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83|回复: 0

微山念佛堂 明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直解》 (佛说阿弥陀经纲要)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6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净土法门是一代时教的特别法门,我们只要具足真信切愿,执持名号,就可以仗阿弥陀佛的大愿往生净土,不退成佛。用力少而得效速,下手易而成功高,大畅诸佛如来出世度化众生的本怀。此法以信愿行为宗,信愿行称为三资粮,资就是川资钱财,粮就是饮水和食物。我们要出远门,必须带上钱财食物,才可以顺利的到达目的地。修行也是如此,要往生净土,必须具备往生的条件---信愿行。《要解》上说:“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信愿行如同鼎之三足,缺一足鼎就不能立起来。所以举信,则愿行在其中,如此才是真信。否则,我们说自己相信了,就是不发愿往生净土,也不念佛,这都不是真信。我们真的发愿往生,其中自然就包括了信,也必定能一心念佛。念佛一定是以信愿为先导。若念佛名号,是求开悟,求世间福报,则不能与佛接引的大愿相感应,不得往生。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真信切愿呢?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理,夏莲居大德讲:“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把明理摆在第一位。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中也说:“不能生信之违缘有三种,即未知、邪知及犹豫故。当须断除此三违品。若未明知极乐净土与阿弥陀佛之殊胜功德,就不会希求往生此净土。如同劣种愚者不知珍宝之价值,不会问津力求其宝也”,可见明理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花一些时间来深入净土的教理还是很有必要的。
净土法门的教理依据,主要在净土“三经一论”中,分别是《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和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在清朝咸丰年间,有位魏源居士,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在家大德。他把《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作为“净土四经”,这种做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因为《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与净土经义非常吻合。在《佛说无量寿经》开头就说:“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经上还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可见《普贤菩萨行愿品》与净土法门是很有关系的,是很重要的净土经典。后来,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又增加《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合称“净土五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净土“五经一论”。当然,其它还有很多带说净土的经论,但以此“五经一论”为主。我们若想明理,就要读诵研习净土经论。在这“五经一论”当中,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就是《佛说阿弥陀经》。因为此经文字不长,所以寺院也把它列为日课,常常持诵。虽然会背诵此经的人很多,但能明白经义的人却很少。甚至有人见经文简短,就以为它很浅,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在说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等。要知道,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阿弥陀经》是“言简义丰” ,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我们知道,《华严经》是经中之王,经中之海,是根本法轮。一切的江河细流都要流入大海,这就比喻一切的法门都要归到《华严》。《华严经》明一生成佛之法,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是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发愿偈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尚且求生,我们怎么能轻视净土法门呢?而《佛说阿弥陀经》就是专讲的净土法门,所以古德有说,《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的《华严》,这样讲是很有道理的,由此也可知此经的殊胜!
另外,此经所讲的持名念佛,是无上的心要。《要解》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可见名号的殊胜!其实,净土三经都是讲的持名念佛。《无量寿经》的内容比较详细,主要介绍阿弥陀佛在因地发的四十八大愿,和果地成就的庄严。在大愿的核心十八愿中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里的“乃至十念”就是指的“十声称名”。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中解释此愿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在下卷的成就文也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在三辈往生中,有一个共同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经上还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可见《无量寿经》是讲持名念佛的方法。至于《观无量寿佛经》,虽然讲了很多观想,但到最后,佛却是付嘱称名。经文最后说:“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观经也是讲的称名。至于《佛说阿弥陀经》,更是是单刀直入,说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得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能往生。所以,此经独诠无上持名心要,看似简单,实际道理却很深,这是我们要留意的地方。
还有很多人读《佛说阿弥陀经》,但曲解其义,所以不得安心念佛。比如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很多人以为一定要广行众善才是多善根多福德,其实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要解》说:“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也说:“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所以,我们佛弟子在生活中,自然应该努力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是佛弟子的本分。但最重要的正行就是要执持名号,千万不能忽略念佛。还有人看到“一心不乱”就望而生畏,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所以他念佛就是求一心,结果很长时间也没达到他所谓的一心,于是就恐慌自己不能往生了。印光大师说:“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失其要,而复又生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实际上“一心不乱”既不是指断除见思烦恼的事一心,也不是指破无明的理一心,而是指的“系念不乱”,也就是《无量寿经》上的“一向专念”,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解释说:“教念弥陀专复专”,就是要专心再专心的念佛,不要夹杂其它,这样就必得往生,在后面经文中我们会详细解释。另外,经文上的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一句也很容易让人误会。很多人以为临终时必须有正念,才能能感得阿弥陀佛接引。实际上是因为佛现前加持,我们才能住于正念,在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上说:“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我们平时真信切愿,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临终时佛必定会现前,因为佛现前,我们才能心不颠倒。这些经文如果我们不能了解的话,虽然念佛,但心里还是忧虑怀疑,不会“信心欢喜”,不会“欢喜信乐”,不会“欢喜踊跃”,这样就不能算是一个善于读经修行的人,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学习《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的注解,从古到今有很多。学人能查阅到的,就有十几种,可能还更多。在众多的注解中,以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幽溪大师的《圆中钞》和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最为殊胜精要。印光大师说:“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在这三种注解之中,印光大师又特别推赞《要解》说:“《阿弥陀经》有藕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当然,其他的注解也很殊胜,也有可取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能读懂古典籍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佛法经论,谛理更深妙。如果没有很深厚的善根,不用说是佛经,就是古注解也难读懂。所以,现在有很多大德法师,不仅能深入经论,而且还能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比较相应通俗的现代言语来讲法,所说契理契机,令闻者皆大欢喜,我们非常随喜赞叹。此次,学人也不敢说是为大众讲解此经,只能说是把个人对于此经的体会向大家做一个介绍,以此来供养大众,也愿诸方大德能多多指教。
在正式讲解经文之前,我们先来概括一下《佛说阿弥陀经》的纲要。掌握了一部经典的纲要大意,再来学习经文就比较容易领会,所谓纲举目张,领提衣顺。天台宗在经文前是用五重玄义——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概述;华严宗是总开十门,前九门总论全经纲宗,第十门正式进入经文讲解。而我们这次则效仿宋·元照法师《佛说阿弥陀经义疏》上的方法——教、理、行、果总述一经大意,旁引诸大德精要法语,希望能为净业行者做为参考!
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一代教法虽有大小权实的不同,但总不出教、理、行、果之外。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证果。教,是指能诠的言教;理,是所诠的义理;行,是能成的修行;果,是所成的证果。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上说:“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一切无漏能破无明烦恼业障,声名句文名为教法,有无诸法名为理法,戒定慧行名为行法,无为妙果名为果法”,这是讲教理行果,大家要懂得其中的意义。
我们先来学习此经大意的第一门:教。在“教”中又分为:教兴、教相。首先是教兴,也就是大教兴起的因缘。在这一段我们将要先说明佛一代时教与净土法门的兴起因缘,其次来说明《佛说阿弥陀经》的兴起因缘。


一切法都不离因缘,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中有无量无边的因缘,而无量的因缘当中只为一大事因缘。《法华经》上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在《华严性起品》上也说:“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祗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者何?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由经文我们可以知道,佛一代时教就是要以佛的知见开示众生,令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换句简单的话说,佛出世的目的就是度我们一切众生成佛,佛只为这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因为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我们任何一个众生,蚊虫蚂蚁、六道众生统统包括在内,都具有如来的智慧和功德,也就是我们都有佛性。佛性就是妙明真心,是佛与众生所同具的,所以经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没有差别的是本体,相用上却有所不同。诸佛如来断除了一切的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成为圣人;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执着虚妄,所以沉沦六道,苦不可言,本具的自性功德也显现不出来。这就像一面镜子上面掩盖了厚厚的灰尘,本有的镜光显发不出来,但镜光是本有的,并不是后来才有的。佛经当中有很多类似的比喻,都是在说明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今天所有的修行法门,都是用来去除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而已,如同用种种的方法清理镜子上面的灰尘一样,我们要有这样的正见。佛为什么要说那么多法门呢?就是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样,佛恒顺不同根机的众生,才宣说了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可以看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最初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成佛以后,并没有马上在印度讲法。我们看到的是佛在树下静坐,实际上佛在头三个七天里是在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华严经》,与会的大众没有凡夫,没有小乘圣人,全部都是破无明的法身大士,所以佛是称性极谈。一直到五个七,佛自己就说:“我法甚深,难解难知”。阿罗汉都不一定能明白,更何况是一般众生。一切众生为世法所缚所著,没有能够理解的。那么还不如涅槃吧!当然这些都是示现。这个时候诸菩萨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请求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转法轮。佛就默然受请,开始了一生的教化,随顺众生的根机在十二年中讲阿含等小乘经典。众生的根机慢慢成熟以后,佛开始呵斥小乘人为焦芽败种,赞叹大乘,于八年当中讲方等经典。然后二十二年中讲般若经,最后是法华涅槃时共八年。这就是天台宗所判的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的教化!佛在《法华经》开权显实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就是说,我唯一所要说的是一佛乘的法,一佛乘的法就是一切众生都要成佛,没有二乘三乘,那些只是随顺众生根机的方便说而已。等众生的根机成熟以后,佛就是要引导一切众生成佛。这是佛一代时教的兴起因缘。
下面是净土法门的兴起因缘。在佛宣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当中,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是易行道。一般通途修行的法门,需要断尽见思烦恼,才能了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这对我们一般人而言,根本办不到。“见思烦恼”又叫“见思惑”,分为“见惑”与“思惑”两种,三界内“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分为“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称为“五利使”;
“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包括贪、嗔、痴、慢、疑等,又叫作“五钝使”。在小乘法中,断除见惑证初果须陀洹,还没有出三界,需要“思惑”断尽证阿罗汉果才出离了三界六道轮回。我们对照教理看一下自己就知道了,别的不说,先就“见惑”而言,第一条“身见”,执著这个身体是我,用种种的方法保护它,五条当中的第一条就断不了,甚至伏都伏不住,别的就更不用说了。要知道,初果断见惑如截四十里路的激流水一样困难,更何况是思惑呢?其实,不仅是我们断不了烦恼,很多祖师大德非常慈悲,为我们示现的也是以凡夫自居!比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他老人家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示现的,临终之时有人问他证何果位?智者大师说:“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位只是圆伏五住烦恼(见爱住烦恼,欲爱住烦恼,色爱住烦恼,无色爱住烦恼,无明住烦恼)也就是见思尘沙等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除。既然没有断除见惑,当然还是凡夫,需要断除见惑证初果须陀洹才入圣人之流。还有净土宗九祖藕益大师,他老人家临终前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一语。藕益大师为我们示现的是天台宗六即佛的名字即佛,也就是开悟明心见性了,但见思烦恼尚未能伏住,更何况是断呢?其实这都是祖师大德的慈悲示现,让我们这些后学不能恭高我慢自以为是。我们由此可知,断烦恼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众生的根机比我们现在要深厚的多,又有佛这样圆满的善知识,还有菩萨、阿罗汉等来指导修学,所以还有很多人能证得圣果。我们在很多经典当中都可以看到,佛讲这部经,与会的大众有多少证初果、二果,有多少证得菩萨果位、证得不退转果位等,这样的很多!但是现在证果的人几乎很少了,这是因为众生的业障越来越重的缘故。那怎么办呢?只有依靠念佛法门得度,这也净土法门兴起的因缘之一。《大集经》上讲:“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末法,就是现在的时代,亿亿人,就很多人,他们不是不修行,也在修,但很稀有能有一个成道的,这是就靠自力断见思烦恼而言,确实很难!但只要念佛,就可以仗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出离六道轮回。阿弥陀佛在因地曾发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所以我们只要真信,切愿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与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本愿相感应,临终之时,阿弥陀佛必定来迎接我们往生净土,一生成佛。念佛不一定需要断见思烦恼,用信愿持名感通阿弥陀佛的大愿就能成就。念佛是横超三界的法门,这就像一个小虫子长在竹子里一样,它想出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竖着出来,那得需要咬破一层又一层才可以。另外一种方法是横着出来,咬破一层就好了。我们念佛就是这样,不需要断见思烦恼,带业往生,横超三界。我们应当衡量一下自己,真是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所说的:“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未曾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凡夫信愿念佛,乘佛愿力,决定往生。一往生后,人人都是无量寿,决定一生成佛。《无量寿经》上阿弥陀佛曾发愿说:“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顿全收,是上圣下凡共修之道。不仅能救度罪障深重的生死凡夫,上至诸大菩萨也在阿弥陀佛的大愿摄受中,在《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发愿偈为:“愿我临欲临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在《文殊发愿经》中文殊菩萨发愿偈为:“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无量寿经》上也说:“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由此可知,净土法门的兴起,是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成佛的法门!
下面别明《佛说阿弥陀经》的兴起因缘。在元照法师的《义疏》上提到了五点:一、欲令众生知娑婆苦求出离,所以此经上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二、令知佛境界生欣慕,所以经中广说净土的依正庄严,劝生彼国;三、令摄心安住念佛三昧,所以经上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四令破障脱苦得清净乐;所以经上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五、令生彼国成就菩提,所以经上说:“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再来判教相。佛一代圣教若依天台宗所判,分为藏、通、别、圆四教。一、藏教,是指的小乘教;二、通教,就是大乘中通说三乘,通被三根;三、别教,大乘经中所说教法不通小乘,专说大乘;四、圆教,法界自在,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依贤首宗判教分为:小乘、始、终、顿、圆五教。一、小乘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未尽法源故;二、大乘始教,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未尽大乘极则之谈,故名为始;三、终教,由中道妙有,定性阐提,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曰终;四、顿教,唯说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为顿。五、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一切位,圆成正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的分判方法。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属于什么教相呢?由于此经专主持名念佛一法,对于教相的分判,不是特别的重要,所以《要解》与《义疏》对于教相只是略提而已。《义疏》上说:“净土教观,通明现在十方诸佛,即如下引六方恒沙诸佛出广长舌劝信是经,即其证也。又准下文,善男善女闻经受持,不历阶渐,皆不退转阿耨菩提。故知一切净土教门,皆是大乘圆顿成佛之法,定非偏小”。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所称扬宣说赞叹的法门,在此经后面我们可以看到六方诸佛,也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通过经文我们就知道,净土法门通于一切的佛国土,绝对不是小乘教法。经上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依照此经的教导去信愿持名,就会不退转于无上的佛果,可见此经是度一切众生成佛的大乘圆顿法门,不是权教的偏小法门。什么叫“圆顿”呢?《弥陀疏钞》上说:“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可见依照此经所说的信愿持名,就是“顿”就是“圆”,此经就是圆顿之教。
《要解》上也有判教相说:“此是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治,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佛一代圣教可以分为声闻藏与菩萨藏。在《净影疏》上说:“佛灭度后,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法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于铁围山,集摩诃衍为菩萨藏。”《地持》上也说:“佛为声闻、菩萨行出苦道说修多罗。结集经者,集为二藏。以说声闻所行,为声闻藏;说菩萨行,为菩萨藏。”此经中广演大乘,详细陈述极乐世界的依正清净庄严,这些都是阿弥陀佛大愿所成就的。众生生到极乐世界,都是阿鞞跋致,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善男子善女人,闻到此经受持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方诸佛都来证诚宣说净土法门。可见此经是大乘之法,不是偏小之法,所以判《佛说阿弥陀经》是大乘菩萨藏摄。“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这一句话,藕益大师把《阿弥陀经》判到最高,其实是非常正确的。《华严经》《法华经》都是一佛乘的经典,纯圆独妙,至高无上。但《华严经》最后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此经就是华严奥藏。《法华经》说,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希望一切众生成佛。此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要依照此经信愿念佛,就决定成佛,所以此经是法华秘髓。诸佛的心要就是实相,此经的本体就是实相,我们在下面会讲到。又,心要就是度化众生成佛的重要方法,所以后面有六方诸佛劝众生生信的经文。“菩萨万行之司南”,司南就是指南针。万行从六度开出,六度是万行的总纲领。我们依此经信愿念佛,就是藕益大师所说:“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可见此经确实是一乘成佛的经典!
我们再来看第二门:理。《义疏》说:“明理者,理即教体,亦分为二:初通、二别。初中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实相为体。方谓方广,等即平等。实相妙理横遍诸法故名方广,竖该凡圣故言平等。故知横竖一切诸法悉自缘生,皆不思议无非实相。此通一代大乘所诠之理。二言别者,今经即以弥陀修因感果依正庄严不思议功德为所诠理。良以因中发无相大愿,修无住妙行,感无得圣果。点事如理,相即非相。故所感身土无非实相。即下经云,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若非妙理,那称不思议乎?”
理就是教的本体,因教显理。这段在天台的五重玄义中属于“辨体”。“理”可分为通、别两种。“通”就是通于一切大乘经,一切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本体。此经是大乘圆顿之教,本体当然是实相。什么是实相呢?《义疏》上略微的介绍了几句,在《要解》中也有对实相的论述。虽然文字上有一些差别,但意义完全一样。再广说就是,佛所讲的一切法门最后都要归到实相,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经典是从实相流出,最后也要归到实相。实相很难讲,所谓“凡有言说,皆无实义”。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指月的标而已,我们应当依这些语言文字去看,不能总在文字上去分别思考!这就如同我们用手指指月亮,你应当顺者手指的方向看去,才能见到月亮;如果你只看手指,这样就永远见不到月亮了,甚至错认手指就是月亮,这就不对了。我们知道有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文字般若”,我们应当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最后所证的就是“实相般若”。不能只是研究文字,以为我懂了,也会给别人讲了,这就是“实相”。实际上你错了,你的研究思考总是落在分别意识当中,你没有见到“实相”,需要好好用功,大悟以后才真正的见到“实相”!
“实相者,真实之相,又平等一相;实相无相,无所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实相,就是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佛菩萨、大彻大悟之人才能真实明了,我们凡夫总是妄想分别执著,所见都是虚妄之相!虚妄相都是生灭法,但生灭之中,有个不生不灭的;诸生灭法的虚妄相是有差别的,但差别之中,有个没有差别的。不生不灭,没有差别的,就是平等相。所以说实相是平等一相。这个道理只有到大彻大悟才能明白。《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种种的色相,山河大地、男女老少等等,空就是我们的本性,也就是说一切色相就是我们的本性,色相有差别,但性体是一样的,这就是平等一相。我们打个比喻来说明,比如用金子制作成茶杯、瓶子、碗、项链,耳环等,它们的相是有差别的。但将它们重入冶炉,再化为金,原来的诸相就全部消失了,但他们本体之金,仍旧如是。可见这些器具差别之相,有生有灭,都是虚妄的,但各器本体之金,平等一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以上用金子比喻真实平等的实相,以种种金器比喻差别相。通过比喻就可以知道,如果能看破茶杯、瓶子、碗、项链,耳环等的虚妄差别之相,就能见到它们中的平等真实之金。这就是说离一切法虚妄之相,就能见到实相。离虚妄差别之相,所以叫无相。无相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要离虚妄的相。《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什么都没有就是断灭。不执着一切相,见诸相,离诸相,如镜照物,不分别,不执着,不取不舍,就是无相,就是无所不相。这个道理很不容易明白,比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实相无法比喻,“说似一物即不中”,若执着在比喻中,执着在文字中,分别思考都是妄想,见不到实相。我们还是要好好用功,不论是念佛持咒参禅等等,都要收摄身心!眼睛不要攀缘外面的色相,耳朵不要攀缘声尘,要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住,所谓“都摄六根”。比如念佛或持咒,要字字听的清楚,这样妄想就摄住了,有一字不清楚就是打妄想了。这样用功,功纯力极之时,忽然身体、思想都没有了,世界也没有了,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时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了了分明,就见到了我们的佛性,就见到了“实相”,翻过身来,“实相无所不相”,一切相都是我们自性所显现的。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到这个时候,在别人口中讨分晓,都得不到真实受用,愿大家好好用功。这个道理不明白也不要紧,我们只要信愿念佛,必定往生净土,“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以上粗明实相之理,实相是一切大乘经的本体,但就此经中,还要论别理,通别其实不二,但对我们还是要分别来说。此经是以阿弥陀佛修因感果,依正庄严不可思议功德为所诠的理。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听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称性发出了四十八大愿,这个愿是真实的,是从真心里面发出来的。然后依愿起行,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功德圆满之后,成就了开廓广大,超胜独妙的极乐国土。阿弥陀佛无量劫的修行都是称性真修,所以感得的身土都是实相。此经说:“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如果不是妙理,怎么能称作不可思议功德呢?在《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中也说:“彼法藏比丘,为度十方世界一切有情,虽起超世愿,修无量大行,是本久远实成本有,本有法身常住”。可见,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是实相。《要解》中也说:“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可见此经本体确实是实相。
第三是“行”,《义疏》说:“明行者,行即教宗,亦有通别。初通明大行,不出发无上道心修六度万行,备在众经,不复具举。二别论者,修行净业感生净土,别是一门出离径术。就净业中复有多种,诸经所示行法各殊。《观经》三福妙观;《大本》一日一夜悬缯幡盖,十日十夜奉持斋戒;《大悲经》中一日称名展转相劝;《般舟经》中一日若过系念现前,九十日中恒不坐卧;《鼓音声经》十日十夜六时礼念;《陀罗尼集》诵诸神咒;《大法鼓经》但作生意知有彼佛。权巧赴机,行法不一,教门虽异,无不往生。今经专示持名之法,正是经宗。于今为要,故当委示,不可笼通。括束经文且为五例:一、心起欣厌,厌苦欣乐;二、身须西向,正立合掌;三、克期日限,一日七日;四、系心佛境,专一不乱;五、期死无退,决誓求脱。若此称名,下至十念尚得往生,况一日七日乎!”
行就是修行,也就是教的宗旨,我们要依教修行。通的修行就是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但此经所别指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持名念佛。这一点在《要解》中讲的更详细。《要解》说:“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其所愿而证所信”。信愿行就是这部经所要讲的主要内容,是一经的宗旨。其中的“信”是非常重要的,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如果我们不相信,是很难入到佛法中的。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国土之外,我们看不到。但此经是佛所说,是佛眼所见的真实境界。我们要相信佛的话真实不虚。否则人总是怀疑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我念佛能不能往生,他就不可能发起真的愿来。如果真有信心了,就会发起往生的愿,有信有愿就会引起持名的妙行,这是一定的道理。持名念佛不是一般的修行,而是极微妙,深不可测的修行。阿弥陀佛无量劫的修行,成就了这一句名号。名号中有佛所有的功德,我们念佛就是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不可思议。执持名号,就与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本愿相应,决定往生。持名的妙行就能满足我们发的往生大愿,就能证实我们所信的真实不虚。
“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在《佛说阿弥陀经》中,先说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来劝发大众的信心。依报就是极乐世界的环境,有黄金为地,七宝池八功德水,有七重宝树罗网等,这是依报的庄严。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诸大菩萨、声闻数量无边,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等,这是正报的庄严。佛说这些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发我们的信心。其次,佛又劝请我们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样的劝请在此经中共有三次,后面还有两次说:“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佛三次劝我们要发愿往生,可见愿的重要性。我们能发起这样的大愿,就能感通阿弥陀佛的接引,否则不发愿往生,是不能往生的。有了信愿之后,我们就要执持名号,往生极乐,证得不退转。经上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在我们这个世界修行,就是障碍太大,退缘太多。而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退缘了,我们寿命无量,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万物清净,衣食随意,我们所接触到的外境,都是在引发我们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的,所以很快就能成佛。
在《要解》中讲了六信,就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六信具足就是深信,可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那么简单。信非常重要,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就是说信是道的本元,是功德之母,由信心才能出生一切功德。又说:“佛法如宝山,信为手”,我们入到佛法的宝山中,只有靠信心才能取得宝物。净土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我们若能生信,则功德不可思议。在《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上说:“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因为此法是一切世间难信的法门,你能生信,所以功德不可思议。由信发愿,执持名号,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必定往生作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11:16 , Processed in 0.13727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