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龙泉日记“念法功德”系列之三十七:
《阿底峡尊者传》导读之四——“道次纲要”讲记核心提示:有些人修希望说赶紧发出神通,自己感觉就比较保险,好奇心得到满足。神通的能力在定力深厚时自然会拥有,菩提心生起以后,这种神通是自然会有的,而且没有副作用。但假如我们刻意的去求的话,没有佛法的正见来指导,对戒、慧没有真正的重视,有了神通的话就可能非常危险。前几年那些有名的气功师的下场普遍都很悲惨,有的是被车撞死了,有的是受牢狱之灾。卷二的学习
尊者的证得的功德,这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殷重修持,第二部分本尊现身,第三部分证诸神通。第一部分殷重修持讲了戒律的持受,大小显密都不出戒定慧三学,各乘的核心原则是一致的,只不过方便上有所不同而已。
尊者持戒的功德 “大小显密一切修持,悉不出戒定慧散学;定慧以止观摄纳,止观后有世出世别,密乘摄入二种次,是诸功德恐凡且止。戒为一切善法基础,尊者自云:别解脱戒,曾未少犯;菩提戒及密宗三昧耶戒,诸微小者,时或有违,然悉即日悔除,未曾与罪同宿”。我们看他好像是密乘成就的一位尊者,但是他对别解脱戒特别重视。别解脱戒少许的都没有犯过,菩萨戒及密乘的三昧耶戒,则是“诸微小者时或有为,然悉即日悔除,从未同宿一晚。”菩萨戒是很不容易持的,像我们的比丘戒,沙弥十戒,五戒八戒,它可以从相上来看,有些说相上没有违就算是没有问题。而菩萨戒,你动了心念就会违犯,你对人起嗔心都会犯极大过失,如果你起一个念说“你这个人根本没有善根,不可挽救”而舍弃了他,这样舍弃有情的话甚至会犯根本戒,这个罪过是极重的。所以说诸微小者可能会犯到,但是当天他就会忏悔,从来没有跟罪一起过宿留到第二天。我们看他对戒律的重视,他越是证得圆满的,他对基础就越重视。
有人问尊者:“自出家以来有去入人法处否?”有人就问阿底峡尊者说你自出家以来有去俗人的家吗?这个“人法处”就是指俗人的家,俗人的村庄。尊者回答说:“彼不喜我,我亦不喜彼,从未曾去”,那些俗人他们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从来没有去过。我不喜欢和俗人谈论世间的事,他们也不喜欢和我讲佛法,所以我从来没去过。又问:“亲者曾来尊者处否”?又问阿底峡尊者的家人曾来看过他吗?他说曾来过一次,“我劝彼往学功德,不听而去,余者未曾也”。就是曾经来过一次,但是我劝他学习佛法来增长自己的功德,他不愿意听,后来就从来没有见过了。这个就是讲的他离俗离欲的问题,对世间琐碎的小事,他心里面没有挂碍。又说:“凡诸女人事物,尊者从未手受,如是持律精严,故身具戒香,遥至即闻也。”女人用过的东西他从来不用手碰的,持律非常精严,所以“身具戒香”,他身上自然就发出一种戒香,这种戒香很远就闻到。古代持律精严的大德们身上都有一种很特异的戒香,据说这种香也不是檀香味道,也不是其他香的味道,但他身上就会散发,近代很多持戒的大德传记上也有记载。所以你看这就是他对别解脱戒的重视,阿底峡尊者是印度佛教晚期代表性的一个人物,他对自己的要求这么严格,可以看得出基础是多么牢固,所以最后他能够证得这种圆满的德相不是偶然的。
尊者修菩提心的功德 下面是尊者对菩提心的修持,“尊者深以慈悲润泽身心,菩提心、增上心,清净坚固,六度四摄,是其常法,于诸弟子,亦唯以菩提心教授而教授之,故徒众以菩提心得成就及神通者不可胜数。”阿底峡尊者最主要以菩提心来教授大家,希望大家常常的能够以菩提心来摄持自己的身心。曾有弟子住止迦摩罗尸罗寺,“时诸僧众,皆受施请,唯余彼年少比丘在寺”,大家都去俗众家里去接受供养去了,只留了一个年少的比丘在寺,有一居士,欲请比丘供养,看到就他没有去,还一个人留在寺里,就想请他去供养。“见彼比丘于窗户中,东观西望,见无余人,遂以神足腾空,往北俱卢(地名)取衣满钵而回。彼居士见之欲告尊者未果。明年又见汝果,告尊者知。尊者遂问其事?弟子答曰:时而”。阿底峡尊者就问年少的比丘“你是这样子吗?”“弟子答曰:时而”。 “问以何力?”问什么样的原因才证的这样子呢?他说是菩提心力,因为菩提心的力量就有这么大的功德。“尊者喜曰:时也,任彼何法,唯菩提心功德最大云云”。相比于其他法类来讲菩提心的功德是最大的。这部分讲的是他对菩萨戒的重视和修持,包括菩提心的证得。
我感觉学佛的人有几种特征,一种特征是喜欢独自寂静。基督教比较注重传教,所以他们一般注重集体,相互之间比较容易合作。像我们都比较喜欢独自寂静,不容易合作,所以有一句话说:“宁带一千兵,不带十个僧”。
还有一点就是比较注重神通的,有些人修行的时候就是很着急,希望说赶紧发出神通,大概我们自己感觉就比较保险,自己的好奇心就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神通的能力在定力深厚时自然会拥有,但在佛法里,菩提心生起以后,这种神通是自然会有的,而且是没有副作用,更加稳妥和安全的一种方法。但假如我们刻意的去求的话,可能会有很多的障碍,甚至是危险。因为神通很多人都会证得,包括前几年修习气功时,有些人到后面也会有神通,但是只要是他没有很好的动机去摄持,没有佛法的正见来指导,对戒、慧没有真正的重视,有了神通的话就可能非常危险。前几年那些有名的气功师的下场普遍都很悲惨,有的是被车撞死了,有的是受牢狱之灾。我们国内北方,尤其是东北这一带,这种情况经常会有。假如我们是以佛陀的教诲,以戒定慧来修持,就比较稳妥。
尊者至藏后,专门教授弟子们要修菩提心,曰:“若无菩提心,虽听闻多法,思择修习,生次、满次”,生次、满次就是密乘里面生圆次第,“中观、念诵等,悉皆无益;菩提未摄之善行,及防害菩提心之善行,悉属魔业;菩提未摄之一切身语意善行,多为无明缘生诸行,多属集谛云云”,菩提心未摄持的善法最后都不能超越生死轮回。
菩提心教授的重要 发菩提心这一部分为什么我们特别重视呢?菩提心是我们成佛最重要的因种。有一点是可以给大家提示的,就是因为菩提心的教授印度和西藏传的比较多,那我们的汉地从古往今来都比较缺,都不是特别重视。也不是说没有,但是他不明显。基本上我们提的最多的就是四弘誓愿,历代的祖师大德都会去强调,但是相比于印度和西藏特别重视菩提心这一点我们是比较缺乏的。汉地祖师们所造的一些菩提心的论点,有些是比较好的,比如在唯识宗第三代的智周论师就有一部不长的论著叫《大乘入道次第》,里面对菩提心的论述就很周详。但大部分的论著都没有把菩提心的内涵很好地阐发出来。大家看到的像清代的省庵法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论典,但是他只是一个激发的方式。比如说父母恩重难报,众生的痛苦等等,但是菩提心到底是什么内涵,为什么重要,怎么样去发,质、量、次第如何?几乎是没有讲。所以菩提心在汉传佛教的教义有些部分不圆满,不能够完整的把它显发出来。因此在我们修习的过程中,这个部分就是需要去补足,否则整个大乘佛法的根基就没有了。大乘的一切修行要成为成佛的资粮,成佛的因种是很重要的,对菩提心的认识就很关键。近代的太虚大师他看到西南泰国后说,我们中国佛教的教理是在大乘,但是行在小乘,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一个是我们比较注重在山林里面个人修行,这样就与大众比较远离,还有一个部分就是对菩提心的教授不够重视,古往今来这个问题都不是很强调,这有一定关系。所以在这一部分大家看到阿底峡尊者对菩提心的教授,希望大家也重视起来。
下一部分是见本尊的功德,阿底峡尊者修行到最后都亲见到很多的本尊。这就是主要的尊者证得的功德,下一部分来说弘法利生的开展。
在《阿底峡尊者传》里面,他一生修行的过程,以及阿底峡尊者对弟子们是怎么引导的;弟子祈请时,他是怎么回答的;他自己重要经验是什么等等,这些在里面都有提到。这些对我们就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学诚法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echeng
有问题的同修,请到学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http://blog.sina.com.cn/xuecheng
北京龙泉寺网络佛学院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192280923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73871159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龙泉网络佛学院于直播教室网络教学授课。软件下载地址:http://show.sina.com.cn/down.html安装后,申请一个帐号,--点左上方“查找房间”--输入房间名:“龙泉网络学院一”或者搜索房间ID:447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