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4782|回复: 123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4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荷素 于 2012-5-5 13:17 编辑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01课】
  2012年3月7日星期三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各位同修、大德、法师,大家晚上好!
我们楞严经专研专修群,现在一群基本上人满了。但是,我要介绍一下这个因缘。本群是柳州般若讲堂几个同修自己建立起来的学习交流空间,由于加进(群)来共同学习的同学越来越多,(学习的)层次也参差不齐,我们以前曾经开过200人的群,后来不够用了。200人的群后来开了两个,分了初级、中级,再后来随着人数越来越多,大家对于佛法追求的渴望,好多同修提出让师父讲大经——《楞严经》,于是本群管理员为了满足佛法同修(们)的求法需要,能够真正地学到佛法的根本义理,我应般若讲堂之请,开讲——《楞严经》。
大家也知道现在这个末法时期斗争坚固,《楞严经》里面讲魔王说法如恒河沙。佛教界内佛弟子当中法师、居士互相诽谤尤为常见。只要大家到这里来学习就要搽亮眼睛,看看我们所讲的、看看我们共同学习的内容,不要人云亦云,随起诽谤!再一个,我们现在三个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有一个管理员内部群,那是常随众。 1群500人, 2群200人,3群500人,我们在管理上要有原则可依,除了常随众(以外)加群的现有七百多个,管理上要严,行为上要慈悲。我们开群就是以慈悲为怀,方便大家学习,让真正求学佛法真谛的同修不走弯路,希望管理员们说话要慈悲婉转,也希望各位同修、各位法师、各位菩萨、各位居士大德在群里面共同遵守维护群规,以便维护好我们这个学习的平台。
我被请过来做这个讲师,也是倍感恐慌,无德无能,才学疏浅。讲《楞严经》不是我讲《楞严经》,是我带着大家共同学习祖师大德讲解注疏的《楞严经》,我只是给大家疏通一下,也是让大家容易理解。
我们研究《楞严经》,主要依据圆瑛老法师的讲稿和宣化上人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交光大师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及憨山大师、蕅益大师对《楞严经》的注解。大家记住了,不是我讲课,是我带着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学习大家公认了的那些有成就的大德们的注疏。大家记住了,说是印代法师讲《楞严经》,我还不够这个资格。
我们是共同跟祖师们学习,跟证悟了的大德高僧们学习,亲自教导我们的老师称‘和尚’,这个‘和尚’不是随便称的。我们专门学习哪位大德祖师的讲解注疏,那位大德祖师就是我们的‘亲教师’。就像孟子跟孔子学习是一样,孟子跟孔子相差几百年,但是孔子是孟子的‘亲教师’。为了大家学习上的统一,我们今天从头开始学习《楞严经》。
下面,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让大家对《楞严经》有个初步的了解,大家把这些资料保存好,以备以后好好学习参考。

《楞严经》在佛门中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大家都知道。《楞严经》是佛教内各宗各派共同熏修,十分珍重的一部经典。内容是博大精深。包含了禅、净、律、密、教下,所有宗派的修证法门和理论,它包含很广。憨山大师曾经说过“《楞严经》是大藏经的精髓纲要” ,它包含的意义很广,并且详细地说明了世界的成坏,众生生死轮回的原因。世界怎么来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为什么生在这个地球上的?《楞严经》里面都有正确的答案。我们为何生于此?是业力。并且,此经对于真妄、邪正地辨别特别到位。憨山大师他老人家说“首楞严经者,诸佛如来总持法门,密密心印,统摄一大藏教,五时三乘(也是五教三乘),凡圣真妄迷悟的因果,统摄无遗。”
《楞严经》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581-617)时有位梵僧,见智者大师(天台宗的创始人)所立三观,便说与天竺国之《楞严经》意旨极相符合,于是智者即日日向西遥拜,祈求此经能早日传来中国,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终无缘得遇,一百多年后,此经终于在唐朝时传入中国。传来之过程,颇为曲折。
原来《楞严经》本藏于龙宫,因龙树菩萨至龙宫说法,见龙宫藏中有此经,披阅之下,叹为稀有,特默诵而出,以利阎浮众生。而且有《楞严经》的国家,亦视为稀有之法宝,藏到国库,珍视异常,禁止传出国外。有一位印度僧侣般剌密谛法师,在携带此经闯关时被查获。后来他将经文缩写在丝绸上面,用蜡封好,然后割开臂膀藏在里面,等伤口平复后,终于顺利的通过关卡,航海将它传到中国,故又称其为《血渍经》。
般剌密谛法师于大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抵达广东省,适与被武则天所贬的丞相房融相遇,那时房融是广州的太守,于是他请般剌密谛法师在广州制止寺和另二位法师--弥伽释迦和怀迪,一同翻译这部尊贵无上的宝典,而他自己为其润色。经译成后,般剌密谛速回本国,以解边吏之乱。因他潜藏出国,国王罪责守边官吏,故速回,愿以自身承担其罪。
后房融把这文学的巨著,献于武则天,因为在当时有《大云经》伪造的风波,所以武则天将此经存在宫中,没有流通。后来神秀禅师为国师时,在宫中受供养,有一天发现此经,大师认为此经对禅宗有价值,将其流通于世。所以这时中国才流通《楞严经》。这都是神秀的功劳。
据传说,《楞严经》是最后来到中国的经典,但在末法时代,《楞严经》最先毁灭,其它经典,则接着渐渐被毁灭,到最后只剩下一部《阿弥陀经》。
《楞严经》是一代法门的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佛在《楞严经》中告诉阿难及大众说:“有一种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这是三昧之王,若能证到楞严大定,即可任意入一切三昧,就像如意宝王那样,能随意出生一切珍宝。这《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六度万行,是十方如来超越生死苦海,通达涅盘的至上法门,庄严的正道。”
所以说《楞严经》是正法的代表,哪里有《楞严经》哪里就有正法。所以首楞严三昧,特被尊为王三昧,亦被尊为诸佛的法印、心印、正印,不论什么人得到这法印,就能作一代之祖师或在十方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我佛如来佩此最上乘的法印,来到这秽恶不净的娑婆世界,四十五年间的曲折开遮,横说竖说的说种种法,无非提此最上乘的法印,普印一切众生心地,令诸众生也能得此法印,从尘劫生死中而获得解脱。
《楞严经》无法不备、无机不摄,《楞严经》的佛教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极其庞大宏伟,包罗万有,是一部体系庞博壮观的大乘经典。在它所构筑的大乘佛学的体系中,几乎涉及到所有佛教教义的一切基本概念和范畴,这在其它大乘佛教的经典中是绝少见到的。《楞严经》的内容不但极其细致且具体,从“征心辨妄”到“论见显真”;从“揭示真心的实相”到“剖析世界成因与人生真谛”;从“舍妄趣真的先决条件”到“二十五位圣者的证道报告”;从“修证圣位的次第”到“众生升沉轮替的因缘”;把修行者如何修行和修行的步骤,以及修行中可能会产生的五十种邪悟等,一一告诫给每一位佛门学子。一般的经典,没有这么全。
《楞严经》既有:
1.《般若经》诸法性空的内容;
2.《华严经》所提出的十方诸佛、三界唯心、理事无碍和事事无碍之境界,十地等菩萨修行的六十位阶次;
3.《法华经》诸法实相、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权显实的教义;
4.《涅槃经》关于佛性的思想;
5.《楞伽经》中 “如来藏名藏识” 的概念;
6.《大乘起信论》三细六粗之内容;
7.《瑜伽师地论》所阐述的阿赖耶识观点;
8. 密教灌顶部的《金刚大道场经》之仪规有关,以及禅定、律仪、诵咒等大乘佛教关于修行方面的丰富内容等等。
我们学佛人,要想学佛,必须学《楞严经》,不然的话你就是门外汉。不懂《楞严经》,对佛教里面的教理修证内容你了解得不够全面。《楞严经》以其深邃、丰富、极旨的佛教教义,以及在佛教理论和修行实践两方面的具体阐述,使它成为唐朝以后,中国佛教各宗各派发挥自己佛教学说的理论和思想依据之一部圣典,并为各宗派所重视,共尊为佛门无上宝典。例如:
1. 中国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义和《楞严经》破妄识无处、破妄识非心、破妄识无体、十番显见等有关。明清以后,阐扬楞严胜义者,不少是禅门大德。《楞严经》、《金刚经》是明清以后禅门大德主要依据的经典。
2. 华严宗(贤首宗)的理事无碍和事事无碍的境界和《楞严经》:“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这圆融无碍的境界符合。故华严宗六祖--长水子璇极为推举,极力的推举《楞严经》。
3. 法华宗(天台宗)的止观学说,及三谛(真谛、俗谛、第一义谛)三观(空观、假观、中观)的内容,也可以在《楞严经》的“三藏一心”找到根据。还有《法华经》的普门品,也和《楞严经》的三十二应、十四无畏相辅相成。
那我们再说唯识宗。
4. 唯识宗(法相宗)所讲的八识--阿赖耶识,在《楞严经》中也多有阐述,如识精元明、见精明元、陀那微细识等。特别是十番显见的第四番,唯心所现,都是大篇幅讲的唯识课。
5. 律宗(南山宗)所述之戒律和《楞严经》的四种律仪(即断淫、断杀、断盗、断妄)互相呼应。就是要断妄念,杀盗淫妄这都是妄心,它都是互相呼应的,《楞严经》包括戒律学。
律宗(南山宗)所述之戒律和《楞严经》的四大清净明诲,互相呼应。四大清净明诲也叫四种律仪。说明了真修行人不能有杀盗淫妄这些念头,有这些念头就属于不清净,必须得断。并且把原理、道理讲得特别清楚,到时候我会和大家共同仔细学习。
现在的人学佛好大一部分人都学成魔了,学歪了。有些人说“不能有这些念头”,那是说不能让你有杀盗淫妄的追求心。但是,作为在家的居士,作为在家的男居士、女居士,你有老公、老婆,不对杀盗淫妄的这些有追求心,但是你要尽你的义务,不是你追求,而是他(她)需要,你就应该尽你的义务,这个不犯冲突。你没有追求你就是断了,你要是有追求你就没断。现在学佛的人我断淫欲,不吃肉。你把因缘都断了,好好一个家都散了。学佛学的是什么?越学越愚痴那还行吗?在这里不讲这么多,到后面讲四大清净明诲我会和大家共同仔细学习。
6. 净土宗念佛往生的理论和修行,也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类同。
净土宗是修念佛往生的理论和修行,净土三经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有很大的关系,念佛圆通章总摄了净土三经的内容,念佛圆通章主要强调发愿往生,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它总结了三经里面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达到一心不乱,这是真实的净土境界。
7. 密宗(真言宗)也可以在设立楞严道场,宣说〈楞严咒〉及其殊胜功德中找到自己的根据。那么密宗、真言宗啊,密宗里面最讲究密行、密坛和庄严道场。
8.般若宗(也叫法性宗)它讲的是诸法性空的思想和《楞严经》当中佛所指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的这个道理是相同的。般若宗主要讲的就是缘起性空,自性是真空妙有的。《楞严经》把这些道理剖析得特别清楚到位。
《楞严经》内容博大精深,兼备众多经论的特长,禅、净、律、密、教,无不周备,无所不包,所以我们学佛必须学《楞严经》。这在其它经典中是不多见的、极为稀有的。因此,《楞严经》受到佛门弟子的特别重视,《楞严经》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佛门宝藏,也被列入佛门弟子必须读诵的功课和修行的依据。早课都有(诵)楞严咒。
楞严兴,正法兴;楞严灭,正法灭。
《楞严经》包括所有宗派里面的教义,中国历代以来,诸多的祖师及高僧,皆穷尽毕生精力钻研、弘扬、流布《楞严经》。
自唐末五代迄今,注疏《楞严经》的著作不可胜记,这在诸多大乘经中是极为少见的。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明末佛门四大家的憨山德清、紫柏真可、莲池祩宏、藕益智旭,都极力推崇此经,竞相注疏此经。近代以来,高僧如谛闲、圆瑛、太虚、倓虚、虚云、宣化等,也都极力弘扬此经,不遗余力。谛闲、圆瑛、太虚、虚云法师这是清末四大家啊!尤其活了一百二十岁的虚云老和尚,在他一生中只批注过《楞严经》,不幸的是,在云门事变时被毁了!
圆瑛法师以其四十余年之钻研,究厥精微,编成《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名震海内外,被称为“楞严独步”及“楞严讲主”。 我们学习主要是学习他的讲义为主,这是明旸法师亲自录取的文字,亲自校对,发扬的。我的楞严经是跟明旸法师学来的,大家都是知道的。
美国万佛圣城之高僧宣化上人,在一九六八年六月于美国旧金山“佛教讲堂”,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学生及教授,开办九十六天暑期《楞严经》讲修班,课程结束后,就有数十位学生和教授皈依三宝,其中五位美国人即刻在上人座下出家,创立了美国佛教史上有僧相之纪录。可见此经是多么的殊胜,令这些高级知识分子都要臣服!《楞严经》流行之广,影响之大,对中国历代的佛教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楞严经》又以“圣言辞义双妙,首尾照应,脉络贯通”,而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视为佛教文献中的文学瑰宝。
总结一下:古人云:“楞严兴,正法兴;楞严灭,正法灭。”又云:“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最后,愿十方三宝弟子都能依《楞严经》而住,演说和弘扬《楞严经》于全世界,让“正法”大放光明,魔障灾横不起,旁门左道,邪师徒众永息,方不辜负十方诸佛之悲心及教诲!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开“楞严经专研专修群”的主要原因所在!使正法永兴!希望各位同修、居士、法师、大德共同维护这个学习交流平台。
再明确一下,我们群是学习群,不是研讨群,我们是跟公认了有成就的祖师们学习楞严经,他们已经把楞严经的教义讲到了极点,我们的见解就不用再探讨了。我们只做学生,谁要发心,真(正)了生死,学习正法的我们就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如果在这个学习环境当中不安分,那是会影响到大家的,希望大家要注意一些。阿弥陀佛,我对楞严经的介绍,今天就说这些,下一课,我们就共同学习经题了。
各位法师 大德同修 晚安!
回向: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
原稿链接地址: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86945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75532848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02课】

    2012年3月9日星期五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现在开始共同学习《楞严经》的经题。《楞严经》的经题是二十个字,全名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题是全经之总,经题总结了全经的要义。要看这个经讲的是什么,会看的人一看经题就知道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了。

一切经典分很多的名字,按照古大德的判教,经典的立题,一般不出七种立题。如果作为一个法师,连七种立题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够称为法师。在这七种立题里面,有以人立题,以法立题,以比喻立题。

属于单字立题的有三种。比如:《佛说阿弥陀经》这是以单人立题,佛是人,阿弥陀佛也是人;《大涅槃经》属于单法立题,涅槃是法;《梵网经》是单以比喻而立题。

另外有双字立题三种。有人法立题的,这个双字在一起的,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人和法都在经题里面突出出来了。人和比喻在一起立题的有《如来狮子吼经》,这是第五种。第六种法和比喻在一块立题的,如《妙法莲华经》。

第七种就是俱足三种,三种都有的一种立题法,既有人,又有法,还有比喻,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以上是古人祖师大德把一切经典,判别出来的七种立题。

那么本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这二十个字是以人法为立题,“如来”是果人,“菩萨”是因人,“密因”是理法,“了义”是教法,“万行”是行法,“首楞严”是果法,故以人、法为题。也可以说兼有比喻在内,也可以说以人法喻为立题,为什么呢?“佛顶”二字,有比喻之意。它表的是胜法,表的是胜妙。

这七种立题里面,有通题,有别题,也就是有别名,有通名。别名的意思是与其他经典有区别,名字不同,叫别名。通名呢?是后面的这个“经”字都是相同的,因为相同故叫通名。“经”字是通名,“经”字前面的都是别名。我们学习佛法,最起码要对每一部经的通名、别名要懂得。这一点很主要。

一般讲经都是依照天台的五重玄义和贤首的十门开启,所以学佛人最起码要懂得七种立题、五重玄义、十门开启。

讲经呢,贤首宗和天台宗是中国的两大宗派,有的是学天台的,他讲经的时候就按照天台的五重玄义来开讲每部经,五重玄义是天台宗讲经的方式,把每部经分五个段落向大家介绍。

第一、解释经题。像一篇文章一样,先要讲解文章的题目。

第二、辨体。辨体就是说这部经的理论依据,佛是根据什么说出来的。如果这个依据我们不明了,信心就很难建立,假如我们明白佛所讲的这部经,确确实实是根据一个真实完全的理论,我们就信得过,佛不是随便说的。

这个辨体是证信,把理论依据说出来,证实这部经可信。

第三、明宗。辨体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我们有了信心,要怎样来修学?明宗是讲这部经的宗旨,也就是讲修学的方法,修学的纲领我们掌握到了,才真正能够用功,真正知道怎样修学,自己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第四、论用。“宗”是修因,“用”是结果。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将来会得什么样的结果,这个一定要知道;也就是说,我们学了这部经有什么用处?所谓是学以致用。可见得佛法跟一般的玄学确实不一样,学了一定有用处。

大家都知道念阿弥陀佛,将来他的用处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学一部经,得不到好处,那我们就不学它了。所以说我们学习每部经典,都是为了真实的得到受用的,也就是它们对我们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绝对不是白学的呀。

第五、判教。判教是我们中国祖师大德,将释迦牟尼佛这么多的经论,给它做分类、做整理,使它浅深有个次第;就是这部经,适合哪一类根性的人来学习。根性有上、中、下三种根性,或者是初学,或者是老修,好像是排课程一样,应该排在第几个学年,判教是这个意思。

这是用五个段落,将每部经的概要为我们介绍出来,叫呢?也叫经前十门分别,我在这里不多作介绍了。

经前十门分别为:
一 总释名题:解释经题;
二 起教因缘:佛为什么要讲此经,说明此经说法的因缘是什么;
三 藏乘摄属:藏即是三藏,乘就是大小乘,说明此经之藏乘;
四 义理浅深:说明此经之义理是深还是浅;
五 能诠教体:教体者,如来教法所依之体也;
六 所被(pi)机宜:即是能度哪些人,针对哪些问题,就是契理契机;
七 宗趣通别:贤首云:‘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八 说时前后 :说明此经是佛在什么时候讲的,古来就是五时八教,那是五时中何时;
九 历明传译 :说明此经翻译者是谁,在什么时间如何传入中国,如何翻译,如何流传;
十 别解文义:第十门,别解文义就是正式开始解释经文内容了。

古来祖师大德,注解佛经,大都依天台五重玄义或贤首十门来解释,所谓十门就是从十个角度,十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步都要总译题名,那么我们就开始共同学习认识经题:《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佛顶】三字,为称赞之词,这个“大”字,为什么叫“大”?这里面含义有四种:大因、大义、大行和大果。“大因”是说的如来密因,它是大因;了义为“大义”;万行为“大行”;楞严为大定,这是“大果”。

【密因】这个因和其它因不同,是秘密的因。密在哪里呢?是凡人所不知,外道所不明白,二乘也没有觉察认识到的,叫密因。二乘是什么呢?二乘是声闻、阿罗汉。

这个因是非常之大,因为一切菩萨都是以这个因,得证菩堤。《楞严经》前部分主要是说这个密因、这个大因。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主要是讲密因。

“义大”是说其中【修证了义】的义理是特别的大,我们修行人,菩萨、罗汉如果不明白这个义理,你修不成正果。所以说我们学佛,要学了义。

现在的人学佛,一点一滴、一言一句、一经一论便为究竟,这是错误的。你要是能够读了《楞严经》,把《楞严经》看明白了,绝对不会自以为是,也不会傲慢。“只要读了《楞严经》,不看世间糟粕书”。

本经《楞严经》说的是修行路上,最正宗的道理,最正宗的见解,从古至今所有的大德公认的“开悟的楞严”,所以义理非常的大,它是了义经。

【诸菩萨万行】,这是行大。万行,不是单一的哟,每一个行为都是觉悟的,这个包括的很广很大,也就是生活当中举手投足,无不是修行啊。

【首楞严】是果大,自性本定,不需要修证,说修说证,那都是权巧方便,自性不生不灭,本不动摇,元清净体,本具万法,就是首楞严。

这部经的【大】,主要讲这四个方面的大。

【佛顶】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了,“佛顶”是表示显义,它是比喻,很明显的道理,反而由于我们虚妄的追求,把明显的道理给埋没了。明显的理给埋没了,我们摸不着边际啊!“佛顶”代表这个意思。“佛顶”就是佛的肉髻相,也叫无见顶相,是三十二相第一相。佛出生的时候,佛初生时,岚毗尼林神,为佛乳母,观佛顶啊,不见其顶;又佛成道后,游化波罗奈国,东方应持菩萨,欲穷佛顶,上历恒沙佛土,终不能见。此不属于有,而能放光化佛,又不属于无,双离有无,是之谓妙。妙有,它不是无,代表自性妙有体空。但是这个理,真正认识清楚的,少之又少啊!凡夫认不清,二乘认不清,外道摸不着边际,只有法身大士,登地的菩萨,才能够体会得到。这就是大佛顶的意思。

总结:

这一课叫总释经题,总释经题下面又分小科目。

第一、总释经题首先说明七种立题;

第二、通名别名;

第三、介绍五重玄义、十门分别;

第四、解释经题“大佛顶”之意。

各位大德!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再见!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03课】

    2012年3月11日星期日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总释名题。

总释名题,我们共同学习到了【大佛顶】三个字。大佛顶的“大”字,已经和大家作了初步的研究:大因、大义、大行、大果。密因为大因,得成菩提故;了义为大义,称实理说故;万行为大行,如实修行故;楞严为大定,王三昧故:具此诸大,是为大经。

【如来密因】是大因,不明白如来密因,不能够得成无上菩提;学习的义理不究竟,就不能够落实正确的行为,不能够在生活的一切行为当中做到正确,心就得不了大定,没有大定,就证不了大果。《楞严经》教我们明白如来密因,如来是怎么成佛的,我们依理修行才能够证得无上菩提。这个经属于究竟了义的义理,称为了义,由于具备以上种种大,所以称为大经。经题首标【大】字,意思让我们受持本经,应当依大教,解大理;依大理,起大行;满大行,才能够证大果,这是经题为什么首标【大】字的原因。

昨天,我们学习【大佛顶】“佛顶,则佛肉髻相上,无见顶相也,乃三十二相之第一相。肉髻在青螺绀发正中,周围红色,状如春山吐日。佛初生时,岚毗尼林神,为佛乳母,捧持谛观,不见其顶;又佛成道后,游化波罗奈国,东方应持菩萨,欲穷佛顶,上历恒沙佛土,终不能见。此不属于有,而能放光化佛,又不属于无,双离有无,是之谓妙。”

大家学习,必须要细心,“佛顶,则佛肉髻相上,无见顶相也” 大家一提到佛顶,往往就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肉髻相,便是佛顶。其实还不够,再往下看,“佛顶,则佛肉髻相上,无见顶相也,乃三十二相之第一相。肉髻在青螺绀发正中,周围红色,状如春山吐日。”这地方有“肉髻相上”四个字,才有后面的“无见顶相”形状如同春山吐日。再往下看“佛初生时,岚毗尼林神,为佛乳母,捧持谛观,不见其顶;又佛成道后,游化波罗奈国,东方应持菩萨,欲穷佛顶,上历恒沙佛土,终不能见。” “此不属于有,而能放光化佛,又不属于无,双离有无,是之谓妙”, 大家学习千万不要断章取义。前面“佛顶,则佛肉髻相上,无见顶相也”所说的佛顶“无见顶相”,是说的肉髻相上之相,我们只落在肉髻相上,那就错了。“佛初生时,岚毗尼林神,为佛乳母,棒持谛观,不见其顶;又佛成道后,游化波罗奈国,东方应持菩萨,欲穷佛顶,上历恒沙佛土,终不能见。此不属于有,而能放光化佛,又不属于无,双离有无,是之谓妙;”你光落在肉髻相上,把这一段的意义就给抹杀了。“此不属于有,而能放光化佛,又不属于无,双离有无,是之谓妙”,关键是这里,放光也是相啊,光相也是相。太阳出来了,太阳光是不是相啊?每个物体它都有光,每个人他都有光,佛当然也有佛光。大家看佛像画出来都有光啊,都有佛光,我们这个身体也有光。佛的光,它是智慧光,佛的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哪里有顶啊?它这个智慧光明,周遍法界,无有顶啊。你落在分别里面,只会认为佛肉髻是相,佛肉髻上所发的光明就不是相了吗?其实也都是相。都是相,只不过我们众生见不到,鬼神能见到。鬼神能见得到,寻找这光的终点找不到,范围太广。顶:顶点,是一个范围终点的意思。

这里说【大佛顶】,是说的【如来密因】,让大家知道密因为妙因。这个因,也就是我们的佛性,不属有,又不属无,就像那个光一样,它不属于有,又不属于无。要说有,你拿个形状来看看?拿不出来。太阳光你拿不出来,你找不出具体的形状来,不能够说有,既然有就应该能拿得出一个形状出来,拿不出一个形象出来就不能说它有。但是呢,虽然拿不出一个形象出来,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因为光的形象确确实实存在,只不过你拿不出长短方圆具体的相出来罢了。我们的佛性也是这样,你说它有,拿不出一个具体的形象,让大家来看一看是什么样;你说它无,它时刻在起作用,觉而不迷。你修,是觉而不迷;你不修,还是觉而不迷。接触什么,知道什么,只不过是大家认识不到它,认识不清它。诸佛认清了它,正确的运用佛性。佛性,是妙有真空,这个空,不是死空、顽空,它属于有。佛家讲的空,好多人:“哎呀,空啊,四大皆空”,不是这样,佛家讲的“空”是“妙有”。

谁要说“空了”,那是落到顽空死空里面了。佛教讲真空妙有啊,真是真心,真心是找不到形象的,所以说它空,但是一切相都是它。所以心经里面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亦是空,空亦是色”。自性,不能说有,又不属于无,双离有无,妙就妙在这里。其它的妙呢?因心即是果觉,妙不妙呢?修行修的那个心,就是你成佛以后所证到的,但是因心是带妄之真,果心是无妄之真。虽然因心即是果觉,但是这里面有染净之分,所以你把《楞严经》从头到尾系统地学一遍,这些道理就能够认清了。因心即是果觉,是说的自性的作用不二。在凡夫的时候,也是用的真心自性的作用;到了成佛的时候,也是真心自性的作用。八识转四智,在凡夫的时候,是八识;到证果的时候是四智,功用都是一样,都是佛性起用,都是真心自性所起的效用,都没离开自性。只不过是把这个妄心和真心认识清楚了,不用妄心了。

比如“电”,在制热、制冷的效果不一样,但是它的根源是一样的。任何的电器,都需要电能才能运作,虽然发挥的作用不一样的,但是背后的作用根源都是一样的。所以,后面的不二法门,到时候会和大家共同地仔细研究清楚。了义为妙义,一门深入,六根清静是根本,攀缘追求是错误。

现在好多学佛的人,都落在攀缘追求和执着里面而不自知,搞形式的佛法,念佛追求遍数,读经“我读了多少多少遍了。” 拜忏、念佛、读经、打坐……好多人都落在了认为有数量就是有修行了,这都是心外求法。真正的了义是在哪里呢?一门深入,六根清净方为道,这才是了义。你清静没有?你分别执着妄想去除了多少?如果分别执着妄想习气贪嗔痴,一样都没去,你拜佛,你拜忏,念经、打坐,都是一些不现实的修行,因为没得到清静,那是不了义的。

【万行】是妙行。契合真如性理,真正得到清静无为,这才是正行。入圣人流,得楞严大定,楞严大定,是自性本具,不用修行的,本来就是定的,只不过是大家认识不到而已。在《楞严经》后面说两种根本,佛祖就会把这些话说出来,而且说的十分具体。大家要有耐心、恒心学习才能明理受益。

【佛顶】是赞叹、比喻真理是至高无上的。我们凡夫,往往对这些真理迷惑、认识不清,对于这些至高无上的道理迷惑、认识不清。

【如来密因】,“如来”是诸佛的通号。佛有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来”是十号之一。在这个如来的解释当中,最浅显的解释就是:“佛佛道同,后佛如同先佛再来。”讲的道理都是一样。前佛涅槃了,后面有一尊佛成佛了,他讲的道理和以前那尊佛讲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后佛如同先佛再来,佛佛道同。那么再进一步解释:如者不动,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这就说明了自性、法身不动,如实地成正觉,是名如来。好像是有来去,其实没有来去。这个后面再讲,经题咱们只总结性地说一下就行了。

“应供”是应菩萨罗汉的供,应天人的供,不是应凡人的供。凡人没有智慧眼,往往被自己的成见所左右,没有慧眼。有时候执迷的人,别人劝他,他都没有办法改变他的成见;有些人非常固执,就算佛来了也没有办法度他。凡夫看佛菩萨都是凡夫,圣人看凡夫都是圣人,所以,佛在凡人面前,有时候凡人也不得度。像地藏菩萨度秦桧,地藏菩萨在南京显圣,凡人都不知道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度秦桧,让他念地藏菩萨名,写地藏菩萨几个字,秦侩说:土也藏。他就不念地藏菩萨这几个字。他就没有这个法缘,他能念一句地藏菩萨,跟地藏菩萨结上法缘,他就下不了地狱。但是他就不念地藏菩萨,念“土也藏”,麻烦不麻烦啊?因为时间的关系,好多案例我在这里就不例举了,如来十号,也不那么详细地介绍了,再介绍一下“佛”字。

“佛”字,是以德立起名,这是说的自性,德的状况,是有相的。说佛就说有了,说如来就是说的性了,说的无了。记住了“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说佛就说有了。佛是觉,六祖坛经也说:佛者觉也。皈依佛,皈依觉,觉而不迷。这个觉,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又分觉察、觉悟。谈觉察,是对烦恼障碍而说的,烦恼侵害我们如同贼,唯独圣贤能觉知到它是害。佛,能令诸烦恼不起。觉察,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然后觉悟一下(觉悟是智慧),判断一下它是正确还是错误。佛陀是觉察觉悟了的人,真正圆满觉悟到了诸法的真理了,了了分明。正确处理,理智对待,无有一点点迷惑颠倒,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道理,认识得都圆满到位。凡夫对于事物的真相不明白,起种种颠倒,凡夫称为不觉。外道依于寻思推度和有限的定力,见到了事物某些部分的真理,妄执为全部的、真实的,而建立种种的错误理论,自命是觉者,实际上仍然是有错误的分别心存在。佛陀以无漏无分别智亲证诸法的真如实相,对于诸法的事相理体无增无减地平等如实觉了,是真正觉悟的人,所以是正觉者。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解脱系缚,得大自在的导首,极为尊贵,所以称为佛宝。

这里面,“佛”大概总结的话,最基本最基本具备六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智慧、明了。在这地方,咱也不太详细地阐述,详细的阐述请看我的基础知识讲解——佛的基本六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智慧、明了。

我们学佛学什么?学自觉,学觉他,学觉行圆满,学觉悟,学智慧,学明了。自觉,是我们要经常地自我检查自己的贪嗔痴,自我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是贪嗔痴还是戒定慧?我们学佛要以这个为起点,然后再觉他。觉他,是理解别人,帮助别人。要知道,一个人做出事来、说出话来,要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我们才能正确对待,我们才能够理智的帮助到他。自觉是自了,觉他是助人,觉行圆满是大觉。我们要觉悟,做事不可以以自我为中心,要以大局为重,公德(公共道德)为准则。绝对不可以为了私人利己而损害他人,损害公众的利益。你为别人着想,别人肯定会为你着想,这是觉悟的。你只为自己着想,别人会排斥你,这是不觉悟的。现在好多人迷惑啊,迷惑在以自我为中心。你有觉悟做事才有智慧,有智慧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做事才明了。明了也就是明白人,明了也就是明白如何正确适当地把握好分寸,把握好尺度。我们学佛,是学觉悟、学智慧、学明了,学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学佛不是学迷信,也不是学自以为是,也不是学自私自利。

佛,又分自佛 、他佛。

好多人学佛以后,都有一种谬论——清静法身佛,遍满一切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佛的法身,尽虚空遍法界,佛即是我,我即是佛,自他不二,这只能是成为一个口头禅,并没认识清楚佛是什么,佛的意义。他连自佛、他佛,内、外三宝都分不清,佛佛道同不错,觉性都是一样的;佛的法身遍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都没错。可是不是说“你也是我,我也是你”。

同,是性质相同,并不是说一体,如果是一体,就不分本师和阿弥陀佛、东方金刚佛了。性质相同,各还是各的。《楞严经》里面,阿难说相同问题的时候,佛就问他,你虽然证阿罗汉了,你一人吃饱,别的阿罗汉能饱吗?“自他不二”,别人吃饱能当你饱吗?阿难就说不能啊。你学的那套东西,背的那套书歌子不管用,所以你遇到境界还是被境界所转。现在佛教界这样的问题很严重,佛的法身周遍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这是没错;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也没错;像灯光一样共同互融,但各还是各,共同一法身是说的互融,不一又不异,不异是说的性能,真心自性的性能是相同的。光会背一些书歌子,会一些法相名词,夸夸其谈,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谈到这个“佛”字,自佛、他佛,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认识不清楚,依靠他佛,成不了佛。必须要靠自性佛,才能够成佛,开悟的楞严,不明白这些,学这经有什么用?

今天时间到了。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大荷素 于 2012-5-4 21:18 编辑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印代法师佛学园地
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04课】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总释名题。本经的完整经题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我们上一课共同学习到【如来】,今天继续共同学习研究【如来密因】。
我们上一课研究【如来】的同时,顺便说一下学佛人不能只落口头禅。“佛”分自佛、他佛。自佛,也就是每个众生自己都有佛性,只有能够认识清自己的佛性,依自己的佛性修行,才能够得成正觉。他佛者,释迦本尊、弥陀如来,五方佛、十方佛、千佛万佛、无量诸佛。他佛是已成佛,属于果觉;自佛是未成佛,属于始觉,开始的意思。按本经的义理,最终圆实的教义,“如来”为诸佛通号,佛有十号,如来为第一号,是称性而命名。
说到如来,是讲的佛性;说到佛字,讲的是性德。特别是初学的人,对于这些佛学的教理认识匮乏,听起来感到茫然,只要大家真心地想学习《楞严经》,从头到尾有耐心地系统学习一遍,不管是基础的还是最上乘的了义教义,都能够在《楞严经》中得到明确的答案和认识。
【如来】最浅显的解释:佛佛道同,先佛涅槃,后佛成道,后佛如同先佛之再来。因为每尊佛出世,都是讲的佛性,讲的道理都是相同的,都是让我们迷惑的众生认识清佛性,依性起修,证得圆满大觉。
在此地,“如”为本觉,“来”为始觉。我们本来能知,本来能觉,能知能觉的性能,从来不生不灭。我们就依靠这个本来不生不灭的能觉,开始去觉察觉悟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能够于内觉观,回光返照,如此修行,始觉与本觉合一,久而久之,自然达到究竟觉,成佛道,方称如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自性本不动摇,十番显见全部都是讲自性,我们这里只能总结性地提一下;不要觉得经题不好理解就不听了,其实经题是总结性的把全经的教义概括出来,要想真正地理解明白,还要继续学习《楞严经》的整部经文。
“如来”更有三身之义,身者,积聚之义。地水火风空性识,因缘积聚,形成了这个凡夫身;但是呢,这个“三身”积聚的意思,又和凡夫身所存在的积聚意义不同。
第一:法身如来。梵语叫毗卢遮那佛,翻译成中文,就是遍一切处。此积聚理法以为身,是真如妙理;法身,犹如虚空,遍一切处。他把所有的佛教教理都含摄全了,“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法身遍满一切处,空而不空,真空妙有。所有的教理都包括尽了,叫遍一切处,这个“遍”“一切”“处”,是遍摄一切教理,法身无处不在。它积聚的道理很高很广,它主要是理性身,从道理上说有,找实际的形象找不出来。现在好多人去说理,理也没认识透,这就麻烦了。
第二:报身如来。梵语卢舍那,中文净满。此积聚智慧以为身,它是积聚了无量的智慧,才得到的清静圆满。这清静圆满,是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正确认识。“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那是深入经藏得来的正确认识,得来的无量智慧,它积聚了很多经藏所讲的义理在里面。圆满报身佛,不是那么容易得的,由于深入经藏,明确了好多的认识,诸惑皆净, 智慧是圆满的。经云: “明极即如来”即报身义, 把世出世间一切的义理,明确到了极点,就是如来圆满报身。
第三:应身如来。千百亿化身,随机应现。这个应身,积聚了好多的机缘,才能够显应身。如果有机会可以度一个众生,佛即现不同的形象去帮助不同的众生破迷开悟。经云:“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即应身义,自己觉悟已经圆满,并且能够理解众生,觉察到众生的心理,然后如何进行帮助?如何能够让众生破迷开悟?应身啊,应众生心。应众生心,而所知众生的境界,然后正确地处理,理智地对待,来让众生破迷开悟。佛经里面讲:应以什么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身去度脱众生。
【如来】是讲的三身四智,三身: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化身佛;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这些三身四智的所有义理,才和“如来”二字相应。
我们再看【密因】。“密因”很简单,也很复杂。密因,即是十方如来,得成果觉,所依之因心;亦即一切众生,所具之根性。也就是说,十方诸佛得成正果,十方诸佛证得正觉,修行时所依赖的那颗心,也就是一切众生所具的根本佛性。
佛者,觉也,也就是一切众生所具备的根本觉性;它也是菩提涅槃,本来圆满,本来清静的本体;十方诸佛修行成佛,所依赖的那颗心;十方如来皆依此不生不灭为根本的修行,然后才能够圆满地成佛。说白了,众生每个人都有佛性,只是迷而不觉,认识不到,不肯承认,不敢承担。你成佛要靠什么?要靠佛性啊!佛性是清静无染的能觉能知,纯净的觉而不迷。“有这么简单吗?”大家认识不到,不肯承认,不敢承担。
众生虽然人人都有佛性,但是迷而不觉,不能够依自己的能觉能知这个性能去修证,是众生认识不到。因为大家迷而不觉,认识不清它,所以觉得佛的境界特别的神秘,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所以就成了无上的密了。
这个【密因】两个字,它正好说明了五种人的过错,凡夫、外道、权教、小乘及狂慧人的迷昧。
凡夫,凡夫不敢承认自己这一生能够成就,你告诉他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他也承认,但是他就是有一个所知障,“我执”特别厉害:“我是凡夫,我这一生怎么可以成佛呢?”不敢承当。“要说修一修,提高提高还可以,要想在这辈子成佛,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他没认识清自己的佛性是什么,他不懂得一念迷即是众生,一念觉即是佛。那么外道,外道主要是持偏见,不能够正确地理解认识自己的成佛之因——佛性,落入死空、顽空、断灭空。权教,落到权教里面,也不能够正确认识佛性;往往权教菩萨,都落在功德里面,所谓的功德,其实都是福德;修福,迷人修福不修道啊。他是从改恶为善做起的,佛用权巧方便,慢慢地一步步引导他,归向破迷开悟,认识心性。小乘,他们虽然证得了清静,证得了小乘的阿罗汉,但是对于真心自性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像阿难尊者,在本经他就是初果阿罗汉,他还认识不清自性本自圆明、不生不灭,反认为意识为心,错乱地修习。阿难开始表现得特别激烈,认为意识心是心,意识清静了,自性就现前了,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意识终归意识,八识它怎么都不是真心。后面讲十番显见,我会和大家共同地把这个问题学习明白,像第一卷经文里面所说:【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这很明确地说出了,所有的修行人,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他成了声闻缘觉,以及成为了外道,甚至成为了诸天魔王,成为了魔王的眷属,原因在不知道两种根本,盲修瞎练,就像煮沙成饭,沙是不会成为美味佳肴的。
因不正,果就不正。这个“因”字,又说了那些利根的众生,狂慧过人,根性很利,但也很狂。密因说五种人的过,上面只说了四种,这里就说了利根狂慧的众生,他有没有智慧?没有真正智慧,而是狂妄的聪明。大乘教理口若悬河,佛经佛典甚至倒背如流,就像阿难这种人,他是佛的录音机啊,佛每次讲经法会,他听一遍都能够一字不错地给复述出来。现在人狂啊,你大藏经,你才能够弄出来几篇啊?人家阿难,佛讲经的法会,每一个法会都能够背得出来,你能说他不懂佛法吗?他就是不懂佛法。如果阿难这样的人真正地懂得佛法,佛就不用讲《楞严经》了。《楞严经》就是针对那些佛学老修,掌握了佛教的名词,会说佛教的教义名词,自认为经通教通宗也通,遇到境界,被境所转,你还是不通,还是不解如来真实义,把真正的无上密义,没认识到位。这个密因,成佛的密因,是这五种人所不知的。
【密因】是什么呢?即是本经中说的“二种根本”中,不生不灭的根本,也叫真如。【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这个经,你越看越有意思啊。无始菩提涅槃,涅槃是不生不灭,原本是个清静的本体,也就是我们的识精元明。这个“识”后面有个“精”,精是精纯,精纯的那个识别,就不是八识的带有污染的识了(八识是带有分别的识);元明:本来就是明而不昧的,它【能生诸缘】,也就是说,它能见、闻、觉、知;【缘所遗者】,它能见闻觉知,当然有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去掉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剩下的就是它了。
自性本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动摇,不来不去。众生迷啊,认识不清它,非失说失,非要说佛性失去了,其实没有失,实际每个人的佛性其实都是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你是佛,是这样;你是众生,也是这样。原因是什么呢?本性本不动摇啊!大家迷了的时候,【趣外奔逸】,随事物而流转,但是本性没失,只不过是转变了,功能照常在发挥作用,也不迷。但是大家呢,没人指导,无法认识到,所以佛法叫作微妙法,不是我们凭想像而能够想象得到的。开经偈说得多清楚:“无上甚深微妙法”,很微妙,很细,我们不能够细细地揣摩,就不能够见到真心自性的本来面目。所以说,学《楞严经》需要心细、沉稳,心不稳不行,稳不下来你就不能够细细地揣摩这个成佛的密因。
这个成佛的密因就是我们寂而常照的心性。后面十番显见,把如来密因阐述得淋漓极致,说明了如来藏性,自性本定。要想对真心自性,自己的佛性,做一个明了到位的了解,必须要好好学习十番显见。不了解如来密因,认识不透如来密因,成佛没有希望。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带业往生,在莲花里入正定,那是通过阿弥陀佛的加持,得入正定,行入如来密因,得成正果。
【修证了义】是我们所修之证。十番显见,阿难听佛的教导,认识清了成佛的正因,也就是如来密因,认清了如来密因人人本具,顿时悟入如来藏性,体会到了自性圆满周遍于法界。于是呢,依妙修行路,舍识用根,舍意识心用根本的自性,得正定,才是入了正修行了义之门。
这个了义,在本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修行要用根本自性,不要用识,用识,则是用的生灭心;用生灭心求佛乘,想证得不生不灭,无有是处。这个在本经里面说得很清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等,故非了义。
用根本自性,是依不生不灭的佛性,得成正果,在本经里面也说得很清楚:【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一直到【云何不成,无上知觉】,这都是说的了义,又后面观音菩萨耳根圆通,也是说的了义。
这个【了义】,第一,在本经里说要舍掉识,用根本的自性,这是了义。第二个呢,称性不著相。著相之修,是被相所转,不能够认透真心自性。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完真心以后,把器世界分析得十分清楚,因缘具足它形成了,因缘不具足它根本什么都没有,缘起性空。要想学缘起性空,你要好好学《楞严经》,要想知道空而不空的原理在哪里,好好研究《楞严经》。告诉诸位,不但是自性空而不空,那物质世界器世界,也是空而不空。
后面讲四大遍满一切处。
一些人有特异功能,能够空中取水、空中起火,他手一伸,火“彭”一声着了,原来水火时刻存在于空间,你也有这个能力,只不过是自己没有练习过,不能够把四大凝聚,他们专门练这个的,能把四大水大火大凝聚。他不是从哪弄来的,而是时空里面时刻都存在的,所以说我们不要着相啊。《楞严经》里面讲的道理是最彻底最明白的。你不管是真心自性方面,还是物质世界方面,简直是我们很难得到的一些义理。
后面说一说【诸菩萨万行】。菩萨:是菩提萨埵,意思是觉悟了的有情,有情众生觉悟了,就叫菩萨;诸菩萨:诸多觉悟了的有情;万行:所有的行为;在这些觉悟了的有情众生(菩萨)里面,有五十五个位次。后面到经文里面,我们好好地学习,在这里不再多作讲解,因为在这地方讲得细了,大家很容易迷惑不理解。
【万行】:万行包括五戒十善六度,禅修止观,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还有定前四加行。这个万行,包括得十分广。
【首楞严】:大定之名,首楞严是说的自性本来是不动的定,它不同于和起心相对的那个定,它是根本定,也称为究竟坚固定;它是无动无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说,究竟坚固,它是无动无坏的。
今天,我们这个略释名题,把经题就学习到这。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05课】

    2012年3月14日星期三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上一时间,把《楞严经》的经题做了一个学习。《楞严经》经题分通题、别题,二十个字的经题,我们基本把经题前面十九个字,大概的学习了解了一下,我们学习经题不能够太详细了,只能概括地学习一下;因为我们这个学习,既按照天台(宗)的五重玄义,还结合贤首宗十门分别,综合的来学习的。

《大佛顶 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 首楞严经》,这个【诸菩萨万行】的“行”字念“行”(heng第四声),这个“行”字的意思代表广,竖穷三界,横遍十方。这个说明了,菩萨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落实的,他是落实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举一动中。现在学佛的人只较真字,他不读义。明面上是个行字,就念个行字就可以了。佛学里面有好多字,不读原来的那个音,有的是读字音,有的读义音。

咱们再共同的认识下【首楞严】。【首楞严】“首”就是第一的意思,“楞严”这两个字是梵语,翻译为中文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就是什么事都包括在内,包括所有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所有的人物、行为、造作等等统统都包括在内。在此地,是讲的器世间,有情世界和无情世界都包括在内,一切事包括地非常广。这一切事能彻底坚固,得到定的本体,这个是大家所不了解的密因。如果证到了这个程度再修菩萨六度万行,然后才能成就一切事究竟坚固这种定。

这个定,告诉诸位,分世间定、出世间定和究竟定,还有四禅八定及邪定。到后面,关于修证层次我会和大家共同学习,分析得细致一些,让大家能认识清楚正定和邪定。

定,有出定,有入定,那不是究竟定,那不坚固,有动摇,还有出入。好多人说:“一入定多长多长时间……”有出定有入定,那不是究竟定。楞严是究竟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走坐卧常在定中。常定,究竟坚固没有出入永恒的定是楞严定。

四禅八定和邪定,都还了脱不了生死。出世间定,到罗汉定就能解决分段的生死了。楞严定,是佛的境界,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要说这个修定,我以前也给大家说过,就我认识的人,就定了两三个月都很正常,你找个三五个七个八个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一定定个十几二十天的,这样的就更多了;像我们不定的就更加多,得到那伽定的很少。咱们就不再啰嗦,就知道有出入的定还不究竟,没有出入,时刻在定,穿衣吃饭,行走坐卧,举手投足,一切运作,都在定中,这个是楞严定,这才是究竟定。

什么叫做不定呢?我们做事情犹豫不定、犹豫不决。佛经里面的道理,他不肯相信;法师说的话,他也不当真,也是犹豫不信,这也是不定;修行呢?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搞什么呢?搞自由如意主义。我高兴我就学,我不高兴我就不学;听你这个法师讲经,对胃口就学,不对胃口就不学,那你本身就不定。不管怎么说、不管对不对胃口都要先观察一段时间,不是说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样你是学不到真东西的。

我们现在来学习《楞严经》,大家都应该具有“坚、诚、恒”这三个条件。

“坚”是坚固心,发坚决的心。我这一生,决定要把佛教的真实义、真实教理学习清楚,我们学习《楞严经》,不能中途打退堂鼓,半途而废。《楞严经》是正法啊!遇到正法不容易。所以说,我们不能中途打退堂鼓,半途而废,要系统的从头到尾学习下来。要发这个坚固的心。

第二个是“诚”。学习要有诚恳心。要研讨经典中听到的道理,对于经义,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信念,你听了不相信经典中的道理,对你也没有帮助。我们学习必须要诚恳,放下以前的知见。你说我以前看过这个法师、哪个法师的,不管用,不系统,不系统就不管用。这个看一点,那个学一点,有时候断章取义是得不到真实义的。学习是要一步步地从头开始,一步一个台阶地学习。学问是一环扣一环的,你单独拉出一个环节出来,他只能代表一个环节的意,不是整体的意,有时候,还能使你增加邪见。

再一个就是“恒”。 学习要发恒心,要有长远的心。我重新开课,从头开始和大家共同学习《楞严经》,希望大家有恒心,有长远的心。不要说学了三天、两天,觉得太难了、枯燥了,学着学着没兴趣了,就不想学了,还不如浏览浏览网页,东看一点,西看一点,那叫什么呢?那叫习气。我们随自己的习气,随自己喜欢的,你学不了东西。好多所谓的自由,是最坑害人的,它没有约束力,学了两天便逃之夭夭了,没有恒心了。

能够发坚决要了生死的心,这样的人有几个?佛祖说得很明白,万万人学佛,能闻得到正法的,顶多是万中一二。咱们在这里共同学习《楞严经》的这千把号人,就是万万中的一二!这万万中的一二,我也不敢抱有很大的希望。

能够诚恳的求学的人也不在多数,大多数都是对佛法感兴趣,进来看看。你说他不学,他是学的;你说他学,他不发恒心;大多数都是玩弄佛法的,说白了,在这一千多人当中,我能够找到三五个人真正发恒心,能够把《楞严经》系统的学下来,对《楞严经》有个系统正确的认识,就不错了,有三五个人就不错了!

希望各位同修,要发坚决要了生死这个心,要诚恳的跟祖师大德们好好的学习《楞严经》,要有恒心的把《楞严经》从头到尾系统的学下来。你别管是对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只要是把《楞严经》系统的学习下来,对于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佛教的名词术语、基础知识,这一遍下来你都学到了。所以说,希望我们都能够发坚固、诚恳、长远的心,把《楞严经》学好,能够得到究竟的大定。希望大家呢,能够做到理明,行专,得大定,证大果。

【大佛顶】,就是大因、大义、大行、大果。得到这四种大的妙处,又可以说是妙因、妙义、妙行和妙果。这个因很微妙,意义呢,也很微妙,在行为上是无为法,他是妙行,这个果得到的也是妙果。这上面【大佛顶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 首楞严】这十九个字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

下面说下【经】字。经,梵语叫“修多罗”,中文叫“契经”,“契”是契合,上契诸佛的理,下契众生的机,凡能契理契机的便叫做经。经者“径”也,意即径路。为什么叫径路呢?因所有的经都可以帮助我们由凡夫达到佛的果位,达到圣人的果位,故说径路。

经又有“贯、摄、常、法”这四种意思。“贯”是贯串,贯串所说义,把佛所说的义理像用一条绳子串缀起来。所以说我们听经一定要前后贯穿起来,不可以缺课,我们学习一定要连贯。“摄”是摄其所化之机,即对什么样的众生就说什么样的法,说什么样的法就度什么样的众生,所谓“因人施教,因病与药。”这叫观机逗教,因人说法。什么叫“常”呢?古今不变谓之常,因为没有变是为经。“法”即三世同尊曰法,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众生都应该遵从这个法而修道、而成佛、而教化众生,都应该依照这个方法去做。故具足“贯、摄、常、法”这四种意思而名之为经。经就好像一块吸铁的磁石,众生就好像铁块,铁块遇到了吸铁石,就会被吸上去,方才所说的‘摄’字就有这个意思。

我们有的同修学习,学起来废寝忘食,有时候越看这个经就越产生欢喜,这就是经的摄受力,像磁吸铁。现在我们学习《楞严经》,希望大家对这个经喜欢,达到磁吸铁的摄受力。众生真正的喜欢《楞严经》,研究《楞严经》、学习《楞严经》,绝对不会堕落,绝对不会下三恶道,《楞严经》有这个妙处。

我们学习经典,不管是五重玄义还是十门分别,第一都是“总释名题”,总释名题我们就算是学习过了。第二呢,就到了“起教因缘”了,十门开启第二门就是起教因缘。什么是教?佛菩萨教化众生所说的话,就叫教。这需要因缘你才能够遇得上。大家也知道,佛教有大乘、有小乘,有了义经、有不了义经,能够遇到共同学习《楞严经》这个了义经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

释迦牟尼佛就是为了使众生了脱生死而示现于世。《楞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把生死、把佛教的教理、把佛法修证的层次讲得最清楚的一部经。法华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就是我们的生死问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道理不明白就有生死,道理弄明白了就没有生死。释迦牟尼佛示现世间,就是为了让众生知道为什么有生?为什么有死?怎么能够了脱生死?

来到这个世界的众生,都是奔波劳碌,辛辛苦苦,他们为住而忙,为蔽体的衣服而忙,为充饥的食物而忙……他们忙碌地劳作,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要工作呢?”一般人都会同答说:“为了三餐。”不管是中国人或外国人,每个人都是为了生活的问题而奔走忙碌,但是却没有人为生死而忙,更没有人会去想一想:我为什么到这个世界来呢?我是怎么来的?从什么地方来的?也没人见面时会问这个问题,真是连自己来的地方都忘了,去的地方也忘了。

释迦牟尼佛看见人把生死大事忘记了,故到这个世界来提醒我们,必须要注意及研究这个问题,是以,法华经方便品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这个地方咱们稍微注意一下。佛出现于世有四个原因:“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欲令众生入佛知见”,这是法华经上如来出现世间的重要原因!第一、欲令众生开佛知见,出现于世;这是佛为了开发出众生自所具备的佛知佛见,让众生证得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圆证无上菩堤,这是佛示现世间的第一个原因。

众生,人人都有佛性,大家都可以成佛,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但是呢,被尘劳、烦恼、垢染给遮住了,有成佛的这个根基,用现代话说,有成佛的潜力,但是这个潜力发挥不出来,犹如自己有宝,但是不知宝在哪里,还是受穷啊。其实,佛性就在六根八识当中,我们的行走坐卧、见闻觉知的根本的性能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只落在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上,没有认清根本的能见、能闻、能觉、能知,如宅中宝藏。有没有成佛的潜力?有!但是发挥不出来。所以,佛出现于世,为给大家指明开发出每个众生的真心、自性,本觉、本能,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为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既然要开发出他的佛性出来,你就要告诉他,佛性是什么样的,示佛知见啊!这是第二步:讲经说法。佛的正定、法身境界、报身境界,众生大都认为只有佛独有,众生没有,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所有佛的境界,人人的都有,佛是觉而不迷,恒常清静。我们的自性也是时刻觉而不迷,见到什么知道什么,接触什么清楚什么。所以佛讲经说法,指示教导我们的能觉之性,眼见色,耳闻声,一切的见闻觉知,无非是我们的佛性的能力,我们能觉能知的这个性能。能觉能知它是六根中的性能,六根是窗口,但是,六根八识所有的性能都是一体,它不是分开的,它没有先后,它是一个整体。故临济祖师云:“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说的就是这个佛性。

我们的佛性为什么不能现前呢?就像金矿一样,有待开发,开发出来了,佛性才能显现,必须要有好多的道理和修行,才能把真金开采出来,我们这个佛性真金是没有渣的,把杂质去除了就纯真了。那么我们本有的佛性、本有的自性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烦恼里面,就在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等方方面面里面……人人具足法身佛,人人具足报身佛,人人具足化身佛,只是呢,不能够显现出来,是因为认识不到它,需要佛陀讲经说法,帮助我们来认识自己的本来佛。

打个比喻:烦恼犹如一块冰,佛性好比是水,水有湿性,而冰也具有湿性,水是智慧,冰即烦恼,由此可知,智慧与烦恼同是含藏佛性的。现在,再来看它的作用,水柔不会直接伤害人,而冰硬却能伤身害命;比如一盆水泼到你身上来,你只觉清凉,却不会伤及身体,但如把一大块冰往你身上掷,就会打伤你,甚或置于死地,这便是智慧与烦恼的分别。人起了烦恼即会生嗔心,继而破口骂人,使他人也生烦恼,但有智慧的人说出来的话,令人听了会心生欢喜,甚至连原有的烦恼都一并消除了,这就是冰与水,亦即烦恼与智慧的不同处。假如我们将烦恼变成智慧,那便是返本还原,因为冰可化成水,水也可以结成冰,因此不能说众生不是佛,佛不是众生。其实,众生是‘迷了的佛’,但是你和佛所具备的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一样都没少,只不过是自己迷了,认识不清。

所以六祖在坛经里面说,一念迷是众生,一念悟是佛。迷了就是众生,悟了就是佛,这只是一种转变。迷了在唯识讲就是识,悟了就是佛就是觉,迷悟只是认识不同而已,只是一种转变,所以要转识成智。你虽然是个众生,但佛具备的样样你都不少,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能够明白自己的自性即是佛,那就能够把烦恼转成菩提了。

在这个地方说一下自性,自性就是自己具备的性能。自己具备什么样的性能呢?自己具备佛性。佛者,觉也。自己具备能觉能知的性能。《楞严经》里面讲【觉了能知之心】,每个人都具备觉了能知之心,就叫自性。

四个知见,如来示现的第二个原因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



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共同学习了总释名题和起教因缘。在学习总释经题的同时, 回顾了本经的主体:别题和通题。以及最主要的学佛要发三心。

我们学习完总释经题,第二个环节就进入了起教因缘,按照通常讲经的惯例,五重玄义,十门分别,都要说一下为什么要讲这部经,讲这部经要有个因缘,也就是说要有个原因。说到这个原因,佛是因为四种原因示现于世。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原稿链接地址: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86945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75532848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06课】
    2012年3月15日星期四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昨天学习的是“起教因缘”,法不孤起,必有原因,世间的事情尚有原因,何况无上的佛法?说这部《楞严经》的原因,也就是《法华经》里面所说的:“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如来应世示现,又有四个主要的原因:
一、为开众生佛之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为了开发出众生的佛知佛见,使众生恢复到本来清净的真如自性,这是如来示现世间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为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如来示现于世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教导、指示众生认识清自己的佛知佛见,也就是教导众生认识清自己本来是佛的面目。众生本来是佛,由于自己迷了,众生都认为“佛”唯独是佛独有,而众生无份,不知道人人皆有的佛性即是圆满三身的佛,佛所以示现讲经说法来开导众生,让众生认清自己本来的面目——众生本来是佛。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观无量寿经》里面讲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是心是众生,是心做众生,就看你识不识得自己具备的三身佛了。
佛出现于世,讲经说法四十五年,五时说教,都是为了帮助、指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眼见色,耳闻声,见闻觉知皆是根本自有的三身佛的佛性功用;只是众生不知,舍本用末,心外驰骋,趣外奔逸,其实本来自有的三身佛都在,成佛的潜力自有的佛性并没有丢失。佛讲经说法,主要就是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迷的时候迷在六根门头,悟的时候也悟在六根门头;迷的时候,迷在六根门头的所见所知所闻上,悟的时候,是认识清了六根的根性是能觉能知能见能闻;六根还是六根,窗口它照常还是窗口,只不过是在认识上,返识归到六根根性了,归到根本的性能上去了,所以佛法叫不思议法。后面讲到经文的时候,第一卷经三番破识,说到我们的意识心不是真心,属于六根门头的分别执着,在这里简单的提一下。
三、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如来出现于世第三个问题,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这个“悟”字,《说文解字》对悟字的解释是个觉字;这个“觉”字,《说文解字》的解释就是悟字。这个“悟”,一个心字旁,加个吾,用现在的话说吾就是我,“我”“心”啊,我心是悟啊!觉悟觉悟,所以说觉和悟不分家,我怎么知道的我心呢?这就说到“觉”字了,觉字上面一个学字头,下面一个见,由于学了知识,自己有了一个见解,由自己的所学所见,自己形成了一个心态、一个认识、一个见解。由于自己产生了一个见解,往往说话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怎么怎么……”这个觉,有觉知、有觉悟、有自觉、有觉他、有觉行圆满这些意思含在里面,咱们在此地只说觉悟,因为佛出现世间第三大原因,是为了帮助众生悟佛知见。
前面我们也共同学习了,佛出现于世的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开发出众生佛知佛见,出现世间;那么佛讲经说法,是为了示佛知见出现于世,指示给众生佛知佛见,也就是讲解、指导给众生认识清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第三当然就是悟佛知见了,你讲道理给他听,还要让他的所学,自己有个领纳、悟入,也就是体会,得让他领纳、体会出自己的自性佛是什么样的;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自性的自性有的三身佛法僧三宝啊!要让他把体会和道理结合起来,也就是般若当中的第二个般若,第一个是文字般若,第二个呢?是观照般若。为了开发众生的自性佛,禅宗讲:“原来的旧主人啊,原始的旧主人!” 我们这个身中谁是主人啊?所以要讲道理给他听。讲道理给他听,你得让他真正体会得到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这叫悟佛知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这是佛出现于世间的第三个原因。
四、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那么第四个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道理也给他讲了,让他体会一下,他也能够体会得到一点点了,他还是进入了不了状态,这也不行啊,还是成不了佛啊。众生的心都是趣外奔逸,是往外出的,所以叫大家要注意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好好的修行,时时于内觉观,返观内照,是自归依自佛!

时时需要于内觉观,返观内照,所以佛教的总纲说得多明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关键是要自净其意,不要使这个心乱了,乱心不是修佛的;大家都知道分别执着妄想,在佛教里面称为三惑:见惑、思惑、无明惑;见惑是分别,思惑是执着,妄想是无明惑。惑是迷惑,就是这些分别执着妄想把我们给迷惑住了,认不清本来面目了,把我们自己本有的佛迷了,跟着分别妄想迷了。现在好多人学佛法,搞形式的佛法,“我读了多少多少遍经啊,我念了多少多少遍佛了,我拜了多少多少忏……”可怜愍者啊。搞数字佛法,我拜了多少遍忏、我磕了多少的头,对于初学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过度,它可以帮助你摄心,但是对究竟佛法来说呢?它属于佛门里的外道,不究竟不是了义的圆教。
我们现在学的《楞严经》正法是圆顿法门,我们修行追求神通,追求功德,追求修福修慧,这都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要落实无为法。除去了分别追求、执着妄想,一切法门明心为要,要认清什么是真心,什么是真如本性;一切行门净心为要,你的心清净了吗?你真正有修为,心是清净慈悲的。你的心还乱动吗?乱动就不清净了,还起贪嗔痴吗?一切法门,净心为要,常常于内觉观。
自己起的是贪嗔痴,还是修的戒定慧,自己要心中有数。别人管不了你,别人替你修行不了,佛也替你修行不了,佛也不能赐给你一个佛去做。我告诉你,小乘经里面法是原则,要严厉要呵斥要管制;大乘经里面都是心法,佛法里面最高的享受,大乘,天天都是乐,无忧无烦啊,大乘经讲的是涅槃的心声:常乐我净,是佛法里面最高的享受。
我们的心本源清净,我们于内觉观,返观内照,时间久了,便照到一心本源,一心本源清净了,那个时候呢,就入般若根本智,不是后得智啊。那个时候就转八识成了四智,就行入了佛知佛见——无为法了。证一分法身,破一分无明,就入了菩萨法身大士五十几个位次了,到那时候才算是能够入佛知见了,如来应世的一大事因缘,就算收到效果了。记住了,别奢求,奢求是妄心。
佛能不能加持我们,佛的加持就是让我们明白怎样成佛的道理,成就还是要靠自修。《楞严经》说得多明白啊,佛让你认清自己具备的自性佛,佛不能够帮你一下子成佛,还需要你自己去修。就连阿弥陀佛,佛中之王,光中极尊,能够加持众生入正定,那他还是有条件的,他开出的条件:你断不了贪嗔痴,你要伏住贪嗔痴。就象石头压草一样,你要压住它,你压都压不住贪嗔痴,你还是成天的分别执着妄想,满脑子的贪嗔痴慢疑,那还是往生无份啊。这就说明了,我们改习气特别重要,我们贪嗔痴从哪里来的?从我们的习气来啊,贪吃贪喝贪玩,贪好吃贪懒做,贪福贪慧,贪好听的,贪舒服,贪自由,羡慕虚荣,那都是贪嗔痴慢范围以内的东西。贪往生西方是不是贪?阿弥陀佛有这个愿力,你就每天好好的一句阿弥陀佛,什么你都不用管,别搞那么多的贪嗔痴,佛自然来接你;你老是金台银台啊,魔就会乘虚而入,没有心魔哪有外魔啊,真佛还没来呢,假佛就把你接走了,冤不冤枉啊?
佛千说万说,都是为了让众生入佛知见,佛的知见是什么呢?《金刚经》、《般若经》、《楞严经》等等,《金刚经》说得多明白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心自然清净才是你的法身啊,《金刚经》是佛讲的佛的果地的境界,见相离相、应无所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现在好多求佛都是以色见,以音声求,是行的邪道,不是佛道,佛道是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啊。你看现在搞诱惑的有多少啊?在哪里用电脑搞一搞:“喔,放光了。”佛是无相的,见到有相的来了,那都是错误的,所以维摩吉杖剑刺佛,佛的境界是觉知清明的精神世界, 觉知清明的精神世界是无相的世界,无相的世界,拿不出个形象来,精神世界嘛,它不是物质世界。
佛出现于世,示现世间有四大因缘:
一、为开发众生佛知佛见,使众生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二、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三、为让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出现于世;
四、为让众生行入佛之知见,出现于世。
这是佛说一切经的因缘。这四个原因,是佛陀说法四十五年,一代时教,佛示现世间的总原因。
那么再说本经因缘,佛说《楞严经》的这个原因,交光大师他总结了十种,现在手抄本上只存有六种。讲到佛为什么要说这部《楞严经》,我只能够按照传承和大家共同学习!我们讲经的这个底稿,告诉大家是圆瑛老法师的《楞严经》讲义,我的楞严法脉是这个传承是明旸法师,明旸法师记录的文字并校定的底稿,我的《楞严经》是跟明旸法师学的。当然我跟大家学习,也是用圆瑛老法师的这个讲义,只不过是这个讲义半文言文,好多人看起来费力,我在中间做一个疏通,我个人不敢有半点疏忽大意,不敢有半点自己的见解,因为这个本子总结了以前所有古人对《楞严经》的注解,做成一个汇集注解。
这个《楞严经》讲义是圆瑛老法师四十多年的精力,汇集参考所有楞严经的注解和讲义,再加上自己一生的心血,而撰成的一部楞严独步讲义,名贯海内外,一切的精髓要义,阐述的内容最全面、最到位的一部讲义,我们学习主要是以这个为底稿。所以说大家不用再讨论了,祖师该讨论的已经讨论了,该总结的已经总结到位了,我们只需要跟着祖师大德学习就行了。
这里面总结的,有莲池大师的注解、有藕益大师的注解、虚大师的注解、有交光大师的注解,还有憨山大师的注解,参考得很全面。这几家大师,都是公认有成就的大师,就拿说本经的原因来说,就提到了参考交光大师的总结有十种,“今则只说六种”,你看祖师注解都很仔细,交待得都很清楚,这是谁的那是谁的,不是我的,就象印光法师文抄一样,我们照学照做就是了,我们不需创造新东西,我们拿着古人的经验,变一下就成自己的了。你看圆瑛老法师,谁的就是谁的,我搬过来和大家共同参考,他这个到位,我们就按他的方法去学习,去落实。什么叫德啊?这就叫德,不昧人之功,不扬已之长。
我们参考交光大师总结的说法,为什么要讲《楞严经》?他老人家是怎么说的:
一、恃多闻忽定力;
二、警狂慧护邪思;
三、指真心显根性;
四、示性定劝实证;
五、销倒想除细惑;
六、明二门利今后。
咱们一条一条的来学习。
一、恃多闻忽定力:佛法的修为主要定慧等持,既要有智慧,还要有定力。你遇到境界起贪嗔痴,这是没有定力。
没有定力的原因,理论不到位。理论到位了,心就定了,所以需要定慧等持。有些人深入经藏只是为了研究学问,而忽视了定力,没有定力,认为懂得经义就可以了,这是错误的。好多闻,不勤修定力,偏重于只听课学佛法而不落实,说起来一说一套,讲起来长篇大论,现在这样的学佛人很多啊。祖师总结出来了,这叫什么呢?好多闻忽定力。用现在话说是华而不实,看着是个行家,其实什么不懂,半瓶水都没有,真正的半瓶水还是有些修证的。只多闻忽定力这样的人,他只落在口头学问上了,就是现在的只研究教理,不重实修的人,遇到境界,遇到逆境,你就没修行了!事情不是说的,是做出来的,中国有句俗话,“能吃过头饭,别说过头的话。”你在那里夸夸其谈一阵子,逆境来了贪嗔痴照起,你那个慧是狂慧,狂慧都不如,那是自以为是,自欺欺人。
现在好多学友,都不遵从印光法师的那个教导,印老嘱咐:“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你不要成天往外看,这个不如法,那个不如法,他不如法是可怜愍者,你为什么要起反感?他是可怜愍者,为什么要排斥他?你如果如法,你应该生怜悯心,你生的什么?你排斥别人,说人过.你生的是是非罪过心。六祖在坛经里面说得很清楚:“他非我不非,我非便是左。”若能“常见自己过,与道自相当。”
你是修行人吗?修行人是悲心利世。我们所学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度,是让我们自己来落实的,不是拿来检查别人的,所以佛陀的教导和戒律都是拿来规范我们自己的言行,是帮助我们改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是帮助我们去六根本烦恼、去贪嗔痴慢疑的。
记住了,佛法是内学。我们静坐要常思已过,闲谈不论人非。
可是我们学了几天佛以后,学了一些佛教的名词和术语,也懂得了一些佛学的常识和戒律,于是便拿这些佛学常识和戒律去对比别人,学人不对比自己!看这个不是修行人,看那个不如法,心里生起了自己是修行人,自己比他们学得好,学得强,甚至还和同修一起闲谈的时候,还说四众过:“那个人我看不起他,他不如法……”等等,自己排斥别人也就罢了,还拉着别人造恶业,共同排斥别人;自己还认为自己有修行,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伟大,你心中不是修行了,装的是是非,装的是高傲、傲慢;排斥别人是嗔心,你说别人,是认为自己有修为,无形当中就贪了名,无形当中就做了损人利已的事了,贪嗔痴慢都有啊!你心里是是非,你就是不清净的人啊。
再一方面,别人做错了,别人的业果他自己承担,我们要隐恶扬善,不要张扬;现在的人是扬恶隐善,别人有了错,他不但不觉得应该去同情,应该去拉一把,反而落井下石,到处去说别人的是非;可怜的人他不但不救,反而去踹一脚,他认为自己的见解很正确,这就是恃多闻忽定力,他自己产生了狂慧,觉得自己有智慧,其实是一个狂妄;护邪思呢?他还护短,自己以为是,其实自己是颠倒的,要警惕你那个不正确,邪知邪见要改正,所以说《楞严经》是开悟的经啊!好多同修不觉悟,对于这些没有明确的认识,
嫌这个不如法,嫌那个不如法,觉得自己学得正有修为,有些时候有了这些念头,他不但不是清净,反而有了烦恼了,所以这些邪思真的要不得。总是嫌别人怎么怎么样,要想想自己完美吗?自己也不完美,自己想一想,也就没有那么多抱怨牢骚委屈了,其实外面没错误,错就错在我们自己心理畸形,什么时候认识到自己内心有缺陷的时候,看外面就完美了。《楞严经》是教给我们认清自己的,开悟的楞严,自己有邪知邪见,不正确的思想,还认为自己高尚完美了不起,所以《楞严经》是警告这些拥狂慧护邪思的人,这是讲本经的第二点原因。
第一点恃多闻忽视定力;第二点总觉得自己有修行,高人一等,也能谈玄,也能说妙。觉得自己见解、理论高人一等,自持天德,其实他玩的都是自己留下的恶习气,这样的人不但不是修佛的,是修魔的。不能够自我觉悟,怎么能够了苦啊?外面这不对、那不对,这不是、那不是,老是自己对,痛苦啊!
这部分人不能去烦恼,是因为他老看外面不完美,感觉自己是完美的,我为什么遇上这样的缘啊?我为什么这么苦命啊?你往内心找一找,找到自己内心的不足,认识到自己无德无修、无怨无悔你心里才能平衡下来。因为你都是往外找的,能于内觉观,往内找,这才是入佛知见的开始。入佛知见就是开始觉悟,我们不觉悟,认为自己是完美的,自己狂,还老是认为外面不完美。看外面不完美,于是生气,不但没生起慈悲心,还生气,拿外面的烦恼来折磨自己。这叫什么?损人不利己啊。你没做到静坐常思已过,闲谈不论人非,你没做到隐恶扬善,你做的全是恶,还觉得是善。怎么能入菩提大道啊?没有不觉得自己是不善的,都觉得自己是善,你参考参考前面讲的。


总结:第一、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起教因缘的四个因缘。第二、别讲共同学习佛说《楞严经》的因缘,佛说《楞严经》的因缘我们只说了一、二两个部份,这二个部份是结合起来讲的,但也只学了一小部份。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原稿链接地址: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86945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75532848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07课】

    2012年3月21日星期三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上一时间,大家共同学习《楞严经》,说到本经因缘,圆瑛老法师讲义里面提到交光法师对于本经的因缘有十种说法,在本经当中,只录六种:

一、恃多闻忽定力;

二、警狂慧护邪思;

三、指真心显根性;

四、示性定劝实证;

五、销倒想除细惑;

六、明二门利今后。

说到恃多闻忽定力,大多数的聪明人都喜欢多听经,都喜欢多学经典。喜欢多听多学,往往听了、学了,学到了一些佛学名词、法相术语,就认为是会了。佛法里面讲理、行并进,你光是学了理,你行为上达到了那个理论所讲的层次了吗?很多人就忽视了真正的实修。学佛,学觉;学觉悟、学觉醒、学觉而不迷,要时刻理、行并进。

我们学佛第一步:皈依佛。那么皈依佛,你光只是皈依了佛,解决不了自身的生死问题。佛,分自佛、他佛。“他佛”当然是释迦本尊、弥陀如来、药师佛、阿閦佛,千佛万佛都是他佛。他佛讲经,是启发我们自佛的,如果我们不能够依着自佛修行,他佛不能够赐给我一尊佛去做。就像阿难,觉得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依赖释迦牟尼佛就可以成佛了,不是那么回事。如果他佛能够让所有的众生都成佛,佛也就不用讲经说法了,这说明成佛还是要靠自修的,所以达摩祖师才说出了真实话:

心心心难可寻,

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达摩祖师是怎么修行成就的呢?“求心不求佛”, 因为他佛不能够直接让我们众生成佛。所以说,我们要求心,不要求佛,要学会他佛讲的佛理,还要靠我们自己自心的落实,大家要想求佛,先求自心。

佛者,觉也。六祖在坛经里面说得很清楚,我们人人都有自己的三身佛,我们皈依佛,有皈依身外三宝和身内三宝。皈依身外三宝:佛、法、僧,那是跟身外的三宝学理论,把佛理掌握了,学到了,要依靠自身三宝,要靠自己的自性三宝,才能够修行成佛。

皈依佛,皈依觉,觉而不迷。我们时刻要觉醒,不能糊涂;我们时刻要觉察,也就是时刻要去注意检查自己的身、口、意,检查自己身口意的起心动念,是起的贪嗔痴还是起的戒定慧?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起心。我们的行为,我们时刻要注意,是不是犯了杀、盗、淫?我们的口业,也时刻要注意去觉察,是否犯了恶口、妄语、绮语、两舌?

经里面明明告诉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护意业、善护身业、善护口业,莫犯他过。”这个话好多人都会说。皈依觉,觉而不迷,但是常会迷;迷了,皈依正,正而不邪,就变成了邪而不正了;皈依净,净而不染,好多学人就变成了染而不净;善护三业莫犯他过,自认为遵守得很好,恰恰都是背道而驰。恃的是多闻啊!对于佛理他会讲也会说,但是落实起来,张口就有他过了,没有的事,他都能给你造出谣来,还说四众过。以上的这些所学,都是不觉悟,他的心还定不下来。为什么呢?学的道理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善护三业,不讥他过。”不说别人的过错,但做的时候不是那样,那叫学佛吗?那叫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正因为这样他的心怎么能够定下来呢?因为他心里有是非,他心里都是是是非非,他怎么能够定得下来啊?境界现前的时候,当然不得受用了。

学佛学了很多年,还有好多人还来反映:“师父,苦啊……烦啊……”他的苦、他的烦都还没去,苦、烦的原因在哪里呢?自己学的东西,跟自己做的行为不对焦啊!如果所学的佛学术语、法相名词,能够和自己的行为对上焦,绝对都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社会天天打假,佛教里面的假也太多了,打着幌子行十善、皈依佛、皈依法、归依僧,其实都是掩耳盗铃,自己在行十恶,而自己还不觉得,可怜啊!你学的多了,听的多了,烦恼你没去掉,心没得到定,你忽视了修啊。大家仔细想一想,修是什么?修是修正,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认识,那当然要明理在先,先要认识自己,要有好老师指导、督促,光凭自己学了书面上的文字,你就是会背也不管用,境界现前的时候,还是会被境界左右,不定啊!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但对自己行为上的错误却不知道,怎么修正?没发现,认识不到,怎么修正?修正语言上的错误:恶口、两舌、绮语、妄语,自己都没认识到有错误,你说怎么修正?那么善护三业就善护不了!所以好多同修学了好多的佛学知识,光顾着多学,掌握了好多的佛学名词、法相术语,真正做到修正了吗?有的一辈子都没做到修正两个字,可怜啊!自欺欺人。

学到的那些书面上的文字知识都没用上,他的心怎么定得下来?就像阿难一样,境界现前了,还是会被左右。在此经,阿难是表演,是代表我们大家的,代表那些能说佛法、能讲佛法,自认为会了的人,其实,他的心没有定下来,习气没有什么改变,还是白丁一个。贪多闻,没有实修,这都是佛法里面的魔子魔孙啊。你要赞扬他,他高兴;你要说他“你造业,你不觉悟。”他马上就会火冒三丈。这样的人没学到佛法的真实义,你光是贪求多学多闻不管用。大家要实际一点,我们是修行的,我们要抓住重点,不要产生了傲慢、骄狂。产生了傲慢、骄狂,还认为自己学得好、境界高,那就是狂慧、护邪思,这样的人,只能像人背菜谱——说食不饱啊。所以,阿难在本经里面示现堕落,要说佛教的教理,佛学知识、法相名词,没有阿难会得再多的了,不但阿难掌握的佛学知识、法相名词多,并且他讲得比我们后人还要全面,我们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我们学到的那点佛学知识,比阿难差得太远太远了,我们不值得骄傲,我们还落在迷里面啊。

阿难多闻,误堕淫室发起大教。观阿难归佛所,顶礼悲泣,自述【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未全道力就是心不定,没有定力,还是被贪嗔痴、杀盗淫、十恶左右。我们检查检查今天的我们,我们有几个不被十恶左右的?故殷勤启请,十方如来所修,得成菩提之大定。因为他被淫业所左右,他才请示佛陀:“那十方如来怎么修成就菩提大定的?他们为什么不被十恶所左右?”这地方,足见多闻之过。

不是说你学得多,懂的佛学知识、法相名词多了就成就了,还是要靠落实的。这个落实,在“信解行证”里面,“解”,对经典的理解,是相当地重要。你对经典理解得不到位,你就落实不好,你就落实不到位。所以才有后面,佛陀责备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首先要离憎爱二苦,我们大家自己可以检查检查自己,脱离憎爱两个字了吗?你光是多学了、多听了,你别忘了你并没有真正地离开了“憎爱”“是非”这几个字啊,心真正地能把憎爱摆脱了吗?光说得头头是道,你那都是落到是非里面,说给别人听的,没有自己去对照。我们要多给自己对照,不要在那里发狂慧,护邪思,一说话就是多么高深的佛理,谈玄说妙,自命不凡。 “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什么叫欲漏啊?五欲、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去不了五欲和六根本烦恼,你所学的理论都是错误,认为自己聪明,实际你自己在自欺欺人。“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欲漏,也就是习气,我们的习气改变了吗?我们的贪嗔痴转变成戒定慧了吗?只要是习气和贪嗔痴没转变成理性和智慧,你佛理学习得再多,你只能说是一个错误的人生。你再能说、再能讲,再有知识,水平再高,你都是落在错误的认识里面,因为你没有真正地做到修行,没有真正地做到改变。没改变自己的性格,没修正自己的贪嗔痴,不叫修行人,叫三恶道里的常客。所以说,警告那些狂慧的人,不要再自我辩护你的那些邪思想了,要清醒一点,认识清楚,习气贪嗔痴没改变,你是一个狂傲的人、自作聪明的人,自我贡高、谈玄说妙,你的思想还在不觉悟里面,不要再辩护你的那一点点邪思邪见了。

《楞严经》说话是一针见血。谈玄说妙,理论高深,行为上你的性格、习气,应该得到改变了,修行者的贪嗔痴应该是天天减少,应该无是非,无憎爱。

如果贪嗔痴没有减少,还有是非憎爱,那都是错误的。现在这个社会,互相诽谤,无中生有,有些人不经过核实便去相信,愚痴可怜啊。特别是我们学习《楞严经》,破坏正法的人,首先要破坏你听《楞严经》的法缘。他会先诽谤法师,造一些谣言,你对法师没有信心了,你怎么去听正法呢?有部分人他就上这个当,别人诽谤讲《楞严经》的法师,他也在后面信以为真,把你的信心给坏掉了,你以后遇不到正法了,也就把你的慧命坏掉了。大家不要轻易听信别人的说法,要理智一点。有好多人专门搞是非,法师之间有的也互相诽谤攻击;居士更是厚此薄彼,护持自己的师父,攻击别的法师。咱们别理他谁说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别给任何人辩白,他说你黑的就黑的,说你白的就白的,别辩解。

希望大家不要恃多闻忽定力、发狂慧护邪思。警告那些发狂慧护邪思的人,回头是岸啊。不要认为自己有修行、不要认为自己有多高的境界、多玄多妙的教理,关键是真功夫:习气去了吗?贪嗔痴去了吗?憎爱心、是非心去了吗?习气贪嗔痴一点没减少,憎爱心(憎恨贪爱心,喜欢贪心都是)还是遇到照常起,像阿难一样,心里明白不近女色,但是摩登伽女长得太漂亮了,还是和她上床了,幸亏佛陀让文殊菩萨拿楞严咒去救他,不然他把戒体都给破了,自己回来后后悔得不得了,原来自己憎爱心一点没去掉啊!还是有爱,有憎。这个“爱”不能够当爱心来讲,要当取舍的“取”和“喜欢”来说,这个爱,是喜欢和贪有的心。佛陀的慈爱,是爱心,智慧的慈悲是爱心,不是这种喜欢和贪有的心,所以阿难学了那么多的佛经,懂得那么多的教理,都是狂慧啊。我们不比阿难的境界高,所以说,我们要学习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像阿难虽然证到了初果阿罗汉,还是没脱离习气憎爱妄心。

要想证得真正的大菩提,还必须要认清真心。所以交光大师就指出了第三点,本经是“指真心显根性”的。习气、憎爱,都是落在妄心里面的,落在妄心里面,虽然你得到了一点清静,证得了阿罗汉,还没明心见性,还不是根本。阿罗汉是独守幽闲,独守幽闲还没能够认清真心,他用的还是妄心,以妄制妄,他还是追求清静的,还是落在内守幽闲的境界,《楞严经》到后面会讲到这些。

一切众生大多都错认为,我们肉团心(体内的那个心脏)是心,其实那是错误的,那个心脏只不过是血液循环的一个血液泵,人死了以后心脏也照常有,为什么他什么都不知道了呢?因此我们应当知道心脏这个血液泵不是真心。认为肉团心是真心,这是大众容易犯的第一个错误。

第二个错误:认为能思虑、能分别的这个妄心是真心。“此心能知,又能思虑分别。”大家认为,这就是心了。有一句话说:我思故我在。认为能思虑、能分别的就是我,就是真我了,这又是一错。认为肉团心是真心,这个极容易就能够驳回,不再认为心脏是真心了。而妄想不是真心,这个难破。因为众生迷执很深,迷根难拔,不但是迷得太深了,就连权教、小乘他们也认为思虑分别的心,这个能认识的心是心,认为识心是心啊!达摩祖师用三个心:“心心心难可寻。”到底这三个心哪个是真心呢?哪个都是,哪个都不是。后面讲十番显见的时候,我会和大家分析清楚“三心二意”中的三个心都是什么心。

因为大家真心和妄心分不清楚,所以阿难才请佛说明诸佛是怎么修成的大定?由于阿难这样提问,佛首先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不知道常住的真心、自性本来是清净明了的本体。

凡夫、二乘用的是什么呢?用的是妄想啊。妄想心它不是真心,因为用的是妄想心,所以才有六道轮回,于是才有佛陀二次征求阿难的意见,什么是心,才有三番告诉阿难妄想分别思虑心是意识,不是真心。这里面到十番显见,佛告诉阿难:大定是不需要修的。本自具足,不劳修持。本来是佛啊,迷了本性,失去了自家珍宝,本来没丢,但是等于遗失了。十番显见告诉阿难,我们所见所闻不是六根,是心见心闻。自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本来不动摇,我们要依真心,作为修行的起步,才能显示出真心本来是不动的全体。所以才有如来七番征心、十番显见,看看阿难认识如何?阿难代表我们,认识都是错误的。经听了没有?听了。学了没有?学了。能谈能说,好象是会了,其实还在错误里面没认识到家。佛为了让大家认识到根本,认识清自己所具备的三身佛,认识清自己的性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不动摇的,才说这部《楞严经》的。

人人都有佛性,佛性都是一样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由于众生认识不清,所以用识用迷;在圣认识清了自性是不动,叫悟;觉悟觉悟,觉和悟它们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觉”上面一个学字头,下面一个见,学习到的见解;“悟”,我、心,心字旁,一个我;觉悟你的所学所见,真正地归到了真如的自心了,那算是觉悟了。现在好多学佛人在见解上认识不清真正的自我、自心,所以还是要学习的,学习到真正的见到了如如不动的自心了,那才是真正的觉悟了,那时候悟后起修啊!所以说我们还是要从见解认识上来转变,我们活到老学到老,还没学好。你即使理论上知道了真心是什么,但是修证上呢?习气改了几分啊?贪嗔痴去了多少啊?憎爱心、是非心还起吗?这个学问很深、很大!

今天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回顾一下,今天主要是学习了佛陀讲本经的因缘,交光大师总结了六种,我们今天主要学习了前三种:恃多闻忽定力、警狂慧护邪思、指真心显根性。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到这里。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居士晚安!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

原稿链接地址: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86945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75532848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08课】

    2012年3月22日星期四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今天继续共同学习佛陀为何要讲《楞严经》的这个因缘。

佛陀讲《楞严经》的第一个因缘是针对那些恃多闻忽定力的人,境界现前的时侯,还是贪嗔痴妄想心照起,属于狂慧;

第二个因缘是警策拥有狂慧这种思想的人,谈起佛法来滔滔不绝,谈玄说妙、口若悬河,觉得自己的见解、义理非常的高深,自认为有修有证,但是境界现前的时候,还是贪嗔痴照常起,还是被境界所左右。这样的人,落在了骄狂的习气以内,自命不凡,这都属于不正确的思想和认识。说句不恭敬的话,这是佛门里面的魔子魔孙。我们现在这个时期,佛门里面无修无证,自命清高的人都属于这个类型。觉得自己义理高深、有修有证,他的行为其实都落在贪嗔痴慢疑六个根本烦恼之中。佛说《楞严经》,交光大师在这里说得最清楚,就是为了警策这一部分人:你并没有修为,不要自命不凡;你并没学好,不要自我清高。阿难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代表。

第三个因缘是:指真心显根性。佛说《楞严经》是为了指出一切众生的真心,显示一切众生根本的性能,佛陀明确的给作出了一个说明指导。在本经当中,佛判真、妄二本,佛在本经明确的告诉阿难,一切众生都有真心,但是呢?不认得真心。凡夫都是认妄心为真心。佛告阿难言:【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用攀缘心(即意识),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即根性),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识精元明”即根性,这个根性是什么呢?就是众生根本的性能。这个根啊,也可以说成是本具的性能,本来具有的性能,只因众生遗真认妄,持妄为真。错认了妄心为真心,这就叫遗真认妄,执妄为真。多数人都是依照妄心为根本而修行,纵然修到九次第定还不究竟,成阿罗汉了还不究竟,那还只是独守幽闲而已,【内守幽闲】啊!

《楞严经》第一卷,如来三次告诉阿难识心非真(在这里我就不再具体的把经文列出来给大家说了,我们学习到的时候,我会和大家具体的交代。),阿难请求佛陀开道眼求圆解,后面十番显见就明确的指出了众生本具的根本性能是真心。十番显见:

一、显见是心;

二、显见不动;

三、显见不灭;

四、显见不失,

五、显见无还;

六、显见不杂;

七、显见无碍;

八、显见不分;

九、显见超情;

十、显见离见。

十番显见前几番极显其真,把真心说得十分透彻;“后二见略破其妄非同”,后二番略微的说明了妄心和真心的不同,做了区分,向大家说明了“识”完全是妄。

阿难要求如来指出真心,如来不得不给他指出:若是在凡夫位上指出纯真无妄之心,绝无可指。“故只得带妄显真,后在于剖妄出真。”所以佛陀在十番显见里面,先是一步步的先带些妄心,从当中剖析显示出真心。交光法师的比喻在此地用得非常的高明:“阿难认识为心,如愚人执石为玉,不肯放弃,佛为带妄显真,指见是心,如指璞说玉,璞虽是玉,尚有石皮未破,其玉不纯,故又为破同分、别业二种妄见,如剖璞出玉,光莹焕发矣。”这是交光法师在《楞严正脉疏》里面做的比喻,圆瑛法师这个讲义里面录取了。佛为了对众生指出真心,显出众生本具的根本性能——如来密因,所以佛说这部《楞严经》是为了指出众生根本的性能,即是如来成佛的根本。

说这部《楞严经》的第四个原因是示性定劝实修。凡夫、外道、小乘、权教都很羡慕佛果,但是呢?全用的识心,错乱修习。就象经里面所说的:【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里说的什么?小乘阿罗汉【内守幽闲,犹为法尘】,还落在分别取舍当中啊,看是无了,其实还是行的有,还没有真正做到无为。凡夫天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境界也相当高了,三界以内四禅八定, “所修八定,宁能出此境界?”意思是他们出了有为法没有?还没有。还没认透真心,还是在有为里面。又云:【分别都无,非色非空,】到了四空天,非色非空了呀,他还是行无,还在行非,还是有。到那个时候境界是非常的微细,修行人这些阶段都要经过的,很多都是你意识不到的东西,不是说你学点理论、佛学常识,就觉得懂了、会了。“欲知前方路,要问过来人。”只说:“我看到路标了。”前面的路况你还不了解呢!你看到路标了,理是那样讲,到行为的时候就非常微细了。大道理谁不会讲啊?“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路标标得多清楚啊?但是利益现前的时候,比如说,就拿我们平时吃饭吧,炒的可口一点的菜,总是先被吃掉,不可口的菜总是被剩下。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习气没去!

都会说,好的要让给别人,那好吃的怎么没让给别人呀?遇到好吃的你为什么就没有让呢?这理是会讲,这个路你也要会走才行。总是贪好吃、贪舒服、贪好听,谁不会讲“我们要去贪嗔痴。”?这口号喊得多响啊?逆耳话来的时候,总是不耐烦啊!

【一切世间,诸修行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这是《楞严经》里面说的,一切世间诸修行人,纵然修得了九次第定,成阿罗汉内守幽闲,还没得漏尽通啊。“是知,诸小乘人,所用之心,亦非真实心”, 小乘人用的心不是真实心呀。又如经里面,如来“咄!”呵斥阿难,告诉阿难识心不是真心,阿难就向佛陀说了:【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你既然说我阿难用的这个思虑分别的心【不是心者】,那我就无心了,和土木没有什么两样啊?【兼此大众,无不疑惑!】这里面的大众是说的权教菩萨,权教菩萨也没认透真心,他们也疑惑,为什么我们用的思虑分别的心不是心呢? 他们认为去了思虑分别的心就没有心了。

凡夫、外道、小乘、权教,其所修行全部取用的第六识,“作我、法二空观,其所修之定,有入定、住定、出定,亦非究竟坚固之性定。”他们修行全部用的第六识,作我、观法,用二空观,所修的定,有入、有住、有出,自性定无有出入,有入、有住、有出还不究竟,不是大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佛陀他老人家行走坐卧都在定中,那才是究竟啊。所以此经当中十番显见破识,让修行人舍生灭的识心,撤去大定之障碍,然后才能够广显自性不生、不灭、不动摇,令修行人悟解自性本定不是修得的,依真常的根性,成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楞严经》第四卷末尾:【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乃至【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又如第五卷里面所讲:【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真正的离开了生灭心了,【守于真常,常光现前】了,超越了十八界了。超越了十八界了、超越了六根、六尘、六识,入自性定的禅那了,也就是入一真法界了;那个时候已经超过了阿罗汉【内守幽闲】的那个境界了,一真法界是无为法了,示性定劝实修啊!

第五是销倒想除细惑。销除众生的颠倒妄想,也就是销除众生颠倒错误的妄想认识,更细一步销除十分微细、十分微细、十分微细的认识不到的那些错误的认识,也就是销除我们的错知错觉,有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落在错知错觉当中而自以为是的。这个地方我就不再详细的说了,说起来内容太广泛了。

第六、明二门利今后。唯有圆满的认识,方能二门双具,一是平等门:一心万法,本原无差,平等一相,心为大总相法门体。世出世间,凡、圣;染、净;依、正;因、果,无不从心建立,以心为体,离心无有一法可得。即如经中所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本经双具平等、方便二门。平等门,众生和佛都是平等的,都是佛,只不过众生在迷,是迷了的佛;诸佛在悟,是悟了的佛。众生迷,迷在不能够觉悟到自己的本性本来清净、本来明了;佛是觉啊!能知能觉的性能,众生和佛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

方便门,因为众生不知道生佛平等,所以佛陀方便的善善诱导.善善,善巧方便啊。令众生也认识透自己所具备的佛性,能知能觉的根本性能和佛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佛认识透了本性,我们在道理认识上还不够彻底。这是佛说本经的第六个原因。那么佛说本经的这个主要原因,咱们就按圆瑛法师的讲义,就说这些。后面是十门开启的藏乘摄属。

十门开启的藏乘摄属,这个藏是三藏(经、律、论),藏乘所摄呢?《楞严经》属于藏乘所摄的:一乘教法。《楞严经》是属于一乘教法,不是三乘、五乘教法啊,它属于一乘教法,藏乘摄属是属于十门开启的第三个部分。

第四义理浅深;这个属于了义经,十门开启的第四个环节,就是义理浅深。

第五能诠教体;属于唯识归性门,回归自性的法门,无障碍门,属于无障碍的圆融教理。

第六所被机宜;就是适合哪些人,《楞严经》所被机宜,三根普被,利钝全摄,只要你好好学习《楞严经》,什么样的人都适合。

第七宗趣通别;它属于圆实教,道理既说的透彻,并且讲的都是事实。其中也有权巧方便,但是主要讲的是事实。

第八说时前后;这个经属于佛陀在哪个时期说的,五时说教,此经义理通于五时,因为大小乘的经文,权说、实说它都包括尽了,通于前后,具体应属般若时。虽然它通前后,但是这是说般若的时候说的。

我们按照讲经的惯例,在讲经前先讲经题,然后讲玄义、十门分别,向大家介绍一下本经,这个步骤呢,我们到今天就算做完了。下一时间我们就接触到本经的译经人和经文了,开始正解经文了。

现在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了:本经的因缘,向大家介绍了本经的十门分别。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原稿链接地址: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86945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75532848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09课】

    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现在开始学习《楞严经》,我们今天要学习十门分别里面的第九门:历明传译。

第九门是“历明传译”,“历”是经历,“明”是明白,“传”是传授,“译”是翻译;意思是把本经辗转流布的经过说个明白。这部经是唐朝时期,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法师翻译过来的。说起这部经的因缘,是很长远的,早于天台智者大师研诵《法华经》而创立三观,后遇梵僧,与智者曰:“此与天竺楞严意旨相符。”智者大师闻后辄向西方叩拜,希望能一观楞严的意旨,不料这么一拜便拜了十八年,而终未能得见这部《楞严经》。原来这部《楞严经》当时在印度是属于国宝,是龙树菩萨到龙宫去取出来的一部经典,故视作稀世奇珍,禁传国外。

本经的译者——般剌密谛法师想把《楞严经》流传到外国去,尤其是具有高深文化的中国,但初次出关即被边关官员查获,此经携带不出来;随后他想出另一个办法,即用最柔细的白毡,把经写好,用蜡封妥,割臂潜藏皮下,及创口平复,再携出国,俟抵中国广东省,适与被贬的丞相房融相遇,于是为房相请到寺中,翻译这部经典,此乃传译本经的一段困难经过。如今我们得以研读此经,实多亏这位般剌密谛法师的一番苦心!各位想想:这部经是多么的重要!再说,智者大师获悉天竺有此经,即虔心遥拜十八年,但终未曾一见,我们现在却不拜而遇,并且能一同读诵参研,如此因缘,是多么的殊胜啊!希望大家珍重!

这个经是什么时候翻译的呢?“唐”,是唐朝。唐朝的什么时候呢?是武则天皇帝退位,中宗皇帝嗣位的神龙元年,即中宗太子登基的那个时期翻译的。“唐中天竺”,中天竺是印度的中部,当时印度分为五天竺,这个僧人是哪个国家的呢?是中天竺的。

“沙门”是印度语,翻成中文是“勤息”的意思,勤息什么?勤息贪嗔痴。沙门是修息灭贪嗔痴的,修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的人属于沙门。佛在世的时候,有马胜比丘,穿袍搭衣,行经道上,舍利弗在路上遇见他,大为赞叹他的庄严威仪,遂向他探询个中缘由,马胜比丘答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他这么一说,便随他到祇树给孤独园,拜佛为师,出家修行了,故佛行勤息,是亦号“沙门”。那么这个般剌密谛法师他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度化有情,所以称他为沙门。你看他弘法的责任心,他把本经潜带入中国,又迅速翻译完它,然后还要迅速赶回去。因为他把自己国家的国宝带出来了,在我们大唐朝里流通,他们国家的国王肯定要严查此事,要怪罪边关的官员,所以这个法师急着迅速地把经翻译出来,赶着回去领罪,不要把责任怪罪到边关官员身上,是他用了隐匿的办法把国宝——《楞严经》带到国外的。法师多么高尚的情操啊,有很强责任心,不把任何的罪过推卸到别人身上。

我们今天能共同学习《楞严经》,实在要感谢般剌密谛法师,同时我们要向这位法师学习,学习什么呢?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那么怎么样勤修戒定慧呢?首先应该皈依三宝,要念佛、念法、念僧……十念法门啊!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参考一下南怀瑾讲的十念法。念佛,末法时期什么都救不了你,只有一样:念佛能救。佛者,觉也,你要是迷了谁也救不了你。

念阿弥陀佛,我给大家说过,“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我们要念念落实无量觉,也就是觉而不迷,不是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只念那六个字是得不了解脱的!我们要念念落实无量觉,要落实阿弥陀佛是无量觉。我们要念念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才能解脱。你要是迷了,口念着阿弥陀佛,贪嗔痴照常起,谁也救不了你。现在这个时期学净土的只说净土好,诽谤禅;修禅的说净土不好,修密的又说禅净都不好。经都是释迦牟尼佛说出来的啊!他没分帮、没分派,后来演变成门户之见,就有了歪理邪说了。修这个法门,就诽谤那个法门;修净土的不是说念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了结了,你不熄灭贪嗔痴,照常造你的贪嗔痴,阿弥陀佛不收你。你要勤息贪嗔痴,勤修戒定慧,一句“阿弥陀佛”背后要做到“无量觉”才可以。

现在部分人说:“能信阿弥陀佛、能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往生……” 你不熄灭贪嗔痴,不伏住你的业障,你往生不了。念佛是念觉,念佛照常造贪嗔痴,是不管用的。不伏住你的业障往生不了!还有,皈依佛皈依觉、皈依法皈依正、皈依僧归依净。我们的心都不清静啊,我们现在不是皈依觉啊,把佛理都给搞错了,念佛是念觉啊!能够做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然后再持五戒,依戒修行。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是学佛的准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都能修持五戒,就不会失掉自己的本份。五戒是建立在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基础上的;三皈依这一步,很多人都没真正地皈依,所以说我现在和大家共同学习,就不讲戒、不提戒,因为你连皈依都不是真正的皈依。“皈”,一个白加个反字——白衣返归正修;也就是说一个糊涂颠倒的人,他反过来不糊涂、不颠倒。“依”,是依靠三宝;这个三宝又分住持三宝、自性三宝。六祖在《坛经》里说得多清楚啊,“住持三宝”,释迦牟尼佛不在世了,有佛像、有释迦牟尼佛讲的佛经、还有出家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要依靠住持三宝,依靠佛经、佛像,跟着出家人学习佛经;佛像代表我们的自性宝(佛宝),佛佛道同,众生与佛都有佛性,众生和佛的佛性都是一样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我们学佛经,是为了启发我们的自性三宝的佛法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六祖在《坛经》里面说得多明白啊,皈依佛,皈依觉,觉而不迷,自己有觉而不迷的本性;要说皈依他佛,他佛已涅槃;成佛?成佛要靠自性佛来成就;自性若迷归向何处?修佛修心啊。我们皈依都没皈依好,都是心外求佛!“迷人求佛不求心”,达摩祖师说得明白,“只这心这心是佛”,我们的心是佛,不要向外求。一念觉是佛,一念迷便是众生;迷人只是向外求,若能够做到皈依自性佛、自心佛,常常熄灭贪嗔痴,常常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是贪嗔痴还是戒定慧,这叫自皈依佛。这个“自”,不是说的他,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不是皈依他人的;自己皈依自己的佛——觉而不迷,要时刻检查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是贪嗔痴还是戒定慧,这是自皈依。自皈依自性的觉而不迷,时刻检查自己;自皈依自性的正而不邪,熄灭贪嗔痴,正而不邪。

你皈依他佛,像阿难一样依靠释迦牟尼佛,解决不了他的根本问题,虽然能了脱分段生死,但是成不了佛。还是要自皈依自性三宝,常常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方可能够得成正果,然后才去落实五戒。好多居士拿出皈依证来“师父我是老居士,皈依三十多年了。”我碰到的老居士都是“老资格的”,还有皈依五十多年的, 见面我都赞叹他。

讲课我就问他:“老居士,你真正地皈依了吗?”

“我都皈依三十年了。”

“你跟我说说‘皈依’啥意思?” 你还没入佛门,你不能说你是比较老的佛弟子,你连皈依都不懂得,你不算是沙门弟子。

沙门: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你既然是佛的弟子,你要学得像佛啊,你既然是沙门弟子,你就要学得像沙门啊。你如果做不了十分,你也要像几分啊。遇到事、遇到境界,贪嗔痴照常起,你怎么可以说是沙门的弟子呢?你遇到事情境界,习气如旧,你这个皈依有名无实,你不是佛弟子。 “师父,我都受过五戒、菩萨戒了。” 那你就更是自欺欺人,骗己骗菩萨,你连真正的皈依回头,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对是错都没去做,你还谈什么戒呢?你所说的戒都是不现实的。【心平何劳持戒】你那个心都没做到平静,更不能谈平等了。境界现前,你贪嗔痴照常起,连平静都做不到,何谈平等啊?佛门里面的假弟子太多了。

大家看看,我们学习《楞严经》,要说实话啊。我们皈依三宝受戒,应该怎么做呢?并不是自己看看书上所说的戒条——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就算受了戒,连皈依三宝都没做好,怎么有戒的?戒,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随便的,也不是在佛前上了炷香,或烧几个香疤,就算是受戒了。

我们学佛,只是看看书,听听讲,学到的东西,跟自己真正领悟到的东西,和自己真正能够落实证到的东西,它不一样!好多学佛,都是“老修行”了,越学越滑了,学来学去,都学得木然了。学佛,他只执着文字“放下”、“不要太计较”, 反而学得对什么事情原则性都不强了,对一切事木然了,不太在意了,也不精进了,甚至有时候,学佛听课都不耐烦了,变得好像一切都是无所谓了。学佛学到哪去了?我们要觉悟,原则性、立场是要坚定的。文字是文字,体悟是体悟,证到是证到,不是一回事。好多学佛人,都学得一张口“我是佛弟子,我是老资格的佛弟子。”一说什么“我懂。”你不懂!你也不是什么佛弟子,你还没进门呢,必须请求一位高僧大德,为你正式地依法主持,说戒作证,授你戒体,才属受戒,然后更需依法修行,这样,才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样的高僧大德,不一定是名僧,就像印光老法师,一辈子都没出名啊。

此部经的宗旨,是教我们修习坚固大定,因为修定便可智慧大开;我们的心太不稳定了,像野马一样奔驰,像野马一样狂奔不息啊,不但奔跑,还狂奔啊。如果没有定力,便得不到慧力,没有慧力又怎能学佛呢?那么,定力又从何而来呢?从三皈来,从戒来。学佛还最忌东参西究、欺师灭祖。对于你的老师,你都不肯十分地认可,你就别跟他学,你在他那里受不了益。你要认可那位法师,你就跟他好好地学,别乱拜师父。密教里面的成就的多,即身可成佛,上师便是佛。对于自己的上师有足够的信心,成就的就多,汉地成就的少,对师父认可上有问题。

平素不滥于情,而用道心处事,是为定;什么叫道心用事呢?我们求的是道,我们不要滥用感情——“我喜欢这个师父,我讨厌那个师父……” 滥用感情不行,你学不到真东西,你在搞世间法。要用道心,用求道的心,听一个师父讲法;要有恒心、坚心、耐心、诚心,你才能够受益。印光老法师讲:佛法从恭敬中得。要用道心,要有求道的心,你对于讲法的法师有一分恭敬,你就能够受一分益,有几分恭敬受几分的益,十分恭敬、十分认可,你能受十分的益。修定,还要落实好三皈依,皈依佛、皈依觉、觉而不迷,皈依法、皈依正、正而不邪,皈依僧、皈依净、净而不染,方能在修行之中与法相应,获致法水的灌溉而得以欣欣向荣。

沙门共分四类:

(一)胜道沙门。凡修行证果的,如证阿罗汉,或证菩萨果等;

(二)说道沙门。凡弘法利生的,像我现在给各位讲经,称做弘法,能使一切众生得到利益的,便叫利生。

(三)活道沙门。凡精持戒律,注重修行的,即所谓以道过活之意。凡是精进、修持、落实三皈戒律,注重修行的,也就是所谓的以修道为根本生活的这个意思,所谓以道过活之意。

我这一生,是以修道为生活,弘法为己任;我不搞名利,我只讲法,谁愿听就听,觉得有缘,咱们就共处,没缘我们就分离;谁说我好,我就好;谁说我坏,我就坏。我不是你能把我左右得了的,我不和任何人辩白。你把我的法缘都给扰乱得没人听了,我还是天天讲经,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特别是末法时期,斗争坚固,法师之间、居士之间,居士和法师之间,那些有影无影的诽谤太多了,见怪不怪,理都不理。你指着头皮,骂到我头上来了,“对不起,我惹你烦恼了,你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吧。”有时候,你不招惹他,他就要招惹你,有嫉妒啊。活道沙门,我们要做活道沙门,愿意听我讲经、和我共同学习,愿意和我作同修作活道沙门的,我欢迎!诽谤我的我感恩!因为诽谤我是激励我道心的人,所以我感恩!

(四)污道沙门。凡开斋破戒、违背佛律,对佛教有所染污,而生毁坏,甚且令一般人不生信心的,便属有污佛道的出家人了。

污道沙门:开斋破戒、违背佛律,修贪嗔痴,对佛教有所染污。打着佛教的幌子做贪嗔痴,都是污染佛法。“开斋”是心不清净,他不是修清静的,他不是修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他心里面时时装的是是是非非,心里装的是贪嗔痴。“斋”是清静的意思,不要搞成了“吃素就是斋”,那就麻烦了,违背佛意啊。佛教的是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熄灭是非。有一部分人是专搞是非的,专修是非,这些人对佛法是污染者,是坏佛法的,而且能令一般人不生信心,鼓动鼓动这个,鼓动鼓动那个——“这个法师讲的是邪法。”“那个法师行为不端正。”天天搞的就是这些。他打着幌子“我是老佛教徒,我是有修有证的……”这属于是污道沙门。污道沙门,有出家的、有在家的,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沙门,我们就说这些。

回过头来,我们继续说般剌密谛法师。

我们继续说般剌密谛法师。“般剌密谛”是主持翻译这部经的人,般剌密谛是印度话,翻译成汉语应该叫做“极量”,意思是:智慧、才能都是极其地丰富圆满。为什么称他做译主呢?因为当时一同进行翻译这部经的,不止他一个人,而是聚集很多法师大德一起工作的;那么般剌密谛法师,是主持翻译译场的主要负责人,所以他称为译主。“译”者,变易之义,意即从梵语转易为中文。当时是在广州的一座大寺院——“制止寺”进行工作,故在历明传译这一门中,先提到他的名字。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般剌密谛法师负责梵文,在谛师主译的译场中,有一位助手,是来自“乌苌国”的“沙门”,名叫“弥伽释迦”;乌苌国也是当时古印度的一个国名,是前阿输迦王的花园,旧称乌场,在印度北部的地方。弥伽释迦在这次翻译中,他担当译经当中的重要一员,这位法师是主理汉语语音翻译工作,他来确定梵音变成汉语的适宜词句;般剌密谛法师主要负责梵文,弥伽释迦法师主要负责中文。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这是为翻译经典作证的法师,证明这部经确确实实由印度传过来。印度的法师在我们震旦国(那个时候中国大唐朝,西方都称东方为震旦),震旦,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西方看我们这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震,代表东方的意思,我们看西方,属于日落的地方。“罗浮山”,是广东省名山之一,“南楼寺”是“沙门”“怀迪”法师所住的地方。在怀师的师父为他取这法名的时候,希望他能精进用功,因“怀”者抱负之意、“迪”者进取之谓,故用此名,具有常怀精进、刻意修行之义。怀师学问渊博,平素广览群经,深研佛典,融会贯通,他擅长梵语,故能当证译之职;虽然般剌密谛与弥伽释迦两师均谙梵、中语文,但是缘于甫抵华夏,犹恐未适,还要请这一位法师作一下证明,翻译当不当;为得以彻底明了,故特用一位中国法师,来协助参证译文,以求尽善尽美。不过,在最近的经本中,就没有提到怀师的名字了,古本上是有的,至于为何略去呢?则无从查考。但我希望以后我们研读或讲演这部经时,应该知道还有一位担任证译的法师,在翻译经典中做了不朽贡献。

【菩萨戒弟子 前正议大夫 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 清河房融 笔受】“菩萨戒”共有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是修学菩萨道的戒法,亦属大乘的戒法,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应受的戒。《梵网经》有云:无论国王百官,在受位时,都应受菩萨戒。房融以宰相之身,因深明佛义,因以佛作父,以菩萨为兄,而于受戒后自称为“弟子”。“前”即以前,“正议”在史册中称正谏,官名也,是对朝政国务任谏议之职,故亦称“谏议大夫”,又称“言官”、“大夫”,官职之称也。 “同中书门下”的“同”字,具有两义:(一)兼同之意;即说房相兼掌“中书”及“门下”这左右两相府的事务;(二)共同之谓;意乃与同僚等共理职事。“中书”,是职掌帝言御劄;“门下”,为主理政务;“平章事”,“平”即平均,“章”是彰显,“事”乃事务,串起来的意思是:均理政事,彰显法度等务。“清河”地方名,也就是房融的家乡;“房融”,人名,姓房名融;房融有子房琯,他们父子均先后官拜宰辅,房融的事略极少,有之多出自其子琯的记载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宰相的职务。“笔受”是以其文笔润色经文之意,使章名语法、文理词义同致佳妙;故此,《楞严经》的行文措词,都极为优美,堪称诸经之最,各位如有志研学中文,这部经亦足为你们的范本。咱们到这个地方,译经人,就给大家介绍清楚了。

第十门是“别解文义”;别解文义,就涉入了本经的原经文了。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原稿链接地址: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86945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75532848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10课】

    2012年3月26日星期一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学佛是要学觉悟,要学得身心柔软,学得心平气和;要学得理智,不要学糊涂,我们学佛是学觉悟、学智慧、学明了的,越学心越安稳、柔和,才有智慧。

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楞严经》。

古来祖师大德注解佛经,大都依天台五重玄义或贤首十门来解释;所谓十门就是从十个角度、十个方面来解释。

经前十门分别为:

一总释名题:解释经题;

二起教因缘:佛为什么要讲此经,说明此经说法的因缘是什么;

三藏乘摄属:藏即是三藏,乘就是大小乘,说明此经之藏乘;

四义理浅深:说明此经之义理是深还是浅;

五能诠教体:教体者,如来教法所依之体也;

六所被(pi)机宜:即是能度哪些人,针对哪些问题,就是契理契机;

七宗趣通别:贤首云: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八说时前后 :说明此经是在佛什么时候讲的,古来就是五时八教,那是五时中何时;

九历明传译 :说明此经翻译者是谁,在什么时间如何传入中国,如何翻译,如何流传;

十别解文义:就是正式开始解释经文内容了。

第十门别解文义就是正式开始解释经文内容了,“别解文义”,这是将全经的含义,析别分解,一般都判三分:1、初序分。2、正宗分。3、流通分。这一分判,始于晋朝高僧道安法师,因后秦主苻坚曾挟十万师之众,直取襄阳,以得亲近安师为乐事,故后人提及安师时,亦称‘苻秦道安’,中国“判教”,起始于晋朝高僧道安法师。这个“初序分”属于经前的序文,序文起缘;“正宗分”是阐明经中的宗旨意义,也就是主要内容;“流通分”是经后的劝信与流布的文字部份。道安法师这个判教和亲光菩萨的《佛地经论》是相同的,古印度就有这个判法,也就是说古印度对于经文就有这样的分析,由此可知印度的梵僧和中华的高僧大德他们的见解是相同的。不管是梵僧还是华僧,不管是蒙僧还是藏僧,讲经都要做到细致分析义理,并且义理要简明突出;从道安法师判教开始,以后的法师皆依此来判断经文而讲经弘法、教化众生。以上我所介绍的都属于经前判教,现在我们就正说经文。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如是我闻】:“如”是信,咱们这一遍经文不做深解,光这个“如”字啊,意义就讲不尽。咱们只做浅解,深解那是参加系统学《楞严经》的同修的课程,等这一遍经文讲完以后,参加系统学《楞严经》和不参加系统学《楞严经》的,这里面的内容层次就拉开了。

【如是我闻】这个“如”字,在此地,“如”是指指法之词,指明这部《楞严经》十卷之法;“是”是为这部经所说之法;“实”,实在是这样;“我闻”实在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

那么【如是我闻】的“如是”又是六种成就里面的信成就;凡佛所说的经典,都有六种成就:(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信成就,是指这部经所说之法可以相信。闻成就,是指我阿难亲自听佛这样说的,来证信,证明这部经的可信。为了证明可信,就有时成就,什么时间说的。那么说法的人是谁,是主成就。在什么地方说的,是处成就。在会的都有哪些人,是众成就,他人也可以证明,我们都共同的亲听佛陀是这样说的。

为什么要证明这个可信度呢?因为学佛就要相信佛、相信佛经、相信老师,你少一样信,你都落实不好。十信法:信佛、信法、信僧、信师、信戒、信施……也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师、念戒、念施、念天……只有相信才可以落实,你如果对佛不相信,对经不相信,对出家人不相信,对你的老师也没有信心,你是不会有成就的。其中最主要的还要信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能成佛。“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道的根源,功德的母亲,它能增长一切的善根。这些都是基础课里面我讲过的,在这里不再多说了。

现在末法时期,破坏正法的人,搞宣传、搞诽谤来破坏正法。破坏正法的人,他首先要诽谤、污蔑法师,搬弄是非,说这个法师、那个法师行为不端,弄出种种的诽谤,又搞出种种的谣言;“那个法师人品都不正,你跟他学佛能学到正法吗?”这就是要破坏学人的信心。很多糊涂人他就特别认这个,人云亦云,人说即从。聪明人不那样做,聪明人:“你越说他的坏话,我越是要观察这个人象你说的那样吗?”他会证明一下。我们学的是智慧,现在正法特别弱,魔强法弱,当初宣化老上人在美国讲经,曾经受到佛教界很多人的攻击;包括我现在讲《楞严经》,嫉妒者也在诽谤;我无所谓,我不在乎,我只能可怜他们,我也不做辩白,谁说什么我都不做辩白,只能看哪些学人有没有智慧了。

依法不依人,你是学什么的?学法的。你看我讲的东西对你有用没用?你也道听途说、人云亦云,那可怜的是你。我讲《楞严经》,我是闭关讲的,不见客。我有八十多岁的老母需要我照顾,我还要把经典的讲义白话的疏通给大家,我的时间很紧,所以不见客,我只是为了弘扬正法,我不是想为了出名。如果你想真正的学了义佛法,你就在我的课堂,在学习群里面好好和我一起共同学习;你是来学法的,你不是来求名的,所以不要问我担任什么职务,也不要问我在哪个寺院讲法,这些对你来说都没有什么用处,关键是你能不能学到佛法,你要学的佛法才是对你最重要的。有些人:“师父,我想拜见您。”不见。你只要把我所讲的东西落实好了,就是和我同行同住;把我所讲的东西落实不好,你就是天天呆在我的身边,我们也不能够达成共识。

大家要相信《楞严经》,要相信祖师的智慧,我和大家共同学习《楞严经》,没有我个人的见解。佛法的大海唯信能入,佛法如大海那样深广,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深入进去,只有信才能深入,只有信才能明白,我们学习佛法要深入经藏,深入经藏智慧才会如海,所以说相信是特别重要的。大家来和我共同学习,一定要有信心,要放下以前所学的知见,不要东拼西凑,这个法师怎么讲的,那个法师怎么讲的,你要放下以前的知见,把心归零,重新学习。因为你以前学法是东参西究的,没有依着一个师父有传承的把佛法系统的学习下来;学习佛法关键是要系统,东学一点,西学一点,每个宗派每个法师,他的切入点都不同,东参西究容易耽误学人。

我们学习《楞严经》,这里面牵扯到的佛学的教理非常广,大乘、小乘、禅、密、律、净……,如果能够把这部经完完整整的学习下来,我相信大家如果不断章取义,把经文的意义融会贯通下来,会受益匪浅的。《楞严经》讲的佛学教理非常全面、非常到位——开悟的楞严!《楞严经》整部经讲的都是自性法,全部讲的都是我们的佛性,讲如何修证我们的佛性;不是要大家相信我,而是佛陀让大家相信我们自己,认清自己的根本,依自己的根本去修行,而证得自己本来圆满的佛果。在此部经上,“佛”是主讲,“处”是给孤独园,“众”是诸大比丘。凡佛所说经典,都具有以上六种成就。

咱们稍微再深入一点,“我闻”这里的“我”是阿难的自称,再分析下“我”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一)凡夫妄计执著的我;

(二)外道妄计幻想的神我;

(三)菩萨随世示现的假我;

(四)如来法身的真我。

这四种,凡夫执着肉躯是我,其实我们这个身躯是临时的,我们这个身躯好比衣服、旅店;旅店不能常住,最终还是要搬迁的;肉躯如房屋,房屋损坏了,我们就要搬家;衣服也是如此,脏了需要换洗,不能天天穿在身上,可是凡夫不明白呀,不明白什么?不明白我们的身躯就像房屋和衣服,是我们自性所附住的一个点,我们的自性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的八识只不过在我们身躯里面住进了一点点,大部分还都在法界。凡夫不明白这个道理,执着肉躯是真我,终日为它奔波劳碌,唯求吃好、住好、穿好,不知道这个臭皮囊是最脏的,如眼屎、耳屎、鼻涕、口水……,三日不刷牙,便有口臭;四日不沐浴,便有身臭;甚至多出汗的人,一二天内便发出臭味,再加上大小便,九孔常流不净,有什么可爱惜的?况且一旦死了,半点人情味都没有,要去就去,绝不会因为你对它好,它就多陪你几天,甚至因一句不顺耳的话,便生嗔恨,怒气冲冲,烦恼重重,究竟这个我是谁呢?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反把像厕所一样污浊的肉躯,装饰得富丽堂皇,终日为它忙碌,岂不是太枉费时间了。

我们要认清真我,不要在假我上太执着了,但是要借假修真,也要养护好这个假我;不要太在意它,但也不要让它受损失,该吃要给它吃好,该穿要给它穿好,你看菩萨们都打扮得美丽庄严,那是为了度众生嘛。借假修真!房屋漏了你也没办法住啊,还是要维护好这个房屋,不要对自己这个身体太苛刻了,还要均衡的给它调配好营养,我们学《楞严经》是要认清如来法身的真我。

“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为何阿难还有“我”?还称“我”?其实这是假我,不是真我。本来是耳闻,为什么不说耳闻?而说我闻?耳朵根本不能闻,能闻的只是闻性,闻性常在,耳朵只是闻性的门户而已,到后面我们共同学习观音法门的时候,我会把听、闻、闻性分别给大家介绍清楚。“我”是一身之总,故称“我闻”, “我闻”也是说心闻,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从佛那里听来的,不是我自编自造的,这有在会的大众作证明。凡夫执着于我,所以生分别心,看不破、放不下,怎么能得自在呢?外道妄计有神我,认为我就是神,这个详细分析起来太长,现在暂时不讲。

菩萨有假我,为何菩萨还有假我?菩萨已达无我相,所以明白此身是假,有假才有真,知道有假才会去找真。我们信佛,就是为追求真理,知道世间一切都是假的,故要在假的里面,找寻真,从假我里面找到真我。真我是什么?就是自性。找到自性,认清楚了自性,我就是佛,佛就是我,就找到了自性佛了。自佛、他佛,他佛说法,是为了让我们找到我们的自佛,找到我们的自佛,成了真佛,才是真我。你如果只是认清了佛性,但习气不除,那还是不行,还不能算是佛,那还是众生。所以说没有成佛以前,说修说证都是假的,禅宗里面讲 “悟后起修”,认识到真了,依自性起修,那就是改习气了,时刻观照自心,如果能够时刻念佛,求阿弥陀佛加被,那成就得就更快,到最后我们是导归净土的。道理不明的来念佛,认不清自性的来念佛,那修行不究竟,认不清自性念佛,那是盲修瞎练。

凡夫以为自己这个肉身是我,生得又强又壮又高大,相貌堂堂 ,那都是假的,它能永恒不变吗?能永久生存吗?人有生老病死,人的容颜时刻在变化,它不是真我。

佛经开头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和外道的经典有区别的,“如是我闻”还有四种意思:(一)息众疑;(二)遵佛嘱;(三)息争论;(四)异外道。

(一)息众疑。阿难结集经藏时,升座说法,大众顿起三疑:(1)因为阿难法相圆满,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和佛一样,因此怀疑是否佛再活过来?(2)是否阿难已成佛,才有这样圆满端严,和佛一样的相貌?(3)不是阿难、不是释迦佛,那么是否他方佛来这里成佛?大众起了以上三疑,等阿难大声说“如是我闻”,大众才消除疑惑。

(二)遵佛嘱;遵从佛所咐嘱。佛将入涅槃,众弟子都哭起来,尤其是阿难,他是佛的堂弟,又是侍者,所以泣不成声。这时有阿那律陀尊者,就对阿难说:“你不能哭,应该赶快问佛,怎么安排后事?”

阿难说:“要问什么后事呢?”

尊者说:“要请问佛四件事:(1)佛在世时,我等依佛为师,佛灭度后,我等依谁为师?(2)佛在世时,我等依佛而住,佛灭度后,我等依谁而住?(3)佛灭度后,将来结集经典时,一切经典,以何为首?(4)佛灭度后,如何处置恶性比丘?”

阿难恍然觉悟,即时请问佛:“佛灭度后,我们依谁为师?”佛答:“以戒为师。”又问“佛灭度后,我们依谁而住?”佛答:“依四念处为住。”

什么是四念处?(1)观身不净,便不会爱惜身体。(2)观受是苦,便不会贪图享乐。(3)观心无常,便不会执著妄想。(4)观法无我,一切法,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色法,都没有真我存在。这是理论四念处,还有实修四念处《佛说清净经》,我在讲基础课的时候,我有详细的交待,在这里不再做详细的阐述。

阿难接着又问:“佛灭度后,将来结集经典,一切经典的前面,应该用什么文字来代表?”佛答:“一切经典,当安‘如是我闻’和六种成就,才能表示经典圆满,证明是佛所说的。”阿难又问:“佛在世时,可以调伏恶性比丘,佛灭度后,如何处置恶性比丘?”佛答:“默而摈弃。”不要与恶性比丘争。在这里我也要交待一下,我们讲《楞严经》免不了是非,也免不了诽谤,我们谨遵佛嘱,他们说什么我们只能替他们忏悔;他们可怜,我们只能够替他们念佛、念经;他和我们结恶缘,我们只跟他们结善缘,并且我们要发心,我们成就先度他们;我们遇到恶人,我们调服不了他,他愿意说就让他说,他愿意骂就让他骂,我们只能够念佛念经,祈祷他早一天能够成佛。“恶性比丘”,即不讲道理的比丘;“默摈”,即不要理睬他,不要和他说话,他的恶性,就无从发展,便会慢慢调伏。佛在世时,亦有六千恶性比丘,因为佛能教化、能调伏,才相安无事。

(三)息争论:阿难还未证四果,当时佛的弟子,多是四果大阿罗汉,老参上座,资格和身份都比阿难高深,如果是阿难所说的经典,大家都不佩服,但若加上“如是我闻”,大家便知道,这不是阿难说的,而是佛所说的;阿难的记性特别强,佛在四十五年中所说的经典,他都能详细记得,有条不紊,不会杂乱;在经典前面加上“如是我闻”,这一切法,都是我阿难从佛处所听闻的,大众才不会有争论。

(四)异外道:外道经首,多用“阿”或“嚘”作为开始,佛则咐嘱安“如是我闻”,以区别于外道,和外道经典开头有所不同。所以佛经开头,都用“如是我闻”四个字;外道经首,不是用“阿”字便是用“嚘”字,“阿”就是无的意思,“嚘”是有的意思,有时候“有”“无”不能决定,索性便两字都安上去。但是佛经开头加上“如是我闻”,和外道不同。



总结: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了佛经的开头【如是我闻】代表的意义:“如是”表信,“我闻”表闻;又分析了“我”有四种;还学习了 “如是我闻”在佛经的开头有四种意思:1、息众疑;2、遵佛嘱;3、息争论;4、异外道。并且学习了佛经的开头和外道的经典开头的不同。我们下一时间再共同学习。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原稿链接地址: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86945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128169221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0:36 , Processed in 0.15334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