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072|回复: 11

[大德开示] 海涛法师:三类福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3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佛经故事 于 2012-1-23 20:15 编辑

海涛法师开示
福田有三类:

一、恩田:对于父母、师长、和尚、阿阇梨等,于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报恩,可生福德,如田地之能滋生长养谷物,故称「恩田」。

二、敬田:对于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由恭敬而生无量之福,如田生谷物,故称「敬田」。

三、悲田:以悲愍之心救助贫困,则能得无量之福。因此,有财富要布施供养,种三种福田,福报则生生世世永远享之不尽。纵然世界毁灭了,福报也不会毁灭。诸佛、菩萨福报之大不可思议,原因就在此。

我们不论是遇到厌恶的人、贫民、达官贵人或者是动物,都要生起「我必须依靠他们才能成就佛道」的想法,而平等地尊敬、珍惜他们。没有众生,大乘行者即失去所有的缘 ― 包括修法的对象、累积功德的来源等等。

譬如说布施,我们行布施时如果没有众生,那么要怎样累积福报呢?

或者你要修习安忍(因为你知道修持安忍有很大的功德),却找不到众生可以做为你的对境,那么你向谁修安忍?

还有,在佛法上,我们必须依靠众生才能累积福报,如果没有众生的话,我们要向谁发菩提心呢?怎么回向呢?

在世间法上,如果没有众生、没有亲友是不是很孤单寂寞呢?做生意也要有人潮、市潮才能赚钱啊!所以不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法,都必须依靠众生来成就我们。因此,大乘行者面对一切众生时,不得不谦卑、不得不诚恳、不得不慈爱、不得不珍惜他们!

很多人常常自以为:「我为众生!」、「我在利益众生!」其实不是,对真正理解佛法的人来说,他不会认为「我在度众生」或「我在利益众生」。相反地,他会认为所有的众生都在度他、帮助他。每一个有情 ― 小至昆虫,远至地狱众生 ― 都对自己有恩!

有这样的心态才不会觉得自己很辛苦和了不起,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在度化众生的话,那么你就会产生「我一直在为众生付出,而众生为什么是这样子回报我」的问题而烦恼不已。

一样行善两种心态,优秀的修行者永远心怀若谷,行善永无疲累。

你要积聚财富吗?你就一定需要众生!

佛、菩萨劝诫众生要修福,广种福田。「福田」就是我们培植福德的对象。

发表于 2012-1-23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广种福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经故事 于 2012-1-24 10:36 编辑

海涛法师开示:施食完的东西可以拿来吃吗?


问:施食完以后施食的东西可以拿来吃吗?

海涛法师答:
标准是不行的,因为它里面的这些阳气,这些叫天地合成的这些精气都被吸掉了,那你一吃下去,你的身体是比较敏感的或是比较虚的对你就不好了,甚至有个讲法是什么?那个你施食的东西那上来都是鬼的口水,因为它们来抢,这样你再把它吃下去,好吗?就不太好,所以施食的东西不吃最好,然后能够帮助那些流浪动物不是更好吗?

还有一个讲法,我也认为很有理,施食的东西再布施完以后最好再把它烧掉,因为有很多饿鬼道它连福报都没有,你用观想的它都吃不到,它永远吃不到,它只能在火烧的时候就三十六种饿鬼里面有一种火烧它才可以吃得到,还有一种鬼更可怜,要等全部都烧完了剩下灰它才可以吃,不然它不能吃,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施食完的东西能够把它再火化掉慈悲心更多一点,如果真的没办法你要拿去布施给流浪动物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海涛法师:聪明过生活

1.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我们何时修行佛法,就是以最好的方式在照顾自己。如果你要自私,应当聪明的自私。意思是:如果你要快乐,应当帮助、利益其它众生,避免伤害他们。那才是确保自己的快乐、使人生成功的最佳办法。

2.美好的人生和恶劣的人生差别何在?你可以依照佛法的智慧、对菩提道次第和业果的了解;也可以依照贪心、唯我独尊及自我爱惜,去诠释人生的好、坏。这两种论释自然是背道而驰。贪心认定的好、坏涵意,尤其和智慧诠释的内涵南辕北辙,这正是困惑所在。

3.一般来说,世间人大都随顺贪心。对他们来说,美好的人生是以外在的发展来衡量的成功:积聚更多、更多的财富、朋友、子女等等,这些外在、看得见,象征繁荣的东西。便是贪心最重视的事物。

4.从佛法的观点来说,如果一生都在造善、不造恶,就是美好的人生。如果去年造的善业多于恶业,就是一个好年。

5.在二十四小时当中,如果积聚的善业能超过恶业,纵使精疲力尽、乃至修行得差点死掉,那一天的人生都是美好的。这是佛教定义的好、坏人生:善业和恶业相对的比例。

6.尽可能的以饶益其它有情之思、菩提心的动机,来度过一天当中的其余时间。无论你为中心或公司、工厂而工作,尽可能的怀着饶益他人之思、菩提心的动机去做。

7.这样一来,你的生命就毫不浪费。如果你怀着菩提心的动机而工作、睡觉、做每件事,无论你做什么,全都变成法行。

8.上班时,思惟:我势必要觉悟,以引导一切有情觉悟,所以我现在要工作服务一切众生。如果你是为了养家而工作,那也相当于服务一切有情,如果你不养家,你仍需物质条件以便修学佛法,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

9.工作时,忆念给自己工作的人,观想他们仁慈。这样的思惟能避免自己在工作上产生如瞋恚、抱怨、计较等恶劣情绪。

10.无论你做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两件事。首先是如何做好份内的工作;其次是忆念菩提心的发心,那么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将变成一切有情成佛的安乐因。

11.当你在闭关,服侍善友或饶益有情上面遭逢困境,如果你坚持下去,你还是在确保人生会美好。道理何在呢?因为你所造的功德,总会带来好的果报。

12.纵然你发现人生艰困,牺牲了大量舒适、享乐,内心可能没有得到快乐或满足,修行佛法必定会为你确保美好的未来。因为你所造的善业,果报将是来世乐,不仅仅一世,而是多生多世。

13.譬如说,你经年累月牺牲现世的大量舒适及享乐,以便过清净的生活。假如你还没有舍离贪心,内心会相当苦。因为你的心还没有清除攀缘今生的贪心,还离不开俗虑,还没有健康的心,便无法以修行或持戒为乐。但以佛法来看,那还是美好的人生。

14.不管你认为从外在的享乐找到多少快乐、多么令你兴奋,你还是要自问:这样的快乐是基于佛法的观点还是自己贪心的观点?你应该分析自以为是快乐的经验,而且必须考虑业报。真正快乐的人生必须具有良善的动机和善报,那才是快乐的人生。

15.长远来说,你会获得许多快乐、好的转世,解脱乃至佛果。所以,即使感到修行困难,不能乐在其中,请勿丧失勇气。

16.为了证得佛果以便利益一切众生,就要舍离不好的行为,而要努力造作善业。

17.心中有多少力量、多少恒心,就全部把它用到断除贪欲上去。出离就是修善断恶,这样,才有办法根除贪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海涛法师:在电子游乐站中杀动物、杀生,是否犯戒?

请问在电子游乐站中杀动物、杀生,是不是犯戒?

海涛法师答:
你在玩电子游戏时,心里想的是:让它死!让它死!这个叫杀心,虽然不是真实的杀生,但是对内心不好,有这个杀心以后,你将来就会犯杀戒,所以最好还是不要。小朋友很喜欢这样砍来砍去、杀来杀去,他觉得很好玩,那将来就会很喜欢打蟑螂、打蚊子,喜欢打架,所以家长要想办法。

顶礼海涛法师
顶礼海涛法师
顶礼海涛法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涛法师:听闻佛法可以让人有钱吗?


问:听闻佛法可以让人致富,那就是说听闻佛法可以让人有钱,怎么解释?

海涛法师答:
很简单,譬如我现在在说法,我劝各位不要杀生、吃素,说不定你今天晚上就去吃一顿素食,你就不杀生了,我就可以增加很大的福报,有福报才会有钱,没有福报有钱也存不住。我劝人家要布施,劝人家不要偷盗,很多人被我一讲,从此不再偷盗、不再赌博,而是多布施了。所以说法者跟听法者,我们双方面都在做思想的改变,以及影响别人。所以法布施和听闻佛法,不旦可以有钱,还有什么好处?生生世世相貌庄严,像现在各位在听法,心里一定很安祥,最差不过是打瞌睡而已,也很安祥,所以脸相好看,而且将来头脑的思辩能力强。听闻佛法可以让你脑筋开发,可以致富,所以要多听。

顶礼海涛法师
顶礼海涛法师
顶礼海涛法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5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涛法师---布施得来的财富

须达多长者,是位乐善好施的大慈善家,他喜欢救济贫穷的人,常常布施他们衣食物品,在舍卫城的全境内,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是困苦的、没依靠的,一旦去求他,他都很乐意地帮助他们,因此,大家都称他叫做「给孤独长者」。

有一次,须达长者为他最小的儿子,到王舍城首罗长者的家中议亲,在无意间,拜见到佛陀并聆听到佛陀的法音,须达长者心中非常高兴,当时就发心要建筑精舍,想请佛陀及比丘们到舍卫城去施行教化。

佛陀很喜欢须达长者的发心,就答应他,等精舍完成后,一定前去。

须达长者返抵舍卫城,马上开始四处探访合适的地点,在探访许多地方之中,他看中了祇陀太子所拥有的一座园林,这座园林的面积非常广阔,园中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所谓山明水秀,林茂花香,是一个清净幽美的好地方。

须达长者心里想:「如果能用这地方来建筑精舍,供养佛陀讲经说法以及比丘大众们的安住,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可是须达长者又想到这座园林据说是祇陀太子最喜爱的,要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太子肯得把这座园林让下来呢?

「虽然觉得困难,但是还是要去见祇陀太子,要求太子把园林卖给自己,好建设供养佛陀及僧众的精舍。」须达长者在心中下定决心。
于是,须达长者前往拜访祇陀太子并表明来意。果然,祇陀太子无论如何也不肯答应,看到须达长者再三地请求,祇陀太子觉得不好过份拒绝人家,因为须达长者是国中很负有声望的人,这真不知如何是好!

祇陀太子心里想:「如果说出个最大的数目,使长者买不起,断了这个念头,这样我也不算得罪他!」

因此,祇陀太子对须达长者说:「本来我是不愿让的,既然您这样的需要,好吧!只要您能用黄金把园地都铺满,以那铺满的黄金为代价,我就可以让给您。」

须达长者一听,立刻答应祇陀太子,深怕太子反悔,因为好不容易,太子才说出了这个数目,这样建造精舍总算有希望了。

须达长者内心高兴万分,立刻回家凑足铺地所需的黄金,并叫家人用车辆把黄金一车车地拉到园中来铺地。

祇陀太子原先本想难倒须达长者,开出这样的天价叫他买不起,现在目睹此状也很受感动,就对长者说:「地算是您长者的了,但园中的花草树木,我并没卖给您。佛陀究竟是什么人?你肯这样为他热心?现在,请您允许我把这些树木供养佛陀好吗?」

须达长者听太子如此一说,就把佛陀如何伟大详说了一遍,他俩都深受感动,万分欣慰。

精舍建成,须达长者马上迎请佛陀及僧众们到来,因为是给孤独长者布施的园,祇陀太子布施的树,所以佛陀就用他两人的名字,把这精舍命名为「祇树给孤独园」。

此事为须达长者生平布施金钱最多的一次,也是促成他家产赤贫的原因。

建设完精舍,须达长者已经到了库空如洗,手无一钱的地步,三餐更是有一餐没一餐的。有一天,须达长者在垃圾堆中检得一个木斗,木斗的质料是无价之宝的栴檀木,但因为不洁净,市上很少有人愿意向他收买。

最后,须达长者勉勉强强换到白米四升回来。

须达长者的太太,拿了长者换回来的米,先量了一升米,才炊熟,门口站着舍利弗来托钵乞食,她很欢喜地把一升米煮成的熟饭,都供养给舍利弗。

她又再拿了一升米去炊,正当炊熟的时候,目犍连又立在门口。于是,她又把饭供养给目犍连。

第三次的熟饭又供养给大迦叶,现在只剩下最后的一升米了。

正当这最后的一升米将炊熟时,佛陀到了。她心里想:「刚剩下这升米,才煮熟,佛陀就到了,莫非是应受的苦报已毕,福报将要现前?」于是她把锅里所仅余的饭,悉数供养佛陀。

佛陀亲口为他们一家人祝愿:

「罪灭福生,从今日起,永恒富饶,更无困乏。」

这在这个时候,家人来报喜讯道:「家里的金银钱财,珍珠宝贝,仓库中的米谷布帛,未知何因,堆得满如山丘,比以前富有的时候还要多。」

须达长者心中明白,这是佛陀怜念所致,于是大设斋供,供佛及僧,虔诚地请求佛陀说法,大家都受到很大的法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涛法师:《念佛法语》辑要

1.《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2.问:「论云:『行道念佛,与坐念功德如何?』」

答:「譬如逆水张帆,犹云得住,更若张帆顺水,速疾可知。 坐念一口,尚乃八十亿劫罪消,行念功德,岂知其量?故偈云:『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声,事业常如此,西方佛自我。若礼拜,则屈伏无明,深投觉地,命终往生,速证涅盘。』」

3.《楞严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4.《宝王论》云:「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当于行住坐卧,系念不忘,纵令昏寐,觉即续之,不以余业间断,不以贪瞋等间隔,随犯随忏悔,不隔念,不异念,不隔日,不隔时,念念常不离佛,念念清净圆明,即是得一相三昧也。」

5.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王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力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6.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功德悬殊,愿空其心,尽罢一切诸缘,于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字字分明,句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靡间。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悬殊也。

7.修慧在乎观心,修福在乎万行,观心以念佛为最,万行以供养为先,是二者乃为总持。

8.念佛要具足信愿行,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才能与佛相应,证到一心不乱。

9.临命终时,要能正念念佛,佛即接引往生西方;若还惦念娑婆的一针一草,就要再受轮回,此往生之愿不切而自误也。

10.念佛当生四种心:

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生惭愧心。

二、得闻此法门,当生欣庆心。

三、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

四、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

此四种心中有一,净业即能成就。

11.念佛当长久,不可间断,间断净业不能有成。当勇猛,不可疲怠,疲怠净业亦不能成。长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长久即无进。

12.凡难中发心念佛者,必有奇应,虽遍地干戈,一乡疫疠,而求佛呵护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乎等光中无心而应也。何以故?动念发声,觉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坚固,念念长久,佛光所加,吉神拥护,自能离难,勿转念也。

13.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出苦第一妙法,亦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14.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

15.或见人为,发观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宜痛戒之。

16.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乎日有真信切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

17.念佛时当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然,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么念,是名无上深妙禅。

18.一句佛名,具有不可思议神力,能治一切烦恼心病。每当逆境之来,心生烦恼,遂即经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循环往复,念之数匝,渐觉心地清凉,热恼自息。

19.有时事多心扰,更深不能成寐,亦专称佛号,历时少顷,即心身安定,便能睡着,无诸梦想。

20.当写经时,一笔一句佛号,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写久亦不觉辛苦。果能信此念佛一法,专心称念,无有间断,念到心空境寂,烦恼自然无自而生。

21.念佛能净三业,治一切烦恼心病。愿摄心专念,念到心空境寂,烦恼业障自然消除也。

22.念佛是正行,行善止恶等皆助行,必正助双修方得一心不乱。

23.阿弥陀佛,谁不能念,而偏难念;西方极乐,谁不愿生,而罕得生者,盖念佛之人未得诀耳。

24.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常念及此,念佛自真切也。广修众善,老实念佛,净宗法要,二语尽矣。

25.遇疾且殆,始舍禅修净。《念佛直指》云:「精进者,不为大小病缘而怠其行。若有宿业所使,当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持一遍,即灭身中所有五逆十恶等罪,持三十万遍,决生净土。」

26.《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云:「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无念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稳,临命终时,任运往生。」

27.念佛如潮沸,香尽不知,见人不作寒暄语,故能功臻纯熟,虽病危仍有一佛号从意根中滚滚而出,所谓无念而念,病不为碍也。

28.念佛能治历劫生死重病,况知身假苦非真,难忍能忍,不惟痛苦遂缘,且时至往生,因病危痛苦时作得主,临终往生时自能作主耳。

29.因念佛心专,已至一心境界,故念时只知唯佛是念,更无别念,声之大小,噪人与否,皆不知也。

30.《业报差别经》及《大庄严论》皆以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

一、能排睡障,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

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

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

十、往生净土,益信而有征也。

31.念佛为息妄第一妙法,以一念抵制万念,当妄念起时,高声念佛,矻矻念,勿休歇,妄不息而自息也。

32.《数珠功德经》说:「若有人手持数珠,虽不念诵佛名及陀罗尼者,此人亦获福无量。」况数珠不去手,念佛无间歇耶?

33.《观经》云:「慈心不杀,具诸戒行,当上品上生。」况放生百万耶?

34.《业报差别经》云:“礼佛一拜,获十种功德:

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

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报,九、命终往生, 十、速证涅盘。”

35.《大集经》云:「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佛法全无,惟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

36.常念佛名有五种益:

一、由常念故,诸恶觉观,毕竟不生,亦得消业障。

二、由常念故,善根增长,亦得种见佛因缘。

三、由常念故,熏习熟利,临命终时,正念现前也。

四、须总相观察极乐世界,如是地、池、楼阁、林树,阿弥陀佛如是花坐、相好、徒众,如是说法也。如是总观,定得往生,由三界唯心故也。

五、须所作功德,若过去、若今生,并愿回向生极乐国。若能具能五种行者,必往生,幸勿疑也。(唐迦才大师净土论节引)

顶礼海涛法师
顶礼海涛法师
顶礼海涛法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经故事 于 2012-2-1 15:26 编辑

海濤法師:掌握人生的鑰匙

(一)

1.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最重要的是感情,在各類感情中,最根本的就是不能忘本,一個人如果做不到這點,不論成就再大,終究是社會的一個負數。

2.我們所追求的許多事物,大多是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情況下,才會有圓滿結局。速求而來的東西通常只是短暫的絢麗,就如強摘的果子是苦的一樣。

3.一個人無論是辦事業或是做事情,只要秉持著不成功,決不甘休的毅力,最後一定是贏家。

4.堅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有開花結果的一刻,因為「美麗的人生」大都來自「奮鬥的人生」,即使結局不夠美麗,但也絕對是「有意義的人生」。

5.一個人只要有心,行事上有沙中榨油的精神,往往能夠化不可能為可能。反之,凡事若無必勝的決心,這個人的名字一定與失敗連在一起。

6.唯有時時學習、吸收新觀念,才能彌補個人學識與能力的不足,而不至於跟不上社會的腳步。

7.成長中多學習一種困難的學識才藝,就多一份將來面對挑戰的力量。

8.勇敢面對惡劣的環境,用「積極的努力」來取代「消極的抱怨」。

9.珍惜老天給你的任何一種磨練的機會,只有好好的善用這些磨練,才能使一切當初你認為是痛苦的、甚至是負面的經驗轉變成正面的影響,它不一定會有開花結果的機會,但必使你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10.每天花一點時間靜下心來觀察自己,如果是一只鳥,就不要羡慕魚的生活;追求創意的同時,先問自己夠不夠努力,因為在創意的背後,往往是無數辛苦功力的累積。

11.每一個人都想要知道成功的捷徑或幸福的秘訣,然而幸福是屬於懂得惜福的人;成功則是屬於努力不懈的人。

(二)

1.人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決定溫度者,另一種是被決定溫度者。所謂決定溫度者,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影響,他們積極努力向上的精神,讓周邊的人事物受到感染而產生不可思議的變化;而被決定溫度者,反之。

2.每一個人都有特別的地方,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要勇於去影響周圍的溫度,向錯誤的行為、價值觀說「不」,然後讓我們改變這世界,創造更祥和的社會。

3.人的一生,恰似一幅圖畫的創作過程,是不斷的求好、求更好,在一幅畫上堆砌顏色和造形的結果。這過程,有喜悅,卻也有更多的挫折和辛苦。

4.在這個需要創意的時代,有創意的人才能成功,但是創意絕對不是坐在家中等候它憑空而降的靈感。

5.往往在最糟的地方有最好的機會,重要的是,機會來了你也要知道如何去創造「成就」。

6.越是不景氣、混亂和絕望的地方,可以改善的空間就越大,每一個人可以揮灑的舞臺也就更遼闊;你會發現,這些缺憾反而創造出無數機會,讓你展現才華來改造這個世界。

7.「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古語)

8.真正必須為後果負責的人,是我們個人。每一個人現在所做的事決定自己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你現在的行為直接影響著你的未來。

9.越早立定志向,越有助於你及早準備好迎接人生挑戰。

10.每個人一定都可以找到值得自己投注一生心血去從事的志業,努力去做,自然就會有成就。

11.生命是很脆弱的,個人則是渺小的。雖然個人渺小,只要我們把生命的資源充份發揮,用來奉獻給社會,融合成歷史,就可將脆弱轉為堅強,將有限變成無限,將渺小化作偉大。

12.天下事,事無大小,只要好好去做,都是成功之路。(古諺)

(三)

1.當你遇見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給你四周的人;這樣,美好的事物才能在這個世界上自由自在的傳播開來。

2.人在盛怒、情急、得意、失意或誤解的情況下,往往會說錯話,在對事漫不經心或主觀偏執的情況下,往往會做錯事,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了不知悔悟,一錯再錯,小錯鑄成大錯,終至不可收拾而一敗塗地。

3.造成後悔最大的原因是說錯了話或做錯了事,有些錯誤因失去了補救的時機而終身悔恨,有些錯誤則因及時改正而成為進步的起點。

4.不想做事的人會找到無數個藉口,想要做事的人會為眼前的困難找到許多解決的方法。

5.遇到失敗時,停下來想一想,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如何處理?而不讓遺憾重復發生。

6.「心靈之能」是萬事之源,是無中生有的推動力,但一般人卻少認識這個人人都具有的大能。

7.開發生命的潛能,是你此生最重要的任務。不必跟別人比,也不須趕流行、湊熱鬧,要好好認識蘊藏在自己身上的大能,那是你所能擁有的、最寶貝的東西。

8.不要盲目追求流行,因為流行往往是消耗品,而唯有智慧是沒有保存期限的,可以永遠新鮮。

9.人遇到困難知道自強的,是「後覺者」;惟有有能力而又甘願好好吃苦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勇者。

10.學習是無止境的,追求內心的充實,人生才能有真正的快樂泉源。

11.逆境是「有運氣」才有的。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成功、做事情很順利,這其實是他們通過難關之後才得到的。所以,面對逆境應該看成是好的運氣。

(四)

1.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逆境。因為樂觀,不管什麼事情發生,都會覺得有機會在裏面,才會想辦法去處理不如意的事情。

2.領導改變,世界一直在改變,挑戰是給我們好機會用另一種方法解決問題,不用怕去面對生活中的逆境和改變,應該養成習慣去領導改變。

3.「上智者」能轉化他人之經驗為自己之智慧,「下智者」一再犯同樣的錯仍不能累積智慧。

4.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做的事,往往比正式場合的表現對你的影響更深。做人要講求表裏一致,誠實的對待自己和別人,這包括誠實的檢視自己內心的興趣,不計世俗的代價,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5.不重要的事、不值得掛心的事,以及與人無謂的爭執,都要學習放下,我們的身心是要用來領略這個世界的美好,不是要用來負荷滿是負面情緒的包袱。

6.敏於修正,會讓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隨時保持靈活、彈性,給自己也給人保留修正的餘地,就能創造互惠、雙贏的快樂。

7.人生的美好經驗往往發生在不斷修正的過程中。

8.這一生一定要找到可以讓自己永遠不被擊倒的方向或興趣,這樣無論遇到再大的挫折,即使沒有人可以幫你時,仍然會有一股力量可以支撐你走過去。

9.想要掌握自己的人生與命運,必須喚醒「能知」,喚醒之後,主導權就自動歸位,人生與命運就在自己掌握之下了。

10.我們盡可能創造「與他人共享」的空間,讓他人的生存空間愈大、我們的空間就愈大。

11.努力把自己變成別人的貴人,別人就會希望我們「活得久,活得好」。

12.要立志,有恒地擁抱吃苦的精神,才能培養出堅強意志力。

顶礼海涛法师
顶礼海涛法师
顶礼海涛法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04:32 , Processed in 0.135778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