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29|回复: 3

索达吉《金刚经》讲解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如来所得的无上正等菩提,于彼中远离实有边也远离虚无空边。因此如来说,于实相中,一切法皆是平等大空之佛法。须菩提,所说的一切法,并非实有,所以只是名言。”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摧毁群魔显现成就菩提,于鹿野苑等处转法轮,这些情况是不虚的事实,任何一个科学家和理论家如果说这是迷信,则与历史事实相违。但在胜义实相中,诸法无有实存,世尊在金刚座成就菩提,获得如来正等觉、转法轮等都不存在。《三昧王经》云:如果一些人以贪欲心做梦时,也会有享受对境,但一旦醒觉时,一切都无实有,诸法应如是观。世尊得法如梦中显现,在梦中不虚存在,但醒时找不到任何实有。从胜义角度观察,世尊成佛的这些现象都不存在,而世俗的角度中却无欺显现,不仅世尊所得的法,世间任何一法、任何一个行为皆应可如是观察。但现在世间人对中观没有闻思修行的缘故,认为四大皆空,因果是空、念经也是空、发菩提心也不存在,另一些人执著实有,一切所见所闻都是实有,甚至如来也被看成一个真正实有的人,持这些见者都已入邪道,始终见不到如来的本面。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此一句已归纳了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观察任何法时都应以无实无虚而观,一方面应好好的取舍因果,护持戒律;一方面应了达一切法非为实有,实相中远离一切戏执。在《文殊经》中,文殊菩萨问舍利子:要信仰的最殊胜佛法是什么?舍利子告文殊菩萨:诸法无有自性,即是最殊胜的佛法。因此,了达诸法皆是缘起性空之实义,既无实体可缘执,也不灭缘起不堕断边,一切法皆是等净离戏之智慧光明,此即无实无虚,无有一法不是佛法。汉地的惠中禅师在讲解此经至万法都是佛法处,有一弟子问:若法皆是佛法,那么做杀人放火等坏事,是不是佛法?国师微微一笑说:杀人放火实际也不离佛法,其本性是空性。确实如禅师所言:在胜义中诸法本体无取无舍无可缘执,杀人放火也可包括在佛法中,但在名言中诸法也有善恶取舍,自心陷于名言分别之境者,仍难脱善恶业果的系缚,所以杀人放火是应舍之法。

从显法的角度而言,如来转了三次法轮,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在名言中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断除众生的贪嗔痴,令其趣入菩提道而传,但在胜义实相的角度,佛所说的法皆非法,唯是随顺众生的名言习惯,而安立了一切法的名称,实际理体中不着一尘,所谓的一切法非真正实有,能言所言全都不存在。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世尊言:“须菩提,就象人身成长增大。”须菩提说:“世尊,如来所言人身体长大,在实际并不是大身,而是在名言中称做大身。”

这是用比喻说明名言、胜义的区分。嘎马拉希拉释此为从智慧方面讲,初地菩萨到佛陀之间智慧越来越增上,佛陀的智慧最为深广。以人身为喻,从名言中可以说人身有一种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而一地至十地菩萨的智慧也是如此;但在胜义中,以佛智所见人身的大小、菩萨的智慧变化都是不成立的。所以须菩提说:如来所说的人身长大,实际上并不是长大,本来不存在大的概念,实际中没有大的存在故可假立大的名言概念。《首楞严义疏注经》中云:“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对世俗凡夫来说大小是矛盾的,小中不可能有大,大中不可能有小,而从万法无自性的角度来说,这是可以成立的。如米拉日巴未缩小,牛角也未增大,但米拉日巴的身体可以原原本本的坐在牛角里面,这在圣者的境界中是可以不相矛盾的存在。身体在胜义中不可说什么大小,大就是小,小就是大,所谓的大小只是迷乱众生前的一种假立法。如梦中自己的身体非常高大,但那个高大并不是真正的高大,梦中本来无实质的肉身,怎么会有高大?就象石女儿本不存在,怎么会有石女儿身体的大小,同样,现在世俗名言所谓的增高长大,这些也不成立。

嘎玛拉希拉将登地菩萨的智慧增大与人身体的成长作喻,由此可知名言中一地到十地菩萨有各自之果,但在胜义中都如虚空中的鲜花一般,无丝毫实质。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同样,如果有些菩萨说‘我要灭度天下一切众生’,这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因为有相状执著即不是菩萨,在实相中不执任何法叫做真实的菩萨,所以佛说:证悟一切法实相时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远离一切相。”

在名言现相中,菩萨的智慧就象人的身体一样越来越长大,但实际上菩萨与佛的智慧也不存在,就象前面观察人身长大的结果不存在一样。本经中有许多隐藏的比喻,如果未认真观察则无法察觉,但深入细致研究推敲时,人身长大是暗喻智慧的增长,人身长大不成立即智慧增长不存在,又以小身不成立比作菩萨的智慧不成立,大身不成立即喻示佛陀的智慧非实有存在。

如果有菩萨认为实有我要灭度天下无边的众生,这不是真正的菩萨,虽然他发了菩提心,但是未证悟般若实相、未以空慧摄持故,只是世俗菩萨,世俗菩萨有相状执著所以不是真实的菩萨。《大智度论》中将所谓的相分为三种:假名相、法相、无相相。菩萨、柱子等万法的名称,是一种相状,即为假名相;五蕴所摄的法相,如自相续的分别念,全部包括在法相之中,发菩提心实际也是一种法相;对空性方面的执著也是一种相,即无相相。根据《大智度论》的观点,发菩提心也是一种法相,而有相状执就得不到生死的解脱,因此有相状执的菩萨,不是真实的菩萨。了义的菩萨已证悟无任何实有法,如文殊、弥勒、普贤等大菩萨,佛陀经常在了义经典中提到他们的境界,在他们的境界中没有自己是菩萨的执著与真实度众生的执著相。

《六祖坛经》中云:“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与上述意义契合一味。菩萨必须要远离一切外相,远离一切外相即是无相。真正的菩萨远离一切相,为什么?佛在本经中再再重复:一切法的实相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切法在真实中不存在,因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怎么会有呢?《涅槃经》亦云:“一切诸法悉无有我。”佛在《涅槃经》、《圆觉经》为主的诸多经典中指出真正有相状的我并不存在,一切法也是不存在的,因此怎么能承许菩萨、我、人、众生、寿者之法存在呢?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认为‘我应当庄严佛土’。若菩萨有这种发心,则非真正的菩萨。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于实相中不是庄严,只是名言中假立谓之庄严。”

菩萨应庄严佛土,发菩提心时也有要庄严佛土之愿。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叙述普贤十大愿中也有修炼清净刹土,《现观庄严论》中也讲七地菩萨以上要修微妙佛刹,在佛经中也经常说庄严佛土利乐有情。《华严经》、《大日经》中皆提到华藏世界,即华藏庄严世界海,《密严经》中宣说了密严刹土的庄严,《无量寿经》中也有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以不可思议的发心,修成西方极乐世界的万德庄严。若以密宗而言,密严刹土是不生不灭的,如《金刚尖本续》云:“无上密严欢喜土,密严刹土无坏灭,于此诸佛法圆满,受用身相而出现。”汉传佛教中未提及,而藏传佛教中许多高僧大德清净现量中所现的香巴拉刹土、清净的持明空行刹土、东方现喜刹土等,有许多非常稀有的庄严刹土。如是十方无量刹土,从胜义角度而观,能庄严者与所庄严佛土都不应执著,因为经论所说的庄严刹土是名言中成立的。所谓的庄严刹土实际并不是真实中存在,而是通过修行以后,在暂时的净见量前显现的,胜义谛中菩萨清净刹土的实执并不存在。若心清净,则佛土也清净,《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赞法界论》云:“此无上刹极妙严,我谓三心会一处。”此中“三心”是指未来、过去、现在之心。

名言有庄严刹土与胜义中无有,二者是否冲突矛盾呢?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定灯论》中说:从表面看有无二者似乎对立,实际二者并不相违。凡夫人以分别念认为庄严刹土存在,有无二者不可能于一法上同时成立。世俗名言中暂时可以理解有庄严,但如果承认有一法本体实有存在,则不是真实庄严。犹如在镜子中看见一个庄严佛国刹土,若此刹土实有存在,则不可能于镜中显现,以无实有故,镜中可以有此显现法。所以,无庄严即是庄严,胜义和世俗所摄之一切法,全部都是这样的本性。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了无我法,证悟诸法空性之义,佛说此是真正的菩萨。”

学习大乘者必须要通达人无我与法无我的本义,否则不仅得不到菩萨的果位,声闻缘觉的果位亦无法获得。龙树菩萨云:“得无我智者,是则名中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稀有。”谁得到无我智慧可以名之为真正的中观者,得到无我智慧的人形象虽与普通凡夫一样,但实际上其境界无法言说。无我法的通达者非常稀有罕见,他必须通过观察、实修的方法了达般若无我空性,否则根本不能称之为菩萨或成就者。若未通达人法二无我,依旧执著名相,虽然经过多生累劫苦修佛法,始终不会得到大小乘的果位,如《圆觉经》云:“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佛陀问:“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具足肉眼功德吗?”须菩提答:“如来具足肉眼功德。”世尊依次又问须菩提,如来是否具足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功德,须菩提依次回答,如来一一具足如是功德。

五眼功德为佛陀所具的一种功德,诸多论中均有提及。佛经中云:“若欲获得五眼者,当精勤六波罗蜜多。”萨迦派果仁巴大师指出:六通小乘人不可全得五眼,五眼只有大乘圣者才具足。经云:大菩萨修学五眼,则获得无上正等觉果。《极乐愿文》中亦曾提到过五眼,如云:“五眼六通悉具足,愿生无量功德刹。”《现观庄严论》第一品中有涉及“五眼及六通”,第二品教言品中专门从因、作用范围、类别等几方面解释五眼。

佛陀的功德无量无边,佛身的任何一部分皆可了知享受一切外境,佛陀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有取无量外境声音香味等的功德。此处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为众生起真实信心故,宣说佛陀具足五眼功德。

具体分述每种功德,肉眼是在加行道通过供灯、修等持而获得,依靠眼根即能现见一百由旬到三千大千世界整个世间。历代均有大成就者修证获得肉眼功德,《大圆满前行》中记载赤松德赞的国师酿万登珍桑波获得了肉眼功德。相续中具有肉眼功德时,无论印度藏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范围内皆能照见无余。《现观庄严论》中以教量抉择,肉眼从资粮道菩萨开始具有,资粮道以上菩萨相续中都具足,至尊导师佛陀毫无疑问必定具足能照见三千大千世界之肉眼功德。

天眼要通过修持有漏善法才能得到,一些论典中认为修禅定等六度是具足天眼之因。以天眼能照见十方所有众生死而受生、前生后世、受生何处等。依地道而论,加行道以上的人相续中具足天眼功德,佛陀位居至尊,当然也具足。一般的瑜伽师、空行母也具足此眼,但现在的空行母、瑜伽师有的具足真正的天眼,有的只是具有与天眼相似的一种智慧眼。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叙述天眼功德能照见无边色法。

慧眼是通过修持无漏资粮依六波罗蜜多而生,其功德可如理如实现见诸法的本性,唯一地至十地之间的圣者菩萨入定时具有。《入中论》云:“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圣果。”此慧眼非指平时俗语所说“慧眼识英雄”之眼,世智聪辩与圣者慧眼有本质的差别。

法眼也是以无漏修持六波罗蜜多为因,其功德可如理如实通达教法和证法之意义,通达与自己相等或比自己下劣的众生之根基,是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出定时具足的一种功德。《现观庄严论》的一些讲义中认为:教法证法的意义全部通达称为法眼。若一个人是一地菩萨,则对二地菩萨的根基不能了知,但对一地及一地以下加行道、资粮道众生的根基则能无遗通达。

佛眼是能照见轮涅所摄的一切法本性的智慧,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就是佛眼,依圆满的福慧二种资粮而生起,其所见范围宽广无边、不可思议,其所境是万法的真相,只有无学地佛陀才能彻底获得。荣顿班智达的《现观庄严论》讲义及果仁巴大师的讲义中都提及,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有相似的佛眼,但仅为相似并非真正的佛眼,唯佛陀才具足佛眼功德。

关于五眼的功德,在汉传佛教中六祖有与众不同的解释方法,江味农居士的讲义中,讲法也有与众不同之处。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你心里是怎么认为的呢?就象恒河中所有沙,佛陀是否会说是沙呢?”“是这样的,世尊,如来说是沙。”

藏译本及义净三藏译本中都没有此段,但唐玄奘大师的译文中有。不管此偈在原文中有或没有,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这样。佛陀具足五眼功德,胜义中照见离一切戏论离八边的本相,世俗诸法微尘许的差别也不可混杂的照见,每一众生每一刹那的分别念都照见无余,所有恒河中的沙,佛智也能无余照见。世界上的江流湖海众多,但在浩如烟海的三藏经典中世尊经常引用“恒河沙”,如佛陀在《弥陀经》、《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等诸多佛经中即以恒河沙作比喻,本经亦复如是。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一条恒河中所有沙的数目那么多的恒河,彼等之中的沙粒数,如同此数一样多的佛国世界,其数是否众多呢?”须菩提答:“非常多,世尊!”

佛陀所调化的娑婆世界已非常巨大,而如恒河沙数的恒河,其中所有沙数一样的百千俱胝世界多不多?恒河沙数的河流已不可胜数,何况所有河流中沙数的佛世界,更是多得不可思议。鸠摩罗什大师译文中只有一个“甚多”,藏文中有“甚多、甚多”,玄奘大师译文中也有“如是,甚多”,重复词语具有补充强调的语气作用。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佛告诉须菩提:“如是不可思议的众多刹土中,所有众生各自不同的种姓、根基及他们的意乐差别,如来无不知晓,如实照见。”

对凡夫而言,将恒河沙数刹土众生的根机一一彻底照见是不可思议的,分别念无法想象。如来具足的智慧,凡夫声闻缘觉乃至菩萨都无法具有。在《贤愚经》、《百业经》中的公案里,经常叙述声闻缘觉无法衡量的范围,佛陀在一刹那中能无余照见。《极乐愿文》中在解释“顶礼遍知无量光”的遍知功德时云:佛陀昼夜六时观照每个众生,每一个众生心中的分别念皆能照见,说的每一句话皆能清楚听见,佛陀日日夜夜观照众生,无有散乱时,无有放弃不管时。《入中论》中论述十力功德时云,佛陀依“知遍趣行力”能将六道众生所有刹那变化的心念与行为全都无余了知;“种种界智力”能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根机、意乐、界性全部通达无碍。《十地经》中对此有比较广的解释。佛的一分功德亦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经》云:“凡虚空大地,若发尖能量,诸佛功德海,无数劫难说,离思量言境,是故难思议。”龙树菩萨在《赞佛论》中也赞叹颂扬了佛身语意的无尽功德,尤其强调了意的功德。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为什么如来能完全通达每个众生心呢?因为一切众生心在实相中非真正的心,仅假名称之为心。”

真正的众生心是诸法之本性,其本体为本来无生的大空性,而佛智恒时安住于诸法本性中,故对一切众生的心能无余了知。在胜义中观察或安住时,所谓众生迷乱的心不存在,所谓明清觉心也不存在。心非是心,心的本性就是光明,是离一切戏论的法性本体。《般若八千颂》云:“于心无有心,心性即光明。”在《宝积经》中云:迦叶,此心者,于外不随见,内亦不随见,二者之中亦不随见,若遍寻之有无而不可缘也。《楞严经》中也有如是分析。所谓的心是一切诸法本来真实的法性,一切心本不是心,但在名言中可以承认为有。此经以教言的方式宣说了心的本性,此与大圆满中所说心的本性不可得,心性即是法界相同,只是一种以般若智能抉择,一种以窍诀方式证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心的本性是非心呢?因为在本性上,过去的心无法可得;现在的心无本体颜色相状等,无法可得;未来的心尚未到来,也无法得到。”

也可以梦观察过去现在未来之心,如遍知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中说:“昨日前去之诸法,如昨夜梦乃意境;今现无而常显心,昨夜今夜梦相同;明及明宵未来梦;立遣苦乐诸所现,一切皆作如梦想,刹那不观实有心。”今现无而常真正去观察过去心,刚才第一刹那的心现在片迹不留,有的只是一种忆念,并不是前一刹那心的本体。如果过去心的本体现在仍然存在,则应成常有的过失。过去心本体已灭失,现在的心也不可得。一般凡夫认为过去心已消失无踪,但现在明明清清的心是存在的。而从心的本性、颜色、形状等方面观察,正在生起分别念时始终找不到任何实有堪忍的心识,所以现在心也不可得。若未来心现在能得到,则等同石女儿、虚空中的鲜花也能得到一般。密法中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找寻心的生灭处,以观察心的来源抉择过去心不可得,以观察心的住处抉择现在心不可得,以观察心的去处抉择未来心不可得。不仅心性如此,一切法皆是如此,万法由心造,心不可得故,一切万法本性也不可得。《大智度论》中云:一切诸法心不可得故,名为空性。因此显宗修行着重强调心不随分别念,在明然境界中安住,《六祖坛经》中云:“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心不起任何分别念,于现见心之本性中坐禅,如理如实了达自心无来无去的本性,安住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心,三时分别之心自然消逝无踪。通过三时之观察,也能抉择心的本性。《中观四百论》云:“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现在、未来皆可以此类推,依靠这种方式观察能够通达证悟心的本性。不得心之理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须菩提,佛知诸众生心相不广不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心相离故,是心不广不狭乃至不来不去,何以故?是心性无故。”

汉传佛教历史上有一位宣鉴禅师,童子出家,年轻时即能为人传法,讲得最多的是《金刚经》。因俗姓周,世人称之为周金刚。其人自诩一切法修与不修,学与不学皆已精通。有一次听说南方禅宗兴盛,便起念想:我的智慧首屈一指,南方一带有些魔众传法很厉害,还是去看一看,降妖伏魔。于是他挑着自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下,路途中一次买点心时,卖饼子的阿婆问他:你现在到哪里去?你以前是作什么的?宣鉴禅师说:我是德山一带的法师,到此地游方参学。阿婆问:你背的大包袱里是什么呢?禅师说:内有《金刚经疏钞》。阿婆说:你懂吗?禅师说:我不仅懂,而且已经讲过多年了。阿婆说:“我也读过这部经,有一问题,若师父答得上,愿供养点心。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上座欲点哪个心?”宣鉴禅师一时无语可答,于是说:待我思维一下再回答吧。后来宣鉴依止龙潭禅师,一日师曰:“夜已深了,你下去休息吧。”宣鉴说:“外面黑。”龙潭禅师搓一纸卷代烛,点着后递给宣鉴,宣鉴刚接到手里,龙潭却“扑”地一下把火吹灭,就在灯熄灭的一刹那,宣鉴禅师恍然大悟。

过去曾经有许多大德依三心不可得而证悟,每当浏览至此看到《金刚经》的这一句,自觉与大圆满窍诀观察心无任何差别,因此奉劝修行人应该经常对照观心,细心揣度本经中犹若珍宝之甚深教言。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你是怎样想的,如果有人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作布施,以此殊胜的因缘,所得福德多否?”须菩提答曰:“世尊,以此殊胜因缘所得的福德非常多。”佛劝诫道:“须菩提!应当明白此理,如果福德实有存在,如来则不说这样做布施得到的福德多,因为福德无真实存在,故佛在诸经中广说布施功德之大。”

本段经文内容即是讲福德资粮在名言中存在。前文已叙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有人会生起疑惑:既然三心不可得,那么积累资粮会不会成无任何意义?回答是否定的。虽然心的本性不可得,但在名言现相中,通过布施积累的福德资粮乃至成佛亦不灭尽,一定会存在。世尊在很多佛经中对后来行持大乘的佛子开示了种种法要,其中相应初学者根基最为殊胜的方便法即是依布施积累资粮、忏除罪障。关于布施的道理与方法类别有多种,此处世尊随举一例问须菩提,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作布施福德是否很大?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极其广大,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殊胜因缘作布施,福德当然超离言思,因为因缘所生之法无实有,是空性的缘故。《中论》中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凡是因缘所摄之法全部是空性,是空性之故说布施功德广大无边。

凡夫人因未证悟空性,对于以诸法空性故布施福德非常大的观点不易接受,但当缘起空性法在相续中真正生起定解时,就会了知一切诸法皆是空性,无有芝麻许的谛实存在。诸法无实的缘故,安立因果合乎道理、顺应法性,布施功德也能成立。同时,以究竟细微的道理做观察,可发现福德无任何实质性的存在,如果有实质性存在,则佛在经中根本不会说布施有极大功德,不住相布施功德不可思量。因此当知,学道中着重断除的障碍就是对诸法有谛实相的执著,《入菩萨行》中云:“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学道位中不是破见闻觉知,此处关键是要破除痛苦之因——执诸法实有的谛实观念,这是轮回痛苦的根本。达摩祖师抵达中土后,梁武帝问大师:我自登基以来,造佛像、印经书、布施、供僧等善行,并为三宝作了不可胜数的事情,功德很大吧!达摩祖师说:没有一点功德,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此说明福德本来不实,如果执为实有则无任何功德,因为实有的法,不能产生功德。佛教承认缘起空性,因缘具足,一切法如梦如幻显现,因缘和合时布施的功德也会显现,因此如来在众多的经典说布施功德不可思议。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见到佛身相好是否即见如来?”须菩提说:“世尊!不能以见佛色身得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在经中说:具足色身并非具足色身,假名而已。”

本经中多处将世俗、胜义法要结合宣说诸法本性,这里也是如此。世俗因果规律中有福德资粮产生佛的色身、智能资粮产生法身的特殊因缘关系存在。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云:“以此诸善根,回向诸众生,积福慧资粮,愿众得二身。”也许有人会产生既然福德资粮产生如来色身,色身会不会成为实有的疑问。以理剖析,则不难了知,福德产生色身只不过在名言中可以承认,胜义中色身与福德均远离戏论无可缘执,二者既不是分离独立各别的法,也不是因缘聚合能生所生的关系。《涅槃经》中云:“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常住之色。”色法是无常的本性,应该灭尽对色相的执著获得解脱,而获得无任何色相执著与平等大空双运的常住之色。《大乘起信论》中云:“以法身是色实体故,能现种种色。”不懂大乘经典教义者会感觉自相矛盾:法身怎么变成色体,色体怎么会显现色呢?真正了义大乘经典中抉择究竟法界实相时可以以正理这样安立:如来色身非色身,色身即是本空离戏的光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这个道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能否以见如来所具足的诸妙相,而认为已见到如来?”“不能,世尊,如来不能以见具足妙相的外相而见。为什么呢?所谓的诸相具足,实相中并不成立,只是名言中随顺世间众生而安立为诸相具足。”

日常中佛子经常在金光璀璨、形象端严的佛像前作顶礼、供养。佛在世时,信心清净坚定者可以现见佛的光明与不共同的庄严法相,而外道与无缘者所见则不庄严。于此佛在显现中如幻般具足三十二相,乃是一个真实灭尽的标志,但并非以实有存在的相好为表示,愚者用身相去求佛不合实相之理。《妙法莲华经》中云:“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平时所见的具足相好的佛像,暂时可以承认是清净的加持相,详细观察则可了知诸如此类的现相并非究竟。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相似了知此理而堕于断空见,不取舍因果对佛像不恭敬,从而造下堕落的恶业。大小乘法只有在具相法器面前可以宣说,非法器面前不能宣说,因无智之人通常会颠倒执著断灭的邪见。智者应当了知,平日所见的佛菩萨圣像并非了义,以形相见不到真正的佛,什么时候彻悟心的本来面目而开悟,什么时候就见到了以相状不能衡量的真实之佛。禅宗里称之为明心见性,古代的高僧大德也称为明心见佛,即是此理。如来在经中说:所谓的相并非是相。名言中的相以胜义理观察时,皆不存在、不具足。如来本相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能用有限的语言文字表达,用色法表示也非常困难。凡夫认为如来或者有相或者无相,而此见解皆不合实理,如来境界远离言说、不可思议故,凡夫无法衡量。如物体的影像虽可在镜子中显现,但只是影像,并非实质物体,同样,凡夫所见诸法也只是影像,并非如来的真正本性。本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说明了所有有相皆非真实存在的道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亦云:“佛知一切法如相,非不如相,不异相,得是如相故,佛名如来。”
发表于 2011-6-1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的法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15:33 , Processed in 0.13997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