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50|回复: 8

《老子》一 无中生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30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贤恒

201103041299206169203.jpg



解释《老子》的人多啦,我不能算,因为从学识上来说,我没有资格。只不过,在平时背诵研习的过程中有一些体悟,再者,认为老子的教导对生活做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在同学朋友当中时时谈起,有人说是值得一写,我才不避冒昧写一写。


现在才开始从第一章动手,因为感觉第一章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玄妙,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所以才不敢轻谈。可以说,第一章是道破天机,把世界的本源揭示出来,的的确确是众妙之门。


无中生有,这是盘古的第一板斧,一真法界和后面的十法界都由此诞生。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一切的智慧与烦恼也由此诞生了。所以,有人比别人多了一点智慧,也不要沾沾自喜,因为,智慧就是烦恼,一高兴,智慧立刻转化成了烦恼。因为,他们本来是一回事,智慧不清净就变成烦恼,烦恼一清净就转化成智慧。


所以,富有的人也不要挥霍福报,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无中生有,有来之无最终还是归于无,既来之则安之,逆来亦当顺受,于境界当中就不起什么念想了。


所以,读经首先的受益是指点给了我们看破的智慧。

http://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16820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先解释经文。


道可以立名为道,但不是恒常之道,各种名号可以强为立名,也不是恒常之名。“道”与“可道”【注①】之间,“名”与“可名”之间,有一个意识心在显现。自心本来清净,一旦有意识心的参与,立刻便不清净了,不清净便不清静,不静便不定,不定便无常,无常便千变万化,所以便失去了真常。所以,当人追究道为何物之时,便离道渐远了。


道的本体和人可以觉察的道体之间,有非常远的距离。道的本体是永恒的,永远不会改变分毫。而人可以觉察的“可道”,千人万声无法尽达其妙,所以,此乃“非常”之道也。无法说,一说就错。


名本非物所有,而非要加个名在上面,实在是因为道体难以把握,道相万千无法捉摸,只好立个假名称呼。因为是假名,所以便千人万言,不但对一个事物有千万种不同的称呼,即使是相同的称呼也因地域时间的变化有不同的变化,所以,怎么能执著名相呢?


所以说,道的本体至虚,无相无名,这是一切的本源。所以说,“无”才是天地的初始状态,老子用“无”来立名天地之始。而无中生出混元一炁,即无中生有,这个有就是万物的始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这个有中生出了整个世界,所以用这个“有”来立名万物之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本源这个“无”的状态,现在科学家已经证实了,说是万物都是一种波动的现象,而这个波动,就是道家所说的气,也是佛家所说的光。科学家说,光也是一种波动现象,可见,万法归宗,科学研究的终极会对这些思想的本源作出少许的证明。


佛家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经文中,把无与有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色”即是所有的物质现象,本来都是空无所有的,而空又不是真空,空中有妙有,即空中有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佛经中,往往用云来所比方。云,远看是有的,走到里面去时却发现不了它的存在了。


道也是这样。有这样的一个寓言:大海里一条小鱼问妈妈:“妈妈,听说世上有海,到底海在什么地方,我怎么没有见过?”妈妈告诉它:“我们就在海里呀,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体里面,到处都是海呀。”


所以说,我们感觉空的东西,是因为我们站得不够远,看不清它的全貌。我们感觉实在的东西,是因为我们站得不够近,看不清它的本质。


我看过一个帖子,是《10亿光年到0.1飞米》:在十亿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观测宇宙,宇宙看起来还是空空如也;从100万光年看银河,就象夜空中的一片云彩;1千光年看,到处密密麻麻是星星,看不到什么形象;等到再近一点直到看到地球,再近到地球上的人,再到人的器官,到细胞,到DNA,到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就成了一片云彩的样子,又成了十亿光年的星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看,就会从无中观察到有,也会从有中观察到无。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所以,平常安心于无的状态,就可以观察到道的妙处,常安心于有的状态,欲以体察道的边际。道妙无穷,只有凝神静虑,让自己真正沉静下来,真正没有任何想法的人,才有可能通过止观的状态体察出一二,所以,道家修真,佛家坐禅,儒家入定,都是这门功夫。至于“常有”,是体悟得“常无”之后的第二重功夫。因为见道了真,所以,对事物之间的真谛有了把握,对世间万法了然于胸,故可在行事待物中无往而不利。“常无”是求“无知”,是求得“根本智”;“常有”是在“无知”的基础上得“无所不知”,也就是得“后得智”。


对于这一点,有这样一种说法,一说大家就更明白了。说是修道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后来到第三重境界,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一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看到事物的表象(世间万象);第二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说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万法皆空);第三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从本质又发展出的事物种种表现(能生万法)。


所以,第三重境界的“常有”,那个有中有“常”,所以,那是无中“妙有”,世间万法了然于胸,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芥子内有三千大千世界,而普贤菩萨能入到这样的世界中去教化众生,这样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俗子能够体会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我们把无和有分作两种境界来讲,讲到这里时,老子深怕大家以为有和无是两个不同的存在,从而把有和无又对立起来,所以,立刻告诉大家,此两者同。无中存“妙有”,有中还是无,无和有本是一体,观有的时候还是察无,观无的时候还是察有。而有和无既然是一体,干嘛还要立两个名,说一个“无”字,又说一个“有”字,为什么呢?因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憨山大师说:“虚无道体,既生出有形天地万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无以生有。无不自无,因有以显无。此乃有无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出而异名。”


这里讲到“出而异名”,又怕大家以为其中在体用上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又提醒大家说“同谓之玄”。因为道妙全在一体,是不可分别对待的,于是老子又为之立一名,名之曰“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憨山大师说:“老子又恐学人工夫到此,不能涤除玄览,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意谓虽是有无同观,若不忘心忘迹,虽妙不妙。殊不知大道体中,不但绝有无之名,抑且离玄妙之迹,故曰,玄之又玄。工夫到此,忘怀泯物,无往而不妙,故曰,众妙之门。斯乃造道之极也。似此一段工夫,岂可以区区文字者也之乎而尽之哉。此愚所谓须是静工纯熟,方见此中之妙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0304129920631518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玄”本来就是立的一个假名了,在这个假名之上又重一假名,“玄之又玄”,在“玄”字上,本来就已经把有无两个泯于无物了,然后又把“玄”再次泯掉,也就是佛门所讲的“非法,非非法”,舍到后来,连“舍”的概念都舍掉了,这样,才能进入“众妙之门”。


这个众妙之门,大讲是天地大道,小讲就是生活点滴。所以,放到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观察,春雨普润大地,没有让人感恩的意思,更无求人报答的意思,所以,它的恩泽普施惠洒,做得不露痕迹,而我们个个人都受到益处。真正帮助你的人,默默为你做好了一切,却从来不说,只有用心去体会。真正为民请命的好官,也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受到人们的赞赏甚至到电视上高唱主旋律,他会默默地尽好本分,为民做好事。如果一个人因为尽了本分得到太多的赞美,那才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所以,有些人在婚姻中讲七年之痒什么的,其实都是因为没有进入众妙之门,痴迷于虚假的激情,而不知体会双方默默付出的爱意,乃至失去的感恩的心,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道于生活中,存在于呼吸中,存在于瞬息间,无时无刻不与我们同在,得道的人受其滋养,处处得三昧正受,所以吃饭吃得香,睡觉睡得香,走路轻松,做事利索。修学的各位大德,一定要把这种快乐与更多的人共享才是呀。




【注①】南怀谨先生说:有人解释《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个“道”字,便是一般所谓“常言道”的意思,也就是说话的意思。其实,这是不大合理的。因为把说话或话说用“道”字来代表,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如客家话、粤语中便保留着。至于唐宋间的著作,在语录中经常出现有:“道来!道来!”“速道!速道!”等句子。明人小说上,更多“某某道”或“某人说道”等用语。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时隔几千年,口语完全与后世不同。那个时候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曰”字。如“子曰”、“孟子曰”等等,如此,《老子》原文“道可道”的第二个“道”字是否可作“说”字解释,诸位应可触类旁通,不待细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本来是一回事

“智慧不清净就变成烦恼,烦恼一清净就转化成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9:55 , Processed in 0.139675 second(s), 19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