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順心如意 于 2011-8-21 16:51 编辑
每个人都生病了
我们生病是因为缺乏合一,什么也不缺乏的“健康人”只存在于医学教科书里,生活中并没有这种人。有些人可能几十年都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特殊症状,但他们仍然病了,而且是必死之躯。所谓“疾病”是指不完整、不安全、脆弱而必死。如果更仔细地观察,就会惊讶地发现那些被认为“健康”的人,其实有许多苦恼。布劳提根(Brautigam)在《身心医学教科书》中谈到,当他们在一家企业访谈健康的员工时,仔细地询问后发现,这些人身体和心理疾患的比例和医院里的病人几乎差不多。在同一本书中,作者还列出下述根据温特尔(E.Winter)在1959年所做调查而得出的统计:
二百名健康职员在访谈中发现的症状比例:
容易生气:43.5%;胃不舒服:37.5%;焦虑状态:26.5%;喉咙常常发炎:22.0%;头晕、头昏:17.5%;失眠:17.5%;月经问题:15.0%;便秘:14.5%;盗汗:14.0%;心口灼热感、心悸:13.0%;头痛:13.0%;皮肤疹:9.0%;咽部有硬块感:5.5%;关节疼痛:5.5%。
海姆(Edgar Heim)在《疾病是危机,也是转机》一书中写道:“成年人在一生的五十年中,平均每人会罹患一次危及生命的重病、二十次严重的病和大约二百次中等程度的病。”我们应该摆脱可以避免或消灭疾病的错觉,人类生来就是充满冲突的,是有病的。我们一生的过程原本就会越来越容易受疾病影响,最终走向死亡。身体存在的最终目标只是要成为矿物罢了,大自然注定了生命的每一步都要带我们接近这个目标。疾病和死亡破坏了我们猖獗的自大妄想,纠正我们任何的不平衡。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从“我”出发,而“我”总是渴望权力,每一个“我想要”都是在表达这种权力的欲望。当“我”越来越膨胀,就会以新而崇高的伪装强迫人为它服务。“我”活在固定的范围内,结果会害怕奉献、爱或任何趋向合一的做法。“我”做出决定,而表现出一极,并把阴影投射到“你”和环境上,而疾病通过症状补偿这些偏颇,迫使我们回到中心点。“我”的傲慢使我们偏离几步,疾病就会使我们以顺从和无助退回几步,所以我们越有能力,越容易生病。
任何“活得健康”的企图只会制造更多疾病,身为作者的我们,深知这种看法目前还不受重视,毕竟医学正汲汲营营于研发各种预防疾病的方法。可是,相反的,我们也看到“自然、健康生活”的需要正蓬勃兴起。后者是盲目使用有毒物质以外的不同选择,受到很大的欢迎,也很值得推广,但这种做法并不比正统医学更能对付疾病。两者都是根据积极介入以预防疾病的观点,也都认为人类基本上是健康的,能通过某种方法来“避免疾病”。难怪大家比较能接受这种较有希望的说法,而较难接受本书振聋发聩的信息:疾病是人的本质。
疾病与健康相随,就好像死亡与生命相随一样。这种话会令人感到不舒服,但至少每个人可以根据没有偏见的观察,来核对是否正确。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把新观念强加到任何人身上,只是想帮助已有准备的人能更加觉察,以全然陌生的角度弥补原本观点的不足。打破错觉绝不是件容易或愉快的事,但是必然能产生新而自由的变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