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38|回复: 0

明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直解》 (正宗分) 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6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就是说极乐圣众不仅能供养本土的佛,也能供养他方无量的诸佛,“十万亿”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指无量无边的意思。佛是圣中之圣,究竟圆满的圣者,是殊胜的福田,若能供养,则可以积累无量的成佛资粮。供养一尊佛,功德都不可思议,何况是无量的佛呢?以前,在印度有一个人,捡了一朵金黄色的花。刚好他经过一座寺院,看到释迦牟尼佛像很庄严,他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于是就把这朵花,恭恭敬敬的供养在佛像前。供养完后,他转念一想:“佛是福慧具足的圣者,一定会加持我的,我供养到底有多大的功德呢?”他在供养的时候很恭敬,很有信心,供养之后才生起想知道有多大功德的心。他找到一位比丘问:“大德,我刚才以恭敬心供养佛像有多大的功德呢?”比丘回答:“我刚出家受戒不久,对于这个问题不能回答你,你还是找读经的法师去问吧?”于是他找到读经的法师,法师回答说:“经典上说供养佛像的功德是很大的,你具体有多少功德,我没有神通不知道,你还是去问阿罗汉吧?”这时佛入灭不久,还有很多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于是他问阿罗汉说:“您已经证得圣果了,您知道我供养花有多少功德吗?”阿罗汉就入定观察,出定后告诉他说:“我看到你以供养此花的功德,命终后将会升天享天福,经过八万大劫,福还没有享尽,以后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当时旁边有个人对阿罗汉说:“既然您答不上来,您就到天上去问弥勒菩萨吧?”阿罗汉一入定,他的神识就升到兜率内院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说:“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只有佛才能究竟明了,我还是成佛以后再来告诉你吧!”由此可知,供养佛像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知道,供养功德的大小,需要看发心、供具、对境三方面。若发心清净广大,供具殊胜,对境福田殊胜,则所生的福不可限量。在这里我们看到,极乐世界的圣众,供具很庄严,供养的是他方十万亿佛,可想而知所修积福报的广大!
其实,在发心、供具、对境三方面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发心,若发的是菩提心,那么即使是微小的供养,也能生广大的功德,因为菩提心本身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从前,有位商主名叫匝哦之女,他将几天中做买卖攒得的收入供养母亲。在他即将启程去海岛取宝时,母亲劝他不要去,他断然不听。母亲一边哭一边拽着他的脚。他气愤地说:“我要去大海取宝你竟然说此不吉利的话。”同时用脚狠狠地踢母亲的头。然后就走了。以此业报在海上船只毁坏,他独自一人幸免于难,到处漂泊,因以往供养母亲几次银币之业而于数千年中享受天人的安乐。又被业风驱赶到了南方一处(就是地狱),他走进一座三层门的铁室内,看到那儿有一个人的头上旋绕着一巨大燃火的铁轮,脑浆脓血四处飞溅。匝哦之女问:“你造了什么业而落到这种下场的?”那人说:“我因曾损害过我的母亲而感受此果报。”他想到了自己也曾损害了母亲。瞬间铁轮落到了自己的头上,感受了无量痛苦。这时他心里想:“世界上不孝顺父母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他们一定也在受业报苦,愿他们的痛苦都由我一人来承担吧,愿他们都获得安乐!”在他发心的当下,地狱的境界就消失了,立刻就转生到兜率天(也有说忉利天)。匝哦之女仅仅是生起一念愿代他们受苦的心,就升到了天上,更何况我们能生起度化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成佛的心呢!由此可知,菩提心的功德确实不可思议!在《劝发菩提心文》里头也说:“发菩提心,诸善中王。”龙树菩萨也讲:“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诸福德,佛亦难衡量”。当然,佛是遍知者,这样讲是说明菩提心的功德广大无边。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简单说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菩提心有两种: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生起救度一切如父如母的众生,使他们脱离六道成就佛果的心;“行菩提心”就是不但有了愿菩提心,而且还要落实在修行当中,要随学广行六度、四摄等利益众生的行为。“胜义菩提心”指的就是“性空正见”,是佛菩萨的空性智慧。
唐代朝鲜国净宗大德元晓法师在所著的《无量寿经宗要》里面说菩提心有两种:一是随事发心,也称缘事菩提心,也就是世俗菩提心;二是顺理发心,也就是缘理的菩提心,也就是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我们没有证悟空性的凡夫也可以发起来,所以称“世俗”。而“胜义菩提心”得需要证悟空性大彻大悟才可以,所以称“胜义”。元晓法师在解释顺理发心(也就是“胜义菩提心”)讲
:“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就是说,要信解一切诸法,都如同虚幻的梦一样,不落空有两边,离开一切的言说思虑,从这样的见解当中,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广大心。虽然自性当中没有烦恼善法可言,但还是断烦恼修善法,像《金刚经》上:“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能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就是胜义菩提心!

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极乐世界的圣众,人人都具有菩提心!他们供养诸佛的目的就是希望快速成佛,希望一切众生能够离苦得乐。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有时候也修供养,但很多都是求自己世间的福报,这样的人太多了。而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所有受用全部具足,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但受诸乐,他们根本不需要求世间福报。极乐圣众神通无量,《无量寿经》上阿弥陀佛发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极乐世界的天人有宿命通,所以能知道六道众生都是自己过去的父母;有天眼通、天耳通,所以能看到听到六道众生受苦的情形,他们看到这些情况后,怎么能不发起真实的菩提心呢?他们的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无量寿经》上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极乐圣众虽有如佛一样的庄严色身,虽然受无量乐,但不会贪计身,这就是无我相,自然也能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自然能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这就是胜义菩提心。

由此可知,极乐圣众发心殊胜,供具殊胜,对境殊胜,所以他们能快速的修积无量的福慧资粮,能快速的成佛。阿弥陀佛成佛才十劫,但极乐世界“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这也是其中一些原因吧,可见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是众生成佛的增上缘!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经文开始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就显示说,只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再供养本土的释迦牟尼佛和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以及贤劫千佛等就很容易了。我们有很多人念佛发愿往生,但心里还总是挂碍自己的亲人,若放不下,就很难往生净土。在这里我们看到,若真的往生再回来就很容易了。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先看破放下,等真正得生净土后,才能更好的帮助自己的亲人。到了净土,我们就是菩萨了,有大神通智慧,不仅能帮助今生的亲人,也能帮助无量劫来的亲人,这完全是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食时”就是清旦,所以叫“即以”,很短的时间。极乐圣众,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供养无量诸佛,还其本国,显示出神足的不可思议,这都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就的,在《无量寿经》上阿弥陀佛发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饭食经行”,“饭食”是舌根对味尘,“经行”是身根对触尘。“饭食经行”是说极乐圣众饮食之后,一心行道。《无量寿经》上说:“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这是极乐圣众饮食的情况,不像我们这个世间那么麻烦。在《楞严经》上说:“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段食:欲界人天修罗、畜生都是段食,所吃的东西都是一段一段的;触食:鬼神是触食,凡遇到饮食,只是吸食物的气;思食:色界四禅天不需要饮食,以禅思为食;识食:无色界天人没有形色,只是以识定来延续性命,所以说以识为食。其实色界天人都不需要饮食了,这里我们看到,极乐圣众“若欲食时”,还有想吃东西的想法,这是指我们带业往生的凡夫,还有饮食的习气。但念头一动,马上就有佛力的加持,让我们领略一下就饱足了,不像我们这个世间的一般饮食,可见极乐世界的殊胜。“经行”就是悠游自在,任运修行,或一心念佛,或听受经法,或辗转度化众生等,不是一般的闲来散步而已。我们也要清楚“饭食经行”无非是道,禅宗祖师都说:“如何是道,穿衣吃饭睡觉”。开悟明心见性之人,一举一动都是在修行,而且是悟后真修,整日穿衣吃饭,整日不著穿衣吃饭,净除习气,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极乐圣众也是如此!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是结示佛力,释迦牟尼佛又叫着舍利弗的名字说,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天乐天花,众生神足往还,饭食经行等,都是阿弥陀佛圆满的愿行所成就的。
我们再看下面:【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这一段和下面的宝树罗网出微妙音一段,主要是就耳根声尘来说明受用的。因为我们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佛就从法音方面来宣说极乐世界的庄严,这是佛的恒顺众生。其实极乐净土五尘境界,一切圆妙,这里只是应我们的根机来说法而已。在《楞严经》上,二十五大圣各述圆通,佛让文殊菩萨来评选,哪一种最适合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修行。文殊菩萨选择的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确实如此,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以讲经说法为主来度化众生的,这里讲极乐世界的庄严,也特别提到音声。
这一段是讲极乐世界有情众生,鸟声音的法利。“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种种”是种类很多,不止下面所列的六种,下面所列的只是举例而已。“奇妙杂色”世间少有称“奇”;能演说佛法是“妙”;色泽多并且美是“杂色”。下面是就我们世间略举六种,其实极乐净土的众鸟要超胜我们这个世界的太多了。“白鹤、孔雀、鹦鹉“我们都知道,就不需要解释了,“舍利”就是鹙鹭鸟,眼睛明亮美丽,毛色也很好。“迦陵频伽”翻译过来是“妙音”,迦陵频伽鸟在还没有出壳时,声音就超过了众鸟,非常美妙。《楞严经》上说:“迦陵仙音,遍满十方”,这是用来比喻佛音声的美妙,其实佛的音声具有无量微妙功德,不是任何声音能比。“共命之鸟”是一身二头,因心识各别,报身相同,故称“共命。”在佛经当中记载这样一个公案:在过去曾经有一个共命之鸟,一身两头,其中一个叫法,另外一个叫非法。在非法鸟睡着的时候,法鸟看见流水上有一个水果,于是用嘴把它取来。心里想:“我是把非法喊起来一起吃呢,还是自己吃。”后来又转念一想:“我们是同体的,我吃了他也会饱”,于是法鸟就把水果自己吃了。非法醒来后闻到香气,所以问:“这是什么香气?”法鸟说:“这是水果,刚才你睡着了,所以我自己吃了。”非法听到后非常生起。后来有一次法鸟睡着的时候,非法看见水流上方有一个毒果,此时非法想要报复法鸟,于是就把它取来吃掉,结果法鸟和非法都中毒了。临终前,非法就发恶誓言说:“以后生生世世我都要害你,做你的怨家”。法鸟回答说:“愿我生生世世,都与你为善友。”当时的法鸟就是释迦牟尼佛,非法就是提婆达多。通过这个公案,我们也可以知道,想要害人也就是害了自己。“迦陵频伽、共命之鸟”这两种鸟在西域雪山一带有。这些举例的鸟,都是就我们这个世间人喜欢的鸟而言,实际上极乐世界的鸟更微妙。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鸟六时都出柔和优雅的声音,由此可知,极乐世界不以鸟栖为夜,因为净土圣众都是莲花化身,没有昏睡的烦恼。
“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是指上面所说的众鸟,它们不仅声音柔和优雅,而且所发出的声音还能演畅一切佛法道品。“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就是平常说的三十七道品,这里只列了二十五品,应该还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合起来就是三十七道品,就是修行入道之品。三十七道品平常是判属小乘,实际上也可通大乘,《大智度论》上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槃经》上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见佛性,名得醒醐。”这些都是把三十七道品说为大乘。其实大小乘的判别,应该还考虑到发心的问题,如果发了大乘菩提心,以此心学种种小乘法门,那么也可以成为大乘行。极乐净土是大乘善根界,极乐圣众,人人都具有无上的菩提心,所以他们都是在修大乘法。我们来分别解释三十七道品四念处:一、身念处,观身不净,就是观此色身都是不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四、法念处,观法无我,观诸法都是因缘所生,无自主自在之性,这就是诸法无我。 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 四如意足:又称四神足,原指四种禅定,就是修此四法,则能如意开发神通。前面的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长,定力小,所以用四种定摄心,就会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所以称如意足。一、欲如意足,欲就是希向慕乐,凡所修习一切诸法,如果没有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精进就是精而不杂,进而不退。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所以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如果不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也叫念如意足,念就是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所以称作念。如果不是一心,则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思惟就是思惟彼理,心不驰散。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五根: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一、信根,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者,即五停心之观也。无漏者,因修禅定不落生死也。)二、精进根,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三、念根,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四、定根,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五、慧根,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五力:力就是力用,能破恶成善。一、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破诸邪信,也能破烦恼;二、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三、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四、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五、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七菩提分:又称七觉分。觉就是觉了,能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分就是支分,此七种法,各有支派分齐,不相杂乱,所以称七觉分,也称七觉支。择、进、喜三觉分属慧,除、舍、定三觉分属定,念觉分兼属定慧。所以《摩诃止观》说:“修此七觉,即得入道”。一、择法觉分,就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又,择是“拣择”,就是用智慧观察诸法之时,善能择别真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所以称择法觉分。二、精进觉分,就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而行真法。又,不杂名精,无间名进,就是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所以称精进觉分。三、喜觉分,就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又,喜即欢喜,就是心契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而生,住真法喜,所以称喜觉分。四、除觉分,也称轻安觉支,就是断除身心粗重而身心轻利安适。又,除即断除,就是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去虚伪之法,增长真正善根,所以称除觉分。五、舍觉分,也称行舍觉支,就是舍诸谬妄一切之法,皆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此行蕴所摄舍之心所,故云行舍。又,舍即舍离,就是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所以称舍觉分。六、定觉分,就是心住一境而不散乱。又,定即禅定,就是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所以称定觉分。七、念觉分,就是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定慧均等。又,念即思念,就是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时,常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分,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分,舍于观智;用定觉分,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所以称念觉分。总之,于此七法,行者之心浮动时,用除、舍、定之三觉支而摄之。若心沉没时,则用择法、精进、喜之三觉支起之。念觉支常念定慧,不可废退。以此七事,得证无学果。 八圣道分:就是八正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所以为“正”。又能通至涅槃,所以为“道”。一、正见,就是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无漏道就是戒定慧。修戒定慧,能断三界有漏生死。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二、正思惟,就是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三、正语,就是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四、正业,就是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清净正业者,谓戒定慧等出世之善业也。)五、正命,就是出家修道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五种邪命就是: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六、正精进,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七、正念,就是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五停心者,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八、正定,就是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此经当中为什么没有列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呢?我们要知道,在四念处中,第一条观身不净,而极乐世界的圣众都是莲花化生,相好庄严,不需要作不净观。第二条观受是苦,而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不需要观受是苦,不需要四念处。在四正勤中,已生恶法令断,未生恶法不令生。而极乐世界圣众,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不会起恶,所以不必更要断恶,也不需要四正勤。前两种既免,四如意足含在经文中,所以只列出五根五力等。或者也可以说是省略没有列出来。后面有“如是等法”,这一句就包括了所有的佛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也在其中了。
这三十七道品,出现在此经当中,所以有些大德是全部用净土法门来解释的,非常好,今以为例,四念处:一、身念处,观身清净,往生净土,都是莲花化生,金色之身,三十二相;二、受念处,观受是乐,往生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三、心念处、观心真常,净土圣众之心,都住于大乘正定之聚,都是真常;四、法念处,观法有我,净土是阿弥陀佛大愿所成,都是自性真我。这是净土清净的四念处。我们来对比一下此土的四念处,应当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在修行净土前,造种种的恶业,今修净土,应该断除以往的恶业;二、未生恶法令不生,净业行人应该防范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不令生起恶法。这两条是诸恶莫作。三、未生善法令生,净业行者应该以持名为正行,生活中要落实净业三福;四、已生善法令增上。净业行人,信愿念佛,落实三福要精进不退。这两条是众善奉行。修行净土法门的正勤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净业行者,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将来必定能满愿;二、精进如意足,修净业者,要精而不杂,进而不退;三、心如意足,就是要执持名号,要念此在此,念念不忘;四、思维如意足,就是要都摄六根,自念自照。或观此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当体了不可得。虽了不可得,而能所历然。虽历然而仍了不可得。制心一处,使不外驰。
下面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些在圆瑛法师的《阿弥陀经讲义》中有提到:五根者: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有能生义,如树有根,能生花果,而得成熟,故以根名。信根者,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其国人民但受诸乐。信有弥陀现在说法,接引念佛众生、往生彼国。此皆实事实境,非同化城之喻设也。信有愿求往生执持名号,临终决定得生;古德先贤,不一而足。信释迦必无妄语,弥陀岂有虚愿?六方诸佛定无谬赞。而此念佛法门,的可依承也。此皆约事言信也。信西方依正庄严,本不出当人念佛心外;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何况祗十万亿佛土乎?净土本唯心之净土,弥陀乃自性之弥陀;此二语须善会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非拨无净土弥陀也,乃谓现在极乐依正,皆不离心性之外;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而极乐岂在空外耶?此则约理言信也。能起事理二信,是名信根。进根者,既深信念佛,依信发愿,依愿立行,精勤不懈,是名进根。念根者,既求往生,精进念佛,念念无间,心口相应,是名念根。定根者,既专念弥陀,系缘一境,万虑顿销,一心不乱,是名定根。慧根者,既定心成就,慧照现前,不住有念,不落无记,是名慧根。以此五法次第调治,譬如阴阳和适,能令诸根增长。

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长,具大力用:一、不为他伏,因于念佛法门,生深胜解,他法所难制伏。二、而能伏他,因其念力成就,具大威势,而能摧伏一切。信力者,深信念佛成佛,因果相契;如大势至法王子所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信根增长,能破疑惑,不为动摇;能拒邪说,不为迷乱;自断烦恼,不为侵害:是名信力。进力者,进根增长,能破懈怠,不存身见。昼夜六时,执持名号:是名进力。念力者,念根增长,能破邪念,单提正念,专念弥陀,念念相续:是名念力。定力者,定根增长,能除一切乱想分别;惟是一佛,印在心头:是名定力。慧力者,慧根增长,能破邪解;决定了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名慧力。
七菩提分:亦名七觉支,梵语菩提,此译为觉。分,即是支。瑜伽云:诸已证入正位者,如实觉慧,用此为支。由前根力既固,后须觉慧,合宜而用。一、择觉支:观诸法时,善能觉了,拣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故。今于八万四千法门中,拣择念佛一法,至简易,至直捷,是为圆顿不思议法门也。二、进觉支:修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故。今依忻厌门,而修念佛行;自可舍秽趋净,离苦得乐也。三、喜觉支:心得法喜,善能觉了,不随顺倒之法而生喜故。今闻持名念佛,往生净土,心生法喜,依教修持也。四、除觉支:除诸见烦恼时,善能觉了,断绝虚伪,不损真正善根故。今持名念佛,以一念而除众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五、舍觉支: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虚伪,永不追忆故。今系心一佛,众缘俱舍,于此娑婆极生厌离也。六、定觉支:发诸禅定,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故。今念佛功深,一心寂然而不动乱,心亦不著也。七、念觉支: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沉没,当念用择、进、喜三支,察而起之。若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支,摄而伏之。今修此念佛法门,时起觉照,不著二边。若住有念,是谓有边,即念用除、舍、定而调之。若住无念,是谓无边,即念用择、进、喜,而治之。恒令定慧平等,中中流入。古德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果能跳出有无这两关,则终日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矣。
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圣,即无漏圣德;由前择法觉分,故入正道。不依偏邪名正,能至涅槃为道。共有八分:一、正见:以无漏慧,见理分明,而不错谬。见此持名一法,乃为径中捷径,可以横超三界,永脱轮回。二、正思惟:以无漏慧,除诸邪思,住清净正意业中;系缘净土,求愿往生。三、正语:以无漏慧,摄诸口业,住清净正语业中;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四、正业:以无漏慧,除身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五、正命:以无漏慧,除五邪命,住清净正命中;不求利养,放下念佛。五邪命者:一、为利养故,现奇特相。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敬畏。五、说得供养,以动人心。以此五者活命,为邪命。六、正精进:以无漏慧,除诸懈怠,勤行精进;昼夜时六,一心念佛。七、正念:以无漏慧,除诸杂念;专念洪名,以为正修;兼念万善,以为助行,心不动失。如永明寿禅师,每日弥陀十万;兼修万善,庄严净土。八、正定:以无漏慧,除诸散乱;一心念佛,决定不移。念得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忘身忘境,三昧现前。”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这一句是说极乐圣众听到声音后所获得的利益。“闻是音已”,就是听到上面说的三十七道品等的声音,就会“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可见极乐世界的声音是在引发众生缘念三宝的心。由这一段也可以看出来外缘对我们修行的重要。若能有一个好的环境,则道心坚固,道业容易成就;若是不好的环境则容易退心。我们生在末法的今天,都是具足烦恼的生死凡夫,能不能往生,乃至于往生的品位都决定在缘。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上说:“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三品人是遇大凡夫;中三品人是遇小凡夫;下三品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善导大师为我们说明,九品往生的都是凡夫,为什么品位有差别呢?就是因为遇缘不同。我们是凡夫,如果遇到大乘佛法的缘,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善解第一义谛,勇猛精进,求生西方,那么我们可以得上品的往生。如果不能像大乘行者那样,但能以持戒的功德回向,也能得中品往生;下三品的都是恶业凡夫,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遇到善的缘来引导他们行善。但下三品的人还算有善根,临终时,能够遇到善知识为他来宣说净土法门,他能相信,所以也能往生。若遇不到善知识这个缘的话,下三品的人肯定都是要堕落恶道受苦的。可见缘的重要。我们已经遇到净土法门了,这是我们多劫善根成熟所致,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机会,每天要听经闻法以明理,保持自己的道心,勇猛精进念佛,最好能给自己定个课程,藕益大师说:“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为要耳。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三万五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成诳语。
一得往生,则永无退转,种种法门,悉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善导大师说:“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通过祖师的开示,我们要好好的勉励自己,千万不要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攀缘于五欲六尘的缘,那样就会空过一生,继续流浪生死,六道轮回,若想再得人身,再遇到净土法门,恐怕就已不知道是何生何劫了!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这一段是征问解释疑难
。佛告诉舍利弗尊者说,你千万不能认为这些鸟是罪报所生的,为什么呢?“彼佛国土无三恶道”,极乐世界是没有三恶道的,在《无量寿经》上阿弥陀佛曾经发愿说:“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地狱,梵语是那落迦或是泥黎,有四个意思:一、不可乐,苦极了,没有可乐之处;二、不可救济;三、冥暗;四、地狱,地狱有三类:一、根本地狱,包括八热与八寒地狱。八热地狱的最下第八狱,叫做无间地狱,所受罪报,相续不断,没有间歇,其苦无量;二、近边地狱,在八大地狱每一门之外附近处;三、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种类无数,受苦无量。《地藏经》上说把地狱的因果和受报的情形说的比较详细些,大家可以多看。饿鬼,经常饥饿,所以叫饿鬼。他们经常千百年听不到水的名字,更不用说接触到水了,并且由于业报的原因,看见水是脓血;得到一点饮食也会化成火碳,不得饮食。所以在佛教中有放焰口,放蒙山等法事,就是给鬼施食,把鬼的喉咙打开,把所施的食物变成甘露,鬼才能够吃,并且还要为他们说法,帮助他们离苦得乐。放焰口、蒙山等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但一定要发慈悲心,要如理如法的做,那样果报殊胜难量!如果只是为了赚钱,又不能如法去做,恐怕就不太好。这个问题,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就讲过了:【施食师——焰口施食,启教于阿难,盖瑜伽部摄也。瑜伽大兴于唐之金刚智、广大不空二师,能役使鬼神,移易山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数传之后,无能嗣之者,所存但施食一法而已。手结印,口诵咒,心作观,三业相应之谓瑜伽,其事非易易也,今印咒未必精,而况观力乎?则不相应矣!不相应,则不惟不能利生,而亦或反至害己。昨山中一方外僧病已笃,是晚外正施食,谓看病者言:「有鬼挈我同出就食,辞不往。俄复来云:『法师不诚,吾辈空返,必有以报之。』于是牵我臂偕行。众持挠钩套索云:『欲拽此法师下地。』我大怖,失声呼救,一时散去。」越数日僧死。盖未死前,已与诸鬼为伍矣;向非惊叫,台上师危乎哉!不惟是耳!一僧不诚,被鬼舁至河中欲沉之;一僧失锁衣箧,心存匙钥,诸鬼见饭上皆铁片,遂不得食;一僧晒毡衣未收,值天雨,心念此衣,诸鬼见饭上皆兽毛,遂不得食,各受显报。又一人入冥,见黑房中有僧数百,肌体瘦削,颜色憔悴,似忧苦不堪之状。问之,则皆施食师也。施食非易易事也,信夫!】畜生,新译叫作傍生。“傍”是横,形状是横的。如家中养的猫狗是横着的,不像人能站立。畜生道的众生很多,到处都是,有披毛带角的,有鳞甲的,有羽毛的,在水里也有,空中也有,陆地也有;他们互相吞食,受苦无量。我们常见的鸡鸭猪羊,都要受一刀之苦,临死时痛苦挣扎,无依无靠,畜生道的众生很可怜。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三恶道是众生的恶业所感,一般大致来说,愚痴堕畜生,贪心堕饿鬼,嗔心堕地狱,细说则三恶道的因更加广。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大愿所成就的净土,不仅没有三恶道,就是三恶道的名字也没有,《无量寿经》上阿弥陀佛发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为什么没有恶道之名和不善的名字呢?这是因为我们一般凡夫往生到极乐世界后,八识田中还有很多多恶业的种子,若有不好的名称,则很可能引发我们的烦恼习气。所以阿弥陀佛为了保护我们的清净心,才发了这样的大愿。我们看到听到的,都是清净的境界,都是引发我们善根的境界,自然能烦恼不起,乃至于很快的断除烦恼,成就佛道,这是阿弥陀佛大愿的慈悲巧妙。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上面所举例说的众鸟,都是阿弥陀佛想要让法音流布,变化而作的。换句话说,众鸟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变化众鸟对众生的利益很大,藕益大师在《要解》上用四悉檀来说明:一、凡夫喜欢这些鸟,阿弥陀佛随顺众生而化,这样能令众生生欢喜心;二、众鸟能够说法,可以令众生听到后生善念;三、众生不会对鸟起下劣想,能对治众生的分别心;四、众鸟就是阿弥陀佛,这样能够令众生悟到法身平等,心具心造的真理。由这一句也可以看出来,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阿弥陀佛所化现的,《要解》上说:“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阿弥陀佛的一切功德又在哪里呢?就在一句佛号当中,名具万德,所以佛号中就有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功德,我们念佛当下就是在极乐世界,所谓:“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所以我们要随净土之缘,念念称名,若是打妄想,就是永明大师所说的:“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舍,即饿鬼业;愚疑暗蔽,即畜生业;我慢恭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试问一下,我们的妄想都是在哪里呢?可以说,大多数都是自私自利,都是贪嗔痴,我们的心很难缘到四圣法界,乃至于缘到人天法界的也不多,今有阿弥陀佛大愿果实的名号,全体是佛境界,知道这个道理,哪有不精进念佛的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11:24 , Processed in 0.17440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