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06|回复: 0

[原创] 纯印(增补第三版)1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8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背逆世缘  祈求失败
世间人无论是仕、农、工、商、学、兵,还是扫马路、掏茅厕、大商家,及地、省、国家有权势、不同阶层之人,无不希望为己私利目标而拼搏,求事业、家庭、个人一帆风顺,不愿有半点失败与颠簸。我自从离开温馨、幸福、美满的家庭,步入真正人生的旅途,方彻悟到失败的珍贵。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两字相差无几,人们为何要福而不要祸呢?离福无祸,离祸无福,只有智者方悟得此理。
古大书法家王羲之因人们求字不得,在其写的对联上下功夫,每贴一幅即被揭去,无奈作了文字技巧,除夕接神前上下联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人哪有求祸不求福之理,此联方贴得牢固,待接神时,他在每联下面加三字“今朝至”、“昨夜行”,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其实祸福非天降,均在人心为,世上有几人有福不享而甘心受风霜之苦呢?只有佛门不乏其人。音乐家落发,贵小姐出家,红小鬼剃度当和尚,跟随陈毅元帅南征北战的秘书,待功成名就时,遁入空门,建寺庙当住持,他们无不是挥剑割断红尘,走人生解脱之道。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1462.png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是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的江南有名的才子,先后培养出好几位文化名人,真可谓风流倜傥,才华盖世。毅然舍弃红颜、财富,出家向佛,苦心向道,律学造诣无与伦比,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在遗嘱中说:“我的心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和不圆满,这才使我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养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无论什么事情,总希望他失败,失败才会发大惭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多么真诚、纯朴的语言,高贵的情操啊!这种有悖常人的思维,岂不是法师大彻大悟?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怕失败,敢于失败,方为大丈夫的胆识。
若能在失败中吸取营养,则能饱尝其中的醍醐滋味,可见失败并非坏事。世间辨证的格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破财免灾,其福自来”……因为在人生的旅途中每走一步,必然存在对的收获、错的教训,才能磨练出坚强的毅力与胆识。
我们学佛、念佛的修行人,若认真回顾自己的心态与行为,则会发现与以前判若两人,因佛法的慧剑对尘劳烦恼之桎梏、红尘之羁绊,一挥即断。
我身旁的护法同修李某,曾是心黑、手辣、无恶不作、性格粗暴之人,接触佛法后,翻然省悟,舍弃一切恶行,严持戒律,宁困饿而死,不生淫盗之心,如今为下一代人的道德而奔波……
可见修行人,一旦精勤修持,饱餐法味,佛法则会在自私自利、垢染不净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因此而洞彻宇宙人生的真相,与往昔昏噩的世俗生涯相背离。拓开胸怀,打开视野,行度生即自度之本能,体证众生之艰辛困苦,才会视钱财如粪土,不动贪心反为施舍。明有相皆假无相真的真谛,方能以披靡的气势斩断、掘出功名利禄的劣根。唐•拾得有一偈:

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
一颗水晶绝瑕翳,光明透满出人间。

世上最甜的是波罗蜜,最苦的是尘缘。世人整日在刀尖上跳舞而不知险,请看顺治皇帝的格言:“百年三万六千日,怎抵僧家半日闲。”


(十一)修相非修心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0101.png此题一立,迷者更迷:“修行就是修心吗?怎说不修心呢?与你常讲的学佛根本在修心不是相悖吗?”彼讲在事,此讲在理;彼讲“开权”,此讲“显实”;彼讲为“方便”,此讲为“归源”。
十几年与同修结缘,今不讲大白牛车。同修固执牛车不舍,不知尚有大白牛车,让我背负吝法罪,担当不起亦无颜生西。
古德曰:“汝要求道,无你用心处?”起一丝毫所修之念便不是。仁者会问:“不用心,不须修,如何能得到佛法?”“有所修、有所得心就不是佛法了!”试问此真如性(心),犹如虚空,无净无染,无处不在,无处不显,你从何处下手修?怎么修?又修些什么?那么如何下手悟证呢?一切顺自然,世法、佛法全丢开,随缘日用,穿衣吃饭不执世法与佛法,不对人、事有分别,以佛号伏妄念(真心亦无此,无奈而为),保管你成佛。
对人无亲疏,对事无关切,对境无近远,对六尘无味别,无纳无舍即可坐享无为正位已,此乃当下究取之道。
此无位真人(心),可演出无量名义。无量名义亦不出理智,非理不智,理外无智;非智不理,智外无理;理纯,智印;智是心用,理是性体;离体无用,摄用归体,此即如来性空之理,方便名之为无尽真心。此真心本无生灭,本无净染;本来自有,从未离去,何须修,何须证?!若强名为证者,无思无念,无字无句,自在随缘,不动一心。言思若绝,自心内证,真性绝待。无差别相,无种种相,无无量相,万法一如。明证无依法,一法不立,一法不得即是。此即不依色不依空,此心印、纯印实义也。纯印真实义即告有缘行者,欲证菩提,不依空立色,亦不依色立空,内证菩提,只要彻悟“心印”,慧门则开。
那么是否今人不须修,不用念佛及修学各显密法门呢?非也!末法众生业重障深,习性盖覆本性,刚强顽冥,结习如此厚重,则不得不用法门除之。但铲除的是习性,非本性,所谓修乃修去后天之结习、妄心,非修此灵知心也!正如佛告行者离相,乃心离,不以幻当真而非事相离、环境离、工作离、事业离、家庭离……“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明其真义,悟证!悟证!附晋•陶渊明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君问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十二)钱财与清贫
整日关在丈许的斗室里静坐、念佛、诵经、写心得,虽然无忧无虑,属自己的小天地,但人总是被肉身所缚,久了亦不免眼花、腰酸、四肢疲乏等不适之感。不觉拉开窗上的帷幕,街上人来人往、车流穿梭、行商叫卖尽收眼底。仔细观察,脸上都挂着疲倦和劳苦的表情,这就是好多人羡慕、向往的城里人啊!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2661.png是何因缘使他们无乐可享呢?——钱财。众生赖以生存的这付臭皮囊,如果不幸降生于城市,就离不开钱财的支撑,否则将寸步难行。吃饭、穿衣、打车、买菜、看病、洗浴、睡觉、电、水、气,甚至上厕所……一切一切都离不开钱。可见“钱不是万能的,但离开钱是万万不行的。”在都市里没有钱,一切生活就停滞,不能正常运转,所以无论何身份、何阶层、从事何种生涯,必须为钱财而拼命。未尝梨子滋味的人,怎知城市人寻求生存,是多么酸甜苦辣具足的啊!
所以从朝至暮他们只要忙忙碌碌,无论他是何等人,都会感受到为钱财奔波而带来的烦恼、痛苦。身未入其境的人误以为城里人是有福气的人啊!福气、福气,有福必有气,业报身怎能离开气,真是“气(烦恼)重如山,福薄如纸啊!”
不禁让我想起“史无前例”时我被遣送农村的情景:七口之家有老、有小、有病,唯我是一个壮劳动力,每日还要被打倒几次,腰里可谓囊空如洗,分文皆无。如果在城市难以活命,但在农村一家老小尚可生存,有时不免抱头愁苦,暗中悲泣。老人最知我心,每当此时则劝导说:“天有阴晴,人有祸福,愁啥呀?愁有啥用呢?地里有土豆(自留地),篱笆上有窝瓜,房后有地瓜(红薯),饿不死人。批斗让人打几下又怎样?就是这个魔扰的世道么!比你官大的不也一样受么?灾星快过去了,不用愁。”果然没几天,梁豆腐倌媳妇患精神病,我将鬼抓住(欺骗术),大小队长、公社干部无不对我高看一眼,吓死他们也不敢批斗我了。那些曾打骂过我的小孩伢仔,怕我驱鬼神对他家作祟,凡地里长的、家里存的小米、小豆、大豆、芝麻,毫无吝啬地往我家里送。见面点头哈腰,无话凑话,我的身价当即超过公社干部……(详见:心病还须心药医)。
所以城里人只有忙忙碌碌才能生存,有许多事情都要操心,想摆脱也摆脱不了。我与老伴儿两人的工资一千多元,按理说也挺可观的,每月却周转不开,有捉襟见肘、相形见拙之感。
入佛门后才悟出,积累世间财为不智,清贫、寡欲是修行人最好的伴侣;富贵荣华能使人痴迷、怠惰、多病、丧志,而清贫则促进人的修为。世人曾有嘲讽之语:“一等和尚轻飘飘,二等和尚一大包,三等和尚压弯了腰。”许多慕名见我的莲友,一见面则出乎他们的预料,竟然是个不修边幅,外表寒碜,毫无长者派头、风范的小老头儿,感到不解。唉!一具臭尸裹上厚厚的金,又有何用!修行还是心无旁骛地依止清苦为好!


(十三)心无主宰  苦哉!
世间人的嗜好、追求如六月天,变幻无常。一天漫步,路过卖体育彩票门前,人头攒动,本来不小的房间也难纳争外财之众。太公元帅落谁家?飘渺的未知数,为了发大财,无晌无夜地思虑、拼命。我乃穷命,当然不想发财。前行不远,噪杂的音乐震耳欲聋,歌舞厅也是人们发泄欲望、寻欢作乐之所。我在想可怜的人哪,为何嗜欲多端,欲壑难平呢?!今天与白衣人唱歌,明天与黑衣人跳舞,后天与红衣小姐吃酒或网吧厮混……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7149.png我们修行人也如此,今天赶法会,明天赶寺庙开光,后天打七念佛,又上师来灌顶,法师来讲法……整天忙的晕头转向,结果一事无成。真正修行人面对世俗繁华及出世诸法,心应有主宰、有定力,视诸法若过眼云烟。“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即便身居人声鼎沸的闹市也应保持入无人之境。“观心、净虑、念佛,时常处于如梦如幻的境界,明自心不生不灭的本性,这是我最深的体会。”

(十四)莲  藕
来岫岩这个山区小县,则与莲藕绝缘了,想起那白嫩、胖乎乎的莲藕,不觉生起吃藕的食欲。
记得在北京弥陀村庄时,一位女居士对莲藕很有研究,她说:“藕与修行人有缘。释迦佛在因地时,曾转世为一婆罗门,当他修苦行时,主要的食物就是莲藕,它是供养过佛,受佛加持的食物啊!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生吃能清热润肺,凉血散瘀,明目醒脑;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益血解毒,安神健脑,具延年益寿之功效。”
若从佛法而论,藕的品格是修行人的楷模,它默默无闻,以自身的营养供花果成熟,而不争宠。人们只夸赞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谁能想到藕身埋污泥不染尘,无怨无悔助他人呢?此外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亦表高尚的品德。“中通”,表谦逊,内心洁净,不装垢物。这即修行人,“学道日亏”,倒得净,装万有之义;“外直”,直心是道场,顺自然、正直之义,不伪善、伪修、不谄谀、不欺诓。外直表它的个性;“不蔓不枝”,表不攀不挂、不分别、不依赖。古人对莲藕赞美不绝,很受人们喜爱。南方人称它好比北方的人参、鹿茸。“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青藻,咀嚼菱藕。”等赞美。“藕断丝连”虽贬意,但它的韧力是根生植物不可及的。
此位善知识喋喋不休对莲藕的赞美,真把我听呆了。我想吃它对身体有益,学习它甘心奉献的精神,对修心也有帮助,真可谓一举两得。在我的感官里,世上再没有比它更佳的食物了!我不自觉地看一眼丢弃两年,未被重视的藕粉,“来!一人冲一碗!”她嘻嘻笑着说:“老师,你可真会逗哏!”引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女居士们笑的前仰后合,跑出去擦眼泪……
我的举动确实有些天真、幼稚,若不人们怎么都称老人是老小孩呢?
注:老师以物喻法,请勿当真。

(十五)演  戏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1390.png回忆少儿时代,为减轻寡母的负担,小学二年就中途辍学了。经人介绍背着补丁摞补丁的杂色书包,蹒跚地跟在好心的高大爷身后,向城外的李云飞杂技团走去……
生活虽苦但总算给家减少一张嘴。每日身上伤痕累累,师傅看我倔犟的性格,嘴角淌血,脸上青一块、紫一块,腿骨红肿,肩背渗血,咬牙苦练,他受感动了,眼里噙着泪水,爱抚地摸着我刺猬似的乱发说:“孩子啊!我们这行当是下九流啊,没人瞧得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以你的性格会有出息的,老天有眼,将来真若找到好活儿,我放你出去!”我跪在师傅面前,抱住他老人家的大腿,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外人面前嚎啕大哭,感得众师兄、师姐陪我挥泪!为报师恩,三年出徒后又义演三年。
唉!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竭尽心力的表演者,有的精彩非凡,扣人心弦,博得众人喝彩;有的却平淡无奇,索然寡味;有的尚未登台就瞑然而去。但成功的标准亦人云不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今世俗之人,白天忙忙碌碌地在生意场上打滚,晚上迷迷糊糊地在床上昏睡,中间啰啰嗦嗦地不是闲谈,就是偎在电视、麻将桌前无休止地看、玩;或在舞厅、饭店消磨时光。在我们学佛、修行人中,以苦、戒为师,珍惜时光,不空度人生者亦不多见。一天能有多少时间用于持咒、念佛、诵经?若能每日早起两个小时,晚睡一个小时,一个月就节约90个小时,累计一年节约1080小时,则等于延寿一月有余……
我曾经思考过,若将少儿时练功的精神用于修行,哪怕拿出十分之一,当生就有把握成就。那时为了练出类拔萃的真功夫,不惜洒汗流血,勤学苦练,目的是为了糊口、吃顿饱饭;而今修行是为了见佛成佛,脱生死,不轮回,度亲人、度众生……若没有珍惜时间的概念太不对了!
所以人生之戏一定要演好,量根性选择角色,锲而不舍地进入角色,不作表面的修行人。通过精进念佛,断除贪、执,远离名利,除此没有第二条路可走。那些表面的佛衣、袈裟只能遮住丑陋的皮囊,而掩盖不了龌龊的内心,到头来只能成为徒增笑料、垫场的丑角,不利己,祸及人。
一个学佛、念佛、修行人,在此舞台是表演千姿百态、哗众取宠而无真实功夫的滑稽丑角呢,还是内在实修实证,观心的本性?遇到痛苦不埋怨,遇到挫折不灰心;遣除我执,了知取舍,保持心的平静、安详、快乐,对一切众生有报恩之感;在有生之年为众生、为佛法散播出“心印”之雨,使其闪耀出璀璨的光芒,走后留给人一个美好的回憬!

(十六)“乐”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4223.png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快乐?人各有志,乐趣不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贪财的人认为财富是真正的快乐;恋欲的人认为情爱是真正的快乐;逐誉的人认为名声权势是真正的快乐;嗜酒的人认为顿顿有美酒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懒惰的人认为日出三杆而不起,在被窝里滚一天美美地睡大觉、放松筋骨为快乐;还有以赌博为乐的;以运动为乐的。我等之乐当然是修行啦!我有一怪癖,三天不见居士,闷在家里(道场)如坐针毡,苦而不乐。
修行人应视时间为珍宝是真乐,自从入佛门依纯印老人为修行的楷模,她一生极少卧眠,每夜2—3小时,夜里起床方便时,见她早已默坐。她说:“人贪睡有啥意思,和死没两样。既然父母赐给我们生命,何必死睡呢?”我的经验4—5小时足矣!佛经云“勤者不多睡,而常习醒法,弃惰谄悦戏,色欲及饰身。”“他人放逸时,贤者不放逸;他睡自己醒,如良马超劣。”佛陀告诫修行人,减少睡眠及一切无义之事,常行警醒觉悟之法。在修持中,最考验人的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对此世人最动心、最贪执,它是修行人的大障碍,对此八方面不生贪恋,不生嗔恚之心,才是修行人的本色。苏东坡有一诗:稽首天中天,白毫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只有达到高的境界,舍弃我执,视外物如泡影,才能不为八风所动。若内心五欲烦恼没有息灭,无快乐可言。世人的快乐无不是轮回的因,放下我执,才能获得永恒的真乐。切记!修行大病在一“执”字,修行之理乃“心性”二字。

(十七)佛  法
此二字人人能解:“佛说法也!”佛说何法?直指心性也!此心在何处?作何形?何谓心?何谓性?恐茫然不知者众。六祖云:“人当见自本心,识自本性;”古德曰此心性“历历孤明,孤明历历,”乃空前绝后直指此心也。纯印老人一生无言无相,亦有言有相的示此修心性之法,最后显现十大圆满以度有缘,若不依此体悟,实为无智、无缘。
心性者,难以笔墨言说所能明,它断然不在任何一个有相的事物而了然如空,但依物相为空,空则不离物相;虽空,而有历历无间无断之孤明;孤者,心性也,无任何物相与之比拟;而无相,因孤自然本明,所以不著相有。若心著于相,则不孤,则无明矣。所谓历历者,此孤明之心性本来历历,无始无终无间断,任何万事万物都不能左右、妨碍它。迷者迷此,悟者悟此,撒手便是佛,攀缘便是众生。
历历孤明者若分析亦不难,“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孤也,空也,心也;历历者,不间断,无始无终也;明者,相也,用也。修行人若能明白本来历历孤明之心,莫教著物相,著相即染污。念佛不间断,以佛号清洗心上所覆之尘垢,使其复本源;佛号莫叫间断,即得成就,不须寻别法,反之为隔害。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8977.png修行最忌杂乱,无论任何法门,视自己根性一门修下去,不疑、不变、不动、不摇,若不成就,我愿负欺诓众生、断众生慧命之罪!
古德亲证修行:“一念心歇得处,唤作菩提树;一念心不能歇得处,唤作无明树。无明无住处,无明无始终,若念念心歇不得,便上无明树,入六道四生,披毛戴角;若歇得,便是清净法身。”可见只要将世法、佛法不执,一齐歇却便是心为净土,自性弥陀,当下即佛,何等快乐。
以上是从体性而言,若从修行教法而言,佛对九法界的教育有两种:教法,证法。信解为教法,行证为证法;以说取教法,(即听闻讲说的方式获取教法,以实修的方式摄取证法)。教法证法,统摄了佛法的一切内涵。
如今佛不住世,必借助于经论,千万不可听人说。如今末法时期,妖魔鬼怪变幻形相,迷惑世人,切记“依法不依人”。违背经典的即魔说,必须依经典的教法指引,上佛的法船才牢靠,否则无航标指引,任他人掌舵,必入生死苦海,即使你拼得筋疲力竭,也永无出期。
纯印老人为我们有缘众生指明修行之路,则应不被魔扰,实修实证,令戒定慧三种证法与心相融,以之消除惑业,增长福慧。此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远离名利(定),一心念佛(慧)。”此语三岁孩子说得解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啊!
佛性虽然人人本具,却如同矿石中的黄金、未剥开的河卵玉、稻谷中的胚芽,若不经过一番冶炼、剥磨、种植,则永远不能获其成果。知理不实修,闻教而不行,如说食数宝,毫无受用。不登法船,身又背负业障顽石,焉能抵达涅槃彼岸。
教法与证法,二者不可偏废,通过诵经、阅经、读经获得正见,依佛教戒,实修实证,才不会有偏。

欲知下山路,须问过来人。

佛法妙用应无穷,执著触途滞不通。
理明溪山云月好,悟后处处可同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12:55 , Processed in 0.13106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