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86|回复: 1

[大德开示]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十二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5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十二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12

  八十三面第一行。从当中看起:

  【言缘起得之而交映者。】

  从这个地方开始。因为前面是一段,我们已经说过了。下面解释这句:

  【先约义。缘起相由。后约法也。尘沙法数。无非法界缘起。故缘起之法。皆含寂照。如睹一尘。既全是法界。即寂照具足。如镜明而复淨。故能现多镜入己一中。】

  这个字应该是个「己」字,自己的。

  【此一镜又入多镜之内。交相映入。一镜既尔。馀镜皆然。】

  我们先看这段。前面完全是探讨佛法修学的依据,如果这个依据要是不真实,我们对于修学可能就会起很多疑问,当然也不能够达到我们希望的妙果。这部经,尤其是这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重点就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依据,使我们对于极乐世界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因为这是华藏世界的佛菩萨他们的见解,他们求生淨土的依据,可以说将淨土的理论依据讲到究竟圆满。

  这段说明『缘起』的实相。《般若经》裡面常讲的「诸法实相」,没有一法不真实,没有一法不含一切法。《华严》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裡面,实在讲,绝对不只是芥子纳须弥,不止。说到极处,真是一微尘,一微尘含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在这一微尘裡面,微尘没有大,法界没有缩小,这是非常难懂的一个道理。当然事相上更是没有法子理解,这是佛之知见。

  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尘沙法数』,法就是万法,数是数量,尘沙是比喻,比喻它多,数不尽。不要说是虚空法界,就是我们小小的这个地球,有谁能够把它算清楚、算尽了,在地球上有多少粒沙?有多少粒微尘?有多少草?有多少花?有多少树木?你能算得清吗?这太少了。所以这句是讲数不尽的这些万法。这些法,『无非法界缘起』。缘起,前面讲,最重要的是性起。因为性起,它才会『交映』。如果讲缘起,这讲不通,大裡头怎麽能包小?小裡头怎麽能包大?大包小,我们想得通。大的可以装小的,小的怎麽能装大的?所以我们常常是拘束在因缘生法裡,所以对这个境界没法子理解,不知道一切法是性起。因为我们迷了,所以叫缘起。迷得重的,叫染缘起;迷得轻的,叫淨缘起。染、淨缘起都是迷,没有彻悟;彻悟了,一切法是性起。性起就没有障碍了,因为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大而宇宙,它也是性起,小一微尘还是性起。性起裡头,性裡面没有大小。所以它能够互融互遍,「交映」就是这个意思。

  『故缘起之法,皆含寂照』。寂照是性德。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没有一法不是这个样子,法法皆然。诸佛也就因为看到这个真相,这是诸法实相,看到这个真相,才说大地众生,同成佛道。他成佛了,成佛他看到这个真相,真相才说一切众生原来没有差别。彻悟了,没有差别,差别都是在迷。迷了,才有差别;悟了,哪有差别。《华严》上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有情跟无情,大家同时都圆满了无上正等正觉。这往往都是我们初学的人看了这些句子,这真是莫名其妙,怎麽想也想不透它是事实的真相。

  下面这举例来说,好像我们见一微尘,微尘非常小,不是我们肉眼能够见得到的。佛在一般经上说,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微尘。微尘在经典上,佛有个简单的说法。这个说法引导我们去体会一微尘到底有多大。佛就举了个牛毛,牛的毛很粗,那个毛尖端上有一个尘土,它那个毛端上也是个面积,那上面落一尘不会掉下去,这叫「牛毛尘」。牛毛尘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叫「羊毛尘」。羊毛比牛毛就细得很多,我们中国人用毛笔,用羊毛的很多。羊毛尘上,那就是牛毛尘的七分之一,那个尖端上。羊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尘」。兔毛又细了一点,叫兔毛尘。兔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尘」。讲到这个地方,我们现在人懂,从前的人的确他能够理解,那相当聪明。

  他说这个尘,在水裡面自在的往来,没有障碍。我们平常讲水分子,在显微镜裡面一看,的确它裡面有空隙,有空间,它就能在那空间跑来跑去,没有障碍,所以叫水尘。水尘再分为七分之一,叫「金尘」;金属密度就大,比水大得多,但是它裡头还是有空隙。这个微尘在金属的空隙裡面走来走去,没有障碍。你看这到我们现代,科学才发现,从前释迦牟尼佛在世,他知道这麽多事情,这的确是很不可思议。他说这金尘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才叫做「微尘」,所以这不是我们肉眼能看得到的。现在我们要用高倍的显微镜才能够看得出来,才能看到这个微尘。可见得微尘非常之小,大概是像现在我们所讲的原子、电子一类的,总是这一类的。这些东西还不是最小的,他说这个微尘还可以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色聚极微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佛说那不能再分了,分了就没有了,就空了,这叫「邻虚尘」。就是空跟有之间的界限,这是没有法子再分了。那这个拿我们现代科学家眼光讲,就是基本的物质,这是举这一微尘。这一微尘全体就是『法界』;整个法界就在这一微尘裡面显露。

  它就『寂照具足,如镜明而复淨』。这个「明」就是照的意思,「淨」就是寂的意思。这两个字,在整个大乘佛法修学是关键,寂就是定,照就是智慧,定慧。可见得定与慧是本来具足,一微尘裡头都具足,哪一法裡头不具足圆满的定慧!那我们的定慧到哪裡去了?实在佛在这部经上讲得很清楚,在前面是「出现品」裡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句话就把病根说出来了。你今天为什麽变成凡夫?为什麽把定慧失掉?就是因为你有妄想,你有执着。明白这个道理,佛法的修学,不管哪一宗,不管是哪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说穿了,就只有一桩事情,恢复我们本性裡面的定慧。除此以外,什麽都没有,这是佛法。所以佛法叫内学,从内心裡面去自证,不能向外攀缘。往外去攀缘,决定是迷,一定要求内证,内证最重要的就是定。定是什麽?把我们的妄想执着淨化。你妄想执着是动的,它不淨。定了之后,就是妄想执着没有了,这叫做定。

  诸位要记住,修定,绝对不是盘腿面壁那叫做定,那个错了。盘腿面壁,头脑裡还在打妄想,那怎麽行?那不叫定。《华严经》上五十三参,这是五十三参最后的一参。五十三参裡面这些菩萨修定,我们看到很多。他到哪裡去修?到市廛。这个经上,这是唐朝的文字,市廛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市场、百货公司,到那裡去修定。那是什麽?最热闹的地方,去逛市场。这菩萨去逛市场,在那裡修定。逛市场看这些产品,这新出产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心裡头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叫定。他定是这麽修法的。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这是寂照同时。这种修行法你们能看得到吗?看不到。你们对他轻视,没瞧得起他。对那个盘腿面壁,在打妄想的,这个人很了不起,这个人很佩服。所以你们都认假不认真。真正修行人,你们不认识;那个装模作样,假修行的,那个不得了,你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理论就在此地。

  所以这个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在一切境缘,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在所有的物质环境、人事环境裡面去鍊你的寂照,就是修定慧。我们在《华严经》这麽长的经文裡面,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叫历事鍊心,这就是真正修行。什麽样的事我们都要经历,在经历的过程当中,鍊定、鍊慧。最重要的就是在境界裡面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先鍊定,定自然就生慧;慧能帮助你定,定又能够帮助慧,互为因果。

  下面比喻说,『故能现多镜入己一中』。他这是把每个微尘比作一面镜子,镜子能互相照。我们现在要是把它比作灯,那就更容易了解。你看这个讲堂裡面,这麽多支灯光,每个灯光都是互相交融的。虽然互相交映,可是每支灯还是每支灯光。为什麽?你熄掉一盏,这一盏灯光没有了,并不是跟它溷杂在一块,熄也熄不掉,不可能的。这就好像一一微尘一样,它与整个现实交融;虽交融,它裡头个个又是独立的。所以你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多。你要说它是一,它交融;你要说它多,它确实有它个别的特性。就如同灯光一样,我们看到这个光明,不能说多,也不能说一,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多镜能够被一个镜子照在裡面。这一个镜子,它又会被许多的镜子照裡面。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就像我们灯一样,光光互照,一多不二;这是『交相映入』。『一镜既尔,馀镜皆然』。这是比喻上容易懂,然后再合前面的法说:

  【一尘既同法界。寂而又照。故能含一切法入己一中。】

  就跟前面比喻一样。所以诸位要晓得,即使是再微小的这一微尘,一微尘实在讲就是一个宇宙,这桩事情现在已经被科学证明了。譬如我们讲小的一粒芝麻,或者是一粒尘土,我们肉眼看得到的一粒沙子。沙子很小,一粒沙子,在显微镜之下看到,它裡面有许多的原子、电子,它当中也有一个星座,旁边有很多电子在围绕,就跟那个太阳系一样的,就跟银河系一样。难道那个银河系裡头没有众生居住吗?没有佛菩萨在那裡讲经说法吗?所以一微尘裡转大琺輪。那个世界,那个太阳系,那个银河系,跟我们这个大宇宙没有两样。这是现代科学家发现、证明了,这是真的。所以你才晓得经上常讲的,特别是大乘经上,佛在一毛端裡转大琺輪。一毛端,一毛端就是一微尘,这毛端是一尘。这个尘真的在高倍显微镜下看的时候,那就是一个宇宙,就是像一个星系一样。如果再把它放大几千万倍,几亿万倍,也许看到那裡头有众生。看到那裡面既有众生,当然佛菩萨就化身去度化。那我们这身上一身毛端不少,不知道多少佛在这转琺輪?这些统统是事实。所以《华严》的确讲得圆满究竟,拿现代的科学来讲,那也是第一流的天体物理学,也是第一流的。可惜这些科学家没有去念《华严》。他念《华严》可能比我们发现还要多,他有这些科学基础。

  【此一尘又入一切法中。交相映入。一尘既尔。一切皆然。重重交映而无尽也。皆由真界故尔。】

  这就是一真法界。这个一真,注意这『一』跟『真』这两个字,一定要一才能够见到真,二,二就变样子,样子就走掉了。所以我们常讲众生三心二意,不是真的。三心二意是出自于佛法上,三心是唯识裡面讲的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这叫三心;二意,是指末那跟意识,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叫二意,三心二意。这不能见道,不能见道就是不能见到宇宙万法的真相,你见不到,你用的三心二意。今天科学家借重最进步的科技仪器发现了、看到了。他看到的只是一个外表的相,也就是看到当然,不知道其所以然。为什麽是这个现象他不知道。何况这个现象,他还没有能够彻底的明瞭。就是发现这一粒沙子、一粒尘土,是像一个银河系一样。但是这裡面还有许多的众生,他没有发现到,依旧还是看不见。他还不知道这个小世界跟大世界是一,不是二,这他不晓得。

  所以佛法千经万论,就是教我们学一。禅宗裡头常说「识得一,万事毕」。一切事都没有了,只要你认识一,什麽事都没有了。这单单认识,不管用,事情还是没了,要真正入。入了什麽?就是一心。淨土法门修学的重点就是一心不乱,重点就在一心。你能够恢复到一心,一心是本有的,一心就是真心,这裡面没有妄想执着,妄想执着就是三心二意,那你对于整个宇宙人生就彻底明白了。为什麽?这是寂而常照,照见,才有这个能力,能力恢复了。从这个地方也能够清楚的体会到,我们的病根就是在妄想执着,这是六道生死轮迴的根本。这个根本要不拔除,六道轮迴决定不能超越,生生世世你就搞这一套,永远都是没完没了。

  所以佛法不管哪一个宗派,不管是什麽法门,显宗也好,密宗也好,你要能够把这个原理原则掌握住了,我想不至于走错路。那就是记住,不管什麽方法,都是教我们心得到清淨。如果这个方法我们修学,于我们的清淨心没有帮助,那这个法门对我就不适合。好像我们有病吃药一样,药吃了,不见效;不见效,我们晓得马上会停止,赶快想办法再换,换处方。在修行人也是如此,修行人对于修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心定不下,心不能清淨,那你就赶快去换方法。哪个法门都一样,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所以法门就需要选择。这一段是介绍出来了。下面是举两个人来说明,就是真正入了这个境界的人。首先举佛,佛入了这个境界,完全恢复本来面目。实在讲,这就是禅家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我佛得之。】

  这是说本师释迦牟尼佛。

  【妙践真觉。廓淨尘习。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虚之中。融身刹以相含。流声光以遐烛。】

  这一段是佛入了这个境界,你看他多自在。我们看注解第二段,序文的第二段。那这就人来显示,也就是来说明。这裡头有两段:

  【初约佛显。后约王显。】

  这个『佛』是真的,『王』是陪衬的话。

  【初中三。】

  这就第一段裡面有三:

  【一智德。二断德。三恩德。】

  我们先看第一段,第一段就是前面这句:

  【妙践真觉者。践谓履践。】

  这两个字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把这个道理完全融化在我们生活行为之中,这就是『妙践』的意思。生活、行为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生活行为,佛做到了。

  此地说的佛,给诸位说,分证即佛就做到了,不必到究竟。禅宗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无明有四十一品,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只要破一品,见一分真性,就入这个境界。所以这就叫做正等正觉,不是无上正等正觉。正等正觉就是这个境界。所以在唯识学裡头,称之为同生性。虽然没有到究竟圆满,但是他的境界,他的受用,跟佛是一样的,跟无上正等正觉是相同的,叫同生性。没有证得这个境界之前,那菩萨叫异生性,也就是他跟佛用的心不一样,境界不相同。异生性说的哪些?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所谓权教,就是没有见性的菩萨,没有破无明,没见性的菩萨,这叫异生性,他跟佛不一样。我跟大家说这些话,就是说明入这个境界我们有指望。如果说究竟佛位,那我们就别想了,我们恐怕没有指望了。如果说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我们努力也许一生还能办得到,可以能入得了这个境界。下面给我们解释:

  【真觉即清淨本觉。】

  『清淨』就是没有染污。诸位要知道七情五欲是染污,分别执着是染污,打妄想更是染污,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统统是染污,那就不清淨了。离开一切分别妄想执着,这就得清淨。清淨心本来就觉,清淨心不迷。下面则引经说明:

  【故妙严品云。】

  「妙严品」是《华严经》前面的一品。最前面的一品「世主妙严品」。经上有说:

  【已践如来普光明地。】

  因为华严会上,地位最低的是圆教初住菩萨,最高的是等觉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刚才讲这话是有根据的,是圆教初住就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给诸位说,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不是殊胜在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跟华藏世界没有两样,跟十方诸佛的世界,实报土也没有两样。殊胜在哪裡?殊胜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这两土裡面的情形跟实报庄严土相同,这个不可思议。所以带业往生,一品惑也没断,一到那裡就等于入实报土。这是不可思议,这是极乐世界的殊胜处,他方诸佛世界刹土裡头没有,所以引这句经文来证明。

  【彼歎菩萨履践佛境。】

  『菩萨』从圆教初住就入佛的境界。

  【今明如来履践淨觉。深浅不同。但引之以证践字。】

  这个地方这段文上说的是佛亲证的。他引《华严经》的是初住菩萨,都是入了一真法界。这个一真的训练,实在讲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念佛就是求一心不乱。如果你要能够常常训练,对于你一心不乱的证得,在时间上会提前。如何证得?在一切境界裡头,尽量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使心跟境平等,学这个。顺境裡面学什麽?学不生喜欢心、不生瞋恚心,学这个,这叫真正修行,这是真实功夫。心起来的时候怎麽办?起来的是习气,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习气会现行,习气一现行,赶快就阿弥陀佛,马上转过来,转成阿弥陀佛,喜怒哀乐爱恶欲,把它统统转成一句佛号,这个方法方便就在此地。就是我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这叫念佛人,这叫真正做功夫,绝对不是在一天念多少佛号。念多少声佛号,如果伏不住烦恼,没用。就是说这妄念转不过来,没有用处,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念佛人晓得我为什麽念?我念这句佛号,无非把所有一切的念头统统转成一个佛号,这就是训练一。

  所以说个老实的话,在没有得到一心之前,最好少看经、少听经。为什麽?看多了、听多了,清凉大师讲的话没有错,增长邪见。你本来没有这麽多妄想,结果听得很多,一天到晚打妄想,这个经上这麽说,那个经上那麽说。再亲近过很多法师,这个法师这样讲法,那个法师那样讲法,一天到晚打妄想;以为打妄想叫做修行,你说糟糕不糟糕?佛法裡的博学多闻,就是参学,是得一心以后,你才有这个能力去参学。得一心以后,这参学什麽?他见色闻声,他心裡如如不动。就像前面我举《华严经》修定那个方法一样,最热闹的地方,他天天去逛,天天去玩,他在那个地方成就他的定慧。那是已经得一心的人,可以;没有得一心的人,见到境界还得了,马上就被境界诱惑去,自己做不了主。所以现在人,说一句老实话,学佛的人错用了心。

  因此初学的人,一定要专,一定要一,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修福。年轻要修福,年老的时候才享福。年轻不修福,老的时候没福享,没有人照顾,没有人伺候,那就很苦。年轻很勤快,能够伺候别人,能够照顾别人,这果报,到老的时候,自然有人照顾你,有人伺候你。所以佛门在从前,这一出家,五年学戒,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戒不是戒律。五年学戒,就是五年服劳役,在寺庙裡做苦工,服劳役,修福。念一部经,这一部经叫你念几千遍,修定。用这个方法把你的妄想念掉。经什麽意思?没有意思,不要去管它,不能去研究。研究什麽,统统是妄想。总而言之一句话,没有到一心之前,你所有的知见都不是正知正见。

  你看看我们这裡讲的觉,这裡讲三觉:本觉、始觉、究竟觉。通常这三觉也讲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什麽才叫自觉?自觉此地叫始觉,始觉就是自觉。你看佛法裡的标准,见思烦恼断尽才叫正觉。所以阿罗汉、辟支佛才称得上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正觉。烦恼没有断尽,见思烦恼没有断尽,虽然有觉,不正,不能称正觉。你去想想,这个标准多高。所以出家那五年修什麽?修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从正觉开始修。正觉是什麽?让脑袋空空的,什麽念头都没有,那就是正觉,受这个训练。所以禅家用打坐这个方法,参话头、观心,用这个方法;教下,用念经的方法。我们念经不会打妄想,精神专注在经典上,这是个好方法,非常好的方法。淨土宗用念佛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方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用意是相同的,目标也是相同的,就是要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去掉。去掉之后,这才能够听讲经典,研究教理。为什麽?心清淨了。清淨这叫法器,这才是个法器,有资格修学经典,有资格修学。

  所以我们今天犯了很大的一个毛病,与这个原理完全颠倒。我们今天一学佛,就开始博学多闻,正是清凉讲的增长邪见。还有人一学佛,赶紧去闭关去,把什麽都拒绝,关在那裡修清淨,那增长无明,这清凉大师讲的。都不老实。闭关人享福,一切都要人伺候,护关的人伺候他,他在那裡享福。身体是关住了,心没有关住,心一天到晚打妄想。这些道理要懂得,境界要清楚,然后才晓得古人教给我们那个方法正确,决定不能改变。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成就多少人;我们今天不走这一条路,走现代人胡思乱想的那个道路上,那是不可能成就的。所以古人一入门,求正觉,求根本智。《般若经》裡面所说的,般若无知。先求无知,无知得到了,然后再进一步求无所不知。无知是智慧的本体,无所不知是智慧的作用,「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今天没办法做到无知。下面,大师引《起信论》上一句话说:

  【依起信论觉有三种。一者本觉。二者始觉。三者究竟觉。】

  这都是解释『真觉』,解释这两个字。

  【言本觉者。论云。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既是法身之觉。理非新成。故名本觉。】

  这是把『本觉』两个字解释得很清楚。这个地方要跟诸位说的,而且这些话比什麽都重要,『心体』是心之本体,真心本体裡面没有念。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它确实是没有念,这是讲体。我们如何将自己的心与这个体相应,那就要『离念相者』,要离念,要离相。你看《金刚经》,《金刚经》前半部是讲离相,后半部是讲离念,后半部比前半部深。前半部教你离四相,后半部教你离四见。四见是念,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但相不执着,念都不执着,这个心才真正清淨,与心体相应。

  所以念佛法门,大家不晓得这句佛号好;古德给我们说得很多,黄念祖老居士在注解裡头引用的说得很明白,我们能念的这个心就是『始觉』,所念的这个佛号就是『本觉』,这叫本觉。几个人知道这句阿弥陀佛是自己的本觉?所以你起心念佛,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就是『究竟觉』。你看看《起信论》上讲得这麽多,咱们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圆满,也具足了。可是会念的人,他真的与这个相应,这句佛号与三觉相应;不会念的,完全不相应。虽然他口裡也念的「南无阿弥陀佛」,但是不相应,与三觉决定不相应。会念跟不会念不一样。

  现在有很多人(我常常遇到)要问我怎麽样消灾?怎麽样消业障?已经知道自己业障很多,自己灾难很多,怎麽样消除?给诸位说,你心裡头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有障碍、就有灾难,所有一切业障统统从这裡生的。你把心念得清淨,你的业障都没有了,罪业也没有了,这是消业障最好的方法。所以古德说,消业障最殊胜的方法是念佛号。从前人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归到最后,念佛是第一。现在人不知道念佛消业障的功德第一大,想到消灾免难,就拜梁皇、拜水忏,甚至拜八十八佛,又去念《地藏经》,搞一大堆,灾难还是一样消不了。为什麽?很容易明瞭,你想想你搞那麽多,你那个心清淨没有?你的妄想执着减少了没有?如果你妄念烦恼减少了,这个有效。如果拜了这麽多天的梁皇忏,拜了忏,妄念还是那麽多,换句话说,你这几天所修的一点效都没有,断定你的业障没消得了。不过拜的几天佛,口裡都是念的佛、念的经,比骂人好一点,比杂心閒话强一点。除这个之外,你还能得到什麽?

  所以你明白原理,你才会死心塌地的念佛,才知道这个法门殊胜。当你一切妄念离开,这个心有多大?心跟虚空法界一样大。为什麽我们今天心量这麽小?有分别。一有分别就有界限,心就小了,两个人都不相容。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心多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佛菩萨心量大,他没有分别执着;我们凡夫心量很窄小,就是分别执着,把你本来广大无边际的心量变成小小的,什麽都不能容纳,这可怜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十二集)

续-《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十二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12》

摘自《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相。这个一相,禅家裡面叫「一相三昧」,你得到叫一相三昧,也叫做「一行三昧」。叫一行三昧,是从你修行因上说的;从一相三昧,是你证得的境界上说的。一相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坛经》上着重,淨土也着重,没有一个法门不着重。由此可知,一相、一行这两种三昧,用种种方法都可以证得,并不是只有禅宗有,其他宗没有,宗门教下统统都有。实在讲起来,念佛讲得最简单,一心不乱就是一行三昧,证得这个境界,就是一相三昧。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是一相三昧,自己内裡面用功是一行三昧,这就是『如来平等法身』,也叫做清淨法身,你就证得法身。证得法身,当然跟如来是同一体,所以就同生性,不是异生性。佛证的是圆满法身,你在这个时候是证得分证的法身。虽不圆满,证得了,这一点也不假,跟如来法身是无二无别。

  『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因为这个觉心是本有的,不是你新得到的,换句话,是你恢复自性,自性裡头本来有的功德,不是新得的,所以称之为「本觉」。第二讲始觉。

  【始觉者。依本觉立。】

  这是讲这个名词根据『本觉』而建立的。为什麽根据本觉而建立的?因为你迷了本觉。本觉就是本性,本觉就是真性,本觉就是佛性,名称很多,打开经典,几十种之多,都是说这桩事情。因为你迷了,迷了你自己,不是迷的别人,迷的你自心,把你自己的真心迷失了。迷,就叫做不觉。

  【谓此心体。随无明缘。动作妄念故。】

  这叫不觉。在一切境界裡头,起心动念。所以大家要提高警觉,起心动念都是迷,都是不觉。觉性是不动的,觉性是真常的、是圆满的,起心动念就是把真常失掉了。就好像水,水在不动、平静的时候,那个水面积多大它就多大。一有动的,它就有范围,我们投一个石子,它水动了,动就有小范围、就有界限了,就把全体失掉了。你要知道这个心一动,就失掉了本觉,就把广大圆满失掉了。所以佛家非常重视定,可以说是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修定、修清淨心、修一心。只要是修的这个,真正得到这个,那这个就是佛法。不管用什麽方法,统统叫佛法,统统是正法。如果与这个相违背的,得不到;得不到,不是佛法。

  譬如持戒,戒律持得再严,可是怎麽样?会起心动念。看到别人持戒,很恭敬、很欢喜;看到那个人不持戒,恨透了,心裡生烦恼,这个人破戒了。那有什麽用处,心不定。那个方法用得再好,目的没达到。为什麽?不能教你恢复心地清淨,不能教你得到一心不乱。因此这个戒律持戒有个原则,六祖大师《坛经》上说得很明白,「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所以戒律是为什麽?是为我自己。别人持戒、犯戒与我不相干。他持戒,我也不要欢喜;他犯戒,我也不要烦恼,我这个戒才能得定。如果我自己这个戒律很谨严,自己觉得很了不起,傲慢心生起来,贡高我慢了。贡高我慢是烦恼,根本烦恼,贪瞋痴底下就是慢,自以为不得了,轻视了别人。换句话说,他修行修得很好,可是起了副作用,增长烦恼,这错了。

  修行真正想成就,要学善财。善财心目当中,看一切人统统是佛,统统是菩萨。谁要修行?我要修行。他们都成了佛,还要修什麽行?除自己之外,统统是佛、是菩萨,所以他的恭敬心圆满。十大愿王,礼敬诸佛,他圆满了;这样的人,一生才能成就。善财在《华严经》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修行应该向他学习。所以记住,心只要一动,就是迷。你知道迷,就不迷了;知道迷,就觉了。就怕这时候迷得不知道,不知道,一直迷,迷下去,一直迷下去了。几时知道我这个错了,马上要回头;回头当然最好的方法,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与本觉相应。你不念佛,虽然回头,与本觉还不相应,这是法门殊胜之处。

  【论云。依本觉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就是你要知道你错了,发现我的心有动了,我心动了,我心有念头了,这就是你觉悟了。那再一声阿弥陀佛,这个『始觉』就合到『本觉』上去了。所以你不要去想,我为什麽又起念?念上又加个妄念,已经起了个妄念,我为什麽又起了妄念?不是又加了个妄念。一发现,根本就不要理它,念是妄念,你想它干什麽。有念都是妄,不管这个念是善念,是恶念,统统不要管。一发觉,马上就阿弥陀佛接上去,换成阿弥陀佛,这叫会念佛,这叫真修行。觉得要快,觉得快,你就少造业。

  【由本觉内熏力故。渐有微觉。】

  可见得能够觉察到自己错了,这个人就不简单,这个人很有善根。如果过去世,生生世世没有相当修行的功夫,你怎麽会发现?你看今天不要说我们这个世界,就台北市,台北市多少人,有几个人发现自己,我迷了,我错了,有几个人?没几个。有几个人发现我心动了,我又在分别执着了?没有几个人会起这个念头。能有这个念头,那都不是简单人。所以一有这个念头,马上他就回头了。这就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他这『本觉』裡头会透着一线光明出来,你才会发现。

  【乃至究竟。还同本觉故。】

  这个发现,甚至于我一年当中只有一、二次,那一、二次就不得了,就很难得。你要能够保持,你要能够珍惜,以后逐渐次数增加,时间会长,这就是进步,这就是好现象。所以念佛念得功夫得力,念得勤,这种自觉就会常常有,这是功夫得力的一个现象。

  【论云。不觉随染生智淨相。即此始觉也。】

  『不觉』,是讲我们凡夫位,我们『随染缘』,染缘裡面透一线智慧光明,这叫『始觉』;虽然作用不大,非常宝贵。像黑暗的天空,忽然有一道闪电,时间虽然短,很难得。以后这个光明愈来愈大,时间愈来愈长,这是要我们自己去努力的。这些开示,都是把我们佛法裡头修行的原理原则,为我们说出来了。使我们可以说是信解行证的理论基础。佛法裡面没有迷信,佛法裡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于虚空法界遍知,于一切法无所不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究竟圆满。我们今天俗话说,幸福、快乐、美满他真正达到。

  幸福、快乐、美满是每个人追求的。到哪裡求?求不到。世间法裡头求不到。科技裡面能求到吗?你看佛法,用佛法的力量所得到的,跟今天科技没有两样,超胜它。但是科技上求到的,带来的副作用会变成很大的灾害,这是原先没有想到的。近几十年科技的发达,换句话说,缩短了地球的寿命。你仔细想想,得不偿失,给我们带来的苦难太多了。最大的一个苦难,就是人的价值没有了,人生的意义没有了,这是科技文明造成的。

  我们今天念念古人的文学作品,写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我们体会都体会不到。这个灾难就很大了,可是许多人没有发觉到。从前人生活,真是人的生活;现代人生活,说你为什麽在这个世界上?为钱。钱是主人,我是奴隶。你说你可怜不可怜?从前人生活的是顶天立地,一切万物是为我。今天不是的,今天万物做主宰,我做奴隶,替它服务,可怜。这个事实,觉悟的人就不同。当然有觉悟,确实有觉悟的,不多,不常见。真正觉悟的人不干了,绝对不会再为五欲六尘去当奴才,不干了。所以一生的辛劳,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这很可惜。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下面究竟觉。我星期五到新加坡去,到那边去是讲《无量寿经》。因为飞机的时间太早,飞机九点钟起飞,我们必须在六点半就得要出发到机场。所以下个星期四本来我们想再讲一次,怕的是预备的时间太匆促,因为第二天早晨太早走。所以我想下个星期四我们停一次。这次大概是一个半月回来,五月中旬就可以回来了;回来之后,我们继续再研究。今天开心法师,我们也谈得很多,昨天晚上他住在此地,他一再劝我,不要出去,劝简居士他们要好好的发心讲经。我说我跟他们讲过,他们都肯出去讲经,我就少出去一点。现在他们都能讲,就是太客气、太谦虚了,这是确实。国外现在法缘也很盛,道场也很多。今天,刚才有个同修转一封信给我,他们是用电报传真过来的,洛杉矶的淨宗学会成立了,正式成立了。目的也是要我到那边去讲经。本来我都不想去,这是没有法子的,希望大家能够发心。我们道场几位同修,像阮居士、严居士、李居士、简居士,现在这四个人都讲得不错,都可以出去讲。大家都愿意出去讲,那我出国的时间就可以减少,时间也可以缩短。这是希望他们大家能够发大心。

  好,我们念佛迴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23:32 , Processed in 0.10968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