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43|回复: 7

禅茶一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禅茶一味(转)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月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

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

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

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
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字.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茶一味 (转)

茶与禅一直有着神秘的关联,茶意可通禅,至于是渐悟还是顿悟,就要看你的造化了。
  
在寺院中茶事与禅事确是密不可分。在宋代便有《赴茶汤》的种种清规,寺院中喝茶的礼仪就像佛门中必守的清规一样,比如:吃茶不得吹,不得掉盏,不得有声等等。在这里,茶是一种修炼,喝茶是参悟的一个过程。着名的“赵州茶”故事就说明了茶在佛门中的地位:有人谒见赵州禅师,想请教佛法。禅师问他:“你可曾来过本寺?”答曰没有。禅师说:“请先吃茶去。”没多久又有人来,禅师问:“你可曾来过本寺?”答曰来过。禅师说:“请先吃茶去。”身旁的小沙弥不解,于是问赵州禅师:“如何来过与未来过的,都要先‘吃茶去’?”禅师说:“你也吃茶去。”这里,茶事与佛事成为了一体,禅心和茶意达成了统一,能从茶中悟出全智、全悲、大能、平等诸味共存,也就得了禅之一味。
  
然而“坐禅”约束的只是人的躯体,墨守清规戒律的人缺乏对“本真”的灵性和悟性,就难以达到令人仰视的高度。

“茶圣”陆羽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从小由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收养,并按照占卦所得为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字“鸿渐”。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和智积禅师学会了煮茶,且技艺超群,大得禅师赞赏。他年纪虽小,却颇有个性,九岁那年,智积禅师要他皈依佛门,他却质疑道:“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照今天的观点,不迷信权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值得嘉许的,但当时陆羽却被认为是“桀骜不驯,藐视尊长”,智积禅师怕他“误入歧途”,用种种繁重的“贱务”磨炼他,让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想迫他悔悟回头,但高压手段一直没能压制住陆羽那颗“驿动”的心。十二岁那年,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从此浪迹天涯,积累了曲折多彩的人生经历,沉心研究茶学,“常身披纱巾褐,脚着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陆羽用自己对五味人生的感悟,以茶入道,终于禅机感应,觉悟成圣。一部《茶经》将茶事上升为茶学茶道,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可见入道处绝非只在空门,平常心是道,有了“自然”的心境便是得了禅之真谛。
  
有人说,会喝且能有茶喝并能品味出禅意的人是种洒脱,无茶而能直入禅趣的人是种超脱,有茶而不拘泥于茶趣或是禅趣的人是种超越,无茶而能处处与茶道禅心相应的人则是奇迹。在我看来,品茶悟禅无须刻意,禅意佛心也并非深不可测的玄机。

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其中真味,便在这一饮一食的平常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此心无住 禅者之茶 (转)


茶乃禅者之必需,在古时,僧人们坐禅时,通常会放一壶茶在身边,以对治昏沉。到今天,“禅茶”已经成了可以与“道”相契合的一种境界,成了高品位的文化人一种高雅气质的体现。而现在的僧人也还保留着喝茶的习惯。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茶才配得上这“禅茶”之名呢?有人说是龙井,有人云是毛尖,有的猜是碧螺春,有的则断言是铁观音……

其实,禅者无分别,其所饮之茶,我称之为清净无染之“心茶”!

真正的禅者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黄檗希运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禅者只观自心,不问外境,古德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破一法,而又不为境所缚。禅者饮茶亦复如是,其意不在茶,而在乎自性清净之心也!

世间之茶,可以色、味分别其优劣,“禅茶”看的却是禅者的境界。

高者如赵州老僧,可以以茶为剑,斩断学人之妄想。《五灯会元》卷四记载:师(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禅师语带禅机,“到此间”即可以指所住之寺院,也可指修行之境界,僧答“曾到”,如果是说曾来过此寺院,那根本未入禅门,也只能到门外喝口清茶了,如果是自认已到了禅者的境界,则“吃茶去”则是让其安心修道,照顾自己的“心茶”,院主以分别心,不明赵州之意,则“赵州茶”即是“德山棒”,痛打院主之妄想心,如目连之开山救母,赵州古德可谓是敲碎凡尘救心出,可惜院主根机未熟,不会师意。赵州以茶度人,可谓禅茶之最高境界也!

后来之禅师,虽少有赵州之境界,但亦重心不重茶,此心无所住,无来亦无去,随处都是“和、敬、清、寂”,非是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二者冥契,顿入禅境。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禅者之茶,但可用心品,不可以相求。

点评

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嘻嘻,本来俺喝茶就是为了解乏提神,从没什么“禅茶一味”的感应,刚想弄杯茶去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幸好这里有提醒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9-7 22: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7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至善佛缘 发表于 2011-9-7 22:03
此心无住 禅者之茶 (转)

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嘻嘻,本来俺喝茶就是为了解乏提神,从没什么“禅茶一味”的感应,刚想弄杯茶去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幸好这里有提醒了!那个。。那个。。,嘿嘿,该解乏还是用来解乏,别想多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赞一个!“别想多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禅茶一味(转)

作者:智宗 来源:普陀山文化

若论国饮,茶是无论如何也比不得酒的。

据学术界考证,酿酒业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前4000年的农业社会就开始了,同期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有众多的酒器文物可资引证。而茶,虽然有人动辄就谈唐人陆羽的《茶经》所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其实此说不过原出自《神农本草经》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但学术界早已考证出,《神农本草经》一书系秦汉时人伪托“神农”之作,带有很浓重的传说色彩,不足确信。真正茶的起源,茶学界大多公认的时间还是在西周。至于茶的地位,与酒相较,说起来那更是小巫见大巫,没法相提并论。早在茶叶刚露个尖尖角的时候,周王朝就专为酒设置了“酒正”、“酒人”、“浆人”等官职,《汉书·食货志》还干脆地说:“百礼之会,非酒不行”。而茶,除去历朝历代间或有神经敏感的文人墨客为其自我陶醉外,似乎还没见有哪个王朝统治把它扶为正室。即如今天,宴请招待若是只有茶没有酒,宾客不说,自己也会甚为过意不去,觉得简慢不周,正所谓“无酒不成礼”也。有茶,那仅是点缀。

然而,有一样,那是酒无论如何也比不得茶的。“酒虽养性还乱性,水能载舟亦覆舟”,虽然历史上不乏李白之“斗酒诗百篇”,但如李白者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如果喝酒不加节制,明明是四两的底子,却硬要灌下去一斤,结果东倒西歪,烂醉如泥,那就如癞蛤蟆一样令人讨厌了。喝茶则不然,不管再怎么贪杯,也不过是膀胱受罪,厕所受累,而且,愈饮愈兴奋,精神焕发,文思泉涌,妙语连珠,连带着尊臀下的那张破沙发也都飘然有出尘之志了。这就是饮茶的妙处:令人出神不出格,在俗又脱俗。所以说,这茶与禅的结缘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禅,又称禅那,是梵语“Dhyana”的转译,意为“静虑”、“专注一境”、“思维修”。虽然依禅的本义而言,行、住、坐、卧都是禅,都有禅,但佛教初传的时候,出家人还是以“坐”着“禅”居多。然而,坐久生乏,乏便思睡,这出家人纵然出得了家,却也出不得此俗例。而此时饮茶所具有的提神等功效,则恰好可使其趁势而入,据最早记载坐禅用茶的《晋书·艺术传》上言:僧人单道开坐禅,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可见这茶与禅联姻,不过是病与药的关系,大类今日有人为饭票而结婚,现时得很。至于有传说,这茶是达摩祖师在少林面壁禅修时,因为瞌睡至极,就一怒之下,把双眼皮扯掉,掷于地而生的。却是日本人的独创,不过虚妄之论,聊作谈资耳。

茶是“兴于唐盛于宋”。这其间自然是出家人推波助澜,起了很大的作用。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可见由僧人坐禅饮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间转相仿效的饮茶风俗。正因为掌握着神圣话语代表权的佛爷人间代办们饮茶、崇茶,这茶于是便就有了种种的说法,比如:消食、止睡、灭欲等,是所谓茶之“三德”。还有个笑话,是日本的一本叫《近世丛语》的书中记载的。山僧嗜茶。有樵夫问曰:茶有甚么好处,使大师嗜爱如此?和尚说:有三样好处,一可以健胃消食,二可以提神止瞌睡,三可以使人清心寡欲。樵夫苦着脸道:这三样对我来说却无异灾难。我每天拼命砍柴,勉强维持三餐,健胃消食,适促我饥乏。我每日起早贪黑,劳苦之甚,只有晚上几个时辰的酣然眠梦,是我最大的享受与快乐。饮茶止人瞌睡,天天闹起失眠来,生活于我还有何乐趣可言?我有个老婆,她之所以能与我守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寝房床第之乐。如果嗜起茶来,清心寡欲,性事冷淡,高雅是高雅了,只怕老婆倒要跟人跑了。"此三者,皆非小人之利也。敢辞。"----饮茶,虽然貌似雅致动人,可这药,却也不是每个人都消受得了的。

唐代虽然已是饮茶成风,但时不时地也还是有那么几件茶事高潮迭起,轰动一时。一者是唐代赵州和尚的"吃茶去"。说的是河北赵州有一禅寺,寺中一高僧名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乎?"答:"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答:"不曾到。"赵州又说"吃茶去!"院主问:"为何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赵州又说:“院主。”答曰:“诺。”"吃茶去"。赵州和尚对三个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答,正是反映了禅宗“平常心为道”的意旨,不论来没来过,或者相不相识,修行人都应真心实意地一以待之,若是还要分个亲疏远近,职级对口,那便是俗人了,不是高人,出世人。不知这钝头院主悟也没悟,但愿他不会守个真佛烧错香!后世学者谈及“茶禅一味”,是必要对此公案不吝赞美的。然平心而论,这公案里“禅”则禅了,“茶”则未必与其“一味”。原因何在?

细究之,茶在此处至多不过起一教具的作用罢了,假如把“吃茶去”,换作“吃饭去”、“吃豆去”,根本就无伤公案宏旨,如此一来,那岂不是又成了“饭禅一味”、“豆禅一味”?这显然是笑话!赵州和尚随手拈来一“茶”字,仅仅可表明的是,在他那个时候,茶在寺院是非常普及的了。所以说,赵州“吃茶去”的公案,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引起轰动的绝不是“茶禅”,而是“赵州禅”!这也是事实。

第二件引起轰动的是陆羽《茶经》的问世。陆羽身世坎坷,从小是个孤儿,被禅僧收养后,又不想学佛,十二岁跑出寺院,到戏班里做了一名小丑,四处奔波。后被高官赎身,做了几年幕僚,旋即归隐。陆羽才华横溢,积十多年之功,著成一部《茶经》,广为传诵,“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之……”因此,陆羽被时人誉为“茶仙”,死后更是被供为“茶神”、“茶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深孚众望的高人,这样一本影响深远的《茶经》,竟然在千年之后被人不无遗憾地感叹:怎么就没有明确地写出“茶道”这个词啊!原来是曾有日本学者向国人提出“中国有没有茶道?”的疑问,深深刺激了国人,才有此叹。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从佛教角度来看,“经”者,径也,本身就是道路、途径、方法的意思。而日本茶道所包括的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其中泰半也还是对饮茶“法”的方方面面的要求,至于千利休系归纳总结的“和、静、清、寂”的饮茶宗旨,表面看来好象是从术而道,提升了饮茶的层次境界,实际则是对茶道的逆反与违背。何出此言?因为作为形而上意义上的“道”,相当于佛教的“禅”,它只能是随个人的根性“悟”出来,而不是“说出来”,说出来的,“说似一物即不中”,就不是“禅”或“道”了,所以佛教才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句话来喻参禅悟道。因而,回过头来再审视陆羽的《茶经》,表面看来尽是“法”、“术”,实则“术中有道”、“道在术中”没有可依凭的“法”,你如何才能悟“道”?具有了完备的“法”,这才是真正的“茶道”。所以说,所谓“茶禅一味”,若论源头,恐怕还要从《茶经》开始。

当然,若论“茶道”一词,也是一位禅僧即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提来出的。他的《饮茶歌·逍崔石使君》诗云: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仅仅是提出而已,而且还是在“诮”,讥讽人的情况下提出来,怎么看怎么有一种自己喝不到酒就只好喝茶、誇茶的阿Q劲儿。

正本的“茶禅一味”,据说是唐朝的善会禅师明确提出的。而从理念上加以阐发的则是两宋时期的圆悟克勤大师。传说圆悟克勤还挥毫写下“安桁?晃”侗四个大字,影响广远,被日本人奉为瑰宝。但这一切都不过是“据说”、“传说”,至今找不到实证,作不得准的。倒是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日本国师圆尔辩圆来到中国,师从径山寺无准法师,回国后将径山寺的“安柩”绫仪式传入日本,逐步演变成盛行至今的日本茶道,确为信史,可小小满足一下某人的民族虚荣心。

写“茶禅一味”的诗也很多,个人以为,最为朴实无华、意味隽永的,当属赵朴老的一首五言绝句: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当年在那位聪明的一休大师座下参禅的时候,有一天豁然悟到“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一盏清茶这才品尽人生的沉沉浮浮,从而真正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想想也是,说这么多有什么用啊,还口干舌燥的,不如咱也鹦鹉学舌:

吃茶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8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3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内心皆充满无私的爱!感恩一切。愿无私的爱永远传播下去!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知一切法如幻而不放逸,影响幻众入无余涅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6:13 , Processed in 0.764752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