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凡夫想要到达不退转地,在此世界是动经无量劫也难如愿,第一条的位不退就很难,所谓“初果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流”,更何况还有行不退和念不退。我们观察一下自己是什么水平,真是《地藏经》上讲的:“举心动念,无不是恶,无不是罪”。善导大师也说:“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老实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龙树菩萨在《易行品》上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龙树菩萨是以比喻的方法来说明,要得到阿惟越致的果位,就像世间出行一样,步行则很累很苦,如果是乘船就轻松快乐。我们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是易行道,所以《易行品》又说:“诸佛世尊,现在十方清净世界,皆称名忆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此经中也为我们说明“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要解》上说:“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我们见思烦恼一品没有断,甚至有些是五逆十恶的众生,罪障深重至极,但临终十念就往生净土得三不退,实在是不可思议。说我们是菩萨吧,我们没有断一品烦恼;说我们是凡夫吧,可又是三不退,这就很奇特了,《要解》说:“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的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我们是凡夫,为什么到极乐世界会不退转呢?这在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中也有解释:“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云何为五?
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我们虽是凡夫,但只要信愿持名,即可仗佛愿力得生净土,证三不退,这就超过一般的菩萨太多了,在《无量寿如来会》上说:“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佛说无量寿经》上也说:“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我们今天能够遇到念佛法门,必定是无量劫来勤修福慧,亲近供养诸佛的结果,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不退,决定往生成佛!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这是第二部分, 补处上士莫测。“其中“就是三不退中,也就是一切往生的人中,“多有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就是只此一生,即补佛位。就像现在的弥勒菩萨一样,现居兜率天内院,当补释迦牟尼佛之位,下一尊佛就是他。一般来说,一生补处菩萨都是等觉菩萨。我们是凡夫,但往生极乐世界都是无量寿,决定一生就补佛位,不需要经过多生。带业往生的凡夫,一生就补佛位,确实是奇倡奇谈,不可测度。黄念祖老居士也说过这个问题:【密宗是一生成就,这个净土更是一生成就。我曾经问过贡嘎上师,现在学密的人有意的来标榜自己,压低净土,我说“往生净土算不算密宗的即身成就?”贡嘎上师很负责任,“你说的是哪个净土?”后来贡嘎上师的汉语说的非常好,我们这个对谈很畅快,话稍微说的慢一点,他直接用汉话说,比翻译强的多,经过翻译七折八扣的,“你说哪个净土?”我说“西方极乐净土。”“哦,那就是即身成佛。”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就是一生补处,没有别的再要生的吗!最后都成佛。那一生完了,就是这一生嘛!】?
又,“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这是说在往生的人当中,有很多已经证得一生补处的果位了,换句话说,他们无明烦恼已经断的只剩最后一品了,这样的人有多少呢?“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可见在极乐世界断烦恼很快很容易。这样的果位,在他方世界修行,从初发心开始,得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而阿弥陀佛成佛才十劫,就有那么多的一生补处菩萨了,所以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都发愿往生,在《无量寿经》上我们看到:【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语弥勒,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竟,我今为汝略说之耳】
或许我们要问了,极乐世界那么多的补处菩萨,无量劫后,阿弥陀佛入涅槃,观世音菩萨补佛位,观世音菩萨又住持无量劫,涅槃后,大势至菩萨补佛位,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们呢?要知道,十方有无量的世界,也就有无量的佛,诸佛入涅槃后,当有无量的菩萨补佛位,我们是不要担心的。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第三部分,特劝发愿求往生。佛又叫着当机的舍利弗说,众生听闻到上面所说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胜妙功德,应当发起真实的愿心,愿生彼国。“应当”二字,足见佛是在叮咛告诫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依佛的教导来发愿,求生净土,善导大师说:“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从。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这个“发愿”很重要,阿弥陀佛虽然慈悲,也有接引我们的本愿,但若我们不想去,不能发愿求生,那么佛也拉不动我们。这就像月亮虽然在空中,但水浑浊是显现不出来的。净土庄严,我们不发愿往生,是感通不上的。所以我们要从闻生信,从信发愿,从愿起行,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发遣我们要往生极乐净土。在《无量寿经》上我们看到摄生三愿,十八愿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九愿说:“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二十愿说:“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三愿当中都有“欲生我国”,这是阿弥陀佛在召唤我们十方一切众生要往生极乐净土啊,善导大师说:“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所以我们要发起真实的愿,厌离娑婆,如囚徒永离牢狱,欣求极乐,如浪子早盼归乡,行住坐卧,执持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绵绵密密不令忘失,则毕此一生决定往生。“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什么叫“上善人”呢?《要解》上说:“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可见我们是与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在一起,不仅是前面说的罗汉菩萨等,这些一生补处的大菩萨是很多的,所以称“诸上善人”。
“俱会一处”,这是说的凡圣同居土,但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很特别,《要解》说:“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我们虽然没有断烦恼,但可以圆生四土,真是不可思议。我们这个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我们是凡夫,也有佛菩萨与我们住在一起,如四大名山是大菩萨的应化处,我们这个世界过去也有佛住世等等。但我们这个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与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相比就差远了。《要解》说:“由实圣(指小乘初二三果)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权示现之菩萨)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指涅槃),权圣机尽(指度生之缘已了),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通过《要解》的说明可以知道,我们这个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有四点比不上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一、暂同,此土的小乘初、二、三果,证得阿罗汉后便入寂灭。大权菩萨,度化众生机尽,便不复示现。所以这些圣人,与我们凡夫只是暂时同居,不能永远在一起。而在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则可与诸大菩萨俱会一处,直到成佛;二、难遇,虽有圣者现居此土,但很不容易见闻亲近。而在极乐世界,则皆如师如友,朝夕同聚;三、稀少,我们世界的圣者很稀有难逢,而极乐则“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四、所作不同,在此土,圣者咸游圣域,而众生轮回六道,升沉无定。凡圣虽同居此土,但所作与成就完全不同。而在极乐世界,则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同居土有三恶道,而极乐世界“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所以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要超胜我们世界的同居土故知同居净土无量亿倍。
《要解》上又说:“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 埙,xun,篪chi,都是乐器名,这两种乐器合奏时,埙唱而篪和,用以比喻两物之响应、应和)。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无漏不思议业,就是同以佛的果觉名号,为我们的修因,因既相同,果报就相同。若以我们自己的断惑水平来说,我们与大菩萨有天渊之别,但若入到阿弥陀佛的本愿海中,我们就是平等的。如同一滴水入到大海里,就与大海一样深广。所以《观无量寿经》上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我们只要念佛就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胜友的关系,莲池大师也说:“齐诸圣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我们在六字佛号的片言中就能与诸圣,也就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看齐,所以我们只要信愿持名就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如师如友,能同尽无明,同证妙觉佛果。《要解》又说:“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通常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二品无明断尽就成佛了。我们凡夫念佛,就能顿超通途的四十一因位,印光大师讲: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如果说我们是凡夫,却一生补佛位,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完全一样;如果说我们是一生补处,可我们带业往生,一品烦恼也没有断,又不能称等觉菩萨。《要解》又说:“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可见,凡夫补佛位,这种情况是非常特别的,通途的教理是没有办法来解释的,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是超出十方的同居土之外。《要解》说:“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我们知道这种特殊的情况,才能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因为这些都不是我们自己能够成就的,完全是阿弥陀佛大愿的加持。我们相信了佛的愿力,才能深信名号的功德,因为阿弥陀佛是以名号来作为度化众生的本愿,《无量寿经》上讲:“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上也讲:“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名号中就具有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本愿的体现,信佛的愿力,就能深信名号的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因为阿弥陀佛翻为无量光寿,光横遍十方,寿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就是法界的本体,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就是众生本具理体。名号不可思议,我们的心性也不可思议,持名就是始觉合乎本觉,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所以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上面所说的道理,我们若能完全明白,深信不疑,必然能够发起大愿,能够决志求生净土。
《要解》接着说:“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通过《要解》的解释,我们就知道“应当发愿”的“应当”二字,就是指的深信,深信才能发起真实的大愿。“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下面还说:“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大本《阿弥陀经》就是指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看三辈往生文中,上辈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中辈是“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辈是“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呢?藕益大师为我们说明“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这就与此经的宗旨完全一样了。在净土来说能发起真正的信心,能够发起愿往生的心,就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与一般所说的菩提心有些不同的地方,一般的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有这样的愿才能称为菩提心。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为了要成就佛道,度化众生才求生的,这与一般的菩提心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我们发不起这样的心,是不是就不能往生了呢?那也不是,要知道,净土法门三根普被,统收万类,能够发起菩提心,求生极乐,固然可以往生,但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的缘,我们只要能相信,愿意往生,执持名号,这样也可以得生。
我们看《观无量寿佛经》上的下三品往生:【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於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下三品往生的人,都是造极重恶业的罪障生死凡夫,他们是到极乐世界才发的菩提心,上品是:“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中品是: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下品是:“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下三品都是在彼土发心,这是净土法门特别的地方。 讲到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净业行者,知道净土法门的殊胜,摄机之广,就应该以此自行化他。自己的行持要勇猛精进,万万不可以下品为限,而懒散懈怠,如此必定会耽误自己的往生。真正具足信愿的人,行持一定不会懈怠的,若懒散,有时间不想念佛,那么信愿决定有问题了!在摄生三愿当中,十八愿是“至心信乐”;十九愿是“至心发愿”;二十愿是“至心回向”,三愿当中都特别强调至心,什么叫至心呢?至心就是至诚之心,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解释说:“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由此可知,净业行者,身口意种种行持,一定要真实,千万不要虚伪。信佛要真信,求愿往生要真愿,念佛要真的念,夏莲居大德讲:“学道有两字秘诀曰:真干。真干二字看似平常,实则包括无穷妙义,真干者,向道之心过于饥渴饮食。有一毫夹杂、一毫自欺则非真,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则非干,真则三心圆发,干则六度兼修”。又说:“学者须先打破自欺一关,始有商量处;须灼然见得自己满身过失,功夫始有着手处。此二关不破,任你谈玄说妙,终是门外打之绕。”愿净业行者共勉之!另外,我们知道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大愿所成,摄机很广,很容易往生,在化他方面就要懂得善巧方便,应机说法,否则也会误人!若是一个根本没有接触佛法的人快要命终了,或是一个平时信心不坚固的人要命终了,我们去为他说什么法呢?难道还要跟他说你要发菩提心,你要一心不乱,否则不能往生吗?这样就不能提起别人的信心,甚至动摇别人的信心,耽误别人往生,不是真善知识。我们要直接告诉他,阿弥陀佛大愿不可思议,信愿称名,必得往生,不是我们有能力,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力,要深信佛力,一定能往生。临终的人听到后,能生起信心,再加以助念,一定是能往生的。这就是善巧的说法,就是对亡者的种种安慰,就是往生的善知识!所以我们要懂得对机说法。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信愿的重要,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有很多人念佛是求开悟的,是求心清净的,把佛号当成功夫来用,没有求生的心,那么即使念到如银墙铁壁相似,也不会往生,可见我们一定要在信愿上下功夫。信愿行是三资粮,缺一不可。若能具足信愿,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也说:“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无量寿经》也提到:“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这些经文都是在强调信心,当然也包括愿心。可见,信愿的重要,信愿是往生的关键。我们很多人只注重念佛,而信愿不一定坚固,那么,就没有抓住净土法门修行的纲要,印光大师也说:“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失其要,而复又生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确实有很多人是这种情况,每天念佛也很精进,哪里有佛七还经常参加,甚至念佛念到喉咙都哑了,问问他能不能往生呢?他说,不一定,我还没有一心不乱呢。甚至到临终时还在怀疑,我念了一辈子的佛,可没有一心不乱,大概不能往生吧。由于怀疑,就真的成为了往生的障碍,怀疑就是信的不坚固啊,不是深信切愿,《无量寿经》上说:“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这都是不明理的原因,所以我们要读诵大乘经典,尤其是净土的五经一论,真正明理,就能破除疑惑,开发正信,信愿就会坚固,夏莲居大德讲:“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把明理摆在第一位。很多人不明理,什么叫“一心不乱”?怎么样才能临终“心不颠倒”,这些问题我们在下面的经文就会提到。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是正宗分的第三部分:告诉我们应当执持名号以立行。这里也可以分为两段:一、正示无上因果;二、重劝
。我们来看经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说明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承接上面经文来说的,“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的生彼国”。上善俱会一处,少善就不得往生,极乐世界的上善人是什么水平呢?是阿鞞跋致,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我们得需要达到他们的水平才可以。什么叫善根、福德、因缘呢?在《要解》中说:“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菩提是觉,这里是指能修的觉智,这是无漏的善根,是成佛的亲因种子。“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布施、持戒、禅定等六度万行就是福德,就是助缘,也就是资助亲因的缘。所以善根是因,福德是缘,因缘和合就能得成佛的妙果。这就像世间种种子一样,种子是因,水土培植等就是缘,因缘和合才能结出果实。我们一般人读到这里,就会以为,既然不能少善根福德往生极乐世界,那我一定要多修福,否则不得往生。是不是这样呢?在宋朝元照法师的《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当中说:“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非往生因”。讲的很清楚,我们修种种的善行,如果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没有愿求往生的心,不能将所行的善业回向净土,都是少善根福德。《要解》上也说:“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声闻缘觉是小乘圣人,他们只断除见思烦恼,尚有无明没有破,沉滞空寂,没有大乘的善根,所以说他们是菩提善根少。其实声闻缘觉也没有菩萨的六度万行,福德也少。而人天的善行,五戒十善等,只能感得做人升天的福报,报尽还要下堕,是有漏的,福德也少。这些都不可以得生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二乘圣人凭自己的善根福德是不能得生大乘极乐净土的。善导大师也讲:“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一般的善行是不能得入无为涅槃的境界的。那怎么办呢?《要解》说:“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元照法师也说:“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称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莲池大师也说:“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通过祖师大德的开示我们就很清楚,信愿持名,才是多善根多福德。因为这句名号中就有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佛的功德是圆满的,我们“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就可以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胜友,就可以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了。清朝周安士大德也说:“前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故信为入门之要务。人若不信,便不能念佛,不能念佛,便是无善根、无福德、无因缘矣。果能信的阿弥陀佛真,便是我之善根;果能发的菩提心切,便是吾之福德;果能念得如来圣号,便是吾之因缘,安有不往生之理?”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什么叫“善男子,善女人”呢?一般来说,是要修五戒十善,在《观无量寿佛经》上提到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福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最少也要做到第一条,否则不能算是善男子善女人。但这里的善男子善女人,《要解》上说:“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不论任何人,“但闻佛名”,“闻”里面就包括信愿和持名,否则,只是听到,怀疑诽谤是不能称为善的。听到念佛法门,只要能真信切愿,执持名号,就是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也是善。我们看《观无量寿佛经》上说:“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下品上生的人是作众恶业的人,但由于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就来迎接,称赞他是“善男子”,可见藕益大师的话与经典完全吻合。但我们学佛也不能偏在一边,既然念佛是是多善根多福德,念佛是善男子善女人,那我就什么也不做了,这样想就错了。要知道,一个真正的念佛人,在生活中一定是断恶修善的。所以我们做为净业行者,应该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以净业三福为我们的行为准则,正助双修,必定能往生净土。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此经直接以持名为正行,净土三经的其它两部也是以持名为主,《无量寿经》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旨,讲的就是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虽然讲了很多观想,但到最后,佛却是付嘱称名,经文最后说:“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观经也是讲的称名;可见,净土三经同归持名念佛。因为阿弥陀佛是以名号作为度化众生的本愿,《无量寿经》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十八愿讲:“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里的“十念”就是十声称名,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中解释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可见,我们只要称名,就与佛救度我们的本愿相应,所以佛在此经中,专讲持名念佛,最简单最直接。
“闻说阿弥陀佛”的“闻”字,《要解》上说:“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就是说,闻当中就包括了信愿。若没有信愿就等于不闻,虽为将来成佛之因,但不可以称为闻慧。“执持名号”就是念念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思慧。持名有事持与理持两种。《要解》说:“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我们一般人都是事持,从事相上来用功。我们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念佛一定能往生,所以一心念佛,如子忆母一样,绵绵密密,无时暂忘。但我们没有契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境界,只是事上的精进用功。而理持,是念念会归自心,不仅仅是事相上的用功而已,《要解》说:“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也就是说,理持的人明白西方极乐世界不在我心外,是我自性本具本造的,念佛就是念的自性弥陀,念念都归到自心。这个理持的道理,一般人很难明白,但我们也不是达不到。念佛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的,不一定要明白多少道理。我们最初在事相上就这么老实的念,一句接一句,字字清楚,慢慢就会不知不觉达到理持了,也就是实相念佛。其实很多人达到理持了,自己也不知道,这就叫暗合道妙。其实,我们在念佛时,每一声佛号都字字清楚,了了分明,这是用佛号把我们的自性唤醒,这了了分明的是什么呢?是佛号,也是我们的心,是心和佛打成一片,所谓一声佛号一声心,这就是理持,从事相上用功也能达到。
执持名号,不论事持或理持,都是要绵绵密密,不能暂忘的,所以才叫执持。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不暂忘呢?祖师大德告诉我们最好是用念珠,所谓:“若要佛不离口,先须珠不离手”,念珠有很多好处,拿在手里可以提醒我们念佛,如果不用念珠就很容易忘掉佛号。藕益大师讲:“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计数亦得,不记亦得”。最初要我们一天到晚佛号不间断很难,但我们要给自己定一个课程,藕益大师说:“或昼夜十万,或三万五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藕益大师说的最少是三万,我们现在人很忙碌,所以有些大德提出来一天最少一万,如果一万声佛号都念不到,就不太好了。当然,如果我们很忙,早晚修十念法也可以往生,不过有时间还是自己有定课的好。上面提到用数珠计数,现在有计数器也很好,有些人什么都不喜欢用,如果你能做到佛号不间断,不用也可以。另外,我们还要懂得念佛的方法,否则妄想纷飞,那就是古大德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要如何用功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需要把它们摄住。都摄六根的关键在听,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从耳根来下手修行很容易成就。我们念佛时,嘴里要念的清清楚楚,耳朵要听的清清楚楚,心专注在佛号中,这样眼睛也不会东张西望,鼻子也不会乱闻,身体也不会懈怠,这样六根就都摄住了,心自然不打妄想。若妄想起来的时候,我们也不要想压妄想,要知道想压妄想的心,本身就是妄想,“欲除妄想,去一添两”。只要把佛号念得清清楚楚,妄想自然化去。随着我们佛号念的越来越多,越来越纯熟,妄想自然就少了,甚至没有也可以做到。我们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自然妄想不起,这就叫净念,若能净念相继,则念佛三昧也可以证得,所以我们要懂得用功的方法。印光大师也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十念计数法:“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下面我们再说几则念佛的法语,以供大家修行参考,夏莲居大德讲:“未来勿将迎,已过勿留滞,专顾现前一句,字字分明。”“不念过去,不念未来,专念现前一句;不求一心,不断妄想,只要字句分明。”“念佛时,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实念去。”“直心正向,一切莫管,字句分明,老实念去。慎勿舍外趣内,背境向心,于鬼窟中作活计。当身心一如,炽然而念”。“妄想千般都不管,一生佛号要分明”。夏莲居大德是近代净业的大成就者,用一句佛号证得常寂光土,这个水平是理一心不乱,最少也得是破一品无明的菩萨,或者更高,一般人很难达到这样的功夫。夏莲居大德的开示看似平常,实际上是字字珠玑,为念佛者的真指南也,若真用功者,必能体会到法语的妙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