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22|回复: 0

吉凶祸福的根源揭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7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凶祸福的根源揭秘

   
    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
  
    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
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
  
    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个好的种子。起了一个恶念会在心地留下坏的种子。
起了无善无恶的念头也会在心中留下不好不坏的种子,将来(可能在今生或来生)遇到适当的因缘,
就会开花结果。善的种子结的是快乐和吉祥;恶种子结的果实是苦恼和灾祸,不善不恶的种子结的果
实是不苦不乐的中性感受。所以六祖坛经上说:‘一切福田,都离开不了心地。’(注十二)忠心经
上也说:‘心念是语言和行为的根本。心是一切现象的总源头。有了恶念就会遭受苦报;有了善念,
就会遭受乐报。’(注十三)
  
    举个简单的譬喻,起了善念就好比在心地上播种好花的种子,动了恶念好比在心地上种毒树,起
了无善无恶的念头好比在心地种杂草。因为我们一般人在过去世都起了许许多多的善恶念,所以今生
有苦乐、凶吉、祸福的现象。
  
    总而言之,善念会产生仁慈的行为,由施舍而使人产生愉快的影响力,这愉快的影响力又产生吉
祥和福气。
  
    恶念产生破坏性的行为,由破坏而使人产生憎恨的影响力,这影响力将来会导致忧苦和凶祸。
  
    无善无恶的念头会产生杂七杂八的行为,由这杂七杂八的行为产生没忧没喜的影响力,造成不苦
不乐的感受。
  
    所以华严经上说:‘你应当观察世界的种种现象,都是由心念造成的。’(注十四)
  
    二、心地的清净与污染
  
    佛经上把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分为‘清净的造作’(净业)与‘污染的造作’(染业)两种。
  
    ‘善念’、‘恶念’和‘无善无恶的念头’通通是属于‘污染的造作’
  
    ‘心不动念’、‘了知境界而不起分别心’(离念灵知)、‘行善而不执着善相’才是‘清净的
造作’。换句话说,清净的造作超越了善恶的对待。
  
    这个观念也许诸君不易明白,让我举个简单的譬喻吧;大家都知道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污泥就是
恶业,清水就是善业,莲花不但不染污泥,也不染清水。这才是真正的清净。所以真正的清净超越染
净的对待。真正的善也超越善恶的对待。这超越对待的善,我们姑且叫它‘清净’。
  
    为什么要超越善恶呢?因为造恶得苦固然不好,造善执着我在行善也有许多烦恼,譬如心中受了
‘我啦’、‘善啦’、‘多少功德啦’这些名相的干扰。再者,行善虽然将来有福报,可是当这些福
报来的时候,一个人难免被福报‘乐’昏了头,以致于物质享受太过份,起了骄傲心,忘记再继续种
善因,大吃大喝种其他恶业......等。人一种了恶业就会堕落。所以佛家把行善求富责的人形容为‘
三世怨’。其意义就是:今生行善求富贵,来生有钱没智慧,有钱没智慧就会造恶业,所以到了第三
生便又穷苦了。这样打转总不是办法吧!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行善而不希望回报,甚至不执着善的名
相和有我在行善。行善不执着我相和善相才有智慧,才有眼光。
  
    总括一句话:‘心地清净才是最大的福气。行善不执善相才是绝对的净业,才是超越对待的最大
吉祥。’
  
    三、一动念就有果报
  
    不只做坏事情才会产生报应,连一动恶念也会产生恶果。诸君如果不信,我引用两个故事来说:
  
    (一)卖瓜的故事
  
    从前梁武帝在世时,有一天他看见一桩奇怪的事情。某甲在卖瓜,某乙先来向他买瓜,某甲说不
卖。后来某丙来向某甲买瓜,某甲却很高兴的卖给他。梁武帝看见这种情形,他大惑不解,于是就去
问志公禅师。志公禅师是得道的高僧,有了解过去世的神通智慧。志公禅师告诉梁武帝说:‘这卖瓜
的某甲很多世以前是死刑犯,当他要被处死刑时,很多人都在围观,当时某乙和某丙也在场。某乙心
里认为:‘这个家伙罪有应得,活该!’某丙却认为这死刑犯很可怜,因此就对他产生同情心。因为
这种缘故,所以某甲今生不把瓜卖给乙,而却喜欢卖给丙。
  
    (二)卫仲达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卫仲达,他在翰林书院里面当官。有一次被阴司的官派小鬼把他的魂引到阴
间来。阴间的官,吩咐手下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的档案都送上来。等到册子送来时,那里知道
他做恶的档案堆积如山,而做善的档案却只有一小卷而已。
  
    阴司的官吩咐拿秤来,把两种册子称称看,没想到那一大堆坏事的档案反而比这一卷善事的档案
轻。
  
    卫仲达感到大惑不解。他问阴官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那里会有这么多过失和罪恶呢?’
,那官司回答:‘只要起一个不正的念头就是罪恶了,不必等到实际行动产生。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
念头,就已犯了天庭的法律了。’卫仲达接看又问:‘那这一卷善事的档案里面是记载那一件事呢?
’阴官说:‘有一次皇帝想在福州府大兴土木,叫很多百姓去做苦工。你上书建议皇帝不要这么做。
那一卷档案就是你的奏章底稿。’接着又说:‘你那次建议皇帝并没有采纳,但你这一心念,究竟是
为大众着想,以免老百姓受苦,所以是大善事。如果皇上当时能依照你的建议去做,那善的力量,可
比现在大多了。’(见感应笃汇编卷一)
  
    由上面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知道起心动念的重要性。要念念常行善事,时时为利益众生着想,
我们的福德才能积得广大。诸君要行住坐卧处处不离善念,请详阅华严经的净行品!
  
    譬如:当我们睡醒时,应常愿一切众生早日觉悟永恒的真理。当我们下床时,应常愿走路不会伤
到任何小昆虫。万一有小动物无意中被我们踩死了,我们则愿它往生佛菩萨的净土。当我们步行时,
应常愿一切众生都能出离生老病死的苦海。当我们出门时,应常愿一切众生能免于烦恼的逼迫。当我
们大小便时,应常愿一切众生都能舍弃贪爱和憎恨。当我们洗去污秽时,应常愿一切众生身心清净,
没有瑕疵或污垢。当我们开灯时,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运用智慧的光芒,照破一切幽暗迷惑。当我们就
寝时,愿一切众生身体安稳,心不散乱。
  
    古代有一首诗偈描述:动了善恶的念头,将来遇到适当的机缘一定会产生果报,‘假使千百劫,
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欲知祸福先问自心。
  
    ‘行藏虚实自家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
  
    祸福因由更问谁? 未曾动念已先知,
  
    善恶到头终有报, 劝君莫做亏心事,
  
    只争来早与来迟。’ 古往今来放过谁?’
  
    所以陈希夷的心相篇上说:‘相貌是从内心产生的。心里头有了善恶厚薄,因此相貌也可以看出
吉凶祸福。’(注十五)又说:‘心地和念头是相貌的根源,明白心念,善恶自然可以分辨得清楚。
行为是由内心引发的,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自然就可以知道吉凶祸福。’(注十六)正法念处经
第二十卷上说:‘心能造作一切善恶业,由于心地的好坏所以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果报。’(注十七)
  
    四、心念→行为→习惯→性格→命运
  
    就某方面来说,人实在很像电脑,譬如,电脑能贮存一切‘资料’,人心能贮藏一切‘善恶种子
’。
  
    电脑依靠‘方程式’来工作。我们则依照‘习惯’来产生行为模式。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的起心动念、语言和行为一定要特别的谨慎。譬如,选购书本要特别慎
重,因为一旦看了不好的书,就可能心地中播下不好的种子。看电视也要特别的谨慎,因为假如看了
没有意思的连续剧,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做恶梦。
  
    我们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严防恶念(损人自私的都叫恶念)的产生。因为念头重覆出现几次以
后就会造成行为,行为重覆出现几次以后就会产生习惯,习惯根深蒂固以后就会变成性格,有了什么
样的性格就会造成什么样的命运。
  
    所以经上说:‘心地不清净、不明瞭’(惑)就会‘造作有善恶力的行为’(业)。善恶的行为
发出影响力就会产生苦乐和凶吉的结果(果)。所以业报差别经上说:‘一切众生都被业力牵引着走
,随着自己所造的善业恶业而转动,因为这种缘故,所以有上中下的种种差别。’(注十八)地藏菩
萨本愿功德经的第二卷也说:‘大家千万不可轻视任何一件微小的恶业,以为做一点坏事不会受罪报
。再小的罪,死后不但都有报应,而且丝毫不能幸免,也无法由别人代受果报。’(注十九)
  
    ‘心命歌’讲得非常好: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五、惜福才不会折福
  
    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并不是一个好
现象。
  
    诸君必须明白我们今生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前生种福所感的果报。过分享福和尽情享乐的后
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诗告诉我们在富足时常要为贫困设想:
  
    ‘处世持家年复年,
  
    总须虑后更思前。
  
    有钱常想无钱日,
  
    莫待无钱想有钱。’
  
    宋代的高僧法演禅师说得好:‘福不可以享受到尽头,假如福享受尽了,幸福和快乐的泉源就会
枯竭!’所以,要好好爱惜我们的福,绝不暴殄天物或丢弃任何能用的东西。例如:我们绝不剩过多
的饭菜。每餐都不可在碗里留下饭粒。吃剩下的饭菜宁可留到下一餐食用,千万不可吃得过饱。吃得
过饱和丢弃食物都是折福。吃得过饱不但伤胃,而且损寿致病。人的胃像气球一样,气球的气打得饱
饱的,经过一段时间后,把气放掉,那气球的弹性就会丧失了。同样的道理,经常吃得过饱的人胃一
定很差,他的消化能力一定不好。况且吃得过饱或者在肚子还没饿以前就吃东西,他一定无法感受食
物的美味。
  
    不但饮食方面要惜福,其他日常衣着和用具也都要惜福。不要看到东西就想买。因为如果买的东
西不实用,再便宜也是一种浪费。买东西也不是便宜的就好,要考虑到东西的价钱和品质耐用是否恰
当。
  
    同时要敬惜字纸,不要随便或丢弃字纸。关于爱惜字纸的因果,请详阅惜字征验录。
  
    总而言之,要时时养成敬事惜物的心。下面是一个惜福的感人故事:
  
    有一位日本青年,名叫中岛光藏,他为了学习雕刻佛像,就去拜访日本优秀的雕刻家高村东云,
想拜高村东云为师。高村东云只教他到井边学习汲水,并没有对他说什么话。
  
    但他看了中岛光藏的汲水动作以后,就破口大骂,叫中岛光藏回去,不要学雕刻了。其余的弟子
看到中岛光藏那副可怜的样子,就留他住宿一夜。半夜时,中岛光藏被人叫醒,带去见高村东云,高
村东云温和地对他说:
  
    ‘白天我声骂你,你大概不知道我骂你的原因吧,现在我解释给你听。
  
    佛象是神圣的东西,因此雕刻佛像的人绝对不能没有一颗虔诚高尚的心。虽然水不怎么值钱,可
是你却不能随便加以浪费。我看你汲水的时候,水泼到地上,你都毫不在意。一个把东西糟蹋而不知
反省的人,怎能刻佛像呢?’
  
    听完了这一番话,中岛光藏深受感动,痛改前非。高村东云看他还是可造就之材,乃准许他投入
门下。后来中岛光藏也成为有名的雕刻家,大家都叫他‘高村光云’,他与他师父只差一个字而已。
(见英凯译禅语百选)
  
    诸君假如想明白惜福和奢侈的感应故事,请参阅崇俭篇。
  
    六、施比受更有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施舍就像把钱存入银行,接受别人的施舍就像领取存款,享受福报就像把领出来的钱花费掉,所
以施舍越多的人他的福报就越大。常接受别人的施舍就是在消福。所以聪明的人喜欢施舍,而不随便
接受别人的施舍。当他接受别人的施舍时,他是为了广结善缘,而且会很快的把所接受的财物又转施
出去。
  
    真正会施舍的人不会爱好名利,而且不贪求福报。因为如果为了求功德而行善,为了福报而施舍
,那么他施舍的善行将是虚伪而且有烦恼的。行善希望果报和名利,只不过是利己主义为求其私心之
满足所做的表现而已。所以我们施舍行善时,要把积功德的念头和贪求名利果报的意识一并摒弃,这
才是真正的大施舍。这种无心的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施舍不为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只施舍了财物,而不能舍弃了名利果报,
并不是完全的施舍。所以说:心地清净才是真正的施舍,心地清净才是最大的福气。
  
    关于接受别人的施舍,古代有一副很深的对联:‘三心未了水难消,一念不生金易化。’这意思
就是说:有了贪心、憎恨心和愚痴心的人,纵使别人只给你一杯白开水,你把白开水喝下去也是很难
消化的。假如你心地清净,没有丝毫的妄念,纵使别人给你贵重的金子,你也是很容易消受的。
  
    又有一首类似的诗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这首诗告诉我
们:假如我们的智慧和德行不好,随便接受了别人的一种施舍,来生纵使自己变成了畜牲,还是要偿
还的。
  
    勤积阴德比享受福报好多了。所以先圣先贤都教导我们要努力行善助人。例如:印送经书,修建
寺院、造桥铺路、救灾济贫、待人宽厚、矜孤恤寡、敬老尊贤、见寒施衣、见饥施食、见病苦施舍药
材、施茶水以解除行人的口渴和烦热,施棺椁以免尸骸暴露,点夜灯以便行路,造船筏以渡人过河。
  
    ............凡是有益大众的福利事业更应尽心尽力去做。(详见阴骘文和感应篇)
  
    有钱而不知行善积德的人最笨也最可怜了。因为一个人有钱而吝啬施舍,就会把钱花在物质享受
方面,天天大吃大喝,自己造了许多恶业而却还不晓得。将来可就惨了,这种人一定会生出不肖的子
孙来。因此‘积福歌’再三叮咛我们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而且要修福重于享福:
  
    ‘荣辱纷纷满眼前,不如安分且随缘。
  
    身贫少虑为清福,名重山丘长业冤。
  
    淡饭尽堪充一饱,锦衣那得几千年。
  
    世间最大惟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
  
    积福歌
  
    叹人只知今世财,
  
    那知财是前生福。
  
    我今说与积福人,
  
    劝世重财先重福。
  
    有福自有福,无福空劳禄。
  
    若有一分财,定有一分福。
  
    德厚福自绵,福厚财自裕。
  
    何故奢靡人,乃以积福资,任意恣淫欲?
  
    何故骄纵人,反以积福资,倚势欺穷独?
  
    何故痴迷人,聚有积福资,贪得无厌足?
  
    何故悭吝人,枉有积福资,舍财如割肉?
  
    不肯种福田,愿做儿孙犊。
  
    留了难带财,撇了易带福。
  
    临时空手去,徒向阎君哭。
  
    我为世人悲,叮咛还再嘱;
  
    莫为儿孙计,自有儿孙福。
  
    不如看破财,及早修些福。
  
    七、普通人怕受苦果,聪明人怕种苦因—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一般人遇到倒楣的事情,就想逃避它。可是聪明的人却研究这事情发生的原因,从这原因上根本
解决。
  
    害怕受苦和逃避倒楣的事情是人之常情,可是害怕受苦和逃避受苦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一切苦
果都是由过去恶业来的。恶业不除,苦果就会接二连三地发生,逃也逃不了。所以光明童子因缘经第
四卷上说:‘善恶业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仍然不会消失,遇到适当的时机和因缘,一定会结果的。
’(注二十)大乘造像功德经的第二卷也说:‘善恶业的报应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下一生,要不然
可能就在下两生以后才报应。’(注廿一)
  
    造了恶业好比欠别人债,逃避苦果好比逃避债主,忍受痛苦好比偿还债务。你虽然可能逃得了一
时,可是债主还是会不断找你要债。所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勇敢地把债务还清,以后不再欠债。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假如我们把这个道理想开了,当我们遭到倒楣的事情,我们便会忏悔过去所造的恶业,而不再怨
天尤人。而且遇到了苦果;我们会很‘快乐地’接受它。因为只有当我们忍受苦痛时,痛苦才会消失
了。你想一想:接受苦果不是像了清债务那么地令人轻松愉快吗?
  
    八、凶吉祸福的原因
  
    (一)十来偈
  
    佛经上有一首偈描述人们今生十种现象的由来,这首偈叫做‘十来偈’
  
    1、端正者忍辱中来。
  
    2、贫穷者悭贪中来。
  
    3、高位者恭敬中来。
  
    4、下贱者骄慢中来。
  
    5、喑哑者诽谤中来。
  
    6、盲聋者不信中来。
  
    7、长寿者慈悲中来。
  
    8、短命者杀生中来。
  
    9、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
  
    10、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详见罪福报应经)
  
    △儒家的‘五德’(仁义礼智信)有些类似佛家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
、不饮酒),所以不行仁义礼智信,就是破戒。
  
    (二)短命的十种原因
  
    1、自己亲身杀害动物。
  
    2、劝别人杀害动物。
  
    3、称赞别人杀害动物的技巧高明。
  
    4、看见别人杀害动物心里高兴。
  
    5、希望我们所怨恨的人早日死亡。
  
    6、看见所怨恨的人死了以后,心生欢喜。t
  
    7、破坏动物的窝穴。
  
    8、教导别人破坏动物的窝穴。
  
    9、捐钱建立神庙,然后杀害动物去祭祀。
  
    10、爱好斗争,并且教别人互相残杀。
  
    (三)长寿的十种原因
  
    1、自己不杀害任何动物。
  
    2、劝导别人不要杀害动物。
  
    3、看见不杀害动物的人,加以称赞。(赞扬不杀生的好处)
  
    4、看见别人不杀害动物,心生欢喜。
  
    5、看见被人杀害的动物,设法加以救济或赦免。
  
    6、看见他人害怕死亡,加以安慰,使他身心平安。
  
    7、看见别人心里有恐惧,设法使他不再恐惧。
  
    8、看见别人或动物有病痛,产生同情心。
  
    9、看见别人遇到急难,就想加以帮忙。
  
    10、施舍食物给其他众生。
  
    △我们把小动物关在笼子里,以食物喂它,来生虽然可能使寿命长一点,但是来生也会因为束缚
动物而自己不得自由。这实在不划算!你可以把食物放在室外,让小鸟自己来吃,不要把小鸟关在笼
子里喂它。不要用绳子去绑动物的脖子或四肢;请诸君要明察这道理啊!
  
        十、凶吉的变化
  
    (一)有福而不能享
  
    有的富人有钱财却不能享受到快乐,终日为财物忧愁。这是因为他前世施舍时不能发至诚心、欢
喜心。或者因为别人劝他施舍,他才勉强施舍。或者因为施舍之后,又生后悔心。(见弥勒菩萨所问
经)
  
    (二)能享而没主权 ——能受用财物,可是又苦无主权
  
    有的人没钱、房子,可是他有公家宿舍房子可以住。他虽然没所有权,可是他照常可以享用,这
是因为前世时他只知劝别人施舍财物,可是他自己却不能施舍。或者因为他看到别人布施时,只加以
欢喜赞叹,但自己不布施。
  
    (三)劳苦才致富
  
    有的人要很辛苦地工作才能致富,这是因为他前世布施时,让受施的人千辛万苦才得到施物。譬
如:他救济穷人,让穷人跑了老远的路途,办了许多麻烦的手续,又等候了很久,才领到钱。
  
    (四)轻松就得富
  
    有的人命很好,财富得来全不费工夫。譬如,做生意很轻松就可以赚到钱,别人把遗产捐赠给他
。这是因为他前世布施时,让受施者很轻松而不费力的情形下得到施物。譬如,他亲自送财物到高山
上的孤儿院,使孤儿们很愉快地获得那物品。
  
    (五)先富而后贫
  
    有的人起先富有后贫穷。这是因为他前世因为别人的劝告才布施,可是因为不明白施舍的意义,
布施以后心里后悔,变成吝啬。(见业报差别经)
  
    (六)先贫而后富
  
    有些人起初贫穷,后来越来越富有。这是因为他前世本来不欢喜施舍,因为别人的劝告他才施舍
,可是布施以后他心里很高兴,慢慢也喜欢施舍财物了。
  
    (七)贫而能施
  
    有些人虽贫穷可是喜欢布施,这是他前世虽然施舍,但没有施给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所以产生
的福报很少,稍微享用一下,福报就完了,所以今生才会贫穷,但因为过去习惯布施,所以今生虽然
贫穷但仍喜欢施舍。
  
    (八)富而不施
  
    有些人今生很富有,可是他却很吝啬,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过去世本来就不曾布施,偶而遇
到一两位良师益友的劝导,他暂时布施了这么一次,而且还布施给智德兼备的人。虽然只布施了这么
一次,可是因为福田好,所以福报多,所以今生大富大贵,可是因为他过去世就不习惯布施,所以今
生仍吝啬成性,不喜欢布施。
  
    (九)决定福报的因素 —决定福报的三大要素
  
    施舍必然可以产生福报,可是福报的大小不是我们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它受到下列三个要素的
影响:
  
    1、施舍的东西—东西越难得越贵重,所产生的福越大。
  
    △施舍可分为施舍财物、施舍真理和解除恐惧烦恼等三种。其中以传播真理的福最大。
  
    △布施金钱财物来生可以得富贵。
  
    △传播真理来生可以得智慧。
  
    △解除众生的困难恐惧、忧虑、紧张和烦恼,使他们得到平安和快乐,例如陪胆小的人走黑路,
来生可以得到健康。
  
    △钓鱼杆、农药、杀虫剂、刀枪、不清净的东西或食物......不可以布施。(施则无功而有罪)

  
    2、施舍时的心地—心地越清净则福大。布施希望同报则得福少。为了名利而施舍则福报小。布
施时为人所知(阳德)得福小。布施时不为果报则福报大。
  
    3、接受施舍的对象—对方的智慧、品德越好,则施舍的福报就越大。布施圣贤一钱,胜过布施
凡夫千万钱。所以佛经上把产生福报的人,叫做‘福田’(意即能产生福报的田地)
  
    阿毗昙甘露味经上说:布施畜生可受百世报,布施不善人受千世报,布施善人受万世报,布施离
恶欲的凡夫可以得千万世报,布施得道的人可以得无数世报,布施佛则将来一定会成就无上智慧。
  
    △好的福田通常有三种:
  
    (1)恩田(对我们有恩的人,如父母师长)
  
    (2)悲田(使我们产生怜愍、心的人,如饥渴、穷人、病困的人。)救人危急,功德很大。
  
    (3)敬田(有智慧、有道德的圣贤,如得道的高僧等)
  
    △福报就是‘财物’、‘心地’和‘对象’这三者的乘积。
  
    一般人施舍讲究‘财物’和‘对象’,菩萨的施舍则不分对象,而特别讲究‘清净心’、‘平等
心’。因为心不平等、不清净就有烦恼。
  
    而且这三个因素中,心是我们可以做主的,只要心地无限清净,福报就无量无边了。
  
    而且在心地上下功夫对我们利益最大。‘财物’和‘对象’这两个因素都是在身外,所以常不能
自由发挥,譬如,我们的财物是有限的,施舍的对象也很难随心所欲。所以大智度论上说:‘大福从
心生,不在田也。’
  
    经典上曾记载:有一次,舍利弗以一钵饭供养佛,佛立即以那钵饭布施给狗吃,而且问舍利弗说
:‘你布施饭给我,和我以饭布施狗,那一个人得到的福多?’舍利弗说:‘佛布施饭给狗的福报多
,因为佛的心清净无比。’
  
    (十)施多福少
  
    布施时心不恭敬,没有欢喜心、没有至诚心或者布施时心生傲慢......则布施的东西再多,所得
到的福报仍然很少。
  
    布施的对象(福田)没有智慧也没有道德,则布施的福报少。譬如把种子播在不肥沃而且又硬的
沙土上,播的种子再多,所收获的种子一定很少。(见菩萨本行经)
  
    (十一)施少福多
  
    以欢喜心、恭敬心、清净心布施,而且布施给佛菩萨圣贤等最好的福田,布施的财物虽然少,所
得的福报多得不可计数。譬如,在土壤肥沃的土地里,种的种子虽然少,可是所收获的果实却很丰硕

  
    所以法苑珠林上计载:八十亿耳(人名)过去曾用一朵花供养佛塔,因此在天人间和天上快乐了
九十一劫,剩下的福德使他今生成就圣果。(法苑珠林第廿一卷)
  
    (十二)同忧异果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很富有,一个很贫穷。有一天,这两个人遇到乞丐,他们都感到很忧愁。那
个穷人担心自己没有钱,不能施舍。那个富人担心乞丐要钱,他的钱财会减少。那个有钱人死后出生
做饿鬼,而那穷人死后却升天上,这是因为吝啬和慈悲心的不同。忧愁虽然相同,可是受报却完全不
同啊!
  
    (十三)异寿同果
  
    人寿百岁时受持五戒十善终其身,与人寿十岁时受持五戒十善终其身,所得到的福报,等无有异

  
    寿命一百岁的人行善五十年,与寿五十岁的人行善廿五年所得的功德福报没有两样。
  
    (十四)为恶善终
  
    有些人一生为非作歹,可是却没有横死。这就是因为他今生种的恶果还没有成熟以前,前生的善
果先成熟了。譬如说,从前有一个人七辈子都以杀羊为职业,而临终不坠三恶道(地狱、畜生、饿鬼
)。但是到了第八辈子便坠三恶道,而且先前所造的杀业都一一偿还果应了。(见大藏一览)
  
    所以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并非无报,时机未到。’
  
    (十五)为善恶终
  
    有少数人一生行善,临终却不得‘好死’。这是因为他今生的善果还没有成熟,可是他前世的恶
果已经先成熟了。
  
    然而,也有一些普通人以为是‘恶终’,其实不是恶终的。例如,譬喻经上记载:有一个牧羊的
孩子采花要供养佛,可是走到半路却被牛触死了,但是他的神识(一般人叫‘灵魂’)却升天了。经
律异相这一部书也记载:有一只猴子看见一个得道的高僧,心里很高兴,他开玩笑地披着裘袈,没想
到失足坠地而死,它的神识也生天。总而言之,因为行善而死的人,来世没有不得善报的。只是我们
凡失的肉眼一时认识不清而已。(见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
  
    诸君一定要有‘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信心,做好事千万不可因为发生挫折或倒楣的事而退失
善心!我们必须要明白眼前的凶祸都是过去世的恶业造成的,只要我们对眼前不如意的事情稍加忍耐
,而且更努力行善,吉祥的结果和机运迟早一定会来临。况且,倒楣的事情表面上看起来很象是凶是
祸,其实是大吉大福。

http://www.zhihuisky.com/news/china/1581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12:57 , Processed in 0.11471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