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86|回复: 2

[大德开示] 明觉(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8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穿衣时的正知——《长部.大念处经》中说:“穿着袈裟、执持衣钵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在这里也有四种正知。

一、有益正知:这里的利益,是指在托钵时所产生物质上的增长,并且应以世尊所开示的这段话来理解:

“穿着袈裟,只是为了避免寒冷与炎热,只是为了避免虻、蚊、风、烈日及蛇等爬行类之触恼,以及为了遮避羞处。”

二、适宜正知:薄的袈裟,适合热性体质的人与身体虚弱的人。对于怕冷的人而言,由两层布重迭而缝制的厚袈裟是适宜的。

与这些情况相反的袈裟则不是适宜的。穿坏了的袈裟不是适宜的,因为它需要修补与缝制,因而成为一种障碍。

同样地,丝绸、细麻等高级材料所制成的袈裟,会激起他人的偷盗心,因而会造成禅修的障碍。

如果比丘单独住在森林里,那样的袈裟可能会被偷走,或导致比丘的生命受到危害。

由邪命所得的袈裟,以及会使善法衰减、恶法增盛的袈裟,无论如何都是不适宜的。可以从上面谈到的这些,来了解适宜正知。

三、行处正知:就是坚持修行,不舍离禅修的业处。如果你正在修行安般念,那么在穿着袈裟时,你应当只专注于呼吸。

如果你正在修行四界分别观,那么在穿着袈裟时,你应当只专注于四界的特相。这样做就是具备行处正知。

四、不痴正知:在自己的名色相续流里,并没有一个‘我’在穿着袈裟,只是借着心生风界的扩散,而有穿着袈裟的动作产生。

袈裟与身体,都没有思考的能力:袈裟不会知道它正披在身体上,身体也不会想:‘我正被袈裟披着。’

仅仅是一堆法,披在另一堆法上而已,就像模型塑像,披着一块布一样。

穿着袈裟时,你应当观照五蕴。首先照见全身的色法,接着观察有分心,以便照见想要穿着袈裟的心。

那样的心包含四种名蕴,再加上全身的色法,总共是五蕴。然后,应当对袈裟修行四界分别观。

见到色聚之后就加以分析,以便照见其中的八种或九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有时再加上声音。

如此照见自己的五蕴及袈裟的色法之后,你就会了解,穿着袈裟只是一堆法披在另一堆法上而已。

精致或粗劣的袈裟,都只是一堆究竟色法而已,因此不需要因为得到精致的袈裟而欢喜,或因为得到粗劣的袈裟而沮丧。

注释中讲到一个例子:有些人用花环、香水、香、布等供品,去礼拜有眼镜蛇居住的蚁丘、树木等对象。

另外有些人,则虐待这些对象。然而,蚁丘、树木等,不会因为受到礼拜而欢喜,也不会因为被虐待而沮丧。

同样地,比丘不应因为得到好的袈裟而欢喜,或因为得到不好的袈裟而沮丧。在这里,不痴正知应当透过如此的思惟来理解。

接着,我要讨论执持钵时的四种正知:一、有益正知:持用钵时,应当透过不慌不忙地持钵所得到的利益,

以及思惟‘以此托钵我将得到食物’,来了解有益正知。持钵时应当见到获得食物之利益,如此即是生起有益正知。

二、适宜正知:身体瘦弱的人,不适合用重的钵。破损至有四、五个缝补处,难以妥善清洗的钵,也不适合用;

因为必须费很大的工夫,才能将它清洗干净。正如前面所说的理由,亮丽如珠宝一般的钵,会激起他人的贪心,因此是不恰当的。

由邪命所得的钵,以及会使善法衰减、恶法增盛的钵,无论如何都是不适宜的。应当透过如此的解释来了解适宜正知。

三、行处正知:应当了解行处正知,就是坚持专注于禅修的业处。如果你正在修行安般念,在执持钵时你应当只专注于呼吸。

如果你正在修行四界分别观,在执持钵时你应当只专注于四界的特相。若能如此修行,就可以说你以正知而行。

四、不痴正知:在自己的名色相续流里,并没有一个‘我’在拿取钵。正如前面讲过的,只是借着心生风界的扩散,所以才有拿取钵的动作产生。

在这件事情上,钵不会想,手也不会想:“钵不会知道它被手拿着,手也不会知道自己正拿着钵。”

只是一堆法拿取另一堆法而已,正如用火钳来夹取火红的器皿一样。应当透过如此的思惟,来了解拿取钵时的不痴正知。

在这里,你也必须观照五蕴。‘我要拿钵’这样的心包含四种名蕴,它会产生带动的色法。四类色法是被带动的色法。

带动与被带动的色法,加上四种名蕴总共是五蕴。然后,必须对你的钵修行四界分别观,以便照见究竟色法,这些是时节生色法。

如果能照见自己的五蕴及钵的究竟色法,你就能了知,这里所说的‘只是一堆法拿取另一堆法而已。’

再者,正如这样的情况:在一个庇护所里,有许多手足残缺的不幸受难者,他们裸露的伤口中,充满脓、血和蛆。

善心人士见到他们,送给他们绷带及罐装的药。有些受难者得到厚的绷带与象样的药罐,有些则得到薄的绷带与畸形的药罐。

他们之中没有人会由于所得到的绷带与药罐,而感到欢喜或沮丧,因为他们只是要用绷带来包扎伤口,用药罐来存放药而已。

现在,透过不痴正知,而将袈裟视为绷带、将钵视为药罐、将钵里的食物视为药的比丘,可说是具备最上等正知的人。

大家应当将袈裟视为绷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身体里,充满虫、粪、尿与其它不净物。

然后,应当将钵视为药罐、将钵里的食物视为药,无论食物好吃或不好吃,我们都不应该抱怨。

举办这样的一次禅修营是很不容易的,主办单位历尽辛劳地筹备所需,让大家能安乐无忧地在这里修行。

大家应当存着感恩的心,在佛陀的教法中精进修行,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要做一个具备最上等正知的人。

五、吃饭、喝水等时的正知——经文中说:“吃饭、喝水、咀嚼、尝味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在此也有四种正知。

一、有益正知:关于利益,在比丘思惟四种资具的文句中,谈到取用食物的八项目的如下:“取用食物不是为了玩乐,

不是为了陶醉,不是为了美貌,不是为了庄严,只是为了身体的延续与维持,为了停止饥饿之苦,为了帮助修习梵行。

应当思惟:‘如此,我将能停止饥饿的旧苦,而且不引发过饱的新苦,我将会舒适、无过与安住。’”

比丘应当背诵此文句,并且经常如理思惟。应当如此了解有益正知。

二、适宜正知:无论食物的质量与滋味如何,粗糙或精致、苦或甜等等,会造成身体不舒服的食物,就是不适宜的;

不会造成身体不舒服的食物才是适宜的。邪命所得来的食物,以及食用之后会使善法衰减、恶法增盛的食物,无论如何都是不适宜的。

由正命所得来的食物,以及食用之后不会使善法衰减、恶法增盛的食物则是适宜的。在取用食物这件事情上,应当根据上面讲过的这些解释来了解适宜正知。

三、行处正知:就是不舍离禅修的业处。如果你修行的业处是安般念,那么在吃饭、喝水等时候,你都应当尽量专注于呼吸。

如果你修行的业处是四界分别观,那么在吃饭、喝水等时候,你都必须尽量专注四界的特相。不要埋怨说持续不断地修行是不可能办到的,

而应当尽最大的努力来专注于自己的业处。有许多比丘在吃饭时证悟圣果,因为即使在吃饭时,他们也精进地修行观禅。

四、不痴正知:在自己的名色相续流里,并没有‘我’作为取用食物者。正如前面所说的,只是借着心生风界的扩散,才有以钵接受食物与伸手进入钵中的动作生起。

只是借着心生风界的扩散,食物才被捏成适当大小的食团、食团才被拿出钵外、嘴巴才张开,并没有人用钥匙或机器将嘴巴打开。

只是借着心生风界的扩散,食团才被放进口中、上排牙齿执行杵的作用、下排牙齿执行臼的作用、舌头的作用好比是手一样,将被磨碎的食物聚集在一起。

如此,口中的食团在舌尖与稀薄的唾液混合、在舌根与浓稠的唾液混合,在下排牙齿臼里,被舌头翻搅、被唾液湿润、被上排牙齿杵细细地研磨。

此食物,并没有被任何人用杓子或汤匙放进胃里,只是借着风界的作用而向前进行。

在胃里面,没有人用草席将吞进来的食物接住,只是由于风界的作用,食物才进入胃中。

没有人在胃里面用火炉生火来煮食物,只是借着火界的作用,食物才被消化。没有人用棍子或棒子将消化后的食物推出胃外,将消化后的食物排出胃的是风界。

在这里几乎每一个阶段里都谈到风界,我们必须了解这个风界存在成群的带动色法里,然后也必须照见被带动的色法。

带动与被带动的色法是色蕴,每一阶段中的心(意门心路过程),包含受、想、行、识这四种名蕴,总共是五蕴。

如果能在每一阶段中都照见五蕴,并且能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那么你的不痴正知就达到顶峰。

风界,使食物前进、从一侧移到另一侧,并且执行承受、翻转、粉碎、去除液体及排出食物的作用。

地界,也执行承受、翻转、粉碎及去除液体的作用。水界,执行湿润与保持湿度的作用。火界,使吞进来的食物成熟或消化它们。

空界,作为食物进入的通道。识界,了解正常进行过程的细节。应当根据这样的思惟,来了解不痴正知。

再者,应当透过下列十种方法思惟食物的可厌性,来了解不痴正知:一、观察获得食物的辛劳;二、观察寻求食物的辛劳;

三、观察吃食物的过程;四、观察胆汁等各种分泌物的储藏所;五、观察胃;六、观察未消化的食物;七、观察已消化的食物;

八、观察吃了食物的后果;九、观察食物以粪便的形态从肛门慢慢流泄出去;十、观察由于食物而造成的污染。

食物可厌性的详细观照法,可参见《清净道论》及其注释《究竟宝箧》。

六、净身时的正知——经文中说:“大小便利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在这里也必须修行四种正知。

一、有益正知:‘大小便利的时候’意思是:应该大小便的时候如果不大小便,那么身体会出汗、眼睛会眩晕、心无法镇定及会产生剧烈疼痛、瘘管等疾病。

相反地,如果在应当大小便的时候大小便,则这些不适、过患、痛苦与疾病就不会产生。应当如此了知大小便时的有益正知。

二、适宜正知:如果在不适当的地方大小便,则比丘触犯戒律,得到不好的名声,甚至可能危害自己的生命。

人或天神居住或经常出入的场所,以及神殿都是不适合大小便的地方。愤怒的人或天神,甚至可能会伤害在这些地方大小便者的生命。

如果比丘或比丘尼在那样的地方大小便,就违犯突吉罗罪或波逸提罪。关于这一点,我要讲述发生在北缅甸的一个故事。

有一所建在森林里的佛寺,由于有大施主供养的缘故,所以寺院里的建筑,都是用上等木材建造的。

然而,住在那里的比丘都住不久就死了,所以渐渐就没有人敢去住那所佛寺。有一天,施主请一位大长老去看那所佛寺。

大长老在佛寺的各处巡视之后,发现那佛寺里有一个问题:他看到建筑物附近有一棵大树,树下有一间厕所。

古代缅甸厕所的粪坑是不加盖的,因此那棵树下臭气冲天。大长老就告诉施主将厕所移走。

施主将厕所移到适当地方之后,那位大长老就搬到那所佛寺里去住。有一天晚上,一个树神来向大长老说:

“尊者,请长期住在这里吧!我的宫殿就在大树上。之前有许多比丘住在这里,他们在树下的厕所大小便,臭气冲到我的宫殿里来。

当其它天神来拜访我时,他们闻到臭气都皱眉摇头,使我感到非常羞愧与愤怒,所以我把那些比丘都杀了。

现在,既然尊者命令人将厕所移走,尊者就可以安心地住在这里,我不但不会杀害你,而且会守护你。”

因此在适当的地方大小便是很重要的。在适当地方大小便的人,不会招致上述那些违犯与困扰。应当借着场所的适当性来了解适宜正知。

三、行处正知:应当借着不舍离禅修业处来了解行处正知。如果你的禅修业处是安般念,那么即使在大小便的时候,你也应当专注于呼吸。

四、不痴正知:如果你已能修行观禅,那么你应当练习不痴正知。在自己的名色相续流里,并没有一个从事大小便行为的造作者,

只是借着心生风界的扩散,而有大小便的行为产生。就像一个成熟的脓疱破裂时,不需要任何意愿促使,脓血会自动地流出来。

也像水壶装满水之后,不需要任何意愿促使,水会自动地流出来。同样地,积聚在大肠与膀胱里的粪与尿,被风界的力量压出体外。

当然,如此排出来的粪与尿不是那个比丘的,也不是别人的。如果它们是那个比丘的,则那个比丘应当保留它们;但事实上不然,它们只是身体的排泄物而已。

当一个人用装水的器皿或水瓢将旧水丢弃时,被丢弃的水不是他的,也不是别人的,它只是清洁过程的一部份而已。应当借着如此思惟来了解不痴正知。

如果想在大便时也修行不痴正知,你必须先照见身体的究竟色法。身体里有业生、心生、时节生与食生这四类色法。

在这里,注释说:大小便时风界特别强盛。所以在照见身体的究竟色法之后,你应当对大肠里的风修行四界分别观,你会见到它只是成群的色聚而已。

分析色聚之后,就能见到业生、心生、时节生与食生这四类色法。其中心生色法的风界特别强盛,这些心生色法是带动的色法。

然后,应当对你的粪便修行四界分别观,你会见到只有时节生色聚存在。分析色聚之后,就能见到每一粒色聚中含有八种色法,它们是被带动的色法。

在大便时,可能有许多六门心路过程生起——你会看见颜色、听到声音,或者至少会嗅到自己粪便的臭味等。

这些心路过程包含四种名蕴,因此总共是五蕴。你必须照见五蕴,然后观照五蕴为无常、苦、无我。这就是修行不痴正知的方法。

在小便时,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来观照。如果具备这样的正知,了知你自己、粪便与尿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你就会了解注释所说的:‘如此排出来的粪与尿不是你的,也不是别人的。’在大小便时,你应当修行这样的不痴正知。

七、走路等时的正知——经文中说:“走路、站立、坐着、入睡与醒来、说话或沉默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

在这里,也具备有益、适宜、行处、不痴这四种正知。在四威仪的经文中,谈到‘行走时比丘了知:我正在行走。’这些话是指长距离的行走而言,例如行走一公里、二公里等。

正知第一组的经文‘向前进或返回的时候,比丘以正知而行’,这些话是指中距离的行走而言,例如在寺院里行走,在经行道上修习行禅等等。

现在的经文‘走路、站立、坐着、入睡与醒来、说话或沉默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这些话,是指很短距离的行走或移动而言。

应当以这里叙述的三种方式,来了解这三种行走之间的差别。注释里提到另一种解释法:三藏法师摩诃尸婆长老的见解。

长老说:一个人在经行道上行禅很久之后,停下来站着,内心思惟着:‘在经行道上行禅时存在的名色法,已经在经行道那里坏灭。’

此人就是在修行走路时的正知。根据这项解释,你必须以两种方式来观照名色法:即在行走当时与之后观照。

前面说过的‘行走时比丘了知:我正在行走。’及‘向前进或返回的时候,比丘以正知而行。’都是指在行走的当时观照名色法,如此是观照现在的名色法。

然而,关于‘走路、站立、坐着、入睡与醒来、说话或沉默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这一段经文,根据摩诃尸婆长老的解释,

在走路之后,他也必须观照刚才在走路时发生的名色法。如此是观照过去的名色法,因此现在与过去的名色法,都必须观照。

下列的情况,也都以同样方式来理解。一个人站着学习、回答问题,或者修习行禅很久之后坐下来,

他内心思惟着:‘站立时存在的名色法,就在站立时坏灭了。’此人就是在修行站立时的正知。

一个人坐着学习,或做其它事情很久之后躺下来,内心思惟着:‘坐着时存在的名色法,就在坐着时坏灭了。’此人就是在修行坐着时的正知。

一个人躺着入睡,醒来之后内心思惟着:‘睡眠时存在的名色法,就在睡眠时坏灭了。’此人就是在修行入睡与醒来时的正知。

在这里,躺卧的行为只在心沉入有分时才称为睡眠,并非只是伸展肢体躺卧着就称为睡眠。

由于睡眠时,有分心持续地生起,那时你无法观照名色法,因此摩诃尸婆长老以这种方式来解释:醒来之后,你应当观照存在于睡眠时的名色法。

行为,是指身体的造作、作用等,也就是身表或语表。‘造成行为的法’,是指产生身表或语表的现象。

或者说‘行为’是转向心的双重作用;‘由行为产生的法’,是由于转向心而生起的六门心路过程中的速行心。

由于转向心的作用,当有分心停止时,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过程,乃是持续发生、进行变化、以各种方式逐渐生起的事物。

意门心路过程或五门心路过程的速行心,是由行为所产生的法。因此《阿毗达摩论藏》的注释中说:

“由于转向心生起的缘故,因而知道两种心路过程之一的速行心,或六门中每一门心路过程的速行心,是产生行为的法或由行为产生的法。”

在入睡之后,产生行为的法或由行为产生的法,都不生起,那种状态称为睡眠。

或者,睡眠可以描述为:离心路过程心进行的状态就是睡眠。亦即在六门心路过程生起之前与之后,有分心发生的刹那都是睡眠。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除了睡眠的时间以外,其它时间发生的有分心,包括在醒觉的情况里。

说话时,能够思惟:“声音,依靠嘴唇、牙齿、舌头、上颚及协调声音之心的作用而生起。”此人便能够在说话时,保持正念与正知。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你必须观照身体的究竟色法,接着,观察你想说话时的名法,总共是五蕴。

你应当观察有分心,然后发出一个声音,例如发出‘卡’音。接着,观察想要发出‘卡’音的心,那个心包含四种名蕴,

它能产生,会散布到发声器官去的许多色聚。例如,‘卡’音是由喉咙发出来的,所以那些色聚会散布到喉咙去。

进一步分析它们时,你会见到每一粒色聚中的八种色法,尤其要注意其中的地界。在喉咙里,也有业生、心生、时节生与食生这四类色法。

由于风界的作用,想发声的心,所产生心生色的地界与喉咙里业生色的地界,互相撞击,于是产生了声音。

在说话的时候,你必须清楚地照见这些名色法。若能如此观照,就可以说,你是以不痴正知而行。

有人以一段时间,从事学习、讲解教理、诵念禅修业处的字词或澄清问题,然后平静下来,内心思惟着:‘说话时存在的名色法,就在说话时坏灭了。’

此人就是在修行说话时的正知。如此,在说话之时你必须观照名色法。说完话之后,你也必须观照刚才在说话时的名色法。

有人沉默地思考教理或自己的禅修业处一段时间之后,思惟沉默时存在的名色法,就在沉默时坏灭。

所造色的生起是说话,所造色的不生起便是沉默。他就是在修行沉默时的正知。摩诃尸婆长老所叙述以不痴为主导的观照方法,

用意就在说明《大念处经》里的念处修行法。在讲到‘正知’这一词的所有情况下,都只限于与正念相伴生起的正知而已。

事实上,在《分别诤事论》中,就是这样叙述的:“前进时保持正念与正知;返回时保持正念与正知。”

‘只限于与正念相伴生起的正知’这句话,就是借着叙述正知的作用,来强调正知与正念的重要性。

它不只是指出正念与正知相伴而生的情况而已,因为圣典上有这样的说明:“没有正念,就没有正知。”

事实上,精进的比丘会如此观照:‘存在经行道东端的名色法,就在东端坏灭;不会到西端来。

存在经行道西端的名色法,就在西端坏灭;不会到东端来。存在经行道中央的名色法,就在中央坏灭;不会到两端来。

行走时的名色法,就在行走时坏灭,不会到站立时来。站立时的名色法,就在站立时坏灭,不会到坐着时来。

坐着时的名色法,就在坐着时坏灭,不会到躺卧时来。躺卧时如此一再地思惟,心进入有分而入睡。醒来时,他立刻专注于禅修业处。

这样的比丘,就是在修行走路、站立、坐着等时候的正知。然而,在入睡的时候,业处会变得不清楚;禅修者不应让业处变得不清楚。

因此,比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经行时、在站立时、在坐着时观照之后,在躺卧时,也如此观照:

‘身体没有知觉,床也没有知觉。身体不会知道:我躺在床上。床也不会知道:身体躺在我上面。’

当他一再地思惟着:‘无知觉的身体,躺在无知觉的床上。’心就进入有分而入睡。醒来之后他立刻专注于业处,这样的比丘就是在修行睡眠时的正知。

以上解释过的这七组,是修行正知的第一个阶段。接着,佛陀在《长部.大念处经》里,开示正知的第二个阶段如下:

“诸比丘!如此,比丘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

这里的‘身’,是指色身与名身,也就是色法的群体与名法的群体,换句话说就是五蕴。

因此,你必须观照内在的五蕴、外在的五蕴,以及在一次静坐中,交替地观照内在与外在的五蕴。

接着,佛陀开示第三个阶段如下:“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在这个阶段,你必须观照因缘生灭与刹那生灭。首先,你应当照见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过去世的因。

然后,观照由于这五种因的生起,所以今世的果报五蕴生起,这是因缘生。在未来你证悟阿罗汉果时,

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因会完全灭尽。你必须观照由于这五种因完全灭尽,所以在般涅盘时五蕴完全灭尽,这是因缘灭。

观照完因缘生灭之后,应当观照五蕴与五种因的刹那生起与刹那坏灭,这就是刹那生灭。你必须观照这两种生灭。

接着,佛陀开示第四个阶段如下:“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这是指从坏灭随观智以上的那些高层观智。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只见到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的坏灭而已。

接着,佛陀继续开示说:“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任何事物。”当他的观智成熟时,圣道智与圣果智会以涅盘为目标而生起。

在证悟阿罗汉果之后,他就能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于一切五蕴。然后,佛陀为正知的修行法这一节作结论说:

“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这就是以正知,来修行身念处的方法。

在这里,正念与五取蕴,是苦谛。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苦因是集谛。苦谛与集谛这两者的完全灭尽,是灭谛。

了知苦谛与集谛完全灭尽的八圣道分,是道谛。如此精进地修行四圣谛之后,就能达到永恒的寂静——般涅盘。

这便是致力于修行四种正知的比丘,证悟阿罗汉圣果、达到解脱轮回之道的方法。——摘自帕奥禅师《正念之道》
发表于 2013-9-9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4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远离一切迷妄颠倒的邪知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8:12 , Processed in 0.11644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