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61|回复: 4

[大德开示] 观功念恩是修行的入手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观功念恩是修行的入手处
——2012年1月26日华严法会带动研讨笔记
  在明确了无限生命的人生宗旨,以及选择善知识当作完善我们生命最殊胜的外缘之后,依师学修并实践道次第的内涵,就成了我们的第一要务。而观功念恩这个法门,则是善知识所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践行法宝,它不但是我们学习实践道次第的入手处,而且也贯穿了道次第学修的整个过程。那么什么是观功念恩?我们又如何具体来实践这个法门呢?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叫做“观”。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观”就是“谛视”的意思,“谛”即是“审”。所以这里的观,实际上是一种很审慎的状态,并不是一般的看。在日常生活中,表达类似的词还有:见、看、视、望等。这里用的是“观”,而没有用后面这些词。后面这些词主要是凭借眼睛,而观则不单是凭借眼睛。在佛教中,“观”是一个常见的用词,内涵非常丰富。比如我们常听说“观自在菩萨”,就不说“见自在菩萨”,或者“看自在菩萨”,说明这里的“观”并不是用眼睛看。不用眼睛看,那用什么看呢?就是要用智慧去观照。佛教在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很注重禅法的修持。像我们汉地的天台宗初祖慧文禅师、二祖慧思禅师,还有华严初祖杜顺禅师,这些开宗祖师也大都是禅师出身,很注重禅观的修持。乃至于在后来这些宗派的教理得到完善之后,也延续了这样的传统,形成教观并重的特色。比如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观等等。在大家所学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有观修和止修的说法,尤其对观修非常重视,道次第中的每一个法类,都要通过观修方能起到净化心相续的实际效果,并最后到达止观双运的境界。这里所谓的观修,即是通过闻思所获正见来观照自心相续。观照之后发现自心为烦恼所染污,即用相应的法类来对治,净化这个烦恼,这个就是观修。当然,我们世间也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说法。这些都说明,“观”不是简简单单的用我们的眼睛看,而是人的一种观念,或者用佛法的语言来说就是正见或智慧。用正见或智慧来观照自心,就是正知见,这是正见与我们生命结合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正知见,不但是指他有没有正确的见解,还指他能否用这些正确的见解来观照自心,观照之后能正确了解自心,才是具足了正知见。如果了解很多的佛法道理,却没办法用它来观照自心,认识自心的话,那就不能算是有正知见。人有正知见,就能保持正念,能保持正念,方算是一个修行人。不然的话,那就与修行无关。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功”。《说文解字》里解释“功”:以劳定国也。平常我们说:我辛辛苦苦做这么多事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那么“功劳”和“苦劳”有什么区别呢?功劳,是有实际的效果的。比如在这次事件中,某某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功劳最大。还有几位基本上没派上用场,但也辛辛苦苦跟下来了。能发挥作用的,就有功劳;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就很难讲有什么功劳,但是也累的不行,那就只有苦劳了。“功”用在“观功念恩”这个语境里,除了“功劳”之外,还有它特定的内涵,那就是“功德”的意思。平常我们所说的这个人劳苦功高,通常是就事论事,就某一件事情而言,这个人的功劳很大。但如果说是“功德”的话,那就不单纯是“劳”了,而是一种内在的品德或德行。如果说,这个人很有功夫,很有功德,意味着说这个人内在有一种品质,而这种品质相对来说很稳定,并能够给周围人带来正面的影响,让周遭的人事物超良好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平常我们说三宝是有功德的,也就是说,佛有佛的功德,法有法的功德,僧有僧的功德。佛的功德,大家都是能感受到的。前段时间,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出访缅甸48天,前后有400多万的信众前去参拜。大家想想看,历史上有哪些人物去世之后,他的遗骨还受到人们这样的恭敬?是什么力量在吸引和感召人们呢?这个就是佛功德的体现,不然的话,根本没有办法解释。在《佛藏经》中佛曾经告诉舍利弗这么一段话:“舍利弗,如来灭后,白毫相中百千亿分,其中一分供养舍利及诸弟子。舍利弗,设使一切世间人,皆共出家,随顺法行,于白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舍利弗,如来如是无量福德,若诸比丘所得饮食,及所须物趣得皆足。舍利弗,是诸比丘,应如是念,不应于所须物行诸邪命恶法。”很多人在质疑出家的意义时常说,如果这个社会上的人都出家了,都去修行,谁来劳动,谁来养活这么多人。实际上,佛告诉我们,只要能一心办道,他的福德——竟然还不到白毫相中的百千亿分之一的部分——会让这个社会运转的很好,根本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而这个白毫相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据《观佛三昧海经》中记载,这个白毫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中最为殊胜者,《无上依经》中说这是佛因地上见善众生修习戒、定、慧三学而称扬赞叹,遂感得的果报相。由此可见观功随喜的力量之不可思议。平时我们看到别人好,通常会生比较、嫉妒和轻毁之心,这些心念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自己的善根福报就在这起心动念中被消耗殆尽。反过来,若是真心随喜的心情,所得的果报竟然是这么的不可思议,最后还成了三十二相中最殊胜的一个相——白豪相,也就是两眉间的柔软细泽的白毫。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念”。《说文解字》中解释“念”为:常思也。虽然意为“常思”,实际上“念”更注重当下的心里状态。我们说念佛,那就是心心念念和佛相应。有一念没相应,那就是失念,那么当下一念就是迷,就是轮回的因。所以也有“一念一轮回”的说法。人们的念头,就像是大海里的波浪,此起彼伏,随风飘荡。这个时候,若是有了正知见,那么正念便能得到恒常的守护。因为有正念在,风即便吹来,但海面却不受影响,这个就形成了正定的功夫。因为不受影响,所以心念才能自由发挥功用。这一点正像《中庸》里面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个中,就是不动念,是空观;这个和,就是正念现起,是缘起观。空观,是集聚能量;缘起观,是释放能量。由此可见,这修行的关键,也就在起心动念处。能恒守正念,正定即便现前;正定现前,智慧便自然显发。
  最后我们来看看“恩”。《说文解字》中解释“恩”为“惠也”,而“惠”又解释为“仁也”,这样传递下来,“恩”就具有了“仁”的意思。实际上,对方对我们有恩德,不正是对方“仁”的体现吗?对于“惠”的意思,《周书·谥法》中说:“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孟子说:“分人以财谓之惠。”而后来“恩”与“惠”两个字也就连为一体成为了“恩惠”。现在我们也常说“实惠”,也就是指有实际的利益和好处。所以当我们念恩的时候,往往会考虑一些实际的效果,就是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实际的利益。当然这些利益,大的来说不过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的利益,是为接受财施;另外一个方面是精神的利益,是为接受法施。实际上,我们人的成长也不过是包括这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的成长,一个是心灵的成长。对于身体的成长来说,父母、社会、国土都有恩;对于心灵的成长来说,三宝、善知识、同行、众生都有恩。如果用我们的肉眼观察,看似有一个孤零零的“我”,实际上这个“我”不过是诸多色法、心法的一种组合。离开了这些组合,我们这个人就不称为人了。而这些色法和心法,无一例外的都在与周遭的环境进行着交换,因此每时每刻的我,都是在进行着更新。由此来看,生命现象存在与成长本身,无不是周遭环境恩德的一种自然呈现。
  上面分别介绍了“观”、“功”、“念”、“恩”四个字的大致内涵。总的来说,“观功念恩”这个词,就像是净土宗的一句“阿弥陀佛”一样,具有无量的内涵。净土宗的修持,落到实处就是一句佛号,并用这句佛号来贯穿一切法义。实际上,我们学习道次第,实践道次第,走究竟成佛的道路,这个“观功念恩”就是一个以一贯之的实践法门。入手处是这个,过程是这个,将来成了佛度众生的时候,同样还是这个。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能观到功德,既体现了观者的智慧,同时又在增长观者的智慧;能恒念恩德,体现了念者的慈悲,同时又在增长念者的慈悲。事实上,对于初学者来说,观功念恩还有它极端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我们学习佛法,都是要净化内心的烦恼,启发自性的智慧。而这烦恼,粗的来看,就是一个——无明;稍细一点,就是三个——贪、嗔、痴;再细一点,那就是六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很多时候,我们接触佛法之后,会觉得自己的烦恼怎么这么重啊!又是贪,又是嗔,又是痴,还有很多的邪见。其实,问题并不在这些烦恼上。比如贪和嗔,它们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要看贪什么、嗔什么。贪功德,那就成了善法欲;嗔过失,那就能成就精进力。所以与其说要断贪和嗔,还不如说要善巧利用贪和嗔。既然问题不在这些烦恼上面,那在哪些烦恼上面呢?在疑心和慢心上!这两种根本烦恼,是把我们挡在佛法大门之外的两个最主要的守门员。疑心阻止了我们入门的可能性,而慢心则让前进变得是那样的困难。既然如此,那么疑心和慢心如何来断除呢?其实要想断除,也不那么容易,但增长相反的力量却相对比较容易。疑心的反面力量,便是信心;慢心的反面力量,便是敬心。那么信心和敬心如何生起来呢?这个就要靠观功念恩。能观到功德,就能启迪人们的信心,疑心就此消融;能念及恩德,就能启迪人们的敬心,贡高我慢就此消融。事实上,这个疑心的清除,至少要到见道之后,那个时候,再生起的信心就是净信心。而这个慢心,却要等到八地才能很好地清理,那个时候,开启的便是第七末那识所对应的平等性智。

  在对“观功念恩”有了大体的认识之后,我们来看看如何具体实践这个法门。整体上来说,这个法门的实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正面的观功念恩,二是反面的转过为功。正面的是看到别人的付出,从中体会对方的功劳或功德,以此生起对对方的感恩之情;反面的是看到别人所犯的过失,从中体会别人犯错的原因,并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过失,从而发自内心的谅解别人,并从中学习成长。这其中的内涵与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及老子所说:“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是紧密相关的。
  首先看正面的观功念恩,具体分三个阶段:一、看到某人做好事;二、谢谢你的用心;三、向恩人学习。下面一一介绍。

一、看到某人做好事
  要点:【1】观察对象是谁?【2】他做了什么事情?【3】这件事情给我或大众带来了什么利益?【4】我如何回馈?
  说明:【1】对象的选择:可以明确范围,如家人、同事、朋友等,然后有意识地去观察;也可以每天随机的选择,记录给自己的带来帮助的人。【2】观察他做了什么事情:通过对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认识对方的功劳或他的功德。【3】观察通过这件事情给自己或众人带来的恩惠:这些恩惠包括现实生活上的方便,也包括精神上的帮助和鼓励。【4】对此,自己应如何回馈:念恩、知恩、报恩。
  举例:【1】我看到某某法师,【2】他邀请我看是否能带动多语种法会的诵经和研讨。【3】这让我觉得自己很受重视,发现自己对僧团还是有些价值,而且这对我也是一个挑战,我也希望借这个机会与外国的朋友们共同学习和交流,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同时也可以促使我好好学习《华严经》。【4】这件事情,让我觉得法师很关照我,我很感谢他,希望对他说一声:谢谢您,法师!我会好好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
  体会:本来看似很平凡的一件事情,当不这样用心记录的时候,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但当这样认真地记录下来,记的过程,感恩的心情就能逐渐生起来。这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二、谢谢你的用心
  要点:【1】我看到谁?【2】他做了什么事情?【3】他做这件事情的用心是什么?【4】这件事情给我或大众带来了什么利益?【5】我如何回馈?
  说明:与第一个阶段相比多了一项:他做这件事情的用心是什么?前面一个阶段的写作,相对比较简单。但这个阶段,要想体会对方做事背后的用心,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但这也恰恰是需要用功的地方所在。
  举例:(【1、2】同上【1、2】)……【3】法师这样做,是怎样的用心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多语种法会的带动人手上比较紧,法师那天又刚好遇到我,觉得我英语还过的去,就顺口问了一下我能否带动;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因为长时间不在寺里,法师也希望我能多参与大家法会的带动,与大家加深业缘。……(【4、5】同上【3、4】)
  体会:要想真正体会对方的用心,这个并不容易。非得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色上而没办法真切的体会。这个时候才发现,虽然大家在一起生活,也经常见面,但对对方内心世界的了解是那么的少。真切地认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没有可能。平时之所以会觉得很难,不太可能,主要的原因还是用在对方身上的时间太少。人心认识世界的潜能是无限的,就看自己用在什么地方。

三、向恩人学习
  要点:【1】我看到谁?【2】他做了什么事情?【3】他做这件事情的用心是什么?【4】这件事情给我或大众带来了什么利益?【5】我如何回馈?【6】从这件事中,我学到了什么?
  说明:与第二个阶段相比,又多了最后一项:从这件事中,我学到了什么。这个也是观功念恩的最后归宿。我们观功念恩的目的,不是简简单单的生起感恩的心情就可以了,而是要在经历中去成长。从经历的事情中得到成长,这也是对对方最好的回馈或报恩。
  举例:(【1、2、3、4、5】同上【1、2、3、4、5】)……【6】从这件事中,让我学到:1、一场法会的举办,需要很多因缘的和合。每个部分如何安排,需要让什么人参与,最后的结果如何,这些都是一件很费心思的事情。2、需要平时多观察周围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一件事情的成办,需要拥有各种不同兴趣和特长的人来共同参与。3、平时也需要多给人提供方便,多结善缘。法师在给人提供方便方面从来都是尽己所能、不遗余力,曾给予过我很大的帮助,所以法师提到的事情,自己当然也会尽量去做。
  其次是反面转过为功,具体也分为三个阶段:一、他不是故意的;二、我们都会做错事;三、我学到了,谢谢你。
一、他不是故意的
  要点:【1】我看到谁?【2】他做了什么事情?【3】这件事情给我带来了什么影响?【4】他之所以会这样,可能的原因是?【5】这样想过之后,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说明:此处需要如实地描述所经历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给自己心情带来的影响,不需要有任何的隐瞒,需要很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在此基础上,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他当时这样做的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
  举例:【1】我看到某师,【2】今天中午一位沙弥给我打电话,说他的父母来了,要把他带回家,希望我过去看看。结果刚到值班室,某师也过来了,然后他就一个劲地安慰这位沙弥,给他出主意如何做比较好,而我却被冷落在一旁,心里很不是滋味。【3】这件事情让我心里不是很舒服。本来这位沙弥打电话,是让我来帮忙出主意的,但现在却被谅在一边,某师竟然全然无视我的存在,这个真是让人有点接受不了。【4】他之所以会这样,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他本来就是沙弥班的班导,班级的同学出了问题,他很积极的出谋划策帮助解决,这也是他的本职工作,在他看来本来就是应该这样做的。二、因为僧团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而他又经历很多,所以这方面很有经验,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他也充满了信心,所以忍不住给他很多的建议。三、虽然这位班导也是一位沙弥,但因为年长,在社会上有很多的处事经验,也就很容易忽视僧团的戒腊伦理。【5】这样想过之后,觉得他也不是故意的,心里就不再那么不舒服了。
  体会:要想找到对方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如果不深入了解各种缘起,对对方没有相当清晰的认识,是不太可能找出来的。这考验的也是知人的功夫。另外,类似这样的事情,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很琐碎,不值得花这么多的时间去想来想去的。其实,修行的功夫都是在这些小事情上展现出来的。若在小的事情上不能养成正面积极的心态,就会一点点地累积很多的尘埃,将来累积的过厚了,再想清除就没那么容易了。
二、我们都会做错事
  要点:【1】我看到谁?【2】他做了什么事情?【3】这件事情给我带来了什么影响?【4】他之所以会这样,可能的原因是什么?【5】我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6】这样想过之后,自己的心里活动?
  说明:与第一个阶段相比,这里多了第五项,就是反省:我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由对方的行为,引发对自己的观照。这也是“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一种体现。
  举例:(【1、2、3、4】同上【1、2、3、4】)……【5】想想看,过去我是不是也做过这样的事情——对于过去的经验过于自信,而忘记观待缘起,就一股脑希望告诉别人?仔细想一想,这样的事情,自己也做过不少。以前刚进僧团,也是没大没小的,有上座法师在的时候,自己还是会滔滔不绝,丝毫没觉得什么。就在昨天,我还因为和一位上位的法师,在讨论时因为认识相左,而表现的态度不是很尊敬。另外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也有不足。那位沙弥给我打电话,我应该首先提请班导法师来处理,可是我当时并没有这样做。【6】这样想过之后发现,自己原来也会犯和他同样的过失,心情忽然变得好了起来。
三、我学到了,谢谢你
  要点:【1】我看到谁?【2】他做了什么事情?【3】这件事情给我带来了什么影响?【4】他之所以会这样,可能的原因是什么?【5】我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6】通过这件事,让我学习到什么?
  说明:在前面帮助对方找理由以及反省自己类似过失的基础上,这个阶段更加了一项:通过这件事,让我学习到什么?无论是正面的观功念恩,还是后面的转过为功,最后的落脚点,都是自己学习到了什么。所以,观功念恩的法门,最后的导向,就是养成一颗善于学习的心。
  举例:(【1、2、3、4、5】同上【1、2、3、4、5】)……【6】通过这件事情,让我学习到:一、师父提出僧团管理的两种伦理,一个是行政伦理,一个是戒腊伦理。遇到事情之后,需要尽量学着按照僧团的规定来去处理。二、在处理问题时,经验固然重要,但在事实面前,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更为重要。
  上面观功念恩和转过为功的实践,可以按照次第,从正面到反面,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渐次开展。每天可以写一则,每个阶段写一个星期。如此往复三次之后,就可以比较灵活地运用这个法门来转化每天的心理状态,逐渐培养起一种观待缘起的习惯,培养起一种感恩的心情,以及培养起一种学习的态度。随着对道次第学习的不断深入,对观功念恩法门的实践也会不断深入,并起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辗转增上的效果。
发表于 2012-2-1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学习了,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05:55 , Processed in 0.128327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