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378|回复: 23

中华医学与中国哲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甘泉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但是从20世纪初叶以来,由于不断受到各种排挤、压制和打击,中医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所遭的非议越来越喧嚣,以至有人企图以“不科学”之名将其归于“迷信”或打入“另册”。


  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显然不止一个两个。其中,从来没有给中华医学以明晰而准确的定位,以致于难以还中华医学本来的面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为此,本文拟就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其一,关于中华医学的哲学渊源;其二,关于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以及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其三,关于振兴中医与全民健康。


  一、中华医学的哲学渊源


  中华医学与中国哲学有着不解之缘。因为,中华医学是按照中华古老文化对于自然规律的领悟而形成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在于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大应用领域。不理解中国哲学就无法理解中华医学,也无法评价中华医学。因此,这里必须将两者联系起来探讨,才能说明中华医学的哲学渊源。以下,分3个方面加以论述。


http://www.huazang.org.cn/bencandy.php?fid=5&id=1720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1、关于“阴阳”

  《易传•系辞上传》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道”是阴阳相对的,大至宇宙天体,小至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关于这个问题,以“太极图”标示得最为直观、形象、生动而简洁。所以,就让我们以“太极图”来说明。

  众所周知,“太极图”是一个圆圈,中间由一条“S”形曲线分为相等的两半;一半黑,一半白,形同两条鱼首尾相抱,故称“阴阳鱼”;“阴鱼”的眼睛是白的,属阳;“阳鱼”的眼睛是黑的,属阴。

  这个“太极图”蕴涵着什么意义呢?

  首先,“太极图”中的阴、阳二鱼,黑白分明,正是事物所包含的两个对立面最形象、最直观的标示;

  其次,“太极图”中阴鱼的眼睛属阳,阳鱼的眼睛属阴,正清晰地标明了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包含关系;

  第三,只要把“太极图”慢慢旋转,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动感形象便生动地显现出来。不过须注意,所谓相互转化,是指对立面相对地位(主导地位与被动地位)的转换,并非指对立面本身的相互置换。

  以上三点,不正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涵吗?

  “对立统一规律”是人们熟知的,可惜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其中“对立”的一面,却忽视乃至故意抹煞了其中“统一”的一面。所谓“统一”,不仅指对立面的“相依”(相互依存)关系,更重要的是指对立面的“相和”(相互和合)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种“相和”关系,“太极图”作了极为形象、准确而明晰的标示。请看,“太极图”中阴阳两条“鱼”的内边,既不交叉又不分离,结合得天衣无缝,不正好象征着对立双方互为前提、相反相成的紧密关系吗?而两条“鱼”的外边,构成一个正圆,不正好象征着对立双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和谐关系吗?

  《老子》第四十二章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正是对立双方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之谓。

  这“相和”的内涵特别值得重视,因为这一点内涵指明了对立双方根本利害的一致性。就是说,尽管统一体之中的对立双方存在差异,存在矛盾,然而双方最根本的利害则是一致的。即: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反之,凡是有损于对方的,便有损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损于自身。(引自拙论《论“太极和谐原理”》)

  对统一体对立双方根本利害一致性的判断,极为重要。因为,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追根溯源,都是由于人类同自然的争斗以及人类本身的争斗而导致的。这些危机愈演愈烈,如今已经严重到要将整个人类推向毁灭绝境的程度!因此,要想彻底摆脱这重重的危机,迈向光明的未来,就必须改弦更张,实现恩格斯所主张的“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03页)。也就是说,通过“和解”实现“和谐”是人类社会唯一正确的选择。而要实现“和解”、“和谐”,就必须深刻领悟上述“相和”的哲理,并切实躬行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对“太极图”内涵的剖析,能够明显地看出,“阴阳”之说其实与“对立统一规律”如出一辙,并且内涵更为丰富而生动,却比黑格尔提出“对立统一规律”的时间至少早了两千多年!


  我们许多人(包括不少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对“对立统一规律”推崇备至,却对“阴阳”之说不屑一顾。对此,究竟该作何评价呢?更有甚者,堂堂中国科学院的院士竟然将“阴阳”之说斥为“迷信”,其所谓“科学”究竟是什么货色也就可想而知了!


  “阴阳”之说,是以“阴”和“阳”分别代表对立统一的两大范畴,例如本质与表象、阴柔与阳刚、地与天、女与男……进而以“阴”和“阳”之间的“相依”、“相含”、“相转”、“相和”等关系来说明统一体中对立双方之间所存在的普遍法则。


  中华医学的“阴阳”说,源于中国哲学,并加以演绎,用来解释人体生理与病理,以“阴”和“阳”分别象征寒与暑、虚与实、湿与燥、里与外、静与动……并特别强调其中的“相和”关系。中医将“阴”与“阳”的协调平衡称为“和”,视为健康状态;反之,则称为“违和”,视为不健康的状态。这有什么“迷信”可言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2、关于“五行”


  “五行”学说,是中国哲学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所谓“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可是,这“五行”究竟寓意着什么呢?有些现代中国人将其解释为五种“元素”,这实在有些牵强附会,是一种误解,是讲不通的。应当说,“五行”学说,是把纷繁复杂的各种事物划分为五个大类,分别以木、火、土、金、水作为象征性的代表。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分别是:“阴阳”学说讲的是事物内部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五行”学说讲的是相关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尽管天地万物纷然杂呈,但按照其特定的属性,一切相关事物都可以分别纳入木、火、土、金、水这样五个大类,彼此间形成“生”、“克”、“制”、“化”这样四种关系——“生”主要指助益,“克”主要指妨碍,“制”主要指遏制,“化”主要指转化。


  例如,水有益于树木生长,故称水生木;水能够将火浇灭,故称水克火;但若遇到火势太大、太强,水不仅浇不灭火,反而可能助长火势,这就是强火制弱水(水被火“制”住了,也可以说水被火“反克”了);还有,本来是相克的关系,但在某些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前者不仅不损害后者,并且反过来促使后者向好的方面转化,这就是“化”。例如,斧头能够砍伐树木,属于金克木;而木匠能够运用金属工具制作精美家具,便属于金化木了。


  可见,“五行”学说中“生”与“克”是指一般的、普遍的关系;“制”与“化”则是指特殊的、个别的关系。我们既要注重普遍的规律,也要注意特殊的规律,以求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灵活地运用。所谓灵活运用,主要就是“主生”(以相生为主)、“避克”(尽可能避免相克)、“知制”(了解反克的可能性)、“促化”(力促向好的方面转化)。“五行”学说里面尽管没有“辩证”一词,但显然是非常辩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行”学说以事物间这种相互关系去分别说明大地方位、气候变化、朝代更迭、社会变迁等各个方面的规律,强调事物间的相互制衡,否定任何“独大”与“独霸”。这种观点不仅在“生物链”中得到印证,而且在世界历史的国家关系、民族关系中得到充分印证——试问,哪一个企图称霸者不是以失败告终?



  “五行”学说在中华医学中得到了贴切而生动的发挥与应用。中医将人体的五官、五脏、六腑有机地归于“五行”之中,以说明它们之间协调平衡的辩证关系。例如,西医看眼病,属于“五官科”中的“眼科”,只关注眼睛一个器官的相关组织(角膜、眼底、视网膜、视神经、水晶体);中医却认为眼睛是肝脏在面部所开的“窍”,肝属于“五行”之中的“木”,而属“水”的肾对属“木”的肝具有“相生”的作用,所以,中医往往通过“保肝”来治眼,并且注意通过“强肾”来“养肝”。如此“曲径通幽”的思路,西医实在难以想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3、关于“天人合一”


  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称:“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个有特色的学说,是天人合一论。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谓:一天人本来合一,二天人应归合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155页)


  所谓“天人本来合一”,实质上属于“全息对应”的问题。“全息对应”这个词汇虽然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没有出现,但“全息对应”的原理在中国哲学,尤其在中华医学中,得到了合理的阐释和实际的应用。



  所谓“天人应归合一”,是指人类的行为应当符合天道。这在《老子》中表述最为明确,而在道家修行和佛家修行中则受到高度的重视。


  先谈“全息对应”(“天人本来合一”)的问题。


  中医的针灸,除了在全身的穴位扎针,还可以仅仅在耳朵上扎针。为什么呢?因为中医认为人的耳朵就像母体中头朝下的婴儿,耳朵的各个部位与身体的各种器官是对应的,所以在耳朵上扎针相当于在身体的相应部位扎针。“耳针”在临床上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了中医关于耳朵与全身相对应的理论。除了“耳针”,还有“脚针”,道理相同,效果也一致。


  “耳针”、“脚针”之所以有效,是由于耳朵、脚掌同整个身体相对应。这实际上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全息对应”关系。


  这种“全息对应”关系,其实是普遍存在的。


  一个受精卵,为什么能够发育成一个完整的身体?不就是因为受精卵蕴含了整个身体的全息吗?倘若受精卵没有蕴涵整个身体的全息,就只能进行简单的分裂繁殖,结果也就只能长出一大堆肉,而不可能成为一个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样样俱全的完整身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卵细胞如此,而且肌体的任何细胞也都蕴含其整个肌体的全息。这就是“克隆”技术的理论依据(众所周知,现在已经有了克隆的羊、牛等动物)。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肌体的任何细胞都蕴含其整个肌体的全息,但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体现这种全息对应的关系;离了“克隆”技术则无从体现。


  像这样的全息对应关系,人们已经发现很多,而且会越来越多。


  可见,尽管宇宙间普遍存在全息对应关系,但实际体现这种全息对应关系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在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全息对应关系尽管无从体现,但不能以此否定全息对应关系的存在。


  中国哲学所包含的“天人合一”(全息对应)观念,是西方哲学所没有的,是经由现代科学才得以验证的。


  至于“天人应归合一”的问题,不属于自然规律,而属于对人们思想言行的规范性要求,即要求人的思想言行符合天道(宇宙法则)。


  《老子》第二十五章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为什么天地万物都必须遵循“道”、效法“道”呢?因为“道”是宇宙的总称,是最大的天体;“天”指日月星辰,也就是人们所感知的这部分宇宙,是其次的天体;“地”指人类所在的地球(大地),是再次的天体;至于“人”,虽然自诩为“万物之灵”,但作为天体,则属于小之又小的天体。这样,“人”作为地球上的生物,其活动应当遵循整个地球的客观规律;“地”作为“天”所包容的小天体,其运行必然遵循“天”的客观规律;“天”作为整个宇宙的一部分,其运行必然遵循整个宇宙的客观规律,也就是遵循“道”的法则。那么“道”又遵循什么呢?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运行演化。或者说,“道”就是它自己的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老子》的这句话,有两个词需要注意:其一,在中国哲学里,“天”往往指宇宙和宇宙法则,但有时仅仅指人类所接触的这一部分宇宙空间,这里所谓“天”,就是属于后者;其二,在古代汉语中,“自然”不是指现代所说的自然界(名词),而是自然而然、自己生成的意思(主谓词组)。


  万事万物都遵循宇宙的根本法则,这是宇宙的共性;同时,万事万物又都按照各自的特定方式和特定规律发展变化,这是事物的个性。万事万物都具备宇宙的共性,同时又保持着自身特有的个性;共性不抹煞个性,个性不冲突共性;七彩同辉又各具特色,千姿百态又浑然一体。这就是“无为”的精髓,也正是作为宇宙法则的“道”的本旨。


  大家都知道老子思想是主张“无为”的。但其所谓“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指不造作事端,不肆意妄为,也就是要求遵循自然法则而行事的意思。所以可以说,“无为”者,“无违”也,即不违背客观规律之意。既然宇宙的法则是“无为”的,那么,我们人类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应当遵循宇宙的法则(自然规律)而不去胡作非为呢?当今世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追根溯源,难道不正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肆意妄为的恶果吗?


  中医诊疗时,很重视天候、季节、地域、水土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显然是一种遵循天道(自然法则)的思维方式。


  中国哲学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中华医学对中国哲学的应用与发挥也不止这些。由于这仅仅是一篇论文,篇幅非常有限,因而只能“点到为止”。但就从以上的论述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确实在于中国哲学,的确是中国哲学的一大应用领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不理解中国哲学就无法理解中华医学,自然也就无法评价中华医学。那些对中国哲学不甚了了乃至一无所知的人(尽管其中不乏地位很高、头衔很大、影响很广者),却在那里对中华医学妄加评论,怎么能不信口雌黄呢?


  二、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以及中医的科学性


  1、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中医与西医的差别很大,这里仅从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治疗用药三个方面稍加考察。


  ①关于理论基础


  中医与西医,说起来都是医学,其实两者的理论基础是全然不同的。需要申明一点,这里所说的“西医”,其实是指“现代医学”,而不是指西方的传统医学。因为,西方的传统医学比中国的传统医学差得太远,几乎不能同日而语。


  众所周知,西医的理论基础是科学,而且主要是经典科学。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是哲学,而且是中国哲学。


  西医是建立在解剖学、细胞学、细菌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科学基础之上的,基本上属于“机械唯物论”的范围。西医把人体划分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若干系统,再分别将各个系统划分为若干器官。这实质上等于把人体看作一台由各种部件、诸多零件组合起来的复杂的机器设备。医生们往往只熟悉某一系统的专科,而对其它系统专科往往缺乏了解;在临床上,也往往只注意本专科的病变,而对其它方面的病变不闻不问。至于西药,就基本上属于纯粹的化学范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0-17 09:39 , Processed in 0.14864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