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49|回复: 1

[佛学百科] 清净道论(续1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8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次,在‘三种善与十相成就’的句子中,即初、中、后为三种善,如是须知由三种善,而有十相成就。

如圣典中说三种善:“初禅的行道清净为初善,舍的随增为中善,喜悦为后善。”

十相成就:初禅的行道清净为初,这初相有几种?初相有三种:(1)心从结缚而得清净;(2)心清净故得于中奢摩他相而行道;

(3)由于行道而心得跳入初禅。像这样的心从结缚而得清净,心清净故得于中奢摩他相而行道,

由于行道而心得跳入初禅,故初禅的行道清净为初——此等为初三相,故说此为初禅的三相成就。

初禅的舍随增为中,中相有几种?中相有三:即(1)清净心舍置;(2)奢摩他行道心舍置;(3)一境性之显现心舍置。

像这样的清净心舍置,奢摩他行道心舍置,一境性之显现心舍置,是初禅的舍随增为中——此等为中三相,故说此为初禅中喜的三相成就。

初禅的喜悦为后,后相有几种?后相有四:(1)以初禅所生诸法互不驾凌义为喜悦,(2)以诸根一味(作用)义为喜悦,

(3)以适当的精进义为喜悦,(4)以数数习行义为喜悦。这是初禅的喜悦为后——此等即后四相。故说此为初禅后善的四相成就。

有人(指无畏山住者)说:“行道清净,是有资粮的近行为安止定的助因,舍随增是安止,喜悦是观察。”

而圣典中说:“心至专一而入行道清净,是舍随增与由智喜悦。”是故,行道清净是仅在安止中生起的,以中舍的作用为舍随增;

以诸法互不驾凌等成就——即以清白之智的作用成就,为‘喜悦’。详说如何?

行道清净:(1)称为五盖的烦恼群,是禅定的结缚,当在安止定生起的时候,其心从彼结缚而得清净。

(2)因清净故离于障碍,得于中奢摩他相而行道。中奢摩他相,即是平等的安止定。在安止定以前的(种姓)心,

由一相续而转变进行于如性(即安止的状态),名为中奢摩他相行道。(3)由于这样行道进行于如性,名为跳入初禅。

如是,先在以前的(种姓)心中存在的三行相成就。在于初禅生起的刹那而得显现,故知为行道清净。

舍随增:(1)如是清净了的禅心,不须再清净,不必于清净中作努力,故名清净心舍置。

(2)由于已达奢摩他的状态,不再于奢摩他行道,不于等持中作努力,故名奢摩他行道心舍置。

(3)因以奢摩他行道,已不与烦恼结合,而一境性的显现,不再于一境性的显现中作努力,故名一境性的显现心舍置。

如是,当知以中舍的作用为舍随增。其次,如是舍随增时(1)于禅心中生起了称为定慧的双运法,是互不驾凌的作用(行相)。

(2)因信、精进等五根解脱种种的烦恼,是解脱味一味的作用(行相)。(3)禅修者进行于禅——即互不驾凌与一味随顺的精进(行相)。

(4)他的禅心的修行,于灭去的刹那作用的行相,此等一切行相的成就,是在以智见杂染之过及净化之德以后,而如是喜悦、清净与洁白。

是故当知,由于诸法互不驾凌等的成就——即清白之智的作用成就为喜悦。于此修习心,由于舍而智明了,

故说智的作用为喜悦,而称为后善,即所谓:“以善舍置于心策励,于是从舍有慧,而慧根增长,

由于舍而心从种种烦恼得以解脱,于是从解脱有慧而慧根增长。因解脱故,彼等信、精进、念、定、慧成为一味(作用),于是从一味之义为修习。”。

‘证得地遍的禅’:依照数目的次第,故为初;于最初生起,故为初。因为思惟所缘,或烧尽其敌对的五盖故为禅。

以地的曼陀罗(圆轮)为一切之义,而称地遍。依于地的曼陀罗所得的相,及依于此相所得的禅定,也是地遍。

当知这里是以后者之义,为地遍的禅定。以于后者,而称‘证得地遍的初禅’。

初禅的进展:(1)行相的把握:如是证得初禅时的禅修者,应该如射头发的人及厨子一样的把握行相。

譬如为了射头发工作的善巧弓箭手射发的情形,那时对于站足与弓弧及弦矢的行相,须有把握:

‘我应这样的站,这样的拿弓弧,这样的拉弦,这样的取矢及射发。’自此以后,他便用那些同样的步骤,而成就不失败的射发。

禅修者也是这样:‘我吃这样的食物,亲近这样的人,在这样的住所,用这样的威仪,在此时内而得证此初禅。’应该把握这些饮食等的适当行相。

如是当他的初禅消失之时,则于那些成就的行相,而令到初禅再次生起。或于不甚熟练的初禅,而数数熟练,可得安止定。

又如善巧的厨师伺其主人,观察哪些是他最喜欢吃的,此后便献以那样的食物,获得主人的奖赏。

禅修者亦然,把握其曾证初禅时候的食物等的行相,屡屡成就而得安止定。所以,他如射发者及厨师的把握行相。

世尊曾这样说:“诸比丘,譬如贤慧伶俐而善巧的厨师,奉献国王或大臣以种种美味,有时酸,有时苦,有时辣、甘、涩、咸、淡等。

诸比丘,那贤慧伶俐而善巧的厨师,观察他自己的主人的行相:‘今天这样菜是合于我主人的口味,或取这样,或多拿这样,或曾赞叹这样;

又,今天我的主人欢喜酸味,或曾取酸味,或多拿酸味,或曾赞叹酸味…又曾赞叹淡味等’。诸比丘,这贤慧伶俐而善巧的厨师;

便获得他的衣服、钱物及奖赏。何以故?诸比丘,因为那贤慧伶俐而善巧的厨师,能够把握其主人的相故。

诸比丘,如是若有贤慧伶俐而善巧的比丘,于身观身住…于受观受住…于心观心住…于诸法中观法住,热心正知正念、调伏世间的贪和忧。

于诸法中观法住,则得等持其心,舍断随烦恼,把握他的相。诸比丘,彼贤慧伶俐而善巧的比丘,便得住于现法乐,得正念及正知。

何以故?诸比丘,因彼贤慧伶俐而善巧的比丘,能够把握其自心的相故。”

初禅的进展(2)障碍法的净化:由于把取于相及再于彼等行相成就者。则仅为安止定一刹那的成就,不是长久的,若能善净于定的障碍法,则得长久继续。

这便是说,不以观察欲的过失等而善镇伏于爱欲,不以身轻安而善作静止于身的粗重,不以勤界作意等而善除去昏沉睡眠,

不以奢摩他相的作意等而善除掉举恶作,对于其他定的障碍法亦不善清净,比丘若这样的入定,则如蜂入不净之窝,

亦如国王入不净的花园一般,他很快就会出定,也会退失其禅定。如果善净定的障碍诸法而入定,则如蜂入善净的窝,

亦如国王入善净的花园一般,他可以终日安住于禅定中了。所以古人说:“当以远离喜悦的心,除去欲中之欲,除去嗔恚掉举睡眠和第五之疑;犹如国王行净园,而乐在初禅之中。”

初禅的进展(3)似相的增大:所以欲求熟练安止定的人,必须清净诸障碍法而入禅定,必须以广大心修习及增大既得的似相。

似相的增大有二地:近行地及安止地。即已达近行定的亦得增大似相,或已达安止定的,于此二处的一处中必须增大。

所以说:他必须增大既得的似相。其增大的方法如次:禅修者增大其似相,不要像陶工作钵、做饼子、煮饭、蔓萝及湿布污点的增大;

当如农夫的耕田,先用犁划一界限,然后在其所划的范围内耕之,或者如比丘的结成戒坛,先观察各种界标,然后结成界。

如是,对于他的已得之相,应该用意(心识),次第区划为一指、二指、三指、四指的量,然后依照其区划而增大。

不应于没有区划的增大。自此以后则以划定一张手、一肘、一庭院、一屋、一寺的界限及一村、一城、一县、一国土、一海的界限而增大,

或者划定轮围山乃至更大的界限而增大。譬如天鹅的幼雏,生成两翼之后,便少许少许向上作练习飞行,次第以至飞近于日月,

如是比丘亦依于上述的方法区划其相,增大至轮围山的境界,或者更加的增大。当他的似相增大的地方,其地的高低、河流的难度、山岳的崎岖,

犹如百钉所钉的牛皮一样。所以初学者于增大之相而得证初禅后,应该常常入定,不可常常观察;如果常常观察,则禅支成为粗而弱。

如果他的禅支像这样的粗弱,则无向上努力的机缘;假使他于初禅尚未精练,即求努力于多多观察,这样连初禅都要退失,那里还能够证得二禅呢?

故世尊说:“诸比丘,譬如山中的牛,愚昧而不知适当之处,无有善巧而登崎岖的山,且这样想道:‘我去以前未曾去过的地方,吃未曾吃过的草,饮未曾饮过的水,是比较好的’。

它未曾站稳前足,便举起后足,于是它永远也不会到达那以前未曾到过的地方,吃未曾吃过的草及饮未曾饮过的水了。

甚至它曾经这样思念过:‘我去以前未曾去过的地方较好…乃至饮水’,其实连这个地方亦难安全的传来。何以故?因为那山中的牛,

愚昧而不知适当之处,无有善巧而登崎岖的山故。诸比丘,若有如是比丘,愚昧而不知适当之处,无有善巧,离诸欲…初禅具足住。

但他对于其相不再再习行,不多多修习,未能站稳脚跟,他便这样想:‘我于寻伺止息…第二禅具足住比较好’,他实不能寻伺止息,二禅具足住。

他亦已经思念过的:‘我离诸欲…初禅具足住较好’,其实他连离诸欲…而初禅具足住也不可能了。

诸比丘,这叫做比丘两者俱失,两者都退。譬如那山中的牛,愚昧而不知适当之处,无有善巧而登崎岖的山一样。”

初禅的进展(4)五自在:所以他应该于同样的初禅中,用五种行相,自在地修行。即五种自在:转向自在、入定自在、在定自在、出定自在、审察自在。

遂其所欲的地方,遂其所欲的时间,遂其所欲好长的时间中,转向于初禅,即无迟滞的转向,为转向自在,

遂其所欲的地方…入初禅定,即无迟滞的入定,为入定自在,余者当可类推。五自在之义解说如次:

从初禅出定,最初转向于寻者,先断了有分而生起转向以后,于同样的寻所缘而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

此后,生起二个有分心。再于伺所缘而生起转向心,又如上述的方法而起速行心。如是能够于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的五禅支中,

连续遣送其心,便是他的转向心成就。这种转向自在到达了顶点时,从世尊的双重神变中可得见到。

又于舍利弗等其他的人,作这样的神变时亦得见到。比以上的转向自在更迅速的心,是没有的。

其次,如大目犍连尊者降伏难陀,降伏优波难陀龙王一样,迅速入禅定,名为入定自在。

能够于一弹指或十弹指的时间,住在禅定中,名为住定自在。能以同样的速度迅速出定,名为出定自在。

为表示‘住定自在’及‘出定自在’这两种禅定自在,佛护长老的故事是很适合的。

佛护尊者戒腊八岁时,是来看护铁罗跋脱拉寺的摩诃罗哈纳瞿多长老的三万具有神通人中的一个。

一只金翅鸟王想道:‘等看护摩诃罗哈纳瞿多长老的龙王出来,供粥给他的时候,我当捕捉龙王来吃。’

所以,金翅鸟王一看到龙王之时,即刻自空中跳下。当时,佛护尊者即刻化作一座大山,取龙王之臂潜入山中。

金翅鸟王,仅一击于大山而去。所以,摩诃罗哈纳瞿多长老说:“诸位,如果佛护尊者不在这里,我们未免要被人轻蔑了。”

审察自在,同于转向自在所说。即在那里的转向心以后,而轻易审察五禅支的诸速行心。

2.第二禅:于此等五自在中曾修行自在,并自熟练的初禅出定,觉得此定是近于敌对的五盖,因寻与伺粗,故禅支弱,见此过失已,

于第二禅寂静作意,取消了对于初禅的希求,为证入第二禅,当作正念行。从初禅出定之时,因他的念与正知的审察禅支,

寻与伺粗起,喜、乐、心一境性更加细微,寂静现起。此时,为了舍断他的粗禅支,而获得细微的寂静禅支,

他于同一的地遍似相之下,数数作意‘地、地’,当他想:“现在要生起第二禅了。”便断了有分心,即于那同样的地遍相为所缘,

生起了意门的转向心。自此以后,即对同样的所缘速行了四个或五个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中的最后一个,便是色界的第二禅定心,其余心如已述的欲界心。

以上这样的修行者:“寻、伺止息故,内净心专一故,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他如是舍离寻、伺二禅支,

具备喜、乐、心一境性三种禅支,三种善及十相成就,证得了地遍的第二禅定。 这里的‘寻伺止息故’,是寻与伺二种的止息和超越之故,

即在第二禅的刹那不现前的意思。虽然一切初禅法,在第二禅中已不存在,即是说初禅中的触等和这里是不同的。

但为了说明由于超越了粗支,而从初禅得证其他的二禅等,所以说,寻伺止息故。

内:这里是自己之内的意思。但《分别论》中仅此一说:“内的,个人的。”故自己之内义,即于自己而生,于自己相续发生的意义。

净——为净信。与净相应的禅为净禅,犹如有青色的衣叫青衣。或以二禅具备此净,因为止息了寻伺的动摇而心得于净,故名为净。

若依第二义的分别,当知此句应作‘净的心’这样连结,若依前义的分别,则‘心’应与‘专一’连结。

那里的‘内心专一’意义解释:一与上升为‘专一’,不为寻、伺的上升,故最上最胜为‘专一’之义。

最胜是说,在世间为唯一的意思。或说离了寻、伺,独一无伴亦可。或能引起诸相应法为‘上升’,这是现起义。

最胜之义的一,与上升的‘专一’是三摩地(定)的同义语。如此专一的修习与增长,故名第二禅为专一。

这专一是心的专一,不是有情和生命的专一,所以说‘心专一’。

在初禅岂不是也有此‘信’和‘专一’而名为定,为什么仅在第二禅而称为‘净心专一’呢?

答道:因为初禅为寻伺所扰乱,犹如给波浪所动乱的水,不是很净的,所以初禅虽也有信,但不名为‘净’。

因不很净,则三摩地亦不甚明了,所以亦不名为专一。而在二禅中,已无寻伺的障碍而得强信生起的机会。

得与强信 作伴,则三摩地亦得明了,故知仅于第二禅作这样说。在《分别论》中亦只这样说:“净即信、信仰、信赖、净信,心专一即心的住立…正定。”

依照《分别论》的说法与此义是不会矛盾的,实与别处相符的。

‘无寻无伺’:依修习而舍断故,或于此二禅中没有了寻,或二禅的寻已经没有了为‘无寻’。亦可以同样的方法说‘无伺’。

《分别论》中这样说:“此寻与此伺的寂止、静止、止息、息没、湮没、熄灭、破灭、干枯、干灭与终息,故称为‘无寻无伺’。”

那么,在前面一句‘寻伺的止息’便已成就此义,为什么再说‘无寻无伺’呢?答道:虽在那里已成无寻无伺义,然这里与寻伺的止息是不同的。

上面不是已经说过:“为了说明超越粗支之故,而自初禅得证其他的二禅等,所以说寻伺止息故”,而且这是由于寻伺的止息而净,

不是止息烦恼的染污而净,因寻伺的止息而得专一,不是像近行定的舍断五盖而起,亦不如初禅的诸支现前之故,这是说明净与专一之因的话。

因为那寻伺的止息而得第二禅无寻无伺,不是像第三和第四禅,也不如眼识等,亦非本无寻伺之故,

是仅对寻伺止息的说明,不是寻伺已经没有的说明,仅对寻伺之无的说明,故有其次的‘无寻无伺’之语。是故已说前句又说后句。

定生:即从初禅,或从与第二禅相应的定而生的意思。虽然在初禅也是从相应定而生,但只有此第二禅定,值得说为定生。

因不为寻、伺所动乱,极安定与甚净,所以只为此第二禅定的赞叹,而说为定生。

喜、乐:已如初禅所说。第二:依照数目的次第为第二,在于第二生起故为第二。于此第二禅入定亦为第二。

其次说‘二支舍离,三支具备’。当知寻与伺的舍断为二支舍离。在初禅近行的刹那舍断诸盖,不是这里的寻伺舍断。

在安止的刹那,即离彼等寻伺而此二禅生起,所以彼等称为二禅的舍断支。‘喜、乐、心一境性’这三者的生起,名为三支具备。

故于《分别论》中说:“第二禅是净、喜、乐、心一境性”,这是为表示附随于禅的诸支而说。

除开净支之外,其余三支,都是依于通达禅思之相的。所以说:“在那时候是怎样的三支禅?即喜、乐、心一境性”是。其余的如初禅所说。

3.第三禅:如是证得第二禅时,已于如前所述的五行相中而习行五自在,从熟练的第二禅出定,学得此定依然是近于敌对的寻与伺,

仍有喜心的激动,故称他的喜禅支为粗,因为喜粗,故禅支亦弱,见此二禅的过失已,于第三禅寂静作意,

取消了对第二禅的希求,为了证得第三禅,为修禅定之行。当自第二禅出定时,因他的念与正知的审察禅支而喜粗起,乐与一境性寂静现起。

此时,为了舍断粗禅支及为获得寂静禅支,他于同一的似相‘地、地’的数数作意,当他想:“现在要生起第三禅了。”

便断了有分心,即于那同样的地遍相作为所缘,生起了意门的转向心。自此以后,即于同样的所缘速行了四个或五个速行心。

在那些速行心中的最后一个是色界的第三禅心,余者已如前说为欲界心。

以上的修行者:“与由离喜故,而住于舍、念与正知及乐以身受——诸圣者说:‘成就舍念乐住’——为第三禅具足住。”

如是他一支舍离,二支具足,有三种善,十相成就,证得地遍的第三禅定。

‘由离喜故’:犹如上述以厌恶于喜或超越于喜名为离,其间的一个‘与’字,乃连结的意思。

一、可以连结于‘止息’之句;二、或可连结于‘寻伺的止息’之句。这里离喜若与‘止息’连结,则当作如是解释:

‘离喜之故而更止息于喜故’,依此种解释,离是厌离之义。是故当知喜的厌离之故,便是止息之故的意思。

如果连结于‘寻伺的止息’,则当作‘喜的舍离之故,更加寻伺的止息之故’的解释。依这样解释,舍离即超越义。故知这是喜的超越与寻伺的止息之义。

实际上,此等寻伺于第二禅中便已止息,这里仅说明第三禅的方便之道,及为了赞叹而已。当说寻伺止息之故的时候,即得认清:

“寻伺的止息,实在是此禅定的方便之道。譬如在第三圣道(阿那含),本不是舍断的然亦说‘舍断身见等五下分结故’,

当知如是而说舍断是赞叹的,是为了对努力证得第三圣道者的鼓励;如是此第三禅虽非止息的,但为赞叹亦说是寻伺的止息。

这便是说‘喜的超越故与寻伺的止息故’之义。

住于舍:见其生起故为舍。即平等而见,不偏见是见义。由于他具备清明充分和坚强的舍故名具有第三禅者为住于舍。

舍有十种:即六支舍、梵住舍、觉支舍、精进舍、行舍、受舍、观舍、中舍、禅舍、遍净舍。

(1)“兹有漏尽比丘,眼见颜色无喜、亦无忧,住于舍、念、正知,如是说则为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门中,

六种善恶所缘现前之时,漏尽者的遍净本性,舍离此等行相为舍,是名‘六支舍’。”

(2)“与舍俱的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说,则为对于诸有情的中舍正行相为舍,是名‘梵住舍’。

(3)“以远离修习舍觉支”,如是说,则为对俱生法的中立行相为舍,是名‘觉支舍’。

(4)“时时于舍相作意”,如是说,则为称不过急、不过缓的精进为舍,是名‘精进舍’。

(5)‘有几多行舍于定生起?有几多行舍于观生起?有八行舍于定生起,有十行舍于观生起。’

如是说,则称对诸盖等的考虑、沉思、安静而中立为舍,是名‘行舍’。

(6)‘在与舍俱的欲界善心生起之时’,如是说,则称不苦不乐为舍,是名‘受舍’。

(7)‘舍其现存的与已成的而他获得舍’,如是说,则称关于考察的中立为舍,是名‘观舍’。

(8)‘或者无论于欲等中’,如是说,则称对诸俱生法的平等效力为舍,是名‘中舍’。

(9)‘住于舍’,如是说,则称对最上乐亦不生偏向为舍,是名‘禅舍’。

(10)‘由于舍而念遍净为第四禅。’如是说,则称遍净一切障碍亦不从事于止息障碍为舍,是名‘遍净舍’。
发表于 2013-8-30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的譬喻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22:20 , Processed in 0.12953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