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龙泉日记“念僧功德”系列之三十七:
持戒破障,心守惭愧 ——“戒行功德”分享交流之三 分享一:持戒破障 破烦恼障:戒如金刚,持戒可以破坏烦恼,而不被烦恼所破,如坚持不杀生戒,任何烦恼都不会破不杀生戒,持不杀生戒可以坏贪嗔痴烦恼,坏生死轮回之业,得到长寿果报和解脱的安乐。
破业障:无始身口意而造作恶业,数如恒沙,量满大地,恶业从因感果需要具备缘,持戒内摄六根,正知正念,外缘就不会引发烦恼,业障一般就现不起来。持戒的心相续处于愿力善念中,恶念烦恼就不易现起。而且精严持戒的功德也会集资净罪。
破所知障:我们凡夫,我执颠倒,邪见心染,持戒就是直接从行动造业、从见烦恼中超越出来。
破正法障:烦恼相续时,佛法很难入心转意,真正的持戒是时时怀有惭愧心和忏悔心,这样就不会有慢心、疑心的烦恼障碍,就容易和佛法相应,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
分享二:戒行——转变的开始 沉劫陋习不自清,万劫善根难自明,修行是一个长养善根、去除恶习的过程。弘一大师曾谈到自己的经验说:余于三十岁时,即觉知自己恶习太重,颇思尽力对治。出家以来,恒战战兢兢,不敢任情适意。但自愧恶习太重……
恶习,即是烦恼业障;恶习,即是不好的行为的积累。持戒正是处于丝麻难分、真假难辨中的快刀、利眼。戒法可轨成出离之道,持戒即是正见、正思维、正行。正确的造业,这种行为不但现前安乐,后世也是幸福的。反观我们的人生为何有那么多的苦难?那么多的不和谐?那么多的是非与争论?那么多的战争与血痕?都是因为不正确的身口行为导致的。要改变,就从当下的持戒开始。
分享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谈到犯戒四因及其对治对我们是很好的提醒:
一、无知对治者,谓当听闻,了知学处。
二、放逸对治者,谓于取舍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以正知,率尔观察三门了知转趣,若善若恶,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耻作恶是为知惭,恐他讥毁羞耻为愧,及由怖畏恶行异熟,怀恐惧等,当如是学。
三、不敬对治者,谓于大师师所制立,同梵行所,应修恭敬。
四、烦恼炽盛对治者,应观自心,何烦恼盛,励修对治。
若不如是策励修学,思违越此,许其罪轻微,于诸佛制放纵而转,当获纯苦。
分享四: 昨晚看《一轮明月》,弘一大师问印光大师:佛法如何救国?印光大师说:因果。师父也说,业果对我们这个时代很重要。戒律主要是依业果和慈悲心来制定的,所以我们要在业果方面好好努力。
分享五: 早晨读《四分律藏》说到“威仪庠序,常尔一心,念除诸盖等”
想就威仪戒的功德略述一下。马胜比丘因威仪庠序,令舍利弗欣慕请教,因而说偈证初果,后同目犍连一起随佛出家。在《资持记》——“主客相待篇”,祖师引《付法藏传》说到第五祖优波毱多“威仪肃物,率皆从化,如佛无异,但无相好,时人号为‘无相好佛’”又说到第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善持威仪,见无不敬,佛曾记之:闍夜多者,最后律师。”
因此,元照律师评价说:“故知诸祖传通,并以威仪,令生物善。”可见威仪戒的重要。
经上说:“出家之人,以身戒心慧为本。”通过内心的操持,规范身形的造作,举止得所,寂静调柔,正知正念,不仅自利,同时还能利他。
《大智度论》上说:“出入来去,安详一心,举足下足,观地而行,为避乱心,为护众生故。”因为戒律的精神是不损恼有情,若伸若曲,如果都能依威仪摄持、行护,则念知分明,反之,则散乱无度,随境乱跑,寂天菩萨曾说,“当心涣散时,它夹在烦恼这个野兽的齿间,而且涣散的心是今世及来世一切困难及心障的生起处。涣散的状态会使心的负面特质愈增愈强。”以前听星云大师演讲时,谈到佛教最环保,举琰子菩萨,他走路都会很轻很轻,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怕大地会疼……
反省自己,很惭愧,以前有一个法师,我生病时,他来看我,当时我睡得那张床是铁质的,很旧了,所以很响。法师坐下时,竟然没有响声,我很惊讶,自己试了好多次,都是很响的。一次,他对我说:“修行就是练习向内心观照的功夫,这样子心才能越来越灵活、机敏,对自、对他都会很清楚、明了。修行有功夫的人,他吃饭时,饭到哪里消化,都能观照的到。”相比之下,自己就太欠缺观照的功夫了,常常忘记,或无意识的犯错。
昨天中午,拿着电脑来教室,推门一甩,“咣——”的一声,很响,没有意识到说会影响到他人的用功,还有开书柜的门、放杯子、暖壶、推椅子也是,心粗又散逸,需要好好警策,观照。从外在的威仪戒入手,让心寂静下来,如果没有寂静,也谈不到观照,感觉心是躁动、轻浮的——那样的话,听了很多、看了很多,都沉淀不下来,意义也不大。
分享六:五夏以前,专精戒律 若不精明戒律,先修定慧,名声愈大,损害愈大。譬如造房,若造一个小茅棚,被风雨弄倒,损失无几;若建个高楼大厦,屋基不固,一旦为风雨摧毁,则损失大了。学道亦然,小比丘不持戒,受害的只他一个人,造罪过亦不大;若大法师不明戒,受害的人众多,他自己的苦报亦就更惨了!所以愈是有作为的比丘,愈要精通戒律。(摘至广化律师《四分律比丘戒本讲义》第三页)
戒律不学好不但自己以后的修学没有保证,而对外弘法中自己的身语意不能如理的体现三宝的形象,无形中给信众一个错误的信息。如果对方有些见识,知道我们的不对,他也只是听一听,那对他还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如果对方是个很虔诚、很单纯的,听过我们讲的,看过我们的表现,他就深深地认可这就是正信的佛法。他以后就依次为标准开始做了,那害别人的可不是一生一世啊!真的是愈立志当大法师愈要精研戒律、精持戒律。
分享七: 师父的开示:“我们学的时候要去认识和把握学戒持戒的完整意趣和内容。我们为什么要学戒?怎样通过戒、定、慧的修习转染成净?怎样通过戒学的精神成就僧团的清净、和合、增上,从戒律的精神与实践使佛法长久住世、济世利人?这些都需要对于戒律的完整的认识,不然就很容易学得支离破碎,或者执着于某一点,因为我们无法总摄,把这些千差万别的、林林总总的行为分门别类地会归到我们的心。真正把握住了戒律的完整精神,在日常生活当中就会觉得清凉自在,会有一种解脱感。”通过师父开示对戒律的认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角度,更加希求学会戒、持好戒。
分享八: 师父曾经说过出家是为了离苦得乐、究竟成佛。要成佛就要净除一切罪障,成就一切功德,圆满福智二资粮,这就要从持戒开始。戒是定慧之基、是轨成出离之道。要持好戒有四关:物欲、情执、名利和邪见。只有在这四关都突破以后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持戒,才能了解戒律的内涵,把握住戒律的根本精神。另外在持戒的过程中需要有过来人指导,需要有人来提策,因此持好戒如果离开团体、不依止善知识是很难的,对于持戒来说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持戒能使我们获得身心的自在,“能上天堂,至无上道”,而且不只是自己解脱,更要饶益有情,不损恼有情,经论上讲我们在末法时代持一戒的功德,比正法时代圆满持戒的功德还要大。
分享九:戒防偏失 心守惭愧 《戒本疏行宗记》云:“万行不出六度,六度必戒为本。”“若非此戒,行檀不净,进忍徒苦,禅智不生。”
自己刚出家当净人时,执著一个小处修苦行,感觉这样很有修行,很精进,别人的劝谏根本都不入耳,无论怎么说都没用。就这样不经意间增长了许多我执、我慢。还成为不随众、不听法师教授的依凭了。现在通过学习在来反省这件事情,才认识到自己有多差劲。实际上对佛法、对戒律没有一丁点了解,完全是自己乱搞一套。
智论云:“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无戒者,欲得好果,亦不可得。若弃此戒,虽山居苦行、饮水服气、着草衣、披袈裟等,受诸苦行,空无所得。人虽贫贱,而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敬爱,所愿皆得。”
六度、四摄是大乘佛法慈悲利他的体现。师父曾开示:“我们学习佛法,不是单单为了自己学,心中应缘念更宽广的众生。”
宣祖引律文说,学习戒律除自无疑惑、堪行道外,更重要的是为他人做依怙。
自己没有能力帮助他人就应当生起惭愧。自己学的不好,没有智慧,应当生“惭”,枉受信施,不能利益到众生即应生“愧”。
末法出家,幸披三世诸佛法衣,学修三世诸佛圣道。若是,偶有一丝善根福德,真心显现:惭自漏劣根机,难能勤修精进,严于律己,克断烦惑;愧于累生慈母,不得以法拔济,得修善道,为作依怙。
不禁自问:此微薄善根福德何所来耶?即师长也!如法华慈父,慈悲拔济,诱子离危,赐三学道次坦途,谆谆善诱,引以修学。
本文转载在学诚法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echeng
有问题的同修,请到学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http://blog.sina.com.cn/xuecheng
北京龙泉寺网络佛学院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192280923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15179601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龙泉网络佛学院于直播教室网络教学授课。软件下载地址:http://show.sina.com.cn/down.html安装后,申请一个帐号,--点左上方“查找房间”--输入房间名:“龙泉网络学院一”或者搜索房间ID:447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