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17|回复: 2

[佛学百科] 原始经典的形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8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部派佛教与原始佛教相异之处,在于部派除继承原始佛教的‘法’与‘律’之外,又另外阐述‘对法’(阿毗达磨),而具备了律、经、论三藏。


自佛世时至佛灭后百余年间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或初期佛教,当中也有人将释尊及其弟子们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


因为这个时期,存在着释迦牟尼佛真实的佛法,而这真实的佛法,成为后世整个佛教的根本。


又因为在观念上,释尊的教法也是后来各部派佛教,与传布于中、韩、日的大乘佛教之根源,由此就可了解它为何称为根本佛教的原因了。


总之,释尊所说的‘法与律’成为佛教的根本。佛入灭那年的三个月雨季期间,在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召开了佛典编辑会议(结集)。


佛弟子中最优秀的五百位阿罗汉比丘聚集在一起,汇集了他们分别受佛陀所教导的‘法’与‘律’。这是第一次佛教结集,也称为王舍城结集。


释尊晚年,舍利弗与目犍连两大弟子在释尊入灭前一年相继去世,佛陀带领五百位比丘自摩揭陀国的王舍城,朝着出生的故乡继续最后的弘法之旅。


当时众多弟子中,最为资深的大迦叶长老,留意到释尊将要入灭,于是也带领五百位比丘追随在释尊队伍后面,而来到拘尸那揭罗附近的波婆城。


那时,有位邪命外道从拘尸那揭罗方向前来,大迦叶便探询他,是否知道释尊的近况。


这位外道答道:“沙门乔答摩已于一周前入灭了,我手上带回的这朵曼陀罗华,就是供养其遗体当中的一枝。”


听到这消息后,比丘们都非常震惊,并且骚动不安。其中,已经开悟的人因了知诸行无常的真理,知道无法改变事实而能忍住悲痛;


但是尚未觉悟的凡夫比丘们,却如丧考妣,寝食难安,悲叹不已。当中有位年老的僧人看到这样的情形,就对他们说:


“你们何必如此悲伤呢?大沙门过去对我们事事严格管束,说这样可以、那样不行,现在我们终于脱离大沙门的束缚,从此可以随性地为所欲为了,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大迦叶听到这些话,心想如果这种非法非律的言行横流于僧团之内,则真实的‘法’与‘律’终将丧失,佛教必定灭亡。


因此,大迦叶决心无论如何要确立纯正的‘法’与‘律’。而后,由大迦叶为释尊的遗体举行火葬。


当葬礼结束,迦叶就立刻召集数千名比丘并提案,为了使纯正的佛法存续,必须结集释尊所说的‘法’与‘律’。


为此,推选通晓‘法’与‘律’的五百位阿罗汉,且预定三个月后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举行结集。在获得与会大众的同意后,便着手筹备相关事宜。


这次会议是由首座长老摩诃迦叶担任主席,佛所说的法(经典),由堪称多闻第一的阿难为代表,在大众面前诵出。


阿难在释尊后半生的二十五年间,因担任佛陀侍者,而听闻这段期间内的所有教说,又从佛或其他弟子们的口中,


得知佛陀前半生的说法,所以听闻过全部的教法,并将所听闻的都铭记在心。与会大众对阿难诵出的所有内容,全体一致赞同通过,


从此便汇集了佛陀的一代说法。另外,作为出家僧团规范的律,则由最通晓律、持律第一的优婆离代表诵出,也获得与会大众的赞同而得以结集。


虽然关于第一次结集有种种的传说,但古老而可信的有《巴利律》、化地部《五分律》、法藏部《四分律》等律典所记载的结集说,皆谈到结集一事。


但后世的文献中,有说第一结集时已汇集了经、律、论三藏,更有记载连大乘经典也已经汇集。


然而当时论藏还不存在,且经(法)与律也尚未收集整理成经藏与律藏,只不过是收集了‘法’与‘律’的资料而已。


至于佛灭五百年后才成立的大乘佛教经典,在当时根本不存在,那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佛陀一代时教的‘法’与‘律’,就此全部已诵出、编集了,但据说该项结集并非文字的记录,而是保存在各人的记忆中。


此后至少三、四百年间,都还是口耳相传着,至于以文字书写成经典,则是西元前一世纪左右的事情了。


释尊当时的印度,似乎已有文字存在,但当时文字只使用于商贾买卖、货币与公文等而已,并未将宗教与哲学的文献写成文字。


尤其是正统婆罗门教的《吠陀》圣典等,先于释尊至少五百年以前就已存在,却全部都依记忆、口诵传承到近代。


因他们认为记忆是最确实的,不至于像书写的典籍可能毁于水火,乃至于会被下层民众看到或受到污损等。在印度各宗教中,佛教最先发起书写经典的风气。


依南传佛教的说法,在西元前一世纪,斯里兰卡国王瓦达伽摩尼在位时,比丘之间出现异端,由于担心会失去正法,


为了使纯正的佛法存续,因而将截至当时为止,口诵传承下来的三藏圣典与注释书等,以僧伽罗(斯里兰卡)文书写记录下来。


西元一世纪最早成立的大乘经典《小品般若经》中,强调书写经典的功德。后来的《大品般若经》、《金刚般若经》、《法华经》等也传承了这个说法,因此可知在西元一至二世纪时,已有大乘经典的书写。


而说一切有部中流传着,西元二世纪迦腻色迦王时代,在迦湿弥罗结集了三藏与注释书,而且将《大毗婆沙论》等刻写在铜板上,并保存于王宫。


由此可见,在此之前,印度本土的北方佛教,就已经存在著书写经典的风气了。关于这些圣典是如何整理组织的,


以及在何处传承、受持等问题,历史上并无留下任何记载,因为无法确知从佛世到佛灭后,佛教流传的地域范围。


只能从阿含经与律藏所提的佛说法与制戒(制定戒条)的地点,约略推想出释尊游历的地区,大抵就是恒河中游的摩揭陀国等范围。


但在佛弟子当中,有来自印度半岛西部的摩诃迦旃延,他修行后即归国而在该区推广佛教,另外还有富楼那,也致力于西部海岸地区民众的教化,


这些地方比释尊游行的地区更西部,是从纳巴达河流域扩及印度西海岸的德干一带。根据佛灭百年后,


在王舍城北方的毗舍离城举行第二次结集的记事中,耶舍反对毗舍离城的比丘们受持违反律制的‘十事非法’,于是回到西部故乡招集同道,企图纠正非法。


耶舍巡回招募数百名同道的地方,是比恒河支流阎牟那河还偏西南方的西印度一带,由此可知那里曾是佛教的一大中心。


关于佛灭百年后,于毗舍离城举行第二次结集的记载,在《巴利律》、《五分律》、《四分律》等律典中,


都是接续在第一次结集之后而记述下来的,如此便足以肯定其确实为史实。在此次结集中,由于出身毗舍离城跋只族的革新派青年比丘们,


主张与戒律有关的十事是正确的,但相对地印度中西部的保守派长老们,却判定那十事全都是违反传统的‘非法’,


僧团的根本,因而分裂为革新派的大众部与保守派的上座部两大派。根本分裂后,由于阿育王对佛教的保护奖励政策,使佛教扩大传扬到印度内外各地。


之后,这根本两大部又各自再分裂,到佛灭三百年以后,便形成所谓十八部或二十部的部派佛教。


因为各部派都以其布教地区的民众日常用语来宣说经典,所以佛教圣典便转而以印度中、西、北、南、东部等印度雅利安各地的俗语来流传。


再者,依据南方上座部所传,佛灭后二百多年的阿育王时代,在首都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据说阿育王后来派遣僧伽到印度国内外九个地区传教,


因而扩大佛教教团的幅员,即西北自巴基斯坦延伸到阿富汗,甚至更远及希腊;北至喜马拉雅山地,西自印度河下游往西海岸一带发展,


南从印度半岛南部到斯里兰卡,东则远达缅甸地区。也就是说,由于阿育王推广‘法’,使得原本仅流传于印度一部分地区的佛教,


得以广为弘传到当时的全世界,并且在印度产生支派,而成为十八部或二十部。如此一来,在佛灭后,经历一百年或二百余年,


佛教圣典阿含经与律藏等,逐渐整理成接近今日所见的型态。佛教虽然在后来分裂为许多部派,但从现存各部派经、律的组织结构,


基本上呈现一致、类似的情形看来,显然在部派分裂之前,各部派教典就已经作了基础上的整理。


因此,各部派的经、律只是在细部上有所差异而已。或许那是由于部派间的分歧,或圣典转译成各地语言等因素所造成的吧!


而佛教哲学的论书(阿毗达磨),也在这时逐渐成立,因此在佛灭三百年前后,各部派都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律、经、论三藏圣典。


总之,原始佛教经典的原型,大概是于部派分裂以前,经过一百或二百年的时间,才渐次成立的。——作者:水野弘元

发表于 2013-6-19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9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22:35 , Processed in 0.16559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