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77|回复: 0

中国古人是如何训练记忆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6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姜广辉

摘要
背诵,对于不少80、90年代生人来说,或许是儿时读书期间的“惨痛”记忆。同时,不乏一些对“死记硬背”的批判。然而,无论对于我们还是古人来说,“过目不忘”想必都是令人妒忌的天生之才。



  据说,明末利玛窦来华传教时,曾教中国学人如何训练记忆,但效果颇不理想。有学人向他反映说:你教的记忆方法太难记忆了!后来利玛窦了解到中国学人其实是非常善于记忆的。那中国古人是如何训练记忆能力的呢?



  应该说,人的学习记诵能力,有极大的潜力。中国古代教育很重视开发学童的记诵能力。唐代明经考试要求士子不但要能背诵经典原文,还要能背诵经典注疏。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下,古代一些天分高的学童,再加上他刻苦训练,从小便练就很强的记诵能力。南宋郑耕老《读书说》曾对记诵九经的时间作了一个计算,他说:



  今取六经及《论语》、《孟子》、《孝经》,以字计之,……大小九经,合四十八万四千九十五字。以中才为率,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或以天资稍钝,减中材之半,日诵一百五十字,亦止九年可毕。”(引自《经义考》卷二百九十六)


  他认为《毛诗》、《尚书》、《周礼》、《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论语》、《孟子》、《孝经》九经约四十八万字,一个中等材质的人,四年半时间可以全部记诵,即使材质差者九年时间亦可全部记诵。


  欧阳修《归田录》卷上记载宋绶、夏竦的事迹说:“宋宣献公绶、夏英公竦,同试童行诵经,有一行者诵《法华经》不过,问其习业几年矣,曰:‘十年矣。’二公笑且悯之,因各取《法华经》一部诵之,宋公十日,夏公七日,不复遗一字。”《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全书近七万字,宋、夏二公不过旬日便能背诵,不遗一字,则其记诵能力一日可达近万字,可以说具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明代杨慎出身诗书世家,祖父杨春,“性颖敏,日记数千言”;父杨廷和,“日记书数卷”。杨慎童时即接受了父祖记诵训练。祖父曾教他诵读《周易》,杨慎“两旬而洽,不遗一字”。《周易》全书两万四千余字,杨慎每日记诵千余言,两旬便能全部背诵,不遗一字,由此可见他有过人的记诵能力。



  记诵能力是杨慎日后从事考据之学的一个重要条件,杨慎曾自述其走入考据学的经历和机缘说:“慎苟非生执政之家,安得遍发皇史宬诸秘阁之藏?既得之,苟非生有嗜书癖,亦安从笥吾腹?既兼有是,苟非投诸穷裔荒徼,亦不暇也。”(陈大科《刻太史杨升庵全集序》(万历三年刻本),见王文才、张锡厚编《升庵著述序跋》)这是说杨慎在其父执政、自己做经筵展书官期间,曾遍读皇家秘府藏书,而“从笥吾腹”云云,是说皇家图书虽不可私自抄出,但由于他能过目不忘,读过之后,自己也就成了“活书橱”,这些资料成了他日后长期谪居僻乡治学的重要凭借。前人亦多佩服杨慎的记诵能力,周亮工曾援引薛冈(千仞)之语说:“用修过目成诵,故实皆在其胸中。”(《因树屋书影》卷八)  

http://www.iguoxue.cn/html/69/n-16136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10:32 , Processed in 0.14205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