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605|回复: 37

[般若正见] 【东北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0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布施网共修 于 2018-10-29 11:00 编辑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
有人问,依佛法义理,您如何评判历史长篇小说《西游记》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若正确认知这部文学史书,首先把握住“三定”主线,容易理解通篇内容。一是定位;佛法展示为小乘教;即降妖除魔,不分三乘。二是定调;佛学常识文学化;即故事离奇,情节荒诞。三是定向;佛教人物艺术化;即个性夸张,共性因果。
其次,抓住主要人物特点,容易界定表现形象。一是唐玄奘,僧相庄严,志愿坚固;但智慧不足,有时善恶不分。二是孙悟空,离欲则刚,无贪自在;但顽习难除,所想变幻莫测。三是猪八戒,内贪外愚,心无大志;但人兽各半,喜财色图安逸。四是沙和尚,忠厚老实,勤恳无怨;但心智愚顿,行事难以周全。五是白龙马,艰辛负重,洗心革面;但恶行虽改,畜生身不得脱离。
再次,全面认知事物,容易辨明因缘变化规律。一是开始;因缘复杂万端,各表背景特征。二是过程;妖魔鬼怪作乱,主人有失察之责,各有命运不同。三是结局;根据所扮角色与善恶付出各有报应,各得其所,赏罚分明。
最后,须知是文人戏论世间佛法,容易确认真伪义理。一是大众所接受的文化趣味,不是真实的僧人戒修梵行。二是大众所闻知的人间哲理,不是佛教教义法理真谛。三是大众所见知的人事曲折,不是真实又借真实之名。
如是认知是尊重人间佛教文化现象,与戏谑佛教历史人物是两码事。有识之士提醒,不要戏谑佛教历史人物,如歌曲《法海,你不懂爱》等。既是尊重佛教信众情感,又是喝止戏谑现象泛滥,还是教诫各人免召因果。


二零一三年清明节



智慈记录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二】
有人问:如何认知不同人的因缘善根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无始劫来,各人造作所形成业的业习不同,产生当世对佛法因缘善根的不同;又因共业同习的不同,产生当世不同人群的不同因缘善根。众生六道轮回,在生灭法则自然运转中,善恶业习不失,因缘和合时,根芽自然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但在失去自然运转的状态下,有时会失去对佛法的因缘善根,形成断灭;也可能超出生灭法则而进入变易法则,解脱自在。法则为何会失去自然运转常态,根源有二种;一是个人造作大恶极恶重业;即当世遇恶因缘,造作十不善业至无恶不作,造作五逆重罪及伤人慧命,毁谤佛法僧三宝与违犯重戒等;除受常态地狱惩罚外,有的还震碎魂魄,为渐入器世间。二是个人造作大善极善重业;即常作十善业,依法持戒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等;除超出六道轮回证声闻缘觉道果外,有的还出离世间入菩萨品位。

因缘善根,对于不同人也不相同;有的人无因缘,也无善根;有的人具因缘,可无善根;有的人具善根,可无因缘;有的人具因缘,又具善根;有的人具大因缘,又具大善根;皆缘于各人往昔世所种福田与慧田,以及今世发心与行作。佛法的存在,对于一切众生,不管你能与不能见闻觉知,都在你身心内外发挥着作用,掌控着一切福祸造作及生命现象;若随顺善法因缘,广种菩提善根,则依自然法又超自然法,依因缘法又超因缘法,解脱于根尘绑缚,于诸佛净土无为自在乃至成就佛道;若随顺恶法因缘,自毁菩提善根,则依自然法阶段生灭,依因缘法六道轮回,于三界二十五有中不停的改头换面应受。

佛教于世间,如同一座至高无上的大山妙峰,真实存在无限秀美风光。无因缘也无善根的人,身住边地,信息闭塞,对大山妙峰的无限秀美风光无见无闻无知,嬉戏于三界火宅,迷恋色声香味触法诸尘中。具因缘可无善根的人,身住边地,信息灵通,对大山妙峰的无限秀美风光有所听闻;但身不自在,又无资粮,无法亲去游览尽观,无奈于三界火宅,执著财色名食睡诸法中。具善根可无因缘的人,身心自在,信息灵通,对大山妙峰的无限秀美风光听闻信受;但不知路径,不遇善知识指引,还在不同传说中,产生邪知邪见,疑惑是否真实,惧怕行走远路,便寻到周围小山顶峰游览观光,以为山尽一色及云峰究竟,入于外道法中,安乐人天善报。具因缘又具善根的人,身心自在,资粮富足,在善知识指引下,至大山脚下望山生惧,见闻险路横生,只好绕山仰观妙峰,品评风光秀美,乃至疲惫不堪,依法而未真修,持戒而未真行,不得生死解脱,证得诸天福报。具大因缘又具大善根的人,身心自在,资粮富足,在善知识指引下,不畏险路崎岖,不惧身心疲倦,有的精进登临第三妙峰以为究竟,证得声闻道果;有的精进登临第二妙峰以为究竟,证得缘觉道果;有的精进登临第一妙峰,虽未到达,却志愿坚固,行菩萨道不退。对于不同人不同因缘善根的认知,以此比喻一斑,若尽观全豹,尚须深入经藏。至于各人自己是什么因缘善根,依法依戒自己去认知;若自觉修有证悟者,可找明师认证,避免误判而着魔境。

二零一三年四月
智慈记录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法师随缘开示系列】正式上线,
欢迎广大同修到新浪微博@重返论坛的智慈 留言,随缘解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1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顶礼净慧大善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三】

有人问:深入经藏与修行证悟,在开启智慧上有差别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深入经藏与修行证悟,二者相辅相承,都能开启智慧。但是,二者存在明显差别;一是理入与行入;深入经藏易理入,修行证悟易行入。二是间接与直接;深入经藏为间接,修行证悟为直接。而在实际参学中,围绕如何开启智慧,能深入经藏未能修行证悟者有之,能修行证悟未能深入经藏者有之,边深入经藏边修行证悟者有之,边修行证悟边深入经藏者有之,不一而论。

能深入经藏未能修行证悟者,为一生入三城数宝,见之而不能实际获得,知佛家真正富贵,客居而不能成为主人;如银行出纳,天天数钱不尽,终不能为己有,只为雇工酬薪;又如慧海数沙,日日算计没完,身尽而沙广博,只是大饱眼福。如此参学者颇多,只顾数宝算沙,品评大小多少,分辨高低贵贱,忘记自己身心时日有限,到头来落得空慧无福。若与不能深入经藏者相比,当然慧超万分,福过天壤。

能修行证悟未能深入经藏者,唯知大城有宝,由挖宝心切而直入,有的入一城得声闻小宝,而不知有二城缘觉中宝;有的入二城得缘觉中宝,而不知有三城佛之大宝;如开矿挖金,得金石而资金与技术能力不足,不能陶冶提纯及加工成器,只为金器的基本原料;又如器皿加工者,技艺精巧无比,日夜忙碌不成主人,终为他人做贵重饰物,不念身心时日有限,到头来落得声闻缘觉福慧。若与不能修行证悟者相比,当然福为三界之首,慧达天人顶峰。

边深入经藏边修行证悟者,尽知入三城路径,按善知识所指方向,精进禅行能达一城二城,发菩提心后可入三城,直至得佛法宝;如人欲远行,行前理知路径方向,遇曲折而少走弯路,见险境而不迷方向;又如向导者,理知实践两不耽误,相互印证明法了义,相互促进证得菩提,性作心之主,心为性之用,往来引度众生。若与只修行证悟者相比,福德可超三界,慧德可至圆融。

边修行证悟边深入经藏者,实知三城宝藏不虚,进一城舍一城,进二城弃二城,不入三城决不罢休,志得宝藏方肯满愿;如善登山者,边行进攀爬边对照路线图,求捷避险方法合适,前行休息合理得度;又如教练员,知轨则合理避让,明法理一往无前,减少身心精力虚耗,避免根尘因缘缠绕,性识自观妙峰空寂,心识觉知常乐法身。若与边深入经藏边修行证悟者相比,各有其长,互为增益。

如此知见,只依个人修行体会与诵经心悟而讲,不为教谁而说,仅供相互平等参学交流。

二零一三年四月
智慈记录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四】

有人问:为什么说心法是自律法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法为心法,心法也称内法;即离心无佛,即心即佛。心法对于修行人而言,由身心信修法门、受持戒律、圆融事项三部分组合成一体。

信修法门,是修行人依佛传承法门,由思维静虑至禅定止观,或都摄六根至净念相继,突破身根观察宇宙人生真相的维次障碍,空破心识中五十种五蕴魔事,依次第一直精进禅行达明心见性。若心外求法,执著名相即佛,名为学佛人,实行外道法,所修不得究竟道果。现代有人辨别不清法理,见他人言行不和己意,便以情感思维认定他人是外道或邪师等,如同给物品贴标签一样随便,不知自己是否有承担因果的能力。

受持戒律,是修行人依佛所制戒轨,由言行造作至起心动念,乃至于梦中都守戒持戒,直至面临死亡都不舍戒犯戒。戒为止一切恶,行一切善,保护着修行人依法精进禅行,不因违犯规则而落因果,被阶段生灭与轮回惩罚,失去万劫闻佛机缘。若身心放逸,言行不善破犯戒律,相似修行人,实为佛法中贼,因果循环还须自受。古今有人不能明了戒义,仅凭个人知见,以相对功过说四众是非,越过辩法论义的范围,将人与法混为一谈,辩法成为毁辱攻击,论义变作强弱丑恶,有意无意引发、挑动、鼓惑四众乖诤失和。

圆融事项,是修行人依法依戒做事,由事起因终落至效应因果,及劳作应酬至佛事、法事、僧事,一切事项保持正大圆融。圆融为圆满无缺失,融通有度不过患。而在世间法中功过伴生,十事九不周,万事理难全,做事越多遭受责难越多,快马有加鞭,耕牛无夜草,故有智慧的人须有取舍,切不可欲求面面俱到;取之随顺众生守住道德,舍之世俗戏论不泯良心。其实,修行人所依戒法皆通过事项表现出来,事项又依戒法而圆融,还以世与出世大利大益自利利他而圆融,不以世俗知见而圆融,更不以外道邪知邪见而圆融。

由此可见,信修法门、受持戒律、圆融事项,皆以如法、如戒、如是而自律身心,不可强加于人,不能违逆心愿,不应自损损他,故心法是自律法。
二零一三年四月
智慈记录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5、有人问:信佛修好怎么不见好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踀在家信众中看,多有愿求心信佛,常以望报心修好。怀有这样心态者认为,今世信佛就应该一生顺利,身体健康无病,吉祥如意无灾,升官发财富贵,幸福美满长久,一切愿求满足;今天善心布施修好,明日就应该获得舍一万报,善名传遍天下,人中龙凤受敬,自由自在长寿,子孝妻贤平安,一切希望实现。如此愿求望报的缘由是,诸佛菩萨慈悲如父母,有求必应赛神仙,点石成金不费力,法力无边囊取物,随心所欲无不能。若愿求不能满足,希望未得实现,随即心态扭曲,信谁不如信自己,财力舍他是傻人,投入产出不平等,因果报应谁见真,今刮春风无秋雨;将信佛当成自我心灵向世间讨价还价的资本,将修好当作自我身心向天地买卖交易的物品。
如此信佛修好的人,多为不明教义法理的初学者,主要有二点未弄清楚;一是修学目的不明了;即信佛修好是为身心止恶向善,依法修行,持戒自律,愿求解脱,证悟智慧,自度度人等;不是愿求身外之物、我法名相、显达利养、人天福报、世间享乐等。这样的信佛心不真诚、不坚固、不长久,易改初衷或中途退失;如猫易主人,哪好哪是家。这样的修好心不纯正、不坦荡、不无为,施小恩惠或常有悔意;如市侩见利,患得患失。二是三世因果不明了;今世吉凶、福祸、贵贱、寿命等一切,皆是前世造作所种之因,才有今世因缘和合之果;今世所作形成业习之因,又是未来世因缘和合偿受之果。今世信佛修好,如同种植树木,须有生长发育阶段,待树龄成熟时才能开花结果;信佛修好不见好时,说明所种善因尚未成熟,待善因成熟时一定瓜熟蒂落,结出圆满善果。
虽于人的十分因缘中,有七分先天业习定数,有三分后世身心造化,但若行大善与大恶,也可转变先天业习定数,增损后世身心利益。在不经意的观察中发现,有的人虽不是大奸大恶,寿命却减了几年;有的人虽不是大善大孝,寿命却增了几年;其中缘故,多是了福与惜福、邪淫与少欲、贪婪与洁身、暴戾与清静等,都和行十不善业与行十善业有关。在世间行大善与大恶,在因缘上都有偶然性及特殊性,而行十不善业与行十善业却有经常性及普遍性。由此应知,信佛修好的人,应把握住行大善因缘,更应常行十善业。
二零一三年四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解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六】

有人通过网络提问,“沙湾良哥:阿弥陀佛;自从学佛以来,认识的学佛人多了。从而发现当中的一些人(年轻人)连工作都没有,他们(放生,吃饮,穿)所用的钱都是父母给的,其中有的更是动用香油。 本人的想法是;一个连自已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给的人,他们还谈什么帮别人,帮众生? 请问各位师兄;他们不会去工作,只会滿口阿弥陀佛。他们能往生成佛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我不会使用电脑打字,也不能利用网络与同参道友直接交流,有些所问只能转问而答;若有不妥,请予谅解。

这位同参道友所问,若将其分开无非二事;一为有人自己不去工作,吃穿用都是父母给的钱,还用这样的钱去放生等,这样行做如法吗?二为一个连自已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给的人,只会口念阿弥陀佛名号,能往生成佛吗?

佛于《大般涅槃经》等大乘典籍中,多有劝化世人积极入世,勤学技艺之处;不但要自食其力,还应孝养父母、供养师僧、护育眷属、利益家国等;就是僧尼,除禅七或法事外,日常也有“一日不劳做, 一日不得食” 的传统。但是,古往今来的在家人,个人有个人的因缘与福报,也有各自的无奈与状况,暂时没有工作,或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待因缘和合时一切迎刃而解而解。而这种状况,不是学佛人善行的障碍,用父母的钱参与放生等法会同样获得福报,也给父母增福,当然如法;只是自己得三分,父母得七分。若不是学佛人,用父母给的钱,去吃喝玩乐胡作,不如法谁又能管得着呢!

当一个人连自已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给时,只会口念阿弥陀佛名号;说明这样的人有向善之心,当涉及身心进退得失时,能够保持平和心态,正常处理身边事务,避免采用激烈极端行为,耐住性情在等待机遇,承住压力在寻求时机,在善心善行感召下,自有善人相助而好事临门,可能还会有大机大用;在《唐宋高僧传》中,有很多高僧年轻时,履历坎坷,怀才不遇而不得志,或放下已有大好前程、富贵等出家苦行;如唐朝时一行法师弃高官而译经。又如近代高僧虚云,当初为太守公子时,新婚之夜夫妻共同离家为僧尼。如是这样的人,当然能往生极乐世界而成就佛道。再退一步讲,应相信学佛人的智慧,不会自甘游手好闲于现状,自当在念佛善行的同时,于无声处在百倍的努力着,将念佛善行不碍于生活打拼。若不是学佛人,为了基本生活或富贵生活,失去道德底线者有之,男盗女娼不乏其例,坑蒙拐骗常有见闻,自利损他招摇过市,贩假吸毒禁而不绝,杀人放火让人畏惧等,人们又有多少无奈呢!

若将其所问综合为一,学佛人应自观身心善行,不见世间过失;应随顺众生因缘,不说他人是非;应增长智慧择法,不将念佛与生活对立;应知人生空、苦、无常法理,不用相对法品评他人所行佛法; 故涅槃路上无朋伴,轮回关头无故人。如是个人知见,仅供交流参考。
二零一三年四月
智慈记录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七】

有人问:地域间为何有太平与遭灾的差别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地域间除自然生态存在着差别外,还存在着风俗人情不同与众生因缘的差别;如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又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都是在表述世间自然法与因缘法的差别。地球上山川原野、江河湖海、地水火风、物产资源等环境条件,于时空中自然存在着相对的稳定性与变化的规律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个人业习因缘的不同,感召到所住地域间的差别,在民间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说。

由于人群居住地域间的不同,自然环境存在着明显差别,随之产生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又形成思想文化、道德观念、价值文明等不同。以此不同又形成个人业习因缘的差别,太平与遭灾又随业习因缘而应现;太平祥和之地域,人们常以所居福地而自豪,多是民风淳厚,寺庙僧尼多,善人孝子多;但局部偶发重灾与时有轻灾,也随个人业习因缘在所难免,只是相对的重灾不重,轻灾更轻;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有一城市相继拆毁几座百年以上寺庙后,从饭店、商场到文化单位、工厂等,接二连三的发生重大火灾,成为火灾多发城市;但多毁财物少伤人,又限于局部。灾难多是指地水火风异动、战争变乱常发、饥饿疫病流行、杀人利器扩散等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现代社会还包含土壤、空气、水源重度污染,食物毒素残留,医药假冒伪劣,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走私泛滥等,也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新的危机。重大灾难的发生,从科技观察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但依佛教法理认知,也具有人群共业的必然性与规律性;如地域遭灾有多发区、高发区、重灾区、毁灭区等。

凡此种种现象,纷繁复杂因果;总之差别常在,因人而异不同。人类若要永享太平盛世安乐,免受各种灾难困苦,就应从当下作起,从自我作起,多一点慈悲,少一点残杀;多一点喜舍,少一点贪婪;多一点宽容,少一点仇恨;多一点诚信,少一点奸诈;多一点祥和,少一点暴烈;多一点和睦,少一点纷争;多一点协同,少一点扰害;多一点公心;少一点私欲;多一点文明,少一点野蛮;多一点善行,少一点恶搞。人类若一味索取不厌而不能及时反思顺应规律,天地自然就要以无情的报复帮助醒悟悔改;人类恐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有自作自受、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时候。
二零一三年四月
智慈记录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4:59 , Processed in 0.12212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