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131|回复: 4

[佛学百科] 佛教特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1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陀自己觉悟、并向人类宣说的四圣谛,是佛教的主要特征及不可动摇的基础。这就是:1、苦谛,一切存在(苦)。2、集谛,一切存在的原因。

3、灭谛,即涅槃;它是一切存在的灭去,苦的彻底灭绝——佛教的至高境界。4、道谛,即八圣道——灭苦的方法。

第一谛至第三谛代表着佛教的哲学,而第四谛代表了与其哲学相应的佛教道德伦理。由此构成佛法的四圣谛,是以我们的色身为依据的。

这些是不可辩驳的事实,而且都与人及其他众生息息相关。无论佛陀应世与否,此四圣谛存在于世间,佛陀把这些真理宣示给世间。

佛教以世间之苦为支点,虽然强调苦的存在,但这不等于说佛教是一悲观的宗教。恰恰相反,佛教既不是完全的悲观主义,也不是彻底的乐观主义,而是实在主义。

如果佛陀仅仅强调了苦谛,而没有提出灭苦和获得永久安乐的方法。那么,人们有正当的理由说佛陀是悲观主义者。

佛陀认识到世间痛苦的普遍性,也给人类这种普遍病态指出了一种治疗方法。根据佛教,苦的彻底灭绝就是涅槃,这是可以意念的至上快乐。

在《大英百科全书》中,词条悲观主义的作者这样写道:“悲观主义是指对人生的绝望态度,迷迷糊糊地认为痛苦和罪恶左右着人类。

事实上,早期佛教思想是一乐观主义,它可以和西方任何一个乐观主义相媲美。说佛教是悲观主义,

仅仅是为了与快乐之中不可能没有个人存在这一特殊西方哲学原则相协调。真正的佛教徒热切地期待着享受永久的喜乐。”

佛陀不期望他的信徒总是思虑生活中的病苦,从而使生活变得忧郁寡欢。作为觉悟的根本要素和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每一位佛教徒都要修习乐法。

在许多没有偏见的作家看来,佛教徒是世界上最为快乐的人。他们没有自卑心结,从而不认为自己是应该受到诅咒的罪人。

圣洁僧伽的僧人们,圆满周至地以独身梵行为生,他们也许是最为快乐的人了。

“善哉,真乐,善哉,真乐”;“我们以喜乐为住”,这些都是佛陀的出家弟子们常常喜好重复的话语。

有一天,一位天人来到佛前,问道:“梵行圣者,树林为住,日中一食,何故斯乐?”

佛陀答道:“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祥。”比丘们恒常快乐地以现前当下为住,无忧虑过去和未来。

在《相应部》中,我们发现一意义重大,以快乐为因素的缘起法门。佛陀说:“由苦至信,由信至悦,由悦至乐,由乐至寂,

由寂至喜,由喜至定,由定而生如理知见,由如理知见而生厌,由厌而生无著,由无著而得解脱,由解脱而得欲灭,即为阿罗汉。”

这一重要经文,清清楚楚地指出了怎样由苦至喜,最终达至解脱。

佛教的忍辱:理解此四圣谛无须盲目的信仰,世俗之人可以自身经历第一圣谛、第二圣谛,证得果位的圣人,可以体验后二圣谛。

佛法以此每一个人都能够亲身验证的事实为基础,而不是建立在对未知者的害怕之上。所以佛教是理智的,而且富有实用性。

佛法中,无一法非理智,无一法不可实践。佛陀修习了他所教之法,他启教了他所修习之法。

在他的教导中,他最为强调的是实修,因为一个人无法仅靠信条纯净自己,也无法仅靠信仰去获得解脱。

《法句经》第十九偈言:“虽多诵圣典,放逸而不行,如牧数他牛,自少沙门分。”

一个理性的,可行的修习体系,不可能容纳任何神秘或秘密不宣的学说。在《长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一再强调:

“我所教之真话,无显密之分。于此真话,如来不是捏紧拳头的老师,无有珍藏不说。”

在此,佛陀用了anataram和abahiram,这两个词语。如果佛陀认为“此法将不教他人”,或“仅此法将教与他人”,他也将成为那种捏紧拳头的老师。

如果佛陀这样认为:“我将教授这些人”,“或我将不教授那些人”,他就有内外之分,而佛陀却没有如此之分别。

就秘密不宣之说,佛陀于《增支部》中说:“诸比丘,三种人有不宣之秘密。何为三?妇女之秘密不宣,行者智慧之秘密不宣,错误之秘密不宣。

而圆满觉悟之佛陀所说的法、律,则光照整个世界,无秘密可言。”

事实上,佛陀没有对那些困扰人类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他在这些矛盾的问题上保持了富有个性的沉默。因为这些都与他崇高的使命风牛马不相及,对个人的解脱无关紧要。

有一次,蔓童子比丘来到佛前,急不可待地要求佛陀,当场解决一些玄学上面的问题,并以还俗相威胁。

“老师,”蔓童子比丘说,“世界是常、或非常?世界是有限、或无限?生命之流与色身是一或二?

如来般涅槃之后,是有、或非有?如来般涅槃之后,是非有、或非非有?而世尊对这些理论只字不提,搁置一边,不加任何阐述。”

佛陀告诫蔓童子比丘,不要把时间和精力,白白地浪费在这些阻碍道德提高的无稽猜测之上。

“比丘,犹如一人被毒箭所伤,他对想把毒箭取出来的医生说:我要首先弄清楚,射伤我的人是谁?我中了什么样的箭?

在没有了解这些详情之前,我将不让你把毒箭拔出来。然而,在这个人弄清楚这些事之前,他早已死了。

比丘,同样的,在这些问题被搞明白之前,那个人也会死掉。”解决了这些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并不能导致厌离、无欲、觉悟和涅槃。

另外一次,当他的弟子又询问这些问题时,佛陀引用了盲人和大象的寓言加以说明,这样使弟子们不再追问。

一只大象被牵到几个盲人面前,让他们描绘它的长相。他们摸了大象的不同部位,各自对大象作了荒谬的构想,互相争辩不休。

这样的争论,自然会以吵闹而告终。一无是处的猜测不会导致解脱,只不过是满足好奇心而已,佛陀以他独有的沉默来加以摈弃。

对人类感兴趣的道德和哲学等所有问题,佛教没有一一作出解答。佛教也不谈论不给人以启发和教育,毫无意义的猜测和理论推理。

佛教有实用和特殊目的,即灭除痛苦,以此目标为着眼点,任何于此无关紧要之事,皆被置之不理。但是,佛教鼓励热心探索生命的真正本质。

强制信仰、宗教迫害,宗教狂热,都与佛教沾不上边。必须指出的是,在2600年的和平发展过程中,没有因佛陀的名义而流过一滴血,

不曾有过强大的国王,一手挥舞着威严的宝剑,一手来传播佛法;也不曾有过以强迫或排斥的手段,来改变他人的信仰。这是佛教无与伦比的荣誉。

佛陀,是生活在地球上最早的、最伟大的传教家。佛教在世界上传播,并正以迅猛速度弘展,向所有国家和平渗入;

这主要是由于佛法本身的内在价值,和外在无可超越的完美。而不是依靠帝国主义、军国主义,以及其它任何间接拉拢信徒机构的帮助。

阿德斯黑格勒写道:“在所有伟大的世界性宗教中,佛教在其发展中没有宗教迫害、稽查和审讯。在这个方面,佛教的记录远远的高尚于基督教。

后者在发展过程中,使人们专致于物质享受,通过唤起人们对野蛮铜器时代的旧教文学产生兴趣,使之能为其嗜血信徒的习性辩护。”

路莎伯爵评论说:“在历史伟大宗教中,我更喜好佛教,特别是早期的佛教,因为它几乎没有迫害成份。”

在佛陀的名义之下,不曾有一个真诚的作家被活生生的烧死,不曾有一块清净圣地被无辜妇女的鲜血染红,不曾有过残忍烧烤外道之事。

佛教不传教神秘之法,不讲神术,不谈咒术。佛陀通过心智的修习,无疑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是他没有化显神通。

双变神通是佛陀在特殊情况下才显现,而且只有佛陀才能够示现。在此特别情况下,佛陀通过心智的力量,同时从身体的毛孔里放射出火和水。

事实上,佛教感兴趣的是理智,而非感情信仰;佛教关心的是信仰大众的道德素质,而不是其数目的多少。

富者优婆离,是耆那教主尼键陀若提子的信徒。一次,他来到佛前,听了佛陀所说之法后,心中十分愉快,当即表示希望成为一个佛教信徒。

但是,佛陀却劝告他说:“善男子,多作彻底的调查,象你这样有名望的人,应作谨慎的调查。”

佛陀如此意想不到的回答,使富者优婆离十分感动,并感到由衷的高兴,随即说道:“世尊,如果我改变为其它宗教导师的信徒,他的弟子们将会领着我绕街游行,

一路宣扬某某富翁放弃了早先信仰,改信了他们的宗教。但是,世尊却奉劝我作进一步调查,您的这些有益忠告更加使我高兴。”

他感激地重复道:“我第二次请求,皈依佛、法、僧。”虽然他是因为信仰而成为一个佛教徒,但是一贯无碍大悲,无上忍辱的佛陀,却规劝他根据自己以往的经历,继续护持他先前的宗教导师。

佛陀告诫追求真理之人,不要受外部权威口头游说的影响,他甚至更进一步,要求他的弟子们不要顺服地向高层权威低头。

佛教贯注了这种自由质问和彻底忍辱的精神。正是这种开阔的胸怀和悲悯的心肠,佛教以智慧和慈悲之光,照耀和温暖了整个世界,给在生死大海中挣扎的每一众生施予慈爱之热流。

佛陀是如此的慈悲忍辱,他没有以自己的权威对其在家弟子发号施令,没有用命令的口吻说:“你们要这样或不要那样,”而是说:“你们这样做是应当的,你们这样做是不应当的。”

佛教徒要遵守的一般戒律不是强制命令,而是他们自觉自愿遵循的律仪。佛陀对诸善男信女,乃至一切众生都施与忍唇和悲悯。
发表于 2013-9-12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2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如果 发表于 2013-9-12 08:06
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2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9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8:08 , Processed in 0.14976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