令世人视为太无情了吗?世间人迷惑颠倒,只看到眼前利益,没看到真实长远的利益,生到西方世界,即有七地以上菩萨的智慧德能,对任何人均能救度,何况其自己的家亲眷属。成佛愈快愈好,这个世界不值得留恋。

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前面所说愿望,并不稀奇,真正觉悟人都能作到,后面这段话,查遍大藏经无人发此奇愿,成佛还要胜过诸佛国。‘教授名字’四字旁,李老师注‘分人法’。‘人’是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西方三圣,名闻法界。‘法’是此无量寿经,及六字洪名。诸佛世界皆有六道。诸天人民甚至于蜎蠕之类畜生道,凡是生到西方者悉作菩萨,皆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一生圆成佛道。法藏最后问老师,我这个愿能不能达到?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此是佛对法藏的答覆,作佛的目的是为众生而非为自己,如念念为自己设想,一样也得不到。李炳南老师曾说过,学生找老师难,可遇不可求,而老师找学生更难。‘人有至心求道’,‘至心’就是真诚之心,而且精进不退。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门门第一,理上说是如此,而在事上难易大有区别。每人根性不一,智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难易在个人根性。念佛法门不管根性优劣,一律能修。参禅要有安静环境,才好用功。学密仪规繁杂,供养之具亦非富有者莫办。一句阿弥陀佛方便至极。修其他法门,亦能生净土,但须断烦恼并把所修功德回向净土。

最近由台北运到一批江著金刚经讲义,今天我带来一箱,分送大家每人一本。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经,这本讲义是集金刚经古今注释之大成,参考书有一、二百种,特别对于佛学名词术语解释得非常周详。李老师在台湾办大专佛学讲座,把这本讲义作为教材。江居士标榜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古大德说‘贵精不贵多’;又说‘一经通一切经通’。自古以来走一门深入而成就者多,广学多闻成就者少。对‘精进’二字要特别注意,认真体会。佛为法藏比丘作证明说,你发的愿可以作到,只要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什么愿都能达到。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世间自在王佛开示给法藏比丘修行的纲领,与禅宗的答在问边同,完全叫他自己体悟,而无讲解。此经不但有教,而且有禅有密,很明显的在经文中可以看到。此段经文有三个‘自’,‘汝自思惟’,‘汝自当知’,‘汝应自摄’。这三个‘自’与禅宗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意趣相同。法藏问佛,其愿望中之依正庄严,都要超过诸佛,用什么方便?佛反而问他,你自己考虑考虑,用何方便才能达到成就庄严佛刹的目标,并向他说,你所修行你自己应当晓得,清净佛国要你自己去创造,不能依靠旁人。

法藏这样聪明绝顶的人,还有伟大的抱负,佛这一点,他能不开悟吗?虽开悟而非常谦虚。于是对佛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愿如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让我了解实际生活情况,思惟修习,俾能满我所愿。其用意很深,虽已悟而装成未悟。因净土与禅宗不同,禅只能接引上上根人,法藏是要以念佛名号接引众生,就自然无机不摄,九法界咸蒙其益。法藏所要知道的非常现实,即十方诸佛世界众生的生活状况,以及各人家庭社会国土的苦乐情形,作他自己的修学参考。‘若我(法藏)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证明他具足‘闻思修’三慧,乃大菩萨而不是普通人。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法藏在世间自在王佛会下,听经时间为千亿岁,佛给他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二百一十亿非数字,在密宗廿一及十六均是表法,二百一十亿表示大圆满,法藏在大愿中表示度众生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他的学习亦复如是。一切佛刹广大庄严圆满之相,及其三界六道,因缘果报,净秽苦乐,他统统明了了。不但佛以言语教之,而且把诸佛世界之事实以佛神力变现在其面前令其亲眼看到。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

法藏听老师介绍得很详细,而且见到。老师说那一个世界,就把那一个世界变现出来给他看,这是最好的教学法。四十八愿不是坐在家里打妄想说的,每愿都有来由。如第一愿‘国无恶道’,他看到十方世界三恶道实在太苦了,将来我这个世界没有三恶道。三恶道的因是什么?其缘又是什么?恶道是果报,如把因与缘断掉,三恶道就没有了。四十八愿,每愿均有来由,善恶是讲身口意三业,善感善果,恶有恶报。众生造因不同,故果报亦异。十方世界好的则采取,坏的一律淘汰,所以极乐世界是集一切诸佛世界美好之大成而建造出来的。

中国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法藏千亿岁听经是读书,看到一切诸佛世界等于行万里路,所以他的知识智慧是真诚的。他有这样的学历与经历,他要选择自己的刹土。一切刹土各有复杂的因缘,善恶兼而有之,惟独极乐世界乃是纯善之境,在此建立一个单纯的修学环境,提供十方世界,发大愿希望一生了生死、成佛道的众生来此修行。读经至此,乃知弥陀行愿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作为。台湾如要把教育办好,教育必不能离开传统,我们的传统是儒家道家与佛家,这是学问的大根大本。其次是历史,中国历史最完整,从司马迁作史记,每朝均有完整历史留给后世。历史就是一部因果兴衰之教训,这是读万卷书。然后再行万里路,了解现前整个世界大势,取人之长,舍人之短。阿弥陀佛即以此方法建立极乐世界,如果我们亦以此法治国,国家必兴。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中)

续-《●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中)》

摘自《中国佛教净土网文选2》
他认真精勤学习,深入钻研,谨慎恭敬,修行发愿的时间用了五劫。‘俱胝’是数字单位,即千万,亦即二百一十亿。此系会集本,就五种原译本之原文,不敢更动一字,法藏把十方所有一切佛刹内理事、善恶、因果都搞清楚,他所建立的极乐世界超过上述二十一俱胝佛土。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刹。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法藏比丘把极乐世界造好了,因老师在世教授四十二劫,同他讲经千亿岁,他修行五劫,老师尚未般涅槃,所以建好道场之后,要向老师报告并请老师指导,到世间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他对佛说:‘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庄严佛土’是讲西方世界的依报,‘清净之行’是正报。十方一切国土是众生共业所成,而他所造的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一个人愿力成就的。他心量大,欢迎十方世界想修道的众生前来,但有一条件,必须信愿行具足,生到西方统统是菩萨。诸佛都有度生之愿,故凡有欲修学净业者,一切如来都劝导他们生到西方净土,十方诸佛都替阿弥陀佛招生。

凡夫与圣人心量不同,凡夫嫉妒心重,见他人有成就,表面上赞叹,而心里头一肚子不高兴,显示我不如你,心里好难过。师生亦不例外,汉朝大儒郑玄,他老师马融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马融讲学,郑玄(康成)从学三年,马融全部学识均为郑玄得到,而且成就超过老师。老师心生嫉妒,表面很客气。马融讲学有一嗜好,喜欢听歌,自己私人养有一伎乐队,房子很大,用布幔隔开,一面讲学,一面听音乐。许多学生往往就布幔缝隙间窥觑,而郑玄三年如一日,目不斜视。老师虽然赞叹而心中放不下。三年学成,康成要回家。老师率学生送他到十里长亭,摆下酒筵,叫学生每人敬他三杯酒。他一口气喝了三百杯。老师目的要把他灌醉,派人在路上把他杀掉,不想康成酒量大,三百杯下肚,面不改色,辞别老师与同学未失小礼节。康成知老师用意,他向人表示走某条路,而在半道从小路逃掉。果然老师所派杀手未得其便。

嫉妒心在佛门中亦不例外,六祖在黄梅得法,五祖马上把衣钵给他,叫他赶快走,在猎人队中躲了十五年。嫉妒心障道非常严重,所以佛把‘慢’紧列在三毒之后。圣人则不然,老师不但不嫉妒,而且非常赞叹。‘成人之美’这句话谁都会说,世间法中鲍叔牙成就管仲是一例,佛法中印宗法师成就六祖也是一例。人能把自己忘了,为众生为国家,对自己名利得失一点没有牵挂,他才能做到。众生学佛为什么难以成就,即是没有一个良好的修行处所,法藏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提供九法界众生一个很好的修学环境,诸佛当然欢喜。法藏的成就是诸佛如来自己的成就。读经至此,不能不拓开心量,佛没有一丝毫利己之心,他只是希望众生离苦得乐。在本经里一切诸佛中,弥陀弘愿最为第一,若把弥陀大愿变为自己的大愿,一定可以往生。所以蕅益大师说,能不能往生要看信愿之有无,至于品位高下要看念佛工夫的深浅。如自己有个十愿八愿与阿弥陀佛的大愿相同,决定往生,如愿愿相同,就是弥陀化身。殊胜的利益并不限于将来往生,现在即能得到不思议的利益。专心念佛,十方一切诸佛都护念你,那一切菩萨与龙天护法如何看待你呢?诸佛看得清楚,你的身体叫‘最后身’。

世间自在王佛听法藏说完之后,很欢喜,叫法藏说出他的大愿,使大家听了欢喜,得大善利。‘大善’是指‘不退转’,十方世界修行都进进退退,而西方不退。‘大利’是‘一生决定成佛’,为什么一生即能成佛?第一是不退转,第二是寿命长。凡是往生的人,到了西方,摄受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阿弥陀佛也一样,摄受大众修学的功德变成他自己的功德,西方世界自他不二。知此事实,不要等待往生,今天我们即可摄受无量寿经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如何摄受呢?要把佛的愿变成自己的愿,把佛的行持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最后一句‘满足无量大愿’是指法藏的大愿,同时满足到西方去的人得大善利,也满足了法藏历劫修行度化众生的弘愿。

发大誓愿第六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一、国无恶道愿。二、不堕恶趣愿。)

此品是净宗最著名的四十八愿,夏老居士当年会集此章经文时,费了三个月的时间,还有慧明法师与梅光羲居士二人帮忙,才整理出来,如与原译五种本合看,确实会集得很好,文字的整理,可称尽善尽美。在五种原译本中用四十八条者有两种,用二十四条者也有两种,用三十六条者有一种。故古德说梵文原本不只一种,证明佛在世说法时,曾多次宣说无量寿经,可见此经之重要性。所以夏老居士会集时,以二十四为纲,以四十八为目。把五种本子的本来面目都能保存,颇为难得。

法藏菩萨对佛及当时诸大弟子提出他修学的报告,他的态度言语都非常谦虚恭敬。他说:‘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这几句话是他全部大愿的总说。此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的状况,全部经典就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说明,无一句与四十八愿相违者,思想见解,行法作法,以及教化众生,完全相辅相成,可谓佛佛道同。其所居住的佛刹就是他的道场,他自己已经成就圆满的佛果,他的道场完全是帮助一切发愿想成佛的,以及发愿普度众生之人。他的道场要超越一切诸佛刹土的功德庄严。佛在经典中开示过,西方世界固然很好,而尚有比西方世界更好的地方,其唯一能超越其他世界之处,第一是带业往生。第二往生不退。第三往生以后,一生成佛。此是西方世界第一殊胜之处。

十方世界皆有阶级,唯独西方世界是平等的。生西方的方法太简单,只要一心称名,十念必生。西方世界无恶道,阿弥陀佛感觉三恶道众生太苦,而且也是修道的障碍。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善恶业所成,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感,故清净庄严。凡去西方者阿弥陀佛皆不问,只要具足信愿行即可。此世界所有一切苦,西方都没有,凡夫业未消,可以带业往生,虽带业,到西方世界后,并无恶缘,所以不起作用。应知恶业不要想,想一次,等于又造一次,只有增长,不会断掉,过去所造恶业事过境迁,了啦,就不要再去想。要把心集中起来,专想阿弥陀佛,善中之善,此之谓消业障,念佛是最好的消业障方法。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你的罪业就没有了。

‘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除佛外其余九法界均为众生。‘焰摩罗界’指‘地狱’。特指出三恶道罪障深重的众生,只要念佛也能往生,而且不会再堕落三恶道。此‘三恶道’在字面上讲是指三涂,而实际上连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均包括在内,因生到西方均属大菩萨,不再退转。法藏又说:‘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阿弥陀经说,他已成佛十劫,可以证明他已满愿,换言之,这四十八愿均成为事实。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三、身悉金色愿。四、三十二相愿。五、无差别愿。)

所有众生,其中有等觉菩萨,十方世界也有修小乘者以及人天、畜生、饿鬼。阿弥陀佛是真金色身,凡往生者与阿弥陀佛相貌相同,同具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一切世界众生果报不相同,乃产生许许多多烦恼。果报好的易生傲慢,差一点的生自卑感,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遂发生纠纷。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六、宿命通愿。七、天眼通愿。八、天耳通愿。)

一切世界众生若修不到相当程度,则无法达到宿命天眼天耳等神通境界。有些人有,是他修得的,没有的是因其有妄想执著而丧失了。清净心起作用即是神通,神通有大小,依清净心的程度而有差别。到西方有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自然得到各种神通。真正念佛人用一心无夹杂,一句佛号即将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心同阿弥陀佛的心,愿同阿弥陀佛的愿,行同阿弥陀佛的行,神通能力那有不同阿弥陀佛的呢?阿罗汉的宿命通只能知道过去五百世,若生到西方,过去生生世世的家亲眷属生在何道统统清楚,救度他们太容易了。‘洞视’是天眼通,‘彻听’是他们说些什么都能听到。佛不能度无缘之人,只要有缘,皆可以度。你把这个念佛法门传授与他,他的机缘到了,立可得度。‘十方’指空间,‘过现未’指时间,时空无限制,无论大小之事全能知道。因清净心像一面镜子,统统照进去了,无所不知。下下品往生均有此能力。其他经典说八地菩萨才能到这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如相信此法,把你一生的烦恼、忧虑、牵挂,一齐放下,一心专念,念个三、五年,必有成效。生到西方,可能品位很高。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

十方世界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起心动念西方世界的人统统晓得。我们的心一动,他们看得到;我们的言语,他们听得到;你想到西方,他们知道;你的言行若不一致,他们也知道。所以绝对不能自欺欺人,佛菩萨都围绕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一举一动,他们都知道,能常常如是观,我们的净业能很快成就。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密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十、神足通愿。十一、遍供诸佛愿。)

‘神足’,神奇超越常识谓之‘神’,‘足’是圆满。除前所说神通外,其余均包括在这一条。通常讲变化莫测均属此。有此能力,才能随众生之忆念而助其人,如普门品中之随类化身。‘遍供诸佛’者以现代话言,即超越时空,一念之间可以遍到十方世界度生,接引有缘的人。他到十方度化众生是化身去,自己仍在讲堂听讲。菩萨度生有应身有化身,化身很多。周邦道老居士在抗战前住在南京,其住宅是旧式五进的院子,有一天一位出家人在院中向周太太化缘,只化五斤香油,当时周太太尚未信佛,未予供养。事后一想,大门未开,此出家人如何进来,殊为不解,其后来台,与李老师谈及此事,李老说,此出家人可能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来度你们。周居士闻之非常后悔。西方世界每人都有化身能力,超越时空,能知过去未来。此种能力,我们每人都有,但因迷惑颠倒而不能证得。西方的好处实在太多,如不去西方修行,要靠自己的力量,需要很长远的时间,方能达到此种效果,而且进进退退不知要受多少挫折。所以一切诸佛劝勉我们往生西方是有道理的。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十二、定成正觉愿。)

这愿等于阿弥陀佛给我们授记,亦即阿弥陀佛开给我们的成佛保证书。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若不是弥陀本愿功德威神加持,很难办到。生到西方,阿弥陀佛保证我们都能达到这个水准,从这个水准往上提升,决定成佛,并决定证大涅槃。‘涅槃’含多义,其中最重要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此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在小乘法里‘涅槃’翻作‘灭’,灭烦恼,灭生死。换句话说,也是不生不灭之义。此段说明我们修学终极目标,是要与诸佛一样,圆满证得无上菩提。得到真实保证,在一生中决定成就。一切经中均无此种说法。真正觉悟,希望快速成就的人读到此愿,如不发心求生极乐世界是不可能的。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十三、光明无量愿。十四、触光安乐愿。)

佛佛道同,佛的果证与清净心亦相同。惟佛光所照范围不等,是在因地所发之愿有别。法藏一发心,其愿即超越一般人,并且要胜过一切诸佛,因此其光明就自然遍照十方,所以一切诸佛光明不能与他相比。后面释迦牟尼佛赞叹他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日光虽明,而有障碍,在室内就照不到。佛光无有障碍,有人说:为什么不照到我呢?此是你本身有障碍,你有妄想执著就不能觉察,如果你念佛念到心清净了,即感到沐浴在佛光之中。再举一个浅显的例子,经典所在之处,念佛读经或修定时,佛光容易感触到,真能得到快乐,恶念能止息,慈悲心能增长,希望求生极乐世界之意念逐渐加强,此古德所讲的有净土。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十五、寿命无量愿。十六、声闻无数愿。)

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凡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其寿命亦皆无量,古德说,此为净土第一殊胜。寿命长,作什么事都能圆满。假设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统统证得缘觉,缘觉是辟支佛,地位与神通均比罗汉高,于百千劫,共同计算西方人数,也算不出来。这些人都是于十劫之内由无量无边世界移民到西方者。阿弥陀佛的世界号称极乐,其根本就是‘无量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七、诸佛称叹愿。)

此愿与我们关系最大,西方世界再好,若无人向我们介绍推荐,我们也不知道。我们虽然俱备往生的条件,若遇不到这个法门,也是枉然。

十方一切诸佛向众生说法,所讲经论,都讲此经,因此经适合一切根性。佛为什么出世?就是来帮助众生立刻成佛的。因此佛对众生所说一切经论法门是以成佛法门为第一,而成佛法门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这三部经。如果这个法门你听了不相信不愿意接受,佛再向你说其他法门。有人不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仍愿留在这个世界,希望来生作个富贵人,佛就教你修人天福报,以满足你的愿望。这个法门无论什么人,不论善恶、身份、男女老少、程度高下,只要相信、发愿、肯依照此方法一心念佛,就能往生,此乃普度众生圆成佛道的法门,真为希有难得。

所以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目的是帮助大家成佛,怎能不讲这个成佛法门呢?也许各位将此法介绍与亲友而人家听了摇头,你们心里难过吗?不必。他成佛的机缘未到,当然不能接受。能够接受这个法门是他善根福德因缘同时具足。我们无量劫以来也是生生世世修行,这三个条件总是不足,百千万劫难遭遇,今天遇到了,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因缘。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八、十念必生愿。)

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中最重要的一愿,此古来祖师所公认,其重要在‘十念必生’,明白宣布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众经较量,得到一个结论,推到最后就剩了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再回过头来研究,四十八愿就是这一句佛号的解释,无量寿经全经即解释此四十八愿,大方广佛华严经即解释无量寿经,大藏经即解释华严经。这才体会到一部大藏经浓缩了就是一句佛号。华严经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对于一般人来讲,说‘任一’;若对于成佛机缘成熟的人来说,应说‘专一’,专指一句佛号。如搞清楚,必定死心蹋地的抱著一句佛号不会放松了。

真正佛号只有四字,‘阿弥陀佛’,‘南无’是‘归依’的意思。莲池大师在世时,有人问他,你老人家教人念佛如何教法?他说:我教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又问他:你自己呢?他说:我自己念‘阿弥陀佛’。我真信、真愿,我这一生决定求生净土,执持名号就可以了,恭敬话可以免了。一般人未必真想往生,加一句‘南无’客套话,与阿弥陀佛结了善缘,将来他想往生,这个种子会成熟的。‘至心’是真诚之心,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完全听佛的教训,非常喜欢这个法门以及西方极乐世界。念佛以凡夫言,念得愈多愈好,因为你不念佛必定打妄想,一切人我是非、贪嗔痴慢全来了,所以不念佛就要搞六道轮回。

念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妄想,也没有无明。一句佛号,不但破妄想,也断无明,作用不可思议。念一句佛号,西方人纵然是下下品往生的人,也听得很清楚,西方众生统统欢喜,他知道你要成佛了。不但如此,十方世界诸佛护念,那些护法神能不拥护你吗?有人念佛而仍遇到魔障,是你心不清净,犹豫不决,念佛还要想别的,与佛菩萨没有感应,魔看到你同你开个玩笑。如有坚定求生西方之心,魔不敢来扰乱,自然远离或对你反而生起尊重之心。在此乱世,苦不堪言,灾难很多,无法预测,认清处境,除了这一方法,无其他方法可以解救我们,且此法确实有效、稳当、快速。二六时中念佛,就是不可思议的善根,一有机会要报佛恩,一有机会即将此法门推荐与旁人。所以经典我们月月在印,分送与人,他只要念一句佛号,金刚种子已经为他种下去了。所有作的大小善事一律回向庄严净土。临命终时,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但是有许多病人临终时昏迷,连家人都不认识,如何能念?若想临终时得力,平时要用功,千万不可图侥幸,且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临终时头脑清楚不迷。如遇不到善知识,他也不会堕三恶道。所谓好死好生。第二、临终有善知识提醒,赶快念佛。第三、一听到马上觉悟接受。这三个条件,千万人中难得有一个。所以平常要放下,临终时才有把握。每天睡觉时就想到我要往生了,天天想,到了真有一天,佛来接引,欢喜得不得了,那会有恐怖感。黄念祖老居士在往生前两个月,全心全力的念佛,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这是示范。在国外受生活的限制,早晚课不能间断,如时间不够,即用十念法,尽一口气念佛,谓之一念,念多少声不拘,连续十念,所用时间不多,早晚两次,此最简单的早晚课。如一生中一次不缺,亦符合经中所讲的‘一向专念’。此为定课,散课是随时念佛。至于临终十念是只念十声佛号。‘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如果只犯五逆而不诽谤正法亦能往生,观经中曾有提到,‘诽谤正法’者是他根本不相信,不接受念佛法门,当然不能往生。蕅益大师说,能否往生要看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于念佛工夫之浅深。工夫浅的是‘工夫成片’。‘成片’是心里佛号成片,除佛号外无其他念头,而贪嗔痴慢是非人我仍在,但不起作用,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假如见思烦恼断了谓之‘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更深的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圆教初住以上菩萨的境界,谓之‘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再上去为佛的境界,谓之常寂光土。

日常生活要看得淡,并非不负责任,否则要把佛法的形象破坏了。如不负责任,令社会人士看到会说:学佛的人,家也不要了,父母儿女都不养了,不仁不义,就把佛法破坏了。世间事我们比不学佛的人作的还要圆满,‘放下’是心里不要牵挂,用清净心处世待人。清净心就是真诚心,使社会人士看到学佛人确实比一般人不一样。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十九、闻名发心愿。二十、临终接引愿。)

第十九愿最要紧的就是‘发菩提心’。观无量寿经中提到发菩提心含有三心。一、至诚心,真诚到极处。此系菩提心之体;体必有用,其用是深心及回向发愿心。深心是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菩提心分直心、深心、大悲心;与观经字面不同,而意义相同。此三心古来祖师大德解释很多,各位可以参考,不再多述。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所说最为简单扼要,他说,真正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就是发菩提心。他说的确实有道理。从往生传上看,有不少念佛往生者,尤其乡下老太婆,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都有,她们并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而她们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师一语道破。真心发愿求生,然后再修诸功德,他的行持处世待人接物自然不一样,未发心之前起心动念先想到自己的利益,发心之后念念为众生设想,把自己忘掉了,想尽方法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大众。冷静的想一想,我们到这个世间来作什么?现在人人都爱看电视、电影、歌舞、报纸、杂志、画刊,都是搞六道轮回与我们不相干,一概不需要。家里人要看电视,只能由他,他被境所转,你看了如如不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不著相,心里也无染著,在用定功,个人搞个人的。‘六波罗密’是菩萨修学的六大纲领,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万缘放下’,心中一切妄想、执著、分别、忧虑、烦恼、牵挂一切放下。‘持戒’是‘守法’,守老师教诫之法,并不限于杀盗淫妄,还要守现在这个地区的法律、风俗、习惯,然后我们修学才不会受到阻碍。

‘忍辱’,无论作什么事要有忍心、耐心、长远心,我们的理想愿望才能达成。第四是‘精进’,天天求进步,一门深入,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句话没错,但必须先要‘烦恼无尽誓愿断’,否则所修的都是邪知邪见,反而坏事,祖师说的话一点不错。烦恼不断,要专修一门,烦恼断了,可以广学多闻。往往看到一个人用心修学,未出名时,人很谦虚,出名之后,贡高我慢,什么都瞧不起,因为他学的东西太多,博学多闻,学得愈多,烦恼愈重,到后来一事无成,反而障碍了往生。唯有精进才能得定,定是枢纽,慧是目的,最后是般若智慧,我们也应依此标准,坚固不退。

平常用功,要一心念阿弥陀佛,昼夜不断,一日至七日。打佛七,七天七夜不能中断,见任何人不打招呼。佛七道场应守的规矩要在平时讲解,不可在佛七中讲,免打闲岔。现在佛七变成法会,已失其原来趣旨。

念一天一夜,容易作到,因二十四小时专注一句佛号,效果比平时念佛大得多。‘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这几句话非常要紧,前面曾提到十方众生往生,他未提出条件,那些人由佛接引,那些人不接引。换言之,所有众生临命终时,佛都来接引,我们应当以四十八愿为基本的根据。‘阿惟越致’是梵语,即‘不退转’。生到西方即圆证三不退,等于圆教八地菩萨,这是弥陀本愿的加持。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一、悔过得生愿。)

凡夫往生,平时依教修行,积功累德,发菩提心,执持名号,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还有一种属悔过往生者,其品位高下,要看其忏悔心的程度如何,在观经里看到阿阇世王,犯五逆罪,临命终时忏悔,念佛往生。佛说他往生的品位是上品中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闻里一定有信有解,系念中一定有愿有行,三条件具足,往生西方的意念非常坚强。‘植众德本’,就本宗言,就是执持名号,一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一生所解所行所修者只有一个愿望,即将来生到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如愿的。过去所造恶业,应当忏悔,念阿弥陀佛即是真忏悔,心里只有阿弥陀,恶念就消失了,何况又得弥陀十方诸佛威神加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中)

续-《●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中)》

摘自《中国佛教净土网文选2》
自古以来有不少大德也不是一学佛就学这个法门,如莲池、蕅益以及近代印光大师都是通宗通教,到后来接触这个法门,马上就相信。我学佛之后第五年即接触到净土法门,但不相信。跟李老师十年,他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专弘净土者,我接受他的教法,尊敬他,不排斥,但不相信。到我讲华严经讲了一半的时候,发觉华严会上所有菩萨都念佛求生净土,文殊、普贤是华严世界的等觉菩萨,还要发愿求生净土,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共十一个位子菩萨,他们都念佛求生净土。知此事实之后,才相信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度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第一法门。发现之后,乃将其余经教全部搁置。

建立信心有两种,一种是真心认识明白了解,信心决不会动摇。一种是老太婆式的信仰,虽不懂而其善根深厚,教她念佛,她就死心蹋地的念佛,一生不改,决定往生,我们不如她。台北莲友念佛团有一位李济华老居士,有一次集会时,向莲友讲了一个半小时,声音宏亮,讲完之后,向大家说,我要回家了。大家以为他年岁大了,八十几岁,要回家休息,没想到他下了讲台到客厅,在沙发上一坐就往生了。有人说,他两三个月以前就知道自己要走了,星期假日到老朋友处聊聊天,似有惜别之意。二次大战之后香港何东爵士夫人,何世礼将军之母,全家是基督徒,惟何夫人信佛,儿女非常孝顺,家中仍有佛堂,彼此并无冲突。她的往生,给香港人很大的启示。往生之日她把子女们以及家中亲眷一齐召来,她说,我们一家宗教自由,但是我今天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母子一场,你们今天念声佛号送送我。这最后的要求,于情于理都讲得通。她盘腿一坐,坐了不到一刻钟就走了,从此她一家人都信佛了。她平时不说话,临终表演给大家看,结果度了一家人。世间什么事都是假的,只有这一件事是真的。

‘为道作善,便持经戒’。善恶的标准要知道,佛的教诲是标准,戒律也是善恶的标准,但有一总原则,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更进一步,凡是对自己有利的是恶,凡是利益众生的是善。应知世人与佛的观念不同,佛是觉者,众生是在迷。六道轮回从自私的念头来的,只要有我,就有轮回,就有三界六道。佛法自始至终就是破执,破了我执,即证罗汉,超越三界。念念为我,增长我执,有法执者不能见性,这是事实真相。又如参禅,一坐一个月不出定,而我执未破,将来可能到色界无色界天,而出不了三界。念佛可以了生死、出轮回、生西方,但‘我’的观念越淡越好,将来到西方品位高。所以平时处世,多为别人设想,多为社会设想,不要想自己。每天读诵经典接受佛的教诲,把佛的教训变成我们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此之谓‘学佛’,如此行持,命终绝不会堕三恶道。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二、国无女人愿。二十三、厌女转男愿。二十四、莲花化生愿。)

阿弥陀佛在行菩萨道时,看到十方世界男女杂沓,纠缠不清,所以他建造这个世界没有女人,凡女人生到西方一律变成男人。相貌如有美丑不同,即有差别;西方是平等的,所以相貌完全一样。唐朝道宣法师曾说过,凡是有女子的世界,必有地狱,佛在经中有此一说。从前女人苦难多,中国印度均如此。今天社会开放,男女平等,学佛有成就者,首推在家女众。十方诸佛刹土众生均不出胎、卵、湿、化,胎生如父母、兄弟、夫妇之情,如绳子绑起来,很难得断。西方莲花化生就没有这些牵连。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二十六、闻名得福愿。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佛说一切法门皆应机说法,此经是对根熟的人说的,如不想成佛,这一愿亦可助人得人天福报。以读经念佛方法求世间人天福报,第一要‘欢喜信受,礼拜归命’,真真照作。何者为善,应作;何者为恶,应止。以清净心修六度,处世待人接物,以此六条为标准,他人见到你自然生恭敬心,得到大众的尊敬。来生生在富贵家,身体没有缺陷。因善根深厚,来生还能遇到佛法。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二十八、国无不善愿。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三十、乐如漏尽愿。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西方世界无三恶道,而阿弥陀经上说西方世界有白鹤孔雀等飞鸟,岂非畜生?其实它们是阿弥陀佛变化出来的,为的是讲经说法,使大家随时随地都听到说法的声音。佛说一切众生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正定聚,他所修学的法门绝对正确,有结果,谓之正定聚。第二类是邪定聚,无论修什么法门,其理论、方法、境界,无论怎样精进努力,都得不到结果。第三类是不定聚,看缘份,遇到真正善知识即可带入正途,遇到邪门外道,就把你带入邪定聚。所以善知识非常重要,现在很难找,比不得从前。从前人修行,明心见性,一切通达,即上山住茅棚闭关,等于向大家宣布,我已毕业,等人来请其下山弘法。现在未出家即闭关,已漫无标准。目前只有一个办法,学古人,作古大德的私淑弟子。孟子仰慕孔子,而不在同一个时代,孟子以孔子著作为圭臬,以之为师,他学成功了。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尊孟子为‘亚圣’。其他例子很多,如汉朝司马迁,史记作者,学左丘明,左丘明的著作是左传;唐朝的韩愈学司马迁。今人找不到,只有学古人。佛门中蕅益大师仰慕莲池,学得很像,也成为一代祖师。我今天给诸位介绍一位大善知识──阿弥陀佛。根据无量寿经修学,能把这一部经的理论都明了了,教训都能在生活之中实现了,你就是阿弥陀佛的第一弟子。

西方世界往生大众的快乐,如漏尽比丘,就是阿罗汉。‘漏尽’是烦恼断尽了。烦恼有三大类,见思、尘沙、无明。此经是大乘经典,应以大乘教义诠释。小乘只断见思,大乘漏尽是十地菩萨,法云地菩萨,见思尘沙断了,四十一品无明,他断了三十九品,还剩下二品未断。这是大乘罗汉,身见已破,不再起我执我见之念。佛为什么还讲这种话呢?因为我们是带业往生,身见未断,随时想到我,而到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加持,我的念头就不会再起来。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二、那罗延身愿。三十三、光明慧辩愿。三十四、善谈法要愿。)

到西方世界后,体坚力强,身为金刚不坏身,‘那罗延’是力士神名,比喻坚固。身顶皆有光明,光明是由清净心发出来的。现在社会上有神通的人很多,有的能看到光明,也能离地三尺,他这个能力不是他自己的,确实有,而是妖魔鬼怪加给他的,他被妖魔鬼怪控制著了。

‘善谈诸法秘要’即讲经说法。现在讲经的人少,我劝各位发心学讲经,勿以自己无智慧而不学。假如真发心,为了报佛恩,弘法利生,不图名闻利养,讲经时,自有佛菩萨加持。有时在讲坛上发挥经中奥义,淋漓尽致,事后想不起来说些什么。有时预备讲演资料,开讲后,全用不著,各位将来如参与讲经,或能遇到此种情况。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五、一生补处愿。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一生补处愿’颇为重要。佛曾保证我们在西方极乐一生决定成佛,‘一生补处’是等觉菩萨的地位,圆教的一生补处,如观音势至等。假如我到西方,要多久才能回来度我的家亲眷属?到了西方同阿弥陀佛一见面,得到佛力加持,即能再回娑婆世界,教化一切有情,来去自如,不会再有隔阴之迷。七地菩萨尚有隔阴之迷,生到西方竟能得到如此殊胜功力,到十方世界教化众生,其目的是在发信,使其对佛法产生信心。已经认识佛教者,使其修菩提行,最高的阶段,使其行普贤道。

凡是一乘了义的经典均属于普贤道,为最高的佛道。永离恶道,不是不去恶道,而是乘愿化身去的,目的在教化恶道众生,而非业报。地狱众生在地狱受苦,而地藏王菩萨在地狱中,一切苦乐都不受,苦乐之事是有的,他的心是定的,所以他不感觉什么。凡夫心随境转,为其所迷,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所以受苦受难。西方人心都清净,而且这个清净不会失掉,因为阿弥陀佛的帮助,无论在什么恶道中都不会受其影响。或者说法,或者听法,作影响众。文殊、普贤、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他们是在唱戏,前台后台不一样,也许到了后台,老师变为学生。所以佛法常讲本迹因缘,一佛出世,千佛拥护。‘神足’是‘神通’,佛不大用神通接引众生,因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众生不易辨别,佛禁止用神通,但若遇有大影响力的人,如国王大臣,偶尔亦用神通而以说法为主。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七、衣食自至愿。三十八、应念受供愿。)

此愿对我们亦甚重要,我们在六道中太久,养成一种坚固的习气,衣食住行,一天到晚牵挂不停。阿弥陀佛告诉我们不必过虑,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现在科学发达,还作不到。今天科学家已经探讨出来,能与质可以互相变化,如何变法还不知道。想吃什么,一想就来,吃完了,什么都没有了,也不要洗碗洗筷,这多爽快。衣服也一样,随心所欲,不要衣柜,亦不必逛公司。一切受用,随心所欲,不必操心。供佛在修福中最殊胜,现在不要说佛,就是想供罗汉也找不到。到了西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要普供养,一念就作到。要用什么样供养具也是随意即至。这种智慧、能力、神足皆达圆满。照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得到,而此经只说‘生我国者’即能达到,未说上品上生,可见下下品亦能如是。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即能达到八地菩萨的地位,所以许多菩萨都不相信。此法易行而难信,真相信者,乃过去生中之善根福德有以致之。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三十九、庄严无尽愿。)

此段愿文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物质环境,只说一个概要。‘万物’指一切物质。‘严’是庄严,‘净’是清净。现在全世界环境污染的程度非常严重,看到‘庄严清净’四个字,比从前人感触深刻。‘光’是光明,‘丽’是华丽,形容极乐世界之善美,形色殊胜奇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此皆阿弥陀佛无量劫修学功德之成就,以及十方世界往生西方之人净业所感。西方世界的景象,诸大菩萨虽具天眼,纵然是等觉菩萨也无法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圆圆满满的说出来,因其是如来果地上的成就,唯佛方能究竟。

学佛最要紧的是把事实真相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之后,自己才能选择与决断。我们生在这个娑婆世界,一切事事物物都看清楚了,难免日久生厌,想离开,到那里去呢?世间人福报大地位高的帝王将相,豪富人家,愈富贵,造的业愈重,将来转生到那一道,被业力牵著走,自己作不了主。凡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善恶境界,心里有所想像,晚上就会梦到,思想就是业力,业力确实有。如想改变业力,其唯一方法,以愿力降伏业力。今天有幸在佛门中找到一条生路,不但善知识劝导我们,诸佛菩萨异口同声称赞念佛法门。尤其末法时期,除此之外,无第二条路可走。虽说法门无量,是从理上说,事上不然。以小乘初果而言,地位很低,如小学一年级,也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惑分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共有八十八品,断尽了才能证得小乘初果须陀洹,还不能出三界,要再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证阿罗汉果,超出三界,实在不容易。如搞不清楚,作一个错误的决定,把自己一生误导了。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无量色树愿。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树木人人都喜欢,品种亦多,非常高大,达百千由旬。‘由旬’是印度计算长度单位,分大中小三种,大由旬合中国八十里,中由旬合六十里,小由旬合四十里。经上所讲由旬均指大由旬而言。道场树是阿弥陀佛讲堂周围的大树,其高度有四百万里,如此高大殊令人难以相信。应知西方人的身材亦比例的高大无比。赞佛偈里赞叹阿弥陀佛的身相,‘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佛眉间有两根白毫,旋转在一齐,如珠子形,有五座须弥山大。佛的眼睛比太平洋还大,如此说来,西方人与树之比例,就讲得通了。经中只举出最易常见的树加以形容,‘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指一般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者,对于树还能了解,若讲其他物件,则善根劣的菩萨,恐不能了知。凡是往生西方的人,其身量与阿弥陀佛相同。

西方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全是阿弥陀佛称性功德之所流露。树之功德不可思议,树亦能弘法教学,其功用如同电视画面。如我们想看十方世界的状况,悉可于宝树间见之,且可随心所欲,犹如明镜,睹其面像。

我们必须体认都有过去世,如无,今生所受之果报就讲不通。世间每人所受果报不同,自作自受;明此事实,决不怨天尤人,心平气和的接受。知道因果报应之道,我要好好修极乐世界的因,把全部精神投入下去,来生即可接受果报。在此世生活是受业力支配,想作好事都有魔障;生到西方,蒙佛威神加持,没有任何魔难。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二、彻照十方愿。)

阿弥陀佛虽说他自己的居住环境,也就是告诉我们,生到西方之后,我们的正报、身体与容貌,以及所居的生活环境与阿弥陀佛一样。西方是平等世界,居住的环境宽大广博,庄严清净。‘光莹如镜’,‘光’是光明,‘莹’是清净,一尘不染。无论是人的身体或一切万物全是透明的,七宝也是透明的。娑婆世界只有水晶透明,西方连地都是透明的。彻照十方无量诸佛世界,现在的事,过去的事,未来的事,都能看见。心里想什么,统统能见到。无量劫来的因缘果报,无论是自己的,或诸菩萨的,都能彻底明了。为什么成佛成菩萨,为什么堕三恶道,一目了然。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三、宝香普熏愿。)

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已曾读到‘香光庄严’一句经文,现在在此地见到香光庄严的真相。前二品讲光明,此品讲宝香。此世界七宝只有光彩而无香味,西方世界的七宝有香味,所以称极乐世界是‘香光庄严’世界。初学佛者对宝香最易得到感应,心地清净虔诚,或念佛,或诵经,有时会闻到香味。三月前在达拉斯陈大川居士家中,有一次同修五、六人在院中乘凉并讨论佛法,同修们同时闻到异香,时间很长。证实佛的光明周遍法界,宝香亦是周遍法界。十方世界众生有缘见到佛光,闻到宝香,都会发心学佛。这样经文显示西方境界与华严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完全相同。众生能接触到佛光宝香,与佛缘深,这些祥瑞的感应均能启发众生的信心,他有这种感应,对佛法发生信仰,至于以后修学能否有成就,要看他遇缘如何,如遇到念佛法门,较易成就。

四十八愿中前四十三愿皆是佛发愿普度众生往生净土,四十四至四十八愿是佛发的别愿,专对菩萨们发的。菩萨都是舍己为人,但七地以下菩萨,在六道中度生,皆有隔阴之迷。到人间一投胎就把前一生的事忘掉,如这些菩萨修净土法门,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即不会有隔阴之迷。所以大菩萨常常照顾小菩萨,往往在必要时一点醒,小菩萨可能立即觉悟。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四、普等三昧愿。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此处说‘诸菩萨众’,以圆教说,从初信位到等觉,五十一个位子统统包括在内。他们有缘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菩萨多生多劫发愿教化众生,在自觉觉他方面皆有殊胜功德,听到这个法门,所得的利益超过凡夫太多了。他们得到清净解脱,‘清净’离一切染著,染著有程度浅深不同,‘解脱’是离一切烦恼。只要有牵挂即有烦恼,不能自在。‘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普遍平等是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以本宗来讲,‘普等三昧’是念佛三昧中之最高最深的。‘诸深总持’,简单说,一切善法决定保证不会失掉,一切恶念决定不生;安住在念佛三昧之中,一直到成佛。菩萨虽未到西方,而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读到无量寿经,即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本愿加持。但菩萨必须对阿弥陀佛生仰慕恭敬之心;如对经法名号排斥毁谤,不但得不到加持,而且有甚深罪过。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在定中不必离开本处,起一个念即能供养一切诸佛,最难得的是他仍不失定意。我们自己一个人在道场修行,心很清净,一旦向某善知识参访,定就失掉。我们平时念佛为什么见不到阿弥陀佛,见不到还好,见到必大惊喜,反而心动了,甚至于生起骄慢之心,看不起别的修行人。即使将来见到佛或西方极乐世界,如祖师们一样,不必当一回事,一切境界现前,决定不执著。如慧远大师当年三次见到极乐世界,从未告人,最后临终时才告诉徒众。同样,一切魔境现前,不生嗔恚,亦不失定意,不受其影响,依然一句圣号。顺逆境界现前,我们的心是清净的。

我做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四十六、获陀罗尼愿。四十七、闻名得忍愿。四十八、现证不退愿。)

‘证离生法’,此‘生’字指‘六道轮回’,‘离生法’是永远脱离三界六道。菩萨示现在三界六道,如得不到佛的加持,仍会有隔阴之迷,还有生死法。‘陀罗尼’梵语,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亦即一切法的总纲领。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忍。法即教学,佛之教法,持之不忘。义是理论,于诸法之义,持而不忘。咒即神咒。忍是于法之实相安住。抓到纲领,教化众生不会有错误,一切均无障碍。

‘清净欢喜得平等住’,平等非常重要,一切万法,体平等,相也平等。我们看就不平等,因为我们著相,迷在假相上。例如一般房屋,有的漂亮,有的很平常,不一样。若请建筑师来看,他只看这些房屋用多少砖瓦、水泥、木材,看来房子都是平等的。菩萨看到真相,了解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所有分别执著都没有,得真正清净平等。此时必定证得三忍,‘三忍’是‘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在仁王经上,也是用忍说明菩萨果证,分为五种:一、伏忍。能把妄想执著伏住,并没有断,是带业往生的基本条件。外表要随顺,内心要清净平等,不能被外界所动摇。诸佛菩萨喜怒哀乐都是教学,面孔只是唱戏而已。二、信忍。信心成就,即深信不疑,比前面伏烦恼要深一层。三、顺忍。此即前面所说的柔顺忍。仁王经之五忍与本经三忍一配合,大致上可以了解,均指圆教地上菩萨的境界。

‘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现前果证即圆满证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此阿弥陀佛最后几愿,帮助十方菩萨而发的,不必到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对阿弥陀佛称名、赞叹、恭敬、供养、依教修行,并为人演说,必定得到阿弥陀佛最后的几愿加持。

必成正觉第七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
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觉 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 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 利益诸群品
离欲深正念 净慧修梵行

前一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这一品共有十首偈,其中有阿弥陀佛说的比较多,亦有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这是阿弥陀佛向世间自在王佛提出报告的总结。现在他已经成佛十劫,证明四十八愿,愿愿都已圆满。圆满之后就要广度法界一切苦难众生,往生净土,使其生活无虞,衣食住行,无忧无虑,这是财布施。阿弥陀佛与诸菩萨讲经说法,令众生破迷开悟,圆成佛道,这是法布施。

‘普济诸穷苦’,指六道众生。有人怀疑,六道众生也有很多有财富有地位者,何以谓之穷苦呢?应知世间人有聪明才智,心不清净,烦恼未断,还有恶业牵缠,这是他的苦;其次智慧不开,对六道以及十法界真相不明了,亦谓之穷。即使是菩萨,智慧未达究竟圆满,度生还有隔阴之迷,也属穷苦。

‘长夜无忧恼’,‘长夜’比作无明,无明未破即有忧虑烦恼,等于在长夜中。思想见解就是烦恼,有妄想即有忧虑,贪嗔痴慢是烦恼。无明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无所知,无明一旦破了,心性大放光明,照见一切万事万法真相,得佛神力加持,生到西方,即无忧恼。本性中之智慧现前,到最后圆满成佛。这是蒙佛照顾到了极点。

下面一段是四十八愿之结语。法藏比丘成佛之后,以‘无量寿’,梵语为‘阿弥陀佛’作为名号,以名号作为普度众生之手段与方法,至为奇妙。名号很简单,什么人都能念,念佛名号即能得佛加持与接引。名号不但是脱离三界的法宝,也是往生不退成佛的无上妙法。生西以后,我们的体相与阿弥陀佛相同,心与愿亦与阿弥陀佛相同,实在不可思议,应知佛决无妄语,乃是真实。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到西方后仍要修行,‘离欲’是戒,‘正念’是定,‘净慧’是慧,此乃戒定慧三学。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也是到西方后才能作得圆满,在娑婆世界无法完成,此显示道场之殊胜。

愿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刹
消除三垢冥 明济众厄难
悉舍三途苦 灭诸烦恼暗
开彼智慧眼 获得光明身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中)

续-《●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中)》

摘自《中国佛教净土网文选2》
读此经文,即知经典力用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以其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佛皆有光明,但阿弥陀佛的光是恒常普照十方,其作用能消众生的业障。‘三垢冥’指‘贪嗔痴’,对清净心染污最为严重。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离开地狱饿鬼畜生三途恶道,也许今生来生不堕三途,但不能永远保证不去。我们必须依照佛的教诲,认真修学,否则佛想帮忙也帮不上。智慧本来有,因有烦恼而失掉,把无明烦恼舍去,才能恢复本有的智慧。断烦恼,破无明,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开彼智慧眼’是心清净。‘获得光明身’是身清净。身心都清净,一个恶的念头都不会起来,自然不会再堕恶道。‘通达善趣门’,此处之‘善’是‘纯善’,非善恶之善。为一切众生开示佛法中之密藏,此‘法藏’即指本经念佛法门。‘功德宝’即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成就。阿弥陀佛以这样殊胜的办法,帮助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圆成佛道。但一切众生根性、程度、嗜好、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均不同,为众生开无量法门,教导众生。法门一定要契机,禅宗说念佛一声要漱口三日,此门庭施设不同。喜欢那个法门就专心修习那个法门,必须一门深入,要专要精,若只为求解,可以广学多门,谈到修必须专。讲经法师可以兼,广学是为了别人,专修是为自己。我们今天目的,如真为断烦恼、证菩提,应专修易行道。现在众生苦难多,生命财产毫无保障,没时间研究许多法门,如认清楚,必须选择这个最容易成就的念佛法门。

如佛无碍智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师 得为三界雄
说法师子吼 广度诸有情
圆满昔所愿 一切皆成佛
斯愿若克果 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神 当雨珍妙华。

此二愿是法藏发愿要同佛一样。‘如佛无碍智’,即无所不知。对一切众生清净平等的慈悲,对九法界众生一视同仁,成佛之后即教化众生。在三界为大英雄,旁人作不到的事,他能作谓之‘雄’。狮子为兽中之王,形容佛的说法能降伏一切外道。佛的知见正,能摧邪显正,无论因地或果地,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度众生。‘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此二句实不可思议,为什么一切诸佛菩萨都称赞阿弥陀佛?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欲令一切众生均成佛道是其大愿。末后二句是求感应,阿弥陀在虚空中转真实微妙的大法轮,此处所说‘大千’,若狭义说,指世间自在王佛的教化区,若广义说则是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均包括在内。

每一个世界都有欲、色、无色界,四天王、忉利天在地上。夜摩以上在空中空居天。三界天人听佛讲经都可以给法藏作证明,如果法藏发的愿是真实不虚,法藏要求天神雨花作证。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此乃大千感动,果然天神在空中雨花,天乐鸣空,此天神菩萨均来作证明。

积功累德第八

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法藏在佛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四十八大愿之后,住真实慧。本经讲三种真实,前面提过,‘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真实之利’,这两种都是事实,如何达到,一定要‘住真实慧’。真,说的是行,表现在我们日常行为之中,绝无虚妄。可见佛法确是建立在‘真实慧’的基础上,绝对不是情执,西方世界是
   
超世希有第十八

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

此品说西方人之正报,所有往生者之容貌精神色彩,超越世间众生,而且西方人彼此之间完全相同,无差别相。西方有天人声闻菩萨之名是随顺此方风俗,未到西方世界以前或为人、天、声闻、菩萨,但西方本身一律平等,其次是断烦恼的程度不同,而有天人声闻菩萨之别。事实上在西方世界统统是菩萨,而且是尊修普贤大士之德。佛要说出西方人之超世希有,举出几个比喻,先以帝王与乞丐相比,再以转轮圣王与帝王比,以忉利天王与转轮圣王相比,以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与帝释天(即忉利天主)比,最后以第六天与极乐国中菩萨声闻相比,光颜容色,各类等级无法相比。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此一小段是专对我们一般人说的,我们为了衣食住行,一天忙到晚。到了西方,物质生活样样不要操心。他化自在天最有福气,衣食住都不要张罗,有第五天化乐天变化出来为其准备。到了西方,阿弥陀佛变化一切供应大众是大施主。‘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同样在娑婆世界证得须陀洹果、阿罗汉果的,在西方世界断了八十八品见惑等于此间的须沱洹、小乘初果。断了八十一品思惑的等于此间的阿罗汉,两个人断烦恼的工夫是平等的,除此之外,智慧不平等,此间的阿罗汉比不上西方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智慧神通都比不上。西方人的一切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超越一切世间。佛最后招呼阿难,阿难是与会的代表,也就是对我们后世众生开示。他说,无量寿佛极乐国土的功德庄严不可思议,是想像不到的。我们只有老实念佛,不要打妄想,只有仰信。如果一面念佛,一面还想西方的宝树究有多高,黄金为地的金子是否为九九真金,那就错了。

受用具足第十九

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此品说明西方世界福德无量无边,一切受用,应念现前,无不具足。不但已生现生者,就是我们今天如已下决心往生西方者,亦同样可以受用具足。生西以后诸妙色身,形貌端严,与阿弥陀佛没有两样,前面已经谈过多次。至于‘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乃是八地菩萨的境界。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绝无妄语,必须相信,此弥陀本愿威神加持,四十八愿有明文,他已成佛十劫,自然诸愿皆已圆满。这一段经文说明西方世界的受用,凡往生者均与佛一样。最大的福报是凡事称心如意,所有饮食起居,以及衣服装饰,所居堂宇房阁,无不微妙安隐,大小光色随意,想什么就有什么,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德风华雨第二十

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绵。足履其上。没深四指。随足举已。还复如初。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随其时节。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此品是说明西方的气象。所谓‘食时’,是依我们的习惯而说,西方既无日月,亦无时间观念。西方的清风和风,吹在宝树罗网,发出音声,为众生说法,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属小乘法,如系大乘则说诸波罗密。大小乘从心量上分,心量大者,起心动念想到众生是大乘;而起心动念想自己的利害得失是小乘。心量小处处分别执著,纵修大乘,仍属小乘。如心量大,慈悲平等,他虽学小乘法,也是属于大乘。佛法平等,无有高下,那有大小乘各宗各派,全是众生心里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所以佛在法华会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二是大小乘,三是声闻、缘觉、菩萨。因众生心量不同,所以佛方便说二乘三乘,实际上佛所说的都是圆满的一乘法。

‘香光庄严’是西方的特色,‘尘劳垢习’是带去的业,尘垢是污染,‘劳’是烦恼,‘习’是习气,生西方者常常沐浴在弥陀光中,而且又常在弥陀性德流露宝香之中,能觉悟我们的自性,虽有烦恼习气不会起作用。‘风触其身,安和调适’,其舒适的程度,‘犹如比丘得灭尽定’。‘灭尽’是对烦恼而说,小乘灭见思烦恼,证罗汉果,亦称入般涅槃,称之为小乘涅槃。如系大乘比丘得灭尽定,是圆教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见思尘沙已灭,无明几乎要灭尽,四十二品无明,已破了四十品,这种殊胜快乐的自在,我们凡夫怎样想也想不出来。

‘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这些树叶花果都是西方众宝,西方的七宝都是软的,又轻又软。宝树之花落在地面,自然集聚成为图案,如同地毡,足履其上,没深四指,举起足来,还复如初,有弹性的。每隔一段时间,风吹过来,又重新雨华,周而复始,每日六次。印度时间的算法是昼三时、夜三时。他一个时是我们的四小时,所以印度六小时即是我们的一昼夜二十四小时。但西方并无此时间的概念。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此品说明西方莲花特多,均为众宝所成,莲花能放光,光中有化佛。莲花的花瓣很细很长,有无量光色,所有一切万物均放光,宝莲是弥陀愿力变现的,花之大小是念佛人清净心所感应,如念佛时心地不清净,即不得力。古大德慈悲怜悯一般业障深重的众生,叫我们‘佛不离口,珠不离手’。因佛号一断,妄想就起来了。念久了,妄念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自然就得力。我们六根所接触的都是诱惑,破坏道心,无论修学什么法门,专一就是道心。若想禅净双修就把道心破坏了。自己修自己的法门,对于别人所修不同的法门一定要尊重,一定要赞叹。佛家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如果互相毁谤,彼此决无成就可言,因其心不清净,心不慈悲,心不广大。往生的人心量不一样,莲花大小亦不一。‘由旬’是古印度度量衡长度的单位,半由旬是二十里,最小的莲花是二十里。每一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又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这些佛都是弥陀的化身佛,在西方见佛的机会太多了。佛虽为化身,与真身无二无别,每佛又放光,并赴各方说微妙法,虽说大小乘诸法,其最后指归净土。

中国文字充满了智慧,例如‘正’字,上面是一,下面是止,即止于一。止于一就是正。无量无边法门选一个法门即谓之正,研究学术一生专攻一门,一生决定有成就。佛教化众生,只是依他的根性、爱好、以及生活环境,帮助他止于一门,即是入佛正道。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前面几品只是介绍西方世界的环境中几个重点,此品是总结。西方世界实在美不胜收,决非言语说得尽的。西方世界没有日月星辰,亦无岁月劫数,所有讲时间,都是随顺我们这个世界而言。西方无城市乡村亦无街道门牌,一切随心所欲,若找一个人很不方便,但西方人每人都神通广大,应念现前,想见什么人,乃至想见十方世界任何一位众生,也是应念即见,因其没有取舍分别,故一切圆满成就。没有取舍分别即是一切放下,故得到大自在、大圆满。因此可知,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全盘舍掉,尽虚空遍法界统统得到了,所以他们享受清净最上快乐。如想到西方即应学舍、学放下,能舍心清净。‘正定之聚’即‘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在本宗即专求西方净土,除此一念之外,更无二念,久而久之,自然就得念佛三昧,即是‘正定’,亦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此即圆教的佛果,一生圆满成佛。‘邪定’是与法门不相应的定。‘不定’是同时修学两个以上的法门。邪定与不定的人没有智慧,不知道往生不退成佛因果的义理。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此品是说十方世界与极乐世界的关系,亦即阿弥陀佛与一切诸佛的关系。‘东方恒河沙数世界’,言其甚多。恒河沙又细又多,实在说恒河沙还是有数量的,而东方的世界无量无边。娑婆世界在现在这个贤劫阶段,将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佛是第四尊佛,弥勒佛是第五尊佛,‘各出广长舌相’,此相由不妄语而来,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诸佛如来生生世世不妄语,所以其身相庄严究竟圆满。广长舌相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放无量光,说诚实言,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没有一尊佛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其他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七愿是‘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现在弥陀已成佛,可见第十七愿也已圆满。一切诸佛心清净,无分别执著、嫉妒障碍,看见弥陀建立西方世界道场,帮助一切众生圆满成就佛道,诸佛同心同愿,希望众生立刻成佛,但成佛之法不一,而弥陀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最简妙,事最易,而理最深,惟佛与佛,方能究竟。俟生到西方见到弥陀,自会明了。现在若想明了乃是打妄想,此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听到弥陀名号,及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谓之‘闻慧’,发清净心,忆念受持,谓之‘思慧、修慧’,三慧具足,同时信愿行三资粮亦具足。释迦佛及十方诸佛共同赞叹是信心成就,发清净心忆念是愿成就,受持归依是行成就。普贤菩萨在行愿品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将无上第一法门介绍与我们,其大恩大德如何报答?十方诸佛之恩德亦同样值得感谢供养。法供养中第一条是如法修行供养。一切照经中所说的完全作到,就是圆满殊胜的供养,除了自己如法修行外,将此经典为一切众生宣说,劝其念佛求生西方,尽心尽力就是圆满,人人可行。往生西方世界不难,只要发一念净信,年岁大的以及病重的人均可得度,临命终时一念十念均可往生。一生作为皆为善恶混杂,但是决定也有善业,除恶业予以忏悔外,所有一切善业回向求生净土,必能一生圆成佛道。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这一品在全经中也是一段重要的经文,前面已将西方世界介绍过,听了之后我们的信愿确实建立起来。这一品是教我们修行的方法。得生净土有三个条件,即信、愿、行,其中最难的是信。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释迦佛苦口婆心劝导我们求生净土,同时十方诸佛如来也一致赞叹,如果我们仍不相信,则是自己障碍自己,第一殊胜利益可能当面错过。信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如对于西方世界了解的不够透彻,很难生起信心,必须依靠大乘经典,仔细研究,道理明白之后才生信,从信心生起愿力。一心称念是由愿心里发出来的,因信发愿,因愿起行。无量寿经讲得扼要,只说三辈。观无量寿经则说九品,知此事实后,如何修学才能增高品位,不得不知。唐朝善导大师说,西方世界三辈九品总是众生遇缘不同而有差别。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上上品往生也是人人有份。遇到好老师,对于法门了解透澈,真诚恳切的教导,学生自得殊胜利益。如老师虽信净土法门而不够虔诚,或者他对于其他法门特予推崇,则学生受益的程度,自有很大的区别。遇到经典也是缘,我们是无比的庆幸,自古以来对于西方净土介绍,没有比夏老居士所会集的这本无量寿经再完备的了。五种原译本的精华都在这本经里。连禅密双修的慧明老和尚都赞叹,慧老是当时的高僧,未念过书,从禅里开悟的,故不称他为禅师而称为法师。

此品经文一开始即说:‘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可见此经度化众生的对象,主要是六道凡夫,不是圣人。‘至心’就是真心,真心建立在真信上。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真诚之信心是成功的基础。往生西方大致分为三种,上辈所具备的条件不多,而所含义理甚深。在经文前面所举与会大众中在家居士比出家者多,而此处则说‘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要体会到‘舍家弃欲’是从本质上说的,而非由外表形势上说的。佛在经上常说,家有四种:(一)凡夫执著的田宅之家,唯有房屋与田地;(二)烦恼之家;(三)生死之家;(四)三界之家。第一种并不碍事,而最碍事的是烦恼、生死与六道。所谓出家也有四种:(一)心出身不出,即一般在家学佛的;(二)身出心不出,身虽出家,而心仍然牵挂著五欲六尘;(三)身心俱出;(四)身心俱不出。未学佛者不在此列,此言已经学佛者。在家学佛,心中依旧牵挂五欲六尘,身心俱未出,今生很难成就,而佛的种子种在阿赖耶识中永远不坏,能得远益。此处所说的‘舍家’乃指‘心出’,出离烦恼、生死、三界。‘弃欲’之欲字乃指广义,而非指财色名食睡。‘欲’者欲望,人有欲望,心即不清净,不但世间五欲六尘舍弃了,诸佛如来所说妙法也放下了。古大德说,如为求解,目的不在修行,若是在家人,则身心均未出。若出家人专门在解上下工夫,则为身出心不出。佛法自始至终注重在行,必须一门深入。若求解可以涉猎群经,如要得三昧,则修禅、修密、学教、学戒均可得三昧。‘念佛三昧’即‘一心不乱’。所以净土法门重行不重解,除非你发愿欲讲经说法,必须研究经教;即使要弘扬大乘,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我的根机、智慧、定力、法缘是否都具足?如诸条件不具足,古人也有例子,一生专讲阿弥陀经讲了三百多遍。倓虚法师念佛论所举的郑锡滨居士专讲弥陀经,往生多自在。

‘沙门’是梵语,古印度对修行人之通称。从前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外道之称谓并非贬低修行人,‘心外求法’谓之‘外道’,佛法是返求诸己的学问,求自性的。在佛法中只有大乘圆教是真实的佛法,二乘三乘亦属于外道,仍有其分别执著。‘沙门’的意义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三学在印度不是佛教的专利品,所有高级的宗教学派都讲求戒定慧,中国的儒家道家也讲戒定慧,中国的礼就是戒。

此经是大乘圆教,乃古德所判,不但圆教,而且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确是在末法时期对一切苦难众生,了生死,圆成佛道的第一法门。本经是根本法,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讲此章三辈九品与古大德所讲有一点不大相同,不过我想我并未讲错。我们如照此经百分之百的统统作到,即能上品上生,如作到百分之九十即能上品中生,作到百分之八十,即可上品下生,依此类推,下品下生也要作到百分之二十,若作不到,往生无望。

佛叫我们‘舍家’,不是不要家,也不是叫你出家,出了家反而障碍更多。你家中才有几个人,如果出家,寺庙愈大,信徒愈多,你一天到晚应付那些人,想修到清净心,谈何容易。此处说舍家是心上舍,心上不要牵挂。有人说:‘若不挂念家,如何维持生活?’其实这全是妄想。我常劝人家要学佛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然后你就明白了。人的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想日子过得舒服一点,绝不是想出来的,是你命中有,前生修来的。如明白这种事实真相,马上断恶修善,勇猛精进,不要等来生,晚年的日子就好过多了。所以打妄想是冤枉,绝无济于事。

下面佛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在净土法门中称之‘正修’,‘修诸功德’谓之‘助修’,正助双修。观无量寿经说菩提心含三心:一、至诚心,至是到了至极处,诚是真诚,绝无丝毫虚妄,是真心不是妄心,乃菩提心之体。二、深心,是作用,好善好德,是自受用。三、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对他人大慈大悲。在日常生活中,用此种心待人接物,于净土法门才能相应。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所说菩提心更容易懂,他说,一个真诚的心求生西方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这话很有道理。一心一意专求西方净土就是深心,其他妄念都舍掉,心中清净,这是至善。生到西方成佛成菩萨,到十方世界普度众生,即是回向发愿心,也是大慈悲心,自己成就之后再利益众生。只要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中讲的是真信真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真行。‘一向’是专,只是持名念佛,观想观像都不需要,但心中要有,自己可以体会,真有是对世出世间事情清清楚楚,而不牵挂,对于往生颇有信心,这就是庄严净土,庄严自己清净心与清净身。尽自己的心力将此殊胜无比的法门介绍与别人,专劝修习净土法门。佛的心愿就是要救拔众生断烦恼、出三界,这是诸佛度生之本愿。我们若是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

‘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是一切佛法的大总持法门,不但佛所说法,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也都包含在内。黄念祖老居士在往生前几个月,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因为他真认识清楚了。自己应有强烈的愿望必生净土,若不生净土,必仍在轮回,这个麻烦就大了,纵然这一生修得很好,愿行也好,来生果报在三善道,再一投胎转世,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纵然学佛,要从头学起,万一遇缘有问题,障碍麻烦就大了。一生遇缘也是宿世善根福德,好的老师同参道友可遇而不可求,有时好的老师不是不愿意教,因为你不相信,他也就不说了。最重要的还是先要修三福,孝亲尊师,以造善缘。所以密宗讲四归依,再加一个归依上师。显教没有形式而有实质,入佛门归依师不重要,传戒师、剃度师皆是介绍人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传法的师父,与密宗上师一样。学生要接受老师的教导,认真奉行,对老师有决定的信心。世出世间无论道业、学业、事业,老师非常重要,关系一生成功失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中)

续-《●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中)》

摘自《中国佛教净土网文选2》
念佛人在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此经说得简单,观经上说得详细。上品上生者,佛与一千尊化佛前来接引,须臾之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西方世界在那里?你不要操心,不必打妄想,到时候佛来接你去,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实现。但是花之大小光色有别,小的莲花半由旬,大的莲花百千由旬,一由旬等于二十公里。有人对此怀疑,认为四十八愿明明说,往生西方后与阿弥陀佛身相一样,应皆为‘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其身相不只一由旬,何以相差很大?应知西方世界与华藏世界一样,属于不思议解脱境界,大小不二,性相一如,不是我们凡夫境界,不能思维想像,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这两句话我们在前面已详细报告过,那方面的智慧、道理、神通、能力,即使下下品往生者亦等于八地菩萨,此实为难信之法。佛又告诉阿难,如果欲于今生即往生见佛者,应发真正彻底觉悟之心,了知世事无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之事不妨,要放下分别执著之心。事上虽有,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不造业。修其他法门在一生中未必能成就,若修这个念佛法门,有阿弥陀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保证可以成就。积集善根,断恶修善,自行化他,完全舍弃自利,把所有一切功德回向西方净土,不求现世与来生福报,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圆证三不退,一生圆满成无上佛果。此上辈往生之概况。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净土法门的道理,但是业障深重,心里想作而作不到,环境不许可,或人事复杂,有很多忧虑放不下,不能行作沙门。如此情况,‘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下辈者也是这几句话,可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往生西方的唯一条件。‘随己修行,诸善功德’,随自己的能力,修行诸善功德。以下只举几条作为修行的参考。例如‘奉持斋戒’,即持戒与持斋,‘斋’是‘斋心’,现在一般人把斋视为素食是错误的。例如八关斋戒,特重在斋,有八条戒,其中有一个斋,即过午不食,能一个月修一天或两天也好,修清净心,万缘放下。‘起立塔像’,塔就包括道场,如有能力建立一个道场,礼请法师大德讲经说法,教化一方。‘像’是塑造佛像,印彩画像有同样功德。‘饭食沙门’,照顾出家人生活,使其身安,专心修道,如生活无来源,想真正修道很难,身安则道隆。供僧亦应有智慧,如果要让法师在生活上起了贪心,反而造了罪业。从前供养出家人只限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出家人没有私财,一有私财,道就没有了,天天想如何多赚些钱,阿弥陀佛早已忘得干干净净。现在没有十方丛林,如想挂单,必须与庙里很熟,而且他也不敢多留你住,怕找麻烦。‘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从形式上讲,庄严道场,实际上是宣传佛法。

在中辈往生当中,其正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与上辈完全相同,所不同者,心量大小有很大关系。上辈者心量广大,与佛心相应;中辈者在心量上要差一筹。助修方面不能大修功德。此处所说‘大修功德’是指‘心量’而言,若心地清净平等、心量广大慈悲,念念中即可修满无量功德。非注重在事上,若重在事上,清寒人家永远不会上品上生。西方境界即如华严经所说‘不思议解脱’境界,包含六相十玄,说明不思议法,有理有事,可以参考。

‘悬缯然灯’,‘缯’是幢幡宝盖之类,作宣传之用。古时教学,尊师重道,只问来学,未闻往教。如有讲经说法之会,即于寺前悬挂幡幢,愿来听者即可参加,‘然灯’表智慧,灯亦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如此作,不求任何回报,一概回向净土。

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与诸大众前来接引,其化身与真佛无异。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在佛与大菩萨是一个身,三而一,一而三。凡夫三身皆无,只有业报身。佛菩萨是愿成就的身。佛来接时有很多人同来,上辈往生者,其同来者都是佛。

中辈者,其同来之人有菩萨、罗汉,亦有诸天人民,这些人都是化身,大乘心量的人所见的都是菩萨,心生欢喜,与自己心愿相同;小乘心量的人所见的都是罗汉,亦与其心愿相同。所有来的人都与自己有密切关系,均是过去家亲眷属同参道友已往生者。我们今生修行有成,他们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同佛一齐来接我们,这些亲朋好友又可以见面了。

实在讲西方世界的确不可思议,凡夫总是离不开分别执著妄想,故对此境界往往生疑。熟读华严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知道佛说法密意之所在。佛讲的是句句真实,他那边的境界,我们无法想像。例如华严说,汗毛尖端很小,佛在其中讲经说法,有无量菩萨参加听法,佛菩萨未变小,一毛端未放大。又说,一微尘里含大千世界,芥子纳须弥。这是华严境界,超越了相对的,不是凡夫所能想像。佛以二谛说法,真谛是佛的密意,俗谛是我们的常识。佛以此真俗二谛说明宇宙真相,其目的叫我们以俗谛领会真谛,然后才能体会到真俗不二,法法圆融。

临终人蒙佛接引,先见到佛光,又闻到宝香,于是他的罪业消失,工夫增进。行人一天到晚只有阿弥陀佛,无任何思维牵挂,只不过把烦恼伏著,可以带业往生。鸠摩罗什大师在弥陀经上所说‘一心不乱’,并未讲错,不过佛当年说法原文并非一心不乱。若是一心不乱,相当不容易,往生之人当不会多。只要工夫成片,临终时经佛光一照,立即达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也分等级,有事一心,理一心。生到西方即住不退转。经中说中辈往生者,功德智慧次如上辈,是指行人自己的情况,而非阿弥陀佛所加持,若经佛本愿功德威神加持,则人人皆能蒙受其益。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前面中辈往生之人是不能大修功德,此处连小修功德都没有,不能作功德,而其正修与上中辈无差别。一般来说,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而且大多数往生者均为下三品,不能修诸功德尚在其次,而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功德自在其中,但是能作到者不多。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他们所讲的也合乎经论的道理,但在谈论中或轻视、或否定、或怀疑净土法门,我们一听,心就动摇了,这一生又空过了。善导大师说,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一点不疑。甚至于诸佛菩萨说:这个净土法门是释迦佛权巧方便的说法,并不是真实的。我们也不要相信。即使释迦牟尼佛化身现前说道:我还有一个更好的法门,比念佛更快捷。我们也谢谢佛,不再改了。有这样坚定的信心才行。前面工夫深的,临终见佛是清醒的,或定中见佛。下辈往生是梦中见,因天天想佛念佛,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到佛说法,或授记,或灌顶,都是好的瑞相。但不要求,恐魔得其便。平常梦到亦不必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读了这段三辈往生经文,我们要勉励自己,力争上游,往生机会很大。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发一念心,念于彼佛,即得往生。大乘法范围极广,凡修大乘者均有份。但未提小乘,因小乘心量只崇拜释迦佛,不承认有第二尊佛以及其他诸佛,并且说大乘非佛说。此段经文说明凡修大乘法者均能往生,在历史上见到很多,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均非专修净土者。在中国永明大师由禅转过来的。智者大师,天台宗创始人,修三止三观,临终念佛求生净土。民国初年例子更多,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经,用四十年工夫写成金刚经讲义,为金刚经注解权威之作,最后念佛往生。另有周芷庵居士,在心经上也用了四十年工夫,写成了一部心经铨注,临终念佛往生。一门深入方能达到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然后以清净心求生净土,临终一念十念均能往生。其品位之高下,凭其心力、愿力,与清净心之程度而定。经中说:‘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此‘如’字应注意,实在是在往生时一刹那间见到佛,而非在梦中。有人一生专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劝他一心一意专念普门品,不必改变。有人专念金刚经或地藏经,已念多年,亦不必改,要对他欢喜赞叹,只要一门深入,回向净土,必能往生。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善男子、善女人’,此中‘善’字是关键字眼。西方世界纯系诸上善人集会一处。善的标准即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三福。佛说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因此三福是我们修学的大根大本。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能做到即是善男子、善女人。比此标准再高一等的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最圆满的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皆不出这十一句的教学。

闻此经典,完全接受,尽形寿决遵守经典的教训。读经即是接受佛的教训。以密法说,读经即是接受佛的灌顶。黄念祖老居士是密宗金刚上师,解释灌顶二字,明白易懂。他说:‘灌’是慈悲加持,‘顶’是至高无上的佛法,将至高无上的佛法传授与你谓之‘灌顶’。无量寿经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若恭恭敬敬念一遍,不但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灌顶一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给我们灌顶一次。如此殊胜之事,若常常读诵,不知不觉即受诸佛加持,这就是感应。

书写目的在于流通,从前印刷术未发明,佛劝人书写。现在如有书法写得好的,亦可以书写经典传之于后世。今天印刷进步,易于大量流通,自不限于书写。同修中如有外语好的,也可以翻译成外文流布于世界,广度有情,使每人都知道有一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都能遵照佛的教训修学,我们的世界必然祥和。现在世界混乱,人人身心不安,无所适从。众生已迷失了自性,迷失了生活环境,产生许多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招来苦难。救护之法,唯有弘扬大乘,大乘经中对现代人生活意识形态有助益的,以这部无量寿经最为适合,而且很容易被人接受。我们大概是由一九八四年开始讲这部经,未料到效果极佳。一般同修一接触就生欢喜心,因其内容切合实际。此经已印送了三百万本,弘扬之广泛以此经为最。

供养与布施意义相同,对上以虔诚恭敬称供养,对下称布施。现在佛叫我们要以对长辈、对父母、对师长、对佛菩萨的恭敬之心供养一切众生,这完全是普贤行,广修供养。普贤菩萨的心是清净平等心,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儒家所讲是礼,‘礼者,自卑而尊人’,说得简单,不如佛法彻底,而其意义与普贤行愿非常接近。供养有法供养与财供养,二者相较,以法供养最。行愿品说了七个例子,第一、如说修行供养。照经中教训一一做到,不但供养阿弥陀佛,同时也供养一切诸佛菩萨罗汉,以及十方世界六道众生,全部供养到了,一修一切修。第二、利益众生供养,此条也是前一条开出来的,也不出第一条如说修行供养,至于其他‘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五种,都离不开第一条如说修行供养。华严经说得太繁,不知从何下手。此经是华严的纲要,依此经修行,华严所有的法门都修到了,此乃本经无比殊胜之处。我们自己先要自行,自己能作到就是身教,可作示范。

心想佛时即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随心转。常想佛不知不觉中相貌会变得圆满。佛的身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我们常想佛,日久亦变成相似的清虚之体,百病不生。

‘昼夜相续,求生彼刹’。表示信心清净,不顾一切阻碍,勇猛精进。同时必须发菩提心,对人对事对物要真诚,真诚到了极处就是菩提心。有人说:‘这年头若用真诚心待人,岂不处处要吃亏?’应知吃亏算得了什么,你还能活几年,若不肯吃亏,将永在轮回之中。对自己,遵从佛的教训,一心称念;对人,亦照佛的教训,应具何种心态与行为,统统照作,这些都在‘持诸禁戒’一句经文之中。所有禁戒都包括在本经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所以我劝大家早晚课念无量寿经。如时间不许可,早课念第六品四十八愿,念佛号,念得愈多愈好,晚课念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此五品是戒律。念第六品要发愿,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愿。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是阿弥陀佛处世待人的态度,学阿弥陀佛的行为,我们的行就同佛。个人所修,积功累德,全部回向众生,回向世界,希望所有一切苦难众生皆能离苦得乐,此即代众生苦供养。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今天下午洛杉矶有一位同修打电话问我,他说有人送他一套我讲的地藏经大意录音带。他问:‘法师晚年专讲净土,何以又讲地藏经?’我说,我讲的净土三经,观经三福第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全部地藏经就是解释这两句话。三福是学佛的大根大本,若作不到,基础都没了。

此段经文是指中辈往生者,‘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此‘善’字即指‘十善’而言。第一不杀生,有用手杀,有用口杀,教人杀;起个杀的念头也是杀,应当绝对没有杀害众生之心意。第二是偷盗,最易犯,‘不予取’谓之‘盗’。向一个人盗窃,结罪较轻,将来只还他一个人。偷盗要还的,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假如盗了公共财物,则一方的纳税人都是债主,将来偿还起来就麻烦了,世人不知其严重性。佛在经中说,结罪最重的是盗用三宝物,必堕地狱。如作公务员,写私人信件,用公家信纸信封,亦算盗窃。又如逃税更是盗窃。永明延寿大师在出家前作小公务员,专管财税出纳,他用公款放生,亏空很多,被查出,罪应斩首。国王吩咐监斩官,若其心生畏惧,斩之;若不怕,带来见我。结果临刑面不改色,国王恕其无罪,并成全其出家之愿。如盗窃是为了造福社会,利益众生,并不妨事;若是图自己享受,则罪过无边。第三是不淫欲,无论在家出家,淫欲增长贪心邪念,对出世间法有一定的障碍。如作不到,夫妇之外,决不许可。此经文指中等往生者言,清净心有相当程度,故其标准颇高。淫欲不断,带业往生,属下三品。

下面四种是口业,第一是不妄语,决不欺骗人。但须知佛制订戒律有其精神所在,不是死的,如有利于众生者,打妄语算是开戒。佛说一个故事,有一猎人追兔子,追到一个十字路口,兔子不见了。猎人向站在路口之人问兔之去向,此人故意错指另一条路。既救了兔子,也救了猎人,免其造杀业。打妄语若是为了利益众生者谓之‘开戒’,若是为了自己利益者谓之‘破戒’。‘绮语’是花言巧语,诱人造恶,如今日之歌舞、电影、电视、小说,引人作杀盗淫,罪过太大了。有影剧科同学向我说要改行,我很赞成。看看中外许多明星,很少有好结果者。‘恶口’是言语粗暴、骂人。‘两舌’是挑拨是非,无意者是过失,有意者是罪。

下面三种是意业,又谓三善根,反之即三毒。此三业为苦乐之根源。世人所贪的是五欲六尘。以财来说,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想得也得不到。了凡四训的例子是好榜样,知命则乐天,遇到高明的命理家,算命一点也不会错,命运是前世修行的果报,荣辱穷通,一点不能勉强,人人明了因果则天下太平。虽然命有一定,而一生行为,加减乘除,都会有所改变。如能断恶修善,晚年会有福可享。依照这本无量寿经修行,所得的功德果报乃是最殊胜的。

我刚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训,我看了之后,颇受感动。我的个性与了凡相似,了凡的毛病我都有,他的福报我一点也没有。读了此书,知道命运可以改变。云南孔老先生用皇极数为了凡算命,说他寿元只有五十三岁,后来不验,活到七十几岁。我过去也曾算命,算命先生说我只能活到四十五岁。我很相信,因为我的三代─祖父、父亲、伯父都是四十五岁过世。我到四十五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自知时至,只好念佛等死,一个月之后,不药而愈。有一年蒋经国先生就任总统时,中国佛教会举办仁王护国法会,我讲仁王经,讲了二十天。在会期中遇到甘珠活佛,我们本来认识,也很熟。他把我叫到一边对我说:‘从前我们大家都在背后谈论你,说你很聪明,可惜缺寿福薄。但是这些年来,你讲经说法,功德很大,相貌也变了,不但寿长而且将来福报也很大。’我听了之后也有同感,我现在的福报是今生修的,依佛法修行,确有感应。

‘不贪’,不但世法不贪,连佛法也不贪。有,不贪;没有,也不贪。最要紧的是清净心,一切物质环境乃是暂时受用,绝不是自己所有,死了一样也带不去。把这种事实真相搞清楚,心就安了。我们自己一心一意的念佛,同时也劝人念佛,即与诸佛菩萨同心同德,与十方一切诸佛同类共欢,还能不往生吗?

第九是嗔恚,世人遇到不如意事,总会发脾气。平日所集的功德如树林,嗔恚一起,如同一把火,把功德林全烧光了。临命终时若发脾气,一生的功德全完了。真有智慧之人绝对不发脾气,必须修忍辱波罗密。能忍而后有定,能定而后发慧。六度中布施与持戒是修功德,忍辱是保持功德。福德不会烧掉,功德是戒定慧,容易烧掉。常发脾气又加嫉妒好胜,贡高我慢,而同时又修福,将来投生在阿修罗道,俟其福报享尽,必堕恶道。

第十是愚痴,无智慧。世间聪明人,有辩才,能说会写,但是不能辨别真妄、是非、利害。此种人佛家称之为‘世智辩聪’。乡下老太婆什么都不懂,听到念佛法门就照作照行,乃是真智慧。世人往往对念佛法门怀疑,而且毁谤,自己得不到利益,又影响别人退心,罪过大了。以上三条不贪、不嗔、不痴,谓之‘三善根’,世间善法皆由此而生。修善先从此三善根修谓之从根本修。

‘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如是’二字指上面修十善业。思惟也是念佛,有人问我,念经会不会影响念佛,我说不会。楞严经念佛圆通章上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读经是忆佛,念净土五经是念佛。西方三圣中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夏莲居老居士说,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他人未说过,这是夏老了不起的发现。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尽虚空遍法界提倡一心念佛,专修专弘,他有大智慧,应尊为法界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先讲华严经,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提倡念佛法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是娑婆世界净宗的初祖。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东晋时代慧远大师提倡专修专弘净土法门,是中国的初祖。整个看起来,初祖共有三位。

会用功的人,随时随处均在念佛,心中真有阿弥陀佛。永明大师说,‘有禅有净土’,‘无禅有净土’。心中有,往生有把握;有是一天到晚心中有佛一刻不忘。‘至心归依,顶礼供养’,从世间法回头,依靠阿弥陀佛,从出世间所有一切佛法回头专修无量寿经,专念‘阿弥陀佛’,专想‘阿弥陀佛’,专拜‘阿弥陀佛’,真诚恭敬,依教奉行。‘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人都贪生怕死,自己作不了主,平常不觉得。印光大师的佛堂挂一个大‘死’字,要天天想死,一旦佛来接引,心中明明白白,自然随之而去。求往生之心要真要切,临终若能心不颠倒,一定往生,此即中辈往生之纲领。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此节经文指下辈往生情况,平时无暇修持,俟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端正身心’表示对佛对法之恭敬。‘绝欲去忧’是持戒,如打佛七期间,放下身心,什么都不想,一心清净。其次是修行的步骤:慈心精进,不得嗔怒、嫉妒、贪吃吝啬;专修念佛法门,不得中途后悔狐疑;对父母要孝顺,以真诚心对佛、法、与老师;处世待人以忠信为本。以上所说虽属世间法,而是佛法的基础。佛经义理深奥,乃真实智慧;世有狂人,为了标榜自己的学识高明,说某经为伪造,或说经非佛说,放言高论,不知已造谤法之罪。我们学佛应以大藏经为依据,凡选入者均有可靠之来源,极为审慎。即使是佛教大德之著作,如其文字与佛教教义有违背者,一律不取。从前凡拟入藏之书,须经当代高僧大德审定后,报请皇帝批准,再行入藏。最早的大藏经是宋朝的碛沙藏,最后一部是乾隆的龙藏。但民国以后各版大藏经入藏的经典是否慎重选择,无可考。大藏经中有一部份经典,古人对它怀疑,查不出它的来历,惟其内容则符合佛的意思,此类经典则列为疑似类。有一次我问方东美先生:‘由印度传来的梵文原本经典甚多,译成汉文者并非全部,何以不将梵文原本保留,供后世参考?’方先生说:‘咱们中国人自尊心太强,翻译的文字,比原文还要真实优美,所以原文都不保存了。’现在中国人可悲,自信心失掉了,认为人家全是好的,自己都不行,所以中国人遭大难。

学佛要立下一个坚固的志愿,决心离开六道轮回,轮回太苦了,太可怕了,唯一可靠有把握的办法就是念佛。平常事情多,无法放下,一年当中有放大假的时候,照经上说,昼夜常念阿弥陀佛,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认真精进,所有一切牵挂统统放下,一个月有一天也好,能够三天三夜不断,更有受用。心要清净,不求感应,见到相好不要告诉别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自己明白,增长信心就够了。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此是第四类,说明十方世界诸菩萨众并非专修净土者,而系修其他一切大乘法门,只要他回向求生净土,亦可生到极乐世界,与专修净土之果报是平等的。‘皆得阿惟越致’是不退转,指七地以上菩萨的果位。诸菩萨在他方世界,自行化他,要达到阿惟越致,须经两大阿僧只劫,如发愿求生净土,则一生可以圆满。菩萨生到西方也都与阿弥陀佛身相无二无别,一生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无可疑者。我们应当仰信,即仰慕佛说,深信不疑。真正情况,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全明白,现在不要打妄想,老实念佛就好了。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有时西方世界境界会现前,古今都有此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中)

续-《●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中)》

摘自《中国佛教净土网文选2》
作佛一定要有缘份,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待众生根机成熟,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此即谓之成佛。众生有感,佛即有应。今天我们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生活环境。到达西方之后,六根能力蒙佛本愿威神加持,我们生生世世的事都知道,活动范围尽虚空遍法界,自不限于这个地球。那个地方众生机缘与自己的缘份成熟,就到那个地方示现种种不同身份去广度众生,从心所愿。菩萨求道不休,随其精进的程度,不论迟速,最后一定会得到无上菩提。十方菩萨唯一善根即是精进,大慈大悲作原动力,怜悯苦难众生,但是为了求度众生,先要成就自己。

此种殊胜的利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皆共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九法界众生咸蒙其益。我们也应当效法,与一切诸佛同愿同心,赞叹阿弥陀佛功德。如何赞叹?念佛就是赞叹,读诵无量寿经就是赞叹,随时随地介绍无量寿经,记得几句说几句,记得几段说几段,与诸佛之赞叹无二无别。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称赞佛土功德庄严。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东方诸佛刹 数如恒河沙
恒沙菩萨众 往礼无量寿
南西北四维 上下亦复然
咸以尊重心 奉诸珍妙供
畅发和雅音 歌叹最胜尊
究达神通慧 游入深法门
闻佛圣德名 安隐得大利
种种供养中 勤修无懈倦
观彼殊胜刹 微妙难思议
功德普庄严 诸佛国难比
因发无上心 愿速成菩提

此章是讲西方世界大众活动状况, 十方世界诸菩萨众来到极乐世界,拜谒阿弥陀佛都要带点礼物,如香华幢幡宝盖等等皆是象征性的,乃性德所现,修德所变。花与香由持戒变现,幢幡宝盖由禅定变现。故礼物之大小光彩是依戒定慧之程度而有差别。来到佛所是为听佛讲经说法,听完之后又回到十方世界,宣扬流布阿弥陀佛教化众生的真实利益,称赞佛的功德庄严。世尊对此礼供听法一事又说颂词。

东方世界有无量无边佛刹,一个佛刹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即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其中菩萨众更不计其数。这些菩萨来来往往,到极乐世界求学,然后回去教化众生,皆以真诚恭敬之心,奉持各种珍妙供品,供养阿弥陀佛以及诸上善人。

诸菩萨以和雅音赞叹阿弥陀佛,究竟通达神通智慧,超过诸佛,穷尽法性的根源。阿弥陀佛以最殊胜的执持名号法门接引十方众生,众生若能依教奉行,即可安稳得到大利,此‘大利’指‘当生往生不退成佛’。种种供养以法修行为最。‘懈倦’是无始劫来的业障,必须突破此关,才能增进。台北有一位开计程车的同修,他每月念佛二次,每次念两天两夜不断,念过之后,只要休息两小时,精神即恢复。

西方世界环境之微妙不可思议。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是其本愿功德所显现出来的,庄严分正报与依报,‘正报’是人事环境,‘依报’是生活环境。诸菩萨见到西方世界如此殊胜都非常向往,希望自己能快速圆满成佛。

应时无量尊 微笑现金容
光明从口出 遍照十方国
回光还绕佛 三匝从顶入
菩萨见此光 即证不退位
时会一切众 互庆生欢喜
佛语梵雷震 八音畅妙声
十方来正士 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净土 受记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 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 必成如是刹

‘应时无量尊,微笑现金容’,‘无量尊’即阿弥陀佛,此说有感应道交。凡是一切众生,包括菩萨在内,与阿弥陀佛一接触,佛必放光加持。此光从口出,遍照十方国。因为诸菩萨由十方世界来,与佛本愿相应,所以佛光亦遍照十方国土。回光三匝从顶入,含有为一切大众授记灌顶之义。常常念佛,读诵经典,即蒙佛灌顶,不知不觉业障消,智慧增长,心地清净,就是佛光加持。菩萨见到此光即圆证三不退,达到七地以上的地位。这些菩萨由十方来到极乐世界,来去自由,必定均为法身大士。初住二住的菩萨到了西方世界一次往返,他的阶位还是初住二住,而他的神通、智慧、能力与八地菩萨一样,此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亦如我们往生西方,三辈九品是我们自己工夫的成就,实际上神通、智慧、能力与八地菩萨同,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不是我们自己的。

‘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由十方前来西方参学大众,彼此互相庆贺能有如此成就,若靠自己修行到这种程度,需要很长的时间,故生无量欢喜心。‘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这两句是释迦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梵’,清净义。世人谈话总有一种希求盼望,佛说法有愿而无求。佛愿众生快快成佛,你不成佛,他也不著急,有希望必有失望,佛心永远是清净的。佛语如雷震,可达及四方,而且微妙圆满。

符按:上文中提到佛有八音,兹转述如次:(一)极好音、超出余音,好中最胜。(二)柔层音、善顺物情,而不刚暴。(三)和适音、和雅调适,而不相乖。(四)尊慧音、尊重可钦,能生慧解。(五)不女音、具四无畏,不近妖艳。(六)不误音、谛审真实,无有差误。(七)深远音、甚深幽远,凡小莫测。(八)不竭音、辩若悬河,无尽无竭。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正士’是正知正见之学者,‘吾’是阿弥陀佛自称。阿弥陀佛知道他们来到西方的目的,是来庄严西方极乐世界以及十方一切佛土,同时也要求阿弥陀佛指导授记,帮助他们速成佛道。后面数偈是阿弥陀佛对一切菩萨庄严净土以及修学要领的重要开示。‘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前二句是智,后二句是愿。一切法均非实,真正明了对一切法自然不动心,不动心即入定;于一切法真实明了是慧。定慧等持,定慧圆满。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法中无真假、是非、邪正、利害,这都是为凡夫说的。佛对凡夫不得不说方便法,均是相对的,叫你不堕入三涂,提升到三善道。这不是佛教化众生之目的,真正目的是教众生成佛,真实法是无言说。‘满足诸妙愿’之‘妙’字应注意,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皆妙愿,愿愿皆是妙有。愿而无愿,决不执著其愿。虽有,当体离开我法二执;虽不执著,而心心愿愿要兑现。诸菩萨如照我的纲领修学,将来成佛所居的刹土亦同我的极乐世界一样。

知土如影像 恒发弘誓心
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
修胜菩提行 受记当作佛
通达诸法性 一切空无我
专求净佛土 必成如是刹
闻法乐受行 得至清净处
必于无量尊 受记成等觉
无边殊胜刹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自致不退转
菩萨兴至愿 愿己国无异
普念度一切 各发菩提心
舍彼轮回身 俱令登彼岸
奉事万亿佛 飞化遍诸刹
恭敬欢喜去 还到安养国

前面讲了‘必成如是刹’,又怕你执著这个刹土,所以又说‘知土如影像’。如执著净土之相即有法执,有法执必有我执,没有我,谁执著法执?了知‘诸法空相’即不会堕在空中,若执著空,还是执著。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即不落空,虽然知道净土也是空的而仍然专修净土,空有两边都不执,此是中道第一义。相是假的,只要不执著,可以尽情享受事事无碍。凡夫为什么这么多苦难,因其起心动念处处执著,六道轮回是自己找来的。空、有是一不是二,相有体空,十方国土以及极乐世界皆如影如像,执著就错了。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愿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一般大乘经讲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愿是总纲,十方诸佛菩萨所发大愿即不出此四条,四十八愿是别愿。菩萨道是行,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菩萨在六道中游戏神通,与世人打成一片,和光同尘,快快乐乐,助世人解释一切疑难问题。中国人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众生凡事先想到自己,主观太强;菩萨永远站在客观地位,不但利害不相干,生活也不相干。以上所说的标准太高了,不容易学,先要由观经三福学起,所以我在净宗学会提出修行五个纲目:(一)三福,(二)六和,(三)三学,(四)六度,(五)普贤十大愿王。以普贤大愿的心量修学,三福六和也是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六字弘名,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能遵守阿弥陀佛此段开示,对世出世法觉了不迷,发愿求生,老实念佛,乃是修最殊胜的菩提心。不迷、不邪、不染,即本经经题标示的清净平等觉,此即最殊胜的菩提行。能如此作,自然能授记作佛。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此是阿弥陀佛勉励十方诸菩萨的开示,作为他说法的总结。一切诸法的本体是空的,一切法当体即空,一切法无我,‘我’字是主宰义。一切法乃众缘和合而生,无自性,认识清楚,永远不会迷。‘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是双关语。一、求自性清净,心净则土净,与十方诸佛的净土相应;二、庄严一切诸佛净土,用自己的清净心庄严,帮助一切众生恢复清净心,所用的手段无量无边,将来自己受用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

以下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开示。‘闻法乐受行,得至清净处’,诸菩萨听了阿弥陀佛的说法,欢喜信受,接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心中清净,随所在处均是清净。这些菩萨同我们住在一齐,我们住秽土,在六道轮回;他们心清净,住在净土,必定蒙佛受记成正觉。西方极乐世界无比的殊胜,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变现出来的,十方世界诸菩萨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对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十分明了,都发愿想去,到达之后,即圆证三不退。诸菩萨以极乐世界作典型,建造自己的清净刹土,并劝导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真相明白了,自然舍弃轮回之身,超凡入圣。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不但六道没有,连四圣法界也没有了。成佛之后仍无所得,楞严说得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成佛之后,倒驾慈航,退为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此即十方世界菩萨在极乐世界的生活状况。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诸佛。及菩萨众。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盖之小者。满十由旬。如是转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经须臾间。还其本国。

这一品说,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都是菩萨,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者也是菩萨,承阿弥陀佛威神加持都有莫大神通。于一餐饭的时间,可以往返十方无边佛刹,此乃圆教八地以上菩萨的能力,其能力的来源是佛力加持的。弥陀经中佛亦介绍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里,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这是弥陀经上的经文,彼本所说的范围小,本经说无边佛刹。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佛的用意在安抚世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如仍怀念本师释迦佛,可以随时回来,并不太远。

下面列举供养之具,华香幢幡,应念即至,随其修行工夫深浅,自然变化出来,亦即诸供养中‘如说修行供养’,以奉诸佛及菩萨众。人若成佛,看一切人都是佛,若成菩萨,看一切人都是菩萨,所有一切境界,唯心所变,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假如自己觉得很善良,看其他人都可恶,乃是自己恶心所起作用,应痛加自警。

有人怀疑,去一尊佛所听法,往返一次已够奔波,何能遍礼十方诸佛?应知到达西方即有分身之术,可遍谒十方诸佛,乃化身去的,而其本身依然在阿弥陀佛座下听经受教。

凡夫想学无量法门,实不可能,所以祖师大德劝勉我们应先修清净心,一门深入,求生净土。俟到了西方即有分身能力。西方所散之华,大小光色不一,在空中自然合为一花,变为宝盖,香气普薰。华盖在空中永保原状,若有菩萨供养新的华盖,原来华盖即行化没。空中天乐自奏,乃菩萨性德之流露,菩萨心中对佛菩萨有真实恭敬之心,自然感应天乐鸣空。

都悉集会七宝讲堂。无量寿佛。则为广宣大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即时香风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赍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前后往来。熙怡快乐。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

诸菩萨往十方净刹供养诸佛回来之后,都集会在七宝讲堂,听阿弥陀佛演说妙法。听了之后,心开意解,契入境界,大彻大悟。风吹宝树,发出声音如交响乐。妙花四散,指无情亦能随人意作诸供养。诸菩萨变化为天人,供养本师阿弥陀佛及与会大众,他们的生活熙怡快乐。西方世界皆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流露,愿愿皆兑现;同时又加上往生之人所修善根福德,其美好之程度堪称‘极乐’。‘善修习’指自己修习,人人皆有智慧与善巧方便。‘善摄取’指这些菩萨广度众生,帮助如来接引有缘大众。‘善成就’指自他两利功德,自己成就也能助人成就。读此经文即可了解为何诸佛菩萨积极劝勉我们求生净土。实在西方生活太美好,活动空间太大了;上可供养十方诸佛如来,下可与一切众生往来。今天我们生活的空间只限于地球,除人道与畜生道之外,其他各道均无法接触。其他诸佛刹土皆有六道,生活环境与娑婆世界不相上下,只有西方极乐世界特殊,特殊在凡圣同居土。若讲实报庄严土,则诸佛世界与阿弥陀佛世界相同,不足为奇。西方虽有四土,而是平等的,中间无隔阂,一即四,四即一,一生一切生,皆能圆证四土依正庄严。其他世界四土皆有差别。

大土神光第二十八

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心意善恶。口所欲言。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豫知之。又彼佛刹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凡生到西方者均是菩萨,皆能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此种能力是神通圆满的示现。在娑婆世界不要求神通,求神通必堕地狱,所得的利益很小,而其副作用则甚大,容易走上歧途,招魔障。甚至于感应都不要,只求清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后自然得到神通,蒙佛本愿加持,能达到八地菩萨的境界,其能力几与阿弥陀佛相等,尽虚空遍法界均能看到。例如地藏经上光目女问一位罗汉:‘未知我母生处何趣?’罗汉须先‘作意’,才能看到,能力不大。西方人不必作意即能看到无边刹土。‘彻听’是可听到诸佛世界的声音,其能力超越时空。‘八方上下’是空间,‘去来现在’是时间。前面谈过西方世界人数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此章说他们都有天眼通、天耳通,因此应提高警觉,我们所作所为,丝毫隐瞒不得。假如心里肮脏,而外表装著正派,西方人可能说:‘你没有资格来呀!’十方世界众生,心意善恶,何时开悟,何时脱离六道,何时往生,他们都知道。读到此段经文,有人在想,何时往生,既已前定,不必修,等著好啦。如此揣测,即错会佛意。佛菩萨有天眼通,你念佛工夫成熟,达成一片,佛知道,才来接你。换言之,你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有贪爱,舍不得,就是机缘未熟,佛菩萨不会来接。

下面经文介绍观音势至两位大菩萨。‘身光一寻’,‘一寻’是八尺,两手伸开之距离谓之一寻。每人身光都不一样,因清净心纯度不同,所以大小色彩亦异。去年我在迈阿密讲经,有几个外国人有神通,他们看见夏莲居老居士的相片,说夏老身体是透明的。本来人人都应该是透明的,我们有污染,所以不透明。在大乘佛法中无论什么法门都是修清净心,心净则身清净。此经所说菩萨、声闻,是比照他方世界说的,在西方世界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未断,等于他方世界的声闻,实际上西方没有声闻。菩萨尘沙断了,无明也破几分,心中清净,光明更好。有两位大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观世音,‘世’是十方世界,‘音’是苦难的音声。菩萨听到音声,自然就来拯救。听是耳听,‘观’是智观,唯有真实智慧才了解音中之真实状况。观音代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大势至代表理智,慈悲一定建立在理智基础上,如建立在感情上就坏了。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趋下流。’慈悲与方便失去理性,谓之烂慈悲。凡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善愿,绝无私人利益搀杂其间,必有感应。楞严经上,佛问大众修学法门,大势至选择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代表有真正第一的智慧。他说与五十二同伦,同修念佛三昧。菩萨从初信到妙觉共五十二个位子,也就是从初发心一直至成佛,专修念佛法门。‘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要假借其他任何法门的帮助就能明心见性。成佛之后,还用这一句佛号度化众生。方法极为简便,只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够了。净是不夹杂,要专一,相继是不间断。这两位菩萨与娑婆世界特别有缘,教化众生,缘份最要紧。经上曾说,佛在一个地区,想教化众生,但无缘,众生不接受。佛又叫舍利弗往教,受大拥护。其他弟子问佛何故?佛说舍利弗过去生中,遇到一窝蜜蜂,他对它们发愿说,将来我得道先度你们。今天这些听众是从前一窝蜜蜂转世的,有缘相遇,特别亲切,愿来受教。

此二菩萨普遍利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华严楞严与法华普门品三部经都说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随心则到,感应不可思议。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香港有一位圣一法师曾到过普陀,他告诉我,在八二年同两位出家人朝拜普陀,在梵音洞外拜了半个小时,观音现身。三人所见不同,圣一法师看的观音相全身金色,戴毗卢帽。另一位法师看的是比丘相,各人清净心的纯度不同,故所见有异。世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这一小段经文非常重要。平常念佛,到急难时念观音菩萨,每有奇效。这是释迦佛在无量寿经中教导我们这样作。正因如此,印光大师在世时,劝勉徒众,学佛自以念佛为主,每天加念一千声观音圣号,为一切苦难众生,祈求世界和平,若多数人持之以恒,感应不可思议。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唯除大愿。入生死界。为度群生。作师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虽生五浊恶世。示现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恶趣。生生之处。常识宿命。

此系前一品的延续,说明西方世界菩萨愿力宏深,在一生中圆满成就佛果。‘现在’指已生西方者,‘未来’指我们已发愿求往生,不久将来一定会去者,凡是深信切愿,西方就把他们列入其同俦。今在此世,一切为众生,不为自己,普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愿力超过业力,即是乘愿再来菩萨,皆当究竟一生成佛。有些人慈悲心重,念世人很苦,拟先度众生。存心固善,但无是处。俟到西方见到阿弥陀佛之后,再回娑婆度众,这是正道,不如是必堕落,因其缺乏智慧,遇到境界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即被境界吞没。‘擐大甲胄’,古时打仗,冲锋陷阵,常披甲胄,此表勇猛精进;严持戒律,即入生死界度众生之甲胄。由西方回来,具足智慧能力,善巧方便,心地清净,能利益众生而不染著。众生在五浊恶世,天天造罪,既要教化众生,即不能离开他们。佛叫菩萨与他们打成一片,用四摄法,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一、布施,世人皆好小便宜,先以利勾牵,后令入佛智。二、爱语,初次接触,说他们喜欢听的话。三、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对他们都有利益,亦即四悉坛中之第一世界悉坛,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四、同事,众生喜欢作什么,我都能作,而且作得比他们好。唯一的目的,示现同彼,使他们敬佩,所以在佛法中,善巧方便,智慧推为第一。菩萨虽在恶道中度众生是示现的,而其本身不受恶趣,因其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没有贪嗔痴,也没有人我是非,即世间而离世间,与大众和光同尘,他住的是净土,真是菩萨,‘生生之处,常识宿命’,能力智慧永不丧失。菩萨在世间有生老病死,也有轮回转世。一般小菩萨尚有隔阴之迷,亦有退转,过去世都会忘记。西方再回来的菩萨无隔阴之迷,来去自如,六种神通均不失掉,此即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五‘一生补处愿’,第三十六‘教化随意愿’。如想成佛,一生可成就,不想成佛以菩萨身广度有情,随心所愿,均可圆满,皆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如不修净土,照一般修行,须满两个阿僧只劫,况且自己修到八地菩萨,其自在的程度比不上带业往生者,因带业往生者系蒙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能力加持所致。

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十方世界。声闻菩萨。诸众生类。生彼佛国。得泥洹道。当作佛者。不可胜数。彼佛国中。常如一法。不为增多。所以者何。犹如大海。为水中王。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宁为增减。八方上下。佛国无数。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深大无量。不可胜言。

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发心,希望有能力帮助九法界一切众生快速成佛。阿弥陀佛成佛后,其大愿均已实现。西方极乐世界是其教学的道场。众生只要生到他的道场,他即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能力帮助众生,悉令达成大般涅槃,即是成佛。除往生西方者外,十方世界的菩萨,已有深厚基础者,仰慕阿弥陀佛,常到西方,亲近弥陀,听其讲经说法,佛定助其成佛。成佛以后一定不违当初所发的四弘誓愿,其中第一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必时时刻刻普度众生,辗转教授,转相度脱,于是当作佛者,不计其数。

我们这个地球,有人满为患之虞,面积不能扩大,生存都有问题。十方世界往生西方之人不计其数,极乐世界人口会爆炸否?以常识推测,譬如学校,每年招生、每年亦有毕业者;西方亦然,时时刻刻皆有菩萨成佛,日有出进。同时弥陀净土与其他刹土不同;诸佛世界是其佛之愿力与众生善恶业力混杂而成就者,西方世界是弥陀愿力与十方众生净业所成,实为不可思议国土。譬如大海,江河流入,未见海满,永无增减现象。阿弥陀国,寿命长久,土地广大,光明妙好,快乐无比,皆因弥陀在因地中作菩萨时,积功累德所成就。其建立之目的非为自己享受,实为十方一切同心同愿的众生提供一个美好修学的环境,愿其在一生中圆成佛道。恩德之大,不可胜言。

菩萨修持第三十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诸佛密藏。究竟明了。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依佛所行。七觉圣道。修行五眼。照真达俗。肉眼简择。天眼通达。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觉了法性。辩才总持。自在无碍。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所言诚谛。深入义味。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中)

续-《●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中)》

摘自《中国佛教净土网文选2》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此‘一切菩萨’指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的人,以及上至实报庄严土的菩萨,三辈九品都包括在内。其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单靠念佛,生到西方,即得到圆满的神通智慧,身相庄严,与阿弥陀佛一样,实令人难以相信,而经文所述确实如此。‘诸佛密藏’,‘密’是‘深密’,佛法中无秘密,乃深奥之义,理太深,义太广,粗心之人无法理解。‘藏’是‘含藏’之义,佛之大智大德大能,度生之善巧方便,皆甚深密,生到西方者方能究竟明了。‘诸佛密藏’即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名字功德不可思议。如真正明了,绝不怀疑,死心蹋地的念佛,他就是西方世界的菩萨,现在虽尚未去,已经是西方人。西方人想学什么即能学到什么,六根所接触者皆是弥陀性德之流露,自然就调伏诸根。禅定是调伏诸根最主要的方法,止观、持咒、念佛均能调伏,惟以念佛为最简便。念佛人蒙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加持,身清净,智慧现前,将来临终,预知时至,说走就走。

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说,佛的智慧德能均已圆满,我们学佛应以佛为导师。今天佛不在,只能依靠经典,每天念佛即与佛同在,至诚读诵经典,听佛教诲,对于经中义理可能每天都有新的悟处,会得到法喜。

‘七觉圣道’即三十七道品与八圣道。天台宗讲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用藏、通、别、圆解说,藏教三十七道品属小乘,通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大乘初阶,别教的三十七道品是菩萨修的,圆教的三十七道品是一乘法身大士所修的。七觉支又称七菩提分,‘圣道’是八圣道,这是佛法的纲领。

符按:经中所说‘七觉圣道’,即七觉支与八圣道。(一)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其名称为:一择法觉支,二精进觉支,三喜觉支,四轻安觉支,五念觉支,六定觉支,七行舍觉支。(二)八圣道又名八正道,其道离偏邪故名正道。其名称为: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修行五眼。照真达俗’,‘真’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亦即佛法所说的真如本性。‘照真’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达俗’是指十法界一切众生的活动样样清楚,能观机说教。‘肉眼简择’,以智慧之眼简别选择法门,选错了即误了一生,靠自己无此能力,必须以真诚恭敬心,求三宝加持,与诸菩萨有感应必须心地真诚。‘天眼通达’,‘通’为解义。‘法眼清净’,清净为不执著,即相离相。‘慧眼见真’,见一切诸法皆如,性相不二。‘佛眼具足’,所有一切功能都不缺欠,圆圆满满。‘觉了法性’,觉了一切诸法的本来面目与体性,亦即宇宙万有之本体。自己成就之后,还要利益他人。‘辩才总持,自在无碍’,此世界人民耳根最利,楞严经文殊菩萨简选圆通即选耳根。他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世人听的能力比目力强,所以教化众生,辩才第一。‘总持’指佛法的纲领,一部大藏经比二十四史超过若干倍,若想读,苦于不知由何处下手,必须要抓著纲领,教学方能自在无碍。近代弘一大师,众所景仰,是一位传奇人物,生于富贵之家,清末其父曾作盐运史。大师才华横溢,有天赋,其诗词歌赋,盛传一时。据说全世界近一百年中最好的歌词有两首,一首是大师所作的学校毕业生送别歌,词与曲均为大师作;另一首是外国歌词。大师说:初学佛之人要由华严经疏钞入门。他确实抓到了总持法门。从前中学生在文字上无障碍,可以读华严经疏钞,而今天的学生中文水准太低,必有困难。现在台湾每一大专学校均有佛学社,参加者均为教授与学生。李老师建议,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份子学佛,要先读江味农居士著的金刚经讲义,他说江著金刚经讲义深入浅出,比华严疏钞浅多了,且初入佛门最困难的是佛经的名词术语,江氏讲义就是一本佛学大辞典,也可以当作一本佛学常识读,对于名相的基础可以奠定。‘善解世间无边方便’,即善巧方便,也就是教学方法,使受教者容易了解。教学态度要真诚谛实,使学生对老师有感恩敬仰之心,自然会认真学习。‘深入义味’,义是理论,味是法喜。对理论有深切的认识,必能勇猛精进,法喜充满,有很好成绩。自己依教奉行,以身作则,必获学生的拥戴。

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于所受用。皆无摄取。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这四句话是真智慧。教化众生一定要有真实智慧,否则就被众生度跑了。这种例子很多,作学生时,尚能守规矩,有道心;一旦接触群众,男女老少都有,易生感情,名闻利养也来了,因而培养贪心,很可怕。‘无相无为’,劝人决不可著相,也不可刻意作为,始终保持清净心。弘法利生要随缘,不可攀缘;随缘则自在,攀缘必别有用心,就不自在。‘缚脱’均指烦恼而言,脱是解脱,既不可自寻烦恼,也不能执著我很自在。如执著自在,一旦有机会也不帮助众生。儒家礼记所讲‘安之而能谦’,就是‘无脱’之义。有道德,有学问,身安心也安,很自在。若社会需要你,你还是要出来为大众服务,放弃自己的安定生活。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确实心安身安。刘备三顾茅庐,他就不得不出来。虽成就众生,而无诸分别,远离颠倒。在一切法中始终无妄想分别执著,永保清净心,同时也成就自己,自他两利。‘于所受用,皆无摄取’,享受可以,而不要有占有的观念。这个房子虽然在我的名下,不要认为是我的财产,事实上随缘受用,而由心上舍。安于现状,富贵不骄慢,贫贱也不羡慕他人。菩萨遍游世界,无论顺逆境界,无贪爱厌倦之心。‘亦无希求不希求想’,有得必有失,‘希求’是攀缘,‘不希求’也是执著,往往拒人于千里之外。菩萨要一切随缘,在一切境缘中皆能清净平等,自利利他,功德殊胜。顺境中考验自己有无贪爱之心,逆境中有无讨厌之心。学佛人在世间应当有愿无求,求是贪心,由妄心感情中生。愿是由真心发出,是理智的。譬如念佛,在佛号中夹杂一个求一心不乱的念头,这佛号就不清净。但不能无愿,愿是方向,有了目标,将来一定会满愿。‘无彼我违怨之想’,‘彼我’是人我,即金刚经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违怨’即违背自己的意思,必生怨恨,顺自己的意思就会起贪爱。一切人事方面,无论善人恶人一定用平等心,才能成就清净心。清净平等必觉而不迷,本经经题是大总持法门即‘清净平等觉’。

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证无所得。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菩萨修行最要紧的是离相,此段经文即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为什么即相离相,就是要事上不离,心地清净。菩萨在十法界,时时刻刻只要遇到有缘者即因机施教。缘有已熟、未熟、以及无缘。无缘要与其结缘,未熟者助其成熟,已成熟者接引其往生。净宗所谓成熟,即对以念佛法门真信、发愿、且肯念佛。其他各宗所谓成熟,要大彻大悟,修行证果,诚非易事。如果以累积善根福德上说,各宗确实不如净宗,净宗有其不可思议殊胜之处。

‘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如上求佛法著求法之相,下化众生又著度生之相,即会退转。极乐世界菩萨为何不退转?因其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以无碍慧,解法如如’,‘无碍慧’是真实慧,由一切不执著的清净心里生出来的。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如如,‘如如’是彻底明了一切法之真相。‘性相不二’谓之‘如’,‘理事圆融’谓之‘如’。‘解法如如’即‘入不二法门’。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教化众生,若无方便,很难使人契入境界。‘集灭音声’是世间法,四谛‘苦集灭道’是世出世间二重因果。‘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灭’是出世间果,‘道’是出世间因。此文省略只说集灭,即世出世间因因果果皆明了,说法时当然不会说错。‘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世间所有学说皆由妄想情感所生,不必放在心上,应爱乐诸佛正法。知一切法了不可得,所以‘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二余’指烦恼障与所知障的习气。‘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修学的目标放在圆教一乘佛果,虽然圆成佛道,而经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虽然一样也没得到,其实统统得到了,因为一切德能全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无一法在自性之外。众生在迷,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不起作用。‘以方便智,增长了知’,此为后得智。了解十法界状况以及六道中之形形色色,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文殊菩萨座下成就根本智,然后出来参学,对各行各业才能有取舍的正确见解。后得智是利益众生的。‘神通’是超越我们的常识、思惟、想像,样样通达,感应道交,千处祈求千处应,此菩萨的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最后得到圆教一乘佛果,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靠自己,不能靠他人。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著如风。无诸障碍。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杵。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此品是接著上品叙述菩萨自利利他的德能。经文首先用十五种比喻,不但述说菩萨的智慧德能不可思议,同时也开示我们将来一生到极乐世界,就有这种能力,含有激发我们向往之心,也坚定我们求生的本愿。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言其智慧深广无比,犹如大海。菩提乃觉,觉性至高,犹如须弥山。我们虽然没有这样至高的觉性,但不可疏忽。日常生活不能感情用事,以免迷惑,须用理智。尤其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处处皆陷阱,一切时一切处,提高警觉,不要失掉佛号,任何环境切要记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己身相威光,超过日月,心地清净,犹如白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大乘入门应从地藏本愿经学起,教我们开发性地的无量功德;‘地’指大地,‘藏’是宝藏,大地生长五谷杂粮养我们,地下又有金银七宝供我们享用。菩萨的名号比喻心地,心地中藏有无量智慧功德,要知道如何开发。地藏经说‘孝亲尊师’就是开发的步骤。此处叫我们忍辱,忍辱要像大地一样,一切平等,净秽一律接受。‘清净如水,洗诸尘垢’,心清净,把烦恼污染洗得干干净净,在本宗就是用一句佛号。烦恼如柴薪,般若智慧如炽盛火,智慧现前,烦恼自息。‘不著如风,无诸障碍’,有执著必有我,有我就有生死六道轮回。在佛门中小乘罗汉我执破了,永脱轮回。大乘圆教七信位菩萨我执也破了,与小乘罗汉相等。今天我们执著的我不是真我,完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是极大错误的观念。除假我之外,佛说还有一个真我,如证到无上菩提,即得‘常乐我净’。‘常’是不生不灭,‘乐’是永离诸苦,‘我’是真我。‘我’的定义是‘主宰’义,自己作得了主;我想不老,它偏偏日渐衰老。若不执著假我,真我即现前。所以佛叫我们破除我执,进而舍弃法执。‘法执’是执著一切法是真的。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执著我,不执著法,我、法自然随缘自在,不生烦恼,也没有任何副作用,所以要学风,来去自如,不执著于任何物件上。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为大众讲经说法,未觉悟者咸能得益。‘雨甘露法,润众生故’,佛教化众生,如雨甘露,滋润一切众生菩提根芽。‘旷若虚空’,心量扩大,对一切人事物均能包容。‘如净莲华,离染污故’,身心清净,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我们生于五浊恶世,而能保持身心之洁净,殊属难能可贵。尼拘树印度产,叶甚大,覆荫广扩。金刚杵是古时兵器中最坚者,锋利无比,可以破除错误的执著。铁围山为铁所成,异常坚固,比喻我们定力信念坚固,不为邪魔外道所动摇,如铁围山之坚企不动。此十五个比喻皆以明显之事喻难知之理,在生活当中,如遇到类似情况,就要联想到佛教诫之深意。其实以上所举事例多属六尘,西方世界六尘均能说法,在此娑婆世界又何尝不是,不过我们不闻不见而已。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此文是讲弘法利生之德。‘其心正直’即是真诚。起信论中说菩提心包括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大乘经论中说‘直心是道场’。‘善巧决定’,‘决定’即肯定,令人听了不会生模棱两可之意念。‘论法无厌’,教导别人无厌倦之心,自己求法也不疲不倦,此自求化他之态度,甚难甚难。孔老夫子教学,如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学生就不教了。但是佛比孔夫子有耐心,论法无厌。从前李老师在台中教学,一次一位青年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反复追问而且强词夺理,一连问了三个小时。旁人心里觉得此人实在不近人情,而李老师毫无厌倦之色,使人深受感动。

‘求法不倦’,自古以来例子很多。唐朝终南山道宣律师学四分律,四分律部头很大,线装本二十多册。无论远近,只要有讲四分律的,他即往听,先后听了二十多遍,后来他成为律师祖师。李老师从前在大专讲座佛学十四讲,每年讲三次,我一共听了十一遍。听得太熟了,几乎可以背下来。古时清凉大师讲华严,一生讲了五十遍,华严是大部头的经典有八十卷,一天讲八小时,一年可以讲一遍,幸亏他寿命长,活了一百多岁,经历九朝,曾作七位皇上的老师。这都是很好的榜样。

‘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持戒是禅定的前方便,使人身心清净;讲经说法令人心服口服,法喜充满。‘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此四句是比喻,利他之德达到真正圆满。鼓的音声,远近皆闻,比喻说法之影响。‘法幢’比作道场寺院。通常说寺庙,大家误会以为佛教是多神教,其实寺、庙两个名词不同。庙是供奉鬼神之所,皇帝祭祀祖先之宫殿称为太庙。一般人民祭祖在祠堂。佛教的寺院是学校,寺庙二字摆在一齐,混淆不清。夏莲居老居士建议:道场不外二类,第一类是教学,重点在研讨佛教理论,应称为‘学院’,例如净土宗可称净宗学院。第二类是四众修行之所,可称为‘学会’,如净宗学会。此建议颇有价值,可供研究参考。

佛法教学主要在开发智慧,破除愚昧。日常生活仪态要‘淳净温和’,显示学佛之真实受用。‘淳’是淳朴厚道,‘净’是智慧,福慧具足。孔老夫子的学生公认夫子的德行有五:温、良、恭、俭、让,佛法的修学要建立在夫子五德的基础上。‘寂定明察’是举止安祥,经上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梵语,中文译为龙、象。明察表内心,对外面境界观察的清清楚楚。‘大导师’为对佛的尊称,主持教化,调伏自他,给大家作榜样,言语造作,一举一动皆作典型。

符按:那伽一词,根据佛学词典,摘录如次;那伽译言、龙、象、无罪、不来。称佛或阿罗汉为摩诃那伽,喻其有大力用也。又那名无,伽名罪,言罗汉诸烦恼断,名大无罪。孔雀经名佛为那伽,由佛不更来生死故也,俱舍论十三曰,契经说:‘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卧在定。’

‘爱著’是三界六道业因,如不能舍离,即不能出三界,也免不了轮回,在有生之年无法脱苦,执著愈重,苦难愈多。应知一切法无常,皆是虚妄,要断一切贪爱执著,即永离三垢,‘三垢’指‘贪嗔痴’三毒,若能断掉即能超越三界。虽在此世间,也如同乘愿再来之佛菩萨,游戏神通,生活自在。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假的,只是表演而已。

‘因缘愿力,出生善根’,过去多生多劫积功累德,供养无量诸佛,今日遇到阿弥陀佛与无量寿经,知其四十八愿,愿愿度生,因而归命,信仰效法阿弥陀佛,依其教训修学,出生善根。此善根有力量能摧伏一切扰乱障碍我们的魔军。我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对有缘者专弘念佛法门。‘尊重奉事诸佛’,此‘诸佛’二字即阿弥陀佛,弥陀要解与疏钞中皆谓诸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菩萨教化众生示现在六道,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为一切众生指出一条了生死出三界的明路,如黑夜的灯塔。他有资格消受一切众生的供养。凡是直正修道人,只求温饱,如接受供养有多余,应作利生事业,为大众修福,决不用在个人享受。

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密。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远二乘境。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这几句话赞叹菩萨的智慧、学问、教学方法、威仪、才德,无不圆满,世间一般人没有能与他相等的,赞叹到了极处。赞叹不能过份,也不能不及,要恰到好处。菩萨确实已经作到了,其所学的都已学到而且作到圆满,得到诸佛的称赞,他的心常安住在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这句话与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同义,文字不同,意义完全一样,其心一尘不染是正受也是定。‘行遍道场,远二乘境’,二乘人是声闻、缘觉,如有人向他们请教佛法,若是没缘,他们就不教。菩萨不然,是主动的,为不请之友。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者,由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一直到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者,都有这种真实功德。以上不过是佛的略说,若是广说,穷劫不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8:12 , Processed in 0.15408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