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67|回复: 0

明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直解》 (正宗分) 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6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一直到【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都属于此经的正宗分。正宗分是一部经所要说的主要内容,此经就是以信、愿、行为宗,所以此经正宗分又可分为三个部分:一、详细陈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来发起大众的信心;二、特劝众生应该求往生以发愿;三、告诉我们应当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持名就是一经的宗旨。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详细陈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来发起大众的信心。这里又可以分为:一、依报的庄严;二、正报的庄严。在“依报庄严”中还可分为:一、征问解释;二、详细解释。
我们来看:一、征问解释:【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这一句是征问,佛叫着当机的舍利弗说,为什么那个国土叫作极乐呢?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一句是佛从能受用的人来解释。“其国”就是指极乐世界,“众生”这是指能受用的人,从等觉菩萨以下都可以称为众生。“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是以信愿念佛的因缘,才得以往生,往生以后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苦”有逼恼身心的意思,我们这个世界是非常苦的,《法华经》上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在六道当中,三恶道自然是苦,但就是生到人天善道,也有很多的苦。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者:一、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我们人乃至于三恶道众生,所感受的业报身已经是苦了,再加上身心上的种种逼恼,苦上加苦,所以叫苦苦。二、乐是坏苦,不久住故。欲界诸天受衣食如意,宫殿随身的快乐,四禅诸天受禅定的妙乐,但总有变坏终尽的时候,就像仰箭射空一样,力退还会掉下来,这是坏苦。三、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无色界诸天,苦乐都没有了,舍定现前,这就是舍受,但也难免行蕴念念迁变流转,寿命到了还是要下堕,这是行苦。在三界中,欲界具足三苦,色界没有苦苦了,但还有坏苦和行苦,无色界只有行苦。
  
八苦主要是就我们人道众生而言,其实三苦当中的苦苦就包括八苦了。这八苦是:一、生苦,人的出生是很苦的,我们的神识来投胎,需要在母亲肚子里面住十个月,暗无天日,就像坐牢狱一样,不得自由。母亲喝一杯热水的,胎儿的感觉就像在八热地狱,喝一杯凉水就像在寒冰地狱,很痛苦。出生时,就像大山夹体一样,倒立而下,非常痛苦。胎儿的皮肤与外面的空气一接触,就如同风刀割体一样难受,所以小孩子生下来都是哭的。二、老苦,到上了年纪,耳朵也聋了,眼睛也花了,牙齿也掉了,弯腰驼背,行步艰难,腰酸背疼,浑身难受,老很苦。三、病苦,一般人都有这病苦感受,就是感冒发烧的小病,也要难过很多天。我们也常听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这还都是小病,若是大病,就像现在很多人得癌症等,那就更痛苦了。四、死苦,死的时候是四大分散,如同生龟剥壳一样,苦不可言。我们人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的,死的时候,先是地大分散,感觉像山压上去一样,沉重的喘不过气来。水大分散时,整个人就感觉像泡在水里一样,寒冷潮湿难受。火大分散时浑身发烧,风大分散就更加难受了,就像用刀把自己的身体一层层刮掉一样。最后呼吸要断时,只是出气,没有进气,而且有一口海底痰卡在喉咙里,使不能呼吸,最后这口痰一落就断气了,痛苦的很。更可怕的是这个死不止一回,我们不能念佛往生,就得要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下去。五、爱别离苦,就是亲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比如父母将来有一天都会离我们而去等,那也是很痛苦的。六、怨憎会苦,就是总给自己找麻烦的冤家对头,偏偏会碰到在一起,甩也甩不掉,这个也很苦。七、求不得苦,人在这个世间总是有很多所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偏偏求不到,比如想发财偏偏破财,想健康偏偏多病等,太多的不如意了,这就是求不得苦。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它能够遮蔽我们的自性光明,所以又叫五阴。五阴把我们束缠缚住了,五阴炽盛就是说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五阴炽盛是招苦之因,前面七苦是所招苦果。细说还有无量的苦。极乐世界没有三苦、八苦等,只受种种的快乐,所以叫“极乐”。极乐是离开苦乐相对的乐,是“常乐我净”的乐,是自性法乐。《无量寿经》上阿弥陀佛曾发愿说:“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要解》上说:一、“同居净土五浊轻,故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死,自在游行,天食天衣,上善聚会等乐”。就是说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五浊轻,没有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按照通途教理来说,需要断见思烦恼才能了分段生死,而我们一般人,并没有断见思烦恼,往生极乐世界是带业往生的,但已经超越六道了。到极乐世界以后就没有八苦了,我们在极乐世界是莲花化身,没有生苦;有如佛一样的金色三十二相之身,没有老病之苦;有与佛一样的无量寿,没有死苦;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没有爱别离、怨憎会苦;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所欲闻法自然得闻等,没有求不得苦;有大智慧能照见五蕴皆空,没有五阴炽盛之苦。二、“方便体观巧,故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没有一般二乘人的沉空滞寂之苦。一般的小乘圣人所证得的是偏真涅槃,住在里面沉空滞寂,很难生起度化众生的心,当然就不能圆成佛道。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易行道品说:“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若堕二乘地,毕竟遮佛道”。这是一般二乘人的苦,但在极乐世界就没有这些苦,所以说“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众苦”就不仅仅是指六道轮回的苦了,乃至于声闻、菩萨的苦也包括在里面。所以《要解》是通过四土的方式来解释的,非常全面。到了极乐世界,二乘人就能秉圆教的体空观,了知一切法当体就是空,不需要灭色取空,他们能知道四土本来就是圆融的,他们能游戏神通,度化众生等,这是极乐世界的殊胜。三、“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没有隔别不融的苦,极乐实报净土的圣人,能能秉圆教的一心三观,了知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即假即中,不纵横,不并别,观智圆融,没有别教隔别不融之苦,但受事事无碍不思议乐。四、“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极乐世界究竟常寂光土,没有法身渗漏、真常流注的苦。“法身渗漏、真常流注”是说无明没有断尽,还不圆满。这一句是说,在净土的受用同佛一样,所以说受称性圆满的究竟乐。
《要解》还说:“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这一句实在是无上的开示!我们一般人都是没有断除见思烦恼的凡夫,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但能够“圆净四土,圆受诸乐”,这是因为“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要知道一句佛号是阿弥陀佛无量劫大愿大行的果实,里面有佛全部的功德,我们念佛就是把佛所有的功德摄成为自己的功德,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在念佛修因时,就是圆满的因,所以感得的果就是圆满的果,就能圆净四土,圆受诸乐,知道这个道理的人,若不念佛,则无有是处。
我们要知道,极乐世界最殊胜特别的地方不是说在上三土,而是在同居净土。往上说,十方所有诸佛的同居净土都比不上极乐世界的同居净土,这正是《无量寿经》上说的:“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往下说,极乐世界同居净土又可以与我们这个世界相比较。我们现在也是住在凡圣同居土,但我们的凡圣同居土是秽土,有种种的苦,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是净土,但受诸乐。我们念佛是从此处的同居秽土往生彼处的同居净土,不是需要断见思烦恼才能得生的,这就容易多了。我们念佛是横超三界,古德曾经打比喻,一个虫子在竹子里面,要出来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竖着出来,需要咬破一层又一层,所以难。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横着出来,咬破一层就可以了,这就简单多了,我们念佛也是如此,只要具足信愿持名,即可仗佛愿力往生彼土,一得往生,就是圆生四土。
佛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厌离娑婆的众苦,欣慕极乐的诸乐,而念佛发愿往生的。
宋朝慈云忏主,也说出我们这个世界与极乐世界修行难易十种,我们看苦乐的比较: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此土有难免三涂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但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


再看下面:“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是从所受用来解释,从所受用的依报环境来说为什么叫极乐。
“七重栏楯”;栏楯就是栏杆,横的叫栏,竖的叫楯,共有七重,用来庄严际畔。“七重罗网”,是庄严空中的。“七重行树”,是庄严地面的。栏楯、罗网、行树都是金、银、琉璃、玻璃“四宝”合成的。“七重”只是略说,实际是重重无尽的; “四宝
”也是略说,实际是无量珍宝,在《无量寿经》上说:“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
“周匝围绕,”是说栏楯、罗网、行树遍满国土,《无量寿经》上也说:“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皆是四宝,周匝围绕”还可以说是,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重重间都是用四宝来严饰的,总之极乐世界是无尽的庄严,这是佛菩萨等的无量住处。这一段只是简单一说,至于详细一点的情况,在《观无量寿经》也提到一些:“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又,“七重”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表七科道品,什么叫七科道品呢?就是将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我们后面会解释。
“栏楯”能够起到保护的作用,所以栏楯就代表“戒”,能止恶防非;“罗网”覆盖在空中,这就代表“定”,以定来覆心;“行树”整齐高大,这就代表“慧”。所以栏楯、罗网、行树就是代表戒、定、慧三学。佛法修行的总纲领就是戒定慧,《楞严经》上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念佛就具足三学,一心念佛则诸恶不起,就是戒;心专注在佛号中,不攀缘于外境就是定;一句佛号了了分明就是慧,所以念佛就是在修戒定慧。
“四宝”表常、乐、我、净涅槃四德。达到涅槃境界的觉悟是永远不变的觉悟,这是常;涅槃境界无苦而安乐,这就是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就是法身真我;没有烦恼的污染就是净。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人也都具有这四德,往生后是无量寿,这是常德;但受诸乐,是乐德;身心自在是我德;净土无染是净德。‘这完全是阿弥陀佛大愿的加持,《无量寿经》上阿弥陀佛发愿说:“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从这一段开始进入到依报庄严中的详细解释。上面一段是说极乐圣众的住处,这里是说生处。“七宝池”就是金、银等七宝所合成的池子,不是像我们世界的土石所成。《无量寿经》上说:“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各皆一等
八功德水”就是水有八德:一、澄清,不同于此方水的浑浊;二、清冷,不同于此方水的寒热。三、甘美,不同于此方水的咸淡劣味;四、轻软,不同于此方水的沉重;五、润泽,不同于此方水的缩腐褪色;六、安和,不同于此方水的急暴;七、除饥渴,不同于此方水的生冷。八、长养诸根,不同于此方水的损坏住根和增病等。“充满其中”就不同于我们这里的枯竭或者泛滥。
在此经中只略说水的八德,实际上极乐世界的水有无量的功德妙用,《无量寿经》上也提到:“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可见水能随人意,真是不可思议!又说:“彻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在《观无量寿经》上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复复有赞歉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水又能说法,这完全是是阿弥陀佛威神大愿所成就的不可思议之事。

说到八功德水,有一些精进念佛的人也有很好的感应。在东晋时期,庐山东林寺有一位刘遗民居士,他依止慧远大师专修净土。修行半年的时间,他就能在定中看到阿弥陀佛放光照耀,地都是金色的。他在山上住了十五年。有一次,他在念佛中看到阿弥陀佛身体是紫金色的,眉间放光,作垂手接引状,就在自己的房间里。刘遗民悲喜交加,对佛说:“愿阿弥陀佛能为我摩顶,能以衣服遮覆我的身体”。话刚说完,阿弥陀佛就为他摩顶,用袈裟盖在他的身上。过了一段时间,他在念佛中,自己到了七宝池当中,池中有很多莲花,池中的水非常清澈,水广大的就像没有边一样。在池中有一个人,头顶有圆光,胸上有卍字,指着池子的水对他说:“这是八功德水,你可以饮之。”刘遗民喝了一口,觉得味道非常甘美。等出定后,还觉得毛孔散发异香,他说:“我往生净土的缘分到了。”于是大家都来为他送行。刘遗民对着佛像焚香礼拜,祝愿说:“我因为听到释迦牟尼佛的遗教,才知道有阿弥陀佛,此香应该先供养释迦牟尼佛。又供养阿弥陀佛,供养法华会上佛菩萨,供养十方诸佛菩萨,愿令一切有情都往生净土。”祝愿完毕,他就与大家告别,面向西方端坐,合掌念佛往生,当时五十九岁。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这就不同于我们这里的污泥。《无量寿经》上说的更详细:“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四边”就是七宝池的四岸;阶级叫“阶”,平坦的路叫“道”。阶道是四宝所成,就不同于我们这里的砖石。
“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重屋曰“楼”,岑楼曰“阁”,岑楼就是尖顶的高楼。“上有楼阁”可以说是池边阶道上有楼阁,也可以说是宝池上空中有楼阁,都是七宝所成的,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建筑材料一样。在《佛说无量寿经》上说:“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又说:“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可见极乐世界的楼阁宫殿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楼阁是住处和法会处,这里没有说大小,只说是七宝所成,是简略的缘故。实际上楼阁是随意大小,无量的珍宝所成的。七宝,在圆瑛法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中也有解释:【七宝以金为首,金具四义:体则坚固,性则柔软,色具光明,价本贵重,银之四义,所不能及。琉璃此云青色宝,又云不远山宝;玻璃此云水玉,即水晶;砗磲此云大贝,贝为海中介虫,大者为宝,有云非梵语,以其形似车之渠,渠者网也;赤珠乃赤虫所出之珠;玛瑙,有山玛瑙,水玛瑙之分】极乐世界的七宝,超胜我们世界的七宝不止百千万倍,这里只是借我们世界所知道的名字称呼一下而已。  
“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车轮”不是我们一般的车轮,而是转轮圣王的金轮,有四十里大。七宝池中的莲花就像转轮王的金轮那么大,这是举最小的来说。在《观无量寿经》上提到:“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花,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在《无量寿如来会》上也说:“彼莲花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者。”
由旬是古印度的长度单位,有小由旬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这是指的是大由旬。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莲花确实不只是大如车轮的一种。为什么莲花有大有小呢?要知道,我们今天能够听到净土法门,信愿念佛,则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内就有一朵莲花盛开,上面有我们的名字,若是信愿坚固,念佛专一功深,则莲花就大,在我们临终时,阿弥陀佛会拿着莲花来接引我们,一刹那就得生净土。如果我们念佛,懒惰退心,莲花就会变小,甚至枯萎。
在《龙舒净土文》记载,宋朝的荆王夫人,是修行净土法门的。她平时带领很多婢女共修念佛,其中有一个婢女比较懒散懈怠,所以荆王夫人就呵责他。这个婢女被呵责以后,也悔悟到自己的不对,于是就精进念佛。这样修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这个婢女对其它的婢女说:“我今天晚上就要往生极乐世界了。”果然,当天晚上,这个婢女就无疾而终了,而且异香满室。过了两天,有一个婢女告诉荆王夫人说:“我昨天晚上梦到已故的婢女到我住的地方说,我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这多亏夫人的呵责,真是感恩无量。”夫人听到后说:“他如果能使我梦到,我就相信。”当天晚上,荆王夫人就梦到了已故的婢女,婢女在梦中告诉她说:“我确实已经往生了,非常感恩夫人。”夫人说:“我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吗?”婢女说:“可以到的,只要跟我来就可以了。”荆王夫人随从她的身后到了净土,夫人看到净土的七宝池非常广大,有很多大小不同的红莲花和白莲花,有的很大,很光彩,有的莲花却枯萎了。夫人问:“这是怎么回事啊?”婢女回答说:“这都是世间上发愿念佛往生西方的人,他们才发一念,池内就生出一朵莲花。如果他们愿心恳切,精进不退,则莲花越来越大,;若愿心退转,莲花就会越来越小,乃至于枯萎。”夫人又看见一个人坐在莲花上飘扬而去,宝冠璎珞庄严其身,非常的庄严,夫人问:“这是谁啊?”婢女答道:“这是杨杰。”夫人又看见一个人坐在莲花上,婢女说:“这是马玕”。荆王夫人问:“我会生到哪里呢?”婢女带领她走了几里远,从远处看到一个金坛,金碧辉煌,光明照耀,婢女说:“这是夫人的化生处,是上品上生。”荆王夫人醒来后,就打听杨杰、马玕在那里。后来听说,杨杰已经命终了,马玕还在。夫人才知道,精进不退的人,虽然身在娑婆,而神识却早已经在净土了。后来荆王夫人在她生日的时候,燃香供佛,站着看观音阁,他的子孙正想给她拜寿,却发现她已经站着往生了。
这里说莲花“大如车轮”,不仅是就形状上来说的,而且还表莲花之德。车轮有运载的之义,这就说明极乐世界的莲花能遍至十方,接引念佛的众生,出离苦海,往生净土,这完全是阿弥陀佛的大愿所成就的!
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青色的莲花叫优钵罗华,黄色的莲花叫拘勿头华,赤色的莲花叫钵头摩华,白色的莲花叫芬陀利华。《观无量寿经》上赞叹:“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善导大师赞叹:“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七宝池中四色莲花,各个放光,实际上只是略说而已,极乐世界的莲花有无量色,各放无量光,《无量寿经》上说:“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微妙香洁”这是略微赞叹莲花的四德。微,就是精微,质而非形;妙,就是没有妨碍,无量众生念佛,则有无量花开,不相妨碍;九品往生,各随自己的功行,不会错谬。香,就是香气幽远;洁、此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何况彼土莲花生自宝池,自然洁净无比。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是结示佛力。 “如是功德庄严”就是指上面所说的住处、生处,这都是阿弥陀佛大愿所“成就”的。后面经文有很多这样的结示,显示出极乐净土的成就,是有因有果的,是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修行,果地所感召的清净庄严净土。在《无量寿经》上我们看到,法藏比丘,发无上正觉之心,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于是,请世间自在王佛,为其广宣经法。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于是法藏比丘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法藏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然后,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法会中,发出四十八大愿,法藏比丘说:“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无央数劫,积功累德。至功德圆满,法藏比丘成无上正觉,即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种种的庄严妙事,就是阿弥陀佛兆载永劫修行的果实,所以说“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如是功德庄严”也是众生本具的自性功德,但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我们生死凡夫,念念都是分别执着,即使是在修善行,也难勉著相,成为有漏福德。以前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盖了很多的寺院,度了很多人出家,他以为自己功德很大,就问达摩祖师:“朕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回答:“毫无功德!”功德简单说,就是离相修善,比如布施时,我们能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功德”;如果在布施时,以为自己很好,在做善行,这是“我相”,当然也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只能是福德
。但净业行人则不同,《要解》上说:“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藕益大师开示妙极,确极!我们众生念念分别执着,善根少,福德少,但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早已圆满成就,佛号中有佛一切的功德。我们只要信愿念佛,就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净业行人虽然没有离相,但只要把所有的妄想换成这句佛号,信愿持名,则念念成就如佛一样的功德,这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这一段是就五根五尘明受用,根是能受用,尘是所受用。“天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经行”是触尘。由此可知极乐圣众的五根对五尘。我们凡夫五根对五尘生执着烦恼,所以六道轮回,生死相续;而往生到极乐世界,五尘皆是清净,能令见闻接触者,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伏灭烦恼,究竟成佛。
“常作天乐”,这是耳根所对的声尘。“常作”就是昼夜没有间断;“天乐”可以解释为天然音乐,不需要人来演奏,如《无量寿经》说:“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天乐”也可以说是天人演奏的音乐,非常美妙。《无量寿经》说:“一切诸天,皆赍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这里的“诸天”不是六道的天人,而是极乐世界的天人。《无量寿经》上还说:“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乐音声,展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由此我们知道,极乐世界的天乐美妙不思议,彼土众生听到,自然能法喜充满,引发缘念三宝之心,修行成佛,如果不想听到,则了无所闻,一切随意。在我们这个世界念佛往生的人,临终时往往也有天乐盈空的瑞象,这是不可思议的感应道交。
“黄金为地”,这是眼根所对的色尘。“黄金”是略说,实际上地是无量珍宝合成的。《无量寿经》说:“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又说:“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在我们这个世间,把黄金看的很贵重,但极乐世界处处都是,并且比我们世界的不知道要好多少万亿倍。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这是眼鼻二根对色香二尘。“昼夜六时”,印度分昼三时,夜三时,合起来就是昼夜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极乐世界依报的环境有光明,正报的众生也有光明,不需要日月,没有昼夜之分,这只是随顺我们这个世间来说而已,意思是说恒常不间断。“雨天曼陀罗华”,空中下叫“雨”,“曼陀罗华”就是“适意华”,又叫“白花”,色香美妙,见者欢喜。这句是说,极乐世界天空恒常不间断的下曼陀罗花雨,其实不止曼陀罗花一种,有很多。《无量寿经》上说:“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返”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这一段是说极乐净土的圣众,持花供养诸佛,神足自在。“清旦”就是清晨,“旦”是日出之后,这也是恒顺我们世间的时间来说的。我们供佛应该在日中之前供养最如法,下午晚上就不如法了。因为佛制有“过午不食”戒。律中:瓶沙王问佛:“何故过中不食?”佛说:“早起是诸天食,日中是三世诸佛食,日西是畜生食,日暮是鬼神食。”“衣祴”是盛花器,又作华祴,在印度,供养高贵的人时,用以盛花而捧之。智者大师在《阿弥陀经义记》说:“衣祴乃盛花之器,其状如函,具有一足,可持之以为供养之用。”但在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疏》上则认为是指衣的前衿、衣襟、大带、衣袖等,也就是以衣的一部分盛花供养。在《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上也提到说:“各各脱身所著天衣,手执衣祴,旋转空中,以供养佛”。总之,衣祴就是盛华的器具。
众妙华”就不是曼陀罗花一种,而是有很多。其实“众妙华”也只是供具的一个代表而已,在《无量寿经》上说:“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又说,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心所念,华香、伎乐、衣盖、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诸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在虚空中,化成华盖,光色昱烁,香气普熏。其华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由此可知供具的殊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0-17 17:29 , Processed in 0.13722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