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妙梵音 于 2012-2-4 10:23 编辑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强国,历时近三百年。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空前发展,这一时期,先后形成一些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从而佛教寺院得以大发展,建立很多寺院和佛塔。在我国塔史上掀起第一次高潮。其主要分布在陕西长安、河南嵩山、山西地区、山东历城、北京房山、云南等地。
唐代塔平面基本都是以方形为主,其原因在于早期之塔模仿木结构。建塔材料以砖、石为主,式样有楼阁式和内部空筒外部密檐式。无台基和基座,塔身从基础砖砌到地面之上。塔身光而平,不做任何雕饰。第一层比较高,二层以上塔身逐步缩减,塔檐自中间向上下各部位都有收分,外观轮廓具有弯曲的旋律,姿态十分优美。 唐代塔内部都做木楼板,然后用木梯上下。当遭大火或地震时,常把木楼板烧光或毁坏,变成为一个大型的砖筒。所以说唐代塔内部结构称之为“空筒式结构”。当然,唐代也有少数的其它类型的塔,诸如平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
莫高窟第217窟(盛唐)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壁画 (2003年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上半部线描图 (网络图片)
莫高窟第217窟(盛唐)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壁画局部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邮政出版的明信片)
上图为莫高窟第217窟(盛唐)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壁画。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的大量唐代佛教寺院壁画多是反映西方极乐净土辉煌、欢快的景象。你瞧,画面上段部分的正面的宫殿和两侧楼阁的建筑群,显示出大唐佛寺的组群布置,整体形象宏大开朗。穿搂飞天,驾着祥云,天乐悠悠,不鼓自鸣,呈现一片歌舞升平的人间极乐净土世界。
在正面宫殿的两侧各耸立着一座楼阁式佛塔,底层犹如高大的基座呈锥体形,正面开火焰券门。单层塔体完全是楼阁建制,平座围栏,廊柱开间,上檐飞翘。顶部四角攒尖,树立塔刹且链索系四角。这表明了在实例中十分罕见的楼阁式木塔实际是古代佛塔的主流,反映了印度的“窣屠婆”塔和中国重楼融合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同时唐代开始以后,寺塔布局发生了巨变,出现了在大殿前建双塔或一塔一阁并峙等过渡形式,在壁画中已得到显现。最可惜的是这些瑰丽的唐代寺院建筑在华夏大地上没有任何遗存了。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1976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1958年陕西省邮电管理局出版的明信片)
唐代佛塔的典型代表当属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经历千辛万苦取回佛经的玄奘法师以安置经像舍利为由,在寺西院建成五层砖塔。然而,玄奘法师亲自组织建造的这座塔,因砖表土心,风雨剥蚀,草木丛生。五十余年后逐渐毁坏。于武则天长安年间(701年—704年),更新改造为七层宝塔,较前更加庄严雄伟。
唐末以后,慈恩寺寺院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独存。
公元931年(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对大雁塔再次修葺。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
明万历二十三年(1604年)在维持了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 60厘米厚的包层,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宽大,即是现今所见的大雁塔造型。
大雁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4.7米。塔基现高4.2米,塔体呈方锥形,底边长为25.5米,塔刹高4.87米。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我国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一层二层多起方柱隔为九开间,三四层为七开间,五六七八层为五开间。每层四面均有劵门,塔内装有楼梯,可登临塔顶。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
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1961年长安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1977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年),位于大荐福寺内。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坊,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
小雁塔在近一千三百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西安兴教寺玄奘塔 (1961年长安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以后,倾注全部心血译经19年,公元644年圆寂于玉华宫。遗体运回长安,安葬在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上。总章二年(669年) 玄奘的遗骨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原上,同时修建寺院,以资纪念。寺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唐末战乱,寺遭兵火,塔被盗掘。宋以后历代屡有修葺。清同治年间,寺内殿舍再遭兵火,唯玄奘、窥基、圆测三塔幸存。
三座砖塔在今寺西部“慈恩塔院”内,品字形参差排列。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奘墓塔。塔平面方形,作楼阁式,共5层,高23米,底边长5米。塔身壁面仿木结构,用砖砌出八角形倚柱、额枋和斗栱。斗栱之上砌两层菱角牙子再叠涩出檐。挑檐大砖层多,在其他唐塔中少见。每层分作 3间,次层以上塔心实砌。塔的正面有券门,龛内置玄奘塑像 1座。塔为早期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作。玄奘塔的左右各有形式略同但规模较小的砖塔一座,均为 3层,高约 7米,底层边长 2米,系玄奘两大弟子窥基和圆测的灵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