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13|回复: 2

[大德开示] 五种动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4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得在2010年6月,当时在缅甸的帕奥禅林,举行整个禅林住众的大会。维嘎答旺西亚多,他是帕奥西亚多读书时的同学,


维嘎答旺西亚多在大会上作了一些开示。在开示中,他提到五种动物:第一种动物是螃蟹;第二种动物是公牛;第三种动物是变色龙;


第四种动物是一种爬树的蜥蜴;第五种动物是乌龟。这五种动物可以比喻成五类人。


第一类人像螃蟹。螃蟹走路是怎么样的?它不是直走的,是横行的。有这么一类人,攻击性很强,经常到处去挑事,唯恐天下不乱。


把这种人比喻成螃蟹,他们是害群之马。如果一个团体里面有了这一类人,那就很难平静。


第二种人像公牛。一般来说,公牛好像是很温顺的一种动物,是不是?但是不好惹, 一惹到它,它会跟你拼个死活,公牛的脾气大家都知道。


有一类人他是不好惹的,平时很守本分,一旦受到刺激, 一旦受到他人的攻击,或者说他认为他受到攻击,他会很愤怒,非把他人置之于死地。这种人也是对大众不利的。


第三种人像变色龙。变色龙是怎么样的呢?变色龙在树叶里就会变成树叶的颜色,在树干上就变成树干的颜色,爬到地上它又变成地的颜色,它会随着不同的环境而变成不同的颜色。


而有一类人也是这样:很会逢迎,很会拍马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挑拨离间,善于钻营。在社会上,他很吃香,很混得开,这是第三类人。


第四类人像蜥蜴。有一种爬树的蜥蜴,它只会点头,对什么东西都只会点头,不会摇头。


有一类人也是这样,不管你说什么,他只是点头:好、好、好,好好。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意见,或者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主见,像墙头草一样,风往哪边吹他就往哪边倒。


第五类人像乌龟。乌龟是怎么样?你稍微碰它一下它就缩,或者它看到有人来,它就把头、脚、尾巴全部都缩进壳里。


有一类人也是这样:胆小怕事,做老好人,什么东西都不碰,什么东西都不闻不问,唯恐会伤害到自己,明哲保身。


他们对大众的事情很冷漠,没有奉献精神,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很会保护自己,而不是立足于大众、立足于团体、立足于社会去考虑。


这样的人对于大众来说,并没有什么帮助,没有什么利益。这五种人可以说都不利于大众,不利于团体。


我们需要的是那种能进能退,拿得起放的下的人。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人:该承担的承担,该担当的担当;


该服务时服务,该禅修时禅修,该学习时学习。做什么就投入地去做,做完了就不要再去牵挂。


他敬业乐群,在一个团体里面,他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责任、职责完成得很好。同时他也能进能退。


进,他可以与大众相处得很好;退,他也可以过独处的生活。在做事时投入地去做,但事情做完了,或者该去禅修了,他就可以暂时地把它放下。


我们如何来平衡服务与禅修的关系呢?可以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分主次;另外一种是按时间段来分。


分主次的就是:如果你是以禅修为主、以服务为次的话,那你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特别是做一类不用过多地伤脑筋、过多地烦心的服务,那就可以分清主次。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贤友们来这里都是为了禅修,当然也有一部分贤友来这边是为了奉献、为了服务的。如何分清主次呢?


如果是以禅修为主,我们在服务的时候就要定时,不要一天忙到晚,忙到自己起烦恼,然后连禅修的时间也忘了,


最后烦恼一来,就很不高心地离开了,连禅修的机会都丢掉了,这就很不应该。


例如说可以定在傍晚六点到七点半这段期间服务,或者说上午服务,其他时间则投入禅修。这是有主次地做服务。


还有另外一种是按时间段。在帕奥禅林,或者在其他的一些禅修道场,是这样做的。这些禅修的禅林都是以禅修为主,但是只要轮值到,那些尊者们都会很积极很认真地去做。


以帕奥禅林为例,大家分为很多不同的小组。例如管图书馆的馆员,他只是在两个时间段开馆,其馀时间都闭馆。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第一种:分主次。


还有另外一种是按时间段。例如在办公室,那他必须经常在那里。因为办公室一天到晚都可能有人来报到,一天到晚都可能有人要离开。


而且帕奥毕竟是上千人的大禅林,一天到晚都可能有施主来供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还必须把那些供养的物品,比如笔记本、袈裟等等放好。


所以你去帕奥禅林的僧团办公室,你会发现那里总有人在值班。不过,他们也不是常年累月地值班。


他们分组,轮到谁,谁就在那里做服务,没有轮到的就投入禅修。这就是分时间段的。


我们作为禅修者来说也可以这样。如果自己的工作不是非常繁重,我们就按主次,以禅修为主,在禅修之馀去做一些服务的事情。


如果说有一些工作是比较繁重的,我们就采取轮班制或者轮值,轮一个月,或者说按照时间段来轮值。那么,我们从整个时间段来看,还是以禅修为主。


另外,作为修行人,我们必须要懂得培植福报。因为在佛陀的教法期间,任何的弟子想要证得圣道圣果,


他必须要同时具备两方面的条件,或者说两方面的资粮:第一方面是明的资粮,就是智慧资粮,明的种子;


另一类是行的种子,就是福德的资粮。只有同时具足福德和智慧的资粮,他才有可能证悟。


假如一个人只是积累了智慧的资粮,但是却没有福德的资粮的话,那么他就像佛陀在世时的洛萨咖·帝思尊者(Losaka Tissa)一样。


他很惨,一辈子都吃不饱。他很小就到处流浪,后来沙利子尊者见他可怜,让他出家为沙马内拉。但他还是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乃至到他在般涅槃那天,他跟着沙利子尊者去托钵,竟没有人看到他们,连沙利子尊者都没有托到食物。


于是,沙利子尊者让洛萨咖尊者先回寺院等他,他自己去托钵。托到食物后,他让人把食物带回寺院给洛萨咖尊者。


但那个人居然自己把所有的食物都吃了,洛萨咖尊者还是什么都没有吃到。当沙利子尊者发现时,已经是下午了,比库不能在下午吃普通的食物。


于是沙利子尊者前往王宫,得到了一碗四蜜药(蜂蜜、油、酥和糖)。他回到寺院,让洛萨咖尊者从他端着的钵中取食,否则食物又会消失。


那是洛萨咖尊者一辈子唯一吃到的一顿比较像样的食物,那天傍晚他就般涅槃了。这就是因为他的福德太差!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佛陀在世时的未生怨王,他虽然拥有只是听闻佛陀说法就能证悟的智慧,但是由于他的福德不够,他先亲近了恶友,


把自己的父亲杀了,所以虽然他生逢佛世,但是他却没有办法证入圣道圣果,现在还在地狱里面受苦。


这就是如果有智慧,但没有福德因缘,是不行的;但如果只是培福而不禅修,同样也不行。


如果你的福报很好,但是你没有积累禅修的资粮,即使你的福报好到你遇到佛陀的教法,但你也没办法证悟。


例如巴谢那地王,虽然他是高沙喇国的国王,他也有机会经常去亲近佛陀、听佛陀说法,但是他在那一世却没有证得任何圣道圣果。


所以智慧和福德我们都需要,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尾班车的时代,我们更需积累这两方面的资粮。


我们把禅修当成是培养智慧资粮的主因或者助缘,把服务当成是培养福德的主因。这样,我们就可以既积累智慧的资粮又可以积累福德的资粮。


如果我们不断地积累这两方面的资粮,并且把这两方面的资粮发愿成为我们证悟涅槃的助缘,那由于有了福德的资粮,


我们就可以有机会获得听闻佛法的因缘,我们就有机会获得想要出家就能出家这等等的因缘;


而因为我们有禅修,我们积累了智慧的资粮,我们出家或者禅修的时候,禅修就可以进步得很快,甚至可以证入圣道圣果。


我们再看周围的人。你说我们法乐禅修园,能够来到这里的人多,还是不能来这里的人多?不能来的人更多。


为什么?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人可能是因为还要工作,还要养家,或者说由于家庭的原因,比如自己的同伴、配偶不允许,


或者还要照顾小孩、赡养年迈的父母,所以没办法来。为什么呢?这就是福德的因缘还没有具足。


然后来到这边,我们很精进地禅修,或者说我们很想投入地禅修,可是一旦禅修,就好像这里要病那里要病,或者说我们刚想禅修,


结果家里来电话要我们回去,这些还是因为福德的资粮不够,导致我们即使来到了,依旧无法很投入地禅修。因此我们还是需要积累福德的资粮。


对于智慧的资粮来说,也是同样。特别是如果我们能够有机会修维巴沙那,这是很好的,这是让我们的巴拉密成熟的资粮。


这两方面都不能缺,我们既需要禅修,也需要积累福德。特别是如果想要成就大的福德,对三宝,对僧团积累的福德,是比其他任何福德都更大的。


为什么呢?我们从功德田,也就是福田、福德田的角度来看:如果是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地方、一个团体,它里面的人全部都持戒,都在精进地禅修,


那我们可以说这个地方确实是功德田;如果一个地方的人没有持戒,哪怕是出家人,那么你供养他们,为他们服务,也许福报只是一般;


如果只是一群没有德行,连五戒都没持好的普通人,那我们服务、布施、奉献等等,所能获得的功德就很小。


就好像优良的种子,如果是洒在肥沃的田地里,我们不用怎么去耕作,它都会长得很好;


如果把它洒在贫瘠的土地上,那它能够长出来就算很不错了;如果洒在沙漠里,再好的种子都可能会干死。


所以大家都要懂得积累福报,但积累福报时也不要忘了禅修,毕竟我们不能够只靠福德而解脱。


但如果只是禅修而没有积累福德的话,以后你在禅修的时候,就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因为福德不够。


另外,我们以前讲过,想要培植福德,我们不应该造福障;如果我们要禅修,我们也不要造法障。


福障是指当别人想要去服务的时候,别人想要做奉献的时候,我们不要障碍他们、不要阻挠他们,我们要随喜他们、鼓励他们,而不应该泼冷水。


如果我们去泼那些想要积累福报、要做福德的人的冷水,我们无形中给自己造成了福障,它能够障我们的福报成熟。


即使我们有很大的福德,我们会发现到,这些福报来的时候困难重重。很好的东西,即将到手的东西,都会消失,昙花一现,只是让你看看而已,过过瘾而已。


而造法障就是,比如说有的人想要来禅修,你就在那边泼冷水:那是小乘,那是自了汉,或者说我们要普渡众生,


或者说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修行成功了,不能够再修戒定慧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好像有的人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证得禅那了,或者说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证果了,持这种论调的人其实是给自己给他人造法障。


他自己障碍他人的禅修,但也给自己平添障碍。这种邪见,可以使他自己,即使有幸投生为人,即使有幸听闻到正法,他都不能生信。


因为他自己以前所造的法障,障住他自己。所以我们在佛教当中,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特别是我们既想要积累福德,


又要想要积累智慧资粮的时候,不要好心做坏事,不要有时弄巧反拙。本来我们是要鼓励人家去修习佛法,去培植福德,


但是不知不觉我们可能会造一些障碍,自障障他的障碍。这个就是福障和法障,这个也要注意。


唯有我们做到自己勤勉地去培植福德,也鼓励随喜他人培植福德;我们自己精进地禅修,培养智慧的资粮,


我们也鼓励也随喜他人精进地禅修,培植智慧的资粮。这样的话,我们就是在做自利利他的事情,


即有利于自己安住于禅修、安住于佛陀的教法,也有利于他人安住于禅修、安住于佛陀的教法,有利于创造一个很和谐的禅修气氛。


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共勉,我们不要做刚才提到的那五类人,同时我们应该要勤勉地积累福德的资粮和智慧的资粮,不要造福障和法障。


唯有这么样,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再提升自己。当我们能够真正地让自己所积累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都成熟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沾到佛陀的边。


佛陀也叫明行具足。明就是智慧,具足智慧的人;行就是福德;种种智慧与福德行都具足的人就称为佛陀。


作为佛弟子来说,这两样也是缺一不可的,虽然我们不能够像佛陀那么圆满,我们也需要具足智慧与福德。


祝福大家都能够一天一点, 点点滴滴地去积累福德的资粮和智慧的资粮!祝愿有一天我们每个人也能够成为明行具足者!
玛欣德尊者 讲于云南西双版纳法乐禅修园 2012-01-29

发表于 2013-6-15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该担当的一定要担当,不要造福障和法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6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净心生智慧,善良的心生福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22:26 , Processed in 0.12535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