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614|回复: 11

养生居然也有捷径,药王孙思邈如是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9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弘亮 于 2011-9-11 16:10 编辑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夫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养性是养生的根本,养性就是使“性善”。老百姓的通俗说法是“心善”、“善心”。说白了就是心眼好,心术正。心地善良,摆正良心,就不会去做坏事,凡事光明磊落,心安理得,无内疚,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cddadf38554837d0d4622544.jpg

     一个人是否能达到“心善”的境界,主要在于是否能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也可以说,心善的养生之道,主要讲的是道德修养的养生之道。所谓“养性”者,核心问题也是道德修养的问题。古代学者提出“仁者寿”的养生理论,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必然会获得高寿。明朝医家王文禄在《医生》中则明确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认为养德和养生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是兼而得之的。
    人的道德伦理意识对心理状况有极重要的影响作用。做了利人利物的善事,会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无限愉快之感,从而对自己机体各部官能活动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使其正常发展。古人云“厚德载福”,就是说多做好事本身就是幸福。这其中的道理一是说人做了好事会感到心理上的一种愉悦;二是说由精神上的愉悦而带来摄生长寿的幸福之果。
应当指出的是,古今养生之道中所论及的道德观念,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就是做人的规矩。这个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和社会交往中经常使用,是用来评价他人和自身言行对错的标准和尺度。人们之所以需要道德,是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道德作为一定的行为评价尺度,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如“廉洁奉公”、“童叟无欺”、“诲人不倦”、“救死扶伤”、“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人穷志不短”等等,这些道德品质都是传统的道德观念长期发展所形成的。是人类应当共同遵守的信念。


     






发表于 2011-9-9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9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仁者寿! 13.jpg

点评

启功:仁者永远无尽意 (转) 中国幅员广大,世界闻名。长江、黄河,自西东下,不但四岸的民命赖以生存,南北的文化教养也获得无穷的滋长。    唐世藩镇割据,使得金瓯碎裂。北宋虽然部分统一,而又自制内部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9-10 19: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0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心地善良,摆正良心,就不会去做坏事,凡事光明磊落,心安理得,无内疚,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立德养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0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慧剑无锋 发表于 2011-9-9 20:36
仁者寿!

启功:仁者永远无尽意 (转)

中国幅员广大,世界闻名。长江、黄河,自西东下,不但四岸的民命赖以生存,南北的文化教养也获得无穷的滋长。
  
唐世藩镇割据,使得金瓯碎裂。北宋虽然部分统一,而又自制内部矛盾。同胞兄弟阋墙之后,夺位掌权的弟弟,把哥哥的子孙统统赶至江南,朝内失势的大臣,又都赶到更远的边境。从此造成数千年中国文化盛于江南,成了八九百年的局势。到了清朝,正常科举之外,还一再地举行博学鸿词的特别科举,所取人才,更多是江南的文士。
  
赵朴初生于皖江,长于沪、宁,又加天资颖悟,所谓渊综博达,亦出勤学,亦出天资。始到"立年",即参加红十字会工作。这项工作,无疑是集中在扶生救死,奔走四方,对于体力锻炼、思想的仁慈,实是一种深刻的培养。那时有一急救对象,正处在困饿无援的境地,朴翁冒着生命的危险,把募来救济的粮食,送去救急。
  
旁有关心的人士向青年的朴翁提出警告,朴翁反问:你如见到你的同胞困饿将死,那应取什么办法?是先问他的派别,还是先送去食品?由此不禁想到(论语)中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算不算"仁"?孔子说:何止够"仁",应该算"圣",尧、舜恐怕都不易达到这种行为!又佛教传说中,有释迦牟尼自己割肉喂虎的故事,朴翁当然知道这类行为危险的程度,与割肉喂虎的传说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朴翁后半生更多地做佛教以及各宗教全体的统战工作,好像是一位彻头彻尾虔诚的佛教徒,哪知他的仁者胸怀,其来有自,宗教的表现,不过是仁者胸怀升华的一个支流罢了!
  
湖北蕲水陈家自秋肪殿撰(沆)以来文风极盛。朴翁在沪上时常请教于殿撰诸孙曾字一辈的先德,尤其喜读《苍虬阁诗》。陈四先生(曾则)的女公子邦织女士,在家庭的影响下成长,又和朴翁结了婚,成为朴翁在新中国工作更加得力的帮手。
  
1983年我初次访问日本,谒见了宋之光大使,宋大使留我住在大使馆的宿舍。正在日本电视台上教中文的陈文芷女士,来到宿舍相访。文芷女士是邦织夫人的堂侄女,拿来朴翁吟诗的录音带给我听。她问我:"你猜是谁的哪一首诗?"我说一定是"万幻唯馀泪是真"那一首。文芷女上又惊又喜,说:"你怎么猜得这么准?"我说:"很简单。朴翁喜爱《苍虬阁诗》,《苍虬阁诗》中又这"泪"的一首最为世所传诵。朴翁半生又都是在"视民如伤"的心情下努力奔走的。请问朴翁选诗吟诵,不选这一首,又选哪一首呢?"这正禅机心印,相对拍手大笑。
  
后来叶誉老的一部分书画文物捐给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拿到朴翁家中,也叫我去参加鉴定。朴翁对书画文物本是很内行的,却微笑地在旁看大家发表意见。这一批书画,本是誉老自己亲自收藏的明清人的精品,并没有次等作品。其中给我留下印象很深的一卷憨山大师的小行书长卷,中间有几处提到"达大师",抬头提行写。我想这样尊敬的写法,如是称达观大师,他们相距不远,又不见得是传法的师弟关系;抬头一望朴翁,朴翁说:"是达摩。"我真惊讶。
  
一般内藏书中,对于佛祖称呼也并不如此尊敬抬头提行去写,不用说对达摩了,由此可见憨山在宗门中对祖师的尊敬,真是"造次必于是"的。我更惊讶的是,这一大包书画,朴翁并未见过,憨山的诗文集中也没见过这样写法,朴翁竞在随手披阅中,便知道憨山对祖师的敬意,这便不是偶然的事了。而朴翁乍见即知憨山心印,町证绝非掠影谈禅所能比拟的。
  
朴翁生活朴素,也不同于一般信士的长斋茹素。我曾侍于世俗宴会之上,但见朴翁自取所吃之莱,设宴的主人举出伊蒲之品,奉到朴翁坐前,表示迟奉的歉意,朴翁也就点头致谢,没有任何特殊的表示。这样生活,在饮食方面我还见过叶誉老先生。主人设宴,不知他茹素。誉翁只从盘边夹起蔬菜便来吃。我与主人相熟,刚要向他提醒誉翁茹素,誉翁自己说:"这是肉边菜。"及至主人拿来素菜,誉翁已吃饱了。这两位都过了九十余岁,二位虽然平生事业并不相同,但晚年在行流水般的起居中安然撒手,在我这后学八十八岁的目中所见,除著名的宗门大德外,还没遇到第三位!
  
我与朋友谈过朴翁素食的时间,我的朋友说一定是由于掌管佛教协会,才有这样的生活,但都不敢当面请教。一次,我因心脏病住进北医三院,小护上来从臂上取血,灌入试管,手摇不停。我问她为什么摇晃试管,她说:"你还吃肥肉呢!血脂这么高,不摇动,它就凝固了。"正这时,见一位长者迈步进门,便说:"你们吵什么?我吃了六十多年的素,血脂也并不低呀!"原来这位长者是赵朴翁。小护士扭头跑了;我真是百感交集,我这小病,竞劳朴翁挂念,又遗憾那位朋友没得亲自听到这句"吃了六十年素"。至今又是二十多年,朴翁因心脏衰竭病逝,并非因血脂高低影响生命。
  
朴翁寿近九卜常因保健住在北京医院。我有一天送我的习作装订本去求教,一进楼门,忽然打起喷嚏,我立刻决定写一个纸条,不敢上楼求见,谨将习作呈上,以求教正。后来虽有要去谒见的事,只要有感冒之类的病情,便求别人代达,不敢冒失去求见。那天朴翁仙逝,正赶上我患"带状疱疹"(俗名串腰龙),又无法出门往吊。回忆朴翁令人转赐问病,真自恨缘悭,欲哭无泪了!
  
朴翁逝后,一次和一位佛教界的同志谈起今后朴翁这个位置的接班人问题,我们共同猜度,许多方面,例如:宗教信仰,办事才干,社会名望,人品年龄等,都不会成为极大的问题,只有一端,即朴翁的平生志愿和历史威望,实在不易想出有谁能够密切合格。朴翁身居佛教的领导人,却不是出家的比丘;以佛教协会的会长,在政协的各宗教合成的一组中团结一致,一言九鼎,大家同存敬佩之心,而不是碍于什么情面。我和友人说到这里,共同击掌相问:"你说有谁?"接着又共同长叹。至今半年有余的时间中,自恨无文,不能把这段思想,综合起来,写成动人的韵语,敬悬在朴翁的纪念堂中,向全国人民表达我们的希望!
  
朴翁一生,从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心期和工作,无一处不是在"博施济众"的日的之下的,在先师孔子论"仁"的垂教中曾说:能做到这个地步的人,不止是一位仁人,而且够上圣人,并恐怕尧舜未必全能做到!我读了若干篇敬悼朴翁的文章,所见的回向赞语,真可谓应有尽有,而"博施济众"的仁人之语,所见还不太多。我又在朴翁的书房中见到"无尽意斋"的匾额,这虽是《金刚经》中的一个词,对一位具有仁心,还无尽意的朴老来说,岂非"尧舜其犹病诸",难道还不够一位"仁者"吗!

启功:仁者永远无尽意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0820&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1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夫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1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养德、养生无二术”,认为养德和养生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是兼而得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1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地善良,摆正良心,就不会去做坏事,凡事光明磊落,心安理得,无内疚,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3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6:44 , Processed in 0.603586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